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范文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纺织服装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

第1篇

关键词:中国;对俄;服装;贸企;转型;升级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2年中俄贸易额为23.36亿美元,2011年跃升到792.5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34倍。而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的数据,2012年1月~2012年9月份,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就达648亿美元,增长7.5%,中国已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俄贸易增长主要因素是石油产品、机电产品,而中俄传统贸易的纺织服装产品,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贸易额却在逐年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的纺织服装贸易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下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对俄贸企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应对挑战、寻找机遇,更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一、 中俄纺织服装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回顾20多年来中俄纺织服装贸易状况,主要是以民间推动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增长期。从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到1998年,由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刚刚成立,经济一片萧条、人民生活用品严重短缺。而此时中国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商品已相当丰富,商品价格也相对低廉,再加上市场比较开放,中俄纺织服装贸易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当时,北京雅宝路以使馆区为依托,黑龙江、新疆以边贸为依托,加快建设以对俄为主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步伐,外贸公司和个体商户也都大力开展对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出现了批发零售、灰色清关、专列运输、包机包税、现汇结算等多种贸易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每天来雅宝路采购的俄罗斯客商就超过2 000人,物流公司达300余家。与此同时,俄罗斯包括莫斯科、叶卡捷琳堡、圣彼得堡等在内的一些大城市,也应运而生了像伊斯麦乐,留比例诺、卢日尼卡、萨达沃等大型纺织服装批零市场,辐射中东欧国家,中国中低端纺织服装产品几乎占到俄罗斯市场的80%以上。

第二阶段,缓慢增长期。1998年~2007年,相比第一阶段,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究其原因,除了俄罗斯还未摆脱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相对乏力,国际经济危机和俄罗斯本国推出的纺织服装工业振兴计划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998年,为遏制国际游资炒作俄罗斯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将年内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放弃卢布汇率9.5卢布兑换1美元上限,实行自由汇率政策,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结果卢布狂贬70%,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国际巨额游资炒家元气大伤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震荡,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由于中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是以美元现金结算,因而汇率大幅贬值在带给众多外贸企业惨重损失的同时,更是重创中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再加上这期间,俄罗斯为提振经济,提出了振兴本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振兴方案,并推出包括优惠贷款、设备改造、降低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数量等在内的一系列扶植政策,目标是减少进口,将俄国产品本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5%左右。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俄第一次遭遇增长危机。

受上述因素影响,结束了前期高增长态势的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开始进入平缓增长期。

第三阶段,发展瓶颈期。 2008年至今,中俄纺织服装贸易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这一方面是因为高企的中国原材料、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使得贸易综合成本明显升高,挤压了对俄纺织服装贸易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和其他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俄方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2011年12月,俄罗斯加入WTO,按照世贸规则,俄罗斯需全面开放市场,降低关税,融入国际竞争。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的产品开始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俄方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民间贸易行为的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2009年10月17日,位于莫斯科东部的伊斯麦乐纺织服装批发大市场发生大火,过火面积近1 000平方米,虽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国际影响巨大。为此,俄罗斯内务部、海关总署、总检察院和安全总局召开联席会议,开始严格整顿俄进口商品秩序,严厉打击“灰色清关”,查封了该市场仓库的6 000多个集装箱,价值二十多亿美元产品,一些中国商人损失惨重。从此,俄罗斯最大的伊斯麦乐基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全部永久关闭,中俄特色的灰色清关贸易基本上画了句号。

二、 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 贸易市场推进需要中国贸企转型升级。多年以来,由于俄方原因,占中俄贸易很大比重的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的是灰色清关。双方海关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贸易市场的真实情况和数据很难准确掌握。即便如此,中俄两国纺织服装贸易热度依旧不减。

以北京雅宝路市场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其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纺织服装贸易基地,在东欧国家很有影响。该市场现在有9家专业市场,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商户和公司合计近6 000家,上下游合作的工厂或银行、物流公司等服务机构上千家,整个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11年雅宝路市场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外贸培育的基地之一,是北京朝阳区中国对俄贸易窗口。乌鲁木齐对俄纺织服装市场、黑河对俄纺织服装市场等也都容纳了上万人就业,每年对俄贸易超10亿人民币。而俄方专门从事中俄贸易就业人数也超万人。

任由如此规模庞大且事关中俄两国民生的贸易市场自由萎缩,并不符合两国的利益。更何况按照中俄双方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15年中俄的双边贸易额要达到1 000亿美元,2020年更是要达2 000亿美元,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前景依旧乐观。因此,中国贸企需要做的就是修炼内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2.抢占俄市场需要中国贸企转型升级。就纺织服装产业来说,中国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纺织服装生产历史悠久,对俄综合优势明显,且可长期保持。俄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国际市场原料和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俄收益巨大经济在能源工业的推动下,俄经济亦开始复苏,2011年俄GDP达543 690亿卢布,同比增长4.3%,按折合汇率测算,人均达到12 939美元。按相关部门的统计,俄每年在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可达530亿美元,其中,服装类约360亿美元,纺织品类约170亿美元。另外,由于俄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严寒,有的地方冬季甚至长达6个月以上,这使得俄对裘皮及皮革制品的需求异常旺盛。俄每年的裘皮大衣消费量可达到1 000万件以上,市场潜力巨大。虽然俄现有纺织服装厂近3 000家,规模以上企业有60多家,但由于各种原因,年纺织服装年产值约100亿美元,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20%左右。而中国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就有3.6万家,产能世界第一,可以和俄形成良好的互补。对中国纺织服装贸企来说,这都是巨大的商机。只要紧抓住俄纺织服装市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转变,对俄市场依然大有作为。

3. 俄消费结构变化倒逼中国贸企转型升级。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市场之一,目前俄罗斯的人均购买力已上升到欧洲国家第6位。俄罗斯服装市场的消费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由早前的“金字塔”结构演变成目前的“枣核”结构。高消费阶层约占10%,中档消费阶层约占70%,工薪阶层消费阶层约20%。主要特点是: 高档消费阶层对服装的要求是质量好、品味高、设计时尚、个性突出;中高档消费阶层对服装的要求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设计新颖,体现人性;工薪阶层消费者对服装的基本要求是价格较低,舒适大方。目前俄纺织服装市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中档价位服装的比重每年的增长幅度在25%~30%。中国贸企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俄纺织服装市场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更好地掘金俄市场。

三、 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转型升级的几种类型

1. 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多年来,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最大的优势是物美价廉。而这种相对优势的保持更多地依赖于适度的产品成本控制。也正源于此,一直以来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商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在档次比较低的所谓高性价比商品上,但获利并不多。然而,欧美国家知名品牌每年出口到俄罗斯的高档服装几千万件,价格远非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所能比。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欧美产品中,很多都是贴牌的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销售渠道上来说,都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稳定占领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型升级。

2. 向资源整合型转型升级。今天的俄罗斯纺织服装市场,已是买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固守原有的方式和渠道,不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贸易商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面对新形势,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应积极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可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如兼并收购整合中国及俄罗斯市场,包括产品设计、原料供给、产品加工、甚至批发市场等环节,同时在贸易终端市场,不断巩固原有经销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机会,培育新的经销商,并建设国外直营网络,提高产品迅速覆盖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横向一体化的方式,加强与俄本土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俄当地各种资源,挖掘和利用好俄方合作伙伴的各种资源,降低公司在俄市场的经营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3. 向品牌打造型转型升级。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服装符合俄消费者需要,但质优价高的中国纺织服装俄同样需要。要长期保持中国纺织服装对俄市场较高的占有率,逐步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十分重要。当然,品牌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有志于此的中国贸企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中心,密切关注欧美包括俄在内的服装时尚潮流,掌握消费者最新需求趋势。其次要有自己的定价和竞争策略。再次要努力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依托各种传媒手段,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4. 向技术创新型转型升级。经历1998年和2009年两次金融危机洗礼仍屹立不倒的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公司或商户,大多数具备了“贸工技”运作能力。如今,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一线产业工人短缺的双重考验,对他们而言,实现技术创新就成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选择,而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成为最好的生存路径。为此,有条件的国际贸易市场,要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律,在政府的主导下,合作建立产业孵化基地,组织有关技术专业人员,大力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并建立国家新技术新工艺的政策机制,社会风险投资机制等等,使之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在纺织服装新产品功能性和替代性面料开发以及复杂性新款产品批量生产方面,要大胆引进新型设备,比如推行服装模板化作业 ,利用服装CAD软件与切割设备,实现快速开模智能化,助力贸企优化产业模式,提升产业效率,达到产品标准化作业。同时,贸企也要推行信息技术,尤其是EPR 信息技术建设方面要有投入,要有技术创新,以加强产业链管理,这是引领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着力实行以技术创新将是支撑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向网上贸易型转型升级。长期以来,中国对俄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通常采用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如代销、赊销等方式进行,在网络交易和全球B2B电子商务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对于众多纺织服装贸易企业来说,网上贸易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荐的贸易模式。有调查结果显示,新一代的俄罗斯商人的确更喜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了解产品信息。这对传统的纺织服装贸易商来说,向网上贸易转型升级,无疑是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北京雅宝路市场也已也专门建立了雅宝365网站,致力于为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开辟专业平台。目前已获得业内人士认可,取得了初步效果。

中国对俄贸企转型升级,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俄纺织服装市场变化,实现新一轮贸易增长。中国对俄贸企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经营大环境变化的严重性、紧迫性,树立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从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如果大部分贸企经过3~5年能够实现转型升级,那么,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郭燕编著.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7.

2.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2011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3.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著.白洁等译.俄罗斯重振雄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编.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

5. 刘旭著.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第2篇

就纺织服装行业本身而言,优厚的政策支持以及长远的低成本高利润优势,使得服装专业市场的开发得到众多地产开发商的青睐。加上时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东南沿海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朗,纺织服装流通渠道也逐渐由粗放向集约进行渗透,这给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大批同质化较严重的服装专业市场在短期内纷纷涌现,投资减少、招商难、运营难的现实困境接踵而至。很多地产商为了维持短期内的资金回流,不惜采取盲目鼓吹市场前景,迅速实现商铺成交,之后就“甩手”不予管理的方式运营服装专业市场地产项目。在这样的格局下,如何依靠行业各方的力量,实现这些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中兴,避免“只生不养”导致已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夭折,成为当前服装专业市场本身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审视时局:转型升级之殇期待新模式出现

审视当前大批量涌现的服装专业市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数目众多的服装专业市场“航空母舰”大部分只是徒有其表,它们沿袭传统的服装专业市场经营方式和定位特点,并未真正具备发展一个中兴的服装专业市场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这些新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往往强调短期利益的回收,经营方式单一以贸易为主,经营载体以实体店为主,采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以原始的 “三现”(现金、现场、现货)为主,难以适应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变化。

近期,全国各地涌现的这些运营不和谐的服装专业市场崛起与建成往往声势磅礴耗资巨大,而衰落垮掉的速度也同样迅疾。整体而言,这些新涌现的服装专业市场在数量上的增加虽然提升了商界对服装行业本身前景的认知,很多人都看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但其崛起的高速和没落的迅疾也使得业内人士反思。无论是规划服装专业市场建设的各个地方政府,还是投资服装专业市场的开发商们都逐渐意识到,以往的服装专业市场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整体趋向。这些依靠商业地产销售策划方式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对于新建服装专业市场需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变化了的市场环境根本无法给予很好的审视,只是一味盲目地筹建大规模服装商城,而从根本忽略了中国服装行业消费市场本身的需求。

这些骤然成型的“庞然大物”大多不具备支持旗下加盟的商铺进行品牌化营运需求,无法为加盟的商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引导其实现品牌系统化营运升级。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服装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行业本身一样,对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格局都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是更加注重市场的因素以及销售渠道的因素,产业细分正在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点。这就要求服装专业市场具备有效整合服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资源,借助渠道及运营服务提供,使得纺织服装行业具备更加有利的集聚优势。

“巨型”服装专业市场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纺织服装市场的这种基本需求。这样的格局下,当前我国的服装专业市场建设与发展本身遭遇到了转型升级之殇。如何实现这些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蜕变,寻找到新的服装专业市场规划运营模式,使其能够走上逐渐中兴,拉动整体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道路,似乎当前能够给出的答案只能是:尽快推出新的能够适应中国服装品牌消费市场现状与中国服装企业经营现状相结合的服装市场专业化品牌系统化营运模式,实现服装专业市场的整体转型升级。

探索出路:准确规划定位下的创新思维助力冲破迷雾

毋庸置疑,在我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格局下,纺织服装行业的消费者本身新的消费习惯、新的消费需求和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推动着整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方式的改变。专业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基于服装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趋势要求,在探索服装专业市场合理转型的过程之中将市场的因素以及销售渠道的因素考虑在内十分关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服装专业市场在筹建之初的准确规划定位,以及建成后日常运营的创新思维及模式探索。

“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转型要突出重点,做强服装特色市场和相关的服装面料、辅料市场。服装专业市场在规划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以及快速便捷物流系统建设的条件,缩短纺织服装产业整体供应链,打造科学高效的服装专业市场短流程终端。”河南省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在当前的纺织服装整体市场格局之下,“主题”、“创意”、“网络”、“商城”等关键词成为服装专业市场实现转型建设不可回避的要点。对于服装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品牌实体店和网店的有机结合是立足未来之根本。对于过去传统的实体服装专业市场内的商铺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要继续保持同时融入电子商务、三维商城、智能商业软件等新的元素,推进网络化数字贸易的普及。可以采取为商户同步开设网店的形式,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完善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无缝对接。从整体上针对已有的传统服装市场商圈进行系统转型与提升,构建服装专业市场、服装主题商城、服装购物中心和服装商贸综合体百花齐放的服装专业市场新模式,务求实现服装专业市场的中兴及辉煌。

“在服装专业市场规划定位过程之中,拓展纺织服装销售渠道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展贸结合,通过举办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全球专业采购展会、品牌商与商对接会,为加盟的商铺及企业提供时尚品牌流行、时尚品牌加盟、时尚精品批发的全球采购中心,摆脱过去服装专业市场单纯贸易模式的格局。”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指出,针对服装专业市场的硬件配套设施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针对销售终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商铺采购服务台、电子导购系统、消费者投诉站等服务性设施。此外,准确规划定位下针对服装专业市场的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应用、现代化物流方式及商铺彼此之间交流的平台建设也是实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转型的需要。

同步合唱:扎根专业市场携手打造品牌孵化基地

第3篇

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步入低谷,大部分服装企业面临寒冬。尤其是高库存问题,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整个服装行业,国内和国外都处于复苏阶段。国内市场终端销售、去库存、出口订单量未见好转迹象的情况下,明年形势仍然难以乐观。

纺织服装行业的高库存压力主要源于内需无力和出口低迷。去年我国整体社会消费品总体销量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的零售终端也不能例外。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去年国内大型服装公司出口订单量相对都出现削减,出口形势非常不利,三大贸易对象中只有美国市场有所增长,今年的出口情况依然难乐观。产量方面,增速最高的是纱产量,而色织布产量萎缩。进入下半年,纺织业和服装服饰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平缓或略有下降。此外,棉花价格对纺织制造业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上升期,服装行业整体价格偏高。并且在当前物流、地价、租金以及工资等众多因素提升下,服装价格仍有继续上升之势,但其速度和当前普通市民工资水平提升速度明显脱节。而消费者对于服装消费渐趋冷静,市场需求进一步减缓,库存压力就成为必然。

此外,服装行业还面临突出的供需矛盾。2012年以前,服装行业市场前景看好,尤其是内需市场火热,各服装加盟商基本都保有大量订货和存货。而进入2012年以来,虽然销量放缓,但厂家不能及时得到这种市场信号,仍然按照常规思维继续保持全力生产甚至增产扩产,造成供大于求。企业为了取得一份好看的报表,保证实现销量增长,只能通过包括折扣在内的各种方式给销售商施压,促使经销商继续保持高订货量,这就造成经销商的高库存压力。

市场需求和供给是一个负反馈的机制,从国内外服装行业现状对比来看,高库存压力的根本在于服装市场的销售体系。我国幅员辽阔,服装厂商想在各地区搞定当地零售终端,并与之建立起长远关系,势必会选择加盟商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前几年对服装行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这套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直接或间接导致决策滞后,产生供销失衡。反观国外,包括优衣库在内的大型服装商都采用直营模式,而并非类似于我国的加盟体系。相对而言,直营模式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监控零售终端,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为了减轻库存压力,各地区的零售终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优化升级,包括网购。但从长期来看,解决高库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通过调整生产环节,主动性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2013年各服装企业主要任务除了去库存化,更主要的是及时完成销售渠道改革,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渠道,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服装行业发展至今,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课题。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中小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而大型企业可以把厂房迁往东南亚或者我国中西部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此外,企业转型也应该更加注重高附加值,以及含设计成分更高的产品。

随着3D打印的兴起,及其在服装领域尝试性的应用,长远来看也将推动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3D打印在服装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无缝针织方面,而且成衣效果所见即所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装行业的成品水平。但由于其局限性,包括西服在内的大量正装目前还不能完全靠3D打印技术来实现。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的服装原材料是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包括原材料的供应都不比国际差。而国内企业的高端化路线之所以很难走出来,还是因为品牌建设不到位。“微笑曲线”的两端是设计和品牌,而这也正是国内服装企业所缺少的。

国内服装行业高端化路线,尤其是盲目性的高端化,也是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弊端。通过价格对比不难发现,国内衣服价格存在盲目虚高的现象。同样的品牌款式服装,国内价格会比国际价格高一倍甚至更多。

品牌服装企业走高端路线无可厚非,毕竟高端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但价格升高以后,势必面临消费群体的流失,尤其在当前中国,同样价格在欧洲或中国香港可以淘到更好的国际品牌服装,性价比会更高。国内部分服装品牌定价偏离市场消费实际,最终将影响行业正常发展。

国家城镇化政策的确立和逐步展开,对服装行业虽然没有直接利好,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工和地产成本上涨,居民收入也会提高,意味着国内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提升,这些地区的消费增长将继续快于一、二线城市,纺织服装企业在上述地区的竞争也会增强,尽早实现布局的企业才能占领先机。

第4篇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第5篇

关键词:服装  主要困境  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第6篇

5月28日,河南省服装协会组织的“锦荣·2013千人峰会话升级暨河南服装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以“开启河南‘大服装’征程,实现‘衣服天下’中原梦”为主题。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工信厅、部分产业集聚区、长三角部分地区服装协(商)会等领导,以及1000多家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大会。

“五大工程”助升级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在讲话中指出,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全国服装行业发展相对低迷,增速放缓,此种形势逼迫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品质。与去年不同,当前市场条件、环境、基础都发生了变化,服装企业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当前服装企业最为关键的是提升内生动力,注重服装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河南服装协会执行会长李刚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全省服装产业要抓住机遇,创新驱动,以实施“五大工程”为重点,继续围绕“炒行业、推品牌、造环境、赢政策”开展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品质升级、商贸繁荣,推动行业的全面升级。

一是继续推进“巧媳妇工程”。搭建订单对接平台,帮助各产业集聚区承接订单,推进“巧媳妇工程”,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二是实施“安家工程”,由锦荣置业开发建设的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封顶,企业即将入驻,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用地。今年计划安置300家企业,让其安居乐业。

三是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从20%做起,推动低端生产企业向中端发展,中端企业向高端品牌跨进。通过品质提升工程,使产品进入一线城市的百货商场。

四是实施“信用合作融资工程”,协会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力争实现30亿元低成本融资目标,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是实施“新兴市场拓展工程”,利用电子商务,开拓现代销售渠道。抓住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兴市场机遇,抢占终端市场先机。利用郑州时尚潮流新地标——建文汇美尚城,引入韩国经营理念,结合本土服装产业优势,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今年,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已获国家批准,引导企业率先导入,实现服装市场的多渠道、多元化。

“转”字当头显成绩

李刚指出:“回眸2012年,如果用一个字来盘点,那么‘转’字最为贴切,服装行业在转移中求生存,在转移中求提升,在转型中求发展。”河南省服装协会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助推省服装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了解,2012年6月,“巧媳妇工程推进办公室”成立,帮助本土企业承接沿海订单,协助政府和厂商把服装厂建到各县产业聚集区,把生产班组、流水线工段下移到乡镇、村庄,让农村大量的巧媳妇转化为产业工人。同时,把巧媳妇工程与加快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扩大产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企业与政府对接,推动产城互动,中原崛起。目前,“巧媳妇工程”在台前、荥阳等多个试点初见成效。与此同时,河南省服装协会还配合政府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话活动”;帮助县区招商,与信阳平桥区、扶沟、淇县、光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命名光山县为河南省“羽绒服生产加工基地。”

通过开展行业调研,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企业召开座谈会,分析形势,制定措施,应对挑战。例如,2012年6月份,协会兵分五路分赴广州、杭州、沈阳、株洲、重庆五大服装市场调研;针对行业热点、难点,组织两场峰会;开展用地需求调查,为企业安居乐业出谋划策。

2012年,协会启动“安家工程”,目前仅郑州就有700余家企业申报用地需求,300多家企业提出购地建房申请。去年9月,协会成立了“银企合作融资服务部”,现累计为300余会员单位从民生、中信等银行贷款3亿多元。

由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郑州)国际缝制设备、面料辅料展览会规模达到1.2万平方米,来自国内外的参展企业500多家,3万多个专业买家到会参观。组织台湾地区面料与河南服装企业对接和首届中国(郑州)·韩国服装周;总投资二十二三亿元的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于去年10月开建。此外,协会积极开展品牌表彰、推介和宣传活动,提高了河南省服装品牌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知己知彼 决胜千里

2012年,河南省服装销售总收入700亿元,服装总量保持30%以上的增幅,高出全国增幅26个百分点。然而,与邻近省份相比,销售总量差距仍然很大。例如,山东省服装年总销量为3130亿元,而江浙、广东更多。而且,河南省服装起步晚、底子薄,在产品结构、门类结构急需补足短板,特别是男装、休闲装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产品的档次与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之间仍然差距巨大。

尽管如此,河南服装行业发展迅猛,优势较为明显,前景非常好。陈大鹏分析指出,随着我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河南服装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河南交通便利,辐射力强,物流成本全国最低;河南作为拥有1亿人口的大省,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迅速,为服装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天时、地利、人和” 为河南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河南服装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不仅如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重视服装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前所未有。在当前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省180个产业聚集区三分之一都拿出大量土地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区”。

会上,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与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河南服装市场拓展升级,扩大河南服装行业市场影响力。现场,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工信厅分别扶植政策信息,江苏苏美达集团、中国毛衫联盟分别了订单转移信息,为省内相关服装企业提供合作的机遇。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服装业  中小企业

        0 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 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 政策环境分析

        3.1 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 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 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 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 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 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 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 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 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 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 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 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 rees,jon 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第10篇

在威尼斯北部的特拉维索市创办了一家小型企业,开始生产混纺羊毛衫。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就发展成为在多个国家拥有投资、产品种类千余种、特许经销店3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的大型商业帝国。该公司能在国际服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不断发展壮大,个中奥秘值得探寻。

生产组织体系别具一格

比娜顿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各类便装,其中包括羊毛衫、针织外衣、棉 T恤衫和牛仔裤。与高档时装不同,便装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和花色上,对面料和款式的要求不高。比娜顿公司独特的生产组织体系使之能够在便装市场竞争的焦点上保持明显的优势。

该公司的生产体系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就内部生产体系而言,主要包括设在意大利、苏格兰、法国等地的10余家工厂。各工厂之间根据其生产条件和区位优势实行分工协作,承担某种产品或某道工序的工作。例如,棉衬衫在冯泰尼生产,成衣染色集中在庞扎诺,在苏格兰的工厂只生产开士米针织物,在法国的工厂只生产羊毛衣物并在法国销售。这种公司内部跨地区、跨国界的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各国和各地的相对优势,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

比娜顿公司在生产方面的优势主要还是来自其庞大的外围生产体系。在比娜顿周围聚集了数以百计的承包商、分包商、中间服务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家庭包工者。除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染色等关键环节和部分复杂产品的生产外,比娜顿将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外围生产体系完成。目前,这些外围公司承担了公司羊毛制品工作的40%,缝合衣物工作的60%,以及成品最后处理工作的20%。公司每年支付给这些外围单位和个人的款项是公司的直接劳动费用的6倍。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比娜顿为核心、涉及数百家承包商、分包商和众多家庭包工者的生产体系与典型的企业集团有本质区别。它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组织,比娜顿公司没有外围公司的股权和控制权,企业之间行动上的协调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中小企业对大企业有很大的依赖性,由于其生产能力的限制或缺乏必要的销售网络,它们很难将制成品直接打入市场,因此,自愿加入到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中,为比娜顿承担某些产品的生产或某些工序的工作。它们的发展取决于接到比娜顿订单的多少,与之俱荣俱损。

当然,这种独特的分散的外部生产体系也为比娜顿公司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增强了公司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全球范围内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企业努力增加产品花色品种,小批量多品种已成为许多行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业通行的战略,而比娜顿公司内外协调的生产体系为其推行这种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娜顿公司可以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将众多花色的产品交由外围生产者完成,从而能够在不用增加大量投资的情况下,尽快形成协调的系列化产品。其次,提高了生产率,节约了费用。在纺织服装业,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在不少加工工序上,中小企业和家庭包工者的生产效率甚至超过大企业。同时,外围生产者所需的设备投资、照明费、运输费、保险费等均由他们自己承担,这为比娜顿公司节约了不少费用。正是由于这个外部生产体系的存在,使该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只相当于欧洲同类厂家的80%,与亚洲国家的厂商大致保持同等水平,大大增强了价格竞争能力。再次,降低了经营风险。当市场需求旺盛时,比娜顿就扩大外围生产者的数量,增加订单。扩大生产所需的投资和人员的增加,由对方负担。当市场需求萎缩时,公司可以很容易地中止与承包商等的业务联系。这样,公司将市场经营的风险转嫁到众多的分散的外围生产者身上,降低了市场需求变化对公司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大多数承包公司和分包公司是部分或全部由公司职员所拥有,而且这些公司的不少从业人员都是比娜顿公司员工的亲属,这对增强比娜顿公司内部员工的向心力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组合

顾客是企业的上帝,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比娜顿公司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特点的十几大类、数百种花色的产品组合也是公司取胜的重要因素。

比娜顿的经营哲学是开发一组有足够宽度的产品线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娜顿公司的目标市场集中于年轻消费者,它生产的标准化的色彩鲜艳、款式新颖的服装曾一度深受各国青年的喜爱。进入八十年代后,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发展使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传统经营方式不再适用。在此情况下,比娜顿一改以往作风,追求更深层次的市场细分化,将传统的年轻消费者市场进一步细分为男性和女性市场,并结合各国和各地区年轻人在消费偏好上的差异,提供不同的产品。比如,投放到德国、英国和美国的产品突出便宜易洗、经济实用的特点,而在意大利和法国销售的产品更多地强调款式和色彩。此外,公司还开发一条“012比娜顿”产品线,专门生产系列儿童服装,打入不断扩大的儿童市场。与此同时,公司还十分注重通过协调产品特点和销售环境树立产品形象。儿童服装大多在装饰着各式各样动物图案的专营店销售,为成熟男性推出的“西斯里”系列服装只在以“西斯里”命名的商店出售,而女性服装则通过取名为“美赛莉”的商店销售。

比娜顿的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没有订单就不生产,没有市场的产品及时淘汰。在各个细分市场上,公司每年推出的产品种类和花色都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具体的做法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基本选择”阶段。在每个销售季节到来的7个月前,公司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大约600种不同花色的产品,然后组织公司设计、生产、销售部门的经理和商,举办预先展示会,要求他们对600余种产品的市场前景做出分析和预测,其中约有 I/4的产品要被淘汰。剩下的产品每种只生产少量,由地区经理们展示给销售商,并经由他们介绍给零售商。各零售商根据公司提供的样品,提出定货要求。这个过程大约持续2个月。接到客户定货后,公司立即着手制定一个粗线条的生产计划,安排原料采购及与承包商洽谈,确定交货日期。定单生产经过安排,可以保证每个商店在销售季节开始时得到定货数量的80%到90%,其它部分则在销售季节中陆续送到商店。

由于比娜顿公司要求客户在销售季节开始的7个月前就准备具体的定货单,因而给客户 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调整他们实际向顾客推出的花色品种。在此阶段,如果客户和商收集到有关消费者偏好的更多信息,公司允许他们对已经定下、且已织好但尚未染色的服装重新指定颜色。这部分花色品种的改变大约占最初定货的30%左右。

第二个阶段称为“闪光采集”。当销售季节开始后,若发现顾客提出商店买不到的样式和颜色组合,公司可以立即予以补充。当然,公司在决定推出这些新的花色品种时,要听取各个商和零售商的具体意见和要求,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看,每个销售季节开始后新推出的花色品种约为50种。

第三个阶段叫“再增花色品种”。在进入销售季节的较晚时候,若某些产品脱销,公司可接受客户追加的定货单,并迅速组织交货。对春夏销售季节来说,“再增花色品种”大约在3月份。从公司接受新增定单开始生产到完成交货,一般需5周时间;对于某些特别产品7天内就可以完成交货。

在每个销售季节的销售总额中,“基本选择”阶段确定的产品占80%,后两个阶段增加的产品约各占10%。尽管这种从销售季节开始前到开始后进行的持续的动态的产品组合调整给公司内部管理,特别是部门间的协调带来了不少困难,但它却无疑增强了企业产品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为零售商销售公司的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销战略与众不同

通畅的销售渠道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任何一家生产性企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高效的分销网络。比娜顿公司正是凭借其在世界各地构筑起来的由70多家商、3000多个零售店组成的庞大销售网络,将其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的。

传统的分销渠道是由商、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比娜顿公司的创办人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分销模式的弊端,众多的中间商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远远地隔离开来,对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成立初期,该公司就大胆地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分销战略,他们撇开大型的中间商,通过商,直接将产品卖给众多颇具特色的小型特许专营商店。

在准备进入一个地区市场时,该公司首先要选择一个商,由他负责推动该地区比娜顿零售网点的发展。商可以与当地较小的投资者和有“比娜顿思想”的商店经营者建立合伙关系,对一批商店进行监督管理。公司不对零售店进行直接投资。公司规定,商可以从公司通过其零售网点实现的销售额中抽取4%的佣金,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从他们拥有所有权的商店中按比例获取利润。

对商来说,他们要负责招聘和帮助培训商店经营人员;向客户展示比娜顿的样品,将各商店的定单集中起来,反馈给公司;监督检查各商店的销售和定价情况。比娜顿与商的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很少有商因为未达到公司目标而被替换掉。

零售商是独立的法人,与比娜顿公司没有隶属关系。被授予特许经营权后,零售店不必为使用比娜顿的名字而向该公司支付任何费用,也不必按销售额或利润额的某个百分比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但是,公司要求这些商店只能经营比娜顿的产品,而且要保证达到一定的销售水平(相当于每年3500件服装),同时还必须遵循公司提出的售价比成本高80%的规定。

公司对零售商的选择十分独特。公司总裁卢西阿诺·比娜顿先生说:我们已经使一种新型的零售商变得重要起来。他几天以前也许还是一个花匠或一位理发师。他以前的职业并不重要,但是他必须有在一个比娜顿零售店中工作所需要的那种恰当的精神和态度。理想的比娜顿零售人员应该年轻,而且显示出一种潜力,能够与比娜顿一起成长。

所有的比娜顿零售店都要求使用统一的标记和遵从基本的推销观念。尽管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13000多家比娜顿零售店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很好地体现了比娜顿的经营思想和作风。每家零售店的内部设计和外部装潢都采用了统一标准和模式,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商品都陈列在顾客伸手可及的地方,供顾客自由触摸和试穿。公司领导认为,采用开放式的陈列布置,服装的颜色和式样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刺激年轻顾客的购买欲望尤其有效。

第11篇

    关键词:纺织行业;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

    一、纺织行业背景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一)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国际上,美元急贬、人民币相对升值,原油价格跌宕起伏,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宣告着重大改变。

    伴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政策旨在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内销、出口等均呈现了回升增长势头。国内统一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行业向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形成了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了整体配套能力,缩短了交货期。

    纺织行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的特点: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层次不高,人力资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主要侧重于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如劳动组织、档案保管、考核升级、报酬分配等。

    二、纺织行业战略联盟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

    (一)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战略联盟

    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较少,技术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 国内纺织行业形成联盟状况

    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产业高度集群。已存在的联盟主要是:服装业企业之间的联盟,纺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盟,基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联盟。这些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人力培训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 纺织行业联盟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的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纺织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的战略联盟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国际性企业之间基于品牌建设的联盟将增加

    (2)因拓展高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联盟将得到加强

    (3)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建跨行业联盟将进一步发展

    (二)战略联盟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

    基于上述战略联盟发展趋势的考虑,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纺织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纺织制造业中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电脑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2、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纺织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忠诚度。

    3、严重短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

    纺织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两类型人才:一种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另一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解决前沿问题的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

    此外,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人才匾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经济贸易类、产品设计类等人才。

    三、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

    (一)招聘甄选的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招聘以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缺少设计研发人才。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应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要预先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作出预测和规划,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制定人员配置计划,将选聘、任用、培训以及人才储备等纳入统一的计划体系,促进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绩效考核的升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贡献,但其主要目标在于本部门的工作绩效。

    形成行业战略联盟之后,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变得十分重要。评估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按高层、普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

    (三)激励机制的升级

    传统的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低效,首先表现在工资激励缺乏力度。其次,体现在奖惩不够公平合理。这样,最终导致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造成人力资源的激励不足,没有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绩效考核相匹配,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不同激励对策: 1、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策:(1)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实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考评机制与薪酬机制相挂钩。(2)根据管理人员的业绩,逐步扩大其职责范围和适当授予其较大的工作主动权,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3)实施价值观管理。战略联盟之后的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价值冲突与对立频繁加剧。纺织企业通过对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2、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对策:(1)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2)建立健全激发科技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各项制度。(3)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

    3、一线生产人员的激励对策:(1)制订工作目标,并把薪酬中的个人奖金与工作目标完成度挂钩,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不断改善劳动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满足一线人员对学习各种技能的愿望,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3)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学习能力

    战略联盟之后的纺织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公司中形成学习型文化。营造一个增强员工对知识的渴求、确保知识得到持续的应用、扩散和创造的企业环境,进一步构建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五)人才保留的措施

    我国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人才大量流失。

    战略联盟之后,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一系列措施开展的同时,怎样留住人才,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从最高层到各华层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1. 事业留人: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发展目标,激发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量体裁衣"指导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助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

    2. 待遇留人: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制订出向各类人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独特的重奖机制。

    3. 机制留人:面对战略联盟下的纺织企业应该专门制订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管理岗位公开竞争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考评、评价、交流、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求以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4. 感情留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使各类人才从心底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融洽、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福英.纺织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山东纺织科技,2003,1.

    [2]马国忠.纺织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J],纺织科技进展,2007,1.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纺织行业;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纺织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了一些问题。实现战略联盟是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在实现战略联盟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等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的角度,结合纺织企业特点从总体上给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些建议。

一、纺织行业背景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一)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国际上,美元急贬、人民币相对升值,原油价格跌宕起伏,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宣告着重大改变。

伴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政策旨在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内销、出口等均呈现了回升增长势头。国内统一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行业向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形成了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了整体配套能力,缩短了交货期。

纺织行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的特点: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层次不高,人力资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主要侧重于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如劳动组织、档案保管、考核升级、报酬分配等。

二、纺织行业战略联盟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

(一)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战略联盟

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较少,技术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 国内纺织行业形成联盟状况

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产业高度集群。已存在的联盟主要是:服装业企业之间的联盟,纺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盟,基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联盟。这些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人力培训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 纺织行业联盟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的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纺织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的战略联盟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国际性企业之间基于品牌建设的联盟将增加

(2)因拓展高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联盟将得到加强

(3)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建跨行业联盟将进一步发展

(二)战略联盟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

基于上述战略联盟发展趋势的考虑,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纺织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纺织制造业中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电脑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2、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纺织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忠诚度。

3、严重短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

纺织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两类型人才:一种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另一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解决前沿问题的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

此外,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人才匾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经济贸易类、产品设计类等人才。

三、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

(一)招聘甄选的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招聘以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缺少设计研发人才。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应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要预先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作出预测和规划,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制定人员配置计划,将选聘、任用、培训以及人才储备等纳入统一的计划体系,促进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绩效考核的升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贡献,但其主要目标在于本部门的工作绩效。

形成行业战略联盟之后,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变得十分重要。评估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按高层、普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

(三)激励机制的升级

传统的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低效,首先表现在工资激励缺乏力度。其次,体现在奖惩不够公平合理。这样,最终导致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造成人力资源的激励不足,没有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绩效考核相匹配,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不同激励对策: 1、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策:(1)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实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考评机制与薪酬机制相挂钩。(2)根据管理人员的业绩,逐步扩大其职责范围和适当授予其较大的工作主动权,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3)实施价值观管理。战略联盟之后的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价值冲突与对立频繁加剧。纺织企业通过对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2、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对策:(1)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2)建立健全激发科技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各项制度。(3)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

3、一线生产人员的激励对策:(1)制订工作目标,并把薪酬中的个人奖金与工作目标完成度挂钩,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不断改善劳动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满足一线人员对学习各种技能的愿望,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3)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学习能力

战略联盟之后的纺织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公司中形成学习型文化。营造一个增强员工对知识的渴求、确保知识得到持续的应用、扩散和创造的企业环境,进一步构建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五)人才保留的措施

我国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人才大量流失。

战略联盟之后,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一系列措施开展的同时,怎样留住人才,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从最高层到各华层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1. 事业留人: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发展目标,激发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量体裁衣"指导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助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

2. 待遇留人: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制订出向各类人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独特的重奖机制。

3. 机制留人:面对战略联盟下的纺织企业应该专门制订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管理岗位公开竞争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考评、评价、交流、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求以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4. 感情留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使各类人才从心底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融洽、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福英.纺织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山东纺织科技,2003,1.

第13篇

[关键词]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牛鞭效应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服装加工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内有服装出口转内销压力,外有国际品牌竞争进入中国。我国服装加工行业中占大多数的是缺乏设计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企业资金来源单一、固定资产投资有限、流动资金占用少、利润率较低。服装类企业库存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例在20%~35%。库存成品占用资金现象严重,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现状

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在服装制造业中,中小型服装企业单位数占到总的企业单位数95%以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大多数是为国内外品牌代加工和生产部分自主低端品牌服装,多属于单纯加工型企业或应用服务型企业。以中低档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重数量、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业务不够精、不够专,普遍是粗放型经营。中小型服装企业主要是靠低成本占领市场,主要表现为品牌的弱化、产品技术上的克隆模仿缺乏创新、靠廉价的劳动力做低端产品、挣加工费,只能以数量求效益,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对山东某地区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DX服装企业进行调研,针对该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DX服装企业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服装成衣加工企业,企业凭着良好的信用、优良的服务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生产、销售各类出口服装,也广泛开展国内企业来料加工和企业自主进料加工业务。服装企业正常的库存比例为10%,而DX企业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一些外贸订单剩余服装、出口剩余服装、过季服装的库存问题已经成为DX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受市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金融海啸之后,DX公司外贸订单下降,库存高涨,企业难以负荷营运压力,急需消化库存产品来盘活资金链。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分地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已成为过去,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也日渐高涨,DX服装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压力。DX公司管理者也发现,这几年企业的艰苦创业打拼使得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销售额翻了几番,仓库也越建越多,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积累的利润都随着积压的库存品转移到仓库中了。

2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成因

许多服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库存问题,库存积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针对DX服装企业来分析,主要的成因有几个方面: 1 企业订单式生产中合理的库存浮动

DX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和国内来料加工等业务,有订单式生产的性质。服装加工企业中的订单式生产是要存在一定数量库存浮动的。这些库存成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不可能依据生产的数量与订单完全一致,那样是理想化生产。只能是生产的数量高于订单数,包括为客户准备样品、批量生产中替换次品。客户提出服装款式方案后,企业的样衣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小规模生产环节,生产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企业库存量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自身没有发现产品瑕疵,在交货过程中客户检查发现部分不合格产品时,企业可以迅速地进行抽换替补,将不合格的产品替换掉,这样才能防止交货时的意外情况,避免延迟交货。这一部分库存称之为尾货,尾货是指订单的剩余品。它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仿冒商品、残次品、洋垃圾,也不是旧货,而是合格的产品,但是超过了客户的正常订购数量,形成了仓库的积压品、过季产品和出口剩余产品。DX企业平均每个订单存有尾货20件到50件,每月订单在旺季时达300余单,淡季时也能保持50余单。可想而知尾货的存量之大。 2 企业自主生产中的季节性库存,喜忧参半

对于自行生产销售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服装具有很强的时令性、时尚性及地域性特点,与众多日常生活消费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企业必须提早一个季节甚至是半年作为周期进行生产。这会导致服装企业提早生产,产生一定的合理或正常库存。如果企业分析市场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提前生产出来的是适销对路的好产品,这样的库存其实应该是“假库存”。因为它们可以很快就能够卖掉,转变为现金。但是如果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不畅销,那么这些库存只能是变为压在服装企业老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3 “牛鞭效应”在服装企业也是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接单加工还是自产内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企业需要来自下游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外部原因和供应链固有属性的影响,会将信息扭曲放大。最低端的客户可能只是小量的需求,需求就可能会被变异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这样被扭曲和放大的产量与销量之间肯定会产生滞销的库存。

DX企业同时为多家国内品牌保暖内衣做贴牌生产。正常情况下销售商按需求量下单购货即可,但是这些销售商与DX企业之间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他们熟知DX企业受规模制约,旺季生产能力有限,担心在需求大量的冬季,DX企业无法及时为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出补充。为缓解生产加工不足,DX企业往往会根据这些不同品牌销售商的订货量限额配给。这时,这些品牌内衣商为了得到更多的配额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以按照限额配给的比例,获取更多的订货量。

3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DX企业来讲,如果库存过大,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停滞、原材料商拒绝供货,这样资金链、原料供应链都会断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库存所累。合理压缩库存、减少库存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在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占有市场一席之地的有力手段。我们针对DX企业产生库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除了能够处理库存、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降低风险之外,企业应该更注重在今后的生产中合理控制库存,将库存量直接压缩。

(1)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尾货库存,这类产品应该是数量很少且质量优异的。完全可以在客户大规模订购后将其计入订单中,或者剪标对内销售。对于为防止次品产生而生产的部分备用产品,这需要在次品产生上面加强控制与管理。只要企业管理严格、流水程序效率高,产品的次品率下降,这种备用库存自然会变少,即使未被用作次品的替换,也可以作为正常的成衣进行出售。

(2)对于自主经营的季节周期性成衣库存,在成因形成中已经提到了,只有适销对路时才能保证这部分库存只是暂时的、可周转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这就不单单是依靠企业一个生产部门可以控制的。这需要服装企业整个策划团队、营销团队、设计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以销定产”、“定期跟货”的产品管理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期越靠近销售期,预测应越合理,但是服装是手工生产产品,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成品出厂,存在一个固定的生产周期,如果服装还有其他订牌辅料加工,周期会更长。合理的控制周期就需要整个生产的供应链要保证畅通。服装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货商要能够货源充足,将采购源头控制住,保证随时有货。下游的销售商可以及时销售。如果销售环节不畅通,那么成衣库存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经销商手中,这也不是解决的方法。

(3)对于产生“牛鞭效应”可以合理规避。服装生产企业完全靠自己销售是做不过来的。许多企业采取按客户订单生产的方法来降低库存风险,由于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需求量被放大,使得生产企业产量放大,引起库存。服装制造企业打破传统的依据订单补货的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购货者需求作为补货的依据,减少信息从销售商向生产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服装制造企业可以采用与下游销售商之间按照买断制进行生产,可以达到“以销定产”及“零库存”的目的。这样等于把库存压力转嫁到了销售环节,作为生产企业可能库存单纯减少了,但往往成为变相的库存转移,如果不能产生实际的市场销售量,这部分产品就到了经销商的仓库中。这就不是简单地就服装生产企业控制库存的问题,而是将控制库存这一个环节放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就需要整个社会从体制出发来调整供应链。

4 结 论

针对DX服装企业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它们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在成衣库存问题上无法像大型服装企业那样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和规划好企业成衣库存。只能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成因引起的库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减少。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DX服装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库存的减少提出一点思考。对于我国的广大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提高竞争力、使企业上下游之间供应链畅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大量库存的存在。

:

[1]马建民.中小企业开发老年服装市场前景广阔[J].甘肃科技,2009.08(16):97-99.

第14篇

[关键词]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牛鞭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25-02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服装加工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内有服装出口转内销压力,外有国际品牌竞争进入中国。我国服装加工行业中占大多数的是缺乏设计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企业资金来源单一、固定资产投资有限、流动资金占用少、利润率较低。服装类企业库存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例在20%~35%。库存成品占用资金现象严重,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现状

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在服装制造业中,中小型服装企业单位数占到总的企业单位数95%以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大多数是为国内外品牌代加工和生产部分自主低端品牌服装,多属于单纯加工型企业或应用服务型企业。以中低档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重数量、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业务不够精、不够专,普遍是粗放型经营。中小型服装企业主要是靠低成本占领市场,主要表现为品牌的弱化、产品技术上的克隆模仿缺乏创新、靠廉价的劳动力做低端产品、挣加工费,只能以数量求效益,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对山东某地区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DX服装企业进行调研,针对该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DX服装企业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服装成衣加工企业,企业凭着良好的信用、优良的服务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生产、销售各类出口服装,也广泛开展国内企业来料加工和企业自主进料加工业务。服装企业正常的库存比例为10%,而DX企业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一些外贸订单剩余服装、出口剩余服装、过季服装的库存问题已经成为DX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受市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金融海啸之后,DX公司外贸订单下降,库存高涨,企业难以负荷营运压力,急需消化库存产品来盘活资金链。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分地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已成为过去,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也日渐高涨,DX服装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压力。DX公司管理者也发现,这几年企业的艰苦创业打拼使得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销售额翻了几番,仓库也越建越多,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积累的利润都随着积压的库存品转移到仓库中了。

2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成因

许多服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库存问题,库存积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针对DX服装企业来分析,主要的成因有几个方面:

2.1 企业订单式生产中合理的库存浮动

DX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和国内来料加工等业务,有订单式生产的性质。服装加工企业中的订单式生产是要存在一定数量库存浮动的。这些库存成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不可能依据生产的数量与订单完全一致,那样是理想化生产。只能是生产的数量高于订单数,包括为客户准备样品、批量生产中替换次品。客户提出服装款式方案后,企业的样衣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小规模生产环节,生产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企业库存量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自身没有发现产品瑕疵,在交货过程中客户检查发现部分不合格产品时,企业可以迅速地进行抽换替补,将不合格的产品替换掉,这样才能防止交货时的意外情况,避免延迟交货。这一部分库存称之为尾货,尾货是指订单的剩余品。它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仿冒商品、残次品、洋垃圾,也不是旧货,而是合格的产品,但是超过了客户的正常订购数量,形成了仓库的积压品、过季产品和出口剩余产品。DX企业平均每个订单存有尾货20件到50件,每月订单在旺季时达300余单,淡季时也能保持50余单。可想而知尾货的存量之大。

2.2 企业自主生产中的季节性库存,喜忧参半

对于自行生产销售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服装具有很强的时令性、时尚性及地域性特点,与众多日常生活消费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企业必须提早一个季节甚至是半年作为周期进行生产。这会导致服装企业提早生产,产生一定的合理或正常库存。如果企业分析市场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提前生产出来的是适销对路的好产品,这样的库存其实应该是“假库存”。因为它们可以很快就能够卖掉,转变为现金。但是如果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不畅销,那么这些库存只能是变为压在服装企业老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2.3 “牛鞭效应”在服装企业也是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接单加工还是自产内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企业需要来自下游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外部原因和供应链固有属性的影响,会将信息扭曲放大。最低端的客户可能只是小量的需求,需求就可能会被变异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这样被扭曲和放大的产量与销量之间肯定会产生滞销的库存。

DX企业同时为多家国内品牌保暖内衣做贴牌生产。正常情况下销售商按需求量下单购货即可,但是这些销售商与DX企业之间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他们熟知DX企业受规模制约,旺季生产能力有限,担心在需求大量的冬季,DX企业无法及时为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出补充。为缓解生产加工不足,DX企业往往会根据这些不同品牌销售商的订货量限额配给。这时,这些品牌内衣商为了得到更多的配额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以按照限额配给的比例,获取更多的订货量。

3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DX企业来讲,如果库存过大,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停滞、原材料商拒绝供货,这样资金链、原料供应链都会断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库存所累。合理压缩库存、减少库存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在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占有市场一席之地的有力手段。我们针对DX企业产生库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除了能够处理库存、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降低风险之外,企业应该更注重在今后的生产中合理控制库存,将库存量直接压缩。

(1)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尾货库存,这类产品应该是数量很少且质量优异的。完全可以在客户大规模订购后将其计入订单中,或者剪标对内销售。对于为防止次品产生而生产的部分备用产品,这需要在次品产生上面加强控制与管理。只要企业管理严格、流水程序效率高,产品的次品率下降,这种备用库存自然会变少,即使未被用作次品的替换,也可以作为正常的成衣进行出售。

(2)对于自主经营的季节周期性成衣库存,在成因形成中已经提到了,只有适销对路时才能保证这部分库存只是暂时的、可周转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这就不单单是依靠企业一个生产部门可以控制的。这需要服装企业整个策划团队、营销团队、设计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以销定产”、“定期跟货”的产品管理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期越靠近销售期,预测应越合理,但是服装是手工生产产品,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成品出厂,存在一个固定的生产周期,如果服装还有其他订牌辅料加工,周期会更长。合理的控制周期就需要整个生产的供应链要保证畅通。服装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货商要能够货源充足,将采购源头控制住,保证随时有货。下游的销售商可以及时销售。如果销售环节不畅通,那么成衣库存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经销商手中,这也不是解决的方法。

(3)对于产生“牛鞭效应”可以合理规避。服装生产企业完全靠自己销售是做不过来的。许多企业采取按客户订单生产的方法来降低库存风险,由于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需求量被放大,使得生产企业产量放大,引起库存。服装制造企业打破传统的依据订单补货的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购货者需求作为补货的依据,减少信息从销售商向生产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服装制造企业可以采用与下游销售商之间按照买断制进行生产,可以达到“以销定产”及“零库存”的目的。这样等于把库存压力转嫁到了销售环节,作为生产企业可能库存单纯减少了,但往往成为变相的库存转移,如果不能产生实际的市场销售量,这部分产品就到了经销商的仓库中。这就不是简单地就服装生产企业控制库存的问题,而是将控制库存这一个环节放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就需要整个社会从体制出发来调整供应链。

4 结 论

针对DX服装企业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它们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在成衣库存问题上无法像大型服装企业那样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和规划好企业成衣库存。只能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成因引起的库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减少。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DX服装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库存的减少提出一点思考。对于我国的广大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提高竞争力、使企业上下游之间供应链畅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大量库存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建民.中小企业开发老年服装市场前景广阔[J].甘肃科技,2009.08(16):97-99.

[2]齐鹏.外销停滞服装库存出路何在[J]. 中国商贸,2009(3):70-71.

第15篇

[关键词]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牛鞭效应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服装加工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内有服装出口转内销压力,外有国际品牌竞争进入中国。我国服装加工行业中占大多数的是缺乏设计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企业资金来源单一、固定资产投资有限、流动资金占用少、利润率较低。服装类企业库存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例在20%~35%。库存成品占用资金现象严重,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现状

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在服装制造业中,中小型服装企业单位数占到总的企业单位数95%以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大多数是为国内外品牌代加工和生产部分自主低端品牌服装,多属于单纯加工型企业或应用服务型企业。以中低档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重数量、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业务不够精、不够专,普遍是粗放型经营。中小型服装企业主要是靠低成本占领市场,主要表现为品牌的弱化、产品技术上的克隆模仿缺乏创新、靠廉价的劳动力做低端产品、挣加工费,只能以数量求效益,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对山东某地区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DX服装企业进行调研,针对该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DX服装企业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服装成衣加工企业,企业凭着良好的信用、优良的服务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生产、销售各类出口服装,也广泛开展国内企业来料加工和企业自主进料加工业务。服装企业正常的库存比例为10%,而DX企业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一些外贸订单剩余服装、出口剩余服装、过季服装的库存问题已经成为DX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受市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金融海啸之后,DX公司外贸订单下降,库存高涨,企业难以负荷营运压力,急需消化库存产品来盘活资金链。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分地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已成为过去,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也日渐高涨,DX服装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压力。DX公司管理者也发现,这几年企业的艰苦创业打拼使得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销售额翻了几番,仓库也越建越多,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积累的利润都随着积压的库存品转移到仓库中了。

2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成因

许多服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库存问题,库存积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针对DX服装企业来分析,主要的成因有几个方面:

2.1 企业订单式生产中合理的库存浮动

DX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和国内来料加工等业务,有订单式生产的性质。服装加工企业中的订单式生产是要存在一定数量库存浮动的。这些库存成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不可能依据生产的数量与订单完全一致,那样是理想化生产。只能是生产的数量高于订单数,包括为客户准备样品、批量生产中替换次品。客户提出服装款式方案后,企业的样衣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小规模生产环节,生产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企业库存量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自身没有发现产品瑕疵,在交货过程中客户检查发现部分不合格产品时,企业可以迅速地进行抽换替补,将不合格的产品替换掉,这样才能防止交货时的意外情况,避免延迟交货。这一部分库存称之为尾货,尾货是指订单的剩余品。它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仿冒商品、残次品、洋垃圾,也不是旧货,而是合格的产品,但是超过了客户的正常订购数量,形成了仓库的积压品、过季产品和出口剩余产品。DX企业平均每个订单存有尾货20件到50件,每月订单在旺季时达300余单,淡季时也能保持50余单。可想而知尾货的存量之大。

2.2 企业自主生产中的季节性库存,喜忧参半

对于自行生产销售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服装具有很强的时令性、时尚性及地域性特点,与众多日常生活消费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企业必须提早一个季节甚至是半年作为周期进行生产。这会导致服装企业提早生产,产生一定的合理或正常库存。如果企业分析市场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提前生产出来的是适销对路的好产品,这样的库存其实应该是“假库存”。因为它们可以很快就能够卖掉,转变为现金。但是如果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不畅销,那么这些库存只能是变为压在服装企业老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转贴于

2.3 “牛鞭效应”在服装企业也是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接单加工还是自产内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企业需要来自下游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外部原因和供应链固有属性的影响,会将信息扭曲放大。最低端的客户可能只是小量的需求,需求就可能会被变异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这样被扭曲和放大的产量与销量之间肯定会产生滞销的库存。

DX企业同时为多家国内品牌保暖内衣做贴牌生产。正常情况下销售商按需求量下单购货即可,但是这些销售商与DX企业之间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他们熟知DX企业受规模制约,旺季生产能力有限,担心在需求大量的冬季,DX企业无法及时为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出补充。为缓解生产加工不足,DX企业往往会根据这些不同品牌销售商的订货量限额配给。这时,这些品牌内衣商为了得到更多的配额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以按照限额配给的比例,获取更多的订货量。

3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DX企业来讲,如果库存过大,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停滞、原材料商拒绝供货,这样资金链、原料供应链都会断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库存所累。合理压缩库存、减少库存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在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占有市场一席之地的有力手段。我们针对DX企业产生库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除了能够处理库存、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降低风险之外,企业应该更注重在今后的生产中合理控制库存,将库存量直接压缩。

(1)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尾货库存,这类产品应该是数量很少且质量优异的。完全可以在客户大规模订购后将其计入订单中,或者剪标对内销售。对于为防止次品产生而生产的部分备用产品,这需要在次品产生上面加强控制与管理。只要企业管理严格、流水程序效率高,产品的次品率下降,这种备用库存自然会变少,即使未被用作次品的替换,也可以作为正常的成衣进行出售。

(2)对于自主经营的季节周期性成衣库存,在成因形成中已经提到了,只有适销对路时才能保证这部分库存只是暂时的、可周转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这就不单单是依靠企业一个生产部门可以控制的。这需要服装企业整个策划团队、营销团队、设计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以销定产”、“定期跟货”的产品管理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期越靠近销售期,预测应越合理,但是服装是手工生产产品,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成品出厂,存在一个固定的生产周期,如果服装还有其他订牌辅料加工,周期会更长。合理的控制周期就需要整个生产的供应链要保证畅通。服装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货商要能够货源充足,将采购源头控制住,保证随时有货。下游的销售商可以及时销售。如果销售环节不畅通,那么成衣库存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经销商手中,这也不是解决的方法。

(3)对于产生“牛鞭效应”可以合理规避。服装生产企业完全靠自己销售是做不过来的。许多企业采取按客户订单生产的方法来降低库存风险,由于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需求量被放大,使得生产企业产量放大,引起库存。服装制造企业打破传统的依据订单补货的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购货者需求作为补货的依据,减少信息从销售商向生产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服装制造企业可以采用与下游销售商之间按照买断制进行生产,可以达到“以销定产”及“零库存”的目的。这样等于把库存压力转嫁到了销售环节,作为生产企业可能库存单纯减少了,但往往成为变相的库存转移,如果不能产生实际的市场销售量,这部分产品就到了经销商的仓库中。这就不是简单地就服装生产企业控制库存的问题,而是将控制库存这一个环节放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就需要整个社会从体制出发来调整供应链。

4 结 论

针对DX服装企业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它们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在成衣库存问题上无法像大型服装企业那样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和规划好企业成衣库存。只能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成因引起的库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减少。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DX服装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库存的减少提出一点思考。对于我国的广大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提高竞争力、使企业上下游之间供应链畅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大量库存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建民.中小企业开发老年服装市场前景广阔[J].甘肃科技,2009.08(1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