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网络环境;服务;引导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发展唤醒了人们强烈的信息要求;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这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在高校正常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限定于专业课的学习,这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要求,需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科研成果,需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来补充,也需要其它各科知识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要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高校图书馆这个课堂来完成。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现代化进程加快,图书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寻求知识,追求理想的良师益友,是现代大学生的教育课堂。
图书馆为学生的另一个课堂,一方面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服务,另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欣赏水平,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要,正确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图书馆来度过课余时间。
二、图书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对于高校图书管理者,不但有着服务于学生,做好图书、资料的借阅工作,还有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义务,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数以百万计的馆藏能否为读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使馆藏文献这个“信息源”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了解高校内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准确的将信息提供学生,提供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途径,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的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图书管理者对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要求要关注,引导、教育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和了解为人处事、企业管理、社会发展、法律法规等,使学生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还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终生受益无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这种配合教育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去。
当代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趋势,要求人们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新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不断涌现,高新技术发展、普及迅速,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就更应该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常识,而不是只了解每个具体的专业中极小的一部分。世界联系增强,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信息交流频繁,都要求人们结合工作要求尽量多地掌握外语。
四、发挥高校图书馆课题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提供各类知识的源泉,图书管理人员服务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是除教室以外的重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为基础而开展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均和育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渗透着育人的内容,产生着育人的效应。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管理,高校图书馆形成了自己内部的网络管理体系,学生的知识学习,在图书馆以外的网络系统也可以完成,为学生创立了便利的条件,打破了以图书为资料来源的格局,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专业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做好高校内各种资料、文献、图书的网络工作,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网络的导读内容上,不但注重专业书籍、专业刊物的导读倾向,还增加了德育、美学、马列著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企业管理、法律法规、财务经济等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领域全面的发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广大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养成健康、向上的学生素质所起的作用比直接的教育指导更大和更有效。大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书刊,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使得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起到教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淑梅.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的基础[J].国外情报科学,2004,(5):43.
关键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幼专);五专新生;心理健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国家政策的高度支持使得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兴办幼儿园,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幼儿师资力量。环顾当今社会,幼儿园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暴力处罚,身心虐待甚至进行害的不齿行径屡见报端。如何能保证幼专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是合格的、称职的?这是学校应当严肃考虑的问题。
幼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一名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这将给其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它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幼儿阶段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所以幼师的健康心理和人格完善应成为其入职的必备条件。但就目前幼专的五专新生来讲,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异常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极其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事。五专新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不能适时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因为言语冲突演变为恶性的打架斗殴事件。易怒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最明显的情绪特征。比如,有些同学在上课时发生口角,就会不顾课堂纪律互相斗嘴,一定要争个高低,在情绪激动时还会口吐脏话,直至任课老师严厉制止才肯罢休。也曾经有过一个寝室的同学因为脸盆之争,互不谦让,演变为打群架的恶性事件。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或轻或重。
2.学习上漫不经心,没有合适的计划;生活上作息不规律,容易沾染歪风邪气。五专新生入学的门槛较低,成绩较差。他们在中学时大多是成绩落后的学生,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很差,养成迟到、旷课、抽烟、喝酒等恶习。五专生的生活比高中要轻松很多,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老师时时刻刻的监督和要求,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松垮,上课时经常有人趴在桌子上睡觉,晚自习时无所事事,考试挂科现象严重。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找到不到未来努力的方向。
大部分五专生的生活习惯不好,晚上喜欢熬夜,有聊天嬉笑的,有抽烟喝酒的,甚至有通宵打麻将的。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他们白天的精神状态,同时也给同宿舍的学生产生极大干扰。有些同学会被不良的同伴影响,沾染上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夜不归宿。
3.人际关系极度不和谐。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人际关系都是错综复杂并需要精心处理的。五专女生非常渴望朋友,但是他们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多问题,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们的朋友圈子会经常更换,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就变成仇人。他们在与朋友交往时容易轻信别人说的话,这就给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可乘之机。一句话也许就会毁掉一份友谊。这说明他们的心理还极其不成熟,在与同学相处时轻易怀疑对方,缺乏信任感;讲话也随口拈来,缺乏责任感。
4.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幼专五专新生很多初出家门,到外地来求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她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在入学的第一年内,她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适应问题。有些同学在饮食上不注意,经常生病入院,耽误正常的学习生活;有些同学缺乏安全意识,离开寝室时不习惯锁门,宿舍钱财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同学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经常迟到、旷课和请假等,没有丝毫的纪律感。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也给周围的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些心理问题若不及时疏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可能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品行习惯,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者带着问题上岗,隐患无穷,这就背离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她们身心健康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学校可利用本校心理教师资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学校心理教师可针对五专生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的技巧、情绪管理的方法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是值得探讨的。学生的身体逐渐发育成熟,但是她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身体的成熟。心理老师应该给学生打开一扇了解自己内心的大门,让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关爱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几乎没有同学前往。其中原因众多,客观方面,比如学校宣传不够以及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素养欠缺。主观方面,学生认为去做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有毛病,对咨询存在诸多疑虑。这些现状都急需改善,学校可加大心理咨询室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她们明白心理咨询的真正作用。此外,学校仍需给心理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咨询水平。
3.学校应加强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的沟通工作,通力合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了解最多的莫过于本班的班主任。但班主任因为专业所限,在甄别和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往往力不从心。班主任如若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可在征求同学同意后请心理教师介入,开展个别辅导和咨询工作,一起为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另外,班主任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也会存在压力感和倦怠感,他们也需要一个渠道去发泄不良的情绪,寻找同行的支持和帮助。心理教师可定期开展学校班主任的心理素质提升讲座,给大家提供一个倾诉和交流的平台,这会给他们的管理工作带来生机和启发。
4.五专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普测工作,加快新生适应学校环境的步伐。学生刚入校时是问题频发的时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可开展心理普测活动,用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如UPI、SCL-90或16PF)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存在危机的个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除了使用客观的心理量表,老师也可加入主观的匿名调查,了解学生在入学后存在的问题,发生的重大事件,统计之后可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比如有关安全意识教育的,有关文明礼貌教育的,真正让教育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幼专五专新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关于情绪管理的、人际交往的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得到缓解和改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更是如此。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而幼师就是花朵的浇灌者和培育者。只有加大对幼师五专新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力度,健全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才能保证我们未来祖国的花朵迎风绽放!
参考文献:
[1]李万兵.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因素及其产生原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陈华峰.中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校园心理,2012,10(6):387-390.
[摘要]校企合作育人才,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重要意义。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才,有针对性的改进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取得了成效,提出了建议。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为例,通过该学院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才模式,有针对性的改进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校就业指导;实践
一、问题提出与目标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校方应当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该专业对学习者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怎样使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能够直接胜任或以最短的培训时间就能够胜任企业安排的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才的方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目标
创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既彰显了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也是新疆畜牧业及行业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取得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条件。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育人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为企业积蓄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畜牧业人才。
对校方而言,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核心就是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校企联手培养,学生会对专业和人文知识“知之深,爱之切”,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利于学生就业、创业。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从理论上讲,畜牧业企业与动物科学学院合作,校企两方不仅都有硬件和软件的合作优势,更有对人才需求的共同预期,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通过合作,可以发挥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互补功用,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见下表)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四年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以“校企联手抓培养 学生成才促共赢”为主题,与畜物行业的企业坚持目标一致原则、持续教育原则、立体培养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方法与过程如下:
(一)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开展企业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培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P183)四年来,动科学院分别与六家畜牧业企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社会实践与育人基地。有意向去某企业锻炼或就业的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组织与管理,在企业接受一至两个月的实训。通过实践,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中获得真实的职场经验,提升了专业兴趣和技能,提前认识到人职匹配的重要性,规避了一些未来职业人生无法胜任的风险。
(二)加强校企文化共建与交流
文化能够温养熏陶,传道明德,有润物无声、点滴入土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优势互补的校企文化共建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理解及应用,使两种文化在大学生身上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理解并熟悉企业文化,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是“企业文化进校园,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每年开展企业冠名系列活动,如毕业生寄语和新生寄语折页、宿舍门头设计、书签、素质拓展、体育运动会、专业技能大赛、世界粮食日宣传等活动。
二是“校园文化进企业,深化校企共建平台”。旨在加强企业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如大学生文艺演出队定期赴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我们是一家人”文艺汇演;每年邀请企业参加毕业生庆典和迎新生汇演;学生去企业参加篮球联谊赛、研讨交流、团队训练;学院的专家、教师带学生前往企业讲课、交流、观摩。
三是“设立企业助学班,培养畜牧行业人才”。选拔优秀学生成立虚拟班,利用双休日和假期授课,为期两年,课程体系包括行业发展状况、个人生涯规划、企业文化、企业实训等。旨在全程培养行业人才,宣贯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知名度,协助校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达成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的三方共赢。
(三)共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同时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我院的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作专题报告,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感受企业文化,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四)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向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一定现金奖励,极大地激励优秀学生、其他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回报社会、学校和企业。此举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企业影响力,而且对校企深度融合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使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效果增强。
(五)建立校企网络交流平台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搭建学生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企业与我院师学生共建QQ群、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及时将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就业信息、校园新闻等共享。同时,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把平时不愿意表露思想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六)开展企业与学生的对话活动
由于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学院每学期请企业定期和学生对话交流,很多学生从用人单位那里再次证实:一是要诚信为本;二是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要树立爱岗敬业和开拓进取精神;四是要具有一定的求职技能。如:学会写自荐信,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三、工作成效
(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校企合作促就业过程中,双方树立了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扩大了企业在校园影响力,提前建立了人才蓄水池;加强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了高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信息系统。
2、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校企联手的系列活动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了,专业精神深入了。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学问不应成为一种满足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事成人。
3、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活动中,逐渐锻炼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活技能。从大一开始就接触企业与社会,为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年来主动到曾实践过的企业就业的动科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带薪实践,车间学习、行业调查、民情体察中提升了道德境界;同时,企业文化的辐射,丰富了校园文化,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环境和企业环境都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两种环境共同育人,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结果,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校企合作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为了对大学生的培养产生最优化的效果,校企双方应密切合作,加强协调沟通,明确各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工,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校企双方需做到: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
2、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校企两方,配备专管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校企合作育人促就业工作,逐步形成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师资优良、场地和投入到位的工作格局,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
3、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客观可靠的评定,不仅可以去沙存金,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促进该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同时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与促进,能够使其健康持继发展,打造校企合作育人的品牌活动。
参考文献
[1]孙英,邵伟.“校企联手抓培养,学生成长促共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17-18.
[2]姜洪文.“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2,(1):14-19.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实践 有效教学策略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那么,小学科学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科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设各种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例如:在《生物的启示》这节课中,我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欣赏一段《珍珠港》电影中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夕阳中自由飞行的画面,在优美的画面欣赏中,我问学生:“你们想飞吗?”学生都回答说“想”!于是我告诉学生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飞翔的梦想。接着讲述了飞机的发明史,提到更早时候古人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飞行的最早雏形工具,引导学生观察飞鸟和飞机哪些地方相似,古人为什么能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瓦特怎样发明“蒸汽机”的吗?你从哪些生物上得到启示?等等。通过创设这样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引发学生探索、研究科学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二、玩中体验,乐于探究
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探究欲强,但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玩,目的是让他们异想天开,从玩中求知、求真,玩出科学的真谛。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上课时,我出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子弹射了出去。“想玩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在兴致勃勃地玩空气枪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因为一部分学生玩成功了(空气枪的子弹能射出去),而一部分学生没玩成功(空气枪的子弹不能射出去),这样学生就能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再如,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然后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学生对这一实验很感兴趣,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很快完成了任务。这样,学生在合作中边玩边学,在玩中体验,不仅在心理上获得了安全感,精神上受到了鼓舞,而且思维更加活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给足时空,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学生自主探究不是简单地验证某个事实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丰富的事实。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物质变精神的发展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教师要给足学生获取事实的时间,要给够学生整理加工事实的时间。学生要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的事实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在认识上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过程,并达成共识,必须有足够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和相互间充分交流的时间。如《固体的热传导》一课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火柴杆、凡士林(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提问学生,你准备借助材料怎样来研究?火柴杆有几种粘法?凡士林还可以怎么涂?你还能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方法吗?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行设计了许多有创新价值的实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去表达,使探究实验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评价激活,深化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因此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然能够深化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科学课,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使学生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显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学物理电学黑箱问题研究
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少”与“多”
小实验 大文章
对两个离子反应机理的研究
栀子花水插育苗的探究
有效组织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如何让演示实验更好地服务于生物教学
《结构与设计》学生实验课设计感悟
浅议“化结果为过程的”探究型物理教学
简易自制教具20例
化学试验设计中的九类功能装置
让学生来主导实验全程
《力的分解》中的两个自制实验
浅谈自制教具的意义与方法
力的合成实验分析及改进
“苏科物理”教材使用中实验改进浅见
氯化氢“自吹自擂”趣味小实验
巧用矿泉水瓶做实验
蔡民族书记到省教育技术装备处调研
发展实验观察能力 有效建构知识意义
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手段
演示实验传授给学生的点和面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乙醛与新制Cu(OH)_2反应书写中不写成(CH_3 COO)_2 Cu的解释
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验意识的培养
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职业技术教育渗透之我见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途径
农作物蹲苗的教育启示
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
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
物理小制作的好处及做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走进新课堂
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初探
武汉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分析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三重角色
自制纵波演示仪的方法及其作用探讨
在全省中学物理实验技能培训班上的讲话
改进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科学课教学策略探微
科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材料会说话 探究更精彩
粗测大气压的问题与对策
元认知理论下的理科实验问题解决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
对科学教材选用中和反应指示剂的质疑
铜氨纤维制备中铜氨溶液配制的探讨
指导学生探究应用
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多用电表(万用表)中的教学盲点
MgCl_2+2NH_3·H_2O=Mg(OH)_2+NH_4Cl反应进行方向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阅读训练
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仅凭知识文凭就可以包揽一切的时代了,很多时候都要靠自己的创新来打拼一片天地,现阶段正是人才的短缺时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本门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上引起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当时刻注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与思考中拓宽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查阅科技成果资料、对比结果、得出新的结论,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捕获、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发现的现象,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参与―动手―分析―归纳―吸收―创新”的过程。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用科学发明去启迪学生
小学生受到外界的影响十分大,很多时候一件小事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启迪,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用科学发明去启迪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的内容去向学生介绍一些较为著名的发明,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生物启示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鲁班发现带锯齿的树叶来发明了锯子,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而是存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让学生能产生一颗乐于观察的心,重视日常中的每一件小事,从小事中发现创造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
实验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并没有那么强,不能仅仅通过课本中对实验的语言文字描述就对实验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很多时候只有通过亲身的实验,才能理解实验的内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给学生留一些日常的小实验任务,学生就会在充满好奇中去亲身体验实验,感受实验现象,对于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就会记忆更加的清晰,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思维也会得到拓展,甚至可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的细心,富有创造能力。
3.孕育科技氛围,陶冶创新情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加入科技文化的元素,通过合理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创设一种科技教育的氛围,达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在校园中可以布置科技宣传专栏、科技伟人雕塑,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名言或科学技术发展史宣传展板,在校园建立科技角、举办科技节、讲科学家故事、记科学家读书卡、办科技专题黑板报、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学校成立科技活动社团、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在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栏目等,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认识科学的氛围中,树立科学创新的精神,向着自己科技创造之路努力奋斗。
4.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火花
在心理学研究中,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在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增强他了解、探索周围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的情绪表现。此时教师应该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巧妙地引导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很快地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不由自主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会对新的需求继续努力探索,周而复始,就会转化自己的兴趣,对学习的求知欲更强,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迅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对知识的渴求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5.延伸探索
学习是在探索中不断循环往复的,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刻剖析。对于视频中出现的难点和经典句子,应当要求学生自行记录下来,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好,以便在以后学习中随时拿出来学习,并将喜欢的视频拿出来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从而营造出另一种课堂氛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他们收集的一些学习资料加以把关,不能泛滥。
创造能力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所实现的创造,另外一种是通过自我培养而实现的创新。作为小学科学的教育者,我们要不断的去发现学生中具有天赋的人才,同时也要不遗余力的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接触知识的初期得到有效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前进,保持教育的公平性,小学科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学科,他并没有语文的那种感性理解,也没有数学或者初高中其他理科类学科的那种很强的逻辑性,他实际上是一种启蒙,一种对于自然科学的感受,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挖掘和研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淑英.英国小学科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2]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J].吉林教育,2009,(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小学科学课堂,并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提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或科学器材不足,很多观察内容或动手实验难以完成或根本无法进行。只好用“黑板实验”或“口头实验”来代替,既不形象又不得学生理解,在运用了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 软件简介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PhET计划(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ject),即物理教育科技计划的简称,该计划主要基于Java和Shockwave、Flash技术开发,通过建立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科学网站(http://phet.colorado.edu/),提供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及地球科学等模拟试验,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
该软件主要是研究仿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通过趣味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深涩难懂的概念以及蕴藏的数理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适用于理解枯燥的抽象概念和规律(运动学、抛物线、 可逆反应等概念);观察极其微小的(原子、电子)或极其巨大的对象(太阳系、冰河等);记录反应速度太快(核反应)或反应速度太慢(温室效应)的实验数据;使用实验器材昂贵(MRI核磁共振造影)或重复进行不同参数条件的测试的实验(热、化学反应速率等);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触电、易燃性、放射性等实验)。
3 应用案例
下面以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直流电路组装套件”实验为例,了解该软件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用。PhET的直流电路组装套件中所有元件和仪器都和实际非常接近,在连接上也可随意摆放,学生利用各种元件组装好电路后,即可查看电路的运行情况,只要各元件连接正确,电路便可接通,学生可以很形象地看到电在电路中的运行,利于学生完整、清晰且准确地建构电路的模型。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连接错误,造成短路,在现实中,只能看到小灯泡被烧毁的一瞬间的景象。而在PhET中,学生可以看到电路着起熊熊大火的景象,如图2所示,非常形象直观。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学生在实际动手组装电路时就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中还有大量适合小学科学使用的实验案例,如:“声音”实验案例可以研究声音的传递等现象、“能量的形式和转换”实验案例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过程等。教师可以对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源代码进行下载存储,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研究和改进。
4 应用启示
新西兰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设计
新西兰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了修订的《国家课程》(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该课程确定了8个学习领域,包括:英语、艺术、卫生与体育、语言、数学与统计、科学、社会、技术。其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本大致由前言、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3个部分组成。“前言”简介了什么是科学(What is science about),为什么要学习科学(Why study science),以及科学学习领域是如何构造的(How is the learning area structured)。“课程总目标”(the fundamental aims)分解为一系列分支学习领域的成就目标(achievement aims),而分支学习领域的成就目标又是通过相应领域的内容标准即分级成就目标(achievement objectives)系列来达成的。科学课程的分支领域包括科学本质、生命世界、地球与空间、物理世界和物质世界等5个部分。以上内容框架设计见表1。
新西兰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标准及其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在“科学学习领域”中把“科学本质”作为5个学习领域之一,并且放在首位。在该课程标准列出的“分级成就目标”
(相当于课程内容标准)中,把从小学到高中(1-13年级)的“科学本质”分为8个不同水平,其具体内容见表2。
考察以上新西兰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本质内容标准的设计框架,可以看出在1-13年级科学本质教育的内容都包括相同的4个维度,但分为8个水平,即在不同年龄学习阶段的目标要求有所侧重,体现了科学本质教育目标水平的层次性、阶段性和连贯性。和其他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相比较,应该说在这方面是新西兰科学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
启示
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新西兰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教育实施首先是由国家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来规定的,而且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这对在我国理科(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和完善中强化科学本质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把科学本质作为理科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组成要素
科学本质是人们对科学、科学家、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及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哲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HPS)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科学本身的认识,这使得“科学本质”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成为可能。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2001年颁布的一些全日制义务教育理科课程标准已经对科学本质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视和关注,这是我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探究“逐步理解科学本质”。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的生物课程标准在前言或课程理念中也有类似的提法,但并未把“科学本质”的具体内容列入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而在7―9年级的物理、化学等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甚至没有提出“科学本质”这一术语。显然,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总体上对科学本质教育重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科学本质列入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应该把科学本质纳入到理科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统一设计和规划,确保我国理科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本质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德国; 中学物理教育; 理念;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03-001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正在向多层次、多特色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科学和技术教育得到高度重视且特点突出。研究德国中学的物理教育,对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共13年(6-18岁),其中中学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7-10年级为初级阶段,11-13年级为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与我国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相当。
一、德国初中阶段的物理教育
在德国16个联邦州,物理是中学初级阶段的必修课。只有几个州作为科学教育的起点,在小学开设“自然现象”课程。大多数州,物理课程直到7~8年级才开设,学生年龄大概有13岁,对校外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在7~10年级开设的科目为光学、热学、电学和力学。少数几个州10年级还开设天文学课程。
初级阶段物理课程的目标及强调的教学理念有:
中小学的物理教育不应当陷入试图使学生们了解整个学科的系统结构的误区。中小学校应当赋予那些将来可能成为律师、医生、建筑师、记者、运动员或者艺术家的孩子们足够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来,甚至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作出决策。事实上,这些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需要做出有关物理方面的重要决定。即使需要,他们也可以通过咨询专家的意见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对许多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决定,比如,处理能源供应和能源节约问题,环境协调技术的发展,保护环境的理念,当然还有废物处理等问题,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必须具有对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认识。而对很多人而言,中小学校是他们唯一可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地方。
在中小学里,物理必须呈现一个动态的、迷人的知识领域。实践表明,多媒体演示在入门者教育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工具——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或对自然的观察了解物理学,而不仅仅使用语言和公式来阐述这些道理,观察是学习物理学基本概念的最好方法。
学生们必须非常熟悉自然科学的工作方法,比如观察法、描述法、解释法以及数学公式等。为了清楚地说明自然科学知识和发现,学生们必须学会在日常用语和科学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使用数学公式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可以建立物理和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于两个学科发展都非常有利。教授物理课,最好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少,使老师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给以相应的帮助。
物理学应当与其他科学沟通。许多自然现象,如果不从物理学观点来认识,就不能理解,反过来,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和丰富对物理学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比如,为了理解能量经济学中的种种关系,仅仅了解物理能量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迈耶(J.R.Mayer),其职业是医生。
学生应当了解基本物理学规律对于技术发展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仅仅在每一个物理学现象后加上其技术应用是不够的,还应当从技术问题的角度,看看哪些基本的物理学规律是可以被“研究”的。
二、德国高中阶段的物理教育
在中学11年级,在大多数联邦州里,物理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此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基础课程和高等课程。打算学习科学或工程的学生,或者开始进行相关职业训练的学生,通常会选择这类物理课程。根据一项德国全国性调查,26%的学生选择物理基础课程,大约12%选择高等物理课程。这说明,将近总数2/3的学生放弃物理作为早期教育课程的可能机会。学习物理的学生数量在12年级升到13年级时又有显著下降。
除了介绍经典物理学知识,中学教育第二阶段的学生应该关注20世纪的物理知识,20世纪物理学以场论方面的发展为特征,尤其包括原子、原子核和固体物理知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生物物理、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动力学,这些前沿的内容也编入课程中,特别适合于让学生对目前物理学的研究有深刻的印象。国际性调查显示,正是这些前沿的物理学课题使学生在12年级、13年级有好的表现。
要从当前物理研究领域找到内容进行讲解,获得高质量的物理教学,要求物理老师不断自修。要完整地将物理学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中学第二阶段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告诉学生物理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好的物理教学必定是不局限于技术知识领域,而是解决学生在自然、环境和技术中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在学校中,物理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学生必须认识到在物理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方法能对其他课程学习有所帮助。
必须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将学生们引向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来,这点不能通过硬性灌输已备好的教案来实现。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新发现的一些具体过程,使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尽可能独立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让他们获得体验,受到启发。
德国的学校中,女生学习物理的态度是一个特殊问题。显然,很少有女生选择高等物理课程。在德国致力于学习物理或工程的女生的比例远小于其他欧州国家。有责任感的物理教师必须牢记女生在学习和理解物理问题中天生并不比男生差,需要的只是帮助她们建立自信。
三、对我国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启示
1.中学初级阶段物理教育的目标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要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少数精英身上。因此,重视物理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而不是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中学高级阶段的物理教育,应该要有可供学生选择的高等物理课程。物理提高课不仅要提高物理课程的知识水平,扩大物理专业知识范围,还应引入当代前沿的物理课题。高等物理课程要满足对物理学习有热情的未来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学生的需求。
3.学校教育中要逐步将学生们引向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来,这通过硬性灌输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如果不给学生以解决真实问题的体验,即使有很多的知识和很好的理解力,也不能保证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导入原则
导入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要求,但是要想使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再参考以下原则进行设计[2,3]:
(一)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目标”[4]。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为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做好铺垫,使其能够顺利实现。虽然在导入环节不能完全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应该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还体现在要紧密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服务。导入虽然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导入的整体性指导入要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相匹配,要与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形成有机的结合,让导入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发挥引领作用。导入环节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时效性,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导入环节的内容不应过于繁琐。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应在坚持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例如在讲教科版《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中(本文所涉及的课都来自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以学生播报近期国内外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的新闻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开始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实现“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科学性指导入设计应以教材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前期知识水平。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对导入内容、教师讲授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导入的趣味性指导入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要生动有趣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能促使学生思考导入环节所呈现的问题,为学习重点难点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实际中要以科学性为主,趣味性为辅的原则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用“覆水能收”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本节课最后让学生试着去解释导入环节中趣味实验的现象,即由于倒放的玻璃中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从而使得大气压把周围的水压进倒放的玻璃杯中。以此让学生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直观性指通过教具演示、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感官直接获取相关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辅助其理解。导入的启发性指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领悟。科学课的学习往往要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或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导入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与途径。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是启发性的基础,启发性是直观性的目的。当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例如在讲《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利用旗杆模型模拟完整的升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定滑轮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定滑轮的作用,让实验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二小学科学教学导入方法
教学导入方法的选择要以上述原则为指导,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选择合适导入方法对于整节课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课堂导入方法主要以下几种[5,6]:
(一)复习导入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在学生的旧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所以在讲新课时,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滑轮组》一课时,先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忆起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特点,再引出本堂课的讲授内容。这样可使学生顺利的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思维更加的顺畅。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另一种是学生亲自操作。前者主要是一些操作较复杂、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伴随现象》一课时,教师用金属钠与水反应后再滴入酚酞试剂,使得整杯水变成粉色。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反应后水的pH值较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后者所进行的实验操作简便易行,可以让每位同学亲身体验。例如在讲《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让学生进行“拉不开的杂志”的游戏,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小学阶段尽可能选择一些趣味实验,这符合杜威和皮亚杰提出的游戏符合小学生对新事物认知方式的论断。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不宜观察的实验现象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解。例如在讲《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对地壳运动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依赖多媒体。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7]。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游戏软件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通过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8]。
(四)问题情境导入法
有效的问题引导要与学生的前概念相关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主体的研究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集中到关键问题上,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一个有力支点[9]。问题情境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10]。例如在讲《减慢食物变质速度》一课时,让学生汇报在课前对于超市中冷藏和冷冻区食物种类和食物产品包装的调查结果。并提出学生对于这样储存食物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食物变质有关。除了上述提到的导入方法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古诗导入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三总结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3-5分钟的授课内容要让整节课进入主体内容的探索和调查阶段,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决定了导入环节设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导入的设计与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关;还与不同班级的前概念水平和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参考本文所提及的导入设计原则与方法,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既有效、又生动,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引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秀菊.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特色课程“小学科学课实用教学法”的开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46-148.
[2]康晓燕.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原则[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8-69.
[3]赖慧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原则及策略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3,(01):50.
[4]邹俊.论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5.
[5]季宗飞.例谈物理课堂的有效导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35.
[6]林忠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导入方法新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1,(17):40-41.
[7]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8]水卿梅.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9]刘占兰.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85-89.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9-01
从教初中生物多年,生物学科内容不多,并且通俗易懂,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好拿分的学科。但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在大力提倡为学生减负的浪潮中,初中生物学科,一般的学校在初二下半学期就被结业,学校与家长从心底就开始将此学科视为“豆芽学科”、“小副科”并赋予新名字叫非基础学科。但是,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在实践于决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素养
初中生物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并附加了章节内容的插图,方便了师生的课堂教学。但是,教材中的图与实物教具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再有,书面是插图毕竟是平面教具。对于植物部分更显得明显,如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只有通过观察不同的特征才能识别植物种类的不同。对于这些具体的形态特征,光靠图,是不能全面透彻的反应的,尤其是无根、茎、叶分化植物一章,其中淡水中绿藻-----水绵,教材中附有图,但是对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不通过采集、实物观察才很难真正地掌握,真正的理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根据教材中的讲授的内容,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如植物----茄科、十字花科标本,指导学生用5%的福尔马林,将学生们采集制作的标本保存,师生动手共同制作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出真知的科学素养。
2 利用实践锻炼,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不重视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对学生的实践不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所以生物课堂的实效性并不强,笔者吸取了教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强化学生的实践锻炼。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从视觉感知------到生物信息传递-----到记忆痕迹-------心理表象-----创造形象思维。
运用模型、图片、挂图等形象教具让学生感知。注重实验教学。一堂生物课,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兴趣的导引下,于大脑中形成深刻的生动形象的表象。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辨别生物品种,通过调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感知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对于学生难以动手实践的,笔者借助多媒体,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摄取表象激起学生视听兴奋点,实现对生物本质认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3 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转基因食品、克隆、DNA侦破,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研究性学习”在兴趣上创造了验证探究的条件。尤其是那些验证性实验适合初中学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生物学科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获取知识并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获取知识并实现创新,提高科学素养,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如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探究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笔者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体验。一组学生置蚯蚓于玻璃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硬纸板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软海绵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水里,通过观察很清晰地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原因是,蚯蚓依赖刚毛协助运动,蚯蚓在粗糙的表面才能爬的最快。这一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动手实验。笔者在实验中做好组织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就的。
4 引进时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一些难以引起学生直接兴趣的知识点,笔者就引用当前是新闻或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课时,笔者结合当前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全球变暖的现实。同学们想:如何做可以阻止当前的状况恶化呢?学生们踊跃发言谈自己的假想-----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一位同学很有创意地说:老师能否放些氢氧化钠啊?飞机在高空无人处喷些,氢氧化钠不就能吸收二氧化碳吗?虽然这话一答案引起同学们的笑声,但是这位学生能创造地联系到前面所讲的知识点。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驱动力,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成正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注重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洁;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定芳;数字科普馆建设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力;培养措施
创造力是指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对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关键,创造力应当从小开始培养,这就给小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课程中,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十分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受到影响。因此,相关科学教学工作者必须分析和总结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较为关注,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则不太重视,他们认为科学只是一门副科,有碍语数英三科的发展,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学生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工作造成困扰,影响学生的长久发展。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的F象,课堂上依旧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3.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
创造力的培养更多的来源于学生的动手实践,相比理论教学,小学生更愿意动手操作。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是以“背知识,记现象”为学习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失去了科学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1.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造的开端,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行科学创造。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优势,它涉及众多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事物,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科学知识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为想象思维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2.用科学发明启迪学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工作者要学会用科学发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实质性目的。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启示”这一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鲁班被有锯齿的草划伤而发明了锯,让学生懂得发明和创造并非难事,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人人都可以是发明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获取知识,这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持有肯定态度,而不会产生怀疑,这就导致学生不加思考地获取知识,无法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言:“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才会有长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只有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质疑,才能证明学生真正动脑思考,从而解放思想束缚,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来源于动手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现象和知识,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多增加一些动手实践机会,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电和磁”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电磁铁有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时,要准备相应的实验物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得到相应的结果,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生物教师;教学;创新观;智力;创新思维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进步离不开创造, 创造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是如此。同时注意,这里所说的价值性仅指那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创造。从个体成长的角度讲, 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的成功需求, 是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这要求创造者是一个主体性高的人,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物教师的职责和工作方式是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发挥出来,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和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决定了对教师的创造素质的要求侧重在他的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创造品格等方面。
一、 教师要组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培养创造性人才, 除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知识:
1、开放综合的知识背景
创造实践活动表明,任何一项创造都涉及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即使是专业创造,也非这门专业所能单独完成, 是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是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的完美结合。许多自然领域的科学家有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底蕴,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技艺就与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齐名。这一方面说明知识、科学本身的综合特点。 另一方面证明人的知识量、信息量与创造思维、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广博丰厚的知识背景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必备的条件。
2、脑科学知识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认知特点,左半球具有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理性认识突出; 而右半球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非理性思维突出[3]。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密切配合,是大脑两半球功能协调一致发展的结果,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教师了解创造活动发生的生理机制是指导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认识前提, 教师就可能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条件。
二、 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教学的具体情景出发,灵活地处理自己与学科知识、教材、学生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展示出的非凡高超的教学能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发展经历了依靠引导,自主发展的转变过程, 教师的引导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稳定的心理特点、把握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创造潜力并给以积极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创造型教师注意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暗示学生具有创造力, 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成功的需求,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始终保持较强的创造动机。其次,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创造力具有多元性,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课堂上创造性的见解,也可能是课外独具慧眼的发现,还可能是创新的动作等。当学生流露出创造性的信息时,教师要迅速捕捉到并根据其特点采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培育、诱导, 激起他进一步创造的欲望,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2、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首先表现在处理计划和现实间的关系上。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 既遵循事先制定的计划和任务,又不拘泥于已有的计划或既定的程序, 而是根据课堂的信息变化机智地改变教学计划,加快或减慢教学活动的节奏, 补充或删减教学内容。其次表现在处理教材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上。在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教材观点与个体经验、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创造素质高的教师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既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又不停滞在具体的知识传授和反复强化上,而是以课本知识为中介,将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课外那无边的知识海洋,当教材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等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教材的观点, 而是抓住机会,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和文章的局限,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辩证的态度,机智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
所谓教师的创造品格, 是指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能保证创造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品格特征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创造能力的发展,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传统生物教学重教轻学, 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和个性, 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在教学知识时, 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 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 而是需要不断深化, 把握它在具体情况中的复杂变化, 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因此, 教学应坚持以学为主, 将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教学实践中看,创造型教师都较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知识,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主性、创造力才能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55-01
对于学生日后发展及学习来说,小学科学课程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既往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甚至教师并不清楚科学的重要性,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要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更深入学习中方可。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家长、教师及学生的主副科观念较深,而其中被视作副科的就包括小学科学课程,往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都认为只要学生乖巧听话,能够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即为成功;同时持有上述看法的家长亦表明,小学生只需要学习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多数则指出科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仅过早接触毫无裨益,即便能够学到知识也无法长久记忆,更不能对小升初起到作用等,正是由于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错误认识,导致小学科学课程被直接忽视。
然而,据国家相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小学生对各方面知识都非常期盼,故此,只有在这一特别年龄段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牢牢把握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世界,才能夯实将来学习科学课程的根基。
二、解决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的,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通常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例如,“空气的成分”教学时,教师不妨将课堂当作氧气提取实验场地,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当一支燃烧中的火柴被扔进透明玻璃瓶中突然加速燃烧起来,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会令学生学习兴趣显著增强,而此时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概念知识,除了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外,还能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教学效率。
可以这样说,科学课程不乏极具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与知识内容,比如淀粉的踪迹、热胀冷缩等,诸如此类实验皆具有极强新奇性,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动手实践和观察,产生强烈探索思考的欲望。当然,也存在缺乏启示性的实验,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加强趣味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加强动手操作。科学课程中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指导学生的实验调查,但鉴于部分活动无法通过实验形式来展示,例如:关于“植物”主题的知识点教学,若是按照传统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不但对学生理解毫无裨益,更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取虚实互补的形式,帮助学生看到植物的构成,包括根、茎、叶脉等元素,观察植物根是如何将水输送至植物茎叶的整个过程,然后再针对重点进行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植物喝水”的内容了。同时,还有天文类、多种生物类知识,如“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都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以此扩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及学习时空。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科学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情适当放缓探究步伐,特别是教学设计要以学生探究能力水平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既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更要强调最终的探究成果,保证学生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期间,应该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教师从旁指导为辅,与科学知识学习充分融合,让学生手脑共用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去感知体验知识不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单纯知识传授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用教材,树立充分利用教材的观念意识,通过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而在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与教材内容等因素有机融合,合理安排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如提问、制定计划、实验安排与操作、剖析考证、交流评议和归纳概括,只要探究过程涉及其中某一方面,且探究活动科学适宜,则能够大大增强其实际操作性。其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教材编制,便正是运用教材理念的具体表现,可以说科学新教材赋予了师生更多自。例如:关于“生命”主题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不受教材案例限制,让学生研究自己熟悉的动植物,凡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作为探究对象,即科学教师要因时制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
4、利用学校资源。学校资源包括教科书、设施设备等一系列教学元素,能够提供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操作中都应利用该资源,甚至面向学生定期开放校内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及能力。众所周知,科学实验是落实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而科学实验的最佳场所即校内实验室,但虽然大部分实验只需教师指导便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可极少数实验需要分多次完成,学生必须多次进行实验探究才能透彻理解知识,因此,这就需要开放校内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当然实验过程中教师需从旁指导,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实验材料,使其置于轻松环境中进行实验,必能取得出人意料之效。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师生和家长还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教师方面要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学教材和校内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以加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
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难道不再需要古生物学了吗?或是像有些学者指出的(Feldman,1994;石磊,2009),古生物学要灭绝了吗?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科学和社会发展来看,古生物学不仅没有灭绝,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古生物学可能正逐步走入新的复苏和飞跃阶段.
2、新时期古生物学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年来大量新的重要古生物化石材料和信息的发掘和一些新的化石分布规律的揭示,给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带来新的认识和启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许多重要的传统科学认识.中国古生物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对于中国古生物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刊物《Nature》和《Science》都曾经给予前所未有的专门归纳和评述,并曾将其中15篇报道和评述集成专辑出版(Gee,2001).(2)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挑战之一.与当代环境恶化紧密相随的生物多样性剧减,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以古生物大灭绝为标志的重大地质事件,因而有学者提出当前我们人类正面临着“第六次大灭绝”(LeakeyandLewin,1996;何卫红等,2004;Barnoskyetal.,2011).因此“全球变化”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主题,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政界范围,与生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已经成为推动或者制约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例如新能源的开发碳减排等.(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已知的生命也只生活在地球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和外太空生存空间的努力已全面展开.但是经过大量的努力后,到目前为止我们了解到的地外星球只能与我们地球的初期状态进行比较.因此,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其拥有的环境条件研究,成为外太空生命探测的指向标.基于地球生命与环境为一体的“GAIA假说”(LovelockandVolk,2003),已经指导了近年来的地外生命和环境探索.(4)古生物化石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既真实又具体,但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了.它们的生存及消亡,对于我们人类也具有启示意义.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因而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类以古生物化石为特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量产生.其不仅是政府行为,用来提升民众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样地,由于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化石为交易对象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地下市场也活跃起来.(5)尽管当代科技进步发展了许多定年和划分对比地层的新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古生物化石更经济有效而可靠的地层年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手段.虽然全国1:20万大区域地质调查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地层格架,但新时期在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仍离不开古生物学的精细研究,如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的确定造山带地层学研究精细的矿产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只是这些工作对于古生物学知识的需求通常更加专业化,且需求量相对有限.(6)21世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在微观领域,生命科学在微生物等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不仅带动了生命科学的飞跃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地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的新生;在宏观领域,地球系统科学中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孙枢和王成善,2008),它迫切需要从地球历史的角度认识和探索地球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和过程,从而给古生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说,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宽和深入,并逐步向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发展.
3、当前古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然而,当前的古生物学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第一,传统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情况.古生物学不仅要重视研究古生物的生物学,包括古生物复原生态恢复生物演化等,而且也要强调古生物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如烃源岩的古生物学生物成矿和找矿作用环境微生物和生态修复等.古生物学需要从深化理论研究和拓宽实际应用两方面同时进行努力.第二,虽然人们重视了当代和未来的全球变化研究,但却对过去全球变化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现今生活的地球只是其数十亿年坎坷演变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当代人类宜居的环境是生物界与地球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产物.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代人类生活的环境面貌,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就必须解析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以启示人类正确处理当代和未来的人―地关系,才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利用措施.第三,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迫切地希望飞出地球去开辟新的居住地,而忽视了当前我们的地球环境是地球古生物历尽艰辛长期改造和适应的结果.只有全面理清了我们地球历史上从生命起源,经历无数关键节点的演化飞跃,直到人类诞生的历程及其生存背景条件,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类星际生存空间的探测目标.第四,现有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早年的时候都对化石着迷,并具有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但很快在随后的模式化教育中被扼杀,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必须投入到与升学直接相连的应试教育中,不能再有太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了.在一些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环境中,化石虽然被作为一件真实的科学珍品而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或者由于民众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或者由于经营者的利益追求,也或是经营者也缺乏相应的古生物学知识,许多化石常被演绎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民间传说”,而且“以讹传讹”,误导民众,甚至歪曲科学(廖卉,1998).更有甚的是,由于地方管理者和民众的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滥采乱挖,使得一大批不可再生的珍贵化石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对人类自然科学研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五,受前期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有不少人偏见地认为,古生物学在地层研究中已失去作用,因而一些基层单位很不重视古生物地层工作.在某些古生物学相关行业,一些部门和基层领导对古生物学工作重视不够.例如在区调工作中很少布置化石采集鉴定工作量.在许多新区,生物地层工作水平有所下降,而古生物地层工作是需要野外和室内较多的投入和比较专业型的人员才能完成,尤其精细的古生物地层研究更需要耐心和投入,这与当前普遍追求的高效益时代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古生物学在许多基层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许多古生物学家也常不易跳出传统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新时期的古生物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古生物本身,更需要注重借助古生物来研究整个地球,要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生物及其作用对象的各个方面.除了与生物直接相关的环境和地球表层系统外,甚至还要通过古生物来示踪地球深部过程或地外事件,例如板块运动超级地幔柱活动外星撞击等事件,因为这些重大事件都会在生物界的发展和适应过程中留下可靠的印记.由此可见,当今古生物学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古生物学教育肩负有重大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已经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生物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4、古生物学教育的途径
21世纪的古生物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3个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即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非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其中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是调整课程设置,适应科学的发展;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关键是改革教学内容,顺应社会经济和建设的需求;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培养各类社会服务所需要的人才.
4.1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从事古生物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探索和传承古生物学文化的专门人才,他们肩负有维系和发展古生物学科学的历史重任.20世纪的古生物学经历了从门类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的渐进演变历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Newell,1987;殷鸿福,1994b;Goodwin,2006).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绩.也使得古生物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力也不断增强.21世纪的古生物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进步和人类认识的飞跃,微观领域的地微生物学和宏观领域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它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领域,其基本内核是从地球历史的角度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关系(殷鸿福等,2008;童金南等,2010).由此可见,地球生物学应该是古生物学在新时期的跨跃(谢树成等,2006).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又都是新世纪发展最迅猛的龙头学科之一,因此可以预见地球生物学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古生物学的本质是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结合,因此在传统的古生物学专业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特别兼顾了地质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核心科学内容.相应地,在新时期的专业古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对其主干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既要引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也要注意吸收这些学科领域的一些新的知识内涵,以满足新兴“地球生物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需求.因此可以认为,调整和重新规划与地球生物学相关课程并更新其教学内容是进行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表1摘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含原北京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几个代表性阶段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上反映了各阶段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波动比较大的是九十年代以后,当地层古生物专业被撤消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采取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选择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只学习“古生物地史学”(一般为70学时),到后一年半的专业方向学习阶段再选择性地学习一些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并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入21世纪后,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简化,在专业化学习阶段通常保留的一般只有“微体古生物学”“地层学”等,但阶段性地探索新增有“化石鉴定技术”“生物地质学”“地球表层学”等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然而,这显然达不到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目的,于是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转嫁到了研究生阶段.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虽然学生可以采取补课的形式来充实基础知识,但缺乏系统性有规划的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年来古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我们认为专业古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还必须从本科教育开始,依据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当前古生物学专业化方向(地质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体制,重新规划古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古生物学课程仍是必须的,包括普通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态学地层学等,但必须增加一些地球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或者将这些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融合到本学科的其他基础课程中.鉴于课时总量的控制,除普通生物学外,其他课程可以考虑作为本专业方向的重点选修课,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古生物学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重点选修课,以使得本专业学生具备探索古生物学实践应用的基础知识.如果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在这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门科学训练,可望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好古生物学专业基础,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型古生物学人才,从而推动古生物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践进步.
4.2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地学其他专业,甚至相关的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古生物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科研教育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应用古生物学,运用古生物学知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所在领域的科研或实践活动.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针对的教育面最广,也是各界学者从业及讨论最多但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地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古生物学知识教学课程比较单一,即古生物学,或称为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学概论等,也有与地史学或地层学合在一起称为古生物地史学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等.只有少数与古生物学相近的学科专业有时还增设有其他与古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由于这些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课时上明显少于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相应的课程,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压缩其教学内容,但保持原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对于80学时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掌握8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而相应地对于40学时的非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4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当年以古生物化石作为地层年代确定的主要手段的地质工作中并未受到广泛质疑.但自20世纪后期其就受到明显的争议,也致使许多非古生物学专业同行认为古生物学在其研究中失去了作用.这不仅影响了古生物学的科学地位,而且直接影响到古生物学在实践应用中的潜能开发.由此可见,这方面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当前已不再有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极少数学校新开的古生物学专业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而在培养的后期进行古生物学专业化本科人才培养.但即使这样,接受古生物学专门教育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因此古生物学教育的主体仍是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当前针对这类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只有一门“古生物学”或“古生物地史学”,或其他变化名称的课程,也即对于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古生物学知识传授必须贯穿在这门课程中.因此说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进行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也是针对非古生物学的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其基本方案已经体现在近年出版的《古生物学》教材中(童金南和殷鸿福,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同时也修编了针对非地质类专业的《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教材(杜远生和童金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改革精神是5个“强调”,即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体系教学强调研究方法教学强调科学应用教学和强调与科学前沿和学科发展结合.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科学前沿和实践应用需求(童金南和殷鸿福,2008,2009).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尝试对于当代科学和实践中古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一次古生物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对高校古生物学教学提出一条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形势下高校的古生物学教育应该重点教会学生3个问题,即什么是古生物?古生物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研究古生物?显然这最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但前两个问题则是所有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鉴于此,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应该着重于古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古生物学应用两个方面.由此看来,进一步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要进一步缩减门类古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但要大大加强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古生物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古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4.3普及古生物学教育
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普通民众认知古生物的能力,增进社会各界各阶层对古生物学的了解,能够共同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古生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科学和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及民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造福全人类.古生物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主要借助于各种媒介和政府部门.媒介是直接向社会提供古生物学知识服务的渠道,如各种报刊杂志媒体网站展示宣传等,尤其是当前大量兴起的自然历史或古生物博物馆,前所未有地打开了向广大民众传播古生物学知识的渠道(Rebbert,2007).而政府部门则是推动科学普及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其主要贡献是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强调对古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要求;引导和支持各种专业媒介(尤其博物馆)建设并向全民开放;制定和引导实施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古生物学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行为;支持古生物学科学普及和研究工作.虽然古生物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媒介,但从事古生物学科普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仍在各古生物学教育部门,而且这类科普人才一般还必须具有比较专深的古生物学知识能力,才能比较准确地将有关古生物材料科学通俗地传播给普通民众.另一类人员是从事古生物资源保护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必须具备有初步的古生物资源鉴别以及从专业角度进行古生物资源保护的能力.由于科普媒介多种多样,化石资源丰富多彩,民众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知识需求日新月异,因此科普教育的对象千变万化,对于这类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从最专业的古生物学人才培养,到普通古生物化石管理人员的一般知识普及等,需要分层次按目标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组织,以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