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手术室风险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Keywords: operation room nursing risk events; risk; management;
一、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一) 一般资料
将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出现的危险事件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这六个月进行手术患者对于实施手术的满意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手术室临床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 方法
1. 调查方法
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了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进行手术的患者给与其调查,在实际的调查内容上主要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手术满意度的实际评价以及风险事故的状况这两大内容,其中又将风险事故分为了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问卷主要是由相关医护人员在探讨分析基础上进行具体内容的制定[1]。
2. 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在对医疗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操作:
首先是在医疗机构中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构建,具体来讲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对行为的一种指导和规范,同时也是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参考依据。从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上来讲具体包含了:其一是“手术室一般制度”即日常的值班制度以及巡逻制度,医护人员手部消毒制度、患者接送制度。其二是“安全管理制度”即“六项检查”、“十二项核对”、“四项到位”。六项基本检查具体指,病人姓名和病情资料检查,手术前二次检查、手术前麻醉检查、皮肤消毒检查、手术器具完备性检查、体腔关闭前后检查。十二项基本信息核对具体指,患者科室核对 、姓名年龄性别核对,手术床号名称核对、手术药品物品核对,手术设备以及消毒核对。四项医疗用品的到位具体指,手术药品到位,手术吸引器以及氧气罩到位,手术中电刀到位。因而在进行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细节条例进行操作。
其次是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也就是说为了最大化的降低手术中危险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构建了相应详细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医护人员的配合,进而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就显得必不可少,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可以由主管医师作为小组的组长,而由护士长最为小组的副组长,同时由各个科室的相关医护人员作为具体成员,进而通过这样明确的级别划分来组建成管理小组。同时在是实际的手术前、中、后管理小组要对管理制度的是否有效的落实给与严格的监督。其中主要就是对涉及手术的相关医护人员在是否落实管理制度方面给与具体的监督,同时还要提前对手术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以及预防,定期进行小组会议讨论分析研究在风险管理人员监督中需要调整的方面。进而为后续降低手术风险提供良好的保证[2]。
最后是相关医护人员工作观念给与一定的转变和提高。具体来讲要在医疗机构中大力宣传手术危险事件对于患者以及医院的重要影响,定期在医疗机构中进行手术室安全护理的宣传大会,将手术的安全风险所涉及的医学知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普及,进而有效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在日常手术前、中、后进行危险防范的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建立赏罚分明的措施,也就是对于能够及时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发现危险隐患同时及时汇报的医护人员给与一定的奖赏,同时对于在工作中消极工作因为自身没有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操作进而造成的手术危险事件的医护人员应该给与严厉的惩罚,可以说惩罚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强化手术护理过程中风险防控意识,进而最大化的体高整个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3]。
(三)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相关计算软件来统计患者对于手术的满意程度数据以及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出现的危险事件状况的数据。
二、 结果
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在后续的六个月中日常手术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次数相较于没有进行风险管理之前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患者对于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手术结果以及手术效果都表示比较满意。
在对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的前后对比情况
三、 讨论
众所周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最关心的。而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室作为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对于整个的手术顺利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手术室由于日常使用率较高同时在任务量上也比较大,因而难免会出现环节上的一些失误状况,而这些状况就会对手术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会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这样的状况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关于手术室日常护理方面的风险管理则是对于目前状况的良好解决办法,通过具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具体风险管理小组可以较好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于手术危险意识的提高,同时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也可以通过这些制度来有效的规范其行为进而提高其专业护理技能。同时风险小组可以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也可以将手术过程中风险进行大大的降低。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在手术室的日常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推广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关键词】手术室;风险管理; 防范措施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s; Risk management ,precautionary measure
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外科无疑是医疗行业中最具“高科技、高风险、高难度”特征的专业。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风险无处不在,且后果严重[1] ;因此,手术室风险管理是外科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有效处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各类风险,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是医院质量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2]。下面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现状和风险管理进展进行综述。
1 手术室的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估
资料统计显示,发生“手术不正确”(包括手术对象、方式、部位、侧向错误)是手术室的最高风险[3-4]。分析手术室的各类风险因素是防范与处理风险的前提。
1.1 人员因素
①责任心不强或违规操作导致工作失误。如:手术物品准备不足:-术中器械物品缺失,操作不规范,或手术室物品挪作他用等,有的还造成严重后果。②护士经验不足导致执行不力.如:如麻醉苏醒期间病人意外坠床;摆放损伤组织或神经,插气囊导尿管损伤尿道,棉片裁剪过小造成点数不清等。接受手术的病人中高龄、年幼、危重、体弱比例增加,有的甚至同时接受多器官手术[5]。手术室护士若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或滞后,也致风险增加。
1.2 管理因素
①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加。如:聘用制护士比例日益增加,护士年轻化、流动性大,造成手术室人员经验不足或技能不高[6]; ②制度建立后不严格执行或以经验代替制度,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对婴幼儿、躁动者,没有针对性约束措施,易发生意外伤害。(3)培训制度落实不力,导致操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带教失控造成未经灭菌器械用于手术等。④物品和设备管理、使用不当,严重影响手术质量。如:特殊器械、手术物品(如人工韧带、瓣膜、关节或固定器材)准备不完善等等,造成手术延误;设备性能掌握不好,导致手术风险;手术器械核对和管理不规范,导致异物残留体腔;标本管理不善[16],责任心不强导致标本丢失等。
1.3 环境因素
手术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造成手术感染。如:湿式清扫措施未落实、参观手术人员太多、在手术间折叠或抖动敷料、空调净化系统未定时清洁、检修等等。
以上3种因素中,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员素质提高和规范化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根本。
2 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原则
手术室护士作为病人手术的参与者、配合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预防和处理护理风险以及规避或阻止手术病人风险中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
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手术室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高级职称护师、高年资护士组成,成员必须精通业务、掌握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熟悉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工作重点在制定工作程序、流程和质量标准,发现护理缺陷和漏洞,建立相关预案。如手术病人接送流程、特殊病人防护、意外事故应急、批量伤员救治、麻醉突发事件抢救等,提高护士风险预控能力。护理部建立质量跟踪系统,组织各种检查或留言本、征询医生意见、召开手术协调会等,实施全程(网络)监控,保证渠道畅通及信息反馈的及时。
2.2 健全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实时上报风险事件建立护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制定年度风险管理计划、专科培训考核计划;制定专科操作程序/流程及评价标准、常见风险防护预案和公众意见汇集制度等;如制定《关于器械物品清点有误的处理程序》《手术室停水停电的应急预案》《关于骨科内固定材料的管理规定》等,提升护士应急操作能力。落实“手术风险事件”上报制。
除常规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必须呈报外,更强调对护理缺点、问题、意外事件、投诉或纠纷等的实时呈报,其目的:一是得到职能部门技术帮助,制定更缜密的补救措施;二是为风险管理组织进行全院性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寻找对策,杜绝类似事件。这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预警作用.
2.3 落实护理风险教育计划,提高风险意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教育计划,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效果。教育护士不仅要正确认识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风险,还要会预测随着时展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严谨慎独;工作中认真准确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技术操作若无把握,切不可盲目行事,使护士从思想上提高风险意识,树立正确风险观。
2.4 强化护士素质教育,提高防风险“免疫力”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抓好护士的素质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免疫力”。素质教育,要延续终身。要鼓励在职教育、自学为主,在自学过程中提倡自学内容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个人习惯与规范制度相结合;开展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专科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根据护士责任心、年资、能力、悟性与岗位要求实施分级培训;针对不同的专科,将人员进行分组,定期轮换,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开展新项目,要预先组织学习有关新知识,制定有关管理制度或规定,保证新项目安全实施;结合风险苗头或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30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实施风险管理(观察组),与2008年1月~2010年1月未实施风险管理的430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男性211例,女性219例,年龄为16~62岁,平均年龄为52.6±2.1岁,其中骨外科120例,普外科90例,妇科产180例,颅内血肿清除术40例;观察组男性225例,女性205例,年龄为17~63岁,平均年龄为53.6±3.1岁,其中骨外科125例,普外科108例,妇科产156例,颅内血肿清除术41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检查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精神病症状或是其他疾病的特殊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
成立手术室风险管理小组,并选取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组长,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护理措施,包括强化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手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避免因护士的业务不熟练而导致风险;健全并坚持手术室质量监控制度,每月定期对各类无菌物品、空气、消毒液、手术者的手进行细菌培养,全面监测,并存档备查。护理人员将设计好的风险管理表格,以时间为横轴,各项护理措施为纵轴,在表格相应位置,将已经执行的打√,未执行的用红笔打×。及时考核风险护理表格的完成情况,对发生异变者及时改进或者剔除。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重视术前访视:了解病人一般情况,有无过敏史,运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使之能以最佳状态配合手术过程。②与手术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类型、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便术中和医生配合默契。③熟悉各种医疗仪器的性能:新进仪器设备及时进行培训,并在仪器显眼位置上贴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安全、正确使用电外科设备。④详细检查手术用物:手术器械是否到位,避免因为手术器械的准备不充分而导致手术延时甚至无法进行的风险。⑤接病人进入手术室执行严格查对制度:对病历、对科室、对姓名、年龄、性别、手腕识别带、试敏结果、血型单、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皮肤完整性等,询问患者以往病史以及药物过敏的情况,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功能进行观察,如果患者的意识不是很清楚,则可以让家属协助回答。⑥加强专业培训:每月至少一次对护士进行操作训练,如心肺复苏、无菌操作、心电监护等专业技能的培训;请相关手术科室或者麻醉科授课,包括各种手术的配合、危重患者抢救、抢救药品的使用等。⑦定期组织对医疗、护理纠纷等案例分析,了解风险的程度和提供防范意识。实施风险管理观察组的对象均建立在患者获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1.2.2对照组护理主要内容和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由护士长进行常规管理。主要包括①手术开始前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手术名称及部位。洗手护士必须与巡回护士进行清点,即手术前清点,手术关闭空腔脏器前清点,关闭体腔前清点,手术结束后再次清点,必需两人核对准确无误,严防异物遗留病人体内的风险,并要保持无菌持续性。②术之后将相关的标本贴上标签,避免混淆,清点器械,按流程处理各种医疗垃圾及器械的清洗消毒。③安全送患者返病房,护送车床上好护栏,防止坠床发生,在手术期间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
1.2.3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的意识
对于手术室的管理制度予以完善,对手术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沟通和解决,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等。
1.3观察指标及数据处理
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和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数据的收集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创建风险管理之前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比创建之后的风险事件明显增多,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风险管理小组职能的实施使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由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在手术护理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意识障碍等情况,尤其是神经外科手术室,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术室出现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护理人员在护理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的经验也不足,在风险事件出现以后没有应对的能力;②对于手术室护理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规章制度,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的解决的办法,留下了隐患,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③对于手术器械的消毒不到位,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31例,年龄14~71岁,平均(38.2±6.3)岁,病程5d~11年,平均病程(2.3±1.0)年。其中包括择期手术、急诊手术。分阶段法将其分为两组,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3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4例患者行风险管理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常规管理下行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风险管理
手术室护士接待患者时,须仔细核对患者的科室、名字与住院床号、年龄、手术所用药物、手术方法等,确保手术患者与手术通知单一致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皮肤、病情、整体情况作准确评估,并询问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情况。在患者将所有问题问答完整后再开始进行护理操作;若患者意识不清楚,则由家属完成问答。
1.2.2手术时风险管理
护士在手术前检查手术所需器械与药物是否准备完善,并检查药物的规格、质量。在手术中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压疮的预防护理。暴露手术野、采取措施避免坠件发生。术前核对患者资料,包括验血报告、麻醉方式等。手术后严格核对药物与器械的数量,再进行切口缝合。手术用药严格核对药物名称;用药前核对药物质量与浓度,以及用药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须采取药敏试验后再选择适合药物。输血时,确保配血单、血袋是否符合,确定血型、血袋号码与血液量,再次核对后方可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在手术时密切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在检查患者具体情况后,向医生报告。
1.2.3手术后风险管理
手术完成后,将切片标本置于标本袋中,并填写好患者的基本信息,再将标本送检。若为一般护理标本,须在手术后作处理,固定于甲醛溶液10%固定液中,在核对检查后申请清单,随后放置于待检处,确定无问题后再送检。护士长落实监督制度,将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作进一步完善。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术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解,并将实际情况告知患者,将手术风险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组织定期学习相关法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后纠纷、投诉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为91.18%,对照组为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投诉、纠纷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逻辑和系统方法的术语。
2手术室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按照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科学理论,在临床手术配合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是为了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实施期,将各种潜在风险转移或最小化"天津医院每日住院手术与急症手术累加最多时可达200多例,由于急需手术的患者较多而手术室的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因此在实施各类手术过程中,潜在着各种各样的临床风险,极易出现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给患者和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措鉴风险管理理论将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观念、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纳入手术室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当今手术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方法"手术室实施风险管理首先要从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入手"。
3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方法
3.1制定风险评价准则这是根据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规范手术室硬件设施状况洛项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来制定的"。
3.2责任和报告体系:科主任主要负责对院方提交风险管理计划书并且汇总全体人员的建议"护士长负责监督检查实施的步骤及效果"责任护士负责分管各手术区的实施工作"护士则是最基石出的具体操作者"。
3.3风险鉴定:我们采用系统分析法、情况分析法,通过手术室工作经验、事故记录、工作程序、集体讨论等来鉴定所有的风险"风险鉴定表纵栏为风险来源包括工作人员缺乏工作量过大、设备器材老化不具先进性、专业水平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发生突发问题、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外界带来污染源、医源性感染,院内感染催栏为影响范围包括对病人的伤害、对医务人员自身影响、社会舆论对医院声誉的影响、对经济收益的影响以及对手术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说明不同风险会造成的影响"。
3.险分析我们针对手术中有可能遭遇的几类风险来源对此加以分析并根据其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完整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利于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改进更有利的保护患者利益"。
3.5后果或影响的定性量度其中包括5个等级戈)l无关重要:如手术室中会经常有乙肝患者手术,对于他们手术后的用物和器械及手术间的处理问题经过严格的消毒措施,不会给其他患者带来不良影响等关2)较小二如术中患者出现一些药物反应或输血反应,经应对措施解决未留后遗症或较小后遗症的"或手术中清点的物品在手术结束前,清点核对数目有误差但经拍片等手段排除遗留在体内的可能性关3)中等如院内感染,由于手术间和物品,以及其他无菌措施不严格造成院内感染关4)较大:如术中患者使用电灼贴负极板处被灼伤等"术中摆放不当(俯卧位)造成身体严重伤害"各种管道从患者体内脱落造成引流不畅或呼吸抑制等带来的严重后果关5)灾难性二如术中给药或延误抢救时机,使患者死亡,院方需支付巨额赔偿"。
3.6可能性的定性量度,包括5个等级A.几乎可能二如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如输液袋、药品包装上的微生物,对手术间无菌条件的影响尹.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发生,如输液、输血、药物反应、疼痛刺激使血压升高等厂.可能在某个时间可能会发生如患者被电烧灼伤、不当造成的伤害"因手术室地滑造成患者摔伤"各种管道从患者体内脱落刃.不太可能在某个时间能发生如突然停电、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罕见仅在例外的情况下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3.7风险评价及评级(见表1)二我们以制定的风险准则为依据,对风险进行等级评价河分为1一5级并对其风险程度做出预测评估,可分为E、H、M、L个级别"我们通过以上评价可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为了今后的预防风险的善后处理打下坚定的基础"标注王极度风险要求立即采取措施H高风险二需要高级管理部门注意M中等风险二必须规定管理责任L低风险二用日常程序处理"。
3.8风险处理我们对风险进行评估后,提出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包括以下4个等级"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灾难性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风险处理为¹加强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以最佳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服务;º做好善后安抚、赔付工作»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改善安全医疗条件;¼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防范准备"采取的措施为¹做好岗前培训,服务质量考核,建立面向患者的服务信息反馈表您逐渐完善医院医疗保险措施将经济风险转向院外保险公司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实行全员风险意识培训,增强责任心,完善健全医疗的各项制度,并设专人负责实施,改善各项医疗硬件设施;对于正常死亡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应详尽的做好各项重症抢救记录,保存资料,以便与患者家属沟通,从而获得对医疗方有利的保护性资料;¼制定火灾等灾难事故安全检查措施建立日查夜查防火制度记录"其成本小于效益"最终的结果是转移和最小化"因业务水平、责任心、工作态度、过度疲乏对患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身体伤害"风险处理为¹增强业务知识的培训您增强责任感,实行绩效考核»增加工作人员减少工作量详细的措施包括二¹平时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增设代教老师,强化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员工的能力培训,以丰富临床经验;º对每一例事故进行研讨分析使员工增强自身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避免失误,对其工作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严格执行防止差错事故制度忍临床工作人员缺乏,易造成疲劳疏忽,所以要根据实际工作职责,定岗定编,让个人在能承担的劳动强度内,发挥最大的效能"其成本小于效益"最终的结果是最小化"各种原因造成的院内感染"¹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无菌操作的制度您改善无菌手术间条件»加强手术后伤口感染的统计工作并认真分析其原因"具体的措施包括¹于手术实施的无菌环境要认真制定并执行各种规则腔制病人与工作人员的带菌来源,保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给予手术室护士,充分的无菌监督及提供有益手术建议的权利,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0您对无菌手术间的改善和采用国际先进的手术间净化设施对现有条件下的空气消毒,采用先进方法并能监测到最好效果加静电消毒器十住5%过氧乙酸(20m/l立方米作用30分钟后)让静电消毒器持续消毒的方法[]l另4消毒液中的喷雾用于接台手术空气效果良好等[2]»手术后伤口感染例数的统计,可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减少院内医源叉感染的可能性"其成本小于效益"最终的结果是最小化"(4)外界带来的污染源"风险处理为二拆除输液袋、药品盒、器材、设备等外包装,做初步消毒处理,防止一些外来致病菌,被协带进手术间"具体措施包括设定专门人员(护理员)负责物品外包装初消工作,液体外包装袋,要经紫外线散外状态照射消毒,方可入内,器械设备药品盒,可以拆除的外包装,尽可能拆除用消毒液擦拭,减小影响"具体的措施包括二其成本小于效益"最终的结果是最小化"。
3.9监控与评审:我们的风险管理小组制定相应的管理监控审核文件役有风险登记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二依次包括二索引、可能发生什么风险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事件发生的后果(后果及可能性)、现有控制的充分性、后果等级、可能性等级、风险程度及风险优先次序"并根据风险对策的实施情况给予每个人做出测评,强化风险意识,以利于无论是环境变化,还是诸多因素发生变化情况下都会保证风险管理计划系统的坚持不懈的实施,并且在监控实施的过程中海月开会讨论1次,新的变化带来的新的风险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付诸实施,降低临床过程中的风险"。
3.10信息沟通与咨询:加强信息沟通与咨询是风险承担者的之间(内部的、外部的)双向对话确保负责实施风险管理和使风险者了解决策的基础,以及为何采取特别措施的原因"增加风险承担者共同的利益使风险管理计划顺利实施并深入贯彻"。
4小结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该院进行手术的3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0例,所有患者均无认知障碍、精神疾病与非正常疾病的情况。观察组男85例,女105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36±2.6)岁;实验组男94例,女96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35±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方式、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护理路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①手术前,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核对患者的手术名称及科室、姓名、住院号、年龄等信息以及术中所用药物及仪器等,并对患者的皮肤与整体情况进行评估,询问有无过敏药物及病史,并了解其生命体征、营养状况及肢体功能等。所有查对内容都应反问式查对,对于无法回答或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可由家属或病区护理人员协助查对。
②手术中,依据患者手术类型,检查术中使用的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正常,以及术中所使用药物的剂量、规格等;再次仔细查核患者手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压疮、坠床,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术前再次核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各种检验配血结果、麻醉方式等。术中用药一般都是口头医嘱,执行时一定要让医生重复药名反复核对,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并检查药品及液体的质量、剂量、有效期等。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并严格查看实验结果,结果阴性才可以使用。如果患者需要输血,应严格查对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原则,双人查对无误后进行输血,输血前20min低速宜慢,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两袋血液之间应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输液完毕后再次冲管,并将空血袋保留到术后24h,再由血液科统一处理。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
③术后,应仔细对切口进行包扎,并对药物、纱布、器械数目进行核实,防止在患者体内残留手术异物;病理标本的处理:将病理标本放入标本袋,标注患者住院号、姓名、标本名称、离体时间等,核对病理检查申请单,无误后及时送检。由于手术室的护理存在很多的危险性因素,且具有未知性,所以护理人员应充分做好对于患者家属的风险告知工作,将术中情况及患者病情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必要有效的沟通,并尊重其意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应做到将各种高风险因素公开、透明,进而使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期望值的调整,从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此外,应加强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法律法规的学习。
1.3观察指标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发生率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将满意度分为3种指标: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3.75%,60例非常满意,74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0.91%,99例非常满意,87例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7.9%。两组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对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预防,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展状态,避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可以维护医院的形象与利益。因手术室内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较重或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部分患者伴随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特殊症状,其手术风险发生率较高,风险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因此,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手术成功率。当前,该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严格的查对制度,手术配合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该院实行风险护理管理的体会为:
①提高护士自身技能与素质,加强手术室各级别护士的培训,尤其对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并加强风险法制意识及制度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中锐器、特殊感染病人的处置原则,重视有害的化学、物理因子与消毒剂的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手术室环境、手术设备的术前评估,根据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的习惯等因素熟练的配合手术,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②巩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手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中用药及仪器使用情况,用药完毕保留空药瓶,术后与医生再次查对,对口头遗嘱应重复核对后执行。输血应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并严密监测输血反应的发生。抢救用药的空药瓶集中放置,术后仔细核对登记。术中留取的患者标本不可擅自丢弃,应应交给主治医生处理。毒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登记。重要仪器应责任到人保管,及时、认真填写护理文书。
③将术中实情及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或家属,并尊重其意见。做到将各种高风险因素公开、透明,从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手术室的相关护理人员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流程等。该研究探讨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的手术风险率为3.75%,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风险率为0.91%,护理满意度高达97.9%。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且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两组术后资料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观察指标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发生率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将满意度分为3种指标: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2统计方法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3.75%,60例非常满意,74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0.91%,99例非常满意,87例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7.9%。两组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对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预防,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展状态,避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可以维护医院的形象与利益。因手术室内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较重或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部分患者伴随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特殊症状,其手术风险发生率较高,风险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因此,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手术成功率。当前,该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严格的查对制度,手术配合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该院实行风险护理管理的体会为:
①提高护士自身技能与素质,加强手术室各级别护士的培训,尤其对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并加强风险法制意识及制度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中锐器、特殊感染病人的处置原则,重视有害的化学、物理因子与消毒剂的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手术室环境、手术设备的术前评估,根据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的习惯等因素熟练的配合手术,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②巩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手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中用药及仪器使用情况,用药完毕保留空药瓶,术后与医生再次查对,对口头遗嘱应重复核对后执行。输血应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并严密监测输血反应的发生。抢救用药的空药瓶集中放置,术后仔细核对登记。术中留取的患者标本不可擅自丢弃,应应交给主治医生处理。毒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登记。重要仪器应责任到人保管,及时、认真填写护理文书。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8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分别1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年龄为3~80岁,平均年龄为40.8岁,患者病程在4d~16年,平均为7.8年,手术类型主要涉及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管理组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49例,患者年龄在2~81岁,平均年龄为41.1岁,患者病程在3d~19年,平均为7.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常规管理,管理组患者则在常规管理的同时结合风险管理,患者手术前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护理工作者的接待和入院治疗的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明确患者的姓名、住院科室和住院床号、年龄、手术前所需药物和手术名称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患者的整体皮肤和肢体情况进行询问,并且对药物过敏情况进行调查,在了解患者肢体功能的同时对患者的意识状况进行评估[2];手术过程中则需要结合患者的手术类型进行相应手术检查和准备,同时对患者手术过程中所用药物以及规格进行检查和校对,同时让患者结合合适的进行手术并发症的降低治疗,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对基础资料进行详细核对后对患者实施临床麻醉,然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仔细对患者进行切口缝合,同时注意无残留异物存在于患者体内,手术过程中患者用药也需要医生重复药物名称进行核对,并且对剂量、用药时间进行详细检查,并且检查液体是否有变质、过期等现象[3],对于输血的患者一定要保证配血单和所配血袋完全符合,核对血单的型号、剂量以及号码,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有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病症[4]。在手术过程中还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则首先将切片样本放入标本袋中,术后对患者基础资料以及病理标本进行核对后送检,一般的临床病例样本在手术后固定处理,核对清单后送检,在此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完成相关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由于风险因素繁多,不可控性较高,因此尽可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非常关键,在此过程中要多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做到高风险因素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在此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有较高的风险意识[5]。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组间资料对比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管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8.6%(138/140)、0.7%(1/14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4%(107/140)、5.0%(7/140),管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医疗器械189件,根据时间不同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常规管理的93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2017年8月接受风险管理的9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妇科类器械47件,内科类器械46件;观察组中妇科类器械49件,内科类器械47件。两组器械的型号、生产商及各项指标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方法
术者根据手术情况对医疗器械进行选择,通知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前1天把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中心,对其清洗、打包和灭菌,在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洗。
1.2.2风险管理方法
将所有器械在应用前进行建档分类,在器械上添加表明身份的指示牌,对器械的使用、保养等进行责任追踪,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使其对器械的应用原理、方法及保养细节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使用新的医疗器械之前应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使器械的性能良好发挥,同时保证器械使用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建立预防维护制度,防止器械“带病工作”,保证器械的效能能够充分发挥。提前检查维修疑似有故障的器械,将隐患提前找出并消除。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有较高风险的器械需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风险的植入性器械需要将其名称、型号、生产商、产品批号等完整填入,从而保证有可追溯的文档方便以后查阅;完善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必须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考核,主观上完成对器械的熟练掌握,客观上遵守器械使用的法律规定,保证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调查术师对两组器械使用的满意度和对其质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情况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者对两组医疗器械满意度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总满意度(94.79%)显著高于对照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者对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91.37±5.21)显著高于对照组(72.3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2,P0.001)。
1.1一般资料:
医院手术室的8位护理人员,年龄20~30岁,平均26岁,都是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1名实习护士。2013年6月份接收手术患者500例,年龄2~48岁。
1.2治疗方法
1.2.1风险认知与评估:
风险的认知主要通过对手术病患500例和护理人员8例的查询来了解医院发生的意外事件,包括病患跌倒、休息时坠床、以及医疗器械使用方法不当而导致的误伤;护理人员的失误:药品注射失败、病体样本遗漏、静脉穿刺失败、用药不准确、服务态度较差缺乏耐心等;还有医院内部的感染原因。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在对风险的认知基础上,对风险来源进行分类,有人为因素和医院自身的体制因素。人为因素是医务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护理技术不足,而体制因素就是医院相关管理存在疏漏,医疗环境差,对医务人员的监察不严格。
1.2.2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意识,在对待病患时,做到严谨有耐心;改善医院环境健全体制,护理人员在用药和辅助主治医师进行手术时,要实行签字实名制度,这样有不良后果时,方便追究具体责任,也加强了医务人员服务的质量;加强监察制度,护士长每天要巡访病患,了解忽视的护理水平和服务态度,实施奖惩制度,最大程度的避免医疗风险;要与病患家属时刻保持联系,做好沟通工作,互相积极配合;在给患者进行手术时,不管是主治医师还是护理人员,都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避免病毒性感染,护理人员要检查各种医疗器械是否有误。在手术前要建议患者家属加强患者的营养补充,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并且时刻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直到达到理想的手术状态。护理人员在准备手术时要严格根据拟行手术方式、患者的身高、X线片以及体重情况备好手术需要的物品,同时要请主治医师检查,避免手术时物品不齐全而手忙脚乱影响手术效果。
2结果
实施避免风险的措施以后,护士的医疗护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医院环境也得到改善,患者也有了逐渐理想的住院条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医疗风险卓有成效的得到降低。
3讨论
[关键词]风险管理;手术室;电外科;效果;应用
电外科手术与传统的手术不同,不是使用手术刀对患者进行手术,而是使用高频电流的凝固和灼烧效果进行手术[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手术器械充斥着手术室电外科,这对电外科的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2]。但是电外科为手术方式带来了新的方向的同时也由于手术器械的频率高、有效面积小、电流密度大、杀伤程度高等情况,使得如果在电外科发生了以外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3]。为了提高手术室电外科的安全等级,保护患者不受到额外的伤害,提高电外科的治疗质量,我院选择在风险管理前后的82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风险管理在手术室电外科应用的内容和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8年7月开始在手术室电外科实行风险管理,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电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8~62岁,平均(41.64±3.64)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8~63岁,平均(41.71±3.6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实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实行风险管理,主要从患者受手术室进行风险管理,具体的内容有:(1)手术室管理:①电刀笔的风险管理,在电刀笔需要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检查,防止其在手术中出现差错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②负极板的风险管理,负极板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体重、体型等)选择合适型号的负极板进行,在使用和存放的过程中不能将其进行折叠、扭曲等处理;③负极板粘贴位置风险管理,负极板的粘贴位置要根据手术的要求选择合适位置,挑选的原则是选择肌肉丰富、血管丰富的位置;④电刀主机的风险管理,对于电刀主机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在手术中尽量在保证手术效果的条件下使用最小的功率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也能有效对电刀主机进行控制和保护。(2)人员管理:①手术人员的管理,在整个的手术期间,手术人员和护理人员都需要佩戴消毒手套,并且穿戴消毒服。手术人员对于各种设备的使用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对其进行实验;②进出人员管理,对于需要进入电外科手术室的人员一定要先进行相关的规定学习,保证在手术中所有的人员都能流畅的进行工作;③患者的风险管理,让患者能够对这种手术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在手术室中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和注意事项也要进行讲解。在进入之前,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防止其有金属类的物品带在身上。
1.3评价方法:
不良情况:收集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室中发生负极板烧伤、脏器意外损伤、异位损伤。管理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管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根据量表的得分将患者的管理满意情况分为三种情况:非常满意:患者的量表得分≥85分;满意:患者的量表得分≥60分且<85分;不满意:患者的量表得分<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中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不良情况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为4.87%(2/41),小于对照组的14.63%(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于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对于管理的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12%(39/41),大于对照组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室电外科的相关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和有效,显著提高了我院的手术治疗能力[4]。但是随着技术发展而来的是复杂的机械设备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5]。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负极板烧伤、脏器意外损伤、异位损伤等不良情况,这些情况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增加患者疾病的治疗难度和降低患者对于医院的好感和信任[6]。普通的手术室电外科管理,只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管理,避免患者将金属物品带到手术中去产生影响。但是对于手术人员在手术中的规范、相应设备的保护和检查、手术物品的摆放等都没有进行干预,这就使得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手术中不良情况发生。所以预见性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在危险因素到来时就进行预防和避免。本次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手术室电外科实施预见性管理后接受的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的不良情况发生率要低于在实施前收治的对照组患者(P<0.05)。这表明通过对电外科实行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在管理满意度上,观察组患者对于手术室电外科的管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措施使得患者能够感觉到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在手术上的认真负责,使其对整个治疗过程充满信心,更加主动的配合手术治疗的进行。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将其运用到手术电外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王丽霞,王晨光.国内密闭手术室暴露于电外科烟雾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4-6.
[2]许珏,辛丽雅.影响手术室电外科烟雾浓度的危险因素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情况[J].职业与健康,2018,34(18):2458-2461.
[3]郝雪梅.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5):147-148.
[4]毛玉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9):176-177.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手术室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患者及患者家属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有研究指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矿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年龄>20岁。
2)手术前精神状态较好。
3)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2)合并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
3)存在进行手术治疗的禁忌证[2]。
1.3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矿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院于2015年7月起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接诊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接诊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其年龄为18~71岁,平均年龄(56.3±4.1)岁;其体重为45~86kg,平均体重(61.2±9.0)kg;其中有妇产科疾病患者20例,骨外科疾病患者19例,普外科疾病患者11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其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55.4±4.1)岁;其体重为40~86kg,平均体重(55.4±9.0)kg;其中有妇产科疾病患者23例,骨外科疾病患者17例,普外科疾病患者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临床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4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包括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掌握术中配合的方法、向其讲解术后注意事项等。在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对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的管理方法如下:1)建立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负责手术室隔离与消毒制度的落实与监督。小组长应定时抽查手术室的清洁工作,督促小组成员严格遵照医院医疗废物处理原则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工作。2)加强手术室内的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手术室进行彻底的清扫,做好手术室内床、物体表面及手术灯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工作。3)加强手术室物品的管理。安排专职人员对手术室物品进行管理,由其对消毒后的手术室物品进行核查。将各种手术器械、用具及敷料等手术用品分门别类地放置好,并确认其是否无菌。4)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强化其护理风险意识[3]。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评分、手术准备的时间和手术持续的时间[4]。
1.6统计学
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评分、手术准备的时间和手术持续的时间用(sx±)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评分
观察组患者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平均评分分别为(98.5±1.9)分、(98.5±1.7)分。对照组患者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平均评分分别为(93.5±4.5)分、(93.4±5.2)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完成效率
观察组患者手术准备的平均时间和手术持续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5.8±4.8)min、(95.4±11.4)min。对照组患者手术准备的平均时间和手术持续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9.5±3.9)min、(124.5±8.9)min。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准备的时间和手术持续的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是护理风险系数最高的医疗场所之一。近年来,随着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研究指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5-6]。为了进一步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矿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满意程度的评分均更高,其手术准备的时间和手术持续的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郁蜀莹.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4):93-95,109.
[2]杨青青.风险因素管理护理用于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管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2):243-245.
[3]杨会仙.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控制手术室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254-255.
[4]吕红.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23.
[5]王小菊.普通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华西医学,2013(8):1172-1174.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手术室具有治疗、检查、诊断、抢救的功能[1],在医院中属于十分重要的场所。然而,受人员流动性强、病情复杂、工作节奏快等影响因素,常常造成医闹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患者护理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可缺少。为了探讨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74例为研究目标,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15日~2017年5月15日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照收治时间顺序从1~74依次编号,单数编号患者归属于对照组,双数编号患者归属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女14例、男23例;年龄13~70岁,平均年龄(40.26±10.70)岁。女16例、男21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40.24±10.6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具体内容如下:①患者标识:因手术室流动性较强,收治患者较多,为提高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的效率,可给患者佩戴标识腕带(填上患者基本信息),这样可将患者区分开来,以免出现混淆给手术治疗带来不便。手术室收治患者病情种类较为复杂,病情程度也有轻有重,便于分类,可将腕带颜色的不同作为病情程度的不同[2]。考虑到不影响手术进度,标识腕带佩戴时间为手术前。②环境表镜:手术室有严格的环境要求,应做好标识工作。如用绿色显示区域无菌,用红色显示区域受到污染[3]。手术过程中用到的医疗器械也要按照类型的不同分别摆放;在手术室显眼处使用各种颜色标签标识手术进度。③警示标识:在手术时,因很多药物包装相似,区别难度较大。医护人员应对各种药物的名字、用途、给药时间进行标识;对不同服药方式的药物进行颜色标识,如红色标识外服,蓝色标识内服;如果手术中给药途径需用到注射器,及时做好标识工作。此外,手术室医护人员一旦完成护理任务,可通过核对卡标识提醒,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是否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如发生压疮、用药错误、意外伤害、患者识别错误,并分别对各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进行计算。
(2)观察两组患者对我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调查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我院发放“对我院医护服务的满意情况调查表”给患者评价,问卷满分分值为100分,十分满意(分值>80)、满意(分值60~80)和不满意(分值<60)。总满意率=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对比两组手术室患者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实验组(5.41%)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97.3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讨论在护理期间,患者出现用药错误、意外伤害均属于护理风险。如果患者围手术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太过频繁,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直接导致死亡[4]。若手术室患者围手术期间采用选择的护理方式不当,对患者来说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对医院来说会影响其社会效益,出现医疗纠纷的概率显著提高[5]。因此,对患者来说,护理时应用护理风险对治疗疗效和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不断快速发展,医学临床知识和技术更加趋于完善,其护理风险也在不断变多,这已经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因此加强其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通过以往临床经验和相关调研手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并对此进行评价风险高低,最后采取手段进行解决[6]。对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管理,能明显规避医院中风险事件的出现,减少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科室,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病情复杂、工作节奏快等影响,具有较高的护理风险度,这方面防范强度应重点提高。护理标识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指通过图案、文字、颜色等不同对医护服务各项环节进行特殊的提醒、警示[7]。对手术室实施护理标识,医护人员应对的能力可显著提高,意外事件在还未成型前便可以被消灭掉,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让医院制度具有规范性,还能有效保障医院、患者的利益不受到伤害,达到共赢的效果[8]。
据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5.41%)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医护服务的满意率(97.30%)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应用护理标识,护理风险事件可有效避免,患者对医护服务感到更加满意,值得在医学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18):2875-2876.
[2]徐政秀.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7(8):99-101.
[3]刘英妮,文孝群.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210-211.
[4]王君娣.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的效果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129-131.
[5]蒋劲林.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标识的应用评价[J].中国校医,2016,30(5):395-395.
[6]张艳红.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16):305-305.
[7]杨美东.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4):224-226.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在护理中使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1]。护理标识是一种手术中的常见标识,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本文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探讨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试验组女27例,男23例,年龄在19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3±3.5)岁;其中普通外科16例,骨科15例,泌尿科10例,心胸外科5例,神经外科4例。对照组女26例,男24例,年龄在20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40.3±3.5)岁;其中普通外科17例,骨科15例,泌尿科9例,心胸外科5例,神经外科4例。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②患者年龄过大,超过80岁。③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试验实行。④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情况。⑤患者不同意进行试验。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风险管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护理标识,具体如下:①在手术室中不同的环境位置应该有明显不同的标识,如在污染区中使用红色标识,在无菌区使用绿色标识。②在护理中有些药物的包装很相似,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将其分清楚。如外用的药物使用蓝色标识,内服的药物使用红色标识。将药物的名称、使用时间以及用药方式在药物的包装上标识清楚。③在临床手术中将患者的情况写在纸条上戴在患者的手腕上,防止出现意外。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颜色的腕带。普通患者使用蓝色标识,重症患者使用红色标识,婴幼儿患者使用粉蓝色标识。在手术中需要输液,将患者需要使用的药物的标签使用不同的颜色写清楚,便于区分,防止出现意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质量情况比较
试验组用药差错、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专业技术、医疗环境和服务质量方面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临床中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会有一定的护理风险。在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护理工作的压力较大[2]。在手术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并且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3]。在护理中使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从而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护理中使用护理标识可以有效减少手术中的不安全因素[4]。在手术室中不同的环境位置应该有明显不同的标识,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将药物的名称、使用时间以及用药方式标识清楚。在临床手术中将患者的情况写在纸条上戴在患者的手腕上,防止出现意外。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颜色的腕带。在手术中需要输液,将患者需要使用的药物的标签使用不同的颜色写清楚,便于区分,防止出现意外。朱秀静等[5]研究的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本文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分为实行常规护理风险的对照组和实行护理标识风险的试验组,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6],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素娟,周黎华,李梅,等.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9):135-136.
[2]张艳红.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16):305.
[3]吴雪琼,马继,陈丽,等.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52-153、157.
[4]刘英妮,文孝群.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210-211.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标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131-03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手术室作为医院实施手术和抢救的重要职能部门,护理工作具有节奏快、任务重、精神压力大、风险性高等特点[1]。为降低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一直在探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护理标识是为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及患者安全、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应用规范的图案和文字对护理工作中需警示提醒的工作环节进行具有行业特征的标识的总称[2]。合理地使用护理标识,可以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护理的安全。作者对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以手术室为单位选择我院1~6号手术室,在1~3号手术室完成手术的患者为A组,共完成各类手术1 894例,其中合并感染的91例,患者患有血液传染病的68例;4~6号手术室完成手术的患者为B组,共完成各类手术1 863例,其中合并感染的79例,患者患有血液传染病的5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1.2.1 A组 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
1.2.2 B组 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使用护理标识。具体包括:(1)护理标识制定的原则: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需求,尊重患者的感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应简洁明了,易于辨认,字体规范统一,放置醒目,样式美观;每种标识的意义都有简明的文字说明,便于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对护理工作起到警示作用,减少和避免操作失误,减少操作环节,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2)护理标识的主要形式:标牌、标签、标语、色牌、色带、印章、片、腕带。(3)护理标识种类:患者类、环境类、警示类。①患者类:腕带: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区、床号、诊断、手术名称等重要信息,在手术前由病区的护士给患者佩戴。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的护士及麻醉人员、手术医生均通过腕带快速核对患者信息。对于合并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合并有感染、血液传染病、昏迷、心脏起搏器、病危等使用红色的腕带,以特别提醒,其他普通的患者使用蓝色腕带以示区别。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接诊的护士将药物过敏警示牌挂在输液架上,以及时提醒医务工作者。手术的患者多需要开通多个输液通道,为方便管理,对不同的输液通道采用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标签进行标注,并在标签上注明日期、名称、置管人。在穿刺成功后,由穿刺护士将标签粘贴在输液器调节器的位置,以方便护理人员快速识别和有效管理,避免差错的发生,提高效率。②警示类:常用药警示标识:在配置不同的药物时,使用不同的颜色标签进行区分用途,如蓝色表示外用药,黄色表示静脉用药,红色表示氯化钾等特殊类药物。手术台上的用药:根据术中常用药名称,事先制作白底红色字体的标签,高温消毒后在手术中使用,由司械护士抽取完药物后,将无菌的标签贴在注射器上,使手术的大夫一目了然。③环境类:手术室是对环境要求最高的地方,根据手术室不同区域的功能,其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根据不同区域采用不同醒目颜色的标签进行警示。例如清洁区我们采用绿色标识,污染区我们采用红色标识。手术室的器械、仪器根据就近、方便取用的原则固定相应的位置,以便使用的时候可以及时准确找到并备用。在不同仪器及器械的位置粘贴位置标签,在标签上注明所放置仪器的名称。对于火源、易燃物、氧化物的位置标明防燃,电刀、电凝器的位置标明防潮。仪器的电源线用帮扎带捆好,以防缠绕在一起,延误使用。对于有感染的手术、合并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术中使用C臂机或放射性检查的手术,在手术前即在门口固定位置挂置相关的警示牌,以提示医护人员注意自我防范。
1.3 工作人员培训
在实行护理标识风险管理后,对全科室的护理及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每个人都熟记所有标识的意义、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要求全部掌握为合格。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反复培训,直到掌握为止。
1.4 评价方法
在患者术后病情平稳后,由相关护理人员向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向医务工作者发放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合手术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两张调查问卷均包括术前、术中、术后3个大项共20个小项,每个小项按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满意(3分)、不满意(2分)、极度不满意(1分)评分,满分为100分,≥60分为满意,计算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统计全年患者的投诉情况及全年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差错率[2];分别由护士长带主管护师对两组手术室的无菌物品管理、护理文书、物品准备、物品清点、无菌操作、留送标本进行抽查,比较两组存在缺陷的比例。两组均抽查500例手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护理标识进行风险管理的B组,满意度得分(86.2±25.1)分,显著高于A组的(72.9±23.6)分。B组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91.6%,93.8%)也显著高于A组,而投诉率(0.2%)和差错率(0.2%)显著低于A组(0.9%,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见表1。两组各抽查500例手术,无菌物品管理、护理文书、物品准备、物品清点、无菌操作、留送标本几个项目,B组所抽查项目存在缺陷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P < 0.01),见表2。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理想的风险管理希望能够花最少的资源去尽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机。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评估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对患者、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潜在的伤害危险进行收集、识别,并制定防范方法,避免伤害发生的过程[3]。陈秋晓等[4]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其预防医疗风险的措施、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又增加了医疗风险的发生。黄鹏溪[5]对医院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医疗风险管理的沟通与防范对医院各科室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可确保医疗安全护理工作有效地实施。张锦奇等[6]对国外的医疗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总结,美加英澳四国骨科医疗风险管理较国内系统完善,其国家重视系统的建立并逐渐完善。政府主导骨科医疗风险管理机构,并通过法律来支持整个系统。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患者的抢救和手术等重要操作,护理工作者任务重、节奏快、技能要求高、精神压力大,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手术室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者违规操作,例如器械准备不到位;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执行力差;手术室的物品、设备、仪器管理不当,使用不当,影响手术的进度和质量;手术室相应空间清洁不到位,空气清洁度达不到,导致手术感染[7]。黄小莲[8]对手术室风险管理与安全隐患预防进行探讨,认为实施手术室风险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术护理的质量。黎灵[9]认为有效预防措施,防止手术差错的发生。
针对手术室常见的风险因素,有人提出健全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实时申报风险时间,落实风险教育计划、提高风险意识,强化护士素质教育、提高风险免疫力等风险管理原则。护理标识的使用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识别,对医护人员具有提醒警示的作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10]。林明芳[11]将护理标识应用于病区的细节管理,结果显示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药物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也显著下降,而患者的满意度保持在91.39%以上,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王亦素等[12]将护理标识应用于静脉用药安全管理中,实施后763例患者没有发生剂量错误现象。徐琴等[13]在管道护理中使用管道标识,认为管道标识能够明显标识各管道的用途,具有提醒和警示的作用,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预警作用。罗芳[14]对ICU患者实施管道标识护理,护理安全问题明显减少。
本研究将护理标识方法应用于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患者的腕带标识提供了患者的重要信息,可以使医护工作者准确快速地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一方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一方面避免了差错的出现,避免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法的差错。药物过敏的标识虽然应归入患者类,但也属于警示类,避免在输液过程中反复查对,耽误时间,更重要的是对医护工作者进行提示,避免输注过敏药物,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同管道的标识,一方面可以让护理人员随时观察那种药物的剩余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反应的药物在同一管道输注。对不同的仪器、设备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并用相关的标识标明,一方面有利于仪器和设备的清点,另一方面在仪器准备时避免了不必要的寻找,可以迅速准备到位。捆扎仪器、设备的电源线,避免在移动过程中电源线交叉缠绕,影响手术进度,提高仪器准备的效率。警示类标识采用颜色鲜艳的标签,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警觉,保持警惕,避免差错的发生。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标识为感染区、清洁区,避免了交叉感染,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隐患。B组实施护理标识进行风险管理,结果显示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投诉率和差错率明显下降。对日常操作进行抽查,B组各项存在缺陷的比例均显著低于A组。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采用护理标识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提高效率,减少差错率。
[参考文献]
[1] 裴瑾.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应对措施[J]. 医学信息,2009,22(9):237.
[2] 孙元美. 护理警示标识在病人安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09,23(4):913.
[3] 王芳,陈莹. 风险管理在综合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9,27(10):60-62.
[4] 陈秋晓,张莹,姚志刚,等. 医疗风险管理现状调查――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J]. 现代医院管理,2012,10(4):54-56.
[5] 黄鹏溪. 医疗风险管理沟通与防范[J]. 中国卫生产业,2012,7(20):168.
[6] 张锦奇,周琳,吴宏,等. 国外骨科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163-165.
[7] 陈秀凤. 手术室的护理风险识别与防范对策[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9):105-107.
[8] 黄小莲. 手术室风险管理与安全隐患预防探讨[J]. 中外医疗,2012,5(14):133-134.
[9] 黎灵. 浅谈加强手术室风险管理有效防止手术差错[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255-256.
[10] 李桂芳,江小芳,庞华荣,等. 手术室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及研究,2008,5(10):119-123.
[11] 林明芳. 护理标识在病区细节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 当代护士,2010,19(1):145-146.
[12] 王亦素,林海玉. 护理标识在静脉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 护理与康复,2010,9(2):159-160.
[13] 徐琴,李翠华,汪秀云. 管道标识在管道护理中的应用[J]. 河北医学,2009,15(11):1354-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