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工资福利;农民工;企业风险
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招工不足问题,为招到工人,企业纷纷提高员工福利水平,改善用工环境,这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成本。但从企业风险管理角度看:提高农民工待遇给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压力,却使企业避免了由低工资待遇所带来的企业战略转移惰性、贸易壁垒、法律纠纷、民工荒、高水平员工流失率等风险;而且员工待遇提高,也可以提升员工劳动热情和生产效率,并不一定增加企业成本。本文将从企业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应用企业风险管理工具来分析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所带来的企业风险变化,讨论企业如何以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应对低福利待遇所带来的风险。
一、农民工的工资福利现状
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权益保障度偏低:主要存在工资待遇低、合同签约率低、劳动条件差和保障措施不足、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低等问题。
(一)工作待遇较低
近四成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近八成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90%以上农农民工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还有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
(二)劳动保护措施不严密
调查表明,51.47%农民工反映其工作岗位的安全措施不够严密。有13.86%农民工反映单位(或雇主)未能提供必要保护措施。
(三)劳动时间偏长
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天和每周工作时间均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长,其中有11.79%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能得到加班工资的农民工仅49.87%。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
(四)参加社会保险率低
调查显示74.81%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其中,有73.37%、73.77%、84.65%和67.46%农民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综上所述,可见农民工工资待遇处于低水平状态,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福利政策(尤其是对处于生产一线的农民工)还存在严重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风险是指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外部因素;而企业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源的分析,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发生时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划分,从而针对不同风险类型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程序的过程。企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接受风险、风险转移、退出策略(战略转移)、设置防范措施(包括建立风险的报告和控制系统)。
三、与低工资福利水平相关的企业风险
(一)企业战略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成本增加迫使企业从单独依靠廉价劳动力转向依靠技术改造、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福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将让企业转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战略转移;反之,随着经济发展,该企业将被迫搬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丧失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转移机会。
(二)劳工贸易壁垒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 Accounu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ndard)是1997年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由工资、禁用童工、劳动强度、生产条件、劳动时间和培训等9个要素组成。面对大量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冲击,欧美国家开始用SA8000要求我国企业,无SA8000认证企业将无法获得国外定单。可见,员工低福利待遇将使企业面临着劳工贸易壁垒风险。
(三)政府干预
我国《劳动法》对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劳动保障、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且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企业若忽视农民工工资待遇:不改善工作环境、生产条件,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则将面临政府部门调查和干预风险。
(四)工伤事故风险
由于农民工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许多农民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培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当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合同,工伤事故将激发劳资矛盾,企业将面临法律诉讼风险并支付大额赔偿费。
(五)人才吸引和高流失率的风险
低工资待遇将使企业难以吸引人才,面临高水平员工流失率,特别是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流失;“农民工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据统计,深圳地区一线员工流失率为10%,纺织和玩具行业高达20%-30%,这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常处于招聘状态。高水平员工流失率也使企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产品质量面临严重挑战,这对企业的冲击将是致命的。
(六)其他风险
一些小项福利缺失,如:节假日奖金与休息、带薪假期、探亲假与补贴等;将极大地打击企业员工劳动积极性,造成企业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企业形象也将受到不利影响,造成劳资关系紧张。
四、风险分析
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低水平福利待遇的相关风险分布图如图1:
如图1所示:处于区间Ⅰ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小,但一发生就涉及政府部门调查和巨额赔偿,所以对该类风险一般是采用风险转移策略,通过投保由第三方(保险公司)承担;因此企业一般都通过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或团体险来转移风险来应对工伤事故险。综上述,面对工伤事故风险时,企业主要集中在是安全设施投入、安全教育培训、购买团体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
处于区间Ⅱ的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影响程度也比较低;该类风险一般都是为企业所接受。企业根据该类风险的历史数据估计出损失期望值,然后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储备来应对该类风险。小项福利措施缺失造成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降低、对员工培训投入不足、劳资关系紧张这些风险都是处于区间Ⅱ,短期内对企业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战略执行和经营效率。因此在应对这些风险时,企业应成立专项福利基金,如员工培训基金、文娱活动基金、过节费基金、探亲补贴基金等,并把这些基金与企业业绩挂钩,使得农民工感觉到公司的人情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处于区间Ⅲ的风险发生概率很大,损失严重程度属于中等;因此企业把该类风险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内部控制来设置防范措施和程序,含风险识别、评价、定期检查、报告、控制等一序列政策。劳工贸易壁垒、政府干预、人才引进和高流失率的风险处在该区间内;针对这些风险,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设定用工制度、工资福利政策,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各项规定,并做好沟通工作降低政府干预风险。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则要通过与国外客户协商,按照SA8000设定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政策,进行SA8000认证和审查,避开该项贸易壁垒,获取定单。同时企业要制定激励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吸引人才,留住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从而降低招聘成本,避免农民工荒以及高流失率带来的风险。
区间Ⅳ的风险事件是发生概率很大而且损失最严重;对于这类风险,企业只有选择退出策略。
从短期来看,低工资福利待遇带来的企业战略风险是处于区间Ⅰ,由于企业战略风险无法转移,企业只有选择被动接受;风险发生时企业只能破产或搬迁。
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企业将不得不提高员工待遇、技术改造、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战略转移无法避免。
因此企业战略风险将从区间Ⅰ迅速平移到区间Ⅳ;企业只能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地、有计划地提高员工工资福利水平;特别要注意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行业发展状况和劳动力成本地区差异;通过提高员工福利水平,加大培训投入,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动力成本压力。当劳动力价格上升所引起的单位成本增加额大于由于劳动率提高所产生的单位成本节约额时,企业将选择退出或搬迁策略。当然,在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时,企业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即提高员工待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政策达到最佳状态。
五、结论
通过对低工资福利待遇所带来的企业风险分析,可以发现:应从风险管理角度来制定工资福利政策,根据所产生的不同风险设定工资福利政策,并从整体上来规划企业中长期工资福利政策,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控制合理的提升幅度,逐步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当然,在执行该策略时,企业应考虑成立一个由企业高层、人力部门、车间基层主管和员工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来对企业现有的工资福利政策的风险负责,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和调整企业的工资福利策略;并由该委员会授权内审和人力资源部门来共同执行;形成相关的风险报告、评价、审查与控制程序,使得企业工资福利政策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协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R].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
2、《风险管理》ACCA教材[M].立信出版社,2000.
3、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M]. International Standard,1997.
关键词:消费信用 现状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前言
当前,我国信用市场发展很快,但是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为了提高居民消费信用风险防范,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存在问题进行规范,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我国信用消费的现状
我国消费信用经济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底,消费性贷款余额为12.9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8.04%,无论其规模还是占比都有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信用卡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消费信贷体系。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消费信贷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仅占贷款总量的10%左右,扣除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仅占贷款总量的1%~2%,相比于美国扣除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约占25%的比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巨大。
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除了开发商或销售商恶意套现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个人信用风险。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和不完全的监督,使人们在市场交易中常常会有把利益内在化,同时把成本和费用外在化与逃避经济责任的行为。在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市场中,银行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借款用途、未来发展、偿还概率等。随着个人信用贷款的逐渐发展,这些潜藏的信用风险必然逐渐暴露出来。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个亿。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由于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滞后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相应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违规操作,盲目发放贷款,造成的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
3.市场风险
消费贷款大多数采用财产抵押方式,但是由于市场变化,会导致抵押物贬值。汽车,住房等抵押物都有可能面临着价格下跌的风险。个人消费信贷作为零售业务,它有客户分散,单笔贷款数额小,操作环节多,业务量大,交易成本高等典型特点。其风险表现为个人消费信贷中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因我国消费信贷法制体系不健全,商品交易二级市场也不完善,商业银行欲将抵押品变现需经过层层环节重重收费,造成商业银行财力、物力及人力的耗费,使单笔贷款盈利缩减或出现亏损,致使贷款抵押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市场中的行业风险、区域性风险影响极大,由于这部分人行业风险意识薄弱,基本不会对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由此市场风险就转嫁到了银行。
四、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对策
1.转变消费者消费观念
当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预期较乐观时,他们对负债消费的信心和能力才会增强。为此,我国首先要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能够覆盖所有城镇居民,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媒体等方式向群众普及信贷政策及相关金融知识,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尝试适度超前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的信用消费水平,用政策来调整市场,用贴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大环境。
2.建立权威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
首先,应设立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该机构可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能有权调阅各商业银行资料,出具的资信评级结论各商业银行均可通用,并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还要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信用等级;其次,完善个人信用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资料以编码进行存储,当个人要向银行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资信评估机构可通过编码查询资料,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最后,建立个人银行基本存款账户,将目前以现金为主的个人收支改为以个人银行账户转账收支为主。这样,银行对个人货币和非货币资产就可通过转账和税收确认,从而就能够全面掌握个人收入情况和到期偿付能力,使评估更加合理、准确。
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制度
银行应完善消费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消费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前评估和贷后跟踪监督,及时掌握借款人情况,对有不良记录或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人,应列入“黑名单”,并加大追讨力度,拒绝再次贷款。还要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银行内部还可建立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的专门机构,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同时,可以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明确责任,更好防范信贷风险。
4.实现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多元化和大众化
首先,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创新消费信贷的品种。如今,个人资金周转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带有购买期权的租卖契约式消费信贷等在我国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一些消费信贷已在我国开始试行,但像信用卡消费贷款的功能等开发深度远远不够,银行应与商家密切配合,积极发展信用卡信贷。政府相关部门及商业银行还要密切配合,进一步拓展信用卡清算系统,扩大信用卡适用范围,优化信用卡消费环境。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消费者特点,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制定出不同贷款品种,并研究、探索出这些品种在我国可行的发放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尽快完善我国消费信贷体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用产品的丰富,规模将不断扩张。针对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我们更需要引导他们提高风险的辨别,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使消费信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龙游洋.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08(17):143-144.
【关键词】企业 投资风险 管理策略
在现代经济体制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投资活动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取得投资收益,就要选取正确的投资方案来规避风险。只有对投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有效地从根源上降低投资风险,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收益。
一、投资风险的概述
(一)投资风险含义
投资风险是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特定对象进行投资,由此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是企业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
(二)企业投资风险分类
从企业投资风险产生的环节,我们把企业投资风险细分为: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有关,宏观经济形势好,会带动企业向高利润发展,宏观形势不好,带动企业利润降低。
(2)政策风险。政策对自己有利,利润会提高;政策对自己不利,利润会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3)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企业要明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了解自己产品的种类及在市场中的需求状况;明确企业的形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明确自身内部的价值链,优化价值链,使企业朝精益化发展;处理好内部领导与职工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果上面几点做得不好,都会带来投资风险。
(4)市场风险。供给风险。原材料的提价、减价,影响企业的利润。盲目生产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风险;需求风险。国外、国内需求市场的变化,产量同比上升与下降同市场的需求成正比;价格风险。同质量的产品价格与其他竞争者的价格偏差不大,风险较小;若比其他竞争者价格偏高很多。风险就增大了。
二、企业投资风险的预测方法分析
企业要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应该从识别和确定风险开始,建立完善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入风险机制这个要素,从而实现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掌握投资风险分析的预测方法。下面以2009年钢材企业为例进行投资风险预测方法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世界,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其中,粗钢、钢材均呈负增长,导致出口也进一步萎缩。2008年9月份的数据显示,国内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为2000年以来首次均呈负增长;我国钢材出口虽然同比增加,但环比下降;国内钢铁企业也在加紧限产,国内钢材出口的难度加大、利润空间变窄。
(二)供给风险分析
钢材的原材料如铁矿石、焦炭价格下跌。截至2008年底,河北迁安国产66%铁精粉、天津港63.5%的印度铁矿石、山西河津二级冶金焦的价格均较年内最高价格下跌。目前我国原矿生产的铁精粉成本价格远高于钢铁行业及其他用钢行业,铁矿石难以维持高盈利。而焦炭行业则陷入全行业亏损状态。
(三)需求风险分析
国家采取“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十六字方针,加强民生工程、重点工程、特别是加快高铁、铁路干线、高速铁路网、城乡电网建设改造,以及灾后重建、经济房、核电站建设等,将积极有效地促进建筑钢材、型材、彩涂板等钢材的有效需求,有利于钢材价格的回稳,促进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和钢材息息相关,建设住房要用到螺纹钢、公路的桥梁要用到桥梁用钢、电网建设要用到钢筋;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带动钢铁行业中的线材、桥梁用钢及铁路建设中轨枕的型材等;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也可以带动钢铁行业发展;房产是钢材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链,商品房的需求会带动建筑钢材的需求。
(四)价格风险分析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钢材出口锐减。2008年8月建筑钢材的价格直线下降,同年11月,建筑钢材市场价格震荡调整,上海、杭州等华东地区价格有上涨态势,但很快又进入下跌的通道。北方市场在资源陆续补充后,价格一直在下调中。据统计,线材资源价格下降比较明显,而螺纹钢市场资源价格压力也比较大。
(五)企业竞争风险分析
国家2008年1月出台的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钢材产品结构的调整起到长远的作用,利于我国从钢材大国向钢材强国发展。为了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获得高额利润,企业应该提高钢材的质量,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在此次钢材销售危机中,普通钢材产品降价幅度大于优质型钢材,大企业由于产品种类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等优势,其抗冲击能力明显强于中小型企业。如秦皇岛首钢板材有限公司起点高的企业,由于产品多为高端的板材,产品基本没有亏损;而宣钢集团由于设备、技术落后,其产品均跌破成本线。
以上钢厂从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国家政策风险、产业链风险、供求和价格风险、企业竞争风险分析可知:2009年我国钢材市场投资机遇很好、风险不大,各个钢材生产厂家把握自己在钢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投资,会获得不小的利润。2008年底,钢材价格最低,属于低成本,低利润阶段,2009年钢材价格有望回升。钢材厂家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增加技术方面的投资和新项目的开发,以利于长久发展,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政策变化或调整的趋势很难把握,往往只有事后才能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做企业如何认清形势就十分必要。我们认为就是看清政策,提高对政策的预见性。但是,不少企业喜欢钻政策的空子 “逆势而为”,就为企业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同时,管理体系的缺乏,导致很多企业危机的产生,就是因为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一个企业要真正能够抵御风险,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
(二)企业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所依据的信息是变化且不完整的,同时也会存在大量的主观意见。企业进行一系列地财务预测、计划、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财务分析、会计报表、市场分析、经营分析等信息都不能说是完全反映事实,只能是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因此由于管理依据的不可靠,从而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采用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策略不合理
我国不少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然而,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却使一些行业的“单项冠军”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甚至濒临破产,究其原因,是企业的领导班子只是简单地移植或采用原有的经验,没有及时更换决策理念所致。企业没有在合理的时机进行多元化,不具备多元化的资金基础、团队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不具备了风险控制的手段;项目的规模效益不明显,形不成规模效益;企业的品牌、团队、销售渠道等多元化的软件基础不成熟,竞争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储备不足。
(四)企业领导风险意识薄弱
对照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可以看出企业所有危机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素质,因此,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需要提高。在企业出现的各类直接原因中,有的是政策层面的原因,有的是团队缺乏的原因,有的是管理体系不具备的原因,有的是决策层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因于企业领导者的市场风险意识薄弱。
四、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投资具有其普遍的规律,但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下,必然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同时,应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对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外部环境的实施对策
(1)加强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风险投资是涉及诸多学科理论和知识且实践性较强的一项非常特殊的投资活动。目前我国十分缺乏既通晓企业经营管理又懂得专门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补救,譬如设置相关跨学科、跨领域的培训课程对风险投资家进行整体培训,请国外的资深专家进行培训,加快国内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同时引进国外相关优秀人才的大量。
(2)建立健全风险投资融资体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就是要拓宽融资渠道,使融资市场化,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降低风险。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业逐步走向成熟,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政府财政资金,此外,我国也应适当创造条件引入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扩大我国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引进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个人投资基金,由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单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就是一条转化途径。
(3)建立和完善法律支持系统。我国的风险投资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因此,保证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是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当企业有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积极与有关当事人协商解决。国家应尽快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转移、创立、运营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定法律法规。
(二)企业内部的实施对策
(1)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企业要以市场为主体,不断开发新产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企业应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同时设置高效、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除了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外,还要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培养风险为先、负责任、共赢、诚信为本、合法经营、资源整合等理念,避免企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危机管理。企业应建立动态、实时、全面的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利用金融、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开拓投资渠道,转移企业投资风险。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全部或部分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包括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的行为。如将一些特定的业务交给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具有丰富经验技能的专业公司去完成。企业也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或者将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立即售出或出租的处理方式,把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购买方或承租方的方法来进行转移。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金。总之,企业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将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承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4)进行投资产品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开发对于我国企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企业运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产品开发,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开发能力上都非常薄弱,影响了企业竞争力。而产品是企业竞争力的载体,产品开发对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产品有其生命周期因不同产品不同市场而定,它与用户需求的变化速度有关,也与市场竞争的程度有关。现代社会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两者结合的必然结果使企业开发产品的速度加快,在市场上谁开发产品块,谁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面临丧失市场的风险,限制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开发另一种产品进入新的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企业必须正确选择投资方案,尽量规避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做好投资风险成因的分析,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高有效防范各种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从根源上降低投资风险,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投资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大潮中稳定,迅速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霞.企业投资风险成因的分析与控制对策[J].企业管理,2009.
[2]哥利斯.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爽.试论企业的投资风险及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