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就业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就业方向

第1篇

1、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岗位有银行从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对外贸易人员、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等。

2、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获得的很大的经营自,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就业类型。然而农户就业类型的选择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本文将着重分析经济地理因素对农户就业类型选择的影响。文中用到的数据是花旗银行2009年关于农村金融的调研数据,涉及到云南省、湖南省和黑龙江省的九个县1951户的数据。本文根据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将农户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务农农户、务工农户、自营工商户。表1则是三个省就各项不同类型农户的分布情况。样本选取的九个县分别来自于云南省、湖南省和黑龙江省,三个省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也不同。从表1中可以观察出,三个省九个县的农户类型比例是有差别的,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云南省的务农户比例仅次于黑龙江省,高于湖南省,而云南省的务工户比例仅次于湖南省,高于黑龙江省,自营工商业户除了嵩明县以外,其他两县自营工商户比例很低。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彝良县和南涧县是农业县又是贫困县,所以两县的务农比例很高,又因为彝良县临近铁路,所以务工的比例会高于南涧县,嵩明县的自营工商户和务工农户比例较高,有可能是因为嵩明县是昆明的近郊县,打工机会多,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二、不同类型农户的总体特征

本部分将从九个县不同类型农户的分布情况、收入情况、土地经营规模以及农户自身情况几个方面,分析不同就业类型农户的总体特征。比较不同就业类型的农户的收入,从表2中可以看到,除了黑龙江省的东宁县,其他各县的务工农户的每年户均收入均高于务农户和自营工商户的户均收入。黑龙江省的龙江县和东宁县除外,务农户的年均收入都低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农户的户均收入。从表3中可以观察到,务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大,务工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农村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两个方面,自营工商所占用的农村劳动力非常有限。当农户的耕地面积较小是,农业生产给农户带来的收入不足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时,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就会把多余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以外的活动中,以寻求给家庭带来更高的收入。这时过多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流向有两个方向,一是外出务工,二是从事自营工商业,然而,一个农户变成务工农户往往要比变成自营工商业户要容易。因为一个农户是否成为自营工商户往往要和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农户自身的资金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农户是否成为务工农户和家庭的劳动力数量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农户家庭人均耕地的面积对于农户选择成为务农户有正向的作用,对于农户选择成为务工户有反向的作用。

三、不同经济地理环境下农户就业类型选择

农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所处环境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文化意识及市场发育等方面,进而对农户的就业类型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调研的数据来看,在不同的经济地理环境下,农户就业类型的分布比例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对农户进行整体分析后,本部分将按照不同的经济地理指标对农户的就则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户就业类型农户所在村的地形地势影响到农户的就业类型,如表6所示,平原地区务农类型的农户最多,而务工类型的农户最少,这可能是因为平原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丘陵和山地地区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见表7,而且在平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较其他两种地区要相对简单,容易进行机械化生产,所以平原地区务农类型的农户最多;丘陵地区的务工类型的农户最多,一方面是因为丘陵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比平原地区少,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丘陵地区的交通比山地地区的要发达(见表4),方便农户外出打工,所以丘陵地区的务工类型的农户最多。

2.不同区位下农户就业类型差异比较。本部分将从农户所在村庄的区位入手,对农户的就业类型选择进行分析。样本中对农户村庄的位置有两种划分,一种是农户所在村庄是否是城市郊区,另一种是农户所在村庄是否镇政府所在地,虽然有两种划分方式,但是都反映了农户所在地区的通达程度。城市郊区和正政府所在地往往经济发达,交通条件好,与外界联系比较密切,下面的表3.10和表3.11是对不同区位农户就业类型的描述。城市郊区和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与其他村庄相比,经济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城郊自营工商业类型的农户的比例为37.24%,明显高于非城市郊区的24.35%,城市郊区的务农户和务工户的比例要低于非城市郊区。农户所在村庄是否镇政府所在地,对农户的就业类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户选择自营工商业的农户比例为33.91%,高于其他地区的23.50%,而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户选择务农和务工的比例要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务农户的比例,所在村庄为镇政府的农户选择务农的比例仅为29.43%,而其他非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户选择务农的比例高达38.18%。从上面的观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户所在地区的通达程度会影响到农户就业类型的选择,尤其是对自营工商业和务农的选择影响明显,分别有正向和反向的影响。

3.不同经济水平发展水平下农户就业类型选择差异的比较。农户所在村庄的经济发展水映了农户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农户的就业类型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区别。问卷中把农户所处的村庄的经济水平分成的五个等级,即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和下等五个等级,本文在数据处理的时候,把这下村庄进行了重新的划分,新的划分方式把样本村庄划分为两种,上等村和下等村,上等村包括原来的上等村中上等村,其他村庄都划为下等村,其中上等村的农户有836户,下等村的农户有1115户。农户所处的村庄的经济水平不同时,农户就业类型选择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表6。经济水平不同时,对于农户是否选择从事自营工商业的影响最大,所在村庄为下等村的农户中仅有22.4%选择了从事自营工商业,而所在村庄为上等村的农户中有32.42%的农户选择了从事自营工商业。我们同时可以发现所在村庄为下等村的农户中务工户的比例要高于下等村,分别为41.70%和32.66%。农户所处村庄的经济水平对农户是否选择务农的影响,在上表中没有明显的反应,下等村和上等村的比例相当,分别为36.05%和34.93%。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户所处村庄的经济水平对农户是否选择自营工商和务工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农户是否选择自营工商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农户是否选择成为务农户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4.交通条件对农户就业类型选择的影响。一个地方的路况的等级反应了该地区的交通条件,然而一个地区的交通条件的发达与否会影响到当地农户的就业类型的选择,文中按照路况把农户所在村庄与其他村庄相联系的道路分成了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土路、砂石路和水泥路,交通条件对农户就业类型的影响具体见表7。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务农户的比例和道路的等级有反向的关系,随着道路等级的上升,务农户的比例下降,依次为51.59%、35.11%和26.90%。而对于务工户,务工户比例的变化与村庄的道路是否是土路有关,村庄道路如果是土路,务工户的比例仅为31.19%,当农户所在村庄的道路是砂石路和和水泥路时,农户务工的比例分别为42.32%和40.02%,这两种比例相当,不过都明显高于所在村庄为土路的农户从事务工的比例。交通条件对农户是否从事自营工商业有着明显的正向的影响,随着道路等级的上升,农户中选择从事自营工商业的比例增加,分别为17.11%、22.57%和33.08%。综上所述,交通条件对农户是否选择务农有反向的影响,对农户是否选择务工和自营工商有正向的影响。通过上面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地理因素对农户的就业类型选择有着明显的影响,下面将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第3篇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 、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第4篇

护理学专业培养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2、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

4、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护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美容、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美容/保健;

3、制药/生物工程;

4、医疗设备/器械;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教育/培训/院校;

8、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护士、护理、美容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护士;

2、护理;

3、美容师;

4、护士长;

5、美容师顾问;

6、美容师导师;

7、销售代表;

8、护理部主任。

第5篇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行了分析。

0 引言

作为全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到贵州主政不到一年的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指出,工业强省战略是贵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深感机电一体化专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但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这些问题成了很多家长和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1.1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1.2 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1.3 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2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是日本提出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名古屋大学最早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含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属高新技术,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由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加上传统企业面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内急需大量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人才。而“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因此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立足贵州,放眼全国,就业前景很好,而且往届毕业生普遍反应待遇较好。毕业生主要在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机械、电气工程、常用电器的维修、安装与调试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就业方向有:

2.1 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

2.3 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

2.4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我校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维修电工,PLC程序设计师,CAD制图员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必须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后才能取得毕业证,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历届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熟悉原油钻采、油气集输基本知识,掌握油田化学品合成及复配技术,具备油田化学品生产操作、产品检测能力, 从事油田化学品生产操作、现场工艺运行、设备维护、分析检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是能初步解决油气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产品质量控制、油田化学剂生产等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这样将来求职是才会有求职的筹码。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在钻井公司、泥浆公司及其它钻井服务公司从事泥浆配置、检测与维护等工作;可以去在采油厂、井下作业公司、集输站、污水处理厂及其它油田作业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施工、生产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技术服务工作;

还也可在油田化学助剂厂等单位和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油田化学剂生产、应用与检测工作,工作会比较辛苦,一定要坚持下来。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很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也将增加。而且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量大,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快,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喜欢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实用英语、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高分子化学、提高采收率原理、泥浆工艺原理、油藏物理。

第7篇

1、自动化专业毕业可以去当老师,可以做销售人员,可以做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可以考研、考公务员,还能去工矿企业、电厂、研究所从事相关工作。

2、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会计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具备财务管理、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管理、咨询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要求系统地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处理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业务,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深入理解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精通现代会计业务,掌握国际通行的会计核算与公司理财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内、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及各类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也可在学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我国是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国,纺织服装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年平均从业人员为26.37万人,每年平均有0.71万从业人员退休,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退休岗位两项相加,全国每年平均需增加3.08万纺织服装出口的外贸人才。但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一个模式,缺乏针对纺织产业特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训。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据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根据各自条件,为我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应用型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

我校属于传统的纺织服装类高校,纺织学科是我校的强势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纺织业对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我校的强势学科——纺织学科,充分利用我校的纺织资源,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规划、一三三课堂联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在主要流程中凸显了纺织贸易特色,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同时,纺织贸易特色方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教师业务发展定位,优化了专业资源,实现了教材、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将理论和实际、行业和区域、学校和企业、一课堂和二三课堂、模拟和实战结合起来。下面以我校的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为例,谈一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方向建设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针对纺织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发挥传统优势,为纺织业输送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问题进行了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定位,大力推进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建设, 突出服务纺织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特色;二是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师资队伍,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三是构建并实践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保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相比,纺织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通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类课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特色教育中强化素质、提升能力,达到“在通识中夯实基础,在特色中寻求创新”的培养效果,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3)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

通过在师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竞赛、就业、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突出特色方向并在各环节间实现结构性的有机对接,形成专业特色知识集群效应,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

1、修订实施体现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教学计划中增加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二是将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三是在专业课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分析,四是设置纺织贸易前沿专题讲座,五是考虑到我国纺织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增加英语课和双语课比例,开设韩语课,鼓励英语论文英文答辩等。

(2)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模拟实验室,二是新增纺织外贸类教学软件,三是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货运等原有教学软件中的纺织案例内容,四是增加纺织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五是新增纺织企业实习基地,六是规定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纺织贸易有关。

(3)第一、二、三课堂体系的一体化。如开展中国纺织进出口贸易的分析研讨会、纺织贸易经济沙龙、纺织贸易辩论赛,纺织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形成立体化大课堂体系。

2、构建与实施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1)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纺织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成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纺织贸易模拟博览会”等;二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大学生纺织外贸跟单职业技能大赛”等。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尤其是纺织类科研项目。

(2)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纺织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商务英语,项目课程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得我国与国际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既会英语又通商务的涉外商务人才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当务之急。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作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育的一部分,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服务于区域经济,体现本地区行业特色的开放教育商务英语项目课程设置

开放教育商务英语项目课程的设置要服务区域经济,适应本地区行业需求,体现本地区行业特色。项目课程要体现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业能力。通过市场调研,结合开放教育指导思想来分解目标工作岗位对就业者的能力需求,确定从事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如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实际经验,公关能力等属于综合能力;商务谈判,制单等属于专项能力。项目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同时兼顾未来发展所需,既重视综合工作能力要素,也重视专项能力要素,更重视能力间的迁移。

商务英语项目课程的设置立足当前,同时要注重面向未来,体现各地区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笔者以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涉外经济活动频繁,对商务翻译的需求日趋增多,单纯的英语人才和国际贸易人才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目前从事商务和外贸翻译的多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具有适应性强,就业空间广阔等优势。另外针对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从事外贸的特点,在项目课程设置时要立足商务,向进出口贸易发展,培养进出口贸易单证员,报关员等,强化如单证英文识别,运输报验,托运,投保等英文实践操作,由于这些技能重实践,理论性不高,能适合开放教育大专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以能力项目模块为指引,构建“工作任务”为核心,学生,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开放教育商务英语项目课程组织体系和教材开发原则

作为项目课程开发第一个环节是设计项目课程体系,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的开发要以学校为基地,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为保证工作任务内容定位的准确,必须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因为企业专家熟悉工作过程,善于分析分解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原则,即要求教材开发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有应用价值的知识,要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同时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要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根据工作任务过程选择并组织教材内容。教材内容要精选地区经济商务领域的案例,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3.建立教,学,做“一体化”,体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开放教育商务英语项目课程内容设计

项目课程组织体系的设计要先确定围绕任务需要设置的课程,从知识和任务的关系看,能结合任务学习的理论知识,都要尽可能地结合任务进行学习,同时尽可能地把这些知识编制到项目课程中去。只有把工作岗位的任务组织规律与学习规律、教育规律结合起来,才可能设计出能有效促进学习,可以实施的项目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依据教学组织的方便,把在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教学合理归并。在课程内容选择时要体现行业标准,岗位证书是行业标准的重要参照,在商务英语教学时可结合外销员岗位证书,跟单员岗位证书等的内容进行组织。另外,编排项目课程要按照学生经验递进的原理进行,考虑如何使课程与学生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使课程成为学生真正的课程,使课程有意义。

项目课程的组织设置方式要求以能力项目模块为指引重新设置课程,把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均匀分布于各项目中,注重与相关专业课程衔接,重视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下面是商务英语课项目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内容设计。

“商务英语”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商务英语统设必修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当代商务理念和国际商务惯例。项目内容的设置要结合商务活动的真实语言材料,使学生学做结合,学用结合。本课程可分成以下几个模块进行:(1)公司介绍;(2)客户服务;(3)财务管理;(4)产品开发;(5)技术培训;(6)招聘求职;(7)广告竞争;(8)销售服务。每个模块下面可分几个子项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来进行项目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可以选择当地几个著名童装品牌出口公司进行现场全真学习演练,把这八个模块渗透在一个公司的日常营运中,让学生学,用,做相结合,零距离与现实接轨,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几个关键问题[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研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传统工业化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对环境质量的破坏问题不容忽视。现代工厂企业要向实现快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往的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研究设计理论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兼顾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模式, 是现代工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标志着现代工厂景观研究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2、 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研究理论

2.1 “去工业化”景观的内涵

去工业化本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滑,而将去工业化应用到现代工厂的景观研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对“去工业化”重新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去工业化景观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工业化的概念,我们推出去工业化在景观研究方向的理论为“对生态进程没有破坏的前提下,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去工业化景观理论中,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相互关联,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将每一个过程串联在一起,全面考虑生产、生态和人的需求,建设现代工厂景观生态系统。

2.2 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工厂正在经历工厂转型,所谓工厂转型,即是由传统工业的工厂向现代工厂转型的一种过程,其基本特征是转变或者扩增。现代工厂转型的主要原因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新的生产项目、原有技术纵深发展以及发展模式的改变等。转型工厂的景观设计会因工厂的走向不同而有区别,现代工厂的规划和设计在考虑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保护,无论是进行新厂规划或者旧厂改造都应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去工业化”景观研究,这样既可以实现现代工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协调整体景观斑块的布局。

2.3 某热电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本文结合某热电厂的实际案例对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设计理念进行分析,某热电厂进行厂区规划分为厂前区规划和成产作业区规划两个部分,厂区规划借鉴了“去工业化”景观设计规划的先进理念,紧紧围绕简洁、凝聚、生长的设计主题,营造现代工厂“去工业化”的花园式工厂,并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打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更是一个三季有花四级常绿的公园式绿化工厂。

运用“去工业化”景观设计理念对热电厂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时要突出其电厂特性,运用“电流”的抽象形状和“叶片”形状作为整体构图元素,再配合“四季”的规划空间布局,展现现代化、简洁的办公气息。

3、现代工厂特质与“去工业化”景观生态规划

现代工厂因其生产工艺、防火、防爆、采光、通风、生活、居住与环境等要求,从而形成由生活、生产、办公等一系列空间组成的特有的工业空间景观。

3.1 现代工厂的功能区域构成及其景观生态规划

工厂按照其功能性质不同,将区域分为:办公管理区域、生产要素区域、后勤保障区域、职工生活区域以及弹性用地等。

(1)办公管理区域:办公管理是工厂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的地方,对工厂的每一个部门进行指挥调控,是展现工厂形象的重要空间,也是整个工厂的行政枢纽。现代工厂的转型和发展会因工厂规模和体制不同而其办公管理区域会有所差异,是重要的功能区域。

(2)生产要素区域:生产要素决定工厂的发展方向,是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使用率和较大的占地比例。主要包括:生产车间、辅助车间、运输设施以及各类管线等。

(3)后勤保障区域:后勤保障区域主要用于存储原材料、产品和设备等。分为露天、半露天以及室内三种。

(4)职工生活区域:职工生活区域提供生活需求用地给职工,用以餐饮、娱乐、消费、出行和教育等。职工生活区域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5)弹性用地:为了不局限工厂的长远发展,也为了避免出现工厂发展在时间与空间上出现矛盾,因此预留一定比例的弹性用地。

以上所述皆为现代工厂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五大要素,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之间有相互联系和影响。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统筹以上五个要素,合理规划工厂厂区各区域的规模和功能、交通选择和布局、生产安全和清洁卫生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以及布局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工厂景观。

3.2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规划的能动作用

现代工厂从事工业生产对与生态系统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往往是不可逆的。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设计规划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为目的,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实现了生产、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制约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规划的因素

(1)生产和资源节约

现代工厂也不能摆脱其提高经济效益的特质,还是把生产及其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现代工厂要向实现“去工业化”景观规划的愿景,首先要控制生产的源头及过程,一方面要遵循生产要求;另一方面要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并且实现节约、低效、高能,景观规划。

(2)场地和环境友好

现代工厂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比如不良耕地、垃圾排放场、回填场以及工厂自身代谢所产生的三废等。

(3)建筑分布密集

工厂里建筑物、构筑物、设施、以及道路的布局不合理,建筑密集且硬覆盖率较高,那么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就相对较小。

(4)管线密布

生产工艺需求导致工厂场地内管线密布,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给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设计规划带来了麻烦。

(5)工厂的特殊建筑和服务对象较为单一

工厂里会因为生产要求从而设置一些特殊建筑物,会对工厂整体景观视觉效果有所影响。

某热电厂运用“去工业化”景观设计理念进行厂区规划也避免不了以上这几个影响因素,将整体空间布局体现“一轴,两线,四片区”,建筑设计运用院落的传统元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有机的把建筑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空间感。厂房立面设计也紧紧把握住去工业化设计理念,整体上大气稳重,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冲击力,符合电厂的特质。

4、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尚处于研究初期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化其发展和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今后的“去工业化”景观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第一,应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现代工厂进行景观规划应该从生产的全部过程全面考虑节约资源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工厂。第二,引入“去工业化”景观风险评价并对环境进行战略性质的调控。第三,我们在设计时也考虑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如雨水回收,太阳能灯,中水利用等措施。最后,处理好各大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其本质功能,并着重有关植物的景观规划,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理念,同时增加了观叶、观花、观果的不同效果。

5、结语

现代工厂“去工业化”景观研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融入经济社会高效低能的理念。但是由于“去工业化”景观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初期阶段,因此研究“去工业化”景观对于现代工厂的景观规划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一个融合自然、人文特性,体现集团文化的现代化、花园式厂区。

参考文献

[1] 黄志新,张建平. 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 彭峰. 城市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3] 章超.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第12篇

关键词:秦皇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31-04

近年来,秦皇岛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见图1)。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01亿元,比去年增长12%。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5%、12.3%和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1.6%。实现财政收入55.57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1亿元,增长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3亿元,增长19.3%。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10项,完成投资110亿元。戴卡轮毂技改等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港口吞吐量完成1.71亿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13.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0亿元、386亿元,比年初增长10%和9%。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1.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1.3∶48.2调整为10.2∶40∶49.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去年各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0.6个百分点。总体看,秦皇岛的经济是稳步上升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成效。

一、标准产业结构基准下的秦皇岛经济

秦皇岛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以1978年为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市产业结构与以前相比,不断向合理化方向迈进,具体表现为:

1.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到改善

从1978年到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9.7∶37.7∶32.6发展到10.2∶40.0∶49.8(2005年市统计局数据尚未公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三次产业比例从“七五”(1990)末的24.3:31.6:44.1调整为“九五”末(2000)的13.7:36.4:49.9,到2004年为10.5:41.3:48.2。这说明秦皇岛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秦皇岛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三二一”顺序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奠定了基础。这不仅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也符合秦皇岛城市功能定位。

但是,如果把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会发现许多问题:GN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一产业比重偏低。2004年,秦皇岛市的GN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41.3%,明显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提供的比例;第三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与标准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为10.5%,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2004年,就业结构中,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6%,明显高于标准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0.0%、30.4%与标准相比显著偏低。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改变了以往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单打一”现象。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9年的73%下降为2005年的45.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5%,比去年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占44.3%,增长1.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2个百分点。

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优先”局面转为“重工业带动”的趋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和玻璃建材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1.92亿元,增长21.7%。耀华牌浮法玻璃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明显,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与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的逐渐下降,呈现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商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秦皇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9.1亿元,分别增长7.5%和14.2%。这些表明全市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

3.基础产业获得较大发展

“六五”以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倾斜,全市铁路、民航、公路的通车里程都有很快增长;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水平也得到改善;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通讯和邮电业等基础设施紧缺的状况大大缓解;通讯和邮电业还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秦皇岛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市对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

1.从产业结构看,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有待进一步优化。

如上所述,秦皇岛产业结构自1980年以来始终是“三二一”型,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0.5%、41.3%、48.2%。但是,“三二一”产业格局并不是秦皇岛市经济内在素质步入工业化较高阶段,而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港口、仓储、交通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情有关(2004年比重为34.02%)。

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内部,面向生活的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且比重较大,而面向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且比重较小;传统行业发展较快、比重大,新兴行业发展慢、比重小;高档消费设施发展较快,而面向大众和社区的中低档消费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知识经济内涵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0.77%。

从第二产业看,秦皇岛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制造业的27个大类行业中,以玻璃、水泥、中厚钢板等为主体的生产基础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27.24%;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深加工企业占制造业企业的21.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的0.26%。

通过分析秦皇岛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出,秦皇岛现有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代表秦皇岛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而是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一结论可以从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得到佐证。

显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未达到1,存在结构偏差。200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高达-0.79。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较低,投入劳力多,产出少;二是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有限的耕地对劳动力产生了排斥力作用,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2.从产业组织看,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未能达到竞争秩序与规模效益有效制衡。

市场经济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衡量市场经济,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地区企业组织形式。如果国有和集体企业比例较高,说明市场化进程较慢,不利于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进行调整。另外,企业的规模能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高效率部门的比重将降低。

在列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占77.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6.47%,外商投资企业占16.07%。在内资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49.56%,私营企业占50.43%。这表明私营经济发展较快。按企业规模分类,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54家,小型企业388家,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的86.61%。

在列入统计的建筑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占98.2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88%。在内资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21.97%,其他企业占78.03%。按企业规模分类,大型企业仅9家,中型企业l3家,小型企业138家,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的86.25%。表明秦皇岛市的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低、企业规模小,不能适应目前国内外建筑市场的需要。

在独立核算的11个运输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9家,其他类型2家。按专业分类,公路运输企业8家,占主导地位。

在列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占52.45%。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25.0%,国有企业比重较高。

3.从产业投资与技术看,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更待加强。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2004年在第二产业方面的投资占2.03%,其中,工业方面的投资占5.81%;而工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工业投资的79.89%;在制造业的投资中主要集中在对环境有污染、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生产企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玻璃等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占制造业总投资的48.71%,而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的投资仅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98%。这说明低附加值初级产品投资多,高附加值产业投资少,产业链有待通过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延伸。

与此相关的是全市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2004年,全市6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7 881人,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11.5%。由于技术开发成果数量少,导致高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方面。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3.83%,而在国外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5%;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8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 693万元,占全部产品销售成本的0.37%。

三、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上述问题说明秦皇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除了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与产业协调原则外,应着重遵循依托比较优势的原则和技术进步原则。为此,秦皇岛市产业结构调整要在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方向的基础上兼顾产业高度化,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增大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在第三产业内部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秦皇岛市2002年旅游收入为40.83亿元,居河北省榜首,旅游业实现的收入占GDP的12.16%,是秦皇岛市最具有特色与潜力的优势产业(见下表)。

根据以上数据建立模型:y=a+bt+d1+d2。其中,y表示旅游收入,t表示年份,d1、d2是虚拟变量,表示其他因素(如天气、政策)对旅游收入的影响。

经Eviews软件计算得出结果是:y=21.54+2.57t-16.03d1+13.35d2。按照此方程预测,2010年,秦皇岛的旅游社会收入应为76.01亿元。

第二,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集开发、经营、装修、服务、维修、物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由于其特有的产业特征,以及市场潜在需求大的现状,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第三,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在工业内部也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关、停、并、转一些高耗、高污染的冶金、化工等产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的核心,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秦皇岛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以技术改造为手段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对建材、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新一轮改造,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医药、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

3.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群,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主导产业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进而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的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正是通过主导产业的联系、带动效应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秦皇岛市主导产业群包括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业、非金属矿采业、家具制造业、房地产业等。

4.发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

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的特点对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和优化。

一是培育以甘薯种植为中心的产业群。卢龙具有“中国甘薯之乡”称号,现在已初步形成甘薯种植、机械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加工等产业群,应进一步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早成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培育以海产品养殖为中心的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渔业,同时延长渔业产业链,积极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第13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影响因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沿海经济区,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区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都给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更使其沿海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引导扶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水平、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到工业发展和布局是:要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改善环境,加快完善产业布局,在沿海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加工制造业体系,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但是应当看到:工业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不仅取决于正确政策的导向,而且必须与现实的客观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以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全国GDP比较而言,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合计为1327.44亿元,占全区的27.49%;四市人均GDP11080元/人,仅比全区平均水平的10232元/人高8.29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76%。再以第二产业构成对比为例: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平均占GDP的比重为48.9%,广西全区平均占GDP的比重为38.9%,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第二产业平均占GDP的比重只有36.9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5%,不但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比全区的平均水平低1.98个百分点。

再通过对比近20年来相关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尽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成的桂南特色经济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一样呈持续稳定的上升态势,但是第二产业上升的幅度并不大,仅相当于全国1969年的构成水平,换句话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产业尽管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而言,则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平均水平。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国家和广西目前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自治区作出五大经济区决策时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市行政区划新增了五个县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许多的观念、政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的理念问题

该区域产业之所以有可能成为广西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龙头,基本原因是广西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西部唯一的出海通道全部集中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因此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通道建设理应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点。但是,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引导经济区的产业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的指导思想是大通道经济观。因为虽然广西在地理位置上拥有西部各省区唯一的海上通道,但是该通道并不一定就是最经济的通道,它还受到广东海路通道和云南陆路通道的挑战。因此,只有建立基于大通道经济(而不是经济大通道)的产业导向理念,才能正确看待本区域所拥有的区位优势,才能依托现有的区位优势来正确地选择和定位产业,并最终促使桂南经济的腾飞,进而带动整个广西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广西物流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出海大通道的地理优势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现实和未来广西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问题是怎样使这种优势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西南经济中的物流最主要集散地之一,其必须注意将吸引性物流的能力转换成吸纳性物流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整合本身及周边优势区域的资源,合理布局本区域内的产业,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行的长期稳定性。

(三)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综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区域都会形成一定的组织和指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这些核心一般是具有产业竞争的优势、信息扩散、物流调配、技术创新以及资金融通和管理能力的城市或城市卫星区。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吸引和辐射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宁应当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中发挥集聚规模效益高、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和具有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融资功能强等中心城市的优势作用。目前,南宁作为桂南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资金的创造力较弱;实际能够运用的资金与产业建设布局所需资金的缺口较大;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差;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密度小,缺少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值不高;城市环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如何提升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优先发展沿海城市产业经济问题

优先发展沿海城市产业经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关键是怎样理解和把握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选择和布局,既保证产业经济定位的正确性、效益性,又保证产业经济布局的合理性和发展的持续稳定性。本文认为这需要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然而这需要进行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

(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选择问题

产业布局的正确与否是关系本地区乃至整个广西经济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因为本区是广西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起示范窗口的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自然生态环境效益比较好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由于人口的过分膨胀而加剧的自然生态环境压力,使得该区域在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选择方面必须十分谨慎。否则,经济不仅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动力,而且会成为相反的桎梏。例如,目前正在拟订实施的沿海城市造纸工业项目和配套准备建设的桂南经济区1000万亩造纸用林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就是有必要认真对待和重新研究定位的产业选择问题。此外,是否应当将重化工作为本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与造纸工业一样属于高污染且很难进行环保处理和治理的工业项目。

(六)产业布局经济性和经济性产业布局的关系问题

产业布局经济性和经济性产业布局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的经济范畴。就产业布局的经济性而言,它是指产业布局必须讲求效益;而经济性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的布局都必须考虑其投入成本问题。不讲效益的产业布局和不讲成本的产业布局同样都是不可取的。在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和布局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恰恰是忽略了投入成本方面的问题,这是值得反省和注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隐性重复建设问题

隐性重复建设是指以牺牲现有产业优势为代价而搞所谓的新产业建设的问题。隐性重复建设给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浪费问题,比显性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加以对待。

(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缺乏先天资源禀赋

这里的资源是指水资源和矿藏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资源相当贫乏的地区,尤其是矿藏资源。先天资源禀赋的不足,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外部资源的供给。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效与合理配置所遵循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规律而非政府干预手段。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运行的结果将取决于其适应市场经营机制的能力和市场对其反应的灵敏度。

(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仍然需要完善

规划是经济运行的前提,没有规划经济运行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规划又不是经济运行本身,它作为经济运行的蓝图尽管对经济运行前景做出了描述,但是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便是已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本身,同样也存在着不合理或不实际的地方,比如说空间布局中三类地区用地的平衡问题、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定位问题、以火电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和污染防治手段的可行性问题等。上述问题并非如现在规划上讲的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开放的思想,更需要缜密的计划,依赖于积极的合作、利益的分配、多方的互动、产业的选择等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另外,其他有关的国际政治环境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一个国际性的海域,再往南是我国的南沙群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种国际性政治环境可能存在的潜在性影响在地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应当加以考虑。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区位、国家政策、地区国内GDP、科技水平、港口吞吐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工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区域合作虽然在过去对工业发展无显著的影响,但是从国家的政策和现在不断发展的对外合作上来看,无疑将会是以后经济区沿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为支撑,以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形成中国西南部国际贸易和运输中心以及商业、信息中心的目标,本文结合国内外发达地区沿海工业发展的经验以及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工业发展建设提出以下策略:

合理确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及时了解工业产品市场的变化;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合理定位及确定发展规模;加强港口的配套设施建设,多方面吸取货源;扩大对外贸易优惠范围,扩宽融资渠道;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监督管理,确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英虎.树立正确的区位优势观和大通道观[J].广西经济,1998(2)

第14篇

放大镜:

外资撤离加大就业压力

有分析称,外资已产生“制造业回流”现象,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出现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问题。外资撤退无疑将增大就业压力。

显微镜:

60万人离京 就业不能承受之重

大都市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里装满了工作机会,招聘网上的热门职位也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然而去年有60万人挥别北京,未来或继续恶化。

望远镜:

就业东冷西热 农民工返乡潮再现

有媒体报道,以前在春节前后才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目前在多地出现。但人社部称,6、7月份返乡农民工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部分劳务输出大省数据显示省外就业转移人数下降已成趋势。

9月7日,教育部《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报告》,《报告》指出, 25年来,长期困扰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上学难、留不住”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全面实现“两基”,使公民基本受教育权利保障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提前实现了《达喀尔行动纲领(2001—2015)》提出的到2015年使所有儿童享有高质量的免费初等教育的目标,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

义务教育发展“关键数字”

2001-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803万人,2005年又扫除了196万文盲,平均每年扫盲2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2005年“两基”攻坚计划资助范围扩大至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覆盖的中小学生人数增至3000万人;

2006-2010年5年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50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2007年底,西部地区共有368个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两基”,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现“两基”;

第15篇

2、专业学校和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3、景观设计员师)国际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者。

3、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公务人员。

4、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景观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者。

5、城市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环境建设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