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教学的认识范文

对教学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教学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教学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感悟;年轻教师;教师素养;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14-02

作为一名非师范类毕业的年轻大学教师,在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如何上好课,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问题等众多的疑惑。幸运的是,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并担任了班主任和创新实验指导老师。所经历的林林总总使笔者不断地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笔者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受到教师的素养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此,笔者将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就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课呢?有些年轻教师可能会认为,经常作科研报告还能讲不好课?其实不然,首先,课堂所面对的是学生而非科研同仁,他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课堂的讲授方式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向难较为妥当。其次,如何在50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高效率地接纳所学的知识?这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重点在于写好教案1]。有位老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好像一个导演,而教案就如同导演手中的剧本,要想导演好整个课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笔者第一次站在讲台试讲后深深地理解了老教师的良苦用心。记得当时笔者觉得讲课对自己就是个小菜一碟。但当笔者站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去努力讲清楚要讲的内容时,却发现上课和报告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打羽毛球和打网球”一样,看似没什么区别,但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这次失败的试讲使笔者认识到,上课之前没有设计讲课的场景,没有预见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更没有标注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的课堂如同肥皂剧一样枯燥乏味。至此,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案的重要性。因此,精彩课堂的前提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教案,有预见性的教案,并设置包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没有下功夫准备教案,就不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二、授课的艺术

课前的教案是剧本,上课就是演员的表演。表演如何才能吸引观众,这不仅取决于剧本更取决于的演员的演技。对于教师而言,授课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要有其独特的授课艺术2]。在大学里,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同时知识与学科之间同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识体系以及所授课程的位置,那么就会导致所授内容要么重复,要么跨度大,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听讲。因此,授课就像音乐一样,要有适当的节奏、层次以及衬托。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讲物理热学时,可以不仅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也可以衍生到“天宫”的上天以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解体。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因此,授课的过程就像画画、写小说一样,要有情景、要有故事,要有悬念,要能吸引人。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是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能否学好,不仅在于老师是否教得好,还在于学生能否认真的学。笔者曾有幸赴美学习过两年,在此期间,笔者听过不少的课。有些老师讲得非常好,由简入深,很容易理解;也有老师上课比较随意。但不论怎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大学具有良好的开放式教学及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措施。在美国,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更多是应该学生自学的,而老师应该教授的是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因此,美国学生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内容;而老师也会通过前沿讲座等手段及时补充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主动学习。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课后作业较为繁重。有时作业不仅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还包括了其他课程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虽然非常繁重,但同时却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此外,大作业几乎都是跨学科的,由一个团队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师生关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重要的因素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和学生体验愉快的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使教师能更及时、准确、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个性特点。例如: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一般都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同时他的课堂也会是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相反如果一位老师相对严肃,学生怕他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必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样。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力。

五、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重视教学了,就没时间搞科研了;而重视科研了,教学就落下来了”。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呢?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4]”。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科研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科研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充实教学材料,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两者的结合使高校教师在科学领域里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因此,教学与科研必须要两者兼顾。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

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教授知识、同时也要为学生解答疑惑。那么如何才能够好、更全面、更清晰地讲授知识、解答疑惑呢?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关键!首先,自我意识体现出了个人对教学的主观态度。只有主观上喜欢教学,才能有意识地不断地提高,正所谓兴趣决定一切。其次,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责任的表现。责任是人这一生中必不可却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了责任心,将会一事无成,同时也将面临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尤其重要,因为老师的工作在于育人,老师的劳动对象在于人,而非其他工作所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某种物体。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对得起学生,才能对得起自己。

七、总结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育人,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所面对的学生。只有用心教书才能在学生面前赢得快乐;只有以理服人才能在讲台之上赢得尊严。还应该,在教育的同时搞好科研,以教学促科研,用科研助教学。另外,要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探索,同时还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奉献,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侯英敏,吕炜,张华清.高等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浅议[J].高等数学研究,2011,14(1):104-106.

[2]韩莹,夏秀峰.浅谈授课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2000,(S1):45-48.

第2篇

一、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呆板陈旧僵化。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或者是教师通篇分析讲解,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或者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是一种模式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机械化和概念化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和权威,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走,学生只能被动地全盘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而教师的分析讲解也往往只是照搬教参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纯概念和知识的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没完没了的讲解中难于深入地阅读文本,这样学生就难于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很不利的。也难于激发起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那学生怎么能“自己去感知、理解、品味、鉴赏呢”?又怎么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

二、在阅读教学中丰富词汇,发展想象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词汇、发展语言能力及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学会一串词,如学生学了“初春”这个词,教师可在学生充分认识这个词语的意义和它所体现的景象后,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冬天刚来的时候叫“初冬”。同时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初夏”、“初秋”、“初冬”的景象,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一举两得。又如,在学生学习了“我目不转睛地看……”这句话以后,教师可出示句子: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之间的异同,这不但丰富了学生词汇,还发展了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情景下要用不同的词语或者同一个情景可用不同词语来表示,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另外,教师可在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列出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课前自己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和词语、词组,以及字、词的运用,养成细心揣摩,字斟句酌的习惯,这对学生语感的养成也是很有好处的。

三、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3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方法;弹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56-01

一、初步学习阶段

(一)特点

小学生对学习弹奏钢琴感觉上是新奇的、兴奋的、前所未有的,因此兴趣较浓。但他们从识谱、把握正确的触键,到熟练地进行弹奏等技术尚不明确。所以此次阶段的手指、手腕、手臂和身体的多种器官的配合不协调、不到位,缺乏自我控制力,因此经常出现“看似会弹,一弹就错”的现象。

(二)教法

1.兴趣法。钢琴弹奏即是以钢琴的音乐美为核心,以全身多种器官和肢体的协调配合、手指的独立运用为基础。由于钢琴音域宽广,和声效果丰富,共鸣体大,所以又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因此在学生弹奏钢琴之前,应向学生讲述钢琴弹奏的价值、作用极其特殊魅力。

2.示范、讲解法。此法是在钢琴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初学阶段更显重要,准确的示范弹奏,使学生对新乐曲或练习曲的性质、风格、技术类型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技术技巧还能提高学生兴趣。所以在此阶段中,教师应先作详细的准确的弹奏,然后再讲解弹奏要领,指出重点的技术困难之处,教给学生怎样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最后根据旋律调式调性的转换和所表现的不同风格特点进行讲解,并选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做出示范,进行讲解。其顺序按左右手分别进行。使学生对所学乐曲、练习曲弹奏的技术、技巧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

3.模仿法。钢琴的教与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与技巧的模仿和掌握。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或较难掌握的弹奏技术,教师可以采用示范的形式与学生共同练习,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在肢体协调弹奏和较难掌握的技术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感觉。这种既实际又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该阶段手走或不走弯路,准确的掌握弹奏技术和技巧。

4.助力法。采用助力法帮助学生体会弹奏方法,让学生通过触觉来感知弹奏的正确性,是初学阶段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学生弹奏出现手指触键站立不稳,教师可亲自动手在学生手背上示范触键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弹奏方法的感觉。

二、提高质量弹奏阶段

(一)特点

学生经过钢琴弹奏的初学阶段,过分紧张和多余的动作以及不正确的弹奏方法都有了明显的消除,肢体等器官的动作协调性和准确性均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弹奏技术、技巧尚未巩固,在弹奏过程中仍会出现新的错误,不能准确的、完整的、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二)教法

1.分解法与完整法。根据乐曲或练习曲的特点,教学生学会分手、分句、分段、分声部练习,学会把乐曲或练习曲中的难点抽出来单练,这样把乐曲或练习曲进行分解进行一个局部的单独联系,或是在已弹好整体的前提下,对特殊技术难点集中力量,单独攻破;或对某一乐曲弹奏上进行精雕细刻;或对某一和声关系的细微变化、不同声部力度布局上的适当控制等耐心地分解练习等等。这样做既可以为合手练习铺平道路,还大大缩短了整首乐曲的练习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这种方法在提高弹奏质量阶段是最有效的教法。

2.正误比较法。教师在正确示范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地选择典型的错误弹奏进行演示,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脑记,对正确的弹奏与错误的弹奏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感知力。

3.衔接法。此法是遵循节奏的韵律,将几个局部的弹奏技巧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整体的、有机的、连贯的最佳弹奏状态。衔接法主要解决音与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连接。把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与后一小节第一个音按拍子连续弹奏、反复练习,是提高整条曲子弹奏质量的有效方法。不少学生弹奏由各自反复的两段组成的乐曲时,都处理的太随意,不是衔接过紧,显得仓促,就是停顿过大,失去整体感。所以衔接法的正确运用可以避免弹奏中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发生。

4.音乐练习法。在第二阶段,切不可忽视音乐练习的方法。通过听所学曲子的旋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还能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发现。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听几遍所学乐曲,使学生心中有歌,然后采用相应的触键方法,结合弹奏练习,也就是把如歌的旋律从心中转移到手指上。

三、完成弹奏阶段

(一)特点

大脑的高度集中、内抑相当牢固,弹奏技术达到了下意识的、自动化的阶段,表现为弹奏熟练、准确、放松,并能将乐曲展开逻辑、意境、风格、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所有方面,在时间运用过程中有效合理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弹奏的重要阶段。

(二)教法

1.交替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弹奏技术技巧,按曲子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交替弹奏,因为同一首曲子不同的学生来弹奏,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这样交替练习,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听课,增加上课的兴趣,互有启发,还可以使学生通过相互观摩,受到不同于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启示,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意的竞争心,更能把所看到、想到、听到的体会与自我练习结合起来,达到更高更强的学习效果。

2.语言法

钢琴的弹奏练习中,结合完成弹奏的特点,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言提示法和吉拍提示弹奏的节奏、力度、速度、感情等,用简练的习曲时,教师可用渐强、弱、稍慢、恢复原速,如歌等语言进行提示。形象化语言的运用,即可避免呆板教学,又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钢琴音乐更富有思想活动和表现力。

3.比赛法

完整的弹奏乐曲阶段,教师可经常运用教学比赛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钢琴弹奏的熟练程度,在实际锻炼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找出平时弹奏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学琴、练琴时着意克服缺点,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提高。通过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的钢琴演奏能力还能够接触、熟悉更多的钢琴教材和曲目,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对音乐的听辩和鉴赏力,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自我练习法

在此阶段,不仅重视学生弹奏技术技巧的巩固,还应积极培养学生自我练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独立识谱,分析理解作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自我练习中,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听、去思考、自己给自己的弹奏找不足。挑缺点,分辨怎么弹是正确的,怎么是不正确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多练多想多记忆等积极思维,去理解处理所弹奏乐曲,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无声的乐谱变为有声的音乐。这种自我练习也是使学生扎实的掌握钢琴弹奏的一条捷径。

5.学生与教师联弹法

第4篇

若追究错别字增多的原因,固然很多,诸如重阅读轻习字,为了应付大量作业书写马虎潦草,受社会用字混乱的不良影响等等。如果撇开上述原因,教师反求诸己,毋庸讳言,识字教学方法不当应是主要原因。

据粗略统计的材料显示,初中学生经常写错写别的字多为常用字,不会写的字多为次常用字,前者多于后者。这是重阅读轻习字、重判断轻表达,认为识字教学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后果。学生识记生字仍停留于机械记忆。课堂上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是用于阅读教学的点缀,浅尝辄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拓宽,表达也随之增广,但由于机械记忆造成的遗忘,使识字用字与表达不同步,于是错别字增多。识字是产生理性思维的前提,二者又同为表达的前提,不会写“潺潺”“汩汩”,难以表达细微的流水声,不会写“涟漪”就不能准确描摹水面上的细小波纹。

不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识字工具,也是识字教学的一大失误。不管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苏教版的教材,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识字、辨字的工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类工具被处理成一般常识,匆匆学过就被束之高阁,最多不过是在考试时出点辨别声符形符位置的游戏式的题目,积极的动态的识字工具被改造为消极的静态的识辨游戏。

初中阶段,无论传授知识还是接受知识,其内容的范围、程度,采用的方式手段,都应高于小学,而识字教学仍然沿用机械记忆,是教与学的倒退。因为小学是集中识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科门类少,学生精力集中,加上教师不厌其烦地变换使用教读、认读、默写、组词说话等手段,以及教材随文给生字加注音,学生虽然对字义、字的用途不甚了了,但由于反复练习、耳濡目染,也能强记住读音和字形。

相反,初中阶段没有时间做那些练习,机械记忆的作用就相对减弱。即便识字、记字多的小学生,由于理解狭窄,口头、书面说话用字少,一部分不常用到的字也会生疏、模糊,以至遗忘。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还不太明显,到了初中就颇为突出。

由于重阅读轻识字,重机械记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求欲,因而一些中学生读书不认真看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书写马马虎虎,丢点少横。有的学生能背出某段某句,写出来错别字夹杂,使原话面目全非。“莫名其妙”被写成“莫明其妙”的学生占全班三分之二,令老师瞠目结舌。有的学生“既、即”“得、地、的”“在”、“再”不分;有的学生读不准“纤、歼、酵”,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放着“形声字”“形似字”等识字工具不用,仍按小学“合成结构法”记字,混淆字形读音则难以克服。有些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也能感悟到点滴文章内蕴,但总是说不清楚,甚至越说越乱,其症结就是识字少,找不到准确表述这种想法的字词,因而,想法只能停留在模糊概念或判断上。不加强识字而希冀这样的学生迅速改变现状能成为可能吗?

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一是从生活中直接学;二是从课本中间接学;除此之外,就是跟老师学。因而老师的语言示范十分重要。无论课内外,老师的语言都必须准确生动,词汇丰富,随时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嵌入自己的语言中,侃侃而谈,娓娓动听。遗憾的是有的课堂教学将启发式扭曲成内容肤浅、方式简单的提问式,教学用语限于“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回答则更简单。长此以往,学生被磨去了学习兴趣,抑制了说话欲望,表达能力萎缩成只能用简单的词说出简单的判断,怎能不木讷拘谨?言为心声,情感的宣泄,道理的剖析,信息的传输全靠语言。有人评论于漪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她为学生作出了准确使用语言的示范。学生从老师身边、课本里同时学习语言,熏染所致,也能出口成章,发展了对字与词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49-02

初中生物教学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学校认为是“小学科”,学生认为是“副课”。生物教师也处在两难境地。学校不重视,职称难评。这给生物教学增添了太多的困难。但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生物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和教好生物课的必要性。故而,在困境中也要想方设法将生物课上好。如下是我20多年教育生涯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性,注重生物学科的实践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和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物学知识,学习生物学知识。如学习生物分类知识时,老师的说教显得很无力,很苍白。学生也没有兴趣学,我上学时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当我们把学生引入大自然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面对丰富的植物对学生讲它们的名称、特性、经济价值时,学生的兴趣就有了。这时我们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特征介绍给学生时,学生在这种实物的直观刺激下,学习的效果会很好的。学习植物是这样,学习动物也能这样。我们介绍动物心脏的结构时,只是老师讲,学生很难懂的。但当我们把动物心脏的结构模型或是心脏实物放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很容易的就明白了心房、心室、动脉、静脉是什么了。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明确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旨。这种学习过程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进行生物研究性学习时,选题原则是选题适度,尽量利用现有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所选课题来自教材,来自生活。同时一定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客观评价。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如在进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假设,组织实施,得出结论。学生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时,可能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节、问题出现了。这时就会想办法,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利于生物教学。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有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引课时就要让学感兴趣。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的进入学习状态。

2.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其独特优点。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多彩,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介质。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丰富多彩的图片、精美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视觉刺激下学生学习生物是一件很好的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境让学生美不胜收,留恋其中。我们用这美仑美奂的刺激抓住学生。这时生物教学也变得容易多了。

3.结合时事适时教育,让学生对生物感兴趣。生物学本来就同人的生活紧密相联。生活中发生的不少事都于生物学有关。这时我们利用这些时事去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陕北上世纪90年代的兔子事件、因“华南虎”事件而名噪一时的周正龙仍旧坚称自己没有骗人,他说自己去年9月上山再次看到老虎,可惜准备好的相机没电了。今年前8月发生9起血铅事件珠三角大气污染事件等都于生物学有关系,相关联。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时事教育学生。引起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

4.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其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我们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的很多知识是在实验中获得和得到验证的。我们必须注重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有很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学校的实验硬设备基本建成,而软设备还有不足,这时就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利用实验硬设备,开发性的利用实验软设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实施这些实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生物课打好了基础。

第6篇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不够深,教学中没有足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对如何搞好实验教学心中没底,做起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连自己在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指导学生搞好实验了。也就导致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演示教具可见度不高

受条件的限制,现在学校所配的有些仪器数量少、一些应有的常用仪器没有配齐,许多演示内容只能使用规格小、可见度低的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器材,距离稍远便看不甚清,严重影响了演示的效果,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

3.演示教学当调料,降低了实验教学的层次与品味

忽视了演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为教学而教学,为演示而演示,把演示教学当成课堂教学的调料,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想打瞌睡时,即兴插个段子、做个小实验,以博学生开心一笑,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马上打住实验,继续往下讲课。这算不上真正的实验教学,顶多就是一种调节,一种动与静的结合。

4.实验教学类型单一

总体上说,物理实验教学,受器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开出的实验课类型相对单一,实验教学基本限于演示实验,其它课型如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开展得很少。大家谈论的、思考的、完善的、改进的是演示实验,头脑里装的、意识里藏的也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长势喜人,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瘦小单薄、缺乏营养。这样一种畸形的发展,是与新形式的要求相背的,是与实验教学的初衷和目的相背的。

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了解初中物理实验的以下几个过程:

1.会看

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具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称一般是从-100℃致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称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

2.会调

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应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

3.会做

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在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4.会记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

5会分析和整理

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会看、会调、会做、会记、会分析和整理”这六个环节,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

三.老师怎样上好实验课呢?

1、认真备课

教师都知道,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首先要备好课,而备课备什么,概括以下几点:

⑴、备实验器材

即实验所用的仪器、工具、材料等。要求它们要完整、完好、可用、可靠。即做到仪器完好,材料齐全、工具正常,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

⑵、备实验过程

除备材料、仪器、工具以外,还要备整个的实验过程。包括操作的顺序,每一步的现象、结论出现的时间和规律,做到整个实验万无一失。并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方法。…

⑶、备实验内容

备实验内容,做到实验与教学相结合,与教材相配合。同时实验时间适当、合理有序、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确保实验过程中不拖泥带水,不拖拉时间。同时要说明问题、现象明显、便于理论分析。如奥斯特实验,磁针的摆动是个要点,若磁针不偏转或偏转不明显,则实验失败。所以,实验教学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的。

2、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逐步做到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题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7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探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21-02

有效教学即课堂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体现。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哲学与人生》课程更应重视哲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实现“哲学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超级链接,从而实现《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客观、全面、辩证地对待人和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创造出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

一 教师即课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钱学森家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他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牢牢记住了:“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从此钱永刚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学森独特的家教法,体现了“不教而教”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我想这也应是作为老师的追求。在哲学开篇学习哲学意义时,我盘点了2008年中国的不平凡,在达到此环节教学任务的同时,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了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加美好,从而渗透如何去辩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教师即课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哲学老师更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自己的生活,给学生做出表率。在课程的三维目标中,若缺失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就会失去光彩,“过程和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应体现在课程中,又应体现在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信服,这才能实现哲学课的有效教学。

二 有效的教学设计

中国有句俗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哲学课完成三维目标,则必须从有效备课开始,即系统的教学设计。

要备好课,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出这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以及教学方法、过程,对学生学情作出具体的分析等。关键是,我们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能够备出这样的课,是学生轻松掌握所授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教师能永远感受课堂的新鲜感和诱惑力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需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他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设计准备,实施调控和检核评价,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于老师认为,隐性备课是“备课于心”,这是更为关键的备课过程。隐性备课的重头戏便是查阅相关资料,对《哲学与人生》课来说,除了要多用学生身边信手拈来的例子外,还要多查阅哲理故事、漫画,功夫用在平时。如许多电视广告语、歌曲、学生学的成语、古诗、相声、小品都可能蕴含着哲学的某些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联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教师就会变得“博大”、“丰厚”,课堂上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 有效的课堂教学

1.教师要善于营造快乐自主的课堂气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成功的开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如在讲“联系观”时,我下载播放环保宣传片《拯救地球》。给学生以视觉震撼,并提问:“看了这段环保片,同学们有何感受?造成环境破坏的元凶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同学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看、去探讨。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讲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时,我巧妙地运用典型案例“微笑的力量”、“学会尊重一个人”,让学生感受人际和谐的重要性。通过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壮观视频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讲“和谐的人际关系”结尾时,我设置学生活动:信任小游戏“帮助盲人穿越障碍物”的比赛,融洽学生的人际关系,让胜利者谈体会,体验信任的快乐,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新知,逐渐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2.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第一,遵循由易到难的授课规律。面对难点,一定要逐

步分解,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切不可草率行事,简单粗暴地处理,否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下面是几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比较:深入浅出高效;深入深出有效;浅入浅出低效;浅入深出无效。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面与参与度。在教学时应做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有专家曾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了统计:授课形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学生阅读,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10%;视听并用,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20%;教师演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30%;学生讨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0%;学生实践,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70%;学生教别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95%。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动手、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还有一句俗语:我听到了就忘记了,看到了就明白了,而做过了就记住了!所以,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尝试从失败或成功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第三,注意提问的艺术。好的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的正确作答,通过老师的运作,让学生逐渐领悟并深化所学内容。好的提问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的关键。

第四,赏识教育。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一次次的表扬强化、巩固这些“闪光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第五,重视合作与质疑。合作与质疑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品质,合作的使用应注意:首先,所给的合作项目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必须要分工合作、互相讨论帮助才能达成某种共识。另外,小组合作时还应指定小组长与记录人,做好合作结果汇报。通过合作,不仅解决了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同学间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质疑时要注意:首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相信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另外,在质疑时,应多给学生鼓励(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如何)。通过质疑,让学生明白:原创方法是智慧的,多种方法是高明的,一种方法是可行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四 有效的反思教学

教师首先要进行反思,把反思教学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地反思这堂课的亮点及缺陷,写好课后记,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读、多看、多想、多记,及时补充自己的教案,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经验丰富、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的教学方法、课堂技巧等,积累间接经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反思其阶段学习成果,反思其学习方法,反思其学习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今后的学习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是关键,有效是目的,学法指导是保证。在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单一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很多。这里我谈点肤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第8篇

一、多媒体教室的概念

多媒体教室的名称是源于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优化组成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一般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多媒体教学硬件系统、多媒体教学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处理系统工具和应用软件。标准的多媒体教室除了继承传统教室的设备之外还添加了多媒体液晶投影机、屏幕、视频展台、录像机、影碟机、功率放大器、音箱、麦克风、中央控制系统、投影机吊架、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讲桌。

二、多媒体教室现状

1.光线问题。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很多学生都看不到投影屏幕,学生怨声沸腾不想听课,影响上课质量”。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少数是因为投影机自身的亮度问题外。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室的光线没控制好。

2.声音问题。声学指标是多媒体教室的重要指标。因此,一定要注意声学指标的设计。有的老师在多媒体教室用话筒上课的时候会发现,话筒里时常会传出“吱吱啦啦”的声音,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回声”,这要花费不少时间去调整话筒音质,耽误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话筒质量不好;二是多媒体教室里声场分布不均匀,混响时间过长或过短,从而造成声音模糊不清,效果声失真,影响教学效果。

3.教室整体环境的营造。教室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应当式样新颖,结构简洁,色彩明快。同时要注意教室的环境卫生,因为投影机的防尘设计很重要,防尘设计得不好,落到液晶板上的灰尘多,成像效果就差,亮度降低就快,减少投影机的使用寿命。

三、多媒体教室教学的认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表现为线条式的师生间的互动,内容和形式都很单调,表现为言语间的问答,信息渠道单一,大量的板书使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疲惫和审美疲劳。以至学生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功能主要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室设备简单,除了简单的教具外别无他物,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受到老师信息素养的影响。而采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教师的讲稿、图片都可以随时在大屏幕上呈现。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创设虚拟现实,使得虚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快被应用到教学当中来,并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评。运用虚拟技术创设情境成了新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演示操作和计算机的运行,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专业知识,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但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教师的观念不新。教师的素养偏低,教学管理上的漏洞等,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师教学手法缺乏新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督促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功能却产生了畸变。在课堂上常常见老师在多媒体讲桌那只按一个键,课件按一定的顺序播放下去。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未能主动探索,且课件做得非常粗糙。很多老师制作出来的课件流于形式,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模板再把文字敲进去就成了所谓的“课件”。这样的课件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学生反映很平淡,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当中违反了一些规律。忽视了色彩、文字、图像、声音的搭配。

第9篇

我们学校几年前,也开始提倡并推行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们去编写学案,并在课堂中运用学案,本意是想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可是老师们对这种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或知之甚少,将导学案单纯的理解为是预习案、练习册,认为我们的学生教都教不会,你让他自学,那不是胡闹了,这种学生,基础这么差,去自学能行了。总之,质疑声不断,老师们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校为了推行这一教学理念,做了大量工作,如理论指导、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导学案运用的评价方式、确立导学案编写的模式、将备教案改为编学案、给老师物质补贴等,克服阻力,推行导学案,转变教学方式,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因为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事半功倍,任何改革都是这样,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导学案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时时呈现。如本学期汇报课李素娟和武彦芳老师讲《小狗包弟》李老师武老师都围绕“我对包弟感情变化”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去讨论、交流,而且都设置了探究题去认识反省的现实意义。我们讲公开课,李丽霞在分析人物形象前,围绕别里科夫都有哪些套子?所设计表格以及探究生活中有哪些套子?乔有平老师将故事复述提前让学生写到本子上以及问题探究“假如你遇到林冲,怎么做?”在他们的课堂中都有导学案的影子,都在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虽然都不是成熟完整的导学案教学,但这说明老师们已经认识到单纯的讲解分析,灌入式教授方式已经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提高,他们想改变、想提高,他们在思索,在行动。我所例举的四位老师中有俩位今年才到我校工作,但是他们都自觉地贯彻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可见,改变已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下面我结合导学案编写的模式与基本原则、功能谈谈语文教学中一个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认识。

导学案模式: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时、课前预习、学习内容、小结、巩固训练、课后反思。

编写原则:问题化、参与化、课时化、层次化。

功能:导学、导思、导练。

(1)一节课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宜过多,我们讲公开课,有两个老师因为目标过多,课堂教学前松后紧,部分目标的落实,匆匆结束,不能落到实处,因为单位时间内处理的问题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不能发挥导思功能。

(2)学习重点讲清、讲透,既理解又会用,瞄准高考。

(3)课时不足是问题,但对于语文来说,不是问题,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今年对教材处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大胆整合。

(4)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起不到作用,将课前预习作为学习内容处理。

(5)学习内容问题化,不设置问题单纯讲解分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违背新课改精神和导学案的理念的。对于“差生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句话未必正确,但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定会制造差生。问题设置是对文本知识梳理和问题探究。设置问题才能引发学生阅读思考、学习反思。问题设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只有参与没有思考,或只能思考不能参与,都是无效的。探究题是需要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的。老师要准备充分,学生也要准备充分,才能有充分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6)小组讨论,老师教给方法如学会倾听、抓住对方观点、要害、学习人家长处、要有依据而不想当然等。

(7)巩固练习-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和抓课内,也要兼顾课外,其他文章狠抓课外、积累知识,瞄准高考。练习处理要坚持学生先做老师后指导。

(8)课后反思与校本课题研究相结合,小反思解决大问题。

以上就是我结合导学案的模式、作用、原则对语文课的看法和认识。

第10篇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更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了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第11篇

一、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结合

过去的大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都是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中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好字服务的,我们不应将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作为独立的知识去传授,更不应当拿这些内容去考学生。《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此种情感体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是融合为一体的。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感和描写意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一旦他们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写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越写越好。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

《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与过去的大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出现“学生”字样,但却是暗含在其中的。同类内容,过去的大纲则是从教师的角度陈述的。如“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教学生”、“使学生”的措词屡见不鲜,强调的是教师的传授。

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如指导某字的写法,就是不厌其详地交代某字从田字格的某处起笔,某笔压在田字格的某某线上……名曰指导,其实是一种繁琐分析。然后让学生如法炮制,写上三遍或五遍。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写而不要那样写,学生则懵懂不知。《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如临帖,就要先自己仔细观察、揣摩,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动笔临摹。然后再将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对照,哪笔临写得好,哪笔临写得不好,然后再临写第二遍。如是逐一对照,学生就知道了某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又如,写“地”字,土字旁为什么最后一笔一定要变成“提”?不变行不行?教师可以先板书一个“土也”,让学生观察这个字好看不好看,怎么写才好看,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土”字作为偏旁必须变形,否则两个部分并肩而立,互不相让,字就显得很宽、很散,没有整体感,不好看。举一反三,连类而及,学生也能悟出:为什么左右结构的字左半边要左舒右敛,而右半边则要左敛右舒。

三、九年一贯,持之以恒地抓好写字

过去的大纲,小学、初中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设计上这两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的。这一次研制的《课程标准》则是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就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训练体系。

过去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就更谈不上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了。低年级还让学生用田字格练习写一写字,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抄抄生字,就很少有机会练习写字了。让学生过早地脱开范字自由发展,这是小学生写字不“入体”的重要原因。

苏教版新编的国标本,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将写字编入教科书,形成“两根柱子、一条龙”的整体框架。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即教什么生字,就相机练习写什么字。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逐步“入体”。不是只一二年级描红仿影,而是一描到底,一仿到底。不是只在写字课练字,而是将练字融入日常的作业、日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之中,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29-01

1.学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

为了使音乐知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更新。一方面,我们要教学生音乐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并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学生今后热爱音乐,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应注意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学习音乐上,逐渐地对学习音乐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强烈的愿望。其次,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牵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动作、范唱、指挥和神态等,无不传递出情感的信息。当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信息重叠在一起时,大家的喜怒哀乐之情便自然和谐地融汇成一体了。

3.悟音乐是音乐教学的核心

在学术上讲,音乐具备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能在课本之外给学生另一渠道的知识、文化教育,而这种渠道的知识采撷,不是课本上的东西能望其项背的。音乐的学习中,也能让小学生得到悟性的锻炼。通过学习音乐,和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感受力包括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中意境的感受力等。

要使学生达到上述的感受力,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对音乐歌唱的接受是相辅相成的,也是音乐和文化知识同时收获的较佳途径。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现在的条件,没有像所有的学生们一样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悟。因此说,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4.乐教学应面向全体,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面向全体是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要能容下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在音乐中表现为音准、节奏、协调性、听辨、记忆、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差异。在新课程实施的引领下,以新的理念主张开展围绕地域风情、民族习俗、人物形象、人类情感为主题的音乐活动。

5.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幸福的明天美滋滋的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

6.乐教学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音乐教学相比其它教学来说,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的独特的优势,这是由音乐的情感性、想象性特征,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多变而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多变,由音乐的情感性、想象性特征决定的。

7.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第13篇

写字,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它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1 能端正态度,磨练意志

写字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面要端正,颈脖要正直,微向前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张开,小腿松弛,两脚平放在地。

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王夫之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只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才能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把写字姿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写字的一种需要,并能在写字过程中不断自我告诫,自我提醒,这样才能在写字时做到精神贯注,力达笔端,才能使学生经受对毅力、耐力的考验。

姿势如此,练字也如此,古代钟鹞学书,划破被里;智永写字,退笔成冢。简单的一个横画,落笔要重,行笔畅,收笔顿。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对运笔的轻重没有体验,往往会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生成和增强了对运笔的体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个老师无法言传的。

2 写字能提高审美,了解汉字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汉字的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而且它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3 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古人云:“字为人之衣冠”,“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工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在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而写字,因其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对学生陶情养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现在抓起,从实抓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还认为未来社会电脑可代替手写,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写字没必要。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说人人都知道,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从一个人的字上可大体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孩子写的字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其实,一个人写的字好坏非常重要,古语有“字是开门锤”之说;又有“字如其人”之论等等,足见写好字的重要。写好字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乃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文字演变为艺术为汉字所独有,真正是汉字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写好字。

不仅如此,写好字的意义深远。要写好字,孩子就必须静下心,坐得稳,特别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要到位,要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又要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还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孩子的态度、习惯、性情、心灵等同时得到培养,写字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既然写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字呢?

第一,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写字问题,深刻认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写字的目的,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对每一个老师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写字,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写好字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或家庭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培养孩子写好字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写字的方法。

第二,我们的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写字育人环境。各种媒体都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尽可能的抽出一点时间指导孩子写字。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写好字才有希望。

第14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第15篇

1.讲字理,激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

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汉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不仅体现在字形上,更体现在字理上。从字源上讲,每个汉字都是有来源的,体现了先民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的智慧,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反映了他们的伟大创造。如“日”字就是从太阳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月”字就是从月亮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木”字就是从树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本”是树的根,“上”是指水平线上的东西,“下”是指水平线下面的东西;“从”是两个人,一跟在一个人的后面;“森”是树木多的意思;“洋”字,左边三点水提示与水有关,右边提示字音;“爸”字,上边提示意思,下边提示声音……如此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他们不会认为汉字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笔画堆砌,而是很有意思的图画,一笔一画都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爱看,爱学,爱想,易理解,易记忆,特别是看汉字演变的图、演变的动画用真人真景拍成的电影效果更佳。当然,由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有不少字不能准确讲出其字理,但已有的知识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热情,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这里有一个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和教师在教学中教的问题。目前,大多教材和教师都有所体现,但还不够,有很大的教改空问。

2.采用游戏法

游戏,不管对成人还是儿童都是极有吸引力的字眼,将识字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就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拼字”游戏:每个学生制作一个“田”字格识字卡,既可以用来辨认生字,供同桌互相检查,又可以自制常见的偏旁和独体字的“识字卡”,课间开展“拼字”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成的新字最多。“接龙”游戏:给一个同偏旁的“零件”组成三个新字,再组一个三字词语,最后连成一句话,最好能押韵,比如:水,加工,成江,扬子江;水,加胡,成湖,洞庭湖,水,加( ),成( ),( )( )( ),说出江湖海,越说越精彩。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记忆、想象等思维能力和浯文综合素养都是一个挑战,趣味性浓,学习识字效果好。

3.创制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一些结构简单且常见的象形字时,如“日、月、水、山、石、田、土”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如此情境:上课开始,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学生在“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这首欢快的旋律中渐渐舒展身心,集中注意力。然后,教师适当提问,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太阳、月亮、河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等。在学生充分交流描述后,教师可播放一段录像: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像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流的水哗哗地响着,时不时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让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日、月、水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地展开想象,把课上听到的、看到的,勇敢地说出来。例如围绕“水"这一自然景物,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象,或者把它具体到奔涌不息的长江黄河、浩瀚苍茫的大海,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或者把它具体到山间潺潺的溪流,汩汩的清泉,体验到水的清纯活泼;还可以转化为瀑布、露珠,让学生领会到水的淋漓酣畅、活泼跳荡的情景。

4.利用会意字结构规律纠正错字、别字区分形近字

有些会意字,很容易写成错字,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不是错出了头,就是改换了笔画。例如“苗”字,不少学生写下面的田字都出了头,写成了由字。只要给学生讲清“苗”是田地里生长出来的草本植物的嫩芽,由“田”和草字头组成,学生就容易改正,不再写错;有些会意字,容易写成别字,往往是由于形体相近或读音相同、相近造成的。如“析”字易写成“折”或者是“拆”,“斤”像斧子的形状,以斧砍木,表示分析、分开的意思,不同于折、拆;有些会意字,形状两两相似,极易混淆,往往该用这个字写成那个,改用那个字写成这个。如裕和浴,“裕”字的左半面是衣字变形,谷是庄稼与粮食的总称,例如谷物。“浴”,三点水是水字的变形,谷指山谷、山涧,即两山之间流水的低道。山谷有水,才能洗浴。当然“裕”和“浴”本是形声字,也可按会意字的构造规律理解。又如籴和粜,“籴”由入和米组成,买入米粮为籴,表示买的意思,“粜”由出和米组成,卖出米粮为粜,表示卖的意思。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