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浅谈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浅谈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素质教育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浅谈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影响 意义

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它不但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个人音乐教育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受教者。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等能力得到锻炼,还有很多机会运用想像,进行创造,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培养和发展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和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

2.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功能是音乐教育的本源

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3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4.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地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它包括对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专指非成人的学校教育中,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智能、促进其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四、音乐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者最易于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审美与非审美教育的融合统一;超越性与综合性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引导与观照、操作的融合统一。因此,音乐教育总是指向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涉及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

1.艺术教育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素质

提高人的审美素质是塑造人的关键。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爱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爱美,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懂美,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只有当人们把对美的追求自觉纳入到自己的行为轨迹之中,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审美素质。实施艺术教育,引导他们由“爱美”到懂美,并把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之中,才可以说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质。通过艺术教育这一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和追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做到“以美辅德”,促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思维

第2篇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審美的意识、情趣、原则以及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去体验音乐审美,优秀的音乐作品体现出美好的东西,表达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带给听众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滋润,在这种美的意境中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音乐作品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怀,对社会也具有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能够宣传社会道德,提升内在修养以及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学会相关的音乐知识,也可以感悟人生哲理,进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点。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色、旋律等,可以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

二、通过音乐欣赏课,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设计课堂导入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内容就是调动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注重这一环节,能够科学地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琵琶乐曲《十面埋伏》的欣赏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讲述背景,让学生了解楚汉之争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等,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之后,再让学生欣赏。

(二)基于音乐风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先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可以乐曲的风格为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就可以相应地选择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去参与和体验,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多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遍作品,让学生在这一遍中,能够调动情感因素,通过文字或是图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究时需要有合理的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背景、文化内涵等,这个过程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有效地拓展,欣赏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问题式引导的方法也不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以此来让学生有继续探索的欲望,接下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成果,为丰富与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现实基础。比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准备视频给学生观看,让他们看演奏者在月色湖边演奏的场景,去感受其中的内在感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音乐知识储备等都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对不同欣赏水平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捕捉学生思维中的发光点,鼓励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3篇

1.联系实际,让幼儿教师明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要想使学生明白当前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明白以后自己会处身于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毋容置疑,当前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一家人的生活、经济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孩子展开,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心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岗位的特点,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了近几年学前教育阶段频繁发生的一些教学事故,让他们观看和感受,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艰巨,并由此树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2.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具备一种母爱是获得幼教成功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只有像母亲一样热爱幼儿的老师,才能甘为幼教事业献身。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爱,来源于对幼教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爱表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上,也表现在全心全意对待幼儿的行动中。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品德和要求促使教师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培养幼儿,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爱心应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是能否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时时能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幼儿们对等的爱和家长们的赞扬与肯定。

3.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能力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幼儿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模仿教师而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对于从事启蒙性质的幼儿教育则更为重要。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信任老师,对教师的言行观察细致,反映敏感,喜欢仿效。因此,职业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情绪稳定、乐观大方、耐心公正、热情开朗。不论是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父母,学习中做孩子的导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信息的媒体日益先进和普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幼儿面前,而幼儿又有强烈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什么都问"为什么",什么都想得到解答。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具有足够的知识魅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

4.幼儿教师应具备超强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是一个好的演员。针对幼儿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有时候教学就是一种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精力能否集中,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洞察幼儿的认知、言语、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和心态变化,从而随机引导,调节控制教育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幼儿的心智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思想,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和行为与幼儿交流,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更是演员,要把自己变换成幼儿的角色,用他们的语言说话,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他们接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做朋友,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搞好学前教学。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第4篇

一、 艺术教育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使学生的人格、道德趋于完美

教育不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非常贫乏。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情感丰富、音律优美、寓教于乐的功能,引导学生演唱优秀的历史及现代歌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他们表现声音美的能力,是指养成“音乐的耳朵”,而且能够激发他们高昂、欢快的、振奋的情绪,使优美崇高的“音乐形象”伴随着节奏旋律有力地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给他们美的意象和感受,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得到不断的净化和升华。

二、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商不是一切”、“智商之外有情商”,使智商和情商得以同步发展

所谓”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钻研能力等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情商”又被称作是人的一种心灵力量,人的一种为人的涵养,也被视作人的性格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绪、情感、兴趣、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品质,培养自我激励的心灵动力,是指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它能对智商起到启发、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是人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它是以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能否满足其需要为中介。而艺术教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是最能容易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表现中获得心理感知;在欣赏中陶冶情感;在交流中培养情感;在集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多种评价中认识自己。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陶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行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

三、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是激发人强大的创造力的动力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不少人认为,艺术教育只适合艺术类或文科学生,学理工的去学艺术是不务正业,劳民伤财。实际上并非如此。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便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有利于使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注意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思维健全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第5篇

论文摘要: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与此同时,学校为了提高艺术选修课的质量开设了艺术公选课教研室。很明显,现在的艺术教育正在逐步成熟,并趋于完善。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很深远作用,将有很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高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考试和考核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

高校实施艺术素质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1)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存在将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的现象;(2)教学机构方面,多数高校院校设有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活动中心等机构;(3)师资队伍方面,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4)资金投入方面,大多数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5)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类课程抱有较大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艺术素质教育与就业无关,学习兴趣不大。

二、艺术素质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

1.对品德的培养。首先艺术素质教育与“德”有紧密联系。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广泛而富有联系的,如果仅仅将艺术素质教育归结为吹拉弹唱、舞文弄墨等技巧性的训练,显然达不到正确理解艺术的目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艺术教育从形式上不能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训练,而且从内容上看也不只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狭窄的门类。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艺术教育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

2.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艺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它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对现实、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对现实生活感受越深,艺术情感的表现就越深刻、越真实,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对生活深刻实践才完成,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在艺术类型中,最主要的、人类感觉最敏锐的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艺术作品影响人、感染人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3.对思维的培养。艺术素质的教育除了审美功能作用外,对形象性思维的培养是另一主要功能。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的分工,左脑以语言、计算、逻辑等功能为主,右脑以记忆、形象、情感等功能为主,左右脑既分工不同,又互相调节,互相辅助,偏重任何一方,智力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只有全面平衡的发展,才能达到增进智商的目的。艺术创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艺术家通过非具象的手段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因此,他的创作必须以想象力为心理基础,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充分发挥,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而作为艺术的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地对感知力的培养,对艺术欣赏的二度创作,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个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过程,是受艺术情感激发的过程,是艺术不断给大脑思维提供丰富给养的过程。

总之,艺术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大学生更应该尽可能地接受人文教育,找回丢掉的另一半,走出或超越自己狭窄的专业范围。它将成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倍受重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有益的探索当中,寻找自我,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著吕延和译 通过艺术的教育[M] 长沙:湖南人学出版 1993

[2]宋德玉,姬英涛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论音乐欣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 美与时代,2004,(9)

第6篇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容纳的关系。可以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并不等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它们都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素质教育的推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它是一种多元化、复合化的教育方式。从这一点出发艺术教育可以看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是艺术教育也有其深入发展的专业化领域,这是简单的素质教育难以涵盖的;而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素养发展,这是艺术教育难以启及的。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

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

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

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2、改革艺术教育缺陷的具体措施

以上所述缺陷都是由于艺术教育启迪时间较短、实践不足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①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增强美的鉴赏与启迪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建立艺术论坛来熏陶教师的艺术鉴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②合理分配艺术课堂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之美、声音之美以及万物之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美的事物,使学生近距离鉴别美、体验美。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播放音乐的形式来熏陶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进行课外鉴赏教学。这些都克服了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③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为此必须合理控制艺术教育时间。此外,对于不同的艺术课程,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配合,最好能够实现各门艺术教学的良好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感应来强化对艺术的熏陶投入程度。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5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本文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意义等谈几点看法。

1当代医学生亟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1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包括3个层次(生理、心理和精神),6个方面(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素质本身是整体的,多方面的,内在的故有综合素质一说,而人文素质是指人身体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类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崇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教育的“科学至上”思想甚为流行。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但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身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全球性的“人文危机”,医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赢得服务者的信任。

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尽然趋势医学即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的基本特征。医学模式目前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加强从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全面地改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卫生的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患者之中。我国的医院技术装备和医疗水平与外国相差并不大,其主要差距就在于人文关怀与人性沟通上,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生”而不是“医匠”,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是由于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国的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主攻数\理\化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造成了生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入学后更加局限在重视繁重的医学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医学主普遍人文素质薄弱,很多学生缺乏起码的人文学常识。

2人文素质教育和内涵及意义

2.1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医学全面的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下,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调动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级的医学人才。

2.2人文素质教育可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人员。

3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有效手段

3.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努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有效地抑制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3.2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知识讲座,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增进交流。

第8篇

关键词:评价;影响;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31-01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提倡课堂民主、平等,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沟通。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把握好评价学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句话语、一个手势、一种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应关乎着“情”和“意”,要么是鼓励、关爱之情,要么是阻止、赞许之意......这些评价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乃至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要明确评价学生的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教育评价的目的首先应该服务于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评不评,评什么,用什么方式,采取哪些指标,都不是确定的,而是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准则。所以,在对学生作出评价时必须要明确你为什么要评以及评价的目的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要做到这些,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评价要有真情实感,要让学生感到你的真情,感到你的中肯。评价学生时,我们不能过多地考虑方式如何。只要发现了学生的内光点,就应多些对学生鼓励性评语。评价时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有时候“不评价”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评价。比如某学生脑子比较“笨”,虽然这样的评价符合实情,但这种评价会损害学生自尊,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那么就坚决不评价。相反,如果一种评价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多少有些出入,但只要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就可以选择它。

2.评价要重根据,不能瞎说。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因鼓励而鼓励,作无病。因为面对现实是生活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生评价更要注意把握事实根据,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但是我们评价学生时又必须时刻牢记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不能为客观而客观,为评价而评价。实际上我们评价学生时,都是从一定的视角或参照系出发用一定的“尺子”去衡量评价对象的,“尺子”不同结论自然不一样,绝对客观的评价是不存在的。

二 对学生的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把教育目标区分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不能只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而忽视对能力发展的评价;不能只重视教与学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育质量不等于学生各个方面发展质量的简单相加。比如,一个体弱多病的学生,即使其他方面很优秀,也很难做出什么成就;一个思想品德方面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他的聪明才智可能会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与教育的目标相悖离。这样的情形就不像加法了,倒像是乘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规划能力是有限的,但其可塑性又很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须格外小心,要对其充满关爱之情,要对其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负责,对其未来负责。

三 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

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充分张扬个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国家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有些基本的要求,是人人必须达到的,如道德品质,身体素质,评价时要毫不含糊,我们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但不能忘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扬长,也要适当的“补短”,而不是一味地扬长“避”短。不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特点不同的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学生先天禀赋、兴趣爱好、家庭教育、个人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只有适应了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的教育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一所学校班级间有差别,一个班级中学生间有差别,我们应该重视大多数人培养,也不应忽视各个方面“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扶持。承认个体差异,发展各自的优势,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充分提高,所以,教师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尊重个性,充分张扬个性。对资质好的要以激励之情,对资质差的要以鼓励之情,对家境困难的要有关注之心。

四 评价学生时要重视评价的导向功能

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落实在对有关人员行为的导和向上,与以往的教育评价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也就是看其评价是否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评价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评价的导向效果就佳,就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评价的导向效果差,就有可能贻害学生的终身。在评价学生时要慎之以慎,要充满爱心和真情,因为不同的评价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不要因我们教师一时评价不慎,而铸成让人遗憾的错事。

五 评价学生要淡化过去,注重现在,立足未来

第9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第10篇

【关键词】临床医生 药物 医学生 重要性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知识的认识现状及重视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为未来开展病人安全教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某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医生进行病人安全知识问卷调查。结果: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力普遍较低。结论验证医生掌握病人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从学校医学生教育开始。

我们随机抽取了以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院为主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4份。结果显示,无论是住院部还是门诊部的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力普遍较低,尤其体现在:对“风险管理”、“主要原因分析”、“接近过失”、“系统差错”“医疗事故”、“重大事故”的理解力偏低。

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医生在既往医学院接受教育过程中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因而不可能完全理解病人安全相关知识。研究发现,门诊医生对病人安全相关术语的理解度较住院医生高,可能是由于门诊医生面对的病人更多,病人患病层次更加多样化,医患关系更加紧张等原因,使得门诊医生对相关病人安全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一些。

探讨医疗实践中的负性事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有报道,但并未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国外医疗过失导致损伤发生率占住院患者的l 7.7%。

1990年哈佛大学一项以人口为基础对纽约住院期间医疗过失引起伤害的事件进行调查后发现,4%的病人在医院受到负性事件的伤害;7 0%的负性事件导致短期伤残,其中l 4%死亡。

据美国医学院报告估计,每年医院由于“医疗失误”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为4.4万~9.8万,高于交通事故、乳腺癌、艾滋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

英国卫生部在2000年度报告中估计,英国住院患者中负性事件达10%,每年约850000例负性事件发生。Andrew发现17.7%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经历了≥1次的严重不良事件。医疗伤害发生频率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医院居留时间相关,每住院一天,医疗伤害的可能性增加6%。50%的患者有≥1个医疗伤害原因,37.8%不良事件由医疗差错原因引起,15.6%源于多因素作用结果。9.8%则由于行政决定造成。

药物是医疗伤害中最常见原因。不良药物事件(ADEs)导致的严重后果,其中许多是可以预防的。:Bate发现,在所有ADE中,1%致死性,12%危及生命,30%严重,57%显著。可预防性ADE中,2090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和严重ADE中,42%可预防。据估计,美国每年因医疗过失引起伤害的费用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医疗保健每支出5美元就有l美元花在医疗过失伤害上。

我国目前尚无类似研究报道。就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情况而言,因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药品质量、资源相对匮乏,管理不力,感染控制能力较差,个人技术有限及资金严重不足等,所导致的医疗过失和事故发生率绝不会比国外低,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实际数量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目前我国医院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多采取消极态度。表现在:对医疗过失或事故不能自觉承认,即使证据充分,依然寻找借口和托词,推脱责任;对已发生的医疗过失和事故很少在医院内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由于国内缺乏关于医疗过失的强制报告或自愿报告的制度系统,难以开展相关的系统研究。

病人安全已成为近10年全球医疗服务的热门话题及最大挑战。病人安全是医学领域的永恒课题,也是医疗服务的最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为提高医学生及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WH0病人安全联盟于2008年6月启动了“病人安全本科医学教育”项目,旨在规划和实施全球医学院校病人安全本科教育课程,从源头掌握病人安全知识,强化病人安全意识。

联系我国长期以来医患纠纷较多发生的实际深刻体会到:1.疾病的不确定性和适于病人个体差异以及医疗服务的多环节多层次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不可能满足病人所有需求和一切期望。2.倡导病人安全策略、保证病人安全,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及医院的责任,也需要整个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革和病人的参与及督促。3.加强各层次病人安全教育,从源头遏制医疗差错发生。4.认识医疗风险的普遍性,提高公众的病人安全意识。5.多学科合作,开展病人安全研究。

让医生掌握病人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从学校医学教育开始。将病人安全的教育贯彻于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作为对每个医务工作者,每个医院、诊所、科室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医疗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措施邹超 大众文艺

第11篇

论文摘要: 新世纪的英语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以配合学生的素质教育,并能与国际化和全球化接轨。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教师的素质建设:1.新世纪的英语教师应当更加开放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2.充分运用人文主义教学法,营造充满移情的课堂气氛;3.加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4.提倡反思性教学。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而展开的。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考试成绩是否令人满意,教学的目的也就止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考试成绩的合格。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利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观念也越来越开放,思想也更“复杂”,“想法”更多,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他们不愿意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机器,也不愿意自己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我们一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如果不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而固守“照本宣科”的原则,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镇不住”学生了。我们面临着由知识的“教学”向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来进行“教育”的转换,而这种转换的成功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健康型人才。

二、新世纪英语教师应当更加开放并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钻研和学习,成为自己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英语教师也应当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能讲解,还要能阐释,能发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发育成长的沃土,能使学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使这块知识的土地不致干涸、贫瘠。

在世界发达国家,语言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具备职业资格。后者包括语言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可见,语言教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还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在教学中,使教师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及自身的素质进行调整。

目前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跨文化意识。英语不应只是一门课程,还应当能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接受不同模式的文化异同,为他们能成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创造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无论怎样的参考书都不能帮我们解决教学中的‘背景知识问题。我们需要向百科求助,向英特网求助,向各行业的专家求助,我们会迷惑到不知是在教语言还是在教知识”[1](p9)。英语教师将以系统的语言知识向学生解释语言使用中的潜在原则,使他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及其相关的人文学科的范式。

三、充分运用人文主义教学法,营造充满移情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是高高在(讲台之)“上”;而学生则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是安安静静在“下”。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人文主义教学提出“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有情感需要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来对待,在努力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对其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EQ)的培养”[2](p58)。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也是促进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

语言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教学中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人文主义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交往中去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其次,应当让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他们的情感同认知方式一样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以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外语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感需求,真正了解学习者各自的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并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教师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的精神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加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经济、科技和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位置。”[3](p61)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英语教学所担负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重任。 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是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对原有思维方式的挑战、结合和补充,并非易事。因为作为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教师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比较缺乏。如果教师强调学生要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对固有模式进行批判,而教师自己的思维跟不上“形式”,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评判,将会逐渐被学生“抛弃”。毋庸置疑,教师首先应当重视并加强对自身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作为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教师应当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以扩大知识面,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跟得上青年学生活跃的思维,才能适应他们不断求新的特点,才有足够的“底气”在课堂上进行创造和批判,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创造和批判。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将学生呆板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活跃主动的学习状态。事实上,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是思维灵活的、真正幽默的。他/她能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细节的即兴处理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富有人情味。他/她可以将课堂安排得有韵律感、节奏感、甚至是音乐感,并将教学中的美学规律发挥到极致,使学生“享受”课堂而非“忍受”课堂。

五、提倡反思性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兴起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时间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学的实质就是提高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调整教学方法和技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能够经常进行反思的教师在反思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对自身的言行带给学生的影响、自身的素质建设进行审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不断作出判断、不断解决问题和提高的过程。教学中的不断反思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效果采取一种批判性态度,通过系统地监测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考虑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思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是当前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形成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六、结语

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其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英语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良好的素质,而要求学生的“素质”,那么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空洞的,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当是每周星期四进行一次集中,学习一次文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修炼”自身,再以教学活动中自己的点滴言行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笔者认为,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英语教师与新世纪[J].外语研究,2000,(2).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 创新 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首先,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把立足点放在面向市场、面向学术、面向科研的基点上,将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艺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有关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大力加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

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系,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一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

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入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4)个性发展的注重

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5)考核方式的重建

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纵观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

[2]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13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第14篇

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课外科技活动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外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生物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有时在室内活动,有时到室外采集标本,因此学生都要具备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品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就是要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有理论,有实践,又有坚强意志的优良品质。我校在活动中开展了一次血型鉴定实验,开始有的同学怕痛,在别人身上取血也怕,经多次训练,能勇敢地在自己手指上取血。还有的在捕捉昆虫时不愿拿毒瓶,怕毒,采植物标本怕累,做鸟的剥制标本怕脏,做青蛙解剖实验胆小,越是同学们怕的,在活动中我们越要去做,最终使他们消除顾虑,认为生物学科活动很有意义。现在中学生物课时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学科活动,使学生片面理解学生物就是与“农”打交道。怎样培养有理论,有实践,又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的生物高素质人才,我认为中学教育很重要,在中学适当地开展生物学科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而且有利于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二、课外科技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生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我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三、课外科技活动,能激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通过活动, 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四、课外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第15篇

医学高校继续教育做为医学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担负着对我国广大医疗从业人员的再培训任务,对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总体素质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保证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普通高校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医学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教学场地对医学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医学高校继续教育不同于其它理工类、文史类高校的继续教育。医学高校继续教育是一种很注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必需保证每个学员有足够的实验空间和实验时间。学员在医学基础课学习阶段,理论课约占总学时数的3/5,实践课约占总学时数的2/5,实验课所占总学时数比重高,实验动物、实验器材消耗大。医学类比起其它理工类、文史类高校的教学投入要大得多,每招一名学生,就要相应增加实验人员、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实验条件。比如简单的观察实验,学生利用显微镜、示教载玻片等实验器材观察各种细菌,我们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如果这个实验不是学生亲手做的,而是我们实验人员做好放在显微镜上让学生看一眼,那就完全失去了实验的作用。每增加一名学生,就意味着基础课的十几门学科都要增加相应的实验条件,不是简单的增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问题。学员进入医学临床课学习阶段,学校不但要保证学生的上课教室、吃、住、行等相应场所,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当规模三级甲等医院供学生实习,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因此说医学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本校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等条件的约束,它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保证。

其次是师资配备与办学形式的影响。目前,有些学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教学安排作为可取舍的对象,也就是把教学水平差的师资派给成教,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另外,继续教育的学生已由校内上课搬到校外上课,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要求比较高,校外教学师资条件、实验条件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还有一些院校的继续教育采取与中专院校联合办学的形式,这种联合办学是一种简单的联合,中专卫校负责收费,院校从中提取费用,发毕业证,象征性的派几名教师去讲课,基本上使用了中专的一些教学设备。我们都清楚一个中等卫生学校去完成医学专科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联合办学的中等卫校多数分布在县级城市。个别单位管理混乱,削减理论课的课时,实验课取消,学员不上课,考试走关系,最终得取文凭。联合办学应该以保证学员的教学质量为前提,不能仅考虑本单位的利益,而歪曲了联合办学的目的和方向,把好事办成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