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产业发展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隆阳区提出了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190.018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3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17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8.40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25.2:34.1:40.7调整为23.9:34.8:4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80亿元,比上年年增长6.8%。农业产业方面,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0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7.9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43万亩,收购烤烟18.47万担,甘蔗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核桃总面积达109.8万亩,“百万亩核桃大区”目标顺利实现。桑园、茶叶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咖啡、蔬菜、甜柿等产业稳步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连续4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从宏观上来看,隆阳区的农业产业有了明显发展,但是从微观看,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47元,离全国人均10489元尚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市、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压力大、任务艰巨。隆阳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仍较为滞后,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强而不优,优而零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很突出,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把隆阳区农业的自然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构建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1.传统的农本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隆阳区传统农本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农民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迷信于政府指导,缺乏自主意识和向土地要生产力的创新意识;二是缺少开放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缺少规模经营意识,缺乏合作,固守于自给自足的保障性生产;四是相信传统的农业经验,对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不够。
2.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符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程度的好坏。隆阳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在隆阳区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还要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要结合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要在农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建设、落实信贷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帮组和支持。
3.农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隆阳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的布局和调整力度,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布局分散、资金整合程度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另外,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产业调整优化难度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争地现象日益凸现,产业发展难以向最佳适宜区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布局和发展步履艰难,优势难以发挥。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特色优势难以体现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隆阳区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不少,但加工规模不大、加工技术相对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特而不优、优而不精,优势特色难以体现,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企业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5.市场信息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优势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开拓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影响和制约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优势的发挥,从而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
三、进一步优化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创新思想理念体系
在隆阳区传统“二元结构”壁垒尚未打破的前提下,创新思想就是要革除不合适宜的思维观念,树立只有城乡一元结构和城市反哺农村才能使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树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城乡统筹就业和保障体系,以城乡产业一体化改变城乡产业二元现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理念。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努力实现隆阳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商贸旅游国际化协调发展。树立大农业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工业和服务业上来,实现隐蔽性失业的大量被土地束缚在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农民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达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2.完善公共管理体系
一是要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政府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创建现代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就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为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制定产业政策。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指引发挥公共管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隆阳区的农业产业政策应体现明确的导向性:一是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隆阳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有利于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隆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四是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隆阳区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制定与产业政策配套的服务措施。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中产业政策引导在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制约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的实际,适时制定和支持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3.努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一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推广蔬菜、水果、茶叶、肉类和水产品等鲜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进程。用3―5年时间,建立完善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率先执行有关国际国内质量认证标准,切实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等质量认证申报服务工作,对获得国家级以上质量认证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二是构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体系。重点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体系;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以乡村公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信息网络、市场流通等为重点的生产生活设施体系。通过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工程,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
三是构建市场信息流通体系。在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以城区、蒲缥、潞江坝火车站为依托,着力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中心,促进主导产品有序流通。加快建设区、乡综合经济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向龙头企业、农民和外界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
4.加快实施三大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隆阳区产业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做好布局发展。保山坝区以无公害蔬菜(含水生蔬菜)、油菜为主;西邑、丙麻、瓦渡、杨柳、瓦房及汉庄、辛街、蒲缥以烤烟、蚕桑、油菜、透心绿蚕豆为主;潞江的江西、芒宽、杨柳下半山以甘蔗、香料烟、咖啡为主;蒲缥坝区、潞江的江东以蔬菜为主,板桥的山区、瓦渡、瓦窑以茶叶为主。通过优化布局,以村、社、组、大户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和大户,实现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一、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山西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特色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但整体而言,山西特色农业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交易不规范、科技转化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特色农业经营化水平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一般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越高,其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占有率越高。从整体经营水平看,现阶段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尚不完善,和其他省份相比,经营水平低,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少,仅有25家。2015年列入“513”工程的省级龙头企业仅81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就很难起到同行业带动辐射作用,影响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交易不规范。目前,特色农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不正当手段,钻法律的“空子”。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厂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通过一些特卖促销活动以低价销售产品,不能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新鲜。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真假辨别能力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部分特色农产品定价过高,有的甚至形成市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3.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从山西省公共财政投入中不难看出,山西省农业研发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在国家对各省份的财政投入中,对山西省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其中科学技术的投入为62.06亿元,农业相关的投入仅为339.6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最少。
二、制约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山西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等。
1.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特色农业是资源、劳动力、科技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它是一种高效农业。所以,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现阶段而言,山西省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特色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偏少,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农业设施、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2.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山西省因地处大陆内部,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成为山西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如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交通运输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且集中在铁路运输业,水运和航空就业人数较少。进一步说明山西省航空和水运发展缓慢,这就导致特色农产品新鲜度和保质期延长。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山西省运输线路总长度仅为143687.4公里,在中部六省中运输里程最短。其中,公路运输里程最长,为139343公里,但是在六省中排名最后。可见,身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利,对山西省对外运输特色农产品影响很大。另外,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条件不容乐观,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道路、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保鲜设备等硬件设施还很落后,现代化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市场信息不灵,信息收集、传递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使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
3.劳动力素质偏低。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农民对该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山西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是体力型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如图1显示的是2013年山西省农村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总劳动人口的22.7%,初中文化程度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使得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农户自身生产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不强,阻碍了特色农业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
4.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目前山西省虽然创建出水塔老陈醋、冠云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古城纯牛奶、六味斋酱肉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但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不注重农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在2014年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国1191家龙头企业名单中,山西省合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仅占2.2%。这对于树立山西省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知名度非常不利。5.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而政策因素往往是作为外部因素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因素同样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往往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或抑制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以区域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相关的抑制政策能够有效地防止盲目开发农业资源。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农业做强、做优,增强市场竞争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优质杂粮的选择和栽培。根据山西省农业地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各农业生态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重点研究具有特殊用途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产品结构要立足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提高绿色蔬菜种植产量。要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品牌和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出口的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加工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对提高产业化水平至关重要。所以,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增强山西特色经济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确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发展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业土特产品。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开发绿色食品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更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加强政府监督和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农业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政府要制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对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和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降低税率。其次,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应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加大投入,增加对农业灾害的补贴;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科学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4.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保障。省委、省政府应该在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政府给予一些补贴,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关键词] 墨江县 农业产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7-01
墨江县国土总面积5288.6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5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11户29.96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7.8万亩,其中水田(含雷响田)13.76万亩,旱地54.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高梁、荞麦、大豆、花生、烤烟、茶叶、甘蔗等。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7.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17万亩,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76千克。
一、墨江农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墨江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通过中低农田改造项目和高稳产农田项目的建设;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在10万吨以上。蔬菜、林业、畜牧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区域化、专业化格局更为明显,获得“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2.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发育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家,带动农户500户;合作组织包含茶叶、咖啡、粮经作物、水产、畜牧等方面。
3.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高产创建项目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一批节本增效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民素质培训加快推进,1000多农民拥有专业职称。
4.农产品质量全面改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成3万亩标准化紫米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成功申报了3家无公害农产品,1家有机食品。
5.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产品生产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龙头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今年来已有墨江县咖啡公司、森茂公司、碧溪玉碧茶叶有限公司等申报为龙头企业,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二、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1.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设施装备档次不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特别现代化的高稳产农田少,仅分布在缘河地带的梯田。
3.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分散化、小型化的状态。土地集约程度低,户均经营规模偏小,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到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稳定性。
4.农业产销一体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品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多数农产品品牌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5.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墨江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6.农业安全生产任务艰巨
重大动植物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乡(镇)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免疫工作能力有限,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的整治难度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等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
1.加快农业结构转型
墨江县农业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层次升级。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带动以农村为单元的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向“一村一组”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先进设施装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设施农业等高新产业。
2.加快农业主体转型
新型专业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因此,要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加大对骨干农户、种养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快农业服务转型
在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技人员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扩大节本增效、绿色生产、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因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当前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应着重搞好:第一加快种苗产业化进程,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通过加大引进和繁育力度,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第二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5.加强农业资金整合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用于优势农业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以及精品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等,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投入支撑。
6.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健全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农业产业化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