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商管理就业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史,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逐渐扩招,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要求,积极寻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具有高竞争力的毕业生,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的职业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
培训、策划、咨询等面向国际、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被淘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形成,处于一种转型期的混沌状态。
(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
专业培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因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
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的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已经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人才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脱离开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另外,目前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很少引进新方法、新内容、新工具,即使有也仅仅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补充知识点介绍,不够深入和重视。
(三)专业实践教学配套资源落后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工商管理类生源激增,学校的实践教学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均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速膨胀,日益增加的实践需求和有限的教学资源的矛盾凸显出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地点很多都是由任课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而对于实习的具体流程、目标、考核等,则往往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习的应有作用。
二、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首先要弄清社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基础
素质、渊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技能,如外语交流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仅要懂管理、会经营,还要识大局、善谋断。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求变和创新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等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企业员工应处处以全局利益为重,积极与同事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工商管理类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互相学习、切磋、启发、激励等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在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改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以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上应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在设立专业方向时,应对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态势开展深入调查,并注重研究行业社会需求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尊重教学规律又要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
(二)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在工商管理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1+2+1”学年制教育方式,第一学年完成通用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能”的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重在强化个性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一专”的特长。“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个性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各展其能。
三、拓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体系
以往,学校是习惯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到学校挑选毕业生,而今,更应注重“走出去”,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信息,建立关系网,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校友关系拓展就业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实现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连续性,实现为学生疏通长效的就业通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发展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
为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为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库,把优秀、典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收录在内,以方便日后对在校学生进行实例就业指导。利用人才信息库的便利条件,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实现了就业市场的开放、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的“双向选择”。
(三)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多渠道自主创业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选聘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勇于走进贫苦地区就业,锻炼自己,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机会及相关支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指导学生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勇于实践,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能力,成功创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四)通过毕业生分流搭建就业桥
学校应积极地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设立考研辅导班,考公务员辅导班,出国培训与咨询等等,鼓励本专业学生考取MBA,出国等继续深造,在本专业领域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毕业生多渠道的分流输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学生创造多条理想的创业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工管现状;工管发展
引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专业的工商管理,这时候工商管理就逐渐成为了大学里热门的专业,企业需要借助工商管理来使自己变得的更加正规,只有规范化以及正规化的企业在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是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还在初级阶段,对其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来制约企业的发展,本文就是基于这一问题来初步分析和探讨未来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1 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不足
许多的企业管理者并不具备一定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想法,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发展比较滞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比较粗糙。现代企业要想有比较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借助工商管理来规划企业的未来,而在进行工商管理时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老旧的一些激励员工进行创新的方式以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需要有科学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主动去搞创新。我国许多的企业发展模式都是一样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大部分的企业都将一些成功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作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模式,没有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照搬其他人的管理模式是永远也不能超越对手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这种模仿会慢慢变成一种负担,反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1.2 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
利润是企业生存在下去根本,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利润却无法明确企业自身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如今市场和工商管理的普及对企业发起了新的挑战,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指导理念,以前企业只需要追求效益,现在则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想要良好的运作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来优化资源分配,但是当前的情况是许多企业对自己企业的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科学地章程去指导企业职工的工作,忽视甚至漠视企业文化的宣传。
1.3 企业品牌化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常常需要跨域来寻求合作,这时企业管理的约束力就显得比较苍白了,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领导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自身的管理方式和产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品牌。但是,我国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注重利润的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却没有做过多的考虑,这就使得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1.4 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很多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的提高,对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关系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只中生产却忽视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虽然设有市场反馈部门但是却形如虚设一般,这样固步自封的做法只会让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缩水,结果就会造成旧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仓库堆积成山,利润反而会下降。
2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2.1 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会对企业长远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能帮助企业进行人员管理和产品的营销,当企业需要进行重大的抉择时能帮助企业选择最为有利的一方,并且在企业遭遇困难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下一阶段应该要做的事。如今的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硬实力,还需要像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来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只有合理使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加强监管制度
我们知道良好的监管制度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工商管理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制定合适自身的监管机制,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员工才是最为重要的,企业能否成功就看这个企业是够拥有优秀的员工来为其工作。管理制度中交织着责任、权力、利益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也是根据此项制度来制定的。所以正确的管理机制需要专业人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科学的态度来制定,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2.3 企业国际化趋势
如今我国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就需要融入国际社会,国内的企业也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知名企业。为什么说企业不单单是做产品还要做品牌?这是因为企业将品牌做出来后就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提高,这实际上也是在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工商管理就需要企业开放自己的眼界,在国际上寻求合作机会,这样企业就不是在运用自己掌握的一些资源了而是利用国际社会资源来壮大自身。
3 企业工商管理未来方向分析
3.1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内容
工商管理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实际上运用的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的形成实质上就是管理者将所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来。这样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形成责任意识并且还能为企业建立一个数据库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2 组织结构的变革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就要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了企业中各个组织部门和管理层次的划分以及联结方式和结构。建立明确具体的管理层次,对于一些冗杂的部门可以适当削减,将原来的阶梯型管理结构转变为矩形管理结构。
3.3 企业价值多样化
企业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利润的最大化,还需要将企业品牌等一系列的东西推销出去,这实际上就是在宣传企业自身的文化,这就需要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对员工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4 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企业界,我国在企业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都认为我国当前的企业的现代化工商管理水平已经较为完善,并达到了很高的工商管理的层次。但是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从计划经济正逐渐转型为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中保守的封闭式状态正转型为开放型的市场经济经营状态,企业市场对用户的实际需求慢慢开始重视,并且市场经济中的信条也开始慢慢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改进自身的管理机制,做好品牌的竞争力,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获得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这是企业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企业能够长存下去的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的氛围紧密相连。所以这二者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013(22).
[2]王睿.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
[3]祝仰山.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探析[J].科技资讯,2014(19).
[4]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1(12).
[5]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
关键词:web2.0;知识获取;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13-02
高等教育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学习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工商管理学科作为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高度关注实践性知识,以及知识的实践应用。相应地,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培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习到实践性知识。在互联网已进入web2.0时代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等传统学习模式,而是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手段,从更广阔的范围学习。本文旨在探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如何利用web2.0平台和工具,拓展学习渠道和知识体系,加强工商管理方面的实践性知识,并培育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需要关注的知识
(一)以所关注范围为标准对知识的一种划分
目前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学习到的主要是专业知识。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作为个人、组织人还是社会人,都需要关注三类知识:个人知识、专业知识、社会知识。
1.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主要指促进个人兴趣爱好更好实现的知识和促进个人生活问题得以解决的知识。例如,摄影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的摄影爱好更好地得以实现;登山知识可以帮助个体低成本、更安全健康、更专业地实现野外登山梦想。
2.专业知识
更严格地讲,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包括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职业知识。专业知识使个体能够在行业领域的工作游刃有余,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营销知识等;职业知识指的是如何使个体能够在职场中表现得更职业,帮助个体在组织中更好地发展。企业不但要求员工是专业人才,还要是一个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
3.社会知识
个人生活在组织之中,同时生活在社会中,组织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考虑组织、个人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要讲企业伦理,要关注生态环保,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利益,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较高层次时,对社会的关注将会提上比较重要的日程。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学生,需要重视企业及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发挥组织及个人的社会效益,反过来促进组织及个人的更高层次发展。
(二)以是否可形式化对知识做出的划分
Polanyi(1962、1967)、Nonaka(1994)等根据知识是否可撰写表达,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文字化、语言表达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难以文字化、难以用语言交流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需求较高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包含了很多价值观方面的要素,需要通过观察、互动等实践活动真正获得这些知识,形成职业素养。
二、web2.0时代的网络聚集区——作为知识“场”的存在
知识的传递、获取,以及新知识的形成,往往需要在一定的场所或氛围下完成。用知识管理专家Nonaka(1998)的表述,即需要在“场(Bar)”中实现和完成。正如现实的课堂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场”,学术研讨会是互动的创新的“场”,在互联网中,维基百科、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都是知识传递、获取以及创新的场所。
(一)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场”的优势
和传统的“场”相比,互联网上的“场”是虚拟化的场,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没有时限的知识互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1.范围广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能听到本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无法接触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知识传授,难以接触离管理实践更近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并获取其实践知识。通过web2.0时代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从更大范围内获取知识。
2.不受时间限制
知识传授、互动及创造活动需要多方互动,在传统的学习及知识创造场景下,需要知识传递方和接收方共同在场,从而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基于网络的知识“场”,并不把互动各方同时在场作为必要条件。
3.成本更低
由于在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活动,可以实现知识供应方一次分享、知识获取方不受时间限制的多次、多人受益,同时对场地、设备等没有额外要求,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的知识互动。
4.弥补高校实践性知识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选择基于web2.0的网络知识场来获取知识时,可以从大量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中选择知识获取对象,获得大量的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恰恰是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教师所欠缺的。
(二)各种基于web2.0的知识互动“场”
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知道从哪儿获取知识”(Know-where)和“知道从谁那儿获取知识”(Know-who)是两类非常重要的知识。基于互联网的web2.0工具和平台的出现,为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很多“Know-where”及“Know-who”的源头及机会。
1.博客
博客是一种用户在互联网上系统表达自己观点、看法,讲述自己思考和故事的网络平台。同时可以浏览其他博客作者的文章,获取信息和知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博客获取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所阐述的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新浪博客关注作为经济学家的张五常的博客、作为企业家的李开复的博客,持续不断地了解知名人物的最新见解和见闻。
2.微博
相对于博客,微博内容更短,时间成本更低,内容更鲜活、丰富。这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日常“观察”、“聆听”知名学者、企业家和经理人所做所思、所察所闻,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学习显性知识和大量需要观察、互动、体悟才能获得的专业性知识的机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关注许小年(经济学者)、俞敏洪(企业家)等人的微博客而实现对这些企业家的日常“观察”和“聆听”,习得学校难以获取的专业知识。
3.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有多种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准确和中立的百科全书。学生可以通过维基百科获取相关的定义、分类、描述、理论介绍等文献知识。
4.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最新出现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的平台,如脸书(facebook)、人人网,主要是熟人之间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朋友关系,用户发表自己的日常的行动、观察、思考,同时也了解朋友的行动、观察和思考。
三、利用web2.0时代的知识“场”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正确对待及利用web2.0平台
大学生已普遍使用微博、人人网等web2.0平台,但任何工具都有两面性。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无所获,仅仅是消磨了时间,带来的是弊;相反,如果能正确使用则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有价值的知识。对待web2.0平台,应该采取去利弃弊的态度。使用这些平台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娱乐或简单的交流,而应是获取知识。
(二)学会筛选,增加投入时间的知识回报
大学生面临的已不再是信息和知识的缺乏,而是在互联网上信息、知识太多。因此,首先要学会筛选,筛选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源。如在微博上关注微博作者时,要关注和自己的知识需求相关的、发言质量高的作者(如李开复),并对知识源进行分类,以增加阅读的知识收获效率和效果。
(三)结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寻找知识源
在利用web2.0平台促进专业知识获取方面,选取合适的知识源是最重要的,可以结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恰当的知识源,配合课堂学习,增加专业知识获取。如学习创业类课程时,可以关注正在创业且对创业深有感悟的微博作者(如撰写《创业36条军规》的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可以关注知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的微博客(如创新工场人力资源经理许红梅),从中获取最新、最鲜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做法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四)掌握高效寻找有价值知识源的方法
利用书签站点(如Delicious),根据关键词查找、收藏排行榜或通过查阅共同收藏偏好者寻找最相关最有价值的知识源,获得Know-where和Know-who方面的知识。在微博中,寻找有价值的微博作者时,还可以根据对现实中领域内的专家、企业家、管理者的了解直接搜索其微博,也可以通过别人推荐或者在话题中发现微博作者,从而得到“Know-who”方面的知识。
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丰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同时考虑个人知识、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在利用web2.0平台获取知识时,重点在于获得在学校难以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拓展;目前可以利用的平台有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等平台,在选择具体的知识源时,要根据专业相关性、知识价值来判断知识源的价值,并且采取适当的发现有价值知识源的方法,提高寻找、搜寻效率。通过这些方法和行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参考文献:
[1]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February 1994,(5).
[2]Nonaka, I., and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
1.行业嵌入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就业平滑过渡
通过行业嵌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社会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行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便于学生就业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平滑过渡,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整合贯通学生的管理模块知识,避免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企业管理本身的整体性,各职能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更为符合未来管理的发展实际。创业整合将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的管理知识,突出综合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将贯通学生的管理职能理论知识,模拟管理实际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基于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工商管理教育新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以行业嵌入为基础,通过创业整合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行业环境分析与行业战略定位
学院或系部应该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譬如教职工关注的行业分布或者以往从事的行业,同时结合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形成学院的行业定位战略。在定位战略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长期保持与这些行业的社会联系,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深度合作,派遣教职工在这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行业企业,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
2.课程教学环节的行业嵌入
(1)工商管理基础课程的行业嵌入该模块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为目的,强调学生对管理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为学生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还可以通过行业导向的嵌入,引导学生关注某行业、研究某行业,提高他们对某行业的热情,在专业教师方面,也可以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
(2)工商管理职能管理模块的行业嵌入在该模块为了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应该拓宽专业口径,丰富课程设置,加大主干类专业课程力度,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各职能人才。在这部分课程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动态来做适当的课程行业内容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各行业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及其特色,顺应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例如,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问题识别意识,CIS策划技巧等,从文化角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各行业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选修课程模块的行业嵌入该模块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块。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活”模块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普遍偏低。这样,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期,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行业出发,从行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着手,开设各种选修课,尽可能早的给予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3.专业实践的行业嵌入
(1)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业嵌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但我国当前对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覆盖面也非常窄。因此,我们应该从校、院、系、教师等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制定各种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可以积极争取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协助,也可以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调研活动以及各种企业兼职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
(2)毕业实习的行业嵌入行业企业的实习教学,能使学生在体验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取长补短。毕业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能为其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不能简单地走过场,敷衍了事。学校要提供与行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单位,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毕业实习机会,巩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4.专业教育的创业整合
通过“虚拟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知识贯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虚拟创业”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写作、创业大赛。同时可以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将制定的创业方案进行实践,从而在获得创业体验的同时达到各模块知识的整合。
三、结束语
关键词: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工商管理专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更加需要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管理技能优的新生力量。本文就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如何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提升工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工商管理事业发展稳中有进的基本保障。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有调查资料显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庞大的社会需求量中,专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远远大于普通的专业操作的管理人员的需求,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少些。由此看来,经高等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员的就业岗位众多,发展空间广阔。但是在诸多优势的背后又蕴藏着很多压力和挑战。
1.从目前市场就业形势来看,学生由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后,起初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企业程序化日常管理工作的整理。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说,如果就业早、入行早,以上的工作内容同样能够胜任,并且凭借自身素养和优势,通常成为获得工商管理岗位的优先选择对象。
2.针对工商管理人员招聘时,往往以工作经验作为竞争岗位的先决条件,直接聘请其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兼职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降低了就业机率,减少就业机会,就业竞争力度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如今的工商管理行业面临着一方面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又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有着较高要求发展现状,无形中增加了应届毕业生们的就业压力。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本着切实满足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培训目标定位缺乏准确性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人才从业资格的定位高级管理人才,理论型和技术型区分不明确,于工商管理实际工作有效发展非常不利。如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专业化、大众化教育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供给与市场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现有的工商管理定位完全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1)工商管理在专业人才定位上普遍偏高,造成培养目标无差异性,教育培养课程设置特色缺失,课程体系较大的形似性,变动性较差是导致培训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所培训的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竞争意识薄弱。(2)理论实践的不兼容是课程编制的最大不足之处。工商管理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大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强,然而目前的课程培养方式严重缺乏实用性,动手能力差。在培训的过程中,所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是工作着力点。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有相应的生产实习和一定的社会实践,但是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和操作机会严重匮乏,是造成工作人员眼高手低弊病的主要因素,拉大工作人员与职业岗位适应的缓慢性。(3)课程内容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填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的灌输是主要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中心,严重缺乏实践过程。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实践过程的缺失,学生们的实际业务能力差,这种有说教无实践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工商管理行业的用人需求。
3.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传统的填鸭式养模式不能满足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陈旧的教学模式,老师是教学主题,不能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都比较弱,并且社会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结合,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不能充分地发挥,所以培养的管理人才主动思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满足工商管理岗位需求。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1.高等院校要想实现工商管理层人才需求的应用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入手。培养模式的改变,传授业务知识的专业应用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调整培训的知识内容,确保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在培训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当从全面培养学生做起,继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从重点专业培养下手,结合全面发展的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2.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虽然工商管理培养的根本是专业知识,是工商管理培养的重点。但是社会的进步使得所需人才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竞争激烈,挑战严峻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必须要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优势,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强大的职业责任心、娴熟的人际关系处理手段,才能在工商管理行业中立稳脚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全面下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3.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以适应社会变化为准则,满足工商管理行业的用人需求,培养新型的适应性人才。为了拓宽学生们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当与企业强强联手,签订培养协议,使学生毕业就可就业。再者可采用“用人培训试点”的方法,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校企联手,工商合作是链接学生与企业之间双向需求的桥梁。当前各校与商企联合的强度还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各高校在做好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充分挖掘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成功成才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对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这就需要各高校或者职能教育部门积极承担责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原则,以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长久目标,找准定位、创新方法,促进工商管理企业和自身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探索分析
1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没有根据实际市场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导致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工商专业的学生要求变得非常高,不仅要求工商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技术,而且要求毕业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发展,才能够实现毕业生就业。
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需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现状和工商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其次,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来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标,从而为单位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同时,需要保证该种人才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坚定的创业目标和领导管理能力,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能够重视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利于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提出实用的建议。
2.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传统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学校教师无法及时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实现不了创业创新研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向没有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能够通过不断摸索和自我尝试的方式来实现创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作用。同时,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思维受到影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毕业就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因为,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就业与创业相比较,就业比创业实际、简单。可见,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展业创新创业发展。所以,学校需要采用强制性的措施来改变这个局面,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改革理念来改善学校教学模式,增加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增加创业实践模拟教学科目,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2.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低下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差,专业技能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晚,并没有招聘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3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教育提出的措施建议
3.1改变教学结构
学校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通过改变教学结构方式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确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清楚的了解,通过分析编制出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指导书,并按照社会发展趋势来不断完善具体创业指导内容。其次,学校需要按照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创业指导书来调整教学课程,并注意创业指导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安排实践内容,并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模拟实践练习,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合理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需要做好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改善课程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研究,创办课程创业辩论比赛,要求学生制定出完善的创业方案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同时,学校还需要制定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来培养教师队伍,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从根本上来改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3.3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校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总结、实践成绩、考试成绩的占比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理论考试成绩的占比调整只能为全部成绩的30%,实践考试成绩为全部成绩的60%,学习自我总结、创业意识等占比全部成绩的10%。这种评价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自我创业能力。为此,学校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例如创新创业仿真、创新案例分析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际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体验感,为学生的创业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由于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为此,高校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朱震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环球市场,2017(13):122.
[2]代春花.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1):193.
[3]熊彦.浅谈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J].经贸实践,2016(18):233.
1.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必然早期的珠三角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较低的生产技术成本。第二产业虽然发达,但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打击沉重,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出现了大量加工贸易型企业破产和非正常撤资现象。因此,2011年成为了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分水岭,传统代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牺牲环境的污染企业逐渐遭到淘汰。发展科技型、服务型等中小企业成为时代的必然。2.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珠三角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导致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日益加剧的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企业更加注重自身长远规划和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对珠三角中小企业而言,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得企业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通过对珠三角465家中小企业未来1—5年对管理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未来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是珠三角中小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重大缺口。[5]
二、珠三角经济发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及企业人才需求分析1.人才培养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一般而言,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相比,基层管理人员要具备更强的技术技能来完成对工作任务的管理,相对而言,对人的管理技能的要求弱一点。目前,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即知识的储备,知识无法转化为技术技能,造成毕业生很少具有特定的行业和岗位技能,从而导致其就业困难。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通过专业技能和实践培养具有行业背景或特定技术的管理类毕业生,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2.中小型企业青睐通用型基层管理人才从笔者所在学院历届毕业生的调查数据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90%以上都在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就业。这些企业一般规模小、人数少,基层管理人员经常充当多面手,其职责划分并不十分清晰。因此,企业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通用管理能力,即不仅要全面了解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3.涉外型管理人才将备受青睐珠三角从号称“世界工厂”之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趋势就一直在加速发展。近几年,利用外资优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具有优势的内资企业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外资企业纷纷实行人才本地化策略,这些变化趋势对外语水平较好,初具国际经营理念,能与中外工作人员协同工作的新型基层管理人才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就业契机,这样的毕业生将更具就业优势。(二)珠三角经济发展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需要发挥企业和行业人士的专业指导作用,如发挥好由大学教授、企业经理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等。具体而言,应以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为导向,以珠三角经济发展趋势为指引,同时兼顾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具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提升学生通用能力为主的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哲学、思想政治、艺术史、产品制造;二是以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商业环境、财务管理与决策、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管理沟通和战略管理。(三)珠三角经济发展对知识和能力关系的影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就业单位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50到200人规模的企业占了70%。将近55%的用人单位认为其比较适合基层管理者和行政助理的工作,有20%左右的企业认为可以在市场营销和文员的岗位发展。最受重视的岗位工作基本能力包括:行政管理能力,商品销售能力和客服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基层生产或服务管理能力及仓库管理能力等。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排名前五位的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毕业生必备的专业知识排前三位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行政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既重视管理素质,也重视思想道德品质,还看中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以及洞察和分析能力。此外,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由此可见,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完成的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再从能力中提炼出知识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学习的过程,既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知识学习,又必须通过各种实习实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然后通过报告、考试让学生从工作实践中抽离出具体的理论,重新形成其对理论的认知。
三、珠三角经济发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组织的影响
(一)对专任教师的选拔与培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使之能够胜任专业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目前,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生态现状看,“双师”教师比例较小,有企业工作背景和创业经验的更少,难以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通过分批对教师进行行业岗位技能培训,使专业课教师都能够既上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每位教师都能够承担1至2门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珠三角相关企业对应专业岗位进行锻炼,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通过脱产实习、寒暑假实习、影子实习等方式实现。此外,通过提高企业专业人士兼职的比例,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实训部分的教学,是保障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二)对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1.虚拟实训软件构建以“工商管理实训软件”为基础的校内实训项目,用于学生的校内实训模拟,把主干课做为模拟实训的主要课程,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掌握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室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它不仅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校内利用场地打造学生创业基地,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带薪实习都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途径。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敢动手,能动手,会动手,真正掌握操作技能。(1)实验、实训、实习开出率必须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比例。(2)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一到两个产学研结合项目,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广泛参与,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专业课要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完成课内实训任务,切实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法转变。(4)努力提高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建设(1)精品课程。加快精品课程建设速度,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精品课程核心体系。根据市场需要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将职业证书教学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理论课时偏多的专业课程进行压缩,增开新的有助于就业、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课程,按照能力模块调整教学计划。(2)教材。尽量选用近两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优秀高职高专教材作为教学使用教材。(3)现代化教学手段。近年来,多媒体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整合各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做到资源共享,实现教师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三)对教学质量的控制1.内审制度。组建工商管理专业内审小组,建设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按照统一要求完成授课和对学生的考核,保证毕业生的质量。2.外审制度。由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委派外审专家对各学校进行审查,包括抽查、审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况以及教师评价的情况,提出整改建议等。3.企业反馈制度。珠三角中小企业定期向毕业生所在学校反馈毕业生使用情况,学校及时对相关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调整。
四、结语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业务管理关系十分密切,注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是中国大学的人数最多提供专业类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需要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如何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探索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应用以及面向人才和途径,是企业管理人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
1.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市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长期稳定性,较高的竞争优势。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强大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过,从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当代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1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地方院校往往指的是学术机构发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课程和大学学业等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办学特色不能很好的代表课程和培训项目,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力,合作,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征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1.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在工商管理就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更高的容量。然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质量评估,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学习考核,许多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需求比较差,企业管理,就业不实施后,他们的职业生涯。
1.3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因为在实践中对应的信贷业务设置,或缺乏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学生培训项目的技能培训模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学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没有员工,企业往往无法学生的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紧张进行中,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全过程。在一些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发的应用程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商业实践课程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有的学校出现,因为人设课,也可以创造什么,当然是缺乏什么教训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
1.4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差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比较差,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直接导致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具有创新精神,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管理创新。经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供给不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而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
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建议
2.1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当前毕业生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的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总结其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合作企业,并允许教授企业管理聘请大学生,提高了实践或实习和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参加工商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实习和论文一起,探索和发现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暑期工作或实习机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了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不明确,难以考虑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的未来,从业者的特点,学生和就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验,发明,学术研究,技能大赛,创新和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训目标是确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业务管理培训目标的应用程序,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设计的应用程序和目标的人才需求特点的培训定位。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科技与经济的跨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业园区的结合。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宗旨的设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2.4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招聘企业,大学生都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在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特别是优质的职业道德,体现在诚信管理的质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持久的要求专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敏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刘建准,王大海,齐庆祝,熊德勇.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孟凡生,尹鹏.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性过强,实践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历史较短,引进中国髙等院校的时间更是短暂,当前中国的丁商管理专业教脊仍然处于逐步完善和规范的阶段,对于丁商管理专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仍在进行之中。在现阶段的T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存在着-定的甫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风气,这种悄况可以说是丁.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不完善的表现。
相比于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工商管理水平仍显不足,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之中,理论的引进是最容场也是最明显的。而相比于容场引进的先进理论,对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践可以说是闲难甫贯、需要耗费大萤人力物力,在中国髙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之中很少能够实现。中国丁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存在的東视理论的倾向可以说是这种学习先进经验时理论先行的结果。
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能够发现,不少教师由于缺乏丁.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之中只能够将教学甫点放置在书本内容和理论知识上,无法很好地讲解T商管理的实际悄况和现实问题。同时,不少的教师由于缺乏作热悄和职业态度也只满足十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就所需。这些悄况的结合直接导致教师上课过于理论化,讲课风格照本宜科极为单调,学牛也无法对所学的知识和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产生足够的兴趣和职业热悄。
实践之中可以发现,许多从事丁商管理专业丁作的人士都认为.当前的丁商管理专业学牛所掌握的理论无法与现今实际情况很好地吻合。有些理论是直接照搬国外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没有根据当前中国丁商管理现状做出相成的调幣。有些理论是专卟领域的最新成果,代表了行的最髙水准,而中国相应的实践经验距离理论成果仍然有着不小差距。不管是哪种悄况,这些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都体现了理论先行、实践短板的缺陷,而就部分丁商管理领域人士反应,长于理论、短于实践是当前的T商管理领域的科班毕牛的丼通点。这种悄况部分地是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部分地是由于当前髙校丁商管理专业的教脊模式缺陷和教学方法问题。
2.专、Ik细化,适应性不足。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自身的规范化,工商管理专、丨k之内进行丫进-步的细分,分为战略管理专管理学理论、管理心理学等细化的门类,这既是专业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学科未来的必须趋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之中可以发现,不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反而由于专业的细分造成对自身定位和就业方向上的闲难。可以说,细分的门类为学生粘通于某-专业领域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学牛却由于客观上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主观上的认识错误造成丫大局观缺乏、专业领域的通盘掌握不够的问题,直接限制丫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人才缺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针对中国工商管理专、Ik的髙等教旮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以及理论长于实践的实际操作之中的短板,在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引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起到改进和弥补的作用。
首先,在选用教学材料上,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用出版时间较近、实践案例较多的教材,或是针对现有的教树做出教学案例的补充C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卡富ft身的学识和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和院系也应积极地为教师提供国外游学、出国进修等和行业先进水T?接触的机会以帮肋教师加强教学能力。
除此之外,院系还可以通过加强和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的交流来提升丁商管理专、丨k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以院系的身份邀请行业内公认的专业人来校讲座、与师牛交流,LL有着丁.商管理实际经验的专业人J?为学生介绍自Q的丁.作经验和行业内的通行规则,弥补髙校内师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短板。
不仅如此,学校、院系和课任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已有的优势为学牛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保证每名学牛都可以在中?、丨k前参与丁.商管理的实际丁作,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和工作提供必需的就业经历和经验C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实践性的缺乏已经得到了行、Ik内有识之士的甫视,.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之中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可谓是T商管理领域的并识。根据已有经验和实际效果而言,加强丁.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是任甫而道远,有赖于广大丁商管理领域有识之士的丼同努力和积极配合。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类人才
能力 结构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0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相伴随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作为工商管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笔者认为提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上近百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出发,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研究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最终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课题组依据课题的需要分别对北海、南宁、武汉、上海及天津等城市的近百家企业(涉及餐饮、食品、零售、金融、旅游等10多个行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以纸质、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发放,从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员工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以16道封闭式及开放式题目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86%,经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76%。同时我们还充分借助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访谈,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共访谈了10位专家,既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教授、学者,也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包括“双师型”教学人员。
在对所涉及企业的类型及规模的问卷调查中,有9家为餐饮行业,约占11.84%;9家为IT,占11.84%;房地产行业有8家企业,占10.53%;通信行业有6家,占7.89%;物流企业有5家,占6.58%;批发零售有9家,占11.84%;教育行业有7家,占9.21%;金融企业有8家,占10.53%;旅游行业有7家,占9.21%;其他为8家,占10.53%,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领域较为广泛,基本上能反映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来看,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占35.5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占25%;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占22.37%;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占17.1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年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即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及贵公司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时,认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占52.4%,认为需求一般的占45.2%,回答几乎没有什么需求的为2.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笔者认为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保持较大的需求,并且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而这种市场需求现状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从对所需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方向上来看,有高达61.84%的企业回答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需求;有35.53%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才比较紧缺;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占25%;在金融学方面的需求占25%;国际贸易方面的需求占14.47%;连锁经营专业的需求占30.26%,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占51.32%,其他需求占17.1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仍有很大的需求,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说明可能存在目前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还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导致企业不断通过招聘人员充实员工队伍的情况。与此同时,诸如连锁经营等新专业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指引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还需强化的能力类型的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调查数据: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仍需强化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的占30.6%,认为仍需强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占26.5%和25.5%,同时也有近16.3%的回答者认为领导能力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也很重要,回答“其他”的人数占总体的1%。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对学生进行这几种能力类型的培养。
同时,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仍需提高的素质调查中,选择心理素养的占46.8%,选择道德素养的占33.8%。由此可知,社会已经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战略中对此应有所体现。
我们还从调查数据中了解到,有近18.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有待继续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在相关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还要更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独立学院偏重于应用与实践,而对构成应用与实践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素养比较欠缺,而这种知识理论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到其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的调查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乃至于理论素养对于培养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至关重要,也是构成其能力结构的基础。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在企业急需的工商管理人员类型中,中高层管理人才排在榜首,尤其是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中层管理人员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而这种需求从劳动力市场的满足程度来看,满足度并不高。从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拥挤的现状在2003年开始出现,这就是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组矛盾:一方面工商管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关键。
在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对现场管理了解甚少的占43.5%,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占40.3%。究其原因,毕业生的实习不成功是关键,毕业生的毕业前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据反映,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结果把实习变成了参观,学生参观完后实习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从严要求自己,没有深入到实习岗位进行学习,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出现毕业生就业前仍不合格的现象。同时也有14.5%的回答者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不正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内涵与结构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结构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从事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重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的确立应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结构及特征。因为工商管理类教育的“产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而检验“产品”优劣的最终标准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其次,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层次定位及相关政策。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个定位也是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培养的定位。最后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及重点本科,一方面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与学习自觉性相对不足,而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中应树立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通过对企业的需求调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从高等教育层次看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较为具体的就业单位,培养的是直接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实务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强调广泛的商业技能。因此,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有区别于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确立培养层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实践应用的就业型、学术研究型、技能型和创业型四种人才。实践应用的就业型人才主要通过从事产品开发、物流、生产现场管理、营销、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经营决策活动,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企业的工作。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创业型人才主要依靠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资源进行创业。
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实践应用的就业型的占45%,创业型次之,占26.7%,学术研究型占20%,技能型占8.3%。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及生源状况,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明确就业领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及重点本科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是以辐射区域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区域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来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明确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类型。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等。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中高级实践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快速适应企业操作层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发展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且具有通过进一步实践与深造,成为企业决策管理层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2]林常青,肖生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TU85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449-01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思想基础。在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构建中,创新的作用和意义也得到了普遍认可,我国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条规定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所应具有的特征,而且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的创新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在我国教育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完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始终处于重要的指导与支配地位,其客观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的革新与创新,而且引导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以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状况,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二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三是素质培养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务、重技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四重四轻”现象。这些现象在课程体系中表现为:课程知识结构狭窄,制约学生潜能的开发;对企业环境和活动要素的全面教学力度不足;在进行案例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薄弱。这些问题与21世纪高质量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指路标。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培养“就业容易”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通过职能部门进行不时的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了解社会需求后,学院应该依据这些信息去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在进一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加大纵深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横向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需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方向,当然这个宽度的把握每个高校应有不同。而对纵向知识的培养,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生自身特色的一个体现。
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宽广空间和时间,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诱导,把知识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以达到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维习惯的目标。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重对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以及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进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当给学生讲解了一系列理论知识后,并不要急于去应用,而是要让学生逐步的消化和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施
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的创新过程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增加实践课的课时
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实践过程,又包括实践效果。从时间上,大二、大三推行短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学年最后两周为专业实践短学期,由教师带学生到企业有关生产管理、销售、企管办、财务科等部门锻炼。大四,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可以集体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从形式上形成“观摩实践―模拟实践一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的链接,从内容上体现多样化,满足不同单位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原则
在硬件上,学校应尽可能的加大专业实验室的投资,建立广泛的实习基地,引进高素质的实践环节授课老师,努力使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学生人数增长相匹配。软件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实地参观考察、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
五、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国内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偏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是要学生被动的接受和学习,而是要以尊重和理解大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喜好、生活习性、接受教育程度、成长历程各有不同,这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轨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个性化性格特点,采取不同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形式和授课方式。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而且要具备良好且富于个性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极为重要的,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措施的逐步制定与实施,特别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在我国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的创新中,一定要注重对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并且加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准,王大海.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2010,(5).44-4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高职教育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着严格而明确的分工。分工是企业构架中的螺丝钉,没有分工,没有管理,也就没有生产活动。为实现有效管理,企业按高层、中层、基层实行逐层分级管理。基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士兵,代表的是公司业务体系中的一个端点,负责具体的一项独立业务;中层管理者代表企业的一根线,负责管理监督基层员工的工作。作为监督管理者,他将一些相似的同方向的点汇总成一根线(即业务线);高层管理者负责将不同的线按照不同的目标组合成不同的面,以实施有计划地综合管理。罗伯特.卡茨认为,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且根据不同级别的高低设置不同的技能等级。就像大自然中的蚁群一样,蚂蚁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就整体知识架构体系而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就像金字塔结构(上、中、下)一样结构严谨、分工细致。因此在三者之间,既有不少的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1.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不一样。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的知识体系“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其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管理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拥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能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专业技能。
2.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熟悉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通晓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过三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作为工商管理人才,不管级别高低,都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调整心态和行为,主动配合管理,出色地完成任务,为自己营造一片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3.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不像其他工科专业,都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及战略管理等骨干课程。三者的课程设置也依次从高职版到本科版,最后到研究生版本,从下至上,内容逐渐加深。在工商管理教学培养中,宽泛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对专业核心知识深入不够。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业后,感觉到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一片茫然。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可解决本专业知识太广不太精的问题。
4.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战略管管理等通识课程,而学生普遍感觉相关课程缺乏整体性、一贯性,对每一门课程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侧重于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高尚的职业素养。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于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5.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不一样。由于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综合知识水平与本科及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艺与技能,实训教学应模仿工作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得到磨砺。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管理技术开发与探索研究型技术的训练。
6.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加强与社会合作,但是专业要求层次不同。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品开发为基础,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实际的难题,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对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攻关能力,往往需要校企深度合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协同创新能力。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兼顾学历与职业技能要求,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建立一套具有实操性、科学性的专业技能教学评价模式;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注重严谨的理论逻辑结构,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创新研发型的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在不久的将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和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82-85.
[2]周雄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 中国冶金教育,200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