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专业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论文摘要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新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摘要: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和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新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靠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摘要: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定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布置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布置,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碰到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摘要: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5)摘要:187-188.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转贴于中国(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摘要:推免生考试是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途径。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推免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关键词:本科生推免生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
1推免生的简述
推免生是指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优秀毕业生必须经过所在学校的推荐才能获得推免生资格,即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获得推免生资格的考生可以获得指不经过全国统考初试,直接进入复试,即推免生是免初试不免复试。
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截止到2010年9月,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高校有261所。不同的高校,推免生资格占全校当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同(1%—50%),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教育部还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推免生还可以跨专业报读研究生。
目前,推免生报读研究生成为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考生间相互竞争,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因此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前管理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生源
不同的专业招收不同的推免生工作不同。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随着学科专业的相互融合贯通,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会计学专业人才需要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人才,如法务会计人才需要会计学和法学专业的知识,审计人才需要精通计算机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计算机和会计学知识等。笔者所在高校在2010年9月的招生宣讲中,不少跨专业的学生参加,并提出了申请意向。而推免生本身的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可以录取到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推免生中选拔跨专业学生可以面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单独以统考成绩选拔的弊端,能够更好地选拔出适合复合型会计学研究人才的考生。今后的会计人才,尤其是有志于到外事单位工作的,更加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多学科,如经济学、法学、信息学等专业,当然基本的英语水平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就业角度看,跨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岗位选择机会大于其他学生。
3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招收
3.1招生宣传不能局限在本校,更应该面向全国
通过专门的招生宣传,不少对方高校的师生提出9月份宣传推免生已经比较晚。国家下发的文件一般在9月中旬甚至是10月份,短时间内如在一周内就要确定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时间紧张,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计划或者读书计划,匆忙申请,来不及申请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把推免生的资格审查时间提前到每年的6月是最合适,推免生申请高校时间在每年的9月举行时最合适。这个时间段中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已经坚定了读研意向,开始有准备地选取学校和专业,此时招生宣讲最容易得到学生的认知。不少学生受制于经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能通过网络来了解招生信息,通过专场招生宣讲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理清读研思路,明确读研走向和研究设计。
3.2招生场所,不能局限在本校内,更应该走向重点学校
为了节省经费提高效率,也为了更好的争取到生源,同一学科甚至跨学科可以跨学科招收,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就可以相互招生,法学和会计学就可以对有意向从事法务会计的学生招生。可以组成三人招生小组,由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培养单位导师或者研究生负责老师组成,重点高校宣讲和重点招生高校结合起来。
3.3招生考察
中国的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化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培养模式逐步为各个高校采用,研究生的培养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更加需要培养成“专业+英语”的通用型人才。为此,考察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和英语知识,只是考察形式和难度更有不同而已。
3.4考生的录取管理
推免生在每年的10月份就能确定是否拟录取,也不用再参加统考,拟录取后到正式入学有近10个月的时间,有些考生会松懈学习或者选择退出读研,如果没有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招生质量的下降或则指标浪费。因此对于如何管理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成为一个新课题。有高校采取了后续跟踪学习管理,督促学生在获得推免生资格并被拟录取后继续加强学习,否则考生将有可能由公费变为自费生;有些和考生签订协议书约束考生不另报其他学校并承诺不放弃读研;有些把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等同就业,把推免生放弃读研等同就业违约。
由于推免生分为校外推免生和校内推免生,校内推免生可以等同就业对待加以管理,但是校外推免生难以管理。考虑到当前的信用体系正在建立,个人信用将影响到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建议和推免生签订协议书,视同就业。一旦考生违约退出,接收单位将在学校研究生招考网络公告栏中公布考生违约退出的事实说明并定义为不诚信行为,同时出具考生不诚信的说明书,将该协议书和不诚信说明书快件到对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建议作为考生个人档案存入档案中,当然这有待于国家统一管理制度才能协调好。
4推免生的入学前教育和在读培养管理
推免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考,一般也是公费生,对推免生的入学教育和在读培养要求是否和统考生一样,也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考察力度确保推免生的素质达到培养要求,适当区分培养内容和在读考察要求,例如纪律考察方面,一旦发现推免生违纪可以采取取消其公费生资格;如果是申请奖助学金方式的,采取分年制发奖制,一旦违纪就取消获奖资格,不再发放剩余奖助学金;评先方面,同等条件下,在有奖学金方面的评先项目中,自费生优先于推免生。对于跨专业的推免生,需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提高专业素质。
5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学制探讨
研究生的学制是近年来热议的一个话题。当前的学制有2年、2.5年、3年、弹性学制。笔者认为3年学制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2年学制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制是灵活原则,适用于2年学制的、特别优秀的学生申请提前毕业。
推免生报考和拟录取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完成了,也即是在全国研究生报考时间截止当天确定为拟录取状态。从11月起到次年的9月入学,推免生处在准研究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中,虽然有不少学校实行入学后双向选择导师制度,入学后才确定导师,但是也有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的。对推免生可以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要求推免生在这个阶段参与项目研究、专业实习、必读书目学习、通读课程自学等,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实行了(苏州研究院)08—0年百名优秀硕士推免生苏州见习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实施的《关于2010年研究生支教团推免专项计划相关工作的实施细则》,其中规定推免生大四专业实习在校团委进行,实习结束由校团委做出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推免生继续保留直升资格的重要依据。不少高校中的导师和学生之间会达成默契,学生提前加入导师的项目研究,正式入学后深入指导学生。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研究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对这些推免生可以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推免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论文专业和答辩,合格者可以提前毕业。
对推免生实行弹性学制具有合理性,尤其是本校生源最为合适,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提高培养效率,也能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拓展生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教学 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6月至今,教育部提出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项重大改革项目是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高级卓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显著差距。“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目前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实施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中均明确指出:学校的培养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未来作为一名专业会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可见,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目标应凸显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卓越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个人技能和实用技能,还应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管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形成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紧密相连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明确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会计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细分,对于本科各个阶段,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均存在显著差异。英美等国教师针对不同层面学生,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特长和技能水平在广度、深度以及运用性上均有所侧重。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计专业教学中需根据卓越会计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等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纵向提升的教育理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递进式专业课程层级。英美等国的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依次为基础教育、普通商科教育、普通会计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层级层层递进、相辅相成,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有效保障了专业人才的递进培养模式。
借鉴英美等国的专业课程体系,我国可以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层级。第一层级为通识教育,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厚基础”,主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文写作、政治理论、法律等课程;第二层级为商科基础教育,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宽口径”,主要包括微(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第三层级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现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主要包括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专业英语等课程;第四层级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强能力”,主要包括税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二)整合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英美等国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侧重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将会计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讲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并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和决策。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将数学、统计学与会计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解了财务指标的经济含义,以及如何选取变量并建立检验模型。
会计专业知识与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卓越会计人才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最终使得兼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增强会计专业的社会价值。
(三)协调学位课程科目与资格考试科目。英美等国侧重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紧密配合,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学会等机构密切关注会计教育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反映到教育界,教育界以职业界的需求为导向,及时优化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满足职业界的需求。英美等国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科目与当地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有着密切衔接,学生在取得会计专业学位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豁免科目。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部分高校的做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在学位课程体系中引入CPA辅导课程。在注重提高卓越会计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位课程科目与资格考试科目的协调衔接能有效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三、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引入启发式、互动性、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模式。英美等国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引入了会计教学新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改革的标杆,强调教师的授课应集中在重点文献主题观点或重难点的介绍和启发;互动性教学要求从以往的教师单向性演讲转变为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性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是指通过采用案例讨论、小组协作、学生演讲、实务界人士讲学、模拟仿真教学、情景式教学、商界联络等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复杂,会计知识不断更新、深化,学习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中,启发式、互动性、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全面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塑造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英美等国学生对每门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后阅读教师列出的大量参考文献,系统自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完成作业或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结合所学课程的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相关证据(如文献评述、模型以及数据)来有力支撑观点。该过程突出强调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各种渠道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辨别、解释和评价。
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利用“圆桌会议”“案例讨论”“小组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塑造“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如要求学生自己判断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或不确定环境下会计事项应当如何处理,对相关主题的会计研究现状进行批判性评价,对研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三)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具体来说,英美等国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数字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教师的互动和反馈,并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新闻媒介、财经杂志拓展专业知识等。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且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的幅度和速度日益增大,可见,卓越会计人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考评的优化
(一)多样化课程考评手段。英美等国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手段多种多样,如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小组演讲、模拟操作和期末考试等。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程评定方式、标准、权重告知学生,且考试试题相当大比例的题型为主观题,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论分析的逻辑性、合理性、深刻性以及对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在相关性的把握程度来评分。
我国现行的课程考评手段单一,基本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期终综合成绩。课程考评侧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有悖于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英美等国的经验,我国课程考评手段应多样化,引入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小组演讲、模拟操作等方式并增大其在考核中的权重,形成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二)融入“过程”考评。与英美等国的考评方式相比,目前我国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结果”考核,“过程”考核缺失,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不足。“过程”考评的融入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考核需按照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进程中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可采用的形式有:单元测试、阶段性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定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通过过程考核,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及时地调整学习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S
参考文献:
[1]赵改玲,孙家平,刘海英.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5,(23).
[2]张海兰,刑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10).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 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 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 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 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 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 会计研究,1999,(9).
[2] 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3).
[3]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会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对行业特点的分析,以满足地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结合国家相关的职业能力内涵为依据改革课程体系。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重构方向
(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课程设置门类不够完整
学校现行会计课程较多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缺乏语文、科学、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相关课程,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过重的功利导向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的基本素质比较弱。
(2)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国家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不关心,对企业需求和会计工作对象缺乏真实的了解,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敢也不愿意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或虽然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但是与企业需求差距大,急需学习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3)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已经建立起了中专、高职、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记账、报账、算账等基本技能,但是对口就业率不高,大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会计工作。学生就业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等职业技能不强,生活技能欠缺,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4)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技能训练不足
由于缺乏成熟的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会计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课程实训细则;结合地区实际的校本化教材不够成熟;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够科学完整;考核方式落后。
因此,中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面向会计岗位群和学生实际学情,实现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齐头并重发展。
(二)国家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等。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和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锁定收银员和会计从业资格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三)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调查及分析
经过本校多年就业数据跟踪,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通过走访调研贺州市本地大量中小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库管、开单员、车间核算员等,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文字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二是财务分析核算岗位,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税务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分析核算、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财务核算分析、独立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选择和对企业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之后,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学力,构建了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三大平台;以学生学力学情为标准,在二年级时分为商务文员和会计考证两个方向,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素质教育课”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三、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当前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偏难和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专业培养的是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并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能胜任中小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商务文员工作。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通过分析会计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得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四、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我校在2014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置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和后续教育的需求。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融合,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通过综合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
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14级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到50%,远高于改革前学生水平。在学生技能比赛方面,获得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比赛二等奖,会计技能三等奖;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ERP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比赛三等奖;2016年贺州市青年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项目包揽前五名等好成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快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能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2(11).
[2]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需求为原则的中职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培训,2014(05).
[3]郭雪樱,董汝萍.给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外企业,2015(29).
关键词:重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98-02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状况。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大都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了12门左右,专业课一般开设16门左右,开课学时各校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专业核心技术教育课程偏少。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其中会计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少且课时少。另一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实务操作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学年论文等。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的状况。(1)理论叙述仍过多。尽管许多教材删减了“原则”、“意义”、“作用”、“地位”等所谓的理论问题,但仍存在过多的理论。(2)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不够合理。仍以《基础会计学》为例,大多是先介绍了会计凭证、账簿等理论之后,才介绍会计循环。其实在阐释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情况下,直接介绍企业的会计循环(也就是实务)的内容,然后再介绍账户分类及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工作组织的话,则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教材内容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成本会计学》中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依然是“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实际上由于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已在会计实务中很少使用、并正在被逐渐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展得还不够成熟。部分高职院校过分追求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求大求全而不注重求特求精;只注重从普通高校引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而不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能人才;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等。这种“粗放式经营”使得课程设置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
2.高职会计教育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区分。中国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曾经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与本科会计教育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层次区分,都是“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3.与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现状分不开。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中,一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另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作量又相对繁重,学校没有安排其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事业单位具体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缺乏按职业岗位或工作过程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换能力。
三、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
1.重新定位高职会计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注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当注重直接可上岗的技艺型、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性、技能型”为特色,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财会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从事财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的含义如下:(1)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2)强调的是“技能型”和“操作型”。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所谓的过渡期或适应期。(3)强调必须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当由于社会经济变革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等的变动时,有能力做出适时的调整。(4)强调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提法是劳动部门鉴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时的通俗提法。就会计专业而言,这个层次大约相当于由人事部门所管理的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时的“员”级和“助理”级之间的水平。
2.提高高职会计教师业务能力。当前特别要注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从事会计实务实践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外聘的方式,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师培训。(2)采取下派的方式,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或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为这些考试的内容都侧重于考核会计实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利于教师通过考试提高实务水平。
3.改善高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条件。(1)完善会计基本流程手工模拟实训室,不再使用假凭证和假数据,将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纸质凭证、账册和报表等都要是真实的,并且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会计数据是某企事业单位的真实数据。(2)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不再是几个学生一台电脑和只安装一种财务软件,而应保证一生一台,并且安装2~3种财务软件。(3)建设会计岗位情景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设置不同的企业、银行、会计机构、不同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下进行会计操作训练,受到真实会计环境的陶冶。(4)不断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课程中的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情况和对会计职业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1.突出职业特点,按“工学结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1)与会计岗位“证书”相关课程。一是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二是为取得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2)与会计岗位相关课程。由于各企业会计机构所设置的具体岗位不尽相同,很难设计出符合各企业会计岗位的课程,但可以根据各企业较统一的会计岗位来设置一些课程,如《出纳实务》、《存货会计实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投资与筹资会计实务》和《税法与税收会计》等。
2.突出行动导向特点,按“做中学”设置技能训练课程。(1)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如设置《手工账务处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仿真业务原始凭证按手工账务处理原则、程序进行账务处理。(2)辅助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会计专业应会的辅助技能训练课程。如《点钞与伪钞识别训练》、《会计数字与文字书写专业化训练》、《原始凭证认识、鉴别及审核训练》、《实用表格编制训练》等。上述训练课程可在实验中穿插安排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拓展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初级会计人员拓展技能训练课程。如,《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训练》、《会计职业技能综合训练》、《财经应用文体写作训练》和《Excel办公软件应用训练》等。
3.突出高等教育特性,按“适度、够用”设置拓展提升课程。(1)《财务管理》。主要提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分析的职业行动能力。(2)《Excel与财务管理》主要提升处理及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各种数据,以及灵活运用Excel的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及辅助决策的职业行动能力。(3)《服务业会计》。主要了解金融、保险、旅游、餐饮以及超市等不同服务业的特点,掌握服务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范,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4)《管理会计》。主要了解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及责任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5)《审计》。主要了解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一般技术方法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基本技能,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6)《企业管理》。主要了解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生产过程组织、劳动定额与物资消耗定额、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兢.关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秀烨.经济环境、教育目标与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7,(8).
[3]陈丽,杨智慧.会计岗位技能操作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江锋,阳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
[5]刘剑虹,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论文摘要:笔者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为例,对它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这些国家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并与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比较。
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研究并没有为高职的快速发展作好准备,高等会计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尤其如此。本文就旨在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添砖加瓦。
1 国外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1.1 澳大利亚会计教育
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有很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会计职业组织甚至是英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并节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的时间。
会计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研讨式教学”、“面授+辅导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在于学校教学计划中留给他们的各种练习、案例分析、课堂发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辅导。
1.2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两类教学内容;(2)实训教材(企业)和理论教材(学校)两种教材;(3)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类考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第一年以理论教育为主,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理论教学强调实用性,重点向学生传授技艺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下,学生结束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同时,这种课程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资金、师资、设备和场地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时推崇一种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引导探究教学法,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由于这种教育模式注重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而且会计专业涉及一定的商业秘密,所以“双元制”课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顺利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
1.3 加拿大会计教育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它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成为终身教育一部分。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教学大多采用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教学方法。
随着人们对课程模式研究的深入,发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课程模式是把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是无法进行精确分析的。其次,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体系,对于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是零碎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这与目前强调终身学习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用到正规的职业教育中,还必须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
2 国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转贴于
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并未进行科学整合。
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问题,专业课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会计业务处理方面,对于相关行业课程安排较少,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窄,学生应用能力差。比如针对目前进出口业务的增加,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对于外贸会计和新旧准则比较等课程都应该是会计专业可以设置的选修课程,可学校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这样的课程。
在教材选用方面,有一部分教材选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有一部分是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教学案例基本上来源于书本,也比较陈旧。任课教师没有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不具备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会计实务中及时挑选案例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写作、学年论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
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上,学校教学时间里的技能实训课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少,最后一学年的“毕业实习”,本来是应该通过生产实习来完成教学要求。但实际是打工、找工作。
教学实施过程中,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内实验、课题调研等教学方式,在我国一般性院校中采用较少,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不高。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软件不能及时升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外实践由于实习企业的条件限制,很少能做到依次轮岗实习。在教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在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实习经费、确保教学首要地位等方面,规章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许多方面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教学质量,而只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与我国相比,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较早,虽然具体的会计教育模式不同,但其围绕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兴起和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教学内容以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理论教学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度。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多还得到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些经验对于优化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切忌照搬,以免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 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 庄严,庄勇.论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职业与教育,2007(8).
>>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研究 浅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秘书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研究 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议如何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改进 高师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及对策 日语本科毕业论文书写现状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省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综合实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徐汉峰等.专科层次的高职生不宜写毕业论文[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方有林等.毕业论文遭冷遇为哪般[J].上海教育,2002,(13).
[5]李新建.高职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及改革举措[J].知识窗:教师版,2013,(1).
[6]李立,葛伟.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7]安路蒙.那些年,我们一起“憋”论文[N].科技日报,2013-06-16.
近年来,人们获取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大学会计教育或是财务培训学习,为了促进大学会计教育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大学的会计教学体系亟需从多方面进行调整。
曾辉华(2000)认为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为此设计他“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线,以复案教学法作保证”的新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李晓慧(2009)提出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必须将新型教学与会计国际化(主要指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教育、执业会计、会计事项处理和报告国际化)结合起来,促使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要探索出可行的具体路径和方案,需要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为适应新形势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调整提供思路。
二、我国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概念和观点的获取途径比较单一,对知识的辨别、理解和评价都来自于固有的课本知识,没有养成没有批判性思维,不利于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大部分院校重理论却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进行实践也很难将系统的东西深入,需要在工作中长期累积才能获取经验。
(三)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没有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相协调进行,从学历教育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分为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基本层次。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三、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教学中的优秀经验
(一)计教学目标。按照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学目标的(即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学会的技能方面的质量要求)规定,开设有会计专业的大学都会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4个方面对其5个层次的教学阶段分解教学目标,其中第13层次的教学要求是针对获取会计学士学位而设计的,第4层次的教学要求是针对获取会计学硕士学位而设计的,第5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针对获取会计学博士学位而设计。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英国不同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在英国大学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很少,更多的会计与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且会计专业在不同的大学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学院。
(三)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主要是通过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来完成。课程论文或小组作业成绩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50%。
四、结合中西方不同国情提出的建议
(一)重视会计教育的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训练。长久以来,会计与数字打交道已经成为人们对这门学科和这个行业的最初印象,账簿和算盘作为这个行业最初的职业标志,表明这个行业与数据之间的不解之缘。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应摒弃以准则为主的、讲授/问答式的课程模式。改革必须注意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通用能力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要更具多元化,使用研讨、模拟、书面作业、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去体验职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提供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
(二)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我们的课程设计必须贯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零基设计思想和创新思想,突破传统会计学科驱动的既有思路。会计教育不能因为固有的学科藩篱和专业认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自我设限,局限于将学生培养成传统的数据加工者,而忽视对其后续职业成长极为重要的通用能力等的训练。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会计教育仍然象20或30年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会计教育环境比美国十年前还要脱离实践,教学内容以准则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一方面,会计准则不断增加,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会计准则的讲解越来越冲击基本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扩招带来的师资相对短缺,使得小班讨论在大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因此,必须通过国际会计教育合作,在限制应试教育局限性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升中国本科会计教育的质量,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竞争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从而达到“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被社会重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傅磊.会计教学的借鉴与思考[J].会计研究,1994(5):5357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4]朱小平,姚颐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会计研究,3436页,1995.9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会计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等。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新型会计教育模式的几点对策。
会计教育改革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会计专业教育体系,而且在会计教育的基础条件与会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实质性的跨越与全面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会计人才。会计教育改革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构建新型会计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尽管我国的会计教育事业,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的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缺少灵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操作经验更是匮乏,就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因此,很多公司倾向聘用有实地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高等会计教育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手段,而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远不及社会的发展速度,由于现有会计教育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得高等会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高等会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转换运行机制,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财会工作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高等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教育内容落后于会计实践,视野狭窄。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会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造成内容遗漏;二是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从会计课程体系来看,各门会计课程中实践课时远远少于理论课时,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很差。
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教学方法上看,会计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课程为主的传统型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从教学手段看,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但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运用,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教学效果欠佳,不能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用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基本上都有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但课时较少,所学内容有限,也难以实现一对一指导,这就使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在校外实践环节,由于财务信息的保密性,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给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时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构建新型会计教育模式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划分太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院校要整合有关专业,淡化专业界限,避免不规范的专业划分。另外,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过于狭窄、基础课程设置较少等问题,高等院校应当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增设相关学科的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
2、建设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要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使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的工作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建设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来加强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学生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在模拟实验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应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经济业务,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岗位轮换,达到会计实践的系统全面性。
(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应该积极寻求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会计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在校外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实际业务和资料,通过对会计实务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锻炼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会计教师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其具备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其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会计教师应当在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定期到企业去调查研究,或者以提供咨询服务的方式参与企业业务,分析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会计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在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