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考古文物修复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

第1篇

关键词: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提升

一、引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它践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的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调在保护前提下,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陕西是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陕西大遗址保护已成为惠民的新路径。由此,本文将立足点放在陕西,并选取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科研及教育功能的提升。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是在保护国家资源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其次它又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兼具科研、教育和游憩的功能。

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性质的科研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和支撑:对于规模较大和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规模适度的科研中心,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同时为适度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条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它被赋予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而要实现教育功能必然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支持,由于一般考古遗址的可观赏性较差,而广大观众的考古知识又较匮乏,所以考古遗址展示设计应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浏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体现考古遗址精神价值以及教育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在已有的运营成熟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建立秦代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示范高地。

(一)多方位文物资源展示

秦陵博物院是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内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景观节点,而文化遗产资源展示是博物院最重要的解说手段。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拥有保护性展示、陈列式展示、复原性展示以及间接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为主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部分构成,是陕西秦文化展示圈的重要区域,整个博物院的展示体系都建立在各类遗址的基础上,强调原址展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完整本真地展示遗址原貌或者现状,带给观众真切感受。秦陵博物院的展览体系中最为人熟知的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完全在秦代俑坑的基础上建成展示大厅。

2、以秦陵封土,9901、0006陪葬坑的展示为呼应

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展厅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多种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室内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能够保证合适的温度及湿度,并大幅度节约能源,为文物考古、遗址保护以及参观游览提供理想环境。9901陪葬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在展厅内继续开展,并使其与保护、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切的参观感受。0006陪葬坑则进行原址展示,重现遗址发掘现状,带给观众真实的展览效果。陈列在展厅内的典型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讲解导览服务等,共同向观众全面展示这两个遗址坑的文化内涵。

3、以文物陈列厅的展示为补充

坐落于秦俑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厅既展出有两乘秦陵彩绘铜车马,又定期举办一些高质量的临时展览,通过对陵园内发现的城垣基址、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窑遗址、石料加工场遗址等重要遗迹以及出土的典型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增加观众对秦陵布局、陵园规模、遗址与文物埋藏的基本认识,丰富了秦陵博物院的展示体系。

(二)帝陵微缩景观展示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帝陵封土占地面积庞大,旅游者很难全面的观赏到帝陵恢弘的整体风貌,因此可以根据帝陵的形制按比例建造帝陵微缩景观作为展示的一种手段,建造时可以参照锦绣中华建筑微缩景观。

(三)文物修复参观项目

文物修复参观项目是为文物古玩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的可以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的体验项目,在修复场所内,邀请文物专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为体验者讲授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专业的修复手段现场向体验者展示对残损文物的修复工作,从而让旅游者真正体会到文物修复的神秘所在。文物修复参观项目可以定期举办,以为旅游者提供最为真实的文物保护体验。

(四)模拟考古

考古模拟是通过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形式,由考古专家对发掘文物的要求进行现场演示与讲解,同时向活动的参与者教授考古文物发掘的基本知识及要求,让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考古文物发掘,是一种为喜欢考古的非专业人士和考古实践者提供的可以亲自动手发掘文物的考古体验活动。模拟考古是一项独特的考古体验项目,园区三大功能完善后可以定期开展,可作为固定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推广。

(五)秦文化论坛及交流促进会

第2篇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齐东方教授,首先我代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全体同仁对齐东方教授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我院主要负责西安地区文物古迹的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对出土文物、库藏文物等进行修复、整理、保护与研究;发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的作用,宣扬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推动国际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推动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智力援助。

第3篇

博物馆学主要的课程有历史通论、国史概要、考古学通论、文物学、物质文化史、古文字学、中国玉器、陶瓷、书法、绘画、钱币、青铜器、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通论、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文物管理与法规等。一般大一、大二时所开课程基本上都是历史类课程和其他基础性课程,博物馆学的直接相关课程要到大三才开始涉及。

历史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没有历史大背景的支撑,就算对一件展品在物质层面了解得再多,也无法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每一件展品代表的都是某一个时段的一个故事,而历史的学习正是帮助未来的博物馆人掌握挖掘故事的能力。

与历史相呼应的是器物学方面的课程。器物是博物馆的主要展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做好展览的基础。很多人以为器物学都是着重于颜色、款识、流派什么的,就像是传统的金石学家研究的东西。但事实上,器物学还涉及诸如材料学、化学、分子学这样的科学领域。文物的修复、鉴定都离不开大量的科技手段。所以不要以为器物学的研究都是传统文人的领域,人文与科技在博物馆学这个专业中其实有非常紧密的结合。

奎于像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展示设计之类的课程则是学习怎样通过传播学、心理学的角度;在展品和观众之间建立起联系,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当然,刚才提到的那些器物学的课程在本科阶段也只能了解一个大概。比如,我学完古文字学之后,认得出的甲骨文也就这么几个。这是在本科阶段学习博物馆学的局限性,对器物等方面的学习只能停留在通识阶段。但你能学到一类器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清晰的脉络,社会的每一个进步也会反映在相应的器物上。

第4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产品;遗址类景区;桂林甑皮岩

一、引言

与以往相比,人们越来越在意旅游活动中的舒适性和娱乐性,尤其是在体验经济时代来临后。“体验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1970年写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他认为体验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1]。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创始人派恩二世和吉尔摩在1998年提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人类经济生活发展的第四阶段[2]。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多要求产品的多样性、互动性及服务的独特性。遗址类景区相较于其他景区普遍存在游客融入性差、感知度低、互动性不足以及景观观赏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中难以与游客追求体验的内在需求真正对接上,呈现出了“很有说头,很少看头,很没玩头”遗址类景区常态。本文以游客体验式旅游需求为核心,以甑皮岩遗址类景区为舞台,以旅游产品为道具,以引导游客深入参与为目标,进行旨在为游客创造难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二、桂林甑皮岩景区简介

桂林甑皮岩遗址(又名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年代距今约12000―7000年,主洞、矮洞及水洞的遗址面积共约300平方米。甑皮岩遗址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也是目前全国文物保护级别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之一。桂林甑皮岩遗址在1978年成立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3年成立甑皮岩古人类遗址阳朔展示馆,2009年针对市区青少年推出了模拟考古乐园活动,2010年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并在2011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建设总面积达70余公顷[3]。景区一直以来主要通过博物馆模式来发展大众观光旅游,静态的展示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大多数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游客对其兴趣极低,尤其在旅游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因此景区游客流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桂林甑皮岩景区旅游产品开发

(1)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人类从服务经济转向体验经济后,游客的旅游观念及需求发生了转变,这体现在情感需求比重逐渐增加、大众化旅游产品日渐失势、个性化产品日益火热、游客更加注重产品体验的感受等方面。体验经济对于甑皮岩遗址的旅游产品开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其不像历史时期的文物景点,有特定的背景及名人效应,更因遗址面积较小、出土文物陈旧破碎等因素造成观赏性不足,还具有不可复制性等遗址类景区特点。开发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将受到先天的客观条件制约。因此恰好可另辟蹊径,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如此,既弥补了观赏性差的劣势,又满足了游客的新需求。笔者将以体验与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遗址文物及其环境的原则下,在原真性的考古发掘现场、丰富的出土文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探讨设计以参与性、互动性为主要特点的旅游产品。

(2)旅游产品设计

结合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了以下三种旅游产品,并建议在游客体验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配以专人进行体验全程记录拍摄,在体验结束后制作成视频光碟赠予游客,给游客作为纪念,以加深游客对此景区产品的体验记忆。

1、开展以“探索发现”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产品

随着与考古相关的电视节目及影视剧的热播,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考古热及文物热。猎奇的心理驱使人们热衷于窥探未知的世界。在非遗址地的山洞中开展以“探索发现”为主题的体验产品。通过模拟布置若干考古探方、将仿制的甑皮岩出土文物埋藏于合理设置的考古文化地层等方式来科学布置考古洞穴,还原真实的考古场景。通过影视资料等展示介绍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流程与技术方法,专家现场传授古人类文化遗址、遗迹、遗物的鉴别与功能用途等基本知识。同时配备专业的考古发掘工具,让游客体验充满悬念的考古发掘乐趣。配套开展考古复原活动,通过演示考古出土残缺的陶器复原完整的原理及基本方法,并让游客参与操作,将之前挖掘出的物品进行修复,最后将修复好的文物赠予游客。

2、开展以“重返史前”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产品

随着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活压力的日益沉重,人们本能的就会想到原始社会的自由。人们趋向于逃避繁杂、紧绷的都市生活,渴望放松休闲,体验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经历。加之人们喜欢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因而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活体验日渐受到游客青睐。开发以“重返史前”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产品,划分合适的山林区域作为“重返史前”的原始社会区。真实模拟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让游客披上兽皮麻布,过着钻木取火、采螺捕鱼、打制器具、采摘狩猎等野人般的生活,体验“史前石器时代”的原始、自由且蛮荒的氛围。此外可重建原始部落战争的场景,模仿部落作战,游客持仿制的软头原始部落兵器,穿梭丛林之间,展现各部落的队形阵势,及个人技巧,全部投入扮演一个小兵或头领的角色与其他部落的敌人“厮杀”。

3、开展以“野外生存”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产品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平日生活单调乏味,希望通过新颖、刺激的体验旅游产品来挑战自我、放松自我。随着荒野求生、丛林法则等野外生存类节目盛行,与“野外生存”相关的旅游活动项目也越来越受广大游客所喜爱。开发以“野外生存”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产品,通过专业人员言传身教丛林谋生技能及自然法则,结合丰富的户外运动,让游客在欣赏丛林醉人的风景中,了解野外生存知识,培养锻炼独立生存的技能。专题越野项目则将知识讲解与实地体验相结合,主要介绍野营生火技巧、野外生存技能、越野线路规划、急救知识等内容。同时向游客展示公园花卉植物的多样性来探秘野生植物,游客可以了解识别花卉、草药和野外食材等知识,并了解人类及野生动物如何利用这些植物。游客可以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探索自然的奥秘及掌握户外远足的必要安全技能。

四、结语

从体验经济视角下开发旅游产品既是对旅游资源进一步的整合与开发,又是对游客旅游需求转变后的满足,更是未来旅游产品开发的主流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体验视角下甑皮岩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及产品设计,以期为遗址类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建议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第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条 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用于下列用途:

(一)文物的保管、陈列、修复、征集;

(二)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建设;

(三)文物的安全防范;

(四)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第四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 有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所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二章 不可移动文物

第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第八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第九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立标机关、立标日期等内容。民族自治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应当同时用规范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书写。

第十一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本体记录等科学技术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行政管理等内容。

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当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拓片、摹本、电子文本等形式,有效表现其所载内容。

第十二条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和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专人负责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的,可以采取聘请文物保护员的形式。

文物保护单位有使用单位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没有使用单位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可以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负责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其安全保卫人员,可以依法配备防卫器械。

第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

第十四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第十五条 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单位,应当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其中,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申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有从事文物保护工程所需的技术设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申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等级的分级标准和审批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危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危害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危害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二十条 申请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取得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4名以上取得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人员;

(二)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从事文物安全保卫的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考古发掘所需的技术设备;

(五)有保障文物安全的设施和场所;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申领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应当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度。担任领队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的考古发掘领队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其中,特别重要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建设单位对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应当予以协助,不得妨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发掘计划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抢救性发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开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经费的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在考古发掘完成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结项报告,并于提交结项报告之日起3年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考古发掘报告。

第二十七条 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提交考古发掘报告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权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并应当于提交发掘报告之日起6个月内将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四章 馆藏文物

第二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馆藏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报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一级文物藏品档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馆藏文物,借用人应当对借用的馆藏文物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

借用的馆藏文物的灭失、损坏风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借用该馆藏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未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建立馆藏文物档案并将馆藏文物档案报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不得交换、借用馆藏文物。

第三十二条 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有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所需的场所和技术设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四条 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五条 为制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拍摄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拍摄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和国有的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国有文物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文物藏品档案制度,并将文物藏品档案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的保养、修复等管理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三)文物藏品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章 民间收藏文物

第三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收藏文物,其依法收藏的文物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收藏文物的,可以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收藏的文物提供鉴定、修复、保管等方面的咨询。

第三十九条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5名以上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保管文物的场所、设施和技术条件;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条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依照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一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申领文物拍卖许可证,应当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文物拍卖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三条 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记录文物的名称、图录、来源、文物的出卖人、委托人和买受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成交价格,并报核准其销售、拍卖文物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备案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为其保密,并将该记录保存75年。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商店和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文物出境进境

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有5名以上专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专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应当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并经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四十五条 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出境的决定。

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文物,应当有3名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其中,应当有2名以上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

文物出境审核意见,由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共同签署;对经审核,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一致同意允许出境的文物,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方可作出允许出境的决定。

文物出境审核标准,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对所审核进出境文物的名称、质地、尺寸、级别,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进出境口岸、文物去向和审核日期等内容进行登记。

第四十七条 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并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标明文物出境标识。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应当从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海关查验文物出境标识后,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经审核不允许出境的文物,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发还当事人。

第四十八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当在举办展览前6个月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一级文物展品超过120件(套)的,或者一级文物展品超过展品总数的20%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九条 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

未曾在国内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览。

第五十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特殊需要,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

第五十一条 文物出境展览期间,出现可能危及展览文物安全情形的,原审批机关可以决定中止或者撤销展览。

第五十二条 临时进境的文物,经海关将文物加封后,交由当事人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查验海关封志完好无损后,对每件临时进境文物标明文物临时进境标识,并登记拍照。

临时进境文物复出境时,应当由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核对入境登记拍照记录,查验文物临时进境标识无误后标明文物出境标识,并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

未履行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手续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的,依照本章关于文物出境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文物临时进境标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文物、海关、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擅自承担含有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馆藏文物的修复、复制、拓印活动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从事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修复、复制、拓印、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0xx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 考古发掘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结项报告或者考古发掘报告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考古发掘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移交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文物出境展览超过展览期限的,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依照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单位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改变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的用途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

一个暖阳普照的冬日,记者来到位于市珠山中路的御窑厂遗址,参观位于这里的景德镇官窑博物馆,正巧赶上“《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明代成化官窑瓷器精品展”在这里举行。

记者一走进该馆,就被许多外地游客热烈的评论声所吸引,寻问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山东、有的来自浙江,都是对陶瓷有着浓厚兴趣的藏友,特意来景德镇官窑博物馆参观。景德镇官窑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为孤品、绝品,为海内外罕见。其中“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明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明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明宣德青花行龙纹蟋蟀罐”、“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明成化三彩鸭行香薰”均是“镇馆之宝”,为世人所仰慕。该馆是古陶瓷研究者、收藏爱好者和广大观众了解景德镇御窑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领略景德镇御窑瓷器绝世风采的极好场所,被专家们誉为当今世界研究、鉴赏景德镇御窑瓷器的“天下第一馆”。

在展厅,记者被一件口径只有5.7 厘米的斗彩落花流水杯吸引,这件产于成化晚期的瓷器,在极小的胎体上绘制了水波浪、祥云和花卉,色彩则是淡淡的黄、绿、蓝、红相间,画工极好,布局极巧,设计极妙,不得不让人惊赞当时的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由此也反映了当时的皇帝喜好和文化背景。在参观时,记者还巧遇了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白光华老师,白老师告诉记者,御窑厂出土的这些“碎美人”经过专业人士修复后呈现在官窑博物馆展示出来,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千年瓷都的保护。记者了解到,从1982 年到2004 年景德镇市御窑厂考古发掘了十数吨、上亿片瓷片,修复整理了一千多件器物,窑炉的破旧和出土瓷片的精美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出土的瓷片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明代早中期瓷文化和制瓷史的窗口,真正反映了“御器声华蜚万国,窑炉风火越千年”的瓷都深厚底蕴和官窑的极大影响。

如今的官窑博物馆每年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数以万计,作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考古教学实验基地和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窑博物馆对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景德镇官窑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展示了当时诸多帝王风格各异的审美情趣,也反映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是研究元明两代文化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鉴赏中国古代陶瓷最可靠的断代标尺。

(万荻芳)

第7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研究价值;历史价值;价值分析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涵盖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发展,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将永远不能再现。因此文物古迹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谈到文物保护,大多数人可能会说,与我们平民老百姓无关,那是国家的事,是技术人员的事,这些文物多数经历了很多个朝代,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基础设施、绿化等工程建设造成文物四周环境的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失去原有的存在环境;旅游承载量过度;文物损坏、残缺严重,原有风貌消失.在保护方面文物修缮还停留在小修小补状态,缺少系统、长远规划;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文物周边环境保护治理不到位等。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坚持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与开发侧重点不同的策略,但是,文物是需要去发掘的,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在无意间给发现的,这时候,总有那么些不法分子,心生贪念,倒卖我们祖国的历史文物,严重损害了我们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来保护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瑰丽宝藏,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一、文物保护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可以使祖先创造的物质文明有效的保存下来,再者,在当代多元化的潮流下保护文物古迹,保存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可以充分的体现出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历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因此,文物保护就变得极为重要,文物都是有历史价值的,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其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文物保护中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于尊重古人,尊重中国的历史,保护我们中华名族的光荣传统,文物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保护好了文物,就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历史在于时间的推移,在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是金钱买不到的,经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战争,斗转星移,流传至今的完整的文物相对而言已经不多了,文物对于我们来我们说,十分的珍贵,平常我们用的日用品如果坏了,还可以用金钱购买,但是如果文物坏了,是不可能再生产的,在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物,一个新的产物,没有历史价值,只是历史的复制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来保护文物,文物一旦损害,技术就算在精湛,再纯熟,也不可能修复到它本来的面目,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所拥有的历史价值,中国文明古国的称号也就名存实亡了,失去了中国本来的优良传统,没有了本来的风采和内涵,还有什么历史价值可言,可见,对于文物的保护是多么的重要,仿制品或是赝品,没有收藏的价值,也没有保护的价值,更加没有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慢慢流转,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会变得越来越少了,所以才需要保护,保护了文物就是保护了中国的历史,虽然文物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但是历史价值是无价的,因此,我们在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时候,必须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否则将失去文物的保护的意义,为使文物能长期永久的保存,现代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价值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研究,是我们现在对于历史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研究的,是我们人类的发展史,是我们祖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证据,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以及朝代的发展和兴衰史。

二、研究价值

文物除了保护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研究历史的价值,对文物的研究是众多科学研究之一,通常该领域很少有人涉足,更多的人关心的是文物研究的结果,其实对考古文物的研究的结果对我们的学习,研究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为中国人,就要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是反映某一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具有该民族特色的遗物,从时间上看,可能是近代,也有可能远古代的,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研究了,从原始社会到解放初期,所有遗留在世间的东西,都是先人留下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认识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社会历史发展观,研究文物就是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使古文物能长期的,完整的,继续的保存下去,需要树立正确的辩证的物质观,用辩证唯物的观念,客观的研究古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习惯,研究我们祖先在以前那种什么都没有的生活条件下,是如何的求生存,其实,经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古人有很多智慧是我们现在的人所达不到的, 现代的人们经过研究和反反复复的实验,还是达不到古人的那种技术,可见,古人的智慧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研究价值可见一般,现在的科技技术再发达,再先进,老祖宗留给我们国人的财富,是不可与现在同语而论的,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沉淀,这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文明强大,如果不对文物加以研究,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我们祖先的不尊重,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比祖先留给我的宝藏更为珍贵,所以在研究领域中文物的历史价值,纵使不去加以剖析,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没有人可以去磨灭那岁月磨练出来的精华,价值这个词,在于心灵的理解,历史需要用情感去体会,而研究价值,除了物质体现出来的以外,剩下的就是我们后辈对于历史的尊重,研究只是其中一个单方面,更多的是历史的价值。

作为文物工作者,简历正确的文物历史观,是很重要的,作为我们炎黄子孙,应该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从钻木取火时代到现在的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中国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是国人所共荣的。研究历史,保护历史,是科学的生态文明史观,从历史文物中发现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规律,也可以从仅存的文化遗址中,读出自然对于人类的一些警示,从而简历一种忧患一时,进而用自己的思想认识来唤醒群体民众的历史责任感,这就是历史文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远而又深刻的思想,不过,尽管现代的中国发展的再好,也不能忘记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切的一切,五千年,不是一个渺小的数字,我们保护文物,研究文物,更多的,是想提炼历史的精粹,为我们后代的世世辈辈,留下根,留下希望的种子,一个名族,扎稳了根,才能谈发展,虽然说的是历史,但是研究的却是我们未来。文物保护和研究领域中的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智慧,是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宝藏。

参考文献:

[1]王希隆 历史文化探研 [D]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16)

[2]林弘 论文物估计的保护意义及其利用 [J] 山东省文物总店 2010,(12)

[3]孙艳芹 文物研究者应树立正确的文物史观 [J]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 2010,(12)

第8篇

贵堂皇的古文物让人啧啧称奇,主人公们娴熟的技法、儒雅的气质,更是俘获大众眼球,博得满堂喝彩。纵使博物馆热突袭而来,依旧改变不了考古学、博物馆学少有人问津的冷门状况。虽然有无数读书后生对考古、博物馆芳心暗许,但考虑到所谓的现实状况,他们大多都打了退堂鼓,选择了财经等热门专业。

考古、博物馆,尽管那么冷,但是否值得报考?听听英国资深专家与博物馆的故事,或许你会茅塞顿开。

兴趣之下的专业选择最为恰当

69岁的艾洛 .福勒( Mr. Errol Fuller)是英国久负盛名的画家、作家以及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策展人,研究着重于对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的人文与艺术价值挖掘,著有《失去的动物》《渡渡鸟》《灭绝的鸟类》《天堂拂晓》等书。

童年时,艾洛最喜欢流连于英国伦敦的各大博物馆。每到工作日,艾洛的母亲为他准备好午餐便当,把他送到博物馆,然后再去上班。傍晚下班后,母亲再来博物馆接艾洛回家。“后来博物馆几乎成了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艾洛回忆着说,“就连休息日也不例外。”一到星期天,当艾洛的家人都在商场购物时,他就一个人溜到博物馆,看橱窗里的动物标本、化石馆藏。“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我只能去博物馆里。 ”

在参观时,艾洛不断被或大或小的标本所吸引,脑海里构思着所有关于眼前动物标本的故事:它们在制成标本之前是什么样?如何遭受了死亡,又怎样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一个个问号不断盘旋着。最使他感兴趣的,是各种鸟类的标本,“它们的羽毛色泽真是太美了,没人能拒绝美的诱惑。”

就这样,在博物馆氛围的熏陶下,艾洛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并写下关于鸟类的专业书籍,并为此不惜踏入危险的国度。“我最喜欢天堂鸟,为此不得不多次去新几内亚岛收集资料,那个地方非常危险,所幸至今为止,我还算平安顺利。”谈到天堂鸟,艾洛眼前一亮,神采奕奕地说:“它是上帝所创作的尤物。”

在兴趣的指引下,艾洛成为一名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策展人,行走于世界各地,“哪里需要展陈,我就去到哪里。”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布展,是在卡塔尔多哈策划举办的展览“失去的世界”。考虑到那时中东的人们对恐龙不太了解,艾洛把展览主题定为恐龙展。由于多哈严格的管制,展览中不能出现任何解释的语言、文字,他们只能在展厅里放置的两架恐龙标本上做文章。深思熟虑一番,艾洛决定让梁龙像霸王龙一样站立起来,而对三角龙采用特殊的光照。两架恐龙一经展出,带着面纱的中东女子眼睛里流露出的惊异神采令艾洛至今难以忘怀。

即便艾洛在博物馆界蜚声遐迩,但也有人对他的工作抱有疑问,问得最多两个问题是:薪金如何?为何要费尽心力做临时展陈,毕竟这些设计都不能得到永久保留。面对第一个疑问,艾洛幽默地说:“与博物馆、标本打交道,并不挣钱,我都这把岁数了,也没有很多积蓄。要想赚钱,我建议你去当银行家。”对第二个问题,艾洛自称是个乐天派,“地球终究会灭亡,但能为此就不过好每一天吗?要把精力放在此时此刻。”

用专业精神非功利地做事

任职于诺丁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托马斯.哈特曼博士( Dr. Thomas Hartman),全权负责诺丁汉大学的动物学收藏。其专业领域涵盖生命多样性与显微镜学、图像分析学等,善于运用博物馆收藏来辅助学习。

据他分析,考古与博物馆冷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专业要求高所导致的。拿动物标本保存这一小门类来说,福尔马林液该配多少,每隔一平方厘米在什么部位打一针,怎么把坏了的标本修复好,上颌和下颌怎么能对得住、脊椎骨是否匹配、牙齿是否正确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一点一点仔细琢磨。托马斯博士说:“这叫做专业,得精确到一丝一毫。”

英国有着悠久的私人采集历史,但并非每一位采集者都是专业人员,托马斯博士经常会收到问题百出的标本,比如尾巴装错了地方的鸽子、肚子填充过于饱满的南美洲鳄鱼、好像刚刚从僵尸电影中跑出来的海龟有一次,他拿到了一只未成年黑猩猩的标本,几乎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标本的两只脚装反了。

在数不清的快递盒、鞋盒里,往往藏着大大小小的“惊喜”。诺丁汉大学生物系的储藏柜里有一只注明“鸟类骨架”的纸箱子,托马斯博士打开箱子,在里面发现了珍贵哺乳动物鸭嘴兽的骨骼标本。

此外,他还经常遇到标本上下头骨不匹配的情况,为此练就出迅速找出不匹配头骨的绝技。在诺丁汉大学的动物馆藏里,他曾经为30只狐狸、狗分别找到了它们自己的下颌。

这些技巧都是多年专业知识、经验所积累得来的,如果没有多年操练,就连专业人士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普通人。国内流传着“考古本科就业不好,研究生就业一般,博士生就业顶呱呱”的俗语。考古、博物馆所谓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要求高、难达到标准所造成的。

薪金待遇问题也是阻挡考生报考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冷门学科的拦路虎。托马斯博士除了负责诺丁汉大学生物系标本的分类归档、保存管理,还义务负责学校的展览工作。做这些工作既不会带来加薪,也不会帮助他晋升,“甚至会带来‘麻烦’”。因为托马斯博士如果想办展览活动,就需要走一系列手续程序。活动一旦成功,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院系主任甚至还会给他多派任务,增加工作量。对此,托马斯博士倒是很达观,“做的都是我喜欢的事情,所以也很享受。”

最令托马斯博士印象深刻的一次展览,是为附近贫困的移民家庭孩子所举办的“我画霸王龙”活动:把霸王龙头骨的轮廓用投影打在白纸上,让孩子们沿着投影去画。当他们的小脑袋随着画笔挪动时,他们不仅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叫霸王龙的动物,还拉着托马斯博士问霸王龙的习性,心里埋下了对知识渴望的种子。

无论是标本的保存护理,还是展览的策划安排,托马斯博士都要花费心力,尽管没有显性的物质财富,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馆藏世界里,流连忘返。

考古并不是只有风餐宿露

大卫.弗朗西斯博士( Dr. David Francis) 2016年6月于伦敦大学考古系博士毕业,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将故事讲述理论作为公众参观体验的主要载体,应用于展陈设计之中,并对观众的反应做出有效定性评估。在大英博物馆,他已经有 8年的工作经验。

回忆自己当时选择考古专业的缘由,大卫坦承,就是觉得考古很酷。面对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展品,他从不会觉得枯燥单调,而是自由想象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每到一座新城市,放下行囊,大卫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考察一番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在他眼里,从一座博物馆的布局、展品的陈列,能够看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风俗人情。

与大众想象不同,考古并非只有头戴鸭舌帽、手持短柄铁锹,在野外东刨西敲、风餐宿露。相反,很多室内工作也离不开考古工作人员。据大卫介绍,除了典型的文物修复,博物馆小到展陈设计,大到建筑设计,其实也都需要参考考古工作人员的意见。

大卫的好朋友、现在就职于诺丁汉大学建筑系的王琦博士对此深表赞同。他说:“建筑师在设计空间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是在设计一个盒子,而没有去想盒子里会装什么东西。如果建筑师不参考考古工作者的意见,就很可能会考虑不到展品的尺寸大小、保存温度、室内湿度等问题,从而出现设计脱节的情况。”

至于展陈设计,大卫则表示展览除了要像文学作品一样有着清晰的“入门――培养兴趣――――结束”的故事线,还要拥有自己的明星展品,否则就会使参观者迷失在展品的海洋里,觉得展览索然无味。

比如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罗塞塔石碑,而不同的小展览也有自己的明星展品:显示中世纪封建社会构成的刘易斯棋子、反映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阅兵之盾、秦始皇特展中的兵马俑方阵、有着传奇风味的维京海盗的死人头骨正是由这些不同的明星展品串联起不同的游览路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参观。

第9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和利用;解决矛盾;执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5-001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这个过程叫做文物保护。目前,县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滞后,现状不容乐观。

一、县区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一)文物保护现状堪忧,文物管理和利用水平低

1.历史遗存自然损坏严重。由于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短缺,我区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处在自然损坏的状况中,尤其是多数未定级的文化遗存自然损毁现象严重。不少古遗址、古墓葬、石碑等地面文物,由于长时间处在自然界的风雨浸蚀之中,加之未能给予定级,没有纳入保护范围,变得面目全非,极不利于文物保护。

2.库房文物自然毁损不容乐观。由于库房条件差,没有调湿调温设备,使得收藏于其中的古籍字画、古代文书等纸质文物霉变、虫蛀、酸化脆变严重;出土的铁器、青铜器等金属文物出现锈蚀、朽烂现象。没有合适的陈列柜,许多珍贵文物要么简单地挤放在木架上,要么堆积在铁柜里。如果这些情况不尽快改变,祖宗留下的部分珍贵文物将会从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永远消失。

(二)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文物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尽管各级领导都认同“文化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灵魂”、“文物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是物化的历史,具象的教科书”等观点,但对如何加大对文物遗产的保护力度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文物工作的“五纳入”也只是写在文件上,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没有形成文物工作的议事机制,只是在遇到文物突发事件后临时开个紧急碰头会,进行一事一议。

二是人民群众认识不深。从1982年10月旧《文物法》颁布实施,到2002年10月新《文物法》颁布实施,直到现在已三十三年之久,但由于宣传的不够,导致广大群众,甚至许多国家工作人员也不甚了解,认识不深,甚而出现盗掘墓葬、破坏古文化遗址、隐匿私藏文物等违反《文物法》规定的事件发生。更为甚者,少数群众对文物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进行阻挠、刁难,影响文物工作进度。

(三)文物保护工作体制不健全,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文物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本行政区域的文物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第二十九条规定,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事先报请文物部门组织从事考古调查、勘探。然而,实际操作中,许多规划、建设项目,不通知文物部门参加,文物部门甚至连每年有哪些建设项目都不知道。往往只是在建设过程中文物被破坏后,接到群众举报后才知道哪里在进行工程建设。纵然如此,涉及到抢救性发掘经费问题,时常是磨破嘴皮,也很难争取到相关费用,极大地挫伤了文保干部的积极性。

(四)文物保护工作科技含量低,专业干部素质普遍不高

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工具是探铲、铁锹、傻瓜照相机等原始工具。出土的器物用水洗、纸包来进行处理。干部职工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工作水平仍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缺乏科学依据。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考古行业的勘探证、发掘证等资质证拥有为零,许多岗位,如鉴定、修复等工作无人能开展。

二、建议及对策

当前县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保护意识不强是根本原因。当代人不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传承保护,更有甚者以自身利益为目的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破坏。作为文物工作者应正视现实、冷静应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加强政府主导和法制健全的背景支撑。通过党委和政府组织的力量,通过对城市化有效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动员并实现多种形式广泛的政治参与,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加大文物保护相关资金投入。三是提高文物管理工作者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加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重要意义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物保护及重要性的认识。

2.文物部门适时应变。文物管理和执法部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做到“主动配合、提前介入、有理有度、争取两利”。“主动配合”要求文物部门应该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到前头,主动配合城建有关部门把好基建审批关,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木已成舟时才去干预。“提前介入”要求文物部门要有一种责任在身、当仁不让的责任感。要针对有些部门对文物法规的不甚了解,自己“提前介入”,将本地的文物分布情况提供给规划部门,以便他们掌握文物资源状况,在审批基建项目时,避免矛盾的产生。

第10篇

关键词:史料;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

缘起

史料包括历史文献与史迹遗存,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历代文献遗物浩如烟海,近现代又有大批新史料发现与累积。史学界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历来非常重视。王国维使用两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进行古史新证,解决了许多重大史学问题。顾颉刚等“古史辨”派以疑古辨伪为宗旨,进行了系统的古史辨伪,“古史辨”作为对“古书”与“古事”的—种史料考订工作,颇有意义。[1]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提出了“史学即是史料学”的观点,傅氏认为:“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们彻底从故纸堆中脱身而出,宣称不读书只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2]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举超越前人的成就。陈寅恪和陈垣等诸先生也都十分重视史料,把考实作为治史方法的前提。郭沫若、吕振羽、、侯外庐、范文澜等先生高举史学观之利器,“将历来为封建学者所湮没、改造、曲解的古代史料,加以重新辨别、整理和阐发”,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途径。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现在不仅面临着用新技术来整理旧史料的问题,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和科技的发展,史料的容量和形式急剧膨胀。以何种方法处理、存储史料,并且能够让学者从中方便迅速地检索和得到所需的信息,是当前史料学的一个大问题。

数字化是史料处理的必由之路。第一,把各种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方便存储和检索;第二,使史料的物理体积大大缩小,方便携带;第三,可以低成本无差错拷贝,方便传播和普及。目前,不论是印刷文档、手写稿,还是电子文档、音像文件、甚至于遗址与文物,越来越多的史料逐渐被数字化,出现了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数据集市(Data mart)、数据采集(Data mining)等新概念和信息数字化处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大数据量存储和管理模式。全球范围内,建立史料数据库逐步成为潮流。联合国推动Memory of the World计划以挽救某些濒临灭绝的人类文明,西方各国也无不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典藏建设,如:美国有国会图书馆的American Memory计划和六所大学所主导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等;加拿大有国家数字典藏计划(Canada’s National Digital Collections);日本和IBM合作的数字博物馆计划;大英图书馆的敦煌数据数字化计划等,不胜枚举。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特网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全面加深,信息科技已然启开了社会全面急速变迁的序幕。借助网络之一利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史料数据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因特网已经成为一个超大型的史料数据库。但是,从总体来看,史料数字化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史料数字化进行整体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本文把史料按照其性质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其一为人类精神产品类史料——文献;其二为物质产品类史料——文物。

历史文献的数字化

历史文献作为人类精神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并且必须依托载体而存在。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的GB4894—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定义道:“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根据这一标准定义,历史文献就是以文本、图形、符号、音像、软件等各种形式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历史资料,其物质载体为:纸、胶片、磁带、光盘等。历史文献数字化的目标是将原来在各种物理载体上存储的信息,统一转变为最基本的比特,用0和1来表示,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

历史文献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机会做出贡献,成为国家的知识基础设施。[3]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在于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表现为同一类型文件格式的统一。当前,数字图片格式主要有BMP、GIF、JPG、PCX、TGA、TIF等;数字音频格式有WAV、MP3、MIDI等;数字视频格式有mpg、mov、avi、rm等;网页格式有html, vrml,xml,sgml等;数据库有Oracle, SQL Server, Sybase, DB2, Informix, Access等。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一般采取最通用的文件格式,这样既便于为最多的人服务,又便于数据的升级。数字图书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书籍资料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象文件;二是以文本方式存储文献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系统构成全文检索数据库。前一种方式适合古籍善本和以往出版图书的数字化,后一种适合新出版图书的数字化。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设想首先由美国人提出,1994年6月,美国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会”。同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KPA)联合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投入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DLI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在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6所高校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同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数字化项目,领导与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转换成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图像并存储起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利用。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也先后提出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投入巨额实施资金。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于1997年,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并开展了与此有关的专题科研。同年12月,我国民营计算机高科技企业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此后,国家连续实施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国内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纷纷跟进,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已达数百家之多,以学术专业书籍为主要内容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已超过到40万种,中国数字图书馆也已达20万种以上。此外,书生之家“中国图书网”和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也都非常有实力。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以中国期刊网为例,收有几年来5300种期刊的全部文章,重要期刊几乎被网罗殆尽。

除此之外,因特网上一些小型的数字书库更是数不胜数,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夏文库”及“古文献资料库”;台湾的汉学研究中心典藏目录及数据库,包括典藏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资料库、明人文集联合目录及篇目索引资料库、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经学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外文期刊汉学论著目次资料库、国际汉学资源机构录资料库,可进行资料库整合查询;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的电子版等等。[4]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局部的文献数字化工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些数据经因特网而整合为一体,完全不受其物理距离的影响,从长远看,分散的学术单位与个学者是文献数字化的真正主力军,整个因特网,就是一个大的数字图书馆集合。

文物史料的数字化

文物为人类有形的史迹遗存,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正本)第二条之规定,文物包括以下内容:(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需要注意的是第四款规定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为文物与本文对史料的分类并不矛盾,这类文物其内容为文献,其物质载体为文物。

文物作为史料的价值,在于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所以对文物信息的撷取与整理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对甲骨文的墨拓、整理而成的《甲骨文合集》,如对青铜器进行整理而成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这些信息撷取成果目前大多以文献的形式而存在。现代以来,经科学考古而发现的遗址和遗物都有详细的考古报告。报告中的绘图形式有平面图、剖面图、结构图、局部图、分解图、透视图以及器物绘画等;照相有地貌全景、发掘区全景、不同角度和感光的遗物特写,其他如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文物修复与模型制作、拓印图片等等,有的还附有航拍图片和电影、录像。考古报告是对文物环境、外观、结构、尺寸、颜色、纹理、成份、气味等信息的全面撷取。文物的数字化即为文物信息的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化博物馆,最新技术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广泛关注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实物与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自然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首先源于军事训练的需要,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医学训练,建筑和环境规划,影视制作,甚至于核试验的虚拟。对大众来说,最切身的感受是虚拟现实技术使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恐龙。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做到了网络的分布式互动,支持多人实时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活动,每个用户在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计算机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动作,并共享信息。我们可以在许多网吧中看到玩“大地勇士”游戏的青年,他们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的“埃及金字塔”中进行激烈枪战。

文物的虚拟现实只是静态实物的虚拟,因此,在技术实现上要容易得多,我们把所有依据科学考古而得到的文物信息输入计算机,就能借助虚拟现实生成程序来“制造”出三维的虚拟现实文物,借助这一技术,许多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可以被普通学者摩挲于股掌之间。另外,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拍摄的高质量图像也可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从而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普遍微机通过鼠标和键盘真实的感受到和虚拟现实一样效果,不过它的人机交互性能要差许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建筑学系编纂的从1996年到2002年对埃及Pyramids of Dahshur的8次考古发掘报告,其中包括了用vrml技术制作的虚拟现实墓室结构和用QuickTimeVR Panorama全景摄影技术制作的金字塔外部环境。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故宫博物院是具有600年历史、8000座殿宇楼阁、百万件文物的我国最大博物馆,其网站于2001年7月16日开通,最初只收录了各类图片4000余张,实现了文物影像的细节浏览和虚拟展厅的360度旋转展示[5]。到了2002年7月30日,由中国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共同建立的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以故宫太和殿为中心的紫禁城虚拟现实工程目前进展顺利[6]。这说明故宫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进入了虚拟现实的实质性阶段。北京四方台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已经制作了所有中国世界遗产的虚拟实景,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中国古城镇民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寺庙及宗教建筑等虚拟实景专题。台湾今年启动了“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其专题内容包括:“台湾建筑史”、“不朽的殿堂—汉代的墓葬与文化”、“玄奘西域行”、“商王大墓重现”、“火器与明清战争”等等,在实施过程中,虚拟现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7]。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重现已经不存在的历史人物、建筑、地理环境等。今年1月,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依据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使用自己研制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成功地复原了这一2000多年前的人物相貌,虽然这一技术还有待完善,但是不能否认它很好的发展前景。总体看来,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虚拟现实技术也处于发展与普及过程之中。

迎接史料数字化时代

要之,无论文献数字化和文物数字化,归根结底,就是把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这些数据经互联网而整合成为一个大的史料数据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史料学正在孕育并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新史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文献多媒体化;二、文物虚拟现实化;三、史料极大丰富;四、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成为史料学的命脉。史料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去迎接她吧!

参考文献

[1]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2002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及工程项目洽谈会网站.数字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EB/OL].

dlibforum.com/information1.htm

[4]吴宣德.网路数字化文献资源[EB/OL].

myqf.diy.163.com/

[5]苏敏.故宫走进数字时代[N].中国青年报,2001-7-17

[6] 张焕利.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 故宫虚拟工程进展顺利[DB/OL].

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1&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

第11篇

Abstract: Cultural relics are the relics of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s left by human beings in social activities. The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are the detailed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excavation, collection, collation, research,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t is the information carrier of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most primitive record of cultural relics in important activities. It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It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including modern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personnel, modern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technology and modern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se aspect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 and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关键词: 文物档案;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Key words: cultural relics archives;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29-03

1 研究我国文物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的亘古不断,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五千文明史绚烂多姿博大精深,朝代更替和政权迭代反复上演,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深埋着祖先给我们后代留下来的无数珍宝。这些珍稀的文化遗产展现着每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彰显着炎黄子孙的勤劳睿智。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目睹我国灿烂文化的风貌,我们文物档案工作者使用文图、影像、现代技术等形式来呈现文物的原始风貌、鉴赏价值、历史地位等。

文物档案是对国家在文物保护活动中的原始记录,记载着在此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相片、影像、实物等资料,文物档案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宝贵的价值。文物档案的最早期形式,譬如敦煌石窟壁画、甲骨文等,已然成为宝贵的文物,这就是文物档案的历史价值;文物档案的艺术价值是指在文物还原原状和修复过程中,为了展F文物原本风貌,修旧如旧,文物档案就成为参考的重要根据;文物档案的社会价值,通过建立文物档案,可以满足人们从文物档案的记录上了解到文物的历史背景等相关资料,同时完善详尽的文物档案对于文物的保护储存、文物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做好文物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文物档案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文物档案建设出现的问题就是文物档案发展现代化的问题,包括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文物档案人才现代化、文物档案技术设备现代化,文物档案制度现代化。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入手,谈谈文物档案发展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2 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的不足

文物档案是政府部门对重要文物保护活动的原始记录,这些档案兼具宝贵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研究价值。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 ”的严整多层次的集成过程。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文物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文物档案管理的内容区别于通常的档案管理,有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富有研究价值等特殊之处,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维护管理。

2.1 文物档案现代化建立存在的不足

首先,程序多,文物档案建立很难达到规范和统一。

在制作文物登记簿的过程中,必须要求经办人员的书写工整、字迹可辨。如果需要修正的话,必须用专业的墨笔双划直线,并且需要在修订地方加盖章子做一标记。在文物档案制作的各个环节中,诸如此类的略显繁琐和细致末梢的操作流程有很多,由于经手人多手杂,在文物档案制作和管理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纰漏,无形中严重影响了文物档案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而且,在文物档案制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参与每个环节,如果还是人工书写,风格迥异的字迹、各有特点的书写习惯、难以统一的详略标准,必定对文物的后续研究带来诸多麻烦。

其次,文物数量和种类繁多,文物档案管理存有漏洞。

当文物从库房提出查阅时,文物移除空出的位置不能简单以其他文物填补,要么保留其空位,等文物归还时放回原位,要么用醒目的代替标志暂时放置,以备文物放回时清楚找到原位。不然,文物存放的顺序毫无章法,以至于有时候文物发生丢失事故,也没有及时发觉。随着文物研究的持续开展,文物档案的研究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如果没有及时梳理文件,就会发生关键时刻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料,这样不规范的文物档案管理会造成文物档案使用效率低下,不利于文物档案的长远储存保管。

此外,文物档案存放的环境差,给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对文物档案的日常维护,首先是由其材料质地决定的,还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决定着文物档案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不同质地制作的文物对存放保管的环境有不同的要求,湿度、光线、温度等因素,虽作用效果不明显,但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最终严重影响了的文物档案的使用质量。有些珍贵的文物是文博学者进行研究需要经常光顾的文物,所以文物档案就会被暴露在无保护措施下,经常性的借阅,肯定会对文物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损、损坏乃至丢失,严重影响文物档案的管理储存。

2.2 文物档案人才的现代化问题

首先,由于一些客观历史原因,相当多的文物档案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文物档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加之文物档案工作的专业特性,文物档案资料的收集记录、存档归档存放要求,档案安全保护等业务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业务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档案工作人员无法专司一职,往往身兼多职,必然导致对档案的日常管理无法精益求精,保管事务也仅仅是将相关文件存放到档案柜子,并没有继续按时对文件资料进行归档整理。除此而外,部分的档案办公室还没进行现代化办公条件的改善,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手抄记录的方式,这种办公条件显然无法满足信息量巨大的文物档案工作需求,效率低下,费时费力而且准度有限,严重制约了文物档案日常管理和存放保管的发展。

其次,由于社会偏见的影响,包括工作人员在内的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简单认为文物档案的保护管理仅仅是抄抄记记,储存保管等琐碎日常的事务,只要不发生资料丢失,文件泄密,能够满足外来调查和查阅档案即可。当前档案管理迈向现代化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这就向广大文物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档案学、博物馆学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及时掌握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从目前的文物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来看,具备一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很匮乏,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背景不尽合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既对文物专业知识懂行,又兼具网络计算机熟练操作技术的复合人才特别紧缺。专业系统的人才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制度还未建立完善。

2.3 文物档案技术设备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首先,一些文物档案陈列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消防器材缺失,灯光照明等各方面都不达标,室内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都不能保证。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文物档案的使用寿命,增加文物档案的保管难度,甚至会给文物档案造成灭顶之灾。

其次,很多文物档案室现代化技术设备几乎没有,很多文物档案还靠人工抄录没有计算机来组卷、编目、分类、统计和分析,这样不仅降低文物档案的安全性也使文物档案管理效率低下,使文物档案现代化发展受阻。

2.4 制约文物档案现代化的制度因素

制约文物档案建设现代化的因素很多,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实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投资大、周期长。急功近利、好高鹜远,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作为决策者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

3 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及对策

3.1 现代化文物档案管理发展问题的对策

及时对文物档案进行科学合理和便于管理的分类。由于文物档案记载的内容是文物,区别于其他普通的档案,这决定了文物档案类别庞杂,数量庞大。假如文物档案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门别类,那么毫无疑问会大大增添查档归档的工作量,况且毫无章法的文物档案存放极易导致文物档案原件的丢失。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以往的修复工作没有建立起细致、完整、系统的档案和保留修复前后的影像资料。现在要查看某一文献的修复情况,只能凭借记忆和所用修复材料的不同来判断修复前的破损状况。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文物档案工作的长远发展,根据文物档案的不同类别科学合理地进行存放保管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及时对文物档案M行整理归档。文物档案中存放有多份资料,管理人员需要遵循这些资料的时间顺序依次整理,避免出现文件资料混乱无序。除此之外,文物档案内容需要经常性的更新完善,管理人员要在备注表标明变动情况和变动内容,并且对已经完成修改的文件及时进行归档存放,不断提高文物档案日常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3.2 文物档案人才现代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文物档案部门要注意从文物档案专业领域中选用工作人员,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文物、档案、数字化技术等专业素质。第二,合理安排文物档案工作人员在一定工作年度内,参加有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较高层次的培训,特别是涉及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的业务水平。第三、高校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高校设置的档案管理学专业应以实用为导向,根据档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档案学知识更应该教授学生计算机操作和管理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使未来的档案管理人才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再者,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到档案馆和文博馆去实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后,寓严格管理于日常工作中。由于服务内容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藏品,因此要不断强化文物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细化管理要求,严格管理约束。

3.3 文物档案技术设备现代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第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适应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文物档案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计算机技术具有强大的储存、记忆和逻辑能力,处理数据既快又准,是进行文物档案管理的最佳载体。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服务于文物档案的管理,无疑是提升服务水平与改进工作绩效的不二选择。要积极引进和打造兼具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去完成信息化条件下数据输入、文档扫描、文件处理以及检索软件维护等人物。

第二,建立数据库是进行文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建立文物档案数据库是计算机管理的基础,文物数据库的建立为文物信息生命增加了第二重保障。将已有的文物档案输入进数据库,并且及时将新近完成的档案录入数据库,尽快补充和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并且积极建立检索系统,利用其检索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物档案管理的便捷性。

第三,构筑文物档案数据信息的共享机制。计算机文物档案管理重点在于群体综合信息查询与“资源共享”上,互联网与数据检索系统的配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文物档案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不易保存、借阅损坏和管理困难的缺点,另一方面可以使文物档案的检索查阅更加开放广泛,更加方便容易。

最后,在文博馆的公益主体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文博馆机制体制创新,大力开辟文物档案事业所需的资金来源。重庆作为西南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三线建设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工业遗产。为确保九龙坡区“三线建设”文物不流失、不被破坏。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下发《九龙坡区“三线建设”文物及展品征集工作实施方案》,呼吁全面开展“三线建设”实物、档案及文献、声像资料征集活动,并对“三线建设”文物档案资料实施登记建档工作。这启示我们应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对文博事业的鼎力扶持,为文物档案发展不断增添动力。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一些老旧文博馆进行修复,加固,对一些超长期服役的设备进行更换,加大巡查力度防患于未然。

3.4 制约文物档案现代化制度因素的对策

当前我国文物档案工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整体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兼具重点领域突破相统筹,把推进现代化进程融入日常的工作改进之中。不断提高文物档案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积极借鉴国外同行的成熟经验,立足于我国的文物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着力推动文物档案工作中基础性工程的国际化程度,积极修订文物档案的编制要求和行业准则,在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的原则下明确建档方法和建档方式以及验收程序。虽然我国早在1961年就《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作为我国文物档案建设工作的起点,但纵观文物档案的各种法规文件不难发现文物保护法制发展还不十分健全进而系统化。应认真梳理和严格甄别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与文物档案工作有关的法律条文,适时废除已经与当下文物档案工作实际不相符的法律要求,修订完善文物档案有关的法律体系,推动文物档案法律监管保护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做足文章,不断开发馆藏文物相关的衍生品。各地文博单位要充分发掘自身馆藏文物的潜在资源,延伸文物藏品的产业链条,发展珍贵文物藏品的多种纪念品和复制物,实现文物档案工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浙江衢州被命名为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衢州社会各界反映强烈。新闻、城建、旅游等部门围绕这个中心大做文章,查找有关文物档案的人数急剧增加,档案案卷被几十次、上百次地提取出来,文物照片被一洗再洗,放大再放大,供不应求。文物档案的利用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好契合。历史文化名城使“衢州”名扬四方,在让文物档案为其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档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从而给文物档案工作带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

4 结语

文物反映着文物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政治文明、经济水平、文化痕迹以及物质进步程度,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饱含着当时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不仅仅是我们祖先赋予后代珍贵的物质文明财富,更是全人类的精神文化瑰宝。完善详尽的文物档案有益于我们准确全面地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博事业长足的发展。时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借助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文物档案工作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历程,依托于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文物档案工作人员务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准,着力推动我国的文物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走上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快车道,发挥文物档案在文物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均.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与实践[J].兰台世界,2008(2).

[2]高娃.计算机在文物藏品档案中的作用[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

[3]李富武,杨巧玲.博物馆藏品档案的业务话题[J].山西档案,2004(1).

[4]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 大遗址 保护模式 经验借鉴 启示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045-0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人口、经济等要素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城市化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快速增长,而且表现为城市圈域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随着都市圈扩张速度加快,我国遗址密集区越来越多的遗址快速进入都市圈发展范围内,从而日益演化为大城市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城中村。由于遗址区内外发展落差的不断扩大,遗址保护也不断受到严重冲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大遗址,实现遗址保护与区域民生建设的和谐同步,日益成为城市和谐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国外大遗址保护的模式与经验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大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理念因各民族文化渊源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国外许多国家都在执行和探索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在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对于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多样、各具特色,虽然这些国家所采取的保护举措各有千秋,而且也未必完全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但从他们的各种保护举措来看,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给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很多深层次的启示。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大遗址保护理念大致表现出三种倾向:一种是以希腊、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其特点是严格讲求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式,并注重遗存环境的展示与保护;一种是美国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为主要特征。

1欧洲模式

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就已经产生遗址保护的概念,到19世纪末期逐渐系统化科学化,并在最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遗址保护与发展模式。欧洲模式主张保护遗址现状,以保护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倾向,这一保护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希腊通过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约束,古物工作者对古物的修复极为严谨审慎,比如为了保留雅典卫城的原始风貌,对城市的建筑高度、城市密度、城市色彩都做了严格的限制,最终使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土耳其坚持可持续的遗产保护政策,并使当地社区融入到遗址保护的实践当中,从而使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严格保留遗址本身及其周围的地形地貌,残缺部分作为遗址原真性的一部分不会轻率修补,重视遗址遗迹艺术风格的完整统一。

2日本模式

日本大遗址保护理念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古代都城遗址的保护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主要特点是保护对象从物至人,并通过遗址公园的建设,逐渐扩大到遗址周边环境,使得保护内容逐渐深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力投入史迹公园建设,使用复原设计和“重建”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以大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讲求文化遗产的可观赏性。在保护大遗址的同时,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化解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3美国模式

美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经过近百年来的积累与沉淀,逐渐形成了与其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保护主体从缘于爱国主义情结的私人捐助和民间团体,之后政府给予关注,到如今已经建立起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共同参与并紧密联结的保护体制。美国的大遗址保护强调以市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政府机构,在景观控制、环境教育等方面展开多方位的保护运动,在保障遗址区社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历史遗产功能的转换和持续发展。而且因为无论是保护还是再生,其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本地居民生活更美好、环境更宜人,类似的保护运动得以在美国各地、各城镇扩展开来。汪丽君、舒平、侯薇:《冲突、多样性与公众参与——美国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建筑学报》2011年第5期。

二、国内大遗址保护的模式与特点

国内对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晚,保护形式上也主要受日本的影响,一直采取以“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保护模式。樊海强、袁寒:《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师》2008年第2期。这一静态的、以防止遗址受到损害为主要目的保护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大遗址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尽管全国各地就大遗址保护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但多处于探索阶段,并且由于我国大遗址复杂多样,保护模式也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因此很难用一些基本模式简单概括。根据不同的遗址类型、遗址价值、遗址周边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遗址区的社会文化效应,可将遗址保护模式分为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和遗址历史文化园区。

1遗址博物馆

通过遗址博物馆空间展示手段,可以使人们对遗址本体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具有良好的感知,并了解到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这种形象与意境的构建拉近了遗址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但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封闭性空间里的陈列型展示,表现方式较为单一,在人们更多地诉诸真正文化心理需求的现代社会里,不应仅把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现存状态作为保护重点,而应更加关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认同度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2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模式是将大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大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范围内,运用保护、修复、重新整合、再生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大遗址进行展示,是目前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的较好模式。从国内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遗址公园的类型主要有遗址绿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遗址文化公园和森林公园。

遗址绿化公园。以保护大遗址本体为主,对大遗址重点实施绿化保护,同时对遗址周边进行环境整治,主要运用于古城墙的保护与展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大面积绿化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开放式的观赏、休闲和娱乐空间,使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得到有机结合。但其开放性空间使得游客数量不易控制,往往造成对遗址本体以及周边环境的破坏,加大了遗址保护管理的难度。

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明显特征是将考古遗址作为主体进行展示,同时通过对遗址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历史原貌,确保遗址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例如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公园、半坡遗址公园等。这类公园主要是依托文物保护与展示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从而提高地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类遗址公园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不具有重复旅游的吸引力。

遗址文化公园。遗址文化公园是将考古发掘的成果,在大遗址的保护范围之外或近边依照历史的原貌,借助于现代技术科学地复原历史场景,同时对遗址进行绿化,使人们从现实与远古历史文化遗址的鲜明对比中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史前文化遗址公园。这类遗址公园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兼具旅游功能,同时带动了关联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一旦开发不当,在文物景点和景区内兴建各种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就会严重污染或破坏大遗址的环境,甚至对文物本体构成严重威胁。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建设多见于城市郊区的大遗址区,以墓葬区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将陵墓的保护与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相结合,在保护了遗址本体的同时,更从生态保护角度防止了大遗址区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如位于邯郸市近郊的赵王陵开辟为森林公园,从建设陵区生态农业林入手,实现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创造了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这类遗址公园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区,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对大遗址保护构成了极大威胁,过多的人力营造和大中型基础设施对大遗址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遗址历史文化园区

遗址历史文化园区一般以大遗址为依托,采取大遗址保护区与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的方式,将遗址的考古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园将大遗址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中,形成极具吸引力的产业,具备文化旅游、科考博览、休闲度假、探索等功能。这种模式以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可配套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从不同角度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

三、启示与借鉴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大遗址密集区之一,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等突出特点。“十一五”以来,由国家主导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陕西占15处,共40个点。其中,以周秦汉唐遗址最为显赫。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关中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发展不断提速,城市周边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发展区范围,对关中城市圈建设提出严峻挑战。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经验对关中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促进大遗址保护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

中外历史遗产保护的实践证明,保护文化遗产是提升一个地区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并且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历史城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重要之举。对于大遗址密集分布的关中地区而言,应积极将遗址区社会民生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贯彻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遗址区管理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遗址区居民对于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基础上,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升遗址区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水平,提高遗址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遗址本体的保护,更要在遗址区域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和谐人文环境,以实现遗址区历史环境的整体延续。赵荣:《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

2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互相融合

大遗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保护好、利用好大遗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形象。通过建成集教育、科研、游览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将大遗址建设成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建设,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优越的文化软环境。在关中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工作实践中,除对古城格局和整体风貌需严格控制、延续历史脉络外,采取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保护手段,塑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同时,突出城市个性,注重人性,加强城市的归属感。

3促进大遗址保护与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针对当前关中地区大遗址保护资金短缺问题,建议打破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大遗址资源开发利用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多元主体转变。大遗址保护与开发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本,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培育社会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和开发主体等多元实体相结合的保护机制。而政府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遗址保护进行全面的协调与规划,并对参与大遗址开发经营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查。樊海强、权东计、李海燕:《大遗址产业化经营的初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促进以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大遗址保护工作可持续进行的重要支撑。通过挖掘以大遗址自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遗址文化传播,提升其文化价值,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反哺文化遗址保护。关中地区要以大遗址为文化资源载体,通过拓展遗址文化产业的产业体系,实施大项目带动,增强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城市群遗址文化产业发展,在城市群范围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遗址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一个依托大遗址的城市文化生活圈,以规模化发展、品牌推进战略为理念,努力发展特色明显的遗址文化产业集群。

第13篇

【关键词】卡片编目的意义;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58-02

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产,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藏品只有不断的被利用,才能体现出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频繁的提取使用又会给文物带来损坏,造成“保”和“用”之间的矛盾。为使用者提供编目卡片,既可以使使用者了解藏品的概况,又解决了文物“保”与“用”之间的矛盾,为藏品与使用者搭建服务平台。因此,编制好藏品编目卡片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仅就营口市博物馆编制藏品编目卡片工作及相关问题做一下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编制藏品编目卡片的意义

藏品编目是博物馆保管部一项专门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早在1986年文化部关于印发《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九条就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同时,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要求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六条――我们称之为保管工作的二十四字方针,即: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这六条当中其中就明确提出要编目详明的确切要求。藏品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人们了解藏品自然特征的重要途径。藏品编目卡片也是藏品进行提取、核对、清库时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同时,它也是对外提供研究,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藏品编目卡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营口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通过2004年开馆举办《古邑风华》馆藏文物精品展;2005年全省文物藏品电子信息化目录及《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的出版等一系列业务活动,人们对藏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藏品认识水平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对藏品所蕴涵的内容及外在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馆对大部分藏品卡片编目、编写更加具体详细,从而丰富了藏品的内涵。因有的藏品在定名和年代上做了修改,这样就使得藏品账、卡、物的信息不一致,从而给藏品管理带来了混乱。因此,重新制作一套规范、准确、完善的藏品编目卡片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保管工作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藏品编目卡片制定新的规范标准。所以,重新编制一套藏品编目卡片不仅有其现实的必要性,更有其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是藏品编目卡片的准则

藏品编目卡是将藏品进行科学鉴定之后,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在藏品卡上。它是藏品的缩影,它反映了藏品蕴涵的内容及其外在特征,使检索者通过编目卡片对藏品有个概括的了解,为使用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它不仅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资料卡片,也是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因此,藏品卡片的填写要求具有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所谓完备性,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藏品的特征;所谓准确性,就是要求对每个项目的填写都要实事求是;所谓一致性,就是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所以,藏品编目卡片的填写是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

目前,营口市博物馆采用1990年由省文物处统一印发的“藏品编目卡片”(藏品编目卡片见3页,附正面、背面)。

藏品编目卡片正面

藏品编目卡片背面

这套卡片的编写项目包括基本项目和鉴定项目两方面。基本项目包括:总登记号、分类号、件数、来源、收入凭证号、照片号、拓片号、档案号、制卡日期、著录及文献等,这些项目要填写齐全。鉴定项目包括: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现状(完残情况,修复情况)级别和简述及鉴定意见。这些项目的填写要求如下:

名称:要简明确切,以揭示藏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为定名的原则。

时代:应按不同藏品所属的地质时代、考古文化期、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而定。以前的文物,有具体纪年的写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具体年代不明的,写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后的文物,一律写公元纪年。

质地:标明藏品本身的质地。

尺寸:以厘米(特大者用米)为基本单位。

重量:以克(特重者用千克)为基本单位。

鉴定意见:包括各种鉴定意见,或肯定的或否定的都要填写,并注明历次鉴定时间、鉴定人或单位名称,使用何种鉴定方法、仪器及结论。

简述:主要概述藏品基本特征,如器型、纹饰、铭文和流传经过等,要做到简明扼要。对器物描述包括藏品的主要特征、评价、揭示藏品的内涵、价值及其有关历史背景,卡片编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业务人员对藏品的认识程度,这项也是卡片编目中的难点,它需要编目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博实践经验。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字迹工整,使藏品卡片的编目力求完备、准确。

三、原有藏品编目卡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问题

我馆最初的藏品编目卡片是在80年代开始制作的,从当时整个文博界来说,对藏品编目卡片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程序,又因为当时营口市博物馆刚成立不久,对有些文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现在要求的标准。所以,对馆藏卡片的填写显得简单;1990年辽宁省文物处统一发放藏品编目卡片,使藏品编目卡有了统一标准,1993年正值博物馆招收一批年轻人,在这些年轻同志的参与下,对原有卡片进行重新复制,由于刚接触新事物,对卡片编目的重要性还不是很了解,在填写过程中有很多漏项;2005年,全省统一进行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在省专家的参与下,对有些藏品卡片编目作了修改。同年随着《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的筹备策划与出版,对入选文物的文字说明经过反复研究,有些文物的定名与年代经过专家的多次推敲,又进行多次修改。这样藏品编目卡片逐渐趋于准确、完备。

在对藏品卡片重新编目过程中,发现以前藏品编目卡片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项目填写不全:藏品卡片中必须填写项目,如:重量、藏品入馆凭证号几乎没有填写。

2.有漏填现象:1993年,省里统一发放藏品卡片,然后馆里组织重新复制卡片,在抄录过程中,有的卡片项目有漏填现象。

3.有些文物定名不够规范,时代鉴定不够准确。

由于以前对某些藏品的学术研究、认识程度有限,其文物在定名时过于简单,没能很好地反映藏品的内容和特征。某些文物在年代鉴定也不够准确。

4.简述部分有些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藏品的基本特征。

5.字迹不工整,字体各异,大小不一,五花八门,有的字难以辨认,显得卡片表面脏、乱不整洁,不规范。

(二)解决方法

对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在重新填写藏品编目卡片时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做法是:

1.统一标准,必填项目一定要填全。

统一标准包括:统一定名标准、统一重量标准、统一尺寸标准。

统一定名标准,按照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的标准进行定名,比如:铜器定名,一般以“时代、铭文、花纹、形式(或特征)、器型”这些顺序来定名,例如: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

瓷器定名:一般以“年代、窑别、胎釉、绘饰、器形”为顺序定名,例如:元磁州窑白釉褐彩龙凤纹罐。

统一重量标准:用克(g),特重用千克(kg)。统一尺寸标准:用厘米(cm),特长用米(m)。

2.字迹要工整:字体要求一律用楷书,字的规格大小要均匀,比藏品编目卡片上的字体稍大(4号字)。

3.对有些项目填写的技术处理

例如定名:原名:写原卡片名称; 现名:写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时的名称;

级别:有的藏品2002年、2005年经过省、市专家鉴定,有的藏品级别提升,那么就填写现有级别。

年代:也同样,有的经过专家多次鉴定,确认,有的也有改动,那么也同样填写最后确定的年代,同时,也将历史级别及年代的变动情况一并写入鉴定意见一栏,包括各种鉴定意见,注明历次鉴定的时间,鉴定人及鉴定人单位。

例如:总号979,分类号陶瓷147号,原名:元三彩双耳炉,现名也就是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时定的名称:明素三彩印花龙纹方体香炉,这件文物是1986年从北京文物店购买的。现已收录馆藏文物图集,关于这件器物的级别,年代经过几次鉴定,都有所变化。1991年经市文物鉴定组鉴定级别为一般文物,年代为元代;2001年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二级文物,年代为明代;2005年在《馆藏文物图集》出版之际,营口市博物馆文物鉴定组经反复论证,并与省有关文博专家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又重新鉴定为元代。类似这样的状况也不少。那么在填写的时候尽量要记录详细,不丢掉任何信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对文物照片的处理

以往文物照片采用黑白照片,因为黑白照片保留时间长,但缺点是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文物的特征,由于色彩的偏差不能给人以真实、直观的感觉。随着科技的发展,黑白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彩色照片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且质量也很过关,至少保留50年以上。彩色照片在文物当中的运用,不仅能真实反映藏品的色彩,及外貌特征,同时,也为使用者在研究、文物的核对、查验、提取等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因此,我们一改过去文物照片采用黑白照片的传统方法,采用彩色照片,并应用电脑制作技术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具体做法是:把照片拷贝到电脑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把照片输入电脑,运用绘图软件,先对图片进行颜色校正,修改大小,在图片上打上文物总登记号,根据卡片上粘贴照片位置的大小,对图片进行剪切,然后冲洗成相。并且每件文物的照片电脑里都有存档,如果照片丢失或损坏可调出文物总登记号立刻冲洗,这项技术在藏品卡片上首次运用,不仅使藏品编目卡片看上去整洁,漂亮,同时,也给藏品编目卡片注入了现代科技含量,不能不说这是一项新的突破。

四、编目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更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我们所做的编目工作,是关乎博物馆千秋万代的事业。通过我们的笔端记录着每件文物的真实现状及它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今后的文物利用,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在建卡过程中一旦马虎,就会给以后的文物管理、利用、科研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必须谨慎从事,不留后遗症,这就要求编目人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极端负责的精神和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强烈事业心,才能一丝不苟的做好编目工作。

第14篇

关键词 玉龙 凌家滩文化 城市名片 造型 容器

1985年,安徽含山铜闸镇凌家滩村发现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2008年,我们为安徽含山设计的博物馆方案“玉龙·含山”在由国内10名建筑学家、文博专家和旅游局主管领导担任评委的评审会上,以全票中标。

构思缘起

最初这个项目的吸引力来自于它承载的华夏千年文明,以及文明衍生出的丰厚物质遗产。考古发掘出的玉人、玉猪和玉龙的生动形态,使我们内心奔涌出强烈的乡土认同感。新石器时代的手工艺者具有高超的审美意识和抽象能力,把自然界的生物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通过精巧的打磨工艺,锻造出美轮美奂的玉器图腾工艺品,虽然经历千年,仍然让我们折服。

今天的新含山人把祖先传承给他们的灵气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城建设中。新城规划在核心区保留了自然地理中的山体和青岗河水体(南北流向的水系),新开了方湖,从而奠定了山水城市的基本格局。在天工造化和人工构筑交织的新城,含山县政府选择了西临青岗河公园的一个约33亩的长方形地块,用来建造含山博物馆。

设计面临的问题是:1)用地偏大而建筑体量偏小,很难创造出大体量的震撼效果;2)建筑投资和施工技术有限;3)为了节约,需要把一个5 000m2的博物馆和1 500m2的图书馆整合在一个项目中;4)到底是用传统徽州建筑形式还是现代形式不易抉择。事实上,当代中国大多建筑师(少部分明星建筑师除外)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在开发商和城市运营者都在求新、求高、求大的时代,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乃至县级城市的小规模建造,如何获得较高的当代品质,为城市的整体感贡献出应有的设计价值?小型博物馆建筑设计是否能够体现“收藏家孤独的品格、沉默的学识、低调的修养、足够的耐心及其对古老艺术无与伦比的恭敬”?

博物馆选址在新区缺乏文脉的低洼场地内(场地比周边道路低3m),除了自然山水,无法过多考虑建筑与周边物质空间的协调问题。我们的出发点直指历史上的凌家滩文化,唯有这种文化本身,才是推动城市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才是当地人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

凌家滩出土的玉器物当中,最吸引我们的就是玉龙。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掘出来的最接近今天中国龙形象的玉制工艺品。甘肃红山文化的猪龙和河南贾湖文化的蚌壳龙都不及凌家滩玉龙这么形神兼备,臻于完美。凌家滩玉龙出土于1987年,尾首相接(因此也称衔尾龙),卷曲成圆形,两角耸起,显得庄重、威严,龙须、嘴、鳞等东方“龙”的要素齐备,其造型和神韵都别具一格。最让我们惊叹的是,它巧夺天工的形式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特点,即圆满、完整、绵延不绝、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同时,完整之中又有颇多变化。造型上和而不同的特点让我们感到,我们所寻求的含山博物馆建筑创作素材需要和玉龙造型有所关联。玉龙意象作为城市图腾,在社会心理层面向大众传达出比图案本身更为丰富的信息。

在明确了设计的基本问题有可能通过“凌家滩玉龙”这样一个基本意象进行整合的前提下,我们着手对场地和建筑进行视觉传达与空间塑造的协调,协调的核心在于玉龙形态对空间造型、城市营销和文博展示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设计的目标是为城市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图腾。

空间造型

建筑之美在于抽象和秩序,照葫芦画瓢式的建筑设计方法是拙劣的。我们无意于把博物馆设计成符号化和景观化的巨构展品,而是希望它成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被局限在封闭的精英系统中,而是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更多的价值。我们对玉龙造型的关注,也并不局限于视觉和审美的层面,而是可以拓展到文化价值和心理暗示等更丰富的空间,并且通过符号与建筑本体表达的差异性操作,描绘更加生动的信息空间图景。

圆形的外轮廓造型被放在基地正中偏北侧,这样南面可以留出大面积有阳光的场地和停车位置。在其圆形平面内部挖一个椭圆形的庭院,从而使得自然光可以深入博物馆建筑内部。由于地块西面是城市主要道路以及青岗河绿带公园,因此考虑把建筑主入口设在建筑西侧偏南,也就是玉龙首尾相接的位置。在几何的结构布置上,由于椭圆形庭院的引入,使得平面轴网系统发生变化,无法再以正圆圆心发散出来的射线作为轴线,而是让椭圆圆心位于正圆直径上,以椭圆圆心为轴网圆心,这样形成的柱网系统是非均布的,始终处于渐变过程中。依据这样的柱网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分割,空间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在平面中玉龙首尾连接处加入了一个水滴形态,在功能上作为入口门厅(楼上是报告厅),在造型上也成为昂然抬起的龙头。这样,最终博物馆“玉龙”形态的平面由外轮廓的正圆形、内庭院的椭圆形和龙头处的水滴形这三个基本形穿插衔接组成,复杂的工艺造型被抽象化了。

抽象的目的不是为了省略信息,简化工艺水平,而是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中探究造型组织的基本规律,并且扩大造型相对于复杂功能和结构的包容度,获得更为恰当的使用和建造合理性,何况博物馆是现代建筑中功能复杂而且使用多变的特殊类型。例如在收藏功能中,除主要为各种不同质地及不同级别的藏品分间收藏外,还包括藏品的分类、登记、编目、清洗、消毒、排架等相关功能;在研究功能中,既有各种藏品保护方面的研究,又有藏品本身价值的研究以及藏品陈列方面的研究,其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等。由几个基本形组成的博物馆平面最大的优点在于非均匀进深的建筑空间适应了要求不同开间进深的展厅和服务空间需求。北侧和东侧圆环进深较大,达19m,可以设计成展厅;西侧和南侧圆环进深较浅,最浅处仅7m,用来安排服务和研究空间。圆环平面使得这种进深差异外在表现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体量,内外的包裹界面也呈现出比较均匀的状态,同时展示流线可以借助于椭圆形回廊来组织,流线清晰完整且不会重复。垂直交通和出入口均布置在平面各主要方向,满足消防要求,并形成均匀合理的结构体系。根据垂直交通布置的位置,在建筑平面的西南侧布置博物馆主入口;东南侧布置博物馆后勤入口;东北侧布置图书馆入口(图书馆设在顶楼),朝向北侧次要道路翰林路。在建筑正南设置地下通道,从外部祭祀广场直通半地下层的临时展厅和内庭院。这一特殊入口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考古本身的向下发掘和向内在发现的探索过程,也有机地把室内庭院和外部广场空间关联成一个整体。

为了控制建筑造型的高宽比,将一部分展厅和后勤功能设在半地下层,使建筑在比较开阔的场地上更为舒展,比例上更接近凌家滩玉龙原型。当然,这种处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展厅内部要求的自然采光问题,重点文物展厅的安保问题,以及后勤水电风等辅助空间的出口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建筑师和设备工程师团队协作解决。

在建筑护表皮的造型处理上,我们进行了审慎的比较和选择。从剖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相对筒形、酒杯形和坛形的外表皮处理,棋子形的表皮造型,显得更加简洁、平和,且富于变化。这样建筑的护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都投影为一段圆弧,建筑表皮成为一段环状球面,球心位于建筑地面一层内,于是这段球面上部呈现略向内倾斜的造型。博物馆从构思伊始就被想象成一个匀质、宁静、有点内向、细腻而充满质感的建筑,体现了我们的设计意图。

在表皮材料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天然石材、陶土板和金属材料,最后确定了以钛锌合金板材作为外立面覆盖材料。这种材料自重轻,易于在弧形表面上悬挂;材料工艺成熟,也易于在现场干作业;而且材料本身的光泽明显,包裹在建筑外表面形成的“龙鳞”意象能够和整体建筑概念协调。但由于材料耐候性不强,随着时间推移,表面的金属光泽会慢慢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公园和基地环境中的植物也会逐渐成长起来,今天看似造型独特、材料抢眼的博物馆也许会在将来变得黯淡,从而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掩映在自然风景里。

城市营销

作为一个县级博物馆,博物馆有限定的规模,用地容积率仅0.3。文博和旅游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愿——让博物馆和大面积的室外开放空间一起,成为一个博物馆公园,成为未来含山旅游线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业主对未来博物馆的文化观光以及由此促进的旅游经济寄予很高期望。

在场地设计中,我们在博物馆正南面安排了一个36m×36m方形的下沉式祭祀广场。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形式,广场除了记录、表达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痕迹以外,也成为整个博物馆公园的一个室外入口。广场和两边停车场通过小径连通,乘车来观光的游客进入建筑以前,首先步入广场。广场尺度不大,采用暗灰色石材铺地,和建筑拉开一定距离。它既非建筑围合而成,也不是建筑的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负空间。同时广场略微下沉的空间和方正规则的造型,反过来烘托出不远处升出地面光滑圆润的建筑。站在广场中观察博物馆建筑,会比实际体量显得更高大一些。建筑的主入口南立面在光线照耀下完整地呈现在广场前。我们还在广场谨慎布置了一些凌家滩出土文物的复制品雕塑,周边的场地也根据需要做了一些抬高处理,形成的草坡和草阶增加了建筑的高耸感。

为了与博物馆造型产生呼应,我们在场地西北侧道路转角处设计了“光之塔”,长细比达12:1,以半透明材质为主,其与长细比仅约1:3的博物馆形成形态上的对比关系。标志物、博物馆建筑、下沉广场、草坡等空间建构,以不同的形态起伏在场地上,限定了博物馆公园的区域范围,编织出城市中新的人工自然。

博物馆无疑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记录和保存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容器,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传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的公共空间。关于全国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决定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的重要举措,反映出博物馆在建设民主国家、文明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含山博物馆建设代表着中国内陆欠发达城镇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寻找自身城市形象和文化定位的渴望,重新拾取自身悠久的历史和获得发展的信心。因此,从设计之初,我们就把它看成是城市发展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物和纪念物。如同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含山博物馆传递出的信息也应当是城市振兴和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建筑构思以抽象的玉龙图案为博物馆的标志,被抹去诸多附加信息的平面视觉形象在文脉缺失的状态下显得简洁现代、朴素动人。更重要的是,在附着了厚重的凌家滩文化的前提下,这个标志具有更为丰富的表义性。在信息社会,随着艺术思维的扩张,建筑不仅涉及到所要建造的东西,还涉及到来自各个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概念比较。在我们看来,无论是考古学中凌家滩玉龙的发现,或是城市营销学中概括形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还是建筑学上的含山博物馆实体空间,归根结底都是造型艺术和文化传承发生关联在某一领域中的外化显现,既沉淀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也重现了生存环境中的历史遗产。

文博展示

博物馆最终是陈列展品和展现文化遗产的地方,因此博物馆建筑常常被看成是存放陈列品的容器。那么,博物馆这个容器,仅仅是一件客观功能性的存放器皿,如同盛水的量杯一样,还是像精装书籍的封面和内容发生关联,透射着一个重要文化事件背后的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装帧技术高度?

在我看来,博物馆这个容器与普通容器的区别在于,它更多容纳的是以陈列品为核心与纽带的公共文化活动,既不是普通物品,也不是商业展示行为。在这个容器空间中,事实上每天围绕陈列品都在发生着生活故事与文化体验,这一点难能可贵。因此它就不仅是一个容纳物,更是一个具有诗性与场所感的空间。“如何在‘容器(container)’和‘内容(content)’之间取得平衡,并植入所处‘环境(context)’是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大命题。”由于一切活动的核心是陈列品,所以在博物馆空间中,以何种方式展现陈列品成为空间设计的本质问题。

特殊的造型和柱网排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含山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布置。不规则形状的展厅会对展品陈列产生一些影响。而且建筑外立面开口不多,也影响到展厅内部的自然采光。考虑到凌家滩出土的大部分文物均为小型玉制品,本身对空间尺度的要求不高,也并不过多依赖自然光线,通过处理,可以让环形球面建筑表皮与结构主体之间的缝隙放大,自然形成光线漫射的腔体。光线通过在曲面上多次反射投射到展厅内部,可以提供基本的背景照明,这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地方博物馆节能有积极意义。重要展品的集中照明则通过人工光源来解决,有较高存放要求的文物展品则需要绝对避免紫外线照射,被安排在半地下空间的展厅内和展品库房共用恒温恒湿的空调机房。

长期以来,文物遗产的保护和文物展品的展示营销在学界就是一对矛盾的共生体。文博专家觉得文物需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外界参观,以利于文物的保存和保护,由此观点出发,博物馆保存、修复、研究文物的功能被强化;旅游开发的学者官员则认为要让文物被尽可能多的人认识了解,这样有利于开拓旅游市场,增加参观收入,才能对文物保护进行更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从这一观点出发,博物馆在城市中的形象以及展览方式的创意则更具吸引力。成功的博物馆建筑是调和这一对矛盾的积极场所。它既可以为文物的保存、修缮、记录、整理、研究提供专业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技术平台,又可以让普通市民与文物进行直接对话和交流,让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体验和思考,让媒体和观众在亲切宜人的环境中深入解读文物本身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并让这种内涵和价值进一步得到传播,文物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的遗产。

尾声

第15篇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它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因此,如何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传统看法认为,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其实,既然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的互相连接,那么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年级教师,对解决好这个问题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高中教师能关注并协助大学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少走一些弯路,事半功倍。有专家通过对大学新生情况连续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新生做好入学前准备,即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和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情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

二、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即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所学专业的迷茫

学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呈现盲从性特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中学教育阶段未曾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致使学生因缺乏职业和专业选择意识而迷茫,不知所措。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主要依赖家长和老师,因此,在入学后对所学专业认识模糊。例如,历史文物修复专业的新生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考古与文物的实践修复,古文字学与历史文化等课程于他们无用。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造成一部分学生所选专业与兴趣相违背。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对专业没有兴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懈怠。

(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模式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单纯以分数为标准,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模式;而大学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其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学以致用、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又没有家长与老师的强制监督,一下子觉得学习压力小了很多,从心理上逐渐感到学习没劲,动力不足,也就不再把努力学习作为主要目标了。

从教学方法来看,高中阶段是以教师为主的精讲多练,每节课讲的内容少,例题多,练习多,在精讲多练中达到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的目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广讲博学,学生要想理解课堂上理论性强、容量大的学习内容,必须大量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和参考资料,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进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若不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必然会在学习能力上与他人拉开距离。一些在高中阶段适应应试教育、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面对来自各地同样优秀的学生,以前的种种优越感就会逐渐消失,甚至失去继续好好学习的信心。

(三)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中学对学生实行的是严格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学校、家长关心的焦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也非常细致周到。在中学阶段,班主任像一个多面手,包揽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一切;家长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孩子的学习,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导致一些孩子只知道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内有老师的督促,在家有家长的监管,外力的监督使得学生们不得不集中精力自觉学习。而大学则是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辅导员主要是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指导,专业教师则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较少过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和学生交流过少。因此,大学生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他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刚刚脱离了中学管理模式的大学新生由于受习惯性心理定势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境殷实的学生不仅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较高,而且有实现学习或者生活目标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贫困的学生却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学习需求,其他任何多余的消费都是奢侈的想法。各种各样的差别存在于学生之间,如处理不当,会使他们产生距离感,导致隔阂,以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高中生活比较单调,同学之间没有地域差异,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即使同学之间有矛盾,班主任也能及时发现并调节。而大学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来自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从个人智力、是非辨别能力到社会化程度、交际能力、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大学生社会交往设置了不同的障碍。从生源地来看,城市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小于农村学生,因为大学一般都设在大中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相对闭塞,视野不开阔,且城乡生活方式与习惯存在较大的不同,城乡差异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更多的自我适应、情绪适应等主观方面的适应不良;从性别来看,女生比男生能更快地适应新集体,因为女生更注重情感上的联系,容易在倾诉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和他人进行良好而及时的沟通,因而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好于男生。

三、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

要解决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需要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密切配合。

(一)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规范的职业生涯指导

针对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的问题,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年级就应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规范的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获得职业探索的绝佳机会,实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学会策划自己的人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上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培养对未来合理规划的潜在能力。高中阶段还可以开设选修课或兴趣课,在内容上与大学课程接轨。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的相关学习内容,为他们日后准确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提供帮助。进入大学后,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系部领导应对本系部的情况作详细的介绍,要突出专业思想教育;各专业的教师应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详细的说明,使新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知识结构有清晰而慎密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奋斗目标等,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可以定期聘请大学教授以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介绍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的教学改革动态、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现高中和大学教育的链接。高校教师要参与到中学的教学中来,定期去中学听课,和高中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将大学提倡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理念等传播到中学中去,同时将中学里好的学习精神和管理方法带到大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保定学院每年都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去中学听课交流,每年寒暑假都组织高中各科骨干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对高中学校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模式等环节上的改革进行指导。此外,针对大一新生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高校对大一的课程要安排得紧密些,以后再逐渐减少;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让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有个缓冲期,逐渐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

(三)对学生进行大学校园生活的指导

在高中教育阶段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自主生活能力。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也要适当地放松,要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大学新生入学的前两个月是习惯培养巩固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让新生熟悉学校概况,了解本校的历史、建设、发展情况以及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分析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摒除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如果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能将学习和生活能动地统一,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人的积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必将获得一种良性的适应。此外,教师还要帮助新生设计新的合适的目标体系,获得学习、生活的动力。在新生的适应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老生的传、帮、带作用,挑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进行培训,让老生担当起知心大哥大姐的角色,担任入学新生的学生导员,从新生入学开始,从生活到学习,从校内到校外,每一步都积极协助辅导员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表明,学生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显著,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会更加有利于新生快速适应学校环境,能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适应期。

(四)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

高中教育,尤其是在后期阶段,应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自我和他人都有很好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建立大学中类似成人的人际交往模式,与周围师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指导,使高中生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学会尊重、理解、信任,能够容忍他人的过失,尊重不同的观点,做到宽容豁达,为进入高校后顺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在大学阶段,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个性化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要想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须遵守集体生活的准则,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集体活动,协调、统一、锻炼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集体主义行为,让他们认同集体,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针对个别存在交际障碍的学生,学校应该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训练,引导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善于发现自我优点和欣赏他人的能力,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关注和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的提升。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