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教育的未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教育的未来

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未来发展趋势应当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狠抓内涵建设,建设一流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两批共70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二、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办学多元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有的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了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

四、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终结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业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二)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熟练、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第2篇

职业教育是特指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民族职业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直接培养该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地区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找出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1”,“3+2”,“1+1+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妥善设计好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这三门课程,通过大量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通过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投课,大大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职业学校需要两类师资:一种是偏重理论型的,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种是偏重于实践型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的实习。

 

未来民族职业教育将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日趋完善,将培养成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而又很紧缺的专业型人才,不仅会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强,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其积极输入到社会的各专业人才也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3篇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今年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创新的根基在于教育,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从国家的战略发展和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出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增长,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的人才,而这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的职业技术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生产制造水平。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重要且迫切。

职业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往往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考生们依然在重点院校前扎堆,追求普通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技能教育,整个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第4篇

一、教师精心编制自学题

这里所讲的自学题,指经学生探索性自学而获取答案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自学题,自学题应囊括教学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精髓。教师将预先编制好的自学题出示在黑板上,创设出问题情镜。这样,学生会对自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一定的读书目标;可唤起学生的兴趣和高度注意,使学生带着问题集中精力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自学效益。

二、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主要包括两项内容。首先,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技巧。如边读边探究的自学法、阅读一一提问题――再读――解决问题的自学法、读思读议相结合的自学法等。对数学课还应使学生了解其特点,掌握自学的技巧。如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应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要反复读记,并以画线或画方框等方式,做出重点标记。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其次,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自学中不要囫囵吞枣,要有好奇心,要思维灵活,善于质疑,对于书上的基本知识要多问些“为什么”,并善于通过理解、联想、思考和论证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对于例题,要善于从其它角度考虑题的解法,寻求一题多解,以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探索性表现,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学倾向和积极的探究情感,形成探究习惯和探究氛围。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且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课堂,耐心解答或与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同时摸清学生的的自学状况,使教学在合理的速度下进行。

三、学生抢答自学题

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学生自学完教材后,教师针对自学题请学生抢答。在学生抢答之前,教师制造一种民主、紧张、有趣的竞争氛围,可有效地把学生纳入抢答轨道。使答题者精心讲解,力争在众人面前露一手;没答题的同学悉心静听,采撷着答题同学的讲解闪光点,同时也捕捉着答题过程中的纰漏,不仅丰富了自己对自学内容的认识,而且为公正评价答题者提供了依据。当学生因用词不当或语言逻辑方面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纠正,当学生有模糊认识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或纠偏。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答题的顺利进行,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抢答”平台的创设,使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其余同学感到既亲切,又容易接受。不仅明辨了是非,消除了某些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全班同学准确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在下次自学时更为自觉、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

四、学生抢解练习题

对数学课而言,学完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后,再应用这些原理解题,或以练习题巩固原理,是一般的教学程序。学生抢解练习题这一步骤有三个要点。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注意,教师出示的练习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难易适当,切忌拐弯过多、难度过大,否则,学生解不出来,容易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以抢解的方式请同学解题。教师要鼓励和表扬学生解题的工整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灵活性、变通性。这样,不仅可使全班学生明辨题解的正误,还能有效克服学生以往按葫芦瓢式的照教师讲的例题做习题,解题不太讲究格式、字迹潦草、不求甚解、不善思考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优良学风和创新精神。

五、教师提出讨论题,师生共同讨论

经过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练习等步骤后,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已有了基本的掌握,有着进一步探寻知识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讨论题,制造出有纷争的讨论情镜,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奋和高度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和讨论之中。

教师在编制讨论题时,应注意讨论题一定要具有可探索性和可讨论性,即讨论题一定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纷争,不能是教材上的原题,不能一下子就能答出来,必须要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方能得出结果。在学生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做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耐心启发、诱导学生的讨论,使之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多边活动。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可吸收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的精华部分,丰富自身的教学内涵。

第5篇

会计行业逐渐转变,引发了两个与职业能力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果想在当今的会计行业获得成功,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这些职业能力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是否得到了有意识的开发?

我们猜想,对第二个问题回答“没有”的人不在少数。换句话说,会计界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职业能力危机”,也就是说获得职业成功所需的能力与大学课堂所教授的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我们建议采用“三管齐下”战略或策略来化解这种能力危机,帮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应对他们即将面对的、充满挑战的世界。首先,所有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了解会计行业已经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预测那些即将发生的变化;其次,我们需要教育自己和未来一代的会计人员,以便携作拓展职业能力组合,满足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组织需求;第三,作为专业组织和个人,我们应该具备超前思维,思考我(或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会计行业化解职业能力危机?

向整体思维转变

许多文章和白皮书都详细描述了会计行业在过去数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为了紧扣本文的主旨,我们将这些变化提炼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会计职能如何为组织带来价值?会计人员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演变,从仅仅传递信息的支持类员工变为与组织领导层共同做出决策的关键人物。会计人员和领导层一起制定战略,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并通过执行战略来为利益相关者增加价值。换而言之,会计人员已经演变为企业绩效经理(EPM)。从支持功能向EPM角色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会计行业对成功决定性因素的界定,成长为合作者和“整体思维者”成为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下面,我们以一项常见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商业决策程序――资本投资分析为例展开讨论。当然,相关税后现金流量的估计以及净现值(NPV)等贴现现金流量决策模型的应用等都涉及专业技术知识,是分析决策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但是,整体思维者在制定这些类型的决策时,会在组织战略的理解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更为宽泛的职业能力(不仅仅只是专业技术或基础知识)。例如,整体思维者会思考人的行为心理问题将对资本投资决策程序造成怎样的影响。编制资本投资数据的经理都乐于见到所参与的投资项目获得通过,实现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NPV分析中的财务测算数据会过于乐观。

此外,决策者还需要考虑如下问题,例如是租赁还是购买资本资产,以及由此对财务报表、投资者和贷款人关注的财务指标所产生的影响。与拟投资项目有关的非财务因素有哪些?很显然,其中包括资本投资决策的税务影响、与决策相关的新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整体思维思考的各种会计职业能力。

而且,想要真正成为管理层的合作伙伴,会计人员所需的不只是简单地整合各类会计职业能力。这意味着会计人员要像管理层或CEO那样思考。回到前述的资本预算示例,一个整体思维者会探寻以下问题的答案。

*因投资方案而引发的监管风险有哪些?

*如果需要对海外业务进行投资,我们将面对哪些社会和环境因素?

*如果我们开展投资活动,将遭到哪些员工的抵制?我们如何消除这些抵制行为的根本成因?

*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评估与投资方案有关的未来选择?例如,在获取新信息之后,是拓展还是收缩投资活动?

*我们应该使用债务工具还是权益工具来为投资方案提供资金?

简而言之,会计人员已演进为整体思维者,通过与管理层合作承担起EPM的职责,从而为组织增加价值。然而,随着EPM逐渐成为会计行业价值主张的中心议题,会计教育却踯躅不前,未能接纳EPM概念。为了弥补上述差距,我们进一步建议,在推进下一代成功会计人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时,应凸显能力整合和EPM相关概念。

会计教育:不再是旁观者

由来自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和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部(MAS)的成员组成的一个工作小组致力于职业能力问题:会计教育应如何进行根本性变革,以弥补能力缺口?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个会计教育框架,详见图1。该框架并不是根据税务、鉴证服务以及公司财务等特定专业来编制的,因此具有通用性,可适用于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教育框架的开发理念是:通过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会计教育工作者能够向学生更好地传递会计行业的EPM价值主张。

图1揭示了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基本能力(沟通、利用技术的能力、分析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全面的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流程管理和提升)以及会计专业能力(外部报告和分析;规划、分析和控制;税务:合规和筹划;信息系统;鉴证和内部控制;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框架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种假定,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正式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验的综合作用下,图1中的职业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和整合。

在培养会计行业整体思维者的道路上,整合过程有可能达到怎样的层次?首先,正如图2所示,会计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单一的会计能力进行整合。所以,回到上文我们的资本预算讨论,传授NPV分析等计算模型、检查与资本投资决策相关的系列行为问题就是对图1中的“规划、分析和控制能力”进行整合的范例。

其次,会计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各种会计能力进行整合。例如,如果将资本预算讨论拓展至财务报表影响、税务后果以及内部控制等问题,那么就可以整合图1中的“外部报告和分析”、“税务:合规和筹划”以及“鉴证和内部控制”能力的议题。

第三,会计课程应涵盖图2中所列举的管理能力。例如,从变革管理(领导力)、社会和环境问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监管关注点(治理、风险和合规)以及资本结构(额外核心业务能力)等方面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估,以CEO的视角来参与决策进程。

第6篇

关键词 柏金斯法;奥巴马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简称《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来源”。《柏金斯法》虽“采取了适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但在阐述为参与21世纪基于知识的全球市场做准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改革与更新”[1]。针对《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行业部门、雇主、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4月出台了《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改革蓝图》)。《改革蓝图》系统规划、设计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权于《柏金斯法》。

一、出台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驱使奥巴马政府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为美国经济发展设计了一个蓝图,该蓝图“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制造业、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国价值观的复兴之上”[2]。在奥巴马政府,教育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竞争新经济工作职位的必备条件。在30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大约2/3的职位要求具备中等后教育或培训(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仅有中学毕业文凭人员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进入中产阶层和未来繁荣的最明确路径,也是重建国家经济和建设光明未来的核心”[3] 。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同时还呼吁“每一个美国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训”[4]。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发达现状

美国当前的教育培训系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指标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赶超:一是美国年轻人注册入读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岁成人中,持有行业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教育后证书或学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二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几乎是一定的;而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学毕业生中,仅有过半学生选择入读高校;三是虽然多半高校学生能在6年时间内毕业,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完成率仅为25%。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间的上述差距愈加扩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5]。

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工商企业报告指出,在医疗、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很难招到技术工人,即使在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当前也是如此。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未来进行投资的关键。加强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复苏、走向繁荣以及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后教育来说是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意识可以为其将来就业作准备;雇主则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奥巴马政府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来。

“不过,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国)今天现有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诸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为联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引进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但距离为学生和雇主系统地创造更好的结果以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竞争还很远。”[6]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与美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奥巴马政府《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的出台。

二、核心原则

奥巴马政府的《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建议本着以下四条核心原则[7],改革、重塑美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有效对接

为制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和雇主密切合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改革蓝图》要求,州政府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以便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聚焦于这些行业职业的用人需求。

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要为学生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同时为升学作准备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提供流线型、结构化课程,这样的课程将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证或执照与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

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制定既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培养计划。不过,在《改革蓝图》政策建议共同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培养方案还是会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携手工作,传授一体化的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并演示这些知识与真实职业场景之间的联系;当地教育机构(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机构以及雇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work-based learning)机会;通过实行双学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等。

(二)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雇主、行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间加强合作,对于创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教育内容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更强、更严谨一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之间的对接也会更好一些;学生在中学修习高校课程、当学徒或参加实训,可获得高校学分;他们对于修习高校培养计划(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会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日后无缝过渡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毕业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为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内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就业作准备。

(三)基于统一界定的、清晰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测量指标,推行问责奖励制

现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机构分配资金,允许各州创建各自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碍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外部验证性分析。对此,《改革蓝图》要求,各州在分配资金给地方协会时引入竞争机制,用统一界定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测量绩效,然后把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给那些成功缩小了学生群体间参与和绩效差距的地方培养计划。

新的资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资助那些严格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重点作出有效回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方协会成员申请资金制定、开展与本州认定的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相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然后各州将资金奖励给那些能有力证明有能力为所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协会。

《改革蓝图》要求,将绩效指标的界定与《1965年基础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联邦法案中的绩效指标界定对接,并要求各州将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并入到各自的纵向数据系统。《改革蓝图》同时要求,地方协会以及各州对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进行分解,以识别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阶段不同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英语水平及残疾学生的参与和绩效差距,并要求通过开发改善计划,致力于缩小被识别出的学生参与和绩效差距。

(四)各州加强对地方培养计划实施与创新的支持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各州在支持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和系统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对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联邦公式拨款,这些条件涵盖了诸如把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连接到州纵向数据系统、允许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算作学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职业咨询系统以及减少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州层面政策障碍等领域。在获得任何联邦资金之前,要先确认州政府是否已着手相关改革,以改善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刺激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力度,《改革蓝图》建议使用新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资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证据的培养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路径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识别与开拓,创新改革资金将用来帮助检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战略,也将用来支持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的传播与扩散。

为进一步刺激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蓝图》允许将一部分创新改革资金用于那些旨在极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以及采取行动显著提高绩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政策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如各州可以申请资金,利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设施与设备对成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申请资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以增加农村或边远社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强、或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州才能获得联邦创新改革资金。

上述四条核心原则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要义是在“对接”、“合作”、“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创新”努力中推动“平等”、“高质量”理念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满足雇主、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种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美国“到2020年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三、亮点

(一)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改革蓝图》强调,若在州层面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在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现行的《柏金斯法》没有要求各州系统地鉴定州、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这造成地方领导、行业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该资助哪些培养计划或学习什么专业不能作出明智决定。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试图改变上述现状。各州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中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再将这些信息给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人员,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并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相对接。各州也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分享这一信息,以便他们对培养计划和职业选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对接,方能实现双赢。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结构将随之调整,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与升级。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更好地顺应并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改革蓝图》强调的“政府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相衔接,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

《改革蓝图》建议,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间建立衔接协议,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并习得学分,这样,他们在高校就读时可避免重复性修习课程。这些协议对于减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所需时间和成本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期望各州创建全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并鼓励他们支持“给予那些完成注册学徒计划和行业实训的学生高校学分奖励最大化”政策。

将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可同时习得中学学分和高校学分,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即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在较短的学制内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三)突出强调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改革蓝图》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学术知识以及针对特定职业的专门化知识。此外,还需学习、实践一系列就业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就业技能(或称21世纪技能)具有可迁移性,可以使个体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一个工作岗位或领域无缝过渡到另一个岗位或领域。《改革蓝图》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或加强这些21世纪技能。

重视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技术人才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当下就业的同时,如何“以学生为本”,在较短的学制内,为学生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21世纪技能,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重视、思考与研究。

(四)为加强合作,利益相关者间组建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合作伙伴最清楚劳动力市场当前、近期及未来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行的《柏金斯法》分别为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独立的资金流,也没有为私立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设置参数(set parameters),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实现对接,削弱了学生在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之间过渡的能力。为此,《改革蓝图》要求当地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组建协会,只有以协会的名义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协会的组建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行业部门或其他因素,但必须包括当地教育机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机构要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服务)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中等后教育机构。协会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私立劳动力团体、创业型组织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和团体。

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相对接、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切性,《改革蓝图》要求利益相关者组建协会,使协同参与、协同培养机制化、长效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联邦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发起、推动、激励作用,这对于我国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相关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联邦政府加强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间接、柔性监管

对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进行统一界定,使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有国家统一基准。对客观、有效、外部可验证的纵向数据进行分解,为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不同学生群体间在参与、教育成就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关键信息。

第7篇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量逐年增加,各种国际业务洽谈、商品展会、商务会议和商务谈判日益增多,市场急需合格的商务口译人才。但目前口译教学在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口译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毕业以后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一些口译课程的内容把面铺的很广,力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设计到各个领域,过于空泛,重点不突出,在教学中没有突出地方经济文化的口译需求,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特殊性。

二、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重点

因高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加上其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等原因,教师在口译课程上不应对其有太高的口译技能要求。对于比较高的口译技能,如口译笔记、同声传译等,受学生能力的限制,教师只用进行基本的介绍让学生大概了解即可,在教学中不应过多涉及,不然反而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不应过多地涉及英语口译技能,还是应该以联络陪同口译为主要授课内容。因此高职口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口译技巧(如交替口译)以及要求学生掌握联络陪同口译中的基本及常见句型上。

三、适合高职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方法

为了摆脱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困境以及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成围绕任务开展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效果的互动式探究式学习。在口译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机会,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通常被分解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四个步骤。在创设情境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立与现实贴近的学习情境,并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力求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地直观化和形象化。在确定任务阶段,教师应注意任务的选择既要体现真实性,又要与学生目前的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为学生创设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自主协作学习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帮助,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案。在效果评价阶段,教师不仅应对学生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还应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做出评价。如果能够加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则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译表现进行总评及对该任务的口译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在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口译任务应与口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口译设计一定要保证真实性现场性;口译练习时应穿插口译技巧的训练;练习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译表现进行总结。

(二)情景教学法。口译中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主要是将口译课堂教学中的模块进行情景模拟。使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感,提高学生对口译现场的把握能力。

在课堂中使用情景教学法,建议桌椅可以随意移动的教室,有利于教师根据口译内容进行布置。比如做产品介绍的口译训练时,教师可以准备几张即将进行口译的产品的宣传画,粘贴在白板或者黑板上,有条件的教室则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再对教室桌椅的摆放稍作改动,可将讲台作为产品宣讲的展台,旁边再摆放一张小桌子,作为口译人员的工作台,给宣讲的同学以及口译的同学都提供话筒,其他同学则都坐在下面摆好次序的椅子上,从而模拟一种真实的产品介绍的环境。一位同学模拟企业人员,另一位同学则根据其宣讲内容逐句进行口译,与此同时,与会的同学应做好相应的笔记。模拟口译时间不应过长,可以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完毕以后,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再如做报盘还盘的口译训练时,可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人一组,一人扮演外商,一人扮演中商,一人扮演外商的翻译,一人扮演中商的翻译。在学生掌握了口译技巧,以及对口译内容较为熟悉的情况下,还可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三角翻译,即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人一组,一人扮演外商,一人扮演中商,一人扮演口译员。一次对话下来,三位同学的角色再进行轮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口译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使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水平,多予以学生正面的评价,鼓励其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另外情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和再现口译现场,多维度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此来增强口译教学的感染力,增强学生对口译真实场景的熟悉感,有效锻炼学生在口译实践中的反应能力。

(三)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口译教学中使用实践教学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涉外的志愿者工作,还可组织学生为各类企业、交易会、会议的接待、洽谈的做简单的陪同口译工作等。通过实践教学法的大力推广,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增长学生的口译经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鉴于高职口译课程存在周期短,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内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口译知识及技巧,但是苦于没有练习、实践的机会,口译能力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毕业后也无法胜任基本的联络陪同口译工作。使用实践教学法则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及其所在系部应利用一切社会关系建立口译实践基地。

第8篇

【关键词】 主持人 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3

一、主持人素质要求

素质全面是对所有播音主持人的要求。没有全面的素质,就不能很好的应对播音主持中遇到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与各种各样的问题。播音主持不但要求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临场发挥、现场反应、引导沟通、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全面化的主持人才能在未来媒体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楷模。

1、知识类主持人要有知识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求知欲有所提高,人们期待能够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而媒体的电视节目成为传播科技知识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作为传播者的主持人如果本身对这些知识不是很熟悉的话,就会出现表述上的失误,甚至错误。而传播过程中出现失误或错误对于节目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就要求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内涵,至少对于传播过程中节目知识要正确地阅读理解,要懂得其中的意思,要给予观众正确的导向。

2、主持人需要提高现场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主持人在面对听众提出的奇发异想的问题及时应对做出正确地合理的反应,作为主持人此时能否迅速平静,并且有条不紊的运用语言解决问题,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应变能力的内涵,正是这种应变能力从而使的节目更具趣味性与多变性,从而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

3、语言感受与表达

主持人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与受众进行交流的,因此,语言的感受与表达能力极为重要。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系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认为:“语感是一种能力,是把接收、鉴别、诸存信息和发出、丰富、驾驭信息全部融入语言感受中的能力。

4、形象与气质

主持人通过电视屏幕或节目现场与受众群体见面,因此受众群体对主持人的形象有着高于普通人的期待,各方面都要求主持人应该是美的,这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的导向。气质是一种综合感觉,作为公众性职业,要求主持人举止大方、得体,有亲和力,不怯场,有较好的即兴语言组织能力。

5、对新媒体、新技术的熟练掌握

从现代新闻节目的特点中可以看到,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表达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这三项特点是因为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报道和呈现方式。这就要求主持人对新媒体和新技术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寻求切入点,让节目不再给受众群体以形式固定,思维死板的套路影响。

6、独特的个性魅力

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节目主持人在传播上的一个作用,在于他(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的不对等状态,使得传播不完全是“匿名”的机构与受众之间的传递,而是在主持人与受众之间平等的进行的,从而使大众传播兼具人际传播的特点,因此更容易被人接收,收到更好地传播效果。观众对某一主持人的好感或尊崇,往往会形成对主持人所在媒体的好感。

7、成熟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8、开拓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接受能力

9、提高阅历、增长经验

10、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

二、主持人未来教育

主持的发展日益广泛,同时对主持人的需求量也日益扩大,人们对播音主持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了。近些年,播音主持人教育提上更高日程。

1、增加知识储备。

在知识信息时代,社会的信息拥有量不断呈现扩张的趋势,知识贫乏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扩大知识含量。紧跟时代步伐。

2、紧跟一线动态。

播音主持人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跟一线动态,及时把握现场动态,掌握播音环节的一切动向。

3、因材施教。

现在的节目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节目需要不同类型的主持人,但他们有着同样的共同点:知识广泛。主持人属于 “学者型”,被社会戏称为“杂家”,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就愈发的严格。所谓“人无完人”,有些主持人具有极强的活跃局面、调动观众的“煽情”能力,但在知识储备方面却捉襟见肘。这种主持人就要在其知识储备和运用方面下手,增加其知识储备量,并把这些知识良好的运用在实际当中。注重每个主持人自身的个性发展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培养个性魅力人才,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4、掌握信息技术。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仅凭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打天下”是行不通的。在播音主持教育教学中,应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评价方法、学习手段,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审视播音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在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用老眼光来对待新问题,不了解信息社会传媒教育观念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一成不变的话,不仅不能推动信息社会教育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传媒教育事业的进步,导致教育的发展与时展的极不合拍。

播音主持教育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之外,更需要为受教育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实践出真知”,要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参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性,为这些“追梦者”搭建一个成功实现梦想的阶梯。

三、结语

提高播音主持人的全面素质,加强对播音主持人的教育,为推动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 赵秀环.播音主持艺术语言基本功训练教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

[3] 肖沛雄,黎运汉.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04月01日

[4] 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 语言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01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未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越渐深化,市场上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越渐快速,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置于市场和社会双重巨大压力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未施以充分精力和时间对其未来予以设计和规划。为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助其强化主体意识,明确未来目标,有意识有规划地培养各类能力,将大学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其未来美好前程的开拓极具现实和未来双重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阐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为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分析、收集、归纳某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做出综合权衡与分析,并结合自身职业倾向和时代的特点,为其选择最优化职业奋斗目标,同时也要为此目标的实现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促使某人依据自身实际资历条件选择一份眼前适合工作,实现其个人目标,更深的意义是为帮助个人做到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规划未来事业,筹谋未来发展,并基于自身主客观条件设计出一套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职业发展规划意义

首先,对学生规避盲目就业极有助益。学生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能对自身潜在优势和特性做出准确认识,对自身价值全面定位,帮助其规避在择业中出现的各式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只能被迫盲目就业的情况。

其次,增强其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当前社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为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并尽量避免频繁跳槽、四处求职的情况。反之,不仅会消磨掌握的知识,而且会浪费个人青春和挫伤个人积极性,更会严重伤害个人对工作的锐气和激情。职业生涯规划能促使学生未雨绸缪,帮助其在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后迅速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平台。

最后,可以优化市场上的人才配置。学生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带来恶性影响,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往往会让市场和人才两败俱伤。一方面学生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只能盲目就业,另一方面人才应聘队伍的庞大加大了企业选拔适合自身的人才的难度,甚至有时候极难招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将学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择业选择道路铺整顺利,帮助市场理顺供求秩序。

总之,我国当前很多大学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类机构,这类组织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又可以帮助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必要要求和成果,又是职业心理学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看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尚存在很多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尚未完全普及

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意识到并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但真正应用和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尚不足。根据笔者进行的调研,在这些学校中,当问及学校是否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或课程时,23.5%的人回答有,剩下的要么回答没有,要么直接回答不清楚;在问及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一般从哪种途径获取时,通过网络的比例超过75.4%以上,而通过学校方面的甚至不足两成;在问及学校是否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门设立网站时,有39.9%的人认为自己学校中未设立此类网站,有57.6%的人认为尽管设立此类网站,但信息丰富度和时效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过早,认为这是步入社会后才应考虑的问题。综上,这些调查结果均揭示出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尚不足,更何谈全面普及方面。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规划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大学生成长和就业的神药,其需要学校和学生的身体力践。但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学校仅是在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直接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作学生就业的灵丹妙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测评工具专业化水平一般

职业生涯规划是依据自我分析和认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自我认识方面可通过测评进行。当前,市场评测网站和软件数不胜数,质量良莠不齐,某些测评工具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的,对大学生而言针对性弱;某些网站或软件更是由非专业人员草草编定的,缺乏测评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比如在一道针对人的团体精神的测评题中,问及“你与团体中其他人能否进行友好交流?”,问题答案分别为“是”和“否”,这种问题的社会称许性明显,测评者会感受到强烈的潜在暗示,一般很难满足心理测验的根本要求。如果这个题目这样问及“你日常交流或联系频繁的朋友一般有几个?”,答案分别为“一到两人”、“三到六人”、“四到九人”、“十人以上”,一样是考察团队精神,但其测评目的相较于上题很难被测评者判定,从而有效避免称许性的影响。

三、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完善的建议

(一)灌输和普及相关理念

学校自身首先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认识,并将此类工作真真正正紧抓严抓,而非只是为完成任务而任务,流于表面形式。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积极、热情、有效地参与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处理好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汲取成熟经验,借鉴他人成功措施和途径,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和普及全国各所高校中。

(二)研发出一套适合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系统

大学生群体自身具备的特殊性也要求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遵循特殊性,为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也急需选择一种专业化的测评工具,或利用内部研发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发,与市场中的测评机构相联合,协同研发出一款适合大学生的测评系统。研发大学生职业生涯系统工具是一项实践意义凸显的工作,研发人员应从大学生自身特性出发,将实践性、经济性和专业性等充分结合。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

这样做可以强化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其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程序和知识,从而向专业化挺进。此外,通过引进专业人员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如引进从事职业研究的专门人员或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相关人员,吸收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既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指导,又可以帮助其展开实际的规划,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09:39-43.

[2]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68-70.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 未来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全球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经济论坛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竞争力最强(第29位),领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罗斯(第64位)。全球未来的经济繁荣关键是工业化生产水平,我国要继续稳步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甚至是工业强国。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提高工业化生产水平必然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的技术创新。但工业化生产程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要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

回顾我国60年来的职业教育历程,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来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作用。

1 思想认识的革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德国工业化水平归功于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体系。而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是"官本位"历史根源,导致"官本位"在中国根深蒂固。受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国民充分认识,对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职业教育还不认可。因此,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2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目前,社会舆论重视普高、宣传大学扩招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出路令人担忧。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中,存在重视大学生,轻视职高生现象。普遍将待遇与学历挂钩,工资、福利、资金、提拔干部与高学历联系起来,对一般中等学历的普通技术工人缺乏激励政策,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化,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因此,国家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体制调整,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全社会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和用人观念,中国职业教育才能发展起来。

3 社会全面参与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靠学校关门办学,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导致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育无法与实际生产对接,课程设置无法与岗位对接。此外,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分布和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间缺乏合作资源。因此,只有通过共建、联合等形式建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布局,积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才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 职业学校自身改革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无法对接,从而制约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创新,才能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全面发展。(1)改革办学模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3)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师资队伍,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水平。(5)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6)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简称: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实施,全国1000所中职学校分批次开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有了改革新思路,改革成效明显,并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和互相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过去和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任重而道远。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增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全面参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学校自身深化改革和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新时代的"新工人"出现短缺。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限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和精度。未来经济繁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未来经济竞争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技术的竞争。因此,要把职业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改革和开放两大动力来推动,无论什么样的推动都需要依靠人才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面向人人的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虚拟经济的浮华遮迷住双眼的发达国家决心重振它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日本大地震、金砖国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昭示着新一轮国际产业链变革已经到来,全球经济格局也迎来一场全新的洗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新科技迅速带来全球工业的重新变化和革新,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

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通过三十年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头衔揽入怀中,可持续发展势不可挡,但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用中国职业教育的杠杆,撬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才能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水平提升,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迎接未来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职业教育,未来经济,新型工业化

[2]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相关国家政策文件[R]

[3] 高学海.QQ空间日志.《用职教的杠杆,撬动"第三次"工业革命》[EB/OL]

第11篇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第12篇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第1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目的;完美的就业

作者简介:李兴洲(1965-),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07-03

职业教育以其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直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彰显其自身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地位。“为了就业”的目的追求,从职业教育产生的那一刻起,便鲜明地内在于职业教育的生命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热切期望,“为了就业”的教育目的显然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而“为了完美的就业”更适合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愿望,也只有更好的促成人们“完美的就业”,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就业――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

职业教育从其产生的历史来讲,一开始便是因从业需求而产生的,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完全为了适应和从事某种职业而自发进行的,也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就是为了就业。它最早是在工场、作坊中自发进行的,后来是在工厂、企业的车间中进行的,而不是从教育系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业革命以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主客观需求的结果,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新和变革的结果。

强烈的就业取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驱动,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传统手工作坊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后的职业教育便具有了鲜明的教育特征,逐渐成为教育系统和教育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兼具强烈的就业取向和明显的教育特征,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大的分歧。

在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早期,职业教育主要是一种生存取向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生计,为了满足受教育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计需要。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徒制就是这样。学徒制的产生,主要不是以技术和技艺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技术和技艺的授受,训练徒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谋生和就业做准备。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规模化了的学徒制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结合,其目的仍然是基于生计和就业的需要。例如,18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国家大量出现的慈善学校,均以贫苦儿童为对象,开展有现实效益的技术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技术与技能的授受,养成学生必要的职业素质,找到一份适当的职业,自食其力,并进而服务社会。

以后,一向鄙夷西洋工业文明为奇技巧的大清臣民,不得不转变传统的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西方的职业学校模式,开办实业教育。一时间,机械、轮船、矿务、电报、铁路等专业技术学堂纷纷涌现,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振兴我国的实业、推动我国最早的产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后我国勃兴的职业教育热潮,从国家的层面讲,是为了振兴民族的实业,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从个体的层面讲,是为了摈弃读书人只能“之乎者也”、重文轻技的流弊,促使读书人走出禁锢的书斋,学习有用的技术,形成有用的技能,从事富国强国的实业,不仅为了国家的富强,更是为了个人的就业,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近代,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如陶行之的工学团教育行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黄炎培开办的职业学校和补习学校等,其直接目的也主要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他们开办的学校主要是面向那些不能升学的儿童或失业者,授之以职业上的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以维持生计。

职业教育产生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谋生和生计问题,可以说,为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见,就业取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就业本身是有层次和品质的差别的,不同的就业层次和就业品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质量,使无业者有业与使无业或有业者乐业,是两种不同层次与品质的就业,其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后来又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终极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14年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指定成立的“全国帮助职业教育委员会”在建议立法支持职业教育的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消灭“不自愿的闲散”、“不适当的就业”和“不完美的就业”三种人力资源浪费的最好途径。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应当是为了完美的就业,使就业成为人们生活与生命过程中的完美环节与惬意体验。

二、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其自身也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和谐的成分,比如,人们常常感觉到今天的职业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谋生和乐业彼此分离,在许多人的思想和言行中,职业教育仅仅是一种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仅仅掌握未来从业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成为时下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必须传授学生未来谋生的基本技能,但谋生和找到工作绝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如果仅仅把谋生和找到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那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肤浅认识。职业教育原本就有更高的追求――完美的就业,也只有充分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完美的就业,才能尽显职业教育的本质,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谓完美的就业,就是学生经历过职业教育以后,能够顺利地从事某一职业,并乐意从事这一职业,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完美的就业就是一种“乐业”的境界,是一种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从而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有人可能会辩驳说完美的就业也是就业。但是,就业与完美的就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仅仅是为了就业与追求完美的就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仅仅为了就业的职业教育,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日后寻找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这种办学理念进行,很少会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这种为谋生而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完全丧失了自主和自我,成为一种工作的机器。以完美的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加美好的就业状态――完美的就业。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的就业状态,要求学校不仅要有更高的办学目标和追求,而且要有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着想,而且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嬗变,大致经历了生存目的观――实业目的观――人的全面发展目的观几种形态。早期和近代时期的职业教育,大都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或者振兴实业的目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复兴和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更强调人的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日益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目的的认识也受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巨大影响,不少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无疑是积极的和正确的。但是,对职业教育而言,“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显得太笼统,不能具体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

对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对职校生的要求。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落实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完美的就业。

三、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实践思考

要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和养成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例如,联合利华公司对员工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两个方而,共10项要求:职业精神方面要求职工要有目的清晰性、团队合作精神、自信诚实、企业家精神(包括是否能承担责任和勇于冒险等);职业能力方面要求职工要有客观分析能力、实际创造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发展他人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市场向导的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实现完美的就业,需要习得必要的职业素养。

(一)基本能力素养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也是未来职业对职业学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资本的准备和积累,职业学校的学生将很难谋得合适的职业,更遑论完美的就业。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曾提出“关键能力”理论。他认为职业教育应瞄准四种关键能力:①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等;②水平迁移能力,即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共同的知识原理,如测量技术、机器维护、劳动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计划安排、合作等;④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如社会和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等。对职校生而言,这些“关键能力”确实关键,是实现完美就业的必要基础。

(二)身心素养

强健的身体是完美就业的保障,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对于完美的就业而言,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心理素养是指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影响人的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正确认知,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情感,持续的职业意志,是从业并且乐业的关键心理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才能乐意从事某项职业,并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快乐,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三)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是讲道德的,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他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操作手。如果一个人不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名完美的职业者。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四)职业适应性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从事一定的职业。因此,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必须充分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职业的准从业人员。

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大都希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精于技术,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扮演宏观决策的执行者,又能扮演微观执行中的现场决策者和组织者。显然,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高度综合的工作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准劳动者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能力。

(五)现代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从职业文化、社会人文要求和时代精神层面来寻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为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文化的教育,寻找职业素养教育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结合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加强对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杜威曾经指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职业是现代人的栖息之所,也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当是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只有如此,职业学校学生才能愉快地就业、完美地就业,才能体验到就业的乐趣,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黄炎培.年会词.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8页.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三年发现的新生命.黄炎培教育文选.第320页.

第14篇

关键词:汽车职业教育;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6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汽车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的吸引力不强等。面向未来,教育部提出了构建以“产教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先例的研究与比较,并结合成都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及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项目的探索经验,本文围绕面对未来如何展开汽车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一、整合汽车教学资源,深化“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实现产教和校企共赢

由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不同学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不同层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汽车职业的社会吸引力不强,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学习资源和大部分中职学校汽车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十分短缺。

因此,一方面,应该整合汽车技术资源,并联合汽车企业,集思广益,建立全国汽车应用技术网络资源库和汽车职业教学资源库,使它为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技术行业服务,并且成为从事汽车技术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平台。从而,提高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汽车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汽车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产教对接,协调推动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合作理论、指导合作发展;设计合作制度,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项目;破解合作难题,形成合作机制。

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制是一种非全日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和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全国及省级汽车类竞赛取得了好成绩,如,“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营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电磁组二等奖”、“四川省房车精英赛第二名”。其模式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资源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汽车创新设计与制造,同时参加相关大学生汽车类设计大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进行开放式学习,培养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自身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加强汽车中职师资的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的聘用制度

从历年来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吸引力不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汽车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模块,也应该重视中职师资的建设。通过对一些中职院校的调研,目前我国中职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教师数量不足、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优秀中职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汽车类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而专业课教师中同时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少,“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较低。然而,全国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培养自然科学学科的师资,缺乏对汽车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为了解决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中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汽车中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再者,国家应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持续开展“产教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特性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训教师是“在企业里或其他非学校机构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在业务上和品格上合适的人员”。按照德国法律,实训教师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VEO)规定的资格考试。另外,成都师范学院为解决职教师资的问题,在普通学科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的目标,鼓励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模块,汽车工程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学校师范生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努力建设汽车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块。

三、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汽车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沟通与渗透

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汽车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技术培训体系;二是汽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汽车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样来看,汽车职业启蒙教育,甚至是整个职业启蒙教育,难以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我国普通教育强调学科本位,没有很好地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很少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甚至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是主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极少提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汽车产业知识更是不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则非常小。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人数并不多。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也很少,这种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有利于其在教育分流时,对专业和职业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加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很少有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汽车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升学,基本上只能升入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况且这部分人的比例非常小。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设了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但这基本上成了一部分考研分数较低的学生逃避社会的选择之一。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又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却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况且这部分毕业生属于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人群,再加上他们也不具备职业技能和知识,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去职业化”。这样一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形成了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求失衡。

基于以上思考,面对未来,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技术本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使一些汽车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定位于职业教育目标,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提倡部分职业教育质量高的汽车类高职院校向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再者,逐步完善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使我国汽车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4-56.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

[3]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欧阳育良.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1):56-59.

[5]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第1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价值衡量;职业特征

职业教育的开展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的开展也要以职业需要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目标,只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得到体现,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一、以职业教育的价值衡量语文教学的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衡量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可以为市场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可以为失去职业的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服务,使这些失去职业的人员重新具有新的职业能力,而因此获得新的职业。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可能是一种满足感的需求,也可能是一种获得感的需求,还可能是一种爱的归属与成就感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精神满足的去除物质化的需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去除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正像一些教育家认为的那样,如果职业教育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教育实施的终极目的,那么职业教育的价值就显得过于狭隘,以此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实施,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必然失去对职业精神层面的需求,转而变得只是满足于生存所需的就业需求,这样的职业教育就是去除其本应有的价值体现。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提升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与掌握语文知识的教育,其教学价值的体现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就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而是人的发展的教育,它所发挥的教育既要满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又要满足于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需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除了要掌握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学会怎样做人,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让职业教育实施中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较为突出的差异就是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需要,同时,职业教育还要满足学生对未来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学生正是通过职业教育方式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基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语文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重视语文技能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的实施中,要做到行之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就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只有通过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而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实施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恰恰忽略了语文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一些现有的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依然承袭着普通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与学生现实的职业技能的需要相脱节,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感兴趣,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欠佳。因此,要从职业学习的理论层面改革现有的语文教学的实施理念,要改变原有的不适应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以职业的需求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重视语文教学职业情境的创设,创新职业语文教学的方式,以职业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开展目标,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从职业特征的层面来理解语文教学的实施

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包含着诸多的属性,这些属性都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独有的属性特征,其中职业教育所蕴含的职业技能的属性特征,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属性特征,其他的属性特征只是这一特征的附属特征。

职业是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与其他教育语文教学有所区别之处,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施也必须要以职业的形式来实施,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从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上,语文教学都要以职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要力求使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职业特征的需要,要使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向社会开放,沿着职业特征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以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职业性特征作为教学实施的方向,要立足于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优化,使教学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创设语文教学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职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开展中,以职业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职业教育为视角,对语文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