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司法审计范文

财务司法审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司法审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司法审计

第1篇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

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07号,2007年8月7日).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论文摘要:司法会计鉴定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均为会计鉴证业务。两类业务的执业准则分别由国家司法部和财政部。比较主要执业规则的差异,有利于司法鉴定人参照有关《审计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财务;审计监督;治理对策

商法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商事规约,但近代意义上的商事立法肇始于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确立于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发展到今日为大陆法系国家广泛继承。我国属于大陆法系,财务会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保有较多的相同点,都肯定了政府在会计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都强调了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我国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政治基础、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者也存在部分差异。从法律层面上看,大陆法系国家没有单独的会计法,主要是借助商法和公司法对会计事务做解释与管理。现有资料显示,商法与公司法对于会计事务做了比较全面且完善的诠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如,《法国商法典》中详细说明了会计报告、会计义务、会计原则等内容,《商事公司法》对于会计与审计相关事件做了详细表述与规定。《德国商法典》在德国会计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对于会计事务的规定具体且详细,其篇幅占了整个商法典的1/3,由此可见,德国对于会计事务与法规的高度重视。此外,《有限公司责任法》与《股份公司责任法》中对于会计法规的制定更为严密、切实,是德国企业处理会计事务的重要依据与准则。大陆法系国家大都在商法典中明确会计法规,用以保障会计事务的顺利运行。同时,商法典中的内容也会随着商事活动与法律制度的变动而变更,这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商法典的权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当前商法对企业财务审计的意义

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是与民法并列并互为补充的部门法。商法具有调整行为的营利性特征,又具有商主体严格法定等原则。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海商法、破产法、票据法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背景与支撑,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其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商法在此环境之下的作用愈发凸显,已然成为规范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健康运作的重要机制。并且商法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投资者基本权益,规范会计市场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约束企业日常运作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边界,以确保会计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需要在商法规定的范围内运作,为了将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运营的实际相结合,保障企业在合法范围内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商法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也恪守了一些规定。要保证财务工作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企业在进行会计活动时需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由此可见,商法的监督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企业审计监督包括财政财务、财政法规、经济效益等内容。其中,企业财务审计监督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展开,也就是说企业财务审计监督囊括了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财务活动。通过财务审计监督,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现存的经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与改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财务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及制度,及时纠正企业存在的法律遵守不合格、资料统计不客观、报表内容不真实等问题。事实上,企业财务审计监督存在的最大要义就是及时发现并修正企业财务问题,以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与此同时,企业财务审计监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分配企业现有资源,保障资金安全,愈发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商法对公司财务部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账务处理中缺乏商法意识

就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大多企业的会计对于商法中的相关内容了解不透彻、不深入。并且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投机心理,不按照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工作中常常凭借自己的经验或主观想法核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账目的核算经常会出现不准确、不及时的结果,由此也就导致了企业资金不明、账目混乱等情况。现在企业常见的会计问题有会计工作脱离公司法、经济法等的要求、会计凭证的合法合理性存在异议、会计基础工作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频繁出现。并且部分财务管理者为了完成其工作任务而做出的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行为,终将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漏洞越来越大,长期下去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没有以商法为基础,其工作水平就很难得到提升。企业的会计活动贯穿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与流程非常繁杂,如果企业工作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能将商法作为依据,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潜在问题,甚至会影响后续工作的实施。

(二)对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都设立了财务审计监督部门,但是少有企业能把这个部门的职能发挥到应有的水平。并且,部分企业的财务审计监督部门将管理处理权直接交给了副总经理或财务经理,而不是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处理,这就导致财务审计监督部门缺少权威性与独立性。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领导对于财务审计监督部门的忽视也是问题的关键,这些领导只看到了该部门最表面的内容,而忽略其真正为企业带来的价值。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审计监督部门在处理会计事务时难以获得企业上下的配合,难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资源。同时,不合规的财务审计监管还会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资金压力,当企业需要投入再生产时,会为了尽快达到订单要求而进行融资,在这一环节,大多企业都容易陷入触犯商法的风险,面对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为了账款回收不得不采取各种应急手段,产生连环的负面效应。如果企业长期不重视财务审计监管,就会不断面临负债等筹资融资问题。财务审计监管部门在对企业会计状况做审核验收时所做出的的管理意见,没有引起企业上下的足够重视,那么其监管作用实际上是无效的,企业财务的资源配置与安全问题将会面临较大的考验。

(三)商业账簿处理的岗位职责不健全

我国《会计法》中明确指出,会计岗位设置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要保证内外部制度相协调。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运作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事关日常开支、银行相关由出纳人员负责,其余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工资核算、报表制定等财务活动则由会计承担。企业财务审核工作主要由部门主管负责,其中囊括了几乎财务部门的所用工作,包括账目审查、报表审查、筹资融资等。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的系统或平台首先要遵守内部牵制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例如大多房地产公司会根据其具体情况引进专业的系统工程师完成企业内部的平台设计与管理。但与此同时,却很少有企业能在内部达成法务部与会计部的协作关系,对公司相关平台作出切实科学的省审计监管。企业在缺少财会与法务相结合的情况下,财务活动很容易跳脱法律的桎梏而为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困境。在此过程中也会频繁出现财务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对于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的行为是否合理合法,相关管理人员很难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下进行监管与调查,长此以往,公司内部将会陷入会计制度混乱、财务信息失信等问题。

三、当前商法对公司财务部审计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素质

员工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且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企业设计完善内部管理结构的重要参考。因此,要想在整个企业中充分重视并利用商法,那么就要从企业的员工入手,提升各个员工对于商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因此,在企业对普通员工或管理层进行内外部培训时,应该将商法的宣传与普及纳入管理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向员工植入商法理念,打造守法企业形象。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该将商法的内容作为考核标准,确保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了解商法的基本知识与重要意义,从源头上解决员工问题。此外,财会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将日常会计活动与商法挂钩,树立起强烈的商法管理意识。企业要从各个方面向财务员工普及商法,即便不是与法务部直接联系的人员,也应该熟知并运用商法的基本知识。只有企业内部所用的会计人员都拥有了商法意识,在日常会计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才能最大程度地将企业资源转化为具体的资金优势,提升财会部门的管理效率。对于已经入职的员工,定期开展商法普及与培训,促使员工形成依法自律的习惯。

(二)商业账簿处理板块建立法务板块

企业的财务活动要想保持其合法合理性,首先应该在财务部门下设专门的法务专项,使得企业在进行日常经营活动是按照商法对其进行分类,使得法务系统贯穿财会活动的始终,以提升法务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从而避免不当操作给企业带来的不可逆损失。实践表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处理日常事务的效率也就越高。在信息化状态下,企业的部分财务活动也可直接借助计算机系统完成,相较于人为计算,计算机更加准确高效。并且计算机能对企业所需信息做出智能优化的指令,这些信息与企业的客户共同形成了企业的信息反馈系统,从而使得企业明确其现存的漏洞与问题,从而及时作出更正建议,用以提升完善信息系统,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也就是说,企业要根据其内部结构与制度,以计算机为载体,建立成熟的反馈系统,企业员工可以借助这一系统,采取匿名的形式指出企业或员工存在的虚假问题,相关部门再根据系统中反馈出来的信息调取相关资料,并作出相应的惩罚处理措施,以保障企业的公信力。长此以往,机器借助计算机系统,在提升其信息化程度的同时,也能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作出约束与管理。

(三)依据商法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政策

第4篇

司法会计是法律诉讼活动,审计是经济管理活动,司法会计鉴定书属于鉴定意见,审计报告属于书证。

【关键词】

司法会计;审计;司法会计鉴定;注册会计师审计

司法会计与审计都需要运用会计科学原理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计算、复核、分析,但人们常常把二者视为一回事,特别是在司法实践中,审计报告与司法会计鉴定书不分,其实不然,司法会计与审计有着本质区别。

一、司法会计与审计的起源不同

审计的起源因审计的分类不同起源时间不同,我国的政府审计在西周初期初步形成,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始于以后,内部审计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审计的起源来看,经济的发展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审计是为了管理财政和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更是如此,起源于十八世纪下半期产业革命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前,独资经营的手工业生产者负有无限责任,生产经营的成败由生产者一人负责,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产业革命后,出现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使注册会计师应运而生。

司法会计在我国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为检察技术工作的一个门类,诞生于检察机关。从起源来看,司法会计是为了确定案件事实,提供科学证据而产生的。随着法制的进程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主法制的发展,司法会计由检察机关专有,发展到由社会共有,得到长足发展。

二、司法会计与审计的概念不同

司法会计这一词可以指“司法会计理论”、“司法会计工作(司法会计活动)”、“司法会计工作人员”等,但通常司法会计是指“司法会计工作”,即是指以财务、会计技能的应用所形成的检查、检验、鉴定、证据审查等为内容的法律诉讼活动。

审计是指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依照法规和有关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经济监督、评价、鉴证的活动

三、司法会计与审计的活动类型不同

司法会计工作包括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检验、司法会计文证审查。

司法会计检查是指在诉讼中,为了查明案情,对涉案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依法进行专门检查的一项司法检查活动。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在诉讼中,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对诉讼中需要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定的一项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会计检验泛指具有丰富会计知识的人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证据进行检查、验证的技术性活动。

司法会计文证审查是指具有丰富会计知识的人对涉及财务会计专业内容的文书证据进行的技术性审查、判断活动。

审计按主体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按财务审计分运作审计(作业审计)、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

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

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

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注册会计师进行。

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会计的核心工作,非司法会计鉴定人是不可涉及的,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工作,非注册会计师是不可涉及的。

四、司法会计与审计的思维模式不同

司法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出司法会计是具有法律诉讼活动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以法律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审计是经济管理活动,是以会计思维模式为主要思维模式。法律思维模式更强调逻辑思维,而会计思维模式则多强调感性思维;法律思维模式要求以事实为根据,更强调事物的本质,而会计思维模式则要求以规定形式的财务会计资料为根据,更强调形式;法律思维模式要求在适用法律时,操作者先利用法理对法律条文作出解释,然后根据这一解释来适用法律,因而会强调个案不同;而会计思维模式则通常要求按照标准制定的统一解释来适用标准,更强调统一性;在法律思维模式下处理具体案件时,要求根据具体情节灵活地适用法律,而会计思维模式下则要求一律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

下面将谈一谈司法会计鉴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区别:

(1)社会活动的属性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审计是一种社会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2)社会活动的范围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从属于法律诉讼活动,它不属于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只是围绕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断活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涉及经济的各个方面。

(3)目的不同。司法会计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情,审计的目的则具有多样性,如监督经济活动、鉴证经济业务、评价财务会计报告等。

(4)基本法律依据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依据国家的诉讼法律的规定实施的,审计是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实施的。

(5)主体的诉讼地位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是诉讼参与人,享有特定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而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人员不是诉讼参与人,即使涉及诉讼时,通常只是作为当事人或一般证人。

(6)文书的诉讼证据类型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书是属于鉴定意见;审计报告属于书证。

(7)主体的法律责任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身份是鉴定人,涉嫌职务犯罪时侵害的客体是司法秩序,其刑事责任风险适用刑法第305条“伪证罪”。而审计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管理秩序,刑事责任风险适用刑法第229条:故意犯罪是“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过失犯罪是“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参考文献:

[1]

于朝.司法会计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

第5篇

1.主体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都是由会计资料制作者以外的进行的社会活动,同时,审计人员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也可以成为具体案件的司法会计鉴定人。

2.对象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都会涉及到对一定的财务会计资料的检查、验证。

3.标准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都是以财务会计标准作为引用技术标准。

4.手段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均采用一定的帐务检验手段来完成任务。

5.结果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均应当出具书面文件报告工作结果。

6.风险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均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差异

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有以上诸多共性,因而无论已发表的司法鉴定理论的研究成果还是司法实践中,常出以审计取代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形。这些认识和做法不仅违反了有关诉讼法律规定,而且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都产生了消极后果。因此,有必要就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在概念、操作及结论的诉讼意义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划分,以便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司法会计鉴定来查明事实,正确地处理案件。

(一)概念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诉讼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依据司法会计技术标准,通过检验财务会计资料,对案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技术鉴定的一项诉讼活动。是诉讼机关依法采取的一种诉讼措施。

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需要或接受委托,指派专业人员依据审计标准,通过审查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和有关经济活动,提出意见和结论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概念存在着以下差异:

(1)社会活动的属性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审计是一种社会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2)。社会活动的范围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从属于法律诉讼活动,它不属于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只是围绕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断活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涉及经济的各个方面。

(3)目的不同。司法会计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情,审计的目的则具有多样性,如监督经济活动、鉴证经济业务、评价财务会计报告等。

(4)组织机构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由司法机关主持进行的,审计是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中介机构主持进行的。

(5)基本法律依据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依据国家的诉讼法律的规定实施的,审计是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实施的。

(二)主体差异

(1)主体的产生程序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是由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且不需要鉴定事项涉及单位的委托或认可,司法会计鉴定人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委托和被委托关系。审计人员是由审计机构指派或聘请的,除政府审计外,中介审计机构需要接受委托,才能委派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

(2)主体的范围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可以由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具有司法会计专业知识的专职司法会计技术人员、会计师、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担任,而审计通常只能由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进行。

(3)主体的诉讼地位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是诉讼参与人,享有特定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而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人员不是诉讼参与人,即使涉及诉讼时,通常只是作为当事人或一般证人。

(4)主体的法律责任不同。

(三)操作程序差异

(1)操作环境不同。首先,司法会计鉴定属于诉讼措施,在获取检材和实施技术检验方面,有比审计措施更强的其他诉讼措施作保障;其次,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是由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获取并提供;审计证据是由审计人员直接获取,并由被审计单位直接提供的。

(2)操作手段方面的差异。首先,由于法律诉讼中存在着诉讼分工,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能采用技术手段(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验证等)来完成鉴定,而审计人员除技术手段外,还可依法采取各种非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如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显然,司法会计鉴定更强调技术性。其次,有些审计应当或可以采用的技术手段,如抽样审计、鉴定等,司法会计鉴定中也不允许采用。

(3)操作过程方面的差异。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程序是先结论后验证,具体的操作程序通常包括鉴定准备(受理、受检、备检)、初步检验(阅卷、测试检材质量、做出初步结论、制定详细检验论证方案)、详细检验、制作鉴定结论等四个阶段。涉及的基本程序是先审计后结论,具体操作程序通常分为审计准备(接受委托、测试内控制度、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制作审计报告书。

(4)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差异。司法会计鉴定人与其他办案人员之间存在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司法会计鉴定人在鉴定中发现与鉴定有关或无关的重要线索或证据时,应当案件承办人进行收集、固定,不得自行处理;审计人员则可以自行处理审计中发现的舞弊等问题,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四)工作结果差异

(1)文书种类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只能以司法会计鉴定文书形式进行表达,包括司法会计鉴定书和司法会计鉴定笔录两类。如果鉴定未能做出结论性意见,鉴定人则不能出具独立的证据;审计结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书进行表达,如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2)工作结论的诉讼意义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与审计结论有着不同的证据属性: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与审计结论都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但在法定的诉讼证据的类型中,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属于鉴定结论,审计结论则属于书证。由于属性不同,尽管审计结论中,也会存在判断性内容,但书证的性质决定了审计结论中有关财务会计问题的判定,只能证明审计审计意见的客观存在,而不能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3)工作结论在证据依据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只能依据基本证据(只包括财务会计资料、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和司法会计检查笔录)作出,而不能采信诸如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其他鉴定结论等参考证据;审计结论则可以依据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证据,包括调查当事人时所取得的各种辅助证据。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所依据的鉴定证据必须是充分的,而审计结论则可以采用适当性原则来确定审计证据的多寡。

(4)工作结论的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能对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财务会计问题表达结论性意见;审计结论则应当依据审计准则和审计结果,由审计人员决定结论所涉及的范围。例如:对少计收入通常会对企业的收入额、应纳流转税额、利润额、应纳所得税额、所有者权益等财务指标造成影响。如果少计收入事项已被鉴定人确认,而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系收入额问题,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认定少计收入对收入额的影响,对其他财务指标的影响则不予回答;依次论推,只有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系所有者权益问题,司法会计鉴定人则需要认定少计收入对各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但审计人员在发现少计收入的事实后,通常需要就少计收入对各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提出审计意见。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必须回答鉴定问题,审计结论可以提出问题而不与回答。

第三,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能针对会计机构提出要求或建议,但审计结论可以对会计机构提出调整账目、完善制度等要求或建议。

(5)工作结论的范围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允许表达涉及财务会计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问题,而审计结论有时则需要判断错误与舞弊,这必然涉及到行为人员主管心理状态。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允许表达建议性意见,审计结论则可以(或必须)提出纠正财务会计错误的建议或要求。

第三,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回答财务会计管理质量问题,审计结论则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质量和水平表达评价性意见。

第6篇

[关键词]新《公司法》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制度完善

一、新《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报告是公司提供的反映公司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公司各类利益群体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主要途径。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系统、有重点地、简明扼要地向公司经营者、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交易对象和政府财税部门等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必要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为其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提供帮助。《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主要应该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审核、送交、置备、承认、公示、验证等内容。我国新《公司法》在第165条、166条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审验、送交、置备及公示制度。

二、《公司法》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缺陷

尽管新修订《公司法》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在制度设计、指导实践操作和立法技术等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具体体现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不明

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承担应该根据公司各组织机构的权责,明确加以规定。但新公司法165条只是笼统规定,而对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如何承认以及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由谁负责,并未作明确规定,不利于明确责任、防范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二) 财务会计报告的审验制度未能区分对大小公司适用的不同

新《公司法》新增规定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需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增强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但这种审验制度过分注重其价值目标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效率性”,没有区分公司的类型和规模大小,没有考虑到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带来的“效益”与公司所承担“成本”的关系。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外部监督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但审计费用由公司承担,监督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新《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要求所有公司都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无疑对那些规膜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费用。而且由于抽样审计技术的采用,审计并不一定能够发现被审计公司账目中所有的问题。因此,对于那些股东人数较少并且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实行强制审计制度并“不经济”,不利于小公司的发展。

三、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 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

我国新《公司法》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规定不明,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由董事会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决算方案。所谓年度决算方案,是指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结果所编制的、尚未批准的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因而可以认为我国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是由公司会计部门编制,由董事会审核制定,董事会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公司负责。建议我国再次修订公司法时,可以明确规定: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应由董事会审核制定,并对其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性负责。

(二) 明确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承担主体

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应该明确规定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会计师及财务负责人等主体应如何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承担责任以及在财务会计报告由初步制定到最终承认的各个阶段应分别承担何种责任,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与经理层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责任承担机制。

(三) 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实行豁免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强制性的全面审计制度,存在着未进行类型化区分,未考虑成本与效率关系的缺陷。从国外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法定审计模式的演变来看,全面强制审计模式曾经出现过但逐渐被各国放弃。这是由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的选择与公司的类型、规模、所处行业有关。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及具备一定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或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或涉及潜在的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或需要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强制审计带来的“效益”高于“成本”,所以这些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应实行强制审计模式。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涉及公共利益,其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就可以考虑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实行财务会计报告审计的豁免制度。

因此,待条件成熟,我国也可以考虑在今后修订《公司法》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实行豁免的制度,具体来说:

1.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界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根据收入、资产负债表总额对公司规模进行界定的经验,我国《公司法》实行财务会计报告豁免制度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界定为工业、建筑业、电子业销售额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

2.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实行豁免的附加规定

(1)代表1/10以上资本的一名或若干名股东请求时,公司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

(2)对实行豁免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由具有中计会计师资格的会计师编制。

(3)实行豁免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人,必须在其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附上声明,说明公司符合豁免的条件且未有代表1/10以上资本股东请求,并且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的人员须声明其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合法、准确性负责。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新《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完善我国《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对策和相关立法建议:在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方面,要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并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实行豁免制度。

参考文献:

[1]《公司法释义》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储育明.海峡两岸公司法比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会计司法鉴定的范围,与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获取、鉴别、判断等息息相关。会计司法鉴定活动的成果是司法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司法鉴定意见,这是诉讼法律中明确列明的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同其他类型鉴定意见一样,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有着“证据之王”的称号,可见其重要性之高。这种鉴定意见并非书证,司法会计人员运用自身财务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相关会计司法鉴定证据进行鉴别、分析、判断得出,能够解决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专门问题的一种诉讼证据。

 

1 会计司法鉴定证据规范化问题

 

(1)普遍生搬硬套审计准则

 

在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有效性和关联性问题上,审计工作与会计司法鉴定工作的责任、思路和原理有诸多不同。审计报告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仅对现有审计证据做出客观反映和评价,不掺杂审计人员个人主观判断;而会计司法鉴定不同于审计,是司法会计人员以案件承办人员提供的鉴定证据为依据,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最终的鉴定意见更具主观性。在会计司法鉴定过程中套用审计准则,容易与证据法上的关联性规则发生冲突。在取证主体的合法性和程序的正当性问题上。当前从事会计司法鉴定的主体绝大部分为注册会计师,在开展鉴定工作时系参照《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缺乏对会计司法鉴定证据合法性要求的明确规定。在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充分性问题上。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充分性不能受其他因素(如证据质量)的影响,其充分性更具独立性。

 

(2)会计司法鉴定证据审查、运用违反法律规定

 

一是“直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立案、侦查、起诉、审理等诉讼环节期限均有严格规定,鉴于会计司法鉴定工作是为诉讼活动服务,其时限也必定受其限制。有些司法会计人员职业纪律意识较差,“直接”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间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部分司法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不足,导致在审查判断证据过程中“间接”违法诉讼法律规定。如司法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胜任能力有限,对侦查工作及案件的具体情况理解不到位,再加之有些侦查人员不能提出合理、准确的鉴定要求,导致对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需求、审查判断及评价方法与案件实际需要产生巨大偏差。

 

(3)会计司法鉴定证据事后审查形同虚设

 

我国会计司法鉴定意见审查、质证不力,与欧美法系国家法务会计专家证言的质证传统相差甚远。常常混淆审计工作与与会计司法鉴定的界限、方法和原则,随意将审计证据作为会计司法鉴定证据,使得最终得出的会计司法鉴定意见亦缺乏严谨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证明案件涉及的财务会计专门事实,甚至不被采信。相关法律对会计司法鉴定意见质证方面的规定不甚完善,导致在诉讼过程中对鉴定意见的审查、质证流于形式。

 

2 构建会计司法鉴定证据规范化的对策

 

(1)证据提供主体、程序和来源审查的规范

 

在证据提供主体的规范上,会计司法鉴定的启动由司法机关决定,与此相对应,会计司法鉴定证据也应由司法机关中熟悉侦查学、犯罪学、证据学的案件承办人员提供,必要时可由司法会计人员提供协助。在证据提供程序和来源审查的规范上,基于诉讼分工之考虑,除可以邀请司法会计人员协助收集证据的情况外,会计司法鉴定证据不能由司法会计人员直接收集,而应由案件承办机关提供。在确保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主体符合诉讼法、证据法对诉讼分工的规定之前提下,送检机关或人员应对其提供检材的来源确保可靠性。无论是案发前已形成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还是会计司法检查过程中形成的司法会计勘验、检查笔录等,这些证据唯有可靠方具备证据力。

 

(2)会计司法鉴定意见质证环节的规范

 

在审查鉴定证据材料上,客观、有效的鉴定证据材料是确保鉴定意见科学、准确的基础。从检材的发现、提取、处理、固定方法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检材提取的部位是否准确,在储存、传递过程中有无遭到损坏;检材有无变形、伪装;检材的性状、数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三个方面来进行审查。在审查鉴定程序的规范性上,按照司法会计专业现有技术规范和标准,对送检机关提供的会计司法鉴定证据进行检验、鉴别和分析,并依据恰当的标准,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专门问题发表意见。在审查鉴定意见的逻辑推理过程上,会计鉴定意见的审查和质证,主要考察会计司法鉴定证据及其他参考证据的“质”和“量”是否合规,逻辑推理是否严密科学,证据与证据、鉴定意见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矛盾冲突等。

 

(3)基本证据与参考证据运用的规范化

 

对基本证据“量”的要求要保障充分性。若证据不够充分,应及时联系案件承办人员,要求其做出必要解释或补充。若某些证据材料已不存在或难以收集齐全,会计司法鉴定人员不能自作主张,在不满足要求的情形下,做出鉴定意见,而应与委托人商量,根据目前所掌握资料重新确定鉴定要求。对基本证据“质”的要求要保障完整性。应时刻注意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司法会计勘验、检查笔录等是否完整,用以进行鉴别、分析的每份证据是否存在影响使用的重要问题,并判断其能否通过送检机关补充证据或询问当事人、证人等方式进行补强。

 

3 结语

 

会计司法鉴定和诉讼活动的关键是证据,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证据制度的改革及证据规则的完善。还应该确立最佳证据规则及补强证据规则,落实到会计司法鉴定证据的采证上,一方面,送检人员应尽量收集和获取财务会计资料等的原件。若提供复制件、复印本、手抄本、扫描件等非原始资料,则应由相关人员标明或充分说明理由。另一方面,除原始证据外,亦应充分利用经确认核实的传来证据。会计司法鉴定实务当中,有些证据材料表面上满足客观性、合法性及关联性要求,但显然,它们不能作为审查、评价和运用的单独对象,而应综合其他各种可靠证据,形成逻辑严谨、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证据链条,增加被法官采纳的几率,维护公平正义。

第8篇

关键词:司法会计师;非诉讼;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94-02

一、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范围

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是指司法会计师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接受相关公民、法人、诉讼机构或其他组织的委托,办理诉讼以外与财务管理、舞弊调查等有关的会计服务业务。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大致包括六个方面:舞弊调查业务、舞弊诊断业务、参与经济合同事务、担任特别管理顾问、参与非诉讼调解、协助进行经济事项调查。

二、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性质

(一)不属于司法会计活动

司法会计师能够从事非诉讼业务,是基于其职业素养的要求所决定的。就像审计师的本质业务应当是从事审计活动,但由于审计师本身执业素养要求包括了熟练的会计师业务,因而审计师也可以从事会计活动;长期从事会计业务的会计师,即使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设计业务培训,但其在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舞弊识别技能,也使其会经常参与内部审计;审计师、会计师们由于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案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因而也会被聘请参与进行司法会计活动,或担任司法会计鉴定人。同理,由于司法会计师的执业素养要求其能够掌握各种财务舞弊活动进行调查、识别及获取证据的能力,尽管正常情况下这些能力都是体现在诉讼中,也使得司法会计师完全有能力承担舞弊审计或舞弊诊断业务,但如果从事需要特定执业资格的活动时,还需要同时具备相关的执业资格。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司法会计师从事非诉讼业务中会与客户建立特殊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维系中一旦涉及诉讼且客户本身成为诉讼当事人时,司法会计师便会因诉讼回避的法律规定,而不能成为这一诉讼中的司法会计鉴定人。

(二)由具体业务的社会活动性质所决定

司法会计师所承接的非诉讼业务的性质,不是由其职业名称所决定的,而是由其所从事的具体非诉讼业务的性质所决定。譬如,司法会计师承担的舞弊审计业务,其业务性质属于审计活动范畴,因而其应当按照审计活动的准则行事。

明确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性质,有利于其确定具体业务的行为准则。司法会计师从事非诉讼业务活动不应当按照司法会计专用技术标准行事,而是应当按照其所承担业务的相关准则行事。譬如,司法会计师在报告舞弊调查结果时应当使用舞弊调查报告,而不是司法会计报告。目前国内一些司法会计师在从事舞弊调查后采用《司法会计检查报告》的形式来报告工作结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由于司法会计师从事的非诉讼业务不属于司法会计活动,其所进行的业务内容、方法等也就不属于司法会计学的研究范畴。譬如,司法会计师可以承担舞弊审计业务,且舞弊审计的结果可能会引讼,因而舞弊审计理论会涉及舞弊审计师的出庭作证问题,但司法会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司法会计活动而不是舞弊审计,因而司法会计学者可以将审计学中有关舞弊审计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诉讼对策的研究,但不应当将研究重点放在舞弊审计方面。

三、常见的司法会计师非诉讼业务

(一)非诉讼业务中最广的一项业务――舞弊调查

1.调查业务的受理与实施

调查业务由司法会计师所在机构统一受理。受理时应当搞清的情况包括客户委托调查的原因、调查范围、调查目的、调查的公开性、调查结果的处理等。确定受理后,司法会计师所在机构应当与客户签订委托合同,就调查目的具体要求、费用等协商一致。司法会计师接受舞弊调查任务后,通常需要按照舞弊审计的准备程序,了解相关情况,熟悉相关标准,制定调查方案,并征得客户的同意。司法会计师在实施调查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调查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案,分步骤实施具体的舞弊调查活动。

2.调查结果的处理

调查结果结束后,司法会计师应当就调查过程以及调查中发现货确认的事实形成《舞弊调查报告》或《舞弊审计报告》,交付客户。但是,实际业务中往往还有后续工作,主要是与客户讨论如何处理财务舞弊者的问题。首先,如果财务舞弊仅涉及一般经济管理事务,司法会计师通常在报告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即可,不需要参与讨论对舞弊者的处理问题;如果涉及大额的补偿、赔偿事项或经济犯罪事项时,便可能会被要求咨询有关诉讼方面的问题。其次,财务舞弊者如果被提讼,司法会计师可能需要就舞弊调查过程、舞弊事实等问题向法庭提供相应的证词或报告。但是,如果诉讼中需要就这些事实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司法会计鉴定时,承接舞弊调查业务的司法会计师就不能再担任本案的司法会计鉴定人。

(二)非诉讼业务中最多的一项业务――参与经济合同事务

1.经济合同事务业务的受理

经济合同事务业务,由司法会计师所在机构统一受理。基于经济合同事务的复杂性,受理时不要明确合同的类型、合同事务的内容、参与合同事务的具体任务等。需要司法会计师介入的经济合同类型,通常是涉及投资、不动产的开发与转让、企业合并或改制、各种大型经济项目的开发等财务法律关系较为复杂、资金量巨大的经济合同,这些合同事务往往需要特定的经验,司法会计师在了解合同的类型和内容后应当确定是否具备参与合同事务的能力。司法会计师参与合同事务,通常并非是并包揽合同事务。因此,司法会计师在受理业务时应当搞清参与合同事务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2.参与经济合同事务业务的注意事项

司法会计师参与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形成工作底稿,并保留相关的合同草案、会议纪要、合同谈判纪要等。如果承担了合同执行的监督事项,司法会计师应当经常与客户联络,发现问题时应当就合同是否需要终止、变更、解除等给客户提出建议。在合同纠纷发生时,应当注意利用职业判断,确定其中是否存在财务舞弊,并为客户调解、诉讼提供咨询意见。司法会计师在完成具体的经济合同事务后,应当写出工作报告,记录参与合同事务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工作效果。

(三)非诉讼业务中的其他业务――担任特别管理顾问

司法会计师担任公司、企业的特别管理顾问,应当由客户向其所在机构提出意向,经协商一致后签订相应的协议,规定特别管理顾问的职责范围、履行职责的方式、报酬支付及违反协议事项的处理等。司法会计师单位特别管理顾问,其职责范围可以包括协助顾问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监察、参与或主持内部审计、参与重大经济合同事务、参与经济案件诉讼等。

四、结束语

基于各方面原因,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尚未就进行司法会计师的职业称谓问题达成一致的说法。而本文所指的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主要是接受相关公民、法人、诉讼机关或其他组织的委托,承担诉讼以外与财务管理、舞弊调查等有关的管理服务业务。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司法会计师的非诉讼业务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接受委托,参与法律、法规、规章未禁止的其他与非诉讼经济问题调查有关的业务。

参考文献:

[1] 刘婧.中国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司法鉴定的制度规范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4.

第9篇

 

关键词: 股东知情权;财务信息知情权;公司职务违法和犯罪行为;司法审计;司法审计请求权;审计救济程序  

 

 

      佛山大兴工程有限公司(化名)原系某行政部门属下的集体企业,1999年6月底转制后,原职员邓某和吴某等14人成为股东。《公司章程》第9条第(四)项规定股东有权对公司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质询。邓某为最大股东,持股从19%增至49%,并一直任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原告吴某一直持8%的股权。

 

根据《公司章程》第20条的规定,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享有原《公司法》第46条、第50条规定的职权。但邓某并未全面履行其职责,其既不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也不按公司章程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公司管理混乱,在邓某的操控下,被告自1999年7月完成转制以来,一直未对公司的财务会计账簿、财务会计凭证委托独立的具有法定资质的审计机构进行全面审计,以至部分股东无从知道公司真实的资产状况,公司不管盈亏,到年终时随意提一笔款作红利分配了事,严重侵害了股东的知情权和公司盈余分配权。而邓某等则利用职务之便,随意用各种借口耗用公司的资产,报销名目繁多的费用,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2004年8月前后,邓某等人提出对公司资产和股东进行二次重组并收购原告吴某和其他部分股东的股份。吴某对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提出疑问并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要求对公司自转制以来至2004年8月的资产和账目委托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全面审计后才能谈股权转让的事,但遭到断然拒绝。

 

2004年10月,原告吴某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以股东知情权受侵害为由,状告大兴公司,请求法院委托独立审计机构对被告自1999年7月1日起至2004年9月31日止的全部财务会计账簿、凭证进行的审计。

 

2005年5月,法院以原告吴某没有证据证明其曾正当地提出查阅账簿之要求且被公司无理拒绝,而是直接请求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委托审计中介机构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该项请求违背了权利用尽原则,且不属于待诉讼终了时裁决的实体权利主张,于法于理无据为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股东知情权的法理与法律依据

 

什么是股东的知情权?简言之就是股东享有知悉公司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公司法》对此问题没有作正面的规定。这或许是常识问题,尽人皆知,用不着再作正面的规定,或许是涉及的问题太多太深太宽,难以从正面给出统一的规定。对股东知情权,原《公司法》第4条第一款只是就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及第32条、第110条、第175条、第176条就查阅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等两方面作了规定。修订后的《公司法》第4条、第34条、第97条、第98条、第165条、第166条和第171条也从这两方面作了规定。

 

“商场如战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惨烈的生动写照。中国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如果股东对自己公司的真实情况不知、迟知或知而不全,在商场上必然惨败。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对公司业务进行监督和纠正以及分取红利等权利的行使都必须以知道公司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如果股东不知道公司的真实状况,则无法对公司的人、财、物等事项作出决定,难以行使表决权,难以实现其盈余分配权这一最终的权益。从这点上讲,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固有的基础性权利。离开知情权,股东的其他权益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内的职务犯罪愈演愈烈,董事、经理或实际控制人侵害公司或股东利益的行为五花八门,因此从立法上充分有效地保障股东的知情权显得十分重要。保护股东的知情权,是全面保护股东权益的首要环节,从另一角度讲也是有效遏制和及时发现和公司内的职务违法和犯罪行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明确设置了“股东知情权”这样一个二级案由。

 

公司的真实情况不必也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告知股东,股东关心的是那些与其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司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对公司业务进行监督和纠正以及分取红利等信息,以财务信息为核心。换言之,股东知情权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是公司的财务信息,股东知情权的核心是股东的财务信息知情权。这在新旧《公司法》的上述条文里有充分体现。

 

二、以往真实案例对股东知情权的保护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省高院二审的珠海真科感光材料制作有限公司与香港富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股东权益纠纷一案中,富光公司作为真科公司的股东,因股东知情权问题起诉真科公司,其一审的诉讼请求之一是“请求法院委派审计人员审计真科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账簿等经营状况的信息资料,保护富光公司的股东知情权”,一审判决真科公司5日内向富光公司或者其指定的审计事务所提交财务报告、公司账簿等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资料。真科公司认为一审的此项判决超出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取得账簿凭证之后拒不返还,或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会严重危害真科公司的利益,遂提出上诉,二审认为一审的此项判决没有超出富光公司的诉讼请求,遂判决驳回真科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①。

 

在某集团有限公司诉某工贸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纠纷一案中,集团公司是工贸公司的股东,但自工贸公司成立以来,工贸公司既未向原告提交财务会计报告,也不让原告查阅被告的财务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严重侵害了原告作为股东的知情权,集团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提供自1999年5月至2002年7月的财务会计报告并要求查阅此期间的财务会计账簿、财务会计凭证等。一审及二审法院均支持某集团公司的诉讼请求②。

第10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转型 司法行政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也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至2010年工作规划》的安排,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 。纵观审计署和内审协会有关文件精神,无不将企业作为推动内审工作转型的主要对象。毫无疑问,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途径,对企业发展与内部审计事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转型亦同样重要。市司法局系统对此做了初步实践,本文拟以市司法局系统为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转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审计实践,并对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充分认识审计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审计转型是建立效率政府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是否高效运作,一直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标准,也是判断政府是否负责任的标准。建立一套理性、精干、高效的政府行政机构被视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效率和高绩效意味着公共部门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管理的目标,意味着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重视金钱、时间、结果服务的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履行职能,促进政府职责得以有效行使,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是促进建立效率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但传统审计更注重财务审计,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重要职能,着重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审计,将更多地关注于经济原则、效率原则、效能原则和公民满意原则在政府中的体现,促进政府效率的提高。

(二)审计转型是政府运行方式改革的需要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队伍的工作效率,这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政府改革的一个基本精神。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固定资产时采用招投标制,在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使用签约合同承包、出租制、一般使用者付费的市场方式;在内部管理运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行政环境向市场模式靠拢,采取成本核算、顾客导向、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与内部市场等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参照在企业中进行的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使政府运行方式的改革得以健康推进。

(三)审计转型是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发展的需要从内部审计的普遍情况来看,随着外部制约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账务表面的错误会越来越少,因此要求内部审计必须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将职能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将内部审计的重点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更有其紧迫性。自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将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改革将通过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通过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通过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另外,市司法局机关也将成立财务决算中心,对所属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统一结算。显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内容逐渐简单化、透明化,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找准定位,及时转型,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被审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建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四)审计转型是适应本系统体制改革的需要 2004年起,根据司法部的要求,市司法局系统开展了监狱体制改革,改革目标是“全额保障、监企分开、监社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作”,由原先的监狱、企业一体化核算改为行政、企业独立核算。改制之前,企业将加工收入全部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转到行政,改制后,市监狱管理局成立申岳公司,各监狱将本监狱企业加工收入按比例上交申岳公司,留下部分作为成本支出。劳教局也自2007年起要求各劳教所将劳务加工收入扣除一定比例的生产成本开支后全部上交,劳务加工净收入不再由各劳教所独立支配 。监企分开与收支分开的运行机制,使监狱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行的效率,直接关系到监狱体制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因此,在对监狱和劳教所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注重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转型,适应市司法局系统体制改革的形势需要。

二、在市司法局系统进行审计转型实践的探索

(一)提升审计理念,从监督向服务与咨询转变

目前就普遍情况来看,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的内部审计相比较为薄弱 ,这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对此,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首先从提升审计理念着手。一是转变审计服务与监督观念,理清审计发展思路。今年以来,本系统多次召开内审人员会议,认真学习全国和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使全局审计干部掌握了加快审计转型的背景意义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中的特殊使命。二是强化计划管理。组织召开本系统各审计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三是创新审计工作协调机制。突破单位与部门界限,整合利用市司法局、市监狱管理局、市劳教局和政法学院的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从各单位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取长补短,协调配合,保证了项目质量;制定《关于健全市司法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协调机制的若干规定》,不断健全和创新审计管理方式和工作协作机制,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四是组织司法局系统内审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结合审计工作的重点组织内审人员进行跨系统学习取经。

(二)提高审计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国家内审协会提出,在推进审计转型的过程中,要实现审计手段从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没有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就谈不上现代审计,谈不上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对此,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引导内审人员自觉地、主动地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全面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运用,使计算机审计与审计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相适应,与外部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一是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自2006年以来,先后邀请市内审协会推荐的多家审计软件公司前来展示其审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本系统各主要审计部门均派员参加,既为观摩,亦为比较选择。在产品演示的过程中,我们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在反复的对比之后,购买了适合本系统实际的审计软件,并迅速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目前,内审人员已经充分感受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优点,并基本上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审计软件,结合自身的丰富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二是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培训,近两年组织了3次计算机辅助审计培训,并动员各审计部门尽快采取计算机辅助审计。

(三)转变审计视角,促进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化

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内部管理。几年来审计监督工作着重在促进单位加强资金和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在建章立制、强化财会队伍建设,狠抓财务管理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费用支出。在做好正常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同时,还加大对各单位一些大金额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力度,以此促进系统的内控制度。

第11篇

财政审计制度产生于公共财政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责任关系以及国家公共行政模式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内容,演变出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四种财政审计制度模式。

林玲(2006) 和余春华等(2004) 等专家学者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公共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做了研究,他们提出的观点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中西方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比较不同财政审计制度下审计的独立性和财政审计权,分析财政审计制度变迁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提炼出中国财政审计制度变迁的主线,形成对财政审计制度变迁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国外财政审计制度的历史考察

在现今世界上己建立审计监督制度的160个国家(地区),财政审计制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立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代议机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司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司法体系,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独立型,即财政监督权独立于代议机关、司法和行政之外,独立展开审计,如德国和日本等;行政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政府,如前苏联、中国、韩国等。

1.1立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英国为例

19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家审计法》。根据《国家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隶属于议会,独立于行政部门,代表议会对政府进行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但议会并不干涉具体的审计工作。审计署的职责主要是对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进行财政审计,并向议会报告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审计署对政府财政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两种。

1.2司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法国为例

第12篇

[关键词] 法务会计 司法会计 财务会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政治经济要想健康快速的运行,就要有效的抑制政治领域里的、经济领域里的欺诈违规操作的现象。为了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化的逐步完善,会计将法律纳入自己的范畴,从而进一步完善其自身,促进了法制会计的产生于发展。探讨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关系,更有利于法务会计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法务会计的必要性

1.法务会计的概念及特性。(1)法务会计的概念。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将会计、审计、法学知识与调查技术、证据规则相结合,处理涉及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项,用于法律鉴定或法庭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或专业领域。它也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的运用型学科。

(2)法务会计的特性。①法律服务性。法务会计是一种服务性活动,它为法律事项的处理或解决服务,是会计工作者对法律工作者或当事人的专业支持,是将会计语言翻译成法律语言,以帮助解决法律问题,因而具有法律服务性。②法律事项性。法务会计是就事论事,它围绕法律事项开展业务,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

2.法务会计的产生原因

法务会计最早出现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从会计实践的演变历程来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诉讼中出现了许多令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难以理解和判断的“科学证据”或“专业证据”需要求助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从法律实践过程来看,司法实践的需要催生了法务会计,

3.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1)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2)完善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3)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二、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容易混淆的问题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它要求法务会计人员都需要有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审计、调查、证据等多种知识。法务会计在实务中都要用到调查,审计、财务分析、抽样等技术方法,采用的程序也基本相同。同时容易混淆的地方主要有:

1.性质不同

司法会计是法律诉讼活动。它是指司法机关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侦查,审理过程中,为了查明案情,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务进行检查,或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定的。而法务会计是会计咨询服务。它是指特定机构接受委托,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向法庭提供相关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2.在刑事诉讼中应用的混淆

(1)侦查阶段。无论是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初查到侦查破案,还是从证据收集到赃款赃物的追缴,司法会计技术的应用都非常重要。公安机关在查办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需要查清一些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这时需要法务会计的帮忙,但是这些财务会计事实所涉及的司法鉴定内容往往超出了法务会计范畴,此时司法机关侦查人员就要依据经济活动规律、法律规章等,对获取的线索在因果关系、动机手段、事实过程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假设。

(2)审查阶段。公诉机关在审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案件事实认定相关的财务会计等专门性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务会计来解决相关的事实认定问题,但是在这个阶段主要借助于司法会计的检查职能和鉴定职能来帮助公诉机关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达到法定的标准。

三、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问题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学分支中的应用会计学, 并且财务会计是法务会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但同时它们在主体、职能、目的、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执业规范、报告、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总体来说:

1.主观上具有的素质和能力

会计人员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法务会计人员道德素质方面与审计人员的要求基本相同,业务素质方面要求高于一般会计人员,兼顾会计、审计方面有关知识和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税法、诉讼法和证据规则等各种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还需要了解心理学常识,才能提供有助于法庭判决的有效证据,实现会计事实与法律程序的对接。

2.客观上需要的执业规范

法务会计不是通常的像财务会计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服务,而是为法律工作者处理法律事项服务,它服务的部门主要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司法机关(检察、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等)以及政府审计部门、纪检部门。

工作的具体内容也不是像财务会计对企业所有正常业务的处理,而只包括:(1)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社会公正会计;(5)物价会计;(6)基金会计;(7)司法会计;(8)海损事故理算会计;(9)社会保障会计。

在工作程序上没有走财务会计通用的凭证、帐表的会计核算程序,而是:(1)会见委托人,明确受托责任;(2)初步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对受托任务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3)制定行动计划,包括实施的策略、步骤、方案等;(4)获得证据材料;(5)计算、分析;(6)报告,即将法务会计工作的最终结果以报告的形式系统表达出来。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者根据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卷宗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对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作出专业判断所形成的一种书面结论性文件。

参考文献:

[1]杨德利:《会计学基础教程》[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

第13篇

1.对休眠公司界定的必要性分析休眠公司的提法多见诸国外法学著作及我国法律法规的译作,我国并未在立法层面上对休眠公司进行明确界定,只是因在实践中“植物人公司”“休眠公司”大幅剧增且愈演愈烈,我国学者才开始审视休眠公司。如学者王永挺、的《休眠公司的民法地位分析》、学者刘兰芳的《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徐彦冰的《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问题探析》等等。从我国立法现状看,我国立法主要是针对休眠公司的监管作了一些规定。我国《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可以由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可见,我国对于休眠公司主要采取禁止的态度。2.建立和完善休眠公司体系的必要性分析尽管我国有相关的法律规则和司法解释,但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关于休眠公司的概念或一套完整的体系。我国现存的立法和法律研究主要关注休眠公司带来的负面作用,却忽视了它所带来的对企业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例如,休眠公司的存在有利于公司名称的保护等。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有关休眠公司的法律规则,以期更好地发挥我国休眠公司的积极作用,规范休眠公司可能会产生的不法行为,保护国家、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利益。休眠公司已经停止了经营活动,它们并不能产生社会财富,其自治性也较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从事非法活动,损害债权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利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休眠公司的社会责任,或虽不能给社会带来很大促进作用,但至少不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非法活动,或造成资源浪费,有必要完善休眠公司的制度。我国立法主要对于休眠公司的监管作了一些规定,重点关注休眠公司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对于休眠公司统一禁止的做法,不利于我国休眠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会造成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有效遏制公司休眠和保护债权人权益的机制。我国公司解散清算制度也不利于债权人寻求司法救济,现行立法也缺乏休眠公司继续存续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实现。而且在我国的公司法规中,缺少在公司休眠时追究股东、董事、经理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这也是休眠公司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休眠公司亟待规范,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保障休眠公司的相关利益人不受侵害,保障国家的税收,维护交易安全。

二、英国休眠公司相关规定

(一)休眠公司的定义和休眠原因在英国,从2006年《公司法》第1169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休眠公司被定义为在任何一个阶段没有“重大会计交易”。重大会计交易指第386节要求的应计入公司会计记录的交易。为了明确一个公司是否或者何时为休眠公司,英国《公司法》列举了应被忽略的情况⑤。休眠公司必须在整个会计年度内没有重大交易,这意味着公司如果在其银行账户上有利息,或者公司支付财务费用,或者公司需支付其网站和代管的费用等,则此公司不是休眠公司。因为任何类似于这样的交易将意味着这个公司不得不提交会计账簿和以正常途径返还公司所得税。根据2006年《公司法》第386节的规定,充分的会计交易意味着该交易纪录能够:充分地说明和解释公司的交易情况;在任何时候,精确地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使董事确保被要求准备的任何账目都遵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⑥。总之,在会计年度开始于2008年4月6日或这之后的公司,如果没有被要求记入公司会计报告里的重大会计交易,则为休眠公司。在英国,公司可能因各种原因而休眠,很大比例的休眠公司是扁平化管理或是投资控股公司,它们存在的唯一原因是拥有固定资产,它们常常是租赁的或是拥有不动产所有权,由一个单独的居民协会的有限公司处理各种经营收入和支出,休眠公司没有自己的财产⑦。一些公司在清算时的一段时间内休眠,公司所有人可能希望保留该公司,以防他们以后可能重新开始交易。然而,一个公司被政府撤销的诉讼费用比停止交易后除非有特殊的原因而保持休眠的诉讼费用要便宜。

(二)休眠公司的存续和审计豁免制度英国休眠公司制度为休眠公司的存续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中最重要的是审计豁免制度。在英国《公司法》第480节中,规定了休眠公司可以审计豁免的情况有三种,如第一种情况,如果一个公司自成立或从其上一个财务年度底开始休眠,并且以下所列情况也满足,那么该公司豁免于本法案关于账目审计的规定⑧。如果持股10%以上的股东请求审计的,那么该公司不能利用其是休眠公司而要求审计豁免。那些被审计的账目要求应当书面通知该公司,并在财务年度底存放于注册办公所在地至少一个月。英国《公司法》中关于休眠公司的规定非常积极,并且为休眠公司的合法存续提供了很大便利,使休眠公司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积极的作用。英国《公司法》允许休眠公司转让,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能购买休眠公司以保护公司名称。只要有必要,公司能够一直休眠,如其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公司名称不被其他公司使用,但是需要支付保持在登记簿上的费用,同时也需支付年度文档处理费用,以电子形式提交的需支付£15,以书面形式提交的需支付£30⑨。同时,根据英国公司登记局对于休眠公司账户的规定,休眠公司也需准备和提交各种文件,包括向公司登记局提交年度公司资产负债表,例如,公司的联系地址(公司的办公地址被认为是注册办公所在地),运作公司的人(主要是指公司的领导),持有公司股份的人(股东),公司的注册地,公司管理的规则(公司的备忘录和公司章程),公司的财务年度结算时间(此为公司的会计参照日)和关于公司年度报表的财务信息。如果这些文件未提交给英国公司登记局,那么公司管理者将被,因为他们个人有责任确保他们能按时提交这些公司信息,如果不这么做会构成刑事犯罪⑩。除此之外,迟交账目也会面临民事处罚。为了预防休眠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公司法》第481节也规定了一些公司不能审计豁免。该规定说明一个公司如果在会计年度内的任何时间是授权的保险公司、银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ISD投资年公司或UCITS管理公司,或是开展保险市场活动的,则不能享有第480节规定的审计豁免瑏瑡。在英国,很多金融咨询公司将休眠公司的买卖作为他们的基本业务,为想成立中小型企业的公司或个人提供服务,原因是他们在购买休眠公司后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易。

(三)休眠公司的“复活”在英国,如果一个人不再需要其休眠公司了,程序也很便利。主要有两种方式:(1)如果公司没有债务或其他负债的,可以申请自愿解散,而不需要通过正式的破产程序;(2)如果公司有未完成的事务,那么该公司能够进入自愿清算。负责管理公司事务的人是公司的董事和秘书,但是所有的公司都必须有董事瑏瑢。从2008年4月6日起,私人公司不是一定要有公司秘书,除非公司自己需要或是公司章程要求。为了保持休眠,公司不能付职工薪酬,因为职工的工资须计入公司会计记录,而休眠公司是没有会计记录的。如果某人想在公司休眠后重新开始交易,那么该公司将停止享有休眠公司的审计豁免,因为它在财务期间开始了商业或交易活动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有资格。如果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发生了,他需要提交在公司停止休眠后的财政年度内的所有账目,同时董事需要为公司任命审计员。然而,公司也有可能因为是中小型企业而有资格审计豁免。休眠公司“复活”后所要交付的公司所得税可以使用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的在线服务来提供信息。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已经更新了对公司和人的网上指导,由一张表格来解释公司需要做什么,替代了以前需要的很多表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简便了公司的“复活”程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英国《公司法》的规定与我国很不相同。休眠公司必须在整个会计年度内没有重大交易。英国《公司法》不仅允许休眠公司的无期限存续,也就是说只要有必要,公司能够一直休眠,而且颁布了关于休眠公司存续和相关交易规定。英国的公司法体系为休眠公司的存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中最重要的是审计豁免制度。不仅具体规定了休眠公司可以审计豁免的三种情况,而且还提出了公司不能利用其是休眠公司而要求审计豁免的情况。同时,英国《公司法》也允许休眠公司转让。虽然公司能够一直休眠,但需准备和提交各种文件,并规定了迟交或未交这些文件的处罚措施,这使得休眠公司的治理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为了防范休眠公司的负面效应,英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银行、保险公司等不得主张休眠公司的地位。同时休眠公司的“复活”程序也很便利,这给了公司非常大的自由度。所以这使得休眠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休眠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休眠公司的界定英国《公司法》关于休眠公司的规定与我国《公司法》完全不同,英国休眠公司制度为休眠公司的存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关于休眠公司,我国并未在立法层面上对休眠公司进行明确界定。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以及英国《公司法》中有关休眠公司的规定的完备性,可以借鉴英国《公司法》中休眠公司的概念,即在会计年度内没有重大交易。因为从审计的角度解冻休眠公司有利于实务操作,这正是我国企业年检制度的体现。再者,英国《公司法》中关于休眠公司的界定比较完整,相比于日本、韩国等更具概括性,如界定了重大会计交易,规定了确认一个公司是否为休眠公司不需要考虑的事项等。英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对休眠公司的界定比较宽泛,如英国以公司是否存在重大交易为界定标准,客观地从休眠公司的公司状态进行界定,不存在对休眠公司的“善意”和“恶意”之分,因此也不存在公司的终止,有利于深入地研究公司制度及有关规定。与此存在明显对比的是,我国学术界对休眠公司进行了不同分类,如善意休眠公司和恶意休眠公司,在这种分类下,对休眠公司界定的范围就相应地变窄了,不利于对休眠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借鉴英国《公司法》对休眠公司的定义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对休眠公司定义如下:公司自成立后或前一个财务会计年度末以来连续6个月以上没有重大会计交易的,则视为休眠公司。这样的界定,扩大了对休眠公司的定义范围,有利于我国对休眠公司的全面研究。其中的重大会计交易也可借鉴英国《公司法》的规定,指应计入公司会计记录的交易。

(二)休眠公司审计豁免制度的构建为了便于休眠公司的管理,我国也可借鉴英国《公司法》中关于休眠公司审计豁免的制度。英国休眠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是休眠公司的审计豁免制度,它不仅规定了休眠公司可以审计豁免的情况,并且允许休眠公司转让,这为休眠公司的合法存续提供了很大便利,使休眠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休眠公司因此可以利用财务审计的便利,节约公司存续的成本。我国《公司法》第十章规定了公司的解散和清算程序,其中具体规定了公司解散的原因、公司存续的规范要求、清算组及其职权和义务等。笔者建议,我国可在《公司法》中《公司解散和清算》一章中规定休眠公司的审计豁免制度,只要符合公司休眠的条件,而且没有持股10%以上的股东请求审计的,那么该休眠公司则可以获得审计豁免。当然,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范休眠公司,休眠公司需准备和提交相关文件,如每年向税务局提交年度报告等,这样不仅为休眠公司的存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也节约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成本。

(三)建立休眠公司合法存续制度英国《公司法》为休眠公司的合法存续提供了很大便利,使休眠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现存的立法和法律研究主要关注休眠公司带来的负面作用,却忽视了它对企业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例如,休眠公司的存在有利于公司名称的保护等。我国可以从立法层面规定允许休眠公司的合法存续,具体可以规定公司自成立后或前一个财务会计年度末以来连续6个月以上没有重大会计交易的,则视为休眠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休眠公司的存续制度,并可以借鉴韩国对于休眠公司的拟制清算制度,给予这类休眠公司一个拟制清算的期限,具体以三到五年为宜。超过此期限未进行清算的,则应当进行解散。通过给予合法存续的休眠公司这个期限,公司有了一个自愈的机会,公司在解散之后通过继续登记恢复经营资格,继续经营,这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更好地发挥了休眠公司的积极作用。但是,休眠公司合法存续制度建立的同时,也要完善在此期间与公司有关的信息的提交,如向税务局提交资产负债表等,如果休眠公司在此段时期内有任何其他情况发生或变更的,都应通知税务局,否则可以对休眠公司进行解散或注销。

四、结语

第14篇

一、开展农村经济审计所取得的实效。

1 有利于整治农村财务混乱,推进农村财务公开。农村审计就是对被审村的财经法纪的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审计出来的乱账、错账、不入账等采取边审计边整改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对不合格的财务人员建议予以撤换,同是为了防止前审后乱,督促该村制定完善财务制度,加强村财务监督小组的监督力度,从而理顺了财务关系,整治了村财务的混乱,也为农村财务的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来清除某些村财务不敢公开、假公开的障碍。

2 有效地化解当地干群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财务清理不全,不彻底,是农村财务混乱的症结所在,农村财务问题成了农村工作的敏感问题,影响了当地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审计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介入到农村经济活动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被审计村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作出中肯的评价,对审计出来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处理意见,从而给群众以明白。特别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结合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查清事实,对有问题的村干部作出处理意见,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清白的村干部以事实向群众说明,消除群众的种种怀疑,从而使干群矛盾得以化解。同时通过农村审计,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完善民主议事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化解干部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审计存在的问题

1 调查取证难。在农村审计过程中,由于村级组织档案管理的不健全,特别是在审计中涉及到年份较远的历史旧账,导致一些与审计相关资料的丢失,从而无法对问题进行取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审计的缺乏必要的权威,在走访群众中有的避而不见,有的以年数太久、记不清而推诿,有的当事人特别是一些村干部由于涉及到个人利害拒绝提供相关资料,从而为农村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审计决定和处理意见难以执行。审计结束后,农村审计机构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意见书,并对有关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决定、意见和建议,但是到了处理阶段,相关部门则由于碍于情面,敷衍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问题不了了之,使整个农村审计无实质性可言,给农村审计工作涂了一层阴影。另外农村审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权威,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出具审计意见书,很难对被审村的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同时存在着有些非党员村干部,虽在审计中发现了他们有违纪现象,但又够不上刑事处分,行政上也无法处理他们的尴尬局面,而这些违纪行为往往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这无疑是农村审计的薄弱环节,导致农村审计走过场等不良现象,损害了农村审计在群众中的形象,势必破坏农村审计的权威。

三、农村审计建议

1 强化农村审计宣传力度。由于学习不够,审计宣传不到位,农村基层村、组干部和村民群众对审计的目的、作用、职能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特别注意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广播等新闻媒体或通过会议、座谈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机会,大力宣传审计法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果。不断扩大审计影响,提高人们的审计意识,增加对审计的理解和支持,排除对审计的阻力和干扰,保证审计的顺利实施。

第15篇

 

引言

 

司法会计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可以为刑侦案件的侦破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司法会计这种取证技术和鉴定手段为打击经济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稳定和政府行政秩序的稳定提供很大的帮助。司法会计在办案的过程中运用审计思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把握好审计的这项本质工作,并且配合以重要的审计思维,可以推进司法会计的反侦察事件的顺利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一、司法会计的起源与发展

 

司法会计最早起源于法系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前苏联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与经济相关的法制建设和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经济案件和财务会计案件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为了解决这一大难题,司法会计这门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司法会计是一门包括法学、会计学、侦察学、逻辑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被引进中国,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发展过程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司法会计纳入到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的课程当中,作为法学学习的选修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司法会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实物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司法会计呈现日趋完善的状态。如今司法会计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犯罪侦查中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司法会计在案件侦查中的作用。

 

二、司法会计在案件侦查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司法会计的应用范畴——经济犯罪,所谓经济犯罪就是指行为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在法律允许的自由前提下,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侵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一种行为,应该依法得到刑事处罚。经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在经济领域出现的犯罪活动,最大的表现就是在相关的财会资料中出现问题。由于这项犯罪过程中,没有犯罪现场可供指认,在证据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司法会计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司法会计可以在相关的会计资料中,发现其中的漏洞,具有专业性技能的司法会计,可以较快的进行查账,在短时间内发现经济犯罪的事实情况和带来的危害。

 

司法会计在经济犯罪侦查案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犯罪事实提供证据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经济犯罪案件一般情况下都是犯罪主体经过缜密的思维,运用金融、贸易、法律等相关知识,作出的高智商犯罪行为,这些案件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司法会计的大力协助。司法会计可以使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技能,对会计资料中的内容进行逐一的比对,最终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漏洞,以此找到定罪的证据。

 

(二)为侦查方向提供证据

 

财会资料中详细记载着经济运行的轨迹,其中也隐藏着经济犯罪的证据,司法会计可以针对这个特点,理顺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抓住经济犯罪案件的线索,然后沿着这个思路,使得犯罪嫌疑人的踪迹可循,最终追查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和涉案款项的流失方向,这样就达到经济犯罪侦查中司法会计对侦查方向确定的作用。司法会计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可以将经济犯罪案件的线索侦查出来,并且为整个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帮助。

 

三、审计思维在司法会计检查中的应用

 

审计思维在司法会计检查工作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运用审计思维,可以对案件基础性了解的情况下,直接搜索证据进行深入的调查,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的交易金额、账户余额的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司法会计的主要工作是针对经济案件,审计思维对解决这项问题具有促进的作用。

 

(一)细节测试

 

审计思维中包括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两个程序。在细节测试中,主要针对的是查账目标和犯罪范围,运用细节测试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细节测试中应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顺查法,这是一个专门检查挪用公款现象的方法;逆查法,主要针对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检查记录中的行为和业务是否如实的开展;检查的方法就是对真实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并检查资产的真实性,确认财务报表中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询问的方法也是审计思维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对检查单位内部人员或外部的知情人士进行询问,然后借此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犯罪受贿的证据。灵活的运用询问的技术,可以提高经济案件侦查工作的侦破效率,为获得经济案件的证据提供很大的帮助。审计思维的细节测试中的这四个方法对司法会计的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为现代经济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了方法支持,加快经济案件侦查的效率和解决。

 

(二)实质性分析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应用也是审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有效的对犯罪领域进行识别,进一步确定检查的方向和范围。司法会计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研究出不同财务数据之间的联系,并对此作出评价,司法会计在结合审计思维的方式下,及时的发现异常,对异常项目的工作进行严密的追踪和审核,从而获得经济犯罪的证据。

 

四、结论

 

本文对司法会计的起源于发展进行了分析,对司法会计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积极作用进行讲述,最后对审计思维在司法会计检查工作的应用做出了方法解读。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伴随着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率增加,国家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运用审计思维提高司法会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