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景园林设计的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研究型教学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顶岗实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生态环境的渴望,给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风景园林的建设不再局限于街头绿地、大小公园的建设养护上,而随着大地艺术的兴起,生态环境系统的营造,旅游经济的崛起,风景区建设,古城再开发与保护等工作也随之增加。此外,不断加速的城市建设也拓宽了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业务范畴,如居住新区的外部环境设计,城市公共生活空间规划,生态园区建设,已成为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展现各自设计才华和风格的舞台。随着现代人对风景园林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设计师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教师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渗透并融入到实验课程的全过程,努力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创新型人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创新方法如下:
一、适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法与传统型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它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注意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以及对学生的机械灌输,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再发现,再整合,学生注重的也不再是简单地从书本上找出现成的结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也得到运用、巩固和提升。
此教学法是发展学生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是以牺牲学生的理解力为代价来培养机械技能的教学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就需选择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关联度高,复杂但又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难易程度适度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学生容易感兴趣,容易操作,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设计的难度太大使研究教学举步维艰,耗时费力达不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在师生平等、宽松、融洽、愉快的气氛中自始到终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提供创新平台
我们以往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是承载知识的硬盘,教学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教学楼是教学的主要场所,符号化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不够突出,学习主体也不能体现,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低下,不利于下一步的就业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院大胆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教育模式。作为影响全球教育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就成为我们发展首先借鉴的模式。“双元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岗位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以致用。这正是我们平日教育里所缺少的,也是学生们所困惑的,他们总是想:“学完了大学课程我们能做什么?”为此学院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如重视扩建植物园、青梅实习实训基地等,把课堂搬到实习现场去。大一、大二学生的认知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都选在这些基地进行,并适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仅使基地的“教学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由此体现了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物质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理想场所,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三、在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一般已经学习了?园林美术?、?园林制图?、?园林植物?、?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待学完本课程之后又学习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设计?等课程,学生利用两年学完这些课程后,就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我院走出办学形式较为封闭单一,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形成职业能力的局限,所迈出的坚实一步。在岗位能力的要求下我们积极探索多方位学习与实习,增强岗位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做出大胆的创新改革。近年来,我院本专业与天津、青岛、哈尔滨、大连、北京、厦门等城市的园林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2011年与哈尔滨大恒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凤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2012年对济南平安花卉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大恒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感受真实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企业管理、市场化评论标准等,不仅满足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职业素养熏陶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高度统一,更是使学生在真实项目的历练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科技信息运用能力、个人素养包括进取心和责任感,安全意识、应变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和工作习性上的培养,再加上以学促用,以用促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手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绘制的图纸比较逼真,且效率较高,使得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从草图方案到设计成品,一概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手绘素材的积累,更是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手绘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是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表现设计意图的一种图形语言。设计师借助手绘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场地的空间特性表现出来。手绘表现有助于设计师设计素材的累积。设计师随时记录下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以及各种空间特定印象,这不仅能使设计师的表现手法日趋娴熟,而且还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在做设计的时候,才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整合大脑已储藏的表象等信息,做出能充分体现设计师个人风格的,更具原创性的,更加灵动的效果图。同时也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对场景的认知能力,及对场景的表现能力。可以说手绘是表现设计师空间、形象思维的过程,是记录灵感延续与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切都是电脑绘图无法比拟的。
通过以上的改革创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而且还使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毕业与就业基本同步,优化了师资队伍,节约了成本,使得我院在创业教育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籍建东 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职教论坛》,2011、5
[2] 王贵斌 孙峰 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融入关键能力培养探析,《职教论坛》,2011、6
[3] 刘小洋 金晓玲 手绘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207年4 月
关键词:风景园林 模块化 交叉课程
中D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70-02
大约在2003年全国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始推行模块化教学,到今天模块化教学效果良莠不齐。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单元,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操作练习到实际项目设计。这样的集中授课更有利于本专业课程从知识理论学习到实际能力训练的教学全过程一脉相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更一致,学生集中精力学一门课程,思维更加连贯,技能掌握得更加娴熟[1]。然而经过实践教学,凸显了一些教学问题,所以基于模块化教学方法,增加了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基础,又有相关设计的广阔思维,打破了各教学模块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更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各自独立
这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在迎合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进行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优化。然而,却没有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联系。由于高校传统的教研室配课制度,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模块专业课程经常由不同教研室教师担任,使得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经常出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差别,教学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与衔接,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2 课程内容重复性多
高校现有的教授制度,一般同一门主干课贯穿4学期,每学期都由不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而每位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缺少沟通,就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学生学到知识较为零散,很难综合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间接导致了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知识点重复、设计选题相似性高。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学习中,可能会重复多次完成同一类型的设计,无法深入地研究学习,只是单纯地重复性练习,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1.3 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该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2]。而现存模块化教育模式,虽设置一教学模块培养对应一技术能力方式,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的深浅度往往把握不好,缺乏标准化与统一化,从宏观教学体系上看,导致培养技术能力之间的模块缺少连贯性,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
2 风景园林专业交叉课程的设置原则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设置交叉课程的目的在于打破模块化教学中模块课程的各自为政,使各个模块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侧重课程模块之间的均衡与联系,建立一个以设计课程为核心的合理知识框架。从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应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使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个性和兴趣,相关的各专业方向性课程对于本专业学习既要具有定向和深化作用,也应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和功能[3]。
2.1 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的交叉课程
模块化教学模式一般的课程都是单独性设置,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以往的课程设置由于学年不同,学生学习知识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如风景园林设计、施工图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题设计、设计表达等,它们不属于同一教学模块,知识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方面最好把这些课程以设计课为核心,辅助穿插在其中,设置一些交叉课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从而掌握以设计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提前做好沟通,保证课程的贯穿性,避免重复。
2.2 设置展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交叉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习理论课程为主,同时设置专业实践课,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合,所以需要把握实践性这一突出特性,设置理论与实践交叉特色课程,提倡课程之间、课程内部和从专业课程到专业领域以及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展开式系统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2.3 设置交叉课程的教学模块
常见的教学模块如风景园林设计模块,它又与园林植物配置、环境心理学概论、景观设计原理等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所以以风景园林设计模块主讲教师为主导,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师协调,制定教学内容,形成交叉课程的教学模块。教学形式可以很灵活,比如专题知识讲座、学术知识讨论会、综合课程设计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拓展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会以整体的层面去看待整个专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在高校设计类专业趋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今天,在各教学模块之间设置交叉课程非常必要,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合理的课程配置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有限的学时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园林设计师,顺应时展,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吉虹,廖海进,陈星海.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专业课程的延展性研究[J].现代营销,2011(6):269-270.
[2] 曾毓隽,陈波.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艺术教育,2016(1):206-208.
[3] 谢炳庚,傅丽华.交叉学科模块设计初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3-126.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 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 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1.1教学模式陈旧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课后临摹练习为主,缺少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环节。如大部分院校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至今仍以单纯的绘图技能训练为主,缺少对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地形等园林要素理性理解的模型制作和尺度认知环节,使得学生对于设计技能的把握仅停留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图纸二维空间表现。
1.2评判标准单一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教学评判标准单一,仅以学生的图纸表现作业为评判依据,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局限于手绘能力表达。如风景园林专业的部分学生,对于短时间内的快速设计及表现力不从心,又如他们缺乏对自己设计作品的陈述及说明能力等,显示出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所引发的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2课程教学方法革新策略
2.1开启连续性教学思维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虽是专业设计基础的训练,但它是整个专业学习连续过程的重要起始。课程教学应着重于建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和学习态度,长久专注于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形成,强调设计初步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首先通过对校园中心景观———西谭的环境感知测绘,培养学生对现实环境设计的理解,从而掌握场地空间尺度、环境要素、材质选择等多方面设计语汇。接着,教师选择学生场地测绘中的某个地块,提供标准建筑小品、场地原有保留树种等设计要素,启发学生从平面和空间构成方面进行要素重组和设计思考,改造场地原有的功能和空间感,并通过模型制造来检视设计的可实施性。最后,学生参与每年举办的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设计竞赛,在校园中挑选空地,利用植物、石块、玻璃、砖、土等材料,将其设计的平面方案转化为真实空间,从而加深学生设计的连续性思维培养。
2.2秉承创新式教学模式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学习兴趣,而不仅仅只是进行枯燥的绘图技能训练。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通过校园内部的多组小型园林实测,增强学生对园林空间尺度、环境要素、场景关系的认知与表现,又通过制作植物、山石、水体、建筑小品等实景要素模型,加强其对各种材质、形式的园林要素的感知,再通过每位学生的模型作品图片展示,培养学生的摄影爱好,通过镜头体会取景、构图、光影的魅力。
2.3导入多元化评判方法
风景园林设计不应满足于完成一张漂亮的表现图纸,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即包括对场地历史环境条件的理解,良好审美标准的建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权衡各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面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导入多元化的课程评判方法势在必行。因此,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采用了课堂设计方案展示、经典园林设计作品赏析汇报、设计前期场地分析报告等多种评判形式,最终结合平时作业和期末快题表现,给出学生科学合理的评分成绩,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深层次思考。
2.4激发个性化兴趣表达
按照《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全班学生画同一张图的现象”,这是课程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带来的后果。激发个性化兴趣表达是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又一特色,教师鼓励学生在临摹绘画之后,根据自身的审美喜好和绘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并进行深度研究和创作,绝不鼓励照搬照抄的学习模式。因此,学期末的作业展示汇报是每个学生个性化展示的舞台,从作业的内容到形式再到制作方法,无一不体现他们强烈的个性化兴趣表达。
3结语
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风景园林行业竞争也是十分激烈,这些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发展机会。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1独立学院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教学现状
1.1授课对象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需要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达到对传统园林艺术历史以及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园林表现形式、现代环境表达,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创新思维,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但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自制力等都比重点院校的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欠端正,认为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不重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施工就行了,从而忽视了设计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于理论的学习,这些因素无形中增加了该课程的授课难度。
1.2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是研究风景园林艺术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的学科。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场地、视景、空间和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外部空间设计意识和独立的设计研究能力,为学习后面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打基础、做准备。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既要有美学基础知识、建筑学、植物学以及环境生态学等背景知识作支持,也要了解园林形式及其风格的形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之间的联系。
另外,独立院校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等与母体高校是一样的,母体高校培养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型人才;而独立院校受到诸如办学条件等的限制,部分基础课程尚未开设,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因此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肯定是不合适的。
1.3教学条件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室现在还未启动,本课程为设计打基础,课程里面讲述完理论后,会有相关的课程实践,需要教室,目前也比较缺乏。同时,这门课程需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目前我校在专业书籍方面还比较缺乏,学生在图书馆几乎很难借到相关的专业书籍,学院也没有相关的图书储备;我校教师大多都是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所以书籍的配备势在必行,包括校图书馆和系办公室。
2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根据独立院校教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涉及内容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随着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开设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迫在眉睫。
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积累信息资料,坚持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第二,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系统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扩展内容: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注意推陈出新,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将传统的园林、城市绿地的内容拓展至大地景观,以及整个人居环境,并不断融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观点,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新的园林设计思潮,生态景观等。
完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门课程实践的关系,将园林设计、风景区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史、等课程理论有机联系,有效利用户外场地和环境。可以适当地安排实践课,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教学重点内容放在风景园林艺术的应用方式上来。
2.2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及考试改革
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讲解”、“现场考察”、“讲解评论”、“师生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穿插,激励教学,创造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
加强教学环节,动态的完成“课堂讲解—课后作业作业—专题调研—总结汇报”的全过程。并且,改革考核办法,加强过程考核,避免简单地以考试作为评分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改革
改善教学条件,购置国内外先进图书资料,以提高师生的理论造诣;购置电子读物,制作一套有本课程特点的幻灯片;建模型教室,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配备专业制图教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规范和完善教学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并不断修改与调整。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学资源整合上网,使得学生掌握资料更加便捷。
3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理论只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知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华中农业大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实践规模和市场扩大,许多设计行业分别以生态和景观的名义进入风景园林的设计领域,因此有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合。在城市化进程中,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各地均急需风景园林的介入,因此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促进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国外的设计思潮涌入中国。他们带来新的理念和资金在国内创办了许多公司,让中国园林更为多元化国际化。而从发展逻辑来看,它们均面临下游需求存在蔓延式的扩张。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房产企业都利用园林提高竞争力的需求等均有利于龙头企业发挥先发优势,强于行业发展速度。截至2010年6月23日,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共411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2000余家。总而言之,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与社会对此行业的需求不够协调和匹配,还应加大投资。
2.职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和解决办法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规模、规格已不能适应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内对职业风景园林行业准入制度与执业制度管理的滞后,园林设计步入门槛相对较低,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差距更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7年时曾被取消,而到现在国内的风景园林行业也只是属于二级学科。学科地位低这导致了专业人才短缺,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此外,学生教学质量不高。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学生的实习安排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和管理,显得比较混乱,成果要求也比较简单。课程设置也不均衡,学生知识建构存在缺陷。同时,学生基本素养培育的空白,由于在大学招生工作中,对于设计禀赋的要求更加轻松了。也就导致很多没有任何设计基础的学生进入此专业的学习。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和提高设计师的业务水平才是有效的出路。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只有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去适应行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使国家能拥有更多高素质职业化的园林设计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市场规范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
在市场规范方面,首先要解决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形成良好的评价能力的制度。要尽快实行资格管理。并实施全行业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只有通过社会认可的专业能力测评才能进行从业才可以免除行业人才混乱。同时,资质管理人对注册人员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要划分清楚,要实现责任到人。否则,对于人才的国际流通就很难提出执业资格互认准入的标准。也就可以避免了出现的如下情况,一些非设计类专业的人也挤入这个市场,把服务水平和名声破坏,导致许多劣质的设计充斥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市场。使得许多的需求方对真正设计的人才有着不好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风景园林的社会文化圈,国家或是机构设立资助基金,举办各项交流活动与比赛,增加社会的认可度的同时也传播园林文化。市场应该还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对于劣质的设计产品要进行反面教育,对于行为不端,设计能力太差的人也要有一个踢出此行业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大学承担着主要责任。学习应该以设计课为中心,加强理论课与设计课的衔接。多层次、多方面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创造力的激发,提倡个性化的教学。并针对不同设计特长范畴例如区域规划类、旅游游憩类、城市景观类等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同时还要加强对设计人才的初始筛选部分,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基本素养的考察。最后,要注重培养高级综合人才,在新材料,高新技术方面进行突破。例如,可以在高考的过程中,对设计人才多一点技能考察,而减少综合高考评分所占的比重。另外对于大学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增加多一点基础课程,让对设计这方面不感兴趣或是天赋太差的学生自主转专业的空间,也可以在毕业的时候增加一项考察,或者考取风景园林行业从业资格证等等,另外就是要加大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要保证学生能够多多创作,而非一个纯理论的呆子。在毕业设计中,各个学校应该达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等级,给优秀的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显露自己的水平。
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前景及总结
风景园林学是创造生态健全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和艺术,直接和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发展。现阶段风景园林在和建筑、城市规划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完整学科框架中所占比重日趋加大。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突出贡献的学科,在当今的教育专业中也凸显了其比较优势。随着高考改革、高职教育成为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点之一。社会更侧重对大对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未来风景园林行业将会以生态为核心,打造职业风景园林师。并更注重行业的公平,公正,效率,与国外的认证制度接轨。再风景园林设计方面,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如下几个方向。第一,要保证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同时,还要兼顾设计理念的创新。第二,要兼容此前传统风景园林的诸多优点,例如天人合一,细致精美,寓意深重。第三,要注重生态的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尤其要打好本科的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化道路上的人才需求问题。第四,要结合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同时要加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在设计中。第五,要打通风景园林师的认证制度,要有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金柏苓.学则有派[J].中国园林,2005(03):28-29.
1.1风景园林设计平面构成中元素的关系———轴线关系
园林设计平面构成中的元素关系分别为轴线关系、对称和平衡、调和与对比和节奏与韵律。轴线关系是指联系空间中的两点而获得一条直线,之后设计的形式和格局都沿线排列。我国的皇家园林就是充分利用轴线关系进行设计的典型例子,故宫乾隆花园以轴线设计引领全局,轴线两侧的布置相对自由;颐和园谐趣园是由拱门洗秋和涵远堂到引绿的两条主线和十几座建筑物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这种轴线关系使园林中的众多元素富于变化而不失威严。
1.2风景园林设计平面构成中元素的关系———对称和平衡
对称和平衡主要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或者一条线为轴将等同的形式和空间予以均衡分布,主要分为绝对对称均衡与不绝对对称均衡。中国园林则注重不绝对对称均衡,讲究的是自然美,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公园、建筑、道路和广场入口的植物种植设计中。
1.3风景园林设计平面构成中元素的关系———调和与对比
在构图学中,对比是有效的利用差异,形成视觉上的张力,是个性更加鲜明,给人以肯定、清晰的感觉,目的就是把被对比双方的特征完全地表达出来。相反,调和就是强调共同因素达到协调的效果。对比和调和的重点不一样,前者突出个性,而后者强调了对比方的共同因素。对比的应用中,每个元素都要有一个重点景物,其他配景衬托,但整体上必须要保持整体统一。
1.景园林设计平面构成中元素的关系———节奏与韵律
大多数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节奏与韵律。在绿化方面,植物充分体现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主要体现形状、大小、柔韧等对比关系的配合。例如道路两旁的植物带、等距的人行道树、等高距的路灯,如不同树种交替种植,都是交替的韵律。
1.5风景园林设计元素与平面构成元素的转化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元素和平面构成元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根据设计思路,运用归纳法,把复杂的园林设计元素转化为简单的、抽象的平面元素,以简单的点、线、面来代表一定的园林景观。在景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明白设计形式永远替代不了设计中的内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将园林的内容作为首要任务,之后再根据上述的方法处理问题———具体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二维平面形式,这样才能保证形式与内容不脱节,才能做到景观园林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不能相互分离,设计的园林才能符合实际和审美标准。
2平面构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点的运用
所有事物都是由点组成的,在设计学中,点元素广泛应用于其中。点容易吸引人注意,成为视觉中心。我们以植物栽种的点为例,它可以是指单体或者几株植物的零星点缀,实际上许多景观元素都可以作为点,这些节点一般造型丰富,有特殊性,吸引力强,能够成为设计的焦点,它通常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体现出设计风格和主题,成为视觉中心,达到设计的目的。不同形状的点的聚散、排列,在视觉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人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2.2线的运用
线具有视觉功能,它形式的不同也影响着视觉的功能,也有引导的作用,如:在设计景观时通过交叉、宽度、转弯和倾斜的坡度等丰富的设计,达到调整人流、聚集、停止的目的。从通道角度上看,弯曲的线的路径能够延长两点之间的路径,延长游人的游玩时间,如果再适当的地点增加屏障物,能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古典效果。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给人刚毅的感觉,如与大地垂直的线,有挺拔的感觉;曲线给人流畅、舒缓的感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线,可以让人为造景更加自然,亲近。
2.3面的运用
面是由点的聚集和线的移动所形成的。不同形状的面代表不同的情感。绿化中的面包括绿色植物装饰墙、绿地、植物。在景观中,面不仅是平面上的,也可能是空间中的;面也不一定是水平的,也或许是斜的或垂直的;面与面之间的交叉也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3结语
一、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且客观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二、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1]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风景园林本科生来说,不可能严格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体系去教学,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时,由于各种理论观点在特定的领域都有它们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对立,让学生分辨起来难度很大,重点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学习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1.2缺乏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的方法总结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2.1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2.2设置“调研”环节,强化课程理论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2.3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1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人Pl。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人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拙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x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M。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人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pl。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人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5结语
构成艺术诞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核心理念萌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探索之中,后经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充实,最终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艺术的造型元素是抽象而纯粹的几何形态,表现的主题已不是传统的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强调几何抽象造型的表现力,以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关注的是纯粹而“有意味的形式”。用纯粹的点、线、面、体构筑崭新的形式,强调点、线、面、体独立的形式价值。色彩的意义已不再依附于形体本身,而是具有了独立的表现力量与魅力。在材料的运用上则倡导与工业技术的结合与创新。构成艺术在现代设计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诸多领域。从20世纪20年代的欧普艺术、活动艺术到80、90年代的高科技艺术,构成艺术的造型理念与艺术形式无不影响着每个时期的设计观念与设计风格,每个时期构成观念的演变与现代设计也总是密切地联系着①。风景园林设计作为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门类,受到构成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
二、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风格的形成
19世纪中期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序幕,受英国公园理论的启发,法、德、美等国先后加入和开展了现代公园的建设活动。在这个运动的初期并没有形成新的风格,而是以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风格为主,设计的理念徘徊在对传统的依恋和对现代的渴望之中。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运动使文化艺术领域在思维方法和形式外貌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评判标准。也正是这场运动使西方风景园林逐渐克服了混杂的风格,而呈现出比较纯净的现代风格。现代主义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热烈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温和的参照②。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就是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正是它孕育出构成艺术。而构成艺术系统理论的形成则是吸收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核心理念。作为产生于同一时期的两个现代艺术流派,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在理念和形式风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思想上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在造型上注重形体的内在结构,在艺术表现上远离客观物象,在形式上追求抽象性,以抽象的点、线、面作为构成作品的基本语汇,作品风格呈现出理性而严谨的几何结构。
这些内容被包豪斯吸收后,又表现为鲜明的包豪斯风格:强调功能、注重结构、反对装饰、形式简约、注重技术美和机械美、在形式上强调几何造型,强调“少则多”。包豪斯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真正意义上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已成为共识,它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36年,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讲学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正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学习风景园林的三位青年设计师:爱克勃、凯利和罗斯。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论文,对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自然风景园林随意性地模拟自然和当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矫揉造作的装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语言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是非常鲜明的,很多成功的园林设计都是纯粹运用构成语言设计的具有强烈现代风格的作品。欧洲的传统风景园林在整体布局上也呈现出严谨的几何结构,并用中轴线统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哲学思想在构成艺术中依然是清晰可辨的。而这种哲思以构成艺术的语言形式反映在风景园林中时,则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风格:在整体构图上扬弃了轴线的对称式,而追求非对称的动态平衡。在局部设计中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更多强调抽象元素点、线、面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在空间组合结构上的丰富性,同时追求良好的服务和使用功能及空间的多用途性。
三、构成艺术原理与要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就是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等。构成的原理就是把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构成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把点、线、面、体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置换成具体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如地形、植物、山石、水体等。这些要素除了基本的生态属性外,还承载着形式上的审美功能和象征、隐喻等功能。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有的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穿着构成艺术,有的园林在总体布局上虽是传统的,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在局部园林的创造上也大量使用构成的语汇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改进。由建筑师伯纳德•屈米主持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深受构成艺术的影响,以纯粹的形式构思为基础的现代公园设计。公园整体结构是由点、线、面三个要素系统相互叠加而成,极具现代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风景园林的模式,从而能够从众多的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构成艺术强调理性而严谨的几何结构,这种特征在构图上则以逻辑性的秩序骨格(重复、渐变、发射等)体现出来。例如,由彼德•沃克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用重复的点状预制混凝土方砖和重复的线状低矮花坛图案以及半圆形的咖啡平台组合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结构和简洁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构成艺术的特征。由彼德•沃克设计的另一件作品——美国得州福特沃斯市的伯奈特公园的整体结构就是以重复骨格为基础的网状道路组成的“米”字形图案。
由丹尼尔•凯利设计的美国达拉斯市的喷泉水景园就是建立在与环境相适宜的尺度与比例的风格之上的经典之作。水、种植坛、喷泉、步道等在网格组织的限制中显得井然有序,很好地解决了形式、功能与使用之间的矛盾。西班牙巴塞罗那北站公园的中心景点“树木螺旋线”用放射式骨格把乔木与地形融合得完美无缺。美国加州的圣•荷塞广场公园中部的一小块喷泉广场,也采用网格结构设计,22个喷头安装在网格交点上,喷泉早晚、昼夜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游人可游乐于其中,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充分体现出现代园林的风格特色。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注重平面与立体形态知觉的艺术。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空间方面可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在形态要素方面可分为色彩构成、肌理构成、光的构成、动的构成等。这些丰富的构成艺术形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相互穿插和融合,为营造丰富多样的美的园林形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表现手法上,以现代建筑、雕塑的立体造型与现代平面绘画的样式为依托,使园林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序列和美感。巴西园林设计家马尔克斯在地面处理和植物材料的配置上熟练运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手法,营造出充满个性的园林风格,为业界所推崇。日裔美籍园林设计师野口勇也是一位运用构成艺术进行园林设计的高手,在他的作品加州情景雕塑园中,他用蜿蜒而时断时续的溪流配以点状的石组与圆形的沙漠地和三角形的石坡,演绎出优雅的点、线、面的交响曲。在野口勇的另一件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庭园中,平面的处理就是用平面构成中分割的手法将整个平面分割成各种面形的团状色块,犹如一幅装饰画,体现出丰富的节奏和韵律。不同大小的石块散落其间,使整个庭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质。由海那•罗代尔事务所设计的瑞士联合银行行政大楼广场中的视觉主体是一个被称为“时间机器”的构成主义雕塑,“时间机器”在将水池中的彩色塑料空心球传递的过程中把动的构成演绎得淋漓尽致。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光的构成在园林夜景中的广泛应用往往会产生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以光作为材料去创造艺术效果和营造园林氛围,为探寻美的园林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风景园林专业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性以及该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详细介绍了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相关学校开设此类专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教育;风景园林;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2xjjy081)。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整个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并立。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教育体系,风景园林设计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整体建筑设计的认识[1]。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相比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而言,风景园林专业独立的时间相对较晚,在院校专业设置中也没有前二者那样普遍。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高,景观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公共环境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同时建筑市场中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如何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调节教学课程体系,使之更好适应社会,目前是众多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关注重点所在[2]。
近一个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学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和发展,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和学科也在不断扩展,它逐渐由一门专业化的学科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3]。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需求变得多元化。比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同于以往相对单纯的实体环境设计,更加注重生态学方面的考量,致力于营造更为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居环境。再者,景观设计的分工也更为精细,在项目中常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需求,如特殊生态保护、废弃用地改造、特定人群需求等,这些都需要更为专业化的人员从事设计工作[4]。
1 国内外景观学专业发展现状
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高校中课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国内外很多高校针对自身的学科优势、面对的市场需求,调整了自身培养模式,教育出更适应当地工作环境的学生。如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针对当地拥有众多中小型私人宅邸花园的现状,开设了花园设计本科教育[5]。从课程的设置上来看,花园设计与风景园林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要求,但前者更偏向于中小型空间的设计,并更加注重手工工艺技术。还有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学科设置的特点,发展出各具特色景观专业,比如农林院校中偏向植被生物特性方面;建筑类院校中偏重于工程结构方面;艺术类院校中则更注重艺术特质等。对于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本校专业优势及发展方向,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课程体系,是目前首要的关注焦点。
2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背景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风景园林专业,在2012年正式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三届,每届两个班级,目前在校总学生120人。我校新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与原有的建筑学专业同属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长,课程设置较为成熟,已顺利毕业多届学生,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较好。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部分课程与原有建筑学专业相同或相关,主要授课教师也大多相同。因此学科课程安排以原有建筑学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使毕业生具备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 当前专业的学科设置情况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包括几大平台:
3.1 公共课平台
由公共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构成。公共必修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 、大学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模块主要课程。公共选修模块,是以素质教育类为主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设有人文社科类(含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导论)、自然科学类、艺术素养类、教育技能类(含体育)、创业基础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
3.2 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包含专业主干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风景园林专业与原有建筑学专业具有部分相同主干学科,如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基础等,还包括一些特有课程,如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中外园林史等。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是指有选择性地开设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结合我校已有专业特点,开设了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
3.3 专业课平台
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包括贯穿整个学期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等。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是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前沿课程、本学科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为主体设置的课程。如偏重园艺方向的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偏向建筑工程方向的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等,以及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表现技法、工程测量等课程。这些课程根据自身接续特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分布在不同的学期。
3.4 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3个模块。其中,课程实践模块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如美术实习、快速设计、构成设计等。专业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是在学校定点实习基地进行,时间通常为1~2周。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提交相关图纸和实习报告。通过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实践,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此外,我校还设置素质拓展模块,是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今后学科发展思索
4.1 积极开放思路,迎接新的形势
随着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其中广泛涉及诸如地质学、工程学、地理学,乃至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同时作为设计领域支柱之一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更广泛与深入地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相联系,这些都为本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4.2 突出专业特色,设置子系列课程
可以根据学校已有专业特点,或本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在原先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更多方向的子系列课程。如结合我校地下矿井开采专业,就采矿塌陷区环境设计与开发设置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某类景观环境的特殊性。
4.3 扩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型人才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是在原有建筑学专业平台上建立的,应当充分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多学科同时发展。这样既可以拓宽(下转第121页)(上接第42页)学生的知识面,对就业后整体行业的认识全面,选择就业面也更为宽广。
总之,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参考学生反馈信息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随着新专业不断完善,以及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国内外高校新的实践成果,我校必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02):25-25.
[2]杜春兰.就社会需求论风景园林教学[J].城市规划,1998(03):61-62.
[3]孙青丽.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05-106.
[4]高校景观学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171-172.
“园林钢笔画”的前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主任的孟兆祯院士提议,高汶漪老师主持开设的“钢笔速写”课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对园林学院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配合园林学院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课题。为此数代园林美术教师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立足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使“园林钢笔画”成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推动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人数较少,仅有3人,而且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艺术院校毕业。他们虽然在钢笔绘画的艺术技巧上具有专业优势,但所具有的园林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通过钢笔画训练启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应积极加强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如何将专业设计内容渗透到“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中,增强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导向。
(二)教学内容单一
从教学内容上看,改绘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大,写生和创作的比重较小,“园林钢笔画”课程偏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训练内容沿袭旧例,缺乏创新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其他相关院校的信息往来和专业交流,因此教学思路不够开放,教学内容单一,与其他专业课的关联度较小,没有充分利用园林学院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园林设计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园林钢笔画”的训练内容与园林设计的专业训练有些割裂,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业内容偏重于照片改绘的训练,而写生和风景画创作的比重较小,实习地点和写生内容多年来只有微小的变化,缺少创新。
三、“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钢笔画”主要面向风景园林和园林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专业概论”“素描基础”“制图基础”“造形基础”“园林植物基础及实习”等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园林综合studio”的训练进行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具备了初步的设计技能。第二学期则完成了“色彩基础”“生态景观规划”等课程,其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积累,其设计师的专业认同感和设计思维逐渐萌发。第三学期,通过“设计表现技法”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转向专业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园林专业学生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完全相同。但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相比,开始明显偏向植物学方面的学习,出现了偏向植物方向和偏向设计方向的分野。因此在第四学期选修“园林钢笔画”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向设计方向发展。这些选课学生对设计快速表达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需求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园林钢笔画”课程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去掉了线条练习部分,主要课程内容由课堂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几个部分组成。课堂临摹的目的旨在通过范画的临摹,初步了解钢笔工具的特点、钢笔画的基本技法、体会画面的经营与内容的表达方法。照片改绘主要训练学生在二维图片中概括表现对象特征、提炼线条、组织画面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风景写生打好基础。风景写生则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景物,在三维空间环境中选取表现对象、概括特征、表现形象,完成三维物像到二维纸面表现的转换,建立一种真实景物与绘画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训练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做准备。“园林钢笔画”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参考图片和写生素材构思一组园林风景,并将这一构思用最适宜的钢笔画技巧绘制成一幅钢笔风景画作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从设置到组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训练学生从零基础入门状态到能够自如地以钢笔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风景画构思,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钢笔画的表现技巧和绘画方法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美术技法的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为日后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注重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钢笔画”作为园林学院专业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还肩负着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衔接,培养和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任务。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设计专业通用的图示语言来表达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也源自于设计思维的觉醒。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对学生设计方案能力的培养。因此“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应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为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供一个综合训练平台。通过“园林钢笔画”的课程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画”到“图”的转换以及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这也是设置“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创作的目的之所在。“园林钢笔画”的教学内容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职业市场的需要,即帮助学生掌握日后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在园林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是一项必需的专业技能。快速表达的手段不拘一格,钢笔画因为具有简洁、概括、清晰等特点往往被作为设计方案快速表现的首选。因此在教学方案中应增强园林要素表现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将钢笔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
(三)增加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
现行的“园林钢笔画”共有40学时,计2.5学分,课程内容调整后保持了原学时和学分不变。对掌握较快,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为他们增加一项创作作业,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与设计相关的教学连接功能。创作作业包括两幅要求不同、重点各异的创作作品。第一幅创作作品题材不限,以学生自备的多张照片为创作依据,要求根据素材完成一幅钢笔风景画的绘制;第二幅创作作品题材限定为“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确定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现场照片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和素材,帮助学生完成考据、推理和表达等环节。“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的钢笔画的创作,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钢笔画技法,并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收集、考证相关资料,对古典园林进行复原想象。若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作业,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美术训练,同时还需要学生查阅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图纸资料,并进行现场考察。本课程选择圆明园中相关景点作为表现对象,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四)开展特色化教学
钢笔画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黑白色调美,不像铅笔画更擅长呈现丰富的灰色调。钢笔携带方便,随时都可记录或表达设计构思和意图。学生在学习钢笔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画得细致些、深入些,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手法后,学生可以速写的形式完成训练。钢笔速写不能潦草,而是要快速准确地表达对象,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诉诸画面。钢笔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在钢笔画设计图的基础上简单着色,形成钢笔淡彩的效果图。钢笔淡彩图的特色化教学使学生将色彩自由运用到钢笔画的创作中,丰富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二、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五、难点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