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素养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71-0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1 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英语文化是指所学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掌握语言的人,应该能在具体的话题、语境和文化背景中灵活运用语言。如果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个语法再好、词汇量再大的人,也很难达到与他人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因此,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脱离文化背景。
2 发掘高中英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为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高中英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2.1 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方面:涉及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方面的以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新西兰》为例,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西兰,具体涉及新西兰的地理概况、气候特点、风俗民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等。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利用下面的单元目标词汇和句型导入课文:(New Zealand , lie off/on…, eastern coast of Australia, be made up of …, be surrounded by, to the north/south/west/east, the capital city, have a mild sea climate, subtropical, a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harbour, be famous for …, hot springs, heat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make electricity, national bird,Kiwi, the earliest people, Maori)。由此将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的讲授自然地融入介绍新西兰这一中心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掌握并运用这些单元目标词汇和句型,描述新西兰的地理方位和地貌(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外,主要由南 北两大岛组成、北岛多温泉,靠近地面的热量用来发电)、首都(惠灵顿位于北岛)、气候特点(其海洋气候温和多雨、环境优美洁净,季节与中国正好相反)、文化历史(新西兰的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毛利人,现在的新西兰人既说英语也说毛利语)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新西兰最著名的动物是一种不能飞的小鸟Kiwi,它是新西兰国鸟(national bird),也可以用它指代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增 加了语言知识,扩大了词汇量,同时也丰富了有关新西兰地理、历史、气候等文化知识。
2.2 英语国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学习英语就是要了解英语国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避免因为文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下面的几个单元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Book1A Unit6 Good Manners的中心话题是礼仪,比较全面介绍介绍了西方餐桌上的礼仪和生活中的道歉致谢。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必须掌握以下有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等语言技能和英语知识,其中包括:西餐食品用语(toast/ roll/ dessert/ starter/ tender white flesh);西餐餐具用语 (knives and forks/ napkin/platess);餐前礼仪用语(knowing how to use knives and forks/ when to drink a toast,how to behave/ two pairs of forks and knives/ forks on the left /knives on the right/two spoons);餐中礼仪用语(never touch beef or meat on bones/finish eating everything/don’t take more food than you need); 饮酒礼仪用语(drink wine or soft drinks,/drink to someone’s health).
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这些语言知识,了解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认为饮酒碰杯、一饮而尽是礼貌,而西方人祝酒时不碰杯只喝一小口,以此表示礼貌)。
2.3 英语国家节日:了解英语国家节日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浓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信仰选择、风俗习惯、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等等;中国和英语国家在节日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有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的诞生背景、庆祝活动的形式,以及节日所反映出的一个民族习俗和文化,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节日、宗教传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多元文化的意识。此外,相同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Book1B,Unit21 Body Language,《身势语》涉及什么是“身势语”,“如何理解身势语”“身势语的跨文化性”等,具体介绍各种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异同。在日本是指金钱,在法国人看来是零的意思,但在巴西和德国这个手势表示不礼貌。
通过以上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说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提高了自己的礼仪修养,了解不同国家人的生活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增强跨文化理解及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素养;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实践永恒的命题。党的“十”报告中,明确了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站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需要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战略转型的高度而提出的要求,是由以数量和规模发展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向以质量和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质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质量观,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研究生个体整体素养(包括心理素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创新能力、文史哲知识和道德修养等),或者说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这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因此,系统构建我国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体系,对于保证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的整体构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系统内,各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相关的组织或个体在实现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以及其运动原则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它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个一级子机制。其中,运行机制是指有关组织或个体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其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动力机制是指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包括政府驱动、导师引导、校园文化影响以及社会推动;约束机制指对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约束因素,即政府管理、校园保证、导师监管和社会监督。
按照以上分析,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运行机制从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细分,包括了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调整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课程设置协调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论文撰写引导机制和研究生文化素养实践活动深入机制等四个二级子机制。动力机制从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不同主体来看,又分为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调控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校园熏陶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感染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参与机制等四个二级子机制。约束机制从不同的主体来看,又分为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约束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高校保障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监管机制和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等四个二级子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机构体系组成及各二级子机制对研究生文化素养具体内涵的影响情况见图1。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运行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运行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以培养并提升研究生整体文化素养为目标,从设定培养目标到课程学习,从撰写科研论文到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个管理运行过程。从研究生培养过程视角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设定培养目标、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和开展实践活动,因而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包括培养目标调整机制、课程学习协同机制、研究阶段引导机制和实践阶段深入机制。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调整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出相应调整的有效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主体是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的用人单位,传统单一学术性标准所培养出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多目标的需求。用人单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型研究生,更需要大量复合型研究生。同时,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向传统的单一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市场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自身的需求决定了单一培养创新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必须以适应社会需求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除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外,更需要加强对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更强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加强文史哲知识的学习,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课程学习协同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课程学习协同机制是指以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二级单位与其它二级单位之间,以及本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其它院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上实现教育资源互惠互利共享的有效协作机制。
首先,要加大文史哲类知识选修课比例。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局限于各高校和学科之内,不同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科专业之间独立性和封闭性较强,文史哲类选修课开设较少。要打破二级单位开设研究生教育课程的固有传统,让更多的学院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课程之中,这有利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之中,有利于提升整个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授课水平[1]。此外,高校还可以探寻与其他高校合作开设优秀选修课程的有效渠道。只有研究生课程形成了开放办学的良好氛围,提升其授课水准,才能吸引更多的研究生积极选修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真正起到启迪和陶冶研究生的作用。
其次,要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非正式课程教育的数量。当前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中,非正式课程比例较低,尤其是高质量的非正式课程严重缺乏。有些高校认为非正式课程不能算做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没有意识到非正式课程对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积极意义,对非正式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是象征性地举办一些学术沙龙与学术讲座,整体水平不高。因此,高校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内部和其他单位合作或者与其他高校合作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让学生在自身的亲身探究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1]。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研究阶段引导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研究阶段引导机制是研究生在完成课程阶段的学习之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开展科学研究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形成的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要按照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抓好论文选题和开题工作。开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选题是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资料收集是否全面充分,研究方法运用是否科学,学位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是研究生为后续研究工作制订方向和框架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影响着研究生后续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高校要按照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科学地制定开题报告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基本要求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
其次,高校要制定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从考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的角度,高校要求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对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期刊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应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在研究期间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实践阶段深入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实践阶段深入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上,为保证研究生实践活动得到有序的组织与开展,确保实践活动成效而形成的管理运行机制。
研究生要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生要带着课题去调研,去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在实践中拉近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这样有助于积极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和巩固。
高校研究生实践包括培养并锻炼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践,也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展诸如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的社会实践,因此,研究生实践阶段应结合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工作:一是要成立由高校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负责,研究生处、部(或研究生院)牵头,学生工作部、财务处等多部门参与的研究生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处、部(或研究生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研究生实践活动的整体方案与总体规划,及时解决研究生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协调各部分工作,为研究生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高校要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中将研究生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纳入其中。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研究生科研实践视为研究生培养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对研究生科研实践的时间、内容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并没有对社会实践要求不够。因此,需要明确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必修环节,并规定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三是强化对实践活动的管理。要结合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不同特点,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尤其是基本的运行制度和激励制度,对研究生实践活动进行定期检查、评价、总结和表彰,查找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形成稳定的管理机制,使研究生实践与教学、科研形成有机结合,使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动力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动力机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相关的系列主体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为提升研究生整体文化素养而采取的激励和引导的机制。
要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工作顺利进行,除系统构建其运行机制外,还必须构建并完善其动力机制。要构建并完善研究生文化素养动力机制,需要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一是政府激励,即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文化素养良好氛围的形成。二是校园熏陶,即通过高校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三是导师感染,即通过导师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在研究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四是社会引导,即通过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激励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激励机制是指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中,通过相关政策的制订与制度的出台,引导、激励研究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管理机制。
作为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应通过政策杠杆,保持全面的策略性控制权限,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对于研究生文化素养包括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多个组成要素,政府需要从自身的权限范围,有选取性地开展有关工作,尤其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方面,政府可以拓展奖励的时间接点和奖励范围。现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激励主要在于研究生毕业后所开展的国家和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评选。建议除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优外,还可以将奖励的时间进一步拓展,涵盖到研究生在学期间,这对于研究生学习更具激励作用。比如,可以分年级分学科设立学习期间的创新能力奖等。此外,在研究生道德方面,两级政府可以设立研究生道德奖,奖励在道德方面有优秀表现的研究生代表。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校园文化熏陶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校园文化熏陶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提升研究生文化素养,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上,在校园文化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上,所形成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机制的形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从物质文化层面上来看,大学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之本。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因此,高校要在做好净化、美化和绿化校园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物质环境的整体规划与建设[2]。每一所大学均有其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校园建设上赋予了其特有的办学文化精神内涵,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
当下各大学在教学评估的要求下,开展了新校园建设,在新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大学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教室布置,都需要进行统筹考虑,精心设计,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各大学所独有的文化寓意,实现新校园建设与原有大学文化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新校园与老校区的和谐建设与协调发展。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全面建设,营造良好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有文化环境物质条件和环境氛围,影响研究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第二,从精神文化层面上来看,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之魂。著名教育学家、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论述了其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这种影响大学教育的信仰,就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
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大学,会因时因校而有其各自的理解与显性特征。比如,先生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的理念与思想,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认为大学应该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所在;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最终成为北京大学长期以来的大学精神。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积极聘任各学科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任教,其中最有影响力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组建。在梅先生的热情邀请和积极努力下,清华国学研究院汇聚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这四位大家学者到清华大学短短四年中,共培养了毕业学生近70名,其中50余人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著名学者,成就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一段历史。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指导教师感染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指导老师感染机制是指研究生导师从自身人文精神、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等三方面去影响和培养研究生的文化素养的导师影响机制。
研究生导师的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精神和学科文化素养、教育素养三个层次的内容,研究生文化素养指导老师感染机制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予以构建。
一是以导师的人文精神影响并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对理想、尊严的追求,对价值取向和人的存在意义的思索,它强调人的身心全面的价值追求,是行为方式升华和凝练而成的一种稳定的准则和精神。具备人文精神的研究生导师才会真正理解教师的神圣职责,才会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自觉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因为人文精神突出对人的关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既是研究生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研究生生活和思想上的导师。与研究生相比,导师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积累都比学生要多,因而除了在学术上对研究生加以引导,还应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加以引导。导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德智并举以及严谨、勤奋、求变、不畏困难的治学态度和精神会熏陶和感染着学生,让他们学会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大脑充分地活跃起来,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以导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引导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导师学科文化素养是指研究生导师对本专业领域内独特的见解和知识体系。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学生传统的专业知识,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其大脑充分地活跃起来,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科学、全面地开展科研活动。在导师启迪学生的过程中,学科文化素养高的导师善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通过这样的训练,在导师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养成创新的思维方法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学科文化素养高的导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补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当今的时代同步,这样的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比较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3]。
三是以导师的教育素养引导研究生培养敬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教育素养是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行为方面的外在显现,它显现为导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素养高的导师会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术研究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来体会研究本身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反映,强化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的科研活动。
总之,导师的人文精神、学科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构成了导师整体的文化素养,导师不断地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这些文化要素的提升,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永远站在科学知识和时展的前沿,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同时,在日常的言传身教过程中,用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来指导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导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力,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一个更大的提升。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引导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引导机制是指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系统重要的社会外部大环境,从正面去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机制。
就具体有关内容而言,主要是要加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在研究生文化素养评估方面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在理论研究界,何谓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由什么组成,怎样客观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都存在着争议。目前就有关社会中介开展的评估活动来看,很少涉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因此,需要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展相关研究,同时也需要有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社会中介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既要评价研究生外显的创新能力,也要评价研究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既要关注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创新能力,也要关注研究生毕业后的创新能力。总之,要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估,科学构建起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体系,从而形成引导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的社会引导机制,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文化素养激励过程中的参与和引导作用。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约束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要有序、高效运行,除系统构建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外,还需要构建文化素养培养的约束机制。如果说运行机制的构建是构架文化素养培养机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与秩序,动力机制为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动力源的话,那么,文化素养培养的约束机制则是为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供边界制约。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约束机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相关主体为研究生文化素养提高而形成有效边界制约的管理机制。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约束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约束机制是指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通过评估与监督手段而形成的政府部门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基本要求的管理机制。
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研究生文化素养的约束,主要手段是强化两级政府的评估职能,通过开展科学、日常化的学位论文评估工作,保证研究生创新能力达到基本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开展的学位论文评估工作来看,主要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司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每年开展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国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近5万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近50万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每年所抽查的博士学位论文比较有限,按年每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平均抽查5篇博士论文计,每年抽查博士论文数约1 500篇左右,仅占博士生毕业人数的3%,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估更是没有开展。因此,必须要发挥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的作用,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也应积极主动开展对所在地区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及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评估,加大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面及抽查的比例,以增强两级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监督。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高校保障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高校保障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通过政策与制度建设和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质量的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精神,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加强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为研究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在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上,高校除了对研究生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外,还应将道德修养、价值观等素养培育纳入其中,在制度建设上有所创新,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高校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为研究生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献言献策,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提供条件。比如,通过制度创新与制度设计,将研究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研究生代表作为成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长远规划、重大政策的决策,明确研究生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增强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强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与建设。高校要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和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统揽发展全局、把握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制度建设与创新等重大问题上的领导作用。专家委员会发挥专家委员会对学校文化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全局性问题上的咨询和建议作用,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以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强化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
再次,要营造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精神是高校之魂,高校特色是高校之根,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之叶,各类社团是高校之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之果[4]。研究生在学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及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引路人。因此,从这一微观层面上而言,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将高校校园文化培育成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倾注其心血去关爱并指导学生,通过其表率作用,影响研究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高远志向,要有人文情怀,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引导学生树立仁者爱仁、同胞物与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形成尊敬师长,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在导师引导下全面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与导师一起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而共同努力。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监管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监管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质量,就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管而形成的管理机制。
首先,应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生导师最本质的工作就是培养研究生,引导研究生成人成才,只有一流的导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因此,要提升研究生文化素养,就必须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从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各高校都制订了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制度和规范,但普遍缺乏对研究生导师评聘后的后续考核,使得有少数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继续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有必要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从制度上督促研究生导师继续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保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在导师业绩评定方面高校应该推行导师问责制度,将其培养的研究生文化素养作为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把监控研究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责任落在导师身上,并与导师业绩考核指标相联系,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这样导师才能更加关注导学关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养。据了解,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媒体的渠道传递给学生,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自身还很难区分和取舍,只有适当地减少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才能及时地观察和跟踪学生,定期和学生交流沟通才能发现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而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况的前提,是导师所带的学生必须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以便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研究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成熟和巩固时期,需要一位良师及时地引导才能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因此,建立研究生导师问责制度是有效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举措。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是指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相关的社会机构,在研究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就自身发挥其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检查、审核、监察等作用的机制。
现代管理中的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5]。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主要源于社会新闻媒介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的监督。
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教育部为强化相关管理,已于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这客观上反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众多案例来看,主要是来源于社会的监督,尤其是新闻媒介(主要是网络和报纸)的监督,才使得一些学术造假及学术不端行为得以曝光,新闻媒介在客观上起到了监督学术造假,规范学术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监督作用,减少政府对新闻媒介的干预,让新闻媒介能够客观、公正地批露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强化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的监督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 健.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36-39.
[2] 高 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0-52.
[3] 刘荣军.试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学校文化运行机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99-202.
关键词:文化课程;职业素养;有效办法
中职学校的重要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而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责无旁贷。但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是否真正发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目前文化课程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开展问卷调查笔者对所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覆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接受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学校文化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等方面。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反馈出以下主要问题。(1)在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方面:仅14.7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74.62%的学生选择了基本了解,10.66%选择不清楚。(2)在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满意度方面:仅5.13%的学生选择了满意,63.4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31.42%选择了不满意。(3)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接受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竟有高达69.54%的学生选择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化课,有高达73.1%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非常重要。(4)在学校目前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满意度方面:有高达62.4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5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学生对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有诉求,有效落实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要求迫在眉睫。2.从文化课教师角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学校语文、英语、德育、数学四个学科的教师,回收调查问卷59份,回收率为100%。意在通过调查找准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文化课教师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1)在教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方面:有20.34%的教师非常了解,67.8%的教师比较了解,11.86%的教师不太了解,大部分教师都对中职生职业素养有所了解,了解程度比较高。(2)在文化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高达85.76%的教师认为成效一般,有11.69%的教师认为较差。大部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培养成效不理想。(3)在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存在的困难方面:10.55%的教师欠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50.85%教师不知如何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入,20.34%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方法,18.26%的教师提出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文化课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培养时困难不少,需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才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任务。
二、案例分享是提高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办法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灌输理论模式往往效果不好,教师应该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兴趣。而好的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借鉴,又是帮助教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办法。下面的教学案例分享以供教师借鉴。有的德育课教师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明白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个小组,每组利用10根面条、胶带、棉花糖,要求各小组10分钟内搭一个以棉花糖为顶的塔,看哪组搭得最高哪组获胜。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活动后让学生反思讨论,在搭塔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职业素养的内涵,明白了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从企业需求评价角度引申讲解职业素养的丰富内涵,明确具备什么职业素养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有的语文教师以任务驱动法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完成以“工匠精神”或“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手抄报一份,要求主题突出,语言简练,材料丰富,设计美观,且要求小组成员介绍解说手抄报进行作品展示。实践表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了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很好融入了对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职业素养的说教形式效果好。
三、进行课堂职业素养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
职业素养评价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反馈意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不断促进职业素养提升,使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首先,学生自评。每次课或一周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自评,每项以分值的形式给自己评价打分。评价项包括本次课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是否与其他小组成员和谐有效沟通,是否坚持全神贯注听课,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团队精神,完成任务时是否有责任心和荣誉感,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担当并克服困难,是否在课堂互动中具有较强的参与表现力,能否做到管理自我遵守纪律,是否做到有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等。其次,教师评价。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打分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每个学生都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举足轻重,就像一面镜子,更能让学生认知自己职业素养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包括上课能否做到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做到保质保量,能否做到坚持不懈,能否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承担任务,能否与他人和谐有效地沟通,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具备学习创新能力等。学期末学生要根据平时多次自评的数据完成自评报告,教师也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积累中职三年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装订成册,形成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学校根据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优先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就业。课堂职业素养评价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职业素养自主自觉培养的意识和并积极指导行动。
四、借助线上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学生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也成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购买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视频课程。这些信息化数字资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锦上添花。校企合作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内容。例如,《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视频讲座,介绍作为一名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形象和礼仪》视频讲座,讲解在一个职场中人在职场中的形象和礼仪,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乎职场的礼仪规范;《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视频讲座,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的敬业精神与职业境界》视频讲座,讲解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困扰的心理调适》视频讲座,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与方法;《职场关系和职业技巧探讨》视频讲座,讲解进入职场后如何处理职场关系等等。为丰富线上平台的信息化资源,教师积累上传教学内容中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上传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还建议师生共同开发制作关于职业素养的校本视频资源。建成职业素养的相关视频资源库,供学生24小时随时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职业素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登录平台学习视频资源的次数和时间情况,线上给出分数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五、研究文化课教学内容中契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是根本
中职学校德育、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使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找到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是教师备课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内容体系研究,使原有的碎片化职业素养教育成为内容广泛、学科交融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文化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同向同行,才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区别于普高的文化课的性质,最终实现中职文化课程对学生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全方位一体化(见表1、表2)。中职文化课程职业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明确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向、任务、要求,教学的定位更加准确、明确,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参考。
外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英语应该在了解语言文化内涵前提下懂得语言表达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语言理解感悟,还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表达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理念,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运用素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在感悟文化与语言相互交融中,深入体味其中的发展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促进他们学科综合素养的生成发展。这也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生 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
英语跨文化教学(English InterculturalTeaching)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内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这也说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关注跨文化发展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感悟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规范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地运用英语,提高他们语言交际准确性和丰富性。学生通过对英语语言知识表象意义理解,从而加深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信心。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培养就是要在围绕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发展目标,创新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素养,以满足他们的交际发展需要。
二、培养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依据
2.1文化是语言表达内核,具有一定内涵
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离不开语言。”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外在存现形式。
2.2文化异域特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前提
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异域特征,是一定民族在发展中的积淀,体现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额。学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
2.3跨文化表达内涵是学生语言表达基础
学生在接受跨文化表达内涵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中西方语言表达异同,便于学生在学习运用过程中能够运用合理的学习策略。学生英语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词汇,而词汇的文化内涵则是影响表达语义的重要因素。
2.4跨文化交际素养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
学生要想掌握纯正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思想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知识必不可少。语言交际的得体和地道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的语法正确上,还应该注重表达语义的丰富上。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原则
3.1多元化原则
跨文化本身就具有丰富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文化的丰富性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的五级学习目标中列出了14种类型。这些类型,不仅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进行灵活运用必不可少的。
3.2互动性原则
文化是存在语言中的一种静态意识形式。这种形式一旦与交际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了动态展示过程,更能够让文化变得“鲜活”,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意义。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交际的发展需要,将文化内涵有机融入表达过程中,不仅能够很好凸显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能够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3.3思辨性原则
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使用上稍有不当,则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化的使用特点,予以辩证的对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西方的跨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四、培养中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的途径
4.1关注词汇文化内涵,优化语句表达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组成的单位,也是体现语句意义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教学中,关注词汇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还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综合素养。在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句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紧扣词汇表达意思进行优化组合。
我们在掌握词汇文化内涵时,应该根据语句表达意境进行合理地尊和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1)准确感知语句的使用表达语境,挑选合适的英语词汇,达到“句里有意,词中有文”,让词汇发挥应有的文化表达价值意义。(2)关注词汇的多样化文化背景,让词汇的使用真正发挥其内涵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围绕词汇的感彩、故事典故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3)拓宽词汇文化交际内涵。我们知道语言中词汇的内在文化内涵是交际的核心要素。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学生了解这些词汇蕴含的文化,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予以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中西方表达文化差异往往影响人们的表达思维和效果。例如,“狗”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大多具有贬义,像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但在西方国家,则与此相反,像这样一句话:Millie is called aluck,dog.如果不知道lucky dog(幸运狗),喻指“幸运的人”的内涵,翻译出来的语句肯定会闹出一定的笑话。还有像sea dog(海狗),喻指“老练的水手”;dog-ear a book(在书上折个狗耳),意思是“折书角”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上述文化的表达内涵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表达。
4.2关注故事典故寓意,掌握交际规则
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产生背景典故。这种典故的产生,一方面,为语言的丰富使用提供了更为宽阔的使用空间,增添了语言的表达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开阔人们的表达思维,让语言表达变得更为轻松自由,便于人们能够灵活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教学中,关注故事典故寓意,除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之外,还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习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典故的使用,还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得到体现。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更能够进行交际。学生在这样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更利于使用英语。具熊的憨厚可爱,其实不然,该词源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美国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
osevelt)(被人们昵称为Teddy)。他在工作之余,喜欢打猎,尤其是熊。有一天他和一群朋友到林中打猎,突然看到一只站立在他面前的小熊,非常可爱。罗斯福一时起了恻隐之心,放走了这只小熊。此事经媒体宣传报道后,美国的爱护动物者趁机大肆褒扬罗斯福总统的一念之善。这时一位面包店的老板灵机一动,根据那只可爱小熊的造型,制成一批玩具,命名为Teddy bear。不料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立刻销售一空,大量制造Teddy bear出售,至今经久不衰。这样,Teddy bear就有了表示仁慈善良的词汇内涵。倘若明白了该词的用法,定会恍然大悟。
4.3关注表达风俗习惯,提高学识修养
语言的表达习惯往往是语句运用的核心。这些习惯的运用,不仅能够体现在文化意识领域中,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表达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学识修养。这种习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表达风俗习惯运用于语言交际,不仅能够体现文化的内涵,还能够彰显学生的学识修养。
对此,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注重跨文化表达丰富习惯,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注意语言交际的禁忌用语,像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可降一辈来称呼。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等。(2)注意人们的饮食用餐习惯。像美国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 dish),甜点(dessen)等。学生在了解这些饮食用餐习惯的同时,更能够进行灵活运用(3)注意节日的庆祝方式迥异。像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AUnit3 Let’s celebrate!教学中,西方人对于像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像在感恩节,美国人都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团聚,通常有一顿丰盛的感恩宴,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Happy Thanksgiving Day toyou(to your family)”火鸡(turkey)是感恩节宴会上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一道菜,感恩节宴后,一家人一般围坐下来看感恩节橄榄球赛。学生如果有机运用,定会有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养 培养路径 媒介融合
引言
大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和思维、认识、判断能力日趋成熟的阶段,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培养体育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个、道德品质等与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方式等的复合性文化知识。简言之,就是人的各种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总和,通常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6个方面。①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彰显。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下的新作业模式,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理解,即把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采编作业有效整合起来, 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②媒介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融合方面,同时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乃至全球融合也是媒介融合带来的新挑战。③
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的探讨多集中在体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而大学生是受到媒介融合影响较大的群体,他们不仅受到技术融合带来的大量体育信息的冲击,同时也在体验“融合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发展。因此,从媒介融合的视角出发寻找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方式尤为必要。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特点
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本质特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与时俱进的。20世纪,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国体育文化进入校园,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对于技能与体育知识的掌握上;我国足球进入世界杯,大学校园掀起校园足球文化热,大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提升至体育意识层面;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校园带来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热,使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体现在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意识方面外,还体现在体育品德与体育个性层面。可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在培养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民族性。体育文化与其他任何类型的文化一样都具有民族性,中国文化的“中庸和平”渗透到体育文化上则表现出和平、温良、宽柔的品格。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接受中华体育文化的影响,无论在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还是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国际性。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区别很大,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趋同,体育文化出现交融的趋势特点,全国各地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方式与内容大同小异,因此,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对各地体育文化的了解日益宽泛化,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个性方面呈现趋同态势。同时,体育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关注体育赛事等的行为出现同步的现象。
渗透性。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文化活动,而体育文化素养则是主体文化的必要补充并且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不仅具有青年文化素养的特点,同时又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断吸收和表现社会时尚的体育文化特征,反映社会体育知识、体育科技、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体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现代大学生交往的最佳手段之一,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能使参与者产生自主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集体协作的精神、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从媒介融合视角探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路径
长期以来,受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失衡的课程结构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培养应该与媒介融合的现实相结合,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才能与时俱进,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素质
教育的水平。
整合校园媒体,加大体育知识宣传力度。传统校园媒体资源主要有校报、校园广播和有线电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校园媒体还是相互独立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等各自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媒体之间缺少互动,资源也存在浪费现象。在新的形势下,校园媒体应始终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为高校素质教育服务。⑤因此,整合校园媒体对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通过整合后的校园媒体,加大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此外,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加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拥有量,并且可以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进行体育文化交往,建设体育文化“软”环境。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构成健全人格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因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这是现代体育观的核心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时期,对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主动获取的愿望,在现代化传播技术不断成熟与发达的当今社会,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化交往已经成为时尚。当今世界,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重大的国际赛事,进行频繁的体育交往,“接触”众多的体育明星,体育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又是庞大的传播群体,可以通过媒体的联动平台很好地将本土体育文化传播出去,所以通过媒体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和适当的技术点评,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持久的强有力的体育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的水平。
利用电子体育竞技平台,提升体育科技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电子竞技运动是在科技革命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传播技术普及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是一项集竞技、科技、娱乐、时尚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是信息时代有益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用人才的健康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定义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电子竞技运动,大学生可以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意志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体育科技技能。由于电子竞技运动集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传统体育产业、传媒产业于一体的性质,所以,大学生在参与电子竞技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电子科技有一定的掌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如今,电子体育竞技日趋成熟,各种比赛接连不断,在世界各国举行的大型比赛,有利于世界各国大学生在一起交流、沟通,成为一种相互了解对方,彼此交往的工具,对传播体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体育个性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应该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利用校园网,开发体育资源,建设属于大学生的体育网站,开展网上咨询、体育信息、网上体育知识竞赛、网上体育答疑和体育知识指南等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进入体育信息时代。让大学生管理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网络平台,筛选其感兴趣的体育赛事和体育知识。网络编辑可以推荐优秀的体育博客,鼓励大学生充当校园体育拍客,将校园中的体育现象与体育赛事拍摄下来,以网络作为平台进行传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娱乐心态,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校园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讨体育问题,甚至可以共同开展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体育广告、体育电影了解体育精神,树立体育品德。大学生接触不同的大众传媒可以获得不同的体育信息内容,不同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不同信息内容的需要。而电视以及网络则是大学生最常关注的媒体形式。近年来,体育电影快速成长起来,以电影作为介质传播体育文化可以说是最快捷且获得效果最好的形式之一。电影使大众在娱乐中了解体育文化,形成体育意识,甚至于指导体育行为的产生。如,电影《叶问》的热映不仅向大学生传递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还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华武术的热潮,将习武习德的道理传播开来。而体育广告在宣传的过程中,不仅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推销体育产品,同时还将品牌所承载的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传播开来。视频体育广告尽管很短,却将体育人文精神浓缩,如NIKE的“JUSTDOIT”、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等,它们所传播的是对体育意识的理解和对体育精神、体育品德的树立。因此,体育广告可以起到促进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结语
媒介融合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体育文化信息获知空间,也缩短了他们与不同体育文化交往的距离,同时也为大学生传播本土体育文化提供了可能和捷径,对于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和体育品德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产生体育行为起到辅助推动作用。然而,媒介融合也同时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媒体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欠佳,对于电子竞技游戏缺乏自控性等都会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的引导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仍是重点。
注 释:
①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4)。
②周岩、戴琳:《“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探析》,《新闻界》,2009(1)。
③Jenkins,H.,Convergence?I Diverge,Technology Review,2001 June.P93.
④马宏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
⑤张娜民:《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刍议》,《当代传播》,2008(2)。
⑥高志飞:《大学生与电子竞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审美素养等形成中的多元人功能,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应用性项目研究。但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思想。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普及,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广泛推行,这些措施使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其主导的整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很不利。
2体育文化
文化和体育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艺术性、民族性是它的基本特性,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大学应承担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体育文化历史的传承和批判、对现实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3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重审体育和文化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不再是一单纯的消遣、健身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并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这一种上层建筑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要引导学生对体育和文化进行分析和审视,学会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体育文学作品,体育文化的传播本质在于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播,而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播需要通过大众媒介如诗歌、小说、电视、电影等作为载体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或其他机动课时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体育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①诗歌。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记载着人类的文明。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他也是剑和剑术、旅游、登山、狩猎等体育活动的爱好者,酷爱登山、剑术、射猎、骑马、养生、划船等活动,并且把它和诗歌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很多和剑术、登上等项目有关的诗歌.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体育文化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思想。尤其是剑术,剑术是李白的体育运动之中最有代表性的运动。如“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等名句。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②体育电影。如《火的战车》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描述,《墨西哥人》是对拳击运动的描述,还有《象棋的故事》。我国也要很多优秀的体育电影,如早期的《体育皇后》《二队一》。建国以后的《女篮五号》《水上春秋》《球迷》《乳燕飞》《沙鸥》,改革开放以来的《我的几月》《滑板梦之队》《我是一条鱼》《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中《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片,以和平参与的方式对战争与仇恨进行了巧妙的化解。另外还有风靡全球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就是这种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体现。通过镜头化的语言与戏剧化的情节,深入展示着中国武侠文化的精髓与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天龙八部》《卧虎藏龙》《笑傲江湖》《新农门客栈》等优秀作品,体会中国最具特色的武侠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作者:宋志刚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素养 课外活动 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12-04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职校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渠道,笔者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方向、生源素质、区域人文环境以及办学理念等综合因素,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4个层面加强建设[1],制定相应的策略,从各个单项抓起,借助各种活动平台,通过“活动”提高职业素养,着重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四大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打造别无选择的职业性格。
1 物态文化建设
1.1 校园文化彰显专业特色
笔者学院作为山东省专门从事外经贸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按照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已形成了外贸、外语、外运、外包为主的鲜明的“外”字办学特色。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外语的学习,打造校园外语文化就成了学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首要任务,因此由商务外语系牵头的英语俱乐部组织的“每每外语”活动应运而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的英语广播、每周末的外语角活动、每月一次的外Z讲座、每年的外语文化节则顺势而为;该院每年举办外语文化节之英语话剧大赛,比赛中,声情并茂的对白、诙谐幽默的表演、别出心裁的道具和标准流利的英语,表现出了学生不俗的实力。
学院建成的完全模拟外语交际环境的场所――外语村和世界文化微缩景观区,为学生创造了原生态的外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高外语水平搭建了有效的训练平台。外语村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既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又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基地,其交流和休闲功能更是让师生流连忘返,使得外语学习变成一种休闲和一种乐趣,这样一个到处都能感受异域风情、到处都能听到外国语言、到处都能学习世界文化知识的场所,不仅为该院外语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也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
此外,在办公楼、教学楼等处设计并安装了学院校训、校风、学风、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双语标识的形象墙;校园重要标识如导向牌、路灯旗、网站、展示区、大学生创业园等一律采用双语;在教学楼、实训楼和图书馆大厅、楼梯和教室设计了中英文对照的外国名人名言、职场警句等,营造了外语文化,让“一墙一壁”都说外语;举办外语版宣传栏,展示历届参加全国省市英语、日语、韩语大赛获奖的优秀选手以及外语文化节活动照片;及时更新学院英文网站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学院英文网站信息量。校园外语文化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外“字”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外语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大学生强化外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1.2 企业文化进校园,养成教育塑身心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从小事着手,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泰安校区以专业技能实训和寝室卫生管理为载体,引进企业的“7S”管理模式:通过整理,取舍分开;通过整顿,取留舍弃;通过清扫、清洁,清扫垃圾,不留污物、美化环境;提高个人素养,养成安全、节约的好习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机电实验室和钳工实验室为例。
一是对于实验室里各个工位或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工具箱内外,以及室内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脏乱的现场会影响学生和老师的学习情绪,使人难以心静。因此,通过清扫活动来清除那些脏物,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学习环境,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
二是实验室物品摆放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物品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以便于寻找,消除因同学混放而造成的差错,以便于不同班级的使用。
三是加强实训标准建设,树立实训课堂教学标准意识,细节落实到位,对标准的操作和过程融合企业成分[2]。如在拆卸电机时,引导学生注意折装顺序和微小零件的存放位置,从进入工作场所到完成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做细致的要求,以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什么方面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所包含的面非常广,上到对天文知识,下到地理和自然科学,中间有人类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从数学学科发展的轨迹来看,其与各方面的科学知识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可以在生物学知识中发现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蝴蝶的一双翅膀呈现出了轴对称性。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发现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简谱中利用了七个阿拉伯数字代表音律。从绘画中我们更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身影,绘画将数学中的“黄金比例”当作一个重要准则。体育方面的数学知识更是显而易见,竞赛体育项目需要记录比分或者时间等与数字相关的信息。大部分人认为数学知识与文学知识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数学大家都是文学爱好者,例如笛卡尔热爱诗歌、波利亚酷爱文学等。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保障数学学科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基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扩展相关文化知识,使自己的数学课堂能够闪烁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二、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加强文化素养
(1)坚持学习。要把自身的素养提高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坚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书籍并及时加以思考。好的书籍可以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气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生变得大不一样。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除努力研习《新课程标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外,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必须要认真研究学习少儿心理学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为了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解答学生们的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对艺术、自然、社会等学科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学习,还要注重情感方面的培养,使知识和情感能够相互辉映。除了直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外,还可以向身边的人学习知识,例如自己的同事,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说是各个领域内的小专家,向他们积极学习和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是再合适不过了。还有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家长们从事的职业都不尽相同,所了解的知识也是十分广阔的,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和平时私下的交流中向家长讨教相关的知识。
(2)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孔子已经在两千年前参悟了这一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如果只埋头于学习之中而无暇思考,那么一个人学习的知识越多就越会陷入到迷惘当中。为了避免陷入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思考。教师只有坚持将思考贯穿与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将学习的知识良好地记忆和理解,才能使记忆和理解后的知识转化成为自身的素养。勤于思考,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将知识科学合理地印刻在脑中,在怎样的环境下做出具体的应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要将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将学习到知识作为教学例证加入到教学实践中或是思考如何通过简易化的语言向小学生讲解他们的疑惑。
(3)善于积累。好的文化素养好比一座大楼,是一层层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培养文化素养的教师要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知识积累起来,无论是上班过程中匆匆看到一则新闻还是无意中从路人交谈中听到的一些对话,都有可能隐含着知识和学问。小学数学教师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例如外币汇率、贷款利率、道路规划设计等,这些无不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积累起来,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实自身的整个知识体系。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格外费心,只需要多个心眼、多个意识,一个知识点就能够在自己的脑中有所印象,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综合文化素养必然会提升。
(4)勇于创新。固有的知识是什么,我们就要接受什么吗?这是不可能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前人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出来的,除了那些固定的公式和定理之外,很多知识都是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的,我们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将所学的知识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现实条件。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调动起自身充分的主观能动力,将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素养充分调动起来,给自身以锻炼文化素养的最好机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创新的动力性因素,将自身的文化素养推向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素质和对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是必须的,因此,英语教学就必然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在学习动机和教师教学水平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影响学生英语综合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而增加词汇量的有效办法是阅读。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得到增强,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得到提高。现阶段,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时间,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多数立足于在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的要求范围内研究阅读的教学方法、阅读课型的探索、阅读的准确性及阅读的速度等,但是把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研究如何通过拓展阅读教学去提高语言的综合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多,因此,本文就主要分析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以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和写的全面发展;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侧重内容,兼顾基础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展求异思维;探讨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电子词典、报刊杂志等。根据有关阅读理论,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把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文章的文化内涵, 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背景,让学生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英语课中积极开展开放性教学,在课堂上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设计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以英语为交流媒体,通过对阅读内容的展开讨论,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在课后重视组织阅读拓展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演讲会、文化娱乐活动、游览名胜等活动,选择贴近情境的文章材料让学生阅读、讲解,增强阅读乐趣。还可以明确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2篇英语名著或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情节和读后感,使他们在故事情境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一起归并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可见,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现行英语教材文化教学内容缺失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所涵盖的文化教学内容较少,以教材七年级下册所属的12个教学单元为例,内容涉及文化教学的单元廖廖无几,只有第八单元教学内容涉及一点东西方饮食文化,大多数单元谈论的都是浅显的如问路、询问天气等基本的日常交际话题。显而易见,如果要进行文化教学,这种听说阅读下的语料环境给教师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很大。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语阅读过程,教师组织的文化教学才可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进而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比较才可能逐步实现。因此,课外寻找阅读材料辅助课堂文化教学成为英语教师的重要需求。精选课外读物辅助英语文化教学为补充课堂文化教学,笔者尝试选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企鹅英语简易读物》精选,作为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辅助材料,这套教材近年来已被北京及全国众多省份的初中英语课堂广泛采用,它所涉及的简易文学作品由经典名著简写本和部分当代原创作品组成,内容涉及西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内容。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兼顾故事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为一体。这些阅读材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其能够接触到鲜活、真实、生动的语言知识,而且它丰富的人文知识将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阅读与演讲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克服生词障碍,力求整体理解段落篇章的含义。
在演讲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将书本上的地理历史知识与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图片重新整合,加以梳理归纳,播放幻灯片的同时进行演讲。《亚马逊雨林》是扩充初中学生地理历史知识的典范。在小组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形式完成基本阅读后,又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分别以亚马逊河的地理位置、雨林气候、动植物分布、印第安人为主题进行演讲。“The weather in the Amazonrai n f orest doesn’t change much.It st ays hot allt hrough t he year,It of t en rai ns.”(亚马逊雨林气候变化不大,终年炎热,经常下雨。)这类反映地理气候的句子与段落在书中比比皆是。学生们选择相关的图片与英语关键词组成幻灯片,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英语演讲,英语日常用语连同亚马逊的地理知识渗透到学生原有的人文知识结构中,补充并发展着他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学完《亚马逊雨林》这本书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个“地球之肺”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生对世界雨林的关注与担忧,正是他们语言习得之后的人文感受。上述以相关图片、英语关键词为幻灯片内容的英语讲解,使学生在练习英语口语表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有关世界的地理历史知识方面的文化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感受西方的风土人情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读后感交流活动,教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中细节和情景描写,帮助学生感悟文字所传达的西方生活气息与风土人情。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中,笔者引导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捕捉与体验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气息。如学完《海蒂》、《汤姆?索娅历险记中》、《奥黛丽?赫本》等书之后,笔者提出问题:“教堂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翻翻书,你会在书中的很多描写中发现它的影子。”在老师的安排引导下,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书目中分别寻找关于“教堂”的描写。
如有的学生在《海蒂》第一章中找到当海蒂的姨妈匆忙进村子找海蒂的爷爷时,一个村妇在路口评论他的爷爷时说:“What!The old bad man?He never speaks toanybody,and he never goes t o t he church,What wi llhe do t o t he chi ld?You can’t leave her wi t h hi m!”(什么!那个坏蛋?他从不与人沟通交流,也从不去教堂,他对孩子能做什么?你可不能把孩子留给他!)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与分析得出结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去教堂祷告是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的所为,是不为大家认同的社会道德行为;有的同学在《奥黛丽?赫本》一书发现这样的描写:美丽善良博爱的世界影星奥黛丽?赫本去世后被安葬在她家附近的教堂外。在罗列和讨论具体事实情节后,学生们得出结论:教堂已“完全融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教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讨论,笔者帮助学生不断感受和体会教堂在西方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西方社会鲜活的生活情景,对西方社会的真实历史面目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3.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和难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关键和难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3.1处理好课本教学内容和拓展阅读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本内容的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拓展阅读教学的基础。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增长了知识结构,激活和重构了学生已有的图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减少了对课本内容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拓展阅读空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
3.2处理好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与阅读内容教学的关系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所传递内容的学习。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传授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侧重于内容,兼顾知识点。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一般是在课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比例比拓展阅读内容的比例要重些。
3.3处理好阅读教学中读和听、说、写的关系
阅读教学不应只是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如何正确理解文章,也要通过读来培养写的能力和听、说的能力。读的本身可以增加词汇量和增强语感,而且文章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阅读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按不同文章的体裁写出其主要的内容,读后写出读后感,这对写有很大帮助。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展开讨论,创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环境,使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又得到了培养,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相应提高。
3.4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
英语教学不能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文化差异、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我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挖掘优秀人物形象的价值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优秀人物所拥有的价值观,从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基础。
英语教材中不乏一些佳作反映了具有勇敢、勤奋、博爱、顽强、无私、善良的优秀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生活方式上东西方是有差异的,但在价值观方面,东西方的判断标准是相似的。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品读英语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着、比较着东西方的价值观。如对奥黛丽?赫本这个人物形象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世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晚年把更多的时光给予了非洲穷困的孩子,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她仍拖着重病的身躯去看望远在非洲的受苦儿童,这与她童年的战乱与饥饿经历不无关系。她这种无私帮助别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说:“赫本在她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Do things for others.短短四个词,告诉了赫本做事的原则与标准———为他人谋福。”我在最后总结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是赫本的无私奉献品质让她在影视界中受到独有的尊重与敬仰。在教师讲解、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高尚的人格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伟大的人格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引作用。通过人物专题讨论,感受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及其人格魅力,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并非一日之功,经过两年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英语简易读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切实可行的办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简易读物反映的优秀西方文化很多,把这些人文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笔者从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读物故事内容比较感兴趣,但对于较复杂的语言缺乏探究意识,只是粗线条地朗读和识别生词,缺少理性的语言分析和细致地理解品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故事中的好词佳句,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今后,在课堂上如何将文化意识的积累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是笔者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 体育文化素养;高校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的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健身意识,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另外,大学生的身心发育日趋成熟,其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接受高层次教育,实现人格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通过对专家学者、教师及学生的调查和访问,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得知,当前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首先应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加强学生体育文化认知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于教学过程的改革,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树立多维体育观,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维和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竞争及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高,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单一的课程模式和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严重影响下,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普遍不够强,体育运动能力普遍偏低。不少专家学者对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和行为、体育能力等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较全面系统地对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进行实践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立足于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转变和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意识认知体系的构建相结合,通过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改革、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多维体育观,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作一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体育的哲学理解深度不够及对大的体育教学观理解不深都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障碍。随着对学生增加体育文化课的教育,学生对体育为了什么,体育能做什么,体育精神对人成功要素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影响的理解和认识逐渐的加深,让学生摆脱过去对体育浅陋的认识,从而正视体育对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指导自己科学地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目的意义: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中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在纯“身体教育论”教学状况下难以实现的情况及我校目前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重文轻武”现状,笔者认为解决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较低状况的方法,还需“文武”并举。必须遵循“以文化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根本,以终身体育的实现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因此,对如何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不少专家学者对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和行为、体育能力等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较全面系统地对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进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见。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产生的主体错位、主体功能错位和国民体育意识的错位,都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要对错位的体育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也是改革过程中阻力最多、难度最大的一步。原教育部长周济提出“要把体育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真实含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教育,但是很多体育工作领导者的思想目前还停留在“身体运动论”阶段。能否把具有适应社会竞争、全面发展、能力过硬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输入社会,就成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艰巨任务。树立“以文化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根本,以终身体育的实现为最终目的”的体育教育思想,尽快改变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西方体育发展过程中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与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非常重要。否则将制约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竞争及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高,更要求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问题。
1??3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和内容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后天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一种体育素质。简言之,就是人的各种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6个方面。体育文化素养侧重体育对人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影响。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 文化素养 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高考在中国家长以及社会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升学考试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中国的教育模式渐渐变成了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套路等生生遏制了学生的能力以及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中学的英语课堂渐渐变成了词汇与语法这种枯燥无味的讲课模式,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口语,听力能力与阅读能力差距显著。需要调整教学模式,培养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目前英语课堂的急需探讨的一点。
一、目前中国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学英语课堂的学习主要针对学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以及其相关用法进行学习和教导,忽略了英语实际应用的培养。学生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它的语言知识,也要求学习这个国家相关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虽然现如今,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英语的课堂上也有着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然而试点范围不广,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学校依旧是保持着原先的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中学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而在中国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导,缺少规范性的大纲,而中英合编的教科书或者关于英国文化的教材太过零散,不是很系统,所以老师上课教课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去掌握教学的进程。
不仅教材和大纲,中国的英语老师的英语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名师出高徒,想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老师也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但是目前的中学英语老师很少有良好的英语文化素养的,他们本身的素养方面能力的欠缺,让教导学生的时候常常也会有心无力[1]。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一)教材整编,引用新教材
中学的课堂上,目前最为主要的就是教材。学生和老师也多依据教材进行授课和学习。因为进行教材整编,引用包含英语文化的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案例配合讲课,双管齐下
课堂并不一定是死板的,通过对外国学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外国的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率极高,这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积极思考。我国的中学英文课堂也可以仿照外国的课堂模式,讲课的时候,同时添加进案例,比如学习词汇的时候,可以讲授中国词汇和外文词汇的区别比如中国“旦”是象形字,而英文"alphabet"是因为读音,字母表从αβ开始,因此读音就是如此。英文。这个举措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同时在上课的同时不知不觉提高文化素养。
(三)多让学生了解英文的谚语和俚语
就跟中国有着包含着文化的成语和歇后语一般,英文中也有包含着其文化特征的谚语和俚语。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谚语和俚语,进而了解英语的文化。例如“All is over but the shouting.”(大势已去),“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一言既出,驷马难追),“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天涯原咫尺,到处可逢君)等,展现了英语的魅力,也能让学生学习的时候更能理解透彻。
(四)多进行英语相关的实践活动
中国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不高的其中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环境。周围没有英文语言环境,也自然没有英语文化的氛围,自然英语文化素养得不到提升。因为可以多开设一些英文鉴赏课这类的课程,开设英语角,同时多多开设与英语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假期去外国进行交流实践活动,体会外国的文化氛围。这些也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产生乐于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环境[2]。
(五)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
在有教师资格证的英语老师的职业素质中,其英语文化素养是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要增加英语老师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意识,可以从内和外两方面入手分析:首先要让教师对于英语文化有着很好的理解,有些扎实的英语语法,词汇等功底,要让其多了解英语上的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提高其本人的文化素养。毕竟只有教师有了良好的英语文化素养与扎实的英语功底,才能让其教导的学生了解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了解到英语文化。
(六)多加强英语阅读
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汲取课本之外的知识文化。学生在阅读英文书籍的时候,可以加强其对于文化的了解,了解到当地地区的文化,弥补了没有文化氛围的不足,也能让学生巩固语法知识、词汇的运用。就像学生阅读《傲慢与偏见》,可以理解到国外与中文不同的思想观念,对于英文与汉语的应用方法的区别也能加强理解[3]。
结语:
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并不是强硬的让学生学习英语文化,而是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生动性的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提高英语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对于英语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英语的印象不单单是枯燥的语法和词汇。本文对中学英语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并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素养提出了意见,希望能对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东.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分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3:150-152.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2-01
一 新概念所揭示的四个层次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康的新概念揭示了健康的四个层次:第一是生理健康层次。第二是心理健康层次,也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即心理反应客观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即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即一个在长期活动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是道德健康层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第四是社会适应健康层次。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前三层次的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还要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奉献于社会并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体育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的自然属性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技能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体育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未重视体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淡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措施
1.重新认识体育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身体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实现体育的文化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体育社会属性的地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
第一,德、智、体、美并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和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所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而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实施也需要体育的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体育对象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体育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教师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素养。
3.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第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项目的渊源、发展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故事,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一、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四、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五、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进行培养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培养
师德中的文化内涵
要确立师德在学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师德中的文化内涵。师德是教师这个职业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人的品德文化构成的结合。由于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的性质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品行的规范和要求,教师便与从事一般职业的从业者在品德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职业标准,其文化意义也因此获得了职业化的集中和提升。所以,师德中的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德行文化,这种文化是泛泛的适应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品性都具有规范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修养的倡导和规定。如,对于传统礼法的遵循,对于爱心的倡导,对于乐善好施的推举以及对于人的品性中温柔敦厚的要求,同时还有对于伪善的批判,对于投机取巧行为的不耻,对于自私自利的嘲弄等等。这种道德文化的普遍意义不仅来自于历史,而且弘扬于现在,因为它集中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要求,它符合各种社会制度下普遍的道德准则,是道德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内容;二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品德行为文化,这种文化在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道德文化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把这种文化提升到一种具体的职业规范中,它着眼于教育工作者的特定职业,因此,其文化内涵也便有了更加深刻之处。由于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它有更为直接的对于德行文化进行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要求中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就更富有文化意义,一方面,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能够完全这个职业所必需的文化修养,单纯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知识如果不能文化化,对于这个职业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另一方面,有了知识还必须把这些知识提升为文化,而单纯地把知识提升为文化依然不能成为教育职业的合格从业者,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这文化变成为自己的现实行为,成为德行文化的一部分,由单纯的说教式的“教书育人”扩展成为“教书育人”与教师德行规范下具体行为的现实影响互相统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的文化内涵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师德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师德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充分积淀,对师德的判断也要进行对其具体工作效果的考查,积淀的状况和考查的结论一般表现为两种结果,一种是积极向上,反映教师职业客观要求的文化倾向,一种是消极被动,代表着落后势力的文化倾向,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师德文化中的总体内容,这两种内容无论于现实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样影响,它们共同代表了师德中的文化内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
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
师德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学校工作又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为第一要义,开展学生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要义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相对应的师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成为学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师德与学生道德观念是相对应的,步入中学的学生其道德观念处于由逐渐形成到最终确定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德行举止往往成为他们直接的模仿对象,对其道德观念的确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胜过一切言传的身教,它是学生文化教育中一种意义最为重大,方式最为曲折的文化教育形式,如果怠慢甚至漠视这种形式,一切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消解其意义和价值。尤其在文化教育缺乏的状况下,师德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形式,成为了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现在对其进行总结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是不以学校文化教育倡导者的意愿和目标为转移的,每位教师都会对其所面对的学生在道德观上产生影响,其影响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那些具有高尚师德情操的教师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那些师德情操欠缺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就一般情况上看,教师在学识方面的能力是最能引发学生在师德方面效仿的因素,那些知识底蕴丰厚的教师也往往是德行文化修养高的教师,相反,那些知识底蕴差的教师也是往往是德行修养不足的教师。因此,学生倾向于对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效仿的自然选择,往往对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进步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作为学校文化教育最重要目标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工作,要关注到每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要关注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绝不可抓了一般而放弃个案,尤其对于教师来说,从整个教师队伍来看某些教师德行修养上的不足是个案,甚至是具体的一个人,但他却面对成批成批的学生,尤其是那种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在师德上有欠缺教师,青年学生更善于和乐于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判断和选择,很容易造成因仰慕其知识的丰富而效仿其不完善的品性,这就造成了一种极为严重的后果,成为与学生文化教育总体目标背道而驰的个案,尤其将这类有知识没文化的教师放到一些管理岗位危害就更为严重。由文化积淀形成的师德,其对于学生文化判断和积累并形成德行观念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这一校园文化的目标,强化教师德修养显得十分重要。
强化师德是有效地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师德作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是在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时必须搞好的,同样,随着学校文化教育的深入,随着学校文化教育在层次需求方面的提高,师德建设也必须相应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师德教育成为有效地进行学校文化教育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师德建设的状况始终规定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程度和格调。教师队伍有什么样的师德水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规范就有相应的标准,教师队伍较差的道德水平,决不会造就出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来。同样,每个教师都有敬业爱岗、肯于奉献的职业道德,那么学生们也绝不会出现自私自利的道德倾向。师德中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观念的道德观的形成。因此,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必须以现有的师德状况为设立目标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将目标与实际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设定的目标才具有真正的实施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深入,当建设进程已远远超出现有的师德水平时,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进行拓展,只有随着师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为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开拓出了空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才有可能继续进行。因此,师德状况始终伴随着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强化师德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如何强化师德教育呢?其一,开展深入而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生对教师日常生活举止、教书育人以及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评价,修正师德上的不足,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其二,开展换位思考活动即把教师换位于学生,对自己课堂行为、日常作法做出判断进行反思,同时也把自己换位于学生家长,以家长的视点对照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反思活动来认定自己在师德方面的状况,同时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实际操作中的改进和提升;其三,每位教师都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一面镜子和样板,时时比对自己的行为修养,不断地修整自己的不足和欠缺。通过上述方式,达到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提高,从而促进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开展。强化师德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式多样中的一种,而且由于它对以后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化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共有的重要目标。化学是一门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科学,然而化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化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是相互交织的。所以,化学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不可抛开的内容。过去,我们的化学教学过于注重化学知识本位,而忽略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人这一精神核心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笔者认为作为化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求真求实、与人合作、关爱环境等品质。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充分利用并拓展化学史知识,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取向
化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人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促进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化学发展的历史凝聚于人类文化发展中。比如,历史上近千年的丹(炼金)术时代,化学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分子、原子及元素等概念得到科学的定义后,化学以一门真正的科学展现在人们面前。化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深入的历史,所以深入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能促进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成长特别是精神追求的发展需要有榜样的引导,只有向着高尚目标努力前行的人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历史上多少化学家,他们不仅是化学研究领域里的精英,更有为科学锲而不舍,为维护正义与世界和平而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比如诺贝尔、居里夫人等等,他们无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二、重视化学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探究形成某一个概念、原理或者验证了某一事实,更在于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化学定律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或捏造。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与现象。学生实验往往会出现我们始料未及的结果,这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深入追究、查找原因。有时一个实验的表象会有较大的差异,而学生对这种表象的认识又有偏差,要引导学生相信真实的观察。通过对实验的真实感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W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
三、联系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特别是关注环境的意识
化学是生产、生活的科学,化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化学研究最终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一个美好的理论,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那是没有用的,也不会被人们所记住。我们的化学教学要充分结合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从实际中来,理论用于阐明实际现象,这样,学生明了学习化学的意义,学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有兴趣。
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就使学生关注学习和关注社会联系到一起。
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化,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在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化学教学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培养人们环保意识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加强认识,而且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等新课程设定的学习专题做一些环境监测、调查的课题,使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
四、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师生氛围,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的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这样的民主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确立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自信和习惯。以小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相互协作,在知识上相互补充。这样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关注、相互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