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与人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

第1篇

在学前教育领域,打造幼儿园优质品牌不仅成为大家的共识,且亦是追求。因为优质的学前教育它不仅适合教育的发展,更适合幼儿园的发展,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更能满足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所需。在打造幼儿园优质品牌的过程中,最令我们期待的、思考的、探索的、研究的莫过于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了更深入理解和诠释我们的教育过程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对幼儿认知发展评价的研究上,以期使教育与人发展紧密结合,使教育走向优质。首先,评价帮助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评价工作的基石,是引领。在评价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评价者会用平等的姿态与幼儿面对面进行交流,接纳幼儿在被评价时的所知、所想,关注幼儿所表达的好奇、疑问、感觉和想象,会全神贯注地倾听、理解,认同幼儿的语言、举动和表现,尊重幼儿的学习行为,支持他们的活动表现。评价者的这些评价行为需要良好的教育理念作支撑。针对幼儿认知发展评价的研究过程,评价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传递给幼儿,而是把幼儿发展的各项信息组成要素再度进行加工,把它们改组成新的、更富有表现力、更益于幼儿学习和活动的新技能。其次,评价推进了园本发展。评价研究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园本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工作是镶嵌在幼儿园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小的部分中的,因为评价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评价达到改进工作的目的。为此,要使评价工作畅通无阻,科学严谨,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园风,规范的实践,富有情感的氛围,要建设一支在课题的匹配、团队的培训、园本教研的改革等,相得益彰的共同体,评价工作的形成需要处处营造情感感染、健康的人文环境。全体工作人员为评价作出贡献的历程,是大大推进园本发展的历程。再次,评价给优质教育注入了“活力”。成功的教育评价离不开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角色的密切合作。在合作中,双角色都在学习,都在成长,都在改变。那么这种成长不是朝夕之间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漫长而有效的过程。教师和幼儿都在幼儿园评价互动中促进着对方的发展。评价中,教师在关注幼儿的学习、水平和表现中不断诠释着自己的教育水平,审视着教育给幼儿带来的发展元素,期间,会趋向于采用他们感到最合适并认为更有效的认知活动策略。而幼儿在评价的结构化的环境中,不断分享着活动带来的满足感和学习带来的成功感。评价不但能引导幼儿个体进步,而且整个幼儿群体的认知水平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教师和幼儿双主体在评价中逐渐发生变化并成长时,幼儿园的优质教育也油然而生。评价给优质教育注入了“活力”,这活力依存于教师和幼儿的同质发展。

二、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首先,评价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随着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过程中得以显现,他们在理论学习中逐步学会了对评价结果的检验,用理论检查评价程序的每个步骤,学会了分析诊断,有效改进评价方法,用实践去寻求评价中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在解决症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优质教学提供保证。在学会撰写评价报告及重构评价元素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期间,伴有各类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其次,评价给教师的教学能力注入了活力。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他们从教学的一元走向多元,从关注一个活动走向对整个活动主体的研究,从关注幼儿的具体活动转而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完成教学任务转而探索教学的本源。也就是说评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表现和幼儿的认知发展,评价信息所拓展的不同纬度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评价中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善、教育风格的确立等,都对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反过来,评价给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舞台,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活力。

三、评价为幼儿认知发展提供了保证

第2篇

关键词:语文;人文教育;溯源;发展

教育可理解为一种价值观引导下的活动,围绕这种价值观展开的教学活动才更有意义,固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极为重要,但这背后以怎样的精神来推动才是核心。

一、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的根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先秦时期形成的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形成的标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主题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人文精神的存在,周人在对夏商以来统治技巧总结的基础上,将目光由“天”转向“人”。到春秋战国时代,管子率先提出“修旧法,顺民心”。至孔子时对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所讲的“仁者爱人”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更是为后世“以德治国”的正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思想较多保函了人文精神的精髓,其具体表现在“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的思想之中,分别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价值。到了汉代,“德治”、“仁政”的思想更被用作为政治方针,成为规范人们言行的社会法则。唐代更是注重文人的素质和修养,丰富了封建的正统思想。总体上,人文精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始终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着。

二、道德至上――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质

中国人文精神的崛起源于对神的崇拜逐步削弱及对天命的怀疑。那么,在神鬼受到怀疑之后,究竟由什么来指导人事,决定国家的命运呢?这就是“德”。

德作为一个政治范畴和道德范畴出现在周代,周人在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时,认为是周王用德,所以得到“天”的任命。周人因此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而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德的权限进一步扩大化。除政治领域外,道德在文学和经济领域也具有相当高的力量和权威。

文学方面,隋唐的古文运动明确打出了“文以载道”的旗号,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界定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上,认为道德高于经济。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人自身道德的完善,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在于对自身道德本质的修养和践行。后林语堂指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有三个要素:其一是对于人生目的与真义有公正的认识;其二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以此目的为指归;其三是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在于明理。至此,人文精神与道德至上的结合,就产生了道德的理想主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道德都是一种“绝对命令”,具有最高的价值,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特征所在。

三、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

对比传统人文精神更强调人的集体利益,当前的人文精神有更广泛的内涵。在人文教育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培养已进入课堂,语文课程作为最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①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的过程,即是让学生学习和内化为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过程。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标志。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语文课程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肯定学生自身的价值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学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善于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平衡语文知识与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语文新知识,其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从而更好的指导语文实践。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常用工具书搜集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所占有的资料对文学作品加以分析,从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获得需要谋求语文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

(三)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完善个性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是直观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从而使其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体现。

不仅如此,语文人文教育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纵观我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从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来看,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可以说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人文精神又被赋予了更新的更高的内涵,这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人文教育的审思[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农村教育;人力资源

2003年2月14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战略构想与具体行动方案,这个报告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要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只重视学历教育显然不适应我国农村人口教育实际,我们深深地觉得成人教育的担子非常沉重,成人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农村成人教育在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了解国家政策。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农村人口的人才培养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农村教育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低,严重制约农村脱贫奔小康目标的实现。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的主体仍然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占从业人员的75%左右,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尤其是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有近半数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陈至立2003年9月19日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开创我国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中强调,“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显然,现在从事农业生产也被看成是一种职业,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整体实力提高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中国的教育要从“点”走向“面”了。因此,我们必须看清教育发展形势,提高认识水平,把教育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农村教育的发展,群策群力面对农村教育的严峻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促进农村教育上新台阶。目前国家已经把发展农村教育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是改变农村成人教育现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对广阔的农村,多样的知识需求,知识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缜密程度,都昭示着农村成人的非学历教育变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单位必须改变过去的学历教育观念,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创新,以满足农村教育上的需求。

二、转变办学观念。更新办学思路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自1978年在全国各地恢复以来,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需要,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专和本科专业人才,使我国的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个阶段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都是以满足学历教育为目标,即学历要达标,这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有调查表明,我国80%以上的成人是出于职业进展的动力而参加学习的。这个时期的成人获得高一级学历,是政府要求达标,然后是自己想办法去上学,是学习者主动要学,高校成人教育部门提供学习的机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教育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性,务必牢牢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市场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改革,推进我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导向应该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要坚持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培养出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生产、服务于农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发财致富,而发财致富的原动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具体表现为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的生长点。

传统的成人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向正规的本科教育看齐,结果是当前的农村的成人教育理论脱离实际。所成人教育进人农村的条件是变发展学历教育为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大课程的实用性.将课程同农民致富实际相结合。成人教育只有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才会大有作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了解农村人口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灵活办学形式

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渴望有发展的机会,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给求知者放宽教育政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农村中的成人教育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国家的发展计划,“每年培训农民超过]亿人次,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二项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实施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面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巨大开发潜力.成人教育即非义务教育的群体相当大。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寻找适应农村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改变高校成人教育与农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因此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思想要创新,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变我等着学生来找为我走下去找学生。变我想教学生什么为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学校是服务机构,要和乡镇村等机关、企业建立互动机制,形成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在管理上要有创新,这里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而采取的。

四、了解农村发展的形势。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面对复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选准农民所需,开展技能教育。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使受教育者能在有限的时问内获得多种信息,掌握等多的实用技能。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能力为目标,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学习者寻求就业的最佳途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选择或编写适合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的教材,内容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有利于学习者自学;教学计划以实际需要为根据,符合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摆脱过去普通成人教育的模式,以应用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重点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管理应该规范化,避免成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一一工学矛盾的现象;选聘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教学方法要改变学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枯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学员求知的上进心里,实施教学。学习动机明确是其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灵活使用各种教育方法,把难点讲清楚;正视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由于年龄、文化层次、认知能力等的不同造成的基础知识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学态度要和蔼、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巧妙地消除其自卑心理.认真地做好咨询和解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