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的主要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内容摘要:国内客源是北京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北京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增长乏力。本文从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角度,对北京市国内游客市场的现状、空间结构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北京市旅游市场发展的市场细分策略以及网络营销体系。
关键词: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市场细分 网络营销 北京市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客源市场的研究是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基础。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研究。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其中空间结构是旅游市场的一种重要结构,按空间分布,一般可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境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现状
(一)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及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近年来,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北京市旅游设施已逐步完善,旅游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内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相当于同期接待海外游客的39倍,是1996年(第一次进行国内旅游调查)接待国内游客的1.4倍,年增长速度为7.5%,国内旅游收入达887.7亿元,是同期国际旅游收入的3.6倍。国内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国内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与入境游市场相比,北京的国内旅游市场在旅游总收入中的贡献更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一直在1.1亿人次左右徘徊,收入也不很乐观, 其中2002年在接待游客数较上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反而下降了7%;2003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出现大幅下降,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4.2%。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一)客源吸引半径分析
一个给定的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市场受多种因素制约,吴必虎(1997)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径范围内。
客源吸引半径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被许多学者运用到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根据我国旅游地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可将吸引距离范围划分为四级:I级为小于500km;Ⅱ级为500~1000km;Ⅲ级为1000~1500km;Ⅳ级为大于l 500km。表2描述了北京市主要客源地市场距北京的公路里程。
(二)国内旅游流强度空间分布概况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驻地作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前来北京市旅游的平均出发地,以北京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直线距离为半径建立起北京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空间距离(如表2),然后再计算出不同区域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流量的省均市场份额,可以描绘出各客源地产生旅游流强度随着距北京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空间距离关系表(表3)。
在对图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总体来讲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即距北京市越近,旅游流产生强度就越大,随着空间直线距离越远,旅游流产生的强度就越弱。但是距离在1500公里以上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当主要归因于北京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历史背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北京本地市民,占北京市旅游流总流量的38.1%,是北京市旅游流的最大客源地。周边直线距离在500公里内的近郊省市――石家庄、济南、天津所产生的旅游流量占总流量的23.0%,省(市、自治区)均产生的旅游流量7.67%,仅次于中心区,是北京市旅游流重要的客源地。在500~1000公里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旅游流量为总流量的12.1%,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递减到3.03%,在1000~1500公里范围内,旅游流强度为11.2%,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仅1.24%,而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区,省均产生旅游流量强度就表现的更加微弱了。因此,北京市国内旅游流产生强度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出现明显地衰减规律,但这种空间距离衰减趋势因与旅游流产生源地之间交通便捷程度(时间距离)、人均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局部增强现象。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处出现的旅游流强度变化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也可以由此得出,距离在1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自治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营销对策
(一)北京吸引范围大、客源市场比较分散
通过分析北京市的客源吸引半径可知:北京市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优势拥有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很大,基本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呈现出明显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通过对北京市地理集中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北京市的客源市场相对分散,不利于确定主要客源市场,同时给旅游宣传定位、针对性地提供旅游服务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其旅游效益的提高。因此,开拓北京国内客源市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二)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对表3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北京以外省市的游客客流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但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市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说明距离在1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基于目标市场细分的定位策略
国内旅游收入在北京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如果对3/4以上的旅游市场没有合理的主题定位,就等于将最大份额的“市场蛋糕”让给了竞争者。由此可见,应该对北京旅游市场按目标群体做出细分,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定位,以“多功能旅游定位”为北京旅游业做出规划和竞争对策。
根据北京旅游目标群体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分为三类:
第一类目标群体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是对(东方)古都文化兴趣浓厚,对北京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层,旅游诉求为探寻东方古老文化,旅游需求以参观游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皇家园林、民居胡同等成熟旅游产品为主。北京需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在后奥运时期,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领略北京风貌,应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包括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是距北京较远的国内游客,北京市是国内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外省市来京游客大致占全部国内游客的2/3,如按购买北京旅游产品的频度,这类群体又分为首次购买游客和重复购买游客。首次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诉求侧重于北京作为“首都”的主要特征,既对“古都文化”感兴趣,又对北京作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需求以代表性的历史名胜和现代化建筑为主;重复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以往有过北京游的经历,对“古都文化”和“首都文化”都已经有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在旅游诉求方面,需要北京旅游市场进一步挖掘风景名胜、主办主题活动,这类需求以风景、度假和商务旅游并存,要求旅游产品能体现“新、美、奇”的特点。
第三类群体是北京市民及近省市游客,主要特征为在京工作或完全熟悉北京,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更新有强烈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内容,通过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四)创新营销理念并建立健全营销体系
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北京市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由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极少,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因此,旅游业网络销售的关键之一是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旅游信息的及时性也就是信息的现时性,房价、票价旅游节目等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容易成为过时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以确保其现时性,这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平台,方便企业提供营销信息。
在旅游营销策略的持续性问题上。北京积极借鉴悉尼奥运会的旅游宣传策略,在奥运准备期和奥运年阶段,制定了丰富细致的奥运营销策略,并且十分重视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但北京对后奥运阶段的营销策略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虽然有关方面表示要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历史发展契机,全面推进“‘走进北京,体验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遗产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上述营销活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是否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还需细致的研究。这对北京在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北京在奥运年并没有获得旅游业的高速增长,因而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促销策略对旅游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旅游的宣传营销任重而道远。
旅游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作为一个旅游强市,应该高度重视营销策略,要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起来,把短期营销和长期营销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使现有的营销体系更加完善,提高旅游营销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拓展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曹欢德.近期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述评.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
2.李燕.上海旅游购物市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硕士论文,1995
3.戴斌.旅游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旅游科学,1998(3)
4.张安,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东南大学学报,2004(1)
5.宋亚非.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
6.冯琼兰.对网络时代旅游营销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7)
摘要:本文以厦门这一典型的城市旅游地为例,在文献回顾、网络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基于纵向比较的视角,通过实地的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对城市旅游地游客的重游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将厦门城市旅游地游客的重游动机归纳为7项动机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基于动机的差异将重游游客划分为怀旧型、外界驱动型、猎奇补缺型和分享型4个类型。文章最后针对厦门城市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重游动机;城市旅游地;纵向比较;厦门
1 引言
Oppermann曾指出,对旅游地游客忠诚(tourist loyalty to destination)的研究,可以从态度性忠诚和行为性忠诚两个维度来展开。在态度性忠诚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倾向于对旅游地游客的意愿性忠诚,亦即游客的重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如Petrick等的研究指出,感知价值(perceived value)是影响高尔夫游客重游意愿的主要因素;Jang等的研究则探讨了猎奇求新(novelty seeking)和满意度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Um等通过对香港的游客进行调研发现,比起游客的总体满意度,游客的重游意愿更多的是基于对旅游地“表现”(performance)的评价,其中对旅游地的感知吸引力(perceived attractiveness)的评价又位居影响因素之首。在国内旅游学界,近年来随着对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和旅游市场研究相关成果的引介,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游客的态度性忠诚,但也主要以游客的重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主,如汪侠等和黄福才等的研究。
然而,重游意愿是游客的一种主观态度,很大程度上受总体满意度、之前的旅游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而重游行为则是游客对旅游地的实际再度造访,是一种现实的行为,是游客对旅游地的行为性忠诚的体现及其重游愿望的具体实现。如果说旅游地的受访游客表现出较强的重游意愿体现了其对旅游经历的较高满意度和对未来重游的较高预期,那么正在重游的现实游客,其行为又是基于什么动机呢?亦即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故地重游”呢?
回顾国内外有关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的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某旅游地、某时段的初游游客与重游游客进行比较的视角,是一种横向的截面比较,如Oppermann对赴新西兰、Li等对美国各州、林俊升等对台湾休闲农场的初游游客和重游游客的动机的比较研究,而就同一游客群体的重游与初游时的有关动机进行纵向比较的文献还较少。诚如Oppermann的研究所指出的,今后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的研究应该从纵向比较视角展开,以便了解游客动机的历时差异。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厦门这一典型的城市旅游地为例,基于纵向比较的视角,对城市旅游地游客的重游动机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2 研究设计
2.1 城市旅游地的概念界定及选取缘由
城市旅游地是指以城市实体景观、城市文化、城市氛围、城市活动等为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访问或进行其它旅游活动且配备了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城市地域。本文选择城市旅游地作为研究地域对游客重游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缘由:首先,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游客在旅游动机(包括重游动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次,城市旅游地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地,它们以城市本身作为吸引物吸引游客,由于城市的特性,其吸引力区别于传统的山岳型、湖泊型旅游地等,表现出明显的复合性和较强的全面性;第三,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与所收集的资料来看,与其它类型旅游地相比,城市旅游地具有较高的重游率(如苏州重游率为75.6%,杭州重游率为54.5%)①,因而具有更强的典型性。
2.2 案例地域的典型性概况
案例研究遵循的是从个案分析直接上升到一般结论的理论建构模式,因此所选取的案例地域须要具有典型性。本研究选择厦门市作为案例地域,其典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厦门是我国东南部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2007年旅游经济发展的4项指标(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入境旅游接待量和外汇收入)均位列福建省榜首。2008年,全市大部分旅游经济指标居全省首位,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2194.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3.6亿元人民币③。2008年入境接待总量在全国28个重点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
(2)在城市旅游地方面具有典型性:厦门目前的旅游产品体系中,以城市实体景观、城市文化、城市氛围、城市活动等为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访问或进行其它旅游活动的旅游线路占绝对数量,而开展这些旅游活动的地域,正是本研究所界定的城市旅游地。
(3)在重游率方面具有典型性:据笔者2007年至2008年5次赴厦门调研结果的初步估测,厦门城市旅游地的重游率在30%以上。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思路,试图通过对厦门这一典型城市旅游地的游客重游动机的分析,归纳提炼出一般性结论。同时,本研究基于纵向比较视角(体现在问卷题项的设计上),对正在厦门重游的游客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让游客回顾之前赴厦门旅游的经历,并与此次重游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旅游动机的历时差异。
(2)研究方法。其一,深度访谈法。在研究之初(2008年5月前)和实地研究中(2008年5月至8月)笔者分别针对重游过厦门和正在厦门重游的游客展开了深度访谈,累计10次;另外在实地研究中,针对当地居民进行了2次访谈,以了解其对旅游开发和吸引游客重游的态度及建议。其二,网络文本分析法。对网络虚拟社区中有关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进而解读其中的本质内容(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为后续研究中的问卷设计等提供依据。其三,问卷调研法。对正在厦门重游的游客展开问卷调研(2008年5月至8月);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李克特7点态度量表,以了解22个重游动机题项对于受访游客的重要程度(1表示非常不重要,4表示一般重要,依次类推,7表示非常重要),第二部分采用非量表的题项,了解受访游客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问卷调研主要在典型的城市旅游地域展开,如鼓浪屿、南普陀游览区、环岛路、集美学村和园博苑等。受访者均为第二次及多次到厦门旅游的外地游客。本研究累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50份,问卷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为89%。
3 研究发现与讨论
3.1 样本概况
本研究问卷调研中222位受访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性别方面,男性居多,占54.5%;年龄方面,21~35岁居多,占61.1%,其次为36~50岁,占 23.7%;学历方面,本科居多,占33.2%,大专次之,占27.6%;常住地方面,厦门周边地区占36.0%,福建省外占35.5%,省内其它地方占26.1%;家庭每月人均收入方面,1500~3000元居多,占33.0%,其次为7500元以上,占17.8%;在职业方面,企业职工居多,占42.7%,政府、事业单位职工次之,占19.1%。
3.2 游客重游动机题项的重要性排序
在实证研究领域,尤其是采用态度量表的研究中普遍采用Cronbach α值来衡量数据的可靠性,Cronbaeh α值大于0.7,则说明数据可靠性较高。本研究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问卷中重游动机题项的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发现,22个题项的Cronbach α值为0.835,说明本次问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所获重游动机题项数据进行重要性的排序分析发现(表1),排在首位的重游动机题项是“带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来厦门游玩,因为之前在厦门的旅游经历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回忆”,其次是“参观、游览之前在厦门旅游时未曾去过的自然风光景区(点)”,再次是“参观、游览厦门新开发的历史文化景区(点)”。
3.3 游客重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市旅游地游客的重游动机,笔者借助SPSS15.0软件对22个动机题项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采用KMO与Bartlett's球度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其结果为:KMO检验值为O.740,说明样本量较为充分;近似卡方值为1559.500,自由度为231,Sig.值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采取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22个重游动机题项被萃取为7个因子(表2),它们累计可以解释67.560%的方差,也就是说萃取出的7个因子可以基本上代替原有的22个题项,达到了维度缩减的目的。对这7个重游动机因子分别命名为:无可奈何因子、弥补缺憾因子、商务公务因子、怀旧因子、猎奇求新因子、分享因子和专门层次重游因子。
3.4 游客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重游动机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厦门城市旅游地重游游客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其重游动机的影响,亦即了解不同背景的游客的重游动机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One-Way ANOVA检验等平均数差异检验的方法,对问卷调研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简要报告各变量的分异特征,具体统计分析过程不再罗列)。
(1)性别。本研究分析厦门城市旅游地重游游客的性别对其重游动机的影响的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发现,重游游客的性别对其重游动机因子不存在显著影响,亦即重游游客的动机在性别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年龄。本研究分析厦门城市旅游地重游游客的年龄对其重游动机因子的影响时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的方法(下文关于职业、家庭每月人均收入、学历及常住地等变量对重游动机的影响的统计分析,均采用此方法)。研究发现,重游游客在“无可奈何”、“商务公务”、“怀旧”和“专门层次重游”这4个重游动机因子上存在较显著的年龄分异。例如:20岁以下和21~35岁的受访者,其“无可奈何”动机的重要性排位要高于51~65岁的受访者;20岁以下、21~35岁以及36~50岁的受访者,其“商务公务”动机明显地强于65岁以上的受访者;51~65岁受访者,其“怀旧”动机要强于21~35岁和36~50岁的受访者。
(3)职业。厦门城市旅游地的重游游客在“弥补缺憾”、“商务公务”和“专门层次重游”这3个重游动机因子上存在显著的职业分异。举例来说: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以及政府\事业单位职工的“商务公务”动机要强于学生、农民;个体工商户、学生以及教师的“专门层次重游”动机要强于政府\事业单位职工。
(4)家庭每月人均收入。厦门城市旅游地的重游游客在“无可奈何”“商务公务”和“分享”这3个重游动机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收入分异特征。举例来说: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为1500~3000元和3001-4500元的受访者,其“无可奈何”动机要强于该收入为4501~6000元的游客;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为1500―3000元、4501~6000元和7500元以上的受访者,其“商务公务”重游动机要强于该收入低于1500元的游客。
(5)学历以及常住地。研究发现,此两项变量对游客的重游动机不存在显著影响。
3.5 基于重游动机的厦门城市旅游地重游游客聚类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SPSS15.0软件会对所萃取出的因子进行赋值,生成新的样本数据,以此新的数据为基础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如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本研究利用对原有222个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所生成新的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便对基于不同重游动机的厦门城市旅游地的重游游客进行分类。
在采用K-Means快速聚类法进行分析时,分别将聚类数设定为3、4、5,比较分析后发现聚类数为4的结果较为理想,ANOVA检验结果也显示此时Sig.值均小于0.005的置信值,因而聚类分析的效度较好(见表3)。
对因子分析后新生成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时,判别不同类别的主要方法是按正值大小进行排列,找出明显的差距所在,进而进行聚类的命名与特征的描述。4个聚类的命名及其主要特征简要说明如下。
聚类1:怀旧型(n=37,16.7%)。怀旧型重游游客约占总样本的16.7%,主要特征是该类游客最为重要的重游动机因子是怀旧因子。虽然“弥补缺憾”因子以及“分享”因子等也较为重要,但它们并非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将该聚类命名为“怀旧型”。“弥补缺憾”动机因子及“分享”动机因子等也较为重要,说明这类游客的重游动机较为复杂多样,即怀旧型重游游客也可能会怀有“弥补缺憾”或“分享”的动机,这三者之间并不矛盾。
聚类2:外界驱动型(n=72,32.4%)。外界驱动型重游游客约占总样本的32.4%,主要特征是该类游客最为重要的重游动机因子是“无可奈何”因子,同时“商务公务”因子也较为重要。这说明该类重游游客选择“故地重游”并非出于内心的渴望,而是外部条件使然,比如可能因为财力或时间的限制、抑或出于商务或公务的目的而再度造访厦门,因此将该聚类命名为“外界驱动型”。
聚类3:猎奇补缺型(n=57,25.7%)。猎奇补缺型重游游客占总样本的25.7%,主要特征是对于该类重游游客,重要性位列第一和第二的动机因子分别是“猎奇求新”因子和“弥补缺憾”因子。这说明该类游客之所以选择“故地重游”,一方面是为了游览厦门城市旅游地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或参与旅游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也想弥补之前来厦门旅游时的缺憾,如游览之前未曾游览过的景区或未及参加的节庆活动等。总之,吸引此类游客“故地重游”的事物对其而言均是新鲜的,因此将该聚类命名为“猎奇补缺型”。
聚类4:分享型(n=56,25.2%)。分享型重游游客占总样本的25.2%,主要特征是该类游客最为重要的重游动机因子是“分享”因子,且这一因子的影响远高于其它动机因子。这表明该类重游游客之所以选择“故地重游”,是因为之前来厦门旅游的经历令其十分满意,于是出于“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心态,他们携带、陪同自己的亲朋好友再赴厦门旅游,因此将该聚类命名为“分享型”。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典型的城市旅游地厦门为例,基于纵向比较的视角,在文献回顾、网络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实地的问卷调研,对城市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将城市旅游地游客的重游动机归纳为7项动机因子,并分析了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等社会人口学特征对重游动机因子的影响;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基于不同动机因子的重游游客划分为怀旧型、外界驱动型、猎奇补缺型和分享型4个类型。
结合本研究的结论,笔者针对厦门城市旅游地以及其它类似的城市旅游地提出如下策略建议,旨在提升旅游地的游客行为性忠诚,提高游客重游率。
(1)城市旅游地的游客体验塑造与满意度提升策略:其一,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与规范;其二,加大旅游景区容量调控的力度。上述两点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游客的重游意愿。虽然重游意愿并不必然导致重游行为,但它是产生重游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
(2)城市旅游地的重游吸引力营造策略:其一,保护城市旅游资源与环境,以吸引抱有“怀旧”、“分享”等动机的重游游客;其二,开发新兴城市旅游产品,以吸引抱有“猎奇求新”和“弥补缺憾”等动机的重游游客。
关键词: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市场细分 网络营销 北京市
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其中空间结构是旅游市场的一种重要结构,按空间分布,一般可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境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
北京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一)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近年来,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北京市旅游设施已逐步完善,旅游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内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相当于同期接待海外游客的39倍,是1996年(第一次进行国内旅游调查)接待国内游客的1.4倍,年增长速度为7.5% ,国内旅游收入达887.7亿元,是同期国际旅游收入的3.6倍。国内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国内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与入境游市场相比,北京旅游的国内市场在旅游总收入中的贡献更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一直在1.1亿人次左右徘徊,收入也不很乐观, 其中2002年在接待游客数较上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反而下降了7%;2003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出现大幅下降,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4.2%。
北京旅游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一)客源吸引半径分析
一个给定的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吴必虎(1997)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径范围内。
客源吸引半径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被许多学者运用到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根据我国旅游地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可将吸引距离范围划分为四级:I级为小于500km;Ⅱ级为500~1000km;Ⅲ级为1000~1500km;Ⅳ级为大于1500km。表2描述了北京市主要客源地市场距北京的公路里程。
(二)国内旅游流强度空间分布概况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驻地作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前来北京市旅游的平均出发地,以北京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直线距离为半径建立起北京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空间距离(见表2),然后再计算出不同区域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流量的省均市场份额,可以描绘出各客源地产生旅游流强度随着距北京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空间距离关系表(见表3)。
总体来讲,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即距北京市越近,旅游流产生强度就越大,随着空间直线距离越远,旅游流产生的强度就越弱。但是距离在1500公里以上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当主要归因于北京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历史背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北京本地市民,占北京市旅游流总流量的38.1%,是北京市旅游流的最大源地。周边直线距离在500公里内的近郊省市—石家庄、济南、天津所产生的旅游流量占总流量的23.0%,省(市、自治区)均产生的旅游流量7.67%,仅次于中心区,是北京市旅游流重要的客源地。在500~1000公里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旅游流量为总流量的12.1%,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递减到3.03%,在1000~1500公里范围内,旅游流强度为11.2%,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仅1.24%,而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区,省均产生旅游流量强度就表现得更加微弱了。因此,北京市国内旅游流产生强度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出现明显的衰减规律,但这种空间距离衰减趋势因与旅游流产生源地之间交通便捷程度(时间距离)、人均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局部增强现象。
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国内营销策略分析
(一)北京吸引范围大且客源市场比较分散
通过分析北京市的客源吸引半径可知:北京市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优势拥有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很大,基本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呈现出明显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同时通过对北京市地理集中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北京市的客源市场相对分散,这不利于确定主要客源市场,同时给旅游宣传定位、针对性地提供旅游服务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其旅游效益的提高。因此,开拓北京国内客源市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二)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对表3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北京以外城市的游客客流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但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市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说明距离在1500~2 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基于目标市场细分的定位策略
北京旅游市场按目标群体做出细分,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定位,以“多功能旅游定位”为北京旅游业做出规划和竞争对策。根据北京旅游目标群体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分为三类:
第一类目标群体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是对(东方)古都文化兴趣浓厚,对北京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层,旅游诉求为探寻东方古老文化,旅游需求以参观游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皇家园林、民居胡同等成熟旅游产品为主。北京需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在后奥运时期,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领略北京风貌,应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包括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是距北京较远的国内游客,北京市是国内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外省市来京游客大致占全部国内游客的三分之二,如按购买北京旅游产品的频度,这类群体又分为首次购买游客和重复购买游客。首次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诉求侧重于北京作为“首都”的主要特征,既对“古都文化”感兴趣,又对北京作为我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需求以代表性的历史名胜和现代化建筑为主;重复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以往有过北京游的经历,对“古都文化”和“首都文化”都已经有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在旅游诉求方面,需要北京旅游市场进一步挖掘风景名胜、主办主题活动,这类需求以风景、度假和商务旅游并存,要求旅游产品能体现“新、美、奇”的特点。
第三类群体是北京市民及近省市游客,主要特征为在京工作或完全熟悉北京,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更新有强烈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内容,通过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四)创新营销理念并建立健全营销体系
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北京市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是很不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由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极少,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因此,旅游业网络销售的关键之一是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旅游信息的及时性也就是信息的现时性,房价、票价旅游节目等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容易成为过时的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以确保其现时性,这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平台,方便企业提供营销信息。 在旅游营销策略的持续性问题上。北京积极借鉴悉尼奥运会的旅游宣传策略,在奥运准备期和奥运年阶段,制定了丰富细致的奥运营销策略,并且重视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但北京对后奥运阶段的营销策略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虽然有关方面表示要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历史发展契机,全面推进“‘走进北京,体验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遗产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上述营销活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是否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还需细致的研究。这对北京在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业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北京在奥运年并没有获得旅游业的高速增长,因而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促销策略对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旅游的宣传营销任重而道远。要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起来,把短期营销和长期营销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使现有的营销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有效地拓展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曹欢德.近期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述评.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26(2)
现代休闲农业的主要特征有:①自然性,休闲农业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而非人工建造的景观。②体验性,休闲农业重在亲身感受。游客可以在观光的同时,参与农业生产、果实采摘等。③休闲性,休闲农业为国民提供了休闲的机会,使得游客可以更好地与当地居民增加了解、交流互动,体验农村生活。④产业性,休闲农业是融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7]。在我国,各地区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开创了很多休闲农业的实践体系,形成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田园农业观光、民俗风情、农家乐、村落乡镇、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休闲模式,其中以田园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因为这种休闲模式投资相对较少、见效也快。
2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2.1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由此,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前提与核心,也是旅游业产业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的农业景观,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系统性等特点[8]。德化县南埕镇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基础良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呈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图1):该区的桃仙溪自然景观、桃花岛农业观赏园景观、石笋峰景观、石笋洋水电站在旅游区内部形成局部的黄金组合优势。这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安静的村庄、水声潺潺的溪流、参天古树、茂密的植被,充分体现了桃仙溪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极具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价值。同时,德化县南埕镇积淀了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这些旅游资源内容丰富、优势突出,具有发展当地现代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但是已开发的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不完善,可进入性较差,且与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有极大的相似性,旅游资源易被替代;南程镇还有一些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如地文景观资源石笋峰、遗址旅游资源(湖兴宫)等。
2.2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层级结构
德化县南埕镇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是泉州市、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其中针对的顾客群主要是一些想回归自然、体验农家乐的城市居民、开展夏令营和春游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怀念家乡的海外侨胞等。因此,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确定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目标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动机、特征等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层级结构。
3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德化南埕所具有的气候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及其地域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休闲农业开发的模式。
3.1生态观光农业园
德化县南埕镇应积极招商引资,并充分利用闽台的五缘优势,引进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以种植桃树、葡萄、枇杷为主的农业观赏园;在巩固发展桃花岛农业观赏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生态农业观赏园的规模,为南埕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南埕镇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厝、村庄、溪流、温泉、古树、森林等,积极打造以桃仙溪景区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
3.2农业体验园
德化县南埕镇应启动“乡村游、农家乐”旅游线路,推出“农家自助餐”、“农家旅馆”、“垂钓台”、“生态田园乡村”、“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等生态旅游项目,完善生态旅游要素,从而设计出欢乐农家体验区、科研考察基地,将南埕镇打造成知名的乡村旅游景区,不断扩大乡村旅游项目在省内的影响力。其中,重点开发农家乐生活体验区、茶树种植区,并利用当地村落古民居打造乡村客栈,使乡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在接待服务上更加完善。此外,还要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乡村墟市、农业艺术等民俗风情旅游品牌,这样才能促使德化县南埕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走多元化、可持续道路。
3.3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
德化县南埕镇应充分运用当地景色宜人的农村和农业观光点、温泉、田园村舍等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布局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村舍,打造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这样可以使得游客不仅可以观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乡土乐趣,又可以使游客养生、住宿、度假、游乐,从而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度假场所。同时,农业度假村的建设还可以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进一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资源丰富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地质地貌景观外,还有许多特有的气象景观、生物景观,比如太白积雪、华山日出等;除了多样的自然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华清池、烽火台和大量的文物古迹等。多样的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资源丰富并不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声名海外的原因在于它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除了有与其他景区同类型的景观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观,比如远古猿人遗址、独特的地质地貌等。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的原因还在于它不受季节影响。许多旅游资源都受季节的影响,比如夏季漂流、冬季滑雪,但是,陕西秦岭由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不管哪个季节去游览都可观赏到不同的风景。
2开发旅游资源的有效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客源为了应对市场压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制订有效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走向世界。除了将陕西秦岭推向世界外,还要注重对国内客源地的扩展,将目光瞄准临近的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逐步形成稳定的客源。
2.2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山地体育旅游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对从业人员有比较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旅游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熟知一些常识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重视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在选择从业员人员时,必须要以以上几点作为参考,同时,这也是员工培训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3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基础配套设施直接体现了该区山地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为了能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旅游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合理布置基础设施,突出设施的功能,保障游客的安全。
3结束语
【关键词】旅游云;智慧景区;电子商务平台;体系构建
1、引言
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跨越地域、时空的便利性以及广泛的传播性,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在我国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及通信技术,实现旅游企业的产品及服务通过电子化进行经营和管理。目前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也将随之成为未来旅游发展重要的平台,为旅游景区构建全面友好的旅游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拓展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和缩短交易周期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景区的门票、餐饮、酒店、导游服务和旅游线路等产品的在线咨询和预订,利用网上预先交易的数据,景区可以提前合理安排餐饮原材料、车辆、人员等相关资源,减少景区服务的盲目性,提高景区服务的针对性,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安全有序。
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景区自建自营、第三方运营和政府成立的综合旅游网站平台等三种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景区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向综合服务一体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满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需求。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智慧景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景区云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特征,并基于旅游云构建了景区电子商务平台架构体系,最后对智慧景区实现旅游云电商平台的数据存储、数据接口规范、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做了深入探讨,该研究成果对我国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2、智慧景区云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特征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旅游云平台提供的是一个海量旅游信息处理、信息交互和服务的平台,用户无需考虑终端的运算能力、存储能力、负载能力等问题,这些工作都将由云平台来完成,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协同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平台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基于旅游云构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虚拟化。云计算将传统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通过提供虚拟化、容错和并行处理的软件,转化成可以弹性伸缩的服务。
(2)弹性伸缩。云计算运用网络整合众多的计算机资源,构成技术存储模式,实现多种功能,包括并行计算、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等。
(3)提高工作效率。与原有的工作站单独计算的模式相比,云计算模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现效率的提升。
(4)资源使用计量。云计算的服务是可计量的,付费标准是根据用户的用量收费。在存储和网络宽带技术中,已广泛使用了这种即付即用的方式。
(5)按需自助服务。云计算具有规模大、用户多、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
(6)经济性。在达到同样性能的前提下,组建一个超级计算机所消耗的资金很多,而云计算通过采用大量商业机组成集群的方式,所需要的费用与之相比要少很多。
3、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3.1 总体架构设计
构建一套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由企业资源管理、零售业务处理、移动环境下的旅游业务处理、核心订单业务处理、旅行社团队及大客户业务处理五个子系统组成,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在线交易和旅游规划、资源、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一方面通过提供多种服务方式,满足游客全程动态旅游信息服务需求,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舒适度,提升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拓展景区周边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延伸旅游产业链,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该平台的主要技术难点为多线程宽松加锁机制达到终端高并发和大容量数据的安全可靠接入,另外采用语音技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语音交互旅游服务平台,还通过优化路由机制,提高了旅游云信息的分发与存储效率。
3.2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架构图
基于旅游云的景区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是由景区门禁系统、餐饮住宿系统、投诉处理系统、旅游咨询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景区监控系统、营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集成构建的。根据系统平台所采集集成的数据,为景区经营管理制定相应的营销流程、销售流程、服务流程,然后实施整个活动,最后将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记录到数据仓库中,并且可以直接运用到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中。
3.3 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关键技术
3.3.1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采集技术
主要是通过手工数据采集或动态数据采集方式,将组织所需的数据从下级统一采集到组织统一数据库中,并为组织的核心业务系统(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统一、集中的存储服务。统一考虑,避免各个业务系统重复建设存储系统。并将多个专业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进行整合,存储到整合数据库中,通过整合加工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为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共享提供支持。
3.3.2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数据信息存储备份技术
基于旅游云的存储备份系统是由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集群中间件、虚拟服务器、业务管理、公用访问接口以及相应协议标准等多个部件协同作用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根据各部分逻辑功能的不同,基于云存储的在线备份系统由存储资源层、资源配置层、运行管理层、业务接口层四部分组成。数据安全通过层间加密和认证保证,达到数据不可抵赖性、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存储备份分层结构图如图3所示。
3.3.3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
依托旅游景区一体化基础旅游云架构,建设采用SAAS模式、面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放的旅游开发平台。并确定旅游数据模型,确定数据采集规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数据采集规范;规范旅游云端数据信息存储、备份规范,解决互联网及终端服务平台的无缝接入关键技术,实现目的地景区资源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集成应用,并且和原有互联网数据系统互连互通,目的地一体化营销服务平台对接和支撑,多媒体信息移动平台展示、消息推送、移动导航在旅游行业整合应用,多平台终端系统数据同步和标准兼容技术,移动设备和PC设备的移动订单业务流转处理,基于位置兴趣点搜索技术等。
3.3.4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
对数据库中的周期数据及信息交换提供的在线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信息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商业智能软件工具(BI及报表),不但支持综合信息平台的决策功能开发,也是其它信息系统的决策功能的统一开发平台。通过可视化技术可将组织关键指标数据在平台上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并能根据指标、时间、组织结构(管理职能)生成三类报表,还可以在查询时任意组合指标(受数据权限控制),生成满足不同要求的报表。形成智慧旅游景区景点信息展示的窗口,来满足游客及相关人员的信息查询与共享需求。
4、结论
通过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的应用,充分发挥旅游云系统的系统安全、稳定、可靠,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适应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行业迫切需要解决落地问题,推动产业升级和业态调整,降低行业管理和行业运营成本,开展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行业管理和行业运营效率,改善旅游行业信息、资金效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性地解决了旅游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也为旅游景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王倩,潘郁.云计算平台下的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09(11).
[2]韩学伟.基于旅游云的景区户外安全救援体系的构建[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22(6):104-108,115.
[3]林德荣,郭晓琳.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12):87-92.
[4]况湘玲,严鹏等.基于CRM的武当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方案设计[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25(2): 67-70.
[5]王平平.智慧旅游云平台需求及总体架构研究[J].电信科学,2014,11: 013.
[6]周相兵,马洪江等.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旅游云构架模式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2): 79-86.
[7]杨健,杨邓奇等.基于云计算的移动智能旅游导览系统[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12(10): 14-18.
[8]谢福伟,梁昌勇.基于云计算的景区数据仓库应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9: 198-201.
[9]吴英照.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429(7):209-210.
[10]吴卫华.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5):148-151.
发展如何
2012年共调查宾馆及住宿设施30家,调查监测旅游景点12个,全年投放国内旅游抽样调查问卷6245份,回收6114份,回收率为97.90%;通过程序录入审核,获得有效问卷6025份,有效率为98.54%。
调查显示,2012年武汉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4067.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9%,一日游游客6554.8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4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27%;国内旅游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6.83%,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全年国内游客人均花费954.08元,比上年增长9.41%;人均在武汉停留天数为2.93天,比上年增长12.69%。
相关资料还显示,2012年湖北省内居民为武汉市国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占市场比重为44.35%,省外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省(市),广东居首位,占市场比重为7.00%。其后依次为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江西、山东、上海、北京和四川,占市场比重分别为6.71%、4.32%、3.88%、3.15%、2.89%、2.85%、2.56%、2.49%和2.49%。以上八省二市为武汉市输送了38.34%的国内旅游客源,占武汉市省外客源市场的68.89%。
现实挑战
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2012年武汉国内游客中来武汉观光/游览的有42.21%,而来武汉度假/休闲的仅有14.29%。此外,武汉旅游业过于依赖黄鹤楼、归元寺和东湖等传统知名景区,缺乏创新和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客源结构失衡、旅游宣传乏力。武汉国内游客基本上以省内、京广沿线省份和江浙地区为主,客源分布过于集中,需要在客源开拓上主动出击,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亟须发力。
城市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2012年武汉国内游客自驾车比例高达12.21%,且上升趋势明显。旅游交通作为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
积极应对
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武汉国内旅游“快进、快出、慢游”的目标,建议武汉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旅游慢速交通网、旅游热线、旅游牌示系统为突破,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
【关键词】知识经济;进展;人才;创新
一、知识经济下旅游管理的新变化
(1)旅游市场因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得到极大的拓展,并且有了新的市场和消费空间。经济全球化到来后,整个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发展到空前地步,知识经济的到来,更是加速了旅游的发展。流动办公室和灵活多变的时间设置,使得工作的灵活性剧增,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的可能,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用于旅游的消费也随之增长,因此,世界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2)伴随着知识经济出现了新的旅游竞争方式,因此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旅游业以资源和客源为主,但是知识经济形势下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竞争的主体是知识、技术和信息,于是,价格竞争也也转变成了非价格竞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主要以面对消费者为主,不仅给他们提供方便、实用的旅游产品,还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吸引顾客的眼球和胃口。在销售方式上,网络营销成为主要的趋势。(3)知识经济改变了旅游企业的资源结构,企业的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下,虽然知识和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也依然不能忽视物力和财力等各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因为人是生产的主体,也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发展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就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知识的经营也将会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网络营销也将主导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战略联合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旅游企业管理的必然――知识管理
(1)外在环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信息产业,进而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人才的使用,都将会降低生产服务的成本,减少现实中的实际成本。而互联网的普及,管理的网络化,以及新兴技术和新式的管理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产业性质。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将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产业也为解决劳动力的结业问题提供了便利。但是,现代的旅游业已经走出了劳动密集型的范畴,它已经集合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与一体,并且定位为服务业。这个转变,将会对企业的许多方面,比如人力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新的契机。(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旅游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它们的竞争力的大小。知识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也将像知识化靠拢。同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员工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的细化,并初步进行市场的开发和试运营,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发展服务的质量,不断满足顾客的需要,发展出特色的服务业。并且还要进行高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占领旅游产业的尖端市场和制高点。
三、新世纪下旅游管理变革的主要特征和全新理念
(1)新世纪下旅游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首先,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人才的需求和引进。其次,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意识,真正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每一个企业因为它们各自的生产目标和市场定位、人员组成等等有所区别,因此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员工的引导,引导他们树立集体荣誉感,并帮助他们树立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相统一的理念,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此外,还要重视领导与员工之间和谐关系的培养,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怀,还有重视生态保护,服务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目标的实现。(2)企业进行管理变革的创新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载体,它在拉动经济的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知识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畅通,大大的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市场竞争中也要求企业在经营的方式、理念等许多方面进行不断地革新,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个企业理念的陈旧与新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前途,一个新颖的发展理念,会将企业的起点和终点带的很高、很高;管理上的创新,有利于借鉴和吸取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用技术武装员工和技术人员,从而带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发挥;经营方式上的创新,意味着我们既要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意它的社会效益,注意到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昆欣.科技――旅游业未来的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9(2)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南端,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丰富。海南旅游文化如黎族文化,拥有文化遗存,如船型屋,橄榄形建筑。黎族的纺织黎锦等,其中8项以上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术,黎族树皮制作技艺等;海南除了黎族文化,还有丝路文化、海南的宗教文化、早期南海渔民的闯海文化、红色娘子军的红色文化、以及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文化等。在海南博物馆展示着市井街、黎村苗寨、大象谷、欢乐广场、体验馆、观音庙、妈祖庙等。古朴、典雅、精致、厚重的各色主题雕塑将布置在古道的不同地点,沿线区域还拥有黎锦、刺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动漫吉祥物的发展凸显文化内涵
海南国际旅游岛吉祥物的产生历程来看,历来的吉祥物应该具有鲜明的外在特征,同时主要特征要能突出的表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内涵。比如海南的科技内涵或者人文自然风等内涵,并且在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应该贯穿海南动漫吉祥物设计的理念始终,并且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多元文化得以诠释。通过传递海南国际旅游岛合作,健康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突显出海南的社会价值。动漫吉祥物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浪潮中也得到逐步的发展,如第十三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南省屯昌县举行,吉祥物设计以“屯昌黑猪”、“屯昌黄鸡”和“梅花鹿”为原型,形象可爱,积极健康,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群的普遍认同;反映第十三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理念和精神;具备灵活性和商业开发价值,适用于各种尺寸;创意原理令人信服,能使其故事化和人格化。凸显欢乐节“文明提升素质、欢乐促进发展”思想,塑造海南 “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体现欢乐节“欢乐、喜庆、文明、和谐”的氛围。
三、旅游文化元素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海南动漫吉祥物相继推出,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南旅游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正在提升。旅游文化元素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增加了设计的动漫吉祥物的文化内涵,动漫吉祥物只有和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吉祥物设计的历史感。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去认可。将旅游文化应用于现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海南动漫吉祥物的设计,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突出海南的民族风格以及旅游文化的体现。应该融入海南旅游文化元素的研究和再利用,使得海南的吉祥物设计更具旅游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信息。
四、动漫吉祥物设计中体现旅游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主题公园;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1955年,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诞生以后,主题公园这种新的旅游目的地形式已经逐步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主题公园已被国际旅游业视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过去几年中,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陆续在沈阳出现,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因此通过对主题公园旅游客流属性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的方向和重点区域,更好的指导主题公园经营和管理实践,促进沈阳休闲娱乐业运行体系的完善。
一、沈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
(一)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娱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为模拟的景观呈现;最大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有了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及特点
本研究将沈阳地区主题公园分为四大类型:生物景观类、历史文化类、产业文化类、娱乐运动类。生物景观类满足了游客的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适宜家庭为单位群体出游。历史文化类建设依托于各类遗址、遗迹、通过恢复、再现手法表现古代历史风貌。产业文化类涵盖多种主题,也包括了近年较流行的农业观光类。娱乐类主要以园内的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
二、沈阳主题公园旅游者心理学特征
(一)旅游动机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五项旅游动机,让游客选择其三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由调查可知,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从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带小孩”为主。旅游者的内动力是促成旅游的主要动机,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则不是主要因素,可知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在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景观评价
本文针对主题公园的景观感知特征,设置了刺激性、休闲性、知识性、趣味性、美感度五个选择,让游客按重要性排序。调查显示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景观感知在刺激性、休闲性与刺激性方面感受最为强烈;沈阳乐高乐园在休闲性与知识性感受最为强烈。
三、 沈阳主题公园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年龄与旅游消费
从年龄来看“90 后”人群消费能力最强,更易于接受主题公园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勇于尝试景区内新、奇、异的事物,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只注重体验和感觉,是方特欢乐世界旅游消费的主要力量。其次是 31-45 岁,热高乐园这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较多,但是他们除门票之外的人均消费还不足 50 元,这部分人群大都有稳定的收入,带小孩占了旅游动机的很高比例,是热高乐园的主要消费力量,在景区内配套产品的开发上要多考虑小孩的消费需求;这两个主题公园中 61 岁以上老年游客的消费都比较低,原因是主题公园这种特殊的体验旅游方式,还没有被国内的老年人群所接受。开发老年人喜爱的有形实物产品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总之,整体旅游供给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二)职业类型与旅游消费
根据调查,方特欢乐世界公司职员和学生的消费较高,学生依靠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个不容忽视的旅游群体。热高乐园教师和公务员的消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和对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模式知识性的认可。热高乐园游客中,有2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群体,消费水平却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设计造型美观但价格实惠的旅游纪念品,以较低的利润迅速扩大市场需求。
(三)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
此次调查显示,沈阳主题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存在直接的关联。产品的层次和服务并没有完全拉开档次,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中等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消费水平最高,其他四个层次的旅游者的消费并无明显差异,丰富园内大众旅游产品的内涵,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目前占游客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沈阳两大主题公园旅游客流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游客以中青年、较高学历、中低收入为主要特征,主要由年龄、收入水平、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来体现。通过研究发现,沈阳主题公园旅游客流与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客流年龄特征、职业构成不同,同时消费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收入水平并非完全相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对这些特征影响较大。
(2)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对景观的感知随着吸引模式发生变化。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照看幼儿等。调查得出方特欢乐世界的刺激性、趣味性、休闲性较强,热高乐园的知识性和休闲性较强,同时这两个主题公园的美感度较弱。
(3)旅游客流有着独特的时间变化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得更为敏感,受自然季节的影响,还受社会季节的影响。由于主题公园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因此年际变化较大,热高乐园表现的非常明显,从开园之后第二年达到峰值,然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周内变化受双休日的影响、日内变化与停留时间和节目表演有关。
作者简介:张泽康,男,(1994.10-),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荆福全,男,(197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幼瑶.主题公园消费体验、体验价值和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2007
[2] 刘娇彤.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城市旅游规划,2014(4)
[3] 周向频.主题公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J].城市规划会刊。1995(4):13-21
然而,静态旅游却与此相反。即当你为了忘记烦恼,躲开喧闹,带着憧憬,辟一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仙境,看一处飞流瀑布、踏一方红尘净土而赏心悦目之时,你便会顿觉静态旅游更美。于是,我们对于静态旅游有了一种新的热衷、新的憧憬。
所谓静态旅游,就是避开那些热闹非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到人迹罕至的大自然:或原始森林,或深山冷岙,或草原荒漠,或湖畔河滩……静静地“泡”上数天,自己起火做饭。这别样风景的静态旅游所追求的就是静,包括各人做各人所喜欢的事情――有的长时间静坐,默默地感受大自然和接受它赐予人类的恩惠;有的彻底放松自己,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风雨浴、阳光浴、空气浴、花草浴、森林浴、江河浴的乐趣;有的研究地理、动物、植物,采集标本;有的写诗作文绘画写生
其实,以静心休闲为其主要特征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早已存在,只不过没来得及为其命名而已。
在我国古文学史上,昔日的文人学士在采风游学之余,或歌或吟,写下了不少游记作品,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徐霞客游记》,就是我国很有名的一部游记。作者30多年坚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他诸多的游记作品里,今天的读者仍不难寻觅到他于静态旅思中的游踪。
游记,应视其为静态旅游形式下产生的成果。因为,游记是旅游者用散文的笔调和方法,在游中或游后的静态思考中,通过记叙、描摹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而形成的。旅途中种种新奇的景象,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刺激着人们的写作欲望。
而好的游记作品,也往往让读者爱不释手,生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国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曾说:“我爱游记,尤爱读游记。我总是梦想着一部游记,一部大游记,一部全国游记……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而这样的游记,非静态遭遇不能思、非静态者而不能成矣!
对一般人来说,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休而闲之,其意趣在于静态旅游的过程当中,实在有别于那种抱着太多功利目的、急切未定的动态旅游。
[关键词]收入管理市场细分机票定价
一、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的细分特征
根据国内阶层的分布特点,本文作者曾对国内航空客运市场进行了细分。按照国内居民的经济地位和消费特点,国内航空旅客可以分为高端层和潜力层两层。根据对高端层和潜力层的分类,我们可以对这二层旅客的主要特征作一比较,如表所示。
国内航空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由于高端层规模相对较小,航空公司座位供给量总体上远大于高端层的需求;潜力层规模巨大,但由于低价机票没有形成稳定的供给机制,或者是由于价格瓶颈的存在,潜力层需求被抑制。处于同一阶层的消费者由于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相近,因此有着类似的消费行为特征。各阶层之间的居民在行为上的差异性要高于同一阶层内部的居民。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按收入五等分组数据,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收入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的6倍~9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的收入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的2倍;收入最高的20%的就业者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的就业者的收入的33倍。并且没有迹象显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控制。有研究表明,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呈现分层化的趋势。从高端层和潜力层旅客所在阶层的收入比较和铁路运输价格来判断,两层旅客可接受运输价格基本相差一倍以上,对这二层的定价情况如图所示。
图中,高端定价层与潜力定价层之间存在“定价空隙”,也就是在两层的运价之间没有有效率的对应消费层存在,这是由国内收入两极化的阶层分布特征决定的。在市场实践中,不少航空公司凭经验采用了跳舱定价的操作方法,就是这一定价特征的反映。国内航空公司应该针对两个主要的消费层—高端层和潜力层,设定两个独立的定价层—高端定价层和潜力定价层,并保持两层间的“定价空隙”,采用跳舱销售的办法。
二、票价管理的误区
在国内航空公司实施收入管理的过程中,以运价管理的失控为主要特征,存在五个主要方面的误区:
1.盲目套用国外多等级舱位的管理办法,使用密集而连续的舱位等级,调节各经济阶层消费行为。连续的舱位等级没有对应国内各经济阶层大收入差距的结构特点,背离了收入管理定价的基本原则。就国内高端层和潜力层的市场规模而言,完全具备了分层管理的条件。采用本文提出的二层架构的定价管理体系,既可以避免高端层的旅客购买低价票导致收入流失,又可以针对潜力层旅客消费能力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上实施定价,从而刺激潜力层客源的有效增加。现实情况是,高端层的平均运价过低,收入流失严重;而在低端层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航空客源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补充。
2.缺乏稳定的市场区隔方案。收入管理的成功系于对目标子市场的理解和预测,不能适当区隔市场,就不能适当地针对每一个市场区隔差别定价并采用合适的收入管理技术。在国内航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各航空公司低价机票的限制条件不成体系,甚至有将取消和弱化低价票的限制条件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况出现,这些都对建立票价管理体系构成了致命的打击。
3.没有针对高端层与潜力层两个市场的特征进行区别管理。高端层和潜力层两个市场,不仅市场规模大小不同,消费者行为也有很大的不同,两个市场的价格弹性更是有很大的差别。宏观上对市场细分的模糊和分层管理的缺失使得航空公司只能从一个视角来看待市场,收入管理的效率自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4.对不同航线、不同细分市场的机票的价格弹性没有区别处理。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二层架构的定价思想来分析不同的市场,更能把握不同航线的需求特征。
5.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与跟风性降价。没有价格管理体系支撑的、在主要渠道的降价和特价行为是不能产生边际收入的价格管理行为。正是由于不理性价格战的反复重演,多年以来国内航空公司蒙受了具大的损失,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机票价格和定价管理上应该达成行业内的共识,在定价管理体系建设到位后,航空公司的竞争应该转到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服务竞争上来,国内航空公司的竞争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票价管理的策略
根据旅客市场细分研究的结论及两层旅客可接受价格的大跨度差异,国内航空市场的运价管理可采取以下几点主要策略:
1.对高端层和潜力层的旅客实施独立的运价管理办法。高端层定位于价格不敏感型旅客,价格竞争不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价格调整是基于航空公司的市场博弈要求;潜力层定位于价格敏感型旅客,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价格调整主要基于旅客的消费能力。
2.在高端层,机票价格仅作为航空公司间博弈的手段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在低端层,价格是调节需求的主要手段。
3.在高端层和潜力层两层之间建立“定价空隙”。高端层价格的调整,原则上以全价为基础展开;潜力层价格的调整,原则上以全价的三折为基础展开(根据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调整)。
4.潜力层的运价管理结合对应的旅客阶层的消费特征,制定机票限制条件,以防止高端层的旅客购买低价票。
5.在高端层和潜力层,处于同层的居民的消费特征是相近的,但由于消费者的组成不同,个体消费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这两层内,可以参照国外收入管理的原则,实施独立的收入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郭晖张金隆于本海:收入管理理论在国内的应用探讨[C].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山东烟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Kotler,P.Marketing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2000
[关键词]收入管理市场细分机票定价
一、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的细分特征
根据国内阶层的分布特点,本文作者曾对国内航空客运市场进行了细分。按照国内居民的经济地位和消费特点,国内航空旅客可以分为高端层和潜力层两层。根据对高端层和潜力层的分类,我们可以对这二层旅客的主要特征作一比较,如表所示。
国内航空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由于高端层规模相对较小,航空公司座位供给量总体上远大于高端层的需求;潜力层规模巨大,但由于低价机票没有形成稳定的供给机制,或者是由于价格瓶颈的存在,潜力层需求被抑制。处于同一阶层的消费者由于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相近,因此有着类似的消费行为特征。各阶层之间的居民在行为上的差异性要高于同一阶层内部的居民。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按收入五等分组数据,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收入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的6倍~9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的收入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的2倍;收入最高的20%的就业者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的就业者的收入的33倍。并且没有迹象显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控制。有研究表明,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呈现分层化的趋势。从高端层和潜力层旅客所在阶层的收入比较和铁路运输价格来判断,两层旅客可接受运输价格基本相差一倍以上,对这二层的定价情况如图所示。
图中,高端定价层与潜力定价层之间存在“定价空隙”,也就是在两层的运价之间没有有效率的对应消费层存在,这是由国内收入两极化的阶层分布特征决定的。在市场实践中,不少航空公司凭经验采用了跳舱定价的操作方法,就是这一定价特征的反映。国内航空公司应该针对两个主要的消费层—高端层和潜力层,设定两个独立的定价层—高端定价层和潜力定价层,并保持两层间的“定价空隙”,采用跳舱销售的办法。
二、票价管理的误区
在国内航空公司实施收入管理的过程中,以运价管理的失控为主要特征,存在五个主要方面的误区:
1.盲目套用国外多等级舱位的管理办法,使用密集而连续的舱位等级,调节各经济阶层消费行为。连续的舱位等级没有对应国内各经济阶层大收入差距的结构特点,背离了收入管理定价的基本原则。就国内高端层和潜力层的市场规模而言,完全具备了分层管理的条件。采用本文提出的二层架构的定价管理体系,既可以避免高端层的旅客购买低价票导致收入流失,又可以针对潜力层旅客消费能力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上实施定价,从而刺激潜力层客源的有效增加。现实情况是,高端层的平均运价过低,收入流失严重;而在低端层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航空客源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补充。
2.缺乏稳定的市场区隔方案。收入管理的成功系于对目标子市场的理解和预测,不能适当区隔市场,就不能适当地针对每一个市场区隔差别定价并采用合适的收入管理技术。在国内航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各航空公司低价机票的限制条件不成体系,甚至有将取消和弱化低价票的限制条件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况出现,这些都对建立票价管理体系构成了致命的打击。
3.没有针对高端层与潜力层两个市场的特征进行区别管理。高端层和潜力层两个市场,不仅市场规模大小不同,消费者行为也有很大的不同,两个市场的价格弹性更是有很大的差别。宏观上对市场细分的模糊和分层管理的缺失使得航空公司只能从一个视角来看待市场,收入管理的效率自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4.对不同航线、不同细分市场的机票的价格弹性没有区别处理。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二层架构的定价思想来分析不同的市场,更能把握不同航线的需求特征。
5.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与跟风性降价。没有价格管理体系支撑的、在主要渠道的降价和特价行为是不能产生边际收入的价格管理行为。正是由于不理性价格战的反复重演,多年以来国内航空公司蒙受了具大的损失,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机票价格和定价管理上应该达成行业内的共识,在定价管理体系建设到位后,航空公司的竞争应该转到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服务竞争上来,国内航空公司的竞争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票价管理的策略
根据旅客市场细分研究的结论及两层旅客可接受价格的大跨度差异,国内航空市场的运价管理可采取以下几点主要策略:
1.对高端层和潜力层的旅客实施独立的运价管理办法。高端层定位于价格不敏感型旅客,价格竞争不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价格调整是基于航空公司的市场博弈要求;潜力层定位于价格敏感型旅客,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价格调整主要基于旅客的消费能力。
2.在高端层,机票价格仅作为航空公司间博弈的手段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在低端层,价格是调节需求的主要手段。
3.在高端层和潜力层两层之间建立“定价空隙”。高端层价格的调整,原则上以全价为基础展开;潜力层价格的调整,原则上以全价的三折为基础展开(根据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调整)。
4.潜力层的运价管理结合对应的旅客阶层的消费特征,制定机票限制条件,以防止高端层的旅客购买低价票。
5.在高端层和潜力层,处于同层的居民的消费特征是相近的,但由于消费者的组成不同,个体消费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这两层内,可以参照国外收入管理的原则,实施独立的收入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郭晖张金隆于本海:收入管理理论在国内的应用探讨[C].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山东烟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Kotler,P.Marketing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2000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