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竞技与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竞技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管理 社会危害性 社会相当性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很多丑恶现象,运用刑法手段来规范竞技体育领域相关行为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普遍呼声。在运用刑法手段管理竞技体育时,一定要合理划定竞技体育领域犯罪圈,使其既规范和约束相应行为,同时也不妨碍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划定竞技体育领域犯罪圈时,应以社会危害性为基础,同时考虑行为的社会相当性。

1. 社会危害性: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根据

社会危害性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指导刑事立法具有重要作用。在决定将某种行为予以犯罪化时必须考虑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仅不能将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小的行为也不能予以犯罪化。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一种行为如果社会危害性严重,达到了犯罪的程度的话,就需要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运用刑法的力量对其加以规制,预防类似行为的发生。

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来说,近年来该领域屡屡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如龚建平案开启了我国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的先河,足球案涉及足协最高层震动全国。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假、黑、丑、恶事件从整体上看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从具体个案看,有的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有的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有的损害了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竞技体育领域的丑恶现象予以刑法规制正是社会危害性理论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具体运用,社会危害性是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当然,对某种行为予以犯罪化时还要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如预防效果、司法成本等,但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化的基础,如果社会危害性较大,就有了予以犯罪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或社会危害性较小,则绝对不能用刑法的手段去进行规制。

因此,应对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对他们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危害性大且已被规定为犯罪的按现行刑法进行处理,对于社会危害性大但尚未被规定为犯罪的,则应分析犯罪化的必要;对于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一些行为则不能规定为犯罪或予以非犯罪化。

2. 社会相当性: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限制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些现象社会危害性可以说已十分严重,但是否刑法因此就必须介入呢?并非如此。竞技体育领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领域,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则,一些在其他领域不可接受的情况在这个领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在对竞技体育刑法规制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2.1社会相当性理论述评

社会相当性理论指的是在通常情形下某些本属于违法的法益侵害或危险行为,如果该行为符合历史地形成的国民共同体的秩序而与社会生活相当,就应否定该行为违法性的理论。[1]社会相当性理论具有合理限定刑法处罚范围的作用。刑法必须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合理的介入范围。社会相当性理论能使刑事立法保持合理的目的性。任何法律规范都追求一定的目的,刑罚规范的制定绝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理性目的,即为了保护法益和保证规范适用。只有为了这个目的,刑法才是理性的。刑法不能随意地处罚没有侵害法益的行为,也不能处罚法益侵害严重程度不大的行为。

2.2社会相当性理论对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限制

竞赛规则是衡量体育比赛中行为的基本准则。体育比赛规则的基础是伦理价值判断。比如,足球比赛中有不能抬脚过高的规则, 这个规则并不以行为人实际伤害到了对方为标准,只要行为人在比赛中有抬脚过高的行为,即被认定为犯规。这种规定的理论基础即是所谓的行为无价值。行为无价值重视行为的反伦理道德性,因此,恶的行为,恶的内心是违法性的主要根据。[2]与行为无价值理论相对应的另一种刑法理论是结果无价值。结果无价值,是着眼于行为惹起对法益的侵害或危害的结果而予以否定的价值判断。[3]正如前面所述,体育比赛的规则是以行为无价值为理论基础的。但是,在决定是否将竞技体育领域的有关行为入罪的问题上,就不能再以行为无价值为理论基础,因为体育比赛规则对比赛的规范更多的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予以规范的,它关注的是内在性,而法律与道德不同,更注重外在性,关心的是现实的具体地损害。

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是正确的,但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是将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部分危害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对很多危害性并不低的行为却认为是正当的,或者只作为一般的违规行为予以处理。如拳击比赛中,运动员如果在比赛时使用比赛规则允许的方式击中对方的合理击打部位,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造成对方重伤甚至死亡的后果也被认为是正当的,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从行为人的行为本身来看,主观上他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又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什么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呢?这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理论进行解释。本文认为,除了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外,还需要引入社会相当性理论对这一类行为进行解释,而且能对竞技体育的入罪范围进一步予以限制。

社会相当性说认为体育竞技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是一种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竞技体育中的体育活动如摔跤、拳击等,虽然不能说是业务,但是只要在社会一般观念上认为是正当的,就应当认定为一般的正当行为,阻却违法性。[4]一般的社会日常生活是否合法往往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只能依据社会相当性来进行判断。例如,拳击比赛往往会给运动员带来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危险性很大,但是,人们在社会观念上认为这种活动并没有违害公共安宁秩序,是一种可被人接受的行为,所以视为正当。[5]

所谓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而允许的行为。社会相当说将体育竞技中的伤害行为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通过证明体育竞技中的伤害为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所允许而具有正当性。由于社会相当性说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原理,所以在解释体育竞技行为的正当性问题上没有瑕疵。[6]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违法性的实体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动不停的,它具有动态的、发展的性质,与历史的进展同时,以动而不停的社会的文化为背景,国家、社会的观念也是不断地推移不停的。[7]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样的一种行为,其社会相当性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在历史上英国人喜欢观看动物之间的搏斗,他们把捕获的动物关在一起,观看他们之间的厮杀,这种活动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之一。当时的人们当然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异常而可责难的,因此这种行为在当时具有社会相当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活动是把人类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逐渐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就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如果说这种情况下“比赛”的主体是动物,涉及动物人道主义问题,还不能说明社会相当性的变化对竞技体育相关行为入罪与否影响的话,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职业拳击比赛规则的变迁。在职业拳击比赛中,观众希望看到火爆刺激的比赛场面,组织者行为比赛惊险精彩来吸引观众,而运动员更是希望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击倒对手,由于最初的职业拳击赛规则很少,比赛场面十分惨烈刺激,这种情况固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但却使运动员的生命健康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下。不过在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情况是可接受的,是一种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认为它过于残忍,是“世界上最后的野蛮之一”,因此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大变革。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按照这些规则比赛,而致使对方出现伤亡结果的话,就是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行为,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可见,社会相当性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考虑是否应对有关竞技体育领域的危害行为入罪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因为过去刑法没有介入有关竞技体育领域,就否定现在介入的必要。因为随着社会和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民众对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些严重危害行为已越来越不能容忍,要求司法介入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刑法对竞技体育的规制已是人心所向。从这一点看,竞技体育领域的很多行为也已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如果仍以这些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为由而否认刑法介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是否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评价基准应是社会的一般观念,而不是一些专业人士闭门造车做出的评价。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竞技体育领域犯罪问题研究”(2011FTY00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法介入竞技体育问题研究”(2011-QN-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比较法研究,2007(5):23.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9.

[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16.

[4][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3.

[5]韩忠谟.刑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4.

[6]黄京平,陈鹏展.竞技行为正当化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6):30-31.

[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08.

第2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 问题 应对措施

自提出建设竞技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以来,我国各级体育系统单位不断增加对竞技体育项目科研的投入,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效益问题,也引起了体育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科研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对现有的体育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作用,已成为提高体育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实行“举国体制”以来,各级体育系统单位对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如自2007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对专项运动训练科研经费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长。显然,不断增长的运动训练专项科研经费有力地支持了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进行,为我国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在管理制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条块分割,缺乏统筹。

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省市区体育局相关项目,省级非体育系统项目,市县体育局相关项目,等等。这些部门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门获得独立预算。此处,其他政府部门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相关的项目和经费,如残联项目等。在缺乏有效统筹的情况下,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导致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分散使用,科研项目重复设置,造成体育科研工作者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而同一成果也可以向多主管部门进行结题。这种情况,助长了体育科研工作者到处申请项目,找关系立项的情况发生。条件分割,缺乏统筹安排,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资金难以共享。有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不到10%,而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利用率为20%以上,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成为一些体育工作者争食的“唐僧肉”。

(二)分配不规范。

目前竞技体育经费分配模式主要是“项目申报制”,对经费和项目不是分开管理。这种分配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只要项目立项,经费就能拿到手,容易造成申请者重申请轻实际研究的现象,结果往往达不到申请时的要求;二是动用“关系”争取项目经费,这样有“关系”的人,有学术影响的人比较容易立项。

(三)支出管理不严。

超范围支出主要表现在:以购买研究设备,合作研究之名吃回扣;用于运动训练研究以外的消费。

二、应对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严重浪费,而且体育竞技事业规划的完成将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项目为载体,做好经费的统筹工作,做大经费总盘子。

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几乎都是单一的行政拨款模式。从目前的竞技体育科研需要来看,不仅要加强统筹,还要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以政府的科研经费为引导,实现多元筹资。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经费与社会资金的结合,国家经费与地方经费的结合。具体方法为:(1)实行非政府资金的优惠政策,在财税、规费、利税等方面对专项科研项目的立项、研发、使用实现更大的优惠,使有限的资金能更多地直接用于竞技体育专项上。(2)增加配套,要求使用单位或个人对政府划拨的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能安比例给予一定的配套。(3)实行科研项目招资,鼓励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科研资金,实行风险同担,利益共享,这样才能给竞技体育专项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二)量入而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尽管这些年我国政府在竞技体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上增长较快,但与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相比,缺口还是较大的,根据财务管理关于资金分配的原则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使用,才能在一定时期解决一定的问题。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为21世纪竞技体育做准备的思想指导下,制订了四年一个奥运科技攻关计划,集中在某几项奥运会夺牌项目的研究上,同时,以这些项目为中心,促进与其相关项目的发展战略简称为“0004工程”(即2000年至2004年奥运会发展战略工程),集中使用政府及社会筹集的竞技体育科研资金,以此解决重点问题。这些年来日本的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特别是冬奥会的冰雪项目已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了冰雪运动的大国。这些成功的范例给予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大的启示。我们的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使经费跟着项目走,实现两个“倾斜”,即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潜心研究、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丰富、信誉度高的竞技体育科研专家倾斜,把有限的经费投放在某个队或某个人上。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申报项目与申请经费分开,申报的项目经评审合格后进入不同层次的项目库,然后把经费与项目一起打捆,把经费安排给中标的一方。

(三)按成本效益原则,加强科研经费运行中的财务监督管理。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指耗用一定的成本能够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以及在保证一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在体育事业活动的物质投入,其效益集中体现在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体育科学的贡献上,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提高单位和国家的体育学术地位。因此,首先要把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放在支持项目成果应用实践上,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对科研经费的申请、支付、管理、监督进行规范,健全监督的组织体系,既要避免职能重叠,又要防止出现漏洞。其次在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上,要把经费支配权完全交给项目负责人,把事权与人权也交给项目负责人,给项目负责人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并且要对资金流向做出严格规定,有条件的要建立专门的账户,特别是对待国家一线运动员训练的专题研究,这样可以较清楚地反映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去向。再次是建立与效益挂钩的经费拨款制度,根据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特别是竞技体育某一项目训练进展情况,要分批次拨付经费,改变只要项目立项,经费就能一步到位的现象,最后以成绩证明再拨付全部经费。最后是建立由出资人成立的监事会,对整个竞技体育科研过程实施全过程监督,科研单位或项目组织定期向监事会报告该科研情况的经费管理情况。

(四)实现竞技体育科研管理网络化,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在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的迈进过程中,社会要求对其科研经费财务信息做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根据专项训练科研地点常常不同的特点,实现竞技体育科研管理网络化。这就要运用会计电子化基础和应用网络技术,使财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共同建立这个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这样就使经费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由被动代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确保“多、快、好、省”地使用专项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钱华.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资源学报,2006,(4):77-81.

第3篇

关键词: 现阶段 竞技体育 管理体制 举国体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1.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2.内容与分析

2.1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体育竞赛按其功能和水平可分为群众性体育竞赛和高水平体育竞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是在1956年制定的,经1958年修正后正式颁布试行。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竞赛活动完全由国家拨款,国家办竞赛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愈来愈不相适应。一般来说,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起体育改革的风帆时,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整个竞赛制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竞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竞技体育迫切要求竞赛管理体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所建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并在同时组建的竞技体育司,不仅在运动项目的体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为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与国际通用的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接轨,走发展体育产业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具体来说,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要消除条块分割、区域为界的人为屏障,打破户籍制度、代表队制的人事管理框架,实现以俱乐部运转为主体,以人才自由流动为条件,以等级联赛为杠杆,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未来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与市场的结合,使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发体育竞技的无形资产。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改善和加强对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秩序,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2.2运动项目管理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布局,在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实现。在竞技体育的所有比赛中,奥运会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比赛,其国际影响日益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放在实现奥运会目标上。第二,有利于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一个优势项目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工作的,是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优势项目来之不易,国家和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这些项目。第三,有利于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经费还很有限,我们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集约化道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不足,我们必须考虑项目布局。第二,我国民族体质和精神素质的基本特点。第三,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第四,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第五,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与重点。第六,我国社会资源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程度。对中国近三届奥运会成绩和单项所得奖牌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乒羽、重竞技、体操、射击、射箭、游泳、田径等几个项目,另外再加上冬季运动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对于这七个重点项目,在投入上要有所侧重。第一,金牌和奖牌的数目有较高的相对占有率,再增长已很困难,国内已有一批尖子队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这类项目在投入上要保持稳定,重点发展和培养年轻选手和二线队员,这样既能保持人才群,又能很好地发展人才链,使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如跳水和乒乓球。第二,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多而奖牌占有增长较快的项目,需要加大投入,以促使其向第一类过渡,它是未来的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培养尖子选手,使其尽快地向金牌冲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羽毛球、体操、重竞技。第三,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少而奖牌占有率不高的项目,需要对部分潜优势小项进行投入,这些项目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占有率。如果投入方向准确,就有可能向第二类过渡,如中国的游泳和射击有很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另外,田径与柔道中的个别小项也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对这样的小项加大投入。

2.3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机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所进行的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综合平衡后所确定的关系到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划,如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式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拨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竞技体育的基本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有控制地发展竞技体育,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3.结语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世界体育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和创新。由于体制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因此竞技体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作松.韩淑艳.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9,(4).

第4篇

1、文献研究法

广泛阅读了有关体育经纪人的文献,如有关美国体育经纪人制度的文章,国际足联关于足球经纪人管理条例,经纪人论文专著等,同时查阅了经纪学、体育学、法律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2、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目前我国仅有的三家体育经纪公司的负责人及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和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相关人员,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法律学、经济学教授,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听取了新闻媒体的意见。

3、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了演绎、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力求论据充分、有力,论点具有建设性。

二、目前体育经纪行为分类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数量不多且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体育市场交好的大城市,公司、法人是我国现有体育经纪人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规范我国体育经纪市场的必要性

1、保护经纪市场能实行公平竞争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活动尚处于无序运作状态,主要是两方面原因:第一,现有的体育体制不适应经纪市场的要求。第二,缺乏规范的经纪市场管理制度。

2、维护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

由于我国体育经纪组织无章可循,经纪人被甩及企业、俱乐部冒然被骗等现象屡见不鲜,不能维护委托人和第三人的利益。如足球运动员转会过程中,引进外援的操作过程是“蛇有蛇道,鳖有鳖道”,引进途径大多是通过俱乐部的熟人、朋友等关系介绍。如此众多的引进外援行为背离了国际体育经纪操作规范,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引发诸多案件。

四、规范我国体育经纪市场的具体对策

1、明确体育经纪活动及体育经纪人的主管部门

根据我国特点,体育行业的经纪人和经纪活动应由国家体育总局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可成立体育经纪人协会协助管理,建立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消除目前体育经纪人及经纪活动无人管的局面。

2、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及经纪市场的法规体系

(1)体育经纪人法规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体育经纪人的资格认定、登记注册程序及批准机构;

②体育经纪人的佣金管理及保证金制度;

③体育经纪人合同的管理和合同范本;

④体育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允许范围和禁止行为;

⑤体育经纪人的法律责任、纠纷的解决和监督管理;

⑥体育经纪人社团组织(体育经纪人协会)的管理规定;

⑦体育经纪人培训及考核制度。

(2)明确体育经纪人的资格审查及注册登记程序。

在体育经纪人管理中,采用法制手段对体育经纪人进行调控和管理。根据体育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体育行业经纪人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条例,依法规范经纪人的经纪行为。

(3)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

等待条件成熟,可建立全国体育经纪人协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体制;实施保证金制度,维护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成立仲裁委员会解决体育经纪活动中的纠纷及官司;建立体育经纪人的违规处罚制度,约束体育经纪人的违法行为等等。

(4)建立、健全我国体育经纪人培训及考核制度。

可由国家体育总局授权给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培训体育经纪人,并进行考核。也可选择一些具备各方面条件的体育院校设置体育经纪人专业。开设体育经纪人专业用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可以选择直属体育院校,这样有利于控制招生的规模和培养层次。

(5)制定比较合理的佣金制度

3、规范体育经纪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中介结构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相比,它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特点。开发无形资产、充分利用无形资产要靠中介机构来完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才能打破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财产权利和财产管理能力不平衡的“权能结构”。实现这种功能的前提是要规范体育经纪市场,使中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五、结论

1、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经纪行为主要为“个体经纪人”及经纪公司(包括注册经营范围含或不含体育经纪的公司),还有少数非企业单位,如体育、文化系统的事业单位。

2、目前规范我国体育经纪市场非常重要和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经纪市场能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使经纪行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第5篇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写作毕业论文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美国NBA1997年~1998年赛季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平均每支球队约7600万美元。1977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居全美经济各大产业的第22位。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了国内的石油化工业汽车业.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的“足球产业”闻名世界.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球迷的总开支就达2000亿里拉。澳大利亚90%的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和休闲创造的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等。据统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用的人数高达45亿人。2002年.日本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为4.2万亿日元.居十大支柱产业的第六位。可以预见.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体育消费已转而成为一种刚性的需求.美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77%.德国为67%.日本是65%加拿人是50%正是这种刚性的需求给了体育经济强有力的支撑。而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市场规模还很小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只有两万多家尽管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但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0,3%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其实就是一种潜力.那么.怎样尽快地找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开发这种潜力,使体育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小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则是迫切需要的。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改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2.传统体制的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一政府投资一福利分配一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

3,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O%.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

.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主题公园;经营管理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55-07

主题公园是体验经济大背景下诞生的、以鲜明文化主题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产品。从1955年美国加州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园纳客开始,主题公园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在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中国的主题公园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困境。针对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具体问题,中国主题公园的管理者必须紧追体验经济的时代潮流,采取一系列创新型经营策略,才可能在激烈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

主题公园一词来自于英语的“Theme Park”。由于主题公园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在发展变化,学术界关于主题公园的定义始终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在主题公园诞生初期,人们多以“人造景观”或“人工景区”等概念来界定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很显然,这一概念很难将主题公园与传统的人文景观或社区公园区分开来,也无法体现主题公园的本质特征。

一些国外学者在较早的时候就将主题公园的研究重点由“人造的公园”转移到了“独特的主题”上来。如Holloway, J. C认为,主题公园是根据一个特定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娱乐、休闲和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而在论证如何区分普通游乐园和主题公园的问题上,Raymond, M. W认为,虽然普通意义上的游乐园也是一种人造娱乐环境,但明显缺少主题性特点以及支持这一主题的要素,从而进一步将“是否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主题公园的主要判断标准。

国内学者是在1995年以后开始采用从英文著作中直译而来的“主题公园”概念的,强调了“围绕特定主题”这一最明显的特征。保继刚教授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思,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周向频先生也认为,主题公园最大的特点在于“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游园线索。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更重视主题公园在满足旅游者多方面需求上的综合性特征。换言之,一个主题公园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吸引物和服务设施,成为集休闲公园、自然景区、游乐场、博物馆、纪念馆、动(植)物园、体育健身中心等多种设施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人工旅游目的地。例如,张广瑞先生就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近年来各娱乐、教育、游览设施功能的趋同,使主题公园、游乐园、休闲中心、博物馆等设施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中外主题公园发展历程与成就

1.世界主题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是由沃尔特·迪斯尼先生于1955年7月1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建成的迪斯尼乐园。这是迪斯尼卡通产品的一次艺术展示,从米老鼠、唐老鸭的短片卡通人物到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等长篇电影主人公,都以“主题”的形式在园内得到了体现。1971年10月,迪斯尼公司的第二个主题公园——迪斯尼世界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开门纳客。园内还建有1座体育中心、26个主题酒店、6个高尔夫俱乐部,以及网球场、游泳池、餐厅、购物中心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强化了迪斯尼世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功能。

在美国取得成功后,迪斯尼乐园开始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扩张,先后有三家迪斯尼乐园建成开业: 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和中国香港迪斯尼乐园。数据显示,2005年迪斯尼在全球的主题公园共接待了超过6,500万名游客(未统计中国香港迪斯尼乐园),为迪斯尼公司带来的收入超过90亿美元。

迪斯尼公司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他们纷纷开始投资兴建主题公园。1995年,欧洲已经拥有以“欧洲十大主题公园”为代表的51个大型主题公园和45个中等规模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7,200万人次,营业额15亿美元。日本、韩国、新加坡也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兴建了几十个以海洋公园、民俗村、外国村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旅游产品在北美、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2.中国主题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主题公园的启动和发展是国内旅游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主题公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基础。此外,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主题公园的建造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得天独厚的选题空间。

第7篇

关键词: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

体育运动学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而体校财政拨款中的主要部分是体育训练经费。本文所提到的体育训练经费,指的是财政拨款用于体育事业支出的预算经费,它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过各级人大或相关法律程序批准的本单位的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所涉及的经费。我国财政部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支出使用的监管,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要求各级部门预算单位针对财政性资金支出,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都应该进行绩效管理评价。体育训练经费作为基层体校的主要项目经费,其预算金额较大,用途广泛,社会影响大,而且由于其动态化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使用传统方法去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对体育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开展研究。对体育训练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研究,有助于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经费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训练部门的经费管理工作,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一、体育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地基层体校在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工作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同时也在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绩效管理目标设置、管理过程、考评指标设计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绩效管理的目标设置不全面、不完善

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目标的设定是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基层体校往往注重绩效评价打分环节,而不重视绩效管理工作规划、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往往只是孤立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没有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基层体校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工作重心和目标往往是追求学校排名和体育比赛成绩,而建立基于体校绩效评价、目标分解、人才培养规划等因素的科学管理模式却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体校的实际工作重心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严重偏离,致使基层体校的公益性受到损害。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和临场发挥,还与天气、裁判、主客场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如果一味地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目标,不仅不能够如实反映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真实情况,而且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为一旦被寄予厚望的重点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那么通过该评价指标反馈的信息是该项目投入较大却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即使体校在学生升学率、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体育场馆开放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也无济于事,因为上级财政部门只会根据体校申报的绩效管理目标来对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进行考评。所以,仅仅将比赛成绩作为基层体校绩效管理目标是不够全面的,也是极具风险的。

2.绩效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体校对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大致如下:首先,体校管理层根据体校的绩效管理目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决定当年体育训练经费的具体实施项目及预算安排,并上报体育局审议,审议通过后上报市财政局审核;其次,基层体校根据各预算项目的具体支出计划,分析预算经费增减的原因,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的进度,并明确训练经费支出的责任人、预期目标和预期取得的成效;再次,基层体校根据前期制定的训练经费支出计划,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并按季度对预算经费使用绩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预算执行结束后,根据训练经费支出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填写绩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编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对自评报告进行再评价。目前,基层体校在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流程和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达到财政部门对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要求,也不符合绩效管理的流程标准。在训练经费项目安排的预算编制环节,体校没有充分地对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很难明确训练经费安排的计划和年度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目标;也没有根据体校内部各处室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采用评分体系确定训练经费支出的优先次序,对于财政部门批复的训练经费的额度,不能依据预算编制按照进度严格地安排支出。虽然体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体校的特殊性,日常的业务活动复杂多变,体校在训练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运动队夺金任务指标的影响,部分流程和环节还不能完全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比如在训练经费的分配上,原则上是根据该项目的金牌任务指标以及上年度比赛成绩确定经费分配比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面临夺金与否的关键时刻时,往往会超出既定预算以确保完成夺金任务。另外,体校在进行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各处室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辅导和支持,以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数据,顺利开展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求预算单位在预算经费的收支上保持平衡,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同时还要求预算单位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保持各部门、各层级的顺畅沟通和交流,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应当及时对业务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及时发现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以提高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不尽合理

目前大部分基层体校设计的绩效指标体系较为粗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绩效管理指标设置还是以训练经费的投入和产出为主要依据,以此衡量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细致、具体的绩效目标,导致评价指标无法充分反映体校的社会责任和战略目标,以至于绩效评价结果无法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第二,指标体系设计混乱,缺乏设计依据。指标设计无法体现出体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部分评价指标晦涩难懂,一些绩效指标脱离实际工作情况,概念模糊,无法衡量,不具备可操作性。设计的指标没有和单位的绩效目标挂钩,与绩效管理的关联度较低,不利于开展绩效考核。第三,各处室、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教职工、教练员参与绩效指标设计的程度不够。据笔者了解,绩效指标大都由经办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设置,没有充分调研,因而指标与教职工的职责和利益不挂钩,导致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人员,体校各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具体要求认识较为模糊,影响了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

4.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就基层体校目前的情况而言,绩效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工作方式较为粗放。首先申报绩效目标,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结果对照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最终得分来衡量训练经费绩效情况,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样的绩效管理流程是不完整的,它没有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更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工作。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应当包括绩效管理规划、机构和人员配置、指标设置、绩效管理实施、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等。然而在目前,基层体校往往没有有效地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这样就无法发挥出绩效管理真正的作用,也违背了对训练经费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缺乏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对于改善体校训练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工作只会白白地消耗体校的资源,往往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体校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基层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措施

1.完善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目标的设计

平衡记分卡的相关理论认为,组织的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是由它的使命来决定的。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变革,基层体校首先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从而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职能,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制定符合自身特性和社会要求的绩效管理体系。所以,在设计绩效管理目标的时候,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我国特殊时期的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时代性,但是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为了使体育运动学校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体校的办学思路,在制定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这样制定的绩效目标才有价值和前瞻性。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调研分析基层体校的现状、不同绩效维度以及关键驱动因素,结合基层体校的使命,在合法合规地使用训练经费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做到训练经费的收支平衡,以保障体校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另外,还要积极开展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优化体校专业设置,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基层体校整体竞争力,优化生源结构,争创一流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完善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

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的各环节,最终都将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因此在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顺畅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能够及时地掌握各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教职工也能及时反映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作为绩效管理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相关信息的收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项工作,能够收集和记录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既可以为下一阶段开展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以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同时也能够为管理者提供诊断工作的依据,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绩效低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绩效信息的收集可以采用观察法、工作记录法和他人反馈法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体校管理者、教职工、运动员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绩效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流程和环节是否完善、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影响绩效工作的内外部因素等。基层体校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或第三方机构,指导体校顺利开展工作。在训练经费申请之前,根据要求申报绩效评价目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训练经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保证在训练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在项目完成之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同时依据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撰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最后由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自评报告和项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复评,并将复评结果反馈给市体育局和市财政部门。

3.训练经费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基层体校在设计训练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之前,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是相关性原则。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与体校训练经费的绩效目标和考评目的有直接联系,以保证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实施的情况。在整个指标体系内,各项指标通过相关性构成钩稽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内部制约关系,从制度上杜绝数据造假。第二是可比性原则。如果被评价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共性,那么就可以选择同一类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以便于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可比性原则有利于完善指标体系的建设,可以减少信息收集的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第三是重要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指标设计者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根据指标在单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选择最能够反映单位主要业务、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单位的绩效情况。第四是经济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设计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获得指标数据的成本支出,成本支出不仅仅是相关经费的支出,还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因为绩效管理是提升单位业务和运营成效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如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可能会得不偿失。第五是科学性原则。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指标应当定义精准、范围明晰、指向明确,指标体系内各项指标都具有独立性,不应该相互干扰甚至出现逻辑上的悖论。第六是稳定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是要注意设计的指标不能随意变更,这样能够给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一个稳定的预期,使绩效评价的记录具有连续性;二是要注意评价指标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以便进行长期的对比观察。因此,根据上述六项原则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相互制约、各有侧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可以充分反映出训练经费支出的成效和影响因素,避免了体校目前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思路不清、原则不明的现象,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指标体系较为混乱的问题。

4.完善训练经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基层体校训练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相关联、奖惩制度完备、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以提升体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首先,随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逐步深入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部门预算与绩效评价结果联动的应用机制。基层单位在上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时,应同时申报预算经费绩效管理目标,以及上一年度的绩效管理评价自评报告。财政部门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审核单位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并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基层单位上报的绩效管理自评报告进行再评价,并综合多方面意见确定基层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对于预算经费绩效评价优秀的,市财政局可以优先安排预算资金;对于完成情况良好或一般的,市财政局可以提出整改建议,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预算资金;对于没有完成预算经费绩效管理目标或者有拖延的,市财政局可以在分析具体原因后,要求基层单位进行整改,并严格控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安排。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建立财政预算安排与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奖优罚劣。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部门,无法简单地通过财务数据进行奖惩。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可以通过基层单位的绩效评价报告来作为预算经费安排的参考依据,建立预算经费与绩效评价的联动机制,从而实现奖优罚劣的目的。最后,积极应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基层体校也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以便训练经费的绩效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应用。另外,积极建立训练经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指标体系。在建立了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后,财政部门还需要对基层预算单位进行辅导,组建绩效评价专家库,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展开合作,为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提供帮助,以提升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青.体育行政管理新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李万来.竞技体育技术创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芳,刘江宏,庞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体育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2).

4.李波,叶蓓伦,魏燕.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工作综合考评系统的研究.体育科学,2005(04).

5.李林.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研究.体育科学,2011,31(4).

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对策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成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从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房地产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2.1对目标认识模糊,缺乏相关政策

近些年,为了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政府有效控制房价的快速上涨,保证居者有其屋。一方面,由于缺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导致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长远的发展计划认识模糊,甚至出现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再加上.对目标认识模糊,使得短期的政策和长期的规划思路完全不统一,更严重的出现相违背的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政策,导致房地产行业跟随政策的改变而出现波动,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相关政策的不完善给投资者创造了可乘之机,扰乱了市场正常发展的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状态,只注重事物管理,然而却缺少长期的规划,对事后的调控较多。

2.2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房地产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虽然近些年国家政府为了稳定房价而密集推行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多数流于形式,部分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其执行效果不佳。同时,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与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细则的制定与颁布,我国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两级监管,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管理范围未能明确划分、职责调控不到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具有高收益、低成本的特点 ,这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不断推高地价、拉高房价,从而形成官商相—致的利益链条,使得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管理难度逐步加大,宏观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2.3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从全世界各个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确保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然而,在我国国内。房地产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房地产行业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应该具备从开发、建设、管理的完整体系,然而现如今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房地产市场的法律。事实表明,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的建设根本不能满足当前房地产飞速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很多法律真空现象。

另一方面,目前对房地产的经济管理主要凭借行政权威,大多数相关文件的颁布都是以国务院的名义颁布的,相关法律缺乏严肃性、普遍性。尽管在某些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具体的实施要求并不完善,导致土地市场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如果长时间进行下去,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并且如果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那么将会直接降低法律的效力。

3 解决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指导短期实践

在充分了解我国的特殊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要更加明确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整个思路,发挥短期效应的作用,并且还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对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情况作详细的调查。根据市场的调查结果,合理的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计划,而且,这也是保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涨则紧,跌则松’的状态。

3.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难以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予以彻底解决,只有改革现有的房地产管理体制才能有效改善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不足。政府应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应履行的经济管理职能,调整和优化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正视市场失灵的存在,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经济的变化给予适度、适当干预,从而建立起有利于房地产业良好运行的合理管理机制,以为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建完善的社会环境。对于腐败和官商结合的不法行为政府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典型的负面例子,警示人们,从而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氛围,保证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3.3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积累。现阶段,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运行,约束房地产管理行为向合法化、合理化、适度化方向发展。首先,我国应以法律法规体系来有效制约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以规避由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运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房地产全方位、综合、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不断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和《土地管理法》加以完善,并尽快出台与此相关的实施细则,将房地产交易管理、开发建设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等均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同时,提高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政策规范的严肃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层次性,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对“国五条”操作细则的一点看法

笔者以为,地方政府对于“国五条”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落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地方政府与房地产有利益关联,如果地方政府拥有调控选择权,很有可能不是为了控制房价,而是为了土地财政。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审视各地细则,甚至有必要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以维护宏观调控的公信力。一方面,应该对那些没有按期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地方,即没有按期出台细则的地方,进行公示或者点名批评,以促使所有地方尽快出台各自操作细则。另一方面,对各地细则进行检查,凡是不符合要求者,理应责令去完善,让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当然,必须由国家部门制定的细则,应该早日制定并公布。 总体来说各地颁布的细则比预期要宽松。因为社会对房地产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反应最强烈,从地方出台的细则看,基本上遵循国家的口径,因为国家的细则没有更多的详细的办法如何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这方面还没有具体到如何收。

5 结束语

总体说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经济的不断改革,使得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并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房地产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和企业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房地产经济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必要时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指导短期实践、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典型的负面例子,起到警示的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氛围.保证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罗家鑫.浅谈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会计管理;经济效益

引言:在企业经济管理系统中,会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来说,会计主要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通过对经济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从而对企事业的资金与经济进行价值核算与全方位的指导管理,以促进企事业的经济效益为根本。会计工作主要是对经济信息进行处理、制定财务计划、审查经济活动、参与经济核算与管理等等。然而,所有的会计工作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同样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以会计工作为核心。由此可见,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随着生产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事业必须提高对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笔者将对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会计管理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会计管理之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不可置疑,会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核心系统。而经济管理恰恰是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任务。可见,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会计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诚然,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首先,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又重要工具,是促进经济效益有效提高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通过会计管理,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处理,以记录、分析经济情况、核算价值、监督等手段对企业资金进行掌握与反馈。会计管理的目标在于以最低的成本,促进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次,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也会反过来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管理首先是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和要求而产生与存在的。此外,对企业而言,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管理工作也会相应地显得更重要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简言之,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强会计管理,才会使得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则反过来促进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总而言之,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鉴于会计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管理,以改善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们必须提高重视程度,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队伍。会计人员是会计管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元素,要改善会计管理,就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建设。随着新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会计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会计管理创新观念是首要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转变观念,提高财务意识与经营管理创新意识。此外,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相关专业培训。除了职业上岗前的培训,岗中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很必要,实际操作的能力培训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有侧重地进行培训可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提供保障。除了业务素质的培训之外,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够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队伍,从而为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是要强化会计制度,认真落实财务制度。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的财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安全。因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财务制度观念与意识,首先要在国家会计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会计、财务制度的建设与落实。这是当前会计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以建立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以此对会计人员的审批、审计等操作程序与工作形成严格的制约,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实现民主管理与财务公开,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地展开。 转贴于

三是要利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会计管理,以现代化促进会计管理的有效性。要加强会计管理,就要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而现代科技的运用正是加强会计管理的可性行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现代科技取代过去传统、简单的计算工作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以新的计算机工具与网络系统,不仅可以缩短工作时间,还可以提高核算等工作的精准度,而网络平台的运用也更有利于及时掌握与处理经济信息,有助于对当前经济进行正确的评估与预测。一言以敝之,现代科技可以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10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

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资金供给的风险加剧,使得许多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由于企业无法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改变,所以加强企业自身的预算管理以达到节约资金、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的预算管理即通过考察、评估、预算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财务或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及控制,以协助企业高效的组织和协调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的同时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预算管理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考核四个部分,其中涉及到预算编制人员的选择、预算制定流程的重构、预算编制基础的选择等问题,由于预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高效的沟通交流,可以方便可行目标的确立,更加有利于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的建设存在诸多不足,企业员工预算管理意识缺失、预算机制不够健全、预算执行缺乏执行力和控制力以及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凸显,我们接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当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存在不足

1.1预算管理意识缺失,预算管理能力不足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的完善,最基本的企业全体员工应当具备预算管理的意识和预算管理的能力,然而一些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企业领导预算管理意识缺失,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预算机制的建设不够完善,由于没有建立企业员工预算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所以企业员工也缺乏预算管理的意识,这就从根本上不利于预算管理的完善;二是企业财务人员的能力仅仅停留在基本的会计核算上,缺乏预算管理的能力,无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费用进行准确评估,导致预算报表的编制过于草率,导致预算管理活动难以继续开展;三是预算人员在进行预算报表编制的过程中,没有利用精确的软件对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变数进行评估,仅仅对企业的常规费用进行预算,最终可能导致实际支出远远脱离预算金额。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不利于环境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就不利于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

1.2预算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环境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完善预算制度的建设,然而一些企业预算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导致预算管理面临较多的问题。第一,企业对于预算报表的编制管理较为松散,企业内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的制定认识不统一,且在预算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企业领导、董事会、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科技研发部门以及其他各个部门具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责任,权责不明使得预算管理面临较多的问题;第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模式,使得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不够明了,且企业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牵制机制,使得可能出现的现象,所以缺乏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牵制机制也是预算管理不够完善的原因之一;第三,企业在预算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得预算执行缺乏动力,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阻碍。

1.3预算执行过程缺乏执行力和监督控制机制

预算执行的不利以及监督控制机制的缺失是预算管理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的预算报表编制过于形式化,企业在差旅补助、水电费、成本采购等方面的支出较为混乱,没有严格遵照预算报表所列支的科目和金额执行,时常出现私自挪用预算资金以及乱报发票的行为,比如预算报表所列支的是第一季度差旅费用3万元,企业的实际差旅费用可能为4万元,那么超出的部分往往用其他的预算金额进行顶替,不利于企业对资金的控制;其次,企业缺乏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审核,也没有对资金使用产生的发票进行详细的核对,这就难以及时发现实际开支不符合预算的行为,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最后,一些企业并未建立预算的控制机制,比如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导致实际支出远远高于预算金额,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

1.4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需要精准的绩效考核予以支撑,一些企业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停滞不前。第一,一些企业并没有对预算执行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评估,所以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者是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过于随意,导致后期的绩效考核难以达到反映预算真实执行情况的目的;第二,一些企业在预算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过于随意,没有完全依照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详细地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过于平均化,难以反映出预算的执行情况,或者是预算考核过程中存在的行为,导致预算绩效考核偏离实际;第三,一些企业缺乏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全面评价,难以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无从改进,导致预算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2完善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2.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升预算管理能力

首先,企业领导应当加强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认知,同时深化对于企业经营现状、资金现状的了解和把握,全面认识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意义,重视预算机制的顶层设计,为预算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采取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员工预算管理意识的提升,使其将预算管理的意识植根于日常的工作中,由此从根本上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预算管理能力的培训,或者是引进专业的预算管理人才,同时加强企业其他部门对于预算管理的认知和能力,使财务部门人员对预算报表的编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确保各个部门的员工对预算报表有一个详细的认识,以此促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后,在预算报表编制之前,应当通过专业的统计软件对预算金额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同时利用风险评估软件对企业以后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同时为风险的发生提取风险准备金,以防止实际支出远远脱离预算金额的情况发生。通过以上一些方法,为企业的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2.2完善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的完善可以为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当强化对于企业预算报表编制的管理,统一各个部门对于预算报表和实际执行方式的认识,在预算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董事会、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科技研发部门、业务部门等各个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建立权责分明的制度以促进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其次,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特别是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以确保预算执行更加透明,同时建立各个部门在预算执行方面的牵制机制,避免部门之间一家独大而造成的现象,要全面控制企业资金的支出,为预算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最后,对预算的执行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预算执行效果良好的部门予以奖励,以加强预算管理的动力,为企业的预算管理贡献力量。

2.3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可以为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第一,应当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当依照预算报表所列支的科目和金额严格的进行费用的支出,对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发票进行严格的审核,坚决杜绝虚开发票的行为发生,对于经营情况临时变动需要更改预算金额的情况,应当要去资金使用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和发票,确保资金大体按预算报表执行;第二,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即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不定期的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以及时发现各个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以防止实际支出过分偏离预算而导致的企业资金浪费;第三,企业应当建立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机制,由于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损失,所以应当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对这些突发的情况予以控制,比如提取适当风险准备金等,在确保实际支出不过分偏离预算的情况下有效的化解危机,节约企业资金。

2.4健全预算的绩效考核机制

健全预算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对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最终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企业应当对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的总结、评估,筛选出能够准确反映出预算管理情况的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并编制绩效考核指标表,为预算的绩效考核做好全面的准备;其次,企业在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当严格遵照之前所编制的考核指标表进行考核,准确详细的对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估、计算,客观、真实地反映出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同时绩效考核小组应当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形成考核环节中的相互制约,避免考核人员为了部门利益随意篡改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为绩效的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最后,企业应当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价发现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由此促进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

3结语

总之,预算管理和预算制度的环境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制度的环境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高效,使企业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民.浅议如何建立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J].中国总会计师,2015(04).

[2]孙国华.浅析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预算 管理 项目利润

现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价格比以前更低,但是成本在增长,企业的负担很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面对难题和压力,需要企业领导认清形势,创新机制和体制,从项目预算管理着手,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要进行改革,企业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改善本企业的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一、项目预算管理的强弱, 根本保证是体系制度

如何约束成本管理行为,确保企业项目责任目标的实施,增加公司经济效益,就要更加完善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有关制度。例如某些公司实行公司下设分公司,分公司下设项目部这样的三级管理体制,分公司是利润点和管理重心。这样分公司一级的管理就可以取消,另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委员会,使得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加强,工作重心向项目转移。

把项目管理作为主线,推行项目经理制,全方位推广“项目法”施工,把责任成本承包作为主要的施工办法,不断地革新、改进各项管理。使业务流程更加顺利,这样才能实现项目预算管理的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为了把项目责任成本落到实处,就必须实施项目成本测算

在改进管理体制,项目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并且管理效果很好的情况下。因为许多工程项目是一次的,所以就要要求各项目经理部和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在开工建设以前对每一个工程,研究不同的设计和组织施工,确保工期、质量、安全,还要进行不同设计效益的比较,选出一个最优方案,降低成本,项目部要依照选出的最优方案,编制设计和组织施工,并且上报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企业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价格组成、价格分析、签订的合同以及编制的设计和组织施工措施,测算项目的成本。最终确定项目成本、上缴的利润和费用、人员设备等内部资源配置计划。

三、依据成本因素,完善成本控制

施工的方案、进度、质量安全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项目预算管理的好坏,制约着项目成本中人力和物料的消耗。要完成项目预算管理,实现项目责任成本目标,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面四项工作:

(一)工资分配是否合理,影响职工的劳动积极

影响工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它也直接制约着项目直接成本的发生。关心职工收入的同时要考虑企业的承受力,劳动力价格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因素,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非决定因素。产品市场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含量、质量可靠、周到服务、适销对路上,而不完全取决于生产成本。一味压低劳动力价格,确实节省生产成本,但同时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结果生产效率反而会下降。倘若陷入成本与效率轮番下降的恶性循环,企业只能倒闭。

(二)强化现场材料的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普遍失控的环节,也是参与人员损公利己腐败产生的环节;材料采购和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了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它已成为对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关注的领域;怎样做好材料采购管理,成为我们需要正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做好采购管理,应该从两个层面着手,分别是从技术层面提高业务的执行能力和从系统建设方面创建采购的环境,并不断从这两个方面持续改进,最终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益。

(三)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组织设计

预算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施工的合理安排,劳动组织与工程进度的速度相结合。与工程进度的加快相结合是最大的节约,反之就是最大的浪费,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体现在施工生产的全过程,施工的安排合理与否,劳动组织和技术进步与否,资源的配置科学与否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水平。

(四)强化分包合同管理,也是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

分包工程的合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与项目之间上下联动,使整个管理过程透明化、程序化,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达到合作双方的双赢。分析分包工程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与未能规范合同签订和执行的程序有关。因为一项分包工程管理是否到位,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包工程合同管理的水平。

四、为了保证项目预算管理,要对成本管理检查考核兑现

通过项目管理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是确保实现成本目标的必要条件。强化全员的成本核算意识是实现项目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是体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重要环节。

五、推行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体会

科学的项目预算管理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开始推行项目预算管理,机电工程分公司5名财务经营人员按照“突出成本,创新经营,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在兰州、大连、玉门、克拉玛依等15个项目部展开了项目预算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对项目质量、进度与费用的集中控制,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预算范围内,将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在一起,有条不紊地实现项目目标。企业财务经营人员要按照这一思路,使项目预算管理在各个项目部专业施工中有序推进,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乔雪莲著,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2

第12篇

一、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的社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63%左右。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

一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

二是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的70%。

三是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而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第13篇

摘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一体化,是三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长株潭具备发展体育旅游一体化的条件,目前亟待研究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开发思路

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充分显示了它的产业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兼具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于一身的体育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大、创汇多的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力。

一、世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欧美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早在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20世纪初,以体育健身和各种闲暇娱乐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业在一些国家初步形成规模。如:美国在1929年时,休闲娱乐业占服务业国民收入的8%,占全国国民收入总额的0.93%。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所喜爱的高山滑雪、徒步登山、海边沐浴、帆船、冲浪以及攀崖、漂流、探险等冒险刺激类项目,都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

除参与性体育旅游之外,观赏性体育旅游也随着人们对诸如五大足球联赛、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比赛与日俱增的热情而蓬勃发展起来。例如,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超过50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境游客达150万,仅在旅游业方面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利益就高达42.7亿美元。按照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32%。

二、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条件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株洲和湘潭的体育主题公园等不但为体育赛事等观赏性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也为营造都市景观体育创造了条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挥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体育文化经营实体为大众休闲体育和体育康复保健等参与性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

(二)政策条件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对体育旅游进行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政策支持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同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刺激旅游的相关制度之外,长株潭一体化为长株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的13个旅游类项目中,长株潭地区就有4个;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长株潭城市群是重点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是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是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的体育竞赛、娱乐基地是今后的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并要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为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条件

体育旅游具有专业性强、费用高的特点,同时体育旅游开发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效益全省领先,是湖南的“金三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主要反映在区域社会承载力上,区域社会承载力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对游客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纳程度,是确定体育旅游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连接市县的高速公路或准高速公路的建设初具规模,加上“一体化”规划中的轻轨铁路、沿江高等级连接线和三市外环线将为长株潭市际交往提供便捷。同时黄花国际机场,京广、湘黔铁路干线,上瑞、京珠高速公路,107、319、320国道,湘江航道等为该区的对外交通构筑起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区域内的宾馆接待能力强大;以五城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的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以湖南省十运会为契机建设的株洲体育中心、以湖南省第11届运动会为机遇的正在扩建中的湘潭体育中心,以及各大高校和企业的运动场馆,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再加上文化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行业,区域内的居民具有良好的迎接外来体育旅游者的心态。

(五)市场条件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占GDP的5.2%;2005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453.57万元,占GDP的7.01%;2006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588.39亿元,占GDP的7.85%;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348.93万人、283亿元,分别占湖南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6.42%、48.10%。旅游市场稳定的发展,为体育旅游带来丰富客源。并且长株潭城市群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实体约近4千个,年创税费1亿多元,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三、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长株潭城市群本就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诸多优势资源和条件保障,在2007年12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借助这一东风,依靠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优势,发挥体育旅游这一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推动人民之间平等友好往来的特色优势,形成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观赏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各种消费层次并举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

(一)加强三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挥区域优势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金三角”,区位优势得天厚,两两相距均在45公里以内,名为三市实为一体,其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应俱全,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这种同一流域、超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体验该区域著名的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更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一大环境下,制定出能整合体育旅游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成立以政府主导的各部门联动机构,打破行政区划阻隔,制订高水平的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区规划再编制各自的体育旅游建设规划。确保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有效避免区域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企业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形成整体效应,壮大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形成三市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

(二)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打造长株潭体育竞赛、娱乐基地

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发挥“奥运湘军”人才优势和品牌形象,积极发展体操、跳水、射击、水球、羽毛球等湖南优势项目职业俱乐部,努力建设足球、篮球等热点项目职业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种大众化体育俱乐部,形成以省体育运动技术管理学院和体育场为依托,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株洲和湘潭体育主题公园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体育竞赛、训练、旅游休闲等系列设施,建设可举办国际大型赛事、会展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文化主题公园、奥林匹克广场、旅游休闲中心工程等重大项目,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国内重要的体育比赛、培训、人才、娱乐基地,邀请世界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到此比赛、训练,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借助传媒湘军的优势资源,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到长株潭观赏比赛或体验体育乐趣。

(三)依靠现有条件,开发休闲体育旅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健身功能强,接近大自然,富于挑战性、刺激性的高品位、高档的休闲体育项目已成为众多人的选择。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开发大众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自然地理环境、运动场馆设施的丰富资源。浏阳大围山的漂流与攀岩、湘潭水府庙的滑水和水上滑翔、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的天然户外运动场所;再加上长株潭城市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壁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些都是吸引游客体验体育乐趣的体育旅游资源,但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挖掘,加以提炼,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优势品牌,为人们的体育休闲提供好的去处,也能更好地壮大发展行业经济。

第14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 企业 信息化 竞争力。

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以多媒体信息为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新经济潮流和形态,并包括对现有经济规律、产业结构、社会生活的种种变革,是信息化社会的最集中、最概括的体现。

一、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竞争环境。

(一)传统的中介作用淡化。

当网络技术成为经济环境的构造基础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网络经济下允许商家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流,所以再把交易交给第三方来主持或经纪就显得多余。这样,交易过程已经不再需要中介的参与,互联网成为最终的无中介载体。当买卖双方可以进行直接接触时,商就被跳过了;当旅行者可以从几个目的地中选择一个,对费用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直接预订最满意的方案时,旅行社就被跳过了;当新闻和信息可以及时地、直接地送达用户时,出版商和媒体公司也被跳过了。市场对中介的需求受到削弱,这给传统的中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那些在传统的充满中介的市场里运作良好的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困惑。

(二)竞争空前激烈。

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在网络上,商家若想生存,必须每时每刻都要振奋精神,利用从网上获取的大量最新信息,制定正确的产品计划,推出无可比拟的客户服务,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网上就会发现它正面对着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竞争者,而消费者对此却很满意,竞争的结果使消费者得到了更优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

(三)空间限制的消失。

信息网络把每一种商业经营活动从其所在的地理范围解放出来,地理范围将不再约束某个公司的愿望或者其市场规模。与此同时,网络经济下的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较低的价格和把更多的财力用在设计比其他地域更受欢迎的销售站点来吸引用户。很明显,一旦那些在网上从事商务的公司,在互联网上推出产品或服务,公司就立即拥有了拓展领地和潜在客户的机会,即使是一家地方性的公司,也将会有潜在的全球性顾客,因为信息将会在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地方被用户接受。

二、竞争力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差异性与来源。

(一)竞争力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差异性。

1.内部要素优势实现竞争力。在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营销活动中,体现出速度制胜的原则:即谁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快,谁就拥有了最大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反应速度体现在整个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包括获取有效需求信息的速度,根据有效需求信息生产出相应产品的速度,将产品发送给消费者的速度,以及得到顾客反馈信息的速度。在此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了信息控制的重要性。

2.网络规模优势体现竞争力。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面对的是有着个性化特征的客户需求, 需要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机会。单个企业的力量往往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 合作式的竞争将是网络营销环境中企业间竞争的普遍形式。这不仅表现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而且, 产品服务相类似的企业之间在网络中也会发生横向的联合,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网络规模优势,从而体现竞争力。

3.优质或创新服务体现竞争力。在网络经济环境中“,创新, 被模仿,再创新”将是企业间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开放式的环境和实时的信息传递速度的特征, 能够使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模仿来推动创新的发展。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1.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与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

第一,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的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第三,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2.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

第一,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第二,创新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3.营销技术与营销网络。

第一,营销技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第二,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三、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提供差异产品或服务。

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不断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异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多品种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于被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替代的“独特”的产品服务体系,或者形成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

(二)改变传统竞争方式。

信息技术几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这种改变表现在多方面,但以下三方面尤其重要。首先,信息技术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面对中间商(如批发商)的竞争逐步改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其次,信息技术使企业从以往的以产品或服务设计与管理为中心的竞争模式,转变为以产品或服务营销为中心的竞争模式;最后,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竞争。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这种资产通常以股票市场价值的形式来体现。

(三)扩大产品竞争领域。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企业竞争方式,而且极大地扩大了企业竞争领域。一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网上竞争日趋隐蔽和变化多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时空放大”效应,特别是使企业之间的联合和竞争可以不通过宏观世界的物理接触而仅仅依靠二进制数字信息世界来实现,这种变化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

(四)促进产品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艺新产品和新想的效率。互联网技术和其他通讯技术使全球知识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国界流动,信息流动创造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培育出许多新知识。信息转化为知识是网络经济时代的难题,同时也是企业如何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变成竞争优势的难题。

企业创新活动将由于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频繁和积极。

(五)打破营销地域障碍。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企业可有效地打破政府设置的各种行政性的,或地理性的空间隔离,直接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可以绕过海关和税收部门进行跨国交易活动。直接面对数字信息世界的国际市场,使企业长期保持对国际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从而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黄仙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J]对外经贸实务,2002,(2)。

[2] 张洪敏。企业管理的中心与重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5)。

[3]汪丁丁。网络经济三个基本原理[J]物资流通研究,2000,(8)。

第15篇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精细化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活动当中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多种活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实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促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延伸,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使产品适销对路,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并最终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经济效益提升;成本节约;要素组合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091-02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管理运营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成本的一次全面性最优化,同时也是对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所有环节的一次再造。在经济学的视角之下,这是企业在既定的市场需求状况之下,通过调整自身的要素比例关系,实现利润的增加的过程。在既定的产量计划之下,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精细化管理的经济实质。因此,精细化管理在经济实质上是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的对偶问题。

二、财务成本管理精细化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精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要求将固定资产的使用费用更为合理的摊销到产品上,而不是简单的按照使用寿命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数量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等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磨损情况。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季节性,整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企业在不同时间内的生产计划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在产销旺季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而在产销淡季,设备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同时,由于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企业的产量都呈现出一种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决定了企业设备的磨损程度在不同的会计核算阶段应当是不断提高的。单纯按照时间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计提折旧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企业设备的实际利用率。

在精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实现的情况下,企业将根据自身的产量不断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的规模。将固定成本和企业的产量联系起来而不是和时间联系起来,平均固定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在企业管理活动当中将不会被虚化。企业将更加注重设备的利用效率,注重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尽可能的利用固定资产,合理的核算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加强销售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这一概念来自于产业经济学当中产业组织理论部分,是企业将自身的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这体现了企业产品投放进入市场之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的产品,企业对相应市场的控制能力就越弱,需求价格弹性越小的产品,企业的市场需求就越稳定。市场势力来自于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三种经济范畴。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当中,产品差异化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着重关注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对销售活动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能够将销售活动和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活动联系起来。销售环节应当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市场信息,对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判,从而为企业的生产计划提供更为准确详细的依据。对企业而言,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市场的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状况,不断地延长产品线,实现产品差异化运营。这将使企业能够保证自身产品的低相互替代性。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形成更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善企业的定价能力,最终实现市场势力的提升,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精细化责任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企业生产活动当中,围绕一项交易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之外所额外付出的成本费用支出。交易费用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构成中出现的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风险不确定性等问题。实现交易费用节约的方式主要是明确产权关系,通过财产权利的激励作用促使管理人员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产权这一范畴包含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内容。产权边界越清晰,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越高。

精细化的责任控制的本质在于确定企业的所有权的同时,将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落实到管理人员自身,使产权这一范畴不在企业内部因管理活动的专门化和复杂化被虚置。精细化的责任控制能够保证企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使用收益权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伴随着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增多和管理活动的复杂化。大量并不对企业具有所有权,但是又具有经营权利的专门管理人员出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当中。这些管理人员并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因此往往不会受到企业利润扩大所产生的经济剩余的激励,并且最终倾向于通过自身掌握的资源来满足自身利益。由此可见官僚化的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公共部门,同样也会在私营企业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责任落实和激励措施事实上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转移给了企业的专门管理人员。这将有可能降低企业管理人员倾向于通过败德行为损害企业利益而实现自身利益的问题。

五、生产管理的优化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的经济收益

在经济学理论当中,企业决策应当着重使用机会成本这一范畴。该范畴是当企业将全部要素转作他用时所能够获得的最高收益。在企业管理活动当中,这一范畴常常被表述为影子价格。当影子价格为正时,企业可以通过追加投入,改变自身的资源约束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影子价格为负时,企业追加资源投入将会对最优产出产生反效果,这是企业应当将部分资源销售而不是投入到生产环节当中去,从而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核算影子价格的前提是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当中实现最优化。

生产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是对企业的技术参数、产品经济价值系数和实际可支配资源进行正确估算之后才能够得到的结果。生产管理活动的优化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资金预算、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进行统筹协调之后才能够得到的最终成果。对资源的影子价格的核算同样高度依赖对资源转售的价格进行正确预估的情况下才能够取得。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整合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出最优的决策。

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应当精细化。在以往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过程当中,依赖单独的部门对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往往成为企业管理活动所依赖的模式。在企业信息渠道精细化的要求之下,企业应当将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明确化,做好信息收集的分工和整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好对企业信息收集的快速化和准确化。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能够得到实时的反馈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

结语

企业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和投入流程的整体性重新塑造。对企业成本的精细化核算能够帮助企业正确的评估固定资产的价值和使用效率,从而是企业更加有效率的利用的利用资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对企业内部的生产和工作的责任分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同时根本性的改变管理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官僚化问题和逆淘汰问题。对销售活动的精细化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加迅速的认清竞争对手的额基本情况,从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运营,提高市场势力,降低产品高度替代而产生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活动的精细化最终将有利于企业管理活动的优化,并且真正意义上核算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往往依赖企业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实现信息的迅速、准确传递是实现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所必须要依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万剑华.对于精细化成本管理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新

财经(理论版),2013,(8):150-150.

[2] 倪帆环,王梦捷.项目工程管理的优化与精细化[J].企业改革

与管理,2014,(5):25.

[3] 刘军.浅议房地产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