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1篇

1.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

1.1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态环境其实是人类生态和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得以向前推进的基础,能够在农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1.2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农业生态环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要求中的一个,指代的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又不会使得后代人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受到负面影响。

2.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2.1使得农业占据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得到发展之后反哺农业这样一种模式,工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是一定需要得到农业的支持的,假如说缺少了农业这一个基础,工作发展的持久性想要得到保证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所以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相关人士予以三农问题充分的重视情况之下,一定要为农业生产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提供充分的支持。现阶段我国提倡的是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是需要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的,从而就能够使得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

2.2能够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三农问题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三农问题也是能够从直接的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的,因此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在致力于找寻到一种能够使得三农问题得到解决的有效的方法。三农问题涉及到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农民增收,想要使得农民获得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是需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在农民的收入增长之后就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活动中去,从而就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这样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三农问题从本质的层面上得到解决。

3.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要想从根本的层面上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促使农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就需要依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农业生产方式。比方说黄土高原以及南方丘陵等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就应当科学合理的选择农业生产方式,适合开展农业就开展农业,适合开展林业就开展林业,科学合理的对耕地资源加以利用,这样做既能够使得经济层面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也不会加剧本就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在北方土地荒漠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不适合过度开展农业的地方是可以发展耐寒性比较强的林业的。重视出来的树林不单单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是可以为农民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的,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这种措施的有效性是比较强的。

第2篇

它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建设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对探索坤都营子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辽宁省仅有我们喀左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名单,这将成为我乡和全县未来五年内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因此,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民行动,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该积极投入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果园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种植、双尖山旅游等资源优势,深入实践,敢于创新,大胆谋思路,真正从内心里把好的想法反馈给我们。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一)2019年末完成以玉米、大豆,谷子等为主的粮食生产区域划定;改建、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舍及消毒室、饲料储藏库等设施;推广在丘陵山区建设标准化果园,建设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产业园。

(二)对现有耕地进行土地平整、保护,实施轮流休耕,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提升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污染的治理;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保证正常的饮水安全。

(三)全面推广秸秆深耕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四)健全河长制,对大凌河流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完成大凌河流域改造、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确保水质持续向好。

(五)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倡导家庭开展“光盘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又是什么?

(一)“种—养—加”绿色区域生态循环模式。以“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友好、生态提升”为核心,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方向,推广“种—养—加”绿色循环模式。

(二)“建—管—用”农业节水灌溉应用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的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三)“治—管—控”绿色农业生态管理机制。以补齐农业资源环境短板为重点,采取生态治理、依法管理、资源配置调控的手段,实施“治—管—控”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il erosion in Maiji Area of Tianshui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he new dire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Maiji Area,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griculture, ecology to protect the Maiji Area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to afforestation, planting grass, to develop the animal husbandry as a means to develop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farmland, thus driv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Maiji Area.

P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生态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y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080-02

1 麦积区概况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宝鸡市,西靠甘谷县,南邻两当县、徽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麦积区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km2,南北最宽处50km2,最窄处不足5km2,海拔在1000~2100m之间,区内山脉较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和南部的地层褶皱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全区总面积348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1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3.45%,致使区内土地肥力大大降低,极度贫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植被破坏程度严重,农业的基础条件恶化,干旱随之加剧。这些都成为制约麦积区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水平提高的障碍性因素。因此,麦积区全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积极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2 治理方向

2.1 以水利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水利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例如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整治河道、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就是水利,水利建设是利国利民利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我国在水利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水土流失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包括河道断流,植被破环等。这些后果会进一步导致枯水季节水量减少,进而引发涝灾;地表径流增多,加剧洪水泛滥,淤塞河道水库,降低水利经济效益;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水资源质量下降等。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是当前唯一的选择,尤其是在麦积区这样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所以,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麦积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的有效措施,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①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土壤的入渗量,提高土壤湿润度和田间土壤含水量。一些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将地表甚至地下径流进行拦截并储蓄起来,以便后续的利用,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减少洪灾,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提高枯水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减少旱灾的发生,也降低了径流的年际变化。②水土保持可以极大地减少水土流失量,阻拦泥沙的流失,保护土壤资源,进而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③水土保持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大山体表面的稳定性,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达到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④水土保持可以有效防止土壤当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水体,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2.2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农业在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安定天下、稳定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出现,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其核心力量就是保持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生产力稳定增长,维护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类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土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水土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了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在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有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方案和因地制宜的实施步骤,把农业生态平衡、农林牧生产和农业环境的保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效益互补,建立起完整的旱作物农业增产体系。另外,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实现四同步:①强化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基本草地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基本经济林地建设,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无限的农作物资源,以提高人畜承载能力,减轻人畜对土地的压力。②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的模式,引入牧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发展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模式,以解决牲畜舍饲所需饲草数量的增加问题。③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现代化,将耕地集中起来,统一整治、种植,将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引导农民致富。④实施生态移民,做好生态移民的宣传工作和后续保障工作,将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人口及时移出,然后对相应地区进行沙漠化治理,运用水土保持措施,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3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现如今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绿色植被减少,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所以做好水土保持对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水土保持是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工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但要注重水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水利、农业、生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要将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生态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改善空气环境和水环境。以森林作为植被的主要部分,森林覆盖的区域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树叶的截流和蒸腾量较大,可以增大空气湿度,增加陆地循环的降雨量;森林的根系不仅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增加水向土壤渗透,而且能固结土壤,大大地减少土壤的流失,另外,森林覆盖的地方,地表储水量增加,可以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进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还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涵养地下水,为周围的植被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可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也要以生态建设为方向,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麦积区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对麦积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都有有利的作用。

3 结论

水土保持是一项既复杂,又涉及面广的工作,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生态建设,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水土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可有效发展生产力,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农业、生态之路,才能使麦积区人民脱贫致富,才能使麦积区经济大幅提升。

⒖嘉南祝

[1]冯会明,张慧.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与做法[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111.

[2]王丽霞.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0):369.

[3]李希华,宋祥海.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21):188.

第4篇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环境是否重要、社会是否公平、生态、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都是影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发展的农业,它需要农业、自然与人类自身发展之间和谐共处,需要公平、公正、发展的原则上面,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使农业技术保持在一定的基础和范围纸上。可持续农业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它是一种再生农业,不会对自然产生破坏。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高,消费层次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于农副产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求农副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再生农业,它具有公平性和共通性,它要求要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经济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着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现状,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之前存在着单纯追求GDP的目标,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如果不进行改变的话,我国的农业经济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会阻碍正常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需要,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就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形势而言,农业的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提高率非常低,农民的收入非常少,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肥、农业在农业生产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而且农民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化学物品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这种破坏是很难修复性的。如果农业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话,人类的环境问题遭到越来越多的破坏,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般都是乡镇企业主导。但是乡镇企业的农产品种类和质量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过度的密集的竞争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导致弄明的收益低,积极性不高。乡镇企业规模小,难以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的收入降低,他们自然而然到城市发展,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我国农业还是粗放的经营方式。农业灌溉的用水率极低,对土地掠夺性的开采,使土地大面积的荒漠化和沙化。而且,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实施,但是仍然不能遏制农村很高的人口增长率。部分基层农村干部还存在着中饱私囊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加深了农民对于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的一种追求,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我国农村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很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远远达不到适龄青少年。完成学业的人员大部分都留在了城市发展,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远远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我国的经济政策长期倾向于工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高。受目前政策以及法规的影响,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还不是特别完善,使农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滞后发展。还有农村第三产业非常落后,由资金短缺所形成的高利贷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依照我国现有的国情,根据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生态化功能。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劳动的生产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农业发展,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进行农业建设,引进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它是由生态学、经济学、农学、物质训话等原理构成,并采取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的农业生产的新方式。

 

生态农业吸收的是农业的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它强调自然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它强调对人与自然的积极影响。它强调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强调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输出,减少原材料的应用。通过运用生物本身的物质能量,有效的高质量的利用能源,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农业高校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农业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要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环境。一定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下,还要考虑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农业的基本发展,建立良好的农业结构和生态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国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要借鉴并且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例如:在美国的大部分大学都设立农学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重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促进农产品以及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国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重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重视,要引进专业的优秀的人才。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二是广泛宣传,推广应用。三是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发展生态农业一定要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实际生产的地点进行实际的考察与研究。要明确做什么,利用科学规划的方法,科学合理的加以运用,改变单一的农作物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林、木等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的整体的有机发展。

 

2、广泛宣传,推广应用。必须加大力度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广泛的宣传。要从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宣传,向人们介绍生态农业对于农民、对于农村的积极作用。还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的经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3、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在我国目前的趋势下,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完善发展路径,会使我国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要充分认真的遵循各种生态学的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的进一步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药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社会必需的来源,有害生物的猖獗危害往往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及生活改善的需要,必然要求农作物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所以与有害生物做斗争是旷日持久的事情。那么,各种防治措施与方法都会用上,特别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带来好多副作用,这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是相悖的。这里就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1植物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1农药的使用带来的危害

农业有害生物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改变了农作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主要表现为:农药不仅杀害了影响其生长的有害生物,也伤害了它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这也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带来环境的污染,导致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下降,特别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严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恶性循环的产生,农药虽然能够有效的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免受重大损失,但是这种保护是短暂的,如农药不科学合理使用,很多农业有害生物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势必在防治过程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随之带来的防治成本增加,抗药性更强,有害生物猖獗发生,农药寿命缩短,研发难度、成本增大,环境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绿色植保技术的支撑。

1.2植保机械的落后

目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植保机械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植保机械还是以背负式机动、电动、手动喷雾器为主,喷雾效果不佳,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药利用率较低,用药量大等,加上操作者文化素质较低,不注意防护,导致农药中毒、作物药害、残留超标等现象发生。中大型的植保机械近几年来从研发到使用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受土地分散种植,农艺与农机不配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率很低。

1.3施药水平低,方式不科学

由于我国土地分散经营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等原因,多是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集中统防统治面积较小,农药过量使用,滥用现象严重。再是,施药方式单一,不能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防治对象等科学合理选用施药机械、喷头、药剂、剂量等,无形中造成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增大,各种副作用显现。

2加强植物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植物保护知识水平

经过大量的调研得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农田产量成正比,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大多数只有中小学水平,甚至还存在文盲。因此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植物保护知识水平,增强科技意识,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快植保现代化进程,才能克服制约植保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合理使用和农药研发推广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植保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做好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做到因时、因作物、因防治对象选对药、械,选对施药方式及剂量,最大限度提高农药利用率,发挥防治效果,减少副作用;通过合理混用、交替轮换等技术最大限度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加大生物农药以及高效、低毒、低用量、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开发力度和推广步伐,加快“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知识普及,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确保用药安全。

2.3加强绿色植保技术集成融合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也备受关注,但化学防治仍不可缺少,只有把成熟的各种植保技术进行合理的集成融合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保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大力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统防统治

农作物有害生物统防统治是解决农药使用不合理、不科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促进土地的流转,集中统一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管理,增加农民就业,显著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是植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5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为前提,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可减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量,对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安全必将发挥巨大作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小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我国步入小康的步伐加快,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方式已从单纯追求产量开始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转移,生产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精致农业发展。所以植保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努力创新发展,变单纯的保产为保产与增产并重,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敬明,徐庶,陈海彬.农药使用对植物保护的危害[J].西北植物学报,2013(04). 

[2] 庞洋洋,周鑫,贾明.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2(04). 

[3] 李明,苏虹.树立植物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 

第6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药

中图分类号:F3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01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社会必需的来源,有害生物的猖獗危害往往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及生活改善的需要,必然要求农作物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所以与有害生物做斗争是旷日持久的事情。那么,各种防治措施与方法都会用上,特别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带来好多副作用,这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是相悖的。这里就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1 植物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1 农药的使用带来的危害

农业有害生物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改变了农作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主要表现为:农药不仅杀害了影响其生长的有害生物,也伤害了它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这也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带来环境的污染,导致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下降,特别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严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恶性循环的产生,农药虽然能够有效的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免受重大损失,但是这种保护是短暂的,如农药不科学合理使用,很多农业有害生物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势必在防治过程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随之带来的防治成本增加,抗药性更强,有害生物猖獗发生,农药寿命缩短,研发难度、成本增大,环境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绿色植保技术的支撑。

1.2 植保机械的落后

目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植保机械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植保机械还是以背负式机动、电动、手动喷雾器为主,喷雾效果不佳,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药利用率较低,用药量大等,加上操作者文化素质较低,不注意防护,导致农药中毒、作物药害、残留超标等现象发生。中大型的植保机械近几年来从研发到使用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受土地分散种植,农艺与农机不配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率很低。

1.3 施药水平低,方式不科学

由于我国土地分散经营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等原因,多是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集中统防统治面积较小,农药过量使用,滥用现象严重。再是,施药方式单一,不能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防治对象等科学合理选用施药机械、喷头、药剂、剂量等,无形中造成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增大,各种副作用显现。

2 加强植物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提高农民素质和植物保护知识水平

经过大量的调研得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农田产量成正比,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大多数只有中小学水平,甚至还存在文盲。因此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植物保护知识水平,增强科技意识,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快植保现代化进程,才能克服制约植保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合理使用和农药研发推广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植保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做好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做到因时、因作物、因防治对象选对药、械,选对施药方式及剂量,最大限度提高农药利用率,发挥防治效果,减少副作用;通过合理混用、交替轮换等技术最大限度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加大生物农药以及高效、低毒、低用量、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开发力度和推广步伐,加快“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知识普及,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确保用药安全。

2.3 加强绿色植保技术集成融合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也备受关注,但化学防治仍不可缺少,只有把成熟的各种植保技术进行合理的集成融合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保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2.4 大力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统防统治

农作物有害生物统防统治是解决农药使用不合理、不科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促进土地的流转,集中统一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管理,增加农民就业,显著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是植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5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为前提,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可减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量,对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安全必将发挥巨大作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 小 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我国步入小康的步伐加快,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方式已从单纯追求产量开始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转移,生产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精致农业发展。所以植保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努力创新发展,变单纯的保产为保产与增产并重,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敬明,徐庶,陈海彬.农药使用对植物保护的危害[J].西北植物学报,2013(04).

[2] 庞洋洋,周鑫,贾明.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2(04).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金筹措财政政策取向

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就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取向

1.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

(1)总量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是影响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变量,财政影响总量平衡,是通过财政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实现的。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进而改变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原有格局,形成新的总量平衡关系。例如,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改变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进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收支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社会消费规模、消费方向,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以自动调控为主的财政运行机制:当社会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财政可以实行扩张性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抑制总需求。同时,在解决需求不足时,必须注意防止财政风险。

(2)产业结构的财政政策。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三农”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负外部性,例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具有正负外部性。大多数可以成为城市优秀的工人,这些农民工素质高,可以成为高素质的工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相反,极个别农民素质低,到城市中偷窃,生产不好的产品,从而造成一些社会问题,这是外部性负效应。“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只有从理论上充分认识“三农”的外部性,才能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当在统一城乡税制的前提下,对农业实现全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值税对大工业是一种先进的税制,但它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进行增值税改革的同时,应当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实行较优惠的税收政策。

(3)区域经济的财政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加入WTO后,由于各地区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程度不同,以及资源、区位、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除了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外,乡镇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农业收入。加入WTO后,农业受的冲击大,再加上国家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即使是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乡镇工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有向城市集中的可能。这样,乡镇财政收入就要减少,有些乡镇财政将陷入困境。为了调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中央财政必须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对落后地区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税的运行机制,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摘要:目前,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等,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每个人的生活,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此,就需要财政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即:财政总量的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金筹措财政政策取向

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就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取向

1.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

(1)总量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是影响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变量,财政影响总量平衡,是通过财政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实现的。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进而改变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原有格局,形成新的总量平衡关系。例如,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改变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进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收支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社会消费规模、消费方向,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以自动调控为主的财政运行机制:当社会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财政可以实行扩张性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抑制总需求。同时,在解决需求不足时,必须注意防止财政风险。

第8篇

1.1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较大,跨越的纬度较多,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主要受到气候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如果地质条件较差,那么只能种植一些抗旱、耐旱等作物。在我国不同地区,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不同。如在北方的农业生产中,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种植通常只有1季,而南方通常都是多季种植,每年最多可以种植3次。而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北方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而南方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此外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具有一定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尤其是生产设备的使用上,如果在一些山区中进行使用时,对设备性能的要求较高,相关的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由于地形不适应,导致无法使用等问题。

1.2我国农业现代化情况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使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据最新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使用的农业生产设备,已经在种植、除草、收割等每个环节中,都能够进行很好的应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平,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和收割,只需要一个操作人员即可。目前我国使用的机械设备,显然无法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是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很多设备还处于半自动的水平,如在种植的环节中,需要多个人员配合机械使用,同时受到我国工业水平的限制,生产的机械性能较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对机械进行维护,如果所在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那么机械就很难进入到田地中,进行实际的生产工作。

2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

在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英国作为2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现在的英国首都被称为雾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当初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人们看到了破坏环境的后果,工业虽然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如果环境受到污染,那么人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生活方式更是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人们想在发展工业水平的同时,尽量的保护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工业等对环境的污染。近些年,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工业化肥,这些肥料进入到河流后,对河流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人们不得不重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各种措施,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影响我国的民生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通常情况下,农业经济具备其特殊性,不同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经济与金融经济。农业经济是建立在我国民生与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现状,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协调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具体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农业经济有以下几点作用:

3.1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农业经济更加完善,具备经济活力与经济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状息息相关,农业基层运行良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业经济以强大的支持。例如,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经济就有了相对长久和稳定的经济基础。由于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为农业发展与农业开发,那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农业经济以基础实力,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3.2农业经济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发挥优势,稳步发展

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容易对某一行业造成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但是,对于农业经济而言,由于其构成的因素相对简单,以农业相关元素作为农业经济的市场动态影响元素。因此,作为一种经济形势,农业经济依托现有的农业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意义上对于农业经济有着非凡的意义。对于稳步农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发展

从两者的关系上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前进,相反,通过农业经济也可以带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农业的结构进行产业细化,从而将不同的农业因素结合到农业经济中。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将更多的农业因素转接到农业经济之中,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惠互利的发展状态,保证两者一直处于协调协作的关系。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可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0

俗语说得好:“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通过这句话不难体会到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粮食作为立国之本,不单单要重视粮食生产还要注意粮食安全,土壤和肥料是保证粮食安全和人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壤的合理施肥和培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土壤和肥料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同时以高产、高效和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传统农艺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步入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壤和肥料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基础。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高产的基础。整个农业体系中,提高土地的肥力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维护各种关系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粮食的单产量。但我国耕地肥沃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58%,耕地养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施肥技术相对落后,肥料的利用率过低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所以,持续培肥土壤和合理施肥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壤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土壤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场地。土壤起着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稳定和缓冲环境的作用。同时,土壤还能持续供给农作物所需求的各种元素,充分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肥料却是土壤养分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肥料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既物质基础。通过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提高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

2 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与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农民在施用肥料的时候都忽视了有机肥,而过于依赖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基础肥力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明显下降,土壤缓冲能力也随之下降,同时,各类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致使我国大部分耕地缺乏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

耕地退化、流失、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近82万平方千米的耕地。自2006年以来到现在,我国耕地面积已经缩减到1.22亿公顷接近了1.2亿公顷的耕地警戒线。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很难合理解决粮食问题,土地的承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是否能保护好现有耕地,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还面临着化肥十分短缺的问题,相反有机肥料却被白白浪费掉。当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化肥资源短缺的问题。农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元素,主要来源于不可再生资源,可以说是越用越少,而且还存在着分布不均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养殖产业日益壮大,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数量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不但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还让大量有机肥料养分流失。

3 解决对策

增加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简单说就是对耕地进行保育工作,主要提高土壤均衡供应养分的综合能力,充分增加农作物体系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容量和强度。在贫瘠的土壤上施用有机肥,建立起良好的有机和无机结合科学施肥观念。做到根据土壤和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提高土壤均衡供给养分的综合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投入资金研发新型化肥,改进目前落后的施肥技术。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其养分释放与农作物吸收同步进行,一次施肥可以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基本需求,有效减少肥料损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是未来肥料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利用3S技术对农田养分进行准确管理和精细施肥,按照田间每一单元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施入适当肥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产品的收入,还保护了耕地环境。

第10篇

农业资源 区划 农业持续发展

一、综合性与协调性

农业资源区划的综合性,就是从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经济等几方面的综合利用着眼,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综合投入,进行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把农业作为呈多因子的集成系统,整体综合效益大于各因子的简单相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一是指资源利用能力与资源条件的关系,二者的不协调引致资源利用低效,或者引致资源利用能力的浪费。二是指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环境的不协调,将引致土地、水污染严重。三是农业生产水平与生产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将引致生产条件的恶化、农业投入的低效。农业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排除这些不协调性,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农业区划的综合性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是同一个圆心的两个圆,一个是实的、技术性的,另一个是虚的、政策性的,其共同的核心内容有五方面:一是资源高效型农业,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行高效农业;二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着眼于资源数量利用的形式;三是资源投入型农业,更少地掠夺或消耗自然资源,更多地以物质投入代替自然资源,而不减少农业产出量;四是资源再生型农业,更广泛地利用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五是资源改良型农业,即提高资源质量,增加资源可利用量。这种共轭关系,使农业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90年代以后农业区划研究的主旋律。

二、区域性与可行性

农业资源区划的区域性,就是要求农业生产从各地区特点、优势、生产潜力、地域差异出发,对农业生产的方向、重点进行调整,其调整的依据一般有四条:其一,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其二,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其三,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其四,保持行政区域(我国以县级为单位)界线的基本完整。1981年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揭示了中国地域分异规律,将我国陆地分为9个1级区,共分38个二级农业区,海洋分为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根据沿海滩涂利用又分为10个利用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区域化,不尊重各区域的特点,“一刀切”行政化大统一的农业是不可能有农业持续发展的。

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涵盖三层意思:一是技术和应用适当,即并不主要依靠最优、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二是经济上能够维持,即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财政难以维持的局面;三是社会上可以接受,即生态环境变化、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美国LISA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以对人类和环境无害且以持久性的方式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纤维”。丹波斯宣言提出,为过度到更加持久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三个基本目标:(1)确保自给自足,保证食物安全;(2)增加农村的就业人数和收入,特别是根除贫困;(3)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对比分析区域性与可行性的内涵不难看出,区域性和可行性都是对单系统内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区域性是对农业单系统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政策条件的研究和表述;可行性是对农业单系统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研究和表述。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依赖于农业资源区划的区域分异规律,只有从区域特点出发,实现了区域化的农业,才能保证持续发展。

三、超前性与持续性

农业资源区划的超前性,是由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前瞻作用决定的。农业资源区划是从大系统,全方位研究农业的形成过程、区域特征、分异规律、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侧重于为农业的发展做前期科学论证、提供依据和规划。具体的工作内容大致为块:(1)农业资源的分析评价;(2)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3)农业资源的立法和管理;(4)农业区域的规划制订;(5)农业区域的开发实验;(6)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调整;(7)农村发展的战略研究;(8)农业信息的咨询服务。这些工作内容决定了农业资源区划是农业发展的超前研究,有很强的超前性,这正是农业资源区划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农业资源区划的超前性,将更科学更突出。在遥感信息方面,我国九个一级农业区分别设置了资源经济信息监测中心,按30个省(市、自治区)级行政单位分别设置了农业经济信息监测工作站。在地面监测网络方面,以我国38个二级农业区为主,结合考虑省一级综合农业区及有关自然条件区划、种植业区划和社会经济分区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设置250个以上地面信息采集网点县,用于支持空间信息的提取。以计算机为手段,建立的方法库、模型库、图形库,使农业资源区划研究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资源区划研究的超前性,提高了农业发展的科学预见性。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9

前言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改变魍撑┮稻济形式,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将联系当前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1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应对策略。

1 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增产需要施化肥,为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喷洒农药,农药虽然对害虫有杀伤作用,但对益虫益鸟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农药会与土壤中的固、气、液态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反应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长期使用,对自然资源,比如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坏。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分布广泛,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这样的农业种植现状,使得农业很难实现土地统筹利用,而且农民对市场没有预判力,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需求,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滞后的现象。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特质和农作物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指导,从而让农民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的支撑,提高农民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2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仅技术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农民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这样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实行对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结束语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进行计划指导,还必须发挥其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背景下,现代农业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产品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又如,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土壤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人们研发出了很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替代农业,并慢慢取代了现代农业。替代农业主要是指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倡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现阶段,我国代替农业主要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天然农业等。代替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替代农业生产理念有了超前性的突破,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理念。2)代替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生产模式。3)代替农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自发性,同时具有小规模生产发展的局限性。

    2可持续农业发展

    虽然在农业标准化实施下,农业产业结构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内外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并实施了很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可持续农业主要是在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及管理前提下,对农业生产技术及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当代人们和后代人们的需求。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其生产技术上、经济投入上均可被人们所接受。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出新的农业发展观念,扩展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提出高标准的农业发展体系,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体现。因此,必须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标准化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将农业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2)农业标准化利用固化形式,将农产品生产或者销售服务中的新知识及新技术有效的展现出来。3),农业标准化利用进化形式,将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4)农业标准化利用其具有的校正作用,并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有效减少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效应。5)农业标准化利用择优和简化方法,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6)农业标准化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扩散性功能,使得农业发展新知识及新技术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第13篇

关键词:熵值法;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效果评价与研究”(项目编号:ZSLX201519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熵值法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7月11日

一、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空间竞争,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资源竞争,经济和环境的利益竞争加剧,由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利益的反差巨大,致使人口、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城市转移,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巨大,同时也导致城郊农业的凋败,城市和城郊农业的发展都不可持续。为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需要,协调城乡关系,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都市农业的理念。这种新型农业形态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在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中都备受推崇。

三十多年来,涉及都市农业的研究从最初对概念本质的把握、经验的借鉴到配套体系研究逐渐深入和具体。但针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比较分散、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效益的量化尚缺少系统深层次的研究,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效果评价研究缺失,所以有必要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上对郑州市当前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定量评价,找到发展中的短板,为今后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找准方向。

鉴于此,本文建立了一套凸显都市农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能将复杂信息综合化的熵值法,对2006~2014年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找出发展薄弱点,为郑州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研究区概况

郑州都市农业区范围为主城区和周边辐射区共六区三市一县,包括二七区、中原区、回族管城区、惠济区(邙山区)、金水区、上街区、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和中牟县,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研究区地处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亦农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中,中牟、新郑和荥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县(市)。

三、评价方法与实证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深度比较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其本质差别在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和产业融合两大前提,强调农业资源和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其发展目标表现得更为多元化,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系统理论,遵循可测、科学和典型原则,分层构建了包含3个子目标,18个分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郑州市统计年鉴和农业内部统计资料,由于各分项指标的性质与量纲各不相同,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选用极差法对各评价指标做标准化处理。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记为正向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记为负向指标,具体标准化方法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X′ij=(Xij-minXj)/(maxXj-minXj)

对于负向指标:X′ij=(maxXj-Xij)/(maxXj-minXj)

其中,Xij和X′ij分别为原始值和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三)权重的确定。由于各分项指标发挥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加权处理。权重赋值的方法可分为主观判断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判断法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评价出现偏差;而客观赋权法依据统计分析确定权重,得到的评价结果也更客观。这里选用客观赋权法的一种――熵值法。在对多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中,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是通过统计计算得出的,计熵值函数形式对于信息系统是一致的,所以熵值法得出的指标权重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1、指标信息熵与信息效用值的确定。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信息熵值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传递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熵值越小,信息传递的效用值越大。指标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1/ln(m),ej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取值范围为[0,1]。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取决于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dj-1-ej。

2、权重的确定。熵值法利用信息效用系数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效用系数越高,该指标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权重值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这样求得的权重能够有效地利用样本资料信息,如表2所示。(表2)

(四)综合指数的合成。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分项指标都只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必须将分项指标合成为综合指标。本研究定义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CIUASD)来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状况,方法是将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采用加权函数法合成。计算公式如下:

由此可对郑州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整体状况分别予以评价。(图1)

四、结果分析

(一)子目标发展动态评价

1、经济发展方面。评价指数为震荡上升趋势,其中耕地产出率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稳步推进是都市农业经济子目标评价值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但同时单位耕地面积电能消耗率和人均第一产业投入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表明目前郑州都市农业仍属于粗犷管理,科学化管理还很欠缺,农业融资性不强。

2、社会进步方面。郑州市近几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的提升,带动了整个社会进步指标的提高。从2006年到2014年,农民的人均收入由5,559元/人增长到15,470元/人,农村恩格尔系数从40.9下降到23.8,农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优化,生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生态改善方面。郑州的发展经过了波浪式发展,2009年以前生态改善指数较低,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2009年后,郑州市加大生态建设,相继实施森林生态城、林业生态市、都市型现代农业“136”等工程,生态环境有了大幅改善。分项来看,环保投资、人均公共绿地和林木覆盖率是其中最大的贡献因子,体现了近几年郑州对生态改善的重视和支持。但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成为影响生态改善的主要障碍因子,这是由于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耕地流失严重,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过度依赖化肥提高单产的现象。

(二)子目标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力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是影响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分别达到了0.44和0.39。一方面经济发展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特点体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既相互影响又协调促进。社会进步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权重为0.19,说明郑州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对都市农业可持续的贡献率一直较低。

(三)可持续发展动态总体评价。整体上看,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到2013年和2014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已达到了0.8以上,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效果显著,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良好展现与发挥。同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农业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都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

五、主要结论

第一,根据韩士元提出的衡量标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永恒不大于1,若综合指数为1,则都市农业完全建成;若0.8

第二,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2009年以前,经济因素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起拉动作用;2009~2012年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带动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2012年后郑州都市农业发展又转为过度关注城市化发展等社会功能,经济发展指数出现了下滑。说明郑州都市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要想实现郑州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的关系,按照和谐共生的原则,促进协调统一,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楚雄.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9.

[2]王岱.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域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4.9.

[3]李璇.武汉都市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3.1.

第1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目标

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对人类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言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推动人类生活由原有铺张浪费、任意破坏逐渐转向节约环保,促进持续发展,不仅为改善人类现存环境,甚至对人类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行与操作过程中,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现实目标。该目标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学技术水平相契合为前提,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稳步结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地位。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刻坚守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结合人们环保意识提升,最终建设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价值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建设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与落实期间,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化建设。当前,细致探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存的具体价值可以发现,其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可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从而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物质需求。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支撑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确保人类发展中物质需求的满足。然而,当前社会发展中,物质需求的质量与数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生态、重产重质对人类生活需求供给而言,意义重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了物质供给满足人们需求,并同时确保持久供给的可能性得以实现,对人类发展进步而言,拥有实际价值。其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个人收入稳步提升,确保农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带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确保农产品收益日渐提高,从而保障农民利益获取,进而有效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顺人与自然间不可逆转关系。人类作为生存与自然之中的社会群体,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可逆转,在长远的历史思考与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了诸多奇迹,却终究跳脱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规律之内,因此,和谐共存、理性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规律,又配合当前人类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局势不难发现,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例,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这类方式在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起粗放式发展现状不但使生产效率呈现地下状态,同时在人口、劳动力分配等问题上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早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需求,其不但无法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增加农民本身负担,并迫使大量农业生产劳动力外流,无法支持当地农业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参与农业生产群体的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满足一定的生产需求,因此促使当地人口数量产生膨胀式发展。然而,有限的劳动生产状态,又迫使部分新增劳动力时刻被窘迫现状压制,不利于其发挥本身能动性,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最后,碍于发展手法不客观,资源环境破坏浪费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种情况,从而恶化了生态环境,降低了产品质量,严重损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农业的诸多缺陷。首先,其确保了劳动生产规模与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对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劳动力,并确保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数量,以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众多科学手法,大大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反季节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动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专业化生产模式,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产品营销、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生产方负担,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显著之后,现代化农业面临着长期发展中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农药、化肥使用过度而导致的土地结块、碱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地膜废弃后导致的土地污染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种植土地、地下水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无限收益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这种杀鸡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学,是否有益于人们发展。由此,探寻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该发展模式应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经济发展的延续性与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续发展策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落实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法相。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农业开发,将自然与农业有机结合,从而打造符合生态需求的农业经济形态。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拥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应时代需求而生,为时代需求服务的重要策略。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落实与推广成为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

1.不同发展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其中,发达国家应对当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中开拓出属于自己发展形势的战略策略。随着对社会形态与自然形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达国家总结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维护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农业战略,从而确保农业投入更加趋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学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调节协作机制,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与自行调节。在该投入战略中,人为因素被尽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来达到生态再构造,环境再建设目的。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技术与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资金来源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因此在战略选择上无法借鉴或复制发达国家成型模式。针对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当前自己本身国情。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定过程中,着重于强调在本国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农村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落实生态环保建设与农业科技发展融合、敦促农业管理机构创新环保农业技术、培养农村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培养等多种角度出发,正确打造符合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迎合当前国家国情,通过“因地制宜”原则,切实打造了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适用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战略。第一,生态农业。剖析生态农业,其主要侧重点在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着眼点,探索并实践出与生态环境相平衡的实际体系,借由不同区域的不同优势,通过协调发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终达到科学与生态的融合,确保环境科学良性发展,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和谐共生。第二,三色农业。所谓三色农业,其将农业按颜色划分,以绿、白、蓝三色代表。分别指以绿色资源为主,借由土、水、光、氧为生存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该类生产以自然为依托,确保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学为基础,借由生物工程研发“酵母”“酶”的白色农业。该类农业深入探索发酵与酶菌利用,从而实现有机降解与资源分类;以陆路资源顺延至海洋资源开发,从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农业生产形态,借由科学合理开发,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其重点针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由先进科技对相关土地进行远程信息分析,遥控及变率处理,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对所监控地区的精准化指导与调整,从而实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保证环境、人力资源调配得体。最后,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我国人多地乏,资源不足情况,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确保农业生产整体性提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重组,实现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与此同时,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统一调配与指导相关组织者,确保整体发展的科学与环保,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作者:申俊玲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参开文献:

[1]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贾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

第15篇

关 键 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可持续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36-02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和特征

最早提出“持续农业”这一概念的,是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研究教育法》。之后,可持续发展农业不仅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同,而且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可持续农业定义为:可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够持续下去,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农业定义为:“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并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业体系”。“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表述为: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协调与合理利用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构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可持续农业将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农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是首要前提,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是根本基础,农村社会系统可持续是重要保障。

二、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农业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农村经济活动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我国国民经济、农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建设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购买能力,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把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与农村计划生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我国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达到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目的,促使人们自觉地转变生育观,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把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同农村乡镇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工作相结合,可以为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生活来源,消除人们下岗失业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农村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有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涉及到每个农村公民和农村家庭,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受教育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福利的对象大多数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公民,他们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福利收入虽然不多,但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雪中送炭,可以改善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的稳定机制,实施适度的农业保护,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当前农民收入不仅增长慢,而且很不稳定,主要是农业承担了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而且缺乏社会保障,所以通过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农民收入的市场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是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都严重缺乏,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系统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从政策和资金物质方面对农业的生态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

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根据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从科技、管理以及立法等方面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积极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建立农村科技图书馆,用科学武装农民,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因地制宜推广种养业清洁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农村污染。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坚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应包括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民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老龄化人口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安定了大多数人的心。因此,通过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势在必行。应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福利事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利用社会、国家的力量逐步建立向农村的老龄人口发放养老津贴的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善老龄农民看病就医条件,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加大卫生支农、卫生扶贫力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困难。

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农村 “五保”供养制度,确保农村最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这是着力构筑的农村社会福利体制的最低端的一道保障线,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福利的最基本要求。要综合考虑农民现金收入水平、农产品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农业生产受灾情况等因素,建立农民最低收入保障机制;根据一定的政策标准,在世贸规则允许范围内,对农民收入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直接补贴、成本补贴和价格补贴,确保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保险事业,分散农民经营风险和受灾损失,加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水平,为城乡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教育事业落后。由于经济贫困,不少农村家庭缺乏足够的资金送子女上学,农村的教育投入少,教育设施落后,失学率高,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履维艰。通过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推动城乡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完善,而在这些支持的力量中,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无疑是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