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措施范文

社会治理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治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治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收入分配;垄断;超额利润

一、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及治理措施

(一)从外部性理论来看收入分配差距。新制度经济学用产权观点来阐述外部性问题,认为两类情况会导致外部性的出现:一是产权界定不清。如果产权界定足够清楚且不存在交易费用,这类外部性就可经由双方谈判来解决;二是法律禁止交易双方自愿谈判。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使用奴隶劳动制度。在使用奴隶劳动的社会,由于法律禁止了奴隶的谈判自由,奴隶的劳动报酬只能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使用奴隶的企业并没有承担奴隶劳动的全部成本。这种外部性导致奴隶与企业主在收入上有更大的差距。如果法律允许双方自由谈判,外部成本就成为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外部性内部化了。现代企业用工过程包括人员招聘、谈判、签约、培训、上岗几个阶段,在签约前,一般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劳资双方可以就工作时间、岗位、报酬进行自由协商。但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成为签约员工,这种自愿协商的原则将被行政命令原则所取代,双方转变为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员工的自由谈判权不复存在。资方为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凭借其特权把一些损害强加于员工方面,而这种强加的做法不会违背法律的规定和先前的协议。这一过程中外部性就产生了,员工没有得到劳动的全部报酬,企业也没有付出劳动的全部成本。因此,法律上对企业员工自由谈判权的禁止性规定,是企业内不同层次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看收入分配差距。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而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要在签约时预测和描述到所有的可能状况并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是不可能的,契约中总会留下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劳动合同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劳资双方在剩余权利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员工只享有有限的特定权利,而资方几乎享有全部剩余权利。这为资方合法占有剩余收入的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可能性。而剩余收入来源于企业员工的劳动,剩余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意味着员工劳动与收入的背离,员工与资方收入分配必然出现较大差异。企业经营的越成功,剩余收入越多,两者之间差距就越大。

(三)从间接定价理论看收入分配差距。间接定价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交易中的直接定价成本(即市场交易成本)。市场直接定价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变得成本高昂:交易数量过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每一组成部分缺乏详细信息;分解要素投入者贡献的困难。这意味着,通过人的专业考核来取代消费者对要素所有者的每一项活动或贡献的直接定价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这一结果导致企业的出现,此时人成为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和控制者。由于人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上没有进行市场交易,不能进行直接定价,因此,就通过人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实际所取得的剩余收入作为其投入和产出的间接价格。从间接定价理论所揭示的企业定价过程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的出现。人一方面为取得投入要素的使用权而与其它要素所有者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就整个产品与消费者讨价还价。人本身的要素投入定价则取决于产品定价与其他要素定价之间的差额,这就是企业的剩余收入。如果在这里将要素投入仅仅看作是劳动要素,那么在现代企业中,人与员工的收入分配的差距不借助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同样可以实现。换言之,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如果在国营和集体企业中存在所谓的“企业家或者中心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同样可以存在。

(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治理措施与经济效率。现代企业中,由于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契约的不完全或间接定价方式的存在,企业实际控制方能够取得相对于其他各方的占优权利,其内容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凭借这些占优权利,实际控制方可以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中取得更多的份额,由此形成企业分配中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减轻问题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限制或减少控制方的占优权利,并让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组成企业的各方之间均衡分配。具体存在多种解决方式,如,加强工会的力量,提高员工集体谈判能力,可有效减少外部性效应;对《劳动合同法》的条款进行修订,加强对员工权利的保障,并在具体签约中进一步明确关于特定权利的规定,以减少甚至消除资方所享有的剩余权利;通过国家立法,对剩余权利在企业各方之间进行强制性分配,尽量使剩余权利更为均衡和明确。

以上措施,如果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但现实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剩余权利广泛存在于各类企业组织中,很多企业甚至有意强化剩余权利的非对称分配。如,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突出剩余权利的地位,并将剩余权利由企业各方分享转移至企业特定一方或少数几方所独享。这一转变方式中所蕴含的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即消除收入差距与提高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转二、由垄断所造成的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及治理措施

(一)超额利润来源于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结构。在经济学中,利润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企业的销售收入与企业的生产费用两者之间的差额。其中生产费用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及折旧,如果两者相等,称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因为在生产费用中已经包含了生产要素的正常回报,如果存在差额,则称作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的利润与会计核算上的利润不是一个概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不可能存在超额利润,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或者技术以及人为设置的进入障碍等,企业则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收益,即超额利润。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超额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一种回报。企业家在经营中不断寻找市场机会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超出一般水平的利润。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的确不能忽视,但超额利润的出现,归根结底来自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各种形式的垄断、高额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信息的缺乏等等,没有一个因素是企业家才能的结果,恰恰相反,它们是企业家才能得以实现的前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超额利润是企业家主动承担高风险的回报。不能否认,在很多领域先进入者要承担较大的失败风险,因此获得一段时间的超额利润正是对风险的补偿,那就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从长期平均来看,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必然相互抵消,超额利润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所谓的高风险领域,持续的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是某种垄断因素造成的。

从更深层面来分析,企业超额利润的存在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垄断的必然结果,这类似土地所有者获取的绝对地租。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专用性资产,比如专利技术、专用设备、专用人力资本等,这些资产在市场交易中存在经济租金,其转化形式就是超额利润。可以将企业财产所有权分为财产控制权与财产收益权,如果将其中的收益权看作控制权的延伸,则经济租金自然归属于企业;但如果将财产控制权与财产收益权视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权利,而财产的收益并不单纯取决于企业的财产控制权,更取决于市场结构的特征,经济租金也就不必然归企业所有。

综上分析,从长期来看,企业超额利润是市场的不完善造成的。而市场的不完善或缺陷,主要表现为垄断,正是垄断所产生的高额利润导致了行业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这一结论表明: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降低企业的垄断程度,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的下降,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对企业超额利润的直接削减具有某种正当性与可能性,因为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无法控制的众多因素。因此,根治分配差距的首要措施就是打破垄断,构建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如果暂时无法打破垄断,也可以采取相应政策削减垄断者的收入。征收超额利润所得税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政策。

(二)超额利润所得税的正当性证明。超额利润所得税是指对企业超出正常利润以外的部分征收的所得税。对于超额利润所得税,可能存在两种反对意见:一是认为是对企业财产权的侵犯;二是认为会抑制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反驳第一种意见的理由是,如果将收益权认为是一种附条件的所有权,则超额利润所得税只是将原本不属于企业的一部分收入依法拿走而已。产权经济学认为财产权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从而激发有效率的经济行为。侵犯财产权的主要表现就是破坏产权的稳定,使得人们无法形成合理预期。而超额利润所得税则不会对财产权的稳定带来损害,在法律上明确的界定后,企业对未来的所得是可以清楚预测的。因此,超额利润所得税既不是对财产权的直接侵犯,也不会间接损害财产权的稳定性。

第2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深化平安__建设为主线,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重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从改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入手,进一步强化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综合治理原则。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条块结合原则,整合资源、综合施策,合力解决社会治安存在的普遍问题、难点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技支撑原则。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拓展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整合现有综治信息资源,加强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重心下移原则。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搭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任务,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20__年,科学规划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满意度和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20__年底前,平安__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关怀帮扶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体系完善。

2016年底前,平安__建设深入开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基层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集中部署开展反恐防暴工作。按照市统一部署要求,调整领导小组及成员,组建专门工作力量,配备制式武器和防暴装备,在全区车站、码头、景区、饭店、集贸市场、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武装巡逻,力争做到暴力恐怖案件“零发案”。

责任单位:公安__分局、区维稳办、区综治办,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2.严厉打击刑事违法犯罪。针对入室盗窃、扒窃拎包、“两抢”、盗窃车内财物、电信诈骗等多发性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压发案、打现行”等专项行动,毫不动摇地推进严打斗争,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进一步降低刑事犯罪发案率,提高群众安全感。

责任单位:公安__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0月底

3.净化社会治安环境。组织开展治安重点区域、复杂场所、突出问题排查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整治“黄赌毒”和打击犯罪工作,对排查出的突出治安问题整治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公安__分局、区综治办,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1月底

4.做好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积极做好全市系列重大活动、全区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重要敏感时期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单位:区综治办、区维稳办、公安__分局、区局、交警__大队、交警四方大队,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5.推进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建设。全面整合、维护原__、四方两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对全区主要干道、重点要害部位的全覆盖。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公安__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中旬

6.加快社区警务室建设。筑牢“守土有责”意识,扎实推进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按照市要求打造5个社区警务示范派出所和__个示范社区,进一步推动基层警力下沉。

责任单位:公安__分局、区综治办,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7.加强社区安全防范。推动社区安全防范分级分类治理,深入组织开展“无命案街道和无刑事案件社区”综治主题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满意度和人民群众安全感。

责任单位:区综治办、公安__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8.创新社会治安防范社会动员机制。发展壮大专业化的治安联防队伍,大力发展保安队伍、社区辅警队伍和治安志愿者、治安信息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加大社会面巡逻防控力量,提高见巡率,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规范见义勇为协会、治安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

作,增强基层治安防范能力。责任单位:区综治办、公安__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二)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9.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责任单位:公安__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0.推进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进一步整合社区民警、综治、计生、劳动等多平台资源和力量,提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水平,互联网采集流动人口信息达到采集总量60%以上。

责任单位:公安__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三)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11.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完善调处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排查调处活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员,组织开展不间断的排查活动,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调度会议,全区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局、区综治办,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2.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规范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民事审判衔接联动工作制度,推动设立驻法院(法庭)人民调解室,提高调解水平,增强工作效能。完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指导推动在各公安派出所、交警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建立联合调解室,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__分局、交警__大队、交警四方大队、区综治办,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3.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网络、人员队伍、工作制度、基础保障建设,再培育推广1-2个以资深人民调解员命名的“品牌化”调解室。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1月底

14.加强司法工作室建设。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向社区延伸,在全区各社区深化社区司法工作室建设,推进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1月底

(四)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帮扶

15.推动社区矫正机构建设。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平台,强化工作措施,完善管理服务功能。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6.强化重点人员管理措施。利用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定位系统,对重点人员实行电子定位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再犯罪率控制在0.06%以内。

责任单位:司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7.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落实社区矫正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教育帮扶、档案管理“四个规范”,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基层司法所长业务技能、心理知识培训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基层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8.深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刑释解教人员社区就业援助(安置)活动,

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内。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9.开展帮扶救助活动。联合团区委、妇联、区关工委等部门,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帮扶救助活动,解除服刑人员后顾之忧。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团区委、区妇联、区关工委,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中旬

20.开展“阳光起航”青少年爱心帮教工作。以教育矫正和帮教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关爱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

责任单位:团区委、区司法局、公安__分局、区人民检察院、区人民法院,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一)统筹社会力量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工作机制,完善社区自治功能,发挥社区培育社会协同主体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计划,安排专人负责,加大资金以及后勤保障力度,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对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加强综治队伍建设。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综治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建立完善综治干部学习培训制度,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辅导、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综治干部工作能力。

第3篇

一要把人口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人口信息管理工作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工作,也是公安机关最基础性的工作。在户籍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八条便民利民措施》,《措施》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户籍迁移“一站式”办公,简化、放宽了农村居民进城,投靠亲属,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户口迁移及新生婴儿入户登记等的审批限制,并对孤、寡、残、病、老人等特定人群实行上门服务工作制度。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强化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整合、跟踪和记录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等相关信息,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和动态,及时发现管控对象,挤压高危重点人员的活动空间。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方面:我们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综合施策、长期治理”的原则,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特殊人群的收治、挽救、保护工作。

二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撑性工作来抓。信息化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力撬杠,更是推动公安工作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自主研发建成了包括网上办案、网上办公、网上考评、网上监督、派出所工作等155个功能模块在内的延安警务综合信息平台,建成了以人口管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等16个公安业务信息系统、10个公安内部管理系统、2个技术侦察系统为主导的延安警务信息化系统,涵盖全市17个县分局和165个基层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在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成立了“大情报”信息研判中心,组建了上百人的专业情报队伍,运用公安信息化手段对重点人员进行管控。

三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性工作来抓。为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提高公安机关预防打击犯罪能力,我局党委决定在全市公安机关实施“8542”工程,即密织“八张网”,构建“五大机制”,建立“四大体系”,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同时提出了“十百千万”的具体目标任务,即:42个治安检查站、42个治安卡口和44个电子围栏,组建760支治安巡防队伍,配备7600名治安巡防人员,视频监控探头达到2万个以上。

四要把交通安全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工作来抓。交通管理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延伸和创新车管业务服务的方式方法,加大信息化科技手段的应用力度,车管信息系统与机动车检测站数据联网率达100%,实现了远程检验和核发检验标志,极大地缩减了群众审验机动车的程序和时间。在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制定了市区大环线单行方案,科学规划车辆停车点16处、车位1900余处,完善交通标线、标识80余处。针对市区渣土车扰民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交警部门对市区所有的渣土车逐一进行了建档登记,规定限时限段通行,要求各路面执勤中队应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安排进行夜间巡逻,严查渣土车交通违法行为。在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上,今年,交警部门在有条件的路段施划免费停车泊位1200多个。将部分道路两侧辅道施划780个停车泊位分配给70名残疾人管理,既解决了他们生活困难问题,又解决了残疾人缠访这一“老、大、难”顽疾。在事故处理方面,出台了《交通事故处理服务群众七项工作措施》,深化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调解制度改革,创新使用“公开、还原、调解、满意”八字工作法,利用“三维动画”还原事故形态,推行自主、人民、行政、司法“四调合一”调解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在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一次交通违法行为查处,采取“双变工作法”,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第4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进而带动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

一、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

二是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特别是,要把资源生产率、消耗降低率、回收率、循环利用率以及清洁生产工艺采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理率、生态环境保护率和修复率、生态监测系统完善度等纳入政绩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转变管理角度。一要搞好规划。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作为编制和细化“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二要明确步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三要完善产业政策。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或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四是创新管理手段。一要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诉讼制度,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制不完善的问题。二要加强准入监管。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三要加强标准监管。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四要加强回收管理。逐步推行废电子电器、废轮胎、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处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五要加强示范推广。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推动企业或行业采取自愿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六要加强宣传教育。政府要带头厉行节约、推行节能采购和利用,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五是理顺政府机构。按照“同一管理对象的同一事项只能由一个部门管理,同一性质的不同事项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机构协调处理”的原则,可考虑:将现行分散于水利、建设等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能归并,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成立能源管理机构,实行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各种再生能源的统一管理等。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生态税收体系。着眼于完善绿色节能型税种和污染控制型税种,建立生态税收体系。一是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将现行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以及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等并入资源税,并逐步将水、森林、草原乃至矿产、动物、海洋资源等纳入课税对象,最终形成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从节约石油、控制大气污染出发,必要时开征能源税。二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三是扩大消费税的课税范围。把资源消耗量大和对环境有破坏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四是建立“绿色关税”体系。对国内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半成品等资源性出口征收出口附加税;对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对国内不能生产而直接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与上述四个方面相对应,制定税收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级差调整,实现奖优罚劣。

二是完善财政体制。一要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资源节约”支出科目,主要用于资源节约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教育、政府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政府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二要对资源节约重大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三要逐步扩大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四要设立环境整治与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五要选择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如重要城市供水水源河流的上下游),进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由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从受益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上游欠发达地区,作为其保护源头水质的补偿),形成反哺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深化价格改革。一要全面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酌情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改革;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在强化成本约束、综合考虑上游水价和水资源费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二要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在现行成本补偿型电价定价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反映电力供求和促进节约用电的电价形成机制;在厂网分开的前提下,建立与发电环节适度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机制,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并逐步优化销售电价结构;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三要完善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形成天然气计划内外执行同一价格,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天然气;改进成品油价格定价方法,使国内油价更加贴近国际市场实际情况,促进企业合理用油、节约和替代石油,引导消费者购买节油型汽车。四要建立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使煤炭成本能够反映其资源成本、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以及退出、发展成本;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研究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五要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土地价格能够及时充分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

二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权利制度。一要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排他性。其基本方向是,明晰和强化资源的所有者及其各级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避免所有权主体虚设。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使用权的初级市场,严格按市场化运作,恢复资源使用权的经济激励作用。三要有序开放和完善资源产权的二级市场,解除资源产权流转的限制。比如,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明确国有水资源使用权出让、转让的一般条件和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国有水资源使用权流动;国家通过对水权市场的垄断和控制,从总体上决定和调节进行水权交易的水资源总量。四要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企业是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微观基础。企业加快改革、推进集约化经营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

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一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与资源目标、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二要确立突出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扭转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三要以成本、资金、质量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特别是,要健全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的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建立车间岗位责任制,改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此外,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培育和推广节约型消费和绿色消费。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抗挫力;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生比本科生素质偏低,心理承受能力稍差,遭遇的就业挫折情况也明显多。而站到大学生总人数一半多的高职生同样存在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等特征,其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培育高职生挫折抗挫力,可引导高职生获得长期稳定的坚毅性格和优秀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职生就业抗挫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探讨它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导致高职生产生就业挫折的因素

1.1社会因素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竞争加剧,就业政策变过去的统包分配变成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个别用人单位把学历高低作为纳人的第一关,有的用人单位无长远发展动力,不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毕业生能力的挖掘。有些大众媒体和网络渲染对大学生就业难过度夸大,使高职生就业更有惧怕畏难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不合理因素掺入,竞争的不公平等,使学生无所适从。

1.2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企业实际需求不对接,课改速度缓慢,工学结合深度不够,学生较低的实践能力,学校就业指导课程范围面窄、师资力量单薄,缺乏对学生从一入学就渗透职业理想的理念,导致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低、不能确定自身在毕业群体中的位置。很多学校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受到到办学经费的影响……等等导致学生职业错位、心理受挫。

1.3家庭因素

高职生就业心理、就业意识的形成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内容、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是最早打入学生心理的场所。有些家长从小学就替孩子想好以后的方向和出路,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性格特征;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溺爱孩子,事事不让孩子亲历亲为,高职生难以迈出第一步;多子女家庭,忽略孩子心理成长,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有的家长只是一味埋怨,并不能从根本上减低高职生就业挫折感,不能给予孩子相应的心理支持,使挫折感加剧。家庭贫困的高职毕业生除了遭遇就业挫折,还得承担经济压力等问题。

1.4个人因素

就业抗挫力是指个体在遭遇就业挫折情景时,能够经得起打击和压力而使行为和心理趋于常态的能力。现在的高职生是80、90后,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生活上困苦,甚至有的从小就养尊处优,一遇到就业挫折立刻全盘否定自我,逃避困难,拒绝参与就业竞争;不少学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自我认知,不能确定在社会中、在群体中自己的位置。选择就业单位扎堆现象严重,追逐地域和待遇,忽视企业和自己发展等;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实用性差、实践能力低;有的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不能做到活学活用,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具体要求;也有不少学生心理素质太差,求职过程中极端紧张恐慌。

2.高职生就业抗挫力提升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高职生就业挫折感的产生是主观、客观等因素共同导致的,那么高职生就业抗挫力的培育同样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综合的社会支持体系。

2.1社会层面

经济增长是就业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就业的增长,但人口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有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中国目前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所以,国家实施调整经济增长以创业就业为导向,保证就业与经济的同步增长;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创造新的增长源泉,我国的经济增长尽量转到依靠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要素上来。企业发展应以长期利益为出发点,打造一支能学习有潜力的职工队伍、在招聘人员时应更注重高职毕业生的再学习能力,等等。

2.2家庭层面

改变“过去家长做主选择孩子就业单位”为“建议就业单位,让学生结合特长、专业选择单位,根据国家行业需求确定单位”的方法。学生遇到就业挫折、焦虑不安,家长应该给予心理鼓励,站在十字路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冷静思考、独自处理。家长应更加重视人职匹配理论,必要时给他们生活的压力,在关键时刻鼓励高职生勇敢走出去。

2.3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应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高职院校应经常进行专业调研,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事业单位职工兼任学校教育教学任务。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注重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就业课程建设,尤其就业心理指导,建立学校、系部就业协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和外界联系,使学生有更多实习实训就业兼职的机会。整合资源、从一入学就有整体规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心理指导。

2.4个人层面

高职生能否全面深入的对遭遇的就业挫折进行归因,这是自我培育就业抗挫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对就业挫折认知是否成熟的标志。外界因素对高职生就业抗挫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归因指向内在的可变因素时,往往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遇到挫折是必然的,难找工作是暂时的,大学生和高职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困扰我们的挫折,一部分是现实存在的,一部分是想象出来的,而逃避抱怨、情绪低落、失去信心等情绪都得靠自己“走出来”,最终要接受现实、乐观面对、一如既往、忍耐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高职生就业抗挫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只有这些多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高速运转,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大学生挫折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1.

[2]倪嘉波.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33-134.

第6篇

要想增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管理服务体系中人力资源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提高。文章将分析管理服务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探讨其成因,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

1.1 人员数量不足。调查显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人员存在超负荷现象,实有工作人员与参保人员之比在1:500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9000,保险机构经办人员数量严重偏少,但业务量出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导致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很多工作人员要加班加点甚至带病工作,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2 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不足,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工作人员较多,约占20%,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不多,约占30%,拥有初级技术职称的约占15%。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整个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中,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职称与实际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提升工作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1.3 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关于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影响工作人员综合技能提升,制约工作水平提高。

2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制约因素的成因

2.1 思想认识不足。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工作方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社保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导致社保机构办公条件差,管理服务手段落后,职工待遇难以提高,制约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升。

2.2 工作量不断增加。随着加入社保人员数量的增多,关于社会保险管理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给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带来较大挑战。而一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应对实际工作需要,难以有效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质量。

2.3 其他方面成因。例如,管理机构的增员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模式不健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带来不利影响。

3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的应对措施

3.1 实行混合编制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保机构具有准政府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混合性质,对其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混合编制方式,也就是在公务员编制外,增加事业单位编制,双制并存。对非公务员人员,要完善技术职称评审,做好对他们的聘用工作,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工作人员。优先录用具有社保保险管理服务技能的工作人员,吸收专业技术扎实,工作技能较高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为社保机构做出更大贡献。可以给予社保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适当的灵活性,给予一定自主分配权,并加强对这笔资金的审核和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2 建立合理的动态增员机制。根据社保机构的业务量和管理工作量的增长情况,及时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测算社保工作岗位所需工作人员,计算各工作岗位所需人员数量,实现科学定岗、定量和定员,确保社保机构基本的编制人员数量。及时统计新增参加社保工作人员数量,并合理增加工作人员,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3.3 改进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模式。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履行好征收职能,并加强征收管理,征管工作完成之后,重新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可以将税务部门征收的社会保险基金划转给社保部门,相关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不变,并将这部门款项用于人力资源建设,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3.4 建立统一的法人制度。加快社保系统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法人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并对内部机构设置做出适当调整,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另外还要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征缴、操作,规范各项工作流程,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3.5 重视网络及先进管理平台应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快统一、集中、先进的管理平台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平台和管理决策平台,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还能更好应对社保保险业务量迅速增加、经办机构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等制约因素,有利于提高社保机构各项工作的执行能力、监督水平、管理水平。要认识当前社保工作的形势和实际需要,明确建设管理平台的紧迫性,从而规范各项业务操作,更好应对实际工作需要,推动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高。

3.6 健全绩效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评估,加大各项制度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专业化工作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质量提升。

第7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遵循原则;基本功能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functions

Xia ke ri•Ya sheng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Management Office, Kashi, Xinjiang 844000)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o erosion control, protection, 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 of hilly, hilly and windy and sandy area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full play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follow the principle; basic functions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水土保持的特点

2.1综合性

综合治理是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社会性

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兼顾,又有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有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

2.3公益型

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经洪水灾害,下游地区受益;维护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2.4基础性

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长期性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国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不再新增加,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也需近半个世纪。

3.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

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崩岗;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08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01

崩岗是中国南方地区分布最普遍以及危害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崩岗一词是曾绍旋先生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是一种复合型侵蚀,指山坡土体或岩石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作用下分解、崩塌和堆积的过程。崩岗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道和洪积扇等基本单元组成。依据崩岗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条形、瓢形、弧形、爪形、混合形5种类型[1,2]。根据中国水文区划,崩岗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诸流域。从地理位置来看,崩岗主要集中在南方的7个省(区),共有大、中、小型崩岗23.91万个。崩岗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占崩岗总数的45.14%,其次江西省占20.10%,其他依次为广西11.61%、福建10.88%、湖南10.81%、湖北0.99%、安徽0.47%[3]。崩岗造成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制约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的发展。崩岗侵蚀破坏土地,产生大量泥沙掩埋农田,淤塞河道、山塘、水库,冲毁房屋及农业设施,治理崩岗需要投入大量财力。近年来,有关崩岗的危害、治理以及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4-12],对提升洪积扇区受害农田的土壤质量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3-15]。本文针对目前治理崩岗的几大措施以及综合模式进行了评价与综述,旨在为研究崩岗的治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1 崩岗治理措施

1.1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根本措施,即从根本上治理崩岗的途径。其中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由于崩岗各部位的地形、土质、小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必须依据崩岗立地特点进行林草的选择配置,营造多类型的水土保持林。在崩岗治理中,按集水坡面布设防护林、沟道布设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和不同类型植物篱笆布设的要求进行设计[16,17]。对土质好的地方,尽可能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果树和其他经济林,增加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

1.2 工程措施

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防止水土流失所采用的工程措施可分为三类:即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及护岸工程[9]。

1.2.1 坡面治理工程 在集水坡面上,自上而下每隔适当距离,横坡修筑的具有一定纵坡,可以拦截、输导坡面径流的沟槽,例如竹节沟、截水沟、排水沟等设施。其作用在于改变坡长,减少地表径流流程、减免径流冲刷,拦截坡地上分散的暴雨径流,并将其输导至蓄水工程里或直接用以灌溉农田、草地和林地[18]。

1.2.2 沟道治理工程 沟道治理工程则是为抬高侵蚀基准面、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崩岗对下游危害而修筑的特定拦挡式措施,主要有谷坊和拦沙坝。谷坊措施是崩岗治理过程中应用最多最有效的工程措施,其短期内就能发挥治理效益,通过抬高侵蚀基准面,拦蓄泥沙,从而消除了崩岗侵蚀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从长期来看,谷坊措施内部不断淤积泥沙,立地条件得到改善,为植被恢复、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主要用于条形崩岗与瓢形崩岗的治理。拦沙坝则是针对危害较大的崩岗群而修筑的大型拦挡措施,其能极大地减轻崩岗对下游农田、河流水库、居民房屋、道路等的危害,主要用于混合形崩岗的治理。

1.2.3 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在崩岗治理中主要是针对发育在河溪川圳边上发展快的崩岗(多为弧形崩岗)的治理所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如挡土墙),除起到抵抗水流对河岸的掏蚀作用还能很好地稳定坡脚,为植被恢复或农业生产创造条件[20]。

1.3 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主要是针对崩岗侵蚀区上游(集水区等)已开发利用的耕地所采取的保水保土耕作措施。例如等高耕作、间作套种、垄向区田、少耕浅耕等耕作措施,其作用在于改变局部地形,提高地表粗糙度,改良地表作物结构,提高地表覆盖度,改善地表抗冲性[21-23],实现拦蓄径流、保持土壤的目的。

2 崩岗综合治理模式

由于崩岗所处的立地环境不尽相同,受地形、土质、小气候条件等立地环境因素影响,受自然、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共同制约,使得崩岗治理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共同考虑这些制约因子的利弊关系后,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按不同的主次、不同的时期进行组合来实行,将崩岗综合治理分为生态型治理模式、经济型治理模式和综合型治理模式。

2.1 生态型治理模式

生态型崩岗治理是以生物措施治理为主,辅助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看重崩岗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技术上主要采取上截、下堵、中削、内外绿化相结合,注重崩岗侵蚀区的生态改良,即植被的恢复。实践例子以江西省赣县大均生态型治理模式与福建省安溪长垄生态治理模式为典型。

2.1.1 赣县大均生态型治理模式 江西省赣县大均小流域以拦沙固土、种植植被、恢复良好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崩岗治理[24]。采取的截水措施与谷坊措施以减少径流流入崩岗,同时防止泥沙流出崩岗,制止沟底下切,并按照适地适树(草)原则大量种植速生杨树、泡桐、木荷、枫香、黄竹、胡枝子、马唐、百喜草等适应强、生长快、根系发达的植被。据统计,1998年起该流域共修筑谷坊46座,五级削坡处理,种植木荷、枫香等树种4 500余株,移摘百喜草10 000余株,黄竹100余蔸,撒播胡枝子种子50 kg,其他草子21 kg。通过治理,崩岗危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消除了泥沙危害,极大地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生态效益显著。

2.1.2 安溪长垄生态治理模式 福建省安溪长垄小流域崩岗的治理是福建省崩岗生态治理的典范。该流域采取上拦下堵中绿化的措施,拦蓄泥沙制止崩岗大量崩塌、泥沙下泄等危害,恢复流域植被三个方面当作主要目标,突出治理的生态效益。主要治理措施包括:坡面推行马尾松、大叶相思、小毛豆、石决明等乔灌草混交治理[25];沟道处种植根深性的香根草,耐掩埋的竹类如藤枝竹、绿竹、麻竹,部分套种马尾松、桉树等,同时修筑辅助工程设施有谷坊21个、拦沙坝3座,以拦蓄泥沙,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条件。调查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效果明显,坡中及上部覆盖度达到了60%,坡下则达到了80%以上,谷坊、拦沙坝均已淤满,沟内植被恢复明显,覆盖度达65%以上。整体上长垄小流域崩岗治理生态效益显著。

2.2 经济型治理模式

经济型崩岗治理是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将崩岗侵蚀区开发为工业开发用地,用于工业生产等,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一类治理方式。通常是通过高强度的削坡整平崩岗侵蚀区,开发成为适合工业开发的园区,以满足工业开发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的需求。该类治理模式多应用于交通便利、人口聚集、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周边。实践例子以江西省赣县工业开发治理模式与福建省安溪龙门工业开发治理模式为典型。

2.2.1 赣县工业开发治理模式 江西省赣县的崩岗主要分布于城市周边低矮丘陵上,通过直接用机械施工方式强行整成平地的措施,来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在整平的区域,规划好道路、排水沟、电线等,开发成适宜工业开发的园区,以引进各类企业的投资,从而带动一方经济。如赣县白鹭乡上塘崩岗群的开发式治理,通过强度削坡整平,开发出约200 hm2山地用于德宝堂生物科技研发园区的建设,总投资达3.6亿元;又如南康市龙回镇半岭村附近的崩岗群治理,通过强度整平开发成面积约为20 hm2的家具创业园区,为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优良条件。这些开发式治理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崩岗危害的问题。

2.2.2 安溪龙门工业开发治理模式 福建省安溪县龙门的崩岗发育分布较为集中,且靠近城镇的区域,通过工程整地,将土地转为工业开发用地,缓解用地紧张[26]。该镇实施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将数十个连片发育的大型晚期崩岗机械推平,共修筑拦沙坝2座保护下游农田及民房不受危害,同时新增工业用地33.2 hm2,10年来多家企业落户该工业区,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3 综合型治理模式

综合型崩岗治理则是合理搭配各类措施,以期在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实践例子以江西省赣县农业开发治理模式与福建省安溪恒美茶园开发治理模式、广西苍梧林业开发治理模式为典型。

2.3.1 赣县农业开发治理模式 对于山坡坡度较缓、坡面较长且交通较为便利的崩岗侵蚀区,可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将崩岗侵蚀区整理成反坡台地,同时搭配上截、下堵以及中间排水措施保障台地安全。台地上种植经果林,林下植草,既确保减少土壤流失又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27]。赣县白鹭乡桃溪村农民钟恩伟投资8万余元,整理了金钩形小流域20多座崩岗,开发为果园种植脐橙,总面积达3.4 hm2,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同时在崩口谷坊等措施的保障下,侵蚀区土壤流失现象得到很好控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3.2 安溪恒美茶园开发治理模式 安溪恒美小流域崩岗侵蚀非常严重,共有153处崩岗,崩岗连接成片形成沟壑纵横的“蜡烛山”。该流域实施了全面规划,对支离破碎、土柱林立山体实施强度削坡,平整成梯级台地种上茶叶,并配套排谷坊、拦沙坝、水沟、蓄水池等措施,填土引水,种植茶树和经济作物,养殖生猪,形成“猪-沼气-茶-林-果”立体种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现今约8 hm2生态茶园,饲养 6 000头左右生猪以及少量鸡、鸭、兔,年产值达1 100万余元。既解决了崩岗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还拉动了一方经济。

2.3.3 苍梧林业开发治理模式 广西苍梧的隆兴小流域及鸡颈河小流域的崩岗综合治理采取“上拦排,下堵截,中间削,槽中引、林草封”的治理办法,大量修筑截流排水沟、谷坊等措施,种植松树、油桐、桉树、木荷等具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并复耕了原来由于崩岗危害的29.3 hm2农田。近年来苍梧县还大力推广种植速生桉,老百姓种植积极性非常高,林业开发治理进度很快。这样,既制止了崩岗继续侵蚀产生危害,恢复了侵蚀区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4 崩岗治理模式实施对策

通过对调查各地各样的崩岗治理模式,针对目前崩岗治理的地区实际、社会发展需要、法制建设需要及集资形式等提出了崩岗治理模式实施对策[28-30]。

2.4.1 科学选择崩岗治理方案,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崩岗治理模式 南方各省(区)崩岗侵蚀特点、发育规律及治理要求等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个地区的崩岗实施治理规划的时候宜综合考虑地区差异,科学选取不同治理方案,区别对待治理,推广适宜各地方发展的崩岗治理的措施与方法,实现各地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

2.4.2 借助媒体宣传与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民崩岗预防与治理意识 在崩岗易发区与发生严重区,当地政府宜宣传崩岗预防和治理相关知识[31]。合理开发利用土地,鼓励植树造林、建造排水工程。加强崩岗教育,将崩岗的预防与治理作为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宣传与学习。定期组织治理预防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2.4.3 完善崩岗治理法律法规,促进法制化崩岗治理模式的应用 随着法制建设的需求,目前关于水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如《水土保持法》自1991年颁布以来,在2010年因发展需求做了第一次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崩岗预防、治理及监督都有法可依,崩岗治理法制化的实现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改良,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生态型崩岗治理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并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使得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良,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恢复,人类活动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例如赣县大均生态型治理模式。经济型崩岗治理是在交通条件好、人口密度较大、植被覆盖度低、生态调节能力较弱的崩岗侵蚀区进行高强度的削坡整平,建立适合工业开发的园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赣县工业开发治理模式。综合型崩岗治理是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采用各类水保措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治理区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同时还能有产出,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例如赣县农业开发治理模式。

生态型治理、经济型治理和综合型治理三大模式均能有效治理崩岗,产生很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值得南方各个崩岗分布的省(区)推广。在崩岗治理模式的应用中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崩岗治理方案,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崩岗治理模式;借助当地媒体宣传与进行人文教育,使当地人民形成崩岗预防与治理意识;根据法制建设的需求,完善崩岗治理法律法规,促进法制化崩岗治理模式。结合这些对策选择实施崩岗治理模式可使得崩岗的治理更加彻底,使其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双喜,桂惠中,丁树文.中国南方崩岗空间分布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1):83-86.

[2] 梁 音,宁堆虎,潘贤章,等.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2009(1):31-34.

[3] 冯明汉,廖纯艳,李双喜,等.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现状调查[J].人民长江,2009,40(8):66-68.

[4] 林敬兰,陈志明,黄炎和,等.安溪县崩岗侵蚀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6):63-68.

[5] 刘瑞华.华南地区崩岗侵蚀灾害及其防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31(4):54-57.

[6] 吕联合.福建省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防治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23(4):47-49.

[7] 牛德奎.赣南山地丘陵区崩岗侵蚀阶段发育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12(1):29-36.

[8] 阮伏水.福建崩岗沟侵蚀机理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S1):24-31.

[9] 阮伏水.福建省崩岗侵蚀与治理模式探讨[J].山地学报,2003, 21(6):675-680.

[10] 肖胜生,杨 洁,方少文,等.南方红壤丘陵崩岗不同防治模式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1):18-22.

[11] 施悦忠.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成因与治理措施探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20(2):35-37.

[12] 史德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崩岗侵蚀的剖析[J].水土保持通报,1984(3):32-37.

[13] 邓羽松,丁树文,蔡崇法,等.鄂东南崩岗洪积扇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50-4857.

[14] 龙 莉,丁树文,蔡崇法,等.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对农田的危害及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2013(12):24-26.

[15] 邓羽松,丁树文,梁传平,等.安溪崩岗洪积扇不同培肥方式的土壤理化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168-171.

[16] 张汉松,钟鸣辉.南方红壤区不同类型植物篱治理崩岗效益研究[J].水电与新能源,2013(4):75-78.

[17] 蔡丽平,刘明新,侯晓龙,等.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1(4):524-528.

[18] 谢小康,范国雄.广东五华乌陂河流域崩岗发育规律及其治理――以迎龙山为例[J].山地学报,2010,28(3):294-300.

[19] 巫南祥.梅县崩岗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1(1):24-26.

[20] 姚庆元,钟五常.江西赣南花岗岩地区的崩岗及其治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6(1):61-77.

[21] 梁心蓝,赵龙山,吴 佳,等.模拟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和雨强对地表糙度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40-4849.

[22] 王晓燕,高焕文,李洪文,等.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地表径流与土壤水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66-69.

[23] 柴 宇,魏永霞,张宝丽,等.坡耕地治理措施及其组合对水土环境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15(1):177-182.

[24] 李小林.赣南崩岗治理模式探讨[J].江西水利科技,2012,38(3):166-168.

[25] 侯晓龙,刘明新,蔡丽平,等.安溪崩岗侵蚀区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与恢复效果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22(1):5-10.

[26] 林桂志.福建省安溪县崩岗侵蚀“重塑地貌”强度开发性综合治理初探[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23(2):41-42.

[27] 白 俞,熊平生,谢世友,等.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生态退化及其修复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57-58.

[28]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29] 尹昌斌,唐华俊,周 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第9篇

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当前所有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都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矿山开采职工以及矿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所以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首先就需要有效地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采作业诱发产生各种不同地质灾害的危害,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我国多数矿山的地质环境破坏的显著特点、危害方式、分布条件以及危害程度,需要抓住环境治理的重点以及关键环节,争取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能够采取科学地拦、排、护、整、填、植等相关重要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对该矿山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在实践中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还需要争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需要能够区别出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危害和治理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和综合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需要依据当地的资金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污染轻重缓急,同时能够分期、分阶段地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4.矿山开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对于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只有首先将工程治理措施和环境生物保护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目标。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各种工程中,只要配置科学、合理,就能够彻底根治地质环境灾害。但是其中的缺点是投资范围过大,然而当前的生物措施恰好能够弥补环境工程治理措施的显著缺点,并且其投资范围相对比较小,能够有效地改善矿山周边的小气候特点,最终使其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中。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的有效措施

1.采空区和矿山的地面沉陷问题治理

矿山地下采空区以及矿山疏干排水最终导致的地面沉陷、造成地裂缝问题,因为疏干排放地下水,最终将会改变其地下水流的原本自然渗流、地下水径流条件,因此水浮力逐渐消失,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也会使充填物逐渐流失掉,继而发展形成地质空洞,在矿山内部真空吸蚀力以及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也可能会造成矿山塌陷。对矿山内部采空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其地表残余沉陷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的方法有4种:(1)矿山内部全部需要充填采空区内部的支撑覆岩,以最终能够彻底消除矿山的地基沉陷隐患。(2)矿山局部支撑覆岩或者是地面构筑物,需要减小其采空区空间的实际跨度,进一步防止出现顶板垮落的问题。现阶段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以及大直径钻孔桩柱或者是直接运用桩基法等。(3)矿山注浆加固以及强化矿山内部采空区围岩的结构,能够充填采动覆岩的断裂带以及弯曲带岩的土体离层以及裂缝,使之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刚度比较大、整体性能比较好的岩板支撑结构,使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抵抗矿山老采空区塌陷进一步向上发展的问题,使矿山开采区地表只会产生比较均衡的沉陷问题,以确保矿山开采区地表构筑物的安全性。(4)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矿山自身释放老采空区的内部沉降潜力法,在矿山采空区地表并未利用之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加速其矿山老采空区的活化以及覆岩沉陷速度,有效消除对矿山地表安全有比较大威胁的地下空洞结构。

2.矿山大量开采后泥石流的治理

矿山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将会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大量松散固体杂质,可能会造成矿山结构的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开采矿山自身矿产资源以及修筑开采运输道路,这些均会对矿山的植被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因此,切坡不合理、废矿井陷落而引起的矿山地表崩塌等要素还可使沟内的土量急剧增加,使矿山地面的径流系数显著增加,洪峰流量也会随之增加,进入到雨季后,在地表山洪冲刷作用下,矿山表面大量的松散物质由雨水的浸润饱和液化之后而造成的过度充水而发生下滑,便形成了泥石流灾害。此种泥石流灾害也就被称为矿山泥石流灾害。在这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应当在整体泥石流发生流域内,运用蓄水、拦土、拦水、排导以及造林等多种治理和防治措施,其上游宜采用蓄水以及引水隧洞等治理和预防措施,将其上游的清水水流科学引走,使该水流和松散堆积体能够脱离接触,以更好地避免泥石流灾害的真正形成;并且还可以修建拦挡坝,以拦截住形成泥石流体杂质的来源。在泥石流的中游,能够采用挡土墙结构或是土钉墙等防治措施,从而才能够防止泥石流体对于矿山表面道路农田以及房屋建筑的破坏力度。

3.尾矿的化学污染的治理

矿山中的废石、废土以及矸石固体废弃物被大量堆放,侵占了大量的矿山土地资源,最终将会造成矿山污染水土体被化工、黑色金属矿物质污染,其中尾矿总量要占到矿石总量的50%~80%。对于矿山中尾矿的综合运用和开采,第一就是矿山尾矿的能源利用与开发。事实上,尾矿作为一种高质量原料、材料已经得到一些颇为实际的利用。尾矿材料能够用作建筑工程材料,但把尾矿材料作为建筑施工材料时,还需要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虑,因此要对尾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与分析,查看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着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运用尾矿作为矿山开采井下充填的作业材料,现阶段已经取得非常成功的作业经验,当前很多矿山开采都在应用。这导致矿山中尾矿资源的利用范围以及开采率大大地提高,这样就能够减少尾矿资源的堆存数量,同时又能够将尾矿这一宝贵的资源保存于地下,以便于今后重新进行开采和利用。

4.放射性矿山的环境治理

矿山中坑(井)口治理宜采用封堵坑口的措施,切断其污染源,使其可以更好地恢复矿山坑口原貌,抑制其中放射性物质向矿山周围的大气扩散;并且还需要杜绝污水外流的现象,这样就能够防止矿山附近人、畜误入以及地表水流入。对于其中的废石(渣)堆场还可以砌筑挡墙结构、排水沟结构进行稳定化、安全化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废石发生下滑、流失,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目标;治理措施;治理效益;效益链;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自从这以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退耕还草还林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效益的显著程度还停留在定性阶段,也就是其定量化描述模型还未形成。到目前为此,关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面的探讨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效益的类型、治理措施类型与治理目标的关系、效益评价与指标等都未得到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形成对水土效益评价的新认识,这对水土保持效益不仅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效益的探讨

1.1水土流失治理效益

我国标准的水土保持效益计算方法将水土保持效益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基础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现实中常常把基础效益归属于生态效益,因此,在现实中这四大效益常被称为三大效益,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理论上看对于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概念有很清晰的认识,但在实践中,如效益计算或者是效益评估时则会发现对这三大效益的概念的认识并非很清晰,特别是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概念本身就很含糊,很难用一个简单明确的指标来表达其内涵,如从“减轻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这两个方面来反映社会效益。但这两个方面的概念十分含糊,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计算社会效益也很困难,也就是关于水土保持与“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还难以量化。此外,生态效益中包含着“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这两方面的改善会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改善,也就是说,如果生态环境改善了,那自然灾害有可能会减少,社会也有可能会进步;已有的研究中,对社会效益方面评价都无一例外的采用定性描述或者将其归属于经济和生态效益。正因为这样,本研究认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较完整地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的整体效益,没有必要突出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的生态和经济两大效益是效益系统的高度概括,这是不可否认的,倘若把它细分的话,它将会是一个复杂的效益链。而效益的多重性、延伸性、交叉性和利弊二重性是效益链基本特点的反映。如果从效益发生的地区来考虑,则可分为异地效益和当地效益,从效益关系出发会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从效益反映的形式出发分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效益性质,则分为负效益和正效益。总而言之,水土保持效益可以延伸到地、生、气和水这四大圈层中。

1.2治理模式

笔者认为治理模式就是治理措施的配置模式。由于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非常复杂,因此,各个地区的水土保持的最终目的都不一样,所以,如何有效的配置水土治理措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保持的目的都会影响水土治理措施配置的复杂性。关于水土流失如何治理,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是有效的,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否有共同的治理模式,这些都是理论上即将讨论的。如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关于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是有效的也讨论了几十年,直到现在也只是纲领性的、高度概括的模式,如把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把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等。在此种情况下,再结合各个区域的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目标,提出有地域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而不只是纲领性的、概括性的治理模式。

2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与指标

2.1评价原则

鉴于水土保持效益本身特点的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利益互动性,那就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原则来对这样复杂的效益链进行评价,通过检索目前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各种文献,并对文献中提出的各种评价原则进行概括,可知这些原则大多类似,基本相同,并且都有全和多等特点。

在建立水土保持评价效益之前要对复杂的效益链是否可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全面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能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就可以了。那要怎样做到科学化以及量化,这就需要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评价原则。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两条既简单又易操作的评价原则。

2.1主效益原则上文已经提到水土保持效益是一个复杂的效益链,因此,本研究所倡导的评价原则是将复杂的效益链简单,通过简单化,评价原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还能反映出水土保持措施的整体性效益,本原则的缺点是对于下游效益为给予考虑。

2.2评价指标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往往是通过指标实现的,而且评价指标的选择会影响到评价的结果。在前人的研究中,有很多人已经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都大多存在一个问题,即指标的选择缺乏依据、针对性,且层次以及内涵不清晰,较模糊,难以量化,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可操作性不强。

评价指标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在选择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因此,本研究建议根据上述的主效益原则和评价原则来选取指标,具体指标为林草覆盖率、土地产出增加值、减水、减草等思想指标。

3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效益与治理目标的关系

3.1治理效益与治理目标

水土治理的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土地的生态功能。要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它的生态功能就要要求增加经济林的面积,减少生态林的种植面积。而治理效益直接会影响到土地生态功能的提高和土地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治理效益会影响到水土治理的目标。

3.2治理措施与目标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选择首先取决于自然条件,在考虑自然条件的情况下,采取何种治理措施还要考虑治理目标。由此可见,治理措施的选择是受到治理目标的影响的。

4.结束语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有延伸性、交叉性、利弊二重性以及多重性等特点,它是一个复杂效益链。要对这样复杂的水土保持效益链进行评价,首先要先确立效益评价的主效益原则和可量化的直接效益原则,在确定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治理目标选择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指标,指标要层次清晰,内涵清晰,要能很好的反映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内涵。在确定了指标后,就要制定具体的评价模式,根据措施的特点以及水土治理效益的评价经验不断反思来完善评价效益的模式,使水土保持的效益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最主要的是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不是去追求其的社会效益的评价。这样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玲玲,王云章,王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土壤与环境. 2002(3): 274- 278.

第11篇

[关键词]库区;农业;保护性耕作

中图分类号:S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二期项目包含内乡县寺沟项目区和内乡县泰山庙项目区,共涉及内乡县桃溪镇、乍岖乡、师岗镇和瓦亭镇等4个乡镇,总面积为261.48km2,水土流失面积为98.76km2,其中寺沟项目区面积为125.15km2,水土流失面积为42.18km2;泰山庙项目区面积为138.17km2,水土流失面积为56.29km2。寺沟项目区包括寺河小流域、官路沟小流域和温家堰小流域共3条小流域,泰山庙项目区包括白杨小流域、张集小流域、油坊沟小流域和温岗小流域共4条小流域。结合内乡县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选定在寺沟项目区的寺河小流域、官路沟小流域和温家堰小流域内实施。

内乡县寺沟项目区位于内乡县城西部,地处东经111°34-111°42’,北纬32°56’-33°05’,项目区总面积125.15km2,涉及内乡县的桃溪镇、乍岖乡和师岗镇共3个乡镇、16个行政村,项目区总人口32136人,其中农业人口32136人,农业劳动力18982人,农业人口密度26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左右。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为1833元。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18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4.45%。寺沟项目区总面积125.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2.18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4.45%。内乡县寺沟项目区2012年度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3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53.76hm2,生态修复面积1999.24hm2。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坡面工程措施工程:坡改果梯168.81hm2,坡面水系工程有蓄水池32口,沉沙池32口,土质排灌沟渠8.89km,田间道路8.89km;水土保持林草工程:荒山造生态林184.95hm2,植物护埂130.86km;沟道防护工程:拦沙坝1座;谷坊10座;提灌站1座。封禁治理工程:疏林补植7497515株,设置封禁标牌21个,封禁碑3座,网围栏9.87km。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内乡县寺沟项目区2012年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23.53km2。

寺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313.59hm2,2012年度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后,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8.45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的49%提高到8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缓洪减沙效益明显,蓄水效率达到30%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0%以上。

官路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726.79 hm2,2012年度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后,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79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的21.5%提高到100%,土地利用率由现状的80.36%提高到93%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缓洪减沙效益明显,蓄水效率达到30%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0%以上。

温家堰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177.56 hm2,2012年度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后,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76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的33.3%提高到37%,蓄水效率达到30%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0%以上。

2012年度寺河项目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3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53.76hm2,封禁治理面积1999.24hm2。主要建设内容如下:坡改果梯168.81hm2,蓄水池32口,沉沙池32口,土质排灌沟渠8.89km,田间道路8.89km,荒山造生态林184.95hm2,植物护埂130.86km(不计算面积);沟道防护工程:新修拦沙坝1座,谷坊10座,提灌站1座。封禁治理工程:疏林补植749715株,设置封禁标牌21个,封禁碑3座,网围栏9.87km。

其中:寺河小流域2012年度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8.45hm2,其中荒山造水保林38.14hm2,修拦沙坝1座;封禁治理面积1150.31hm2,疏林补植431366株,建设封禁标牌12个,封禁碑1座,网围栏5.75km。官路沟小流域2012年度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79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15.62hm2,包括坡改梯168.81hm2,坡面水系工程有蓄水池32口,沉沙池32口,土质排灌沟渠8.89km,田间道路8.89km,修提灌站1座,干砌石谷坊10座;荒山造水保林(点油桐)146.81hm2,植物护埂130.86km(不计算面积);封禁治理面积411.17hm2,疏林补植154189株,建设封禁标牌4个,封禁碑1座,网围栏2.05km。温家堰小流域2012年度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76hm2,全部为封禁治理工程,疏林补植164160株,建设封禁标牌5个,封禁碑1座,网围栏2.07km。

针对项目区小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成因、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特征,在小流域治理布局上,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相结合,水保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相配套,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兼顾的原则,沟坡兼治,乔灌草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措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水平梯田根据当地地形、土质等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对基本农田提出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兴修水平梯田的地点、范围、规模和标准,具体设计梯田地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设计是在小流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多年来该地区进行的水土保持造林经验,以立地条件类型为依据,考虑各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异性,结合现有栽培水平和运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区梯田、坡面治理、沟道治理等治理措施的土方工程由工程承包方组织实施,并按项目管理要求签订施工合同。

第1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项目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4-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实施,要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地质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治理工作。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效率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够维护国家的社会财产,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而,我国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地加大对此项目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持。

2现阶段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其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未能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没有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工作,并未能够进行有效的勘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理工作计划,在工程监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二,未能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体系,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还不够透明,缺乏公开性。

第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以致于治理工作的风险过大,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理工作。

3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3.1设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管理,要使其工作具有透明性,所有的工作行为都应当被监督,要在社会人民群众的眼前记录操作的全过程,以此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行为,严格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所规定的内容来执行相关任务。为此,则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通过此机构的成立来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的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发挥结构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使其能够明确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招投标程序。鉴于这种状况,建立健全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能够使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更有保障,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增强地质灾害治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壮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拥有较好的信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排除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由相关领导进行决策,明确各级别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通过制定集体会商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监察工作,处理好治理工作现场的工作,采用全新的工程技术。在有需要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工程勘察工作,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作用,排除一系列的干扰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其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监督。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监督体系,以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有效性。

3.3设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效益要求我们在最小的风险成本中获得最大的保障和收益,设立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有利于降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确保整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目标统一,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使其治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要充分发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作用,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质量。

4结束语

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管理,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就应当突破传统治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庄晓洪,尹劲娥.浅谈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2]刘源泉.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瓶颈--以铜仁为例[J].速读(上旬),2014,(6):323-324.

第13篇

一、社会治安综治维稳基础工作(标准分30分,自评分30分)

1、我局领导重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工作列为我局议事日程,年初召开职工会及安排综合治理维稳工作,将综合治理维稳工作与我局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总结。及时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并报送局综合治理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标准分10分,自评分10分)

2、在《*县旅游局综合治理维稳工作方案》中成立宗旨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并指派专人负责综治工作信息员。负责本局的综合治理维稳基础工作。(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3、积极参加“先进平安单位”活动,做到有领导机构、实施方案、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并按照政法委、综治委要求完成争创任务。(标准分6分,自评分6分)

4、重视综治维稳及平安创建工作,年内召开2次维稳及平安创建有关的会议。(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5、落实本单位开展综治维稳工作所需要经费;按照规定筹措群防群治经费,并于2009年底上交县综治办。(标准分7分,自评分7分)

二、社会治安综治维稳工作措施(标准分50分,自评分50分)

1、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的原则,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标准分10分,自评分10分)

2、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及时化解于基层,化解于内部,消除于初始阶段。对重大问题实现领导包案、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努力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标准分8分,自评分8分)

3、认真开展综治各项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综治档案规范,信息报送准确及时,特别是重大案(事)件在1小时内报送(传真)局综治办,否则不得参加年终评奖。(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4、加强综治宣传工作,结合部门和单位实际开展好综治宣传月活动,有安排、有总结、有特色。(标准分2分,自评分2分)

5、加强我局治安防范和、消防、禁赌、禁毒等专项工作。加大对干部职工的管理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工作力度,单位内部不出现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单位职工遵纪守法,

无职工参与赌博、吸扎等违法犯罪现象。同事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责任追究,落实整改措施。(标准分10分,自评分10分)

6、积极参加县综治委召开的会议,及时组织职工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积极参与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县综治委安排部署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第14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前言

**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二、小流域概况

**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三、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四、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第15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