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发展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发展概念

第1篇

一、日本文化产业的概念

日本对于文化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1998年版《日本现代用语基础知识》中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随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的收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水平也有了迅速提高,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强调要使休闲的消费和就业的内容更加丰富,提出了建立生活大国的构想。日本在物质产业的高度发展基础上,出现了超工业化、服务经济化或者说第三产业化的阶段,人们需要一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文化性产业,如教育培训、旅行、音乐、时尚、演艺和传统工艺等以多种形式来提供休闲的商品和服务的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在日本,包括设备在内的、总额达到30兆日元之多的PACHINKO(弹子机)业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通常得到由企业发起的慈善形式的捐助,在欧美国家,往往是企业用税前利润的1%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日本也开始了类似的以利润1%来回报社会的活动。文化产业又称内容产业。日本内容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像业(电影业、电视业、动画业);2.音乐业;3.游戏业;4.出版业。

近几年,随着科技网络业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为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CONTENTS)正在兴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日本文化产业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所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的内容产业现已成为高成长产业。从1995年到2002年日本的GDP的增长率为6.7%,在此期间的内容产业增长率为5.8%。早在2000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ll兆日元,在海外的市场开拓规模达到3258亿日元,漫画、动画、游戏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内容产业已在世界颇有影响,更有一些西方国家将现在的日本内容产业赞称之为“CoolJapan''''’(酷的日本)。现在,世界的动画片中65%为日本动画片,在欧洲上映的动画片中日本动画片占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

2004年世界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为136兆日元,日本的内容产业规模是14.0兆日元(美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是34.1兆日元,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是2.1兆日元),约占世界市场10%,其市场规模之巨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影像业占4.7兆日元(占构成比35.5%)、音乐业占1.9兆日元(13.9%)、游戏业占1.7兆日元(8.0%)、出版业占5.7兆日元(42.6%)。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2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包括放送、电影、音乐、游戏、出版、新闻、录像软件等的合计增长了6.763倍,与在这期间6.918倍的GDP增长倍数已经十分接近。

2005年世界内容产业的增长率为5%。据日本政府及经济产业省预测,2006年的世界内容产业的增长率将达到6.5%,亚太地区的增长率为7.1%,将大大高于同年4.4%的GDP增长率。日本计划利用迅速扩大的世界文化市场,来发展日本自己的内容产业。

(一)带动电影、音乐产业发展的日本动画片、动漫画片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国内常把日本的动画和动漫混为一谈,这是不准确的。在日本通常把由漫画改变的动画片称为动漫片,而动画片是指一开始就以动画形式上演的影片。

1.日本国内的电影市场

日本是世界第二位电影消费大国。近年来日本国内电影市场逐渐扩大,票房的收入从1995年的15.17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0.28亿美元,虽然2005年19.05亿美元的总票房收入并不如2004年好,但是同年日本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还是比上年高出O.26亿美元。

与动画片和动漫片相比,日本故事片的业绩一直不好,2005年票房总收入排行榜第一、第二位均为动漫画影片。排名第一位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和排名第三位的社会影片《交涉人》的收入差悬殊,前者票房收人为1.8亿美元,后者只有0.4亿美元。日本动画片不仅推动的日本电影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音乐业的发展。

2.日本电影业的海外发展

在海外市场比较看好的日本电影作品大致为动画大片和掺杂着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元素的恐怖片。

日本的动画电影业虽然没有欧美那样长的历史,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1963年,《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走向世界的动画片,此后,1979年《机甲战士》系列动画片风靡世界,以片中机械人形象制作的玩具至今畅销不衰。1987年加州大学创刊的日本动画专门杂志《ANIMAG》,让日本动画的级别更上了一层楼。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动画片的发展没有止步。2001年,日本电影录影带和光盘发行的年收人为780亿日元,其中仅《千与千寻》一片就创下了304亿日元的年收入

纪录。

(二)日本游戏产业渗透海外市场的实力

与电影市场相同,日本同样也是游戏消费第二大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街机,到70年代的家用游戏机,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掌上游戏机,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游戏产业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GNP中占有1/5的重要地位。日本游戏业在最辉煌的1998年,曾经占领全球电子游戏市场硬件90%,软件50%以上。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料表明,2001年日本的游戏软件生产为18480万件,其中的39%为供应国内市场,20%向欧秒H出口,37%向北美出口,美国的游戏软件市场中日本产的游戏软件占40%。2004年,硬软件的出口国主要以北美国家为主,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一半以上。

高涨的软件制作费用和日本国内游戏业成熟化的严峻环境使日本游戏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企业之间的合并和合作不仅让重新被编组的游戏公司更加活跃,同时推动了日本游戏业的发展。

(三)出版业的业绩

仅有1.2亿人口的日本是一个出版大国。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院统计,2003年,仅新刊图书的出版就有3.98亿册,加上其他书籍、周刊和月刊(创刊杂志除外),全年图书出版总和为55.3亿册。

1.日本漫画的国际化

连环漫画的出版发行是日本出版业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是漫画的鼎盛时期,当年出版物总销售额为2万多亿日元,其中漫画销

售额达到5500亿日元。漫画杂志一期发行量最高的达600万册,每周连续发行超过100万册的漫画杂志有十几种。

漫画在日本不分老少,是年龄层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读物,目前‘漫画杂志及单行本的发行量已占杂志和图书发行量的45%,其销售量占日本总图书销售量的20%。

2.发达的报纸业

日本的报纸业很十分发达。日本人喜欢看报,在巴士或电车上随处可以看到手拿几份报纸的人,不论清晨还是傍晚看报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从表1不难看出,不论是人均还是总和,日本都是世界报纸发行量最多的国家。快捷的情报和详细的内容也是日本新闻报刊的一大特征,几乎所有重要报纸都有早晚刊,它保证了人们可以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里得到国内外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信息。

(四)数字内容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是随着电脑、互联网及手机等数字化产品的普及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图像、影像、文字、语音等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后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包括Maya、3Dmax、二维动画、平面视觉传达、影视特效制作、数字音乐等。

原本资源贫乏的日本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和推动了其他的产业,更使日本的内容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2004年数字内容产业达2.47兆日元,占内容产业总额的17%,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数字内容产业为动漫、游戏以及手机下载的动画和音乐等。

三、日本文化产业的特点

(一)与众不同

日本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一是与众不同。以日本动画片为例,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与其他国家的动画片不同,日本的动画片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观众。因为除了儿童动画外,成人动画也占动画片整体很大部分。

第二,无国籍化的动画人物使不同国家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接受。

第三,长篇的连续故事可以不知不觉地扣住观众的心弦。

第四,日本的动画片不像迪斯尼动画片有太多的规制,略加的暴力等情节具有新鲜感,更受外国观众的欢迎。

第五,许多动画片的原创较有历史性,这是其他国家的动画片,尤其是迪斯尼动画片很难与其媲美的。

第六,现代动画通常是一秒钟使用24枚画面的技术来达到影像的逼真,但是日本的动画恰恰利用了少枚数的动画技术使日本的动画片更具有夸张陛,同时也弥补了由于日语不如英语具有国际性的缺点,起到了轻语言重表现的作用。

当然,日本动画片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过激的内容和情节使日本动画在受到观众的欢迎的同时,对个别社会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日本的动画制作人员的待遇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天超出20小时的工作,收入却只有一般中底层白领的1/2。据专家分析,如果日本的动画工作人员的待遇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将很容易抑制那些在第一线制作人员的积极

性,从而使日本的动画片停滞在现有的水平上,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互动效应

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的动画片大多来源于连环漫画。一部连环漫画出版后,通过后期开发,可以产生出许多副产品,如拍摄动画影片、电视连续剧,在剧场演出,制作DVD节目,还可以与游戏和玩具业合作,制作网络游戏和玩具等。

(三)电子网络化

电子网络化也是日本内容产业的一大特点,根据《1999年通信白皮书》统计,日本的上网人数已达到1700万,网络的利用正在从企业向个人化发展。另外,同年网络上的内容情报比上年增加了三倍以上。认识到内容产业的重要性,为了促进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1999年日本了《网络内容产业白皮书》,首次将最新的情报在广泛调查与编辑的基础上向外界公开。可以说现代的日本内容产业是一次高科技化产业的革命。

四、日本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

(一)官民并举,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管理

日本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部门主要有经济产业省、总务部(原邮政省)、文化科学省和内阁官房(负责各省厅间的协调机构)等,他们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和强化。同时,日本的一些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如经团联、日本动画协会等也参与了文化产业管理,它们根据各业界的意见对文化产业政策提出建议。

日本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致力于发展内容产业。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大国方略。进入21世纪后,日本加快制定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2001年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使日本文化艺术在法律上得到了正式的保护,法律条文已明确地涉及到了电影、漫画以及动画的知识产权问题。

(二)制定《知识产权基本法》,对文化产业从法律上进行保护

2002年,《知识产权基本法》的制定是利用特许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法律上给予了保护,为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各项权利的保护期限为:①专利权有效期限为20年;②实用新型权有效期限为6年;③创意权有效期限为15年;④商标权有效期限为10年。除此之外,知识产权还包括其他一些权利,如企业秘密保护权等。

在这个基础上日本内阁官房于2003年7月设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并制定了《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以计划文化的创造、保护和流通等课题。

2004年,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新产业创造战略》中提出了发展七个新产业:燃料电池、情

报家电、机器人、内容产业、健康福祉机械/服务、环境能源机械/服务和商务支援/服务。其中的一个就是内容产业,政府用于投人内容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达到144.23亿美元。

2004年5月通过日本国会议员立法制度《有关文化的创造、保护以及活用的促进的法律条文》(又称:内容产业促进法)正式。

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提出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4》的第四章“飞跃扩大内容产业商务”中,把技术性、培养人才、加强业界结构、筹措资金和调整内容产业流通市场等作为具体的项目进行了构想。

2005年,由经团联推出了新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5》。新计划以《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4》为基础,在各文化产业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提出来的。新计划为强化现有的知识产权,以使本国的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将今后的重点放在环境、市场以及国际知识产权问题三个方面上,力求日本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三)确立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课题和十项改革方案

根据知识产权战略本部令(2003年第45号政令)第二条,为了对有关推进知识的创造、保护以及推广计划进行调查,设置了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其主要任务是对有关内容产业的振兴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的报告《内容产业商务振兴政策:软件能量时代的国家战略》中将振兴内容

产业定为国家战略支柱的基本方向,并提出了振兴内容产业的三大课题以及解决这三大课题的十项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1.对于一部分不透明、非合理性的资金管理、契约或劳动环境,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合理化。改革之一:支援业界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改革之二:资金筹措方法的多样化;改革之三:奖励内容产业制作等的活动;改革之四:强化人才培养;改革之五:支援及普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与其他文化产业先进国家相比,对内容产业界人士的社会与经济评价地位,以及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今后要更加正视内容产业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提到社会的主导地位。改革之六:发掘和表彰人才;改革之七:充实教育和启发。

3.国内外新市场的开展还不足,今后需要认真考虑对策,力求扩大发展更大的业务。改革之八:加强国际市场发展,强化反盗版对策;改革之九:推进宽带网络等的信息业务的发展;改革之十:保护及加强宣传有优势地区的内容产品。

五、日本文化产业发展

的几点启示

日本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在日本经济结构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影响下产生的,在第二产业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作为第三产业核心之一的文化产业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日本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在日本经济结构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影响下产生的,在第二产业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作为第三产业核心之一的文化产业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以下是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官民结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当今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日本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方面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民间的协调下发展起来的。例如,在动画片产业方面,日本政府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2002年5月,由经济产业省作为后援,自发组织“日本动画制作者联盟”获得法人资格,后又更名为“日本动画协会”,有27家公司加盟。日本动画协会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统计信息,了解动画产业的概况,成为推动日本动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的经营已经使日本动画文化深入人心,动画俱乐部随处可见。

(二)各业种互相推动,良性循环

日本内容产业比较成功的一个原因是每一项业种的发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与推动。正如《皮卡丘》的经济效应,从游戏软件的发行到电影、漫画、音乐的流行,在内容产业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占有自己的位置。

(三)表彰文化产业的贡献者和优秀作品

为了表彰先进,为弘扬出版文化做贡献,日本讲谈社拨出资金设立了多种奖项,奖励那些漫画、非小说类文学界作品(传记、随笔等)、杂文、插图、写真、书籍装帧设计、画册、科学出版等各领域

的优秀作品。

(四)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特点

日本善于将本国的文化融人现代科技中,像风靡世界的日本游戏软件中常用日本传统的三弦和长笛作为背景音乐,而日本武士及古代日本战刀的频频出现更是颇得游戏爱好者,尤其是西方游戏爱好者的欢迎。另外,日本还擅长以动漫的方式,从自身的眼光运用一些传统的故事或人物来说明一个社会问题,例如众所周知的大型动漫片《幽灵公主》、《龙猫》和《千与千寻》等就是如此。

在发挥民族文化的同时,日本也擅长用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外国的文化。例如,曾在日本漫画界流行的《美食坊》、《三国志》和《西游记》等是日本人从老到少都喜爱的漫画杂志。

(五)重视与海外交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此外,正视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也是日本内容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日本内容产业虽已排名世界第二位,但是与第一位的美国相比差距甚大,所以日本经常检讨自己,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寻找自己优势与不足。在日本的出版业中,讲谈社最早开始与海外出版社进行交流,已有50年的历史,现在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的出版社建立了业务联系。通过交流等各种方式,借鉴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这是日本内容产业获得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快捷方便的销售渠道,认真研究消费者心理

几乎所有的日本内容产业都是

和网络联系的。日本的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种快捷方便的网络科技,使一般的出版业、音乐业和游戏业更迅速、更直接、更经济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拉近了世界和消费者的距离。消费者上网订购的书籍、报纸、刊物、DVD或者CD都可以直接被送到自己家里,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

为了了解消费者的意见和心态,许多企业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大多数的书籍或刊物都附有一张读者意见调查表,有些还准备了纪念品,以吸引读者向编辑部反馈阅读意见。读者的反馈意见是编辑部和主编的重要参考依据,只要读者反映不好的作品就马上中止连载,同时它也是起用新人新作品的重要数据。此外,他们还在杂志上广泛征集稿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从中物色新的作者。

第2篇

【关键词】模式分析 省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类型

一、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

1、模式概念。模式(Pattern)一词指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指由多个相关因素或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一种范式,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它不同于在约束和假定条件下通过数理方法形成的数理模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对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把事物及其运动方式进行理论概括而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概括的说,模型是忽略掉了它所描述或解释的原型(特定事物或现象)中的次要特征,而突出原型的本质特征,以使人们把握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特定事物或现象,并运用概括出的模式范畴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来看,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模式的中文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思维方式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直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例如孙子兵法中,充斥着各种模式。孙子说,至于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种战争模式;三十六计,条条都是战争模式,而走为上计,则是讲:在诸种模式中“走”这种模式是最好的策略选择;甚至空城计,都可以讲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战争模式。

模式分析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中。在政治学中,人们把西方民主政体的政治体制模式概括为:总统制模式和内阁制模式等。前者如美国,总统有很大的权力;后者如英德,内阁总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权力,总统或国王更多的是荣誉职位,无实权。在公共管理科学中,人们把政府的公共管理类型在历史上的变迁,高度概括为三种模式转换,也就是从古代传统的统治型模式到近现代的管理型模式再到现代和未来的服务型模式。在经济学中,较早使用模式分析的是二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家,例如19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工业制造消费品出口模式和国内市场扩张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尤其有名的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东亚模式。目前模式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商业赢利模式等。

模式分析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概括起来讲是因为它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通过对各种事物运动规律的提炼而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参照相应模式来解决或处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种模式。二是通过提炼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将它们简单地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例如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管理形态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高度抽象地概括为:统治型模式、管理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三是面对事物新的发展和变化,而在已有理论不足以解释和解决其发展变化时,通过对其进行模式概括,有助于突破已有理论的束缚,使人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发展经济家把东亚数国经济发展奇迹概括东亚模式,以及近年来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概括为中国模式,就是因为占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之迷。

2、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我国特定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活动特征。由于经济发展是多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的有机体,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又是很多周期叠加的结果,所以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一个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华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领域既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渐进性和渐变性的一面。省域经济以特定的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省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陈仲伯,2006)从经济运动过程来看,它是由再生产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的;从经济结构来看,它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比例关系;从发展来看,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不平衡性;从地位上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国民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全国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空间角度看,即是全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

省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仅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反映在一个省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路径的宏观层面上,有的反映在特定产业、特定领域、发展方式方法的中观层面上,还有的反映在一个行业、一个增长极点(产品、产地)发展的政策路线、技术路线、市场路线途径选择的微观层面上。因此,研究探索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对省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目前,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研究还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根据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作用、组织方式、市场依赖等关键性节点,我们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做以下分类。

1、从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看,有公有资本推动模式、民有资本推动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模式等。古典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据此而“唯资本论”是不正确的,但是没有一定资本的积累,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的。这一道理在省域经济发展中同样成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来源通常具有多元化特征;而资本来源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就一个省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单靠某一种资本是很难实现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实际的情形是只有公有、民营、外来资本共同作用,效力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所不同的只是三种资本的各自作用力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从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本性质,可以将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公有资本推动型模式、民有资本推动型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型模式。

2、从聚集经济角度看,有中心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状交织模式、圈层开发模式等。中心开发模式即“中心――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典型运用。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区域经济核心区通过发挥其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生产效应等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创新带动扩散区的创新,以核心区的增长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即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轴线地带,并使产业向增长极和轴线地带集中布局,从而以点由轴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网状交织模式是点轴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它是通过加强不同增长极或增长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延长和拓宽发展轴,通过加强不同发展轴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发展轴由直线延伸状态转变为网状交织发展结构,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型发展轴网络,从而把全区域各个增长极或增长点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系统中。

圈层开发模式的特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并根据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城市由内到外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如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等。这种模式通过极化效应造成经济吸引,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经济辐射,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带动周边次级城市发展及农村城镇化建设。

3、从对区域内外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依赖程度的角度看,有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不同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本地区内外的生产要素及市场依赖程度有所差异。采取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地区往往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不可移动要素的天赋优势,对外资具有很强的聚集力,外资进入后往往有利可图,这些地区往往利用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来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如广东在这方面非常典型。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身不断增强的经济聚集力完成累积循环,实现后天的分工和专业化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经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如温州就是典型的依靠内源型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

4、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有珠三角模式、长三角模式等。所谓地缘经济,就是依靠地理区位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蒋年云,2007)地理位置相近的多个行政经济区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发展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增强综合竞争力,不同的省际之间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共同打造超行政区划的共同经济区,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长三角就包括了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的有关地区,目前珠三角也由初期的“小珠三角”扩大到现在的“泛珠三角”区域。这些经济共同区是相关省市通过共同发挥地缘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各自发展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泛省际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组建和产业集群打造诸方面极力追求联动协作共同发展,对省域经济及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孝德:模式经济学新探――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第3篇

【摘要】本文具体介绍了模式分析法及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并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分类。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域经济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

1、模式概念。模式(Pattern)一词指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指由多个相关因素或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一种范式,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它不同于在约束和假定条件下通过数理方法形成的数理模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对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把事物及其运动方式进行理论概括而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概括的说,模型忽略掉它所描述或解释的原型(特定事物或现象)中的次要特征,而突出原型的本质特征,以使人们把握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特定事物或现象,并运用概括出的模式范畴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来看,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模式的中文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思维方式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直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例如孙子兵法中,充斥着各种模式。孙子说,至于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种战争模式;三十六计,条条都是战争模式,而走为上计,则是讲:在诸种模式中“走”这种模式是最好的策略选择;甚至空城计,都可以讲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战争模式。

模式分析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中。在政治学中,人们把西方民主政体的政治体制模式概括为:总统制模式和内阁制模式等。前者如美国,总统有很大的权力;后者如英德,内阁总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权力,总统或国王更多的是荣誉职位,无实权。在公共管理科学中,人们把政府的公共管理类型在历史上的变迁,高度概括为三种模式转换,也就是从古代传统的统治型模式到近现代的管理型模式再到现代和未来的服务型模式。在经济学中,较早使用模式分析的是二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家,例如19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工业制造消费品出口模式和国内市场扩张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尤其有名的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东亚模式。目前模式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商业赢利模式等。

模式分析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概括起来讲是因为它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通过对各种事物运动规律的提炼而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参照相应模式来解决或处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种模式。二是通过提炼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将它们简单地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例如,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管理形态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高度抽象地概括为:统治型模式、管理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三是面对事物新的发展和变化,而在已有理论不足以解释和解决其发展变化时,通过对其进行模式概括,有助于突破已有理论的束缚,使人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发展经济家把东亚数国经济发展奇迹概括东亚模式,以及近年来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概括为中国模式,就是因为占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之迷。

2、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我国特定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活动特征。由于经济发展是多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的有机体,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又是很多周期叠加的结果,所以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一个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华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领域既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渐进性和渐变性的一面。省域经济以特定的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省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陈仲伯,2006)从经济运动过程来看,它是由再生产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的;从经济结构来看,它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比例关系;从发展来看,它一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不平衡性;从地位上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国民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全国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空间角度看,即是全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

我国省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仅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反映在一个省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路径的宏观层面上,有的反映在特定产业、特定领域、发展方式方法的中观层面上,还有的反映在一个行业、一个增长极点(产品、产地)发展的政策路线、技术路线、市场路线途径选择的微观层面上。因此,研究探索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对省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目前,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研究还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根据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作用、组织方式、市场依赖等关键性节点,我们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作以下分类。

1、从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看,有公有资本推动模式、民有资本推动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模式等。古典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据此而“唯资本论”是不正确的,但是没有一定资本的积累,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的。这一道理在省域经济发展中同样成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来源通常具有多元化特征;而资本来源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就一个省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单靠某一种资本是很难实现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实际的情形是只有公有、民营、外来资本共同作用,效力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所不同的只是三种资本的各自作用力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从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本性质,可以将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公有资本推动型模式、民有资本推动型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型模式。

2、从聚集经济角度看,有中心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状交织模式、圈层开发模式等。中心开发模式即“中心—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典型运用。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区域经济核心区通过发挥其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生产效应等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创新带动扩散区的创新,以核心区的增长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即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轴线地带,并使产业向增长极和轴线地带集中布局,从而以点由轴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网状交织模式是点轴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它是通过加强不同增长极或增长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延长和拓宽发展轴,通过加强不同发展轴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发展轴由直线延伸状态转变为网状交织发展结构,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型发展轴网络,从而把全区域各个增长极或增长点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系统中。

圈层开发模式的特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并根据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城市由内到外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如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等。这种模式通过极化效应造成经济吸引,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经济辐射,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带动周边次级城市发展及农村城镇化建设。

3、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有珠三角模式、长三角模式等。所谓地缘经济,就是依靠地理区位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蒋年云,2007)地理位置相近的多个行政经济区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发展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增强综合竞争力,不同的省际之间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共同打造超行政区划的共同经济区,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长三角就包括了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的有关地区,目前珠三角也由期初的“小珠三角”扩大到现在的“泛珠三角”区域。这些经济共同区是相关省市通过共同发挥地缘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各自发展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泛省际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组建和产业集群打造诸方面极力追求联动协作共同发展,对省域经济及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4、从对区域内外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依赖程度的角度看,有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不同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本地区内外的生产要素及市场依赖程度有所差异。采取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地区往往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不可移动要素的天赋优势,对外资具有很强的聚集力,外资进入后往往有利可图,这些地区往往利用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来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如广东在这方面非常典型。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身不断增强的经济聚集力完成累积循环,实现后天的分工和专业化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经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温州就是典型的依靠内源型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

【参考文献】

[1]张孝德:模式经济学新探——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第4篇

1-6月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16.3%。从以上指标完成情况看,各项综合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县经济增长呈现加快势头。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

由于实施了一系列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免除农业税、放开粮食市场、粮食最低价保护价等鼓励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全县夏粮总面积74.2万亩,同比增长8.5%;夏粮总产达19万吨,同比增长12.4%,单产256公斤/亩,同比增长3.6%。完成春播116.1万亩,其中粮食101.1万亩,大豆2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9.9万亩,油料1.2万亩,都比去年有所增长。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质小麦生产,去秋实施面积25.004万亩,平均亩产330公斤,比示范区前三年平均亩增产45公斤。引进各类农作物良种10余个,全县农民使用农作物良种达460多吨。

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至6月底大牲畜存栏12.6万头。其中牛存栏10.6万头,出栏3万头,同比增长4.14%;猪存栏12.2万头,与去年持平,出栏10.2万头,同比增长2%;羊存栏22万只,出栏12.8万只,与去年持平。至6月底,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1.64万吨、1.31万吨、0.12万吨。略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存栏365万只,同比减少1.35%,致使蛋产量同比减少2.24%,同时由于奶牛增加,奶产量同比增长150%。

上半年防疫猪6.5万头,牛4.8万头,羊3.8万头,防疫禽680万只,口蹄疫免疫密度和禽流感免疫密度均达到100%。由于防疫工作到位,确保了全县畜牧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二、企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效益明显提高

1-6月份,入统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46.98%,我县工业经济效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民营企业运转情况良好,平稳递增,1-6月份全县中小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14.98亿元,同比增长93.6%;增加值完成48.4亿元,同比增长60%;利润18.25亿元,同比增长102%;上缴税金完成13103万元,同比增长34.97%。从我县食品、线路板、包装、化工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看,四大产业1-6月份完成收入29.12亿元,利润2.53亿元,上缴税金3363万元,分别占全县民营企业的24.2%、24.3%、48.99%。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源于今年以来我县积极运作,狠抓项目建设,为企业引荐人才,搞好各项服务。

今年上半年,线路板企业有四家超千万元的项目建设,*姜华印制板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机箱面板项目,*远东集团投资5000万元的高密度互联板配套项目,已购进数控机床、抛光机、钻靶机及配套设备,项目的建设对今后扩大市场业务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无疑起到十分关键的积极作用,使线路板行业一步巩固加强,线路板行业是高科技行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留不住高科技人才,发展受限,企业难以在向高攀。;药包材业形势比较好,骨干企业四星玻璃公司、康复药用包装厂都表现平稳上升趋势,纵观整个行业,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分散粗放、缺少一个集中连续发展的平台,行业内竞争激烈等现象日益突出,形不成合力,难以进入大宗规模市场,行业优势难以发挥的问题逐步显现。多年的技改工作为我县药包材产业虽然增添了一些微观发展的后劲,但宏观看多数开工不足,浪费大量社会资本的弊端不容忽视;食品企业和化工企业发展比较平稳。食品行业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已超过了16亿元。是四大产业之首,但全县整个食品产业还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粗加工多,精加工少,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开发。化工企业中建新化工厂等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其生产的染料中间体产品一直出口国外,已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70%。化工行业后劲强进,今年上半年,科有限公司投资2900万元的农药替代项目,*宝莉药业公司投资3700万元的抗菌素续建项目,东升染整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染整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宝莉药业公司抗菌素续建项目已竣工农投产。随着沧东工业新区的建设,*的化工产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机遇。但是环境污染问题,限制了化工产业的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

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105.4%。从固定投资完成情况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形势是好的,同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各级各部门积极抓项目、上管理、奠定了投资基础。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止6月底,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计169个,总投资5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12个,总投资19亿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额48亿元,其中在建项目63个,总投资16亿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31个,自年初完成投资2.4亿元。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市场经济更加繁荣。受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67亿元,同比增长15.2%。

四、财政收支运行平稳

上半年财政收入在去年增幅较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一般县级预算收入完成10127万元,同比增长23.4%,一般预算基金收入完成1159万元,同比增长11.34%。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1383.6万元,同比增收10056万元,增长32.1%。财政支出17301万元,同比增长20.6%。有效保证了今年公教人员工资的及时发放和机关运转的需求,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运行总体上体现了健康稳定的态势。

五、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实际利用外资进展较快,至六月底完成357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0倍,主要是因和新制刷有限公司增资30万美元,*力通联无缝钢管有限公司到位外资272万美元,*汇英服装有限公司完成投资55万美元。为我县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建议措施

1、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尤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组织各项农业生产,实施旱作农业,引进推广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种植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抓好农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继续加强项目建设,立足实际,做好项目超前谋划工作,在做大做强县域优势产业的同时,努力开发市、县优势产业的中下游产品,发挥近市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市外迁大项目。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抓好软环境上项目,改革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缩短行政审批周期。以*精神打造*人文优势,建设和谐社会,为项目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力抓好沧东工业新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严格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在研究财政税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抓好地方的增收,严格控制追加预算,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认识“绿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利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财政宏观调控手段,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促进我县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协调发展。

第5篇

一、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总产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1084.20亿元,增长16.8%,完成年度目标2432亿元的44.58%。规模工业产值占全省的24%,名列全省九地市第二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1位,居*等四个城市之前。

从工业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分析,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完成872.17亿元,占80.4%,增长17.9%;股份制工业完成155.16亿元,占14.31%,增长11.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229.16亿元,占21.1%,增长16.3%。

2、工业增加值完成243.84亿元,增长14.6%;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55.99亿元,增长13.1%,占全市GDP(532.53亿元)的48.07%,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96%。

3、工业销售产值完成1079.79亿元,增长13.8%。累计产销率99.5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历史较高的水平。

4、地产工业品出货值完成478.98亿元,增长10.5%,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与全省出货值平均增速14.7%的水平相比,低2.7个百分点。出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44.36%,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

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5月份)161.46,实现利税77.33亿元,增长3.09%,其中实现利润51.28亿元,下降8.27%,实现税收26.05亿元,增长36.32%。全市1586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盈利的1116家,盈利面达到70.37%。

6、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44亿元,同比增长17.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33%。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43.08亿元,同比增长39.4%;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及制造完成投资11.36亿元,同比下降26.15%。

7、国内招商共引进内资项目1359个,实现协议内资160.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0%;实际到资112.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5%;实际利用内资80.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5%。

8、全社会总用电46.47亿千瓦时,增长13.8%,其中工业用电29.6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63.7%,增长1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7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6.7%,增长12.6%;农、林、牧、鱼等行业用电9.1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9.6%,增长12.7%。上半年,全市典型日最高用电负荷168.4万千瓦,最大日用电量3321万千瓦时。

9、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139起,死亡145人,受伤779人,直接经济损失7887.96万元,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同比去年下降44.33%、62.17%、37.58%,死亡人数上升4.32%。

(二)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重点工业企业发展良好,三大支柱产业平稳发展。上半年,15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2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6%。其中,累计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DELL(*)公司等15家企业共完成5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6%。有27户工业产值净增额在1亿元以上,21户产值净增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

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共完成工业产值82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9%。其中机械工业完成258.74亿元,占23.86%,增长12.2%;电子工业完成406.01亿元,占37.45%,增长12.9%;化工医药工业完成158.00亿元,占14.57%,增长16.9%。上半年,机械、电子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速低于全市16.8%的平均水平,化工行业增速与全市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

从150家重点企业和三大支柱产业的运行情况看,这两部份工业产值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6%,是主导和影响着全市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的重点。由于这两部份工业企业已经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产值增长速度有限,而新增的大企业不多,使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长平稳趋缓。

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稳增长,但增速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084.20,完成年度目标的44.6%,与近几年序时进度水平基本相当,与去年同期46.7%的序时进度相比低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市工业经济处于平稳增长期,今年前6个月工业累计增速基本保持在16%-17%之间波动,工业产值增速延续去年以来的趋势继续回落,但回落的速度已减慢。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8%,低于去年同期(20.1%)3.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速(23.1%)4.3个百分点,增速排在全省九地市的最后一位。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

(1)新投产工业大项目有限。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我市有一批新的工业项目投产,但新投产企业所形成的产值十分有限。这与前几年入驻我市发展的DELL公司等大企业相比,拉动力、支撑力明显不足,使得我市工业产值增长较"*"时期的前四年明显放缓。去年下半年新投产的钢宇工业、ECCO公司、力隆氨纶、大统皮革等企业今年1-5月新增工业产值只有9.24亿元,仅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21.1%。而今年上半年新投产的ABB输配电、泓信特种纤维、艾佩斯电力等企业,尚未形成较大的产值。此外,目前入驻同安轻工工业集中区、机械工业集中的企业多数为老企业搬迁,新投产企业不多;工业集中区之外新投产的企业大多数正在试产,尚不能进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

(2)部份大企业产值增速未能达到预期的水平。从年初对重点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看,150家重点企业中有52家企业计划年产值净增5000万元以上,原计划全年新增产值215亿元,但上半年实际只增加产值84亿元,仅完成年度净增目标的39.2%。上半年实际净增值与预期进度差距较大的企业有:厦华电子、TDK、建松电器、翔鹭石化、钢宇工业、华夏电力、厦工、中禾实业、唯开、柯达、DELL等企业,这些企业与年初预期的目标相比欠产30亿元,影响全市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速3.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企业能按年初预期的目标实现增产,全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将达到20.1%,基本上可与全省的增速持平。

(3)部份工业品量增价跌,增产不增值。上半年,我市电子计算机、彩电、手机等主要消费类工业产品生产增长较快,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5%、29.1%、52.5%;但由于价格逐步走低,产值未能同步增长,DELL、厦华、夏新、联想等企业产量增长高于产值增长十几个点。

(4)地产工业出口增速放缓,对工业产值增长的拉动力下降。去年4季度以来,我市地产工业品出货值增长率逐月回落,至今年上半年仅增长10.5%,增幅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而出口产值占我市工业产值44%的工业而言,出口增长乏力是制约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口增长放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我市相当部分生产企业出口产品生产是采取OEM(贴牌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利,但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已无赢利空间,承接出口订单减少。第二是,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产品计算产值。三是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如日本刚刚实行的对食品进口安全的"肯定列表制度",已使我市烤鳗生产企业全面停产。

(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下降。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0.4%,比2004年(82.22%)、2005年(80.88%)同比下降了1.82个百分点和0.48个百分点。

3、产销衔接良好,但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略有回落。6月份,当月产销率达到101.71%,比去年6月高出2.02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产销率达99.5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创近几年来同期最高水平。但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略有回落,1-5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1.46,同比下降18.1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51.28亿元,同比下降8.27%;亏损企业亏损额62.03亿元,比增59.23%;利税总额77.34亿元,同比增长3.09%。

第6篇

关键词:BPEIR概念模型;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本文从区域农业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下手,以江苏省的农业发展为例,结合BPEIR概念模型,运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体系,对江苏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估,通过分析阻碍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比如降低物质的投入,促进本区域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更加稳定等等。

一、浅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

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及其生命周期中降低资源的浪费、物质的投入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废弃资源进行再利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效率及产出量,提升农业经济并实现生态环境效益,这就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的目的。在这里可以创建BPEIR概念模型来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进行研究。BPEIR概念模型就是行为―压力―效益―冲击―反应模型,由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总循环,并且循环量的大小是受系统外部和系统内部的消费量影响的。所以一旦物质的投入加大,就会增大总循环量,导致系统压力过大,不利于系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就要使人们减少物质的投入,使循环总量降低,以此减少系统的压力,比如可以采取农业资源再利用等措施,都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物质的投入。所以就要以农业生产效率为基础,结合系统的终端及过程来研究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采用BPEIR概念模型,如图1。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综合体系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保障生态经济及技术为目的,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估。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综合体系主要有四项内容:其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其主要介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对社会发展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二,减少资源投入。其主要介绍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方面的状况;其三,资源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其主要介绍农业在生产中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状况;其四,资源生态环境的安全评价。其主要介绍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及资源方面的影响,如图2。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指标的权重指的是以目标相同为基础,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对各指标进行权重。

二、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统计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农业发达的省份之一,其有着适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物质条件。其一,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水平统一较高,适应与林业、养殖业、渔业等,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也较为发达;其二,江苏省的经济实力及强大的科技也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三,江苏省人民正在不断改变自身的消费观,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位农业循环发展也提供了保障。所以就要对其与农业循环的发展及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科学有效的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是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标准化处理评价数据

根据图2中的指标可以看出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的性质是不同的,各个数据之间并没有可比性。所以要使各数据有一定的可比性,就要标准化处理评价数据。下文就以1998~2005年的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指标为例进行处理。

根据标准化法可以了解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主要应用在正作用指标和副作用指标两方面。正作用指标越大,说明循环状况较好;副作用指标越小,说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力的。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正作用:X1ij=Xij:Xi,副作用X1ij=Xi:Xij,X1ij表示指标值;Xi表示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i指标的原始值;Xij表示指标原始值。

(二)循环经济发展计算

使用加权函数法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进行计算,得出公式为: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以上结果,图3和图4。

根据图3和图4中的数据可以得出评价:

从江苏省1998~200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上升趋势的,从整体上分析有向下减弱的趋势。1998~2005年之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波动很大,但是波动的区间相对来说比较小,总体都是在0.92~1.02间波动。详细分析为江苏省在1998~2000年是逐渐上升但是有下滑形式,在1999年是最高的,但是2000年是最低的,这就说明在1999~2000年趋势呈下降;在2000~2003年,这三年之间起先处于上升,但是又呈现下降;2003~2005年,是直线上升的。

(三)影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通过以上判断我们可以了解到阻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了能够使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创新和规划,以降低投入量,提高产量,从而使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实现统一。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主要影响因素在资源环境方面,其次就是资源投入量方面,所以要想使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合理使用农业资源,这样才能使农业资源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创建生态农业

资源环境安全是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就要创建生态农业。区域领导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来创建生态基地,减少农药、化肥等资源的使用量,以及浪费水资源导致的水污染,使农产品基地无毒害。还可以采用退耕还林、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一系列的生态项目。创建以发展生态资源为主的农业,实现当地经济、生态资源、社会相统一。

(二)实现产业化农业发展

对于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可以利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来延长农业生产链,合理、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减少物质量投入。运用产业化农业来建设农业生产,以此来提高效率。生产效率提高之后对于农村劳动力是有重大意义的,可以降低物质在农业面积上面的使用,还可以使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创建科学的奖励机制

针对江苏省的种种状况,可以创建科学的奖励机制,以此来提高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奖励农业企业使用高技术来使资源循环利用次数增多,对于使用合理使用农业循环品的企业可以给予一些现金奖励或者优惠政策等等,这样可以使农民或者农业企业在生产农业的时候对农业废弃品进行循环使用。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增长区域经济的形式,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使用。所以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合理使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使得江苏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06).

[2]李娅婷,张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1).

第7篇

Abstract: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more than 10%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development, "Chinese speed"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in economic circles of the new term, is more, many economists would call this phenomenon "The Mystery of the Chinese." This article will be 3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effort can be put forward some of China'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useful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role.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战略

Key words:China;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

作者简介:田川,男(1982-),汉,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太原大学文法系助教,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61-01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经济增长速度步入历史最快车道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快车道。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

(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备

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企业格局日趋完善,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为代表的产业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商业发达的代表。

二、持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才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首先要着眼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着眼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1、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各项事业。

2、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作用得以发挥的过程,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分配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战略

第8篇

高校里的人们都拥有一个工作或学习的空间,而且他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空间中度过的,日常校园活动也是在此空间内展开的。如把此空间看作“家”,而将邻近的户外空间、公共绿地等作为“前廊”、“院落”等具有“家”的特征的地方,那么在这些与“家”相关的空间之间则是校园的户外空间。本文即着重讨论如何使校园户外空间成为人性化的教育场所,关注每天被使用的建筑物之间的户外空间。

已有的对校园环境、景观等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功能的改善和景观环境方面的改造上,而在如何创造出真正的教育氛围和对户外空间的整体考虑方面并不多。难道不能把室外空间加以设计,使之如同教室一样适宜教学吗?户外步行道和人流的集中点是否可以像室内走廊一样成为师生们自发性讨论的场所,并且在设计校园时体现这一需求呢?户外场地是否可以成为学科的实验室,而建筑和庭院是否可以展示大学生所从事的一些研究工作呢?假设有一条流经清华园的城市河道,如果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知识的优势,如水利、热能、生物、环境工程、土木、美术、建筑等,将其改造成为多学科的实验基地,把实验对水域质、形、味的改变很好地展示出来,便可使其成为环境教育场地,从而促进人与景的互动关系。

二、分析几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园中建筑与户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大学校园空间形式=建筑+绿地(含水域)+局部小空地+道路。校园的绿化较合适,但在处理建筑与绿化、绿化与户外活动空间及道路之间的关系上显得过于草率,对使用者在户外活动的心理及空间的考虑较少。校园北区保留了古典园林的自然环境,而且学校对已有园林的保护与整修下了不少功夫,如大片草皮的培育、新树的栽培、植物的搭配等。但这些绿化空间的蔓延,把使用者的空间缩小了,没有能让多数人驻足、交流而又相对安静的区域,使人只能观看、欣赏、留影,而无法与环境对话,无法融入环境中去慢慢品味。由于历史性,导致其可看性,加强了保护性,结果是少了参与性。

清华大学校园空间形式=建筑+建筑周边局部空地+绿化(含水域)+道路。东部具有现代特色的主教学楼前建筑群采用中心建筑布局形式,空间布局端庄,具有震撼力。从景观的角度来看,有其独特特征并在绿化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缺点是对使用者在户外活动、心理、视角及使用功能的考虑较少。草地的处理是为更好地衬托建筑,但当建筑的四周大都是草地时,建筑也就显得过于直白和笨重,人在户外逗留的机会就少,急匆匆的过路人使此处显得空旷。

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空间形式=建筑+绿地+户外活动空间+道路。中央美院新盖的教学区,采用整体建筑群的形式,围合组团,户外活动空间渗透或邻接着建筑,空间层次、序列丰富,建筑与户外空间的过渡合理。但是户外环境空间的组织形式缺乏对学生行为及心理的考虑。

大学校园建设很少把户外空间和学习问题联系起来,它们除了考虑在建筑物中容身和出入以外,并不认为户外空间与其中心目标之间有什么重要的关系。各学科的师生囿于一隅,学科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受到空间的阻碍,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对物质环境的要求。应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种学科领域提供机会和场所。因此我们力图把一些与学习相关的问题指出来,如校园的环境对学习的激励或开放性的作用,对学生自发地相互影响或满足学生不受干扰的需要,环境成为一种教育场所的可能性,以及学院政策鼓励什么样的相互交流活动。如果在相互交流活动中偶然的相遇很重要,那么教室、宿舍、走廊和中心地带、活动空间的设计形式就成为关键的问题。

三、现代高校户外空间环境人性化的探索

根据以上调查,作者认为现代高校校园空间形式应该由建筑、建筑灰空间、户外灰空间、户外空间共同构成(图2)。建筑是为使用者提供相对固定的、私密的使用空间;建筑灰空间是建筑中相对开敞、明亮,可进行交流活动或聚集、休息的共享环境空间;户外灰空间指建筑邻近空间,有一定限定性,可与自然相对亲密接触的环境空间;户外空间指公共绿地,具开阔性、自由性,可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人文自然环境空间。这些空间形式不能相对孤立,它们是相互交织、共生、融为一体的整体性校园空间形式。以下利用几个例子说明这个理论:

在传统概念之中,传统雕塑就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观众只能在其四周观赏,缺乏与受众以及环境的互动、交流。而现代的雕塑有一种探索,即突破雕塑本身的封闭性,在雕塑实体中留出空间,例如亨利·摩尔关于雕塑的“空洞”理论——他认为空洞比实体更有力量,更有吸引力,可增加空间感。这样,雕塑与环境的融合增加了,观众的视角就不局限于雕塑的四周,观众甚至可以进入雕塑之中,体验、感受雕塑空间的虚实与开放。

由此可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建筑灰空间与户外灰空间的作用很大,如鼓励人们交流,增加人与人接触的机会等。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选择户外灰空间来探索现代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建立起上文所提出的校园空间组织形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校园户外空间建设应遵循的法则

户外空间设计应遵循校园环境的作用及使命并为其服务

第9篇

2、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阶段,当幼儿学会口头数数以后,逐渐学会口手一致地数物体,即按物点数,然后学会说出物体总数,这时可以说是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

3、掌握数的组成阶段,掌握数的组成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

4、幼儿知道两个或更多的数群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新数群,而一个数群又可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子群,由此形成了数群可分可合的观念,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就形成了数概念。

第10篇

一、转变观念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

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反作用。近年来,__县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__年gdp达到了71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2.47亿元,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关健在于我们树立了三个新的发展理念。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审时度势,确立了 “四个加快”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条适合__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几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一发展思路,建立了水电、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工业体系,做大了水产品、茶叶、板栗、竹木等特色农业规模,迎来了交通建设和城镇建设的新变化,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是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20__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县外资金28.5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金石公司、鸟儿巢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到__落户生根,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先后实施和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日益增强。

二、转变观念是我县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

观念变,思路宽,发展快。当前,我县已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是加快发展的现实途径。但是,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必须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因此,转变观念是我县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把握新的发展形势必须转变观念。顺时应变是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发展形势变化很快,一方面,科学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我县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进入实质阶段,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这些机遇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同时,全国各地都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区域之间的竟争更加激烈,不进则衰,慢进则退。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都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的理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二是发挥县内资源优势必须转变观念。我县矿产、水能、旅游、森林和农产品等资源十分丰富,这在当今以资源开发为重要手段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是一个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我们的很多资源还在沉睡,有的还在慢慢地消失,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种状况是加快我县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健在于要有一个新的发展理念。要按照市委领导来__调研时提出“用全新的视角来看资源,用理性的思维来谋发展,用整合的手段来抓开发”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近年来,我县的综合实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自己与自己相比,发展是快的、变化是大的。但是与先进县市相比,我们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机制体制还不活,发展环境还不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根源在于我们的思想观念落后,胆子不如人家大,办法不如人家多,机制不如人家活,标准不如人家高,服务不如人家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在转变观念上找出路,自觉摆脱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切实更新观念、搞活机制、创新办法、解决问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立足高的发展起点必须转变观念。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提高,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1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2.47亿元。这标志着我县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高起点上。这既是好的基础,也是大的压力。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继续保持和提高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原有的思想观念必须实现一次的新的升华,必须破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的行为方式,切实把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转变观念,推动__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观念源于解放思想,活力在于不断创新。要发挥好观念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观念本身必须不断发展。当前,我县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必须从三个层面

进一步转变观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1、领导要以解放思想为着力点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思想超前一步,发展就领先一拍。领导作为一个地区的决策者,其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重点是要解放领导干部思想。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关健要做到“先、大、快、新”。先。就是要树立争先精神,敢为人先。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拓的精神,创新的锐气和敢闯敢试的勇气;争当创新的开路先锋,不怕冒险,不怕担担子;紧跟时代,勇立潮头,大胆创新,敢为人先。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新事物,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新情况,以谦虚的态度学习新经验,以创新的精神解决新问题,凡是法律和文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想,都可以试,都可以干。大,就是要克服小打小闹的做法,树立大干快上的观念,全力以赴,把主导产业做大,把重点项目做大,把重点企业做大,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快,就是要加快步伐,加快发展,在发展经济上追求高质量、快速度,在各项工作上追求高效率、快节奏。新,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同时,解放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见之于行动,真正落实在明晰思路、加快发展主导产业上,落实在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上,落实在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上,落实在拓宽上,落实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主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上,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容城县,县域经济

 

三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贫瘠,全县汽车不过四五十辆。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成为蜚声中外、名扬天下的“服装之乡”、“中国男装名城”和“中国芦笋之乡”。目前,这个仅有25万人口的小县已拥有服装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近十万人,2009年完成产值近115亿元,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37亿元。在服装这一主导产业的带动下,拉链、纺织印染、毛绒玩具加工、汽车灯炮,纸业、绿色生态蔬菜加工等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容城服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研,从来料加工到自主品牌创新,专业领域不断扩大,成果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

1.拓宽视野、放眼世界,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推进服装产业集中集群发展

依托全民创业,提高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着眼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进一步加强毛绒玩具、拉链、包装、养殖种植等专业村建设。按照一乡一业型、一村一特色”等不同分类,2000年以后相继涌现了集村的毛绒玩具、小里的印染东牛的养殖、贾光的大棚种植、晾马台的拉链、李家营的包装等。小的服装加工厂(点)区随处可见,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容城县就业率在全省应是最高的。其中毛绒玩具生产初步形成了薛庄、北剧、南剧、南文营等10多个专业村,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产值2亿多元,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包头、义乌等批发市场,并通过雅宝路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

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完善产业聚集平台。学习借鉴天津经验,认真规划和建设开发园区,积极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成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0年以来先后建立了大河工业园、澳森服装工业园、大水工业园、沟西服装工业园和毛绒玩具基地。大水工业园、环城路工业区已初具规模。2003年,大河服装工业园被列为全省20个重点园区之一。特别是将容纳企业20家、年产值30亿元的沟西服装工业园,将是容城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澳森、蓝领、阔吉、圣力、天元、津海、中天、万利达、华奥等等10多家规模企业在环城路工业区投资兴业,总投资近2.5亿元,大部分企业已顺利投产。

2.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培育板块经济

立足区位优势,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套衣”销全球。该县以被评为“中国男装名城”和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四名战略”,即建名城、创名牌、建名企、出名品,建设强势服装产业集群。目前,全县年产各类服装3亿件(套),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完全统计全县2008年实现人均出口创汇突破500美元。

“一盏灯”照过海。着力扶持来福灯泡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汽车灯泡产业。目前,该企业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产品取得了欧洲认证,并在全球率先全部采用无铅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5%以上,80%以上产品出口。目前容城来福灯泡不仅与国内一汽、二汽、哈飞、柳州五菱等汽车厂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出口日本为三菱、丰田配套生产,年产值达近亿元。论文参考网。为便好更快发展,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新厂区已经建成,投产后产值可达4.2亿元;

“一根笋”冠神州。巩固扩大“河北芦笋之乡”优势,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特色农业名片,计划利用5年时间,芦笋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建成全国芦笋种植第一大只、全国第一大芦笋交易市场和“中国芦笋之乡”,实现产值8亿元,效益6亿元。现已达到2万亩,涉及全县8个乡镇、42个村、3800户,涌现出千亩种植大户1户、500亩种植大户1户、芦笋生产专业村12个。龙头企业绿健食品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健田园”商标,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建立了HACCP国际食品管理体系;绿绿达公司生产的“宏田翠园”牌芦笋在2003年廊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省名优农产品。论文参考网。芦笋产品不仅深受北京、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欢迎,还远销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年产值9000万元,农民亩均收益达5000元以上。全县种植面积达到4000公顷,成为全国第三、河北第一的绿芦笋种植基地,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河北芦笋之乡”称号,被国家标准委命名为“国家级绿芦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07年,又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保定市唯一的国家级芦笋标准化科普示范基地。2008年8月,容城绿芦笋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张纸”飞四方。容城县现有规模造纸企业2家,均已或正在进行防污改选走上了规范化生产轨道。中外合大发纸业有限公司建成于改革者开放初期,先后投资5000万元,年产量5万吨,从95年以来一直是河北日报、保定日报、承德日报等河北、北京等地报业新闻用纸的主要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长期定点纸币销毁单位。主要产品销往产品90%销往京津冀,并成为人民的生活必须品。投资8000万元的计改项目已经全面启动。

“一头猪”富万家。依托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优势,启动实施了总投资6707万元的金润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屠宰生猪能力50万头、猪肉熟食制品加工能力6000吨,实现产值5亿元,将带动全县肉猪养殖户发展到1.5万户,农民增收2600多万元。现已成为京津猪肉生产加工基地。

3.着眼发展、优化人才环境、打造精品、科学管理,提升产业知明度

坚持实施“四名战略”(创名牌、建名企、出名品、塑名城),努力提升服装产业运行质量和水平。2008年,容城、大河、平王三个乡镇共生产各类服装2.5亿件套,其中,衬衫1.49亿件,西服1100万套,棉服、休闲等其他服装产品共计9000万件。95%以上服装产品属于梭织类,针织类产品产能微乎其微。2008年完成产值8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2亿元,均占全县服装产值的82%以上,2008年,全县服装业完成增加值突破20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6.5%;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占全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吸纳近7万多名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现在容城服装产业专业人才缺口仍然是制约企业发的主要因素。论文参考网。

全县现有国家精品1个(比琦衬衫)、1个国家信得过产品、国家优等品7个(泉镜花西服、比琦、华实、奔亚、集宏兴、华昕丽和盛爵衬衫)和16个省级名牌,10个河北省著名商标(奔亚、萨弗帝、比琦、华实、集宏兴、泉镜花、板正、大水、集宏兴)。泉镜花西服被评为中国国名牌,比琦在“中国精品”的基础上,又获得“河北第一名牌”称号。

到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个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5%的企业成立了研发部门,摆脱了生产工艺落后的困境,出口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2008年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创汇总量、人均创汇和经济外向度三项指标在河北省名列前茅。

大鹏展翅行万里,千帆竞水筑容城。三十年来,几代容城人深怀爱乡之情、创业之志,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容城县各项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容城县域经济发展和改革逐步深入,以集团化规模经营和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努力提升企业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中奋勇搏击的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第12篇

一、改革历程

鄂尔多斯工业经济的第一次转折期是从1980年到1995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扭转了工业经济长达30年的徘徊不前,为鄂尔多斯工业经济“九五”和“十五”期间的蓬勃发展孕育了火种,为鄂尔多斯现象的应运而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一)从1980年到1995年,鄂尔多斯工业经济从无到有,摆脱出过去举步维艰的发展泥潭,逐渐积蓄起发展的动力,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转折。

194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53万元,占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2.9%,在自治区各个盟市中位次靠后。一直到1978年的30多年时间里,鄂尔多斯工业经济一直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反复。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3618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9%,仍然停留在1952年的水平,占自治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7%,位居自治区12个盟市中的第9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引进了诸如准格尔煤田、神华东胜煤田、达旗电厂等为后来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项目。到199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6.1亿元,是1980年工业增加值的24倍,位居自治区第一位,占自治区工业经济总量的6.3%。

(二)“九五”期间,鄂尔多斯工业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一举成为领跑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一时期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一个“快”的特征。

“九五”计划实施以后,鄂尔多斯明确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随之羊绒集团、化工集团、煤炭集团相继组建并发展壮大,1996年工业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农业,比重达到了41%。“九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创造工业增加值共计239.5亿元,是1980年到1995年总和的5倍。“九五”期间我市每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0亿元,是1980年到1995年的3倍。这5年,鄂尔多斯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一个“快”的发展特征,到200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6.9亿元,占自治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6.9%,比1995年所占比重提高了10.3个百分点,真正成为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内蒙古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原名内蒙古沙圪堵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相继开始建设,结束了鄂尔多斯没有自治区级开发区的历史。

(三)“十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总量节节攀高,发展速度全面升级,工业企业数量猛增,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跃居自治区第一位。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以及煤电油运紧张的历史机遇,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展资源转化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十年九旱”、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提出了“集中发展、沿河开发、循环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构筑了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等循环产业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按照“集中发展、沿河布局”的总体要求,全市“十一五”规划确定有8个重点工业园区,分别为大路、树林召、蒙西、棋盘井、上海庙、乌审召、纳林河及乌兰木伦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

(四)第二次转折,新的高度孕育产业结构升级。

如果说第一次转折为鄂尔多斯工业带来了数量和规模上的急剧扩张。是一种孕育量变的转折,那么萌芽于“十一五”初期的第二次转折是鄂尔多斯工业经济朝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标志的质的转变。“十一五”规划的头两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之迅速,实力之雄厚是前所未有的,这为鄂尔多斯工业经济向工业化更高阶段迈进创造了历史条件。

2006年以来,工业经济体系中逐渐注入了新的发展要素,主要表现在发展的注意力逐渐向代表工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业和精细化工行业转移,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备受关注,工业经济的第二次转变悄然孕育而生。就全市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以轻纺工业、能源和原材料为主体的基础产业,经过“九五”至“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长为较成熟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鄂尔多斯已经处于钱纳里工业化标准模型的第二阶段,大力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业和精细化工行业,推进产业结构由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的阶段,向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业为主的阶段转变势在必行,也是鄂尔多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当前任务

全市共有各类工业开发区(项目区)14个。其中,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开发区6个,分别是东胜、上海庙、苏里格、达拉特、准格尔、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包括棋盘井和蒙西2个园区)。市级工业园区(项目区)8个,分别是大路煤化工基地、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巴拉贡创业区、纳林河化工项目区、乌审召化工项目区、杭锦旗化工项目区、乌兰木伦工业项目区、汇能工业项目区。

随着博源甲醇、神华煤液化、伊泰煤制油、亿利PVC、鄂绒大化肥、新奥二甲醚等一大批项目入驻园区,园区集聚和带动作用已日益显现,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项目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76.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37.6%,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尽管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仍有不足之处,当前的任

务主要有:

(一)对各旗区部分工业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重新研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授权、政策活力等方面赋予新的内容,充分调动和发挥开发区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和作用。

(二)加强开发区的土地管理工作。

(三)工业开发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应树立全市一盘棋的理念,首要的是确保不能遍地开发,必须做到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集中发展,新建开发区的规划标准一定要高,既要有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规划,更要有非常明晰的产业发展规划。过去老开发区也要从当今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出发,也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开发区规划,做好扩容提质工作。要对现有部分小开发区进行整合,集中力量建设一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完善、承载力较强的现代化工业开发区。

(四)明晰产业定位,培育产业集群。各个开发区要按照资源、产业、区位及其它支撑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确立各自的主体产业。根据目前各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建议蒙西以新材料为主,棋盘并以电力冶金为主,乌审旗以天然气化工为主,达拉特以氯碱化工及其延伸加工为主,纳林河以新型能源化工为主,大路及上海庙以煤转化为主,东胜以重载汽车和零部件配套项目为主,伊旗以其它装备制造业类项目为主分别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旗区都应组建工业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工业开发区土地收储、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按照市旗(区)两级合理负担、共同匹配的原则,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节能示范项目、环保项目和其它非经营性的必须的配套项目应重点扶持。

(六)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支柱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先进的非资源型产业,以康巴什、东胜和神华装备制造业园区为重点,确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台清洁型欧式柴油发动机项目明年投产下线、确保汽车自动变速箱等项目落地,尽快融入国际高端制造产业链;力促特拉卡、圣达菲及新型轿车发展,力促大型重载汽车组装和煤机、化工机械维修生产,积极发展“一业带百户”的配套中小企业,努力培育集产品研发、配件生产、整车组装为一体的制造产业集群,尽快建成清洁型柴油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大型生产基地,打造国内装备制造业新高地。

三、未来发展

(一)注重产业升级和重大工业基地建设,尽快做优做强“一圈一带”特色优势工业体系。

鄂尔多斯市能源化工基地的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要严格控制低端产能扩张,突出抓好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大型工业基地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有效推进以城市核心区为总部经济,以树林召、乌审召、乌兰木伦等大型工业基地为节点的“百公里经济圈”,有效推进以大路、龙口、纳林河、上海庙、蒙西、棋盘井等为节点的“沿边工业带”,有效推进一批大型化、坑口化、集群化、投资巨大的重大项目,形成大基地支撑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基地,基地和项目互动,产业先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工业化格局。我们要特别培育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延伸发展下游系列产品,尽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世界一流、全国最大的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天然气制甲醇和PVC深加工基地。坚持不懈地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升煤炭、电力、冶金、绒纺、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层次,建设规模化、现代化、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煤炭基地;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在构建化石能源体系的同时,积极开拓清洁、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新领域;巩固和提升羊绒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沙棘、肉羊等绿色农畜产品和林沙产业生产基地,使地区工业经济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产业链条更长、品牌更响、国内外市场份额更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集中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13篇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14篇

关键词:军事经济资源 组织制度 知识资源 金融资源

近些年,军事经济资源的概念一直受限于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范围。然而,现代军事经济的发展经验显示,劳动力和实物资本对军事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包括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在内的知识要素已把资本要素取代,成为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要素。新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出现,对以传统资源概念为根基的军事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现行的军事经济资源概念不能够清楚说明新军事资源要素对于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在理论上将“军事经济资源”这一概念重新定义是研究军事经济理论的关键。

一、新的军事经济资源的概念

军事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供给的可用于军事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是由这个国家在一段时期所持有军事经济资源的规模、品质、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劳动力、资本和固定供给的自然资源总量决定了军事经济实力,因而狭隘的“三要素”军事经济资源观就自然而然地流传下来。应该说,传统的军事经济资源观点对军事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同军事经济资源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没有特别的错误,失误的地方只在于这种资源观不加分析地接受了传统的生产要素理论,我们要对“军事经济资源”概念重新界定,首先需要对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

1、军事经济资源的存量与流量

慨括地说,任何一期的存量等于前一期期末的存量加上该期的净流量之和,而任何一期的流量则都要由该期期初的存量本质来决定。如果把军事经济资源当作一般军事经济分析当中的一个先行变量,它在任何一个节点上的存量性质都是确定的。同时,许多种类的军事经济资源在一段时期中发生变换的流量性质也是明显的。有了存量和流量的概念中蕴涵着的时间和积累的思想,就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军事经济资源普遍存在着的狭隘的认识。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在他的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除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一个国家的资源存量还应包括习惯、传统、目标、技艺等。可见,用存量与流量观点来考察军事经济资源的概念有助于人们超越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2、军事经济的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

静态资源是指那些在军事经济分析中不作为变量考虑,但是在实际军事经济活动中需要的军事经济资源,例如过去的“三要素”军事经济资源观中。自然资源不作为变量考虑。还有一种关于静态资源的解释是,在任何一个节点上其资源存量都可以假定为常数的那一类军事经济资源。静态资源给一国军事生产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自己并不参与其中。同静态资源相对应的是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的动态经济资源动态资源是军事经济理论分析当中的变量,一国军事生产能力的变动受到了动态资源的变动,可以依据存量与流量的观点来考察这些变量。

3、军事经济的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

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格雷戈里和罗伯特・斯图尔特提出的。他们指出,效率是指一个经济体制在特定时点的静态效率或一定时期内的动态效率,对可得到的资源有效利用。在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的分析中,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主要作为区分和衡量不同经济体制效率的指标。本文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在含义上有所拓展,因为仅仅用体制效率来解释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的移动过于笼统,我们感兴趣的是以动态效率递升的方式来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那些基本构成。对“军事经济资源”概念的重新思考,就是以这种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的。

二、现代军事经济发展的实质

同过去的军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实物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增加来推动不同,现代军事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新资源因素的积累和改进来推动。通过降低军事经济体系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新资源因素以效率改进的方式来促进军事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军事经济发展是一种效率改进型、集约型的发展结构。这种结构突破了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遵循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粗放型军事经济发展结构的局限性,表现为一种要素报酬递增的、集约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军事经济发展。

军事经济发展之所以是一种集约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在于构成军事经济发展的新资源因素都是具有历史积淀性质的动态资源。对新资源因素的边际投入成本远远不大于其积累存量所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资源因素与传统资源因素相结合,使社会生产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为军事经济提供了不断递增的收益报酬率。这种递增收益不仅源于新资源因素本身的积累增加,而且也包括传统资源因素的不断知识化、高效化带来的递增收益。这样增长本身就是新的军事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而使得军事经济不断获得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现代军事经济发展与新资源因素积累之间的相互推动机制构成内在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军事经济实现无需外生因素推动的长期发展,克服了以传统资源因素为基础的军事经济发展极限,形成为一个在历史维度上没有极限的发展。

三、新军事经济资源因素对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

新军事经济资源因素与传统军事经济资源的不同点在于,它们对于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不同。军事经济体系的内涵资源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提高军事经济系统的效率的方式来促进军事经济的不断发展。降低军事经济活动的内在成本是这些新资源因素为军事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主要途径,不过在具体的实现形式和途径方面,这些资源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1、组织制度主要以降低军事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提升军事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军事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是军事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在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要想减少未来不确定性对于军事经济活动的冲击,就要付出交易成本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来尽可能充分把握有关未来的信息,或者通过制度安排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降低军事经济的未来不确定性,则军事经济行为主体所需付出的交易成本就减少。因此,组织制度资源的实质是通过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的方式来降低军事经济体系运行当中交易成本的。

2、知识资源主要是通过改进其他资源因素的素质,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完成军事经济发展的。知识资源降低成本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以实物资本为载体,使得在实物资本中实现的知识积累、知识变更构成生产过程的技术进步,促进新的实物资本的形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军工企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二是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通过知识创新和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改进来提高军事经济行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行为能力,从而降低整个军事经济的社会生产成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现在世界上的财富由人力资本构成。可见,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国财富的主要来源,哪个国家拥有了“第一流”的头脑,哪个国家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

3、金融资源对军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降低宏观资源配置成本;二是微观交易成本的方式。作为金融资源,良好的金融体系会合理地配置军事经济资源以形成高效率的产出能力;反之不良的金融体系则会把资源分配给低效率的部门。同时,金融体系还必须监督资金的运用,以保持资金运用具有持续的效率,这时金融的功能就扩展到减少风险、增加流动性和传递信息等方面。所有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会促进其它动态军事经济资源的形成进而促进军事经济的发展。

四、21世纪我国军事经济资源发展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经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未来军事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将不再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实物资本。现阶段中国军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源于效率的提升,而效率提升取决于以新资源因素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历史积累。就我国目前实际的军事经济资源状况而言,能够推动和保证军事经济以内涵型、集约型的现代增长方式运行的新资源因素的历史积累存量相当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实现新世纪我国军事经济发展的战略宏图,根据新资源因素具有历史积累和动态发展的特性,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对新资源因素的存量积累主动进行培育和发展。同时,由于动态资源的边际积累受到当期有限资源条件的约束,面临着资源配置竞争的问题,在制定新世纪军事经济资源发展战略时,应尽量将有限的边际资源流量投向组织制度安排、知识技能创新和金融体系完善等新资源因素的积累方面,而那些同传统的军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军事经济资源则无须过多开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化绵主编.《中国军事经济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3]朱庆林,王新华,张忠义著.《军事经济基本理论研究》.黄河出版社,1993

第15篇

关键词:人口;经济;民族

引言:2011年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中,可以清楚看出对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工作对于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早在2005年,国家已经开始第一轮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工作,在此次工作中总投资近37.51亿元。“规划”实施的六年中,虽基本完成了国家所预设的目标,但对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工作仍旧存在着“贫困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特色产业支持,群众收入仍然较低。”等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因而,针对于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研究仍旧是一个国家亟待需要的具有高度实践意义的研究议题。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少数民族中的人口数量因素,来分析不同人口数量因素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性”之间会产生何种变化及影响。因而笔者为了方便研究,在“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念之下,规定了一个新概念,即“人口最少民族”;在“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念之上规定了一个新概念,即“人口较多民族”。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个概念的创新,但“人口最少民族”的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的研究对于“人口较多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的研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人口最少民族”和“人口较多民族”的规定

本文依照“规划”中对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量的规定作为“人口最少民族”和“人口较多民族”的参照,对二者以人口数量为基础,对我国少数民族整个群体划分出了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口较少民族”,本文沿用“规划”中的定义。“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其中以珞巴族及高山族为代表。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总人口为169.5万人。第二个层次,“人口较多民族”,是指在少数民族总人口的集合之内,相对于“人口较少民族”而形成的一个相对概念。我国有少数民族55个,“人口较少民族”28个,因此以“规划”为基础的“人口较多民族”数量为27个,其中以壮族、回族为代表。第三个层次,“人口最少民族”,是指在“人口较少民族”的集合之内,一个处于人口“极小值”的民族。“人口最少民族”从广义来说,它并不是特指某个民族,它仅仅是从历史长河中抽象出一个“一般性”概念。但,“人口最少民族”从狭义来说,对于某个时间段或者时间点上,它又是有着具体民族的特指的。在我们这个时间段中,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说,它所特指的就是“珞巴族”。

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的关系分析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的关系问题,在业内是一个不断探寻中且尚未被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说,民族性既催生了少数民族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反过来说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民族性”进行扬弃。就如杨思远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研究》中,以“藏药”为案例所阐述的那样,藏药的出路不在于将其规模扩大的产业化,而是对“藏药”的小农经济做现代技术的改造,从而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从“藏药”的案例中我们得知,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并不是“有你没我”的完全对立关系。二者关系虽然相克但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促进并得到融合。

三、“人口最少民族”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的特殊关系分析

一般说来,民族的形成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地域占据的大小就要靠人的多少来决定了。相比于“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较多民族”就更有利于该民族占据一定区域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性。在“人口较多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及“人口最少民族”这三者中,只有“人口最少民族”丧失了人口的优势,从而该民族占据的地域就很小,其“民族性”受到的威胁也就最大。在现阶段,我国“人口最少民族”具体表现为珞巴族,我们就以珞巴族为例。珞巴族是55个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东南郡、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珞瑜地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国内的珞巴族仅有3682人。

解放前,珞巴族人生活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受到了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的强烈压迫和,致使生存在恶劣条件下的珞巴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解放后,珞巴族人见到了胜利的光芒,但到2005年珞巴族依然是我国最穷的几个民族之一。随着国家对珞巴族的两轮发展扶持,珞巴族民族性也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的冲击。在杨坤、符琼《珞巴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影响对策――以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为例》中写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琼林村珞巴族与外界接触日益增多,在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珞巴族传统文化正在面临衰落或者消亡的危机。”他们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很具有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如语言、住房、宗教节日等都正在衰落,而原有的珞巴族文化已经消失了。

杨思远教授说:“我们相信,一切经济的民族性均将在经济发展中最终消亡,人只是人。”很明显,“人口最少民族”珞巴族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性”的关系是特殊的。它不能像“人口较多民族”一样,还有可以在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性上做一个偏重的选择,因为珞巴族人只是人,人是要生存,所以他们必须选择经济发展。

四、总结

马克思说:“每个民族都有优点,只不过在当时的阶段,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存在先进和落后的差别,不存在优等和之分。”他还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即每个民族的“民族性”都是应该受到尊重,且应该予以保护传承的。

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意义就在于,如果在保护不当的情况下,那么每一个民族都有可能成为“人口最少民族”,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该民族的“民族性”就会受到消失的威胁。分析“人口最少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不是在学术上做文字的功夫,仔细研究下来笔者发现其现实意义亦不可以小觑。民族经济发展是延续该民族的“民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既要靠外力推动,也要靠内里补充。在外力推动方面,国家早在2005年便开始了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并大量的投入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其经济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内里补充方面,刘永佶教授认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与民族地区的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若想实现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民族的强大,亦是一个民族民族性的强大,这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关注“人口最少民族”经济发展的研究,试图保护和传承该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笔者的初衷,也是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