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关键词:作文教学;困惑;策略;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49-01
提到作文教学,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会觉得有点儿“烦”。的确,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大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学生们只有能非常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了,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准确的表现出来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学习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真正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却往往无意中降低了作文教学的力度,也或许是我们一部分教师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这方面可能在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表现的更为明显。今天,我个人就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策略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1、教师因素
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教师都担任着语、数两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比较重,所以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上可能都会感觉到有些许力不从心,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和缩短作文教学的时间和力度。于是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不会写作文的现象,而只有个别学生靠着自己的天赋作文写得似乎还不错。于是我们也就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唉,我们班学生的作文看不得!”殊不知,其实是我们教师自己没有教会学生写作文,学生的作文怎么可能看得了呢?
另外,农村小学教师们接受培训辅导的机会相比城市学校要差一些,这就造成了我们部分农村教师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的作文学习,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这也导致我们村小的孩子们的作文水平明显不高。
2、学生因素
农村小学孩子们的家长大部分都很“忙”,他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家里地里的活儿都比较多(这几年的情况有所改善),所以家长们无暇顾及孩子,在他们刚接触写作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帮助,光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有的家长虽然不忙,但他们自己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指导孩子的作文,所以这也造成了农村孩子写作上的困难。而且,我们农村的孩子们出去旅游、参加活动的机会都很少,所以眼界比较狭窄,他们没见过、没听过的东西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呢?
3、学校因素
一般农村小学的规模都不大,教师也不多,所以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都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学校内参与的活动也很少,所以这也造成了孩子们没得写,因为经历见识没有,所以提起笔来就想抄作文书。
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这么多困惑制约着我们的作文教学,那么我们教师和学校该如何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力度,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是关键,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所以我们教师自己一定要加强学习,同时学校也应该给予最大的帮助,使我们能多参与一些培训学习,了解掌握更先进、更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在兼顾双科教学的情况下,也能比较轻松的进行作文教学。
而且,教师的观念一定要更新,并不是说只有学生们到了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写作,而应该是从他们一入学就有意识培养锻炼学生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写的兴趣。等到他们真的到了三年级,教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可以先从仿写开始。例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酸枣树》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的家、自己的班……同时告诉学生用上“我喜欢……喜欢……但我最喜欢……”这样的开头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该如何下笔了。
写作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们要遵循学生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要觉得农村的孩子反正就是这样,而放弃对他们作文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写作
虽然我们农村的孩子们出门少,见识少,但这只是相对于城市的孩子们而言的。其实,我们的孩子所拥有的知识城市的孩子们未必知道,比如我们的孩子都见过玉米、小麦以及各种蔬菜生长在地里的样子,再如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有兄弟姐妹。所以我们孩子的写作就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教师应鼓励孩子写自己身边的事物,因地制宜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写之前一定要说,先让学生们说够了,回家或是课上就有的可写了。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写,写完修改,最后定稿,带着学生体会写作的全过程,这也就弥补了部分学生缺少家庭指导的不足。
3、学校、班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制造写作条件
学校一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加大各种活动的开展力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亲身经历之后用心写下自己的感受。当然,我们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班内定期举行开展各种小型的活动,比如:歇后语大赛、古诗朗诵会、成语接龙、课本剧表演、手抄报展览……开展活动既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又能巩固语文知识,这其实是一件两全齐美的办法。
【关键词】写字教学;简约课堂
2011版课标的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这样的一句话:“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每节课写什么内容?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中哪有时间来写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开赛了。与会期间,18位参赛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随后杨再隋先生的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
一、去繁就简,确保练习时间
杨再隋教授剖析: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虚、闹、杂、碎、偏”的现象,呼吁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1.减去多余的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但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然后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安排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则有待深思。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台湾的蝴蝶谷设计一个宣传标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美丽的蝴蝶谷。这样的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起不到一点效用。如此毫无意义的环节应该果断地删去。
2.减去繁琐的花招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应。例如,孙双金教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儿童诗》,课件只有两张,第一张:台湾林武宪的《阳光》,第二张:梁上泉的《太阳》。简简单单,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把式,孙先生就像一位内功深厚的大师,谈笑间,打开诗歌的大门,孩子们在里面张开想象的翅膀,擦出思维的火花,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诗句:阳光在鞋上歇着;在山顶,太阳是被云朵抬出来的……
3.减去可有可无的内容
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薛发根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只有合理取舍,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菩萨兵》中,抓住“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目标已经达到。“要让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句的深刻内涵,三年级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析,就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感受,当将来的某一天,领悟力达到一定水平,他恍然大悟,豁然明白,一定比现在死记硬背要更有深刻体会。
二、有机整合,彰显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中写字的时间得到保证,我们还要关注课标中的这句话:“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也就是说,写字训练是贯穿在每个教学实践中的。
1.在巩固作业中“巩固”练字
有不少学生《习字册》上的字端端正正,课堂上“10分钟”写的字认认真真,但到自己写作业时东倒西歪。说明学生端正的书写习惯还没有形成,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巩固性作业进行强化。比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品悟文本后,就可以让学生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既完成了练习,巩固了文本,又达到了练字的目的,一举三得。当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字在格子中的分布,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穿插避让关系等等,剩余的一部分作业在课外完成,使课内的好习惯慢慢延续到课外,使练字的效果在作业中呈现,形成良性循环。
2.在随文练笔时强化写字
一
升入初三后,很多学生初中阶段的个性特点已初步形成,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其自身优势弥补劣势是最好的选择。张海津首先传递给学生的是她充分的信任,唯有信任才能让学生愿意倾听教师的谈话,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经过张海津在初三年级一年的指导和辅助,每个学生都会变得更加自律和成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中。
张海津曾带过一个班,班中的一个学生与别人打架,全班学生都会帮忙。对这个班张海津有惊喜,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困惑,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但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张海津总是先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听他们讲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分析对错得失,而不是一味地横加指责。几次之后,张海津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就连曾经桀骜不驯的小群也把张老师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在张海津的教导下,小群逐渐克服了暴躁冲动的问题。“努力控制你的情绪,否则它就会控制你”,这句话是张老师对小群的忠告。逐步成熟起来的小群逐渐告别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他告诉张海津,不想听讲的时候打起精神也要听,看书困了冷水洗把脸也要继续看下去,张老师的鼓舞是他最大的动力。快中考了,学生们忍着疲劳、顶着压力,学会了控制自己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一起拼搏奋斗,终于取得了班集体的最好成绩。
她,很喜爱古典文学,长相清秀,不爱说话,举手投足流露出古典的雅致。刚上初一时,她不被任何人注意,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中;初二时,她的语文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初三时,她吸引了所有学科教师的注意,因为除语文外其他学科成绩都较差。课堂上,张海津会在偶尔的目光交错中让她读到欣赏与关爱;作业本上,张海津不时地表达出对她的才情的关注与青睐……有一天,她终于抬头望着张老师淡淡一笑,张海津知道她和老师靠近了。从此,她的语文成绩更加突出。师生有了沟通联系本,在这个本上她和张老师说说心里话,有时也探讨一些诗词,总之,这种联系成了一种习惯。她整个人也变得开朗了,快乐了,觉得有人理解她了。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她和张老师坐在一张桌子前,一个备课一个学习,过了一些时候,她开始向张海津讲物理、讲化学,她讲清楚就证明她懂了。中考时,她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师生对视一笑。那年教师节,她写了一封信:“张老师,从小学到初中,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每次犯错误,您找我谈话,我几乎都会哭。因为我觉得感动,我知道您是为我好,虽然您有时也会批评我,但我从没恨过您。真的很感谢您,在经过了这么多事情之后,依然对我这么好。我想,我不会忘记您的,您对我说过的感动的话,您抚摸我的头的手,微笑的眼神……我都不会忘记。我会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喜欢我,关心我,一位对我很重要的老师,她叫张海津。”
对于每一个学生,张海津都是以诚相待。她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找到属于他们的正确的人生方向。张海津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更得到了师生诚挚的交流。
二
参加工作之初,张海津利用周末和假期将初中三年六本书所有的字词、文学常识、诗歌赏析和复习卷中的所有习题均录制成了电子版,并且将六册书所有的小说和散文每一个重点语句的答题思路进行分类、归纳,得出了课外阅读的答题方法。因为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系统梳理,张海津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她的语文教学能力迅速提高,所授课班的学生受益匪浅。虽然一字一句的录入让张海津倾注了太多的努力,但她将这些内容都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供大家参考。中考前,她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时间表,甚至细化到了复习的页码,这样,学生复习起来更加系统。因为诸事想在前做在前,她所任教的各个班中考成绩都名列前茅。
曾有一位老校长说过:“无论走在教学区的哪里,都能听到张海津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对此,张海津解释道:“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上课,学生就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听课。在课堂上我喜欢用我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会觉得语文课堂节奏很快,而我不留作业,向课堂要效率。我要把知识讲解、作业落实、能力提高都放到课堂上,所以,教学效率必须高,学生在我的高效教学中无暇分神,上课的听讲状态一定是好的。”张海津的语文课堂上没有笔记本,她要让学生懂得,记在脑海中的才是自己的。
张海津的语文课不枯燥,时时响起学生的欢声笑语。讲古文时,她会像说评书一样为学生们讲课文,学生记忆古文中的重点字就很简单了。她也会编一些顺口溜辅助记忆,如,“行是走,走是跑,小步快走就是趋”等。语文教学,知识的迁移也很重要。如,在讲《曹刿论战》中的“辙”和“轼”,张海津就会讲到“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他们的父亲苏洵是希望两个人一个能够“高瞻远瞩”,一个能够“脚踏实地”,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简便多了。讲现代文时,张海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深刻内涵、写得优秀的语句,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张海津充分做好语文教学的课下功夫,带给学生一堂堂精彩凝练的语文课,她用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为学生化解了一个个语文学习的难点,让学生们看到其实语文很美好。对学生而言,语文很能吸引他们,而张海津就是他们快乐学习的领路人。
近几年,张海津所带的班都是在初三年级接手的,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初三一年又是时间短、任务重,很难形成新的班级特色,所以,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个体(班集体)长处为核心,通过对学生“以长促长”引导其形成相应的班级特色,创建特色班集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预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32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句子的领悟力也不足。因此,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学科教学,应当考虑其所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采取合理丰富的教学策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其实追求的是教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有效的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构建课堂框架。长此以往,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条理性十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共处于一个教学系统内,其关系本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优质的预习工作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而言都百利无一害。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预先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无疑需要更高的课堂组织筹划能力,时间统筹能力。因此,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相关语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课改强调自由民主,重视合作教学。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协调学生与教师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学得好,教师才能真正教得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应当好好学。在上述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建立清楚的框架,学生不易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对教学内容充分的把握,也很难对课程单元分类的目的、标准、主题等方面拥有清醒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预习效率,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教师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
学生积极预习的前提是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改善者。教师应当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英语预习习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不足,适时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程预习的兴趣。教师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个人魅力,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预习战略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生字生词的恐惧,鼓励学生开口说,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生预习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开放意识,找到合适的预习方式,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各方面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持久的基础。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在预习工作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学习,要有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理解。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而应在对几个单元的内容做到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课程的内容安排,课时内的不同模块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总结、分析建模的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而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久预习习惯下培养的分析能力的配合。在预习中逐渐找到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和兴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绩虽重要,但学生也不应以成绩的提高为单方面目标,忽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搜集网络上与这一课相关的课时资源,预先浏览课时内容。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利用新兴多媒体提升自身技能。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面,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开拓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不懂得问题要及时问,想学的知识要及时说。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本领。课前预习中,先大体浏览原文再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并自己试做分析。边阅读边思考,找出自己的疑问并记录下来。课间的时候与老师及时的沟通交流解答自己的疑惑。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为例,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如鸟的天堂是什么,为什么大自然可以被称作鸟的天堂呢,文中写了哪些鸟,描述了哪些风景。学生提出困惑以后,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的第二次朗读,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情感。学生如果做好这样的预习工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师生共和,建立友好伙伴关系
关键词:分析;指导;培养;感受;表达
一、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经历有限,因此,往往造成无材可选、无事可写,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词不达意。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难心理,觉得习作怎么这么难,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习作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指导得当,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写出他们小小心灵中的点滴美好感悟。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入“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分析、小组讨论,先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针对起步阶段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三步走来进行:
第一阶段:在教学中初步研究探索进行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确定其中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法、实验对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探寻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确立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分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畏难于习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而我们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3.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自体验的、生活中的新鲜事以“写真”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镜头就是为了强调“写真”。由于学生明白了习作是记录生活,不能瞎编,内容非常的生活化。
4.坚持练习
(1)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构思。简单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2)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3)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指导学生习作。
第二阶段: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较为恰当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如何恰当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写起步作文怎样转变,从写简单的作文如何过渡到能较顺利地独立作文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立足于教学,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积极寻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收集教师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校园内到校园外、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生活的细节之中,拓展习作训练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养成生活学习习惯和习作习惯,进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范例和仿写相结合
习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表达训练,它既可以衡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理解的水平,还能考查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能力。所谓习作能力,就是指对客观事物、对生活情境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有人常说,对生活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学生习作的优劣。
学生写作文,要学会把看到的人、事、物用文字描述出来。要写好作文,不妨从仿写开始。例如,要求学生描写动物时,指导时先提供一些范文。如三年级的课文《翠鸟》有这样一句:“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按范文的结构描述。这样既有范文,又有实物,学生就有话可说,从容落笔。
为了检查学生所写的动物是否真实合理,教师可让学生隐去习作中的动物名称,当众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来猜他所写的动物。这样,在热烈的气氛中,总结猜中的原因是作者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形象的描写,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描写物品、景物、人物等,都可以采取观察和仿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训练。这种基本功练得扎实过硬,学生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写什么就像什么,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二、观察与积累相结合
作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最后东拼西凑出应付差事的习作,这样的习让评阅教师读来,乏善可陈,空洞无物,语言干巴。那么如何改变习作教学这种困顿的局面,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呢?我认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广泛猎取生活,深入挖掘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宋代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我们的习作教学有深刻的启示。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所在。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局限;二是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观察、感悟等。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多方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乐观积极地投入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活动实践中。这样,那些小到蚂蚁搬家,大到日月星辰,都是他们习作的素材。
三、指导与示范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写下水文、范文,这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具有强大的带动示范作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因此,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指导示范,既要动口,还要动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游泳当然要教些游泳的道理,但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去游一阵子给学生看看,对学生的好处更多。”可见,习作教学中教师主动示范,常常“下水”,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启迪学生作文思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下水方知水深浅,下水方知习作艰。如,在指导学生初学写作议论文时,学生总是感到无从写起。这时,我先将自己写的下水文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读去感去悟,再听听他们的意见,并结合自身体会,谈写好此类习作的我的感性认识。这样有的放矢的指导,比随便念两篇范文给学生模仿效果要好得多。再者,师生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习作的积极性。这样指导、练习,示范,感悟,学生习作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阅读与练笔相结合
语文课本中选文多种多样,包罗万象。因此,我有意利用大作家的优秀范文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模仿。在学生学习之前,要求他们准备相关的习作片段,然后与优秀范文对照。在此基础上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与自己的习作不足,再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读写共进。
一、引导学生受自然风光,建素材仓库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
(一)亲近自然,寻找素材
引导小学生接触自然,比如结合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学生去探索、认知每一个季节的特色,亲近自然寻找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结合我校所在的地区是苏南比较特色的城市,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城市风光还是历史人文,可谓是应有尽有,在学校附近就有美丽的公园,所以素材选择方面,学生有很多的可选择性,我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不同的季节自然界的特色。比如一次要求学生写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去参观秋天常熟图书馆的银杏叶、常熟虞山公园的红叶等,亲临现场再去写关于秋天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没有素材了。
(二)农村新貌,激发梦想
我们常熟地区可谓是风调雨顺、农业发达,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虽然作为城市学校,但是学校距离农村并不遥远,有不少学生也有很多亲近农村下乡的机会。结合自己下乡看到的一草一木、新农村的面貌等等,通过与长辈们谈?P于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梦想。比如稻香的味道、关于阳光下草木的清香味、农村小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野花、秋冬农村广袤的芦花等等,这些不去亲历亲闻,恐怕是难以下笔的,而对这些的深入接触,能为学生的写作建立素材仓库。
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一)亲身体验,抒写真情实感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较快,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想参与外界活动的欲望都是非常强烈的。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抒写真情实感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不少学生总是到了写作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或者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文章中的语句,我鼓励学生只要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将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写出来、记录下来,作文就有了灵气。
(二)参与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三年级阶段学生的课余生活已经比较丰富,写作的素材来源源于学生的外界接触,源于学生的视野。所以在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结合我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正常情况下完成前都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我建议学生可以结合我所布置的作文内容,先进行足够的体验,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再动笔写作。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要求如下:请用“雨姑娘”、“荷叶姐姐”、“蜻蜓”、“青蛙”这几个词语编写一段故事。我布置这篇小习作的时候正值公园荷花盛放的季节。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去公园的荷塘边看一看,再交流一下自己荷塘的所见所闻。到了周一,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在荷塘的体验说出来,有的学生提到:“周六正好下雨,雨姑娘给荷叶姐姐来了一次非常畅快的沐浴,蜻蜓和青蛙躲在荷叶姐姐的裙子底下不敢出来。”有的学生提到:“我在清晨去公园观赏荷花,我发现荷叶姐姐的裙摆上面有点点的水珠,偶尔有青蛙在水池里跃过,蜻蜓喜欢躲在荷花上,果然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观赏活动,就不愁学生无话可说,并且每个人观赏的角度不一样、观赏后的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还有学生在观赏后读了一些关于荷花的诗歌,更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悟文化底蕴,丰富作文内容
我校所在的地区物产丰富,文化悠久,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乡风民俗。有的学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或者干脆生搬硬套一些优美的字词,看起来文章很美妙,其实内容很空洞。我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作文应当要接地气,才能让人感觉作文的真实、灵动之美。
(一)走进民风民俗,领悟别样风情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常熟属于千年古城,古城的小桥流水,古城的一山一水,流传至今的风俗,依然荡人情怀。比如常熟非常出名的白茆山歌,这是汉代张良在白茆传授山歌,这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首白茆山歌都情真意切,山歌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我将白茆山歌的音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视听感悟感受民俗,领悟别样风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领悟中,引导学生内心生腾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走近名人伟人,传递主流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挫折教育 教学方法
挫折是人们在实现目标时面临的各种干扰与困难,让其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人们在内心也会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具体包含焦虑、烦恼、愤怒、困惑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挫折,就小学生来说,遇见挫折肯定会有挫折感,甚至很多学生还会因此出现悲观、自卑等心理,严重的还会做出过激行为。有些孩子因为回答问题错了,被老师批评了,就再也不敢举手了。有的孩子和同学发生口角,或者同学打了他一个小报告,就大打出手,采用各种方法报复对方,最后弄得大家都不敢和他交朋友,这样便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受挫能力,才会有坚强的内心,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的标志。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整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给学生一定的理论平台的同时,让其养成良好的品质。
一、做好挫折教育向社会延伸
从语文教学特点来看,它具有灵活性、情感性、开放性等特征,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完全立足于课堂教学,还必须将其作为积累学习的过程,不断向课外延伸。语文外延与生活一样,生活不能完全离开语文而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好语文,必须将生活和语文有机整合起来。例如:学习的《青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意之后,重要的便是体会青松的那种高尚品质,学完之后让孩子们谈谈哪些人和青松很像,和青松有一样的品质,让孩子能从青松能从这一榜样身上学到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会放手让子女学滑旱冰,很多孩子初学时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接连摔跤,也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其中,孩子们可能会疼痛、胆怯、想要求助。但父母只要放任他们自学,偶尔还可以玩笑地激将孩子,刺激他们的好胜心,最终,孩子们一定能凭借自身的刻苦和努力,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赢得成功。到三年级后,我们可以适当让学生接触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看报,整合新闻信息完成作业,这样就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更好地感受生活。在日常教育中,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问题上,家长们必然知道,给孩子一日三餐,如何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经常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这是对孩子能力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这是放手,让孩子去学;不搀扶,让孩子学会坚强;给孩子时间,让其学会创造的挫折教育方式。
二、做好挫折教育向其他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受教育人员在校园接受的各种活动。小学教育人员在学校除了要接受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加强晨会、夕会、班会、校园频道、小广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而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抗挫力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必须利用教育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在这期间,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隐形课程的方式存在,而良好的文化布置与校园风气也是对学生个性培育和品德发展的影响与熏陶。氛围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留意各个走道的名言对激励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能达到陶冶情操的功效。学生生活在校园中,能时刻感受良好的校园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做好挫折教育向家庭的拓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中的每个显性、隐性因素都会对学生成长造成影响。所以家庭作为完善课堂教学、推动教育延伸的关键环节,必须做好挫折教育向家庭的延伸。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发挥教育支撑作用的同时,规范教育形式,这样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其次,家长必须做好引导与榜样工作,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与观察力,很多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所以家长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最后,是不良情绪的纠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于不理智的行为,做好沟通工作,特别不能过分溺爱孩子、纵容孩子。当孩子和同学或小伙伴发生争吵或者遇到失败时,让孩子大哭一场发泄一下也好,让孩子待在小房间一个人冷静一下也好,再和孩子沟通,问问他的感受,和他一起分析,一起面对挫折,这样才能及时纠正不良情绪,在孩子得到安抚的同时,给予其鼓励与信心。
四、结语
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该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在培养起责任心和人格底蕴的同时,为形成抗挫能力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顶梁柱。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语文教师的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1
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三、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实践水平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_、_、_、_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的学生,如_、_的、_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2、对教学重点的困惑。
现在的教材自由度很大,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和要求都很少,这一方面是扩展了教师的能动性,但是对教师来说是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老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__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现任专业技术职称是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从教十一年,二零__年获得现任职称。在现任期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语文教学工作。几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述职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4至6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几年来,班级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并在作文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三、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
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发掘有语文兴趣、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分为语文兴趣小组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的书法班、文学班,各方来宾对学生的表现有着较高的评价。并在精神上支持我们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文化氛围。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__年_月_日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3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今以后我将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我要对他们负责。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思想进步的教师。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五我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沟通与孩子们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我报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的呵护着我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学生的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的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开成自已的教学风格。我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4
尊敬的领导:
您好!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_班的语文教学,我和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生活是这样的。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二个星期里,我着重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到现在来看,我班学生大部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里、科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后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爱学拼音敢用拼音的兴趣。我还在学生中间大胆尝试了给老师写信,老师回信。给妈妈爸爸写信,给爸爸妈妈讲一个床前故事等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用拼音的兴趣,并且或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二)认真抓好识字这一关
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最多的。我教学生学习运用识字方法,自学生字的音,形,义。学习辨析形近字,用熟字去学生字,跟据形象会意,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音形义。在教每一课的生字前我都要求学生用生字去组多词。学生字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学生字课文中识字也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会读句子,并弄懂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把识字和写字紧密联系,每周利用写字课训练学生写铅笔字,开展写字比赛,对写得好的贴出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及时进行纠正,要求学生补写。每课的词语都要听写或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对字词不关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补做。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不是短暂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基础知识才行。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使一年级小学生扎实地掌握拼音和汉字,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__年_月_日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5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的语文,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遵守《教师法》,结合当前的社会进展,教育改革的形势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也能达到学校制定的成绩指标。现在将我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在教学工作岗位上,我认真执行教师的职业
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一切从集体利益动身,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尽职尽责,坚守岗位。做到坚持早到学校,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无故请假,认真执行学校的作息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使自己的教学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喜爱自己,亲近自己。因此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对老师的爱往往刻苦铭心,终身难忘。我在实践中寻到了"对症下药"的良方,就是:治理好班级学生,要学生都喜爱自己,首先是深入实际,从每个学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除了尽快地认识学生的名字,幸免弄错学生的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兴趣、性格、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同时明白了哪些学生的性格是内向的,哪些学生的个性是好动、顽皮的。从中寻到制订关心学生上进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确实,沟通与交流成了师生之间的一条重要桥梁。由于我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和睦相处,逐渐地我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紧密,从中也物色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协助我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自订学习的奋斗目标,制订好,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师靠硬手段去压更是不行。如何办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治理,自我约束,由家长协助监督。让学生自己订出每一单元测试的目标成绩,每个人都以第一单元测试成绩为基础标准。指导学生订目标成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的目标成绩要明确,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成绩去学习。每次订出的目标成绩都先由家长过目、签名。每次实现了目标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鼓舞,并向家长报喜。不能实现目标成绩的则鼓舞他努力,直到达标为止。在实施学习目标时,我还采纳了"一帮一"的方法,以优带差,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诱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明白个人成绩关乎到整个班集体的荣誉,能否取得先进班,班级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我通过各种途径,鼓舞学生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共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成绩而奋斗。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学习成绩终于能达到学校的成绩指标。
四、家访工作。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导外,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专门注重家访工作,除了利用电话与家长联系,互相沟通教育小孩外,还利用节假日、晚上亲自到学生家中与家长座谈。我觉得家访工作做得好,是教育学生的成功之路。
以上是我本学年度在思想,工作,学习上所下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有待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不断地挑战自我,努力向上,争取更大的进步。
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
济南市北坦小学2010—2011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科室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所以把“开放习作教学体验习作乐趣”定位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研究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教学的阐述
低年级:
1、 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中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高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研究措施
1、 定格“生活小镜头”,继续加强循环日记
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让学生轮流记叙,也是共同分享,“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2、 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每隔一周安排一次阅读课,同时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同时设置“记忆宝典”,将每周背诵的古诗抄录在本子上,加强对古诗的熟记。
1983年,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知名专家组成的“阅读委员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阅读是语文中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很多名家在回顾自己成才的经验时,都提到了阅读对自己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并且在每学年要求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将这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几年来,虽一直在尝试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并做阅读积累,也有些许成效。但从现状来看,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阅读无思考倾向,读而无思,不懂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而从教材来看,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
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能走出课外阅读这条暗胡同呢?基于此,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这一课题,力图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拓展性阅读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找准联结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课题实施之初,我就思考如何起步?那就是从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入手,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经典魅力,我力求精心设计教案,把课上得精彩有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文章的独特。课上我还尽量补充资料,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于是,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我给学生读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海边与一个小偷的对话的片段,一下就激发课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天许多学生的手头上就出现了《城南旧事》。一时间,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一部分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对书中的一些章节津津乐道,家长反映强烈,说孩子从没有如此投入地看过书,阅读课上交流起来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的佳作频频亮相班级。
3. 通过语文园地的“课外书屋”引领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开展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倾听》等为读者展示了一群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课文学完了,却有点意犹未尽,学生似乎也有了一些难舍情怀,时常会提起残疾青年,装聋的老教授及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苏珊。于是,我与学生携手走进“课外书屋”,与学生通读教材对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主要内容介绍,在此基础,把书中一些精彩章节读给他们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以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指导阅读大部头和世界名著。
(1)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这样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和指导,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并做全班的交流。
(3)阅读外国名著遇到的困难;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间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
这样的指导为阅读实效提供了保障,使学生翻开外国经典作品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彩缤纷的历史画廊,进入奇闻趣事的异域他乡,吩咐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2. 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写摘记式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积累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优势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更为读写结合开辟了捷径。因此在阅读中边指导边引领学生做好积累――让学生做好摘记。这一环节至今记忆犹新。在学生过了识字关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做摘记,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展创书香校园活动,我只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书。在他们上三年级时(2005年)就推荐了当时刚刚畅销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从那时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完全被淘气包马小跳所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指导他们开始写摘记。从摘记格式到内容,我都一一明确规定,但没有硬性规定学生摘多少词语,多少句子,只是说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多少无关紧要,重在坚持。这样走过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我经常表扬展示优秀笔记,使一些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为其他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全班读书和摘抄的兴致大增,质量也与日提高。每当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学生的不同感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1.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读书课,引领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这也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轻易不去占用。学生的精彩发言,使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读书让学生逐渐变得有思想,有见解。
2. 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一段时间,我会把优秀读书笔记打开,整齐地平铺在学生第一排桌面上,请学生轮流来观赏借鉴,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设计版面,怎样搭配色彩。几次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3. 开展唐诗宋词积累活动。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及作者,进行拓展,向学生推荐十几首必读古诗词名目,每天由家长督促积累,到班级后由几名背诵积累好的学生检查。寒暑假之前也会下发唐诗宋词题目,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定期利用阅读指导课开展朗诵会,评选出背诵明星,然后加星奖励,并将照片张贴班级名星榜上。大大激励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4. 制作读书手抄报。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创新,动脑动手,把自己平时的读书积累所得汇集在一张白纸,让白纸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每学期,我都开展制作读书手抄报活动。通常是提前一周布置主题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制作出手抄报贴到班级展览,并由师生根据内容、版面、书写等进行评比,按名次予以星级奖励。有时会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有时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合作出一份。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小报内容都比较丰富,有自己的优秀习作选登,介绍读书格言,读后感,摘抄名篇名段,推介好书等等。而且,随年级的升高,小报质量也越来越好。
(四)创设读书环境和氛围
1. 设立班级图书角。早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其中有家长捐献的书,有学生捐献的,到三年级时,总计有400多本。
2. 保障课外阅读时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使她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无法保障。所以,我这样安排,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每天12:30~13:00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和好书推荐活动。我就如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何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情,如何摘记好词佳句等阅读方法一一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读书时圈圈画画,剪剪贴贴、读读想想,要求不高,贵在坚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 学生间本身存在的差异,由于无法做到100%的学生100%阅读,致使这种知识积累及阅读感悟的差异更大了,两级分化。
(1)习作能力要素不明晰,缺乏针对性,效能低
教师在实施习作教学时,往往在教学目标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例如,习作能力的内涵丰富,有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要求,有些教师并不明晰每堂习作课的能力目标,以及各个学段之间的序列,导致低、中、高各个学段的习作能力要求特点不明显、内容重复、方式单一,总体效能低下。
(2)课标学段目标笼统,实际教学指导不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目标中有三个学段的要求,但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学年和学期目标,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要教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模糊,评价标准也不清晰。
(3)教材编排序列模糊,要求不明确,内容宽泛
纵观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我们会看到由于它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罗列,同一或相近的内容多次出现,抑或是对于习作的内容并未明确表述,写作内容自由发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对教师的课堂习作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落实面临很大的挑战。
(4)目标笼统不明晰,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但对各学段习作的具体目标表述笼统,不少教师对各学段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不清、定位不准。各个学段习作教学界限模糊,使得习作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经验化和形式化的居多,无法精确地对习作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要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把笼统的学段目标逐步细化,分解到各个学期,梳理出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实际教学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一、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1.年级习作目标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设定“目标与内容”,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便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把习作能力的诸要素划分为三大维度,即内容表述、结构组织与语言表达,对学段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梳理补充,构建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序列,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有据可循(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年级目标是培养观察、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等习作能力。例如,内容表述能力从第一学段的学习写简单句式和段式,到第二学段尝试使用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较熟练地运用不同句式和段式把内容写完整、写清楚,到第三学段熟练地运用句型和段式,能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做细节描写,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细化与具体化。这三个学段的习作能力目标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近的,不仅关注在习作活动中的智力技能,还对写作活动中总体语言技能的纵向发展给予连续性关注,如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习作的修改等,这又构成写作活动序列的另一线索。
2.单元习作目标体系
根据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段习作教学目标序列,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分册习作教学目标序列,在年级目标的指导下分层细化目标,构建以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在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特点各有侧重,把必须达成的目标定位为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的核心目标,但核心目标和习作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在运用这套习作能力目标体系时,可以清楚地明了每个单元习作训练的重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突破难点,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教学策略
1.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同一主题的习作在不同年级多次呈现,是简单的重复还是各有侧重、螺旋上升?教师能够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同一主题的习作内容众多,如写人类、写景类、写物类等,这是我们最感困惑的地方,常常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缺位或越位。其实,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在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其目标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教师把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进行对比,能使原先隐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显性化,便于教师日常教学操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例如,写景类主题的习作在人教版教材单元习作中大约出现8次(见表2)。
由表2可知,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有一定的序列,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而设定,在不同的学段与年级各有侧重,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例如,同是写景类主题,第一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观察和发现,让学生有序观察、细心观察、观察并发现,真正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运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尝试模仿不同的段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初步实现写清楚的目标。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个性表达,在景物描述中加入学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寄托情感,最终实现具体写作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形象的感知、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与情绪的感染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描绘场景形象、述说故事的语言形式,积累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文规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组织和开发,在领略、模仿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说话、写作。
2.全面落实,各有侧重
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应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进行有效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年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特点出发,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学生词语的运用,说清基本句型,增强表达自信,储备基本的词汇和句式,逐步过渡。二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逐渐向段过渡,鼓励多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则侧重于观察与发现,学习基本段式的写法,能够运用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意思。到六年级时,习作教学目标则侧重修改能力的指导,强调能对文章的细节和整体布局做出润色修改,关注个体的独特感受,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下面以第二、三学段的三、五年级为例,具体介绍序列培养的侧重点和方法。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从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来看,教师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那么在习作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根据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乐于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多感官的观察体验,这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观察时间,专注地观察,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画”,在进行习作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以“寻找身边的秋天”为主题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记录它们的变化(见表3)。
对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而言,这种主题式的观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成为观察的有心人,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有效地点评与反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加以有效整理和归纳,将其变成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习作素材的资源共享,为中高年级的习作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的习作教学就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来刻画细节。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吸收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阅读积累的优美语句和具有新鲜感的语句,尤其要增强文章的细节描写,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习作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这一零存整取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之前就有充分的准备,进行自然而有效的表达(见表4)。
本单元的习作核心目标是怎样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四要素把细节写具体。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整组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机渗透,利用仿写、朗读、阅读、体会等方式逐步实现单元习作的核心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积累习作的技巧与方法,在读写结合的片段仿写、扩写、续写中迁移和实践,最终达成习作的核心目标,提升整体习作能力。等到了正式单元习作时,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习作经验和方法,加以正确的选材引导,习作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3.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教材多为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但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地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向习作的实践表达与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它们的目标设定之间是互为相关、螺旋上升的。按照写作题材划分,如童话,它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三(上)和四(上)中都有写童话内容的习作,但习作目标的要求却不相同。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正在干什么,对故事经过的完整性并不做过多要求。而四年级的习作目标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尝试把故事经过说完整,对内容表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到了五、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可以是科幻类的童话,这个要求就更高了,学生不仅要关注完整性,也要能深入地刻画具体的情节。
由表5可知,按照习作的内容和能力维度划分,习作目标也是遵循习作能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因此,任何习作技能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目标中的序列,清楚地把握年级特点,落实基础目标,对其他目标留出的空间不设上限,让学生始终保持习作的兴趣,逐渐形成习作技能,提高习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教师就会发现在习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影响习作能力的因素众多,如何体现习作目标体系的延续性和增量性,明确各年级习作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要求,探索习作能力评价方案,让这一体系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便于教师使用和操作,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李志强.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发展阶段[J].教育评论,1987(4).
[2]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吴忠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读写结合;指导;写作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在写作方面往往感到困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同时在阅读时教师进行合理的写作训练,即进行读写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写作能够有话可写,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的关系
读写之间的关系,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读是学习过程,写是表达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吸收、一个是释放的过程。但是这些理解都太片面、表层化,只是一种单线联系的认识。
1.读写是一种内化和外显的关系
学生在有目的的阅读时,理解言语,内化言语,把阅读的好语段、好词语记入大脑。学生在写文章时,思考大脑中所学的知识,外显表露出来。好质量的外显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好的语文思维技能,只有读好才可以写好。
2.读与写类似于学与用、学与习的过程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就证明了学与习的关系,顾名思义,学就是获取知识,习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写也好比是习,它是对所读文章的运用和巩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不仅仅指的是读书本知识,也是读生活阅历,开阔视野,培养良好情感。只有读取这么多好的生活经历,才能运用好的语言技巧写出好的文章。
3.读写之间具有兼容包含的关系
阅读不仅仅是吸收,写作也不仅仅是吸收。写是表述生活感受、梳理个人思想的有效途径,实际上也是重新读自己的经历。读就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积累材料、案例,也是为了用更恰当的语言记录一些生活事情。
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时,要重视前期的语言、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的积累,发现它们的价值。这样才会在作文中用更优美的语言表述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怎样运用读写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给学生阅读留下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不但要要求学生熟读课本,而且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资料,通过勤读多诵,积淀语言。小学是记忆的黄金阶段,很多成年人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在小学背诵过的古诗文,长大后仍能清晰记得。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为学生的泛读准备好素材,同时也要督促学生努力阅读,尽量能够熟读成诵。语言功夫足了,写作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由读到写,自然贯通。有了语言的积累,学生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写作。在文章阅读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心得,或是模仿作者的内容进行写作。如在课堂前三到五分钟,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口头的训练促进书面的表达,如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课外看的文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也可以讲述自己积累的成语故事、格言警句等,题材多样,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听文章后的心得感悟。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逐渐流利地表达出来,由阅读到写作,水到渠成。
三、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读写结合
1.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进行读写结合
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语文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内外阅读训练,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写作提供思路及语言、事例等素材。读写结合训练从单纯的组织语言文字内容转移到语言的思维训练上,以思维训练提升表达能力。例如,小学三年级的《海上日出》一文,将日出描述得栩栩如生,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优美语句的鉴赏,通过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对文章一次次精读品味中,也学会了文章写作的逻辑,如时间、空间等逻辑顺序,还是以《海上日出》一文为例,巴金描述日出景象就是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进行描述的,分别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壮美景象,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文章描写的逻辑性,在自己写作时才不会出现语言前后混乱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提高。
2.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角度出发进行读写结合
语文阅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文学作品的体会都是基于读者自身的理解、经历、观点感悟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时,要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亲自理解体会而不是教师强加的意愿,从而更好地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体会,这样在自己的写作中才能有所帮助。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写作培养方式之一,通过督促学生勤读多诵,积累语言,从而使阅读到写作自然贯通。小学语文进行读写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体现教学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黄瑞夷,江平.创境生情,读写结合:小学读写结合习作指导课课堂实录及评点[J].语文建设,2004(01).
关键词:理性;积累;提升
这几天,宝带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了“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小学语文栏目)”这一文稿,尽管只有栏目,没有具体的内容,但看得出这些栏目内容丰富,切实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需要,提供给他们所需的各类教育资源和服务。这不仅能为老师、家长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为学生开辟了另外一块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平台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环环相扣,知识全面;理性有余,稍欠趣味
一、二年级的栏目包括“课文导学”、“课文朗读录音”“名师课堂”“阅读广角”“识写平台”“积累坊”“语言实践角”等。这些栏目一环扣一环,知识点系统而又全面,可以说是再现了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应该说肯定会受到低年级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欢迎。比如说,名师课堂的内容,这些网上学习、复习视频课程体系,让全苏州的孩子都能共享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名师教学,亲切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全市孩子受益。教师清楚准确,深入浅出的讲解,也更容易让小学生所接受。如通过视频教学,教师在书写要领的讲解之中或讲解之后,都有示范指导,形象直观,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了写字的方法。此外,对于全市老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体系,充分发挥名师的教学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提高广大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指引和推动作用。老师更能从中汲取营养,反思自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熏陶和理念的提升。所以说,这些栏目是有价值的,可操作的。
在这里,我们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点提出的“趣味性”谈一点建议:如果要更好地利用这些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性上需要加大力度。比如说:在几个练习的栏目里设置几个类似于“闯关游戏”或者说是“有奖学习”等学习板块,让学生在学习这一系统的栏目中间品尝学习的快乐,在一关又一关的学习体验中激发更大的探究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探究及发展奠定基础。
二、步步抓实,方法引领;重在积累,增设互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它是天长日久的积淀。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会学习。学生连自学的方法都没有,谈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谈何积累。
对于中年级的栏目,我们认为栏目也很丰富,同样是针对了中年级教学的特点精心设置的。针对中年级段是阅读和习作的起点段,是学生语文素养有个大的突破的过渡期。学会能否在三四年级里真正爱上语文,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相当重要。
鉴于此,我们讨论后认为:要特别关注在“预习指导”这一栏目中提出的指导一些预习方法,除了要把各种预习要求和方法说清楚外,最好能提供一个预习反馈的板块。比如说:要求学生预习中读课文,可以设置一个“录音空间”,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把自己的读文录在空间里,学生自己和家长都可以听听。再比如:由于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点,针对这一情况,结合“作文实践平台”,让学生把每次的练笔传到平台,设置一个“习作评评看”,有专家名师选择一些习作互动打分,及时提出不足。这样一来,在中年级段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养好了,把学习方法教好了,把习作方法指导好了,到了高年级段,语文教学更容易了。
三、层层递进,全面提升;整理归纳,终身学习
高年级段的栏目是在中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设置的,栏目体现了高年级段学生学习的现状,也是从高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基础上出发的,是中年级栏目的承接和延续。
其中,“自学指导部分”提出:与“要点提示”相结合,对文本内容、主旨等重点作简析,以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整体及精要句段等进行思考鉴赏。如果说中年级的自学指导侧重于方法的指导和引领的话,那么到高年级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这样想:是否能够在这栏目中体现学生预习成果的板块,比如说是“预习收获展示”类似于此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写写认识,写写心得体会等,然后通过学习后再次来写写心得,对照前后的收获,评评自学的能力。相信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能飞速提升。
其次,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能够欣赏到特级教师的课是一种荣幸,一节好课能够让我们感受名家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能够更好地解读教材,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困惑,更能为我们今后教学指明方向。“教学实录“这个栏目,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学习机会。我们觉得,除了实录,能否再提供一些教学视频,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到重点环节的处理,学习名师的教态、语言及教学机智等。
最后,我们觉得,高年级段中六年级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小学语文学习的终点,更是初中等更高层次的学习的开始,乃至是终身学习的转折点。因此,这期间的总结学习至关重要。结合当前学习竞争的压力,结合家长的共同愿望,所以,我们建议:在高段栏目中是否有对小学阶段所有语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的栏目,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练习,有与初中衔接的语文知识要点……这样就能使平台里的栏目和内容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受大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