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问题 ;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不仅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也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既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三十年来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进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这一阶段,国家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现盎然生机。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高等教育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世纪之交阶段,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势头,保证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后,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新时期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但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局限性可归结为矛盾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三大方面,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矛盾性:

(1)高校教育产业化利弊的矛盾。不可否认,在经济增长缺少动力时,高校产业化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产业化也存在弊端:一方面,很多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作当副业,从而存在大量的文凭、权、钱之间的交易;另一方面,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子女缺乏接受大学教育的激励机制,更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

(2)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现象,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双重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迅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虽提高了公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但却给学生就业带来极大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资金、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而面临就业形势不乐观,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畸形。[1]

2.盲目性:

(1)办学规模以及建设的扩张存在盲目性。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比例是必然的,同时考生在择校的时候也将校园的硬件设施质量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为积极迎合市场需求,高等院校往往因盲目扩张的原因出现招生功利性突出的现象。

(2)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与并校风现象普遍化。从师范学校升为学院,从学院升为大学,强行制造出大学合并的机制,盲目认为大的就是好的、先进的。追其原因,在于教育部没有一个理性的宏观图景,各地方受政治利益需求的驱动而自行升级。[2]

3.滞后性:

(1)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快速大众化的进程。目前各个大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而大学经费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虽有所提高,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3]当我们在欢呼高校扩招带来大众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认识到一个关系国家百年大计的高等教育没有经费保障将限制其发展。

(2)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谈到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的契合程度不高。高校在教授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生方面紧紧着眼于教材的本本主义,宽进宽出制度使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大打折扣,缺乏社会所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3)高校教育队伍发展相对滞后。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一线教学的主力主要由中专升格的教师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组成,因此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相应保障,这不仅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也将造成某一行业失业率上升,而另一行业没有人才的现象,加大社会的非均衡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新要求,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探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落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政府管理高校职责,扩大高校自

英国在高等教育管理及运行方式上,政府充分下放权力,通过委员会(中介机构)向高校拨款,而不直接对高校,在人、财、物的支配权上从不干预,年终通过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中介机构对政府的投入部分进行严格审计监管。[4]借鉴于英国的管理机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遵循政府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掌舵,各学校划桨的角色分配,让各学校更加自主地、能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开拓教育工作的广阔空间,同时形成民主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使高等教育回归育人为本,严格控制将教育当作盈利手段,抵制高校教育产业化泡沫的出现。

2.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市场”联通机制,完善高校就业

香港理工大学倡导新型的教育模式,即通过技术委员会(成员主要是对业界的贡献人士)机构,加强与政府和业界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现有课程得以持续发展并加入新元素,从而增加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受聘的机会。[5]借鉴于香港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面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应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市场”一体化联通机制。政府配合高校教育的人力资源调查,同时与企业推行“校企合作教育”,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吸收企业的经验,再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力资源状况适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以及相应学生人数,尽量避免供过于求的情况。但是加强大学生的职员培训系统,转变大学生传统的求职价值观是解决就业困境的关键性因素。

3.全面实行“低速增长,稳步发展,合理分流”的教育政策

美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大众化教育后,实行分流政策 ,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从而迅速步入平缓发展期、低速增长期阶段,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这使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总体上能够同时兼顾,平等与优秀能够长期共处。[6]借鉴于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的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遏制高校盲目性升级、合并现象,使入学增长率步入低速、平稳的发展正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合理确定分流目标,共同形成一个合理优化的分流结构。

4.加强国际流,打造一批先进性教育队伍

国内外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性发展的高校,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是其立足于当代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前提条件,先进高端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突破的不竭动力。借鉴于诸多成功经验,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面向国际化的教育,我国高校教师要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前沿和国际学术的发展,通过联合互办国际学会会议,加强相互间教育交流、教学科研上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师资实力,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平、先进性的教育队伍,完善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此外,要拓宽留学生教育,发展海外学院的建设,使高等教育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劳力.后悔上大学传递信号:高等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大众日报,2006.8.15

[2]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N].联合早报,2003.11.18

[3] 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4] 胡焰初.英国合作办学的行业规范与新加坡对外来教育服务的管理[J].河北法学,2010(4)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衔接问题 策略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 ),女,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73-02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属于这个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从我国教育长期发展来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衔接方面存在沟通不力以及“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迷茫,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漠视”的尴尬状态。

一、影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因素

1.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这种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会受到教育主体自身状况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对于各自所处的教育序列的“教育应然”的认识和主观要求不一样,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不一致的,在教育理念的落实上差异就更大。当前,基础教育所落实的教育理念多是素质教育掩盖下的应试教育,而高等教育主体对教育理念的落实主要为了让学生能找份好工作。这样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交汇处的空隙就大了,而处在这交汇处的大学新生很难适应,造成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问题频出。

2.教学内容的差别。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学生的启蒙和知识的传播,对绝大部分学生有示范和被动接受的作用,学生的认知状态大多是被动的;高等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批判能力,为认识社会、步入社会工作做必要的准备,在教育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颠覆了学生在基础教育学段所形成的被动接受意识和认知状态,甚至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惑,感觉到过去权威、系统的内容都被打破了,导致部分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另外,高校课堂教学的氛围和价值取向相对民主,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主动意识,这点是基础教育课堂很难做到的。此外,与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高校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沉淀,努力诉求人性的培养,这点在基础教育内容上也不多见,导致大多数刚从高考中摆脱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3.教学的具体实施差异。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模式、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模式方面,高等教育更强调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倾向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奠基作用;基础教育更强调为学生的启蒙,为学生铺垫各种知识基础,所以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一锤定音的权威系统知识,所以,在教学模式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较为明显。在教学手段方面,高等教育教学手段较多,经常举办各种报告、讲座、论坛、研讨;基础教育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是其主要方式。在教学的考核方面,高等教育手段做法较为开放,考试、考察、写论文、做实验、搞活动甚至创意不胜枚举,而且考核的试题也较为开放不拘一格,让学生有较大的创意空间和回旋余地,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基础教育的考核多是一张试卷定乾坤,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很少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在标准化考试面前学生较少有创意的空间。

4.学生管理状态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生活的管理基本是辅导员引导下的自我管理,学生人生目标的规划、学习内容的取舍、方法的使用、时间的安排、生活的统筹安排、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就业的抉择多是自己决定,辅导员在很多时候只是进行一些共性的辅导而不是强行制约,学生的自由度很大;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生活、学习基本是在老师、家长的直接管理下进行,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就是高考志愿的决定权也未必完全由学生自己实施。学生管理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表现给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处于其中的大学新生也产生了较多的困惑。

二、教育衔接不力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不力是初高等教育问题的直观表现,寻找影响两者衔接的因素是对其现状的初步梳理,但若想找到导致两者衔接不力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探索。

1.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落实存在偏差。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客观存在的理解却会因人而异。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个子系统中的主体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会有所差异,评价他们任务完成的世俗标准也不一样。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评价标准是有多少学生考上好的高一级学校,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评价标准就是有多少学生找到好工作。这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在各自对教育的理解中产生相应的导向性作用,在这种导向性作用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主体在理解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解读方向就不难理解了。因而两者在实践中关注的教育事实的侧重点当然就会有差异。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考试和分数所凝结的应试教育就是当下基础教育的主色调,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就业率也就是绝大多数高校的追求。以此为逻辑起点,两个体系的教学实际运行的氛围差别也就形成了,夹在其中的大学新生可能由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各扫门前雪”的态度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2.两者间统合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衔接不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分属于教育系统内的两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两者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理念的落实中相应的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话,它们之间的衔接不至于如此尴尬。实际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机制很薄弱。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统合机制,这种统合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刚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学生能很快地融入高等教育系统,不至于被两者的边界阻拦。统合机制的缺乏主要源于两者只关注各自系统的有序运作,忽略了更高层次的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行有序,很少与对方进行相应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的缺乏使得两者之间沟通不畅,而沟通不畅又强化了两者间的边界意识过于浓厚,这种过于浓厚的边界意识阻挡了本该在两者间流动的信息,使得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效果不高,统合机制残缺。事实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一定要统合的,这是由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所决定的。作为学生,其成长过程是连续性的,当然也是有阶段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属于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不可以相互取代,所以两者需要统合,成人、成才就是两者统合的价值取向。

3.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浮躁特点加剧了两者的衔接不力。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此时社会发展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导致了社会相应的浮躁心理。注重外在、追求表面的所谓快速成功已经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教育功利化深入人心,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只教考试要考的。只要能考上好的大学,那么学生便是好学生、学校就是好学校;大学里面为找工作而举行的各类考证辅导班备受学生欢迎,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身影。只要能找到好工作,大学也就是好大学,学生自然也就是优秀学生。所以,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追求学生能考上好的高一级学校,学生能找个好工作也就不奇怪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相关因素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当下浮躁的社会心理的影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几乎等同于考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几乎等同于找工作。

三、提升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水平的对策思考

1.教育从业者必须真正理解、读懂教育。为了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认清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不力同样如此。教育其实是人性的放大,也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强化。这种强化的内在表现就是受教育者心灵的舒展,外在表现就是受教育者素养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以及最终被社会认可程度的增加。这里面无疑包括找个好工作和考个好大学,但前者显然比后者的内涵更丰富。校长和老师必须要有足够深度的理解才能真正读懂教育,跳出表面化和世俗化,最现实地领悟教育本质。领悟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地吸收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积极内化形成自己教育素养的一部分。读懂了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主体都会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两者的衔接也就不会如当前的尴尬了。

2.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合机制。完善的统合机制是提升二者衔接水平的内部张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统合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因素:确保信息与能量在两者间流动的激励力量;畅通信息与能量流通的通道;各自内化从对方流入本系统信息与能量的意识与能力。

首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信息与能量的流动是自然的,但是由于两个子系统中的从业者过分关注自己所属的子系统的运行,而冷落了两者间的信息与能量流动。欲提升两者衔接的效果,必须确保激励信息与能量在上述两个子系统之间流动的力量能持续产生。这种力量需要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重新整合其内部信息与能量的流向的影响力。其次,要畅通两者间的信息与能量的流通通道。由于主要精力集中于各自的教育实践,所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体很少去关注两者间信息与能量的流动,或者干脆就忽视这种流动,造成两者间的信息与能量的流通障碍重重。要确保信息与能量在两者间流动,需要重新制订对这两者的运行效果的监控与考评标准。第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能内化从对方流入本系统的信息与能量的能力,才会导致两者的衔接效果提升。这种内化当然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外显的行为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解读、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方式与风格,这些内容要趋于接近或者有部分重复,才能确保作为衔接载体的大学新生能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探析

实现有效的高等继续教育对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国在社会服务发展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将高等继续教育实施在我国高校中,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

首先,没有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高校对高等继续教育形成的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高等继续教育在我国构建形式上,不仅是成人教育形式,还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学习型是将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呈现,以学习型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形成充足的办学到位理念,没有增加对高等继续教育教育发展的功能、教育的定位方向的认识,在高等继续教育中影响了学历教育与办学名誉的积极实施。很多高等继续教育单位并没有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高校也没有建立标准化的招生理念,在办学中还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等问题选择期间,也没有体现良好的社会适用性。其次,教学内容严重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较大局限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突出主要的教学重点。最后,市场竞争表现无序问题。高等继续教育在整体规划以及宏观管理方面,由于办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不仅办学形式不统一、制度不完善,办学期间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以及恶性竞争现象。

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组成内容,它不仅能提高大众化的教育水平,还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需求,为教育发展形成有效的教育途径。高等继续教育教育的实施要根据人员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有利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意义上,将高等继续教育有效发展,坚持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实现科学定位,这样才能为人力资源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积极力量,并发展为适合全民学习、终身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综合教育。

2.人才培养。对人才进行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校提升教育层次、实现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实施多层次办学,还要突出继续教育培养的职业化、应用化,以及发展社会经济化的潜在需要,探索适合的学习对象、学习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以社会的市场变化、学生的导向需要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人才素养。为了突出继续教育的主要特色,要根据教育者的实际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结构进行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模块,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还要协调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才能处理好知识、素质的培养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积极需要。

3.师资队伍。推进师资队伍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能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优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针对继续教育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对教学工作量进行计算,还要对教师的岗位进行考核,以及对教师职称进行评选等,从而提高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建立有关教师的信息库,保证师资信息之间的共享。同时,要对师资队伍进行管理,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规律、相关政策,要形成高水平、知识年龄比较合理的继续教育管理团队,从而实现继续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4.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平台,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优势条件,并实现高等继续教育形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发展以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为载体的服务平台。不仅要合理进行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还要利用优质资源实施整合,以促进网络资源的合理开放。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加快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利用相关的教育优势,搭建合理的教育平台,实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多样化发展。

5.监控管理。要完善高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教育部门就要统筹安排、相互协调,坚持政策指导以及质量监控。高等继续教育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准课堂高的教育机构。还要实现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之间的监督形式,并定期进行有效评估。加强管理监控,实现办学行为规范化,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不仅要分级管理,落实各个人员之间的管理责任,还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统一实现学校管理,以保证高等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总结

继续教育面向学校教育发展,对社会所有成员实现的教育活动,也是成人教育活动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实现高等继续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获得学历、技能以及文化教育的机会。

作者:邵丽君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2]方敏.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变革及其发展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

第4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对知识的渴求逐步增强,要想获得满足职业需求的技能技术,就要充分依赖于教育资源。事实上,受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单纯的正规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在此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各大高等学校就成为了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就目前来说,质量严重下降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现状

(1)教育对象组成复杂,差异较大。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都是经过高考并且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当,目的也很一致。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较为复杂,存在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学习基础、理解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他们的动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主要是为了职业发展、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接受教育。

(2)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专职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为了维持生源,只有从其他地方聘请相关专业的老师,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3)成人高等教育对象所处环境不一。全日制的受教育对象基本上目标一致,几乎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在校期间一心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多为在职人员,他们的受教育活动必须得到所在单位的允许,学习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困难。

2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汇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注重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我国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事成人教育为主的机构,主要包括电大、职大、教育学院等;另一类是普通高等院校兼办的教育机构。这些成人高等学校的开办初衷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更高学历的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但是,目前受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很多成人教育机构已经违背了初衷,他们只注重办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切向钱看”是他们真实的写照,这些受教育的对象只要交钱就可以学习,入学及毕业都是走过场。成人教育机构具有办学自,他们可以通过给受教育者颁发学历来吸引生源,尤其是对于那些急需学历的人员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

(2)办学质量持续下降,令人担忧。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都在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造收入的场所,办学质量令人担忧。一方面,大多数成人教育的老师缺乏责任感,大部分都是抱着多挣几个课时费的心态,在教学指导等各个方面,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不愿过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也是照本宣科,蜻蜓点水,讲课时就是将考试内容复述一遍,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成人受教育者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受各方面的影响,平时的到课率很低,普遍都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而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而且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很松懈,由于害怕管得过严以致于影响以后的招生规模,尽管有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持续下滑。

(3)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在重视教学质量的普通高等全日制教育体系中,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教学管理也是较为正规。但是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监管教学工作。很多学校在制订成人教育的大纲时,基本上只是复制全日制教学的大纲,他们没有掌握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节约成本,让一位老师兼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自然就得不到保证。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也忽视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监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只做流于形式的检查工作,根本无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甚至有些学校不经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私设培训点,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过程中往往偷工减料,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4)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较为缺乏。尽管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当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学历层次和继续教育需要、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但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没有给予其独立、固定和必要的教育经费投入,同时也没有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这就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打击,直接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

3改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为社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凭借类型多、办学方式灵活、教学方式多样等优势,为成人在各个时期、各个方向的发展提供教育服务,从而使得其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社会效益,充分认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断满足社会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办学的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各地方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不断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在职人员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这就对高等教育机构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求生存才是成人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所在。首先,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要创新。成人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培授课教师灵活采用先进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其次,管理制度要创新。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然而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又增加了成人教育管理的难度,要做到高效、有创造性的管理,关键还在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开拓创新,努力学习研究和掌握管理规律,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最后,办学模式要创新。要想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就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打破界限,主动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办学活动,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强化教学管理,规范监督体系。首先,学校应该建立督导学习组。为了督促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学管理的规定,形成规范的监督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项评判标准,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督促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严格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岗位规章制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这就需要建立督导学习体制来落实教学管理岗位的职责,各负其责,适应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制定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一个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作为成人教育的培训基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务管理制度,将教育管理与监控工作纳入职能范围之内,将督导和评估作为对成人教育管理与监管的重要手段,在充分了解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情况的基础上,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国宏.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武警学院学报,2006.8.

[2]肖福玲.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刘松.加强和改进高校成人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7(6):36.

第5篇

一是教育观念陈旧。当前承担成人高等教育责任的主要是一些全日制本专科学校,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全日制本专科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只是学校发展的“副业”,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视不够,人、财、物、管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全日制教育。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观念中,把成人高等教育看成学校创收的“良田”,不注重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味地关注成人高等教育的收费和利益,这是造成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问题重重的主要原因。

二是培养模式落后。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一般与全日制学生培养基本相同。这样做虽然能够与全日制教学保持一致,但是却没能适应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发展需要。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在教学组织上,成人高等院校一般与普通高等教育保持一致,课程设置是整齐划一,但僵化、教条特点明显,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严重落后。此外,在成人高等教育当中缺乏统一、严格、科学的考核方法,一些学生抱着混学历的思想,根本不去认真学习课程,很多毕业生达不到毕业要求。

三是教育质量较低。高校教育资源优先满足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执行弹性较大,教学过程易于短斤少两;教学质量监控没有落到实处等。由于没有严格的教育质量监督,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现在社会就业在很多方面已经全面排斥成人教育学历,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含金量”低,无法适应当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极低,很多学生虽然有了这一学历,但是苦于社会对这一学历的不认可,无法改善自己的就业状况。

要想使成人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全社会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转变成人教育观念。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财政支出、教师保障、教学设施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利用自己的行动带动高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第二,承担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高等院校要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资源上适当向成人高等教育倾斜,强化师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第三,应该改变成人高等教育的“副业”观念,谨守自己的教育责任,把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成自己必须履行的一项社会义务,而不是学校增收的赚钱机器,从思想上、意识上、行动上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是优化成人教育模式。当前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变理论教育为主为应用实践为主。这就需要成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紧跟职业需求的潮流,体现出社会的职业需求。就当前的就业状况可以设置一些如电工、汽车维修等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多开设实践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办学单位应为成人高等教育正确定位,敢于超越和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旧思想、旧观念,走出普教模式的误区,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使成人高等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实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毕业考核制度,实行宽进严出的毕业模式,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符合就业市场的要求。

第6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学校;办学;课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0-03

一、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化社会的提出,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培养本、专科人才850万人,对3500万劳动者实施了各种形式的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早已把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冲击着成人高校的生源。高等教育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成人高等教育本身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长期依托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因其发展的“先天不足”,又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既有观念认识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等等。本文拟以成人高等学校为视角,论述成人高等学校自身在办学、课程、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策略。

二、成人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揽办学的一元办学体制尚未打破。长期以来,政府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格局至今还“惯性”地起着支配作用。尽管近些年来有一些改革的举措,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一元化办学体制的历史现状,社会力量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只不过扮演着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知道,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性、地方性、行业性强,而现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都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难,非学历教育的招生和收益也很不稳定,因而社会各界办学热情不高,不愿意投资,社会力量办学很少。企业举办的职工成人高等教育也不发达。据2000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明,企业举办的职工成人高校466所,在校生33.2万人,占全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校生数的26.7%,占全国成人高校在校生数的9.4%[3]。不仅如此,由于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没有走出困境,效益欠佳,因而,它们举办的职工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难。上述事实说明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政府包揽办学,成人高等教育一元化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体制严重地束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4]。

2.课程体系片面求全。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校的教学对象在知识结构、心理年龄、社会经历、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应量体裁衣,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教育对象的需求。但是诸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漠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差异化,一味地追求体系大而全,内容多且广,忽视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没有适合成人学生就业需求、工作需要的课程设置[4]。理论型的知识多,应用型的知识少,联系现实不够,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基础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比例设置不恰当,后者所占比例偏低(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本无从体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性。

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建立一支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特点,掌握成人高等教育规律,热爱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而对教师来讲教学的难度要大得多。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必须熟悉学生多方面的情况。而现在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走出来的,对于成人教育学的原理掌握得不够,很难做到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有的教师只管把书本知识往学生头脑里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注入式教育状况;而且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根据成人高等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因材施教;要做到教师既具有基础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更是难上加难。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1.加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实行开放性办学。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程中,人们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需求会不断增加,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必须打破政府独家办学的一统天下,建立民办、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合作办学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本着“双赢”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国家教育政策框架下,合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

加速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使成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办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开放办学。在办学形式上开放,打破过去那种只重视学历教育、只抓计划招生培训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成人高校在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一校多能的特色。教学方法开放,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践性,加强应用型、操作性教学,使学生在成人高校的学习逐步由在课堂学习为主到在实训基地学习和实习相结合为主,从学习专业理论为主到学习专业技能为主;教师的教学也逐步从理论教学为主转向操作教学为主。在管理体制上开放,在成人高校的外部管理逐步实现由行政主导型管理向行业指导型管理转变,政府部门逐步退出微观办学,给成人高校以较大的自,使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能够生存和发展。

2.突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性。成人教育课程建设是以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的,这就需要充分融合成人独特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成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想的成人教育课程设计应针对不同的成人学习者,视其自身水平和实际需要,分别设计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起点、学习速度和学量,最大程度地尊重个性化特点,满足个体化需求。

突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型,需要建立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课程与相关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统考课程进行有效的对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的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其实用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增开选修课程。美国成人教育家达肯沃尔特曾说:“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面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老龄化、注重理论化的现状,我们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不断变动的需要,适当精简纯理论课程,加大职业实用性课程的比重,突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以培养出更多的为社会需要、能广泛就业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3.建立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独特特点,成人高等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一定要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此外,在职学习干扰多、压力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认识到成人高等学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成人高校师资队伍。目前,成人高等学校的师资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多没有在工厂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任职的经验[5]。要培养生产一线实用性、技能型的人才,就必须有懂生产一线实用技能的教师。对成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职业化改造,要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提高和改造,注重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对现有中青年教师要进行实践锻炼和专业技术培训,逐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另外,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改变成人高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成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6]。要选择有一定成人教学经验、善于与成人交往和对成人教育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担任成人教学任务。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应主要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聘请,并通过做好规划、制定政策、探索机制加以落实。

总之,从长远来看,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坚持多元办学理念,课程开发突出职业性以及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等,这样才能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亮红.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2]腾金芳.当前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实用对策[J].成人教育,2007,(6).

[3]张译广.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性[J].成人教育,2008,(2).

[4]邹伟.坚持开放办学是成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东北大学学报,1999,(3).

第7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现存问题 应对之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中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解决,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顺利和健康。笔者以“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浅谈,目的是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出谋划策,贡献一份力量。

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管理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最近十余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使很多高校为了扩招而扩招,即便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也仓促招生,有的高校盲目追求升级升格和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这些高校的教育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保障。

2.高等教育管理中在管理方针政策方面存在问题。管理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切实落实是高校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落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使得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进行特色化教育管理工作,使得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之间实现无缝式结合。因此,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管理方针政策对其提高办学质量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使得各高校的办学自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和国家学位制度,这就使得不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同的客观情况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不利于调动各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明确,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意识不强,没有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这是十分有碍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所在。

4.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缺陷,尤其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缺陷将直接制约其教学管理水平,导致教育管理存在障碍。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人员在教育观念意识、教学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充分摆正自身在管理中的位置;在业务素质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学校现行教育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这些需要不断改善和更新。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被动的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上,而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以促进其富有实践性特色和更具针对性的管理人员素质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

二、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应对之策

1.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办学理念首先入手,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目标,这是明确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关键性之策。应该明确,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和保障性,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判断一所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关键。同样,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真正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是关键。只有在整个高校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2.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的策略之一。为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为此,各高校可以加大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支持那些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人才;还要引进那些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大力鼓励教师外出读博、读硕和进修等。这些措施都是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解决的实质性支持和保障。总之,我们要在各高校切实建立起知识结构新颖、专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3.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切实落实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够优化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中找根源,可以使高等教育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因为社会的需求与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有很大联系,只有应对自如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切实与社会需求接轨,这具有现实意义和需求。

4.增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踏实勤奋的学风是应对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又一政策。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与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要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提高教师素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个人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而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就“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的浅谈,从存在的问题和由此提出的应对之策两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希望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第8篇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改革;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近年来招生规模逐渐稳定。但是近年来参加高考的生源数量却开始减少。以河南省为例,从2009年起,河南省生源人数开始走“下坡路”,2009年考生总数95.9万,2010年报考人数95.24万,2011年考生85.5万多人,2012年考生80.5万人,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但招生规模并没有减少,2012年河南省计划招生69.3万人,比2011年多了4.2万人。另外,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竞争力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专科学校就读,这就出现了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完成不了招生任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了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高等专科教育前景堪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高等专科学校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尝试了种种“升本”和“挂靠”的发展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所有高等专科学校的出路,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处于“升本”无望、“联办”受挫的境地。中等专业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消息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令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平添了几分前无“救援”,后有“追兵 ”的危机感。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将在充分挖掘高等专科教育困境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高等专科学校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参考。

2 高等专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专科生就业紧张

学生选取学校和专业时主要看学校和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就业市场上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优势:一些企业和单位招聘员工经常要求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员工在工资待遇和晋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城市通过户口关卡限制专科人才进入。而最需要专科层次人才的基层单位和县(区)级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吸收不了专科层次人才。这样的就业状况使得部分高中学生宁可复读而不愿选择专科学校。

2.2 专科学校软件和硬件建设落后

2.2.1 软件方面

2.2.1.1专科学校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本科生学历的教师占多数,研究生比例较低,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专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因此进入专科教师队伍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本科生,由此带来了工作能力不强、事业心不强、创造欲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根本上制约了高等专科教育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几年一些高等专科学校逐渐引进了一些学历较高人才,但常常因为高学历人才在专科学校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导致人才流失现象。

2.2.1.2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差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就目前状况来说,专科院校的师资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缺乏专业的培训又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部分专科学生既无足够的理论知识又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导致专科毕业生就业紧张的主要原因。

2.2.1.3学校管理不规范

学生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在学生入学时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学校后这种关怀便开始降温,个别学校还不时出现侵害学生权益、无视学生合理要求等现象,这些举动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失望之情,出现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后果;二是学校重学生日常生活和纪律管理轻学习管理。一些专科学校在管理学生时以稳定为目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发学生的抵制情绪。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却较少关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严重,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专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三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这也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普遍现状。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稳定时期,大学阶段的价值观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但很多高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数量却忽视学生质量的提高,造成个别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这不利于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的树立。

教师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老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高等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对教师定期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对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个普遍的观念,认为专科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不应追求别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专科学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更新较慢,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2.2.2 硬件方面

高等专科学校较本科院校而言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表现为:校园网络不发达、图书期刊藏书量少、图书补充速度慢、各项设备陈旧落后等,这些硬件是高等专科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其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要,陈旧专业不能及时淘汰,新兴专业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由于专科教育的时间较短,一般为2~3年,整个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学习知识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哪些课程、时间怎么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安排了过多的公共基础课或者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挤掉了本可以安排专业课的时间,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自然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一般学校会先安排公共基础课再上专业课,由于公共基础课占了较多时间,所以有些学校就只能把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进行,这时期由于实习和毕业等较多事务的影响,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学习专业知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浪费了教育资源。

3 高等专科学校的对策

生源危机、就业危机是新形势下高等专科学校必须面对也必须重视的大问题,高等专科学校想要在严峻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1 树立高度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科和本科在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上是不平等的。但专科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办学成本低、学制短、调整快、专业针对性强、动手能力强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占领人才市场以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专科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高教类型,而不是本科的补充和配角。

市场经济是重视品牌的经济,高等学校也是一样。学校的品牌效益好就能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此,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课程、特色管理以提高学校的声望,造就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专科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3.2 开放办学

一方面专科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院合作、校企联合,使学校在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办学机制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扩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3.3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方面进行提高和优化。鼓励在职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锻炼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积极吸引校外相关人才步入校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抓好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队伍的学历档次和学术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加强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4 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主线,是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的根本。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专科生培养质量,是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

3.4.1 加快硬件建设

专科学校应加大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4.2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专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外还要经常邀请一些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威望和建树的专家或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开展素质教育讲座,用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3.4.3 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因此学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等。

3.4.4 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准确把握专科教育的内涵和属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结构,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是精简公共基础课,加大专业课的比重,调整专业课的时间安排;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与社会用人部门相衔接,注重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突出行业特点;四是严格教学管理,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考评,保证教学质量。

4 结语

彻底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目前面临的生源危机和学生就业危机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深入开展专科教育改革,不断探索专科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等专科教育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真真.加快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 浩歌.加快高教改革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罗崇敏.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半版),2OLO(2):21-22

[4]薛秀萍,俞凤芬.从专科生就业难看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江西;高等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空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技贡献、办学效益等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扩展,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效益和办学实力显著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江西高等教育受到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落后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江西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

1.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使民族兴旺、国家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教育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2.高等教育的重心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扩充数量转到提高质量

“十一五”期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从2300万增至3000万,全日制本专科生从1500余万增至1900万,研究生从90万增至140万,各项指标的年增幅在6%左右。无论是本专科还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已定格在低于GDP的增长水平上。高等学校正日益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3.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各校提升层次的愿望和国家的调控政策冲突加剧

高校数量大增,层次矛盾初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数量上,当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0余所,江西省有各类高校95所。[1]在类型和层次上,高等教育初步分出三种类别: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五个层次:“985”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博士点高校、有硕士点高校、其他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各高校提升层次的愿望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冲突明显,竞争将更加激烈。

4.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

当前,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的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重大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重要的知识贡献。而国际上,世界各国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谁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谁就能够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优化结构,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

6.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发展趋势,政府、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

依法办学、民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为高校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又提出了管理机制上的适应性等问题。高校不仅要理顺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还要理顺自身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向着高质量、高层次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无疑给高校的现实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江西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西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还相对落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等院校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近100所重点大学中,我省仅有一所。这种状况至今仍未发生根本变化。每年我省大批第一流学生被录取到外省高校,毕业后能返回江西工作的仅占少数,这意味着我省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我省只有一所高校(南昌大学)有幸成为“211”工程大学。在2003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名单中,江西高校无一入选。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等不尽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江西高校加大了专业调整力度,设立了许多新的专业,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脱胎换骨,多数院校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财、管、法、外语、体育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尽管我省高等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在布局结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仍存在各自为阵、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高校布局上,我省高校在南昌地区的占一半,其他地市高校数少;在高校结构上,目前,我省高校结构中的师范类、医学类高校偏多,工科类高校偏少,造成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失衡;在高校专业上,我省高校中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专业仍较少,所谓热门专业则一哄而上,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比较严重。[2]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实际社会需求对接不够,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仍供给不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薄弱,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

3.学科建设仍较落后,高技术平台相对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省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全国的差距还非常明显,学科建设仍较落后,与上海、湖北、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差距极大,就是与福建、湖南、安徽等省比较,差距也十分明显。[3]一般学科多,重点学科尤其是一流学科少;博士授予单位、博士学位点数量偏少;大师级领军人才匮乏,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多,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学术水平方面,高级别原创性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奖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不多,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与经费、三大检索论文及高水平专著较少。在各种科研情况排名中,江西高校往往排在后头,学术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在高技术平台方面,我省的博士后流动站与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相对不足,不能充分为我省高校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4.学科方向凝练和沉淀不够,未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学科方向凝练和沉淀不够,有的高校学科方向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方向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学科研究方向不是本领域发展的主流方向,特色优势不鲜明、不突出,行业影响不够显著,特色和优势学科有待强化,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较少,许多学科没有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未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5.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部分高校负债过重,存在潜在风险

高等教育投入一直是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总体上看,我省高等教育的财政性资金投入总量增长较快,但经费来源不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不充足。另外,我省不少高校用于新校区建设的贷款数额较大,在既没有足够的政府投入,又缺乏创收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已经基本失去了偿还贷款的能力。个别高校即使只付息而不还本,也难以承受。这种债务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一些高校的良好运转,从长远来看,也势必影响这些高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江西高等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根据我省地方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调整与完善高等教育层次及学科布局

按照“整体部署、统筹安排”的原则,根据我省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高等教育层次及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在我省若干急需某方面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地方与区域设立该所需科类与学科,努力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使该地方与区域高等教育层次及科类与学科布局更加合理。 转贴于  2.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我省高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1)实施“高水平大学创建工程”。选择1-2所高校(如南昌大学)作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突破点,从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着力选好几个特色学科花大力气进行重点建设,着实创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2)实施“特色高校工程”。在我省高校中,遴选并支持建设几所在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中作用与贡献度极大的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每年由省里投入相当数量的建设经费,支持特色高校进一步做强、做优,使之在我国的地方与区域或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3)实施“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高层次人才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营造高品质的学习氛围,还是建立学科梯队,都要有一批重量级的大师。因此,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一方面注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加强现有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省里可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基金,在我省各高校遴选若干名拔尖人才作为大师级领军人才培养人选,并给予大力资助,对其赴国外名校深造、进行重大课题研究等等方面大力支持和资助,使其尽快脱颖而出。

(4)实施“特色学科方向凝练工程”。实施“特色学科方向凝练工程”,要求省内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凝练出本校的特色学科方向,作出相关规划,提出具体建设目标。省里可设立“特色学科资助基金”,对富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学科进行重点资助,并进行动态跟踪。相关高校则应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将特色学科做大做强,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学科,以大幅提升省内高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3.实施“二项计划”,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的学术水平

(1)实施“江西省高校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应包括“高校教师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和“研究生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可由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共同拟出当前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适时更新),每年立项支持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及在读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进行前沿科学研究。拟出当前各学科的研究前沿下发至各高校,力求每位教师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都熟知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且致力于学科前沿研究,甚至在追踪学科前沿的过程中开创新的研究前沿。

(2)实施“江西省高校科研精品计划”。在实施“江西省高校前沿学科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江西省高校科研精品计划”。每年组织我省高校科研精品遴选活动,遴选出一定数量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精品,并给予较高的荣誉,以鼓励高等学校及高校教师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凝练、砥砺科研精品。

4.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对已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要加大动态追踪与监督检查力度,每年要有年度建设总结报告,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以确保“质量工程”项目保质高效完成。同时,国家与省级教学团队等相关“质量工程”项目可融入“前沿学科研究计划”、“高等学校科研精品计划”等相关计划中,以提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与水平。

5.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交流与合作水平

鼓励省内大学与产业界、科技界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集中力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中心工程建设,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科技界建立长期、紧密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以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载体的教育、经济与科研的联合体,以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孵化器、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等形式,共建科研创新实体或共同体,实现科研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的“无障碍”流动,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的联合科技攻关,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转化。并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探索高校与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独立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合作进程,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4]在此基础上,主动加强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不断拓宽高校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有针对性向世界各国的名校、名实验室、名导师派出留学人员。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促进留学人员学成回国。

6.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避免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高度重视高校的管理工作,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探索符合省情与校情的高校管理模式。特别要注意按照法律要求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符合法制理念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秩序,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加强高校债务风险评估,强化动态管理,严格控制高校债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部分高校的债务风险。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信息化 问题和对策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变得十分重要。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其建设的水平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因此加快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1]。

1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实现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基础就是要有基础的信息设施,然而,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原来使用的硬件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就要加大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第二,学校信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因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落后的问题,没有健全的网络设施,导致各个地区的投入差距很大,基础设施也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最终无法满足这些高等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因为西部缺乏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尽管东部地区有优质的信息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在信息技术领域还缺乏网络工程监理,很多学校建立的信息网络质量不高,使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严重浪费。当前,很多地区的城域教育网络还没有和学校的校园网协同发展,导致网络不顺畅,两者严重脱节。

1.2 教育信息资源落后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而且存在现有的软件质量也不高、软件制作的质量过低等现象。从市场上销售的教学软件来看,很多软件多适用于中小学,而能够和高等院校适用的软件还很少。另外,从软件的类型来看,市场上单机版的软件很多,但是网路版的软件少之又少,这些软件多用于课堂教学上,而很少能够用于自学的。从软件的形式上来看,很多软件不是题库就是对教材的翻版,就好像是电子书一样,这样就使得信息化多媒体软件所具有的诸如声音以及图像等特点无法体现出来,而教育软件的教育性以及技术性等等也无法融合。加上,智能软件和工具软件的缺乏,导致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缓慢。

1.3 师资信息化技术水平低

因为高等院校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信息教育培训,教学的信息技术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就不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学而不用,因为很多教师还缺乏结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还不够。

2 对策

2.1 增加信息建设的投入

教育装备的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物质基础,要实现这点就要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凑集资金,增加教学教学信息化项目,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信息平台。对于西部一些学校,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加强这些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加强高等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高等院校的教师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2]。因而,加强对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通过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或者以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专家为教师。而要使得教师的培训效果达到最佳,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自觉性,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参与信息培训的热情。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地信息化教学。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应该从骨干教师着手,在建立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以这些教师为榜样带动全体高校教师参与的热情。

另外,学校对教师培训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传播信息教育意识的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手段处理信息。对教学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招聘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质量。

2.3 统筹管理教学信息资源

高等院校进行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工程就是组织和传播信息资源。因此,学校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中要提高学校特别是网络中教育资源的协调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学校建设的校园网、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对于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服务。另外,还要建立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防护体系,确保学校的信息资源可以安全、有效的传播。

3 结论

总之,高等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教师 教育激励 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现行的激励机制存在着不少漏洞与问题,应设置合理的激励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更科学化、人性化的角度来实现“双一流”的目标。

1我国高校激励机制存在弊端的成因

1.1激励的公平性原则履行不到位

大学生教育激励机制应当以公平、公开、民主、一致为基本原则。公平、公开、民主、一致既是激励的原则,也是激励的手段。不公平、不公开、不民主、不一致的教育激励不仅会挫伤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因其不满意而产生更极端的心理或行为,造成今后不择手段等恶性循环。常见的关于激励的公平性在高校院系履行不到位的现象包括激励指标分配不公、激励程序不透明、激励结果不公示以及激励事件隐瞒。没有向学生公示事件,私下给予部分奖励人群,若其他学生知道,必定造成不良影响。如此一来,对于关乎自身的激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也就可能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1.2教师评定方式的误导

创新型拔尖人才的踊跃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实施主体。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课堂内外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优化创新。然而,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人事考核等评价方式存在论资排辈,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的倾向,政策与舆论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误导作用。这压抑了教师投身于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课堂教学水平呈滑坡倾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当然对人才的培养形成一道强有力的阻力。在当前高校考核体系偏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的现实下,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励任务尤为艰巨。

1.3院系粗放式管理

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重在实施院系的宏观管理,实行以制度为主的管理模式,因此,在激励的客体选择上,缺乏一定针对性和对象性,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差异,忽视心理区别及主观能动性,对处于不同心理阶段的大学生实施同样的激励措施,且缺乏一定的深入了解与沟通,以致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的功能发挥不大,对学生的激励与帮助效果也就不强。这样的粗放式管理不仅导致了某些学生由于觉得自身不受重视,或受不到相应激励而产生低沉失落心理,从而影响其学习与生活,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走向极端。

2我国高校激励机制的完善措施与创新

2.1遵循公正透明的激励原则

制定透明公正的激励规章制度,并予以公示,让所有师生了解并学习,且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使得激励有规可循。在此基础上,清晰列出激励人才选拔的每一个流程,对奖励人群的选择作出公示,同时对未被选拔上学生作出合理解释。同时,对于相应刻意隐瞒激励事件的人员进行惩罚与警告。除此之外,设立教育工作监督者一职,对在教育激励框架下评优、评奖学生材料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最后评选结果的公平性、公开性进行审查,保证激励的有效性。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和实行大学生激励制度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通过一定的程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来,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搜集相关意见,并不断完善。

2.2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想要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就要改革如今的评价体系,把教学提到与科研同等地位,形成导向激励。其次,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教学与科研比重相当,在教学考核一项进行细化,分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日志以及教学计划方案。课堂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和教学评估员进行考核,让学生针对教师教学进行打分制,并说明各项得分理由,同时进行访谈,了解学生意见,制定意见栏;同时,让教学评估员(教育专家或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并由此打分并提出建议。教学日志是指让教师对每周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写下在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是发现问题;教学计划方案就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进行计划与具体细节的展开论述。

2.3建设细化的学生管理,关注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与班主任就如同父母一般,适宜的关注与沟通是激励的重要部分。相应的学生工作者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在激励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能力发展、成长历程等情况,记录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考试成绩变化轨迹、社会实践资料、奖惩经历等动态,以准确考察学生在大学四年生活、学习等的成长进步与困难,从而更有利于引导他们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努力,为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作出决策。其实,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了。

3总结

我们时常在关注中小学学生的激励机制而忽略大学生这一处于重要过渡期的重要群体,有效的激励能够让他们在步入成年之际获得良好的过渡并对未来作好积极的准备,这既依赖于来自教师的激励,还依赖于来自学校管理的激励,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学会自我教育。由此,各方面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大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湘,堵力.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EB /OL].北大教授钱理群, 2012(5).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成本 市场机制 教育产品 供求结构

引言

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教育也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因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它更是颇多关注,尤其高等教育。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我国一直主动探索与国情相适应的高教体制。但是,国人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如今高教仍被认为是发展较滞后的领域之一,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 教育成本偏高

(一)现状

成本指什么?是指主体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的价值消耗。我们将某段时间发生的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归集到某一个对象,便可计算出成本――这是广义的含义。现实中,教育成本构成主要是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以及国家所给予的补贴。

举个例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平均一年的学费是4730元。国家按人头每人投入6300元,因此学校每年培养一个学生的费用应该是1.1万元左右。该校在校学生人数大概为1.6万人,将学费与国家的补贴相加,每年的经费约为1.76亿元(不含住宿费) 。然而该校却表示每年的成本开支超过4亿元。如此算来,每生的年培养成本为2.5万元,与所收到生的资金1.1万元相比,明显偏高(见下表)。其他高校也大抵如此。

如此高的成本支出,既不能名正言顺地从学生身上收取,又很难从国家、政府那里要来,如何解决呢?只能靠学校自己。于是某些高校的重点出现了倾斜:不思学历教育的进取,却经营盈利性产业。我们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中国医科大学,沈阳的一所远近闻名的高等学府,更闻名的是它的四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医院还是三级甲等医院。但令我们困惑的是医大却是二本院校。经过查证,得知医大原来是重点,由于学校领导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是将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经营医院上,所以在教学评估中被降为二本。到过医大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医大在校园、教学楼、硬件设备上相当破旧,远比不上沈师等一些二本学校。而与此截然不同的却是医大医院中的仪器设备、治疗环境等都堪称一流,仅住院部的一部电梯就要几十万――最好的进口货。除此之外,医院里有好几个研究点在全国是领先的。直到现在,医大也没有完全转变自己的重心,不知道是不是要等到医大降为专科学校才能引起校长的重视。

经济学告诉我们:应提高学费。但众所周知,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费之高(相对收入)可谓举世闻名,提高学费无疑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大众普遍认为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值那么多学费。因为现在已非扩招前的年代,那时大学的文凭可以为我们带来良好的就业、收入,而今连续的扩招已使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毕业后的双向选择,市场机制的引入已使大学的文凭不能给莘莘学子带来预期的收益。但学费这种特殊服务品的价格却具有向下刚性,所以一路攀升至今,令许多家庭感到高山仰止。加之中国的高教是公立的,所以高教的高成本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一句话,市场机制的难以引入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对策

鼓励发展私立教育。一来引入竞争机制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教育环境,从而解决成本偏高的问题;二来可缓解高考入学的压力,普及高等教育。

二、教育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一)现状

何谓教育产品?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类似于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在市场上看其销售状况一样,高教产品的供给状况也必然由市场需求反映。如今大学生就业表现为滞销与脱销并存。据国家教育部统计,近年全国各高校平均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还有几十万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但这并不意味高教已出现产能过剩,因为还有大量企业抱怨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一方面有人无岗,另一方面有岗无人。应届毕业生虽然经过大学教育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个人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技术技能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一种人才结构上的相对过剩。

(二)对策

中国的高教应被清晰地分为两个方向:职业教育导向型和学术教育导向型。前者培养实践能力,后者培养科研、学术能力。基于前者,中国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现在的专科),为企业培养可独当一面的人才;而后者就着实应该重视基础的学科教育,层层铺垫,为学生考研、考博这类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同时努力营造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杜绝毕业就要就业的浮躁学风,为理论研究提早挖掘人才并认真培养。

三、小结

我国公立高教处于垄断状态,一来使大量的资源被无效率使用,削弱了能使成本最小化的激励机制,不能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出现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二来垄断使高教处于保护之中,因此教育行业对市场不闻不问,使效率低下,丧失对市场的敏感度,从而出现教育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问题。解决对策是鼓励发展私立高教。

参考文献:

[1]董玲, 畅斌. 高校教育成本分析. 中国物价[ J ].2005,(10) : 28~311

[2]信息时报. 2006―04―06.

第13篇

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是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主,但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加上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人们不愿意报考职业教育,即使报了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是处于考不上普通高校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实际看,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存在着生源严重不足,招生困难的现象,而且学生报到率也非常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同一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差200多分,个别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甚至不足200分,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通过改名或合并升格,仓促上马,或者是在普通高校通过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派生而来,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对职业教育缺乏经验,加之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许多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校甚至只是把它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或是作为专科教育的变形,对理论教学重视有余,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行业分工对技术人才的要求,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数是从其他类院校转型而来。教师主要是原学校的教师,并且绝大多数教师未经过职业教育的培训,这样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尽管许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严重缺乏。加之我国高等教师培养严重滞后,短期内补充困难,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4.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实训场所严重不足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专业过窄,难以跟上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在原来本专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作了少量的调整,没有专用的教材,有些教师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使用一个教案,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所决定,高职院校需要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现有的学校在这方面条件普遍不理想。而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掌握先进生产、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相应的机器设备和实训场所,而各院校由于受资金等限制,普遍存在实训场所不足的情况。

5.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在高职专业设置上基本上还是按照学科专业来设置专业,有的学校在设置专业上只是根据本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学校能开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而没有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即使有些学生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才是高层次的教育。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宣传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宣传我国经济建设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要使人们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握职业教育方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人员、高新科技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管理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成熟技术的学习和熟练掌握上,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准确定位,办出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别、教育层次的鲜明特色,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3.广开渠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集理论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身,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尽快充实、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将现有的教师派到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怎样的素质,以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向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这些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而且了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动态,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抓好课程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掌握过硬的技能,理论知识重在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性教学是重点,理论性教学是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专业课要为实际训练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所以,课程设置应该按适应职业岗位特殊要求来确定,基础课以够用为度,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设置。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强调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提倡边教理论边做实验的方式。在教材建设上,要组织专家和教师重新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要突出职业特色,教材内容上要体现理论适度,注重实用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体系。

5.加强实训场所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从目前看,各学校在这方面的条件都很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建立这些实训场所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在实训场所建设方面应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改造,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基地,社会是学校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实训场所,校外实习是学生实训的重要内容,这是校内实训所不能代替的;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因此总体上看,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各高校之间各自为政,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很低。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实训场所的建设上要统筹考虑,减少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为学生实训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14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 问题 对策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来留学深造,这使得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出现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领域,竞争尤为激烈。目前,美、英、法和澳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进本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大量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国来求学、深造,境外消费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贸易新的增长点。而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这一领域起步晚,底子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指导提高我国在世界教育市场中的份额,推动我国教育境外消费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服务和教育境外消费的概念

(一)教育服务概念。

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是WTO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国际协作办学、合作科研、人员互换等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形成的相关产业服务。[1]它主要包括跨境支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与境外消费。

(二)教育境外消费的概念。

境外消费是服务贸易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它是指一成员国居民在另外一个成员国境内消费或享受服务。高等教育境外消费主要指一成员国公民到另一成员国留学和进修。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中,境外消费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规模与水平上都远远超过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三种方式,并且它的比例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2]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规模小。

我国在教育服务国际贸易中属于典型的进口型国家,在高等教育出口规模上仍处于弱势地位。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至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15万人。仅2008年一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17.98万人,创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总数才刚刚突破20万人。虽然,从1998年至今,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但是我国教育服务出口规模与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较起来,还相去甚远,与美、英、日、澳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美国为例,仅2008年,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吸引下,就有98510名外国学生涌入美国大学。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留美学生人数第二多,仅次于印度的国家。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统计,2008年,美国大学入学注册率增长了11%,而中国学生增长率高达60%。[2]而就占领世界高等教育贸易服务市场的份额而言,我国仍属于典型的教育进口型国家。我国各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科生总数的13.4%,如美国哈佛大学为17%,牛津大学达到30%。[3]

(二)面向市场窄。

200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7.7万人,亚洲人占绝大多数。这其中又以韩国和日本留学生人数为最多,分别为35353人和12765人。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占到了到我国留学人口总数的61.90%。这可能是我国与其他的亚洲国家存在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加上20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市场越来越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看中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寻求自身发展,以便储备知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竞争力。然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到我国留学的人数略有上升,但是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进口的数量来说,仍有很大的逆差。就2003年来说,我国出国留学生为117307人,而在华留学生只有77715人,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境外消费出口这一领域较其他一些教育服务东道国来说,仍有差距。

(三)理工类学科缺少特色,相应的扶持政策少。

通过查阅相关教育年鉴资料可以发现,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学习汉语、中医、戏曲等传统中国文化,而理工科、艺术等专业相对较少。不难看出,他们到中国来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国文化。这与教育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学科选择情况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理工科类的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普遍高于文科类。[4]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外国留学生选读最多的专业是商科、工程学、生物学、理学类专业,最后才是文科类专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大约有50万人选择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美国通过大量地接受外国留学生,不仅增加其在高等教育贸易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扩大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规模。

要扩大境外消费出口,必须创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发掘已有学科内在的文化价值。汉语、中医、戏曲、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们不仅是深厚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目前,我国在汉语、中医、戏曲、武术等学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据统计,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503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有544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接受来华留学生。[5]

汉语、中医、戏曲等是我国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领先学科,它们深厚的文化背景使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留学市场上独具魅力。根据比较成本理论,我们应当发挥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这些学科的影响力,重视发展其品牌特色,以此推动我国境外消费出口。

(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市场机制。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把好教育质量关的根本在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根据生产要术禀赋理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仅靠相对学科优势是不够的。我国在保持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还应将目光放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降低高等教育成本上。要想降低高等教育成本,关键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此,高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科研创新,加强专业教育的协作机制,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大学逐步开始向商业机构转变。尽管目前人们在“教育产业化”认识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将教育作为商品来贸易,必然将教育引向私有化和商品化,因为它是教育得以贸易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应该采取适当的举措。一方面,要增加国家的教育基金,使更多的人能有书读,有学上。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留学生的收费标准,增加财政收入。

(三)改进政策,加强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针对留学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政策。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将推动法律的国际化,因此要加快有关高等教育消费出口法律法规的建立,剔除和废止法规中与WTO准则不和谐的部分,建立与其融合的法律准则。另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行政管理、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自觉地以入世后新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为准绳,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广纳人才,带动高等教育出口消费。

其次,要加强人性化管理。近年来,我国在留学方面的政策有了很大的松动,但是在为来华留学人员提供便利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所以,我国政府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如建立弹性学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相应缩短其受教育年限。再者,可以改善其住宿条件,进一步为其生活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敬献,曲绍卫.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6):51-53.省略nb.省略/system/2009/12/09/006353

255.shtml.

[3]李联明,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04,(6):71-75.

第15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成人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必要补充。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因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日渐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 成人高等教育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间生存困难。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生源出现了严重危机,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够明晰,社会信誉度有所下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 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才能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走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困境,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本文将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成人高等教育摆脱困境的策略。 

1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基本性矛盾开始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生源萎缩、学生质量下降。由于普通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使得原先不能上普通高校只能就读成人教育的学生,获得了上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而且未被当年高考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部分人会复读重考;部分考生为了保险起见,成人高考和普招高考同时报名,被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同时录取后,大多放弃成人高等教育,而选择普通高校,导致成人高校报到率比以往降低。高校扩招正好使成人教育失去了这部分生源。当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而寻找生源时,其只能把选择的目光降低,从而造成生源质量下降。生源质量下降给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效应,使得成人教育的难度加大,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声誉受到冲击,成人高校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单凭一张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而无实际能力很难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与此同时成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跟不上,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致使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无法与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抗衡。 

1.2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成人教育应有的特色。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由教育部统一进行,而且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教材编写通常由同一批人组成,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版。甚至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还一味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课程结构单一,知识划分过细。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重理论轻应用,教学组织呆板,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忽视了成人的工作经验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多独特之处,若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策略与目标,显然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教育,目标笼统,并且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与之配套,难于落实到位,更缺乏监督、检查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挖掘成人的潜力及优势,调动成人学员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这使得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进展缓慢,缺乏应有的活力。 

1.4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成人高考招生工作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况,许多师资?办学资质等都未经过严格审查的学校充斥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造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给考生的报考选择造成困难?成人教育领域秩序比较乱,一些成人教育机构把招生作为一种谋利的手段,只重创收轻管理?重招

生轻教学,不愿意在师资、管理上进行投入,内部管理漏洞百出,导致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不被认可?企业不认可,学生就业难,也造成了成考含金量和美誉度下降,生源自然成问题,导致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1.5政府责任不明确,办学规范性尚待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新办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等。这些措施在短期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但是,依然存在政府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政府在降低投入力度之后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扶持;对成人高校的办学行为的监管;没有在发挥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范性不足,既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6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缺乏变通性。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管理机制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招生管理机制,招生政策均由国家统一制定,政府干预过于集中,。这就容易造成招生与市场需求脱节,预定的招生计划即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也无法用市场手段去调节。由于被捆住手脚,成人高校不能成为实际办学主体,没有自主招生权,缺乏办学积极性,容易对政府形成依赖性,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招生市场的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 

2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要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发展瓶颈,就要真正理解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的意义,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具备与改革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思想认识上、管理制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系列调整与转型,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推动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1明确政府职能。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最大限度的公平之关键是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公平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保证者,在政策上倾向那些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学校,限制那些条件差的学校的招生人数,避免刚性招生计划“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性。在招生机制上,由刚性的招生计划向柔性的招生计划转变,并最终取消刚性原则,放宽学员入学资格,鼓励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采取“宽进严出”而不是现在函授等的“严进宽出”。同时,建立科学、公平、客观的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不要过多地干预,要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经济调控为主上来,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认真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对具体项目和事务的审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中长期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平衡和监测评估上面,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关系一些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招生、教学、毕业、收费、评估等工作,应由举办者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需要、发展要求自主地进行。 

2.2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必须依靠大规模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把传统成人职业教育转换为全社会成年人的终身教育,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成人教育是由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途径,其形式、层次可以多种多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技能性,更注重在岗和转岗技能需求,强调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可采用函授、夜大、脱产、短训、网络、自考和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为成人的学习服务,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针。传统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为以成年人为主体的终身教育观念。

2.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要把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理顺办学体制,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要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籍、学历证书发放、收费等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成人高等学校必须解放思想,在保持原来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向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并大量借鉴运用国外社会办学的经验。一方面加大内部的革新挖掘,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人事制度、后勤

服务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弘扬优势,取长补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给自己重新定位。一定要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切实建设起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真实情况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教育面临转型,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全方位管理,打造成人高等教育的品牌。 

2.4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工作。专业设置要结合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课程设置应从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入手,应本着“专业为技能服务”和“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够用为标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型和技能型,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场和学习者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能够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自己的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选择课程,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的目的。摒弃陈旧课程观念,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突破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模式,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教学观念,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5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成人教育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创建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和特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检查或评估,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一套适用于规范成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人教育学院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涵盖脱产、夜大、函授、自考等各类办学形式的招生、学籍、课堂教学、考试考核、毕业、学位等诸多方面,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时,成人高校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市场意识、社会需求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定期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督促其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如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分析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担任督导员,确保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6改革成人教育招生制度。加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促进成人高校招生多元化。打破成人高教“国有政办”的格局,开放成人高教市场,推进多种所有制办学。议放开招生条件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人就可以进人成人高校学习,不拘泥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入学时问、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逐步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只要具有前一层次的学历,就可以报名注册参加下一高层次的学习。由考试入学向注册入学转变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开放性招生,由考试选拔入学制度向注册入学制度转变,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2.7进行远程教育发展研究。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为我国的成人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成人高等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深入研究自身的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规划、网络技术开放和整合、教育教学和考试管理、远程教育政策等内容,结合知识经济信息化、快捷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传媒技术,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将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并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 

总之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办学观念,准确定位,积极创新,利用成人高等教育具有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点,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动力。成人高等教育只要吸取以往有益的经验,继续努力实现从注重数量发展到注重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坚持把改革和创新作为自己寻求机遇、获得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就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开放、灵活、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峰,史志胜.知识经济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07,6. 

[2]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