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的硬件及作用范文

计算机的硬件及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的硬件及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的硬件及作用

第1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崛起,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与科研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当前民众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充分实现对计算机发展中的软硬件设备完善、计算机性能和水平的提升、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研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网络技术及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各行业的全面进步。自上世界90年代,我国已经加入互联网中,并逐渐实现了开放的中国公共互联网网络,实现了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也正因为互联网能够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和机会,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展开科研工作的核心技术。自进入21世纪后,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成熟的趋势,并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应用地位。实现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1]。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中的主要应用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协调,从而实现更加透明化的网络资源整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等,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是指在运行过程中的软件,虽然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是却在计算机的整体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充分利用软件与硬件的作用,以便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使其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流畅。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在计算机中,主要是指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打印共享局域网、邮件服务器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共享、网络存储共享、资源备份、设备共享等,在通常情况下,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如:教育类资源的共享、专业文献的共享、应用文书的共享等,这些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中的作用来实现的[3]。因此,网络技术对于资源共享来说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若是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只能是单纯的机器,并没有存在的真正意义。

2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网络技术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存在,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现如今社会的人们来说,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当下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经过不断地发现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切实说明了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重要作用:1)具有软件许可证网络化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软件许可中,我国通常采用的是人工管理的方式,手动定期开放和关闭,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需要,但是与我国当前全天开放的状态相违背,从原来的定期开放和关闭逐渐变成了任意时间开放,这样很容易对网络以及机器的使用造成影响,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去管理,同时也影响了用户使用,还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对于软件版本的问题,由于人们在空间上和认知上的差异,很多人使用的软件版本都存在着不同,在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将工作站放到同一地区,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仅耗费了过多的时间,还浪费了很多人力,且容易导致机器的损伤。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研等方面来说,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4]。面对上述问题,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软件许可证网络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用户只有在具有软件许可证的条件下才能对软件加以使用,这不仅是对软件自身的一种保障,同时也能够对计算机以及软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给予一定保障。当计算机中的软件许可证被释放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软件进行使用。就目前计算机系统发展中的常用性软件而言,通常会将办公软件安装在以往的计算机服务器上,因此在用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过程中,会占用较多的CPU,在数据的处理速度上也较慢,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实施其他的操作,将会导致CPU内存占用过多,而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获取相关信息的知识。就整体效率而言,这是一种相对落后的处理方式。而在利用软件网络通行证自动化管理模式后,能够充分降低计算机使用中的CPU内存占用量,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减少计算机系统处理相关数据的时间。此外,也能够有效实现各项资源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共享,最终形成比较全面和快速的计算机资源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用户实现更加高效的工作[5]。2)具有强化软件安装的作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通常会在计算机中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而在通常的办公条件下,一些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经常会占用内存,导致计算机硬件内存经常被占用,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占用着用户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此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在计算机系统发展中,对软件的使用能够充分实现自动化的选择。在计算机网络安装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软件安装环境的强化,能够从不同程度上降低计算机使用中,其硬件运转时资源的占有空间。此外,也能够有效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运转时,其资源产生的诸多资源压力,提升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性能和水平。用户只需要在相对应的网络系统上登录,就可以对服务器实施自动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软硬件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可以对用户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备份和管理,以防止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避免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困扰。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为用户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在当下人人都需要计算机的时代,网络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此外,在传统的软件安装选择方式上,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计算机上的资源丰富程度来进行选择和安装,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在资源不是非常丰富的时代,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后,软件的安装已经不再需要用户自己进行选择,相反,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实现软件的自主选择和安装。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不会造成数据的拥挤现象,在内存的占用上也提升了许多,计算机的运行效率有效提升[7]。以Windows瘦客户机为例,在当前的计算机中,软件的费用相对较高,有的甚至要比硬件设施的成本还要高,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成本,而瘦客户机的应用则不需要进行软件的购买和安装,该机器会主动分析网络软件以及硬件资源的丰富性,并以此为基础自动为客户安装需要的软件,这样,在基层软件的共享工程中,可以为用户节约很大一部分开支。3)具有内外资源共享、外化磁盘网络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计算机中,所使用的外部设备主要是一些单挂机来对整个服务器或是工作站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在运行的过程中负担较大,不仅会影响计算机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就是将计算机中的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有效结合,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后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提升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中,通过软件的开发历程,进行相关模型的创建,实现了内外资源的共享,而这种内外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也促进了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发展[8]。如:最初的V模型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TDD,这些都是围绕着内外资源贡献而进行研发的,在这其中,相关研发人员在软件的开发和完善过程中将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自动转换,创建了合适的模型。因此,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具有内外资源共享的作用。此外,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还能够对外化磁盘实施网络化的管理。目前,我国网路技术在计算机硬件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系统管理员直接对用户进行管理,实现系统和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二,磁盘自动挂接,在用户需要相关资源时,计算机可以自动查找相关数据,并及时输出,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外化磁盘网络管理。这样的方式是如今较为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使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不仅仅是具有内外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外化磁盘网络管理的作用[9]。以Windows瘦客户机为例,在当前的计算机中,机器的安全保护系统并不是十分完善,很多资源还存在着容易被窃取的危险,软驱、光驱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而Windows瘦客户机的整体性能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这种机器的安全性能很高,在基层共享工程中主要应用于舞台艺术、应试节目、教育领域等,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在性能上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会替代老式的计算机。

3结束语

总之,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网络技术研发工作还在不断深化,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也在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有效结合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前进的空间非常大。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会发挥出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试论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资源共享[J].信息系统工程,2016,5(2):49.

[2]于童.网络技术应用下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7(4):75-76.

[3]付潇宇.浅析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11):182.

[4]范玉红.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作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9(8):27-28.

[5]任军,王子超.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3):235+237.

[6]宋晓鸣.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资源共享[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10):26.

[7]靳令征.论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5):46-48.

[8]李孔泽.论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3):164+170.

第2篇

【关键词】 药品检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药品检验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要处理药品质量监督检验、国家药品标准的起草与修订、药品质量与药品检验方法的研究、新药审批等工作,涉及大量的药品信息[1]。随着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给药品检验机构的业务处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快捷、信息量大、存储量大、信息可统计和分析能力强等优点在药检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技术水平也逐日提高,药品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为药品监督执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对检验过程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将收集到的各类药品检验信息加以分析,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使监管者能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笔者经过多年药检部门的工作积累,认识到将药品检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加强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药品检验的效率,保障药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1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检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自1984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情报处(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信息处)成立起,情报处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的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中央、省级和地市级三级药品检验计算机管理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药品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及信息技术硬件产品价格的下降,全国各省级和口岸药品检验及部分地市级药检机构都建成了局域网,逐步展开了业务和行政办公的网络化。以中检院为代表的部分药品检验机构建成了自己的网站,把对外宣传、检务公开和为客户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中检院综合管理系统、省级药品检验业务管理软件在各单位的业务和行政办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药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2]。此外,上海、广东和北京药品检验所业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使用了符合国家实验室认可要求的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成为了全国药品检验系统的检验业务软件建设的排头兵[3]。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药品检验工作带来的效果

首先,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规范了药品检验的工作流程,增强了检验数据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有效地保证了检验信息长期保留的科学价值。以往,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只是简单的互相参考借鉴,随着IEC/ISO实验室认可准则的逐步推广,各级药品检验机构通过认可,符合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药品检验机构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检验数据更加科学有效。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加强对药品检验过程管理,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以笔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为例,高效液相色谱仪网络化管理就是很好的实例,此种管理模式提供对于仪器、用户、数据的强大管理能力,配合相应网络软件的使用,实时完整准确地保存试验用仪器的各类信息,确保各类数据的原始性和可追溯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直观的管理界面来完成相应的集中管理工作,检验人员可根据实际工作合理安排使用仪器,避免了以往仪器和人员的分散式管理及仪器使用安排不合理导致检验效率低下情况的发生。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药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检验工作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是各级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才能确保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各级药品检验机构人员进行信息化意识的培训,就成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建设及能对药检工作带来哪些成效,要让相关人员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大意义。

3.2 地区之间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相对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已走在前列,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基层药品检验机构连联网都还存在困难。这就严重制约了药品检验机构的信息化发展。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政策到资金都有所倾斜,如2006年开始的中西部药品检验所发展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

3.3 人力、财力不足

经费与人才严重制约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我国西部的广大欠发达地区,人力和财力的不足是导致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在加大投资,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把有限的资金和人才用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脚踏实地地把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做起来。

3.4 管理体系滞后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会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目前,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普遍比较零散,尤其是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合理使用尚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机的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在利用与借鉴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全国药品检验工作实践,建立一个符合药品检验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有力地开展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

3.5 技术体系不健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均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规范,但这些规范具体到

各地区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很多行业和国外相关行业已有非常详尽的信息化技术体系资料。从技术的角度,这些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可以充分利用与借鉴。

4 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建设已是势在必行,这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到药品检验系统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在国内、外很多行业也经过了多年的成功应用,对于我国药品检验机构来说,计算机网络建设就是使用成熟的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引入国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借鉴其成熟的管理软件,结合我国药品检验的实际情况开创我国药品检验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新局面。

5 对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硬件维修作用分析

相关的计算机专业学者对电子应用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维修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电子应用技术中包含专业的检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维修技术,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修时,利用电子应用技术对计算机硬件的故障问题进行检测,可以节省时间,加强了故障检测系统的分辨能力,提高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检测效率。电子应用技术可以对各种电子产品、通讯设备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和维修。计算机硬件维修离不开电子应用检测技术。

1电子应用技术分析

电子应用技术是指将现代的电子通讯设备系统和电子应用系统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技术。电子应用技术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电子技术功能、电路设计原理、电子线路设计、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维修技术、通信检测技术、机械制造原理等等。电子应用技术对我们日常中所应用的电子仪器设备、自动装备系统、普通家电等,都可以进行组装、检测、维修,还可以通过电路设计功能和设计原理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和观察,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组装过程、检测过程,一日_这此电子产品出现问题或者故障,电子应用可以通过其检测系统在短时间内检测出问题原因以及维修方法。近几年,电子应用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相关的专业人士也在对电子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口前,电子应用技术对于解决电子产品的一般性技术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电子应用技术还可以对传统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对于新的电子产品的开发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电子技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与下程技术的结合,是现代电子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结合的产物。电子系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电子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理论进行相关理论技术的分析,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电子应用技术可以为不同领域和不同的研究对象提供专业的信息采集、归类、整理,同时还可以处理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口前,各个领域都在逐渐的进入信息化模式,管理也逐渐的进入智能化,所以,电子应用技术无论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中,都属于一种基本的专业技术。电子应用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设备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从而进行更加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处理模式。在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的应用和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多专业性技能。电子应用技术是以电子信息产品和信息的处理技术为基础和前提,应用的范围较广。电子应用技术是电子技术科学、计算机技术科学、通信与信息科学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电子技术。其支撑点是电子信息处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核心系统。将电子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硬件的维修中,是以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本的技术原理,以电子应用技术中的操作系统和设计系统来对计算机硬件的故障原理进行检测和维修。

2计算机硬件维修中遇到的问题

2.1计算机硬件的主板问题

计算机的主板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多个小的电子元素构成,包括内、存、CPU、电脑板卡以及与之关联的外部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的主板出现故障,电脑的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问题,还会导致电脑死机。计算机主板出现故障的原因大多是主板被破坏或者是电脑病毒的侵入。电脑一日_被病毒侵入后,会造成数据的丢失,还会损坏主板的扩展卡和扩展槽。一日_扩展卡和扩展槽遭到损坏,用户的声卡将会无响应。如果CPU的计算机频率出现问题,可能会使电脑故障不显示。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对电脑的CMOS进行检测和维修。只要清除CMOS,电脑故障便会得到有效的解决。通常计算机的主板出现问题,还会导致计算机画面出现问题,这种故障需要更新BIOS计算机软盘。计算机的电池用的时间过长会损坏电路板,从而导致主板的损坏。计算机的主板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在对计算机的主板进行重新安装之后,如果依旧还是无响应,这时,应该对计算机的其他硬件进行检测,了解计算机故障的具体原因,检查计算机是否能够正常启动。在确定计算机电源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对计算机的主板进行专业的维修。计算机主板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主板出现问题后,应该对主板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然后进行专业的维修,从而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2.2计算机硬件的硬盘故障问题

计算机硬盘是存储的主要下具,计算机硬盘对于计算机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硬盘影响着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情况。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硬盘无法读取、计算机不识别硬盘,出现此类状况时,大多是硬盘出现了故障。此时,应该检测计算机上硬盘设备的数据线连接是否正常,电源处是否断电。计算机硬盘关系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安装系统,简单的硬盘故障问题,可以通过重启电脑进行自动修复,如果是硬件的故障,那么重启电脑是无法解决此类问题的。通常来说,硬盘故障分为两种,一种是硬件故障,另一种是软件故障。硬件故障引起的问题通常比较好处理,软件故障引起的问题比较复杂,处理的时间也较长。比如计算机系统的无法启动和无法关机问题通常是硬件问题,通过格式化或者重新启动即可解决。如果是硬件的设备不兼容、电源不适配等计算机硬盘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会比较复杂,首先要先检测电路板中的线路是否正常,再来检查计算机启动时是否异常,如果这两者都不存在问题,那么应该对计算机系统中的BIOS进行重新清除设置。

3电子应用技术在计算机硬件维修中的作用分析

3.1利用电子应用技术准确的检测出计算机硬件的具体故障

电子应用技术中包含电路检测技术和通讯检测技术,计算机硬件系统通常是由多级电路构成,在计算机硬件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可能会出现硬盘无法读取、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开机、运行、电脑死机等情况。一日_出现上述情况,说明计算机硬件出现了问题和故障,首先应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专业的检测,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再进行全面系统的维修。电子应用技术中的电路检测技术是一项专业的检测维修系统,可以对计算机硬件的电路进行系统的检测,还可以检测出某一级电路的具体运行情况。在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检测过程中,如果由于检测设备或者人为的检测失误,放大了硬件系统中某一个子器件的故障,都会影响硬盘中电路的正常运行,还会影响对于硬件故障的判断,导致判断失误。利用电子应用技术,结合了电子通讯设备系统的检测,首先通过电路设计功能进行观察,然后结合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原理对硬件进行分析和观察,可以通过其检测系统在短时间内检测出问题原因。近年来,电子应用系统在不断地升级和完善,在检测系统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利用电子应用技术对计算机硬件故障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检测系统进行全盘的扫描,对电路设计进行观察,先了解到电路设计是否合理,如果计算机硬盘的电路设计合理,那么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的其他环节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检测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故障原因分析,主要分为两大原因,一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二是计算机使用年限过长导致机身内部零件老化。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计算机硬件故障,主要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比如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导致主板过热,没有定期的对计算机内部进行拆卸和清洗,强制关机等错误操作。计算机使用年限过长,会使计算机内部零部件老化,电压过高或者过低,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2利用电子应用技术中电路检测技术对计算机硬件故障进行维修

利用电子应用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检测,在检测出具体的故障原因后,可以通过电子应用技术中的电子线路设计、通讯检测技术以及维修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全面系统的修复。计算机硬件的维修方式分为常规故障维修和计算机设备电路检测技术维修。首先应该对计算机内部零件进行拆除,检测具体的故障原因,在拆除计算机的前提下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维修。还可以利用电子应用技术中的设备信号检测快速的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扫描分析。由于计算机内部的零部件较多,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检测时,应该全面系统的检测每一环节,避免在检测过程中产生遗漏现象,需要二次返下和重复拆卸。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实际维修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的实际故障原因,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和维修计划,采取合适的维修方法,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修复。在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常规的故障维修时,首先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找出故障的基本原因,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修之前,应该先将计算机通电,然后将机箱进行拆卸,主要检查电路故障,应用电子技术对硬件电路进行检测,可以采用电流检测法和电压检测法,观察机箱内的电路是否有漏电、短路等情况,根据不同的故障情况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案。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精品课件 制作与应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建设的基本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在原先的计算机原理、输入法训练、计算机辅助工具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与多媒体应用等新技能,实用性更强。在改革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技能,这不仅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成为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辅更强,甚至成为各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

2.教师是精品课件制作的主力

教师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他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并且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是精品课制作的主力和具体使用者。

3.教学手段的改革重在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入门课,陈旧老化的黑板式教学,简单演示式的电子教案,已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工作要求。高新技术应用软件模块的引入及多方位与相关学科的链接,进一步地要求精品课件建设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精品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几点体会

1.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制作

精品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组建了课件制作小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章节、模块分配给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每一个课件量精确到每节课的45分钟,再将各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集中起来。课件制作小组进行各课件的“串接”,然后按教学计划,课件随机由代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后征求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意见,经过后期改进,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精品课件教学工具。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推出,课件制作小组在原精品件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使精品课件始终与先进技术接轨。

2.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专业化链接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其他专业的辅助作用增强,成为其他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这就要求精品课件必须加强与相关专业的链接,因此课件制作小组特别增加了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的课件时,结合机加工专业的万向轴专业课教学,将万向轴的工作原理通过幻灯片制作并展示出来。再比如我们在制作“EXCEL电子表格”一节课件时,将财会专业的“数据统计”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计算化公式、统计报表结合赶来,深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特点。

3.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互动性

应用精品课件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精品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运用的学习工具。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精品课件的使用,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精品课件放到了校园网上,以便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下载。同时,我们向学生们公布了课件制作小组的邮箱并开通BBS,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论坛供大家讨论交流。师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上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精品课件的更新与改进。

4.大胆尝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新的考试方法

引进了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按精品课件的章节及教学进度进行阶段化、模块化考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每一节精品课件所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成题库。在每一个精品课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学分,按总学分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打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

三、验证教学应用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在精品课件的推广和教育改革尝试中,做到了“理论讲解有载体、技能实训有实体”,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个别班级的通过率达100%,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质检管理;质量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9-0092-02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增加质检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是质检管理工作目前面临的重要内容,质检信息化、数字化已是质检事业的发展趋势。把计算机引入质检,使其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解决长期以来质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复杂、繁琐、不便进行动态管理、且统计查询效率极为低下,又容易出现错误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将计算机应用于质检管理工作中,使其进入了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高效之路。

一、质检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质检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质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已十分广泛。而在我国,由于对质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在这一方面一直比较落后。

以某检验所为例,主要表现如下:

1.机构成立于1985年,至1994年,管理工作都是手写完成。1995年至2001年期间,采用DOS环境下的WPS。2001年以后,使用Windows环境下的Word等软件。这样的管理方法涉及的人员多、时间长,且不能随时反映变化情况,繁琐、效率低,易出错,给质检管理造成了不便。

2.虽然已经引入了计算机,但由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基本素质较低等原因,往往只用来打字、打表格或当计算器使用,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很低。

3.虽然也使用了一定的质检管理软件,但大多是自己的员工开发的简单的管理或计算程序,存在以下不足:

(1)系统开发匆忙,没有全面调研,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设计模型不完整;

(2)多数工作在DOS环境下,无WINDOWS环境下友好的图形交互功能及丰富的软件支持;

(3)功能较简单,无法实现全面、动态管理。二、计算机在质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数据收集。电子计算机数据收集分为人工收集数据和自动收集数据两种方式。人工数据收集是通过人工来收集数据,然后,由终端设备输入计算机中,经处理或直接为整个系统共享。自动数据收集是通过自动化仪表设备自动地采集相关的质量数据,并且自动地输入计算机中。

2.工序控制。电子计算机对工序(或过程)的控制系统通常有:直接数字工序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工序控制系统、计算机操作指导的工序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和计算机监督控制相结合的工序控制系统。

3.质量检验和分析。计算机用于质量分析时,其中预置有固定的计算程序与统一的计算方法,把质量数据输进去,就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图等进行统计质量分析。

4.质量仿真与研究。质量仿真就是用系统模型结合实际的环境或模拟的环境条件,或者是用实际的系统结合模拟的环境条件进行实验、分析和研究,进而寻找客观规律的方法。仿真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实际系统建立之前,求得与其相一致的结果。

三、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一)需求及对应要求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质检业务量大增,原来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系统应具有相当程度地自动化。

2.本着抽检分离及公平、公正原则,系统应设置相关管理权限,如检验科室不能了解样品相关企业的信息,业务部门不能了解样品检验数据及是否合格等。

3.为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需要,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4.质检机构投资大回收慢,系统投资不宜过多,软、硬件选型应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应具有良好的可继承性和可扩展性;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水平,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发展余地;产品成熟、可靠,最好有成功的应用经验;具有强大的汉字功能;能选用微型机则不选用工作站;具有良好的数据管理功能;只购所需模块;尽量减少选用种类,降低集成的难度;具有良好的图形界面;考虑现有资源的重用问题。

(二)方案设计

开发策略:与有技术、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单位联合开发。

开发模式:基于现状,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需要,有条件的可以升级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开发方法:采用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的混合法。

开发工具:选用Delphi,为编程人员提供了可视化开发环境,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高效优化的原代码编译器等。四、系统配置

系统的软件配置: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NT,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通信、网络连接、应用程序服务等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ybase SOLServer System,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中文版,为应用系统提供操作平台,通过Sybase Open client与服务器连接。

系统硬件选型: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硬件配置本着“投资少、有实效、兼顾一定先进性”的原则进行。在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设备。基本配置如下:

服务器:2GHz以上双核CPU,2GB以上内存,40G以上容量SCSI硬盘两块(组成磁盘陈列,其中一块用于备份数据),VGA显示器,DVD刻录机(用于数据备份及导出),不间断电源UPS;推荐使用品牌服务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客户端:1GHz以上CPU,512M内存,40G硬盘,VGA显示器。

五、工作流程及系统功能

(一)工作流程

业务部门接收样品并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打印样品游转单据,与样品共同交付相关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检验完成后,输入检验数据并审核,由业务部门打印检验报告。签发检验报告后一个月,业务部门将该检验数据归档。

1.管理权限:工作人员使用专属加密盘登陆系统,拥有各自部门的相关管理权限。业务部门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检验数据不可见;各检验科室不能浏览其它检验科室的任务,且样品及企业信息中的生产单位、委托单位、商标等信息不可见。

2.记录功能:业务部门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退回检验报告及检验科室输入、审核检验数据时,记录相关人员及时间(调用服务器系统时间,不受客户端影响);因数据输入错误,需将报告退回检验科室时,记录错误类型(业务室录入错误、检验室输入错误或无错误需再次打印报告)及报告退回前状态(合格、不合格或不予判定)。

3.查询功能:各部门可输入关键词查询相关权限内的信息,方式多种多样,如按日期查询、按检验科室查询、按状态(登记、检验、审核、打印、档案)查询、按是否合格查询等,档案状态信息因不能再次更改,设为全局共享信息,无权限限制。

(二)系统特点

1.先进性。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ybase SOL Server,前台开发工具选用使用方便且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开发工具Delphi,系统操作平台选取Windows NT和Windows xP。从系统的平台到开发方式和工具都具有领先水平。

2.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磁盘陈列和DVD刻录机对数据库的备份有效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发生故障可迅速恢复。UPS能有效预防突发断电情况。

3.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具有DOS环境下开发所无法具有的界面友好的特性,良好的中文操作界面,统一的分类编码,方便、实用、操作简单、直观,为操作者提供了熟悉的中文对话环境,使操作者能很容易正确地操作。

4.硬、软件的开放性。系统从软硬平台到应用程序均采用开放结构,对用户今后系统升级和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5.自动化。输入样品名称,自动显示检验项目及检验费用;根据检验项目及类型,自动计算检验费用;自动生成样品编号;自动显示当前任务数量及检验合格率;自动打印样品流转单据;自动生成报告;自动生成统计报表;自动提示近期应检定设备。

第6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合作学习

前言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今中职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能够有效的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使用。因此,计算机教学在中职的改革与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意义

合作学习可以看作是一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策略,但不论她是什么其目的都是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与技能。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达到理论知识,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目的。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其中有非常多的知识点和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表现出学生的主题地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在第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投入热情与激情,认真学习。第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各个学生的自身想法,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与个性。第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同学能通过讨论合作更团结,能够学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同时通过交流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第一,结合实际,设计教学目标,进行合作学习。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充分结合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能体现教学目标,又适合展开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比如说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一概不知,全无概念,在此种情况下一般就不太适合合作学习,可以有老师前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或者有同学自己先大概了解,之后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掌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节省老师的时间提高效率,因为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同学的互相帮助下掌握哪些自己没有掌握到的知识。例如,在对word的有关操作进行讲解时,可采取教师讲解或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首先由老师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或者有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由老师给同学发一份样例,让同学们自主做出一个相同的word文件,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对其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第二,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的自行操作。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帮学生解答疑惑,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且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但通过合作学习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很积极的去自主解决困难,学习与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思路,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一边加深记忆。第三,任何教学都离不开合理的奖惩。奖励可以使人产生喜悦,也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奖励的鼓舞下学生会表现的比以往更活跃,同时还有一定的竞争机制存在,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同时合理的惩罚制度也是必要的,惩罚可以不断的鞭策学生,是学生提高动力或危险意识,减少学生的消极意识或不作为。所以奖惩制度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抑制学生消极性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不断探索与学习的动力。

3.加强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论何种教育方法都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同样如此。而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分配与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时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滥竽充数,老师需要要求学生做好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记录,防止过于依赖其他同学。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第二,采取适当的分组策略。分组策略一般为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种,然而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异质分组的效果要远远高于同质分组,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异质分组,比如,将知识水平不同或者学习风格不同的同学放在一组,将那些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水平高,好奇心强等等这些同质的同学分配在不同的小组,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第三,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大量实践证明对小组采取整体评价,形成性评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活动更容易展开,同时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更好。比如,在对对ppt演示文稿的分组展示中,各个小组可以先分别对自己组的演示结果向大家展示并分享对自己此种方法的看法,然后再通过对比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评论,找出其他组的有点以及不足,最后由老师做出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可以先通过对比自己感觉所做成品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由其他小组以及老师的评价可以高度认识到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更深刻的掌握内容。

4.总结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实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更好服务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宁洁.基于合作学习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刍议[J]求知导刊.2013(2)

第7篇

关键词:媒体条件; 计算机音乐; 制作技术

计算机音乐就是集中了作曲、指挥、演奏、以及录音为一体,这就使得之前的传统教学以及创作都有了很大的变革,进而衍生出一种用计算机进行作曲的思维,最总达到创作与音响的同步。

1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概述

所谓计算机音乐就是指在利用计算机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软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效果的处理器以及具体的数字声音发生器所创作的音一种音乐,此外,计算机音乐还包括在广泛意义上的一种以计算机所参与到的所有的音乐活动中的活动。林德尔,英国的一位理论家与作曲家,也是音乐家,他曾经就指出,“对于音乐的未来,其实它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以及发展是最为密切的,探求并不是局限于作曲技术的一种变革。”对于计算机音乐的本质来说,探求就是集中于作曲、指挥、制作、录音为一体中,这就使得这种音乐创作的技术相对于之前来说,发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发生了一种质的飞跃。计算机音乐在多媒体基础上,进而来开拓出了一种新的天地,得到一种用电脑进行创作的新思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创新,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不断的更新,这个社会对于这种高效的音乐需求也必将会随之增加,比如说对于一些商业性的或者是非商业性的,盈利的或者是非盈利性的一些宣传,还有广告等。这就给很多以合成器、计算机等来制作音乐的一些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2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

2.1 利用计算机音乐优化音乐创作

     运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音乐的一种学以致用,在计算机音乐技术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这种技术制作出的音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管是优美的典雅的古典音乐,还是振奋人心动感超强的立体声,这些都有着计算机音乐的相关成分。在我国,在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建立了计算机音乐的实验室,这是我国首个以该项技术建立的实验室,随后,北京大学建立了音乐声学以及计算机音乐研究室,后来,中国的音乐学院以及武汉音乐学院也都相继开展计算机音乐研究室,这些音乐室以及研究室的建立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计算机音乐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可以说是我国计算机音乐的先驱。

2.2 计算机音乐技术软件

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就氛围以下几种。

2.2.1   智能软件

从正意义上来说最主要的软件就是这种智能软件,专门用于创作并伴奏,将旋律准确的输入,将和声配置好,进而来自行选择一种音乐风格,这时乐队就会来有序的规整的跟着音乐自行的伴奏。

2.2.2   音序器软件

在计算机的音乐处理中就会用到这种软件,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目前来说,音序器软件有很多中,其中有一种是Cakewalke软件就是一种音频与界面的处理功能都很强大的软件,而且专门为MIDI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处理的一种软件,促进了音乐在处理时的自动化,这种软件凭着其方便快捷的操作性以及其强大的特殊的功能,以及得到了在很普遍的使用。

此外还有绘谱软件与音频软件,绘谱软件就是用于绘制乐谱中的一种软件,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显示并进行打印,它制作出的谱面相比较于排版印刷体来说,水平只高不低,此外,它还具备一种音序的功能,比较适用于对音乐的作曲。音频软件就是用于处理数字音频,转换以及修改MIDI的格式等。

2.3 计算机音乐制作

计算机音乐有着很多优势,实时可听、灵活多变,这就可以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供多种方案。它是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又体现出自己的创作规律,不管是在音色观念上、织体观念上、还是演奏观念上它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在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在制作一种管弦乐队的时候,如果还是运用之前的那种传统的乐队配器法来制作的话,可能就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不能得打管弦乐队的那种好的效果,第二,因为信息量过于太大,不能使得计算机来正确的将谱读出。因此说,对于计算机的音乐制作的这个方法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首先就应该对MIDI软件的操作要做到熟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学习管弦乐以及一些流行音乐的相关性制作,或者是来对一些伴奏音乐来进行制作,这样来进一步满足于音乐用于教学以及进行艺术实践,实现一种人机、教学、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思路。

2.4 绘谱的制作

主要指的是,专业的绘谱软件的相关性运用,它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顺利的完成一些总谱以及分谱的相关制作。相对比于传统的手工写谱,其速度是很慢的,而且也很容易出差错,即使是漏掉其中的一个音符也会对识谱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运用这种专业的软件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速度不仅快而且也会更加规范,能够完成各种乐谱的相关制作,比如说钢琴、管弦乐队、合唱谱等一些很复杂的一些乐谱的创作,而且还特别容易修改。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通过键盘的演奏来进一步写谱,达到一种音响与写谱同步的程度,这就容易捕捉到在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3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运用于教学

在音乐中,作曲的四大件就是“配器法”、“和声学”、“复调”、“曲式作品的分析”对于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达到一种理论与实际的相统一、相结合,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往往是一种无声的创作,停留在谱面上,学生不能将自己的作品予以真实的展现,更不能说进行修改并完善。而如果是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该项技术利用它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直观的面向学生,使得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感觉。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加更多学习的内容,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牢固度,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而是一种美妙的音响效果,而且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进一步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结合。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在和声课程中进行运用;在复调课程中的运用;在曲式作品分析中的运用;在配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在这些课程的运用中,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不仅准确而且迅速,这样也能节约了课时的容量,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将音乐的精髓予以掌握。

4 总结

总之,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以其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促进了音乐的创作,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能推进教学的现代化,其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涛. 音乐情感认知模型与交互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2009(4).

[2] 邵建平. 计算机音乐的“人性化”及其实践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2009(4).

[3] 范翎. 论计算机音乐中的音乐表现力. 南京艺术学院,2009(7).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消防;管理信息系统;指挥;计算机控制

1 计算机建筑防火系统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防火系统主要包括了辅助决策专家系统、智能调度主机系统、防火报警处理系统、数字录音系统、消防地理系统、计算机显示系统、GPS准确定位系统、重点场所设置图像监视系统、LED滚动显示系统等系统组成,计算机消防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主号码提取、被叫号码分析和自动分流、电话形式会议、数字化录音、辅助决策、报警管理、自动消除误报、报警电话自动接收排队、GPS电子定位地图及火警和消防车定位的防范、调度功能等。该系统功能详尽,服务项目多,是现代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计算机辅助软件,为做好消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计算机建筑防火系统的功能

2.1计算机辅助专家决策系统

计算机辅助专家决策系统在处理火警警报时,根据屏幕显示的火灾程度和种类来进行人为的判断。判断是不是重点防卫地区,属于重点防卫地区的就自动找到重点地区的报警库,将这个地区的相关信息和作战计划进行提取,发往中队的终端,等待接收;如果不属于重点防卫地区,系统则自动进入专家决策系统。通过专家系统的提示,指挥操作者利用专家决策系统数据库内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查询和分析。根据地区信息内的电话号码或者是地区地址来判断当地防火中队的防火能力,查看火灾大小和出现火灾的原因。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派车命令,能够显示出现火灾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势高低、水量是否充足、引火物质等等,重点保卫单位要做好防护计划,例如扑救措施,地图(平面、立体),出动人员数量、灭火器材数量及如何使用,灭火防卫布置图等等。计算机辅助专家决策系统是操作员进行辅助判断的重要工具,减少了人为防火判断的时间,简介缩短了救活时间,是整个系统的必要环节。

2.2数字录音和显示系统

数字录音和显示系统具有对警报信息进行录音记录,对报警信息进行屏幕显示的功能。当监控室内的录音系统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够自动接听,并把报警电话的方位、电话号码和通话时间记录准确。对于通话内容可以清晰记录成电子录音格式,存入在数据库内,方便操作者进行查询、分析和比较。而显示系统相对简单,重大报警信息介入后,都能够通过显示器显示在操作者面前,便于提醒和观察。

2.3GPS数字定位系统

  GPS数字定位系统能够通过矢量化的报警地区的电子地图数据库,可以将管辖区域的地理位置、建筑分布、公路和铁路路线,水量分布、消防器材分布和重点防卫单位等所有相关信息纳入到GPS数字定位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当中,能够显示分层,显示报警点,可以多级缩放、漫游、开窗放大、提示着火点,而且能够打印或显示报警地区的相关信息。出动中队车辆后,

实时接收GPS定位系统发送的各类信息,显示车辆位置信息,显示消防车的行车路线和到达火灾现场大约需要的时间。如果遇到非常大的火势,中途道路受到阻碍,该系统可以进行立即提醒,并提示可以更换的行进路线,减少错误路线行驶的机会,缩短救活时间。

2.4远程无线指挥系统

远程指挥系统可以将报警方位、时间等基本信息通过无线信号发往无线指挥接收机。持有无线指挥接收机得警员可以接收到总系统发来的调度信息、作战计划、灭火器使用等命令,警员也可以将自己所在的方位,救活的现场信息通过接收机传送给总系统,总系统通过现场信息还可以做重要分析,将分析结果传送给警员,方便了防火作战。中队终端可以自动将出车命令、通知信息等进行打印输出,指挥中心和指挥车终端可以无线通讯,通过串口,计算机将火灾地图等网络信息发送给无线设备,利用群信号收发功能将数据传送到指挥中心进行分析和记录。随着城市消防管理的发展,更加需要建立防火通讯系统,实施的快速救援,对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5重点场所录像监控系统

重点场所图像监控系统具有对重点防火地区进行录像监控、指挥的功能。它能够将录像监控系统进行联网,对各个监控单位的影像和声音进行录制,实时的将这些信息无线传送给指挥中心。操作员可以在指挥中心的电视屏幕上清晰的看见这些影像,方便指挥员对现场情况进行细致的排查,最后达到有效指挥操作的目的。

2.6火警处理调度系统

火警处理调度系统是将报警电话通过光纤集中联网到本地的消防部门的控制系统。指挥中心将报警信息中的电话号码、地理信息进行存储。指挥中心对报警的电话信息能够进行全面监听,代接和拦截。特别是对于手机报警,系统能够将电话自动接到当地的防火支队,由那里的指挥部门进行就近处理,方便、快捷。

3计算机建筑防火系统的维护

3.1相关设备维护

计算机建筑防火系统利用了高科技手段,采取的各种设备仪器也都比较精密,所以一定要加强维护。例如无线调度机要经常检查是否有电,电量不足时要进行充电或更换电池;无线光纤设备要定期进行排查,安装时要注意埋设地点选在不宜遭到破坏的地方为宜。另外,指挥中心的计算机也要经常维护,保证联网速度和日常操作使用。

3.2系统数据库的维护

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库数据要定期检查,对于数据要经常整理、排查、发现异常立即通知专业系统维护人员进行修复。没有管理权限的操作者严禁对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删除或修改操作。

结语:

建筑防火管理事业是我国消防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保障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建筑防火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对于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我们要更加重视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计算机;实践

1 引言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因此,如何提高高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 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2.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计算机课堂教学要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从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与出发点,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传统的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大大地抑制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更抑制了学生得创新和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为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个性的。在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2.2学生实际情况所需

随着国家对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更大,有些城市的学生在小学时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而农村的学生还有很多是在高中阶段才接触计算机,只会一些简单操作,有的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计算机水平从入学就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传统的班级整体上课,会出现水平低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水平高的同学不喜欢听的情况,使得教学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学生计算机发展水平、个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求高职计算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合作学习方式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合作学习中,教师把每个班的学生编成2-6人的异质性小组,采用合作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具体安排异质性小组时要兼顾好生与差生,小组人员通常由四名成员组成: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

3.1合作学习的特点

首先,合作小组的成员不仅要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当其他成员遇到问题时还要互相帮助;其次,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再次,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有效地沟通,是相互信任的;最后,合作学习的小组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

3.2合作学习的优点

1、合作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没有合作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这个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合作学习可以把学生凝聚成一个活泼、有生命力的整体,大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3、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比人的长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4、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4 教学实践与分析

4.1分配小组

为了构建合作学习的体系,首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的分组。分组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也就是要兼顾小组学习水平平衡,防止两极分化。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水平好的学生,也有计算机水平低的学生,以高带低,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合作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增强取胜的信心,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加好。

4.2 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高职计算机合作学习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教师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并在课堂上安排适合学生知识、认知结构的课堂活动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4.3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合作学习的小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问题太难,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一看就会,达不到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的动力大大减少。

4.4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促使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5.5合理评价基础上的奖励机制

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学习上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6课堂实践

    下面是笔者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节实践操作课的教学设计。

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要进行探究的新知识点、学习新内容后要上交的作品以及作业提交方式等。

5 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共同研讨、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提高水平高的计算机水平,也能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既能提高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密切联系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9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第10篇

关键词: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实践

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而由于大学招生规模快速扩张,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企业对从事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需求非常强烈,分析几个大型招聘网站的职位信息,也可以知道很大一部分企业期望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但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很多毕业生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企业也在为不能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犯愁。针对此现状,我们需要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类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产学合作是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精英教育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培训出企业所需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入企业后,也有不少学生感觉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应用型师资相对匮乏,难以培养职业素养高和技术应用能力多样化的人才,直接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

1理念及思路

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很好的衔接,中间存在较大差距,而通过产学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行资源信息共享,让企业和人才提前进行接触和交流,理解各自的需求。利用学校、企业的多种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校企合作,为解决人才衔接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首先,产学合作有利于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包括学生实习基地、实训基地,提供了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平台。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再单单具有理论知识,而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建设这些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其次,产学合作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产学合作,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主流技术和现实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产学合作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最终需求方参与而制定出的专业课程设计,肯定会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吸收企业参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与相关企业一起对培养目标、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等进行论证,使办学者对办学指导方向更明确,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要[2]。

产学合作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赢局面。我们还通过运行和实施机制完善产学合作,它的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产学合作运行图

在产学合作中,高校具有教育优势,企业代表真实的社会需求,双方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质量。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的优势,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边学习、边生产,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实现产学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学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企业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和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也达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达到学生、社会、高校互利共赢的目标。

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各方利益各有不同。学校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想通过产学合作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的应用型、创新型员工,同时能够在合作过程中直接利用部分人力资源创造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学生主要是想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学到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最好能够顺利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岗位。

产学合作能够较好地满足各方利益,企业通过和学生的长时间接触,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还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财富。学生通过实习等途径,很好地了解了企业的真实需求,为进一步学习知识明确目标,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接触更加了解企业状况,方便就业。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则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大目标。

2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实训基地

我们在浙江省内部分以数据库应用开发为主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让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直接到企业去,和对方单位员工一起参与项目的开发、设计、测试等工作,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和该单位员工一样。同时,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这样既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学术上的要求,也让学生进行了实际项目训练。目前,在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我校已经和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良好的合作,每年有20~30名学生去该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公司给每位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单位就业。通过实训基地实训,没有在该单位就业的学生也基本上都能够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3],企业也在实训基地招聘到了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产学合作真正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共赢的局面。

我们利用项目成员和分院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拓宽渠道,开拓数据库应用课程群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环境,使技术应用性本科人才养成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也可以缩短“后工程教育”的时间。企业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并通过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考察获得真正需要的人才。

2.2企业资深工程师主讲部分实训类课程

对于部分实训类课程,我们直接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主讲,实训内容也以企业正在实施的项目为基础,建立真实的企业开发环境和文化氛围,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训项目都来源于真实项目,项目开发就在真实的环境下,按照按时按质交付的目标进行,学生学习就像实际参加工作一样。去年的短学期,我们已经和浙江快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由快威科技公司派出多位工程师,作为主讲教师,主导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一个教学班的课程,我校也派出一名教师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在总结前两个短学期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我们继续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主讲部分实践类课程,同时本校教师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我校教师对实际企业应用场景的理解,培养双师型教师。

2.3邀请行业专家制定教学规划和设置课程

我们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一起参与教学规划的制定工作,使专业办学指导方向更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市场化,教学更有针对性。在对行业和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把关,进行数据库应用开发课程群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与修改,以保证培养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工程师。

2.4课程教学和国际认证体系结合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我们把部分课程教学直接和国际认证体系结合起来,因为很多国际认证证书被企业认知和接受程度很高,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有很大帮助。如在Oracle应用这门课程中,我们邀请快威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培训师来上课,该公司是Oracle浙江省唯一授权培训中心及认证考点。通过课堂学习和考试,学生获得由Oracle公司颁发的全球通用的OCA/OCP认证证书。随着Oracle数据库产品市场份额迅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Oracle数据库管理人才的严重紧缺,尤其是具备OCP认证的高级数据库管理人才。而拥有OCP认证的数据库管理员在业界得到普遍重视,并能获得较高薪水,学生参加考试并拿到认证证书,为他们求职和具有良好的职业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2.5将教师科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我们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同时通过教学带动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教师把科研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和主流实用技术带到课堂上,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和目前的主流技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教师还能够把科研项目的真实需求带到课堂上,为学生的项目实训创造条件。教师通过挑选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使他们在校期间获得更好的锻炼机会,也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由团队成员负责的“移动综合办公门户”科研项目,分成好几期来开发实施,我们每年都从教学班中选取部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这部分学生具有榜样和带动作用,使其他学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社会上的主流技术没有太大差距,而且又进行了实际项目的磨练,学生在就业时就具备了良好的竞争能力,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就业质量。

2.6编写以企业应用为案例的实训类教材

通过整理产学结合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库,我们编写和企业实际需求和主流技术紧密结合的教材,补充并完善了《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NET架构与应用开发实践》等实践教材,使产学合作在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上更加规范,具有可重复性。我们拆分并应用了教师科研项目,创建了实际数据库应用案例库。如“移动综合办公门户”这个产学合作项目,系统包括很多子系统,我们需把该系统的多个子系统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以及项目实训题材。我们以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组建,如权限管理案例、动态审批流程案例、文档管理案例等,这些内容在《.NET架构与应用开发实践》中得以体现。

2.7更新课程实验软件种类与版本

我们跟踪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实验软件的种类与版本。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实验内容的渐进性、体系性和先进性,不断将开发工具更新为当前主流版本,在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周期。

2.8建立适合产学合作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们立足于产学合作对质量监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专业实习的实习质量,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3结语

产学合作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解决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互助、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学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艳. 独立学院:把握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道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23-25.

[2] 孙雷.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47-48.

[3] 杨杰. 浅析我国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现实性[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153-155.

Practice of Industry Cooperation in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LUO Rongliang, WU Minghui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puting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As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computer-based talents training in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 company demands, it has caused less competitiveness for our students in the job markets. After analyz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in the industry cooperation process, we can combine the company personnel demands, school talents train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eventually attaining three-way victor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the 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demonstrates its comprehensive practice in detail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第11篇

关键词:数据库架构;计算机软件制作;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19

0 前言

数据库从其产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定义,从宏观上将数据管理划分为:数据库管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其中管理形式的不同对应服务的工作也不尽相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助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搜集,准确掌握用户需求,从而实现优秀软件的开发。因此加强数据库架构在计算机软件制作上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据库架构

数据库主要是指以记录、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出现的相关数据的综合[1]。从广义上说数据库通常是指VB中采用的数据库,这些数据一般是由一个或者一组数据组合而成,并且与之对应的具有多种文件形式,每个文件形式的打开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其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具有相应的数据表。一般情况下,书面上的数据库主要是指许多数据的集合,将用户所需的数据汇总到一起,搭建一个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的集合。单从数据这一方面来说,数据存储位置一般为计算机的硬盘中,但这并不是说数据库等同于硬盘。在应用层面上说,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需要一个相对应的数据库给予支持,其中数据是根据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开发需求进行创建的,用户可以进行存储相关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架构的研究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随着问题的层出不穷和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数据库架构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问题,例如:数据量增大时,如何实现方便快速的扩充;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等。要寻找一种在出现相关问题时能够快速实现故障的排除和恢复的方法,这就对要求在建立数据库时具有专业、广泛、深刻的操作工环境和专业标准。

2 计算机软件开发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程序语言的汇编,其中各种程序与演变至的应用程序的综合和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语言都称为计算机软件[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用户逐年递增,这种发展趋势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划分也愈加严格,在网络中要实现寻找自己所需的软件可通过应用商城搜索,然而一款优秀的计算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具有许多的要求。第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能够带来相应的价值,否则只能是浪费时间紧。第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必须要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是病毒或者侵入性的文件是明令禁止的,要不断推动计算机网络的健康发展。第三、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参照大量的数据,从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漏洞,否则不仅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也损害了自身形象,使得大量资源浪费。

3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数据库架构的具体应用

3.1 处理表格信息

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开发行业对于数据库架构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数据库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快速、高质量的完成。例如在平常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中,经常会使用数据库架构处理表格信息,以实现快速完成繁重的录入和分析工作。从这一方面来讲,数据库在处理表格信息方面要比人工记录更为高效、准确。用户可以存放任何单独分散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查询使用相关数据,其中这张表格就相当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由此可知,在计算机软件制作开发工作中,有效利用表格信息处理,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分析、总结,从而为软件的开发提供参考,增强软件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

3.2 实现数据建立的结构化和模式化

如果计算机的软件想要等到用户的青睐,需要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例如,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办公软件WPS,该软件具有Word文档、PPT幻灯片、Excel表格等多种功能,并且软件会定期进行优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办公需求,减少了办公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针对其中的Word文档来说,可以满足用户对于字体、排版、审阅、章节、打印等多种要求,使得办公更加智能化。综上可知,将数据库架构应用与计算机软件中,不仅保证了软件的长时间应用,还为数据库架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 有助于软件的更新

目前各软件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任何软件在应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漏洞,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运营商要借助于数据库架构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对之前出现的漏洞进行修补[3]。例如人们经常使用的微信聊天软件,日常的反馈和操作,是数据库架构搜集的主要信息,开发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微信软件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找出其中的漏洞,进行更新,以方便用户的使用,为自身的经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4 结束语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和计算机联系日益密切,网络为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提供了便利,这一切主要是计算机与数据库的良好结合促使各种计算机软件快速发展,从而极大程度上使得各种生产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因此我们要不断神话对数据库架构的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加强数据库架构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以实现更高价值软件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冯祥.分层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209-2210.

[2]佘斌波,韩家新.软件开发中数据库架构的应用探究[J].信息与电脑,2015(03):179-180.

[3]洪艳.数据库架构在计算机软件制作上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5(04):273-276.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质检管理 ;质量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44-01

一、引言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增加质检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是质检管理工作目前面临的重要内容,质检信息化、数字化已是质检事业的发展趋势。把计算机引入质检,使其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解决长期以来质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复杂、繁琐、不便进行动态管理、且统计查询效率极为低下,又容易出现错误等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将计算机应用于质检管理工作中,使其进入了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高效之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质检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质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已十分广泛。而在我国,由于对质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在这一方面一直比较落后。

二、计算机在质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数据收集。电子计算机数据收集分为人工收集数据和自动收集数据两种方式。人工数据收集是通过人工来收集数据,然后,由终端设备输入计算机中,经处理或直接为整个系统共享。自动数据收集是通过自动化仪表设备自动地采集相关的质量数据,并且自动地输入计算机中。

2.工序控制。电子计算机对工序(或过程)的控制系统通常有:直接数字工序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工序控制系统、计算机操作指导的工序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和计算机监督控制相结合的工序控制系统。

3.质量检验和分析。计算机用于质量分析时,其中预置有固定的计算程序与统一的计算方法,把质量数据输进去,就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图等进行统计质量分析。

4.质量仿真与研究。质量仿真就是用系统模型结合实际的环境或模拟的环境条件,或者是用实际的系统结合模拟的环境条件进行实验、分析和研究,进而寻找客观规律的方法。仿真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实际系统建立之前,求得与其相一致的结果。

三、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一)需求及对应要求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质检业务量大增,原来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系统应具有相当程度地自动化。

2.本着抽检分离及公平、公正原则,系统应设置相关管理权限,如检验科室不能了解样品相关企业的信息,业务部门不能了解样品检验数据及是否合格等。

3.为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需要,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4.质检机构投资大回收慢,系统投资不宜过多,软、硬件选型应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应具有良好的可继承性和可扩展性;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水平,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发展余地;产品成熟、可靠,最好有成功的应用经验;具有强大的汉字功能;能选用微型机则不选用工作站;具有良好的数据管理功能;只购所需模块;尽量减少选用种类,降低集成的难度;具有良好的图形界面;考虑现有资源的重用问题。

(二)方案设计

开发策略:与有技术、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单位联合开发。

开发模式:基于现状,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需要,有条件的可以升级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开发方法:采用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的混合法。

开发工具:选用Delphi,为编程人员提供了可视化开发环境,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高效优化的原代码编译器等。

四、系统配置

系统的软件配置: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NT,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通信、网络连接、应用程序服务等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ybase SQLServer System,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中文版,为应用系统提供操作平台,通过Sybase Open Client与服务器连接。

系统硬件选型: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硬件配置本着“投资少、有实效、兼顾一定先进性”的原则进行。在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设备。基本配置如下:服务器:2GHz以上双核CPU,8GB以上内存,500G以上容量SCSI硬盘两块(组成磁盘阵列,其中一块用于备份数据),LED显示器,DVD刻录机(用于数据备份及导出),不间断电源UPS;推荐使用品牌服务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客户端:2GHz以上CPU,4GM 内存,500G硬盘,LED显示器。

五、工作流程及系统功能

(一)工作流程

业务部门接收样品并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打印样品流转单据,与样品共同交付相关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检验完成后,输入检验数据并审核,由业务部门打印检验报告。签发检验报告后一个月,业务部门将该检验数据归档。

1.管理权限:工作人员使用专属加密盘登陆系统,拥有各自部门的相关管理权限。业务部门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检验数据不可见;各检验科室不能浏览其它检验科室的任务,且样品及企业信息中的生产单位、委托单位、商标等信息不可见。

2.记录功能:业务部门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退回检验报告及检验科室输入、审核检验数据时,记录相关人员及时间(调用服务器系统时间,不受客户端影响);因数据输入错误,需将报告退回检验科室时,记录错误类型(业务室录入错误、检验室输入错误或无错误需再次打印报告)及报告退回前状态(合格、不合格或不予判定)。

3.查询功能:各部门可输入关键词查询相关权限内的信息,方式多种多样,如按日期查询、按检验科室查询、按状态(登记、检验、审核、打印、档案)查询、按是否合格查询等,档案状态信息因不能再次更改,设为全局共享信息,无权限限制。

(二)系统特点

1.先进性。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ybase SQL Server,前台开发工具选用使用方便且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开发工具Delphi,系统操作平台选取Windows NT和Windows XP。从系统的平台到开发方式和工具都具有领先水平。

2.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磁盘阵列和DVD刻录机对数据库的备份有效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发生故障可迅速恢复。UPS能有效预防突发断电情况。

3.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具有DOS环境下开发所无法具有的界面优好的特性,良好的中文操作界面,统一的分类编码,方便、实用、操作简单、直观,为操作者提供了熟悉的中文对话环境,使操作者能很容易正确地操作。

4.硬、软件的开放性。系统从软硬平台到应用程序均采用开放结构,对用户今后系统升级和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5.自动化。输入样品名称,自动显示检验项目及检验费用;根据检验项目及类型,自动计算检验费用;自动生成样品编号;自动显示当前任务数量及检验合格率;自动打印样品流转单据;自动生成报告;自动生成统计报表;自动提示近期应检定设备。

综上,质检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省去了人工抄写、查询、统计的繁重工作,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差错,提高了管理质量,使质检管理工作向着更快、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学生提高 质疑能力 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中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我校也在不遗余力的对各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开发与改革。笔者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职业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所需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及其信息素养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相脱离,其教学内容的序化方式主要是学科型结构,实训教学内容虽然也指向于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是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的抽象技能,与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训实习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开发思路

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构成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明确课程的任务,按照“做中学,学中做,递进交互式”的教学理念,剖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学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工作岗位的用人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各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Office处理各种工作任务,熟练运用Internet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学内容处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是一个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建构过程,其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下表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为例,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重组后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

2.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组合起来完成教学的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依托、以老师明确任务主题,学生自主确定任务内容并完成为依据进行组织和安排,强调学生专业特点和以学生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同时,面对繁多且实践性较强的的教学内容与有限教学时间的矛盾,我们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实行管理,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协调、咨询、信息提供等作用,使学生在获得经验和能力的同时,培养服从、合作、责任感的职业素养。工作小组以4~5名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搭配组成一组,组长一名负责整体协调,小组成员服务组长的安排和任务的实施。组长职责是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分工、协调,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及改进措施并及时考核。组员的职责是服从组长的安排,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思路,并协助组长和其他组员共同完成任务。

3.教学考核评价方案。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项目考核方式,即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适时的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

第14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开设该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以学生为本,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标准。

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思想,就是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进行具体实践。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体现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也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的用人单位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度,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学生重视和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和应用提高的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

1.建立“职业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力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2.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重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方面,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整教材文本

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设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的关系,要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使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从学生专业背景中选择合适的案例编入教材中,为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应用情景提供参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4.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应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公平地评价学生,为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例,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开放式的过程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结合不同专业实际,重构教学内容

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我们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对各专业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积极与各院系的专业老师们沟通,共同研讨课程改革问题,搜集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科学整合,教学中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根据各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形成新的课程学习内容。

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载体明确、结构清晰,紧密结合工作岗位,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教学理念,突出了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2.建构学习情境,革新教学模式

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每节课程的完成应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即“任务描述——引出概念——任务实施——归纳分析”四步。

这种四步教学法的步骤是问题在先,理论在后,任务明确,特别是教学内容来自本专业的工作实际,针对性强,易于与学生互动,在“任务实施”中让学生去观察、尝试、感受、体悟、总结、发现,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美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力。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不同的学习情境,我们由过去的“讲授法”转变为“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并将“启发示”、“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研究,使学生主动“卷入”到“做中学”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就这样,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突出高职特色,完善教材建设

要更新教学内容就需要有新的教材,我们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与习题集》,教材从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出发,以任务引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编排方式,教材的任务和案例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从中体现实际工作、生活中计算机的典型应用,每章开始有学习目标,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初步了解。每章末尾有本章小结,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内容体系的组织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要求,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5.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

为改变过去考核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我们将“过程考核”、“能力考核”等先进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建立了以“平时学习过程”为基础,以改革评价方式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加大实验课成绩比例,将学期成绩考核分为三部分即:学期成绩=平时成绩×50%+中期成绩×10%+期末成绩×40%=100分。

其中,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20%)、上机实验(50%)、课堂练习/回答问题(10%)、课后作业(20%)。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加强了过程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经过三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都做了相应的改革,通过学生座谈会、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方式表明,我们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切实可行,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改革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15篇

关键词 协作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7-02

Advantag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Application//SUO PeiLie, LV WeiLi, HAN BinMa, ZHONG Ji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we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is course Appli-

c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cess,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teach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lear-

ning, students construct meaningful knowledge and depth of lear-ning,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depth of learning, effective learning.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depth learning

1 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云南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所上的一门课程,此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现在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交流互动少,再加上缺少实验环境,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思维空间狭窄。为了能够优化教学,促使学生实现对此门课程的深度学习、有意义建构,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特引进协作学习,促进教学有效进行,提升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

2 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理论相关信息

协作学习 对于协作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共同努力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及他人的学习。”[1]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小组形式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下为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2]。笔者也比较认同他们的观点,协作学习能够促进高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力、协作共赢的思想。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共同完成任务,解决实际学中的问题,达到有效知识建构、深度加工知识。

协作学习组成要素 要素构成整体,使整体的力量变大。协作学习拥有自身的要素。通常以2~4人构成一组,组内学习者各有不同,组与组间基本同质,小组成员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共同目标尽职尽责,互相交流沟通、深入理解,把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深度加工。协作学习要发挥很大作用,离不开其本身的组成要素。协作学习由组成的小组、学习者、领导者、协作学习环境与资源等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者采用互补的方式进行学习。领导者可以是小组长或者是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协作学习的高效进行提高后盾及保证。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习及教学质量,丰富的资源为协作学习提供便利。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协作学习主要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7种基本模式[3]。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各学习者的特长、能力分担任务。获取、整理有用信息,共同合作交流,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得出一个满意的成果。每个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互评,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组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进行交流时,双方会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眼界、丰富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等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3 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下面就来看一下相关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主义学说,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借助于外界环境,在其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形成一个有意义的体系,结合以往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认知结构。“情景”“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构成建构主义理论的四要素[4]。学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情景)产生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会话、协作),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同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共鸣。同时,协作学习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知识,不断地深化,逐步形成一个体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和罗杰斯(C. R. Rogers)。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将个人经验与学习相融合的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对每个人都是需要的[5],能够在合适的情景中产生出来,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真正价值时,学习会变得很主动。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重视学习过程中有效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环境。

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的特点

教师的教是让学习者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习者重构有意义的知识,学以致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难度稍大,学习者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他人进行协作学习。下面介绍此课程的特点。

整体性 该课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它整体性很强,章节之间联系紧密。课程分章节介绍,各章节中有简单的知识,也有复杂的知识,需要从部分到整体去理清思路。它涉及其他知识,如网络等,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整体的角度介绍,让学生把握一个整体的知识,然后划分成部分。最后,把各个部分进行精炼,整合为一个结构清晰明了的结构图。学生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把知识重构成一个个精炼的个体,最后由部分加工成为一个出色的整体。

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俗肌Q习者,除了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此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听起来很难,比如算法、数据结构等知识很抽象。学生需查阅很多知识,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结合大量的实验来掌握。如线性表、树、图等章节就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结合实验准确地理解、加工知识,使知识深化。

抽象性 语言是为了能够让人看懂,越简单的话语越容易被人理解、接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每一个章节所使用的词汇都很精炼,似乎能够看懂,但是理解起来却不容易。形象的事物,理解起来很容易。抽象的事物需要更加深入的构建、想象、理解等,才能把知识理解透彻。此门课程抽象性极强,需要把书本上的话语换一种方式描述,结合实验,才能理解。如栈、二叉树等,可以用形象的东西比喻,然后结合实验,构建出容易理解的知识。

5 协作学习对此门课程的优势

协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具有自身的优势,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下面介绍协作学习对此课程的优势。

协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小组或团队的学习能够带动个体之间的积极性,两个人的思想互相交换,可以获得多于两份思想的价值。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个体支配时间增多,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他们的关注焦点开始转移,学习就是不挂科就行。然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生经历。小组之间有了目标及方向,大家都会为此负担起责任。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会把不理解的知识逐步转化为可吸收的东西,在交流协作中会受益匪浅。协作学习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彼此间的协作意识,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加突出显著。

协作学习推动课程有效理解、优化教学 在小组或团队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会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探讨,课后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进行协作学习,可以有效推动课程知识的理解。一个难懂的知识单独分给一个学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查阅很多知识,才能勉强了解此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效果会远远超出一个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协作学习可以大大优化教学,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有利于问题解决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根据教师或者本组的任务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取长补短,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教学中广泛应用协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将伴随很多方面的知识,协作学习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有效帮助。

结合协作学习的优势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具有积极作用。协作学习促进教学优化,提升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将来的教学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春艳.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黄荣杯.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6):

25-30.

[3]李广文.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