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较多地依赖于微观环境。正确认识微观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家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家庭文化活动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苗淑娟.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
[2]任晓晴.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林区教学,2006.4.
关键词:思想情感渗透 初中生教育 现状 意义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倡,要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思想。这样的需求让原有的单纯的“填鸭式”教育,变成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授方法、提高能力的教学。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学生必须由被动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建立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思想,最终达到好学、愿学的目的,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要求。
一、当前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党和政府提倡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纠正应试教育行为已有多年。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不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现象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愈演愈烈,致使教育部多年来的“减负”工作几乎没有成效,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些人仍在为应试教育辩护,一些媒体抛弃良心.不负责任地炒作中考和高考;一些地方领导不择手段地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把中考、高考的成绩等同于教育的成绩和地方领导的政绩。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样也是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作背离科学发展观,必将走入死胡同。在教育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人为本,即以人(包括学生和教职工)的幸福和发展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不是片面)、协调、和谐(而不是畸形)、可持续(而不是没有后劲、没有长远发展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而应试教育则正相反。
二、思想情感渗透对初中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教授的知识可以终身使用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换而代之的是对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所以当代教育的目标不再是让学生学到大量的知识,而是要在学习中养成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开拓新领域的活跃思想。然而,在近代教育受到科技信息发展的影响,不断丰富的知识使得教师和教育应接不暇,短暂的教学时间都用来教授“知识”了,根本无暇顾忌学生的人性发展,也就是忽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的关系,这样就导致了高分低能的产生。学生对于本身性情的丧失明显,尤其是对其创造力的抹杀,更是令人堪忧。
(二)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宣战,素质教育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理念,就是要将学生的本来个性还给学生、社会、自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具备研究精神,这才是教育应当为学生做的。素质教育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层面,将教育关注的重点由知识结构转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的培养上,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硬性要求,所以科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素质教育对初中教学的要求。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机械,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情感教育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摆脱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性,可以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好地配合,注意力更为集中。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愿意学习,不再觉得枯燥。这样教师只需要从旁稍加引导即可,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做专项练习,强化和巩固学过的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也会更自觉地去学习、积累知识,对知识理解也会更深刻。
(四)强化个体意志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能够自己克服,有些学生则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造成这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个体意志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意志力强,可以克服困难;有的学生意志力弱,遇到点困难就打了退堂鼓。情感教育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意志,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同时还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学生会更乐观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推动学生学习、强化个人意志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五)改善师生关系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本身就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一开始教师选用教学方法失误,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意识,其成绩也就不会提高。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学生因为讨厌某位教师就放弃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导致偏科或学习成绩不好。我们也能听见不少的学生同老师的关系非常密切,真的就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甚至毕业多年还会回母校看望恩师。两种情形真的是天壤之别。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就是情感教育的作用。一些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不够,学生自然也不会对教师产生深厚的感情;而另一些教师真的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学生自然对教师也就更尊重和爱戴。
(六)培养自信心
在初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教师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都很明确,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调整目标,使学习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样学生对于学习也就有了感情,不再排斥,那么学习起来才会有动力,成绩也就会越来越好。有了学习动机,学习的时候也就会更自觉,遇到知识上的难点的时候也就会更主动地同教师、同学沟通,情感的交流也就随之增多,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三、总结
通过贯穿于课堂的种种方法和寓知识于生活的渗透,实行思想情感渗透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情感教育方式,也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师应以科学的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情感、求知的情感、责任的情感、团结的情感,并以此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最终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学习、提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显著,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及性格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引导个体人格的完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手段,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以宣传和传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培育大学生正确、科学、统一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1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人愿意与人交往,而且能用尊重、宽容、理解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具备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使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建立新的友谊和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况是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最直接的反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保证学生在知、情、义、行等方面处于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正常的智力,培养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日益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将近 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有必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健全其个性和品格,同时防患于未然,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倾注了太多的爱与太多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理论上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采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更能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并针对问题症结,有效疏通学生打开心结,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清除障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疏导也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症结、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运用心理疏导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找出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良好的人格是正确世界观、健康心理素质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完善人格,提升德育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这要求学校要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具备心理学知识教师的队伍。造就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熟悉心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注重对心理疏导师资的培养和补充,要逐渐建立以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为主,其它学科教师疏导为辅,专兼互补、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心理疏导教师队伍。
注释: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联系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手段和大学生一起进行艺术互动,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通过艺术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其发展,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习惯上都具有完美的气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和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大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方式、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以及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品格行为等等。然而这些培养单单依靠思想教育是达不到的,但艺术教育却可以在无形中促使思想教育的提高,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和启发,进而提高他们思想品德。同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发展,相互运用,在本质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并将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更加深入的层次中。艺术教育需要建立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艺术教育脱离了思想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并使其在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受到影响,这不符合教育中综合教育的理念。艺术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关系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必然关系。
二、分析艺术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在大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培养,它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其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选取的题材必须要有教育目的。例如题材可以是反映艺术家们的爱国之情、奉献精神等等,并且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让学生们在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将艺术家表达出来的高尚思想境界和政治精神传授给学生。这样在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的传递爱国思想、奉献之心等思想精神。
2、通过各类校园活动把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态。现在大学校园常常组织如“校园艺术节”、“XX歌唱比赛”、“XX联欢会”等活动,可以见得高校已经逐渐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组织这些校园活动,并让大学生们踊跃的参加到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他们对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观念,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要重视艺术教育的实用性。首先,要发展和提升高校教师的艺术素养,由于高校教师团队自身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素质,这对于加强艺术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将艺术教育与所受课程相结合,并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最后,要将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融入到一起。艺术教育应在校园文化发展建设中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中体现出来,它不仅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愉快、健康的度过课余生活,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
三、增强艺术教育意识,促进思想教育发展
大学的艺术教育是学生达到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促进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少的内容,高校需要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必须要增强艺术教育意识,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开展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为大学生增强实践兴趣,扩展他们的艺术领域,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让大学生多才多艺是对他们思想教育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艺术教育让大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他们的人生观和人生信仰。同时艺术的交流也可以走出校园,与其他院校进行艺术交流表演,这能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大学生毕业后就能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展现自身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的给以各项活动大力支持,加强对学生艺术团队的管理和指导,丰富校园文化思想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建设。
其次,加强教师自身艺术教育能力。通过艺术培训,提高教师团队的艺术素养,再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培训后的教师,促使学生有参加各项娱乐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增加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促进教师和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们在学习上或者思想上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给予纠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艺术修养和有健康、积极向上思想精神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教育现代化不能离开启蒙精神的指导,要尊重启蒙的思想遗产。重申启蒙、反思启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前提。面对教育与启蒙的这种“耦合”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胡金木撰写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启蒙与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启蒙问题研究》一书,深入探讨启蒙与教育的关系。
首先,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是教育启蒙的价值诉求。启蒙是指向人的,人是目的,捍卫人的价值尊贵性是教育的实践使命与价值追求。忽视或漠视人的尊严的教育是一种野蛮的教育。当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的发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灌注了启蒙先驱者的大量心血。在某一种意义上说,启蒙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与祛魅的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立人”展开的。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而不能走向一种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与教育》中说:“启蒙了的教育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捍卫人的尊严在现实的教育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教育。在启蒙的精神指导下,主体性教育逐渐被人们认同且付诸实施,并在今天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原则。
其次,教育启蒙经历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价值转换。《启蒙与教育》认为,不管是启蒙还是救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才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培养何种人才,教育现代化早期着眼于技艺器物层面,培养救亡所需之“材”,以应救亡之需;后期则着眼于思想层面,唤醒民众,以期启蒙立“人”,而后自强。在救亡主题下,人们更加关注人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在启蒙的主题下,人们则更加关注人与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救亡与启蒙的关系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纠缠,教育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而关注“人”的教育。
再次,自由理念与理性精神相互缠绕在教育启蒙之中。在启蒙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教育发生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其中就出现了一种“杂糅式”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价值目标上表现为关注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健全国民;在教育方式上则强调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反对奴化与物化教育。教育的这种“革命性”变革并未在近代中国大地普遍生根发芽,理性主体与理性精神的缺席是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失败的基本原因。近代中国缺乏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与民众普遍存在着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是教育启蒙历程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时至今日,面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理性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告别理性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命题。培养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公民仍然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后,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着双重转型与双重启蒙的任务。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表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一方面坚持不懈地促进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警惕现代化可能带来的问题。教育转型这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境遇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启蒙与教育》认为,若离开了这一双重转型语境,要么忽视中国发展的本土性而进行生拉硬拽式的话语移植,要么无视世界发展的国际性而进行自鸣得意式的闭门造车。只有秉持双重转型理论,中国教育研究才能摆脱非此即彼、不东不西的理论困境,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学理论。
鉴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代化语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启蒙的双重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旧教材;法律教育;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 权利义务;引导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初步确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研究结果发现:法制教育内容在共五册的教科书内容中占了四分之三,在三个年级教科书中各有分布,其中以八年级居多。现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下:
一、中学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法制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并由于其面向的是中学生群体,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国家未来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可以从青少年身上反映出来。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于中学生大多未成年,他们既容易成为受害的弱势群体,是法律重点保护的对象,也容易成为违法犯法的行为主体,是需要进行重点教育的对象。
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群体表达法治诉求和法律制度自身不断充实完善相互产生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法治精神愈发深入人心,就愈发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工作愈发跟上时代步伐,就愈发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就能够不断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中学法制教育面对的中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不束传统,善于创新,必然会产生许多与成人社会不一样的法律问题,这是法治建设必须面对的独特性问题,也是法治建设工作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机遇和动力。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新一代青少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波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各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思想品德教科书是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咨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部队训练艰苦紧张,军营生活相对单调,给官兵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把心理学渗透到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及时发现并化解官兵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新形势下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心理咨询对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有效的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也能够正确认识他人、接纳他人,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军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多的强调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军队,以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军队的关系,较少关注官兵心理维度的学习内容如:情绪管理、职业选择、生涯设计等。也就是说对教育对象心理状态的关注、研究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政治思想及其他任何思想的形成与改变,都是在教育和实践的条件下主体积极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心身协调,就容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和谐、融洽、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对其施加的教育内容能在没有心理阻碍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接受,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解决心理问题就成为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前提,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对官兵的心理倾向、心理特点有清晰认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心理咨询能促进官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军队心理咨询是针对官兵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如情感挫折,环境不适,人际关系不和,训练、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紧张、恐惧等,帮助官兵减轻由于内心世界出现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克服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中达到心理的健全与成熟。而心理健全发展的官兵,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心理咨询符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心理咨询是根据个性心理状态与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帮助其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心理咨询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心理调适、矫正、发展,具有明显的个;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对个体思想政治品质的提高、塑造、改变,具有明显的社会。因此,把心理咨询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助于发展个体主体性和独立人格,有助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部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看,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交谈、磋商、指导等一系列过程,挖掘心理问题的真正动因,为来访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来访者建立自助能力,以其科学的手段,独特的视角,切实而持续的效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塑造良好人格的具体的、现实的目标一致。
三、心理咨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军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如情感挫折、环境不适、人际关系不和、训练学习方法不当、自信心不足、婚恋冲突等,目的是帮助军人克服心理障碍,以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军人,更易于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有效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的军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也能够正确认识他人、接纳他人,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达成理解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接受思想教育的认识和情感障碍,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军队心理咨询的开展,还会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从而在工作中保持对工作对象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使来访的军人不必担心会受到批评、指责或嘲笑,敢于敞开思想,这就大大减少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阻力,为接受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内部条件。同时,掌握了心理咨询及相关知识,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思想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不仅受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等因素的支配,而且受到性格、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免把一切问题政治化,并及时发现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量工具,客观地了解军人的个性状况、优势、不足及发展潜能,并注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根据军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开展思想工作。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四、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一)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军队思想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在心理咨询中,除专业知识外,咨询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于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目标的实现和效果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咨询员必须在社会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他们必须及时熟知党和国家有关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严格要求自己,这对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有利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是咨询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诸方面的展示。因为心理咨询是建基于一个十分亲密的关系上,无论咨询员采取哪一种理论和方法,他的思想、态度,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来访者有所影响。同时,由于咨询员的身份和地位,在来访者眼中,往往是有威望和权威的,因此当事人会很自然地以咨询员作为个人处事的典范。另一方面,由于来访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咨询员协助他们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使其健康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咨询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都直接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更加凸显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目标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显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远离现实,空对空,缺乏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简单粗糙,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经常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机制。
(2)全球化、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多元发展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的态势。在接受新的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也随之传播。如何避免不良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侵袭,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对人的理解存在误解
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猛烈抨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制度,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和强化原理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重人的培养。无论儿童教育或大学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向大量的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在一个工业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只追求背诵记忆,不重视创造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说,我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一些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观念,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内容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重视社会发展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塑造,表现出工具性的倾向;其次,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把人看成是可以按照某种意愿任意造就的,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却没有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次,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造成了求知欲望极强的青年学生在情绪上的低落,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培养出的都是缺乏创造力的、按照别人要求发展的人才。
(3)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节
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改革趋向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突出,社会问题也暴露得愈来愈多,并且直接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如下岗、失业、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某些干部的腐败、分配的不公、假冒伪劣盛行等,使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针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没有给大学生做好有效的分析解释工作,使学生难以正确对待和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改革信心不足及至怀疑导致观念及行为上的迷惘,最明显的是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迷失与缺乏,使当今的大学生心理上感到空虚及疲惫,这种内心深处的失落感,最后导致的是心理上的逆反。
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改变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才能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如何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育人观,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承认自我的存在或者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色彩比较浓厚。他们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主动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自觉地充实自己,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特别重视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课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为了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观念明显减弱,功利性比较浓。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增多,如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横向纵向的比较、今后的发展前景等等,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2.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帕森斯则直截了当地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学会如何顺利的完成角色义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这些社团的组成可以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甚至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学生们的世界不再只有同学和校园了,社团的活动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寻求更多的机会,不断去丰富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这些,站在学生立场,更多地去关心他们。
3.大学生社会性需要趋于多样化
有关研究表现,由大学生列举的社会性需要多达830多种。其中按强度排列,前几位的需要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树需要、自尊自主的需要、权利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这表明,大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与其成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任务密切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价值层次上,都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得到及时的阻止和疏导,才能够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得到优化。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的需求,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手段、内容、目标等诸方面固定不变。这种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突出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在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上,则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1.强调知识灌输和政治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和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以学生的被动接受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同时,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社会为本位,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对人的教育仅仅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政治合格”、“政治过关”。不仅收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引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广大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多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化格局转向多元化格局,从集中转向民主开明,这都使人的主体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关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素质的价值被重新确立。人们广泛意识到:维护和发展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创造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才是终极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本位,必须“以人为本”,在价值取向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调整,即取向于人,确立个体发展要素的本体地位。具体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方式方法创新,从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和个性发展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宏观化的影响,我们总是在一个层次、一个标准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片面强调目标的统一性,强调目标的高、大、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固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依附于集体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个性展现,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已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一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保证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保证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包括学生的兴趣、才能、性格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这样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联系的,也就是人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执着的追求,把个人的个性发展、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运用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堵塞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道路,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在正确的导向下,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大力倡导表现学生创造个性的独立自主精神、怀疑批判精神、求实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要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世和,郝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J].中国林业教育,2006(6).
关键词: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62-02
一、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在我国社会处于大转型、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产生它的社会必然性,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基本形式。
1.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内涵
三支一扶服务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全国欠发达的地区从事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扶贫等工作,其服务期限为2年,招募计划中的服务范围侧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2.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2006年开始招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至今已连续7年,每年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扶贫等工作。以云南省的实施情况来看,从2007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和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已经辐射到云南省绝大部分乡镇的各单位,有力地弥补了当地人力资源的不足,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唯一检验标准的学科,的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实践反过来同时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学习活动,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标准。马克思在《\导言》中首次提出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理,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在他的《实践论》别强调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印实践的这一个跃。”强调的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重要性。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三支一扶志愿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客体。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主体和客体自动转化的作用。三支一扶志愿者们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无形地把在学校里所学的抽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行为。他们通过参加教育、农业、医疗卫生、扶贫等社会工作,获得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志愿者自身的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手段
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力的增强,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不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而且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力。志愿服务通过“对道德的呼唤和重建,广泛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同,而对道德理想的认同又能够促进更多的人为社会服务”。选择三支一扶活动的过程,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思想升华的过程。
三、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存问题
我国三支一扶服务行动开展已有6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由于起步较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个社会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认识不足。一是市、县主管部门及被服务单位对三支一扶的概念、性质、作用等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二是被服务当地人民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认识不足,往往把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与青年志愿者行动混为一体。第二,组织部门缺乏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制度性规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不利于三支一扶服务行动长期有效地开展。第三,各级管理机构出现管理失常的现象。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互相推卸责任;二是对三支一扶服务管理执行力度不到位;三是三支一扶的经费无法保障等。第四,三支一扶志愿者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四、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问题存在的原因
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问题所在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符合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人员自身存在和体现的原因;外部原因是各级三支一扶管理机构及社会对三支一扶存在及其所表现于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原因或影响。
1.内部原因
第一,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加上家庭、学校及社会对现阶段青少年的教育方式的偏颇或缺乏。第二,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第三,大学毕业的青年缺乏对自身就业与社会就业形势及其社会就业政策的理性认识,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也缺乏一个理性的认知。
2.外部原因
第一,各级政府对三支一扶服务活动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仅仅把它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第二,由于对三支一扶服务活动没有产生共识及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导致三支一扶服务活动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第三,责任不明确,无法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缺乏必要的问责管理激励机制;第四,社会对三支一扶的认识不足,没有严格区分三支一扶和其他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区别,各级管理机构在管理上也用其他各种形式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所以造成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活动的不健康发展;第五,缺乏必要地监督机制。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各个地区都按各自的行为习惯来运行和操作,在监督上,也是志愿者用自己的思想道德来进行监督,没有一种规范的监督的机制;第六,大众传媒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缺乏必要的宣传。导致服务者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激励感,影响参与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对策
1.以宣传促共识
利用各种社会的传媒资源,运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在各类高校及社会进行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计划政策,让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它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宣传工作是任何一项事业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必须充分认识对三支一扶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工作的作用,发挥宣传工作在三支一扶工作中的力量,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做一个全面和真实科学的宣传和报道,促进全社会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产生共识,使其成为三支一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政策法制保障
政策法制是确保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它有利于建设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长期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法制化是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法律地位,规定各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单位的合法权益。使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状态。和任何制度一样,它是规范具体行为而预先设计的一种立法行为,而不能作为具体行为发生不规范现象才选择的一种补救行为,三支一扶作为新时期社会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这五年来的实施效果,有必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建设。
3.优化管理机制,合力促发展
在各级主管机构方面: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责任,建立和健全一套管理体系,实行主要领导问责制和奖励制。对三支一扶管理有突出的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对那些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和必要的处理,达到制度的高效运行;在志愿者方面:第一,建立和健全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选拔机制,规范选拔准入门槛,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的青年参与其中。第二,实施岗前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和规范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其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实施合理而科学的待遇机制。三支一扶的待遇资金来源明确化,完善对三支一扶资金的管理,实行其待遇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当的增长机制,且实行按时足额发放,避免和杜绝拖欠三支一扶志愿者的生活补助的现象。
4.实行奖惩制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用奖励的管理方式激励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工作服务热情,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而对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或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惩罚。如: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等。对长期怠慢自己的工作,在其位、不负其责,且在经过多次说服教育而累教不改的志愿服务者实行清除,净化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社会形象。
5.管理信息公开制和监督制
全国各级各地的三支一扶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专门用于管理三支一扶的信息网站,及时关于本单位所管辖业务范围的相关信息。让上级、下级主管部门、社会及三支一扶志愿者对各地的信息及时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四位一体的监督合力,进行高效的监督。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监督还有赖以各级主管机构对三支一扶实施情况的实际调查和研究,特别是省级主管单位要及时了解下面各级主管机构的工作情况和三支一扶服务的具体情况,准确调整运行中的不足,完善三支一扶的运行机制,同时三支一扶服务者也要对自己和其他服务者及各级管理机构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91-03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风险不断涌现,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每一个社会个体,同样也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风险的冲击,而且还可能会经受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环节风险的影响,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如何,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创造性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风险防范知识,正确认识风险,自觉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有效化解风险,使大学生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良好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面对或应对经济社会生活、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所持的主观认识、价值理念、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认知、风险防范观念、风险防范心理。具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和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我们对济南市长清大学城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应的访谈,发现在面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时,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能够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风险防范意识滞后,对风险的警惕性不高。从个人成长道路来看,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百般疼爱的环境中,父母过度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几乎包揽了他们的一切事务,使他们几乎没有经历多少挫折的考验、风险的洗礼。成长过程过于顺利,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缺乏正确认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警惕性不高。调查中在问及“在成长过程中,您是否经历过风险的考验?”时,有70.5%的学生选择“否”,认为自己成长顺利,人生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风险考验。在问及“您认为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重要吗?”时,选择“不太重要”的比例高达65.4%,这些学生认为依靠父母的支持,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所面临的风险,没有必要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在调查过程中,还有31.2%的学生认为现在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尽管有一些风险存在,但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不会有什么风险降临到自己头上。由此可见不少学生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动防范意识不高,这将影响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最终效果。
2.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深陷心理疾病困境。大学生虽已进入成年阶段,但不少人心理仍然不成熟,心理波动较大,再加上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难以经受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由此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面临风险的考验时,缺乏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往往身陷心理疾病困境难以自拔。“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生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当风险降临时,不少大学生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风险,而一旦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消除这些风险的消极影响时,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或释放,将有可能使他们陷入万念俱灰的绝境。近年来,大学生中离校出走、被开除、误入传销陷阱、创业被骗、抢劫银行、陷入生活贫困而自杀、因恋爱失败而杀人的事件不断出现,如“马加爵杀人事件”、“黎力抢劫银行事件”、“杨元元自杀事件”等,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忽视的现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时代课题。
3.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难以有效解决所面临的风险。不少大学生由于成长之路一帆风顺,没有经受大的风险考验,没有切身体会成功所需经受的艰辛,因而往往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不愿甚至不屑学习风险防范知识、自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不想参与社会实践,结果使他们的应对风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更多地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改变家庭命运这一沉甸甸的期望,因而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对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无法成功解决所面临的风险。鉴于此,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风险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2]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人本转向的必然选择。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而是采取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方式进行,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乏力。高校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挑战,切实关注他们风险防范意识滞后、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现实,力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风险防范知识,增强对风险的警惕性,培养和塑造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2.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实际效果弱化的困境之中。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能够使学生提升风险防范知识素养,辩证地认识风险,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即使风险突然降临,也不会茫然失措,无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调动他们防范和解决风险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
3.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风险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开展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风险意识教育既立足于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又着眼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充分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积极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的重要平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适应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和他们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现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把传授风险防范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风险防范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风险防范教育资源,广泛收集风险防范教育的案例,特别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充分展开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比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风险防范知识灌输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时时有风险,事事有风险”,风险并不可怕,可以预防和有效应对,不必过分恐惧和担忧,更不要麻痹大意;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敢于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在战胜风险中获得成长和发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实施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推进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必须加大对相关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提高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素养,建立起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风险防范知识的高素质、强能力、专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切实保障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在风险防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风险现实,结合大学生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倡导体验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团体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风险防范知识外化为自觉认识和化解风险的行为,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引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内容,遑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关注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是难以解决这些危机与风险的,必须依靠教育和教育者的力量,号召和动员学生正确地认识危机和风险,激发他们拼搏的意志,培养其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解决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缺位与严峻风险现实之间的矛盾,因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形势、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就业等结合起来,增加社会形势教育、风险防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抗逆能力教育等内容,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补充的教育过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自身诉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论坛、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风险防范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更富有时代气息。
4.把主体性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大学生自我开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主动性。“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启发、培养、发展、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它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中,教育者要想方设法增强大学生学习风险防范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是要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成效。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绝不能止于单纯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自觉主动地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并将所学到的风险防范知识转为防范风险的积极行为。二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大学生进行风险防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唯师是从”的片面做法,充分重视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能力和防范心理的现状,尊重他们在风险防范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是要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增强大学生独立、理性、健康、完善、自由的人格,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大价值所在。通过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主动性,自觉投入到风险防范教育活动中,积极探寻化解风险之路,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关键词】彝族地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5-01
一、研究背景
加强彝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彝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漾濞彝族初中生的培养关系到漾濞地区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初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到一线课堂和课后学生生活中做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设计彝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彝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彝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由于漾濞地区彝族自身的特性,因此在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由于地缘、彝族文化历史、语言、自然环境等带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如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漾濞位于滇西,彝族学生的培养关系到边疆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面临特殊的挑战;漾濞彝族初中生都有民族信仰,平时生活过程中都是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坚持多样化。
(二)漾濞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彝族地区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漾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是保持漾濞社会政治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加强漾濞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未来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漾濞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优化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相关因分析,要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其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面对的围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是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彝族初中生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其生存、成长时刻都离不开社会,思想政治也只能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只能在教育对象同社会环境的交往活动中实现。所以漾濞地区抓好彝族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优化社会环境,为彝族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横向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彝族初中生与家庭之间缺乏盲点的情况,积极探索学校和家庭联合的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家访、书信的方式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映彝族初中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家长,也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具体了解清楚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在教育时更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双方的相互配合,进行有效沟通,方便更好地发挥学校、家庭德育资源的汇渠合流,形成公教共育的合力。
(三)学校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1.加强民族观教育。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包括:民族观、党的民族观、关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的教育、关于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中的团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2.加强哲学教育。漾濞地区属于欠发达的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学生基本来自落后的农村,从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民族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哲学素质相对比较差。具体表现为:
(1)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尚未完全达到自觉程度;
(2)在辨证看问题方面缺乏系统性。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彝族学生哲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给彝族初中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杨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材之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社,2005.
[4]张振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康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7]苏丽蓉.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丝绸之路,2009(16):110.
[8]马木提江.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9]于林平.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10]邓晓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11]甘生龙,孟竞玲.浅析影响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因素[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4):69.
关键词:数学思想;高中数学;建议
一、将数学思想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高中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数学与哲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重大的数学思想一般是哲学思想在数量方面的反映。例如三角函数的思想将数学从孤立静止的研究变化为对运动关系的数、形研究,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树立唯物的、辩证的世界观。
第二,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学生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挑战,才能解决难题获得最终的解答。学生的积极创新、不断探索的过程恰恰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运用数学数学思想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观。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例如在研究数列排列的规律时,在研究立体几何角与线、线与空间的关系时,都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字和数字之间、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逻辑分析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具备知识性,而且还具备艺术性。数学学科最大的美体现在其简洁、科学、理性的美学思想上,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受其影响,潜移默化地使自身的审美观得以建立。
二、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建议
(一)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教学目标制定方案正确与否、具体与否将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将数学思想渗透到其中,数学思想应当与教学大纲相匹配,教师应该清晰透彻地了解课本中哪些内容可以运用数学思想,各种数学思想对学生提出怎样的要求,在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后能达到怎样的成效。通过透彻挖掘课本的内涵,明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将数学思想的教学应用于数学课堂的教学之中。例如: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例,初中的数学教学,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在高中阶段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时,首先通过函数数列的学习让学生对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有初步的概念,在学习解析几何时要求学生了解数与形相互转换规律,尝试着用这一思路进行解题,在后期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数学思路,拓展解题思维,达到应用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数学知识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念如何形成、结论如何推导、问题如何发现、方法如何总结、规律怎样产生这一系列的过程。数学方法常常隐藏于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把握机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在对某些数学概念进行介绍时,按照书本上的定义一带而过,学生常常难以运用抽象思维,理解概念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促进学生领会概念形成的原因,概念中包含的思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水平。在数学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推导。例如,类比思想是众多数学思想之一,它通过观察已知事物的相似点,去猜想其背后代表的规律。高中数学中许多的公式定律都是在类比思想的指导下推理得出的。
(三)将数学思想运用到重难点教育中
例如:已知三个方程,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果按照常规的解题模式,就需要分别判定三个判别式的具体情况,分六组每组三个进行讨论,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容易产生错误。面对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解题,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这一问题,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这三个方程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的反向思维即为;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那么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原有的六组判别式简化为唯一的一组,即:
16a2-4(-4a+3)
a-12-4a2
4a2+8a
由此,不难确定,当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时,a的范围在-32
(四)将数学思想运用到总结复习中
每一堂课,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在为知识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学生在每日的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即使是学过的知识也很难在需要的时候正确使用,这主要还是由于知识系统建立不完善造成的,而通过在复习和小结课程时运用数学思想,就能够挖掘教材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和小结课是锻炼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最好时机。
例如,在对三角函数的运算公式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将方程与函数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融入与总结课堂中,通过归纳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α-β)Sin(α+β)Sin2α
Cos(α-β)Cos(α+β)Cos2α
Tan(α-β)Tan(α+β)Tan2α
三、总结语: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思想的情况,本文针对这一情况,从帮助学生建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观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将数学思想应用于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达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静.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时代教育,2013(02).
[2]龚继辉.新课程环境下高中数学思想的渗透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8).
德、智、体,德育排第一,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成材,也要成人。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何其重要。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了一个高材生,如果他反过来拿枪口对着我们,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了。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学生灌输优良的思想品德呢?
第一,语文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具有高尚情操的老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老师往往是最受尊敬、最可信赖的人,老师的表现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为人师表”就是这个道理。历代的教育家也非常重视“师德修养”,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学习,我们自己是否做到敬业了?我们要求学生尊敬师长、互相帮助,我们是否真正做到爱生如子了?语文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将自己的正确思想观点、优良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给学生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教书育人有效统一。
第二,利用范文进行思想教育。范文之所以成为范文,就是因它体现了优秀的人文思想品德,表达了最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的思想得以感染和深化,学生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指南。
中小学所选的各种文体的作品,都体现了最积极的思想意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但在写洞庭湖之“大观”体现了作品之经典,同时,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我们要求青少年学生做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学生,学习范仲淹这种精神,就能成为这样的好学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是千古绝唱,做老师的要让学生明白以后走进社会应怎样做人,才能“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教《枣核》一文时,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形象描绘和深情的回忆,体会一个海外赤子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现在的学生很多根本不知饥饿、艰苦为何物,学习不刻苦,生活喜攀比,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小时候的读书情形:由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向老师请教时,“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严冬时走在上学的路上,“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所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学生通过将作者艰苦读书情形与自己作对比,才能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勤学苦读,成人成材,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第三,语文活动课始终贯穿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故事汇、作文大赛、各种节日的墙报(或黑板报)、各种演讲和辩论会……每一项语文活动,其所体现的主题须是积极和健康的,其必须突出“爱国爱民爱家,勤奋文明高尚”,老师在各项活动开展前,对其内容审核和把关,让每一个学生得以在健康的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和健康成长。上面说过,目前不少学生无心向学,目无尊长,毫无文明礼貌,损人利己等等,这与当前的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有关,学校作为最后的一块净土,老师只有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教育任务。各项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活动,是最佳的激趣教学手段,因此,语文老师要认真备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一课。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新教材 问题
自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新教材以来,得到了普遍的好评,但是并不能说使用了新教材就能上好课,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还要深入地思索,才能把课上好。事实上,教材是教师备课、教学的主要依据。传统的做法是“教教材”,而现代课程论则主张“用教材教”,这就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我们经过两年的摸索与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供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参考。
1.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使用新教材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身心稳定和集中地指向于一定事物的意向活动。注意力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和保证作用。有位专家说: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力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都知道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与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的分配或分配不合理有关。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力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2.将空洞的思想品德课拉回到现社会生活中
新的课程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过去的政治课教学一般以说教为主,灌输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以致于在学生头脑中政治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努力改变这一点。使用教材时,要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来关注社会生活,从而赋予新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也就是说,既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3.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地使用教材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学生所见所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不仅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独立意识、逆反心理较强。如果课堂教学呈现出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上下功夫。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为此,在使用教材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新课标明确提出:“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体现实用性,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为此,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等方面的素材,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其实,新教材中这方面的素材非常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
5.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用教材的关键不是教教材,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多选择与思想品德课有关的材料来讲授。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定要选取相当数量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
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6.充分挖掘新教材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提供“场所”,努力使学习材料提供上的“静态封闭”呈现为由师生共同探究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下,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应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实现“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生成”才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7.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研 究生;思想政治教 育;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769(2012)02—0289—03思想政治教育是我 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 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 了招生规模 的连续快 速增长后 ,已进入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关键 阶段 ,培养机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中医院校亦不例外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 ,就必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刻分析研究生的群体特点 ,积极主动地探 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和新方法 ,着力 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收稿 日期 :2011—12—26
基金 项 目:广 东 省 学 位 与 研 究 生 教 育 改 革 研 究 项 目(11JGXM —MS16)作者简介 :史亚飞(1976一),男 ,博士 ,副研究员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从 事中医药 研究生教育 管理与研究工作 。
1 新 形势 与新 特点
1.1 研 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思政工作新要 求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引领现代科技文化发展方 向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标 已从单纯的政治思想品德培养功能,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方 向拓展。教育部近两年出台《关 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若 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第一次单独提出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显示 出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 ,必须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关 系到研究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的重要位置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生业务培养密切结合 的工作理念 ,以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精神为指导 ,开展工作 ,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1.2 培养机制改革增加 了研 究生思政 工作挑 战性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的分类培养改变了传统的研究生教.289 .望就会加强 ;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得到满足后 ,会促进其强烈程度加剧。
1.4 麦克利 兰 的成就 需要理 论20世纪 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 ·C·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 出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 ,人在较高层次上有 3种需要 ,即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其 中,成 就需要是组织中的重要动力。这一理论倡导:①要经常组织成就评估的反馈活动,让被激励者了解 自己的成功之所在,以激励其成就愿望 ;②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博士生 ,需要 进行合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提供取得成就的典范,以刺激博士生产生取得成功的愿望和行为;③安排博士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研究 ,肯定他们的成就 ,鼓励他们 多出成果 ;④不要阻碍人的创新行为,应 以成就需求激励他们。成就需求理论对于我们把握博 士生创新 的需求特点 ,研究和实施有效的创新激励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1.5 麦格 雷戈的人 性假 设之 Y理论1957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道格拉斯 ·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提 出 Y理论。该理论强调 :①人是“自我实现人”,有要求工作 的本能 ,并希望在工作 中发挥潜力、表现才能 ,不希望受到约束和控制。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他们工作最重要 的报酬 ;②人追求满足欲望的需求与组织 目标并不矛盾 ,适 当的管理有助于个人 目标和组织 目标 的统一;③强调创造一种有助于充分发挥人 的潜力 和聪 明才智 ,满足其 自我实现的需求的适宜工作环境 、工作条件 ;④内部激励有助于满足人的 自尊和 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
转贴于 1.6 我国学者的激励理论 我国学者 以国外激励理论 为基础 ,通过不同视 角形成了适合我 国国情的激励理论 :①俞文钊 的同步激励理论强调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肯定物质与精神激励 的协调性 ,具有较强 的现实意义 ;② 冬青 的 c型激励理论强调满足更高层次 的需求 ,认 为影响员工行为的因素有生理 、心理 、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强调激励不仅应满足以上 5种基本需求 ,还应培养员工的高 尚品德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及对旺盛的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③熊川武的全面激励理论认 为,激励包 含人 、时空 (激励过 程与相 应环境)、方式与内容 3个要素 ,并 由全员激励 、全程激励和全要素激励组成 ,具有 比较全面的特点 ,是一种适合我国学校 管理实际的探索性激励理论 。但 因其强调“不断丰富激励 的物质条件”的观点 ,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国内激励理论蕴含的激励理念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博士生创新激励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起着重要的实践作用。
·
288.2 国内外激励理论对我国高校博士生创新激励的启 示2.1 需求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 ,高校应以博士生创新 需 求作 为实施创 新 激励 的切 入 点激励理论认为 ,人的一切有 目的的行 为总是离不开一定的需求。当人的某种需求没有得 到满足时 ,将形成寻求满足这种需求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 因素。在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学习行为 ,提高教学效果 J。激励 的 目的 ,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而人的需求是趋使人从事工作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始 的启动器 。因此 ,激励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基点。也就是说 ,只有了解和把握人的需求 ,进而满足和发展人们的需求 ,才能够达到激励的 目的。因此 ,博士生的创新需求是高校实施博士生创新激励的起点和基础。高校需要结合我 国博士生的身份定位 、成长经历和学习研究的特点 ,理性分析和客观把握博士生的创新需求。
2.2 博士生创新需求的层次和 内容存在 多样化,高校 宜采取分层 、分类的激励方式根据需求层次理论 ,博士生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 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 ERG理论 ,博士生也有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而且生存需要和成长需要更强烈。根据麦克利兰的研究 ,博士生还有对成就和友谊的需求 ,对学术权力具有较浓厚 的兴趣 ,激发其成就欲望能有效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双因素理论 ,应注重从研究工作本身来激励博士生,在改善研究条件和环境 的同时,更应让他们从研究 中产生成就感、责任感以及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其次 ,从我 国博士生现实生活的收人情况来看 ,工 资及研究报酬和奖金等物质收入还是重要的激励 因素 ,可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运用。根据 Y理论 ,博士生创新激励不宜采取严格的控制与强制方式 ,而应积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其研究创新 的环境。可见 ,高校博士生既有低层次的基本生活保障等生理需求和毕业就业的安全需求 ,又有归属、友谊等社会需求 ,还有被社会认可的尊重需求和取得个人发展和成就的 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不同内容 、层次的需求应采用分层 、分类的激励方式 。只有这样 ,激励才有针对性 ,才能充分调动博士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处于最佳研究状态 。
2.3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 ,建立基于博士生创新 内在需求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实施策略基于博士生创新 内在需求的激励就是指高校结合博士生创新 的内在需求 ,在充分关注和引导博士生需求 的基础上 ,理性分析博士生创新 的内在需求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 ,合理满足博士生创新 的内在需求 ,最大限度地持续激发博 士生研究的创新动机 ,促使他们西北 医学教育 2012年4月 第20卷 第2期 电话:029—82657860 E-mail:xbyj@mail.xjtu.edu.cn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发挥 ,从而推动其创造力发展、创新行为乃至创新成果产生的过程 。然而,我国高校传统体制下 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机制过多强调高校发展和管理 的需求 ,带有较强管理层的主观臆断色彩,缺乏对博士生创新需求的理性认识和分析 ,在教育实践中更 没有好 的激励模式来强化博士生的创新需求 ,针对性的不足严重影响 了博士生创新 激励的有效性 。因此 ,高校需要综合运用 国内外 多种激励理论所蕴含的激励理 念和思想 ,积极开展博士生创新内在需求的现实分析 和创新驱动 因素研究 ,建立一套促进研究生创新的激励机制、体系和实践策略 ,以激发其研究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创新性成果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