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煤炭对外贸易范文

煤炭对外贸易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煤炭对外贸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煤炭对外贸易

第1篇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发展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一国国际贸易方式及战略随着国际贸易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便为该国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一种选择。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一般的国际贸易战略有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进口替代型和后进口替代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就是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将贸易方式与发展战略相融合的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对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原因和趋势,既反应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政府经济发展策略改变的具体化,也可以是中观层面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还可以是企业具体的贸易战略的改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命题,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应该出口和进口什么产品才能增进本国福利,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011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一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并纷纷把扩大出口作为提振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二是世贸组织、20国集团峰会等多边机制更加健全,规则和机制约束有所增强,既有利于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继续发展,也有利于防止个别国家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导致恶性竞争甚至贸易战。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强劲,内需增长空间较大,与我国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的态势更加明显。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在短期内集中上升势必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和外贸发展后劲,加快我国贸易模式转型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伴随着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改变贸易条件,增加福利水平,自由贸易是一种长期趋势:

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阐明了要素禀赋差异会导致贸易的产生。可以说是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专业化分工,从而获取贸易利益。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对于具有煤炭资源禀赋的山西,在经济发展初期,大量出口资源型密集产品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遏制其他产业的成长,所以赫俄的假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竞争优势。相似偏好需求理论是针对两个国家的国民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提出的,即两个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越相似。该理论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分析选择何种战略来获取贸易利益,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贸易中,山西省近些年来与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根据消费偏好的相似,组织专业化生产,获得更大的市场。Friedrich List在1842年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工业化的中期,一国应该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就应放弃贸易保护政策,以利于一国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该理论表明,随着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变化,应采取相适应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改变。Akamatsu提出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型认为:一国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一国产业竞争力和国内外竞争环境的相对变化,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也会相应的随之变化。

三、山西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一)山西省对外贸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图1 2006-2010年山西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及增长速度

从图1、表1近些年的进出口数据来看,从2007年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增速有所回落;出口产品结构虽然有一定的优化,然而从进出口贸易中煤炭、焦煤、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比重可以看出,贸易的复苏还是需要初级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带动;近些年进口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效果不明显。

可以从进出口统计数据中看出山西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稳定。其中资源性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进出口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山西省外贸市场相对集中势必导致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对我省进出口稳定增长有不利影响;人民币利率调整将对山西出口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给山西外贸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初级产品煤焦产品占出口很大比重。这种低附加值,低回报率,可循环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资源性产品及低附加值的初级制成品占很大比重,不但贸易利益不多而且长期的发展使得依靠资源的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而且面临着不断衰退直至淘汰的命运。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制约了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煤的要素利用效率偏低,粗放式增长模式表现明显,技术含量和技术进步水平亟待提高。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荷兰病效应、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以及制度弱化效应。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

(二)山西省贸易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为资源导向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和混合型贸易战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社会形势,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下降。山西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贸易方式,在大量开采资源的早期采用资源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到先进的进口替代贸易。主要的问题有:

资源导向贸易发展方式:山西省资源导向型出口战略:通过大量出口煤炭、焦煤、镁等资源型产品,来促进贸易发展。建立在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

资源比较优势贸易发展方式: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生产出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比资源型产品有较高的利润。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导致了重工业轻农业,产业发展不协调,这种以资源开采为主、单一初级的城市经济结构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经济发展抗干扰能力较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服务贸易中传统资源、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发展迅速,现代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偏弱,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山西省进出口的主力。

四、山西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保持资源型产业优势,拓展相关产业。应继续发挥煤炭作为出口骨干产品的优势,变单一原煤输出为煤炭系列产品、煤化产品的综合输出,搞好煤炭的深加工及综合开发, 通过提高附加值来增加创汇。

第一,应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变单一原煤输出为煤炭系列产品、煤化产品的综合输出,搞好煤炭的深加工及综合开发。机电产品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保有率的特性,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反向连动效应( 如汽车、船舶的出口,可以带动整个基础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山西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第二,重点开展机电产品的出口,通过搞企业集团或举办出口加工区,培养一批拳头产品, 使其尽快成为山西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第三,积极发展冶金、建材产品出口。山西冶金建材行业发展出口商品潜力较大。首先有较为丰富的矿产原料可供开采、加工、利用,其次山西煤电能源比较充足,为冶金、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个别市场的贸易依存度。

3、借鉴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通过产业多元化:(1)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2)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环保意识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产业多样化。原有工业厂房及设施改建成特色的工业旅游区,不但可以发展旅游产业,而且可以进一步净化空气,改善山西省的环境污染。(3)形成特色产业格局。通过技术、资金的引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将“煤炭主导”逐步改造生一个炼钢等传统产业与会展旅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4、以政府为主导者,对山西省煤炭制品构建品牌,鼓励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并形成集群效应,提高煤炭产业生产效率和利用率,既要重视R&D 补贴以刺激研发需求,又要重视优化研发资源供给结构,加强资源型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

参考文献:

[1]周瑾慧.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6期.

[2]张先锋.贸易模式演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山西省统计年鉴.

第2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国际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而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方式,成为三驾马车里最受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快,国际间分工合作对于促进国际间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贸易实质上通过国内的产业化调整和升级不断适应国内外需要,并通过提供加工、修理修配等业务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过去十多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额顺差,同时我国煤炭产业等出口因国际煤价高启等原因也获得了较好发展。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我国贸易顺差趋势逐渐收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现存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发生变化

经济的发展具有其应当遵循的规律,其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和过去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变化,贸易的结构也出现了巨大改变。而这也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构成发生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高科技产品及精细化加工产品的贸易需求规模上升,而对初次产品尤其是未经加工产品的贸易需求规模不断下滑。过去,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主要以量取胜,单位利润极低,但是由于巨额规模和数量,对外贸易依然具有较好的收益回报。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对于简单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减少,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出现萎缩。其次,当前由于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众多国家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地位,服务业的出口在对外贸易中也逐步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变化最终呈现出我国对外贸易的构成结构发生变动。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自由主义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前进,过去的贸易保护等形式已经难以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足,而自由贸易主义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国家进行贸易保护既会使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审判,并且需要付出较高额度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必须依靠自由贸易主义促进贸易发展,不能在长期内继续使用过去贸易保护的思想从事对外贸易。当前虽然在某些行业贸易保护仍然存在立足之地,但是我国各出口行业都必须意识到,贸易保护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实行,但是从长期来看无法使用。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阻碍,不利于国际间贸易往来。例如关税的歧视性条款,服务行业出口税收问题等仍然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进步的绊脚石。

(三)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能源行业的问题突出

能源作为各个国家保障国家安全、民众基本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于安定国家、维持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内众多行业的崛起也对我国能源行业尤其是煤炭行业产生了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能源行业对于国际环境中的资源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中能源行业因受到全球范围内价格的制约,使得其经常会因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巨额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源行业能否利用对外贸易获得利润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当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举措

(一)进行产业升级,适应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变化

产业升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对于促进并适应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升级即是通过淘汰掉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发展技术水平较高、单位收益较高的行业,最终成功进行产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注意培养并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将有利于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技术生产力。贸易结构变动也需要考虑到劳动力的适应性问题,对于现有劳动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提升其工作水平来进行。

(二)在世界市场上遵守游戏规则,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体制,注意风险防范

在过去的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世界贸易规则不熟悉,可能存在违反世界市场上游戏规则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性。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种类的增加,在未来世界市场上,我国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使用符合公平公正交易的原则进行对外贸易。不可随意进行贸易保护、歧视性规定对待外国投资及商品进口,报复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决争端,只能给双方都带来弊端。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我国的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就变得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就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

新能源在近些年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这和全球范围内能源紧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由于对外贸易中,能源的贸易额始终占据总贸易额的很大比重,因此其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能源价格难以预测,且其变动会对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极度依赖能源产业,必然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系数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传统能源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煤炭行业无论是原煤的国外采购进口还是精选煤的对外出口,企业可以采用创新金融工具来降低因价格波动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风险,只有这样有出口业务的能源公司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利润水平,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会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并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王松涛.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对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阈[J].价格月刊,2015(12).

第3篇

关键词:明清时期 对外贸易 特殊

明清时期是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实力达到鼎盛时代,但未能够与西方国家同步进入工业革命。以往多数学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政府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经济政策,从而阻碍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因此错失工业化及现代化发展良机。本文将探讨我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特色,现总结如下。

一、闭关自守

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其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因此即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当时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在西方国家具有广泛销路,需求量较大,而西方国家提供商品却无法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仅能够依靠运输白银、黄金等通货换取所需商品。为了减轻上述贸易入超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西方不法商贩打着“药材贸易”旗号偷运鸦片入境,从而吸取中国大量财力获取巨额利润 。为了严厉打击此类不良现象,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闭关政策,在遏制鸦片贸易的同时,对当时其他正常对外贸易也产生较大影响。

二、朝贡贸易

先秦典籍中最先出现“朝贡”一词,“朝”指臣民觐见君主,“贡”指下层献纳上层物品。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对当时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各国统治者均派出使臣前来我国朝贡。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过远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当时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使明朝中国特有的朝贡贸易得到最大程度发展,也对中国明清时期私人海上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观赏品(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且政府奉行“厚往薄来”,对政府财力造成巨大负担。

三、对外贸易

日本学者宫崎犀一 等人对明清时期各类对外贸易清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现状:中国对外输出商品主要包括丝绸、布匹、药材、瓷器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因此部分西方国家倾其所有大力发展对中国的海上贸易,以此满足本国人民生活所需,而输入品大多为金、银、奢侈品等于生计无关物品,因此当时政府官员普遍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并不能够获得具有价值的商品,不利于增强本国国力。

明清时期我国产品仍停留在药材、瓷器、丝绸等生活用品阶段,而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因此无论我国如何扩大现有商品生产规模,仍无法进入工业革命时代。

张海英研究表明,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起点,正是由于西方国家棉纺织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迫使其改变生产现状,采用先进科技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从而加快生产速度,满足市场所需,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反观我国当时棉纺织业生产现状,松江府是当时棉纺织业的中心区域,生产技术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由于当地棉纺织业市场销量良好,且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大量妇女劳动力向纺织业输入,产量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市场需求,无法促使棉纺织业由手工业转变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受限的主要因素:缺乏进行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煤炭、铁等原材料;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不需要实施工业革命弥补市场缺口;进口商品大多与民生无关;中国政府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能够自给自足,对海外贸易依赖性较小。

因此提示,明清时期政府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我国知晓世界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使自身眼光短浅未能够进入工业革命,但其仅仅是限制对外贸易的部分因素,中国对外贸易未获得快速发展或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的根本原因是由历史国情特殊性决定。

参考文献:

[1]王曾才.马嘎尔尼使团评述[A].中英外交史论集[M].台北:台北出版社, 1979: 1106

[2]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和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478-2489

[3][日]宫崎犀一等.近代国际经济要览――16世纪以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 79-81

[4]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91-292

第4篇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GDP;风险;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是用来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2001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5年已超过70%。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亿美元,到2004年为5,500亿美元,增长了320倍,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1981~2000年的20年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二)GDP的增长状况和结构。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这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的GDP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这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

(三)汇率的变动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从我国经济运行看,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着相关性。人民币汇率作为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附加变量,其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人民币汇率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通过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实施来体现。但是,人民币汇率不可能改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内涵。总体上看,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和问题

实际上,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为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加工贸易的不稳定性影响国内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而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但是这些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的加工贸易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项目涉及的产品档次偏低、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等,而且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

(二)重要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带来的国家战略安全问题。能源和矿产品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核心战略资源,如支持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所需要的40多种大宗矿产品中,除煤炭之外都处于紧缺状态。同时,我国又是资源高消耗国,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高出国际平均水平的46%。当前国际上争夺战略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我国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对此,我国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强海外资源合作开发,建立长期供给的保障体系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

(三)随着外贸规模扩大和外贸依存度提高,我国外贸摩擦进入高发期。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对外摩擦还呈现出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外摩擦的不断升级和蔓延,将会威胁到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宏观调控。面对外贸摩擦多发期,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具体的争端;另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吸取日韩处理外贸摩擦的经验,充分利用世贸规则,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从生产和贸易的源头进行治理,加强自律和协调机制建设。

三、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对于我国而言,外贸依存度过高,使得国内经济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警惕外贸依存度过高,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调控依存度。

(一)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在向上游零部件产业和服务产业转变,提高国内增加值的比率。

2、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采购的比率。目前,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关键因素是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要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提高产品质量。

3、调整外资政策。发挥各地区优势,培育建立产业集聚群和研发集聚地,以促进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产业关联为目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提高政府统筹内外经济发展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积极追求效益的最大发展与其他国家地区多双边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同时,着力打破国内各种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努力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结构调整分析[J].北方经济2006(2).

[2]徐艳玲.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3]陈立荣.对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12).

第5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逐年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质量密不可分,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是否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备受瞩目。我们需要通过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对外贸易对环境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有效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也将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条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1、进口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等投资品的进口能够直接促进国内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当国家获得了必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之后,就可以扩大国内的工业生产规模,增加就业,进而提高国民收入。第二,进口可以改进国内生产方法,对本国的生产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加速本国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进口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并进一步带动这些国家内部的自主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国际贸易中激烈的竞争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传递效应,迫使低效率的落后企业退出市场,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规模,通过国际经济活动逐步吸取国外的科学管理经营方式,逐渐将国外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率体制、管理手段和技术引进到本国,从而优化本国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2、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出口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可以带动本国经济收入的增加,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投资便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出口的不断发展可以帮助改善国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配置资源,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加强出口部门与其他产业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出口需求的增加可以提高对本国的基本生产要素、中间产品、服务等的相关需求,因此,出口会带动相关要素和产品部门的发展,从而带动不同地区相关要素和部门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第四,出口的扩大,有助于外资的流入,解决国内市场投资不足的问题,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流入国内。第五,出口和市场的扩大,可以使创新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激励本国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1、较为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以出口为例,若国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国内资源配置过度偏向于出口部门,从而增大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差距,使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收到限制,以至于出口的增长无法带动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出口的进一步增加。

2、较为健全的市场机制。以进口为例,若缺乏生产要素市场,由进口带来的资源流动以及在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配置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对于出口来说,若缺乏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出口部门扩张的影响将难以传递到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以至于只有出口的增加而没有整个经济增长。

3、企业要具有一定的追求利益的精神。如果企业缺乏追求利益的精神,那么当存在进口竞争压力时,企业也不会努力谋求经营管理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使企业在过去的对外贸易活动中进行过有关技术和设备的进口,那么企业也不会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企业也不会因为出口引起的市场扩大而积极从事创新活动,由出口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以至于不能够实现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4、出口产业与国内其他产业部门在生产、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出口产业与国内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越密切、越广泛、越深入,出口对本国的经济刺激就会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大。如果出口产业与国内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程度较低,即使出口形成了潜在的动力,但由于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则会造成传递过程的中断,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生态理念下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一)环境治理手段相对落后。发达国家在污染最严重时期,环保投入占GNP比例达1%-2%,1972年美国环保突入占GNP的0.9%,日本占0.8%,德国占0.8%。①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相对较强,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和需求量较大,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比发展中国家强,在政府的扶持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的作用下,发达国家基本将环境污染问题控制与可控范围内。而我国资源的大量开采,环境容量日益紧缩,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技术性问题的存在,使我国政府难以有效的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因开发和进口改善环境的设备和技术而增加的费用也将提高产品生产的成本,使得多数出口产品竞争优势进一步下降。

(二)我国环境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我国出口商品大多得益于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加工贸易过程中占据的是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环境成本相对较高。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较强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研发活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的负担,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利用的不充分,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

(三)对外贸易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由于我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初级产品,特别是资源性产品在我国的出口中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煤炭、焦炭、钢铁、电解铝、石油冶炼等行业的初级制成品是我国的优势出口产品,而相关行业都是具有高能耗、重度污染等特点的行业,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上述资源的开发和出口的增加,势必加大煤炭等能源物资的消耗,使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区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再加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贸易发展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会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强。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会使我国此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加,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工业污染。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产业在发达国家由于污染环境而被限制或禁止时,跨国公司便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便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由于我国缺乏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加之我国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很容易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国外产业的转移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就我国而言,工业污染是造成国内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经多年治理,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四、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的领域,目前已经拓展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的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一)政府需采取的措施

1、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在对外贸易与环境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加大环境立法力度,使其既包括实体立法,也包含程序方面的立法。特别要加强与国际条约的协调程度,适时调整我国国内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发展的有效保护措施。

2、适当调整外贸政策,优化贸易结构。为促进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我国应进一步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规模的扩张,加大政府对绿色环保产业贸易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环保绿色、低能耗的产业商品的贸易活动。根据差别性的关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引导出口结构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密度的环境友好型商品转型;进口方面,引导企业扩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的进口,以替代国内对此类商品的生产,减轻国内环境污染的压力。

3、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对外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也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使自然环境得到维护的,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打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和推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

(二)企业需采取的措施

1、树立环保意识,转变经营观念。企业环保意识的缺失将会直接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忽视,造成环境污染的恶化。作为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应该认识到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环境保护备受瞩目的今天,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因为节约治污成本而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此外,对企业提出较高的环保要求也是企业长足发展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强化技术革新,培育自主品牌。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首先要做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果想要不减少企业的生产量,则需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改善经营管理的理念,使用节能和环保型的材料和生产线,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从根本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五、结论

与展望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但环境的恶化也不能完全归咎与对外贸易,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而出现的,而非仅仅源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环保事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等发展条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不断加强环保理念会给绿色产品带来巨大的外贸机会。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二者的协调作用,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世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8,06:1-2.

[2]王耀中,欧阳海泉,陈羽.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及其启示[J].求索,2003,02:14-17.

[3]樊明太.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财贸经济,2000,08:60-63.

[4]刘海云,李兀.论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85-89.

[5]戴明辉.从贸易生态化视角看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变迁:一个PSR模型的量化评估[J].国际贸易问题,2015,01:132-144.

[6]张彩兰.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9:6-7.

[7]李凯杰,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07:53-61.

[8]袁永友,刘建明.创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01:32-36.

[9]夏东.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7,17:2-4.

[10]蒲艳萍,王玲.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2007,07:77-82+88.

[11]郭峰濂.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01:12-15.

第6篇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当前大量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进而造成一系列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很大威胁。为了防止更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各个国家开展了积极的预防措施,碳关税的出台就是其中一项政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出口的大都是高消耗,高碳排放的产业,碳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应对碳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碳关税;出口

碳关税是一种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措施,其具体含义是:针对在本国国内没有征收碳税或者能源税、并对能源进行补贴的出口国,如果其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超过了进口国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将对其商品征收碳关税,以此来倒逼出口国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一项经济措施。碳关税的征收主要针对的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品。碳关税的纳税人是不接受环境污染减排标准的国家,其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时的发货人、收货人或者货物所有人。碳关税的税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具体出台相关的征收规定。

一、碳关税的特征与实质

(一)碳关税的特征

1.惩罚性。一般而言,关税尤其是高额关税的征收是为了限制外国产品出口到本国;非关税壁垒是除关税以外的所有限制产品进出口的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全新表现形式之一,其目的十分明确,即强制要求一国的出口商承担额外的高额费用,提高产品出口的经济成本,以环保为名,严重妨碍了贸易自由化,作为绿色贸易壁垒之一,碳关税具有经济惩罚性的特性。

2.制约性。碳关税与现行WTO规则存在诸多冲突,其明显违反了WTO规则的非歧视性原则,除了导致进出口国的产品遭受差别对待,不同出口国之间的产品也遭受到差别对待,这就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环境库茨涅茨倒U曲线理论显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过了前期阶段,即高耗能、高污染阶段,已经冲过倒U型的最高点,其后继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将逐步减少,进而进入低碳时代。世界上其他国家则处于倒U型的前半段,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将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碳含量较多,如制定相同的碳关税税率,碳关税会制约贸易的自由化,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碳关税的制约。

3.非公平性。国际上还没有制定统一的碳排放标准,实施碳关税的税率也将会是各个国家自主决定。基于各国的条件不同,对高耗能产品的界定和准入也不同,对外国出口产品制定的碳关税的标准也就不同,碳关税税率和税额将不会得到全球统一,引发国家贸易争端。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将制定利于自己的碳关税率,从而使某国通过碳关税来实现贸易保护的手段得逞,因为他们将制定特别利于本国的标准,然而,其他国家最终也将对其出口到本国的商品征收向同级别的税收,这将是恶性的循环,将引发国家间的贸易大战,妨碍自由贸易的正常进行。当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渡过了高碳排放时期,而发展中国家则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各国各自制定的碳关税率将呈现出非公平性。

(二)碳关税的实质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曾经也经历过高能耗、{碳排放的阶段,现在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却正在经历高耗能、高碳排放这一阶段,此时,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实质上是想借环境保护、解决气候问题之名来保护国内的同类相关产业,这是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手段的新保护贸易主义。这不仅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相违背,更与贸易自由化这一潮流背道而驰。这是因为,环境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我国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所产生的优势,降低出口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发展壮大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本国的经济,使他们继续保持经济霸权的地位,而不会真正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二、我国碳排放与出口的相关性

(一)煤炭消耗较大

由于我国在煤炭资源方面的优势,我国长期处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再加上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告诉增长的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中,煤炭消耗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一直居{不下,都在80%左右;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杨国锐博士却认为,我国碳排放具有周期波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不一致性,无论长短期都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碳排放量都将维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其它行业相比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增长速度也相当惊人。

(二)工业制成品为主

我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己基本度过了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阶段,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类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碳排放等特征。我国在充分享受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同时,也因此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当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升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出口贸易状况处在不新改善当中。过去的种种经验表明,国内很多高耗能产业中出现的产能盲目扩张、投资增长过快等现象,都离不开出口贸易的驱动,而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环境的损害和减少对本国能源的消耗,乐于在中国完成这些高污染、{能耗的生产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在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重了环境生态保护压力、加剧了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在环境要素衷赋并不丰裕的前提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长远看来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低碳贸易,制定多项措施控制对外出口、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三、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既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较短的时期来看,其主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如会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总量;降低我国的就业率,加剧失业程度;加剧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数量,使贸易环境不断恶化等。

(一)出口量受到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而我国的大多数出口企业都是传统的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业,因此,一旦征收碳关税,我国的出口贸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的传统出口企业整体都会受到重创。目前,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所出口的产品以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并且附加值极低的产品,有极大地可能成为碳关税征收的对象,一旦开征碳关税,环境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我国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所产生的优势,使我国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成本增加,这会降低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出口量减少,最终使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二)增加出口成本

如果征收碳关税,一方面,环境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我国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所产生的优势,增加能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企业将会相应地采取减少生产的措施,从而就业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加剧失业程度。另一方面,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征收碳关税会倒逼我国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量,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完成产业的优化升级之后,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大大降低,这也会降低就业率,加剧失业。

(三)贸易摩擦增多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关税征收标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一旦征收碳关税,一定会制定出符合其本国利益的碳关税征收标准,由此将导致其他国家也可以就此制定出符合其各自利益的碳关税征收标准,这必将导致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乃至引起世界性贸易大战,从而我国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遭遇的贸易摩擦的数量将会不断上升,贸易摩擦的种类将会不断拓宽,贸易摩擦的金额也会不断扩大。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实为进行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情形下,我国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加剧我国贸易环境的恶化程度

碳排放对于我国的出口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影响。碳关税贸易壁垒将促使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呼吁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基于此,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中国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市场、生物能源市场、环保技术市场、可再生能源市场、低碳制成品出口国;碳关税可能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前景,并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表提前。中国有可能不需要经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高污染排放、高消耗资源过程,直接进入绿色发展阶段;也不必等到达到较高收入水平时再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四、我国对外贸易应对碳关税的对策

对我国而言,碳关税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短期内,碳关税的开征肯定会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但长远来看,我国应积极面对,找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一)参与国际碳排放的规则的制动

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碳排放量参考标准,如果全球不制定统一的碳排放量参考标准,欧美等国将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标准向出口方征收碳关税。因此,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我国应积极地加强同国际社会的联系,在标准制定问题上,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促使发达国家能继续率先减排,并制定公平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参考标准。中国外贸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经常利用各种手段和理由对中国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因此,进一步扩大中国外贸在发达国家的份额潜力不大,应大力发展新兴市场,可扩大在中东地区、非洲地区、中北美洲地区的出口,尽管这些地方现在的出口额较小,但扩展空间很大。只有充分拓展中国外贸出口的对象,才能改变我国外贸出口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现状。

(二)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一方面,坚持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碳关税的提出,更加迫使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达国家历经的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己经走不通了,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思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由高碳排放发展过渡到低碳排放发展,逐步降低高碳排放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鼓励国内的建材!化工及汽车等高碳排放产业的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将高碳产业的生产销售转移至国外,而将产品的技术研发放在国内,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规避碳关税,也可以保持我国相关产业的核心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建设,增加对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的政策扶持力度。低碳前沿技术涵盖了如何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如何使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得到清洁高效的利用,如何进行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埋存等一系列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三)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当中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任重而道远。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核心是生产技术创新引起的产业结构的改进、完善。因此,技术创新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求不能再片面追求经济规模扩张,要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必须允许经济增速放缓,加快向绿色低碳型、服务化型、创新型方向转变,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要继续促进农业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

(四)开发利用新能源

我国的能源结构与其他国家迥异,新能源技术也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我国应该既照顾本国特性发展低碳技术,又要着眼全球开拓新能源市场。由于对煤炭资源的倚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首先应加大对适用于煤炭资源的低碳技术。在这方面,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应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我国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迅速产业化。而在国际新能源市场格局来看,我国在太阳能、水能、核能利用上有重要进展,生物能源则在农村地区的沼气项目和新兴的生物燃料技术上取得突破。我国可以加强这些新能源的市场化开发,在这些领域中取得全球领导地位,如此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技术的垄断,掌控未来新能源的国际话语权。

(五)加强科技创新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注重科技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低碳、减碳技术。只有切实依靠科技力量的低碳经济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低碳经济。鉴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现状,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企业除了自身设立科研部门之外,还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以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哉辜趿考际酢⑻娲技术、循环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的研究,着重突破制约企业生产低碳化的技术瓶颈,不断促使低碳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不断降低水耗和能耗,提高资源效率。同时,企业还要面向市场,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并用低碳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逐步哉骨褰嗌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收。

碳关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虽然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但另一方面,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全球气候条件持续恶化的危机意识,促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换取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成为推动我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变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有许多关于外贸转型升级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外贸升级的路径进行研究,特别是产业链升级方面。例如,Gereffi认为,当一个行业进入全球价值链时,它不仅可以升级其产品,还可以升级其产业能力。卡普林斯基等学者认为,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涉及两个方面,即内在属性和外部组合的联系。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以升级的必要性、影响因素、路径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为主。比如杨慧力等学者认为我国的贸易这些年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目前所处的形态还是比较原始的。学者曾贵提出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和对外贸易的大国,同时也将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在分析影响因素时,汤碧学者认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制约:外资投资额增加、增长率的增长速度慢、产业的关联性较低、抗风险能力低、劳动力优势丧失。学者林祥则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有五个因素影响外贸转型升级:配套产业及设施滞后、资本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研发能力低、投资方式不成熟,并且认为研发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王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有三条路径,分别是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产业链的升级和产业集聚水平的升级。刘春林则提出另外四条转型升级路径:扩大活动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经营主体过渡、采用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在政策建议方面,叶详龙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应该坚持“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并提出十点相关的建议。袁定喜等学者认为可以从增强研发技术和营销能力、加大贸易梯度转移和推动贸易企业本土化发展三个方面出发。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外贸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江苏省高薪技术产业得到发展,出口产品不再以低端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其中,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如计算机、生命科学等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逐步加快。同时,进口方面能源资源类的产品进口相对扩大,铁矿砂、煤炭、成品油、液化气等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此外,中国主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对这些国家的产业优势较为明显。

(二)外贸主体的贡献率发生变化

从贸易主体来看,江苏省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高,将一直保持着第一大进出口主体的地位。由于民营企业主要进出口区域为东盟和东北亚地区,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民营企业利用其管理和市场优势,进出口地位将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则借助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包括高铁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增长。

(三)对外贸易格局转变

随着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年来外贸结构的调整,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由片面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贸易方式也从加工贸易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同时江苏省相较于“一带一路”国家具有更高的一般贸易水平,这加速了江苏省对外贸易格局的转变。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研究的是江苏省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综合江苏省外贸发展得现状以及加工贸易在江苏省外贸中的地位,我们以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从技术水平、人力成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五个方面分析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的因素。因此我们设定如下模型: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技术水平(T):虽然江苏省贸易产业尤其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因此,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来说,技术水平是其核心影响因素。

(二)人力成本(L):江苏省外贸快速发展并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几年随着人口增长的减速,人均工资水平的增加,全国性人口红利减少,江苏省传统的加工贸易优势也在不断削弱,对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产生不小的影响。(三)产业结构(I):产业结构是影响对外贸易发展得内部因素,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很有必要。

(四)基础设施建设(S):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发展也和该国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有这必要联系,基础设施能促进对外贸易的顺利推进和完成,所以,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研发投入(R):研发投入对外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大出口商品的研发投入,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贸易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改变其一直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地位的尴尬境地。所以,江苏省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政府对研发投入的鼓励。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技术水平(T)、产业结构(I)、基础设施建设(S)、研发投入(R)都与加工贸易增值率正相关,只有人力成本(L)是负相关。

四、政策建议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增强江苏省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证结果可知,技术水平对外贸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核心影响变量,因此,江苏省对外贸易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提高技术水平,首先要从国外大量的引进高新技术,并把这些运用我们的企业生产中去;其次要增强江苏省的技术开发能力,在应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最后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扶持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从全球来看,江苏省加工贸易还是处于低端地位,因此要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增强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开发水平,促进产业链升级,转变发展模式。江苏省应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改变之前的贴牌生产模式,加强自主生产,形成自己的独创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

实现江苏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当前江苏的服务贸易在全国位居前几,今后,江苏省也必须立足现有的服务贸易优势,加大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扩大金融、文化、旅游、娱乐,物流等服务产业对国外的投资规模和力度,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力度的加强,将推动江苏外贸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江苏省外贸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升级,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实现品牌化经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出口,提升江苏省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并培养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外贸企业要加大企业内部产品研发创新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利用江苏省高校众多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实现产、研、学的紧密联合,为企业储存高质量的人才后备军。其次,促进江苏外贸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人才在提升外贸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依靠企业自主和政府相关扶持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技术、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创新团队,为江苏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最后,外贸企业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员工专业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内在动力。

第8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对策

在全球贸易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我国若是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转变以往的对外贸易观念,树立全新的贸易观念。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因为我国企业对品牌营销不够重视,从而使得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所能获取的经济利益有限。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必须要重视品牌营销,并让对外贸易企业了解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进而促使企业能够树立品牌营销意识,通优秀品牌的打造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1品牌概念

品牌就是企业代表性的商标或者是图形,就目前的品牌形式分析后可以发现,大多是由字母、名称等组合形成的,组合后的品牌具有一定的设计性,同时还包含了一定的意义[1]。就目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分析可以看出,有大部分消费者在消费中有品牌意识,当其倾向某一品牌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这一品牌的商品,同时品牌还是一个企业的代表,提到某一品牌,人们就会想到这一企业的信誉、文化以及商品质量等相关内容,所以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提高其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1品牌意识较为薄弱

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数量是庞大的,但是在众多的商品,仅有一小部分有自己的品牌,而大多数商品都是没有品牌的,这样的情况就使得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底层地位,商品的销售价格十分低廉。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很多企业都没有树立有企业内涵的品牌标志。同时,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增大,数量增多,但是商品的品牌一般都是外商品牌,这样的情况对我国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有着不利的影响。

2.2品牌保护意识较为匮乏

在对外贸易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商标抢注,而我国企业对此方面的关注不多,这样就使得企业想好的商标被其它企业所注册,而即使部分企业关注了这一内容,但是因为抢注者提出的商标转让费用过高从而放弃商标,这些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较为匮乏,这样的情况对品牌营销有着不利的影响[2]。

2.3营销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主要是从价格、广告等方式入手进行营销,这些营销手段可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这些传统的营销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小,面对这样的情况,品牌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手段应该被充分地应用。但是因为我国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从而忽视了品牌营销的作用,并没有将品牌营销和其它营销方式结合起来,这样的营销现状就导致我国企业品牌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特点不显著,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低。

3做好我国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应该采取的对策

3.1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保护理念

我国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然后以企业产品生产、企业文化等多重因素为基础来打造合适的品牌,代表企业,同时,在国际市场中商标抢占这一问题较为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品牌保护理念,以相关法律基础为后盾,维护企业品牌以及产品[3]。

3.2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增强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以此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展览会等进行营销,国际展览会并不是每个对外企业都可以参与的,这本身就是对企业实力的一种认证,因此,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加深其影响力;其次,企业应该对当前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充分地应用。现在网络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交流日益密切,所以企业应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品牌宣传,让更多国家了解这一品牌,接受品牌;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用户体验的方式来让更多国家的人民了解品牌产品,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来拓宽品牌产品销售范围,以此来实现品牌营销的目标。

3.3准确定位品牌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企业进行品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深入调研,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意见进行参考,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有现代感、有国际感的品牌标志,从而加深人们对品牌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根据管理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发展来对品牌定位进行适当的微调,以此来促使品牌定位更加的准确和清晰,同时还应该对产品的优势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品牌定位的考虑因素之一,从而增强品牌的生命力,延长其使用周期[4]。

3.4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其基础还是产品质量,若是产品质量不达标,那么无论品牌营销多到位,都不会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喜欢,因此,为了做好品牌营销工作,首先就应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其主要参与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而国际对产品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若是企业想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国际市场认可这一品牌,就必须从产品质量入手,通过生产质量有保证,并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来打响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处于劣势地位,这不仅和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有关,还和企业品牌形象有着一定的联系。众所周知,我国是制造大国,很多外国企业的产品零件等都是在我国制造的,但因为外国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同时有自己的品牌,所以其市场竞争力依然很强,反观我国企业,有品牌意识的较少,大多数企业都没有鲜明的品牌标志,从而使得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鉴于这样的情况,培养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打造有特色的品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俏姿,丁会凯.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品牌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18):213~214.

[2]马中超,丁宇,李文胜等.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品牌营销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4,(5):11~12,15.

[3]黄玉萍.茶叶企业品牌营销及集群化发展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福建茶叶,2016,38(3):58~59.

第9篇

【摘要】近年来,气候、环保、能源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低碳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合肥市作橐桓龉ひ祷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省会城市,却长期拥有着以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为特征的粗放型对外贸易结构模式。因此,面对现存的发展状况,合肥市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更好的姿态去顺应低碳化发展的潮流。文章通过对合肥市目前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现状的分析理解,提出了面临的许多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低碳经济;对外贸易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后能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一种和谐的经济发展状态。

2016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4.33万亿元人民币,在这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自然资源与能源的与日耗竭,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是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我们不得不反思警醒,不得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低碳化作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作为国家组成和发展的重要一员――城市,它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基础。因此,从城市的自身做起,不断的改革进步,创新发展对外贸易的低碳化,是国家进步的关键环节。

一、合肥市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合肥市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化工制品、机械器具、塑料玩具,纺织制品等,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能高,污染大,而且是属于低附加值产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但是它们对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的消耗巨大,往往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气候环境破坏,资源匮乏。截至2015年,合肥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已达2073.1亿标立方米,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迫在眉睫。

(一)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曾经,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对外贸易的扩大,以满足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人们对物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以至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紧张。截至2016年合肥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86.9万人,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让人们越来越有危机感。

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合肥市政府在省委政府的领导与指挥下,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社会关注并在低碳经济上有所行动。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旗帜下,一批批新能源技术应运而生,太阳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更是夺人眼球。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从自身做起,每一位市民也更是身体力行。

(二)外贸低碳化发展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合理增加

首先,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和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表1是2009-2013年合肥市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情况。由表中数据可得,合肥市GDP总值从2009年的2101.13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4672.91亿元,GDP逐年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852%,34.61%,14.51%,12.21%;相应的进出口总额也从642754万美元增长到1819000万美元,且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54.92%,23.61%,43.33%,31.08%;以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3633.15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5887.87万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0.46%,24.69%,5.35%,2.46%,它们远远小于GDP增长速度和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

其次,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经济有“低碳化”转型趋势。由表1还可以看出,我市的碳排放强度是逐年递减的,碳排放强度即每万元的GDP增长相应的需要多少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2010到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环比下降速度分别是前一年的6.39%,7.41%,8.00%,8.69%,2013年碳排放强度是1.26吨每万元GDP,比2009年共减少了0.47吨。这些可观的数字表明自从我市开始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碳排量还是得到了一定治理,外贸的低碳化发展也著有成效。

(三)低碳化发展使贸易格局初有改善

由于合肥市对外出口的产品多集中在一些原料制成品,纺织制品,化工制品,它们都是一些低附加值、高耗能、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且它们构成了合肥市对外贸易中的一种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多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中,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严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由此合肥市的碳排放量会超过国家有关标准,而一些对低碳技术要求高的国家就会限制此类商品的进出口,进而影响进出口量。在对外贸易的低碳化盛行之下,有关政府和企业会转而关注和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投入和产出,一般贸易和低能耗、绿色商品的比重随之加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得到大力支持,使合肥市的贸易格局初有改善。

二、合肥市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合肥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纵观整体,面向未来,合肥市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仍然呈现许多问题,和国家其他城市发展对比仍处于落后状态,更不用说面对国际上的一些大都市。我们必须首先发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结构待优化

由表二可以看出,合肥市近几年来的GDP总量逐年上升,且上升的幅度较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五年来,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一直在半数以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40%左右,第一产业则一直在5%左右。第二产业占比重大,说明城市的发展包括外贸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制造业等环境污染大,能源消耗高的产业,相应的企业创新能力弱,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了对外贸易的出口类型多为产品型贸易,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无疑会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加大对环境的污染。虽然目前出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货物贸易,但是发展以劳务输出型为主的贸易更加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更能在增加贸易的同时,保护到本地区的环境,达到双赢的状态。因此,合肥市目前的出口结构以服务型贸易偏少,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

(二)出口企业成本增加,商品国际竞争力弱化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商品要求越来越高,如碳关税,碳排放等指标限制应运而生,以达到它们实行贸易保护的目的。如果本土企业产业不相应的作出改革和创新,就将会面临被阻挡于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到时候外贸经济的发展可能会一蹶不振。基于此情况,一方面,出口企业为了增大出口,符合限制标准,不得不高价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投入资金研究创新新能源技术,力图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污染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将会放弃原有的主营产品,转而销售绿色,环境友好型产品,或者转型为服务类企业。最终由于生产成本和投入资金的增加,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必须的利润率。而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最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成本存在优势。当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率,提高产品价格后,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相应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减弱。

(三)出口品牌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对于合肥市的外贸出口品牌,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耗能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本地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一味的模仿和制造,致使在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背后是环境资源的大量破坏和耗竭。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尽可能地生产并贸易技术密集型产品,它们对环境和资源是有好的。更要求我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自主品牌,走环境友好型道路,因此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严格对待。

(四)能源结构单一,环境瓶颈日益严重

随着我市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作为“世界工厂”的其中一员,在向国外提供各种外包业务,加工贸易的同时,也给自身的环境发展,能源消耗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合肥市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同时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不仅能源消耗总量居高,而且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导致了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和能源资源不断枯竭的问题。新能源技术发展还很落后,未实现普遍利用,这一能源结构单一,环境瓶颈日益严重的问题将成为未来合肥市低碳化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五)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力度薄弱

法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保证,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对目前低碳经济的l展产生重大阻碍。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煤炭法》(1996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节约能源法》(1998年)、《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等和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种法律文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文件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而有待我们去更改完善。相应的,政府方面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到位也使法律的实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都会致使外贸的低碳化发展滞后,不能紧随时代的潮流。

合肥市目前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也因存在上述方面的问题而亟需法制保障机制的建设,亟需我们探寻多样化的低碳化发展路径。

三、合肥市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路径

(一)积极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由于合肥市第二产业常年占比GDP总量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无疑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资源能源的不断消耗。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响应国际上对于低碳经济的呼声,我们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利用高新技术和低碳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合理改造,正确引导,由原来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生产模式过度。另外,也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利用产业,确保它们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改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合肥市货物贸易的繁荣,但相比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消费的能源少,对环境的污染少,更加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政府要鼓励那些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出口企业,特别是在服务贸易上有所创新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支持。也可以通过出口退税和征收出口关税等政策,引导出口企业向低碳方向调整,并禁止企业进口高碳原材料等商品。极力改变当前合肥市集中在纺织制品、塑料玩具、工业制品等低附加值、高耗能特质的出口商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旅游、金融、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贸易发展,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二)加大技术研发,有效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

面对低碳规则逐渐在国际范围内被公认,合肥市众多出口企业生产的不能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也将会陷入被他国拒之门外的窘迫境地。如何才能突破重围,继续保持国际市场地位,成为当务之急。不断的模仿、吸收和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确可以努力达到低碳规则的某些要求,但是也会因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而降低了出口商品竞争力。企业政府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人才,对传统产业在能源利用上加大研发,对新兴产业在产品开发上加大研发,对低碳产业在市场开拓上加大研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保证利润存在的前提下,即使成本增加,也可以真正有效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

(三)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公司发展的灵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政府方面,可以设立“企业创新项目基金奖”,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创造,也可以鼓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培训教育,以适应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在公司方面,公司可以实行内部员工创新机制,对有思想有作为的人才给予奖励和提拔,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特别是出口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尤为重要,提高了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附加值,也就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2.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品牌效应是一个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首要的便是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我们不能只会模仿别人,然后制造出山寨产品,或者永远做别人的代工厂,这样只会陷入无限的深渊,不断消耗自身的资源,直至枯竭。合肥市相关企业要学习改变经营策略,要与国际接轨,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参照国外先进企业的标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出口品牌战略。可以通过广告、网络、新闻媒体、交易会等渠道大力宣传,提高自身产品知名度,强化品牌效应,使公司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仍具有出口优势。

(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开拓新能源

目前,合肥市工业发展和外贸发展过程中大多使用煤炭、石油这些传统能源,而传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温室气体,造成对环境的大量破环。要使传统工业的发展更符合低碳经济理念,不仅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要不断开拓新能源。首先,由于新能源的开拓需要技术和时间,不能立刻代替传统能源,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这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其次,需要不断开发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废气物能等新型能源,它们具有可再生性,且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同时鼓励研发清洁能源、低碳能源,以应对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五)鼓励植树造林,净化空气,改善贸易出口环境

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绿色植物碳汇能力,吸收和转化大庵械亩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改善空气质量。一方面,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个人植物造林,扩大绿化面积,积极发展森林碳汇,减少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乱砍乱伐等违法行为,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加大群众对绿色植被的爱护。以此来不断改善合肥市内的空气环境,给贸易商品一个健康的生产环境,也在改善贸易出口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本地出口商品的低碳值。

(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政府、企业积极响应

当前相关的法律文件多是制定时间已久,或者仅从某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涉及到外贸低碳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而亟需国家和政府制定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法》,不仅要包括各方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促进具体法律实施,更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征,早日实现国家各地区各行业低碳经济的健康科学发展。并且可以适时适量的制定和修改有关律法的相关配套性文件,及时更新和报送相关数据,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部门监管和执行力度,打击关闭违法生产并危害环境的工厂企业。积极开展一些企业、群众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对低碳经济给予了解和关注,并对出口企业集中培训教育学习,更好的实现当地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

四、结论

如今的合肥,如同一只正在展翅高飞的雄鹰,只有把握好当下的机会,留心周围的环境,才能拥有更远大的前程。国际背景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不仅给合肥市的对外贸易带来众多挑战,也给其带来了更多机遇。我们的政府、企业和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把握机遇,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外贸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同作用,追求经济在低碳背景下健康发展,实现合肥市的现代化都市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菁.合肥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曾翔F.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张雪梅,王双,韩光.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1(14)

第10篇

不断增长的中美贸易不平衡与美国经常账户上的整体逆差一起为美元带来强大的贬值压力。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562亿美元。中国经济在这样一种局面下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方面,美国必然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继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和开放资本账户。如果回应这些要求,中国必然面临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减速的风险。但是,如果中国不理睬美国的要求,任中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必然推动美元危机的爆发。一旦爆发美元危机,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经济必将遭受沉重的打击。

无论是中美贸易不平衡还是美元贬值压力中的中国因素,都只是很多因素中的一种,而且美国自身对二者也有很大的责任。中国完全可以据理力争,强调美国政府在计算美中贸易时香港地位的不合理性以及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对贸易不平衡的影响。中国也可以指出美国国内的储蓄率过低,政府、企业和个人靠举债度日是导致美国财政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但是,这里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无论是谁的责任,只要美国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美元危机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加。只要美元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就要遭受沉重的打击。

在现行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的背后也没有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已经累计积累了3万亿美元的赤字。当这3万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拥有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国家的银行系统,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地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已经大打折扣。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像日本一样建立起以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否应该继续依靠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一直等到这个优势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度的上升彻底夺走,还是从现在开始就向以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变。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有除了廉价劳动力以外的比较优势。这将直接决定中国到时候是像今天的日本还是像今天的墨西哥。

二战以来,日本在两次国际金融秩序面临危机时都没有能够处理好本国面临的挑战。第一次是在6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的贸易赤字大增,美元必须贬值才能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本坚决拒绝日元升值,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尽管日本经济学家一致公认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日本却不愿作任何努力去维持这个体系的生存。第二次是在80年代中期,日本积极地、却又在没有准备的条件下回应了美国的要求,结果是日本经济产生了泡沫,并在泡沫的破灭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二、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大量吸引外资的模式

在贸易方面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过早地进入与其他国家之间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冲突并被认为抢走他国的工作机会。积极吸引外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甚至建立地区总部。世界工厂的崛起已经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了维持世界工厂的运转,中国必然需要一个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的世界级的供销科,大量使用能源、原材料和设备。尽管这可以为其他国家增加就业机会,但也可以使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和冲突骤然加剧。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应该发展,也不是说中国不应该与他国争夺能源和资源,而是说中国应该考虑资源争夺效益比,要思考在一定的能源资源争夺水平上如何能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或者反过来说,在追求一定的发展水平时如何降低与他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冲突。

从初级能源的消费构成来看,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以石油为主。与此相反,中国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份额达到了70%,而石油的消费份额仅为20%左右。即便是这样,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3.68亿吨(占世界的9.3%),大大超过了日本的2.29亿吨(占世界的5.8%)。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世界石油的消费总量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缘自中国日益扩大的原油需求。

中国过去本来是石油的出口国,然而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扩大,到了1993年则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进口国,此后中国的净进口量不断在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发表的报关统计,2007年中国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口总量为1.97亿吨,扣除出口量之后的净进口量达到了1.78亿吨。加上原油价格的暴涨,2007年石油贸易的逆差超过了8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6%。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由资源消耗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转向资源节省型的家电和汽车。而中国侧重制造加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日益恶化的国际能源条件下必然遇到巨大的增长瓶颈。

三、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国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本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并大大地增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直接受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以吸引外资为手段、建立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近年急剧上升,2002年在50%左右,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上升到70%以上。这样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必然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目前危机仍在演进深化。次贷危机与以往危机的最大不同在于,次贷危机涉及的金融机构之广、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之深、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之大,均是前所未有的。

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严重恶化了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不会改变,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2%。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调整外贸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取消某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等。

中国国内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以及污染成本的上升,已经削弱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2008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延续2007年的强劲增长态势,就连绝对额也有所下降。

日本一直把对外贸易依存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有人会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相似的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算太高,关键在于中国有许多与他国不同的地方。小国的经济总量也小,小国办世界工厂,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当年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冷战期间鼓励出口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很少被认为形成对他国的威胁。它们也不会受到像今天中国面对的压力。四、政治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

二、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大量吸引外资的模式

在贸易方面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过早地进入与其他国家之间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冲突并被认为抢走他国的工作机会。积极吸引外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甚至建立地区总部。世界工厂的崛起已经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了维持世界工厂的运转,中国必然需要一个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的世界级的供销科,大量使用能源、原材料和设备。尽管这可以为其他国家增加就业机会,但也可以使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和冲突骤然加剧。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应该发展,也不是说中国不应该与他国争夺能源和资源,而是说中国应该考虑资源争夺效益比,要思考在一定的能源资源争夺水平上如何能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或者反过来说,在追求一定的发展水平时如何降低与他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冲突。

从初级能源的消费构成来看,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以石油为主。与此相反,中国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份额达到了70%,而石油的消费份额仅为20%左右。即便是这样,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3.68亿吨(占世界的9.3%),大大超过了日本的2.29亿吨(占世界的5.8%)。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世界石油的消费总量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缘自中国日益扩大的原油需求。

中国过去本来是石油的出口国,然而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扩大,到了1993年则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进口国,此后中国的净进口量不断在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发表的报关统计,2007年中国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口总量为1.97亿吨,扣除出口量之后的净进口量达到了1.78亿吨。加上原油价格的暴涨,2007年石油贸易的逆差超过了8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6%。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由资源消耗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转向资源节省型的家电和汽车。而中国侧重制造加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日益恶化的国际能源条件下必然遇到巨大的增长瓶颈。

三、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国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本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并大大地增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直接受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以吸引外资为手段、建立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近年急剧上升,2002年在50%左右,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上升到70%以上。这样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必然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目前危机仍在演进深化。次贷危机与以往危机的最大不同在于,次贷危机涉及的金融机构之广、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之深、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之大,均是前所未有的。

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严重恶化了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不会改变,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2%。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调整外贸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取消某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等。

中国国内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以及污染成本的上升,已经削弱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2008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延续2007年的强劲增长态势,就连绝对额也有所下降。

日本一直把对外贸易依存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有人会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相似的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算太高,关键在于中国有许多与他国不同的地方。小国的经济总量也小,小国办世界工厂,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当年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冷战期间鼓励出口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很少被认为形成对他国的威胁。它们也不会受到像今天中国面对的压力。

四、政治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日本模式之间的一大区别是对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出现的若干结构性条件进行论述,通过和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对比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利弊。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 因果关系 增长形式 参考模型

根据当前经济的增长形势分析,我国每年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以相关系数的比例增长,每年交易总额增长到0.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动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我国在贸易经济形势中,没有正确分析进出口量与经济增长趋势发展关系,使得在后期发展后期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导致国内GDP的百分点严重下滑。现如今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采用协整检验的测试论证以及在Granger的应用算法对等分析验证,在经济分析研究中出现制约性经济因素,出口量便会增加,但会导致国内进口量的减少,使得国内总需求形式出于被动状态,贸易增长出现下滑趋势。通过采用协整检验测试论证组建样本的数据参考模型,对进口量与出口量的动态参数做出递推关系调整,分析LGDP经济参考细数等对口贸易的净产值做出分析归纳调整。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对等关系,两者主要受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限制。对于不同的立场,两者在带动经济形式之间存有必然联系。假设只考虑进口贸易,主要受经济外部因素的影响,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增加,但会消耗大量的经济费用,并且后期的投产效益也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动也有所浮动,通常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随着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考虑出口贸易,不考虑进口贸易,其主要受内部因素的影响控制,出口是带动国内产业经济的增长,拉动各个行业对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促进市场消费水平的提高。属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会随着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外部经济因素受诸多因素的考虑,在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形式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进口贸易的对等之处便是价格与质量方面的差异性,两者作为主参考性依据。根据近几年国内贸易的进口量约占总进出口贸易的一半以上,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原材料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国内原材料出现紧缺的现象,对进口贸易限额的增加,带动了国外产值效益的增加。刺激了国内市场经济的消费,原料的进购使得国内市场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带动意义,增加了国内人口的就业率,为更多人群提供就业的岗位。在近几年国内在进购原材料加工生产过程中,人口的就业率比以往提高近20%左右。但也具有一定的弊端,过分依赖原材料的进口,对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的浮动趋势,当材料的价格超过实际物品效益的价值。便会对国内经济效益产值产生一定的威胁,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内在因素。

在内部经济因素增长形势下,出口贸易与其他经济形势进行比较分析,利用丰富的原材料以及低廉的劳动力造作具有实际的经济效益产值。这种形式的兴起促进了外企对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内企业快速的进步。进口贸易的外在形式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国内进行产品的实际加工,然后将产品向外进行销售,带动外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增长形势下也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出口贸易虽然是针对国外市场经济的拓展,但是容易引起产品过剩的现象,使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低于国外。并且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技术要求工艺较高,对残有次品的挑剔性较大,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但在国外相比不具有相同的经济效益。

二、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以直线形式向上增长。其中包括纺织业、重工业、矿产资源以及其他新型能源,我国在每年出口粮食占全世界总粮食出口的20%,针对出口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印度、朝鲜等一些中等国家。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并且我国也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三农政策。但是在出口贸易增长形势良好的一面,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客观隐患,每年我国每年的一次性能源的出口总额占到总出口贸易的30%,但是根据其他国家出口贸易总额相比,一次性能源占有的比例不足10%,重视一次性能源的使用范围,但是国内一次能源的使用程度大大小于出口量,造成国内一次性能源的减少,其他非相关性的出口贸易也随之减少。根据近几年国内出口贸易总额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煤炭、钢铁、粮食产业出口贸易的总额远远超过其他贸易的出口量,表2―1为近几年我国出口贸易占有的总额比例关系,使得在经济形式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一些非产值的下降。在进口贸易方面主要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做成生产加工场地,然后打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进口贸易也对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带动意义,缩短与其他国家科技文化的差异。

三、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国内出口总产值比进口总产值的作用大。在函数数列变化曲线形式上采用多种对等关系,详细分析了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对我国今后对外贸易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钢.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J].国际贸易;2010年03期

第12篇

商务部等主管部门为规制出口贸易中的低价竞销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步骤。如实施了出口许可证管理,加征了出口关税,制订了《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暂行)》(修订草案)等,这些措施有的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的还存在很大争议。因此,本文将从法律规制角度,对这些措施逐一加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个解决我国出口贸易中低价竞销问题的思路。

一、我国规制低价竞销相关制度的法律分析

我国目前规制低价竞销的相关措施主要有出口许可证、出口关税、行政处罚等。

(一)出口许可证

我国在出口贸易领域为了遏制企业低价竞销,在相关行业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如商务部等六部委在2006年12月31日了《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对汽车出口企业实行许可证管理,逐步淘汰资质差的企业。

出口许可证管理,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我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然而,这种措施与WTO下中国企业贸易权的规定有冲突的嫌疑。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五条规定:“在不损害中国以与符合《WTO协定》的方式管理贸易的权利的情况下,中国应逐步放宽贸易权的获得及其范围,以便在加入后3年内,使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均有权在中国的全部关税领土内从事所有货物的贸易…”。且《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以下简称《工作组报告书》)第84条(B)款规定:“获得贸易权的任何要求仅为海关和财政目的,将不构成贸易壁垒”因此,对企业贸易权的获得应当实施自动许可才是符合WTO规定的。但是,不得对企业贸易权进行限制也有例外。《工作组报告书》第160条后半段规定:“GATT1994第二十条也允许限制性出口措施,但此类措施只能与对国内生产或消费相联系实施。”这为我们在国内法中通过不与WTO相冲突的立法来给出口贸易许可证管理寻找合法性提供了可能。根据WTO的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在美国和加拿大关于禁止未经加工的鳕鱼和鲱鱼出口案和美国进口汽油标准案中已经指出,“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是要求相关国家在出口限制的同时,在国内也要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但这并不是说在国内就要采取与出口相同的限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下称《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第六款规定:出口经营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的,国家可根据需要限制出口。然而该规定能否被理解为“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并未明确。但是,汽车是国外的优势产业,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在没有直接威胁到发达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被到WTO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被,也有长达几年的审理期限,可以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完成国内产业调整。

(二)出口关税

我国正在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和有选择的加征出口关税来规制出口低价竞销。根据国际商报报道,2006年9月,国家取消了对于煤炭8%的出口退税,使出口退税实现了“归零”,11月又开始加征5%的出口关税。

但是,《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一条规定“中国应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除非本议定书附件6中明确规定或者按照GATT1994第八条的规定适用。”议定书附件(六)规定,中国对84个不同税号的产品可以实施出口税,其中并没有煤炭产品。而且,如何适用GATT1994第八条的规定也没有得到澄清。因此其是否违反WTO关于关税削减的规定是有疑问的。《工作组报告书》第155规定:“一些工作组成员对仅针对出口产品适用的税费表示关注。他们认为,此类税费应予取消,除非其实施符合GATT第8条或列在议定书(草案)附件6中。”而在出口产品征收税费问题上,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口税则》及《出口商品税则暂定税率表》做为征税依据,但其仍应受到《中国入世议定书》附件六的限制。如果提高出口关税,在WTO法律体制中,至少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对同样产品的出口和国内销售在税收上实行区别对待,有违反WTO“非歧视”原则的嫌疑。第二,关税问题是WTO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虽然我国提高的是出口关税,表面上看并没有影响进口产品。但出口关税如果实际影响到了我国出口产品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如出口的煤炭价格上涨,而国内的煤炭价格却维持不变甚至下降,将会使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政府指导价

我国《价格法》第三条规定“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本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而《工作组报告书》第54条规定:“中国代表补充指出,政府指导价机制是一种更灵活的定价形式。价格管理机关规定基准价格或浮动幅度。浮动幅度通常为5%至15%。企业可在指导价的限度内,考虑市场情况,自行决定价格。对于市场调节价,企业有权在关于价格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价格。”政府指导价在WTO下的合法性应当不容怀疑,但是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工作组报告书》第62条规定:“价格控制将不被用于向国内产业或服务的提供者提供保护的目的。”因而,价格控制不能被用于阻止企业的正常竞争秩序的形成。第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二条(A)款中提到“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统称为“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因此,中国将保持中央和地方在法律执行上的一致性。如果具体实行政府指导价,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执行规范,确立其制订的依据,并给各利害关系方提供相关的救济途径。同时,还要确保国内不同地区相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会因政府指导价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严重,这就使政府指导价措施难以有效应用。目前,政府指导价在出口贸易中很少使用。

(四)行政处罚措施

商务部于2006年5月公布了《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暂行)》(修订草案)(下称《规定》),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借鉴了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规定》第一条指出,“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该《规定》的立法目的与《对外贸易法》第一条是相符合的。而《对外贸易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不得违反有关反垄断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垄断行为。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实施垄断行为,危害市场公平竞争的,依照有关反垄断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有前款违法行为,并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危害。”第三十三条规定对于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禁止该经营者有关货物,技术进出口。由此看来,如果《规定》中的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是属于以上两种情形的“垄断低价”出口或者“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低于成本价出口,其合法性是没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规定》要得到有效实施,至少还需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不正当低价”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学者提出了“市场化成本价值”的概念,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某种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市场化成本价值'''',就是低于成本的销售,也就是不正当低价销售。“市场化成本价值”的确定,则以企业抽样数据统计为准。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规定》是借鉴WTO反倾销协议的,如《规定》采用“市场化成本价值”的概念,无异于将未列入抽样统计的企业统统归入了没有按照市场定价的企业。可以预见,如果国内法都不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又如何能让国外反倾销调查机构在反倾销调查中相信其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呢?

第二、提出申请的困难。《规定》提出,申请调查的企业必需提出“主张被申请人存在不正当低价出口的初步证据和事实”,这在反倾销调查中比较容易做到,因为进口国企业依据的是本国市场上的价格。但是,出口国企业要举证却很困难,因为它要证明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价格。在出口贸易环节中,由于商业秘密问题的限制,出口国企业要获得其它出口企业的真实出口价格,也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规定》是与WTO协定相符的,但是在国内法上还缺乏有效实施的法律依据。

二、规制出口贸易中低价竞销的法律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制:

第一,必须使国内贸易规制措施与WTO协议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制定或实施直接违反WTO协议的立法或行政行为。而对于有“灰色区域”嫌疑的单边规制措施如出口许可证等,应尽量确保其国内法中的合法性依据,并做好应对其他国家可能将其到WTO的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第二,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真正建立,作为权宜之计,利用符合国内公共利益的要求,但可能有悖于WTO协议的制度安排来调整行政权与企业贸易权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种过渡性的必然选择。

第三,在制定规制制度的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地建立法律规制体系。应从出口贸易中低价竞销严重的行业入手,逐一制订有针对性的规制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探索行政处罚等规制措施的适用问题;同时,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行政救济制度,为企业贸易权提供必要、及时的救济。

第13篇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碳排放、VAR模型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贸易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为应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低碳排放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文献从环境库兹涅佐曲线的角度论证了收入变化与环境污染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贸易作为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碳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表现形式,两者的关系研究对于库兹涅佐曲线和积极减排作用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以湖北省为例,探索湖北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是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考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湖北省位居中部,但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湖北高新电子产业的兴起,贸易日益在经济发展起到日益关键的作用。而同时湖北省为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努力,实施一系列的相关经济政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武汉两型城市圈的不断推进与建立以及一些生态项目的实施等等。我国以1983年开始改革开放和对我贸易,湖北省作为中部大省,1990年开始对外贸易有了显著的规模,所以本文采取截取1990-2013年的较新的湖北省对外贸易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具体分解分析对外贸易开放对于湖北省碳排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实现全省有效控制碳排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有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至少表明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从环境库兹涅佐曲线角度研究贸易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具体联系,具有大量学者研究的文献基础。李秀香和张停(2004)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例分析了出口贸易增长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李小平和卢现祥(2010)运用部分发达国家和中国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贸易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中国并没有因为对外贸易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这些大量的文献论证了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实证联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研究的计量方法也有很多,王源(2011)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研究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的问题,庞军基于MARIO模型研究中欧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问题。大多数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国家贸易出口却很少有将视角集中于省份的贸易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中。事实上贸易的政策倾向对于省市的经济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VAR模型,研究贸易开放程度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VAR 模型及变量选择

(一)变量选择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中1990-2013年的较新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以往研究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国内外文献中,多数是采用对贸易依存度指标来反映贸易开放程度,而忽视了对其他贸易开放度指标的考察。仅仅考察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不够的,其只能反映进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考虑到研究期内多数年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在湖北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本文将贸易开放程度表示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两部分。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记为TR。外资依存度,是用当年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的,记为FD。

由于化石等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在计算时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碳排放量大的能源为基础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依据IPCC 提供的测算方法,碳排放量= Σ 能源i 的消费量× 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数(i 为能源种类),能源消费量必须换算成统一热量单位的标准煤。另外,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吨碳/吨标准煤、0.5825 吨碳/吨标准煤、0.4435 吨碳/吨标准煤。碳排放量记为C。为了避免在计量研究中出现异方差现象,以上序列均采取对数化处理,以ln(C)、ln(TR)、ln(FD) 作为研究序列。

(二)变量ADF检验结果

为了防止虚假回归,在建立VAR 模型之前,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该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确定单整阶数。本文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首先,使用Eviews 对序列进行显著性检验,其检验形式应设为既不含截距项也无时间趋势,并采用SC 信息准则自动设定最优滞后阶数。最终,得出检验结果如表一 所示,变量ln(C)、ln(TR的ADF 统计量均大于其临界值,是不平稳的。当一阶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当二阶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通过平稳性检验。而ln(FD)经检验直接平稳, 所以ln(C)、ln(TR)、ln(FD) 均为平稳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约翰森(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与杰森留斯(Juselius)一起提出的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方法。假设模型中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情况下,对ln(C)、ln(TR)、ln(FD)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和λ-max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R=0、R≤1的原假设,接受R≤2的原假设,说明ln C、ln TR、ln FD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湖北省的碳排放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的协整检验证实了这三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具体方向的因果关系仍然不能确定。为了研究LnTC、LnTR、这三个变量之间具体的因果关系,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他们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外贸依存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对外贸易增加的Granger原因。

外资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外资依存度是导致湖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却是外资依存度的Granger原因。

(五)脉冲相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大小的反应,它是测量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带来的变化,它不仅能全面映射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还可以量化各变量间扰动影响的数量关系。故运用Eviews7.0 软件对构建的VAR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在此主要分析ln(C)、ln(TR)、ln(FD)间动态关系的路径变化,本文设定滞后阶数为10 期,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碳排放对对外贸依存度的脉冲响应曲线接近于倒U型曲线,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的的冲击为长期的正效应随着滞后期的推进,而后冲击力度小幅减缓并趋稳水平,说明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为持久效应,即湖北省对外贸易水平的高低会对碳排放的变动产生持续影响,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稳步增加。而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为长期的负效应,除去在第三期的小幅度增加外,其负效应持续推进,到第10期达到最低水平-0.004682,就滞后十期结果来看,其对于碳排放的负效应较小。所以由此得到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作用较大,而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作用较小。

(六)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过将每一个内生变量分解为结构冲击各期方差的线性组合,计算结构冲击在不同期限内方差总和占各内生变量总方差的比例来度量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可以更具体的表示内生变量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它能够提炼对内生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能够量化每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这里主要分析ln(C)、ln(TR)、ln(FD)所受冲击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率最大,但第1期开始贡献率达到85%逐渐下降,说明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不仅会产生即时效应还会在长期产生较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逐步减弱,直至第10期的22.64%。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在在滞后第5期达到最大值7.06%后,小幅度逐步下降直至4.19%。说明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具有短期时滞性和长期显赫的影响。而外资依存度的平均贡献度则只有2.08%。这个结果与上面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所得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外商接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比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要小。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三个变量均属于I(1)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外贸依存度之间存在正的协整关系,而与外资依存度之间存在负的协整关系。因此,从实证角度来看,湖北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负的环境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正的的环境效应。第二,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关系。说明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原因。第三,脉冲响应。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模拟结果表明,外贸依存度冲击响应累计值为正值,外资依存度位负值,两者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对外贸依存度的冲击响应曲线大致呈现出倒U型的轨迹的趋势,整条冲击响应曲线位于水平线的上方,长期来看外贸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正面影响。即外贸规模的扩大会促使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对外资依存度的冲击响应曲线大致呈现持续负下降的轨迹的趋势,长期来看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负面影响。由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冲击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全部响应期内的峰值(分别为0.22176和0.04682)来看,外贸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力度很大,外资依存度的影响力度则较小。这一结果显示由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相当严重。这从侧面反映当前湖北省政府所制定的各种贸易政策对优化进出口结构的作用仍有限或其效应仍未显现出来,如何促使对外贸易结构尽早向可持续性、环保的方向改进仍然是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贸易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方差分解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预测期内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方差分解的贡献度分别为46.84%和4.463%,虽然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贡献度差别较大,但都呈下降趋势。这又说明了湖北省当前的贸易产业政策向低碳化转型的趋势。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这两个衡量区域贸易开放程度对于湖北的碳排放具有长期持续的影响效应。如果将我国的贸易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基地的现状短时间不会改变,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并不高。但是不高并不代表没有,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湖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尽管贸易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逐年增长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水平。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湖北大力的建设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光钎等高新电子行业企图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都进一步说明湖北省企图扩大贸易程度的倾向。鉴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长期作用相反,盲目的扩大贸易规模可能会增加碳排放的产生,而由于外资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负效应作用,湖北省可以依据自身状况,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外资规模。外资依存度在湖北省对于碳排放的负效应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的外资引进主要集中于高新或金融产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是有利于减排的,引进资金投资在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减排。所在外资依存度的扩大会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前国际贸易体系要求中国工业从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型对于湖北省要求也是一样的。这要求湖北省需要建立稳定、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通过能源结构的转型实现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通过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坚持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努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首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J],2004.

[2]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闻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国工业经济[J],2008,(8):46-55.

[3]何洁.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各省的二氧化硫(S02)工业排放.经济学(季刊)[J],2010,(1):415- 443.

[4]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一以C02排放量为例.国际贸易问题[J],2004,(7):9-12.

[5]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02排放.经济研究[J],2010.(1):16-23.

[6]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研究[J],2011.(11):60-69.

[7]卢授永.国际贸易中的绿色瓶颈制约及其对策.国际贸易问题[J],2003,(1):42-45

[8]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一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15-23.

第14篇

关键词:贸易强国;贸易结构;科技创新;优势培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04

0 引言

如今,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较2014年而言同比下降了7%,但总量仍然庞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达14.14万亿元,进口额达10.45万亿元,贸易顺差3.69万亿元,同比扩大了56.7%。

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逐渐呈多元化趋势。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分别达到3.51万亿、3.47万亿和2.93万亿元。并且,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2015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同时,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加。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4亿吨,增长8.8%。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其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深。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以绝对的产品数量和对外贸易量取得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要转变“大而不强”现状,改善当前产品数量多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就要确定“贸易强国”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在构建贸易强国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的办法。

1 我国商品和服务结构概述

1.1 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结构

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起,每年保持25%至35%的增长幅度,至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了43030亿美元。而相较同期的美国而言,其2014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0337.13亿美元,从总量上看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贸易大国,但要想成为贸易强国,仅从数量上追求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57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043亿美元,总量上增幅达到284%,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由2005年的9949%增长到2014年的12.314%,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而美国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了303%。中国同贸易强国相比较,在对外贸易结构上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2 服务贸易结构

由表2数据可知,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较大比重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分别占比达到了26.9%、27.8%,超过半数的比重;而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建筑服务等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虽然分别仅占0.8%、4.8%、0.7%,但同比增幅达到了133.8%、35.5%、27.6%。到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虽然传统的服务行业仍占据很大的比重,运输、旅游分别占据22.5%和36.7%的高比重,但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也有明显的提升,金融和建筑业分别提升至1.7%和3.4%。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发展势头迅猛,结构优化明显,但发展起步较晚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2014年的美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部分侧重于新型服务贸易,其金融和专利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4%、17%。

通过计算得出表3中2010年至2014年中国各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很显然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弱的地位,2014年仅保险服务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及电影音像行业的TC指数大于0,其中保险服务行业达到0.5155,说明该行业在服务业中竞争力较大。而咨询、金融、旅游、运输和通信服务行业的TC指数均接近于-1,尤其是咨询行业的TC指数达到-0.9458,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非常弱,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旅游业和运输业占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很大,但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4305和-0.2646,f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仍然很弱。

将中国参与对外贸易的货物分成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及初级产品三大部分,中国的货物出口很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上,2010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94.8%,而货物进口又突出集中于高技术产品上,2010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达到了69%。虽然到2014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相较于2014年的贸易强国美国而言,其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这三类产品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1%、16.4%和109%,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存在明显的问题。

2 构建贸易强国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结构存在的阻碍

2.1 对外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贸易仅呈现“粗增长”的态势

1978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足世界的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9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并非贸易强国。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仅保持数量的飞速增长,而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和贡献率均同贸易强国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新型服务贸易未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就已超过货物贸易,但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来看,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贸易始终较大范围的侧重于传统服务行业,对于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行业的而言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贸易强国相比较更是表现出明显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对外贸易中均表现出竞争力不高,这同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且服务行业规范性较差有明显的关系。

2.3 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的产品层次低

中国从2013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以来,贸易大国的地位一直毋庸置疑。但同贸易强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货物贸易也存在着很明显的结构问题。前文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自然禀赋的突出使得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少,使得中国的货物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的出口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产品层次低和竞争力弱的问题。同贸易强国的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知名度的贸易产品标准差距甚远。

3 政策建议

3.1 保持传统禀赋优势,同时加快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毫无疑问要遵守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传统品牌多且影响力大均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先天禀赋,因此要构建贸易强国,首先就应继续发挥本国的先天优势资源,稳定贸易大国的地位。同时,重视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以及服务行业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创新优势的培育,在重视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通过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府投入力度等手段促进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提高。

3.2 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研培育投入力度,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总体贸易额数量可观,但人均贸易额少,同美国等贸易强国的总量多、人均多的情况有明显差距。且中国的产品优势不明显,在对外贸易中替代性较强,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种产品竞争力弱于贸易强国的标准。要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不遗余力的加强科研培育的投入力度,通过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实验室的建设、科技人才的培育等手段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度。

中国的传统品牌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但由于建国初期受到较大程度的摧残,加上现如今市场的不规范带来的缺斤少两的问题使得中国的传统品牌在世界上的名誉受到影。而该部分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由于中国的品牌意识的薄弱,使得中国的不少知识产权没有受到保护,落入他人囊肿的专利不占少数。中国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就应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品牌意识和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

3.3 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的联系及其他市场的开发

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较大部分集中于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资源优势愈发减弱,仅从劳动力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较邻近的东盟国家而言较高、而劳动力素质相较贸易强国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而言又较低。在全球化和贸易数字化的时代,中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及贸易强国的互通交流,加强“一带一路”的政策施行力度,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4 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

大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中国要更多地走向国际治理舞台,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参与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童霞,高申荣,吴林海.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4).

[2]袁其刚,戴金平,刘斌.Q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途径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3]邓小华,周婧.“低碳”内涵的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5).

[4]盛斌,钱学锋,黄玖立等.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11,(05).

[5]唐良富,唐榆凯,张锐等.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

[6]魏浩,王露西,李.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04).

[7]黄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第15篇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二氧化碳排放;进出口贸易;

1引言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碳排放”问题也随之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我国在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据海外研究机构估计,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7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在二十年内翻番甚至更多,因此中国在兑现二氧化碳减排诺言的实践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国际贸易是影响一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各国国际分工、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条件以及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出现碳排放转移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贸易碳污染。因此从外贸结构角度来探讨我国节能减排的新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客观评估和定量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在目前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耗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上,将通过分析外贸商品在本国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定量测算外贸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分析外贸商品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找到对外贸易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

2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投入产出表明确直观的从产业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分配和消耗关系,因此要全面评价一个部门基于国际贸易的完全碳排放量,本文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本文将采用2007年42×42部门的全国投入产出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能源消耗重点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而第三产业各产品部门能源消费量少,污染排放小。因此为了便于计算和讨论,本文把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的16个部门合并成能源平衡表中第三产业的3个行业部门。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是29×29个部门。[1]

我国贸易出口中的内涵二氧化碳量是别国综合评估在享用我国出口商品时而避免在本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由于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产品的生产不仅会直接导致最终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还会通过消费各种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而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与能源消耗,而能源的消耗量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换算即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贸易出口中内涵的二氧化碳量是不同的贸易商品从生产到出口形成最终产品等环节累计二氧化碳量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之和。即完全排放。同样,进口产品隐含别国为了出口而在其国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口产品也包含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由于国内外在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产品生产所消耗能源量也会出现不同。因此不能把在国外生产的进口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国内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必须从进口产品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即假定在本国生产条件下,这些进口产品作为国内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量。

3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实证

分析根据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2CO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各部门产品的2CO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直接排放系数大的部门其完全排放系数也相对较大,如部门2“煤炭开采和细选业”、部门12“化学工业”、部门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部门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其2CO直接排放和完全排放系数都位于29部门的前列,值得重点关注。由于它们的进出口比重也比较大,会对出口排放强度和进口减排强度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有些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较小的部门,其完全排放系数可以扩大很多。如第18个部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直接排放系数仅为0.14,完全排放系数则扩大了近17倍,达到2.37,充分说明了产品生产过程中2CO间接排放的重要影响。

各部门产品2CO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吨/万元)部门编号部门直接排放系数完全排放系数kf出口比重进口比重列出了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进出口额计算所得结果。由表可见,2CO出口排放强度小于2CO进口减排强度,这就意味着,单位出口产品内含的能源消耗低于单位进口产品带来的能源节省,也即对外贸易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费,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但是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转移总量上看,由于进出口贸易量之间的差异,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2CO排放量大于2CO减排量,分别为192401.01万吨和149177.35万吨。处于2CO净进口状态,为贸易碳污染转入国。

4结论和政策

建议总体上看,由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承担了大量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出口二氧化碳耗能高于进口二氧化碳省能。由于国家贸易碳排放的变化,不仅受进出口规模、进出口结构的影响,更受部门能源利用结构和能源强度等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特点,中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不仅适当控制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门出口规模,鼓励低耗能产品的出口;更要降低高耗能产品进口门槛。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门能耗强度。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新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13-41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界,2007,(10):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