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量经济与技术范文

数量经济与技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量经济与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量经济与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数理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生产函数

    一、引言

    作为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具体形式,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下列生产函数:

    Y=Kα(AL)1-α,(0<α<1)

    式中,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A表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L表示有效劳动,α是参数,Y表示产量。这就是着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得出:

    Y=1.01L0.75K0.25

    对这个生产函数以及柯布、道格拉斯所做的工作,余斌,程立如提出了下列批评[1]:

    第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证”了资本家的所得不是来自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工具。第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遗漏了许多可能会影响产出的其他的重要因素。如:机器性能的提高、由于经济的短期波动而导致的资本闲置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工人每天(或每周或每年)工作小时数的变化、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变化等。因而柯布和道格拉斯对模型所做的估计并无实际价值。本论文由无忧整理提供第三,本来,生产函数须在一定技术条件以及一定的资本有机构成下(这两个条件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有很大的差别)来讨论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可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这些条件是随意可变的。文献[1]举例说,由于这一疏忽,可能会引出“用1个轮胎配16个汽缸可以组成一辆汽车”这样的荒谬结论。

    作为与余斌,程立如观点的商榷,程细玉、陈进坤阐述了下列几个基本观点[2]:第一,一个经济模型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一定经济理论的背景下,根据样本数据,对经济现象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比较、筛选,找出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最重要的因素,用他们来构建模型(而把其他次要因素的作用效果纳入模型的误差项),然后用样本数据来估计模型的参数,最后再对估计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一系列统计检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通过以上程序建立的,因而是科学的。第二,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有哪些?在供给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等;在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居民收入、人口、消费习惯等。第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技术条件假定为不变,这的确造成了模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一缺点,后来的学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把技术进步速度纳入了模型。第四,用样本数据估计了模型的参数之后,要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符合经济实际,接着还要进行一系列统计检验。第五,建立经济模型时要考虑所选变量数据的可得性。能够获得数据的变量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成为模型中的变量。

    这两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争论,引起了笔者的若干思考。

    二、数理经济模型

    人们在进行经济学研究和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时,必须要把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清楚地区分开。事实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作为该模型一般形式的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属于数理经济模型范畴。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这是把数理经济模型直接移作计量经济模型来使用(我们将要在后面谈到,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此时,柯布和道格拉斯所作的事情已不再是研究一个数理经济模型,而是在估计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此时,模型中加上了随机项,而数理经济模型是无所谓随机项的)。

    数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陈述和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数理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是为了探索不能用数字表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不能用代数表现的函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旨在通过数学逻辑推理来阐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趋势。这就是说,数理经济学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运用数学语言来研究和表述经济理论,而不是在经验的层面上对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结局进行描述、估计或预测。

    余、程的文章和程、陈的文章同样都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了。余、程文章的主旨是要批评一个数理经济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程、陈文章的主旨则是要为这个数理经济模型辩护。但是,两篇论文的内容,其实却撇开了数理经济模型,说的都是计量经济模型的事情。例如,余、程的文章批评说,模型中遗漏了若干变量、没有把技术条件固定住。对于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批评是对的;对于数理经济模型,这些批评则是不对的。再如,程、陈的文章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说,经济模型中会含有一个误差项(随机项),显然,作者这里所说的“经济模型”指的是计量经济模型而不是数理经济模型,因为,数理经济模型无所谓随机项,计量经济模型才考虑这个项。该论文接下来所说的收集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等等,也全都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候的事情。

    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的现象,在一些研究人员的成果中也常可见到。有的作者用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做计量经济分析时,把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里假定为外生的那些变量作为计量经济分析中理所当然的假定前提,并相应地假定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现在使用的是索洛-斯旺模型而不是别的其它模型,就应该把索洛-斯旺模型的假定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假定,认为这就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根据。这些作者犯了用模型定义现实世界的错误。计量经济分析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是检验计量经济分析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来考察数理经济模型。

    一个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文字阐述,可以用图形来直观地描述,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理经济模型)来表述。三者目标相同,都是为了阐释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模拟现实世界)。

    为了使经济原理的阐释更易于理解,常常需要把现实世界加以简化(简化的世界当然已经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是允许的。因为数理经济模型的目的并不是模拟真实的现实世界,而仅仅是为理解这个世界的特定特征提供见解。这种简化现实世界的方法叫做抽象法。抽象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阐述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舍象掉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态

    而仅仅从量上考察抽象的人类劳动;舍象掉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仅仅考察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自然科学里,抽象法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例如,物理学在阐释一个力学原理时,常常会把摩擦力忽略不计。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作为它的具体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样使用了抽象法,把现实世界中一些本来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因素假定为不变。该模型假定,产出量Y对于资本K和有效劳动AL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即:如果资本和有效劳动加倍,则产量加倍———这意味着,对新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与对已有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一样———这也就是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第2篇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 数据挖掘 区别 联系

一、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一)数量经济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高效运转越来越离不开数学,例如就当前惨淡的股票市场来说,数学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应用到经济学中,经济学领域内产生了数量经济学。在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1979年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成立为标志,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数量经济学是在对理论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更新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对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其经济事实背后的规律,其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对经济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是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当前数量经济学在我国学术界的地位模糊不清,其既是一门方法论,又是一门计量学科,同时还是一门组织管理科学。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数量经济学是将理论经济学的抽象固化的理论概念进行外在的定量分析,使得经济事件背后的经验公式得以在实际生产生活实际中被有效利用,进行转化为措施、方案等,显然数量经济学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二)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e Mining),其是多学科的综合产物,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当下信息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挖掘简单来讲,便是将大量不完整嘈杂的数据中整理分析出客户所感兴趣的信息,数据挖掘包括数据库准备、数据有效开采、结论表示和解释三个层面。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由数理统计、人工智能以及数据库技术作为支撑,其主要功能有分类、发现关联规则以及序列模式、聚类、预测以及偏差预测等。当前关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统计方法的复杂数据挖掘、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据挖掘、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挖掘等。

二、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联系

(一)应用数学作为研究基础

就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联系来说,首先两者均将应用数学作为其研究的基础:在数量经济学中,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形式将外在客观的经济事件间隐藏的相互联系进行定量分析,而在数据挖掘中应用数学为其提供了普适性的方法论,例如数据挖掘的方法中的统计学方法,其可以简单分为回归分析、非判断分析等均需要通过大量的数学分析来实现。

(二)反映客观规律与联系

总体上来说,无论是数量经济学还是数据挖掘技术均是为了服务人们更好的进行生产实践来服务的,均是用来分析和判断事实背后的客观规律和相互联系。数据挖掘的目的便是为了深层次的挖掘数据中所隐藏的“知识”,例如在股票市场,先进的交易软件能够更快的处理和分析当前的股票市场,能够短期内进行市场预测,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数据库分析和处理技术展现出来。数量经济学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其可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以及电子计算数据模拟等。

(三)数据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毫无疑问的是,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数据库技术作为存取信息的最为高效的模式在数量经济学和数据挖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数据挖掘其通过对存储于数据库中的大量繁冗嘈杂的信息进行组合分解等方法获得有用的信息,数量经济学虽然仅仅是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显然其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支撑,为此数据库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数量经济学和数据挖掘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区别500

(一)理论基础各异

数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理论经济,数量经济学是将理论经济的理论概念进行外在的具象化,从外在的经济事实背后的数据分析得出经验公式与模型,其显然属于经济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来说,其经验公式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数据挖掘技术其理论基础为单纯的应用数学,具有适用对象的普适性、大众性。

(二)实现机理各异

数量经济学其实现机理可以简单描述为在已有经济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外在客观经济事实的分析,其主要需要通过大量的人力分析来完成,无法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新的数据模型;数据挖掘技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对数据库中大量不完整的信息的推理关联分析,其能够发现存在在整个数据库中的事实未曾发现的模式,例如在每日的天气预报中,对每日天气的预测分析中将包含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需要大量的数据库分析。

(三)对象领域各异

数量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为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经济数学模型也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数据挖掘技术其理论基础为普适性的应用数学,范围实用性更广。

四、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

(一)数量经济学应用

数量经济学是量化了的经济学,其包含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量经济学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法面面,例如老龄化经济效应数理分析模型用来分析人口结构因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成长潜力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灰色预测与模糊评价用来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机遇进行预测分析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所要处理的问题更广,显然其能够应用到的涉及面更大。例如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被用在商业领域,尤其是在银行以及保险销售领域,例如在客户群体划分、客户流失分析以及客户信用记录分析等方面,其次在市场营销方面,数据挖掘技术更是大放异彩,例如著名的Bass Export利用IBM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客户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军.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污染;经济学;污染治理

1 引言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工农业的逐步实现现代化,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起到了有益的帮助。但部分研究未能紧密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因而其应用价值较为有限。本文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低碳经济思想,运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对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未来几十年,世界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大气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的必然出路。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3 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的数量分析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显得愈发迫切。因此,本文选取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查得各指标2000-2009年度相应数据,并对我国环境污染和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回归分析。

为方便分析,分别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指标为X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指标为X2,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X3;lnX1,lnX2,lnX3分别为其自然对数形式。

3.1 环境污染与治理水平对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为定量研究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如下回归分析,可以构建环境污染与治理水平对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1):

lnX3=8.43-0.16lnX1+0.62lnX2 (1)

t=(3.85)(12.09)

R2=0.997,DW=2.04。

经过检验,可知模型(1)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符合回归分析假设条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两个指标,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产生影响,且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发生次数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则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发生次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则GDP增长量则会降低0.16个百分点。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提高1个百分点时,GDP增长量则会提高062个百分点。

尽管环境污染破坏事故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要远远超过污染破坏事故的负面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在降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维护和谐、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影响

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显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和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对环境破坏事故等生态环境污染行为治理措施,也与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对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对环境污染程度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数量研究,可以构建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水平对生态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模型(2):

经过检验,可知模型(2)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符

合回归分析假设条件。结果表明,GDP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均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的发生水平产生影响。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会降低环境污染破坏事故发生程度,减少环

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则会伴随GDP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即经济社会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引发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提高1个百分点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就会相应减少2.26个百分点。当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时,则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就会相应增加4.24个百分点。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水平都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但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次数则会由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也会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持续恶化,并且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远超过污染治理投资的正面作用。因此,我国不仅应当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资,同时也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公众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缺位,是当前中国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最大缺陷。只有公众真正关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参与环境污染和治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全面强化环境法律监督,重视普通公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议案的办理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2 媒体加大低碳宣传倡导公众低碳生活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公众了解当前社会形势接收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导公众低碳经济模式下合理的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公众对媒体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广告宣传也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人们的学习型消费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指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4.3 政府自身低碳化运作发挥新型污染监管职能

在发展低碳经济社会中,政府自身也要进行低碳化运作,政府行政活动的过程本身也是碳排放的过程,在建立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行使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监管职能,将低碳的理念贯穿于各种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决策与行政决定等都要符合低碳发展战略的要求。

4.4 企业进行低碳设计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

企业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大责任,企业实现低碳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污染处理系统,减少“三废”的排放,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环保型企业要研究低碳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2]李洪琪,徐志强,廉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2).

[3]王忠民.中国现行排污权交易存实现困境易引发环境问题[N].经济日报,2010,(3):16.

[4]李奎.环境污染问题博弈分析[D].郑州大学,2008,(6).

[5]杜丽岩.试论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J].商业时代,2011,(3).

第4篇

[关键词] 枫香 大径无节良材 培育

近年来,随着皖南地区林区林种、造林树种的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对阔叶材和优良阔叶树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阔叶林又有较好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等功效,阔叶树种造林已成为人工林造林的首选。在旌德地区,长期以来,枫香人工林承袭的是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的培育技术,而且笔者也没有看到关于枫香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技术的报道。笔者以参加1994-2002年“枫香在杉、松采伐迹地上更新造林技术”研究为基础,结合近8a来的实践经验,就枫香大径级无节良材的培育的必要性、培育技术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1.枫香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的必要性

安徽省旌德地区人工林主要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而且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造的,现均已逐步进入成熟采伐期,以枫香等乡土树种作为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树种已被林业工作者和林农广泛接受,并自1994年以来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但枫香人工林的培育仍然沿袭的是杉木马尾松的培育技术,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特别是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技术方面一直是空白。而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即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效益,又要保证森林持续生产、为人类经济建设服务。相对外来树种、针叶树种而言,经营乡土阔叶树种更能恢复林下植被,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遗传改良使材质改善,通过森林培育人工修枝生产无节良材,使其经济价值大幅增加,可有效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林地潜力,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

2.枫香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技术

2.1 认真做好规划设计

在皖南山区,枫香虽然是土生树种,但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生长差异很大,就是同一立地条件,彼此的差异也很显著,因此规划设计书中不仅要考虑海拔、坡度、坡向、土壤厚度等因子,还要考虑植穴的大小、深度、抚育管理技术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山脊部位,一般不宜种植枫香,而应该选择马尾松等耐贫瘠树种,因为山脊部位土壤浅薄贫瘠,枫香生长缓慢,且易遭受雨雪冰冻、风折等自然灾害;整地方式以块状整地,先对林地剩余物进行清理,垄成拦土带,带宽1.5-2m,带间距10-15m,然后按株行距2m×2m穴状整地,植穴大小30cm×30cm×25cm。

2.2 苗木选择

造林苗木应选择1a生粗壮苗,苗高应≥60cm,无冻俏、无病虫优质苗木,地径≥0.5cm。值得注意的是,2a生的苗木一般不可取,因为2a生苗木成活率相对要低得多,笔者曾多次试验,试验结果一样,但2a生的枫香苗木造林成活率偏低的原因尚不清楚。

2.3 造林密度的选择

枫香纯林的营建,应以密植较好,初植密度2130-3000株/hm2;杉木×枫香混交林,以6杉4枫为宜,总密度3000株/ hm2。高密度的种植可以压抑枫香侧枝的生长,激励树干的高生长,从而保持良好干形。另一方面,侧枝生长的压抑,也有利于人工进行整枝,以减少用工量,降低培育成本。

2.4 营建混交林

为防止枫香病虫害的大发生,可能通过营建针阔混交林的模式来预防。2011年6月,蔡家桥林场祥云庵工区水库里10 hm2枫香林地,其中4.5 hm2枫香纯林尺蠖大发生,枫香叶片被取食迨尽,而与之相邻的5.5 hm2杉木×枫香混交林则只有轻度危害。

在皖南山区,杉木采伐迹地用枫香更新造林,营建杉木×枫香混交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成果。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后,保留杉木萌条,杉木的生长可以压制枫香侧枝的生长,促进高生长。而杉木是半阴性树种,所以枫香的高生长又会对杉木起到良好的蔽阴作用。

2.5 抚育管理

造林当年6~7月要进行全面砍草、扩穴、施肥,8~9月进行全面砍草。第2a同期进行二遍全面砍草抚育,第3a7--8月进行一次全面砍草抚育。第5a进行一次全面砍灌抚育,同时进行透光伐。9-10年进行一次卫生伐。15a、20a再进行一次生态疏伐。

2.6 适时调控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以控制林分郁闭度0.7-0.8为佳,当林分到5a时,进行透光伐,主要伐除被压木,杉木×枫香混交林以伐除2代杉木萌条为主;当林分到10-12a、树高长到6m以后,需要进行一次强度间伐,枫香纯林保留1650株/ hm2,杉木×枫香混交林,枫香保留量可适当降低一些,1350株/ hm2。林分到15a时,枫香纯林保留1350株/ hm2,杉木×枫香混交林,2代杉木全部伐除,保留枫香。林分20a时,枫香保留900株/ hm2。

2.7 人工抹芽整枝

节疤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树干髓部偏心率、圆满度以及弯曲度,其数量、大小、分布是木材分类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通过抹芽整枝以确保枫香优良干形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蔡家桥林场祥云工区汶山枫香造林地,通过抹芽、整枝树体总枝量的10%、20%、30%、40%、50%对比试验,发现以抹芽、整枝总树体枝量的30%左右为最合适。但整除的枝条均为树干下面部分,目测以不超过树高三分之一为准,抹芽仅在中部,实施抹芽的树龄仅为3-5a,6年后的林木树高达3m以上因施工困难而只进行了整枝处理。小枝条整枝采用手锯人工修枝,以免损伤主干树皮,大枝条通常采用油锯整枝,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人工抹芽整枝通常结合抚育间伐管理一并实施,可相应减少成本。

2.8 实施择伐

杉木×枫香混交林龄达到10-12a以上时,必须对杉木进行择伐,因为这个时期的杉木生长受到枫香的挤压,已经无法与枫香竞争光源而退化,同时枫香也会因为杉木的挤压使自然整枝过高,冠幅偏小,此时的枫香虽然高生长不受影响,但树径生长滞缓,达不到大径材的培育效果,或是培育周期延长。同时,自然整理枝过高,树干枝下高过大,主干细弱,容易遭受大风和雨雪冰冻灾害。

3.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林种和树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增强涵养水源功能;林地资源更加优化,生产力得到合理发挥;初步形成一个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生态功能愈趋完善、持久稳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2 经济效益

枫香造林抚育第1a投入成本3675元/ hm2,第2a、3a抚育成本2400元/ hm2,第5a幼林培育成本1200元/ hm2,第10a抚育间伐成本1200元/ hm2,间伐材收入900元/ hm2,第15a抚育间伐成本1200元/ hm2,间伐材收入4500元/ hm2。第20a进行一次生态疏伐,投入成本6750元/ hm2,收入13500元/ hm2。林分成熟期以杉木26a为对比计算,在本地区进入成熟期杉木平均胸径16cm,平均材积0.089m3,按1350株/ hm2计出材量为120 m3;26a枫香平均胸径22cm,平均材积0.1674 m3,按900株/ hm2计出材量150 m3。两相对比,同龄林分枫香林比杉木林多30 m3 / hm2材积,按平均650元/ m3计算,可增加19500元/ hm2收入。

3.3 社会效益

不仅可以解决林产品的供需矛盾,促进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建设时所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提高项目区的林业经营水平,提高对小径材的充分利用。

4.结论

枫香大径无节良材培育技术,一是可以使地力得到充分利用,逐步提高林地地力和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增加林农经济收入;二是可以有效调整造林树种结构,增加木材种类,以满足市场对阔叶树木材的需求;三是可以有效改善林地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以生物措施控制森林虫害,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四是可以为大面积培育优质阔叶树大径级无节良材奠定基础。

枫香大径无节良材培育的技术要点是:①枫香造林时应进行密植,初植密度2130-3000株/hm2;杉木×枫香混交林,以6杉4枫为宜,总密度3000株/ hm2。②林分达到10—12 a 时应及时进行强度间伐,否则容易造成高长旺盛的小径材,易遭受风雪灾害。本技术主要特性:①蔡家桥林场自1994年开始实施枫香造林技术研究,2011-2012年枫香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乡土阔叶树种的培育研究。②技术应用成果明显,幼林阶段观测,生长量比二代杉木纯林提高30%左右,缩短经营利用周期5-10a,提高了森林的生态功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③枫香中幼龄林培育,采用人工砍灌、修枝、抚育间伐技术,对培育大径级无节良材有一定的技术经验,现有林分优越性效果明显。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数量;经济增长;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44-05

引言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较大的企业数量常伴随着较大的经济总量,但企业数量的增长同时意味着平均意义下企业规模的下降,导致规模经济的损失,那么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推动企业数量增长引起的经济总量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损失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而言孰轻孰重?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以上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利用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企业的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广州市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规模越小,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中小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本文在分析广州市中小企业存在问题后,建议政府在给予政策发展空间后,有意识地引导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投入,孵化和培育中小企业,不但有利于培育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也有利于现期的产出增长。

一、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本节从两个层面对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研究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其次,考虑企业规模因素对企业数量的产出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检验。第二个层面的分析研究以第一个层面的研究为前提和基础。

(一)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计量模型。本文研究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Y= ALaK1-a,式中Y、L、K分别代表产量、劳动和资本,A、a为常数,基于区域内所有企业根据最大成本收益率行动假设前提下,研究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建立指数函数回归模型,两边取对数,整理得:

log(yit)=c0+cklog(xkit)+εit(方程1)

其中,yit为区域i在t期的产出,xit为区域i在t期的要素投入,k为投入的种类,k=1,2,3,分别代表劳动、资本与企业数量,εit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区域个体成员与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

对上式进一步展开,得:

log(yit)=c0+cLlog(Lit)+cKlog(Kit)+cQlog(Qit)+εit

其中,Lit为区域i在t期的劳动力投入,Kit为区域i在t期的劳动力投入,Qit为区域i在t期企业数量,cL、cK、cQ就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根据以上模型,可以分别采用不变系数、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方式,研究广州市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数据为时间序列从2000年至2008年共九年,样本截面数据为全市12个区、县级市区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全市企业数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92%,所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全部法人单位为对象作定量分析。

因变量为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平减,自变量资本投入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按197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平减,劳动力投入以年末从业人员数计量。

3.实证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作分析是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假设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

首先进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单方程回归。考虑到产出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引入自回归AR(p)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log(y)= -8.296 +0.229 log(L)+0.165log(K)+0.205log(Q)+0.944AR(1) (方程2)

t (-1.05)(2.98) (2.33) (4.08)

(120.69)

R2=0.983Adjust R2=0.990 D.W.=1.93

结果分析:回归后R2为0.983,D.W.统计量为1.938。自变量劳动力、资本与企业数量的估计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达到0.205,达到预期结果。但是常数项的估计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删除常数项后的估计结果如下:

log(y)=0.404log(L)+0.418log(K)+0.233log(Q)+0.885AR(1)

(方程3)

t (5.25)(6.59)(4.58)

(126.35)

R2=0.988Adjust R2=0.990 D.W.=1.94

以上回归方程回归后R2为0.988,D.W.统计量为1.94。自变量劳动力、资本与企业数量的估计系数以及常数项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效果良好。并且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达到0.233,说明企业数量与产出之间有正相关性。

由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常数项一般为技术进步因素,根据以上两个模型差异,可以判断,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使用技术的先进程度与技术改良速度。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是逐渐提高的。为检验以上判断,设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是时变的,为此,引入时间变量调整方程2:

cQt=cQ(i)ti,

考察随着时间变化,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趋势。

log(y)=0.113log(L)+0.124log(K)+(0.0054t+0.000626t2 )log(Q)+0.918AR(1) (方程4)

t (1.158)(2.213 )(3.851)

(4.104)(108.97)

R2=0.994Adjust R2=0.996 D.W.=1.58

结果分析: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系数逐渐增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全市范围看,将企业数量也作为一种经济投入要素,相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要素,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这里也可以回答引言提出的问题,即企业数量增加带来经济总量的提高远远大于规模经济的损失,长期来看,推动了广州市区域产出的增加。

(二)考虑规模因素的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的检验工作及相关结果,继续分析和检验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下对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的影响。

1.计量模型。由初始模型:

log(y)=c0+cLlog(L)+cKlog(K)+cQlog(Q)+ε

引入虚拟变量:

log(y)=c0+cLlog(L)+cKlog(K)+cQlog(Q)+c′Qlog(Q)+ε

根据虚拟变量的取值不同,该模型可以写成如下两种不同的形式:

log(y)=c0+cLlog(L)+cKlog(K)+cQlog(Q)+ε (1)log(y)=c0+cLlog(L)+cKlog(K)+(cQl+c′Q)log(Q)+ε (2)

此时,可以通过检验企业数量的系数cQ与(cQ+c′Q)是否发生显著性变化来确定两组数据对产出的弹性是否相同,进而确定分组数据所依据的指标是否会对产出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对(2)式的回归判断虚拟变量所在项的估计系数c′Q是否显著,从而确定有关因素是否会对产出产生显著影响。如果c′Q显著不为零,则表明两个组中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分组所依据的指标会对产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两组中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分别为cQ与c′Q;如果c′Q不显著非零,则表明对产出不产生显著影响,并可以认定分组所依据的指标对对产出产生没有显著影响。

2.实证分析。以第二、三产业所有行业门类2008年数据为原始数据,将企业规模的考察重点放在资产规模、劳动力规模、收入规模三个主要方面考虑。

(1)资产规模。以年末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资产规模的衡量标准,并以此对相关数据进行升序排列,并依照排序结果将数据平均分成两组,依照模型进行回归。

资产规模高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

log(y)= 1.48+0.486 log(L)+0.672log(K)+0.282log(Q)

t (3.150)(2.674) (5.276) (2.241)

R2=0.964Adjust R2=0.988 D.W.=2.05

资产规模低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表:

log(y)= 1.293 +0.553log(L)+0.611log(K)+0.465log(Q)

t (2.043)(8.188)(2.336) (2.383)

R2=0.969Adjust R2=0.990 D.W.=2.06

回归结果表明,两组行业的企业数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虚拟变量D的系数为 0.183,显著不为零。在资产规模较低的一组中,系数为0.465;在资产规模较高的一组中,系数为0.282 。即从广州全市角度分析,在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资产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较大,增加资产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更有利于促进产出的增加。

(2)劳动力规模。以年末从业人员作为企业劳动力规模的衡量标准,对相关数据进行升序排列,并依照排序结果将数据平均分成两组,依照模型进行回归。

劳动力规模高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

log(y)= 1.232 +0.409log(L)+0.861log(K)+0.106log(Q)

t (2.792)(5.256) (2.690) (2.164)

R2=0.968Adjust R2=0.973 D.W.=1.98

劳动力规模低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

log(y)= 1.293+0.699log(L)+0.247log(K)+0.297log(Q)

t (2.679)(2.510) (5.043) (2.201)

R2=0.972Adjust R2=0.984 D.W.=1.99

回归结果表明,两组行业的企业数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虚拟变量D的系数为0.191,显著不为零。在劳动力规模较低的一组中,系数为0.297;在劳动力规模较高的一组中,系数为0.106。即从广州全市角度分析,在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劳动力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较大,增加劳动力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更有利于促进产出的增加。

(3)收入规模。以全年营业收入作为企业收入规模的衡量标准,对相关数据进行升序排列,并依照排序结果将数据平均分成两组,依照模型进行回归。

收入规模高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

log(y)=1.878 +0.575log(L)+0.563log(K)+0.118log(Q)

t (3.589)(4.386) (4.691) (3.158)

R2=0.942Adjust R2=0.963 D.W.=2.13

收入规模低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

log(y)= 1.857 +0.704log(L)+0.245log(K)+0.239log(Q)

t (6.443) (7.776) (2.038) (1.554)

R2=0.955Adjust R2=0.971 D.W.=2.14

回归结果表明,两组行业的企业数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虚拟变量D的系数为0.121,显著不为零。在收入规模较低的一组中,系数为0.239,在收入规模较高的一组中,系数为0.118。即从广州市角度分析,在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收入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较大,增加收入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更有利于促进产出的增加。

二、基本结论

根据以上两个层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是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递增的。二是从广州全市角度分析,在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从劳动力规模、收入规模看,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因此,可以说,从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出发,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突破点在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重视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孵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将有利于培育经济的长期增长力。

三、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分析

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广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并正视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中小企业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州市中小企业在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无论是在数量、经济效益,还是对全市经济的推动方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经济实力不容忽视。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中小企业为128 305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3%;中小企业资产总额为20 245.28亿元,占66.12%;营业收入为11 758.64亿元,占58.52%,实现利润总额7 231.82亿元,占59.37%,在大多数经济指标中,中小企业所占份额已经超过50%,是广州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从每亿元营业收入所吸纳的劳动力来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69人、324人。从每亿元营业收入所需投入的资本来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1.72亿元,1.25亿元。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中,从生产同样的物质财富,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投入相对较少的资本角度看,中小企业是推动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符合广州市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的。

3.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中小企业就业人数为381.56万人,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7.56%,比2004年中小企业就业人员数增加162.62万人,即中小企业近四年来以每年新增就业40.65万人的速度递增。平均每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9人。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广州市的中小企业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作用。

4.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第二产业中小企业33 770个,第三产业中小企业94 535个;第二产业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8.45亿元,第三产业6 763.36亿元;第二产业中小企业全年营业收入5 012.29亿元,第三产业6 746.35亿元。因此广州市中小企业广泛的分布于第三产业,正是因为广州市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又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所以中小企业通常习惯于在国家非垄断行业内寻找合适的成长点,如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大量生存繁衍。这些行业大都技术含量较低,生产投入成本较少,进入门槛较低。

(二)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企业寿命偏短。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则指生产同量的劳动成果需要更多的劳动耗费。2008年广州市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比全市水平高5.15个百分点,表明广州市中小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仍较低,行业竞争力仍较弱。

中小企业寿命普遍偏短,全市中小企业中婴儿企业占10.2%,一至二年历史的企业占28.69%,二至三年历史的企业占10.03%,三至五年历史的企业占16.63%,全市一至五年的企业占65.56%,五年以上的企业仅占34.44%。虽然存在新注册企业享有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的客观原因,但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弱。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行业创新能力弱。在广州市中小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层次低,面临着技术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创新能力非常薄弱。2008年末,在全市39个规模以下工业大类行业中,企业数量居第一位的行业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达3 427家;居第三位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达1 716家,还有为数不少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企业。在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产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或产品创新,产品更新换代能力滞后,老产品多,新产品少。

3.专业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缺乏。广州市中小企业普遍欠缺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统计,从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中小企业占73.02%,大企业占61.64%,中小企业比大企业高出11.38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中小企业占10.57%,大企业占17.47%,大企业比中小企业高出6.9个百分点。从从业人员技术等级情况来看,高级工及以上的比重中小企业为47.31%,而大企业比重为60.24%,中小企业比大企业低12.93个百分点。中级工的比重中小企业为52.09%,比大企业的39.76%高出12.33个百分点。总体说来,无论从学历情况还是技术等级情况来看,广州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层次偏低。

4.电子商务应用少,信息化水平低。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统计,全市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占全市中小企业的78.9%,但拥有网站的企业只占9.95%,发生电子商务采购的企业占1.09%,发生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0.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配备了电子信息设备,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进行获取和信息,并没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商务活动,信息化程度不高。

5.发展资金不足,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据2005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广州市逾30万家中小企业约需1 000多亿元的担保贷款需求,而广州市注册登记的6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中,具有一定规模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并在市经贸委登记备案的只有21家,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只有114.06亿元,仅占企业需求的1/10;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户数,只占企业需求的不足1%。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要实现广州市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途径和突破口在于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生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保持中小企业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保证广州市中小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国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经验值得借鉴:许多国家都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扶助;制定颁布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用经济立法形式扶助中小企业;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扶持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接受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咨询,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市场信息,向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服务等。

政府目前对中小企业的态度是“放小”,“放小”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在宽松环境的基础上“扶小”,引导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投入。

(一)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近年来,广州市在产业结构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必须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这一调整过程。首先,引导中小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等产业,并在风险投资引入、技术、融资、科研队伍建设和专利申请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其次,引导他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资和经营,参与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事业。最后,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进入垄断行业。

(二)优化中小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一是放宽中小企业准入限制,各行业主管部门修订现行的产业进入标准,简化中小企业设立审批程序,对中小企业注册登记实行“无门槛”制。二是鼓励各种创业活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部门咨询和协助办理各种手续的服务。培训机构对初次创业者进行培训应形成制度,同时不定期邀请各类专家、企业家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在职工作人员创办创新性企业。

(三)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

第一,制订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广州市应围绕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尽快制订专门的法律和计划,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第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技术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及金融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市场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第三,制定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如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各种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相联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等。

(四)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一方面,建立必要的技术、管理培训与服务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主要经营者、财会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在企业诊断、法律顾问、信息采集与交流、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监测、资金融通、市场开拓、产品展览、营销广告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时下,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到中小企业工作,而且企业中的员工也有不安心工作的境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小企业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而且社会地位低。必须迅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克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五)加强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建设

要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孵化器功能,营造催生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良好环境。抓紧建设广州市国际企业孵化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和项目发展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和科技园区建立区域性企业孵化器,支持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创办企业孵化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的多层次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六)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广州市要创造适合的软硬环境,从企业创新平台到展销、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检测、物流配送和公共品牌建设等方面构建整个价值链服务系统,统筹功能布局,筑巢引凤。每年定期研究广州市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适时规划各类产业集聚区,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及时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天祯,张丽蓉.关于广州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J].广东经济学会,2008,(5):33-34.

[2]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EB/OL].,2009-05-29.

第6篇

社会关系-数量关系-法律关系的客观存在,为本文提出创建“数量法学”的建议奠定了基础。数量法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三者相互关系原理。在数量法学领域,经济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突出地位,为切合论题需要,本文集中从经济关系入手。

本文用“数量法学”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下面的内容,是作者对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

一、数量经济关系与法

社会化经济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因而科学地认识这种经济关系,不能脱离它的社会本性。同时,这种经济关系,又是依靠量的方面的测定、计算建立起来的。没有数量经济关系,便没有社会化经济关系本身。应当说,社会化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数量关系:

1.经济现象之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它一般表现为一个经济现象发生数量上的变化,另一个经济现象也会相应地发生数量上的变化。例如,货币投放量减少,基本建设速度、规模就会下降;商品价格降低,销售量就会增大;工资提高,企业利润率就会下降。这种数量经济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关系值是固定的,表现为函数关系,另一类是具体关系值是不固定的,表现为相关关系,即对于一种经济现象的某一个确定的数值,另一种经济现象有多少个数值与对应。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是数量经济关系的基础。

2.经济关系是随时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存在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问题。经济现象或经济现象标志的数量表现称为自变量,发生对应变化的变量为因变量。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化,而最佳化过程本身就包含对变化的分析,即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使目标函数如收入、成本、利润等函数最佳化(最大或最小)的自变量的数值达到最佳化,总是每一经济主体所遵循的原则。

3.经济活动主体总是有效地利用各种投入要素(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投入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和劳动;产出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企业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把握用以提品与劳务的生产体系的技术-经济特征,寻找能使成本最低的各种投入要素的优化结合方式。此外,价值(功能与成本或费用的比值)关系、盈亏关系等都是数量经济关系。

4.国家把社会劳动消耗多的最稀缺的资源优先分配经济效益最好的行业和部门,以生产效用最高的产品,其必不可少的,是对资源的边际收益进行估价。这种估价,不仅受目标函数的系数、约束条件的系数及常数的制约,而且还受约束条件的个数、决策变量的多少的影响。

社会化经济对法提出了统一调整的要求,传统法部门调整的局限性增大了,而数量经济又向法的调整机制提出了新挑战。法必须把数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数学基础和数量表现的法,是不可思议的。

每个企业基于利益在自己的法制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经济活动。如果它们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那么经济秩序可推定为良性的。但实际情况总不是这样。如用定量方法描述,则如下图:娬饫铮哂胁煌ㄖ乒勰畹钠笠凳*量用A、B、C表示,它们分别进行X、Y、Z经济活动。在某类经济法规规范下,X、Y活动为合法行为,Z活动受到限制。如果这类经济法规存在废改立情况变化,则X、Y活动受到限制,Z活动受到鼓励,那么便给不同企业的利益带来得失不等的后果。由此可见,对不同法制观念的企业进行分类,确定其经济活动模式,把经济法规实施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定量化,从而能够对社会经济秩序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再进一步,应当讨论“合法”与“违法”的法定界限根由,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第2章和第3章里,分别作出了“维护水质良好状态”和对污染环境的废气,“需要排入的,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的规定。那么,“污染程度”、“水质状态标准”这些标准值(临界判据)是怎样被确定的呢?法律规范与科学事实、临界判据有怎样的关系呢?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科学事实与标准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已经学科论证。例如,二氧化碳的日平均浓度,现规定最高允许值为150微克/立方米。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含量超过这个DO值,则被认定污染比较严重,如不超过,则不予认定。有的国家把一级水的DO值规定为7毫克/升。据此,DO值为7.1毫克/升的是一级水,而DO值为6.9毫克/升的则为非一级水。这是用标准值来划分科学事实。然而在实际上,这个DO值9毫克/升的则为非一级水。这是用标准值来划分科学事实。然而在实际上,这个DO值并不符合实际数据上的某些差别。这个观点,我们可通过构造隶属函数式加以说明:

A1(X)=1x≥712(x-5)5

         上式是DO值对于一级水的隶属函数。式中x是DO值的实际测值。从式中可以看出:DO实测值越大,对一级水的隶属度也越大,当x≤7毫克/升时,即完全属于一级水这个模糊子集。类似的,可以建立对于二级水的隶属函数关系。

A2(X)=-12(x-7)5≤X<712(x-3)3<x<50x≤3,x≥7

当DO实测值x=5.5毫克/升时,A1(5.5)=0.25,A2(5.5)=0.75,根据隶属原则,即哪一个隶属度最大则归入啊一类原则,可断定属于二级水,而不属于一级水。这是仅就DO值而言的,实际上划定水质时有十几个参数。            联系上述DO值,从科学事实看,如果二氧化碳的日平均浓度为149.9毫克/立方米,不能说污染不严重;如6.9毫无/升为非一级水,则在科学事实上,7.1毫克/升与6.9毫克/升的水质状态,几乎无甚差别。

尽管如此,法律不能不明确规定临界判据而听任科学工作者的解释或长官决定。190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洁净的食品与药物法令》。议院委员会解释说:“某些物质是否有毒或有害健康的问题,议案中不做规定,而应在专门的无偏见的科学权威指导下,经过最认真的调查分析、检验、实验和彻底的研究之后,留待部长决定”。这种把“物质是否有毒或有害健康的问题”的鉴定权留给科学家的规定,产生了深刻的弊端,而留给部长决定,因为他们缺乏专门知识,是无力处理这些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因此,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法定程序,由法律确定标准值,便成为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对“科学事实-标准值-法规范”这一动态过程的上述简单描述表明:标准值的确定,应建立在对科学事实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法律必须把科学事实与标准值分开,并明确将标准值规定为临界判据,使之规范化,作为合法与违法的法定界线。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我们看到,数量范畴对于法律规范的形成,起了多么关键的作用。正是数量范畴,揭示了法规范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并在它们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法学理论运用数量范畴的客观依据,是社会过程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性。任何社会关系、社会范畴、社会规律,都可以表现为度,即体现着一定的量。研究社会过程的量,意义在于通过揭示社会现象的关系和比例,加深对其质的认识。有的学者指出:只有当一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被理解得相当充分,达到可以通过模型将其数字形式化的程度时,数量范畴才能起到认识的作用。

二、数量法学的学科特征

作为新学科、边缘学科的数量法学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决定的。可以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当代,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并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生产-社会”的一体化过程正在形成并展现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在“科学-生产-社会”一体化过程的基础上,以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和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科学,出现了两者相互“融合”的状况。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它们的接合点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界限模糊起来。马克思曾预言,“将来,依照人文科学包含自然科学的程度,自然科学也将把人文科学包含在自身,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的这一真理性认识,给人们带来了建立和研究数量法学这“一门科学”的极大兴趣和创造力。

数量法学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数量法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规律的科学。数量法学是相对独立的法学领域。与现在的一般法学部门不同,它不囿于本部门法律的定性研究,而是对整个法律体系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它的高度概括性和定量化,它与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的紧密联系,使它能够深入到法的量化之中,回答许多场合超越法律形式之外的内在根据问题。这里,应当对数量法学的研究对象给予确切的说明:

1.数量法学不仅仅研究法律形式及法律形式的结构,它首先要研究法律形式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废止以及发挥调整作用的数学基础和数量表现;

2.数量法学不仅仅研究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规律,它特别注意研究社会关系中数量关系的规律,研究法律调整数量关系的固有规律。

3.数量法学不仅仅研究某一法部门的内容、经济学内容和数学内容,更重要的,它的研究是跨法学部门的,跨经济学、数学学科的,具有跨部门、跨学科的“双跨”性质。

然而,上述研究客体并不是孤立存在、彼此无缘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共处于数量法学统一体中。任何一门科学统一体,都有自己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数量关系-法律关系的相互联系机制,应当是数量法学的逻辑起点。对于这种联系机制,这里用“数量社会法律关系”表述。作为数量法学逻辑起点的数量社会法律关系,其含义如下:

(1)它是一种法律关系,即被法所规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逻辑起点应限定为法律关系,而非社会关系、数量关系。数量法学理论体系由此而始。

(2)它是社会关系被法规范后所形成的社会法律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是法的调整客体。

(3)它是数量社会关系被法规范后形成的法律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关系,而是决定于并表现为数量关系的社会关系。

这样,可以说数量法学的逻辑起点,是数量社会关系被法调整后所形成的数量社会法律关系。

马克思认为,“一切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在法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处理资料,设计立法;二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地解决立法及理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所谓定量分析,是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描述社会过程的某些主要因素或基本量及其相互关系。它们为具体解决法律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动态反应提供有效工具。定量分析包括数学方程、图象和表格、数理逻辑等。

法的定量分析以数量分析为基础。其方法论原则是:第一,寻找联系    和前提,而且应当是联结的基础。这条主线应贯穿体系的始终。第二,寻找联系的中介。这个中介,可以理解为“桥梁”。这个“桥梁”是社会。通过该“桥梁”,把法与数学综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具有新质的统一体。第三,寻找这个综合体的表现形式。新质不是各自原质的机械复合,因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在这里发生了转化,演变为由新质所规定的新的表现形式。这个理论环节复杂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整体上,称之为“法的定量分析”。

法的定量分析程式如下图所示:

数量法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原则,除一般科学方法和传统法学方法外,它特别注重于数学方法和“新三论”方法。

在法的领域,数学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法中,涉及平衡法、经济数学方法、经济数学模型等;在基本建设法中,涉及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群控论、矩阵模型等;在财政信贷法中,涉及平衡表、数学模型、自动化计算等;在科技法中,涉及网络模型、网络图式、指标计算、标准化方法等;在农业法中,涉及平衡表、矩阵模型、线性规划、几何图型、曲线图、平面图等;在物资法中,涉及经济数学方法、现代计算技术等;在资源法中,涉及平衡表、自动化计算、统计方法、总图等;在商业法中,涉及平衡表、统计方法、需求弹性计算、经济数学模型;在劳动法中,涉及指标计算、综合技术经济分析、综合指数法、因素法、定额法、平衡表等;价格法中,涉及平衡表、经济数学模型、概率论、需求弹性计算等;企业法中,涉及数学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是统计模型)、线性规划、平衡表等。此外,在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中,数学方法亦有相应的应用。

在数量法学理论中,任何排斥或过高估计数学方法的思想,都是片面的。数学只研究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表现,不能揭示现象相互联系的性质;而且,它不能对法的领域所有问题作出回答,其应用又受制于人的主观目的性;数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而不是思想,它无法揭示社会行为和法律行为的本质。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认识吸收和运用数学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我们的基本态度应当是:探讨运用数学方法与运用传统法学方法的关系,寻找理解和运用数学方法的途径、方式和条件。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横断学科,具有方法论功能。采用“新三论”方法,是由“新三论”的普遍性和“新三论”方法本身的普遍方法论意义决定的。用“新三论”方法解决法律课题,是改进法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新尝试。

数量法学理论把法规范、法制度以及法观念和法律关系作为集合体加以研究。在数量法学理论那里,它们的功能、结构和行为都必须按照一定目的和一定方向实现整合。数量法学范畴体系,包括一般范畴、共有范畴和自有范畴。当一般范畴、共有范畴特别是共有范畴引入该范畴体系时,其功能、结构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在系统论方法面前,如果指望靠单纯变换一下概念、变换一下说法就可以解决创建起数量法学理论的问题,那就错了。利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相关法学领域间已有的人为的界限将趋于消失。

社会活动复杂多变,谁能理出头绪来?在法秩序上,一个确定的宏观状态可以由许多不同的微观状态来体现,而且一个确定的宏观状态与一定的微观状态相对应。这些微观状态由于主体的活动而不断变换着,很难断定法秩序在某一时刻究竟以何种微观状态出现。而且,在这一时刻微观状态改变了许多次,各种微观状态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出现不止一次。在一定的宏观状态下,不规则的混乱状态越多,社会的熵就越大。利用熵原理识别社会活动的“自发过程”、“可逆过程”或“不可逆过程”、“不能发生”等状态,从而用立法手段加以调节,以确定某一时期社会活动的方向和限度,使法秩序处于理想状态。此外,“反馈”概念可以用来研究法实施的社会后果。

总之,数量法学理论领域采用控制论方法,在把社会总体运行的法律调整当作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其组成系统与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和反馈联系,研究对社会进行控制、指挥的规律,研究法律调整机制内部各个法规范、法制度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原理,就能回答社会良性运行的最优法律调整问题。

研究立法,特别是研究法实施的社会后果,把握信息系统的阶段(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构成是必要的。姟迹耍龋玻啊*从上列信息流程看,信息由社会运行系统和执法系统产生。对于形成于上述系统内部、外部的信息流,应由一定组织机构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经分门别类地汇总后,进行处理。处理的原则是信息内容的可利用性。在信息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对处理的信息的评定等诸信息阶段中,存在信息的传递问题。

信息流程是通过信息系统的各个组织实现的。因之,须应确定信息的收集组织,处理组织、传递组织和评定组织等信息系统的“硬件”构成因素。这是利用信息论方法研究数量法学理论时不可忽视的方面。立法机构的研究室、政府部门的研究室等,是目前立法、执法主要信息系统,但由于收集、处理、传递和评定等职能集于一身,缺点甚多,因此,应对上述机构信息系统的“硬件”加以改进。

三、数量法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任务

从数量法学的研究对象来看,确定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法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量法学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宏观研究领域和微观研究领域两个方面。

在宏观研究领域,数量法学研究法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揭示在社会基本过程中法调整数量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律。宏观数量经济关系,是总合社会经济关系,是其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全社会加权总数、平均数或比率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和发展速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利息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决算和赤字、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宏观数量经济关系可称为总量经济关系。法如何调整总量经济关系,是数量法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例一,价格立法的定量分析。

第7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1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052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很多地方,人们受到酸雨、雾霾以及噪声等的侵害,还有一些城市,出现了很严重的沙尘暴,这些都是由于人们对于废气的随意排放,对垃圾的处理不当以及对树木的乱砍滥伐所造成的。想要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就应该善待我们的地球,爱护环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让环境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笔者将对于环境的监测技术以及环境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行探讨。

1 环境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了解环境质量、获取环境信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水源、空气、噪声、辐射等进行监测来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具有观测环境变化的作用。保护环境建立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只有经过环境监测,才能获得环境质量的相关信息以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只有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污染源的主要成分,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排除污染源,才能提高环境的质量。例如,在某市的某条河流发现有大量死鱼,只有对河流的水质进行检测,才能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以及污染成分,并查处有害物质的来源,从而将其进行排除。同时应对该河流的水进行截断,以防下游人群遭受“毒水”的侵害。

1.2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监测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目前采用最多的监测方法有采样分析、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等。采样分析就是由监测人员来收集监测对象的样本,例如想要监测某地河水的水质,可采用取样袋装一些样本带回实验室,并采用光谱或者是红外线进行检测,采样分析这种监测方式可用于水源、空气还有一些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现场监测是指监测人员携带相关监测到监测现场,在现场直接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该种监测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量采集资料,数据全面客观,并且监测仪器设备携带较为方便,不会产生太多运输成本,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现场监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自动监测是所有监测方法中最为先进的一项监测技术,该监测方法可用于对水源、空气等进行自动化的监测,因此在国外运用极为广泛。我国在这方面也研发出相关的产品,但是由于技术方面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该种设备在应用上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监测效果不理想。总的来说,想要提高环境的监测技术,应注意以下三点:

(1)采样分析的样本应尽量全面一些,使检测结果更加接近事实,减小误差;(2)检测工作应该定期进行,以及时获取最新数据,掌握最新的环境质量相关信息;(3)提高相关检测设备的检测水平,加大对相关设备的研发力度。

2 环境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效果

2.1 环境污染现状

最近这几年,我国环境的质量急剧下滑,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厂污水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城市的水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工厂中废气的排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用小汽车的数量也趋于急剧上升,汽车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汽车尾气的排放对于城市中空气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压力,虽然很多城市已经实施了“限号”的政策,但空气污染仍然很严重,有些城市常常会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城市甚至在一些乡镇中,垃圾污染的现象也尤为严重,“白色污染”问题对人类造成的困扰已经持续很多年,虽然在相关政策的监管下,垃圾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快餐”时代的到来,“白色垃圾”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噪声污染在城市中较为常见,最主要的是交通噪声以及娱乐场所的噪声。汽车数量的增加不但会使空气质量受到严重的威胁,汽车鸣笛声也会对城市造成很严重的噪声污染,因此人们常说,城市是“喧哗”的,其实是对城市噪声的抗议;与以上四种污染相比,辐射污染是人们最难以察觉的一种污染方式,但辐射却在无声无息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城市中的信号发射塔、电视台、电子雾等都是辐射污染的来源,可以说,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不同程度的辐射当中,形势非常严峻。

2.2 环境质量控制的措施

对于环境质量的控制,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基础上,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对环境的质量进行控制,使大家能够生存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当中。对环境质量的控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年均增长率为近百分之十。就经济总量而言,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比如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些现象归根到底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来说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同时我们要明确,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如何恰当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

经济增长质量,说到底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显然,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总体上讲,学术界一般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探讨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效果和经济增长的效率,是一种优劣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从广义角度来讲,各个学者尽管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看法有许多交叉的地方,但仍旧有不少分歧。如刘树成(2007)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是指要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发展态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马建新、申世军(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效益、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与经济数量扩张路径的一致性、协调性。钞小静和惠康(2011)进一步将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概括为: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等四个方面。

三、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测量经济增长质量,学术界一般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法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一般来说,采用狭义经济增长质量定义的学者大多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方法,而采用广义经济质量定义的研究者往往使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具体包括代数指数法、索洛剩余法、隐性变量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具有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结构作先验设定,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较多采用。然而全要素生产率法在测量经济增长质量时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郑玉歆(2007)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生产要素即期的经济结果,没有考虑要素的长期性,其测算难以避免投入和产出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并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目前主要有熵值法、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四种方法。其中相对指数法没有考虑各分项指标之间也许存在着高度相关性,熵值法未能较好地反映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层次分析法主观性较强,它们均有各自内在的缺陷,而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两者都是依据数据本身的特点而非人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和设定权重的主观性(钞小静、任保平,2011)。

上文简要叙述了理论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和测试方法,接下来对从不同角度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进行综述。

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质量:

江小涓(2002)认为外资既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也可以提升存量资产的质量,进而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而汪春、傅元海(2009)运用统计分析和协整分析都说明FDI 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并且通过实证分析表明FDI 主要是通过直接方式降低经济增长质量,此外,FDI 的正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在统计上也不显著。

五、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质量:

刘亚建(2002)阐述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生产力因素, 认为科技竞争力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和教育投入,积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刘海英等(2004)在借鉴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的经典理论基础上, 对人力资本均化指标进行了量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人力资本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与反映各地区平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指标之间存在着统计上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表明将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地提供给具有更低人力资本的普通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六、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质量:

从理论上来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都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可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显著地提高人民整体的福利水平,这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妙小静、任保平(2012)利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着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杨斐、任保平(2011)利用改革开放后二十一年内的样本数据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为基础,从碳排放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是寻求减排与保持经济增长的平衡路径。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着三次曲线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倒U型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对于减排措施需要持谨慎的态度,只有通过充分验证,才能够实现在减排目标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七、小结:

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大,这是可喜之事,因为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科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怎样恰当地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内涵。当然,我们既不要盲目缩小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更不能任意扩大其内涵和外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阴云仍未散去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增长率最近几个月跌破百分之八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要进一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 战略目标要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效率创新型发展转型。党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模式不仅寻求的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平衡与稳定和经济增长结果的合理分享,更多地还包括了经济增长的成本代价这一因素。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下,我们既要更加合理地利用外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要关注环境,关注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研究,2007

[2]马建新、申世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初步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

[3]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

[4]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再认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5]江小娟,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02

[6]汪春、傅元海,FDI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

[7]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思想战线,2002

[8]刘海英等,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4

[9]钞小静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第9篇

关键词:玉米;精量播种;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47-1

1播种技术要领

1.1严格选种

1.1.1纯度好、芽率高实施精量播种,选种是关键。种子纯度、发芽率应高于国家正常标准,种子纯度≥98%、发芽率≥96%。否则田间会出现较多的自交苗、杂株苗、缺苗断条等现象,影响整齐度及保亩率,造成减产。

1.1.2芽势好、拱土强精量播种宜选择角质型玉米种。如先玉335、先玉696等一些角质型品种。而粉质型玉米种则相对较差,即便芽率较好,单粒播种时也增加了出苗率低的风险。1.1.3抗逆性强要选择抗低温、抗干旱、抗耐涝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抗逆性能力,增强玉米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1.1.4种子整齐度好、籽粒均匀要选择种子整齐度好、籽粒均匀的玉米品种,以便于机械操作和玉米幼苗个体之间长势一致。

1.2精细整地

选择土壤理化性状较好的地块,结合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机械灭茬。垄床应耙细、耙平、镇压,为后期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同时为苗齐、苗壮打好基础。

1.3配方施肥

氮、磷、钾、微肥要合理搭配,口肥、底肥、追肥相结合。底肥深施,追肥覆土,尤其应施用口肥,以确保玉米苗期的营养需求。一般亩施二铵5公斤做口肥;混配以二铵7.5公斤、尿素12.5公斤、氯化钾10公斤做底肥;亩施尿素12.5公斤、氯化钾5公斤做追肥。另外,在易出现“白苗病”的地块,亩施锌肥1公斤。

1.4药剂处理

为防止病虫害发生,在施用口肥时,配施8%的颗粒辛硫磷2.5~3.0公斤。同时选用优质的玉米种衣剂(克百威含量≥8)进行药剂拌种。要求成膜好,落膜率低,从而达到综合防治地下病虫害的目的,保证无病苗、伤苗、死苗。

1.5精量播种

一般采用机械化播种或双筒播种器播种,要求单粒下种、等距播种、播深一致,出苗成线,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便于田间管理。

2效益分析

2.1降低购种成本

应用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可按亩保苗数单粒播种。本地区精量播种玉米品种,一般亩保苗要求3400~3700株,亩用种3400~3700粒,用种量1.0~1.5公斤,成本40元左右。传统播种方式每穴2~4粒,平均用种量3.0~3.5公斤,成本56元左右,亩节省购种成本16元。

2.2减少人工费用

应用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可省略人工间苗环节,节省工时的同时每亩可节省人工费40元左右。

2.3节省生产投入

在生产实践中,除草剂应用效果不理想,从而造成二次用药,甚至是三次用药,费时、费工、费钱,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间苗,造成除草剂药层被破坏,封闭效果不好,杂草破隙而出。而应用精量播种技术可使除草剂药层免除人为破坏,延长了除草剂的有效期,提高了除草剂利用率,减少了用药次数,每亩可节省药剂投入及工时费25元左右。

2.4可促使苗齐、苗壮

应用精量播种技术,单粒播种,减少个体间争肥争水,确保每粒种子有良好生长环境,不用间苗又避免了因间苗造成伤根、透气,提高了抗旱能力,确保苗期健康成长。

2.5节省制种用地

通过精量播种大大节省了玉米种子用量,从而减少了制种用地,使大量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为提高粮食总产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环境统计是一门新兴的统计学科,它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深化发展。环境统计以全面的综合统计数字资料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状况,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环境统计工作成败的关键。环境统计数据能够动态体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国家制定环境决策和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探索中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是从数量角度研究环境现象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飞越进步,生产力迅猛发展。伴随着工业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显,加强环境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环境统计作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各级环保部门科学决策和量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它是我们了解全市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环境保护和计划、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最为基础依据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项基本要求尤显重要。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环境发展趋势,客观地剖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因此,环境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环境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环境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这是最常见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不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危害更大。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环境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这种过错包括环境统计人员为某种目的的故意过错,也包括过失过错。

    2.拼凑的数据。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如,环境统计人员为了填报方便把两台锅炉的数据简单叠加,不考虑其烟囱距离、有效高度等因素,不进行加权处理。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环境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如,环境统计人员对工艺过程了解不够,使原煤和燃料煤之间,工艺过程和燃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之间的数据混淆不清。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如某企业报送的材料,燃煤量增加,煤的硫份不变,但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量却减少,这就存在着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5.数据的非同一性。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如某电厂,第一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亿度为单位,第二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万度为单位,在“十一五”环境统计软件系统中 ,对比过程由于单位识别不清,就会造成产品一项的指标突变。

    6.数据不完整。这里指填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企业填报的材料,由烟尘的产生量和去除量,却没有粉煤灰的产生量,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烟尘的去除过程必然会有粉煤灰的产生。

    7.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作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1.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环境统计人员不仅应掌握深厚环境监测和评价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统计法律及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应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及更新。因此,环境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各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的环境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环境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环境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环境统计数据受制约于计划数,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环境统计对象或环境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或压力的驱动而使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3.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环境保护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环境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环境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环境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环境统计诚信体系。

    总之,在环境统计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抓环节,保质量,力求做到环境统计数据的全面、可靠和准确性,抵制环境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环境统计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环境统计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环境统计的调查、信息、监督三大功能,切实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提高监测监管能力,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

    [1] ISBN 978-7-5037-4602-4统计工作务实[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50.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质量;技术;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77

[中图分类号]F832;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目前,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金融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需要对中国的技术创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验证。

1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研究

1.1 金融发展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和衡量。金融发展这一概念率先由Goldsmith提出,他提出发展金融其实就是对金融结构进行相关改变,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相对规模、性质和形式构成了国家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但是后来的研究学者认为Goldsmith只是对金融发展的表层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核心问题没有进行相关详细地分析,存在一些缺陷,其没有涉及金融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机制,对整个经济发展而言,金融结构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1.2 技术创新内涵发展理论

“创新”这个词的内在涵义有多,1939年Schumpeter首次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后创新一词的内涵不断变化,20世纪国内学者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下定义。为促进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创新目前有着较为普遍的定义。政府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运用最新工艺和相关知识,利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从而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科技的重要前提就是技术创新。

1.3 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理论

目前,相关文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观点分别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分别是狭义和广义。

从狭义的角度讲,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指的是经济增长的效率或效果、资源要素的投入比例,针对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经济活动而言,假如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产出越多,或在完成一定产出目标的情况下所需要的投入越少,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越高。从广义的角度上解释经济增长质量,则相应的针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是利用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完成的,即从广义经济增长质量的视角提出对其进行评价的基本框架和思路,但目前还没有成熟和统一的指标体系。

2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要素关系研究

2.1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1912年Schumpeter通过研究最先指出银行相关系统能够通过公司监管、评估投资项目、动员储蓄等途径,发现最可能成功研制新产品、新工艺的企业家或相关企业,从而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后来的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3个方面:①针对金融系统推动技术创新的机制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②研究金融运行效率的高低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与存在的影响;③研究不同金融结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很多学者的研究实证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虽然国内外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还未得到一致结论,但在已有的文献中得到了基本的肯定: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金融发展具体通过何种渠道与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其有效性、影响因素与制约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仍存在一定争议。从宏观角度来说,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观点,其中有一类观点强调金融发展通过要素积累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2.3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现状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其最早也最著名的研究理论是由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论。1992年,Aghion基于R&D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研究,首次提出R&D投入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国内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创新植入增长”。

3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现状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而言,虽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由于经济增长质量概念的确定时间相对较晚,之前关于经济增长和其他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过多关注于经济增长数量即GDP与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②金融发展、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研究集中在分别每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将三者纳入统一的框架进行分析,但通过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因素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可以通过资金支持、信息甄别、有效分配资源、分散风险与创新激励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已存的经济质量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也说明了技术创新能通过提升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方式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而可以发现技术创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三个因素之间可能有某种传导机制,而这种传导机制有待研究。

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新常态出现端倪,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也已走到尽头,在经济转型期间,经济增长质量应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要使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期驱动力,就必须搞清楚我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及经济增长3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把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纳入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用人工智能领域的DAG(有向无环图)技术和递归的预测方差分解法来研究我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及时间变化轨迹,突破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传统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立梅,高硕.我国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作用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5(8).

[2]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3]粟勤,朱晶晶,刘晓莹.金融包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来自65个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

[4]张志强.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J].经济评论,2012(3).

[5]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1).

[6]钱水土,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统计研究,2011(1).

[7]于同申,陈慧慧,侯金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7).

[8]S Xiao,S Zhao.Financi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 and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Finance,2011(4).

[9]B R Maitina.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Policy and Innovation Studies[J]. Research Policy,2012(7).

[10]P Aghion,P Howitt.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Econometrica,1992(2).

第12篇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节奏的加快,企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许多企业深陷财务危机甚至宣告破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建立一个有效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现金流量运行状况与正常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现金流量指标与财务危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文章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及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评,以期给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预警;现金流量

一、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

1.国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在国外,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从单变量分析到多变量分析,从判别分析到回归分析,从单纯的统计类方法向非统计类方法扩展,从运用单一模型进行预警到运用混合模型预警的演进。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预警体系设计的越来越缜密,预警方法变得越来越科学,预警越来越有针对性。(1)单变量分析。FitzPatrick(1932)最早使用单变量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研究,他选取了19家企业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与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两个比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而且在企业经营失败的前三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由此,他认为财务比率能够较准确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并且对企业的未来具有预测作用。(2)多元线形判别分析。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引入财务危机预测领域的学者是Edward Altman(1968)。他选取了5个财务指标对1946至1965年间提出破产申请的33家公司和同等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元判别分析的方法得到了Z-score 模型。Z模型开启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由单变量分析转向多变量分析的新时代。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对原始的Z-score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ZETA模型,这中模型比Z评分模型更能准确预测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危机。(3)多元回归分析。Martin(1977)引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他筛选了1969年至1974年间约5700家美联储成员银行中界定出的58家财务危机银行,以此为样本,从25个财务指标之中选取了总资产净利润率等8个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预测两年后银行可能破产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净利润/总资产、费用/营业收入等6个财务比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他又在Z模型、ZETA模型、Logit模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Logit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其他两个模型。Ohlson(1980)分别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和多元条件概率模型两种方法分析了1970年至1976年间105家破产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非配对样本,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划分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业绩和短期流动性这四个变量对于财务危机的预测效果较好。(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Odom和Sharda(1990)开拓了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公司财务危机的新方法。他们选取1975年至1982年间65家失败公司与65家正常公司为样本,并将样本分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两组,以Altman Z-score模型中所构建的五个财务比率作为研究变量,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Tam和Kiang以1985至198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118家银行(其中有59家破产,59家没有破产)为研究对象,在分别应用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t回归法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建模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技术的预测精度要高于其他方法。(5)混合模式。McGurr和DeVaney(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混合模型与其中包括的单个模型相比,预测更加准确。FengYuLin和SanyMcClean(2001)以四种独立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方法——判别分析法、Logit回归法、神经网络法及决策树法为基础,将这四种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建立了三种混合模式,再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混合模式明显优于单个方法模式。

2.国内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我国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主要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我国的数据来构建类似的模型。陈静(1999)选取1995年至1997年间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作为样本,分别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多元线性判定分析,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单变量分析中,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4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在宣布ST前一年的误判率最低,而在宣布ST前三年时,总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的误判率较低。在多元线性判定分析中,由负债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以及流动比率等六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在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前三年有着较强的预测能力。杨保安、季海等(2001)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首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财务危机的准确率较高,但作者没有具体建立预警模型,只是采用财务指标进行示范性设计和检验。刘曼、罗惠(2004)选取了1999年至2001年73家ST公司和同等数量的非ST公司作为训练样本,2002年ST公司和非ST公司各43家作为检验样本,采用判别分析、Logit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这三种方法对在财务危机出现前2年内的15个财务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效果在三者中最优。最后,将这三种方法进行优势互补,建立起一种预测准确率高于每种单一方法的混合型。张玲、刘翠屏、杨少华(2007)从分行业的角度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他们选择了三个行业——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料塑胶业和金属非金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行业中1998年至2007年间首次被ST的公司作为样本,建立起分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张乐(2009)采用贝叶斯判别法,以1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经检验,该方法的预测的效果很好,准确率达到85.7%。

第13篇

【关键词】精密加工 传感测量 技术

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精密加工是重要的技术构成部分。大多数的大型系统为了扩展功能和简化设计,都需要应用到精密加工和测量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在精密加工中应用到了各种新技术,促进了精密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精密加工和传感测量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因此,精密加工和测量技术有着巨大的实用意义。

1 精密加工技术发展和应用

1.1 精密加工技术介绍

所谓精密加工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加工误差、表面粗糙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的一种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误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更为严格。精密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精整加工、光整加工、超微细加工和微细加工等。

微细加工技术,就是用来进行为小尺寸零件制造的技术。主要是制造一些集成电路等,因为尺寸微小,所以通过尺寸额绝对值进行误差表示。

光整加工主要是为了提升表面层的力学机械性质和缩小表面的粗糙度的加工方式,对于加工误差相对不够重视。这些加工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误差,还能提升表面质量。

1.2 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和方法

按照加工方式的机理特点,能够将其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变形加工、去除加工和结合加工。去除加工实际上就是将工件上的一部分材料去除掉。加工方式基本可以分为:磁粒光整、超精研抛技术、精细磨削、超精细切削、砂带磨削、布轮抛光、蚀刻、电解加工和电火花加工等。实际上,砂带磨削就是使用混纺布,这些混纺布粘有磨料,加工工件。具有适用范围广、表面质量好和生产效率高的优点。而精密磨削就是利用单晶的金刚石道具和高精密机床实施切削加工,基本上应用于软金属加工。超精密磨削则是在精密磨床上利用修整精确的砂轮实施微量磨削加工。变形加工,实际上就是利用分子、力和热运动使工件出现变形,使其性能、尺寸和形状发生改变。

按照理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连接、注入和附着三种。所谓附着加工,就是将一层物质覆盖在工件表面,例如,镀加工方式等。诸如加工就是将某些元素注入到工件表面,从而发生物化反应。连接加工就是通过物化方式将两种材料连接起来的方法。

结合传统、特点与机理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复合加工、非传统加工和传统加工。传统加工可以分为游离磨料、固结磨料和道具切削加工的方法。实际上,非传统加工就是运用核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磁能和电能等进行处理和加工。而复合加工则是结合多种加工方式,综合发生的复合作用,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2 精密传感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测量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制造、图像、传感器、电子以及光学等,与紧密加工技术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测量技术为精密加工提供检测和评价方式,精密加工为测量技术提供有效地保障。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感测量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发展要求,一系列应用了高新技术的测量技术应运而生,下面将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双频激光干涉仪

这种仪器具有测量范围大、准确度高的优点,所以在测量位置控制反馈元件和测量超精密机床相关作位置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激光测量,空气折射率影响着准确度,空气折射率和二氧化碳含量、压力、温度和湿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干涉仪在空气中补偿和休整光路,能够将误差缩小。但是这种测量方式,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加工生产机床的时候,要求比较苛刻,很难满足其工作要求。

2.2 X射线干涉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测量X射线干涉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测量范围,比较容易实现一些纳米级别的测量。SPM基础上的相关观测技术基本上只能提供纳米级别的分辨力,但是对于表面结构并不能够给出精确的纳米尺寸。X射线扫描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型测量技术,其十纳米误差的测量基本单位是单晶硅上的晶面间距。另外,由于X射线波长要小于常规的可见光波波长两个数量级,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0.01纳米的测量分辨力。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测量方式对于环境的要求不高,并且具有较好的测量稳定性,结构比较简单,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2.3 显微扫描测量技术

在对表面的尺寸和微观形貌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应用这种测量技术。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极小探针来扫描被测表面。通过纳米级别的定位三维控制系统,能够测出表面微观立体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精密加工和传感测量技术,对于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工技术和测量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精密加工技术与测量技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工业生产中,二者缺一不可。在工业生产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精密加工技术与测量技术,每种加工技术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这就需要进行合理慎重的选择。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精密加工技术和传感测量技术依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着,从而为工业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技术的进步,提升生产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奎,李艺,LI X P,RAHMAN M.用立方氮化硼刀具对硬质合金材料进行延性超精密加工(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03).

[2]陈海霞.隔振基础的设计[A]. 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C],2007.

[3]常敏,袁巨龙,楼飞燕,王志伟.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概述[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

[4]李圣怡,吴宇列,戴一帆.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光纤对接中的应用[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

[5]郭东明,康仁科.半导体制造中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第1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Y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45-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得到了增强,近期伴随柴静《雾霾》调查片的推出与影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技术。只有依靠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污染进行质量控制,才能为环境污染治理找到正确的监测数据,才能保障环境监测带给人们的进步与发展。

1.环境监测技术分析

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监测为主,同时需要借助一些监测仪器做现场的监测工作,有的需要用到取样采集,将其储存运输到实验室借助物力化学手段进行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已经由人工监测方式转向了高精度仪器监控方向发展,在监测范围上也逐渐由小到大,从单纯地面监测技术延伸至遥感监测技术,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

当前我国很多的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中都是采用仪器分析法以及化学分析法检测环境提取样品。针对仪器分析法而言,这属于一种依靠光谱等多种技术进行分析的物理分析方法,而化学分析法则分为重量法和容量法,比如在溶解氧、碱度或是硫化物等测定工作当中采用容量分析法,在降尘、硫酸盐等的测定当中采用重量法进行监测。现在运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处理技术、采样技术和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彻底地分析,从采样数据中找到对环境污染有帮助的数据,采样技术是收集所需要的样品,分析样品的组成并对其进行鉴定与测试,而测试技术则是针对环境样品进行的分析,充分认识到污染物的组成,随后有针对性地分析当中各个组成成分。除了要掌握这些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充分了解环境质量的组成、性质以及整体的结构,从中细致地分析环境质量问题和污染程度,进而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1]。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对环境的质量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监测,这个过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如果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那么会对最终的监测结果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所以为了获取准确性较高的数据,我们应该对每一个过程都有操作上的规范要求,要通过监测布点、采样、测试、制作样品、分析测试、数据评价以及数据传输等有衔接性的过程一一进行。

2.1 环境监测中采样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采样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先制定对应的采样技术制度以及样品所在的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样品所适应的要求。需要使用到的仪器必须进行正确的科学操作,同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采样器放置的高度以及位置都符合采样的规范,吸附剂的数量也要在要求以内,工作人员必须保证采样记录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妥善保管好样品[2]。

2.2 环境监测中样品输送放置的质量控制

要想将采集到的样品完好无损地运回实验室中对其进行化验和分析,那么在输送以及放置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采用全程序空白和采样平行样以及分析平行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质量控制,要保证输送的同时采样管不要出现倾倒的情况,采样管较多的情况下要增设软体物并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在吸收剂溢出的时候出现互相混杂的状况。在采集滤膜的时候要单独完整地将其封装在专用的清洁袋子中,取用滤膜的时候必须采用不锈钢材质的镊子进行夹取,预防在放入采样器以前滤膜遭受污染[3]。另外,如果样品无法及时实施分析测验,那么就要保证储存的温度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是否存在。

2.3 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分析的质量好坏会对数据的精准度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质量控制可分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在测定系统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其中人为的原因又会直接导致结果发生重要变化,左右监测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图形分析的方法对质量分析进行有效控制。如果要同时对几个正在进行的实验进行控制,那么也就是在采用同一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不同实验所处的环境有哪些不同,结果会出现怎样的误差情况,还要考虑到同一个实验中药尽量保证实验室中的环境和所使用的设备一样,这样得到的实验室分析质量才能算是有效保障。

2.4 环境监测中基础工作的质量控制

任何有关环境实验的进行都必须保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工作环境,在实验进行以前,要对所需要使用到的仪器与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要保证这些设备和仪器都能正常准确地使用,另外针对一些较为精密的仪器,在实验前要对其进行重新的调整,预防各种较大误差情况的出现,在进行实验的同时还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清洗各种仪器,并做好干燥处理,清洗干净以后要对其进行妥善保管。如果暂时没有使用设备和仪器,那么要定期对设备和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护,妥善保管。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工作人员要确保轻拿轻放仪器和设备,预防在实验过程中各种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而导致工作人员受伤,另外实验室相关的工作人员自身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掌握各种实验方法,熟悉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期实验工作安全有效的开展[4]。

2.5 环境监测中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应该经过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与审核,并通过分析数据、复查数据、审核数据的分工过程,直到确定无误以后,经过层层把关,准确地做好质量管理与验收才能得到保证。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必须组织起来商讨查证,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并分析原因,坚持有疑问的数据绝不上报的原则行事。此外,还要强化环境监测人员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感,从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中落实好工作人员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为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的治理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支持[5]。

2.6 环境监测中工作成绩的质量分析

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质量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之上,工作质量得到了保障,环境监测数据才会更为准确,数据的正确性能保证错误数据出现的情况大量减少,进而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数据质量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联系,只有保证工作质量,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才得到保证,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才得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才能体现工作成绩。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就要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质量是环境工作监测成果的重点,所以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的同时必须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心妥善地处理好相关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准确性才会越来越高,数据的质量才会更强。当然,环境监测的工作还需要依赖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监测工作当中,并依据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办事。环境监测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过程都必须抓好质量关,严格保证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3.结束语

如今,监测对象已经逐渐由工业污染源向各类生态环境的监测发展,从最初的点污染向区域性环境监测发展,不但包括了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了生物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因此,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时,不仅仅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它同时也需要广大的环境监测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精神。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学科的进步,监测技术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只有保证环境监测技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当前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才能使人们所处的环境长期达到一个稳定良好的状态,进而保证人类的生活不受到环境污染的困扰。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环境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我国今后在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有着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玲.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2014,11(12):22-23.

[2] 鲍余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12(02):27-28.

[3] 丘庆周.浅谈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8(12):17-18.

第1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目的

环境监测是为实现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目标。通过对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目的可归纳为4个方面: (1)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判定污染源,为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积累监测资料;(4)提供环境管理依据,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综合。

2.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摸清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 (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技为依托、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 (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二、环境监测过程与分析方法

1.环境监测过程

目前监测的一般过程为针对需要监测场所,按照监测程序首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应对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指导。

2.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份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二种:化学分析法中常用的有重量法和容量分析法,如:重量法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近几年以来,国内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范畴。

三、环境监测的特点

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统一授控状态工作作业。

四、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探讨

1.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以目前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Ⅰ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至于自动监测系统的测定原理已由仪器“干法”替代了化学“湿法”。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及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形如企业生产流水线作业,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其监测结果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数据。为了获得准确一致的数据,从监测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全过程均应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并对每一个监测项目内容、工作与监测人员也应制定质量控制措施。

(1)采样的质量控制:经现场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按环境要素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技术细则,样品和交换与管理制度;正确操作与校准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有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采样管和滤膜的安装是否正确。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

(2)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采样管或滤膜在采样前从实验室运往监测点,采集的样品需送回实验室化验分析。这一过程中,采样管不可倾倒,采样管之间应用软体物隔离,以防吸收剂溢流。滤膜应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子里,使用时用不锈钢镊子取放,避免滤膜在进入采样器前被污染。如果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样品应贮存在温度低于22℃的环境中,最好存放在冰箱里。

(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对大型监测而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应分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与几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它涉及到每个监测人员的工作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监测结果的质量。而工作质量体现在监测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活动之中,一般通过分析和应用某种质量控制图或其他方法来控制分析质量。

(4)报告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无误,建立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数据审核制度,从分析、复查到责任审核都分工负责、层层把关,做到三级审批制度,对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严把数据质量关,发现可疑数据或疑难问题,监测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查证分析解决,做到有疑问的数据决不上报。

(5)工作质量与数据质量之间的分析:工作质量是数据质量的保证,数据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结果。数据质量的指标是用数据的基本特性或性能来表示的,而工作质量的核心是强调以提高人的工作质量,其指标则是以质控数据的合格率,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员工的责任心等表示的,若数据的合格率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高,监测各项规章制度,监测过程均按指令的路线有序进行,这就意味着工作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