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计数法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这七年的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认为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所在,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教育源泉,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
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学生的意识错误;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五年级的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一、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评价入手,对学生的作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更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当然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再者经过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对学生、教学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找出不足,调整教学,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建立,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学习结束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二、评价内容:首先是知识的评价,要求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是能力方面的评价,操作能力是基础,应用是根本,具有学会迁移知识、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思想、作品创作、学习应用的能力。三、评价策略:建立和内容、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做出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档案、学习成绩档案、作品的创新。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学;课程设计
一、微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事物刚刚出现已经显示了它优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显著特点.它以视频为表现形式,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清晰完整地阐述某个学习内容,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了数字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如何将科学、艺术与情感等因素与数学的抽象性相结合
(一)科学性
实现高校微课教学的科学性,主要通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点清楚、分析深刻、概括全面、知识前沿的教师教学文本即讲稿或详细教案内容来保障.逻辑严谨、概念清晰的讲稿或详细教案,是实现微课教学科学性的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因素不能替代应有的教学设计;撰写那种主要依赖教育技术方法拷贝、粘贴画面,配以音响进行图解的诠释式教学作品,尤其是过于追求感官刺激、图媒艺术很美却与教学联系不紧密的作品,不仅违反了高校微课教学的科学性,也不符合在线网络教学的要求.
(二)艺术性
教学艺术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因为教学艺术关系到知识能否有效传授、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艺术也是教学方法的灵魂,没有教学艺术的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就难以实现;富于教学艺术的教学过程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缺乏教学艺术的教学过程味同嚼蜡,其教学的科学性自然也会大大降低.但是如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稀释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节奏,甚至干扰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和注意,其结果不仅会降低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也会违背教育艺术性的应用原则.
(三)感情因素
教师在微课教学视频中有无亲和力、自身教学情绪是否饱满、教学语言有无感染力、教学是否有激情,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事关教师教学形象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好坏.人的情感犹如人感知渠道的“阀门”;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情感冷漠时,其感知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必然低下,此时要去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皆不大可能.所以,高校微课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性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
以《高等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七节――曲率为例.
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直入主题、简单明了;以砂轮儿打磨工件内表面的实例来引入砂轮直径的选取既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而大小的选取又是由工件处的弯曲程度来决定的,把用来度量弯曲程度的量就叫作曲线的曲率.这样以实例引入的概念既生动形象又突出了概念的实际应用,这就是很好地把科学性、应用艺术性与抽象概念结合的例子.
下面提出问题:曲线的弯曲程度跟什么有关系呢,怎样来刻画曲线在某个点处的曲率呢?下面通过小竹条弯曲实验测试得出结论――一段弧的弯曲程度与这段弧的弧长成反比,与两端点处切线的倾斜角度差成正比.这点设计的亮点是小竹条弯曲实验,它让曲率公式的出现有了直观的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也反映了人们认识概念的一般规律;接着类比瞬时速度的研究方法,借助极限思想给出了曲线在一点处曲率的公式,教师马上又提到这种“类比”思想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很常用的,这种设计就有机地将科学性、艺术性及情感性与抽象的数学公式结合在了一起,既保证了知识的科学准确性又艺术地演示给学生以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从情感上来说更是有理有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巧妙联系、易于接受.
为了能直观表现曲率值大小所表示意义,介绍完概念及公式马上引入曲率圆与曲率半径,再回到开头砂轮打磨工件的实例中,以直观的动画演示在这种可以度量弯曲程度的工件上面到底以多大的圆砂轮来打磨效果才最佳.这种设计与开头呼应显示了设计的艺术性,开头与结尾优美的动画演示更是体现微课的技术性,这些都让微课的教学效能大大提高;最后联系实际,提出怎样设计公路的弯曲程度的思考作业,对微课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和深入挖掘的机会.
四、Y语
总的来说,一堂抽象的数学课,必须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在每一个细节处尽可能巧妙自然地结合艺术、情感、技术等因素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能.
因此,未来微课对教育促进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尝试,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1-13.
[2]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9):30-36.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7-70.
要学好变频技术这门课程,必须注重相关课程的学习,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有疑问,要及时解决。如果一时无法回答,课后通过询问其他任课老师或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然后告知学生。教师一定要明白“学生之事无小事”。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细致,不能想当然。所有的知识环环相扣,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二、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所谓一体化教学,通俗地理解是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变频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消除这个弊端。例如:教师讲完变频器各个参数的原理,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训练习,要求学生将不同的参数输入变频器,运行主机,观察不同的参数值对变频器运行状况的影响。实践结果充分验证了理论知识。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有的学生认为实训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偏激的。如果学生们在学习中总是纠结于某个知识点,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边干边学,不断地用实践验证、巩固理论;反过来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会”。
三、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来就业以后,学生会接触到新知识,怎么办呢?唯有继续学习。这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四、孜孜不倦地钻研新技术,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需要学生经常对自己进行充电,更新知识体系。例如:变频器内部使用的电力半导体器件,从最初的可关断晶闸管,历经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场效应管,直至今天广泛使用的智能模块;相应的,变频器型号也从普通的U/F控制型、转差率控制型,发展为闭环控制和动态性能较好的矢量控制型。所以,学生们要孜孜不倦地钻研新技术,与时俱进。
五、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脑不再是一种高级、奢侈电子产品,而是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办公、生活常用电器,与之发展的还有互联网,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途径。因此,现代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早已接触过了电脑,对电脑这一事物已不再完全好奇。但是,在家里时,孩子用电脑,往往是用来娱乐,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变成知识的传授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时,这门课在孩子的眼中便不再好玩。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孩子们对这门课感兴趣,就成为摆在信息技术课教师面前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些在信息技术课上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对电脑是充满兴趣的。但是,到信息技术课上,要按照老师教学的内容来学习,学生就会觉得这门课很枯燥,不愿意再学。
例如信息技术课开始的指法练习,如果老师一上课就让学习手指在键盘上的摆放;讲解打字要领之后,就让学生练习,并以一定的速度来考核学生,学生的学习必然无趣的。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用指法练习中的游戏学习方式来引入。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通过游戏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在兴趣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指法练习,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敲击键盘的速度。
二、给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有学习信息技术获得感
在现代教育中,赞赏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赏识,不仅让人会对学习的内容有信心,更因为肯定,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闪光点,也会让人有付出之后的成就感。因为得到别人的赏识,因为有成就感,自觉不自觉中给学习者一种方向,觉得他会做好这方面的事情,从而对自己做这件事充满信心,因此,他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一项学习任务,其必定是高效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人们常说,好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好的学生也与老师的赞赏是分不开的。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一味的否定中脱颖而出的。
或许有人说,孩子在打电子游戏时,看Flash时,表现得特别积极,但是一到信息技术课上,一到学习指定的内容时,学生一点学习的兴趣都没有,就会表现得很笨。哪里有什么赞赏的地方。其实不然,对于学生的赞赏,一是要求老师要有一双会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另一是赞赏要准确、到位,确实是孩子这方面表现有别于他人的,而不是泛泛而谈,即使老师赞赏了,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长处,甚至不认同这是自己的长处,这样的赞赏就是无效的。其实,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往往是问题很多的,没有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有问题的。正因为孩子有问题,才让老师来进行教育。所以,作为教者,就极其需要在问题中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具体到信息技术课上,孩子的确对玩感兴趣,对打电子游戏感兴趣。在打电子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打游戏打得特别好,同样的游戏第一次玩,他就能比别人过得关多,就说明这个孩子的思维和判断特别快而且特别准。对此,我们就需首先对此做出肯定,告给他思维快且判断准特别适合当领导,这样的领导不仅能够当机立断,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而要实现这一切,就需要有相当的科学知识,而不是打游戏。信息技术就是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己身上的长项,将之发展成最有异于他人的技能。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培养有个性的、有创造性专业人才的需求。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总体上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握兴趣的引导,还要保证兴趣的保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兴趣的短暂性变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久的认真态度,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内涵,同时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其他学科的辅助老师,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3、恰当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如果运用比喻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4、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自己的个性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5、因材施教,学与玩同进课堂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有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教师要对爱好游戏的学生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游戏的牺牲品。
6、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7、探索求知,强调重难点
基于课程特点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本教学中心不断探索,逐渐将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手段应用于教学环节。本文以“频率补偿电路”为例,讲述multisim仿真工具、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等新工具在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 频率补偿电路设计
频率补偿电路是对某传感器电路模块(如图1所示)的高频特性进行补偿,使其-3dB截止频率为50KHz。
图1 传感器电路
经理论分析,该模块的传递函数为:
(1式)
由传递函数可得该系统的零点为(13.2kHz),二重极点为(6.6kHz)。采用零、极对消方式,对该模拟模块的高频特性进行频率补偿,则频率补偿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2式)
其中f1为频率补偿后系统的-3dB截止频率。
当S=0时,系统传递的为直流量,此时H0(s)=1,可求得K约为18.07
故 (3式)
由3式可知该频率补偿电路可由两个低通滤波电路和一个全通滤波电路并联而成。传递函数分别为为1、、 。由于常数A、B(正或负)的存在,低通滤波和带通滤波电路后还应加入放大或衰减电路(同相或反相)环节。
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及要求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整个设计系统要求、各项技术指标的含义,使学生对整个设计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同时完成学生的分组,两人一组自愿组合,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系统地讲解整个设计中所需要用到的新技术和新工具,采用专题的方式讲解multisim仿真工具、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并安排学生辅以简单的练习,以达到初步掌握的目的。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设计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对方案进行具体论证。用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按要求设计两个低通滤波器,确定滤波器的电路形式及参数;用multisim仿真工具对各单元电路进行仿真,最终完成整体电路仿真,实现截止频率为50KHz。
第四阶段:学生完成电路板的制作,利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完成原理图及PCB板绘制,并且完成PCB的制作及元器件的焊接、调试。
第五阶段:学生完成整个设计系统的整机联调,测试技术指标,完成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系统方案论证;各单元电路参数的选择与计算;各单元仿真电路及仿真结果;各单元电路的调试及实际改进的电路图;系统测试结果;全文总结。
通过对“频率补偿电路的设计”这一电子线路设计课题,学生学会了multisim仿真工具、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等新工具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图3是学生利用multisim仿真工具得到的50KHz截止频率的波特图,图4是利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完成了频率补偿电路的PCB板绘制。
由此可见,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使用新工具、新技术,而且清楚的掌握电子线路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流程。通过具体设计的实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解决能力,有利于系统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图3 multisim仿真50KHz截止频率的波特图
图4 频率补偿电路的PCB板
参考文献:
[1]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二版)[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树棠.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M].西安交大.
[3]尹勇 李林凌.Multisim电路仿真入门与进阶[M].科学出版社.
[4]Filterlab 2.0 user’s guide,Microchip.
[5]马丕明等.一种“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平台[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第34卷,第2期,2012,4.
作者简介:
[1]汪文蝶,女,出生年月:1985年9月,硕士,初级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单片机、电子线路设计等研究工作。
一、消除恐惧心理
学好数学首先要消除恐惧心理。笔者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数学是非常优美的。这种优美不仅仅是存在于少数人眼中脑中的一种幻象,是宇宙中最客观实在最亘古不变我行我素的。但请不要只站在门外抱怨教育的枯燥,请自己不存任何偏见地坦诚地推开门走进来,摘掉你的有色眼镜。要相信自己是能够学好的,只要肯下功夫并且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上课认真听课
凡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全神贯注,目不斜视,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尽管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尽管现代课程理念提倡活动、民主、自由,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你也要把认真听讲放在首位。尤其是在老师少讲精讲的情况下,认真听课将是你取得成功的第一要诀。
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把每个重点内容讲述或点拨得非常透彻,因此你要集中精力听。接下来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问题,在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吃深吃透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好问,多思。并要学会给自己出题,要争取用多种方法解析一道题,比较各种方法的简便程度,这也是对以前学习水平的一个检验。这样,能够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三、注重基础的学习
每人学习方法不同,但有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首先要打牢基础。
拿立体几何作例子,有几条公理?都是什么?每条公理都能推出哪些定理?垂直同一平面两直线平行对吗?可以直接用吗?平行于同一平面两直线呢?垂直于同一直线两平面平行吗?可以直接用吗?这些东西都要记牢,一定要非常非常清楚。数学要背的东西非常少,但由于都很重要,一定要记得很熟才可以。
除了记,有的东西还要练。比如解析几何,把直线带入圆锥曲线方程,自己练十多道题就肯定记住了,以后跟着老师复习就可以。
基础很扎实你可能还是有题不会做。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先搞清一件事,我们所学的知识是非常非常有限的。缺点在于这些知识在反复重复的过程中变得很枯燥,很难激起你对数学的兴趣;解题的时候抓住通性通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解析几何被很多同学视作心腹大患,但后来发现方法也很简单:先把所有的已知条件用最简单的方法列出来,不用考虑未知数多不多的问题,就算方程组中有五六个未知量也不用担心。然后就化简,方法有两种:设而不求和用斜率。设而不求就是把完全对称的式子减一减,用斜率就是把直线方程带入圆锥曲线。当然化简之前之后可能有若干步非常简单的变形,但如果你对化简的意志坚定,就会发现那无非都是些小把戏,有时候直接给你做好半成品反而更方便。不管多少个未知量,化简以后肯定就会变得非常简单,这时候你再带入消元就不容易错了。否则先带入一部分再化简很可能就乱套了。
这种规律有时候要听老师讲,有时候要学会自己总结。就是自己做完题多想一想。像这种思考、改错、看错题本之类的活动的时间一定要保持不少于做题的时间。
四、多与老师交流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社会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群体特点,制订符合小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成为教学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对于基础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基于目前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课程内容与类型设计上,注重计算机技术基础操作教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概念以及信息基础理论概念的教学,在内容上较为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在于,从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继而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凸显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的特点。
(二)应用性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教学环境的改善,政府在教育领域中的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大多小学配备了专门的微机室。在教学实践中,在结合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培养,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通过小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使小学生掌握在信息海洋中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自身对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三)趣味性
信息技术以其本身应用对象极为广泛,在信息获取后,能够有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活泼的性格,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能够提升小学生个人技能的同时,让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增强了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从而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注重小学生兴趣培养
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包含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内容。教师应依据课程与学期目标,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避免在学习中设置过于硬性的标准,以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本节课或者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将课程的核心知识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位置,对于难度较大、阻力较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设置专门课堂进行重点突破。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引领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应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避免将目标设置得过远与过大,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活动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该注重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反馈,适时、有效地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其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对生活事件及时进行收集与记录,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展开互动,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走进PowerPoint》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进入与退出程序,插入幻灯片、选择幻灯片以及剪贴画等操作的学习,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具备充足、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基础操作技术,很多小学生在课下即已掌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数据,从而充实与丰富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例如,在对小学生教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知识点,有效提升知识获取的能力,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小学生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当前社会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趣味性,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之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基于儿童的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7):44-47.
[2]皇朝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以及教学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1):40.
[3]韩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84.
[4]张明宏.加大学生资源开发,促进信息课程发展: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3(02):127.
关键词: 创新思维 交叉学科 跨学科 科学技术
交叉与跨学科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的思维方法之一,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概括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关系,综合各学科间的异同,通过对思维的发散,创造更多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历史长河衍变发生改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永远是体现一个国家未来能否作为超级大国的试金石。因此,不断创新方法刺激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久不衰。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环境中。其创新的本质就是思维要素之间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而产生的新的思维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突破性。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性思维通常会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它将各种思维调动起来,组合之后发挥各种思维的优势,灵活地解决科学技术中的问题。
2.整体性。对不同思维方向所获得的思路进行统一整合,从效果的全面分析突出创造的多元化。
3.统一性。与一般性思维不同的是,创造性思维不再像一般性思维那样直接反映人脑思想的变化,而是将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性思维与联想、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结合,是将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
二、交叉与跨学科方法
(一)交叉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建设的步伐加快,很多问题需要将自然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才能解决。所谓交叉学科,是指包含两门或更多的研究领域、科学或艺术的学科[1]。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综合了多种学科的整合体,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整的机构体系。
一般,我们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广义上说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系的交叉,例如在对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调研的时候必须涉及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而每门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但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思考本学科的同时很好地结合其他学科对问题的设想,以实现对研究问题的最大认识。狭义上包括理科与文科的交叉。例如在高等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划归思想、换元思想等,看似是纯粹的关于数理知识的研究方法,但学习的同时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以理解和研究。抽象与具体相结合,辩证地学习和理解问题。
(二)跨学科方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新韦氏大辞典》和《牛津英语辞典补本》首次提出“跨学科”一词,至五六十年代这一术语开始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普及[2]。在学术方面,主要是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与协调,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学科间的隔阂与距离,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有机结合。
近年来全球化工产业逐渐成为工业领域的领头军,而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正是一门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作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例如物理有机化学、化学物理等都是跨多学科领域,共同研究由光学、力学、电学等构成的工学体系。在医疗卫生技术产业中,制药工程作为近几十年新型的产业其本身就是一个横跨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工科类专业,要求具备过硬的化学知识、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三、交叉与跨学科方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词源相同,都是在多元学科内容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可独立存在的完整体系[3],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学科交叉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结合和相互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也是当今时代产生特色学科、前沿学科的最佳路径[4],因此,学科交叉最容易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些交叉了多学科的技术,通过各个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将单独个体间独立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创新出新型的科学技术。
(二)跨学科方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原动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成果的重大突破都可以追溯到其原创性成果的产生[5]。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涉及很多领域,包括一些学科知识结构联系紧密的生物、化学类博士,还有跨度较大的文学与理科类博士。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过硬的综合学科研究能力。这些科学工作者相互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获得更多创新的灵感与思路。
(三)更新学科内容,搞好科学建设。通过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培养了更多复合型人才。相交于传统而单一的研究过程,这种创新的方法会通过与交叉、跨学科的比较,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解恩泽.论交叉学科的形成[N].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2.
[2]刘仲林.当代跨学科学及其进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Vol9,(1).
[3]炎冰,宋子良.“交叉学科”概念新解[J].科学技术与方法论,1996,Vol13,(4).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3-01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剧本”,编写得好,生动“剧情”引人入胜,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乐谱”,谱写得妙,优美“旋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升华为艺术,让学生尽情徜徉其中。那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应该如何设计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九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
①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
②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
③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
④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
⑤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
【关键词】 导语;方法;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的要求,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在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注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规律和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常规教学课程,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很难像语文、数学这些学科衡量其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性非常强的学科,主要是教给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的素质。为大面积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我试着与烟台市提出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相结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最近20年来形成的一门学科,但其发展非常快速。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不仅具有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技术手段,而且在生活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巧妙地将多学科知识引入和有机渗透,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基本技能
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探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一,在让学生熟悉计算技术,应该先让他们意识到计算机文化,重视计算机的学科点特点和基本技能。
计算机是一种特殊的、精密的仪器或设备,首先使用计算机要求学生们要学会规范的保护和适用,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们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三、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在于他的开始是怎样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引导非常重要。老师的依据开场白对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有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因此老师应当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心理因素,将兴趣带入到计算机课程学习中。但是作为计算机老师怎样做到这点呢?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想像的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甚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使用运用恰当的比喻,会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以此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因此,相比其他课程来说,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对学生的吸引力小,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合理恰当的运用比喻来教学,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记忆。
3、分组教学,减轻教师压力
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也起着关键作用。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教师可以据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进行分组,实现分组教学。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两个学习能力以及兴趣都比较高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这些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因为这部分学生的素质较好,接受课程的能力快,且有较高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单独辅导他们,然后再把它们分散到学生中,引导该小组同学的学习。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学习讨论,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效率更高。
4、因材施教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有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教师要对爱好游戏的学生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游戏的牺牲品。
5、坚持少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教师讲授占用时间太多而影响了学生的上机练习,教学效果很差。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0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6、探索式教法
探索式教法就是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中高年级较宜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他们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的进行下去。
7、善于设计制作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设计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要简洁、明了,要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把课堂中每个教学点贯穿在一起,直奔主题,学生完成了各模块的操作,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例如,小学《文档修饰》一课,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闯关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文字关、字体关、色彩等内容的课件,每一关都链接上要修饰的文档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闯过各道关卡,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中学阶段,教师针对教学目标,从网络中选择并连接学生易操作的网络模块,既要方便学生的操作,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训练。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环境,没有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
四、结束语
完成一堂较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明确授课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且侧重于评学。评教是为了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不断完善、观念不断更新、水平不断提高;评学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通过评教与评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此外,评价要符合新课标理念,要由重评价知识传授转变到重评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0,10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妻.2000年
[3]曾旭荣,小学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研究,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5
[4]丁玉新,杜祥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农村小学教学的影响,吉林教育,2013.21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媒体,与科学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科学学科是以探究为核心,尤其是小学科学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旨在使小学生保持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科学学习的潜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主动、愉快地去发现、去探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与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试图为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变革提供依据。
现状与问题
1.照本宣科,平移性应用
现在很多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技术含量低,只是把多媒体设备当作投影仪使用,简单地将课本上的知识照搬到课件上,用“白板”代替了黑板,用视频代替了教师的演示。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接收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将“人灌”换成了“电灌”。
2.越俎代庖,随意性应用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但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验是浪费时间,因此课堂上多以教师播放实验视频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进行演示为主。整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看个“热闹”,并没有主动地学习内容,思考问题,仅是在“欣赏”过后,“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这种应用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失去原有的好奇心。
解决方法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分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到最佳的教学思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
1.提供思考问题的环境
根据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找到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将抽象的事件形象化、具体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索。让学生通过联想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一、故事法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轻松愉快的谈话能拉进师生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我利用故事谈话引入新课:唐僧师徒四人一同到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带来了一些葡萄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见了,就想挑最大串的。悟空大喝一声:“八戒,别急,每串都一样,都是8颗,我们先让师傅吃。”八戒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连声说:“是,是,猴哥。”于是孙悟空给师傅送去了一串,给沙师递过去了3串,沙师弟说:“够了,大师兄。”贪吃的猪八戒给他4串、5串、6串、7串还不够,直到8串,他才勉强地说:“够了,猴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各吃了多少颗葡萄吗?”通过这个生动有趣和故事,引出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起于疑,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个个欲试,思维得到了激活和启动,同时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直观操作法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一切断了动作的思维,思维就得不到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如何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及“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我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摆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八个小正方体,那么摆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呢?我让他们每个人都动手摆小正方体,并做好操作记录,写出结果,自编口诀。各小组通过合作,不仅圆满完成了摆的任务,还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即“8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里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摆小正方体的过程得出“8的乘法口诀”,这样无疑会给学生记忆“8的乘法口诀”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通过小组活动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碰撞,磨擦出火花。再者通过学生学具操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的。
三、规律法
在学生编完8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齐读口诀,让他们观察这些乘法口诀相邻的两句有什么规律?根据建构主义的“支架式学习方法”,即依据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如何得出“8的乘法口诀”时,提出“这样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结论(即下句口诀都比上一句多8)的结论,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智慧,长才干,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将教学与多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各类主题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做一做”的巩固练习题 “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多少条腿?3只、4只、5只、6只、7只、8只呢?”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出示生动有趣的一只只螃蟹,这里面的美丽图画与色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消除了学习中的厌倦情绪,提高了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记忆犹新。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关键词:数学课 ; 引入新;课;方法;
一段精心设计的引入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设计巧妙的新深导入,能够有效的组织新课的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也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而在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就新课的引入方法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开门见山 引入新课
上课不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温习旧知 引入新课
数学知识是系统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由它的先行旧知延伸和发展而来的。导入要检查与新知的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和技能、思路、方法的掌握情况。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例如:讲“整式的加减”这一节内容时,先复习合并同类项以及去括号法则,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新课的重点。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学习方法。运用温故知新导人法.把学过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既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又有利于新课的展开,也使新课过渡比较自然。
三、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四、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授“负数”时,并不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
五、尝试类比 引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很多时候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课,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六、演示实验 引入新课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崭露头角,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活力,它极大提升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的学习现状,开启微课教学模式,将有效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实现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极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科,不仅能将学习难点以微课形式呈现,还能在应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把好微视频制作关,奠定微课教学基础
微课教学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教学类型有多种,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展开教学。微视频具有目标明晰、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重难点突出、形式多元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视频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把好微视频制作关,尽可能制作出质量上乘、能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的微视频。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教师的微视频资料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己制作,一种是通过网络下载。这两种方式都较常见,但无论是哪种来源,都要确保质量。例如,在“让鼠标听我指挥”的微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亲自制作教学视频,那么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清晰,可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会打字,认识鼠标形状,会操作鼠标并完成鼠标练习等;(2)重难点突出,微视频中要凸显与目标相一致的教学重难点;(3)内容呈现形式多元、多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在微视频中加入音频、游戏等元素以提升趣味性。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要把握好视频的时间,以5分钟~ 8分钟为最佳,以提高应用效率。
二、多途径开发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从学习者角度来说,微课是一种微型的学习模式,其学习内容可能只是某个方面,学习资料容量相对较小,学习时间仅仅只有几分钟。但尽管如此,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也可能由于学习态度、知识能力等因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元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反复播放、个别解答、视频资料放置网络等方式较为有效。例如,在“从基本键开始”的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手指基本键位”“掌握基本键指法”“用打字软件练习基本键”等内容制作5分钟~8分钟的微视频。在微视频运用的过程中,为了照顾到所有学生,使其能轻松掌握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反复播放微视频。在视频播放期间,已经理解视频内容的学生可点击教师提供的更高层次学习内容的微视频进行学习,以满足优秀生的学习需求。还没有理解的学生可继续观看视频,直至完全理解。但如果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反复播放后,仍有学生存在理解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平台请教其他同学,通过微课平台提供的互动功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更强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本课内容制作或搜集相关的微视频放在学校网站上,以实现学生自由下载、自主学习,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重视微课教学反思,提高微课教学效率
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掀起了“微课”热,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教学的指引下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一些教师存在着微课教学“过度”的现象,还有教师不懂得微课教学步骤与原则,只是跟风教学,人云亦云。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善于进行微课反思,正确实施微课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微课要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开展微课教学,更要做到合理开展,留给学生足够的微课学习时间,注重反复播放视频产生的效用。(2)微课内容要合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内容都适用于微课教学,教师要恰当选择。(3)微课要适度。微课长度要保持在一定时间,不能占用正常课堂时间,要做到微课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4)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5)微课教学要凸显学生个性发展。在视频制作方面,教师可依据学生认知基础的不同制作出不同层次的微视频,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性。唯有如此,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