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主要内容的概括范文

初中历史主要内容的概括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历史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 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 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 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第3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教师把学习建构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客体性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在逐步被销蚀,“历史枯燥”“历史难学”的论调在学生群体中此起彼伏。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对教师和课堂过分依赖,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其对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潮流,才能从容地面对新知识构成。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致力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靠学生背诵史实就可以养成的,其靠的是实践与感悟。下面,以《的烽烟》一课为例,?谈具体做法。

(一)问题诱导,诱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产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疑,有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通过问题诱导,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真实的历史,从历史主人翁的角色出发,站在历史的“原点”看待历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处的阶级,对历史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烽烟》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紧扣主题,提出下列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发起这场战争?(2)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为什么看似小小的英国会击败庞大的中国?(4)战争的失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诱导,引导学生审视当时中英之间国土、人口、战时兵力投入的材料,对比战争结果,产生疑问。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时,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学习《的烽烟》一课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来对进行解读,无论教师讲得多声情并茂,学生的理解也是难以深入的,尤其是分析“中英《》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针对这一重难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展开讨论,研讨影响。在学术研讨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得出如下归纳总结:中国在经历了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地位半殖民化,经济结构上半封建化。通过深入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联系热点,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一、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学;公民意识

引言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改进,但其功能却始终如一,那就是育人,培养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人,落实到具体就是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道德的人。对于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首当其冲的应是历史学科教育。因为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教育是传载历史知识、发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比其它学科的教育更重视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更能够影响人类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养成。历史的传承功能决定了历史的教育价值。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第一,是从国家与公民间的关系视角切入。譬如在《书斋里的革命》中,朱学勤曾指出:“公民意识是近代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身维护和积极参与”。

第二,公民意识包含两个另外的层面:首先是对法律规定的国家成员,公民对权利及义务的整体主观认同;此外是公民的个体,对自己在国家、社会所处位置的现实认同感。其次是从臣民意识与公民意识两者的分别切入的,认为公民意识,属于人类内在精神的自觉要求和反映,必须由“合法性、合理性和积极守法”等内容形成。

第三是从公民意识的内在结构入手,把公民意识看成是复杂的观念形态系统,有其内在逻辑结构,有其核心内涵、具体内涵、和延伸内涵,而身份意识是其核心内涵。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最为强调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并用宪法和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意识;再次,确立共同的基本价值理念,如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等。这些基本理念,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公民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共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对初中生来讲主要指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对于国家意识来说,这两者重要性就正像是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鸟的两对翅膀,是国家意识的核心。国家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首先于国内能够妥善处理好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并且在双方之间产生冲突之时,强调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要注意全局的利益问题和观念;其次在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要以民族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作为最高的标准,不能做出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必须以热爱祖国为荣,将危害祖国的行为视为可耻。

2.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人们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并受其制约。法律意识结构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等。

3.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张家华、张积家指出“责任感是我们生存中作为社会角色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初中学生才能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公民。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产秩序的基本准则规范。如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等等。遵守公德是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之一,是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5.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发展经济而损坏环境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已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逐渐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时期。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对于我国儿童来说,18岁以前大多都在学校接受教育,自然课堂教育就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大量的历史素材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灿烂辉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在学习世界史时,可以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世界观,体会全球人民的共同意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直观的教育较书本来的更有效。

2.受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公民意识的提升。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受到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给学生创造培养公民意识的良好环境,以致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公民知识,从主观意识方面,塑造公民人格。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创设师生和谐的民主教育环境。课堂是社会的缩影,课堂上的平等和谐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做到积极主动地自我提升。

3.观念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不仅是一套理念,更是一种操作的过程。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观念教育,更需要实践。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公民知识及公民事迹是一种观念上的教育,是进行实践的理论基础,是开展公民行为的历史依托。真正做到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是需要实践的。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历史小活动,将公民教育的阵地从历史课堂转移到现实社会,利用历史的深厚底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建设中去。在历史纪念日或历史人物的故乡,开展一些历史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与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公民责任心与义务心。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历史教学 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哪些具体的实际作用呢?多媒体运用其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特点来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使传统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得以改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也可以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启迪我们初中学生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重教不重学,教师是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管一味地灌输知识,不管学生理解没理解,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

传统的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只不过是通过一些文字和一些挂图,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困境,它可以将历史知识用动画、影视、图像等方式来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使得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变得声像并茂、图文并举。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启迪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上课时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难受。

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使每一节历史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情景表现出来,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活跃起来,他们的脑海里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互之间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探讨。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氛围。

比如在讲“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一些关于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的结构、建筑、工艺、装饰等各个特征,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它象征着什么?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块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探讨。

教师在此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地理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对于这节历史知识做个小结,并且提出学术界的看法以供学生参考学习。

不但学生对这节历史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智力。

当然,什么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它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板书,学生就会忽视了课堂笔记。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我们必须注意做到多媒体教学的程序化和学生的创造性相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和书本相结合;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和授课的演示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为初中数学课的主要内容,应用题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对应用题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与大家讨论。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作为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很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应用题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及相应的动手能力。

所以如何屏蔽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应用题产生兴趣,并教会学生怎样思考这类问题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

目前初中数学课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来讲,虽然较之以前有很多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让学生产生了比较单一的思维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平时的接触面较窄,阅历不够造成的。

由于他们所要解答的问题,往往在之前的课堂教学或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实践过,所以当需要解决问题时就无从下手,加上在小学时的基础较差,对于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练习较少,最终导致应用题解答能力较差。

此外,学生接触应用题的机会较少,疏于练习也是导致应用题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这点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策略从根本上讲,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提升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建模能力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切入进行优化策略的实践。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教学层次来讲,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阅读能力,虽然数学语言相对于语文比较抽象难懂,但只要老师引导合适,学生勇于尝试,问题就可以解决,具体来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第7篇

1.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注意力差。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有的学生表现出“记得快、忘得也快。”常感到开卷则了然,闭卷则茫然,出现学前忘后的现象,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差,准确性低。他们的注意力差,无论是上课或做作业都难以聚精会神,带有明显情绪,抗干扰的能力差,有时教室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学习态度不端正、随便应付。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征。大部分初中生常认为“我是为家长学”,混一天算一天,混毕业为止。正因为如此这些学生不明确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努力、不认真,作业马马虎虎等特征。特别是对待初中历史,觉得学习历史没有什么意思,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上课睡觉、讲话,严重影响课堂秩序。

3.历史知识一片空白,他们对教材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不感兴趣,史实常常混淆,答题时颠三倒四。另外对历史知识中的理论不能理解,形不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造成学习困难。

4.思维能力差。在初中历史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死记硬背,缺乏积极思维的习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复杂的历史概括分析、对新旧知识的,就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学习障碍。

二、初中学生不愿学习历史的原因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不学历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有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又不是中考科目,有些学生的家庭本来就穷,再加上父母又不管,这也是造成初中学生不学的一个原因,其中由于失败的挫折体验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情感是造成农村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观察过许多学生发现:造成许多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使其无法学习,事实上是他们根本不愿学,有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表现为学习无目的、不自觉、不专心、贪玩、消极应付作业等。这都是消极情绪和情感在作怪。初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其就学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教师,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对学习失败的挫折的体验,其实每个学生在进学校第一天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学好每一门科目,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遭到挫折,从而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训斥,自尊心不断地受到伤害,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严重,从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生自暴自弃,胸无大志,学无劲头,这种心理严重地妨碍了学习。有的学生由于过多的失败,其自尊心变得异常强烈,为了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伤害,常封闭自己来保护自尊,从不轻易地暴露自己的弱点。有的学生则在失败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立情绪,他们往往通过破坏纪律来发泄不满,对学习和老师采取对抗态度,用粗暴的言行来顶撞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批评等。

三、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首先,加强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初中生一方面知识基础比较差,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消极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要转变他们应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为差生设立合适的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另外为差生创设新环境。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他们,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多表扬少批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如在我所接的新班时,一律指定学习和纪律最差的学生担任历史科代表,一方面消除课堂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通过收发作业、挂教学用图等工作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责任感。

第8篇

【论文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锻炼、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 历史 自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课,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所以,它很利于学生的自学。但是,学生的自学尚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本文就新课改之后,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

1.培养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新课改后,特别强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要有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老师讲的话总是正确的,学生对老师的话不能有怀疑。在新课改后,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话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如果长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话是真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惰性,不主动去学习。同时,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参考资料都是由各方面的专家编写而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是参考资料也有相当大的弊端,例如,当今参考资料繁多,难免有些参考资料有问题,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别,在使用资料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2.在课本学习中掌握自学方法

2.1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课前阅读提示,作为“定向”的基础,让学生朗读或自学课前阅读提示,达到把握全局、胸中有数的目的。再和学生共同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调动其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自学”打下基础。

2.2在教学中讲授自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只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而不知自学,更不知寻找总结自学的方法。在“自学指导”中,我通过明确学习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等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参照和遵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采用跳读的方式,抓知识的主干。打开历史课本,沿着课题、课前阅读提示、课文这样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跳读小标题粗体字,理清课文的主干。学生先清楚要学习的内容分几个方面,在头脑中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便于提纲挈领。这既是对“定向”的承接,也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其次,在通读中,理请分支知识的脉络。学生通读全篇课文,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和意义等,便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三,在研读中,抓住知识的细节。通读课文后,就要回过头来,根据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再从课文中仔细分析,圈、点、勾、画,找出答案。这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是什么,实现了对重点知识的再认识,对难点知识的新注意。

3.重新定位教师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新课强调,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教师应该既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也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课堂所授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系统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修正,使教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4.在自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还不具备完全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他们自学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权,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1 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1.2 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1.3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2.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2.1 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2 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2.3 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 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3.2 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3.4 训练法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4.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就是要在历史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进行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穿越古今,他们的声音仿佛仍在长空中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

5.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教法教学中,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引申思考。

6.走教育改革创新路

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崭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历史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

第11篇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兴趣关

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初中历史太枯燥,尤其是历史大事年代,太不好记了。为此,我教给他们快速记忆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记忆口诀是:官渡之战打得凶,耳朵穿了俩窟窿。再如: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记忆口诀是:郑和下西洋,一时领我(1405)去,一时散散(1433)心。世界史: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口诀是:希特勒上台研究生啥(1933)哟(1)。多么有趣啊,缺点是,不容易忘记。

第四: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要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五: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120―01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需要记忆大量知识点的课程。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能花在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帮助学生寻求科学的记忆方法,笔者对其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将有效提升学生记忆效果的方法小结于下:

一、理解记忆,及时复习

理解记忆的效果要好于机械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可先向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原因,当学生理解后,他们就很容易记住主要内容。

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及时复习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当然,复习可以是将知识点分配在不同的时段进行“零星式”的记忆,也可以是集中的复习。

二、 罗列知识点进行记忆

初中课本当中的许多知识点是比较零碎的,如果让学生直接记忆这些知识点,一方面就会增加学生的记忆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将一些知识点忽略掉,记忆的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知识点罗列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有一些要求学生记忆重要历史人物的地方,教师就可以将与人物相关的重要年份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其他的内容则可以一笔带过。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则可以总结成为几个字进行记忆,例如,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可以用“废、行、改”三个字来概括:“废”就是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行”就是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就是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大化改新的内容记住。

三、 运用归类记忆法

当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或者在期末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将大致相同的内容或者性质相同的知识点归纳到一起,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按历史事件性质分类进行复习记忆,如将相关知识点归结为经济、政治、少数民族、农民战争、中外关系、科技发展等不同方面,这样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好于单节或单章记忆。

四、 运用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的记忆方法。历史课中许多知识点可以从原点衍生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由日本大化改新中推行的联想到推行“班田收授法”,再可将“班田收授法”作为一个名词解释让学生进行记忆,这种记忆法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五、 运用比较记忆法

在学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可以降低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难度。例如,在学习完了的相关内容后,可将国共两党在抗战方面的政策、重大战役、重大事件进行对比,并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学生记起来相对就容易多了。

六、 运用歌谣记忆法

歌谣记忆法就是找出关键点或谐音相同的地方并将其编成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如,把某一历史现象经过浓缩以歌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记忆法既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又能降低记忆的难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记忆朝代时,编成这样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将《》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湖两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等。

七、 运用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利用记忆内容的发音串编成为一些容易记忆的内容进行记忆的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记忆苏联成立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外高加索、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时,可以串编成为“屋外两只鹅”。这样学生只是记住了每一个国家国名第一个字的谐音,其他的靠联想便可想起来。

第13篇

【关键词】状态 重要性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7-01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这就说明了历史在人的发展上及智力发展上的广泛作用;我们又知道:初中是人生最有幻想时期、最有理想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为了奠定好初中学生的起步阶段,做好初中“历史”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的义务。下面就略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状态

目前从社会角度看: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学生不爱学、家长不爱管、社会又轻视,甚至某些及个别学校个别领导也易忽视的小副科。结果是学生在中考时分数不算太低,但满分与高分的相当少;而学生上了高中后,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方法不当、基础知识更是不牢,史学知识相当缺乏,其影响了高中历史的继续学习;还有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少了一条了解古今世迁的渠道和方式。他们如何做到“以史为鉴”呢?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方面创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思想品德等文化课程的进步与引发,制约了学生本身文化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想办法让学生及早地爱上历史、学好历史。若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首先应在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转变教学方式上多用心血。

二、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首先,学史可引导学生明确志向。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等史学书籍,写出了颇有价值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其次,学史可明确爱国方向。再次,学史可以明做人原则。最后,学史可以明确处事道理。教材中大量史料表明历史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与历史演变的规律,再学习历史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再加上教师好的实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关键词”教学法

根据各方面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落实推广,我个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关键词”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历史的教学,体会认识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使用

“关键词”教学法,由其名即可知其意,大体上指得是以抓“关键词”来组织或强调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不是虚无缥缈的产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实用信息的选择、归纳、概括得出的。寻找关键词,就是于教材或材料之中找共性,在特殊性之中寻普遍性或共性,是主要信息的关键,是核心内容的提炼,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通过抓或提炼关键词,可以锻炼或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当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这个问题:

结合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 上册 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材的34页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为例的历史故事,其第一部分“齐桓公称霸”为例,可提炼出关键词: 1.时间词: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即事件发生的时间。2.史称“春秋五霸”。即“春秋五霸”的“五霸”。3.齐国富强。即“五霸”之一的倔起。4.葵丘盟会。即事件发生的地点。5.霸主地位。即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浏览这几个关键词,便能明白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问题也就被牵引了出来。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探究活动,教学活动便切实有效了。

(二)教学体会与步骤

1.教学体会

(1)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首先建立热爱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热爱教学研究;肯于将热血、青春、智慧等奉献于教学研究;并不善于追求相应的回报。

(2)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热衷于教材的研究工作,就是说历史教师必须热衷于对历史教材、历史的教学内容的不断研究工作。善于从不同类别的事物中汲取不同方法引入历史课的教学;善于从不同事件中引入不同方式用于历史课的教学;善于从不同行业、不同知识、不同格式、不同角度等事件上引入备课的知识与内容来充实备课的材料。

(3)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将上课的内容准备熟练。熟练到多一个“的”字或少一个“的”都不可以的状态。

(4)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讲课内容。教师在讲课前要准备好讲课的内容和使用的工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讲课内容”。就是说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所讲课的材料。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就是说对上课所讲的内容要融化于心。对于学生所出于课内或课外的相应问题都要尽量想到;对于偶然出现的问题要沉着冷静处理,告诉或表扬学生“这个问题提的好!只是与咱们的课联系不大,捎后处理”等缓冲一会,都给大家时间思考该问题。

2.使用“关键词”教学法的步骤

(1)备课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提炼出历史事件的主要过程;并从事件过程中提炼出关键句,将其转化为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熟记于心脑。

(2)备课做到熟练教学过程。将讲课所用内容、次序要熟记于脑。步骤、内容、次序达到多一不行;少一字不可的地步。

(3)对于讲课过程中出现偶然情况,也要对答如流程度。

3.几点说明

⑴“关键词”教学法是活性教学法,“关键词”是针对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关键词”。

⑵“关键词”因不同教师、不同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关键词”。

⑶“关键词”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⑷“关键词”与故事紧密相联。

所以总体上说:使用“关键词”教学法要求教师一定备熟课,总体上把握好整体教学内容、脉络及各种易出现的问题等。

四、结束语

总之,我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历史学科的作用在不久的时间内将会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重视。同时会掀起大力研究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的热潮。

第14篇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每节历史课都要精心准备,要有血有肉,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上课内容的充实性,以吸引学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增添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等来增填课堂的生动性等,来吸引学生,培养兴趣。

其次,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练,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额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组织课堂,也就是结构关

在传统教学中,先是教师讲,学生听,接着写一些相关笔记,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体现不出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那么新课标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堂环节完整的课程,包括日下几个环节:

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每讲一个知识点之前,要求学生能够有一个阅读的习惯,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有所感知。

讲: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选个别同学讲述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学社讲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加以纠正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剖:分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考试做准备。

感: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请改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练:选择一些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多搜集题,多看题,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少对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五,情感观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显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页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第15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做最好的复习方法。那么,开卷考试的新形势下,我们怎样才能学历史,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1拟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一般地,应拟定三轮复习计划:(1)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以课本为纲,辅以复习材料,按照“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的顺序,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加强落实,在检测和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留知识疑点,对知识的把握达到“准、全、牢、熟”。(2)抓重点、难点,搞专题,提能力。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 本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打破教材体系,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由点到线、到面,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再次巩固。注重扶优补差,设法缩小差距。 对“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层、个别补漏。充分利用手边资料加以练习。每月进行全级统一的月考,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公榜表扬,重视宣传工作。(3)强化训练,查漏补缺,做好考前辅导。练习各种题型,加强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选典型题练习。从考前心理、答题技巧上加以指导

2夯实基础,形成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怎样夯实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些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从局部入手”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具体办法就是详读每篇课文。要注意每课有哪些子目,每个子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子目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表格和注解。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哪些历史信息。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识记训练,背书要做到“放大”,有针对性地背。“抓小”就是要背课本上清楚标明的或者是隐含的第一、最、转折点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背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就是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背大段的课本上的内容,至于其它资料上大段的内容,也没必要去背,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3找考点,明要求,重学法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另外,还要弄清考试的基本要求,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打无准备之仗。对历史中考,我研读了近两年同时期的历史试卷,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笔者在研究的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其有如下几个特点:难易适中,虽然是开卷考试,但如果对教材内容不熟悉,查找资料也难;综合性强,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突出重点问题,对于重点问题的出题频率和角度频繁出现。所以,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想到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