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人性教育;政治教育;信仰教育
作者简介:杨经录(1971-),男,吉林通化人,广东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广东?广州?51023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走向‘领域分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课题批准号:WYM09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90-0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的功能似乎是一个十分确定、无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如果抛开成见,深入思考,又会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认识还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发挥功能的领域方面,还有许多认识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发挥的功能做进一步的理性沉思。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培育”的功能
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培育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探讨人性教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现实的人都是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体,这里的生物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现实的人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自然属性就是指人的本能的需要和欲求,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1]而且,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的某些属性,所以,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就是指人的群体、合作和归属的倾向。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所以,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精神属性就是指人以思维、想象、目的性等为表现特征的思想意识。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因此,思想意识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人性教育就是建立在上述对人性的理解基础上的教育,即对人的属性的尊重与培育,从而塑造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从表面看,人性教育似乎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涉及的领域,但是,仔细思考又会发现,虽然它没有直接的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当中,但是,它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功能定位。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建立在一个健全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人之为人的素质都不具备,那么又何谈思想政治素质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里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大学生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或者说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这一原则的提出也正是尊重人的基本属性的具体要求。所以,人性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要的。另外,人性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可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人性教育的功能,只是每门课程发挥功能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这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加侧重于人性教育,或者说它就是人性教育。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当中包括法律基础教育,但是,该课当中的法律基础教育只是规范层面的教育,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概括为道德规范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与人性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教育目标上来看,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3]这样的目标实质上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明礼诚信的优秀公民。人性教育其目的在于人之为人的唤醒、提升与超越。实质上,它与道德规范教育一样,也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其次,从教育内容上来看,道德规范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知识。而人性教育的内容事实上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所以,二者的知识内容基本互通。第三,从教育效果上看,道德规范教育与人性教育的结果相辅相成,道德规范意识较强的人,其人性也较为圆满;道德规范弱的人,其人性也有所缺失。所以,道德教育与人性教育密切相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了人性教育的功能。
综上,人性教育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所以,人性教育的功能,即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培育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之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之政治属性的建立和完善”的功能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与研究,我们得出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这里的综合素质很显然包括了人才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理想信念等,因此培养人才掌握一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一致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对于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
1、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更是达到了一定的紧密程度,我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环境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而生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更是发生了巨变,思想上生活上不再像以往的大学生那么单纯和简朴。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易于被名利、利益所诱惑,生活上他们是衣食无忧的一代,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也难免会产生依赖和懒惰的思想,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时时在侵蚀和包围着他们,这就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产生了偏离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毕业之后只希望找到一份安逸舒适待遇高且付出少的工作成为了他们错误的追求目标即错误的择业观。而现实却重重地击碎了他们的梦,于是有的学生产生了负面消极的情绪,对人生产生了悲观失望,对现实产生了畏惧心理。以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急需对大学生们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再教育,重新确立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对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再认识过程。
2、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思想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如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学对于父母或师长的感恩意识认识淡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因此学校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思想认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授课内容。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和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在择业和就业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我,在工作上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勇挑重任,敢于拼搏、斗志昂扬,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热情高涨,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再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培养了国人崇尚孝道为先的理念,那么做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也一定是一名懂得感恩知孝为先的优秀品德之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定位工作目标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也是一名身先士卒兢兢业业的敬业之人。所以诚信与感恩教育也是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建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德。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规划好人生职业
1、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2008年以来,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顺利就业。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解决的策略是通过激发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系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同时职业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设计,它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和灵魂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摆脱原来的纯粹的简单的甚至是临时化的简单做法,才能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张红文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措施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
德境界的提升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论理型文化,如 《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时期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要求人要有光明善良的道德,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更新思想,逐渐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观念,如我们常说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等,这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大学生优良德行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这些爱国人士在民族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他们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作为中华儿女所必须具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革命精神贯穿其中,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一个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自豪感,一个连自己的国民都没有自豪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而民族自豪感则正是建立在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的。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接触了许多新的外来文化,这些新的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尤为严重,外来文化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等都代表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影响
传统文化虽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封建特权、男尊女卑、封建迷信、三妻四妾、重农抑商等。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道德、轻法制的思想则会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过分注重伦理政治,忽视人的权利,造成大学生权利观念的严重缺失。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取向一直是个体服从整体,所以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使得当代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这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借助媒体与网络宣传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媒体在消息传播和文化的宣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学校内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选择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用的内容。而学校则要做好在学生中宣传传统文化和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开设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所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网站来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面对几千年来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中与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相适应的部分,去除那些落后的、没有进步意义的文化思想,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但是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将正确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 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2.教师积极引导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3.因材施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4]晓荣.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化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44-24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努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思修”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思修”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高校学业,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髓,探讨新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是现任“思修”教师教学的几大任务,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一、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探讨
要明确认识高校“思修”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高校“思修”课程教学的内涵。针对这个内容,我们大致分两个方面了解,一是从哲学角度,二是从价值角度。
(一)哲学的角度。从哲学角度上来说,实效性是一个理性运用的概念,其可行性是指对方案的创意、理念及其操作的可行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达教育理念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转变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在受教学者身上的体现,这就是教学具有实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者的一切教学手段都不能作为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依据,因为实质结果才是教学实效性的体现。而实效结果取决于教育者实施教学理念的高度推广,其过程形式大致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如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增加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的教学形式,这些是能够提高教学课堂的气氛,以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这只能是提高课堂效果或课堂质量,与教学实效性并无明显关系。哲学上的实效性主要强调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的,并且保证目的体现在过程中,过程中包含目的性。
(二)价值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各教学因素的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思修”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是通过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体现出来的。显性效果即直接效果,从学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到课率和听课率上,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隐性效果就是“思修”课程对高校学生长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而言,“思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保证。
二、对增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一)以生为本。“思修”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提高其实效性是基于学生这个主体,所以在实践中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实效性关键在于能否瞒住主体需要,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在提高实效性的措施中,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把握学生的主体需要,使教学任务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修”课程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效果。以生为本是增强实效性的核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思修”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高校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者。
例如某高校“思修”课程教师通过教导学生自主学生的方式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该教师通过播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十”、“两会”等视频,向学生提倡自主学习,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用视频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教导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正确的思想品德素养。
(二)围绕教学目标。“思修”课程的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不能对该课程价值的目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从而缺乏对价值目标的理论追求,所以“思修”教学可以通过价值目标提高其实效性。首先,通过明确了解“思修”课程的价值目标,以形成对价值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教学逻辑性,以便突显“思修”课程的价值目标。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确定科学、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道德行为标准,除此之外,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思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某高校“思修”课教师在讲解“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一课时是,通过课后演讲的方式对学生本堂课程的内容进行加强,让每个同学上台演讲自己的理想,每个同学五分钟时间,讲诉自己理想以及为什么想实现该理想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结语
综上所诉,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目标而努力,使“思修”课程教育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舜清.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05(03):159-162.
[2] 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06):104-105.
[3] 詹红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12(9):709-710.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治修养;社会公德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环境走向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是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对大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术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心存公益观念和善良的信念,提高自身的整体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发挥更大的力量。第二,思想道德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是社会公民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机制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不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道德规范的约束固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秩序稳定,但是这种约束是需要公民个人去自觉遵守的,对于一些道德水平较差的公民来说,法律的强制力约束也是非常必要的,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权威不容置疑。大学生法治修养机制的建立能够从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规范有更全面的了解,实现大学生的知法懂法,这样大学生才能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自身的言语和行为,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情,这也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
1.缺乏道德意识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人才,本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都缺乏道德意识,很少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学校中组织的一些公益捐款活动中筹集到的善款数量也非常有限,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从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人员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缺乏,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公益活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2.人际交往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生心理封闭,很少与他人交流沟通,造成性格方面和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病态,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学生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想法,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还有一些会联合起来欺负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造成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这两种都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体现,这种情况也是能够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得到明显改善的。3.诚信方面的问题诚信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不仅仅是诚信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学习不重视,对个人发展没有规划的表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借钱不还的问题,这更是诚信缺失的重要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修养问题
由于法律方面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方面的基本认识,对法律中的各种观念认识不全面,例如:第一,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中规定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很少有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甚至一些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却并不自知;第二,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权力和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受一些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这些大学生认为官职高的人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制约,有钱的人违反法律之后可以用金钱来摆脱惩罚等;第三,一些大学生不能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甚至认为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也并不了解二者在法律制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第四,大学生对于自身权利保护意识薄弱,遇到一些自己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甚至并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还有一些大学生有维权意识却不懂维权的方式或者因为维权步骤过于繁琐而放弃维权行为。上述种种都是大学生对法律知识认识不全面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大学生法治修养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较大不良影响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建议
(一)社会方面
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这些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就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中制假贩假等不文明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重视通过各类文化产业宣传精神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收到良好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给大学生创造一个人人懂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法治修养的提高。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管理者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方面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必修课程来直观的学习思想道德方面以及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法制讲座、普法栏目剧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实际的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去感受道德的魅力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社会方面与学校方面的相关建设都是外部因素,大学生的自身方面则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重要内在动力。大学生必须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和法治修养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主动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生活中以法律的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得挑战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还应该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自省,提高自身的慎独能力,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些实践活动也是将自己所学到和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参考文献
[1]彭雪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7(10):197-199.
[2]孟琛博.浅析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J].经贸实践.2015(09):220.
[3]王雪琴.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6):9.
[4]李学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36):244-246.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议上,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质量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全员育人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二)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
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三)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素质差,辅导员少,管理比值大,影响了政治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效果。再加上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两课”教师理论功底差,教学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注重教学效果,满足于照本宣科,德育教育缺乏应有的感染力。
(四)职业精神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们容易忽视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部分学生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有机的结合起来,胸无大志,学习浮躁,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心理抗挫能力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以后的就业。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突出三种精神教育
我们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基础的社公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价值理论、中国特色社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质量的时代大学生。
(二)发挥三个作用
1、进一步发挥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管道作用
充分发挥思政课学科优势,并发掘其它专业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创新教法,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平台讲学、形势报告、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2、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引领学生自觉培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质量。
3、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学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共青团组织要不断创新团组织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加强学生工作的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把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高职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搭建三个平台
1、校园文化平台
(1)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实践、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以此来提升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2)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内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立红色网站,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弘扬主旋律,实时互动,加强引导。各班级还可充分利用QQ、飞信、电子信箱、班级网站等平台,开辟学生工作新阵地。
(3)坚持挖掘素材、树立典型、培育亮点,让一批先进典型从广大同学中脱颖而出,并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2、实践平台
社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个人实践能力、个人素养、个性质量得到进一步培养、提高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可将社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成为高职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等各类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推荐就业的依据之一,使社实践活动长效化、规范化。
3、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以“奖、贷、勤、减、补、助、免、保”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二是健全“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三是健全“多层次、多样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强化三个保证
1、队伍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对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每一个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二是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队伍。三是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培养,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机制保证
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激励机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3、研究保证
学工人员要紧紧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为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热沙来提・托合提.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
前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未来。因此,各大高校要认清形势,要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感觉到紧迫性,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政治平稳,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人们从思想上摆脱束缚,寻求自由发展,都在寻找自我价值,在追逐个性发展和价值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社会上这一系列的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在校园中,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早已荡然无存,不过问国家政治,不专心学习,少数学生还存在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背道而驰。主要可以表现为三点:
1.1 社会多元化发展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常
我国的经济体系已经过度到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体系中两级分化严重,主要原因是社会群体中的平均分配已经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酒出现了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在校的大学生面临着高收入阶层的物质生活的巨大挑战,这就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抵制不过物质和财富的诱惑,一味的追求享受和个人权利,导致在校的大学生不务学业,成天研究如何发财致富的方法。
1.2 思想道德观念淡化,性格浮躁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社会中应该说是高层次的,但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来看无论是道德品质或是道德行为中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近些年来,从社会行动上来看,社会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大学生少了,崇拜权威、顾全大局、服从集体等传统美德也丢掉了,反而出现的是张扬个性,追逐享乐。
1.3 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淡泊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群体注重自身的发展,追求个体利益,重视自我发展,渴望成功。当然,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自然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失去了做人的道德良心,丢掉了做的准则,他们只是考虑自身的获得,只顾及权利、金钱以及荣誉。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作为大学生,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他们只考虑个人的能力及个性的发展而不考虑社会、国家、集体的需求。他们只考虑物质的追求,而不考虑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感淡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及大学生个人人格品质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大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社会不会发展,国家不会强大。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影响他们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前景。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基础地位不动摇,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深入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等,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弘扬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将集体主义教育贯彻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和意识,以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基本要求,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而完整的人格。
2.2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加实践经验
以组织社会活动为实践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交往能力,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大学生三下乡、农村支教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定意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团结协作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将大学生的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实际,这样才能全面的激发大学生的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贴近教育,在教育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科学精神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的教育上也应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要以加强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为中心,全面的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在培养学生素质的理念中的重大突破,也是各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教学项目。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希望和重要生力军,在培养学生专业课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大学生,他们是祖国宏伟蓝图的建设者,是祖国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大学生成长的正确道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高等院校应及时看清形势,紧密的结合当前时代特色,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教学方法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社会主义事业队伍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容木桂,文雯.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广西轻工业,2010,10.
[2]邬惠.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张立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专门课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并使其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思政课也可以这样上
凯里学院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为给大学新生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2008年9月开始,凯里学院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经过近5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也成为最受本校新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从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末组织的学生评教分数来看,近5年学生对该课程的评教平均分数全部达到优良以上。2010年,学院在全校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该课程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90%的学生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75%的学生将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选为最喜欢的老师。 98%的学生认为此课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有73%的学生将此课选为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该课程还获得了一系列奖项。例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课程获“贵州省级精彩一课”等荣誉称号。
思政教学成特色
凯里学院之所以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沃土上的奇葩”,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也得益于其富有特色的思想道德教学。
联系学生实际,创新教育理念。凯里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思想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专项支持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学院支持下,教研室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理服人,克服了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克服了忽视理论、追求热闹的做法,做到以情动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讲出情感,真正体现以情动人。选择一批感人的优秀大学生如:徐本禹、洪战辉等的感人事迹,联系教材中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做了重点介绍,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材体系。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研室围绕现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配套教师参考教材,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一是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将黔东南民族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来选取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实现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形成民族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三是编辑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练习题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学院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根据新课改方案的要求,不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创新,在理论精讲上下工夫,在材料精选上花气力,在学生行为养成上重引导,从而将教材体系较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也探索出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导入+理论分析+问题讨论”“你讲我听大家评”和“问题教学法” 等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同时,教师们也积极探索团队合作实践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团队合作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校内调查、进行演讲比赛等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写作、口才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深化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模式使学生增强了时代感、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引发了学生思想深处的思考。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大学生明白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当前社会问题能够理性分析、正确看待;通过对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引导教学,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中的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中完成所学课程,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育人作用。真正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情、理、法三者的有机融合与贯通,不仅做到让学生在校时有用,更要做到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法律常识,使其终生受益。
运用现代手段,提升学生兴趣。全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将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广泛运用到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需求。在理论教学中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你讲我听大家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加强 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1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视野。而坚持“以文化人”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野,它有利于探索出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开发创新潜能,塑造美好心灵的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1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诸多高校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似乎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自我缺点的不断改正等精神追求在他们眼中完全是“无用”的事情。这种学校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不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思想上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为:其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滑坡。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缺乏对集体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以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严重,有的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其三,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不能正确把握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线,如校园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损害盗窃公物的现象,甚至出现犯罪现象。另外,部分大学生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追求生活享受,早把学业抛至脑后,终因成绩不合格或违反校纪而处于退学的边缘。
2 “以文化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角
2.1 何为“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来自《易・贲》的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里的“文”与“化”,分别指的是“人文”这一实体及其“化成天下”的功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2.2 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宝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财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使他们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怀揣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再振中华雄风再作贡献。“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教育他们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与融合力,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观念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人生信条,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慎独内省,见贤思齐”,气度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人生箴言,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名见贤思齐、慎言笃行、知行合一的大学生[2]。
3 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举措
3.1 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
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容易启迪、陶冶和塑造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切不可忽视建设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和营造出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氛围。如在校园的一些地方树立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塑像,选择那些蕴涵着传统文化教育精华的典籍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格言、名句作为警句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场景,使校园中的建筑、橱窗、板报、横幅、标语、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世语,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具有欣赏价值、激励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取,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践 道德与法律 思想导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4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部分大学生身上却常常表现出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道德和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章条例,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正处于求知成长状态的大学生尤其重要。如何通过“思修”课教学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思修”课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重要而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研修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身素质,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修”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用理论知识来指导社会问题,以社会现象来印证理论知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结合起来,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学生无法直观地理解课程中所阐释的理论,进而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也就少之又少。如今一些老师自身水平有限,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因此,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有趣一些,深刻一些,能够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希望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扩展,能够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与政治动态、时尚前沿、社会制度、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相吻合,能够有力地对社会和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回答。
“思修”课教学实践的重点是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思修课的教师经常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知行转化的教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做好知行转化和统一。
2 道德与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
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可以说是一对连体婴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密不可分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以作为法律评价的标准和推动力量。道德与法律共同合作,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无论是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还是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思修”课教育则处在首要位置,每位身处“思修”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都应有一种使命感,努力地提高每位受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较为具像、生动地把原理及规则为学生解析明白,进而去影响其精神的塑造,从而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与法律意识的加强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思修”课作为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思想导航
如今大学生存在知行背离道德现象早已引起了德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重视。德育研究工作者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种:一是道德要求过高论,二是社会环境影响论,三是思想道德课堂教育问题论。在这三种成因中,第一种,是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意识,以至于过高地加大道德的要求造成心理上的畏惧感;第二种,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归根结底可以说是,大学生在形成道德观或道德意识时缺乏一种正确的引导,而“思修”课教育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而系统思想引导,以助于大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或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永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6中).
[2]文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讨[J].中国水运,2007,(5).
关键词:经济伦理; 思想热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 B8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4-03
我国的经济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雏形。其在体系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如:经济伦理学的本质及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的关系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经济伦理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设等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科建设、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注重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经济伦理注重伦理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就从指导思想上摆正了伦理与经济的关系,我们研究伦理不是为了搞“经院哲学”,即为研究伦理而研究,那就必然造成“理论无用”的被动局面。诚然,元伦理研究很有必要,那是为了开拓理论空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以更高的素质、更加自觉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最新理解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除了现行教科书对“集体主义”达到的理解层次之外,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赋予了集体主义更多的内涵。这些伦理角度的理解,对于我们加深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有较大的启发,并且逐步把“集体主义”这一理论要求转化为“实践模型”。
首先,试图把正义和公正纳入集体主义的要求之中。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公正是集体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1]他们所理解的正义和公正包含三条具体的原则,即平等原则,得所当得原则和补偿原则。唐凯麟教授认为,就平等原则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所要求的平等,具体表现为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机会平等、平等竞争等等。这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伦理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得所当得”,必须是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的前提下,使劳动者的报酬和贡献相称。它具体表现为劳动者个人作为智力和劳力资源的拥有者参与市场和市场竞争。在人才、劳务市场建立和健全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进行自由选择,有权在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根据所创造的效益或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里,“按劳分配”具体表现为以劳动者的贡献或效益这个统一的尺度来对劳动者进行利益分配,很显然,它正是集体主义所指称的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得所当得”不仅是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而且是以社会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和首要性、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性和结合性为价值要求的,这就不仅能够为“得所当得”的分配公正的实行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而且能够为促进其实行和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动因。补偿原则,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社会公正所要求的“补偿原则”,是同集体主义所指向的消灭剥削、避免两极分化,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完全一致的。在集体主义公正观中“补偿原则”是一种积极价值追求的具体措施,其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实现,使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和谐一致地发展。
其次,试图把集体主义建立在“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同位与双向还原”的哲学基础之上。[2]龙静云教授认为个体与集体的价值同位指的是,个人和集体在价值本源和本体论的意义上是共同的、统一的和平等的,在价值存在上不存在某种先后秩序或优劣之分。个体与集体的双向还原指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共生共长的关系。由于个人与集体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集体与个人互为价值目标。个人对集体负有责任和义务,集体也对个人负有责任和义务。
再次,部分学者提出了“新集体主义”的概念。新集体主义以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自由平等、自由的个人主体组成的真正的新的集体为基础,以维护个人利益为出发点。[3]新集体主义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主张通过维护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达到实现个人利益的目的。新集体主义注重制度伦理的建设,它试图建立这样一种集体,在其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能够相应地导致集体利益的增加,而他们增进集体利益的行为也能反过来促进其个人利益的实现。
三、道德伦理的层次性要求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启示
首先,现行教科书对“道德”的定义值得商榷。对于道德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并延续至今的看法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王海明先生在他的《新伦理学》一书中认为这个定义似是而非。[4]首先,它是片面的。因为它把道德仅仅归结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善待他人,遗漏了道德的另一个方面:如何善待自己,如幸福、智慧、节制,等等。其次,它未能使道德与法区别开来。因为法对人际关系的调整也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它们岂不与肉体强制一样可以使人守法吗?只不过肉体强制只能使人被迫守法;而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则可以使人自愿守法罢了。最后,它试图以“善恶评价”使道德与法区别开来,因而说“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评价方式……的行为规范。”但是,这哪里还是什么定义?这岂不如同说“人是张三一类的动物”?岂不是枚举概念外延的举例说明?王海明先生从道德与伦理、道德与应该和道德与法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得出了道德的概念:“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简言之,也就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规范,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非权力规范。”[5]尽管王海明先生对道德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他至少把道德的内涵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的涵义不无启发意义。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要求应区分其层次性。最为简单的划分方式应该分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和恶待自己、恶待他人。善待自己的德性内容主要包括智慧、明智、节制、自制、自尊、谨慎、贵生、善生、幸福、机敏、乐观、豁达、简朴等等。显然,正是由于我们对善待自己不够重视,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屡禁不绝的自杀现象。善待他人的德性内容主要包括诚实、公正、平等、人道、慷慨、仁慈、谦虚、宽恕、同情、报恩、爱人、忠、孝、礼、义等等。恶待自己属于负德性,如放纵、堕落、骄傲、虚荣、庸俗、贪婪、自卑、自残、自杀等等。恶待他人也属于负德性,如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偷、抢劫、杀人、纵火、投毒、爆炸、走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这些最简单的道德和非道德行为的辨析,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点正是经济伦理学正义原则的基本精神。而且这些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做到了紧密的结合,让大学生明确了道德的层次性要求和道德修养的目标。
四、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经济伦理学的内在矛盾,如“公正与效率”、“利与义”、“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的矛盾,正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与这三组矛盾紧密相关。在解决这三组矛盾时,除了要列举上述矛盾的现象以外,重点应该向学生说明其解决办法。如“公平与效率”这一组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公平与效率是正相关关系,公平的根本原则是:社会分配给每一个人的权利应该与他的贡献成正比例,与分配给他的义务相等;[6]效率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效率制约因素的水平,如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改进人的活动工具、完善人的活动方式、调动人的活动积极性。公平主要通过作用于效率的动力因素,即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而提高效率,反之,不公平与效率完全相斥而成负相关变化,不公平主要通过削弱效率的动力因素,即降低人的劳动积极性而降低效率,因此,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证。效率是衡量平等是否公平的标准:与效率冲突的平等,必是不符合平等原则的不公平的平等;与效率一致的平等,必是符合平等原则的公平的平等;当平等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如果选择平等,那就既失去了效率,又失去了公平的平等,而得到的只是不公平的平等;如果选择效率,则既得到了效率又得到了公平的平等,而失去的只是不公平的平等。所以,效率对平等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大学生正处在成人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重视社会的公正问题,非常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上述三组矛盾正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其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更好。
五、经济伦理的“十二项”基本规范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二项”基本规范(公正、服务、赢利、诚信、竞争、纳税、勤俭、敬业、环保、质量、创新、互惠)正是把现行教科书的理论落到实处的体现,也是国家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7]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提出的各种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包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学生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而且,现行教科书所提出的许多要求仅仅属于理论模型,没有转化为实践模型,而经济伦理学所提出的“十二项”规范,正好把现行教科书所提出的理论要求转化成了实践模型,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设方式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我们现在对大学生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该属于经济伦理学中的“应用模式”,就是将“既成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原则应用到大学生身上去,即对思想政治和道德原则的绝对性和普遍性的运用。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容易出现思想政治和伦理的原则要求成为外加的和有悖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思想政治和道德需要可能提出大学生无法满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大学生思想的混乱、迷茫或者心理障碍。
经济伦理学的“协作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发意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我们应该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结构和内涵出发,直接推导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学”。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广泛的,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理性”要求在自发地服务于大学生本身,因此,它具有内在必然性。这种“协作模式”较之“应用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不必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与大学生实际需要根本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正当合理的要求只要不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就是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行为。二是明确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结构纳入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学研究范围之中,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理性”要求的付诸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学可以显得更为一致,更加自然。
总之,借鉴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既能转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建设需要的落后局面,使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服务于经济建设,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又能提高大学生处理市场经济建设中经济与道德复杂矛盾的能力,解决“知行统一”难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4(4):4.
[2]龙静云.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1.
[3]宋慧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深化[J].理论前沿,1998(11):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改革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政治课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内外和外在的素质进行阐述。既有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也有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法治精神、培养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笔者主要是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论述。怎样以高效务实的教学方法提高该门课程在大学生当前和今后应该彰显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科学的认识
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简单,没有深奥的知识,而且实用价值不高。在大家关心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其他专业必修课的考试以及一些等级技能考试等。这门课程的设置与否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需要改革
在笔者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要的一次调查问卷中,65.7%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内容既没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也缺乏与现实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比如爱国、守信、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现在大家都是成年人,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感和评价度,大篇幅的强调有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大家希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赋予更多的时代感要素,,有的甚至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对热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大家求知解惑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即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现在的教材在内容上缺乏对现实发生问题的解释和阐明,使学生的困惑、迷茫得不到及时地引导,需要得不到满足。
(三)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总体来说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满堂灌”现象普遍。只注重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理论,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思考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强调个性化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学习。
(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
在不少高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都不是专业的老师进行课堂教育,有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比如理科、工科的老师来讲授,有的综合素质不高。使得课程的教育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没有认真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因此很多学生比较排斥甚至反感。目前大多数教师不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体现思政理论的魅力,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 改善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契机
建立健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机制,将学生思想素质纳入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初中阶段拟建立学生思想道德的档案,将社会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共同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这要求学校在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对社会早认识、早了解、早参与。同时也要求学生家长把对子女的思想教育科学的建立在一个客观的评价平台上,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创业、立志成才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其首要问题是观念的转变。我们应当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课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学生的个体价值和人格独立给予足够的关注,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功效。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新途径
教学的准备和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准备,跳出教材内容的局限,把教材上的内容贯通到实际当中,与实际紧密联系,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将理论内容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当学生解释不清的时候,会引起他们讨论和争论,这也就是他们吸收理论知识锻炼思维的时候。在精心准备时,还可以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形式教学
很多高校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探索了适合此门课程的实践形式。结合课堂的专题化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团队还精心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手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践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形式来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教师应坚定对的信仰,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老师的一言一行将会起到更大的示范效应,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心里上认可老师这个人的时候,就会认同他的话,从而会主动的接受教育。同时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前沿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爱国爱家爱校爱他人的博爱意识,培养了社会公德感;通过法律知识和案例的学习,增强了法律意识,也学会了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是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在与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较以往的理论课教学更加注重增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的实效性,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去适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较高的动手能力强的现代大学生。
(三)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与实践部分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了以往单纯依靠理论讲授那种呆板、脱离实际的局面。同时,也使该门课程的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完成思课程教学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搞好理论教学,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授课能力。通过组织实践教学,改进了教学方法,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单一性是一种较好的补充。
四、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方法最终是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彻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顺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吴晓风.现代高校教学方法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2)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骆郁廷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6.
[5]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
思想研究,2006(6):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