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帝联科技由一支拥有资深互联网服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管理等背景的复合型团队创立,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平台搭建和运营以及互联网增值业务拓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众多成功案例。
2005年,帝联科技在上海成立。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三网融合下新业务发展的独特理解,帝联科技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并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长沙、南通等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及研发中心。
帝联科技持续专注于网络优化,已形成从硬件设备选型、基础IDC构建、分布式IDC方案咨询到最上层的CDN网络优化的一条龙综合服务体系。
帝联科技将帮助更多行业用户融入网络,并且通过全面的网络优化解决方案,帮用户取得成功。
帝联科技同众多优秀的硬件厂商和运营商保持着密切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拥有丰富的IDC资源,覆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各大运营商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等。
截至2009年12月底,帝联科技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160多个优势机房,带宽储备近600G,形成了覆盖广、稳定性好、价格优的高品质互联网资源。
帝联科技一直秉承“科技成就未来,服务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帝联科技60%以上的员工为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逾百名的技术、服务和运维团队成员为遍布全国的客户提供不间断服务。帝联科技致力于打造更佳的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首先,对学校办学而言,要处理好“制器”和“育人”的关系。财经类高校主要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学生首先应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唯此才能在初次就业中具备求职优势。但是,基于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学校会过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重视专门从事校本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训,对长期坚守素质教育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缺少激励措施,素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逐步被淡化。教育学专家高宝认为,“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要注意校内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为此,财经类高校应放眼未来,认真处理好“制器”和“育人”的辩证关系,把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同等对待,重视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科学规划核心素质教育课程目录,打造一批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名师大师,完善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品位和软实力。
其次,对教师教学而言,要处理好学校教育“有限性”和终身教育“无限性”的关系。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知名跨国公司纷纷把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标准化高度,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浙江工商大学商学院易开刚教授呼吁:“跨国公司将人文色彩浓厚的道德行为衍变成为市场经济强有力的竞争工具,因此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教育形式由‘技能培养型’转向‘职业素养提升型”’。在一定意义上,财经类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讲教师承担着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有限的学校教育期间增加一定比例的课堂对话交流时间,重视学生对社会功利主义和市场商业文化的个体体验反省训练,重点塑造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诚信素养、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能力,适应学生日后在职自主学习、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无限性”终身教育诉求,提升学生职场的可持续竞争力和生活幸福感。
再次,对学生而言,要处理好“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冰山素质模型理论”,浮出水面的冰山相当于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跟智商(IQ)的关联度密切;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则相当于一个人内在的情绪、品格、意志和人际关系,跟情商((EQ)的关联度密切。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则来自情商。财经类专业与社会真实工作情景对接的实践教学条件较为薄弱,无法像医学类、工科类专业学生那样直接获取可以被实验验证的专业技能。正因为如此,财经类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正确的课程学习观,要深刻领悟“冰山素质模型理论”对个体学习的方向指引性,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专业技能学习和追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上,而要充分重视素质教育课程对培养个人“情商”的潜移默化作用,在物质主义追求和功利主义抬头的商业化社会现实中,注重人格、品格和内心精神的塑造,具备对人生境界进行哲学理性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构建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能力,即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动作用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实践活动中取得突破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逐渐拥有的对新事物的见解和研究解决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等。近年来,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培养模式做了大量探究,如郑裕东等[1]根据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提出以低年级课堂教学为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位平台、科研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普遍认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新人格。徐一[2]通过以北京四所高校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创新思维意识、创新知识储备、创新实践倾向和创新人格气质。本文主要从这几种要素出发,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提出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环境―学科竞赛体系”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进行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新人格气质的缺失或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先决要素。
大学生创新人格气质一般包括大学生价值观(含理想、目标等)、创新欲望、创新毅力等,进一步可解释为对人生的追求和目标、对新事物的探究欲望和毅力,具体在学生中体现为:在学习上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甚至作业抄袭、考试舞弊,在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创新活动时兴趣不浓,耐压能力差,遇挫折而不振,等等。抛开家庭熏陶、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影响以外,仅从高校而言,影响大学生创新人格气质培养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创新人格气质培养的不重视,或者说没有引起针对性的高度重视。二是高校的校园文化、通识(素质)课程体系不足以熏陶、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气质。
2.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弱化是限制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要素。
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主要包括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及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等。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是一种隐性过程,依托于系列课程学习中的反复锻炼。但目前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普遍存在一种实用的心理,所以对这种单调、枯燥的思维意识的锻炼缺乏毅力,甚至有抵触情绪。如高等数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但很多理工科专业学生对其不重视,学习效果不佳。
3.大学生创新知识储备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
大学生知识储备可以具体通过学业成绩、交叉学科知识、图书借阅量、听取学术报告次数等要素进行衡量。乐伶俐[3]将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概括为四点: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学习方式的单一、学习内容的窄化及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化。创新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很多参赛队伍都用了大量时间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虽然这对于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还可补救,但也严重影响最后的竞赛成绩。
4.高校创新环境和条件、创新教育模式、功利化的学科竞赛也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创新环境与条件主要包含专业技能的培养环境、创新基地及创新项目等。目前,一般高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环境的建设相对重视,条件也相对完善,但对于创新基地的建设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对跨学科的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基地的管理及运行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创新项目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
传统教育模式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一是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要充分支撑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每一门课程设置都要体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教学资源与信息不足,特别是虚拟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可学的移动式学习资源不足。三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够。对于教师而言,其一是要清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楚课程教学是“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二是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其要明确专业学习目标、课程学习目标,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思考,多参与创新项目研究、学科竞赛,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
功利化的学科竞赛也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学科竞赛的宗旨本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检验学生的创新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在思想上只重成绩,不重过程,有的因为经费不足、宣传发动不够,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前期培养工作不够,影响和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体系。
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体系必须有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气质的熏陶、引导和培养,特别要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毅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是多元化的,其构成要素复杂多变,在此,仅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谈谈其构成要素。
(1)榜样的树立与宣传。大学生基本上心智已定、价值观初成,榜样的树立一定要有血有肉,可仿效、可学习、可触摸,最好是身边的同学、教师和校友。榜样的宣传覆盖面要广,要形成定期树立榜样、宣传榜样的长效机制,要触及学生灵魂,激发其学习、创新的动力和欲望。
(2)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狠抓“三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形成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氛围。“三风”建设要有长效机制,要处罚与奖励并重,要广泛宣传。
(3)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定期邀请专家做讲座、学术报告,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成果展览等,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4]。同时,要搭建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平等自由探讨的平台,创设多学科交流的环境,营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探讨、交流的民主氛围。
(4)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积极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创新社团,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的研究,并包容其失败,积极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交流、创新成果展示。学校的支持与鼓励主要包含:一是条件建设与经费保障,二是指导教师,三是大力宣传,四是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5)搭建科学的通识(素质)课程体系。一是通识(素质)课程体系的模块要多元化,突出创新与科学研究。二是课程资源要充足。三是教学模式要创新。
2.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现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创新知识储备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衡量。
1.是否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统帅,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要求,它既在一定时空下符合社会的需求,又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依赖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的制定至关重要,每一门课程在体系中都要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都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2.是否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之前,要理清知识、能力、素质的构成要素及逻辑关系,从而选定课程及开课时间,确保体系严谨、目的明确。
3.是否支持专业技能(特别是核心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技能是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专业技能是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之前,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挖掘专业技能、提炼核心技能,其次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确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并理清其逻辑关系。
三、搭建体系完善的创新实践环境
创新实践环境是提升专业技能、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条件保障。创新实践环境一般包括实验(实训)环境、实践基地、创新基地等。对一般高校而言,实验(实训)环境和实践基地的建设都相对完善,能基本满足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而创新基地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创新基地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孵化、创新成果展示、多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工作平台,一般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主要承担创新项目研究、学科竞赛组织、创新成果培育、孵化与推广等功能。
四、构建层次清晰的学科竞赛体系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实现创新能力提升、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手段,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国内学者有诸多讨论[5]。因学科竞赛成绩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高校为追逐成绩而舍本逐末,丢失了学科竞赛的真正意义。衡量高校学科竞赛水平可以从学科竞赛体系、学生参与面、最终竞赛成绩三个方面考虑,学科竞赛体系是基础,学生参与面是根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学术论坛,2014(8):162-163,165.
[2]郑裕东,孙建林,等.“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14(2):40-43.
[3]乐伶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7(5):32-33.
[4]李俊英,李文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