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探究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自2007年起,课标版《语文考试大纲》也在原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根据考纲解释: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概括一下,主要是从“作品意蕴”“背景意图”“自我见解”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吸收,也不是单纯的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应对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自然不能仅靠高三一年相关模拟题的强化训练;提高探究能力,应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其重中之重,则是师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长期富有实效地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须致力于培养探究的兴趣、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明确其特点与基本理念,掌握探究的常用方法。
这里,试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谈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典型的探究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首先,自然是切实利用好课文后已有的探究题。审读苏教版必修二中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基本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下面试择其要者,作一个归类:
1.发掘意蕴型。
《我与地坛(节选)》――(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是怎样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祝福》――(阅读鲁迅的《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是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交流看法。)
2.探讨意图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阿房宫赋》《六国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金岳霖先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3.提出见解型。
《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
《荷塘月色》――(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学习材料”包括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等4则)
《林黛玉进贾府》――(下面是清人脂砚斋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作的评点,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附有评点5则)
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注重引导高中生“联系已知”“结合材料”并“扩展阅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在“比较”和“讨论交流”中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可针对课文,自行精拟思辨性强、思维含金量高的探究题。请看笔者就必修二课文设计的部分实例:
《我与地坛(节选)》――(第二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表意上有什么区别?)
《说书人》――(有人评价师陀的《说书人》是“一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祝福》――(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相会,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就摘下那玉,狠命地摔去,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请探析这个情节的重要作用。)
自拟探究题,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探究的追求和能力。同时,既然名为“探究”,那么所拟题目就得体现探究的基本特点,具体包括:(1)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2)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做拓展。(3)答案的个性化――鼓励个性化阅读,即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4)答案的多元性――因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为真正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另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其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观念。
二、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增设“探究”环节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索,以实现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旨归如何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探究,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语文探究。
为使阅读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尝试的两种做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辅相成;主问题设置与小问题分解有机结合。例如针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探究学习的: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两个问题:
1.小说中“我”被锯掉了双臂和右腿,如果写锯掉的是“双腿”,表现力上有无影响?为什么?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在作业本上:(1)疑义相与析(课文难点解析),要求选取文中两到三个疑难点加以解析,也可再提读不懂的一两个问题求解;(2)妙处亦可言(课文妙点揣摩),要求选取若干精彩之笔作评析。
(二)课堂学习环节之一 ――交流预习所得,把握学生的认识程度;
(三)课堂学习环节之二――师生共同选点探究。比如:
1.第七段末句写到希特勒画像,有什么用意?第三十四段写“也许用不着我讲……”,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
――表明各个城市都有;说明处处可见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
2.第四十九段写“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必须”有什么意蕴?
――典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眼下正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3.文末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
――①提供了一个见证人(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②表明从小的到老的,一个都逃脱不了厄运;③突出了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戏剧性的一种强化;④前伏后应,联系前文看,更觉文思缜密(前面多处写到“烟草”味)。
(四)课堂学习环节之三――基于创作背景,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认真反思自己的预习作业,写得不到位的建议重写。
三、在探究实践中悟出探究的方法
探究,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说是“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理念: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不是断章取义的胡思乱想。探究的基础是文本,文本的意义具有多维的阐释途径,但意义本身(文本内涵与作者创作意图)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作品阅读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的中学生,更何况是学会领悟与吸收。换言之,文本解读虽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应避免对一些传世名篇进行令人啼笑皆非的“创造性误读”。
还要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比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重在立足文本。首先,要懂得“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并善于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其次,应丰富知识积淀,了解一些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指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及人的理想等方面)。最后一点,明确探究路径:留意文体特征;分析内容方面有哪些暗示;琢磨主要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林黛玉进贾府》中“摔玉”这一情节的丰富意蕴,可看出它既照应前文的“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构成这一回目内容的;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埋下伏笔(后来宝玉冷落《四书》《五经》,厌恶仕途经济,甚至把家庭给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统统“摔”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摔”,“摔”掉了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也“摔”出了黛玉的美(表现出黛玉在宝玉心中是何等的与众不同、光彩照人,且为宝黛二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改变教学模式,树立探究意识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提倡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养成探究意识的基础。
如: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材上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然后再做实验,最后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为此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我们要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并不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我们要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呢?”我让同学先做实验,然后再测量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占整个广口瓶的几分之几。我又设置了如下问题:
红磷为什么要过量?
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是1/5?此实验体现了剩余的气体主要有哪些性质?
在讲到碱的性质时,我又设置了问题:如何用硫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
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得到了放松,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巧妙激发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例如,学习水电解实验时,理论上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2,实际上细心的同学发现实验初期二者的体积比并不是1:2,这一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我让同学们查氢气与氧气的溶解性表,发现氢气的溶解性远远小于氧气的溶解性,答案也就自然得出了。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现象分析,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也促使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深挖课本内容,提高探究能力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因此灵活运用教材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烧水的锅炉为什么要经常清洗?如不及时清洗会有哪些后果?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后应如何处理?拓展到氢氧化钠使用的注意事项。讲到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联想到久置澄清石灰水瓶内壁白色固体的清洗。联想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鼓励学生猜想。如:讲到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不能被吸到原子核上而在原子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讲到“用带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大多数微粒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少数微粒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极少数微粒被弹回”。由此体现了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猜想和质疑,我都及时地加以肯定、称赞和鼓励。
3、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讲解金属与稀酸反应时,练习绘制反应时间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图像,体会金属活泼性不同,金属与稀酸的反应速度不同。为了使学生顺利解决图像问题,避免思维定势,让学生分析镁和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
4、增强动手实验能力。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己设计二氧化碳的发生、收集装置,设计检验及验满的方法,并动手操作,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给仪器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略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