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通过科学的培养方式,复合型的培养方案,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道德素养,使得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能够以综合技能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然而,由于教学理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势在必行。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而言,职业素质分为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等。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才能真正推动职业外语教育的发展。在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明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素养并没有纳入培养体系中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体系,并日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而言,培养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技能,进而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但在当前教育过程中,虽然人们已经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作用,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目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一些普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针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仍停留在传统的英语理论的教学中,缺乏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更缺乏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薄弱的混乱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限制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2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关键。但在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思想道德教育在开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宽松性,针对学生管理力度不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受网络中不良思想的腐蚀,很容易沾染社会中的不良习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的生源是非常有限的,基本是落榜生或者后进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文化水平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水平的能力,进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序合理开展。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步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要义,更是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优化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
2.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始点
思想道德水平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应该首先加大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一方面,学校教师应该充分认知到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思想道德教育摆在职业素养的重要和核心位置。构建完善的科学教学体系,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结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榜样,使得他们更加具象化地感知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应该认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一点一滴入手,不断提升自身对职业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并产生强烈的职业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职业,才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2.2优化英语教育课程的组织模式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职业素养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知,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在英语教育的课堂组织上,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英语理论知识,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英语词汇等基础技能的提升,并不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一些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教育专业和英语普通教学工作的准确划分,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因此,为了提升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堂效率,为了不断提升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技能,应该不断改革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英语应用技能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断提升英语教学工作的社会实践性。通过小组讨论、社会实践、问题探究等多种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技能。此外,英语教师还应该积极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英语的需求点,开展更加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工作。
2.3开展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教学工作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开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职业素养开展的主要内容。首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引导学生深入地热爱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缺乏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真正地投入到英语教学工作中。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教师在提升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有效融入职业技能和职业兴趣的培养。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师应该不断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使得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不断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具象认知。
3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是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人才,在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当前高职高专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和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能、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等得到整体优化。
作者:罗云梅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汽车行业 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 校企合作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VDMA)公布的一项报告中说中国汽车产量在2008年就已经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的增长,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汽车行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也极大地带动汽车制造、服务、营销、维修、检测等行业,这就使得市场对汽车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汽修行业人员素质低下、专业人才短缺等相关问题也迅速凸现出来。因此如何依据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汽车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只有培养出大量汽车专业人才能促进汽车行业的飞跃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汽车职业教育现状,并结合作者三十年的汽车职业教育经验对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策略。
1、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同时教授给学生。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汽车总成配件而定,有些不容易掌握的汽车拆卸会增加学生的畏惧感,因此要选择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进行简单的操作,再逐步开展复杂的拆卸。通过实物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所学技能,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课时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一组一套工具。实操车间应设置发动机模块、电喷发动机模块、高级电器模块、普通电器模块、底盘普通模块、底盘高级模块、整车模块等,这些模块要实施专人专管,做到管什么设备就进行相关设备的实际操作课程,教师在这样的体制下就可以对自己所管理的实训设备有更详细的了解,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实训。
2、注重教师形象和修养,关心学生成长
教师为人师表,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时不但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加强个人修养。有优秀品质和良好修养的教师能给学生以信任感,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合格老师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要做到上课要提问,因为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由被动变听课变成主动听课。在教学过程要严格执行各种考核,达到优生能得到表彰,差生有人批评的效果。
3、校企合作促进教学
要鼓励学校开办校办企业,同时可以联系校外企业实现实验设备、检测设备、实操设备等的校企共享。办理汽修厂是学校创办企业的一种模式,把汽修厂办在学校中可造成一种修理基地的气氛,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修理厂的工具使用和对维修常识熟悉,而且可以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培训就可以直接融入到公司,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引进先进仪器,实施专业教学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想培养高科技人才“一支粉笔,一本书”是不行的,修理工也不可能“一把钳子,一个手锤”走天下。培养的学生要满足市场需求,不但要学会传统的维修方法,还要学会运用各种先进检测工具。小到,量具的使用常识,大到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汽车综合分析仪,示波器,尾气检测,学生都应该掌握。
5、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的整车
汽车是一个整体,在将各部分进行分割教学之后,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整车维修检测教育。而汽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引进多种拥有先进技术的整车。引进具备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箱,GPS、BS、SR、AS巡航控制系统,动力液压转向系统,自动空调,防盗系统等具备现代化新技的整车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不拆卸,摆放在实训车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教师的实地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先进设备的了解。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热情。
参考文献:
[1]詹波代淑娟.职业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7).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专业人才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深远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如“2006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8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交易的18%,”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从电子商务发展态势来看,电子商务人才是最急需的人力资源,而现实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实际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大量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很难找到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推动电子商务的人才;而“目前全国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或方向的院校达到一千多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对口率仅为20%。”,远低于普通高校就业的平均水平。一方面专业人才紧缺成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是各类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难以就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究竟应该怎样设置才能符合社会用人的需求?电子商务人才就业难的原因何在?是值得学校、社会、企业三方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问题的原因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蕴含着无限商机,人才需求旺盛;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无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说。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预见缺乏权威性。据统计调查、据报道、据专家预测等关于电子商务未来10年的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的预测,各说不一,给受众者的感觉是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但是商务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是取决于人才的需求,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者的决策。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应是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由权威部门做出的预测。过于乐观,各抒己见,会造成误导,引发各个高校不顾资源、师资、实验支撑等条件增设电子商务专业,考生及家长也觉得这个人才奇缺的新兴行业既热门又时髦,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首选,以至出现今天进出两难的境地,形成专业泡沫。
2.教育说。教育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高校设置该专业时间不长,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尚在探索之中,基于该专业招生大多数在计算机及经济管理院系,电子商务课程设置有这两学科课程的重组背景,加上一些商务内容。没有专业核心课程,没有成熟的教材,更没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因此,毕业生都是单面手,会其一不知其二,会技术不懂商务,有理论没技术,与社会需求无法对接;二是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市场上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教育上电子商务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其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专业,导致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张,教师主流都是半路出家、转行而来,有商务实践经历和经验的为数太少,因此在实践指导中显得陈旧无力;三是教学资源不足,实践实训缺乏。在已招生的学校中,无专业实践基地的院校占相当比重,专业实验室也不具备,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存在的教学需求,课程内容基本靠授课来完成。即使学生有条件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但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且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不可能齐头并进,模拟中没有商业活动的参与,实际上又从“人灌”变为“机灌”,实践机会不足是大多数院校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困难。
3.企业说。在人力资源市场,一方面目前电子商务没有明确的职位,有的用人单位觉得有网络、市场营销人才可用,不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企业除了看重学校,就是要求有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他不工作就没有经验,更谈不上积累,其次有的要求与企业零距离适应、零距离上岗,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没有多少人能达标,能适应有效适用期就很不错了。
4.学生说。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与社会主动接触太少是在校生的普遍问题,毕业生对行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专业出路感到迷茫,不会在其他行业寻求机会,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的缺失,也是导致就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图1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大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综合素养方面进行目标培养,使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方式力求创新。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一定要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首先应推广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其次是案例教学应占一定的比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授课与实验相结合、教学模拟实习与参加企业商务活动相结合、创新竞赛与学生科研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实践相结合、项目开发与就业相结合,一切感悟和体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方才用时游刃有余。另外,教育重教胜于重学,对转型的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培训机会,创造条件让教师做一些商务实践的项目开发,鼓励与企业联手,申请横向课题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同时要用心的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目前无专业实践基地的院校为数太多,教学资源缺乏必然削弱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实训基地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及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参加市场调研、商务咨询、产品销售、网站的建立,身临其境,置身其中,学有所用,融会贯通,例如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西单商场联合建立实践基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有益。
4.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学生情商教育。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他们意识到就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业定位,了解市场经营和运作的行业规范和流程,明确选择职业而不是选择薪酬或单位,无论你在哪就业,只要勤奋学习,都会有很好的成长;学校、院系主管部门应开展系列活动,如毕业生就业论坛,设立创业基金、以知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组织一些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社会实践及公益性活动,培养情商、灵商、职商等方面的潜质,让学生守诚信、懂宽容、能务实、掌握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基本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需错位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看到: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规模上马、脱离实际。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扶本正源,突出专业特色,随着电子商务、行业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但能在本行业与专业对接,而且能运用本专业知识、方法、个人技术和能力从事非电子商务行业的工作,以变应变,扩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user.qzone.省略/316099270/blog/119702120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情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域不足,并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还提出了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学习活动
第一,课堂训练活动。该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二,专业练活动。该模式是指在规定场所,根据授课的进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进行单项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训练中的硬件设备应该模拟成仿真,根据实训任务,对各项工作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技能。比如:接待计划制定、接待礼仪,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接待礼仪、动作、技巧、从而强化技能技巧。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实训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分析与讲解,指出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更正意见,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正,提高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活动
校外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阶段性实习、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综合实习、专业方向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奠定基础。
二、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取中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基础课程太少,显得单调贫乏,这就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很好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教学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能力培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务包括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和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由于学习时间与能力所限,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内在的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现代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注重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开展校外实习,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针对在角色扮演中出现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真实感受的情况,可以实施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的计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旅游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讲座、现场展示、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
4.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教学的各项工作,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训量化评价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实训项目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技术技能指标和学生综合表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在演讲口才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考察指标,包括演讲主题、流利程度、态度语言、演讲效果等,通过这些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解决评价困难的问题。
5.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必须对此重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领域,关注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做好准备。此外,教学中还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6.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引下,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来学校讲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旅游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开发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从事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要重视拓展实训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种类与数量的同时,与实训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可以派遣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志愿服务,邀请旅游管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课,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的开展、密切校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许戈平(1958-),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高级讲师。(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6-03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论文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论文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成效的提升,不仅需要对校企合作策略作出探索,同时需要对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如此,校企合作工作才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开展。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策略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社会证劵企业;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开展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从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单位的校企合作策略及其保障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作出了研究与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作出探索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校企合作氛围。社会、高职院校以及证券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的合作成效,因此,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深化高职院校和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深度具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环境,由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构成,其中内部环境体现出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内部需求,外部环境则包括政策、社会意识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企业合作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一是需要提升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理解,从而使校企合作获得全社会乃至全民的支持。其中,教育部门应当鼓励与引导社会证券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通过提升企业积极性、推动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来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二是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着内在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条件是十分充分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的内在一致性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企业用人与劳动资源的匹配程度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企业也才能够在拥有这些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丰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需要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事实上,参与校企合作的证券企业数量有限,并且这些证券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十分有限,而两个有限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社会证券企业根据实践工作流程来对实训过程进行完善,同时有必要在实训设施的建设方面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劵企业的合力;二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合作中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实践,在对这些实践经验作出借鉴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应当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创新。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实验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企业则可以对教育过程作出监督与监控,并选取优秀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并给予助学金进行资助。当然,高职院校也可以参与到资助工作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等。另外,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需要针对选取的学生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为学生提供平台来促使学生做好规划。
(三)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双师型队伍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同时要具备精湛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国际金融专业发展中的前沿知识作出了解。在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都应当拓展自身思路与师资队伍培养渠道,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教师聘用制度作出完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对已有的教师聘任来源渠道进行巩固,同时有必要充分利用社会证券企业人才资源,从企业中聘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来扩充自身的兼职教师队伍,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证券企业利益,而且能够在丰富企业人才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使这些人才为社会证券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些兼职教师可以作为培训专职教师的力量,从而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在岗培训与轮训制度,通过鼓励教师到社会证券企业参与工作实践来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这对于深化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合作关系具有着重要意义;三是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一道共建教师实训基地。教师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拓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这种策略对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以充分发挥双方在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出发点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够顺利、规范且有效地开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针对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作出了探索与实践,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这些案例的成功也与他们在实施校企合作中保障机制的完善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并且不同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不同的特色,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所制定的保障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针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对构建保障机制的重视程度,还应当重视对其他国家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构建中的做法与具体措施作出借鉴,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针对高职院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于与社会证券企业一同参与校企合作的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在提高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校企合作在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以及人才就业方面,高职院校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证券企业资源来实现质的飞跃。那么,既然社会证券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推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与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当以开放性的视野和姿态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体系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构建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在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树立服务理念并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与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国际金融专业教学与社会证券企业生产运营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社会证券企业技师水平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氛围与社会证券企业文化氛围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课程与社会证券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与社会证券产业运行流程的对接等;二是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的构建来看,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引导企业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并在了解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与生产需求的基础之上,与社会证券企业一道共建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同时需要根据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和生产需求的变化对相关制度作出创新,以便对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作出良好的监控与把握;三是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并构建服务理念。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以便在配合社会证券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高职院校需要开放自身教务系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人事管理部门也应当积极与社会证券企业协商,为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在岗培训提供机会等。
(二)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在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在于是否能够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社会企业的出发点则在于是否能够获得适应自身岗位需求的人才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是社会证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而为了刺激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并对社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必要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完善的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在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的过程中,一是要在利益保障机制方面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既然社会证券企业参与了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社会证券企业就应当分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所以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之间应当构建合作成果分享机制,即社会证券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作出引导,同时社会证券企业享有从高职院校获取高技能人才的优先权益。同时,社会证券企业也具有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与技术成果转化的权益,这对于提高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应当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在校企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企业在人才使用初期为人才规划一种美好的发展前景,并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但是受到企业发展方向变动等原因的影响,这种发展规划与培养规划会出现中断情况,在此背景下,人才也会因为失去发展前景而从企业流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人才而言,都是十分遗憾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中,应当构建具有约束力的培养计划,这种约束力不仅是针对社会证券企业而言,同时也是针对人才而言,即在培养过程中明确双方义务与责任,并对相关协议作出落实与执行;三是在企业文化发展方面需要遵循谁参与、谁负责的原则。一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往往认为只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岗位就可以,其他事项都需要高职院校负责,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宣传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一般是高职院校承担起相应工作,并以课程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导入,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企业文化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社会证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群体中的宣传与渗透,并在此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当然,社会证券企业也可以引导高职院校参与其中,强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从而在深化双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文化宣传成效。
(三)针对学生管理构建准员工管理机制。为了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在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管理也应当实行准员工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证券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在此过程中,一是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制定融入国际金融文化的管理制度,如《学生手册》、《日常行为规范》等;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要设置企业文化课程,并依据需求来设置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从而推动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氛围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三是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制度。职业指导制度需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理论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其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教师与教辅人员则应当在与企业的交流、学生顶岗实习等过程中对学生作出引导,从而推动学生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实现积极的角色转变,同时避免学生对就业和未来产生迷茫情绪。
【参考文献】
[1]马尔立,樊伟伟,王振华,严鹏.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2]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5
[3]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4]易新河,李岚,成亚玲,李琳叶,杜飞明.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学时分配侧重建筑设计及实践环节
从学时分配上看: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的学时在建筑学主干课程学时中的比重较大。从建筑设计(I)至建筑设计(VI)共计444课时。从居住建筑设计到公共建筑设计,从多层建筑设计到高层建筑设计,整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所涵盖的建筑类型非常广泛,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生活中常见建筑的设计方法。从实践环节教学上看:美术写生(如安徽宏村、西递一带建筑风景写生)、认识实习(现代建筑考察)这是艺术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设置的内容。建筑设计(I)至建筑设计(VI)均有实践环节,有的课程专门采用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建筑师业务实践(毕业实习)是一个学期,毕业设计是一个学期,这均属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用相对较长时间进行建筑设计创作,表明了学生要完成较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作品,这对建筑学(艺术类)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体系学时分配侧重建筑设计及实践环节符合建筑学学科特点,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建筑设计动手能力的训练、积累设计素材,这些都离不开建筑调研、建筑体验等实践环节。
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井然有序,专业能力不断深化
建筑学(艺术类)课程安排上井然有序,大学一、二年级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主要为大学三年级专业课程做准备,大学三年级至大学四年级为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这是学生真正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时间段,大五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从学生到从事工作的过渡阶段。五个学年可以分为以上三个学习阶段,在整个专业学习中,从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最后的高层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通过设计工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够成为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学基础教学的,并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既会用独特的艺术眼光去欣赏建筑,在建筑中去寻找美的艺术设计元素,又可以用一定的建筑技术规范与要求去剖析建筑设计,从而适应当前建筑设计公司与建筑设计院在招聘建筑设计人员时的要求。
艺术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艺术高校的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于工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更加侧重艺术特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从报考的艺术类考生中择优录取,该专业强调学生造型艺术感悟力的培养,同时将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规划艺术三者有机结合,以艺术造型设计理论和技能为依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面上看,主要从事建筑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平面表现及动画制作,就业面十分宽泛,充分体现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特色。
关于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几点建议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从开办至今仅仅走过十余年的时间,前方还有很漫长的路。在此,笔者就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更加鲜明,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是从艺术生的角度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由于建筑学专业相对于环境艺术专业而言门槛较高,而在培养艺术生时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这对高校开设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教师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只有将专业办得特色鲜明,毕业生赢得当前以及未来市场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更具活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旅游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最为需要的四类人才有技术过硬型、应用广泛型、服务到位型及创新型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高校是向各大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大本营,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要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本质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当然,还要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动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理念尚未革新的高校来说较为陌生,其主旨是在正确的思想教育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多重要因素进行组合。所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有重要意义,即有助于对上述因素进行调和,并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还是较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建立。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旅游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教育层次不同的高校为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前铺设好了道路。但旅游界与旅游教育界之间的南辕北辙导致二者一直在一片批评声中度过,其原因就是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尚不成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自主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差;结构与框架设计不合理,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外流等情况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投入旅游行业中进行工作的占比不足50%,而能在岗位上坚持下来的不足40%。这个统计数据对旅游教育来说,意味着旅游专业几年的学习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相对于国内的旅游教育来说,国外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较为成熟。其对人才的分配较为合理,能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合理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条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相符的道路。所以,对国外模式进行借鉴,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文章着重从明确办学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专业精神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办学特色
任何事物若没有其特点,便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将旅游院校比作一株参天大树,那么院校的特色便是此树的根。旅游院校应本着突出特色的宗旨来办学,然而,当前的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模仿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以致于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优先考虑自身的地区特点、学生来源,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课程的分配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
(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欲速则不达,数量并不能解决质量问题。以往许多高校将扩招学生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学,以致于使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本质上的牧羊教育问题。所以,各大高校应认清当前的市场行情,明确其培养目标,将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与专业特长相结合,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立足之地的关键。
(三)培养专业精神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文明礼貌、环保、诚信、敬业等是旅游业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引导作用,从礼仪、态度、职业用语等方面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旅游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对旅游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以专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打扫教室、校园,培养学生的环保精神;为学生提供旅游景点实习机会,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习专业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设计诚信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诚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定局,这将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面临全新的挑战。高校必须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相符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当前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育革新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期使专业人才不但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6-27.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日前,教育部了2014年工作要点,要点指出我国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国家重大项目,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入学前教育行业。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高速发展,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庞大,公办、民办幼儿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人才,从学历结构方面来说,高中及中专学历占大多数,占据主导地位。从年龄结构上看,大部分园地达不到老、中、青梯队结构,教师人才队伍的青年化或老龄化倾向较为严重。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学前教育人才的输出机构之一,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社会和人们的高要求,人才培养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学校、企业在招聘学前教育人才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普遍认为,宁愿选择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若招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需稍加培训,便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所培育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遇到瓶颈。如何解决此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途径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利用和发挥自身专业及特长,对学龄前儿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教育任务,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针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即宏观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上课程体系改革两方面,从而进一步实现完善人才培养的途径,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完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最终的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运行方式和构成式样,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四方面,即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等。参照此定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特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义为: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育人才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为主要途径、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市场上的用人单位一致明确需求的具体目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综观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不管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或多或少存在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免有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嫌疑。这就导致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并未突破理论教育这一传统,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强调要学习基础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却不够重视培养人才实际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等。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操作中反而缺乏应用和动手的能力,以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最终出现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难。
当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时,唯有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从而实现其长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应重点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能行人才,加强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应用能力,遇到问题能够迅速解决。另外,应突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性”特色,针对某些特定的岗位群,学生能够发挥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和技术,轻松胜任特定岗位上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和自身的“双赢”。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亟需进一步完善现有学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1.正确定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教育并非局限于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无奈的选择。它能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是高等教育等的重要补充,担负着重大的培育人才的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正确,才能进一步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2.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只有明确正确的培养目标,培育才能更有目的性,根据目的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是为企业或市场提供服务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教学、师资水平较低,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教师队伍,导致培养的不同水平、层次的毕业生流通不畅。这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正确导航。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园地的合作办学,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场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缩短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人才培养的速度。另外,中心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利用合作便利,以最快速度掌握需求信息,方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市场所需的人才。同时,企业园地由于能够与中等职业学校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应用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成果等,反馈相关有效信息,通过双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转变。
(二)深化改革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除了从宏观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还需从微观的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的方法。同样,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进行归纳,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出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的指导理念偏差。所谓指导理念就是对课程的方向、方法与内容进行指导的系统思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仍然非常注重理论课学习,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就难以将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突显出来,使得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学前教育职业性特色不明确,表现得较迷茫,难以满足幼儿教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2.课程的内容设置职业针对性不突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内容设置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缺乏广泛适应性与科学针对性,较少考虑在工作岗位中的现实应用性,直接与职业针对性相关的比例较少。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程度,直接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特性,也事关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
3.课程的教育方法不成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应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掌握,还必须教会、会用这些专业技能与知识。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专门要求学生如何对幼儿进行授课等系统性的知识教育和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所针对的群体,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受生理特征地限制,其学习的过程和接受能力与小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别,因此,课程教育方法应有所讲究,诸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以上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当然可能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4.改革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对策。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应重视社会与个人需要的协调。在课程设计的内容、形式上,应重视与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上,重视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兼顾理论和实务,增设更多实际应用性强的课程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特色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围绕市场的需求,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内容的依据,重视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符合职业性特点,完善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方式、突出“学”“园”结合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在能力结构上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做到“五会”(即会做、会画、会唱、会弹、会舞),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育婴师证和保育员证。培养新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学前教育方面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更应该看到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现实,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行业的有效快速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促使职业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共同推动国家的学前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菁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1月
关键词 数控维修;培养;方向;专业人才 ;
中图分类号:F25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数控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普及,数控机床维修人才成为目前市场迫切需求的一类专业人才。尽管不少院校都设立了数控维修专业,但是由于数控机床的多样性变化,复杂的操作系统和一些外在的无法预料到的因素也导致了数控维修工作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大的技术工作,然而目前的教学水准还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的教学、如何培养高水平的数控维修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数控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由于社会的需要,我国数控机床数量这些年一直都在迅速增长,如今数控机床的种类差不多涉及了整个机床领域以及大部分的机械设备。这样的结果就是说,数控机床这一领域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充实。根据资料显示:在从事数控工作的人员中,占了将近一大半名额的就要数控操作和数控编程人员 ,而剩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才是搞数控维修和数控维护工作的。这样的形势就导致职校学生学习维护维修的更少了,而市场上的操控与编程人员也渐渐露出了供过于求的势头,所以对于从事数控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人员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是部分含金量非常高的数控机床调试、专业的维护与维修的人员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虽然设立数控机床维修专业技术的职校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门一体多项包含范围广的很强的工科技术,数控维修技术目前的教学还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这些职校出去的工作人员基本无法对绝大部分数控设备进行合适的保养以及维护,而且由于在职校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在无法透析部分数控设备的性能的情况下,以至于数控设备出现问题的情况渐渐增多,所以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迫在眉睫了。
二、数控维修专业的培养方向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数控维修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中职学生。尤其要注意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成为合格的数控维修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时代在进步,单一的能力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多方面发展才是出路。那些学习操作和编程的也就需要学习一些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精兵简政对每个想要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行准则,不断的发展也使得他们迫切需要高素质和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已有部分企业对数控专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数控专业人才进行高效合理的多方面培养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能够预见,在企业对从事数控工作的人才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等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这些迹象我们能够看出现代企业中只会单一操作的数控员工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进口的大量高档数控则明确告诉我们加工中心需要既能进行熟练操作又能正确进行维护维修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了。在现阶段职校培养跟不上数控机床变化的情况下,综合型人才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为了提高企业数控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保证企业的效益,以此为根本出发点,企业对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而行业中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人才储备又较少。又因为大多是进口数控机床设备,同时也对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让从事数控操作的人员也学习维护维修也将是企业非常愿意看到的事情了。
在打造多方面自我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方面是一件蛮紧急的事情,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连百分之五都不到 ,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随着大批量采购数控设备从国外运进来,就更加需要大量高层次维修的“多面手型”数控技术人才,对“多面手型”数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将会占其未来需求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结合资料,为满足数控机床制造和使用企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备一定工作经历的知识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制定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要求,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阶段可以胜任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工、电气装调工等岗位,从业2—3年后,可胜任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调试工程师、数控机床售后技术支持等岗位,根据地区企业用人要求,毕业生还可向数控机床销售、数控机床质量管理等工作岗位的迁移。课程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及技能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将国内外先进课程开发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便构建旨在培养会编程,操作,维修,管理等方面的高文化素质、高技术技能需求的阶梯型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学内容按照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方向分化安排。在课程体系中要设置有专业教育,同时也需要有人文素质的健康心理的知识。以便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数控维修的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包括有教学组织、培养途径等内容。根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院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专业实际情况,要做到如下要求:
1.社会能力
①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
②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③具备解决基础问题能力;
④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积极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2.处事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③自主学习和拓展能力。
3.专业要求
①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②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识图与绘图能力和机械设计基本能力、工程材料处理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机械零件测绘基本能力;具备常用电气图纸识读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③具备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能力、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和数控机床操作、调试与维护能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初步维修能力、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车间管理及市场营销能力等专业能力。
4.要求具备的证书
①计算机等级证书;
②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证书;
③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5.课程内容的选择
①根据岗位方向为培养目标,了解所应该具有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对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尽量地选择明确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不被传统学科课程及其体系所束缚。
①按照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高效搭配。
③课程内容尽量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变化,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要注意活学活用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④注重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文化教育内容运用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努力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就业,并且能够适应岗位的变换。
根据以上的培养方式要求,如果各方面都不曾出什么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赶上现代一直不断跟心变化的技术只是设备维修处理的方面的要求的。以便弥补我国在数控维修专业人才方面的短缺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如今这种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专业数控维修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使专业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工作情况接轨,根据社会,企业的反馈不断的改进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以达到培养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强,王艳.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探索,2002,(1).
[2]郝志平.浅议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5,(24).
[3]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13-l19.
ICT类专业均是宽口径的专业,具有应用面广、知识更新快和发展速度快的特征.近年来,ICT类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中急需的人才.但是随着ICT业的高度精细化、专业化,ICT人才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也导致传统的ICT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模式陷入两难的境地.如何结合闽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立足闽北,适合闽北,服务闽北”的ICT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ICT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如何能让ICT类专业的学生能在校期间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增强ICT行业适应能力,提高ICT就业综合竞争力等.这些,都是制定IC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武夷学院主动围绕闽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关系,积极加强学校与行业、地方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寻求合作途径,闯出了一条“太阳班”等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IC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新模式.
2从市场需求中定位ICT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层次
信息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及3G通讯行业的兴起,需要一大批懂得最新通讯理论,扎实通信技能的人才.工信部已将信息通信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了“十二五”信息产业人才规划.鉴于以上市场需求,武夷学院适时制定了面向移动通信新兴产业,利用深度“校企合作”,培养ICT类综合性、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总体目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3种人才[6].武夷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自然要把ICT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出发,ICT类专业教育要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中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制定的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图1ICT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占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近1/3,突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企业订单、校企联合的ICT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1“太阳班”订单式培养模式
2011年11月8日,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与武夷学院举行合作办学签字仪式.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孝,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校长杨江帆等出席仪式.随后,武夷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太阳楼)开工仪式在施工现场举行.该中心建筑面积9502.8m2,计划投资1900万元,2013年9月完工.2012年2月19日,太阳电缆武夷学院电缆专班开班仪式在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太阳电缆武夷学院电缆专班首批20名同学,将按照订单培养的模式进行教育培养.由校企双方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介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理论与实践环节衔接,再到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生产实践教学等方面全程介入,实现产学深度合作,使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太阳班”的成功经验,使我们逐步建立了“校企一体、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的ICT类人才培养模式.
3.2校企联合办学,突出“产、学、研、用”
武夷学院地处闽北山区,区域经济相对落后,政府投入有限.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与提升.ICT类专业属于高新技术,又要紧跟时展.因此,必须重视外延发展和引进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途径.
3.2.1校企共建实验室改善校内实验条件武夷学院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直接导致ICT类专业学生没有合适的实验设备.2010年学校率先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建设了“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引入了企业先进的设备,初步改善了实验条件.通过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了ICT类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训练,强化了对ICT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支持.通过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合作,建设与现网运行环境一致的高水平实验室.借助行业主流设备,搭建信息与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平台.使之成为以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路和创新实验区为主体架构,服务于ICT类专业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3.2.2与企业“零距离”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企业建设“ICT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实际工作实训环境,让学生进入实训室,零距离体验,亲手操作,针对学生的实践项目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企业化训练,实现从原理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工程技术为目标的技能训练.在企业围中,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毕业后,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操作、应用能力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进入企业后即可独立工作.
3.2.3“产学研结合,以用为先”在产学研结合上,强调科研服务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科研也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科研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有了科研活动,就业时自然会受到企业和社会欢迎.校企联合办学,实施“基地建设合作、课程建设合作、师资培养合作、培训认证合作、实践就业合作”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闽北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ICT人才”.
3.3“项目实战,课证融合”双体制的校企合作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项目实战”+“课证融合”的能力递进式ICT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3.3.1项目实战模式“项目实战”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工程充分融为一体,围绕项目工程的需要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项目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以具体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始终贴近生产第一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管理理念和工程施工技术,将专业教育融入行业背景,有利于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3.3.2课证融合模式“课证融合”的突出特点是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制订教学计划与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在制订教学计划与构建课程体系时,深入细致地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强调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4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在ICT类专业本科教学中,把企业面向市场运作的前沿技术“请进来”,植入课堂,完成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嫁接.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不应简单解释成一种资格,而应理解为一种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应涵盖四个要素: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实践能力、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理论的实践能力.从国家提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要求以来,高校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极大困难.在招聘环节、培养环节,以及企业工程能力保持环节,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可以通过高校、企业混编师资队伍,把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融合,教学活动和企业培训活动融合,从而组建和保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授课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及部分来自中国联通南平分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组成.这些来自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及专业讲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维护经验,能够结合信息通信行业在技术领域培养的规律,以及行业从业人员需掌握的技术方向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在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论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样,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学生、学校、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局面.
3.5教师教科研与地方产业对接,联合培养ICT人才
学校全面推行与行业、企业对接办学,2011年ICT类专业有两项与地方产业对接培养人才项目立项:面向移动通信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南平市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这些教学改革将使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ICT类专业教师还可借此加强横向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寻找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借助企业完成转化.ICT类专业教师还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质量改革,自2010年至今,ICT类专业已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5项,南平市科技发展项目5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8个,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若干项.大量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ICT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一系列改革成果正逐步应用到ICT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ICT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全国、省级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若干项,电子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两项,软件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一项等.
4结语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三、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大学城空间具有个性化、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为师生提供了资源共享、个人知识管理、过滤信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方交流的平台,能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大学城空间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势:
1.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空间对专业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空间展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内容目标。
2.空间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展示平台。通常教师备课时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重构课程知识,重构的课程知识有益于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课程知识,但是传统的教材+PPT+板书课堂内容组织方式,无法记录下教师授课的精华和重要细节,而空间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永久的指导。
3.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空间上开展教学,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进入教师的空间后.根据教师的学习任务.打开教师空间中的相应目展开学习,在讨论群组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种学习环境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空间可以构建相互协作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空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了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
5.空间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空间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获得教师或同学的帮助。教师如果能在人格、思想上影响学生,对学生成长作用巨大。
二、世界大学城空间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城空间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空间对人才的培养起引导方向作用,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建立构建协作学习共同体和完善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把握专业方向、攻克专业难点,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性、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1.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展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起航标的作用。本专业教师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众多行业专家指导和部分兄弟院校参与调研,充分调查和研究众多IT企业,共同确定和展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岗位设置,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从而确定适合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目标培养岗位:主要岗位为.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移动开发程序员和测试员,辅助岗位为界面设计人员、技术支持和软件销售人员。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开放性、持久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在空间中展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起航标的作用。
2.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开放、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突出工程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原则,符合教学规律。在空间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教与学提供灵活的服务。软件技术专业基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本课程教师再对企业项目进行转换与提炼,使相关知识点能够有效地融入项目中,通过项目实现,掌握应用开发技能,突出工程性原则。解构与重构后的课程资源凸显“工学结合”的特点,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大大优化了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专业的帮助。利用空间中新的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思想,满足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个原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社会结合,尤其是与职业社会结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3.世界大学城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使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能力要求,我们对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的岗位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撰写了主要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报告并在空间展示。下图是12项职业核心素质在四类岗位中的重要性程度评价结果,由图可见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目标岗位研发类岗位最重要的职业核心素质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空间无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有力的平台。借助大学城空间,采纳先进的教学法,整合现有的优质核心教学资源,构造了开放性、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空间的自主性、实时性、交互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岗位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外贸行业发展越来越好。特别是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在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增长21.8%、37.1%、35.7%、23.2%、23.8%和23.5%,增幅连续6年超过了20%,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随着外贸的迅速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专业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及良好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更要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积极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应用性人才。
2.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在市场体制不断发育成熟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与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互动的。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强、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应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高职人才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可目前不少高职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一味的讲知识点,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甚至有的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同时缺乏课堂互动性,这样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实践教学过少
在今年教思政【2012】1号文件中,文中直接指出高职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规定高职高专类实践教学要不少于50%。可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仍是理论教育为主,甚至很多老师都没有接触过外贸实践工作,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不能将理论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实操性。
3.缺乏与国际贸易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结合
国际贸易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比如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可是在教学计划中,有不少相关课程没有开设,有的课程即使开设,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过程也往往与学生考试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分离。这样使学生在考相关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的时候,又得重新买书,重新备考。
三、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的项目教学法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走下三尺讲台,融入学生中进行互动式交流,采用情景模拟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所谓情景模拟的项目教学法,包括模拟开发公司实训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研讨法等,充分体现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老师在讲授课程之前可以先引入一个案例,让学生分小组思考和讨论,在讲完知识点之后再由大家分析讨论,讨论之后最终由老师总结,最后可以找同学进行相关案例的模拟操作。如此下来,教师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学生更是兴趣大增,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深,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二)加强技能训练,积极开展校内校外实训项目
1、建立校内实训项目。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第一就是要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实训室中的实训软件应包括整个外贸流程的各个角色和各个环节。比如外贸企业总经理、业务部经理、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海关、国际货代的各个角色;拥有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客户、函电往来、商务谈判、成本核算、签订合约、托运报关、核销退税、客户管理、风险管理的业务操作。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它能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让学生更早地体验社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在学校建立讲座平台,定期请校外合作企业的外贸经理和各个部门的技能人才到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通过讲座使学生了解各个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便于树立职业目标从而更有方向的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操作水平。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纵向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必须建立大量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基地。具体方法可以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把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产品产销流程,熟悉销售模式,深入并参与企业各个贸易环节。在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通过尊重学生的劳动,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及对企业的认可,从而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和企业可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课程设置、课程讲授、毕业分配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同时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将考证与教学相结合,推进“双证书”制度
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将考证与教学相结合,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行“双证制度”是促进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将平时的日常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又不增加学费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报检员、货代等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实际结合更加紧密。通过对资格证书的考取,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与实际操作有关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就业。
四、结语
随着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渐加大,同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指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成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抓住外贸经济大好环境的机遇,进行教学和课程改革,培养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和高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
[3]伍卓,肖东生.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急剧增大,互联网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在信息化的推动下,证券、外贸、冶金、石化、医药等行业开展电子商务也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电子商务出现大范围的盈利,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凸现。而电子商务实现的关键在于人,这是因为,从整个社会看,电子商务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中心是其中活动的人;从行业的角度看,商务系统实际上是由围绕商品交易的各方面代表和各方面利益的人所组成的关系网;从电子商务本身看,虽然我们充分强调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交易活动的促进作用,但归根结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人,技术的发明、制造、应用和效果的实现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人才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最主要来自企业,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可以分为:业务型人才,即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熟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及运作流程,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商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即精通各种电子商务技术,具有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及时跟踪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技术实现框架,善于对各种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技术实现的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即具有较深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应用经验,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思维,从战略上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把握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和趋势的高层次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其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业务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商务知识,用以满足业务型专业人才的电子商务职业需求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用以满足电子商务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的能力以及对于先进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等,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
三、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是融网络技术、营销、经济管理等学科内容为一体的专业,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优势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选择电子商务技术为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时侧重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工作。
对于以营销、贸易、管理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择营销、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为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时侧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营销和管理工作。对于以交通运输、工程机械为优势的职业院校,可以选择电子商务物流为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时侧重物流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工作。
四、注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组织在一个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注重基础和应用能力。设置商务调查实习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身接触社会,独立完成系统的、高难度的、大训练量的综合课程设计,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职学院要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一是需要有良好硬件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学生用计算机以及教师用中央控制讲台等。二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 的情况,配备相应软件,要构建一个从电子交易到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化操作的各类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三是为满足应用型实验和创业型实验的需要,还需要建立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网上开店,参与到现实的商务活动当中去。目前,一些在校学生已经在各类商务网站上开设了小店,并且经营得有声有色。这不仅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就业的新渠道。
五、校企联手,产学研一体,共同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引入科研项目或实际项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实践基地。但电子商务的实践基地在教学中都以参观考察方式居多,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性要求高,而业务规模又有限,因此在岗实习比较困难。通过申报教改项目,或者与企业合作,做一些实际的电子商务项目,包括给公司设计和维护网站,运作一些小型的商务网站,为校内外提供服务等,可以达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目的。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