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

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旅游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旅游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者;动机;NEP;百花山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1―0075―06

1 引言

国外很早就开始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予以关注。弗雷尔和厄格鲁(Fennell&Eagles)认为游客是生态旅游框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促销和推广――支持可持续发展产品和消费者”是其中重要议题之一。在此之前,世界旅游组织(WTO)还特别委托专家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7个重要生态旅游客源国的游客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世界生态旅游峰会c组的总结报告中强调,“更多地去理解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中那些正在对生态旅游产品做出反映的人们是重要的。”

从全球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往往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而发达国家往往是生态旅游的客源地。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因客观环境的不同,应存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研究和发展的侧重。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主席伍德(Wood)注意到,生态旅游如操作不当,也会像传统的大众旅游一样危害环境。生态旅游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是关键。如何在接受西方生态旅游新观念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对中外生态旅游者异同的透彻了解正是生态旅游本土化研究的前提。

2 研究背景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距市区80千米,所辖范围总面积约为17平方千米,共由9座海拔超过1900米的山峰组成。200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笔者在百花山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23份。采用K阶最近邻(KNN:K-Nearest Neighbor)和反向传播(BP:Back-Propagation)前馈型多层神经网络所构成的综合分类器对百花山游客中的生态旅游者进行识别,最终分类结果为生态旅游者139名,非生态旅游者284名。分类结果经预测有效性、内容有效性、理论有效性和收敛有效性检验,效果较好。

问卷各部分的设计尽量采用较为常用的问题形式,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结果对比的需要。其中:

人口统计特征部分,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年均收入4项。重点在于测量游客的人口统计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定位。问题设计时既考虑了国际惯例,也考虑到中国本身的研究习惯。年龄段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划分。

动机特征部分,调查了对游客选择目的地构成影响的34项主要出游动机,以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保护区的游客管理措施是否对游客的动机实现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到游客是否对管理措施做出响应,因此动机特征是问卷调查的重点。该部分表格设计主要参考了厄格鲁(Eagles)在“加拿大生态旅游者的旅行动机”(The Travel Motivations of CanadianEcotourists)一文中列出的旅游动机目录。该目录在1983年“加拿大人旅游态度和动机研究”(CTAMS)中首次使用,当时有11500人接受了调查,后来又有多位学者在多个地区的调查中使用了这一动机目录。本次调查通过预测试在该目录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环境态度直接影响游客的出游动机。该部分列出涉及环境问题的叙述6项,用以评判旅游者的环境素质。环境态度的测量,采用NEP尺度(NEP:NewEcological Paradigm)。NEP尺度,是国际上测量环境态度时最常使用的工具。改进的NEP尺度在不对测量效果造成显著影响的前提下,由原来的12个条目缩减为6个。

3 特征比较

3.1人口统计特征

从澳大利亚自然与生态旅游认证程序(NEAP:The Nature and Ecotourism Accreditation Program)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看,与生态旅游产品相对应,对生态旅游游客国际社会基本形成了自然旅游者、生态旅游者、严格的(高级)生态旅游者3个级别的认定。其中自然旅游者通常指到访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本文除北京松山的案例是对自然旅游者特征的探讨外,其他均对自然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有明确的区分,主要是基于NEAP“生态旅游者”层次的比较研究。特别是百花山、中国台湾(3个沿海湿地的生态旅游者)、波兰(Oicowski国家公园的参观者及居住在附近的生态旅游者)3个案例,调查时采用了大体相似的生态旅游者判定标准以及动机列表。

案例选择时,除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外,主要考虑了该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两个指标。除百花山外,还包括:

(1)松山: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百花山客源基本相同,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对百花山生态旅游者调查结果的验证;

(2)中国台湾:与北京在文化上基本具有同源性,不同的是台湾的生态旅游开展得相对较早;

(3)波兰:波兰与北京相同,生态旅游开展较晚,不同的是波兰从文化上讲属西方文化的范畴;

(4)欧美: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旅游开展较早,可供分析的案例也较多,目前,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认识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3.1.1 性别

无论是取自百花山、松山,还是我国台湾的样本,生态旅游者都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而西方国家无论是处于生态旅游发展较早阶段的波兰,还是生态旅游开展较为成熟的欧美,都显示出相反的女性化倾向。不过,据维尔(Weaver)分析,欧美国家早期的生态旅游者案例研究结果也曾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

引起性别倾向最直接的原因可能与不同阶段生态旅游产品特点不同有关。早期,成熟的、商业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生态旅游多是自发的、小规模的、无向导的、对体力要求高的和探险型的,因而也是更适合男性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所对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市场的调研就表明,入境的女性游客更喜欢参加对体能要求不高的活动,如有向导的旅游或路程距离少于两个小时的无向导旅游;而男性游客则更喜欢参加观鲸、潜水以及长距离、无向导的旅行。但 女性对生态旅游的兴趣可能要高于男性,在百花山的调查中,以生态旅游兴趣尺度EI(EI:EeotourismInterest)作为衡量游客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程度的指标,结果显示百花山游客中女性比男性对生态旅游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当生态旅游逐渐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旅游产品,各种配套设施和服务得到保障,甚至开发出更多适合女性特点的生态旅游产品时,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性别就会逐渐向女性倾斜。

3.1.2年龄

百花山的调查,与科思特托等(Kerstetter etal.)对我国台湾生态旅游者的调查结果相同,小于35岁的年轻人占绝对优势(见表1),比例都超过了75%。石金莲等所调查的北京松山的生态旅游者年龄稍大,但也以年轻人为主体,小于45岁者占到72.5%。黎洁对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生态旅游者的年龄构成上,以29―35岁的年轻人居多,占一半以上(51.6%)。欧美国家的统计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生态旅游者主体为大于35岁,甚至40岁的中年游客,波兰生态旅游者年龄也略高于一般游客,但不很明显。

导致我国与欧美国家生态旅游者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

(1)与旅游体验有关。我国大陆地区,旅游业19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现在的很多中老年人,即使是大众旅游的体验也很有限;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末,旅游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入中年,人们大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在旅游实践中体味到珍爱自然的重要,因而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有益于自然的旅游产品。

(2)与收入有关。生态旅游产品的花费比一般的旅游要高,因而对旅游者的经济实力要求也较高,另外,收人较高者往往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态度更好,这也有利于他们选择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大陆地区,小于35岁的青年人属于“”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收入,而中年人多多少少受到“”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面临着下岗、失业等诸多压力,经济基础使之很难问津生态旅游;在欧美国家,近几十年的历史多未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中年人既有精力又有经验,因而往往是社会上收入最高的群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生态旅游产品。

(3)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我国台湾地区的游客就旅游体验和收入而言大体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但生态旅游者也以年轻人为主;同样,上文提到,波兰的生态旅游虽然也处于早期阶段,但受调查者同样以女性为主,这两种现象都有可能与东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杨瑞霞认为从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态上讲,中国属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历来与外界来往较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主静”文明,旅游者心态呈现“内敛稳重”的特性。与此相反,西方沿海民族则以赚钱为荣,他们远行,冒险出游,到海外寻宝淘金,形成一种“动态”文明,以及这种文明所赋予西方人的精神勇猛、进取较锐的冒险品格。在东方“内敛”、“主静”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相对更富于探险精神的男性与年轻人来说,自然成为了中国生态旅游最主要的部分。

3.1.3教育程度

生态旅游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的我国台湾和欧美国家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高,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超过了70%;生态旅游还处于早期甚至萌芽阶段的北京地区和波兰,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要小一些,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在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在60%左右。特别是在百花山的调查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在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仅为53.2%,与一般游客中50.0%的比例差距非常微弱。

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差距小的原因与二者的分异程度不大有关。如在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中有相当比例的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他们作为生态旅游者的身份是不稳定的,与一般游客的差异是相对模糊的,他们要成长为真正的、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还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否则将被淘汰为一般的游客。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高,更准确地讲,是针对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如百花山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受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就达到了61.0%,超过一般游客约11个百分点。

3.1.4年均收入

足够的收入是促使有生态旅游出游动机的消费者最终购买生态旅游产品的重要保障,以往几乎所有研究都显示,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游客拥有更高的收入,百花山的调查也如此。我国台湾地区呈现出不太相同的趋势,陶等(Tao et a1.)对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调查也显示,75.4%的人在1998年的家庭收入低于1250000台币,相比之下,1997年台湾一般人口中只有68.8%的人收入低于该数字。我国台湾生态旅游者收入偏低与其年龄相对较轻有关,他们大多正在读大学或刚刚大学毕业,收入自然要低些。大陆地区的生态旅游者虽然年纪也较轻,但上文谈到,他们由于有很好的教育和更好的机遇,收入并不低。

3.2动机特征

加拿大的数据来源于厄格鲁1992年对以往若干关于加拿大生态旅游者调查的总结。动机特征部分的调查采用的是4点李克特量表。

3.2.1重要动机上的差异

表2中分别列出了对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和加拿大生态旅游者最重要的前10位出游动机,对其中6个动机,二者都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它们是:“未破坏的自然区域”、“在大自然中学习”、“可以观鸟、其他野生动物或绿树野花”、“风光摄影”、“活动筋骨,以喜好的方式自由活动”和“时间允许,看尽可能多的东西”。对于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比较重要的其他4个出游动机,即“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参与运动”和“品尝到新的美味”,加拿大生态旅游者同样比一般游客认为更重要。因此,总体而言,百花山与加拿大生态旅游者在最重要的动机方面差异不大,说明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

3.2.2差异程度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将更加突出,与一般游客在动机特征上的差异程度也将有加大的趋势。以百花山调查和厄格鲁对加拿大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统计为例,二者所涉及到的相同或相近的动机特征34项,其中对于“可以观鸟、其他野生动物或绿树野花”、“露营”、“在大自然中学习”、“学习新的户外技能”和“风光摄影”5项动机因厄格鲁的统计缺乏一般游客的资料,不便比较。在剩下的29项动机中,在90%的显著水平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在7项动机(“兴奋刺激、大胆冒险”、“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观看运动”、“利用旅费降低的机会”、“拜访亲友或故乡”、“三星级以上的旅店”和“可以进行室内运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加拿大差异显 著的动机项则达到24项,仅在“三星级以上的旅店”、“享受美食的高档饭店”、“唤起美好的回忆”、“温暖的气候”和“观看运动”等5项动机上不存在太大差别。在95%的显著水平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存在显著差异的动机减为3项(“兴奋刺激、大胆冒险”、“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和“观看运动”),加拿大则仅除去了“室内运动”1项不太显著的动机,减为23项。

波兰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推断,在波兰,诺维兹克和弗雷尔(Nowaczek&Fennell)就49项出游动机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做了统计,结果表明,在95%的显著水平上,二者仅在“夜生活和娱乐”以及“拜访亲朋”2项动机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陶等就18项动机对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游客和未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游客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在95%的显著水平上,二者在“在大自然中学习”、“参与游憩活动(如徒步旅行,观鸟)”、“鸟类”、“生态保护区”、“荒野/未破坏的区域”和“地貌和地质遗迹(features)”等6项社会和吸引物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差异程度大小与该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高低基本一致,该论断如能在以后的案例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可将其作为衡量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用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工作。

3.3环境态度特征

很多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环境态度是行为的预报器,不同的旅游者,其对环境的态度不同,在旅游中的个人行为也往往不同。改进的NEP由6个问题构成(见表3),回答由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级构成,计分分别为1―5分。计算NEP分数时,正面陈述的调查分数直接计入总分,反面陈述则由6减去问卷调查的分数再计入总分,因此,最高分为30分,中立者的分数为18分,大于18分的表明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小于18分的表明其对环境不太友好。

百花山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在环境态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NEP的平均得分来看,一般游客为21.47,环境态度中等,生态旅游者平均得分则为25.45,环境态度较好,其中,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些,都超过了25分,分别为27.98分、25.98分,相比之下,经常的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得分略低,为23.06分,低于24分,属环境态度中等。维尔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旅游者类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往往具有强烈的生物或者说环境中心论态度,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则展示出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百花山的调查与维尔的结论基本相同,不太相同的是发现在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中也有一部分游客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他们每年去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旅游的次数较少,被称为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经历了实践的洗礼更加稳固不同的是,偶尔的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则多来源于理论,相对是表面的、不太稳定的、需要巩固的。黎洁对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调查显示了大体相同的结果,调查采用了由9个陈述句构成的NEP法,结果表明,所有游客的均值为34.7分(平均为3.86分)。环境态度大体介于百花山一般游客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之间。

陶等用类似的方法对台湾游客的环境态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组环境态度要好于自我未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组。

4 结论与讨论

(1)人口统计学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呈现出男性化、年轻化、与一般游客教育程度差异小等特征。说明受生态旅游发展阶段以及东西方文化渊源的影响,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会呈现多样化形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应成为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应研究自身生态旅游市场的独特之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态旅游游客管理体系与营销模式。

(2)动机方面,比较发现,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最核心的出游动机与国外生态旅游者基本相符,但典型性不高,与一般游客的差异程度较国外要小。相符的动机特征说明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差异较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还较低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属于“生态旅游者”的人群是不稳定的,甚至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因此,随时跟踪我国生态旅游者特征的变化直至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是必要的。

第2篇

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现在传统旅游业己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伴随着旅游业的失控发展――数量型增加和外延型扩大,导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消失,旅游的价值降低,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导致景观消亡和旅游地的毁灭,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旅游业面临着一个严峻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坐等到所有清新的环境消失殆尽,遗产与文化衰败下去,所有的海洋都被污染;我们不能坐等观望海平面上涨或臭氧枯竭危害人类健康。

作为可持续型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可协调旅游开发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开展生态旅游的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的维护上。它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兴起及其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目前己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是1965年赫特泽(Hetzer)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它是从欠发达的国家开始的,因为欠发达国家拥有开展生态旅游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更具有生态旅游的魅力。对这些国家来说,旅游业己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有3个原因:

1.可比传统旅游获得更大的利益;

2.在吸引生态旅游者方面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3.第三世界国家强调自然保护,而生态旅游在理论上是一种对生态负责的旅游。

二、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游憩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之完整性。在与传统大众旅游进行详细比较之后,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组织,包括加拿大R.W.Butler、美国的Wight、卢云亭、郭来喜以及世界旅游组织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特征进行了阐述。总体而言,生态旅游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

与大众旅游不同,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科学信息。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遵循自然法则和生态,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需求。设计独特的、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产品,建造其景观模型的空间异质性,这些都是高品质的生态旅游的性质,同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的自然载体性

生态旅游构成了空间上的异质性区域,是自然生态过程与旅游规划管理、旅游者、和经营者及当地居民的人文活动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除了纯自然环境或者相对来说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之外,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还包括一些生态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生态旅游主要依托这两类生态旅游点,表明这种旅游本质上把旅游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其中自然环境始终是游客的出发点和载体。

(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旅游需以生态旅游地为载体,其物质基础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当地居民需树立旅游环境容量观,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不受破坏,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旅游的环保性

生态旅游需要以符合条件的自然地域为基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应以保护生态免受破坏为前提。对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者而言,环保性体现在遵循自然规律,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开发商而言,环保性体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来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杜绝短期的经济行为,谋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保护性体现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一种自觉行为,珍视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

(五)规模性和简单性

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像大众旅游那样,以大规模的团体活动方式进行。游客过于集中活动难免会造成环境的局部压力增大,甚至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极限,造成对生态的破坏以至于影响到也是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因此生态旅游活动应以游客融入自然环境的方式分散进行。

另外,生态旅游追求的并不是外在条件的奢华,其追求的是返璞归真、与自然亲近。因此旅游者对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通常很简单。这并不表明,生态旅游者不需要高档次的服务需求,只是,这类高端服务需设在自然景区之外或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指定区域。

三、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1.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的联系更为紧密。生态旅游发展不仅要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两者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

2.保护生态系统的手段趋于多元化,包括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多元化保护,还包括传播社区生态文化的手段趋于多元化。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摸索过程中,各国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为了促进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各国应多多交流经验,为全球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国民对于生态旅游的看法变得越来越理性。关于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将成为旅游业的研究重点。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与国家资源保护相统一,其旅游活动受资源保护要求所限制。

四、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其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主要形式包括游览、探险、观赏、垂钓、乡村旅游活动、科考、狩猎等。目前,在我国有一些地区不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遭受破坏的例子,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我国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律和管理手段。相对来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趋于成熟,我们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

基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综合我国国情,现总结出我国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几条策略。

(一)有效处理生态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为了确保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达到最小,我国应严格控制生态旅游规模。我们应根据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状况、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合理确定当地能否开展生态旅游及其旅游规模。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高门槛”进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对于具有非常珍稀保护动物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区,应严格禁止一切旅游活动,由政府建立保护基金维持其运行费用。

(二)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来看,不可忽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进程中,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所发挥的作用。“可持续的旅游认证计划”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先例,哥斯达黎加授权该国旅游理事会出台该计划,其主要目标就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使它们在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结果证明这样做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例如:澳大利亚为贯彻“国家生态发展战略”,耗资1000多万澳元;早在1994年,为满足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就出台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纵观我国旅游业一些不良现象:旅游管理失控,旅游秩序不良,景区内游人容量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受损,干扰破坏生物的生存繁衍,威胁生态安全。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与生态旅游地开展密切合作,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

(三)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发展和致富的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许多新的产业出现,改变了当地传统落后的经济模式,使它们的经济繁荣地发展。

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给这些山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而且还给当地带来了科学知识,信息技术,开拓了社区居民的视野。因此,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使得自己的家乡经济越来越繁荣。

(四)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生态旅游者的引导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财政支出;环保;节能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和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与之对应,城市旅游业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面对这种局面,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受到关注。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为核心,以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高级阶段。

在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财政支出就是以财政收入为保障,维持和保障基本环境,以满足公共需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地位,要求加大投入,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逐步享有基本均等的环境公共服务,本文将绿色财政支出定义为节能环保支出,因该类支出于2007年才进入财政收支大类中,因此选取2007-2010年的财政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秦皇岛市作为首批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大海、沙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以及古长城、名人别墅疗养度假区等人文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条件,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环境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局面,秦皇岛市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发展,发展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城市。

根据所收集到的各方资料,包括期刊文献、秦皇岛市财政局、统计局、环保局所公布的官方资料,本文试图分析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即绿色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生态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关于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更为客观的建议。

一、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特点分析

1.绿色财政支出特点

2007年之前,绿色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像国防、卫生等支出作为大类单独列支,属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的子项目“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到2007年,伴随着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环境保护正式以“节能环保”大类进入财政预决算中,基于该数据的特性,笔者从绝对规模、相对规模、环境支出结构等家督,对2007-2012年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从相对规模上看,2007年秦皇岛市公共财政支出中有2.31%用于节能环保,到2012年稳步增长到2.46%,这说明公共财政中新增财政支出有效地保障绿色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

从2012年秦皇岛市公布的政府财政决算数据看,2012年,秦市绿色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污染防治(4.05亿元),环境保护管理事务(0.24亿元),环境监测与督察(0.15亿元)和污染减排(0.14亿元),分别占到环境保护总支出的88.42%,5.2%,3.2%和3.1%。

从2012年秦皇岛市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各部分构成及比例看,绿色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较高,为4.58%,在全部大类支出中排名第7,参照我国2012年财政统计年鉴,全国绿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7%,比较可以得出秦皇岛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对环保节能的重视保障了秦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

2.与国外典型旅游城市环境支出的对比

为借鉴国外成熟生态旅游城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成功经验,笔者选取加拿大渥太华市,美国华盛顿市和秦皇岛市在2011年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Govern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Y 2011 Budget - Gross Funds;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秦皇岛市2012统计年鉴,环境公报

从表1中可以看2011年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总额与加拿大渥太华市总额大体相同,而明显低于华盛顿市,从绿色财政支出额看秦皇岛市处于较低水平,较华盛顿市低0.38亿美元,较渥太华市低0.24亿美元,但从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秦皇岛市高于华盛顿市,低于渥太华市,处于中间位置。

从三个市的支出明细表可以看出,华盛顿市支出项目最为清晰,项目列支更为详细,清晰度和透明度更高,秦皇岛市项目分类不尽合理,其中多个项目有重复和相互重叠的可能,渥太华市分类较为简略,清晰透明度较差。

从结构构成来看,渥太华市主要投资于固体废物的再回收与重新利用,华盛顿市主要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的保护开发,而秦皇岛市工作主要集中污染防治上,秦皇岛市的绿色财政支出偏重事中和事后处理,呈现出“轻预防和基础、重控制和治理”的特征,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秦皇岛市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正不断向绿色保护倾斜,相对于全国总体情况来说,秦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绿色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当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但距离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绿色财政的结构分析发现秦市对于环境的保护支出的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支出主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领域,这种“事后补救”的保护特点制约着公共环境基本服务的提供,同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与美国华盛顿市、加拿大渥太华市在绿色财政支出总量、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秦皇岛市在环境保护分类上较模糊,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受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秦皇岛市财政支出规模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合理。为此,本文认为秦皇岛市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的绿色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效率的改善,倡导“绿色”财政,逐步提高绿色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政府绿色财政支出的力度

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一方面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加高效的环境保护的物质技术,加大对工业废物的回收利用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大环保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城市公园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引导力度,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企业走向绿色化的生产道路。

2.优化绿色财政的支出结构

当今绿色财政支出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收取治污费,明确企业和个人在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相应的政府应减少在这些领域的公共支出,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维护、基础社会建设、监管建设等方面,将绿色财政支出从现存的“轻预防重治理的”模式逐步过渡到“重预防,重全面维护”的模式。

3.加强绿色财政支出的效率

从效率的评估上,绿色财政支出应该强调环境基础设施的保障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从公平角度上看,环境公共服务应在地区间、群体间大致相等,秦皇岛市作为典型生态旅游城市,其绿色财政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间、城乡间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环境基本服务应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的环境基本服务。

4.加强绿色财政支出资金的会计控制

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资金是否投放到位,投放后是不是只投不管,这都是绿色财政资金在使用和控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外的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地制度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因此加强绿色财政资金的会计控制也是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郭佩霞 高凤琴: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政支农体系[J]新疆财经 ,2005.2:5-6.

[2]卢洪友 祁 敏: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现状评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12.17.

[3]罗永军:秦皇岛市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8.

[4]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以国家级森林城市珲春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赵 怡:关于完善绿色财政体制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5]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et[R] the Audit Budget & Finance Committee,2011.3.

第4篇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旅游;综合评价;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19001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创造相应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和条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来为国家和政府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文尝试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了张家界为实例,对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实际分析和评价。

1 研究区域概况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边界的武陵山脉腹地,北临鄂西山地,东望洞庭湖滨,西接云贵高原,南眺雪峰山脉。张家界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76%,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

张家界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几大自然保护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1%,植被覆盖率达到97.9%,植物有93科517种,珍贵树种有珙桐、银杏、金钱柳、香果树等。鸟类有6目13科41种,畜类有28种,昆虫有14目69科208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麝、等,简直是大自然的基因库。各种景观也是引人入胜。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16峰、16洞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天门山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80%,动植物资源种类相比之下,比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还多,是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动物园和药材库。再加之几大国家自然保护区,让张家界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

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是指通过某些标准来衡量某一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或全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以此来确定该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重要程度[1]。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要立足于对整体价值的评估,但单一的评价方法基本上达不到科学、合理的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来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比较评价指标两两间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每一层次因子的权重,并通过权重组合,计算所有指标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

2.1 构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因子[2]的选取,对于整个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的时候,既不能太主观,也不能完全采用单纯的定量指标。因为单纯的定量指标不能完全适用于旅游评价,如涉及文化背景、美学观赏价值的评价只能是基于评价者的主观感知。为此,本文在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下,参考国家和一些行业标准,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的问卷调查,将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分为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旅游资源影响力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3大类[3],在此基础上,又向下分了14个具体的指标,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的评价体系(表1)。

2.2 确定评价体系中因子权重

2.2.1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然后参考标度对照表[4](表2),用数值1、3、5、7、9分别代表两两比较,前者较后者的重要程度相同、稍强、强、明显强、非常的强,2,4,6,8代表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个相邻等级之间,倒数代表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为上面的互反数。通过向专家咨询,得出各因素间的标度值,据此来构造判断矩阵(表3)。

2、4、6、8 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个相邻等级之间

2.2.2 求判断矩阵各因子权重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可以求出每一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5],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具体的过程如下:

本文4个判断矩阵计算出的结果如下:

对于矩阵A,最大特征值λmax=3.0940,特征向量WA=[0.7172,0.1947,0.0881]

对于矩阵B1,最大特征值λmax=7.3525,特征向量WB1=[0.4516,0.1395,0.1395,0.1395,0.0318,0.0318,0.0662]

对于矩阵B2,最大特征值λmax=4.1170,特征向量WB2=[0.1175,0.0553,0.5650,0.2622]

对于矩阵B3,最大特征值λmax=3.0000,特征向量WB3=[0.4286,0.4286,0.1429]

2.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当一致性指标时,说明矩阵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其中,平均一致性指标RI可以查表(表4)确定。

对于矩阵A来说,计算得CI=0.0470,CR=0.0904

2.3 各因子权重排序及分析

将计算得到的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6]各层因子进行总排序[7],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的权重最大为0.7172,说明了在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中,资源要素价值应该是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旅游发展的最基础的的支撑。在各评价因子层中,资源的奇特度和动植物资源的权重最高,依次为0.3239、0.1100,说明吸引游客的主要是当地奇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然而,基础服务设施权重最低为0.0108,说明其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所制约,今后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结论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

对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与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一致,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3.2 通过层次分析法

本文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阐述了旅游资源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77-180.

[2]余敏.层次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4(6):100-102.

[3]吕建树,刘洋等.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4]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5]王力峰,王协斌,张翠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广西金秀县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3):435-439.

[6]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1996,26(2):171-175.

第6篇

一、神农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西部边陲,地处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保护区总面积达七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2012年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有神农顶、天燕原始生态、香溪源、玉泉河四个旅游区。

(二)动、植物资源

神农架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我国仅有的几大原始森林之一,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绿色宝库"等美誉。

1.动物资源: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1000多种,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兽、鱼、鸟、昆虫等,其中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鹳、白蛇、大鸨等73种珍稀野生动物受国家级的重点保护。

2.植物资源:现已初步查明有3700多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200余种,裸子植物有30余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桐、光叶珙桐,连香树等76种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

二、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对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它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确定资源评价权重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AHP)一般有四个步骤:①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④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本文结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前人对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及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构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A,即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B,包括:资源条件、环境质量、开发建设条件;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具体的16个指标(如表1所示)。

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运用1-9标度法将同一层中的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式如下所示:

假定因素A表示目标,因素Bi表示目标的评价指标(i=1、2、3、…、n),则将B中的指标两两比较,即可构成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层次排序。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主观判断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统计来自十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五位老师和在神农架工作的五位职工打分的平均值,并以此为依据对每个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定,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即可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比较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相乘,所的乘积进行n次方根,得到特征向量:

(i、j=1、2、3、…、n)

步骤二:将所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满足,即可得到各层次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w1,w1,w1,…,wn)T;

步骤三:计算出各个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本文4个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如下:

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658,特征向量WA={0.7325,0.0833,0.1932}

矩阵B1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607,特征向量WB1={0.4973,0.1321,0.1806,0.0485,0.0485,0.0931}

矩阵B2的最大特征值λmax=5.4018,特征向量WB2={0.4903,0.2507,0.1644,0.0620,0.0326}

矩阵B3的最大特征值λmax=5.3607,特征向量WB3={0.3633,0.1000,0.3442,0.1462,0.0463},所得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见表1,利用层次单排序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即可计算出所有指标的权重得到层次总排序(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权重最高,这表明对于神农架来说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决定其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指标层中,资源的奇特度、规模和知名度权重排在前三位,说明生态旅游更注重资源本身,神农架良好的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神农架的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并满足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一步:计算一般一致性指标:

其中

第二步:查表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5所示)

第三步: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I=CI/RI,当CR

计算得矩阵A的CI=0.0392,RI=0.58,CR=0.0567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确定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分标准体系,并根据神农架的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对各项指标赋分,综合评价公式为(i、j=1、2、3、…、n),其中E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Q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指标的评分;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的最终得分为9.13分,说明神农架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大。其中,资源奇特度的得分最高,神农架既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地质公园,而且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系统,其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世界级的而且是垄断的,但是神农架的知名度得分却较低,这是因为神农架开发时间较晚,没有重视品牌营销,提升知名度,导致其旅游发展与资源品位不相称,神农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看到,神农架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分都相对较低,神农架境内的旅游线路以公路为主,但公路等级较低,路况不佳,景区没有配备观光游览车并且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解说系统,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神农架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后,神农架应第一,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建立覆盖整个景区的公路网;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景区解说服务系统和信息系统。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业 社区参与旅游 产业集群 区域合作

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尤其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时,各个地区越来越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纷纷将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国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连片特困区。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议要求,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大别山所覆盖的各个县市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面临着极大的约束,而生态旅游产业则成为大别山地区实现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及模式

生态旅游产业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烟”产业。当旅游业面临着过度开发、不均衡开发、生态退化、文化入侵等等问题时,大众旅游正在被生态旅游所取代。生态旅游通常是以参观由政府、环保或科学组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保护区为主体,再辅之以其他旅游服务的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是将自然和文化资源置于计划和发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产业。众多国外学者强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密切关联的,在开发与保护中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公园是当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模式。McAllister(1999)统计发现大量的生态保护区采取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模式,超过130个国家采用这一模式设立保护区,占接近全球版图的五分之一。这一模式不仅仅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国际商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以及全球范围的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世界银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生态资源保护组织等等。

同时,国外众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生态旅游产业既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因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仅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对于缺少资本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言,该产业是增加就业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减少或消除贫困。

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根本,所以将获取的旅游收入转化为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选择。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产业最好被称之为“方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

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1、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注重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根据Honey(1999)“利益者相关”理论:人们将保护那些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价值的自然资源。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当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否则因为被划定为保护区,周边居民因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离开或者是偷猎而导致保护区生态恶化。因此,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健全的生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人口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社区归属感和经济依赖程度四个特征,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under(2000)则从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与支出结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分布,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基于此设计了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激励措施。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阀值”是生态旅游承载力

尽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但是对该产业的开发会受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限制。熊鹰(2013)这样界定生态旅游承载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ETCC)是指一定时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态旅游活动在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系统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影响变化,并能维护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双方充分受益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极限值。所以,生态旅游承载力通常表现出“阀值”的概念,即超过了旅游地的“阀值”就会影响到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维持。生态旅游承载力是生态旅游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也就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最大开发强度,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上限,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客观的限制。

熊鹰(2013)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1)资源空间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空间面积,游步道长度和旅游服务设施数量;(2)环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动的协调组织能力;(3)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种经济社会因子;(4)社会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感受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态度。对生态承载力的判断应该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据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最小值来确定其值。

3、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地图 编制 研究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而又复杂的名词,不能简化它的科学涵义。生态旅游有三大基本要件:第一,旅游吸引物必须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论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只要能与人类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系统,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必须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在生态发展上是可持续的;第三,生态旅游必须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改善生计提供经济支撑。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的界定为:一切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原生性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地图

生态旅游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之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专门的内容。它除了具有地图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自身丰富的深层内涵,能显著地直观地表示出一种或几种旅游要素数量、质量特征的空间分布、空间移动情况,直接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所以它必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发展。

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图分为生态旅游资源地图和生态旅游景区地图。生态旅游资源地图主要表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设施、旅游规划和管理、旅游经济统计等,是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等部门使用的地图。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地图的研究、制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属性的研究。生态旅游线路地图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工作之后的直接为广大游客作旅游景区(点)指南之用的地图。这两个图种虽互有联系,但其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对其内容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设计旅游图时应主题明确、内容切题、层次分明,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研制生态旅游地图目的和意义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 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原则

生态旅游地图内容广泛,学科性、地域性、技术性和直观性较强。编制生态旅游地图,要融科学性、精确性、艺术性、形式多样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于一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严密的科学性

编制生态旅游地图应以科学性作为核心。地图内容和形式应具有科学性,资料翔实可靠,准确无误,且现势性强。另外还要体现事象的科学真实性,即反映出制图区的系统规律和区域特征。制图综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舍取,要注意显示影像的本质特点,表示方法要得当,图负载量不要太大,符号设计、色彩整饰要有象征性、联想性、直观性和易读性。地图的内容要主次明显、目的明确,能体现地图的用途。

2. 较好的精确性

尽管生态旅游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像地形图那样高,但还应有一定的精确性。精确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图的使用价值。所以即使是旅游略图或旅游示意图,也应有一定的精度。地图的数学基础决定了地图的数学精确性,所以要正确选择地图的投影和比例尺。编制生态旅游图,应选择地形图作为底图,因为地形图是精度较好的地图,且国家已基本完成全国系列的比例尺图种。在投影方面,也尽量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作为旅游地图的投影,以便保证图幅的精确性和搜集的方便性。比例尺的选择,也尽量接近地形图系列。转绘旅游要素时,定位要相对准确。

3. 完美的艺术性

地图是展现地表环境的视觉图形。这种视觉形式是否形象悦目、生动直观,主要取决于地图的线划符号和颜色的优劣。生态旅游地图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还应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旅游地图科学的内容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这主要通过地图整饰手段来体现。主要包括: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和地图装饰等。

4. 实用性

生态旅游地图应该面向用户,以为用户服务为宗旨,才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游客需要了解旅游区的概貌,利用旅游图来“导游”,选择线路、交通工具、用餐、住宿、游玩等;管理人员需了解旅游设施、交通、食宿的情况,服务人员需要了解旅游客流量、人员组成等问题,科研规划人员需研究旅游开发、资源分布利用、发展规划、可利用潜力及开发可行性等情况,这些都是具体实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旅游地图,就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去反映这些问题,才能突出旅游地图的实用性。

5.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地图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风景区和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特点、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为基础。生态旅游地图的制作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对资源进行合理、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生态旅游地图。

五、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工作思路

研制生态旅游图的工作思路为:⑴摸清研究区域基本情况;⑵确定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⑶确定生态旅游地图要表示的内容;⑷收集研究区内制图基础资料;⑸制作研究区域内的数字线划图;⑹利用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叠加,解译出工作需要的各项要素并成图;⑺采集研究区内现有景区(点)的相关信息;⑻将现有景区(点)、解译出的各种要素图、研究区内的数字线划图叠加,制作出《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⑼在《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⑽在叠加有各项要素的数字线划图上利用生态旅游理论进行综合编制并产生《阿尔山生态旅游景区图》。

六、结论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地图可直接为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

[3]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9篇

    负责任旅游可为旅游业增强竞争优势,被誉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最佳方式之一。在重视负责任旅游实践的旅游目的地,负责任旅游被视为最适当的旅游开发理念和指导原则。南非早在1996年将负责任旅游写入该国旅游开发与促进白皮书(the White Paper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ourism inSouth Africa)中,是第一个在国家法规中包含负责任旅游政策的国家,将负责任旅游作为旅游业获得较大正面影响的开发、营销和管理旅游业的方式,并于2002年制定了南非国家负责任旅游的发展指南(De-velopment of Responsible Tourism Guidelines forSouth Africa),为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采取负责任旅游的方法提供支持与指导。继南非之后,英国、加拿大、印度、美国、冈比亚、斯里兰卡和新西兰都制定本国负责任旅游的政策,推动负责任旅游的实践。在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负责任旅游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ponsible tourism,ICRT)的推动下,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波及全球。ICRT在许多方面提供负责任旅游的顾问服务,包括认证、评估、旅游和保护事业、规划和管理、经济开发和扶贫、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政策和标准、负责任旅游、私人部门和供应链管理等。中心还通过每年的国际负责任旅游年会与各国政府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ICRT将负责任旅游发展为国际负责任旅游运动,并领导在南非、西非、印度、德国、伯利兹以及加拿大设置的ICRT的分部。认识到在全球实施负责任旅游的意义,世界旅游市场(World Tourism Marketing,WTM)还创立了负责任旅游日,并于每年11月举行庆典活动。这个组织认为:人们对负责任旅游已经达成了共识,负责任旅游不单单是产品或品牌的概念,它是一种从事旅游的方式,以到自然区域的负责任旅游以保护环境并维护其他生灵的持续性为主要特征。世界旅游负责任旅游日通过评奖活动,以及保持海滨清洁,保护独特的风景,保护野生动物,维持历史建筑和珍贵遗产的多样化等行动来实施。然而,负责任旅游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负责任旅游这个概念,一些学者和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及研究中心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进行解释,形成了规模说、方法说、伦理说、开发说等几种定义[1]。从管理的角度而言,负责任旅游是一个管理旅游的方式,管理的目的是发挥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大效应,同时使目的地的成本最小化。这个目的是2002年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旅游目的地负责任旅游第一次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当时来自20多个国家共280名代表参加了该次会议,在该次会议上签署了对于负责任旅游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目的地负责任旅游的开普敦宣言”[2],号召旅游企业“采取负责任的方式,承诺负责任的实践活动,利用透明化和可审计的报告程序,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这个市场优势”,确定了负责任旅游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开普敦宣言中最重要的是对负责任旅游的特征达成以下共识:⑴减少负面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影响;⑵为当地人民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加强东道社区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并为其从事旅游业提供便利;⑶当地居民参与决定他们生活和生存机会的决策;⑷争取使旅游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积极的影响,维护世界多样性;⑸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意义的接触,为游客提供愉快的经历,使其更多地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⑹为残障群体提供介入旅游的方便;⑺对文化具有敏感性,可增进游客和东道地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建立地方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几个特征后来在历次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上(即2008印度客拉拉邦第二次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2009年伯利兹贝尔莫潘第三次会议、2010年阿曼马斯喀特第四次会议、201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第五次会议)每次予以重申。上述负责任旅游的特征说明,第一,“负责任旅游”要达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果是旅游业发展良性与否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说明负责任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目标维度是一致的;第二,它比可持续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加强调“人”的因素,非常注重人的权利。例如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相互尊重、为游客和当地人民提供接触机会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参与旅游机会等等,均说明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第三,将当地发展置于优先地位,负责任旅游使当地人民真正受益,增加当地人的参与机会,提高当地人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充分显示了负责任旅游尊重当地发展权利的特征;第四,“负责任的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透明度和责任感,即那些承诺负责任的行为主体必须敢于承认自身的所作所为;第五,它吸收了其他旅游方式的优点,例如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世界多样性是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提出,但也被视为负责任旅游的重要特征。负责任旅游的特征表明这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旅游理论和实践,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明这一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笔者感到,这个概念与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相关概念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将对此进行辨析。 

    二、负责任旅游相关概念

    上世纪60年代后产生的大众旅游的发展模式引发了旅游对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3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在解决旅游负面影响使旅游业良性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相继产生了几个重要概念,它们是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替代性旅游、负责任旅游等。由于描述这些概念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描述方式解释旅游现象,从而使不了解术语描述方式者产生概念模糊的看法。描述旅游的术语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术语侧重于描述游客的所作所为或者游客活动的地点,另一类术语侧重于描述旅游影响及其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前者描述包括对活动类型和旅行行为者类型的描述,活动类型的术语包括探险旅游、自然旅游、文化旅游、游船旅游、度假旅游等,旅行者行为的描述如高端旅游、背包旅游、教育旅行等,这些术语针对旅游业的细分市场,基于将“旅游”单纯地定义为“旅行者的娱乐、休闲或商务”,对于旅游影响的阐述是中立的。后者的术语包括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扶贫旅游、绿色旅游、地质旅游、负责任旅游等,这种描述不单纯是利基市场或旅游业的一个细分市场,而是以环境和社会原则为基础,并且是具有伦理意义的良好的实践活动,这类旅游概念的主要特征见表1。正因为如此,具有伦理价值的旅游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为特定的旅游发展的模式,比较有影响的是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和负责任旅游,本文着重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辨析。负责任旅游与上述概念存在边界不清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在旅游研究和实践中采取的分类角度、研究出发点和研究范畴等不同,从而造成负责任旅游与这些概念之间从属不清、涵义重叠并在实践中常常混用的现象,本文主要就后一种描述进一步分析责任旅游与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负责任旅游与诸相关概念的差异

    负责任旅游与诸相关概念在引导旅游发展方式和处理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具有共性,然而这些概念提出的角度、适用的特定范围和侧重点、实施的层面却存在差异。本文就负责任旅游与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比较展开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 旅游产品营销 促销 营销渠道

森林生态旅游系指以尽力降低旅游开发对森林生态环境之不利影响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确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方式促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并将面向公众的森林生态环保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商业娱乐活动。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指森林旅游资源经营者在生态旅游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发并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并向游客提供的森林旅游活动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的集合。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按营销产品层次划分,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的综合体;按旅游产品功能分析,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则包含基础旅游产品、增值旅游产品等内容;按旅游产品形态分析,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则由实物形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综合而成。二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可转移性。顾客购买传统产品后,通常拥有产品的独占权。游客在购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后将获得特殊的生态旅游体验而非表达为实物形态的物品。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不是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旅游资源的有限使用权。三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价值不可储存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将生产、交换和消费融为一体,游客可在指定时空条件下即时消费该产品。

制约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效能的关键问题

(一)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滞后

第一,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缺乏绿色营销理念,生态环保理念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被漠视,致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相背离。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影响所在区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周边居民的常态化社会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杨财根,2011)。通过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可以在满足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环境责任,确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生态价值实现理念,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未能在实现森林生态价值与保护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有效均衡。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要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价值与维系森林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之间维系均衡。对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者而言,森林生态环境安全带来的森林生态价值增值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价值需要通过适度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发方可实现;但是高强度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将导致森林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恶化,降低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降低森林生态旅游的价值。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较为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带,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度有可能造成局部森林生态系统承受过大压力,诱发地表土层侵蚀致使水土流失,森林旅游景区局部的植被破坏,干扰森林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活动等诸多生态问题。游客在景区内生活污水排放会污染、破坏森林脆弱的水生态环境平衡;不适当的森林游客数量会造成森林旅游景区内的人文景观遭受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开发。

(二)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开发能力匮乏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对森林生态产品设计缺乏科学性,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规划缺乏系统性。局部地区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前未深入调研,其森林旅游资源规划缺乏充分科学论证,由此导致诸多不可再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不可挽回的损失。经营者在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方面摒弃兼顾森林旅游和生态环保的投资理念,背离森林资源现状开发缺乏特色的新景点,导致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背离区域森林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并造成景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采。

第二,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潜在游客市场运作能力,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传统的森林旅游产品局限于森林观光游览,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当代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致使多数游客进入景区后停留时间短,过夜游客比率低(易爱军等,2010)。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缺乏将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营销等业务外包的动力,其自身又缺乏有效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运作能力,致使森林旅游资源难以充分转换为企业经营效益,部分生态旅游收入甚至难以弥补为此而增加的森林生态养护费用支出。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存在多头管理矛盾,各主管部门围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事业缺乏有效协调,由此导致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从审批到建设再到运营环节都存在诸多体制有待解决。以日本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日本政府通过强制执行力规范森林旅游产品开发,并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和运营体系(郑群明,2011)。因此我国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亟需林业、交通、城建、旅游、税务等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鼎力支持方可有效实施。

第四,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融资能力不足制约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进程。传统的森林生态环保项目多由以林业部牵头的政府资金来运作,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探索设计有效的融资机制以吸引各方资金参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效能提升策略

(一)创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理念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的产品创新是确保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前提则是确保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而是将生态环保理念注入到森林旅游活动中。如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的旅店可以稀疏的散布于森林边缘地带,且建筑物的物理形态应与森林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人类在自然界痕迹与自然环境的天然融合。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决策者应当采取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层有序开发策略,若当前的资金与生态技术水平未能有效确保开发地的生态平衡则需暂缓开发。

第二,凸显森林生态旅游中的消费者体验特色,使森林旅游之游客在吃、住、行及游玩等各方面的旅游体验有别于传统旅游的角度来创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具有丰富多变、自主性强、兴趣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等特点(罗金华,2008)。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应当强化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增强游客的亲切感。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重视开发以原生态文化为主题且具有深厚地方乡土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将人文价值注入到森林生态旅游活动中。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将森林居民特有的社会人文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设计出以森林生态旅游体验为轴心,以森林居民文化为载体的新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二)变革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

第一,结合森林生态旅游主题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弹性定价策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属于奢侈品消费,其需求弹性系数较大,故特定时间面向特定潜在游客群的降价措施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总收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通过制定季节挂钩的弹性营销策略,在旅游旺季提升价格以降低旅游旺季消费者对景区的生态环保压力;在旅游淡季则可采取低价策略以吸引对价格敏感度的游客来景区游玩,提升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利用率。

第二,基于生态旅游理念制定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定价策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将投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耗上的成本计入旅游业经营成本并纳入旅游产品价格中。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旅游产品应当秉持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者承担成本的原则以从源头遏制恶化环境的肇因;绿色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还应秉持受益者补偿原则,以行政力量将森林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按合理方式分解,并由从森林环境治理中获益者承担(杜娟,2010)。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在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价格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以利于旅游产品定价贴近游客的心理价位水平。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定价权逐步从旅游企业向游客转移。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定价属于公共旅游信息,价格相对透明。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据此确定其旅游产品的价格并上网,在公开、透明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相互竞价以争取游客,有助于推动潜在游客快速做出购买决策。

(三)改进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促销策略

森林生态旅游形象设计要求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将森林生态环境中的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与服务、周边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等要素集成,并从森林区域形象、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市场感应等三个角度来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方案。

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可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凝聚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地社会形象,增强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识别力,进而增进旅游地对客户市场的吸引力。其一,地理资源特征分析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基础。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性资源是森林所在地特色的地形地貌所孕育的山水风景,其形象定位要基于既有山水风景来设计。其二,人文资源特征分析是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动力。基于森林地域内人文资源分析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可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开发旅游产品增值服务。其三,整体形象定位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实现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根据所确定的森林生态旅游形象整体定位来创作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促销主题内容。

(四)重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策略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结合森林生态旅游特点,运用促销策略组合的方式来增进森林生态旅游营销效果。其一,根据森林生态旅游细分市场的消费特征实施网络促销策略。传统旅游促销主要面向旅行社等中介机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促销直接客户群则是旅游市场终端的潜在游客群。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互联网与终端潜在游客群进行即时无缝沟通,且可将节省的传统促销活动的中间环节运营费用让渡给终端潜在游客群,从而提升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森林生态旅游的网络促销还可直接向潜在游客群收集游客个性化需求信息,并据此改进森林生态旅游的运营水平,增加游客对森林旅游景点的满意率。

第二,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实施绿色营销渠道策略,为生态游客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选择信誉良好的旅游业中间商作为下游合作伙伴,促使旅游中介企业降低终端市场营销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强化潜在游客群体对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及其品牌的绿色环保印象。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在采购原材料及产品时,可通过选择获得环保认证企业的产品或以可再生产资源为原料的企业的产品,以维护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良好环保形象,打造贯通上下游的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环保品牌形象。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采纳开拓体验旅游营销渠道的策略。传统旅游业的实施模式是游客在信誉良好的旅游中介公司的组织下完成旅游消费,这有助于游客规避对异地旅游的陌生感,降低异地旅游在找寻宾馆、交通工具及景点时的诸多不便,但亦降低了游客在陌生地旅游中获得的新鲜体验感水平。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强化对自助游客的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旅游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财根.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导向的战略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2.易爱军,刘俊昌.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0(3)

3.郑群明.日本森林保健旅游开发及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3)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5-0073-03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活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自然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结果。发展生态旅游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地加以推广。[1]世界旅游组织(WTO)早在1997年12月就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2]。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晚、增长快,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盲目开发、无序经营现象还非常普遍。高速膨胀的生态旅游市场、不断退化的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复杂而多样化的影响因素等,都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创新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框架,学科概念不清,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滞后。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增长较快,但总体研究水平不高。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自1999年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所反应的情况来看,自1998年至2008年,以“篇名”含“生态旅游”在全部期刊中进行“精确”查找,共查询到3,248篇文献。11年间增长了12倍多,而同期“篇名”含“旅游”的文献数涨幅仅8倍,可见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如表1所示)虽然我国的生态旅游学术研究开始有了一定规模,但总体上研究水平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尚显凌乱,缺乏比较系统性和统一严格的学术规范。有研究表明,国内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有近100种,但至今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3] 我国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诸多不同提法,反映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这一方面能够说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应了理论界在生态旅游概念认识上的模糊性。

表1.1998年~2008年我国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总量表

第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尚比较零散,整体性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生态旅游研究具有很强的学科边缘性和交叉性特征。虽然不少人文、自然等学科,如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都开始涉猎生态旅游领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从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主要是针对生态旅游的某个社会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其系统性不够,更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也有不少理论研究成果落后于实际需要,常常缺乏可操作性。生态旅游学的研究一方面迫切需要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对这些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理论体系。

第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仍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实验、实证研究较少,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差距很大。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生态旅游”文献研究为例[4],在所统计的1994年~2003年间的737篇文献中,定性描述用的最多,占76%;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的文献数量次之,占18%;用数学方法构造模型的文献较少,占5%;运用“3S”技术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文章数量最少,仅占1%。生态旅游的研究要以生态学等学科为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生态旅游研究的实验及实证分析也非常重要。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已从概念探讨走向案例研究阶段,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从大量的实践中去总结、探索,才能丰富其理论。虽然我国的生态旅游案例研究也有了一定规模,增长较快,但这些研究缺乏时空上的连续性与整体性。现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单一时间或短时间的抽样分析,缺乏长时间的历史跟踪调查。研究空间地域比较分散,缺乏多区域的比较和检验,整体性把握不够,因此很难对生态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趋势给出可信性结论。

二、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应用。与其它产业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就将是盲目的、无序的。同时,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旅游学是一门集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各种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将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际应用,为确保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的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近些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学科理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如表2所示),这些学科理论涉及生态、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等多个学科范畴,需要按照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综合,以形成用于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并具有本学科独立特点的理论基础。

表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框架

三、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趋势

借鉴国际上对生态旅游问题研究的经验,同时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在生态旅游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是:

1.生态旅游研究的理论创新

我国已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大多是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或根据国际上生态旅游研究的经验对国内具体生态旅游区所作的相关分析,总体上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策略。这种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做法在生态旅游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在生态旅游发展一定阶段后,就迫切需要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有效的整合。根据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情况分析,生态旅游研究的理论创新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严格界定生态旅游的学科对象和范畴,明确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任务,防止对生态旅游理论的模糊化及泛化;二是要坚持对生态旅游的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对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与多功用价值实现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具有整体性质和独特学科特征的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三是要继续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通过消化吸收,实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并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旅游学科的研究水平。

2.推进对生态旅游评估标准及认证制度的研究

到目前,人们对生态旅游还存在许多片面的和模糊的认识。由于缺乏权威的生态旅游概念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规制,近些年社会上“伪生态旅游”招摇过市,大行其道。不少地区的生态旅游并不“生态”,从规划、开发、经营到管理,很大一部分沿用大众旅游的模式。因此,从理论上弄清生态旅游的评估标准,并通过认证制度对真正的生态旅游加以保护,使之与大众旅游相区别就显得非常必要。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除了必要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特色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各相关主体和要素的要求。[5] 生态旅游绝不是简单意义的以享受自然为目的的自然旅游,更不是传统意义的规模化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具有同这些旅游形式截然不同的特定的尺度和产业发展模式,在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景区管理、环境保护和投资赢利方式上都应该有着不同的特点。

国际上,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在数量上急剧增加,相关认证体系和生态标签多达上百个。[6] 认证所涵盖的范围从相对简单的旅游住宿的认证拓展到旅游行业的所有领域。这些标准的形成和推广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研究上才刚刚起步,有关生态旅游认证的组织、标准的形成、规范管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区域差异的处理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3.提升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水准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双轮驱动”是搞好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方向。在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是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开发实例的一般性介绍和经验总结,其研究水准亟待提高。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我国在生态旅游实证研究上需要加强的领域是:对有突出价值的典型的生态旅游区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实证分析;与国内外同类别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各因素的细微比较,找出真正的差距;以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保护与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区域范畴的生态旅游综合实证研究等等。

4.积极改进生态旅游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

生态旅游研究成为当前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但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缺乏深入研究的技术支撑。[7] 目前,将传统的生态学科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生态旅游区调查,对发掘的信息资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积极开展各国生态旅游及相关领域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已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大趋势。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要改变单纯的文献分析、定性描述及简单化的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注意应用计算机技术、3S技术(特别是RS和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并积极借鉴国际上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上的新成果,同时注意将景观分析法、模式与模型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理化分析方法、生态实验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应用到有关研究领域,以提升生态旅游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

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6-09-01(01).

[2]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3.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

刊,2007,22(1):67-71.

[4]全 华.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宋 瑞. 关于建立我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61.

[6]杨彦锋,徐红罡.对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理论探讨[J].旅游学刊,

第12篇

一、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对于海洋旅游的需求逐步提升,并伴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海洋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生命逐渐发展壮大。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国内学者从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海洋生态旅游的产品与市场、海洋生态旅游的文化以及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这几大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海洋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正确理解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研究海洋生态旅游的关键和基础。首先,旅游是指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意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生态旅游本身由生态旅游衍生而来,是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的结合。目前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不统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过去的和现在的),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学者对海洋生态旅游的界定大都从生态旅游角度出发,但始终未能统一乃至权威化。周映萍、朱坚真(2009)认为:滨海生态旅游是利用海洋环境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海上垂钓、漂流、探险、潜水、冲浪、品尝海鲜、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参与海上作业以及海洋探秘等。张从(2009)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观(包括与自然融合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而开展的,既体现认识和享受自然,又体现环境教育的旅游。梁永国、李少云(2011)认为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旅游除了具备生态旅游的共性特征,更包括了独特的海域文化、海洋自然资源等特性。

海洋生态旅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导向,以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托,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前提,开发海洋旅游产业,以期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这是学者们在对海洋生态旅游定义时所取得的共识。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海洋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是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上出发,结合海洋空间范围来界定的。对于海洋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本文认为海洋环境下,一切符合生态旅游核心理念的旅游活动即可称之为的海洋生态旅游。

三、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

我国对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以区域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比重最大。潘海颖(2007)提出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他认为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过程,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郭晋杰、焦艳丽分析了广东省特呈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潜力,指出模红树林资源作为海岛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发展海岛生态旅游的资源凭借。提出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几大原则和取向:一是特色化原则和品牌化取向;二是市场化、产业化原则和人文化取向;三是旅游内容层次化原则和科学化取向;四是可持续化原则和绿色化取向。桂峰等(2001)对辐射沙洲沿岸地区概况以及如东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认为潮滩各区间生态特征不同,从而旅游资源价值不一。因此针对潮滩资源提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带开发模式以及点轴开发模式。楼筱环(2011)分析了舟山群岛生态型海洋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树立生态旅游区域发展概念,出台与实施无人岛生态旅游开发政策等发展

策略。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充分认识到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了极大关注。但研究内容大多针对区域和海岛,缺乏对中国海洋生态旅游整体性研究。目前以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对开发海洋生态旅游提出的诸多策略缺乏实践价值,因而对实际开发所起指导作用较小。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海洋生态旅游研究的开发进程。

四、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与市场的研究

(一)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研究

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源于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蓝宗辉(2002)等在探讨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的作用时指出,红树林是海上旅游的后备资源。因其具独特的生态旅游价值,可被开辟为生态旅游场所。庞振刚(2003)等针对象山环港区整体海洋生态旅游规划制定出了渔乡风情、海岛游乐、海上运动、滨海疗养和海塘娱乐5大海洋生态旅游区,并设计了相关旅游产品。冯锦龙(2002)凭借江苏海洋渔业资源,针对江苏沿海的海洋旅游、生态旅游或大旅游设计了5类渔业产品:观赏性旅游产品、参与性旅游产品、科普性旅游产品、购买性旅游产品和品尝性旅游产品。并为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设计了“10观4海”共14类产品。

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可利用资源丰富,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大。国内对海岛与海滨生态旅游产品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可以初步形成一套系统的旅游产品模式,对其他众多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产品的设计起到导向作用。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区域共性产品多,个性产品少。产品开发限于利用海水、阳光和沙滩,地域文化不够凸显,区域差异不足。第二,大众普及型产品多,高科技特色产品少。另外游客消费能力偏低,开发者销售收入少,积极性不高;第三,陆地产品多,海洋和深海产品少。

(二)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匮乏。在对区域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进程中也很少涉及市场的问题。从提出海洋生态旅游研究起,所能搜索得到的研究文献中只有庞振刚等(2003)在探讨象山港区域开发海洋生态旅游问题时进行的初步的市场分析。他们将其市场定位为以宁波市及周边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并且根据其市场特征划分出三级客源市场。一级为宁波市及周边奉化、宁海、象山等城镇居民;二级为浙东地区;三级为利用旅游介入机会从其他景区分流的一些较远地区的游客,亦可称作机会型市场。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较少关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市场,这对海洋生态旅游供需双方市场的发展不利,也会使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市场导向。

五、海洋生态旅游文化的研究

对海洋生态旅游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仍以对海洋旅游文化的衍生为主。梁永国、李少云(2011)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是在海洋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积累、凝结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是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复合体。而其文化价值源自海洋生态旅游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可分为标准生态旅游模式、准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化大众旅游模式三种实现模式。

由于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较晚,包括学者在内的旅游者没有或少有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体验。同时海洋空间范围大,生态旅游活动有限,而人类碍于海洋的可进入性和不安全因素,而未能对海洋生态旅游文化及其价值的研究有进一步的

突破。

六、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翟庆文(2011)探究了我国滨海休闲潜水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潜水业活动可能对旅游产生致命性问题,即毁坏海洋生态的同时还会摧毁海洋传统文化。雷春、高艳利(2011)在探析海南省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时强调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应对开发的项目按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要求进行研究,取得海洋生态系统整体的效益。徐菲菲(2003)通过多目标加权平均法,以滨海城市连云港为例,创建了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提出连云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型”的模式。马克美(1999)对广东海洋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分析,提出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要讲求名牌效应,要创建滨海旅游的中心城市,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法规。乌兰(2010)在分析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关系时指出,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因此要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中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

方式。

我国学者在研究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大多是理论成果,鲜有学者能够提出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再者由于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已进行的少量海洋生态旅游活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学者们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存在信息落后的现象,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七、结束语

第1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第1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 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第15篇

由于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世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克服传统旅游带来的种种问题,许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旅游业的开发,而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模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生态旅游的兴起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上的鲜明体现,也是人们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必然要求。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被正式确认,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位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随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对生态旅游做了多方面的解释。如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伊丽莎白?布尔1990年对生态旅游作出定义:“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后来她做了些修订:“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2汉中市生态旅游开发状况

2.1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环境

汉中市地理区位独特,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优越。汉中盆地内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水系,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0.2%。汉中南屏巴山,北依秦岭,毗邻四川、甘肃,处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是我国南北方的交界地带。

2.2生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汉中生物资源种类丰富且品种多样。根据调查,植被覆盖率达56%,森林覆盖率达50.2%,高等植物有40多种,可利用草地33.3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8781m3。野生动物有534种,其中有50多种被列入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对象,特别是大熊猫、朱?q、金丝猴等稀世珍宝驰名中外,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是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另外,汉水上游汉中湿地是独有特殊风韵的生态旅游资源,沿岸分布众多的名胜景点,有着较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开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

汉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景类资源分布较完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珍惜性。资源单位数量具备一定的规模,有着较强的资源集中度(参见表1)。

表1汉中市生态旅游资源谱系

景系景类景型资源单位个数

自然景系地文景观景类山岳型森林公园:河谷、草甸、彩林溶洞、湿泉、亚高山高原风光、喀斯特地貌、汉江、嘉陵江水源水系6

水文景观景类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水系风景名胜区10

古物景观景类

历史遗产景类古文物、古建筑、古墓葬、革命纪念地27

  人文

景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一江两岸工程、生态公园、主题公园、珍稀植物园、民俗园广场、山庄、度假村、宗教殿堂、旅游纪念品、雕塑50

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戏曲艺术、艺术作品、民间歌舞、民间艺术、风味饮食9

服务

景系旅游服务景类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管理机构11

合计728113

2.3生态旅游建设初具规模

汉中市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建设休闲汉中。积极响应国民休闲旅游计划,深度开发文化休闲、古镇休闲、田园休闲、温泉休闲等产品,形成旅游消费新热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以“一村一品一游”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加强要素建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

目前汉中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城市珍稀花木基地休闲度假游;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一日游;以石门水库、红寺湖水库、南湖为代表领略汉中西北小江南特征的秦巴风情游;以国家级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野生动物观赏游;以黎坪、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游;以樱桃、桔柑、茶叶、荷花为特征的特色农业观光游。

3汉中市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汉中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而且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和优势。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

汉中市现有的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属于“资源导向”的粗放型开发,大多数景点仍停滞在发现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大多数景点的开发处于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常常出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景区内人工设施的大量建设使得与生态旅游的原则格格不入,如黎坪景区从天书崖通往中华龙山的道路被修建成水泥路面,与景区内绿树成荫的格调形成明显的反差。再如南湖风景区中的湖心岛上修建了一些碰碰车、摩天轮等娱乐设施,喧闹的氛围使这里失去了往日的清静。

3.2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突出

由于在开

发过程中对资源调研不够充分,造成各生态旅游景区内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色不够鲜明突出,没有显示出汉中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使许多本应具备很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被埋没,削弱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在开发过程中大多是模仿国内其他地方生态旅游景区的模式,没有开拓出一条适合汉中自身情况的发展之路。 例如华阳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同属于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景区内均以使用观光车将游客送至各个景点的形式开展旅游活动,在游览过程中只是走马观花的欣赏自然风景,缺乏对自然资源的科普知识讲解以及对游客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又如青木川古镇和华阳古镇的建设上颇为相似,古镇街道两边的建筑样式趋同,没有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3.3交通通达性不强

由于汉中市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生态旅游地分布较分散,公路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交通网络密度低,往返线路重复,输送能力有限,个别地区路况较差,通达性不强,严重限制了本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例如位于宁强县的青木川古镇,这里保留了民国时期古镇的原始风貌,并且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但由于通往古镇的道路建设滞后,很多路段行车困难,从汉中市区到达这里通常需要六个多小时的路程,使得很多游客对这里望而却步。

3.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汉中当前许多生态旅游区的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相对淡薄,通常会忽视旅游经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的影响,忽视区内环境教育功能,缺乏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解说系统,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造成了区内乱搭乱建、乱捕乱杀的状况。再加上受经济利益驱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造成生态旅游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汉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汉中市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4.1实施科学规划,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组织一批专业的专家学者对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一次详尽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汉中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调查要全面,规划要合理,坚持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根据景区的环境承载力确定游客进入的数量。景区内旅游设施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做到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存,尽力做到不破环自然景观,不污染环境,保持景区原有的风貌。

4.2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以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着名风景区为依托,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如黎坪国家原始森林观光游览区,留坝紫柏山高山草甸旅游区,洋县大熊猫、朱?q珍稀动物观光考察游览区,城固桔园生态旅游区南湖、红寺湖水上旅游区,天台山、哑姑山国家森林公园,定军山―武侯祠风景区等。将这些景区打造成为有鲜明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甚至世界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景区。

4.3加快旅游交通线路建设,提升景区可进入性

旅游应着力加大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升级建设,对通往景区的公路应实现“无障碍化”,改善道路行车条件,进一步缩短到达景区的交通时长,提高游客进出景区的交通舒适感。对通往景区的车辆进行升级换代,替换掉一些车况不好的老式客车,升级成车内环境良好,行驶安全可靠的新型客车,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交通舒适度,为游客留下良好的旅游印象。

4.4加强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