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的硬件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碱指示剂的性质,理解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和鉴别。
过程与方法:出示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步骤、预期现象、结论,然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的过程,亲身体验探究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品尝快乐与“苦果”,懂得科学取样实验的严谨态度,增强探索物质性质的兴趣和对身边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积极的发展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酸碱指示剂鉴别物质的设计思路、方案和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思路、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酸碱指示剂是鉴别物质酸碱性的常用试剂,最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
生: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师:请同学们说出这两种试剂的变色规律。
生回答。
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如何用酸碱指示剂对物质进行鉴别。首先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三组试剂,各组试剂的标签上都只是标了①②③。另外,提供给同学们的试管上也注明了①②③,同学们的任务是由实验的方法鉴别出各物质,并在标签上标出。
师展示活动探究一。
生明确要鉴别的第一组物质分别是稀盐酸、石灰水、食盐水。
让学生思考具体鉴别思路、操作方法等并让学生经过讨论后作出回答。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得出以下两种方法:
①把紫色石蕊分别滴入这三种溶液中,显红色的是稀盐酸,显蓝色的是石灰水,不改变颜色的是食盐水。
②用酚酞试液鉴别,可以把酚酞试液分别滴入三种试剂中,显红色的是石灰水,不显色的是稀盐酸和食盐水,然后不显色的两种试剂分别滴入滴有酚酞试剂的石灰水中,能使红色消失的试剂是稀盐酸,不能使红色消失的是食盐水。
老师强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鉴别物质首先要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进行实验,不能把整瓶试剂都污染了,另外为防止混淆,便于确认,我们分别取少量一号待测液于一号试管中,二号待测液于二号试管中,三号待测液于三号试管中,再分别滴加一到两滴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的原试液是稀盐酸,显蓝色的原试液是石灰水,不显色的是食盐水。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进行实验,将鉴别出的溶液的名称写在试剂瓶的标签上。
学生进行实验,每组中三位同学进行操作,其余同学观察且记录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在标签上注明三种试剂的名称。
师观察并指导操作上有问题的小组,与各组同学一起做完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强,小组合作的也很愉快,那我们乘胜追击下一道题,请看大屏幕。
生:兴致勃勃地读题。(如何用指示剂鉴别稀盐酸、烧碱溶液、纯碱溶液?)
师:同样,请同学们先思考鉴别方案。
生:思考了的几分钟后,有一些同学举手了。
师:好样的,这么快就有思路了,请这位同学起来回答。
生:我认为,先取少量三样品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显示了红色的原样品是稀盐酸,显示了蓝色的原样品是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然后再取这两种能使石蕊溶液显示蓝色的碱性溶液于两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样品是纯碱溶液,无现象的样品是烧碱溶液。(学生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认同这种鉴别方法,老师也觉得很好,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举手回答)我认为也可以用无色酚酞鉴别。先取少量样品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剂,显示了红色的原试液是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不变色的原试液是稀盐酸。再取未鉴别出的两种碱性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是纯碱试液,无现象的原样品是烧碱溶液。(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精彩,有时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下面同学们动手实验,鉴别出第三组的各试剂,并在相应的标签上注明它们的名称。
生:很高兴,顺利完成任务,并清洗了试管。
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并出示大屏幕,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利用酸碱指示剂鉴别不同性质的物质。
生2:我知道了鉴别物质一定要先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再进行鉴别。
生3:我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听到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非常高兴!
师:今天我们仅限于用酸碱指示剂鉴别了这三组物质,那么除了指示剂,我们还能用哪些物质、哪些方法来鉴别上述三组物质呢?请同学们课后积极思考,完成这份作业。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涉及到教师的个人档案、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内容,因此建立和健全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是一项既有利集体又有利个人的工作。通过对教师业务档案的有效管理,可以系统、客观的了解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每个教师的个体发展情况。目前的人工业务档案管理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而如果能将计算机软件应用于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则会方便实用了许多,能使业务档案实现常态化、正规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 业务档案;评价指标;高校教师
0 前言
高等院校既是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又是国家科研事业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能活动就是教学和科研,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他们丰硕的学术成果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价值高,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也是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教师业务档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学校教学评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于开发人才资源,加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既可以丰富人事档案的内容,弥补了人事档案程式化描述较多、记录单一的不足;又可以全面记录个人业务发展的历程。教师业务档案为学校各项改革工作的开展、教师职称晋升、学校评估、评优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业务档案的综合分析,使教师对个人的薄弱环节有清醒的认识,也方便学校对教师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辩证、公正的认识。
1 人工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纸质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一筹莫展,既造成了极大浪费,又使工作繁琐,管理混乱,存在诸多弊病。
1.1 档案存储海量,准备工作繁重
在需要提供档案的许多场合,档案管理人员都会费心、费力、费时、费事的将档案分门别类的进行组织,然后提供给相关人员。印象最深刻的参加职称评审的教师都经历过评审材料的准备,有的资料过多,甚至需要用旅行包搬运,造成教师准备难,评审专家查阅难、职能部门管理难的“三难”局面。
1.2 档案参考价值被忽略
各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目前大部分高校优秀教师的评选流于形式,往往采取“轮流坐庄、一团和气”的折衷办法,而没有完全参照教师教学、科研、学术研究情况,极大地打击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各教师对自己的业务档案比较了解,但缺乏横向的比较,因此对于自己的不足难以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采取弥补措施。
各高校一般都有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教学水平予以评价,这个评价体系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把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起比较,则难免有失公允。所以,能否借助业务档案,用发展、辩证的眼光观察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也是很有必要。
2 计算机系统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的应用
针对人工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的种种弊端,我们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运用php+mysql开发了一套《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系统分为教师端和管理员端两部分。系统将个人基本信息、年度考核、业务信息、教学情况、科研、学术研究、其他工作(后五者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一级指标)等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很好的解决了上述“四费”、“三难”的问题。在一级指标基础上划分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方便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及长期发展观察。教师通过教师端将基础数据由教师个人进行录入,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员端进行审核,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轻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
2.1 基础数据
2.1.1 基本信息
包括个人的学历、学位、专业、年龄、入职日期、工作经历等固定信息外,还包括职务晋升、进修、职称变动等微调信息。基本信息相对来讲变动不大,因此未列入评价指标内。
2.1.2 年度考核
保存每年度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级别,年度考核结果作为系统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持续的年度考核结果也为发展性的评价教师提供依据。
2.1.3 业务信息
包括教师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获奖(处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一个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自己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以及为了实现此规划每年所采取的措施,在年度考核中,要对年度计划的实现情况作客观的评价并作为系统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各学校都在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要求教师除了参与社会实践外,也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此作为评价指标。
2.1.4 教学情况
(1)课时数统计
(2)学期教学评价
(3)调课统计
(4)分数更改统计
(5)评教分数以及百分位
(6)教学事故
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受益面的广度是评价一个教师的根本依据。教学情况的六个二级评价指标中,评教分数以及百分位的成绩来源于学生评教、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各占比例为55%、20%、20%,5%,直接来自于课堂,所以占的权重最大,也作为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依据。
2.1.5 科研情况
包括、出版书籍、指导竞赛、个人参赛、参与教学等情况,根据科研的不同级别给予适当权重。
2.1.6 其他工作
这部分数据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平时工作态度等,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权重不是太大。
2.2 基础数据应用
基础数据的保存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教师业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基础数据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权值分配以及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就尤为重要。评价体系的建立由教务、学工、评价、科研等部门共同协商,并邀请教师代表参与,由数学教师进行模型设置及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评价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横向维度指教师之间的互相比较,通过比较,找出自身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而纵向维度表示按照时间发展,教师自身在某些指标的变化。对一个青年教师的评价,必须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客观、综合的进行评价,要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
在教学情况的“评教分数以及百分位”指标中,我们既要关心每一个教师的实得分数和百分位,做到横向比较,又要和历史的成绩相比较,进行纵向比较,肯定进步,查找不足。
科研情况各个指标中,根据级别给予不同的分数,遵循“就高不就低 不累计加分“的原则。
3 总结
通过《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不但大大减轻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减少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通过系统客观、公正、“无私“的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对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刘金芳.高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建立和健全[J].浙江档案,2006(04)
[2]黄玉珍,黄菊盛.提升高校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J].档案与建设,2007.
[3]王静静.浅谈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9.
[4]孔黎黎,薛晓亚,张贵龙.高校教师业务管理[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高校教师业务管理浅谈[J].教育探索,2007,2.
[6]李浩.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应用分析[J].学校档案,2006,4.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具体任务下达以后,学生便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有效防止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但必须时刻坚持“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仅需在解决途径和思路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项目完成时,每位同学需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做出点评。各实验小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目标达成的结果作出判断,还对小组成员目标达成的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教师依据各小组评价、任务完成过程、设计方案、调试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成绩。
关健词:聚丙烯酸铵;纳米陶瓷釉;减水剂;悬浮
1 引言
釉面作为陶瓷表面层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多种污物接触,如水垢、肥皂泡沫、脂肪酸、氨基酸等。由于范德华力、毛细管力、氢键等物理化学作用力,污物容易积聚于釉面或进入微孔中,导致产品被污染。纳米陶瓷釉材料的釉面光滑、平整度高,污物难以吸附,具有一定自洁功能,且抗菌成份的加入可赋予其抗菌功能[1]。因此,纳米陶瓷釉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陶瓷减水剂是在保持泥浆、釉浆流变性不变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降低其含水率的一种陶瓷添加剂。它的主要功能是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坯体破损率。高效有机减水剂还兼有增强和助磨作用。我国的陶瓷产业很大,陶瓷产品的生产历史久远,但陶瓷助剂的总体研究水平不高。1993年以前,我国的陶瓷减水剂以水玻璃、碳酸钠、三聚磷酸钠、腐植酸钠、焦磷酸钠等为主,以单一或复合形式加入。1993年以后,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代减水剂,包括腐植酸盐D硅酸盐复合物、腐植酸盐D磷酸盐复合物、磷酸盐D硅酸盐复合物、天然产物改性类高分子电解质等[2-3]。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发直到近年才逐渐开展,大部分产品的性能还不稳定,适应性较差,单从减水性来说,与国外产品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导致我国的陶瓷生产能耗偏高、节能减排压力突出的主要原因[4-5]。
本文以松发陶瓷生产釉浆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条件下合成一种新型聚丙烯酸铵高分子减水剂(F-001),探究该减水剂与市售减水剂对纳米陶瓷釉的解胶、悬浮性能影响,为纳米陶瓷釉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2 实验
2.1主要原料和仪器
丙烯酸、马来酸酐、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次亚磷酸铵、浓氨水、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均为市售工业品,釉浆为潮州松发陶瓷公司提供,陶瓷解胶剂CA 100(自制)。广州科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LND-1型涂-4粘度计;美国Nicolet公司PROTEGE 46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佛山广日升陶瓷机械行星式球磨机;东莞市琅凌机械有限公司NT-1L型棒梢式砂磨机;成都精新粉体激测试设备有限公司JL-1177型激光粒度测试仪(湿法);上海科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FL-1型可调式实验电炉。
2.2纳米陶瓷釉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生产釉浆搅拌均匀,置于球磨机中研磨4 h。研磨过程中加入适量水和解胶剂CA 100调节工作流速,并定时取样测其粒径分布。研磨完成,将釉浆于150℃条件下鼓风干燥12 h,产物为纳米陶瓷釉。
2.3聚丙烯酸铵减水剂的合成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25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丙烯酸、马来酸酐、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次亚磷酸铵,搅拌溶解,用浓氨水调节其pH值为中性,继续搅拌加热升温至80 ~ 85 ℃,缓慢滴加引发剂聚合,恒温反应3 h,加入链转移剂,反应终止。将聚合产物冷却至室温,得到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减水剂F-001[6]。
2.4测试方法
称取200 g纳米陶瓷釉加入适量水及同等剂量的不同减水剂,快速球磨10 min,测试减水效果。(此方法按照QB/T1545-2015国家标准进行测试)
(1)泥浆流速(相对粘度):X=T1/T2,T1为100mL浆料从涂-4杯完全流出所用时间,T2为100 mL水从涂-4杯完全流出所用时间。
(2)泥浆触变性:Y=H1/H2,H1为泥浆在涂-4杯中静置30 min后完全流出的时间,H2为静置30 s后完全流出的时间。
(3)含水率:R=(G1-G2)/G1×100%,G1为原浆料质量,G2为浆料于100 ℃干燥箱烘至恒重称得质量[7]。
3 Y果与讨论
3.1纳米陶瓷釉研磨
如图1所示,实验设置总研磨时间为4 h,陶瓷釉粒径随研磨时间增加逐渐变小。当研磨时间在0 ~ 2 h内时, D90逐渐降至原粒径8.9%,D50逐渐降至原粒径16.7%,粒径减小速率快,属于研磨效率区。当研磨时间在2 ~ 4 h时,D90降至原粒径20%,D50降至原粒径30%,粒径减小趋势缓慢,属于研磨功能区。
研磨初期,颗粒粒径大,表面能小,颗粒间吸附能力较弱,球磨介质传递的能量大于颗粒间相互作用能量,且颗粒越粗,形状越不规则,摩擦强度就越大,因此,研磨初期研磨效率高。研磨后期,颗粒粒径小,颗粒间吸附团聚严重,球石传递能量必须克服较大团聚力才能有效破碎颗粒,同时,颗粒表面棱角减少,摩擦强度降低,宏观上表现为釉浆密度增大,触变增高,剪切力增强,因此,研磨后期研磨效率相应降低。
如图2所示,釉浆研磨4 h后,颗粒粒径减小,分布均匀,D90小于0.7 μm,属于次纳米级别。
3.2聚丙烯酸铵表征
对合成聚丙烯酸铵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2920 cm-1和2869.9 cm-1处为饱和碳链νC-H峰,1564.2 cm-1和1406 cm-1处为羧酸盐的νC=O-O峰,1352 cm-1处为次甲基δC-H峰,1099.3 cm-1为醚键νC-O-C峰。
3.3聚丙烯酸铵减水剂对纳米陶瓷釉的解胶性能影响
如表1所示,生产釉浆含水率为45%时,浆料过稀,纳米釉浆含水率为45.3%时,不具备流动性。由于纳米釉浆中纳米颗粒含量高,颗粒间分子力、静电力、氢键等容易使其吸附团聚[8]。研磨过程中,颗粒不断受到撞击,表面Si-O、Al-O等化学键被破坏形成较高化学电位,易与水分子氢键缔合,同时,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吸附水分子较多。因此,纳米陶瓷釉浆流动性差。
在纳米釉浆45.1%含水率的条件下添加0.3% F-001减水剂,纳米釉浆解胶明显,而40.3%含水率条件下添加等量减水剂,浆料流动仍较差,说明在高含水率条件下,添加F-001减水剂可有效解胶纳米陶瓷釉。
3.4不同减水剂对纳米陶瓷釉解胶性、悬浮性的影响
以偏硅酸钠、三聚磷酸钠(STPP)、F-001为研究对象,控制含水率为50%,减水剂掺量在0.3 ~ 0.9%之间,探究不同减水剂在不同掺量条件下对纳米陶瓷釉的解胶、悬浮性能影响。
如图3所示,掺量为0.3 ~ 0.9%,添加偏硅酸钠釉浆流速最大,STPP次之,F-001最小,因此F-001解胶性能最佳,并随着掺量增加,F-001减水剂所对应流速逐渐增加,解胶效果逐渐降低,故F-001最佳掺量为0.3%。偏硅酸钠、三聚磷酸钠随其掺量增加,解胶性能逐渐提升,在掺量为0.9%处与F-001有较接近解胶性能。因此,相比于市售减水剂,F-001具有用量小、解胶效果好的性能优势。
如表2所示,STPP、偏硅酸钠在掺量为0.3%、0.5%时无悬浮性,F-001在0.3%掺量时悬浮值为1.28,0.5%掺量时悬浮值为1.19。因此,F-001悬浮性最佳。
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高分子减水剂解胶、悬浮性的机理[9~11]:
(1)如图5所示,加入陶瓷减水剂后,减水剂分子定向吸附于釉浆颗粒表面,其带有的阴离子基团会使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子层,釉浆颗粒带上同种电荷产生静电排斥作用,促使其相互分散,从而使得到的釉浆絮凝结构解体,释放出被包裹的水份,有效地增加了浆料的流动性,达到在较低拌合水条件下具有较好流动性的减水目的。
(2)合成的聚羧酸系陶瓷减水剂是具有亲水性长链的高分子聚合物,当其吸附于陶瓷釉浆表面后,减水剂分子中的亲水性长链可以伸展于水溶液中,在所吸附的釉浆颗粒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亲水立体层,当浆料颗粒相互靠近达到一定距离时,亲水立体层之间重叠,釉浆颗粒间产生空间位阻作用,阻碍了浆料颗粒的进一步靠近和凝聚,使得釉浆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悬浮稳定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一步法以丙烯酸、马来酸酐、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磨得到纳米陶瓷釉,探究该减水剂对纳米陶瓷釉解胶性能的影响及对比了三种减水剂的解胶、悬浮性能。结论如下:
(1)利用高效研磨设备,在自主研发减水剂CA 100作用下,可快速制备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陶瓷釉;
(2)纳米陶瓷釉在含水率45%时,添加F-001减水剂,釉浆解胶性能良好,且减水剂最佳掺量为0.3%;
(3)对比F-001减水剂、偏硅酸钠、三聚磷酸钠对纳米陶瓷釉浆的解胶、悬浮性能的影响,发现高分子减水剂比市售小分子减水剂有更好解胶、悬浮性能;
(4)进一步探究了高分子减水剂的解胶、悬浮机理,主要是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伟, 王斌, 黄月文,等. 聚乙烯醇在纳米釉/原釉复配釉浆中增强效果的研究[J]. 佛山陶瓷, 2016, 26(1):30-32.
[2] 蒋冰艳, 计红果, 廖兵, 等. 聚丙烯酸钠陶瓷减水剂的制备及分散性能研究[J]. 精细化工, 2011, 28(10):1004-1009.
[3] 计红果, 蒋冰艳. 陶瓷减水剂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学, 2009, 34(4): 51-54.
[4] 姜玉, 庞浩, 廖兵.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和应用[J]. 化工进展, 2007, 26(1): 37-41.
[5] 周守发, 蒋冰艳, 庞浩, 等. 聚丙烯酸D马来酸酐陶瓷减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现代化工, 2012,32(8): 65-68.
[6] 王斌,刘伟区,庞浩,等.新型聚羧酸系高性能陶瓷减水剂的合成与应用[J]. 广州化学,2013,38(3):47-51.
[7] 胡飞, 熊伟. 粘土特性及球磨时间对陶瓷原料减水性能的研究[J]. 广东建材, 2012, 28(12):29-31.
[8] 袁文俊, 周勇敏. 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 材料导报, 2008, 22(s3):59-61.
[9] 李付萱, 李小瑞, 柳宜强,等. MA/IA/SAS/St四元共聚物超分子分散剂的制备及性能[J]. 精细化工, 2008, 25(4):313-317.
【关键词】 胆碱能激动剂 谷氨酸 小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增殖
0引言
谷氨酸的兴奋毒性是急性神经损伤(包括外伤性脑病、中风及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退变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兴奋毒的关键是谷氨酸受体的过度激活,然而,因为阻断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仍然能发生兴奋毒作用,可能有非神经元类细胞间接参与谷氨酸的兴奋毒过程[2]. 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在阿耳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脑中风等进行性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谷氨酸能有效刺激小胶质细胞发生炎性增殖[3]. 迷走神经系统通过a7N型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巨噬细胞介导的系统炎症反应,称之为“胆碱抗炎通路”[4]. 小胶质细胞膜上表达a7N型乙酰胆碱受体,尼古丁可通过此受体调控小胶质细胞分泌炎性介质[5-6],在胚胎发育过程的来源上脑组织内的小胶质细胞与外周巨噬细胞是一致的. 我们探索尼古丁及卡巴胆碱是否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增殖.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Nicotine(Sigma), Carbachol(Sigma), Glutamate(Sigma), DMEM (GIBCO), Fetal Bovine Serum (HYCLONE),MTT Solution (sigma), DMSO (sigma). BV2小胶质细胞系购自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细胞中心. 超净工作台(苏净安泰),倒置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 TH4200), CO2培养箱 (美国Forma 3111),离心机(上海802B),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 IX700),酶标仪(美国Biotek).
1.2方法小胶质细胞系传代后,按2.5×105个细胞/cm2密度种植在96孔板,培养第2天,小胶质细胞适应条件后,观察细胞生长良好的细胞开始加药,加谷氨酸500 μmol/L,30 min后加入不同浓度尼古丁或卡巴胆碱,24 h后检测不同剂量尼古丁或卡巴胆碱对谷氨酸诱导小胶质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噻唑蓝(MTT)可被哺乳动物活细胞线粒体中的脱氢酶还原成蓝色甲眃颗粒(formazan),且甲眃生成量与活细胞数量及细胞活化状态呈线性关系. 检测前在培养液中加入MTT使之终浓度为500 μmol/L,置于CO2孵箱内,3 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DMSO震荡均匀,室温10 min左右,酶标仪测定570 nm波长的A值. 以正常对照组培养物A值作为100%,处理组培养物A值占对照组A值的比值反映细胞存活情况.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实验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在确定方差齐性(P>0.05)后,各组间比较采用One way ANOVA方差分析及LSD法,如果方差不齐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P
2结果
2.1尼古丁减少谷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增殖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的小胶质系(BV2)细胞,加入谷氨酸500 μmol/L和不同浓度尼古丁24 h进行MT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小胶质细胞数目在谷氨酸刺激下显著增多,为对照组的(247±36)%,小胶质细胞数目随着尼古丁剂量的增大而减少,尼古丁浓度10 nmol/L时,开始出现显著效应,至10 μmol/L时,数目减少最为显著;至100 μmol/L时,数目减少基本平稳(图1,2).
2.2卡巴胆碱减少谷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增殖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的小胶质系细胞,加入谷氨酸500 μmol/L和不同浓度卡巴胆碱24 h进行MT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小胶质细胞数目在谷氨酸刺激下增多,为对照组的(236±32)%,小胶质细胞数目随着卡巴胆碱剂量的增大而减少,卡巴胆碱浓度10 nmol/L时,开始出现显著效应,至10 μmol/L时,数目减少最为显著;至100 μmol/L时,数目减少基本平稳 (图3).
3讨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尼古丁或卡巴胆碱显著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增殖. 谷氨酸可以有效刺激小胶质细胞增殖,其刺激程度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尼古丁抑制谷氨酸引起的小胶质细胞增多,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10 μmol/L浓度为最为显效.
炎症和兴奋毒(尤其在神经元损伤或死亡时释放的谷氨酸兴奋毒)是脑损伤及脑病包括中风和阿耳茨海默病等的两个主要特征[7-8]. 在哺乳动物和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聚集在损伤的脑区周围[9]. 增殖和抑制凋亡是维持小胶质细胞正常功能所需要的. 尽管小胶质细胞有神经保护作用,但也有很多证据提示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起到负面的破坏效应[10]. 在病理状态下,比如自身免疫和过度炎症反应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功能将是有益的.
转贴于 在内毒素血症和休克动物模型中,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可以减轻巨噬细胞介导的系统炎症反应,在内毒素血症可以显著减少组织巨噬细胞生成肿瘤坏死因子,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阻止低血压的发展[11]. 脑组织内的小胶质细胞在发育过程的胚胎来源上与外周巨噬细胞是一致的. 有研究者发现,在小胶质细胞上存在有功能的α7n型乙酰胆碱受体,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可以调节小胶质细胞分泌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5]和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等[6]. 本实验结果显示尼古丁或卡巴胆碱显著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 为中枢炎症参与脑中风及神经退变性疾病等脑病的临床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 Smith T, Groom A, Zhu B, et 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meliorated by AMPA antagonists[J]. Nat Med, 2000, 6:62-66. [2] DeGraba TJ, Pettigrew LC. Why do neuroprotective drugs work in animals but not humans[J]? Neurol Clin, 2000,18:475-493.
[3] Tikka T, Fiebich BL, Goldsteins G, et al. Minocycline, a Tetracycline Derivative, Is Neuroprotective against Excitotoxicity by Inhibiting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Microglia[J]. J Neurosci, 2001, 21(8):2580-2588.
[4] Wang H, Yu M, Ochani M, et 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7 subunit is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inflammation[J]. Nature, 2003, 421:384-388.
[5]Shytle RD, Mori T, Townsend K, et al. Cholinergic modulation of microglial activation by a7 nicotinic receptors[J]. J Neurochem, 2004, 89, 337-343.
[6] Simone RD, AjmoneCat MA, Carnevale D, et al. Activation of 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by nicotine selectively upregulates cyclooxygenase2 and prostaglandin E2 in rat microglial cultures[J]. J Neuroinflamm, 2005, 25;2(1):4.
[7] Smith T, Groom A, Zhu B, et 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meliorated by AMPA antagonists[J]. Nat Med, 2000, 6:62-66.
[8] Block ML, Hong JS. Microglia and inflammationmediated neurodegeneration: Multiple triggers with a common mechanism [J]. Progress Neurobiol, 2005, 76:77-98.
[9]Gerhard A, Schwarz J, Myers R, et al. Evolution of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pati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A [11C](R)PK11195 PET study[J]. Neuroimage, 2005, 24:591-595.
纵观当今众多的教育理论,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建构主义认为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忽略了学生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和最终检测者的主体地位。因此,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应在一定的情境即自身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等),自身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二、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案例的探讨与实践
本课程面向的学习者群体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专科的学生,学生的特点是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并且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对过去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了解,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以Serv-U软件用户指南这一教学内容为一个知识模块,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并应用了以下教学环节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自我建构。
该教学内容是对一个英文版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的介绍,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并且两位同学结成一个学习小组。
(一)知识的引入
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
通讯双方不在同一局域网时,如何通过网络来共享自己计算机中的文件给对方,同时不影响自己对计算机的使用呢?,这是学生在接触Serv-U软件这一知识模块之初很好的切入点。
学生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种种方案的讨论、异议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最终确认使用FTP服务器软件是较方便的解决方案这一结论。
Serv-U正是当前众多的FTP服务器软件之一。通过使用Serv-U,用户能够将任何一台PC设置成一个FTP服务器。这样,用户或其他使用者就能够使用FTP协议,通过在同一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与FTP服务器连接,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操作。
基于学生们的解决方案,教师将Serv-U软件正式推荐给大家,学生们也就开始思考如何使用这个软件来真正解决课程之初提出的那个问题。
(二)情景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自身原有经验来积极地建构新的知识。
(1)获取Serv-U。如何获取这个英文版软件呢?,这是学生开始教学内容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个软件的官方网站那里下载该软件。打开serv-u.com网站,学生可看到软件产品网站普遍会出现的导航分类,包括:products(产品介绍),purchase(购买产品),download(下载软件),features(特色说明),solutions(解决方案),support(支持与帮助)。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介绍一些软件网站中常用的词汇。鼓励学生在网站中下载软件的免费使用版本,下载之前需要填写一张个人信息表单。
(2)安装Serv-U。通常会在安装软件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包括:对安装步骤的控制(next,back,cancel),对安装目录的重新选择(browse),安装(install),完成(finish)等。安装软件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的词汇量是比较有限的,学生可以在脑海中立刻和平时安装中文版软件时的情形结合起来,顺利地安装完毕。
(3)使用Serv-U。为了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学生们开始正式使用这个英文版软件Serv-U(参见图1)。面对整屏的英文单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站的support入手来寻求帮助,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单击界面右上角的Help,打开帮助页面(参见图2)。
在帮助界面中,学生可以看到一般帮助文档都会出现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介绍、购买产品的途径、安装产品对系统的需求、快速启动软件的方案、相关术语说明等。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帮助界面中的Getting StartedQuick Start Guide链接,学生可看到使用该软件的一般步骤,包括:Installation(安装),Creating Your First Domain(创建你的第一个域),Creating Your First User Account(创建你的第一个用户账户)和File Sharing(文件共享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照以上步骤,分别创建域(单击程序界面中的New Domain)、创建用户账户。最后一个步骤是共享文件,单击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File Sharing链接,在帮助文件中会出现图片和文字信息,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小组自行根据图文提示完成操作。最终以各小组之间互相共享文件的方式来验收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这个教学内容比较注重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前问题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身对各种中文版软件的了解,主动地学习Serv-U的使用方法,教学内容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情感建构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通过启发引导使知识的建构由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家属同步健康教育;痤疮;5-ALA-PDT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疗法)能激活痤疮丙酸杆菌代谢的卟啉,通过光毒发生反应选择性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皮脂腺分泌和破坏毛囊皮脂腺结构[1]。但行5-ALA-PDT疗法治疗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后产生的反应性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2]以及居家护理的繁琐如外洗,外敷,外擦,避光的要求均不同程度影响患者完成一疗程的治疗。我院采用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法对行5-ALA-PDT疗法的中重度痤疮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提高患者家属照料水平及患者遵医行为,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诊断为痤疮的患者及家属。其中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27~51岁,平均40.9岁。家属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3.1岁。其中配偶11例,父母69例。将80例患者及80例患者家属按治疗病例序号,单数患者及家属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家属40例。两组患者及家属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问卷调查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5-ALA-PDT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相关知识的掌握,希望了解哪方面专科知识。评估家属心理状态、疾病知识需求、与患者的关系亲密度。
1.2.2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5-ALA-PDT疗法及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措施如下:①每周以几个主题内容进行集中健康知识讲解,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家属关心体贴患者;②专人指导和个别辅导。针对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属给以一对一的指导;③发放书面资料;④电话随访。每月电话随访1次至5-ALA-PDT疗法治疗结束后3个月。
1.2.3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①嘱光动力患者家属督促患者次日起坚持每日外敷1:5的白醋:冷开水2次/d,持续1w;外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次/d,连续3d。7d后行中药石膏倒模1次/w。协助患者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知晓如何的处理;②指导家属如何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护肤品;如何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③指导家属如何合理的选择药物;④指导家属如何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如何做好痤疮的维持治疗;⑤及时有效沟通,光动力治疗后部分不良反应不可避免。护理人员主动告知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渠道。
1.2.4调查时间 患者于5-ALA-PDT疗法治疗结束后3个月,独立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家属于5-ALA-PDT疗法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独立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100%。
1.2.5效果评价方法 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进行治疗依从性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按医嘱口服药物,按医嘱外擦药物,不擅自停药,定期复查肝功能,坚持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定期复诊。执行8项以上者为完全依从,1项都不能执行者为完全不依从,不完全依从介于两者之间。两组家属进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痤疮的基础知识,光动力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日常护理的方法,护肤品的使用,常用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合理饮食及生活起居规律的意义共计30题。回答正确29题及以上为完全了解,正确5题为不了解。正确6题-28题为部分了解。
1.2.6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80%~90%。目前痤疮治疗以口服维A酸类药物、抗生素、性激素,外用维A酸、抗生素、过氧化苯甲酰及硫磺制剂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维A酸制剂的不良反应和育龄期男女对生育影响的心理担忧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出现,使其临床应用收到了限制。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疗法,在治疗中重度痤疮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痤疮的反复发作使部分有严重心理压力的痤疮患者未完成一疗程5-ALA-PDT治疗,频繁更换治疗方案,影响治疗效果[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家属的同步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减少复发。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更在维持治疗中督促和帮助患者正确完成各项治疗。因此,对痤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Mariwalla K,Rohrer TE.Use of lasers and light-based thersapies for treatment of ance vulgaris[J].lasers Surg Med,2005,37:333-342.
[关键词] 机房维护; 运维; OSS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61
[中图分类号] TP307;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10- 01
1 引 言
学校机房的管理方案,从早期的逐台维护方式,已发展到现在采用管理和运维软件辅助维护。
机房运维技术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从环境部署角度上来说基本是这样的:单机逐台使用GHOST软件进行部署;通过网络拷贝进行批量部署;通过增量网络拷贝进行部署;通过差异网络拷贝进行部署;使用云桌面技术进行部署。
本文介绍的是技术业已成熟并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成功实施的方案:噢易机房维护系统。该系统处于差异拷贝阶段,从技术发展历程而言,属于该技术的顶峰水平。
2 机房状况和实施方案
江汉大学计算中心目前建有7个机房,承担着学校各院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中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
7个机房配置不一,是分批建成的,采用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保护卡。从其功能上来看,可以看到机房管理运维技术的几个发展阶段。
A301、A307机房所采用的蓝卡变量卡,其功能有:
多系统多分区支持:最多可以支持15个操作系统,每个操作系统互相独立,互不影响。
变量拷贝:通过局域网,把样机的系统完全发送到机房其他接收机上。如果以后再次安装部署软件,可以在变量点的基础上只发送增加的部分。
自动修改计算机名与IP地址: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好一个计算机名和IP地址。在网络拷贝之后,接收机按之前分配的设置信息自行修改,以避免重名重IP地址。
B309、B310、B312机房所采用的噢易保护卡V1.24.10247.S25S,其功能有:
多系统多分区支持、自动修改计算机名功能同上。
差异拷贝:跟增量拷贝类似,但不再要求有增量点。自动识别接收机和样机的差异,仅网络拷贝差异部分的数据。避免了增量点丢失造成无法增量的问题。增加上层差异拷贝功能,相对传统模式而言,发送均速可以达到1.2~1.5G/分钟,千兆网络环境下可以达到2G/分钟以上。
频道技术:频道可以让管理员在较短时间内基于某个真实操作系统创建出相同的操作系统。频道可每次开机还原,也可不还原。频道也能单独安装软件。
CTSC系统:是OSS系统附送的一款机房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有:环境部署、保护控制、内网安全、行为管控、客户端控制、资产管理、策略管理、系统管理。
B301、B306、B311机房所采用的噢易保护卡V1.27.355.S25S,其功能有:
多系统多分区支持、差异拷贝、频道、CTSC功能同上。
自动修改计算机名与IP地址:功能类似上述。增加了多IP功能,可以为不同系统分配不同的计算机名和IP地址。
文档、目录备份:可以指定某个文档或目录不受保护卡还原功能的影响。
病毒库升级:支持常用杀毒软件,病毒库升级不受保护卡还原功能影响。
软件统一注册:记录软件的安装流程。系统分发之后,接收机按此流程重新对软件进行注册,接收机无需再次注册软件。
3 实际应用效果
以前的多系统方案,是在硬盘引导扇区安装多系统引导程序。系统分别安装在硬盘的不同分区上,其文件都是互相可见的。某个系统中了计算机病毒,其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噢易多系统多分区功能,每个系统都是互相独立的,一个系统中了计算机病毒或者崩溃了,对其他系统没有影响。
以前部署系统时,需要做好样机,然后采用GHOST软件逐台复制,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去部署系统环境。采用噢易软件只需要几十分钟即可。
以前的系统运维,依赖杀毒软件和GHOST软件。杀毒软件无法及时查杀新病毒,容易误删正常文件;GHOST软件则效率低。之后,采用软保护技术,提高了效率但无法避免人为破坏软保护系统。目前采用的噢易软件比较可靠,不会被学生或第三方软件破坏。
以前接到临时任务时,例如考试、培训、会议等,需要在机房快速部署一个新应用环境。传统方式需要备份系统,然后更改分区方式,重新分区,安装系统和软件等操作,工作量大、费时。采用噢易软件的频道技术,在几秒之内就能建好新的应用环境,通过差异拷贝技术快速部署到整个机房。
以前对机房问题电脑的判断,需要管理员在机房现场亲自查看。安装CTSC软件之后,管理员可以在办公室内查看到机房电脑的软硬件情况,检查硬件是否丢失、计算机进了哪个操作系统、是否正在保护系统、对机房使用环境是否进行了控制以及学生正在进行什么操作等情况。
4 对机房维护管理方面的探讨
采用噢易保护卡,使机房运维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不过,技术总是逐步发展的。相对新兴的云计算、云桌面技术而言,现在的管理系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有相同硬件配置的机房才能进行系统统一部署拷贝,重新部署系统环境的工作量较大,多系统管理比较复杂等。
云桌面技术是最近才发展并逐步开始应用的技术,就实际应用而言,在可靠度、实际应用环境契合度上存在不足,云桌面的技术方案主要有VDI、RDP、VNC等,各自特点不同。只有经过市场考验,才会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
1、当我们发现很多来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是只会计算机的皮毛,也就是只会开机、关机、上QQ聊天,而且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机基础应用。针对这钟情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一个个情境任务来完成。例如,情境一,初识计算机中的任务一,识别计算机各部件,任务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情境二,计算机系统安装中的任务一,Windows(最新版本)安装,任务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等等…。
2、这样不管是会电脑的,不会电脑的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设计也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从初识计算机到会基本操作,到设计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学生会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在Word文字处理的应用中,教学设计同样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从设计个人简历,到艺术小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毕业论文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各种操作技巧及方式。学生有任务做,上机课也会认真完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2、学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3、学会利用办公系统软件时进行操作的能力,
4、学会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5、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总体设计出台有利于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性。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老师要备好课,要做好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的编写工作。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授课时间、节次、班级、授课类型、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参考、教学方式、教学作业及总结,为了能更好的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将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授课思路、教学辅助手段、重点突出及难点解析、师生互动。特别提到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时,与学生交流这堂课中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哪些不会需要再重新学习;在上机课上,学生也会发现很新东西,也会与老师分享他们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小巧门,把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与同学生共同分享,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能把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学课程授课安排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计划、教案,还要自己制作好电子教案,也就是教学PPT的制作。上机实训课程上,机房要配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的教学软件,还应安装良好的教学控制系统,能在上机课程中向学生布置电子任务,并监督任务的执行、完成、检测等工作。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分析,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课程设计、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倾注了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到学期末,我们也会用成绩,用作品来考核学生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设计改进中计算机考核测试也进行了逐步分析和改进。我们将平时上机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一半,因为平时上机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任务,任务布置下来后,学生就要去完成它,学生制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享受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将任务上交给老师检测,看是否合格或更加优秀。
2、学生们在上机实课程中完成的作品,如个人简历表格,电脑艺术小报,我们都会将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供大家参观、评比。我们也会将学生们自己分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级、在学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评比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才达到我们教学的本来目的。对于期末上机测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检查他们这一门课程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平,当然能通过系统学习后,再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考试将更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越。
3、学以致用,学了计算机就要会用,用到学习中,用到工作中;我们所教授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上肯定要以公共基础性课程的安排为主,但也要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能制作有关旅游前沿、旅游资询、旅游风景、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艺术小报,康复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制作有关健康小常识、康复医学知识方面艺术小报。学生即学会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也学习了自己专业的相关内容,专业与基础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内涵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优势弊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显示出来的特性越来越突出,强大的自动化特征和人工智能,丰富多彩的界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均使计算机成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简称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在他们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演讲、报告、教学、新闻等,以其突出的特点迅速普及开来,给现代教育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少学校开始更加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然而,多媒体并不是万金油,它的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现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1.教育资本的投入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板书、图表及标本,能够利用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借助更多的器械才能够展现出其特点,一个标准的多媒体教室,需要配备的物件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仪、幕布、音响系统、控制系统等,投入相对较多,尤其是投影仪,它的价格昂贵,在不少教育资源缺乏的地方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
2.硬件系统的维护方面
传统的器械维护简单,耗材主要集中在粉笔,价格低,操作简单,图表和标本更是能够反复利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多媒体的硬件系统较多,价格昂贵,容易耗损,如果不能够合理使用,就是一笔较大的投入。例如:计算机同大多数电器一样,有使用年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部件都在老化,甚至是损坏,其大部分配件的使用年限仅仅只有几年,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像光驱、鼠标、键盘这些使用频繁的设备,这些后期的投入是不小的负担。另外,投影仪也是耗损大户。
3.教学准备方面
教案的准备是每一位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写在纸张上,工作量相对较大,且教案的修改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往往一处需要修改时,整个教案都需要重新书写。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教案的书写和维护更加轻松,可利用打印机进行教案的打印,从而使教案看起来更加整洁,容易辨认,计算机的储存技术也更有利于教案的修改,少量的改动不会影响到整个教案。
4.教学效果方面
传统教学方法传承千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板书还是图表,都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然而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形态教学方面,表现力不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动画、图像、视频、声音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解剖寄生虫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够借助标本和图表来展示,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
5.健康问题方面
传统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粉尘的问题,粉笔书写和擦黑板时都会漂浮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教室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影响,虽然新的无尘粉笔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如果改用电子黑板,虽然能够彻底避免粉尘问题,但要加大硬件投入和后期维护资本。多媒体虽然没有粉尘的污染,但是增加了很多新的问题,因为电器的使用带来了新的污染,如光污染、声音污染、辐射污染,这些都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不利。
6.媒体掌握方面
传统媒体使用简单,容易掌握,上手快;而新的多媒体技术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相当的电脑技术,而且要学会一些基本软件的使用,如常见的幻灯制作软件、文字排版软件等。这些专业软件虽然不断优化,尽可能让人更容易使用,但是毕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还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这对于年轻教师可能没什么大问题,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高年资教师,则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习电脑基本技术,而且要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这对于很多高年资的教师都是一个难题。
7.远程教学方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教育手段越来越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间的矛盾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而系统化的学习必然会耽误到正常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只能通过函授来解决,但函授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但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则能远程传递文本、图片、声音、录像等。目前社会上很多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大部分都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的,而这都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8.资源共享方面
传统教学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缺少交流,很多好的方法难以传递,且年资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很难传授给那些迫切需要成长的年轻教师。但随着通讯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网络的普及也在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方便了现代媒体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交流,而且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和使用一些效果突出、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学虽然有很大的缺点,但是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多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给教学带来更大更好的效果,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投入、维护和操作方面做得更好,也是多媒体技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尧斌,杨应迪.浅析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科技信息.2008,19:10.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定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06-01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讲解计算机基本的部件构成和组成方式,以及基本的运算操作原理和单元设计思想、操作方式及其实现,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是它的先导课程,它的后继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它学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继课程的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这些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内部结构复杂度日趋加强,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组成原理所讲授的硬件内部构成和工作原理等内容都集成在芯片内部,只能看见芯片的外部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抽象、难度大、难学、难懂, “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如何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不断探讨的问题[1];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下,于2009年11月唐朔飞教授对他所建设“计算机组成原理”国家精品课进行交流和指导,给从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高校教师很大帮助,也掀起了新一轮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该文就几点看法跟各位同行探讨。
1 对课程定位问题
各类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对学习该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该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需要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结合本校培养方案,给本课准确定位很重要;定位关系到教学内容,决定学生能获取什么知识。有的高校是培养硬件设计开发型性人才,“计算机组成原理”就要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和硬件研发能力;有的高校培养一般计算机应用人才,有的学生认为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他们获得当前正流行的各种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怀着较大的期望来上这门课,也有学生认为学习了该课程就能获得一些计算机维修相关的知识等;还可能有学生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只是听说过该课程内容较老,有对学生说这门可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解决将来的问题”,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想过要从该课程学习中获得什么有用的知识。所以,对课程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要让学生知道通过这门课程能获得的那些知识,形成正确的期望。“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专业基础课程,基于数字和模拟电子技术,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入门课程,本课程并非专门讲解具体的某项计算机实现技术和当前流行的计算机设备和技术,而是主要讲解计算机基本的构成和简单的实现原理;并且强调学习该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理解今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设计中的一些特定问题,以及“微机接口技术”等后续课程学习中也很重要。从而,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定位,树立起正确的期望和兴趣。
2 教学方法讨论
2.1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内容多,如何组织和讲解是教好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关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模型机为背景(脱开具体机型),通过第一次课程使学生建立在五大功能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设备)上整机概念,理解信息流和控制流如何在五部件中流动;第二次课程使学生建立在寄存器级上整机概念,让学生认识取指令到执行指令的过程,认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以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信息的传送和控制方法为主线,按基础、组成、系统三个层次阐述计算机组成原理,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处理和控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每块知识时,都知道所学内容在整个计算机工作中的作用,对全局的影响,不断诱发学生对尚未学习的部件产生认知的欲望;通过实验教学的配合,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硬件系统方面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的能力。
2.2 教学工具的使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I/O设备、存储器、CPU的组成结构、这些控制电路被封装在芯片中,芯片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学生不能直观地观察内部结构,只能凭想象构造,加上学生理解的难度,对这些抽象性很强的知识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形象地描述内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如下: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仿真系统。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数据流、控制流、地址流,能更直观地展示时序操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电子教案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可以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仿真系统完全模仿计算机工作,让学生进行仿真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理解;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仿真系统的立体教学模式完成课堂教学。
网络课程是解决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搭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很必要的。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方便获得教师上课时的教学教案、教学进度安排表、教学讲义、浏览其他资源,也能方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更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答疑,做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受时间和地方的约束。网络课堂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经过学生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及整个硬件系统有较直观、深入、全面的理解,让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理论。通过实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ZY15Comp12BB实验箱和THTWK-2型实验教学系统,不仅可以做基础性、验证性实验,还可以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不错的实验平台。
3 结束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中十分重要,在教学中不结合任何具体机型,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使学生首先形成计算机的整体概念,在逐层细化[3]。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目前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还有改进的空间;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本着为学生为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徐昆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
关键词: 初中语文;网络环境;信息资源
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让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学科的备课工作也应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语文备课应综合考虑各种软硬件设施的使用、相关知识信息的检索、教案材料的制定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教学备课中软硬件的准备
在语文学科的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如何提高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合理使用。硬件如教学中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和宽带网络,软件主要指在硬件基础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构成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资源。一般在很多中学都已经配备了机房、多媒体教室,一般要求多媒体教室可以满足大容量信息的存储需求,并具有较为便捷的上网渠道。机房的教室数量和计算机数量应满足学生上课需求,而多媒体教室则应配备好投影仪、幕布等设备,方便教师展开教学。软件方面,语文教学对计算机的软件程序要求不高,应具有音频、视频播放软件(如Media Player10)、幻灯片演示软件(如PowerPoint2003)、文字编辑软件(Word2003或WPS)以及上网浏览器(Explorer8.0)等,通过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很大便利,创造出很多新的教学手段。
二、语文备课教学资源信息检索
(一)互联网信息资源检索
现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存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识宝库,语文备课工作应积极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主要的网络检索工具包括目录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这几个方面。目录信息检索是指网络资源目录,也可以分为专题目录、站点导航等类别,主要是通过网络手段将各种信息收集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结合网络检索法设计查询方式。备课时可以根据所需的信息条目进行检索。搜索引擎指的就是现代因特网信息检索功能,是为人们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的软件应用程序,现在应用较多的是WWW站点信息资源检索,具备Web数据采集、检索与界面展示等功能。目前应用较多的包括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均能提供新闻、网页、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检索,老师在备课或教学中通过搜索能查询到大 量知识,尤其百度百科对查询成语和古诗词等极为便捷。元搜索引擎是指将几个搜索引擎集中到一处,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接受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根据用户指令在几个搜索引擎上同时进行搜索,但这样的检索工具目前应用还非常少。
(二)网络电子图书馆
以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查阅很多的书籍资料,不仅效率低下,有时还很难达到目的。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捷的查询各种资料和现代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丰富备课资源,加深知识学习提供了有效渠道。目前国内较为著名的学术网站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数字图书馆等等。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可以检索到国内发表的各种学术期刊、论文,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资源,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则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在系统内可以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编辑、存储、传输和使用,方便社会人士学习、分享各类信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库检索图书资料,下载电子图书,丰富自己的备课资源,使自己的备课变得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生动活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案编写
(一)电子文档教案
文字教案是教案的主体部分。传统备课模式下,教案的编写就是在备课本上书写大量的文字,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备课与书写教案所耗费的精力比例失调,大部分精力用于书写教案,很少的精力用于了解学生、钻研学生的问题。
二是教案格式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内容缺乏生活性,学科间相互渗透少。课型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三是大量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为应付检查做无效劳动。大量抄袭参考教案,应付现象严重。
(二)课件教案
此外还有一种课件教案,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教案,成为一种新的备课、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案的制作需要综合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首先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融入于课件教案当中;其次应当注意在选取网络教育资源的时候,应该立足课本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课件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方式自行选择有助于教学的内容。
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知识多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重难点;老师要知道多媒体课件只是用来辅助教学,千万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四、备课效果的考察
备课的目的就是更好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反映了备课准备工作是否成功。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交流非常便利,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发帖子等形式交流课堂心得,进行作业检测,考察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授课形式,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获得反馈,为以后的备课工作提供参考。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所能掌握的备课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如果教师自己缺乏独立思考、设计的能力,缺失了促使自己发展的土壤,完全被网络资源左右,就会导致教学没有个性,甚至有时候连教育效果都很难保证。对此教师应吸取传统备课模式的优点,以传统备课模式中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这一重点为基点,辅以信息化手段使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仔细辨析,提高甄别能力,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初中语文备课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远程教育 模式一 有效应用
一、背景
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学校进行硬件设施配备确定了三种硬件的配备标准,称为三种模式,即:模式—,在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二,在完全小学配备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三,在初中配备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IP接收系统+一个投影教室(含一台投影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三中技术方案是向下兼容的,DVD+电视机这一设备组合方式不仅配备在教学点,而且也配备在完全小学和初中,也就是说对模式一环境的应用应该有多层次的含义,模式一环境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到整个“农远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模式一环境对课堂教学发挥的作用
1.代替性教学。“农远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在该工程实施以前,由于教学点教师专业水平限制或根本没有专业教师,艺术(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开设。在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当教师带着一帮农村孩子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时,教师唱走调了,学生也跟着走了调的这种现象是农村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
2.辅助教学。“农远工程”实施后,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光盘资源进行部分内容的替代教学,同时应对光盘内容进行相应的筛选,以配合自身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外观看教学光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媒体资源在“农远工程”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许多教师购置了个人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他们在网络中接触到一些优质的多媒体计算机资源。他们萌发了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加工、组织教学资源的愿望,他们期望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计算机资源(例如视频片段、动画等)能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效果,但是这些计算机网络资源无法直接在单一的模式一环境下应用。
就完全小学来说,即模式二学校,“农远工程”对其配备的是卫星IP接收系统+DVD影碟机+电视机。该模式不仅具备模式一的全部功能,而且可实现卫星电视、IP数据广播和语音广播等教学资源的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支持拨号上网等互联网接入方式等功能。从“农远工程”在其学校开始实施,教师就接触到丰富的远教IP资源。这些资源和教材中的每节课相对应,其中包括幻灯片课件(*.PPT)、动画文件(*.swf)、视频文件(*.rm)等。教学光盘资源在完全小学教学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完全小学虽然拥有丰富的多媒体计算机资源,但是模式二的硬件配备中没有投影教室,无法把远程教育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作为常规性的教学工具使用,从而导致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走过了千山万水,但最终被积压在学校的远程教育接收站,不能真正进入教室被教师们所使用。
四、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下应用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从以上三种模式下的教师需求来看,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希望将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应用到模式一环境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呢?他们渴望知道如何能够将POWERPONIT、FLASH等课件在模式一环境下应用,让资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大量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中应用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下应用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是:把接收下载到的优质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刻录成VCD光盘。但有些多媒体计算机资源无法直接刻录成VCD光盘,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文件转换成可刻录格式的文件。由于“农远工程”给项目学校配发的刻录机大多是CDROM光盘刻录机,针对这一现状,这里主要围绕将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制作成VCD视频光盘这一主题展开介绍(如果学校配备的是DVD光盘刻录机,当然可以刻录成DVD光盘)。实现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下应用的具体步骤有以下三步:
第一、多媒体计算机资源的获取。多媒体计算机资源主要来自模式二和模式三学校接收下载到的IP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其中包括优秀教案实例、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相关内容。
第二、格式转换。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又可分为能直接刻录成VCD光盘的文件和不能够直接刻录成VCD光盘的文件两大类。解决方案图中列举了一些来自于互联网和卫星网资源文件格式,我们根据示意图中的线条指示对文件进行相应的转换。其中资源中的教案实例(*.doc)、多媒体课件(*.pps)、动画文件(*.swf)、视频文件(*.rm)等无法直接刻录成VCD光盘,必须对这些文件进行转换格式转换,使其通过视频捕获或者利用格式转换软件转换成可刻录格式的文件。
第三、刻录VCD光盘。这是将优质的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应用到模式一环境下很关键的一步。我们利用光盘刻录软件,把转换后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和图片文件刻录成VCD光盘。资源已经整理完毕,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刻录光盘了。
关键词: 计算机硬件课程 CDIO 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1]、建立计算机系统整体认知及培养计算机系统底层编程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基础课程主要设置“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四门课程,但在实际授课中发现存在课程内容交错重复、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理论知识抽象化、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为了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2]、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符合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的合格应用人才,迫切需要对我系的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结合CDIO工程教育思想提出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
一、现有硬件课程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与硬件有关的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四门课程,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知识点交错重复。
例如:计算机系统概述、主存储器的逻辑设计等内容,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中都有相应的介绍。又如,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包括数制、带符号数的表示、定点数与浮点数、数和字符的编码等相关内容,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三门课程中都进行了介绍。
(二)课程内容相互独立,缺乏有机联系。
例如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中,介绍了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原理与存储芯片,并就如何使用基本的存储芯片通过字扩展、位扩展构成一定容量的主存储器的扩展方法进行了介绍。而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存储器部分则主要侧重对8086存储器的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包括8086存储器的存储地址空间、物理组织结构(奇偶库结构)及编程结构(分段的存储管理方式),而这些与前面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中所学到字扩展、位扩展原理之间的联系,却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理论知识抽象化。
在上述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知识的讲解,目前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硬件系统的基础知识一味地讲解[2],缺乏相应的实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造成学习兴趣低迷和对于硬件知识有畏难情绪。
(四)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课程内容没有与实际的项目或产品的制作开发过程相结合,虽安排有一定的课程实验,但有的实验只是对理论的验证或形象化的加深理解,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进行项目或产品开发的能力锻炼仍然不足。
二、硬件融合课程教改思路
(一)对我系的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将原有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四门课程融合为三门课程:“硬件基础1”、“硬件基础2”、“硬件基础3”,重新梳理硬件基础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去掉重复、冗余的部分,连接关联的部分。
(二)建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融合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数字逻辑”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行介绍,“汇编语言”由于需要“微机原理”的知识,因此放到最后,在学生学习完“微机原理”的内容后进行介绍;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则放到“数字逻辑”与“汇编语言”之间进行介绍,对两门课程的融合思路是:按照“一般与特殊”的方式建立联系,进行内容整合。
例如,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融合后的课程内容按照计算机硬件的几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总线系统、输入/输出系统、中断系统进行组织,对于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例如存储器,先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的内容作为一般性的原理进行介绍,再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的内容――8086存储器的组织以一个具体实例的方式给出,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8086的系统组织,对“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中所讲授的一般性原理有更实例化的理解,同时也明白微型计算机这一特殊类型的计算机与其他类型计算机(如大型机、中型机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引入CDIO的教学思想,强调“做中学”。
CDIO教学理念强调“做中学”,因此,在此次硬件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突出了实践实训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以章节为单位,设置课内实践及专训实践。
其中课内实践纳入理论课授课内容,专训实践独立于理论课,以实验课的方式展开。例如:对于运算器一章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六个学时的专训实践,对运算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运算功能进行专训实验。各章节的专训实践进一步构成三门实验课程“硬件综合实验1”、“硬件综合实验2”和“硬件综合实验3”,分别与理论课程“硬件基础1”、“硬件基础2”和“硬件基础3”相对应。
2.设置专门的项目实践环节。
在硬件融合课程中,设置了专门的项目实践环节――综合项目开发,该环节包含理论及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对项目开发流程等工程项目开发知识进行介绍,实践部分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如:智能交通灯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琴的设计与实现等,要求学生对其软、硬件进行分析和设计,并经历一个具体项目从需求构思到设计、实现的全过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项目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和产品的制作实现能力。
3.采用CDIO的教学模式。
吸纳CDIO的教学思想,转变授课方式,具体体现在:
(1)知识讲解实例化:通过实例引入教学内容或以具体的实例、案例来对知识进行讲解,体现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2)课内课外协作化:课内组织讨论,课外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完成探究活动。
(3)采用“做中学”的授课模式:通过课内实践,如在课内带领学生完成一个汇编语言程序的汇编、调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到相关知识。
(4)积极开展课堂互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留一定时间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三、改革具体举措及成果
基于以上的教学改革思路,实施以下具体举措并形成相应的成果:
(一)对上述四门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梳理和融合,形成新的硬件融合课程知识点体系结构。
(二)按照硬件融合课程的知识点体系,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并对应每一章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撰写每一次课的剧本式教案。该剧本式教案在教学设计时凸显“剧本”的特点,将课堂看做一个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舞台,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学会沟通、提高兴趣。
(三)组织编写了各章节专训实践项目的实验指导材料和综合项目开发的教学大纲及指导材料。
四、改革成效
以上是我系硬件融合课程教改项目的改革思路及建设成果,该教改成果已在我系2014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得到实施。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辉,李敬兆,詹林.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5).
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需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很高。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和实验场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同时期有着各异的课程教学标准。
1 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以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而且培养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应当是适应整个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具有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课程学习目标具体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
2.1 课程知识目标:(1)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2)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3)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4)计算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应用和信息安全。(6)计算机常用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2.2 课程能力目标:(1)信息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信息获取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的能力。(4)信息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3 课程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4 社会能力目标:(1)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与社会沟通交流能力。
3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可设计为: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等。
3.1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适应的岗位大致包括行政管理、简单财务管理、文书编辑、计算机操作员以及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岗位。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岗位需要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如电脑选购、windows操作、会议邀请函制作、招聘简章制作、个人简历制作、职工工资表制作、企业销售情况统计、单位业务统计报表与分析、产品推广宣传片制作、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电子相册制作等。
3.2 确定学习领域内容: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可将学习领域内容设计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
3.3 设计学习情境:此环节是将选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为适应教学的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与课时、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条件与资源等。
4 课程资源建设
4.1 编写情景案例教材,根据课程目标,编写相应配套的教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
4.2 教案:全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材、统一要求、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考核。因此,采用统一的“指导性教案”。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其他特殊情况,在“指导性教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删修改,形成实施性教案。“指导性教案”要根据授课计划的安排,明确每一次课的内容、主要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根据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格式要规范。
4.3 多媒体课件:所有章节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一次课的多媒体课件都要作为一个小课题来做。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各种媒体信息形式,增加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4.4 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包括教学论坛、签到系统、作业上传和下载、资料下载、网上考试等等,加强学生教师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5 建立实训案例库:开发建立案例库,案例选择尽量与专业需求挂钩,为专业发展服务。
4.6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重要知识点的案例讲解录像、演示性屏幕录像、模拟练习屏幕录像、网上自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4.7 开设工作室,让学生课余时间承接文档编辑等业务,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8 试题库建设: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考纲要求,编制考试题库和练习题库,每题都进行试题分类和属性设定,规划分值和得分点,形成可入库的单题。试题库建设可以逐年积累,为以后建立机考系统打基础。
4.9 实验场所建设:多媒体教室与微机实验室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硬件:投影仪一台
局域网环境,可访问广域网,多媒体计算机45台。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软件包、网络教学软件。
5 课程考核方法
5.1 在课程考核上,建立一套完整与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以考促学,以考促训,采取“过程+期末+社会实践”考核方式,以“应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5.2 过程成绩包括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项目作品三个方面,并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时候做到:(1)学生每次上机练习时有过程记录、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3)大、小作业评价。5.3 在学生考证方面,可以推行《ceac认证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证书》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该证书的考核方式采用案例考试,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师资队伍配备
6.1 团队规模:基于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配置专兼职教师2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6.2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相关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6.3 课程负责人: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专业相关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能熟练配置、维护、测试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教师。
6.4 “双师素质”教师:“双师”比例达到7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