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范文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第1篇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关系;具体措施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美的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亦称“审美教育”。世界文明史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美的享受。对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与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技能教育(skill education)进行概念的区分,不仅是美育学科理论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美育实践的需要。美育实践正是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体实践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和美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进行美育理论研究的起点。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有它独特的语言和功效,故而在美育过程中有其它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要么重“美”轻“艺”。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以其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艺术教育无法为素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泛美”的泥潭,使美育走向了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亦或名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美育体现的是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所运用的教育形式必须具备可感性,这也是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的原因。但是,这种可感性并非是纯感性的,而是与人的本质力量密切相联的感觉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的“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的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那样,五官是“证实自己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官。这种“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正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社会、自然的美育实践。就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关系来说,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美育的前提下,三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从概念的界定讲,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总之,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分和联系,可以从内容与实施的范围、素质教育与艺能教育的区别、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

从概念的区分来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却又不同于技能教育。其一,在艺术实践上,完美的、富有艺术魄力的音乐表现和缺乏感染力的匠人式的技能炫耀显然是不同的。在艺术教育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这不是艺术教育的使命,只有当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就艺术表现与技能的区别而言。其二,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中包括与音乐的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这些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以及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教育要注意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不会陷入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西方“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泥潭吗?只要以美育为大前提,强化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肯定美育在包括德育在内的各育中的存在,加强艺术教育在美育实践中与各育间的互渗关系,不但可以普及美育,而且可以使美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黄河大合唱》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吗?如果只重“美”而轻“艺”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如果人类只有审美的能力而没有立美的创造力,美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钟子期”,而“俞伯牙”不复存在。在美育实践的前提下,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必要的。艺术本身就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技术训练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技术训练本身也包含着发现艺术美构成的规律,以及对形式美的体验和表达。从技术训练的内容看,它必然是以中外优秀的作品为材料,再现这种作品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必然以技术作为支持。有人以为技术训练会导致艺术教育的机械重复,甚至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确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不要忘记任何艺术家的成功,不都是从最基础的技术训练开始的吗?达・芬奇从画蛋起步,莫扎特从弹奏音阶开始,都说明艺术的表达和创建,必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汇(如同语言中的字、词、句)的有序表述方可建立。尽管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老泪横流,不无感慨也说:“我看到了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讲,托尔斯泰是伟大的鉴赏家,而不是伟大的音乐家,更不是伟大的演奏家和音乐创作家。他掌握了语言文字的技术,所以他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然而,他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技术,所以他不能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他内心的同样情感。

如果我们追问技术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就在追问技术的本质了。对于我们的追问,任何人都知道有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技术是通达某一目的的一种手段。另一个答案是:技术是一种人的活动。关于技术的这两个定义是相互归属的,因为设置目的并采用达此目的的手段就是一种人的活动。一切都有赖于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作为手段的技术。为了能够获取技术的本质,或至少能接近此本质,我们必须沿着正确的这一途径去探求真理,必须搞清楚手段本身又是什么。所谓手段,也就是某物因之出现并因此而完成的那种东西。凡有一个作为它的影响而产生结果的东西――即原因。但是,并不只是那种产生出别的东西的东西才是原因。那种决定采取何种相应手段的目的,也被看作原因。一句话,凡在追求目的运用手段的地方,也就是因果关系主宰的地方。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告诉我们有四种原因:(1)质料因,即材质。(2)形式因,即形式,物质所采取的那个形状。(3)目的因,即目的。(4)动力因,那种产生出结果的力量。当我们从手段追溯到四重因果关系时,表现为手段的技术便显示出它是什么。技术决非单纯的手段。技术是一种揭示方式。这就是揭示的领域亦即真理的领域,也是美的领域。曾经有过一个时候,不只是技术才禀有technē这个名称。当时,那种使真理朗现的揭示也叫做technē。曾经有过一个时候,真向美的转化被称为technē。美的艺术的产生(poiēsis)也叫做technē。我们愈是追问技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愈是变得神秘。总之,技术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艺术教育至美育的具体措施

1.普及合唱、乐器合奏教育。

让立美主体在表演再创造的过程中,把握人类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对象化的手段之结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如:少儿合唱团、少儿乐队的组织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少儿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当然,有教育意义的典范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道德的教化,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信心和毅力的培养。

2.音乐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

音乐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不是一种创新,它在我国远古时期就以“百戏”的方式展现,是诗、歌、舞、杂技独白等的结合。现今这种形势发展成多种多样的分支。

(1)音乐与体态运动的结合。这既包括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民族歌舞的复兴、音乐诗朗诵的发展,也包括外国流行的律动的推广,交谊舞和现代舞的发展,它实现了人类的实践器官对审美进行把握的能力。这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身心状态的主动性、纪律性、协作性、规范性的协和均衡地自由发展。

(2)是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相结合。

音乐史中告诉我们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要与诗密切结合,让学生自度曲难度较大,但可以让学生把熟悉的旋律同中外优秀的诗篇,以风格的不同分类,形成填词歌曲较容易。在创作排演舞剧、话剧、歌剧时,也可把本民族的戏剧、民歌吸收其中。让学生听音乐,根据其音乐对本体产生的意象以绘画或诗歌的方式予以表达。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中,由听觉表象引发语言表象和其他感觉表象的有序运动,使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器官的综合运动协调一致并具有较强的联觉能力。

(3)以美的音响环境、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主体高尚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发展主体感悟音乐美的听觉敏捷性,构建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当今,声电技术高度与多种传媒的合作、竞争,使人们生活在音响充斥的环境中。所以音响环境的优化就变得重要起来。这需要增强音乐精品、中外音乐经典在音乐氛围传播的浓度,尤其是要扩大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当代创作作品的影响。学校各种环境中的背景音乐应精心选择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宣传和传媒部门也要有效地防止音响环境的污染。课外活动或业余兴趣小组活动时,要启发学生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去听音乐,应当把参与、听辨和鉴赏融合在欣赏的过程中,并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评判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

3.让每位学生会一样乐器,并在音乐的创造中发展创造思维与创造实践能力,是音乐实践中立美、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早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考察一个人的音乐天赋,不是听他演奏(唱)了谁的大型作品,而是看其音乐的即兴奏(唱)能力――创作能力。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训练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用音响、作画、咏诗、体态语言等来抒发内在的情感。在音乐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音响动态表达内在感受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如:看画配乐,用音乐描绘动物、植物,或大自然、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教师给出主导动机,学生以一定的方法进行发展音乐;用西方复调音乐的卡农手法,使自己熟悉的音乐变形(变奏),体会其风格的变化美;把一个音乐主题用变奏的手法加以发展,可以变节奏、变旋律、变速度、变力度、变音色等。

4.“双基”比赛和自由的音乐组合。

自由地竞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有了兴趣就向美迈出了第一步。音乐实践中的二人组合(二声部的演唱,以三、六度平托为主)、四人组合(可以唱四个声部或二个声部、三个声部)这种形式灵活多样,不受乐器和场所的限制,有很好的推广价值。音乐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赛,应以常规性的工作进行展开,它是学生进行立美、审美的自由通道。要抵制那种重“技”必然轻“艺”的片面思想,树立以技术为桥梁方能达到美育彼岸的正确观念,苦练技术。例如:钢琴中最基本的音阶、琶音中就蕴涵着最美的旋律,也含有速度的美、力度的美、均匀的美、音色的美等。所有的钢琴家,无一不是以“双基”为根底,然后达到立美、审美的高层次的。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 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5] 王向峰.文艺美学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6] 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7] 野村良雄.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8] 爱德华・罗特斯坦.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9] 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0] 卡尔・达尔豪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尹耀勤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 杰米・詹姆斯.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和宇宙自然秩序[M].李小东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教育 文化

在多元文化语境发展的当代社会,艺术教育与文化问题始终是众多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课题。人们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创新,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与传承,特别是近几年,人们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保护民间艺术,将经典文化搬上舞台。从不同层次入手,复兴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拓大放宽对舞蹈艺术教育研究的视野,在“艺术教育与文化”这个主题下展开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本文尝试对“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性

近几年, 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大众将消费视野转向了文化领域 ,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人们在浓郁的舞蹈艺术文化氛围中,寻求“多元化”的自身,或是观看舞蹈演出,抑或是参加各种舞蹈培训,抑或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或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与吸收着舞蹈艺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理念,与时代接轨。如今,会看到身边更多的人,从幼小的儿童到年轻的成年人,甚至到年迈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参与着舞蹈的学习。人们对于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从而,使舞蹈艺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有了新的内涵与思考。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宏观艺术教育大系,舞蹈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类别一样,具有相同的艺术教育功能,如:韵味浓厚的审美认知功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畅神益智的审美娱乐功能。然而,舞蹈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其在整体教学中拥有了自身所独有的艺术教育特殊性——生命性、情感性、时空性等。其中,生命性、情感性二者离不开主观因素(人)与客观因素(民族、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时代,其舞蹈艺术的形态、特点、价值等都各不相同。在观看印第安与希腊的婚俗舞蹈时,人们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思考。然而,当我们脱掉那层受限定的民族、国家的“外衣”,抛开时代的背景条件之时,剩下的那种唯一性的东西,即舞蹈本体。如是说,舞蹈本体具有着生命性,而这种生命性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三、舞蹈艺术的“动态”文化性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反映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身体的状态……呈现的对于空间、时间、重力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所构成的语言学与非语言学的连续与非连续的表现与交流,呈现出生命千差万别的情调与色彩。”舞蹈是在多种不同因素的制导下形成的、演进的,因此,对于舞蹈的正确释解不仅可以解读一个人,而且可以解读一个人背后的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民族等。

当代编导家张继刚的作品《献给俺爹娘》,晚会中舞蹈作品的创作基于淳朴的黄土地之情,从朴实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体现了黄土地文化、与山西农民的生命与精神。编导张继刚用动态的舞蹈,潜移默化地使一种无形的、静态的文化拥有了生命力,在无意识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

四、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

(一)传承与创新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种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教育从本质而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舞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深刻地渗透着民族内涵,传递着民族文化。舞蹈伴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等改变而变化,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舞蹈艺术就有多久,从原始简单的自娱自乐表现形式到今天舞台、广场上的多样化表现,从5000年前的舞蹈表现雏形到汉唐舞蹈文化的发展,再到今天56个民族舞蹈的不同舞蹈形态,无不验证着今天的舞蹈艺术所承载并蕴含着的深刻文化底蕴。“传统舞蹈由于沉淀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其纯粹的‘风格展览’本身就有着文化的意味。”①当今正在发生着的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塑造、审美的培养,从某种意义和角度思考,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舞蹈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约与影响舞蹈艺术教育

不同文化机制影响着舞蹈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

远古时代的人类舞蹈表现,虽然没有今天这样先进的舞台技术、绚丽的舞美灯光、华丽的服饰设计、多样的舞蹈道具等为舞蹈作装饰,但是人们那种简单的踏地为节,以鼓为伴奏,集体表演的环舞形式,却也很好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与思想内涵。从中国历史中周代的“制礼作乐”与相应的教育机制,经历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教坊”时期,到近现代学制式的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彰显了不同时代与历史的文化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然而,中国自古已有的“儒、道、释”三家精神的追求却始终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魏晋玄学的代表人阮籍的观点:不同时代的艺术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却没有改变。在这一点上,正像我们今天在舞蹈教学中所实践的民族民间舞、以身韵为依托的中国古典舞、以汉画像石、史料为依托的汉唐舞等,依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然而却不失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

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训练解决人体各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也为了培养各种技术技巧、舞姿,并通过训练有素的身体表现思想情感,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性,舞蹈是对深层“文化”的“复活”,对艺术精神这种非语言文字的外显与解读,同时,更是对文化的创新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第4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扬;艺术教育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第5篇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第6篇

一、对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关系”一词最主要的解释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因此本文除简要分析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不同之外,将着重阐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目标中的不同方面,他们各自具有其核心的教育计划和方式、方法。如在培养目的上,艺术技能的培养多是要求某一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审美能力,二是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在教育方式上,艺术技能培养多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机械训练某一钢琴曲,某一舞蹈动作。但是审美教育的方式却有很多,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外,还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在教育成果的展示上,艺术技能多是显性的,能真实显现出来。如某学生可以弹奏一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画一幅线条、明暗完美的素描,可以跳一段优美的傣族舞蹈等等。但是审美教育的成果却是隐性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以及最本质的人的情感的“真、善、美”。

另一方面,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从属关系上,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基础,不可分离的关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艺术技能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方面,也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要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中也包含着美育。如果没有相应的艺术技能、技巧,也就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某一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达到审美的目标。同时,艺术美是幼儿美育的核心内容,美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情感“美”,就无法判断某一艺术作品的品质和内涵。即两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艺术技能培养为审美教育提供坚实的欣赏基础;审美教育也为艺术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在终极培养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参加各种培训班训练各种艺术技能,还是去美术馆感受美的熏陶,都是为了幼儿增长知识和经验,提高其自身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丰富自身情感。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要求。所以其终极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既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也有互融、互动和互补的内在联系。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是内在统一的,他们对幼儿的发展共同起着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或者片面发展。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必然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才能的幼儿。以我国著名美术家徐悲鸿为例,他在素描、油画、国画中都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充分表达了内心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的情感“美”的表达。以他的著名画作《八骏图》为例,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与上述例证相反的是,如果将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审美教育对立,则必然会造成幼儿的畸形发展。过分强调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审美教育,必然会导致一幅幅没有美感的“苹果”,以及培养一些只会画画的“工匠”,自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则可能在教育工作中走进某些误区,阻碍儿童艺术才能的全面提升。

二、如何协调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基于教师角度

从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之间关系的视角来透视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会发现,由于人们对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幼儿审美教育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隐性位置,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很容易被忽视;幼儿艺术教育过于强调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的审美教育;或者过分重视幼儿的审美教育,导致了幼儿基本艺术技能的匮乏。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那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在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作为培养儿童艺术能力的引导者,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协调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教师应该加强新观念的补充

在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同时,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如李文馥教授提出的“自主性绘画”的概念,即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按自行选择的绘画方式,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不能将艺术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幼儿习得一定的艺术技能和技术技巧,还要让幼儿学会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教学观念中摆正艺术技能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影响家长的观念认识,做到家园一致。毕竟教育儿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长的辅助,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向家长介绍或者展示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家长摒弃那些以艺术技能培养为宗旨的陈旧教育思想,积极配合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

(二)教师要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在行为做法上应与观念保持一致,将正确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空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却在行动上仍然停滞不前。虽然平衡两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机会来平衡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为幼儿提供感受美的环境。

审美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美的环境。然而,幼儿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因此教师需要寻找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感受、多尝试,从而在丰富幼儿感官和生活的同时,为幼儿的审美提供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美丽的大自然、精彩的教室环境创设、造诣深厚的美术作品来营造美的环境。

2.为幼儿提供表现美的机会。

这种表现美的方式不是“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不要求幼儿画出和示范画一模一样的“春天”,而是彰显个性的“春天”。我们通过“发现”、“体验”的形式,让幼儿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春天”。例如,我们可以带幼儿去户外“发现春天”、“体验春天”,再在教师的指引下画出千姿百态的“春天”。

3.为幼儿提供创造美的可能。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作为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创造美的机会,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教室的环境创设,让他们成为创造美的主人;我们也可以开展美术作品的展览、舞蹈表演等来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可能。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艺术并且参与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学生的方式上有着特殊性,因此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区别。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在促进艺术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个体成才三种需要的综合作用下,目前正朝着制度规范化和组织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学校艺术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主体。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2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工作概述

2.1 高等艺术院校把大学生艺术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主体,在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延续,起着教学辅助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最直接的途径。学校要选择条件较完备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演出团体作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基地。其次要加大对这些艺术实践基地投入和联系。为了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实习之前,学校要尽可能的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校内的艺术实践。

2.2 高等艺术院校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大对艺术实践的指导力度。课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及能力的活动。主要有艺术考察、艺术调研、艺术服务等,同时也包含在学校内参加一些社团、协会活动等。校园内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参加一些艺术上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大学生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服务艺术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这个大舞台也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3 高等艺术院校鼓励学生个体参与艺术实践,完善艺术实践的方式和方法。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客观的对自己能力作出评价。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管理能力,强化自己的就业择业意识,改善他们的心理、创新素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学生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并且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3 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探索和完善是素质教育在艺术院校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艺术实践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学生艺术实践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有助于明确教育目的,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学生艺术实践已成为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艺术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思想道德体系的不断强化,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教育引导到主动参与上来,使艺术实践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使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2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了解新体制下的国情,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才能认清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改造客观世界,正确审视艺术和自身,才能以全面的眼光观察、选择、运用、思考和创新。

3.3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陶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操,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艺术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启迪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知行统一。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到达基层、生产第一线去调查和演出,能够在志愿者服务、义务性劳动中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一些参观性、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身上捕捉到闪光点,汲取精神力量;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 顾成昕.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形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94-95.

[2] 谢志芳、王忠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119-121.

[3] 张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书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102-104

第9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艺术教育价值观谈起,剖析了社会环境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原因,列举了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而联系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艺术教研室(简称我校,下文同)的艺术教育状况,探讨了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并指出了尚待努力的方面。

一、外部环境中的艺术教育观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认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为题的讲座,先后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近40余场,聆听讲座的师生遍及几百所高校,约10万人。他在讲座中列举了李四光、钱学森、杨振宁、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丰富生动的事例,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提倡青年要培养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他说好的音乐不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2000年李岚清访问爱尔兰,在参观他们的理工大学时,李岚清发现大学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里传播音乐,形成音乐氛围,因为良好的音乐修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由此,笔者想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方式,哈佛的教育者反对“死读书,苦读书”,强调“全面发展”。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上演200多场的文艺节目——有音乐类的合唱、通俗音乐、摇滚乐、民族音乐、鼓乐等;还有舞蹈类的芭蕾、伦巴、爵士舞、现代舞以及戏剧等。演员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瓷、图片、文学作品展示。这些形成了哈佛大学特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哈佛强调的是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师生的亲身感受,从而激发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品位。

二、我校的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感到,作为国家的重点中专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几年我校的艺术教育在领导的重视下,确有起色。比如,2002级西藏舞蹈班的成功充分证明,我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学艺活动的开展,各类艺术团队的建立以及在市区镇频频获奖,使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我校顺利获得“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称号,也获得了市级、国家级重大奖项。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对艺术美的感受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深知,学生只有切身体验与参与,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艺术,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艺术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要建立几个艺术团队和获得几个奖项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现在的中专生不是不喜欢美的东西,而是不懂、不会。2005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打击乐队。从这支鼓乐队的成长过程看,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他们细心揣摩,反复锤炼,从看不懂乐谱逐步演变为乐在其中地演绎乐谱。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和动作记忆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些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不是简单的音符,节奏型的连结。比如在练习鼓乐《滚核桃》时,学生除了学会协作、配合外,还深入了解了相关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演奏时,学生内心就有了丰富的想象:秋收时的黄土高原上,农民喜摘新鲜核桃,将它置于瓦房顶晾晒,随着演奏的变化,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给自己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听着情趣盎然,饶有风味的演奏,笔者坚信,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参加演奏的同学终身受益。

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这是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努力:首先我们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要用自己的教学成果来证明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赢得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

其次,联合工会以及教工团支部,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提高教职工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层次。教务部门为积极参加学艺活动和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加学分,并给予特殊的奖励。如今年五月校艺术节期间,全校师生同跳一支《校园华尔兹》集体舞,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更亲密了。

除此之外,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打击乐团、戏剧社等等团队,这些曾获得过市级、国家级大奖的团队,在校园里起着示范作用,使得校园文化更锦上添花。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风气。风气正了,才能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次笔者参加市里中职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走进合唱艺术,提升职业素养”。主讲人讲到一桩真实的事情:某校学生合唱团正在演出,恰巧这天某大公司来招聘员工,当公司老总路过演出现场,被歌声吸引住了:和谐的声部,优美的音色,严谨的分工,整齐的服装,极富朝气的表演,让他们感到,合唱队的表现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企业精神的体现。老总当即拍板:“这些合唱队的学生我都要了”!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说:“他们还有一年才毕业”。不料老总说:“我预定!”这句“我预定”就是给艺术教育最高的评价和肯定。

上个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为《同一首歌》做合唱指挥。那天的万体馆内,一派节日景象。师生们为演出紧张有序地忙碌,全场演出气氛热烈,各类节目精彩纷呈,台上绚丽多姿,台下观众热情高涨,师生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同台演出,师生同演一个节目,他们同样认真、投入,平等融洽的师生氛围、相互默契的配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场面让笔者久久不能平静。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场面。然而相对来看,我们的艺术团队仿佛只为各类比赛而准备,面对的还是少数人。艺术类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有时得不到理解,处在夹缝中,诸如排练场所飘忽不定此类的问题影响着师生的积极性。从艺术教育规律来看,无论哪个门类艺术的成长都需稳定、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无数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放眼未来,我们现在努力进行对每个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对社会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共同让艺术教育之树常青,开满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邢煦寰.艺术掌握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林绿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探索,2005,(2).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艺术教育价值观谈起,剖析了社会环境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原因,列举了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而联系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艺术教研室(简称我校,下文同)的艺术教育状况,探讨了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并指出了尚待努力的方面。 

 

一、外部环境中的艺术教育观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认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为题的讲座,先后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近40余场,聆听讲座的师生遍及几百所高校,约10万人。他在讲座中列举了李四光、钱学森、杨振宁、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丰富生动的事例,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提倡青年要培养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他说好的音乐不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2000年李岚清访问爱尔兰,在参观他们的理工大学时,李岚清发现大学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里传播音乐,形成音乐氛围,因为良好的音乐修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由此,笔者想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方式,哈佛的教育者反对“死读书,苦读书”,强调“全面发展”。 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上演200多场的文艺节目——有音乐类的合唱、通俗音乐、摇滚乐、民族音乐、鼓乐等;还有舞蹈类的芭蕾、伦巴、爵士舞、现代舞以及戏剧等。演员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瓷、图片、文学作品展示。这些形成了哈佛大学特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哈佛强调的是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师生的亲身感受,从而激发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品位。 

二、我校的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感到,作为国家的重点中专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几年我校的艺术教育在领导的重视下,确有起色。比如,2002级西藏舞蹈班的成功充分证明,我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学艺活动的开展,各类艺术团队的建立以及在市区镇频频获奖,使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我校顺利获得“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称号,也获得了市级、国家级重大奖项。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对艺术美的感受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深知,学生只有切身体验与参与,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艺术,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艺术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要建立几个艺术团队和获得几个奖项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现在的中专生不是不喜欢美的东西,而是不懂、不会。2005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打击乐队。从这支鼓乐队的成长过程看,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他们细心揣摩,反复锤炼,从看不懂乐谱逐步演变为乐在其中地演绎乐谱。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和动作记忆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些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不是简单的音符,节奏型的连结。比如在练习鼓乐《滚核桃》时,学生除了学会协作、配合外,还深入了解了相关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演奏时,学生内心就有了丰富的想象:秋收时的黄土高原上,农民喜摘新鲜核桃,将它置于瓦房顶晾晒,随着演奏的变化,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给自己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听着情趣盎然,饶有风味的演奏,笔者坚信,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参加演奏的同学终身受益。 

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这是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努力:首先我们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要用自己的教学成果来证明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赢得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 

其次,联合工会以及教工团支部,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提高教职工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层次。教务部门为积极参加学艺活动和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加学分,并给予特殊的奖励。如今年五月校艺术节期间,全校师生同跳一支《校园华尔兹》集体舞,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更亲密了。 

除此之外,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打击乐团、戏剧社等等团队,这些曾获得过市级、国家级大奖的团队,在校园里起着示范作用,使得校园文化更锦上添花。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风气。风气正了,才能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次笔者参加市里中职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走进合唱艺术,提升职业素养”。主讲人讲到一桩真实的事情:某校学生合唱团正在演出,恰巧这天某大公司来招聘员工,当公司老总路过演出现场,被歌声吸引住了:和谐的声部,优美的音色,严谨的分工,整齐的服装,极富朝气的表演,让他们感到,合唱队的表现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企业精神的体现。老总当即拍板:“这些合唱队的学生我都要了”!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说:“他们还有一年才毕业”。不料老总说:“我预定!”这句“我预定”就是给艺术教育最高的评价和肯定。 

上个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为《同一首歌》做合唱指挥。那天的万体馆内,一派节日景象。师生们为演出紧张有序地忙碌,全场演出气氛热烈,各类节目精彩纷呈,台上绚丽多姿,台下观众热情高涨,师生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同台演出,师生同演一个节目,他们同样认真、投入,平等融洽的师生氛围、相互默契的配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场面让笔者久久不能平静。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场面。然而相对来看,我们的艺术团队仿佛只为各类比赛而准备,面对的还是少数人。艺术类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有时得不到理解,处在夹缝中,诸如排练场所飘忽不定此类的问题影响着师生的积极性。从艺术教育规律来看,无论哪个门类艺术的成长都需稳定、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无数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放眼未来,我们现在努力进行对每个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对社会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共同让艺术教育之树常青,开满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邢煦寰.艺术掌握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林绿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探索,2005,(2). 

第12篇

论文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的目标与素质特征具有一致性,它在感化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培养创造才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一、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书法艺术包罗万象,意趣无穷。书法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技法、技巧,如执笔、用墨、结构、布势等训练,还应挖掘其蕴含的深厚的美学精神和人生哲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栋梁之材。

一幅书法作品,给人的表面感觉往往是静止的。然而书法的创作过程是运动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体势、精神等在欣赏接受者的眼里、心里却产生着运动着的形象,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为论石刻或者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式,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式,却是动作的结果、动的形势。”可以说,书法的生命在于运动,而不是黑白线条的固有编织,也不是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的既定模式,这就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事物发展“运动”着的辩证观点。

纵观中国书法史,自从汉字问世以来,对字体书体变革和发展的乐章,便在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客体中无间断地奏响了。书法艺术也正是在从象形符号、大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书体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值得指出的是,书法艺术转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象和意象的转化、形质与神采的交迭、量变与质变的飞跃等等,都体现着人类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便感悟了草书的节奏韵律;褚遂良以锥画沙领悟笔法的藏锋之妙;颜真卿看壁上水滴悟出“屋漏痕”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创造炳耀千古的《自叙帖》;黄庭坚视船夫荡浆顿悟“笔随势转”的原理;鲜于枢路遇泥中拉车,体悟用笔遒劲的道理。这些名家书圣自觉地把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灵感转化到书法创作上,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总之,通过书法课教学,这些处处蕴涵着的辩证、客观的道理,能够让大学生领悟到人生、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重要的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了对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极大关注。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书法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来说,以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美感染学生,给大学生以情感的陶冶。书法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它既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说教,它是通过欣赏过程中以其动人的魅力作用天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书法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之美的陶冶,以及书法家精神气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不管欣赏者愿意不愿意,他的思想感情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作品的洗刷。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历来重视“字如其人”,把人品与书品相提并论,而历史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师,几乎无一不是正直廉洁、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学生鉴赏他们的艺术作品,评价他们的生平事迹时,则可“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书法家的崇敬心情,并由崇敬产生学习效仿的行为。

三、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可见,书法中充满了美的基因。它不仅表现为线条美,而且涵蕴着内容的美、神采的美;不仅是抽象的美,而且是应用的美、创造的美。

四、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书法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从执笔用墨开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到各种技法的娴熟掌握,最后达到浑洒自如,都是时光砥励和毅力的磨练,张芝“临池学书”,怀素“颓笔成冢”都说明了这一道理。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综合上述,高师书法教育在素质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现代教育中,如不加强书法教育,不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不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加强探索以书法教育育人,把大学生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全面发展道路。这是书法教育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光明.沙孟海论书道与道德教育之关系[J].书法艺术,1992(2).

[2] 张传进.中师书法教学激趣综论[J].青少年书法,1999(3).

[3] 李小龙.鲁迅书法艺术初探[J].书法研究,1992(3).

第13篇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第一初级中学 536100

【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入手,分析现状,提出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浅析 农村中小学 艺术管理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智能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改以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仍然处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弱势, 艺术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不足1.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在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艺术教师根本不愿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任教,所以农村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农村中学的音乐课美术课,通常都是由其它文化课教师教师兼授。2.艺术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在农村中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因而大部分教师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薄弱,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中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 把艺术课看做" 副课" ,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 以至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二)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短缺。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不设艺术教育专项经费或随意挤占挪用艺术教育专项经费, 而造成不少学校艺术教育设备器材不足, 缺少专用教室, 可供艺术教学用的教具都比较陈旧、简单, 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添加。有的学校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或管理不善已不能使用;有的学校由于主观努力不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或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没有能力购置教学设备,使得艺术教育没有器材,也没有艺术教育的场地。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结合我校艺术管理的粗糙经验,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下面的几点建议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1.领导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学校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它所培养出来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积极、健康的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人生"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进和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而稳定的艺术师资队伍,是学校艺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强化人才培养。各类大中专师范院校,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设置艺术教育专业,加大人才招收和培养力度,为全社会源源不断的输入艺术教育专业师资。二是教育部门及学校要积极引进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并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要优惠艺术类教师,如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同其它任课教师特别是主科任课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岗位培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农村中小学要创设条件,提供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好艺术类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艺术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以提高整体素质。

3.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体制保驾护航。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工作,构建骨干攻坚,全员互动的艺术教育科研机制。如此次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活动就为艺术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切磋提高的平台。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的考评管理机制。以考促研,以考促教,不断增强艺术教育类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构建和谐互动,相辅相成,互补有无的教育机制,使艺术教育之花处处开放,时时开放。四是改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硬性条件。改善硬件设施,就必须要保证并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促使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加大对艺术教育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质量较好的乐器和教具,条件稍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进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4.要让艺术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良好校风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的完善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实质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再现,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以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首先是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来。这种美育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上。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强调的就是要重视学校的自然环境对学生的陶冶和美化作用。在一个学校中,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自然环境会形成一种形式上和空间上的审美氛围,作为校园客体的学生置身于其间,可感受到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种美感进而会产生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隐性的,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持久的和深刻的。当学生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中,在美的造型(如错落有致的校舍、独特新颖的雕塑)、美的色彩(如碧绿的草坪、艳丽的花坛、翠绿的树木)、美的学习环境(如窗明几净的教室、幽静雅致的阅览室)等多样统一的美的形式的刺激下,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和快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持久性,正如"入兰之室,久而自芳"。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也体现在校园的人文环境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和谐的人文环境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学校中,人文环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种艺术活动及文体活动,这类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那么,艺术活动和文体活动这种人文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明确的,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提高美的鉴赏力。增强对美的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第二课堂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诸如音乐、舞蹈、书画、工艺、文学、体育等,其实质就是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去感受美或创造美的活动中,会逐步获得美的熏陶,掌握美的法则和人类的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如体育可以让学生感爱运动美和力量美,舞蹈让学生欣赏韵律美和造型美,音乐使学生领略旋律美和节奏美、文学使学生认识形象美和语言美等等。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艺术把符合规律的美呈现在学生面前,用形式的吸引力,情意的感染力,思想的震撼力来使其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健康心理机能。"校园艺术活动以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因其影响作用的形象性、情感性易于被审美主体所接受,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校每学期都举行各种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书画展和文艺汇演,有时还引进社会的艺术力量丰富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如2012年合浦艺术家在我校举办了"感恩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美"的教育。同时我校还成立艺术兴趣小组。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改革需要实际行动,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自上而下重视艺术教育,自下而上关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才能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的进一步增加,加上社会、家长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广泛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终会步入正轨,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梅枝.当前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7,(11):13-14.

[2] 张敏.农村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价值工程,2011,(04):267-168.

[3] 陈利敏.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J].音教畅想,2008,(05):04-06.

[4] 钟传志,乐玫.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5,(08):38-39.

第14篇

一、钢琴教学

(一)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随着钢琴表演的发展,钢琴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之中。目前,从幼儿钢琴教育开始直至大学的钢琴教育事业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在大多数学校的钢琴教学中,师资力量以及教师教授钢琴的方式方法着实令人担忧,在缺乏真正懂得钢琴教育大师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学到的钢琴却是形神分离的,没有达到钢琴家该有的艺术境界。

(二)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

1、“外在”与“内在”。钢琴教学中的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就好比学习中国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钢琴教学中的技术就是外在的,而艺术表演则是内在的,只有外在和内在得到同一,钢琴教学才能形神兼备。

2、是钢琴教学的核心。钢琴教学,无非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钢琴的演奏。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掌握钢琴表演的技术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本身就具有钢琴演奏天赋的学生来说,在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还需要更上一层楼去掌握钢琴演奏的艺术。于老师而言,就必须掌握钢琴的技术与钢琴的艺术表演,还要将这两个方面融会贯通,运用各种意境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3、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钢琴技术与钢琴的艺术表演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是旗鼓相当的。只传授钢琴技术,会使钢琴表演毫无意境,而只注重艺术表演,则又会使钢琴演奏无技术可言,最终会让学生学习到的钢琴四不像,登不上表演的舞台,止步于沮丧之中。

二、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的选则。对学校而言,进行钢琴教学,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必须的条件。当下许多学校聘用的都是年轻的或者是业余的钢琴教师,他们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弹钢琴的姿势、指法或者动作等,而忽略了钢琴艺术的传授,有的任课教师甚至以为让学生模仿某一位著名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姿势就能演奏出好的钢琴曲,这样的教学方式华而不实,可见在钢琴教学中任课教师选择的重要。

在选择任课教师的过程中,学校要拥有伯乐的眼光,不能单靠某个人的一些证书或者其外在的表演能力,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教授钢琴的能力,而要进行全面的测试,从各个角度严格把量,优中择优,这样才能测试出一个人真正的钢琴水平。

(二)授课教材的选择。钢琴教学的教学教材选择也是很讲究的,好的教材能让学生在读完以后就能感受到钢琴的魅力,而许多的教材则会偏离教学大纲或者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知识点也是有选择性的,好的教材能很明显的将知识的重点凸显出来,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而差的教材则会模棱两可,使重点与非重点含糊不清,学习起来没有主线。因此,学校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选择的教材严格把关,选用好的教材,才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目前,从幼儿园开始,许多的学生家长注重填鸭式培养孩子,而孩子却不一定就对其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当然,这个现象并非只有在幼儿园、小学才有,在大学中也屡见不鲜。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是否是兴趣使然,从而运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钢琴学习境界的传达。钢琴教学的任课教师要注重钢琴学习境界的传达,所谓钢琴的学习境界,就是达到钢琴表演形神兼备的境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学习钢琴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钢琴技术的涵养。有技术、有涵养,才能展现出钢琴的艺术,从而才能凸显钢琴表演的艺术。

三、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运用

(一)以音乐传授技巧。音乐是无形的情感存在。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是对情感最敏感的存在,是最高尚的艺术。许多音乐作曲家,都将他的个人情感融入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抒情达意,这就是音乐创作的境界。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感情的抒发,音乐用各种音符,谱写着各个作曲者的心得。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看到了表面上的乐谱,而忽视了乐谱的内在,容易导致钢琴教学精神的缺失。音乐的教学,不像其他的学科,不能照搬照抄、照本宣科,要领会了钢琴曲中的情感内涵,才能达到钢琴教学的目的。音乐本身就是艺术的载体,老师要教会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钢琴、学习钢琴,在感情上认可钢琴、接受钢琴,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懂钢琴、学会钢琴。

(二)用技巧诠释音乐。钢琴教学中,很多人都强调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情性,这并不意味着钢琴教学不用强调技术性。好的钢琴曲,需要有好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完美的呈现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去了解作品、读懂作品,这是基于学习钢琴内在而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叶障目,重内在却又失去了外在。

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的工作是教会学生钢琴的基本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技术,这并不是短期的培养,而要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钢琴的技术是钢琴艺术表演的基本功,在练好基本功以后才能练习钢琴的艺术表演,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钢琴技术的教学,在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技术以后,就要让学生试着去领会钢琴曲的真谛,在练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味钢琴曲的能力。

(三)技术与艺术表演同时迸发。在钢琴教学中,到底是技术比较重要还是艺术表演比较重要,一直都是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要学的就是钢琴的技术,只要掌握了钢琴的技术,就能进行钢琴艺术表演;而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钢琴,要学习的是钢琴曲的内在感情,去体会钢琴曲。其实,这两种认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技术是基础,艺术是精髓,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完整地阐释钢琴学习的真谛。

第15篇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管理艺术;教育艺术

在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班级管理的优化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出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氛围和环境,还要保障师生、生生能够在双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相互促进。中学班主任在当前阶段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仍然难以完全跳脱出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在学生管理教育目标、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核心实施者,学生是主体,班主任应该发挥好自身对学生主体引导、规范的作用,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管理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引方向,发现学生的错误认知、行为、习惯,及时予以纠正。同时,既要通过自身学识、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要与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爱护学生,在民主的基础上领导学生,即成为民主化的领导者。

其次,班级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主要场所,所以,班主任要在明确班级管理方向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言行一致,起到表率的作用,获取学生的尊重和信赖,让班级的精神面貌和风气变得越来越好,更具凝聚力,即做好科学的管理者。

最后,顺应时展变迁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围绕学生需求及时转换自身角色,将学生看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完整个体,尊重其在学习成长中的主体地位,用发现、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来维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即做个合格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二、实现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1.班主任方面

首先,一方面,班主任要全面深入的理解、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一方面,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和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对学生实行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办法。

其次,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班级属于大家,管理人人有责的意识,注重班级干部的培养和任用,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还可以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

最后,班主任不能简单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要走入学生中间,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在尊重、肯定、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学生错误。此外,班主任还要充分发挥出组织协调的作用,将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只有亲其师之后,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中学班主任在管理教育中要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心和爱心同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注重班级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班级集体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班级中进行自由、顺畅的对话交流与沟通。

3.重视人文方面的关怀

其一,在班级组建的初期班主任就要利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解和熟悉班级内的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姓名、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并将其记录整理出来,随身携带[3]。其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与性格特质、个性心理以及认知理解能力、智力水平、思想品德、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情况。最后,利用面对面谈话、学生侧面了解或是电访、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背景,以便更了解学生,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发挥作用,在学习中都能获得相应进步。

其二,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或打击时班主任要抱着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多关注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其三,想要学生学会倾听班主任,班主任首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尊重、理解和支持、鼓励代替训斥和打击。

4.通过激励促进学生自我认同和成长进步

在学习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学班主任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来使学生抱有积极自信的心态,营造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局面。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信任式

班主任要学会信任学生,肯定学生价值、赞赏学生人格,尤其是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仍然信任,这样班主任才会慢慢赢得学生的信任,既能够把班主任当做知心朋友,愿意把心事、想法分享给班主任,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班主任的理解和认识,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拉近距离,齐心协力一同进步。

2.目标激励式

在设定管理教育目标时,既要在大方向上确定一个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总目标、大目标,又要将目标具化和细化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其中大目标要能带给学生希望和动力,让学生充满憧憬,阶段性目标要将难度适中的各小目标依次递进,做到既能对学生起到调动作用,又能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定分层次的目标,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结束语

无论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班主任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新时期,班主任要在深刻认识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趋势,将自己在以往管理教育中专制、绝对主导的角色转变为组织领导者、科学管理者和称职的教育者,通过提升自身素养、认识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注重人文关怀以及信任式激励、目标式激励等多种途径提升管理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卓.新时期下关于如何做好中学班主任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5(16):227.

[2]赵成义.浅析中学班主任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