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含义和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教师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知识水平、教育技能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师是学校专门的教育力量,是素质教育的施行者,承担着素质教育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任务。为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提高从事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育智慧,使自己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施行者,为提高素质教育做贡献。
二、教师的工作特性——特殊的劳动
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是用语言来播种,用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的崇高劳动,劳动产品是人而不是物,是任何一种工作都无与伦比的。
1.预见性的工作
今天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明天国家、民族的面貌。教师的工作必须有预见性和超前意识,要把工作的起点放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前列,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市场意识,民主与科学意识,高瞻远瞩,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
2.学术性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人的成长发育规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复合型的工作
教师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智能,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又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把无知变有知,把幼苗培养成栋梁,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既要脑力劳动,又要体力劳动,也要创造性地劳动。教师的复合型劳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既劳力又劳心,是其他任何工作无与伦比的。
三、教师的工作实质
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健全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与民族生存的希望,开发青少年的智慧潜能,培养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活泼健康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1)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脑力和体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能追求事业的成功。(2)打好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够终身学习。(3)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了解社会、他人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劳动的产品,打破传统的师德尊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作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教师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教会学生公平公正。
3.教会学生学习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首先要树立教育观和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规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亲自去操作和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乐学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具有健全心理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要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顺利跨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方式,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背景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育领域必须进行大幅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的呼声,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尝试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教育系统诸多因素的自我发展和更新。简言之,21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注重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粉笔与黑板,积极使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要使传统教育真正走向现代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譬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引入相当完备的硬件建设,将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偏好使用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还不会利用教育技术制作PPT,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改进。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不承认,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伴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袭,新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正视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教育技术加强素质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技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由浏览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和话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点,从而使他们健全人格,走出自信的人生。
2.2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三种本领”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参与,那么,任何重大发明都不可能诞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合作能力构建平台。在课堂上应用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再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着力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开展发展 性教学,从“知识—能力—情操”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2.3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种能力”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和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实现自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信息高效率地传输,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进而吸收消化,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进而培养起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知识框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3 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自身不仅发生着巨大变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着影响。要搞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王凯.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科协论坛,2008(3).
[2]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5.
[3]吴永顺,李君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7(12):227-228.
[4]张晓梅.论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育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82-183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必须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接受知识的重要工具,有了这一工具人类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新的知识,驾驭知识,传播知识。而幼儿素质能力首先体现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幼儿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语言才能更好的发展其他能力。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呢?幼儿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教师一起度过的,所以教师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创设宽松、自由、活泼的教育环境,利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引导幼儿。
一、创设机会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
传统教育方式是教师以灌输的方法输出间接经验,而幼儿通过记忆等方式输入这些间接经验。而素质是幼儿内在的特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幼儿只能接受,无法吸收,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起来,这种硬性教育缺乏灵活性。长期如此,幼儿在课堂对老师讲课不感兴趣,注意分散,坐立不安,一些自制力差的幼儿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不仅如此,这类教育把幼儿思维固定局限在一个模式里。
作为教师应利用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要求,激发幼儿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自在、轻松活泼的能与幼儿互动的氛围,创造多种机会引发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首先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就让幼儿多练习,多强化,逐渐地掌握。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孩子多练习。
如,续编童话《风娃娃》的教学活动中,当我出示挂图后,幼儿情绪高涨,愿意讲述的愿望表露无遗。我顺势引导把讲述故事这一活动环节交与幼儿,幼儿除了讲述了一个个别具个性的风娃娃的故事,让我更惊讶不已的是,在故事结尾续编风娃娃帮助小山羊家灭火这一故事情节时,有的说:“风娃娃一看小山羊家着火了,连忙跑到电话亭里打“119”火警电话……”;有的甚至把消防车运用云梯把小山羊救出火海,用喷水管扑灭大火的情景描述的淋漓尽致,仿佛身临救火现场一样。
幼儿能把心中所想之景描绘的如此完整、完善、完美,完全得益于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机动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激感与想象并能充分发挥语言能力的空间。教师不管有无讲述的对错或是否离题千里,只要他是依据自身思考方式及时对问题的看法及角度进行的讲述,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努力创设宽松自在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幼儿会对此感到惊慌,茫然,不知所措,这需要适应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转换教学方式,幼儿需要适应过渡期。教师需注意与幼儿进行语言对话交流,语句表达完整,让幼儿理解词义,注意变换一些意同词不相同的词汇,让幼儿学会形容事物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幼儿在一次次地同教师语言交流中才能使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并能灵活运用到日常交往中。
二、在活动区发展幼儿之间语言交往能力
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活动区教学则能促进幼儿通过主体性活动得到各种能力的发展。活动区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的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活动的材料,让幼儿能主动的得到发展。
一般来讲,活动区应具有全面性、层次性。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活动区域小,幼儿人数多,开展了可收放或不占空间的活动区教学,如“美工区”、“图书区”、“棋类区”。我们在创设新课程教学的同时,每天让幼儿有一至两小时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对此活动乐此不疲,并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对语言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
如,有一次巴子涵小朋友想下棋,不想看书,可下棋的小朋友人数满了,她想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只好与人协商调换,她找了正在下棋的董芯硕小朋友。我把他说服董芯硕调换的对话记录如下:
巴:董芯硕,咱俩换换吧!你看书,我帮你下棋。董:不行,我正下着呢!巴:(毫不气馁)你看你还有两个棋子落在后面会输的,我这本《葫芦兄弟》可好看了,里面蛇精与葫芦七兄弟打得可激烈了。董: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巴:(再接再厉)我有绝招,一定能帮你赢,让我帮你赢这盘棋好不好?
巴子涵首先提出自己的交换条件,被董芯硕据绝了,她毫不气馁,又一次详细说明她的棋局不好,而自己的书有多好看,通过悬殊对比想打动董芯硕,又被拒绝了,可她仍再接再厉,利用董芯硕不想输的心理,终于成功地说服了董芯硕。
这说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巴子涵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能成功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交际技巧,说话方式达到成功的目的。
教师除了在活动区观察幼儿活动,审视幼儿语言能力的高低,还应为幼儿创设语言交流机会,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内涵,能否培养出具有这种内涵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想象力。大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个性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教育创新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照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隐忧,而排除这一隐忧的出路就在于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国教育现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处理某件事或发现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主动的求异、灵敏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独有的知识结构加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及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因而,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创新思维能否被正确引导的关键。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应是横向的、有深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充分挖掘,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有独到见解、个性完善的人。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需要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素质全面,尤其是有着科学批判精神以及拥有探究和发现能力的人才,就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务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和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二实施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传统教育思想必须改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使传统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知识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建构,才能最终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把衡量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他们会发现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自己,最终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还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然后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教育的守旧成分很强,往往一本教材,年复一年地教,沉重的教学、科研等对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素质教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他们也需要驰骋的空间,仅靠重复旧讲稿,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三结束语
关键词:择校 素质教育 教育发展
1.素质教育困境引起的择校热
1.1在国家探索教育模式的初期,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工作者为集中力量突破中国教育落后的瓶颈,对教育资源进行了不均衡的分配。重点学校有更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来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每年的择校热潮始终高涨不下,令行政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头痛不已。
1.2在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之下,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还是开始对手头权力进行设租、寻租。少部分人为了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对多余学额进行了变相机动分配。包括义务教育在内。“应试教育”也变得不纯粹起来。分数不再是入学的唯一标准。由于利益团体的存在,使得择校热现象一直无法的到有效的根治。
1.3此外,教育和实际生活相分离现象严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等思想一直未能很好的在我们身边的教育中体现出来。在与现实生活应用相互脱节之后,家长和学生只能变得沉溺于分数、升学、名誉之中。高升学率、重点学校也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标准。从而使得择校热潮一年高过一年,助长了一股不利素质教育的学习风气。
2.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对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各路学者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们普遍共同认为的是素质教育应当具有全面性,培养的是能够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全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
此外,它在范围上应当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成长时期受到所有必需的教育,而不是像择校热现象本身就充斥着“选择性”和“淘汰性”。
3.缓解择校热潮、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曾在教师工作表彰大会上说过:“教育公平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对于劳民伤财、加剧教育非均衡化的择校热现象。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引起重视、集中主导力量、煞住不良风气、全面振兴基础和发展素质教育。当下可以努力的方向是:
3.1消除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是引发“择校热”最主要的客观原因。《义务教育法》在总则中写道:“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责任单位要增加对落后地区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同时,在人才资源上,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方法、经验。例如对同一个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采取轮换工作制。按照一季度或者是一定周期对不同学校的教职工进行随机轮换。
国内方面的先进典范当属沈阳教育部门。2006年,沈阳市教育局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教师大换岗”,对城区250多所中小学的老师进行了全新轮换。按照规定。所有学校都要按比例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沈阳市的这一探索,也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
3.2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民办中小学在我国始终都是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而存在的。目前,大多数家长对民办中小学的师资实力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学校做好对现有教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是促进师资力量增长、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加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曾在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提高和丰富教书育人的水平。”教育机构要迫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长教育督导力量、增加教师培训工作、推进教师素质提高,建立起一支数量高、素质高、结构好的师资队伍。
3.3规范良好入学机制
对于教育系统存在的违纪腐败现象,监管部门应采取严厉的预防和打击办法。制定相关条文,明确惩处措施。在入学体制上,除了根据子女户口所在地划分学校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家庭居住点、父母工作点等种种因素,统筹协调安排入学。通过人性化的机制减少择校过热的现象。
事实上,在2012年,浙江教育厅开始下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现象,相关负责人指出,所有浙江公办中小学则效率要降到5%以下,坚决贯彻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择校费也将在浙江率先退出历史舞台。
4.总结
在诸多对策当中,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是最为根本的途径。在2005年5月,国家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若干意见》。地方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响应,严格按照原则和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如能使这一层面的建设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其他方面的努力也能水到渠成。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破解择校热、择校难的问题,实现中小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和课程,也将是国内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相信只要通过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支持及努力,一定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这项世纪工程,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1.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多,发展文化产业是改善民生,文化产业的发展远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这个朝阳产业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就加深了,但随之而来的关注也加重了我国所承载的国际责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可以将企业作为主体、将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并走向世界,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形成我国特色的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少年,他们是众多青少年的榜样,是祖国的未来。不可否认,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格魅力有待完善
实践考察发现,一些青少年不懂得起码的文明礼貌,忽视社会公德,对起码的法律知识缺乏了解,以致在学习生活中错误连连。例如,不久前,北京市动物园的几只黑熊就被一北京高校的高材生用浓硫酸烧伤,而该学生的作案动机也极为荒诞:该学生声称自己在书中了解到,黑熊的嗅觉非常灵敏,分辩能力极强,所以想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真如书中所说。这种不懂得珍爱动物生命的青少年,连起码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不懂,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毁其一生。
2.处事能力欠缺
一些青少年在做事情时经常表现出焦虑浮躁的心态,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不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更没有水滴石穿的魄力。甚至一些青少年眼高手低,不屑于做一些简单、基础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在未来的岗位上得到认可,不养成正确做事的好习惯,终究也不会得到社会的青睐。
3.诚信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是每一个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一些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严格做到守时守信,辜负了周围人的期望,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致自己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孤立无援,难以成功。
许多青年学生在学习中还明显表现出了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能踏踏实实的学好当代青年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们在这种大环境下更是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只注重教科书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解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二是一些青少年学生过早的为未来考虑,一心想着考取驾照、获得英语等级证书,对学校的课程却不感兴趣,脱离了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分不清轻重,本末倒置,终究也很难被社会所接受。
三、促进青少年素质全面提高的策略
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少年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素质教育的提高能够弥补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补充和改善的作用。在我国如火如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如何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践行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为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繁荣文化产业的同时,促进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净化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许多环节。我们必须看到当代青少年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也要在发现和解决青少年素质问题上找到新的方法。因此,首先我们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文化产业,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而且能使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适合青少年的文化产品,组织青少年参与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素质教育环境,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高相一致,让青少年建立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产生严格律己的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建设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让文化产品走进青少年的身边
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进企业效益,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主要的是让国民享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福利,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繁荣文化产业的巨大益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让文化产品走进人民群众中去,走到青年人中去。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份子,青少年在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他们接受的文化产品也会立足于文化市场。因此,要让健康、先进的文化产品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的身边,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巨大魅力。而这不仅需要企业敏锐的捕捉到青少年的文化需求,更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使青少年经受高雅文化产品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改善自己的不足,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动员文化企业提高青少年素质
政府和文化企业应加强多方面协作,举办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活动,以调动青年人热爱高雅文化产品的热情。学校和发展文化的企业也要多组织青少年普遍参与素质达标活动,增进对高雅文化的研究兴趣,努力形成相对稳定的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合作机制。发展文化的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获得收益的同时积极的投身于培养青少年素质的教育中。
四、结语
[关键词]教育 发展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35-02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定是所有人最为向往的教育形式,那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我们已经得到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①
在特定的时代下,素质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即思想性与知识性与一体,构建完整的人性思维。素质教育就是让我们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找到自身的真善美,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作家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是能够随心所欲的改造自己。”②强调了人性的教育,人生而平等,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就强调了人的存在价值、即自我的一种肯定;人的意义,即心灵、精神的契合。而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对于人性的教育,让人在个体的成长中提升人格境界和对于自我理想品质的塑造,从而进行更好的精神需求。
在教育和人发展紧密相连的今天,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对于各大院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对其人性的发展,让其得到更好的发挥和释放,完成自我的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思想水平等。
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核心内容主要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灵魂之所在,具有高度的思想内涵,“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思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精神。③
二、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被提出来了,这是一种相对于我国教育片面化的现象而提出来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多为追求高分存在的“应试教育”,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素质教育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源远流长的。
三、素质教育的现状
各大院校是广大莘莘学子向往的知识殿堂,任鸟飞,凭鱼跃,任海阔天空皆可学有所成。可如今,随着其快速发展,一些细枝末节却也彰显出来。细节决定成败,各大院校的学生们所表现的素质也渐渐露其弊端,这大多表现在学生本人的素质较差、教师素质教育方向的偏差、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质量难以过关等等方面。所以,为保证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价值,应该建立学生自主修养模式、加强老师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强化学校各具特色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应设施的建设等。
素质教育已成为时尚话题,成为各大高校纷纷探讨的重点,如何提高各大高校学生的人文修养呢?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着此类问题。同样,各大高校是我国多方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摇篮,为祖国的发展培养了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可也由于各大院校在文化底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自身修养等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的学生们就更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做一个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争做新时代下的标杆,树立良好新风尚。
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其独特的文化常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更应该独具鳌头,特别是各大高校毕业生,更应该拥有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可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学生们学习的书本知识很难和社会实践融合一起,得到更好的社会发展,在一些思维逻辑方面更显得劣势百出,这也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个人对于知识的获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关联。
加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基础,一个优秀的人才,既要有着过硬的知识技能,同样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我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都是对于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沿着前人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避免我们走弯路、重复路,能使我们更好地推陈出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看得更宽、更广,所以现今教育的重点,更多的还是要落实在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上。
良好的素质教育可以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中去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将圣人先贤的智慧转化为己用,更好地去适应社会需要,更大范畴地趋利避害,处理好社会发展关系。
可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性知识,学生们掌握并不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的学生居然并不知晓;畅谈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更是让学生们望而却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更是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学生们更是置若罔闻……更何况是名家巨作、先贤经典也一度成了一个又一个难点中的难点。本来应该信手拈来的基础性知识,现在却无人问津。学习,是一生的必修课。素质教育更成了当今社会不得不说的重中之重,真是迫在眉睫啊!
四、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一)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认真地审视自己,并给自己量体裁衣,打造新时代下的新自我。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精读自己专业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掌握知识原理,读透理论知识,让知识武装自己。同学们就要积极热情地投身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更好地解决问题,全面地理解知识体系的形成,这是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只有能力形成了,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这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拓宽视野,多进行各方面书籍的阅读。闲暇之余,学海泛舟,是为情趣。徜徉知识的海洋,去领略古人先贤名篇巨作。约三五好友,去访长沙、登三山五岳,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更是对书中知识的解答。将书中所看、所得、所想与实际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融合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的学生会在自己毕业后感觉得心不应手,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就是平时的课程理论知识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很好的掌握牢固,使得今后的工作难上加难。所以,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师资力量的培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位好的教师,能引导学生通向知识的殿堂。那么,在各大院校的教师配置上,各专业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外,还应该多注重知识理论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业的知识理论培养,也是当代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自己着手去理解技术的概念,这样,学生会进行更好地判断,究竟怎样做方为适当,告诉学生们要如何做,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不这样做会如何等等问题。这样,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能更有兴趣投身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够回答学生各种各样刁钻而又花样百出的问题;其次还要有着优秀的技术指导,正确引领学生,把最精炼的技术知识成功地灌输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最后,也要求老师在和学生沟通时,掌握好方法,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让每个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理论知识教导,得到同等限度的关爱,并在老师因材施教下,启发智能,更好地发展个性。让学生能够在阳光雨露的浇灌下,更自由、更有方向的发展就是最大的收获。
同样,教师的教学引导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天边最亮的那颗五角星,那么,各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模板,教师在原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也应该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也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知识技能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更应该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给出更精确的分析。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从自我感知良好中去获得学习的乐趣,将会创造出更深的、更长远的价值,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有职业感的良好的新一代。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学习其他院校更加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对新的教育思想得以全面认识和分析,不要盲目去使用,更不要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各大院校的教育就是本着学生一学就会,会了就能应用的理论,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还原于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大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教书育人,去创造社会。
(三)从学校这个大家庭开始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摇篮,一草一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素质教育方面的设施更应该贴近生活、接近学生。
1.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学生是学习的先锋,他们总是走在时代的浪潮上,总是本能地紧跟时代脉搏,以至于不良风气会日渐腐蚀孩子们的心灵。那学校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举办文化艺术节,吟咏经典诗文、感受古典文化;弹唱经典名曲、培养审美情趣;英语竞赛、辩论赛等各种知识性竞赛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锻炼学生动脑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也可以举办体育竞技,良好的体魄会让人有着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对于学校文化景观的设置,诗词歌赋,与校园文化能很好地融合一起,打造校园的同时,可以更大限度地去使学生感知校园的深厚文化底蕴,并发自内心的去适应这样的教学体系,有自主的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引导。
2.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把素质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那这样,就需要把素质教育和培养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能轻素质教育,造成当下这种只有技术缺失人文知识的人才;也不能轻技术培训,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回归传统的课本知识。所以,要兼顾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发展,既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又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学校的教育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可见,我们的教育更是应该抓紧人文教育的思想理念,培养全素质型人才。
(四)家庭教育是先导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学生的言传身教都源于父母。如果,家庭成员能够很好地配合学校,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好地关注,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发现根源,给予及时解决,那学生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先导作用,是学校和家庭的强强联合。
总之,我们要从当今教育的现状出发,了解学生的个体,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的新人出发,要求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和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通劳动者,所要求的素质只是一个“成人”或“成长”的标准,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然而问题在于基教阶段的“出口”是“升学导向型”,而教育阶段的层次是成下大上小的正三角形势态。这样高一级层次的教育资源又是相对较少的从而就成为具有较强稀缺性的“优质教育资源”,然而接受高一层次教育所支付的成本大体上是“计划价格”,这样就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必然造成了“卖方市场”,引起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的(即收学费)市场机制来实现。从而就形成“卖方”(高一层次学校)对学生素质的“择优”来选取升学的对象。而择优的标准唯一可以精确量化考核的就是各门文化课程的“考分”,至于其他“德体美劳”等方面,难以精确量化。如果“评选”,在我国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甚至还会产生腐败。
因此分数择优就成了高一层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唯一“可靠”(不等于“科学”)的标准-加上我国历史文化又有“学而优则仕”和“开科取士”的传统,在人们(尤其是学生、家长)普遍认为“以分取人”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公正”、“公平”的好办法。这就为应试教育的张扬构成了认识渊源。至于教育资源“优质”的评价标准,说到底还是“工作好找”和“报酬较高”,人们在花费同样的教育成本,当然要选择“名牌院校”和高一层次的升学机会(既包括的中考升学,也包括升入公办大专),因此学生及其家庭支持应试教育还是一种经济上的理。所以,不论那个教育阶段的“出口导向”是“升学”,只要高一级的优质救育资源的稀缺,必然就为“应试教育”自发性扩张形成的经济基础。
可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倡导还是依托“行政推动”,行政机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其财政力量支持程度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是(比印度还低)中小学校想搞素质教育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中央虽然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加大财政投入,然而只有当这种投入(包括社会投入),(如高中,大学“扩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基础教育的“应试困扰”才可能舒解,素质教育才能“搞得”而不是“喊得”“扎扎实实”,然而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至少10年),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可一言堂,想到什么讲什么,生怕学生不懂、不会,丝毫不给他们质疑和思考的余地,一味的输入,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样的教学真是累坏了教师,害苦了学生,效果甚微。面对素质教育,我认真思考,觉得教师确实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尽量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我在教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时,我想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非常适合学生练习口语,并还可以引导他们团结友爱,广交朋友。于是,我将学生分组,并设置了几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并发表他们的观点. Topics: 1. 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 2.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3.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 4. How can you get along well with your friends? 5. When your friends are in low spirits, what will you say or do to make them happy?我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观点,并对他们所犯的错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效果比我讲friendship的重要性好多了。这既锻炼了学生表达英语得能力和胆量,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形成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二、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有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总结,学会学习。
教师不一定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我觉得让他们动起来,自己思考总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比老师丰富得多,放开手脚让他们主动学习。我经常在教学生词汇时,喜欢让学生想办法把单词,短语记住。比如,island 这个词,学生想出了 Island is land 的记忆方法;impossible这个词,学生想到可以把impossible拆解,即I’m possible. 学battle时,有同学说:“bottle battle瓶子战 ”,学到nutrition这个单词时,有一位同学说看看营养快线的瓶子上的英文——nutri-express, nutri 就是nutrition,另外express是快线,快车,快递的意思。Reading课上我也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去读,去理解,去讨论,而不是我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我只不过是帮助学生分析长难句。我上阅读课的步骤通常是skimming scanning Practicing discussing。 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tasks,当然一般tasks是从简单到难,要求学生从对文章的大概了解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题型可以是多种多样,如判断正误;分类对比;回答问题;排序;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找主旨大意;推理判断等等。我这样设计同时也是为了兼顾高考。近年来英语高考的方向比较明确:突出语篇,注重交际,强调应用,强调“稳定中求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建立轻松、愉快、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环境。师生之间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闪光点要给予及时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向学生传达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号,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不怕困难,不怕犯错、敢于开口。要多创造各种语境,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甚至还可以举一些荒诞不经的例子来缓解学生紧张和疲劳情绪。如在教 “deal with ”时,我说:Yesterday morning our monitor was late, so I asked him to copy the new words. This morning I was late, so he can ask me to copy the new words. " That means:"Deal with a man as he deals with you"(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掌握好所学知识。
学习不仅是师生间的交流,也是生生间的交流。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合作是一个的过程,是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交流乐趣,并能够在讨论中促进思维的发散。生生互动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理解和应用,还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善于交际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科学的现代化的英语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英语素质教育乃大势所趋。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着眼于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
[1]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修订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1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的实施,首要的一点是需要教育教学评价的全面改革。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唯分数是举、唯升学率是从的积弊甚深,评价学生的好坏唯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看成绩,评价学校的高低看升学率,造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象。尽管近十几年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希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把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但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革,也可以说现今中国的国情没有为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充分条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因此,在中国现行教育机制下,高考依然是公平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必要条件,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做到德、智、体的全面评价,而其中的一些因素(特别是德育)无法做到合理量化,操作中容易产生不公平,因此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成为既无奈而又是最合理的选择。
1.2教育公平无法真正落实
教育公平,一直以来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教育长远规划的前提条件。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教育公平却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现今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择校不平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存在地区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院校歧视等。其中,以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为突出表现。各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主管的学校进行强行分区划片,把学校分成实验校、示范校、重点校、普通校等各种名目,教育资金严重向重点校倾斜,大多数优秀教师资源几乎被重点校所占据,而普通学校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教学效果每况愈下,学生外流日益严重,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1.3社会保障未能充分落实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目的是培养复合型、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但是,任何教育模式都会产生一种相同的结果:成就一批人,淘汰一批人,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丛林法则”,教育从操作过程来讲,其实就是一种优胜劣汰。在这种优胜劣汰过程中,一些严峻但又十分现实的问题便无法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些被教育淘汰的学生我们如何安置?我们如何引导他们就业?如果他们无法就业,我们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
2素质教育对策简析
2.1加快教学评价政策的调整
教学评价政策的调整,需要社会各级教育部门的群策群力才能实现。教学评价调整是否及时到位,关系到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只有全面改革教学评价,才能把教师和学生真正地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为未来实现素质教育铺路。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局部的教学评价改革,如考试成绩隐私化、取消年级排名、注重学生道德素质评价等。这些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前兆,希望这些改革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并且需要不断进行深化。
2.2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机制及就业渠道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目标,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加强公平合理的制度建设,其中教育公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已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人口的严重积压,形成了“啃老族”“房奴”“车奴”“蚁族”“蜗居人群”等各色群体,逐渐成为社会保障的沉重负担。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做到地域、性别、阶层等各个方面的政策调整,避免在入学、考试、就业的歧视政策,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相对公平。
2.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使低收入人群、失业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此外,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是解决教育不公平现象,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促进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首先应该做到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加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力度,把劳动者在学历、能力、业绩、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列入考虑范围之内,对不同情况的劳动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低保家庭、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要予以特殊照顾。落实到教育领域,要切实落实好“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的收入差距,减少并逐步消除不劳而获的官僚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使教师在收入上能够得到心理平衡,从根本上杜绝长久以来屡禁不止的课外补习现象。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校园足球;兴趣
1青少年素质教育理念下校园足球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在不同时代阶段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形式,但归根结底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迎合时代特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实现高水平教育的最终目的。足球是一种需要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每位运动员都有不同的分工,大家需要携手合作。足球运动规则性较强,需要每位运动员都严格遵守规则。与其他运动不一样,足球运动进球数量较少,过程中需要每位运动员有足够耐力。当然,足球也是一门体能消耗较大的运动,需要每位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从青少年素质教育理念出发,校园足球发展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足球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足球需要在一个确定的场地中进行,每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大家需要携手合作达到进球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理念中,青少年团结合作精神是必要组成,足球需多人合作的特点正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2)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足球场上可能一上午都难进一个球,过程中需要耗费运动员大量能量,因此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足球融入校园中,可以逐步锻炼学生体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3)培养学生耐心。足球是一种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位运动员都不能急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即使没有进球也要沉住气。因此,足球对运动员的耐心也有较高要求,这与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性格养成如出一辙。(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内在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足球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足球文化呈现弱势化发展趋势。素质教育理念下需要每一位年轻人都能肩负起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将中国打造成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从蹴鞠发展而来的足球同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将其融入小学校园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2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影响因素
小学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此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课知识,还需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中国足球是弱势项目,近年来教育部门对足球发展非常重视,逐步出台相应政策来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在“恒大”品牌名声大噪的当下,越来越多学校和家庭开始重视校园足球,可以说校园足球在我国当下发展呈现良好之势。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校园足球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原因包括学生兴趣不足、硬软件配备不足等。
2.1学生兴趣不足
21世纪让许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变得可能,其根本原因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电子数码产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衍生产品,方便了每个人的生活,让在工作之余的人们能放松心情,其中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典型代表。电子数码产品充斥了成人世界的同时也充斥着学生的意识世界,导致许多学生对电子游戏充满好奇和兴趣,而对户外运动表现出较低的情绪。有实践研究表明,即便学校和教师非常关心校园足球,学生参加的意愿却非常低。学生对校园足球的消极情绪,不仅导致校园足球文化难以深入构架与开展,还直接导致学生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校园足球文化也将难以深入开展构建。由此可见,要想将校园足球文化深入开展,就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2.2校园足球模式较为单一
学生兴趣不足有很多原因,如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在上文已经分析,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兴趣被家庭氛围和家长意识所影响,如家长出于让学生读一所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继而找一份好工作的目的,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学生对足球兴趣不足,学校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对自身体系进行深入反思。从校园足球模式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校园足球呈现单一化发展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这种新鲜感终究是短暂的,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兴趣,校园足球也就流于形式了。笔者通过对已经开展校园足球小学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表示现有校园足球模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3硬软件配备不足
足球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需要专业的场地。对校园足球来说,除了专业的场地外还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很多小学学生数量较多,但足球场却只有1个甚至没有。此外,许多小学没有专业的校园足球师资团队,一般由体育教师兼任,甚至有些学校让对足球感兴趣的教职工来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显然缺乏专业性。
3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策略
3.1顺应时代特色,教学方式深入改革
首先,小学生对电子数码产品较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足球基本技能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辅以电子数码产品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避免冗长枯燥的文字讲解,通过彩色图片和动态视频来深入了解并掌握足球技能和相关知识。当然,教学选材要符合学生心性特点,年龄较小的学生应以动画为主,年龄较大的学生可辅以比赛图片及视频精讲内容。对足球训练,教师应应用合作方式,让高年级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训练中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学方式的深入改革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
3.2激发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兴趣
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兴趣受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是限制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小学生处于心智尚且不成熟阶段,教师和家长作为引导其心智发展的关键主体方,应肩负起重要责任。首先,教师应在课堂知识讲解中穿插名人效应,如贝克汉姆,让学生在偶像效应中爱上足球,继而对足球充满兴趣。其次,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应融入惊喜和乐趣,如在知识讲解或者训练前可通过小游戏模式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逐步过渡到足球知识学习或训练中来。此外,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影片播放模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播放《功夫足球》《少林足球》等。此外,家庭也是影响学生对足球兴趣不足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在家长会时应强调家长日常行为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家长带着学生多参与如足球运动等户外运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摆脱数码电子产品,过渡到正常的阳光运动的生活氛围中来。学校还可组织趣味运动运动会,鼓励家长协同学生参加。通过这种模式,家长也会逐渐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这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3丰富校园足球活动
毋庸置疑,丰富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模式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感受,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放宽眼界,组织起充满活力的校园足球活动。具体来说,传统足球活动往往以比赛形式来开展,虽然说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刺激及运动的魅力,但效果并不长久,因为学生很容易在比赛中出现审美疲劳,对于本身进球不多的足球运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足球的魅力。例如,通过足球专业知识讲座,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同时加强多方互动,让学生能深入了解足球。再如,开展足球征文活动,让写作好的学生能从足球角度进行写作,这同样能促进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又如,以足球为主体举办画展,让有画画特长的学生从视觉美的角度来欣赏足球运动,这极有可能学生们爱上足球运动,继而对校园足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4构建校园足球文化
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首先需要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聘用具备足球专业技能的运动员来担任教学工作;其次,配备足够的足球场,或者租赁体育馆足球运动场来辅以教学工作的需要;再次,配备足够的教学软件,让学生既能感受体育运动的刺激也能享受新时代的新鲜感;最后,组织多学科融入的足球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语文作文、美术、音乐等版块,形成整体校园文化多样化又统一化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素质教育简介
狭义的讲,素质教育可以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来看,简单说可以理解为遗传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性的生理特点,包括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等等生理器官,就是人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生理条件是心理条件发展的基础,但并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广义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素质上,相对于狭义的讲解,更注重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条件下的教育,使人能够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以及长期发挥效用的心理特征和基本的品质,就是所说的素养。素养包括很多方面,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智力素养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都是指广义的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教育法》中也有相应的介绍,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素质教育,把我我们的工作方向。
二、音乐教育简介
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音乐这一外界条件来改变人的心理特征,它将审美作为核心手段来教育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讲解。以钢琴教育为例,钢琴老师如果知识讲解如何弹钢琴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学会弹奏就行,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通过学生感悟钢琴音乐中的感性美,达到使自己更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悟力。所以钢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对艺术的 感悟。
三、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最终是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也包括多个方面。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我们通过讲授音乐,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让学生感悟艺术,通过艺术反应某种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特性。例如,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鉴赏力以及认识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四、音乐教育的作用
1、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进行途径主要是通过我们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来实现作用的。优美的音乐,舒缓的节奏,传达着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领悟艺术,让艺术的思想激励、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音乐教育,音乐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教育手段,它通过创造音乐的意境实现审美教育。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美的魅力。但这种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塑性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体验,所以它一定是审美教育的最好手段。
2、音乐教育的技巧传授是审美教育的工具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即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音乐教育的认知领域、动作技能与审美等其它领域的教育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美育思想,以及陶行知曾大力提倡的“手脑相长的动脑、动手教育,都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其实践与结果至今对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仍有借鉴、启示的作用。音乐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参与音乐时一间活动,把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技巧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是为音乐审美教育服务的。
3、音乐教育兼具开发和调节功能。
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音乐教育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对认得形象思维的发展极为有利,所以音乐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除了欣赏还需要学生自己表达出音乐,所以不仅仅是感悟,还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优美的音乐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和心理的完美结合,默契配合,音乐也有助于对学生协调性的培养。
4、音乐教育让学生感悟灵魂的升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总是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探索美,寻找审美的趣味。感悟美的能力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心灵才能感悟到美的存在,一个美得心灵才能体会审美的趣味。音乐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心灵,是一个人灵魂升华的阶梯。音乐教育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更有生命力。
5、音乐是陶冶情操, 优化心理应该是素质的熔炉
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陶冶,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以致罗曼・罗兰不禁岑出这样的赞叹“ 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功能, 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感受到音乐语言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如在教唱或欣赏《长城谣》、《我的祖国》、《春江花月夜》、《我为祖国献石油》、《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乐曲时, 教师将技、情、趣融于一体, 让学生在不同的旋律线条中体会到人间美好亲情、友情和爱心, 感受音乐艺术美,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培养深层的情感, 提高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水平, 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在每节音乐课的前五分钟, 安排一至二人唱歌或指挥、弹唱、歌表演等, 使人人都有机会表演, 人人都能欣赏他人的表演。通过这种训练逐渐学会恰当地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学会冷静、客观地体悟他人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 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作用, 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有力手段。譬如:热情、乐观的音乐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向上;优美抒情的歌曲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昂扬的进行曲则可以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健康而进步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和工作, 是建设美好未来不可缺少的力量; 高雅的轻音乐可以调节身心, 使人们消除工作中的疲惫。总之, 音乐艺术美淘冶心灵美、个性美, 使人性更加丰富、更有涵养。
五、结束语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在以前的教学中仅仅是作为技巧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和我们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根据音乐的特点,通过普及发展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大典. 上卷[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4):11.
[2] 吴跃跃. 新版音乐教学论[M].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8).
关键词:教师 教育思想 转变 素质教育’
教育先行,教师为主。教师的活动受本身的思想支配,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它对教育工作具有总体的指导意义。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适应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实际,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就我多年来的教育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现状及弊端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工作中都有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教师往往只关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长,这与我们所说的面向全体学生实有虚伪。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却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术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培养。在智育中也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着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教师片面地认可学习好的学生,而否定学习不好的学生,对学习不好,经常旷课的学生有歧视、偏见,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关心差生的疾苦。再说,教师的教育习惯于做知识“传播者”和道德的”传教士”,学生成了书本知识和考试分数的奴隶。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其乐融融.,共享民主、活泼愉快的氛围极少。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时期,家长、教师、同学对其评价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育思想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将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学习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反思教育过程,不断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去引导教育,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极端化带给学生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试教育使老师专注于教授书本知而脱离生活实际,这不仅使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华,而且往往使学生学习活动枯燥乏味,使青少年的生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其次,应试教育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一些学生不仅升学无望,而且就业无望;再次,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评价机制,使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误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来,高唱新课程改革乐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的培养,从而推动现代教育事业向前蓬勃发展。
二、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努力转变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育业绩,让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努力转变教育思想,我想是这样:
1.加强学习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教师,要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要更新传统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得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断获取新的教育信息。
2.正确处理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教学业绩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对我们来说,还在实验和探索过程中,比如有的教师也有新的教育观念,但在转型时期还有许多配套制度不完善,使得现行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社会舆论有时与课程改革的宗旨相违背。一方面对每个鲜活的学生来说要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各届,包括家长、学校还在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重视分数的高低。那么教师夹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间岂不是两头为难了?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我个人认为,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层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作为管理层应尽快树立课改新理念,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如果配套制度跟不上,必然延迟课改工作的进展,作为普通教师来说身处教学实践第一线,应有寻找贯彻新课程理念与创造新业绩的思想,有勇于实践的实干精神,要有把教学当做重要事情的奉献精神。
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教师来说,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才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欣赏每个学生,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特长及其发展潜质,帮助其成才,是一个教师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钢琴是一门集人体运动力学、生理解剖与运动原理及其整体协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原理于一体,且囊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美学等人文科学内容。因此,钢琴教学在开发人的智力,锻炼人体协调能力,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是对培养人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塑造人的真善美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智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手与脑的共同配合,有利于对大脑智力的开发,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商;其次,钢琴演奏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学生在钢琴音乐的学习中通过对演奏作品的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钢琴音乐旋律的变化感知其中丰富而细腻感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情商;另外,钢琴演奏是一项集手指、手腕、手臂、肘关节、肩部,直至腰骶部的协调配合工作,需要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手脑协调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钢琴的演奏不是简单的看谱演奏,而是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钢琴演奏技术,也要对作曲思想家的创作意图、曲谱的旋律认知理解,这样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将演奏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每个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创造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正是艺术表现本身的统一性和多变性的体现。如此,也为钢琴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提供了空间。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钢琴教育在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高校钢琴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钢琴教育仍旧沿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教学方法忽略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人本教育”,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多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差异,盲目地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弹奏能力和演奏技巧,演奏忽视了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欣赏和对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艺术内涵的理解和体会。殊不知,钢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钢琴表演艺术,而非单纯的技巧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性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选修课程大多为钢琴音乐欣赏,且多数为西洋音乐。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较为狭窄,学生难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此外,高校钢琴教学着重强调提高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水平,而忽略音乐的基础知识,严重偏离了钢琴素质教育的目标。钢琴素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音乐专才,更旨在通过钢琴教育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四)高校钢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钢琴弹奏水平,也要从各方面做好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但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师的水平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或擅长音乐理论知识,或优势于钢琴演奏水平,极少能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钢琴教学中的片面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三、高校钢琴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品赏析与演奏技巧并重在钢琴音乐作品欣赏中,教师要注重传授音乐风格特征、时代特征和创新形式。基于文化视角下,使高校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背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感受钢琴作曲家创作时真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影响。在钢琴音乐弹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将内容新颖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赏析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巧,在弹奏过程中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引发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替代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国家有关各级教育教学的主管部门,尤其是本校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高校钢琴教师,要对素质教育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集益智、运动、美学于一体的综合类表演艺术,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所以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钢琴的同时,通过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恰如其分的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外,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学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推进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师资水平
为适应钢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钢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钢琴教师应通过不断地进修和学习,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同时不断地加强自身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丰富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曲目应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教师应通过多种教材,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形式多样的曲目,使学生在学习钢琴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不断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以及良好的形象,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演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锻炼学生的胆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学校也应多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胆怯和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通过这种实践平台能有效减轻日后登台表演的胆怯和紧张情绪。
(四)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和情感交流
传统的钢琴模式,多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演奏示范的授课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演奏技巧,也要重视音乐作品欣赏,同时也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