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城市规划范文

经济城市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城市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城市规划

第1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城市;规划

1. “生态经济”概念与相关研究

“生态经济”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尔丁(Kenneth Boulding, 1966)出版《一门新的学科―生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中,生态经济协调的核目的在于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上。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将进一步要求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城市”与在目前社会界流行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当前在探讨“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时,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形式。相对来说,生态经济城市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

生态经济城市规划,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协调”为规划原则,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态经济规划技术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目前,城市规划已从基于解决具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常规规划路径如彼得.卡尔索(Peter Calthorpe,1993)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TOD)和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Andres Danny& Elizabeth Plater, 2001)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发展为“一体化规划发展模式”,如集能源、交通、水、固体废物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哈默比湖城(RonaldWennersten,2007)。

2. 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

湖南最大河流湘江,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孕育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自古以来,湘江就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国家经济战略向内陆中部转移之后,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湘江经济走廊势必逐渐发展壮大。湘江作为湖南沿江带城市群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滨水景观,同时,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基底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措施

2.2.1总体规划策略

我们把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定位为湘潭的城市名片,文化之源、生活之乐、休闲之所、生态之谷。其总体规划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1结构规划

形成“生活居中,产业两头”“商贸入城,休闲临江”“拥抱湘江,江城联动”圈层发展,梯度推进,江城共生的整体发展结构圈层发展:区域空间发展以湘潭城区为核心,向南向北,圈层发展;商业商贸旅游为中心,居住向外,产业两头;绿地东西向楔入分隔,层次分明。

梯度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为沿江至城市内部,东西向梯度推进,沿江以服务休闲,生态绿化休闲为主,商贸入城,工业外拓。江城联动:沿江产业功能,与城市广大腹地产业功能共生共融共进,空间格局透江透绿,绿脉通江。最终形成,内外衔接,有主有辅,绿蓝相间的和谐城市蓝图。

2.2.1.2功能规划

坚持腹地与沿江统一策划的原则,加强城市功能的延续性,共生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兼顾的原则,积极保护滨江岸线的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岸线利用的条块分割,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增加生活岸线和中央商务岸线长度,增加滨江公共空间。对重点地段编制相应的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加以落实。

2.2.2详细规划策略

2.2.2.1道路结构规划

①两纵十横:跨湘江的10处城市道路桥梁以及沿岸的滨江大道构成湘潭湘江经济带的核心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城市主要道路,过江桥梁与城市铁路站场,城市快速路的联系,将外部交通利用最大化,建立起城市快速交通系统。②增加雨湖大桥:在一桥与三桥之间增加一座桥梁(雨湖大桥),疏解一桥交通压力,连通旧城旅游区、火车站和新城行政中心区。远期预留壶山过江隧道位置。③沿江大道分段控制:九华片区沿江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50-60米宽,车行道为双向8车道;万楼片区到一桥,沿江大道控制红线40米宽,双向6车道;湘江三桥至望衡亭东侧附近道路控制红线为30米宽,双向4车道。

2.2.2.2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区域整体公共设施布置原则为:商贸入城,休闲临江。由现在的“双城记”走向“复合中心”将人流量大、商贸性强的商业活动布置在远离江边用地条件更适合的中心区域,而休闲、文化、娱乐生态等优雅闲逸的活动沿江布置,打造诗意湘江的生活。湘潭的城市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由两岸“双城”式的分离发展,走向以文化休闲为中心的复合式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湘潭市的核心区,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公共设施系统:一主:河东河西复合中心,城市的主中心;三副:万搂、板塘城市副中心;九华滨江新城副中心易俗河新城副中心。同时,在各社区的中心规划相应的商业公共设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

2.2.2.3生态绿地系统

湘江要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生态基础是前提条件,生态安全,尤其是水生态安全。重点防治水污染,在湘江综合水利枢纽建设后,由于水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沿江截污管网,将污水排放至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湘江生态带是区域生态的核心,在确保湘江水生态的基础上以间隔渗透绿地的形式楔入两岸,将生态“带”延伸为生态“网”构建更全面的生态绿化体系。结合长株潭绿心的背景山体,形成外有群山环抱,内有碧水蜿蜒的依山傍水,交织渗透的生态网络体系,也是“山水湖南、诗意湘江”的基本保障。

2.2.2.4滨水岸线规划

1)景观规划:以自然柔性植被缓坡岸线为主,以人工块石驳岸为辅,局部点缀人工亲水平台硬质岸线,同时充分利用湿地本身自净功能,过滤水中杂质。水域种植莲藕、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并养殖一定数量的水生动物(鱼类),将自然景观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争取获得双丰收。

2)功能规划:根据功能规划,沿湘江由北往南,功能带组合依次为九华北段生态公共岸线、九华金沙滩开放岸线、昭山自然岸线、九华生产岸线、易家湾生态岸线等18段滨江岸线。

2.2.2.5防洪排涝规划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季节性较强,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结合道路以及排水管道的走向。43米以上区域的排水直接排入湘江,43米以下区域的就近排入河道水体,日常直接排入湘江,洪水期由排渍站排出。

为确保防汛安全。拟建的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将会起到调蓄作用,减少湘江水患的发生。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降低洪水爆发的机率。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087-02

1、前言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锁定效应,城市规划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本身在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低碳技术应用,同时还是统筹各项低碳技术、产品和政策应用的空间平台。本文主要从交通模式、用地模式、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问题。

2、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2.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一贮存一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2.2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

2.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优点: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2.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3.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减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减少上一阶段的延误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的经济和物质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3.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

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

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该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4、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自行车)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委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5、绿地系统规划

5.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规划格局。

5.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粱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5.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

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进氧气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10m2树林面积或2-5m2草坪面积,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138%,可以推算出: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18.12m2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6、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7、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墓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8、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机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4.

[2]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80―184.

第3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循环经济;小区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在的科学技术、经济在不断的进步,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那么我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个理念,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构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中,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各国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构建也在朝着生态城市这一方向靠拢,不断的发挥着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作用。时间在不断推移,体现出了城市规划和循环经济见得密切关系,所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小区域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循环经济的理论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就是应用生态规律知道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这样的反馈流程,特征就是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在这个经济循环中,所有能源、物质都能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从而就会将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2实现原则

循环经济的实现原则就是3R,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而这些原则排列的顺序是有科学依据的。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其目的是降低消费流程、进入生产的无质量。再利用原则是过程,其目的是延长服务、产品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其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得资源化,从而降低最终的处理量。在处理废物时,其优先顺序就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就是首先在输入端考虑到节省资源,从而提高生产产品对于资源的使用率,减少、预防废物产生,然后就是源头不鞥减少的污染物、旧物。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让其能够回归于经济循环当中,如果回收利用、避免产生都没有实现,那么就要对这些废弃物无害处理。

二 城市规划和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受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

小区域城市规划对于循环经济有较大影响,有效的城市规划会帮助循环经济发展,那么不合理的规划就会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不合理循环经济阻碍循环经济的作用是:城市规划属于预测性科学,因此城市规划就不能对最终规划结果预测的十分准确,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受到了城市发展环境的制约。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很快,但是所出现的不合理城市规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有些城市只片面的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条件,这样也就超过了发展阶段的城区面积、经济、人口指标;有些城市的布局构造并不合理,和相邻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够协调;还有很多大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了中心区,这样也就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问题。这些不合理城市规划结果是与循环经济理念、原则背道而驰的,从而也就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让城市发展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2循环对于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方面

(1)生态工业园规划

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于生态工业园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生态工业园所根据的就是工业园设计、循环经济理论所形成的新型工业组织,这也是生态工业所汇集的场所。有关调查曾经显示,消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废料,有60%以上都是可循环利用的,那么在规划工业园的时候,要要运用循环经济再循环、再使用原则来对筛选入园门类,根据流线组织的工业布局把原料、产出有关联的工业放在同一园区,从而让这个区域能够相互依存,然后加以利用垃圾、废料,建设出生态工业园模型。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生态工业园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像是在上海开幕的铜业展就能促进生态铜业的发展。

(2)生态能源规划

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考虑到所进行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用能源这一方面,像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这就都是不能循环使用的能源,一方面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方面这些能源都是自然资源、不能再生,这样也就会导致出现能源危机。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清洁型能源、节约型能源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就要表现出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去规划能源使用,在最小程度消耗原料下来完成最大化能源生产,所以在规划城市的时候,最好可以使用风能发电、潮能发电、水力发电,尽量降低火电开发。同时也要强调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比如说我国可用循环使用原则和自然条件来大力发展潮能。风力能源、水电,这样布置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实现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充分应用沼气来代替日常能源,这不只让废弃物排放有了很大减少,也再循环使用了废弃物,城市能源规划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正在朝着生态能源方面蓬勃发展。

(3)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是基础设施、居民家庭、社会服务、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要规划社区建设,建立起热循环、小区水、节能节水、垃圾分类这一生态型的社区。在小区内要倡导人们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说用洗澡水来洗衣服,用淘米水来浇花,用洗菜水来洗碗,用洗脸水冲厕所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也要进行分类,在小区垃圾堆放处设置出回收点,从而让居民方便处理垃圾,像是可回收垃圾就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废弃电池等。

总结:

城市规划与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用矛盾、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如何,充分的将循环经济运用在城市规划中,从而让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0(05)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ABSTRACT:Networkcharacterconsistsinurbanlandscape.Forplannersorarchitects,thethoughtoflandscapedeignshouldnotbelinearorunilateralbutbeofnetworkcharacterofurbanlandscapebecomprehendedbetter,andcanthehighlinked,symmetrical,multi-level,wellflexible,multi-style,sustainableandgraduallyconsummatedurbanlandscapenetworkbecreated.

KEYWORDS:urbanlandscape,landscapenetwork,plan&design,networkthought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奇K.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韦湘民,罗小未,雷翔。热带滨海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景观园林也随之经历着由简单粗糙到专业精致的转变过程,而这一专业名词也渐被更多的城市人所熟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对原场所缺乏理性的分析,对项目的实际情况缺乏总体考虑、不能根据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配置植物,不考虑使用的人群和投资的价格等因素,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很难让人满意。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坚持科学、务实、理性的原则,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能只流于表面、只追求形式、必须要重视细节。文章探讨了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水平,创造出最佳的景观效果。

1城市园林概念

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

从宏观而言,可用隔离绿地加以分隔,若用地定性为隔离绿地,则因不许侵占绿地而将保证隔离功能的实现,大片绿地,甚至一条绿带,都具有这种隔离作用。从微观而言,绿地植物能有效地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调剂过于平滞和呆板的建筑线条、人工形体、质感、色彩和气氛。从理论上讲是“以素耀艳”。

2园林规划设计考虑因素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提高国林绿化的艺术品味。高品昧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应考虑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园林规划景观设计方法

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

3.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就是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各种植物创造出优美舒适的植物景观,这些植物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一起构成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对良性生态的需求。

3.1.1植物景观带来精神审美

植物景观是园林设计的中心,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是最终评价园林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植物是自然景观的标示性元素,同时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它们在不同的时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色泽,可以带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每个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还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在充分认识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的,因此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不仅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还可以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塑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自然环境,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3.1.2植物景观三大功能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创造景观空间,建造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合理运用,可以建造出形态各异、有着极高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与其他各类景观比起来,其有着更大的生态学价值,它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改变园林中的小气候,给人们以舒适、惬意的感受。观赏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3.2建设生态景观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问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闻林没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

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徽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第6篇

关键词:特色园林景观;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环境

正文:

1前言

随着社会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渐步入小康阶段,对生活追求也有所提升,因此,对城市生态空间的利用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人们偏爱中国特色园林的程度,应当要求园林与规划行业的人才相结合,在城市规划的进程里,充分尊重园林景观的自然属性,将其融入到城市化的各个阶段里,结合城市规划中的轴线设计、空间设计、绿地系统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以此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塑造,实现所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必要性

2.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是城市景观塑造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能够净化城市空气,将汽车尾气、废气排放对人体的损伤尽可能的降低。另一方面,也能够隔绝噪音对城市中人居生活的干扰。因此,城市规划中增设特色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游客的旅游都有显著的改善。

2.2形成地方城市特色

虽然大多数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了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性,但是在绿化过程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中国风现象,在滨河景观的设计中只是增设小亭子或者古典形式的长廊,或者在局部融入欧式园林的风格特征,既没有中国风的典雅也没有欧式风的活泼。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同样的视觉感受,给予大家审美疲劳,导致厌烦情绪的出现,同时让游客不能及时辨别城市特征,是对城市规划地方性特色的削弱。

2.3多样化功能

城市不仅仅只是为居民提供居住和工作的场所,也需要在休闲和娱乐方面满足居民的基本要求。城市中高密度的建筑群将城市空前切割得七零八落,并不能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因此,希望园林景观能够在一程度上为居民提供一个运动、休憩的场所,以此来扩充城市的基本功能。

3城市规划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的原则

为了凸显城市的地方特色,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当充分将城市特色进行融入。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凸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对于工业性的城市,注重工业特征的塑造;普通的城市,要注重特色点的挖掘。并且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态条件的多样性,这也需要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3.2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主要是人,设计过程中,人的生活习性,适宜的空间尺度显得尤为重。因此,在有限的绿地空间中,利用各种环境设施条件,将其与城市中繁忙的现象相隔离开来,营造适合人生活使用的特色空间。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人在经历了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有一个轻松的环境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放松一天中紧绷的情绪,便于更好的投入到新一天的努力中。

3.3美化环境的原则

园林设计在满足人民基本对休闲娱乐功能的追求下,更多的是通过美观性来体现城市特色。因此,要注重各种园林要素的布置和相关园林设施之间的结合,充分体现园林的美观性,将独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表达出来。例如不同材质景观的结合要结合公园的主题进行设计;植物的组合要充分考虑到植物季相带来的变化;公园设施的设置要注重元素的掌控,以此来体现城市规划色景观的营造特点。

3.4人身安全的原则

室外环境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无论是景观设计中假山的安置、亭子与植物的结合、水体安全的控制等都应当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这一对园林景观使用较多的弱势群体,增设安全措施和应急避险原则,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4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问题

4.1植物设计单一,搭配不合理

植物作为景观营造的重要基础元素,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多样的植物搭配代表着城市园林设计的水平。但是,由于绿化过程的缓慢,我国在植物物种多样性上考虑较为欠缺,且大部分景观的塑造容易出现植物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发达城市相对来说情况好一些,植物多样性较丰富,但是配置不合理,不能显著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仅只是孤植和树阵的组合,单一性较强。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植物多样性设计本身就弱。例如西北地区,由于自身气候干燥和缺水情况,植物本身数量少而且生存性能也较差。

4.2城市污染对植物养护的阻碍

城市污染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等影响变得严重起来。园林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污染,但是由于数量与自然生长的林地相比较少,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对严重污染的治理也是杯水车薪。

5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举措

5.1景观配置多样性的营造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主要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注重植物多样性的配置,在重点的景观节点,通过“乔灌草”的数量增设和空间尺度的结合,利用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透景等园林设计理念,使得景观节点的设置变得日益丰富。

5.2园林景观养护条件的改善

在植物选择的过程中,大多植物是外地运输过来,因此要保留本土的土壤作为基质进行种植,而且要注重肥料等营养物质的供给。在维护过程中,形成定期修剪、浇水等手法,严格控制维护过程发生的变化。

5.3景观色彩的搭配设计要合理

对于不同的地域来说,园林景观的色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南方气候较热,降水多,多以小桥流水等景观要素作为主要特点,突出温婉、平和的景观特征。北方等气温较高的地区,人民更偏重于亮丽色彩的追求。而民族特色显著的地方,则要符合民族色彩的搭配,突出形成地方特色。

6结束语

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的元素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城市居民的美观性要求,将人与自然中的和谐性充分体现。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目标,对于园林和规划行业的设计人员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只有充分考虑城市的环境、园林的设计特征,了解地域的风土人情,将各方因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来,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营造目标。

参考文献:

[1]封心宇.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238+246.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对策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靠性、脆弱性等特征,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中往往片面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没有对环境保护引起高度的重视,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影响巨大。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以生态环境系统为保护对象的环境保护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1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直^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危机

2.1大气污染

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SO2等废气、汽车尾气、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家庭中能源的消耗以及诸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各种喷雾剂。据资料现实,我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20%的儿童铅中毒,大城市里每10对夫妇就有一对因污染生不出孩子。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北京也位列其中。同时,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2水污染

尽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城市居民的卫生服务得到改善,但改善的速度赶不上水质受污染的程度,水质仍然继续恶化。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工厂排水、生活用水(据统计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以及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经过雨水的冲刷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等。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l/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而由于水污染引起的患疾,每年就有9亿人次。

2.3噪声污染

当前,噪音污染已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成为城市污染。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高强度的噪声则不仅损害人的听觉,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强度噪音如,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当前,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2.4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在生活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如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

3城市规划中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

基于以上环境危机,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 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3.2.1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重点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如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2)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对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3)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4)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5)通过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及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6)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2.2 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因素的分析,明确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整治方向和重点,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水污染治理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生活污水的治理,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生活给水总量的80%~90%,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二是工业污水,应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采取如下措施:1)大力宣传节约用水,规定用水定额,重复利用废水、废水处理后再利用,发展不用或者少用水的工艺;2)制定区域性水质管理规划,合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实行区域性水污染防治系统。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2.3 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产生噪声污染的原因,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采取了如下措施:1)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确定交通线路,科学分流城市车辆,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合理规划交通线路,科学分流城区车辆;2)加强环城公路的建设,限制过境公路穿过市区;3)加强路况、车况以及车辆行驶中产生噪声的管理;4)控制铁路、港口、机场噪声;5)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3.2.4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加大力度进行废物综合利用,使之资源化,对目前没有条件综合和利用的,要处理处置、存放,等到时机成熟再作为原料重新利用。对有害有毒的固体废物主要采用焚烧、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填埋、堆肥等方法。最终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3.3 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1)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2)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3)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4)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汪腾英.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6):102.

第8篇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应对措施。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等导致的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具体的建设项目比较起来,相关部门以及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在实施之后会对环境产生更加广泛、更加持久、更加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将相关政策和规划提出来的时候如果能够对相关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生态造成破坏,并且能够有效的控制事后治理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经济损失。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

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综合考虑规划的环境影响,预先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

决策性是规划的显著特点,而决策往往对环境和资金的消耗产生长期而巨大的影响。比如我国的汽车行业就将政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充分地反映了出来,汽车工业在十四大中被确定为支柱产业,国务院在1994年制定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积极地鼓励个人对汽车进行购买。在该政策出台之后对汽车的消费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变得越来越大,但同时汽车对空气环境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决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以及不可逆转的特点,因此在规划编制阶段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规划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预先对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确保最终确定落实的决策方案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小。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克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不足。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在一些学者看来属于一种低层次的决策,其很难将累积影响、滚动发展和化整为零等这类的问题有效地克服掉,只能够反映发展计划。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在规划决策的阶段就开始对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以这些影响的性质为根据在前期将相应的替代方案选择出来,同时这些替代方案具有十分广泛的选择余地。这表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克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1]。

1.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真正的从源头控制环境问题

采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能够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各种环境问题,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规划的源头及时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注意事项

2.1要充分地关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由于城市具有显著的外设效应、高度的扩展性、高程度的组织化以及高强度的积聚性等特点,再加上城市规划具有长期性、战略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空间范围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除了要将规划实施区域包括起来,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实施区域以外的受影响区域。与此同时,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具有累积、多种行为交叉、大时间尺度以及大空间范围难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在时间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除了要包括规划实施阶段的环境影响之外,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规划完成之后所产生的惯性环境影响[2]。

2.2合理把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力度

通常情况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所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程度、规划对象所处地域的特点等为依据。除此之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力度还受到影响方式、影响程度、规划环境效应的复杂性、规划实施、规划内容等很多方面的影响。

2.3要严格的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目标为根据开展评价工作

将一个对环境具有最佳作用的方案选择出来是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一般来说,规划环境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负面作用和影响小于正面作用和影响;二是正面作用和影响小于负面作用和影响;三是正面作用和影响与负面作用和影响几乎相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为主要的方法就是对规划所有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检验,并且以环境效应的发生背景和强度为根据将所有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和性质确定下来,选择出最佳的规划方案。

3.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

3.1要确保各种规划真正的成为可持续规划和绿色规划

我国现在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编制城市规划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能够只是对规划实施之后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而是要严格的控制规划可能导致的负面环境影响,同时还要不断的强化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的广度和深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特别是要对城市发展与生态结合、清洁能源的使用、清洁生产、产业结构布局等的环境影响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确保各种规划真正的成为可持续规划和绿色规划[3]。

3.2要在规划编制程序和审批程序实施科学的调整

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必须要科学的调整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确保能够充分地适应我国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从编制程序上来说,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必须要积极的开展与相关的环境评价技术服务机构的沟通和合作,使环境评价机构在编制规划阶段充分地参与进来,依据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科学合理的评价该规划,并且在规划中及时的反馈评价结论,最终能够将符合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的城市规划方案制定出来。在审批程序层面,必须要立足于《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城市规划自身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真正的实现《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相关规定和内容的实际化和具体化[3]。

3.3在修订和实施《城市规划法》时要有机的结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出现在原有的《城市规划法》中,因此在对《城市规划法》进行修订和实施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其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原则,要在《城市规划法》中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适当的体现出来。

3.4城市规划专业要有机的结合环境学、生态学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因此城市规划领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的突破行业决策的圈子,城市规划专业要有机地结合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确保城市规划的环保性。

4.结语

我国目前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单独的列出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地做出调整和反应,全面地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确保我国的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雅萍.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04)

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48-0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和编修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调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合理配置城市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确定更加科学的城市生产生活布局,促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战略性指导,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前确定城市的性质、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和选址而制定和编修的。

城市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培育。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更多的重视。1980年以来,城市管理者在发展经济时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制定和编修工作中,经济学家们也更加注重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联系。

1.集聚经济理论及规模经济规律。空间集聚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集聚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人口、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产生集聚,相互关联的企业集群发展,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不断下降,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拉动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经济活动的集聚达到一定临界度时集聚经济效应才会产生,这个临界度在经济学中叫做“规模经济”。{1}一个城市在规模经济中是集聚的生产系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临界度是指城市经济发展的总成本和总效益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城市规划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寻求总成本和总效益的最佳组合点,确定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优经济发展规模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城市规模。

2.后发优势理论及信息化发展规律。后发优势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的经济政策,可以直接引进和吸收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经济领域内实现赶超。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信息经济{2}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良好机遇。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城市,要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就是在实现工业化时,首先发挥城市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高新技术,节约巨额研究开发费用及宝贵时间,跳过某些发展阶段而建设现代化城市,促进信息经济深层次发展。

3.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及产业结构转变规律。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结构因素,认为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升级,即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均衡增长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反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在原有的生产部门当中裂变出新的产业部门。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必然会牵引其他相关部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这主要体现为,一是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引起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二是新的产业部门出现会影响或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经济普遍存在非均衡增长的现象,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给城市造成布局混乱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三、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有力实施,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依据城市的现实状况,制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改造更新中心城区、进行新区拓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地区,致使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治安混乱,整体状况恶化。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投入财政资金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在中心城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保障城市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2)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有利的内外部因素,诸如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等,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城市规划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规划和建设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具备自我城市功能的新区。通过新区建设,来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催生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产生城市综合发展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城市的转型、跨越和赶超发展

2.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卫医疗生、社会福利、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环境、防灾等多种类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依存于各类公共设施。现代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3}建设也备受关注,通过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要素,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环保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科学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优化和引导城市建设,统筹安排和布局大型项目选址,将分散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使共处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以及同一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实现融合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需求大的问题,又能利用产业集聚高效充分集中地利用基础配套设施,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形成设施共享、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城市整体利益得到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4.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政府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城市规划不断修正目标,逐步协调影响土地利用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引导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建立和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地价符合城市发展状况。通过利用科学原理反复论证,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被动性和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功能,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侵害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国内城市规划优秀案例介绍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注重对城市规划部门的建立及其职能的完善,强调对各类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编修。笔者就职于城市规划设计院,多年来潜心对国内外城市成功利用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案例进行研究,接下来将列举太原、慈溪、苏州等城市借助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吸引资本、集聚产业、扩大规模的能力。

1.重视规划编制,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建国60年来,太原市顺应时展需要和城市发展目标,四次编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也随着每次规划的编修有不同定位。市政府秉承一流的城市规划理念,按照“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经营城市”的要求,科学制定和运用城市规划指导太原城市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1)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太原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5月,太原市组成了由市长担任组长、70余部门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操作的规划编修工作组,进行建国以来太原市的第四次城市规划编修。规划编制工作组引进国际顶级规划团队,在对太原市基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编制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完善基础设施,城市扩容提质。太原市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按照“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总体思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城市道路、桥梁、水、电、热、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太中银铁路、石太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大西铁路和省城十大建筑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立足“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城中村改造,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目前,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五个全覆盖”为重点的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3个,总规划面积168.15平方公里,各园区不断扩容提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转型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太原市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4∶49∶47演变为2010年的2∶45∶53,更趋合理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科学先进的城市规划引导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目前,太原市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冶金、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柱,并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778亿元,较2001年增长294%,10年间,除2008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科学规划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浙江省慈溪市位于上海、杭州、宁波金三角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上海和宁波的“黄金节点”,拥有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慈溪市政府通过制定和编修具有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城市规划,使城市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打造工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慈溪市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了很多工业园区典范,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周巷镇工业园区,列入国家计委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观城镇工业园区,与宁波城区接壤的慈东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打造,为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意义重大。(2)强调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慈溪市城市规划强调配套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目标,思路清晰、中心明确,建成了包括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共三级完整的公共设施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体系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制定城市环保及环卫、水资源与城市供水排水、城市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燃气供热、城市重大安全保障等专业规划。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面面俱到,城市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城市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3)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发展活跃。慈溪市城市规划部门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使得慈溪市经济在十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慈溪市已初步形成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及电气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及化纤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生产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密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欧式插座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有“家电之都”、“打火机世界”、“轴承王国”、“轻纺基地”之称,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生产和制造基地{4}。

3.重点园区规划,引领城市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也是具有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是中国城市规划中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1)园区定位准确,引领城市发展。苏州工业园成立之初,便定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到2005年,进一步将园区定位为“国际技术产业城市”,即具有高度的高度的“区域核心城市”功能和“全球产业集群”功能,同时两种功能高度一体化的城市。致力于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苏州的增长核心、经济发展引擎”,引领着苏州中心城核心功能的东移。园区的战略定位是苏州新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支撑大苏州的城市战略性发展。(2)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投资环境。中新双方在园区成立前期,便互派人员组成专家小组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规划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涉及到园区总体建设和包括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居住环境、人文景观等多方面内容的专业建设。同时,确立了科学的开发程序,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序开发,制定了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保障了园区整体建设过程的推进。园区注重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1994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达400亿元用来建设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在前期规划的指导下,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符合园区长期发展的需要。另外,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即园区建成了包括水、电、气、热、运等在内的工业配套设施,形成了“无跑道机场”、“无水港口”等独具优势的物流通关,打造了“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囊括了金融、会计、律师、中介咨询机构等的服务性企业。完善的设施、紧密的配套、一流的服务,有力保障了项目持续进入、建设、投产、达效。(3)新兴产业集聚,经济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科学规划的正确引导下,园区已在IC、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群,并在集成电路、TFT-LCD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居于行业先进水平。2010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高于60%,实现利税占全市的比重大于1/3,园区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十万分之三,而其创造的IT产值和IC产值则分别占全国的3%和16%{5}。1994年以来,园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高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总体经济实力在我国国家及开发区中位居前列。2010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73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为55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用占苏州市3.4%的土地资源、5.2%的人口资源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效益{6}。

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能够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同的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具备的经济系统特征不尽相同,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城市具体情况,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力度,以实现城市整体效益和实现城市居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强化城市规划的统一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为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用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严格规划编制的管理、强化规划审批的管理、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作用有效发挥。

2.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编制城市规划要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取得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保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施,即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公共的名义制定相关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调节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相衔接的机制,依托财政机制、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确保其实施;遵循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公共效益和生态效益。

注释:

{1}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3}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4}数据根据慈溪市统计局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5}{6}数据来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网站.

参考文献:

1.戎蕾.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华章,2011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2)

3.潘展东.城市经营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作用[J].城市建设,2010(7)

4.郦少刚.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中几个问题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9(15)

5.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08(19)

6.陶伟.对新时期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7.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8.侯学刚.城市规划中的相邻权与国家利益保护[J].城市问题,2003(3)

9.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城市规划研究,2001(1)

10.刘斌.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困惑和原则[J].当代建设,2000(3)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2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

2.1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

2.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4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沈阳浑南的浑河沿岸的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仿佛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5总结

城市景观设计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 规划 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特点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 是在对土地性质研究之后做出的综合利用, 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 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 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 不仅意味着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内容, 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 还应符合形式美原则。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之后, 城市景观设计就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 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城市景观还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 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 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特点

景观可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景, 即风景、景物, 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观, 即观看、观赏, 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从环境艺术角度看, 景观是一种视觉现象、自然现象、生态现象、文化现象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件和视觉事物的总和, 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广义上分, 城市环境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 有地域性的特点。人文景观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 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就人文景观而言, 由于人类文化传统的差异, 美学思想的不同, 所以形成的景观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以儒教文化为中心的东亚人文景观;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欧美人文景观; 以天主教文化为中心的拉丁人文景观; 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中心的阿拉伯人文景观; 以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人文景观。

三、城市总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城市空间景观体系

对城市的景观进行系统组织, 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即确定城市主骨架, 确定不同景观特征的景观区、景观线、景观点和景观轴, 从而建立起易于识别感知, 富有特色的有序联系和发展态势, 形成逻辑有机, 具有鲜明个性的总体空间形态。

2、布置城市人文景观活动空间

根据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活动性质、内容、规模进行布局, 从而为局部地段或片区详规、景观规划设计在内容上、性质上, 以及尺度、形态、气氛等方面, 提供依据。

3、城市道路、水面、绿地系统环境控制

从空间环境质量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江、湖、河、海和滨水环境建设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和空间环境特征, 进行总体设计。

4、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城市标志物与建筑小品等的整体设计构想

从塑造城市个性、特色的要求出发,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传统特征, 对城市的色彩、建筑风格的分区、城市的基调、城市的重点, 对照明主要标志物和重要的建筑小品, 作出总体布局的构思。

5、注重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构思重点地段的空间景观效果

对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步行街、城市入口、重点公园、滨水地段等的布局、性质、设计要求进行研究, 并对重点地段如市中心、车站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的形态设计, 提出大的构思方案和设计建议, 为下一阶段的局部设计提供可靠的指导。

6、制定相应的设计指导准则

以上城市总体景观设计, 除用图纸表达设计意图外, 主要还通过制定城市景观设计指导准则的文、图表方式进行表达,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条例, 作为执行的依据。

四、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 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 都应作出回答。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 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 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娱乐建筑的空间, 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 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 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 当广场的地面过大, 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 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结论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住宅精品;景观功能分区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into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Therefore, city residential and landscape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ouse become the trend. Residential go-between, building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and unified, the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paper, from the vegetation in the na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meaning of ", through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design of vegetation speci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idence in the city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h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specific methods, through a specific residential case, for urban planning of nat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urban districts of appli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theory.

Keywords: urban design; Residential products; Landscape functio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地产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中高层收入阶级逐渐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住宅各类需求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城市住宅与自然景观的合理结合。

人类住宅条件和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舍居等四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的人居本生已不是只关注于建筑体,更加注重居住建筑周围的环境,因此自然景观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环节。自然景观与人类住宅是人居环境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结合的重要表现手段。自然景观为住宅环境提供了自然氛围,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到大自然的绿色享受,同时还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从侧面提高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品质。

以广东中山某城市住宅为例,其植被设计的主题时“绿色流动的空间” ,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组织安排,由于场地形态和建筑的布局方式,整个社区景观分为主入口景区、动感娱乐区、泳池景观区、休闲主题区四大环境片区,整个城市住宅区多采用灌木、乔木和水生植被等。

该住宅区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

(1)环境规划设计引入规划、系统的概念,从多维度诠释风景住宅、绿色栖所、和谐家园的人文概念和环境艺术;

(2)强调景观场所的多元化思维,当今社会的多元化趋向己渗透在文化和艺术等领域,景观场所也不例外地充分体现这种思维和时尚;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弹性原则,使规划设计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到小区人口规模与景观带容量的关系;

(4)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设计的每个细节上充分考虑人的审美心理和行为特点。

作为住宅区的的标志性景点,在“主入口区”主要营造一种欢快、热闹、祥和的气氛。利用地面铺装、特色树阵、景观灯柱、LED灯带、绿化盆栽等景观处理手法,丰富主入口的景观效果。在“动感娱乐区”,呼应大门的开阔气势,在空间肌理处理上更为简约细致。场地以流畅的线条、整体的色块,立体的绿化强调景观空间的层次感。“泳池景观区”的整个空间以人的活动作为设计重点,泳池景观贯穿整个中心区,充足的阳光、温柔的和风,起伏的绿林,提供了较好的户外活动环境。“休闲主题区”主要是满足人们停留、交往、聚会、观景、文化的需求,通过自然元素与硬质景观的巧妙渗透,创造亲近自然、享受艺术情趣、促进邻里关系的多元化景观空间。空间设计将园路、坡地与休闲空间充分交错穿插,如影随形。

以现代设计主体为特点,突出自然生态的种植理念,突出了园区的景观与现代都市环境的完美和谐。本例总体种植风格旨在为住户营造城市丛林,轻松休闲的氛围。从透露着自然气息的滨水区域到充满现代感的园区空间,自然生态的种植格调于住宅庭院随处可见,让置身其中的住户能自然地找到家的感觉。

(1)环境规划设计的目标定位:

绿色引领社区,力求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和精心的景观艺术设计,以“绿色流动空间”为主题,创造一个健康、生态、休闲的人居环境。基于居民区整体规划及六、七期建筑采用现代风格等条件,六、七期景观设计既要考虑整体协调性、又能突出该区的主题特色。

(2)规划设计的原则:

环境规划设计引入规划、系统的概念,从多维度诠释“风景住宅”、“绿色栖所”、“和谐家园”的人文概念和环境艺术。

强调景观场所的多元化思维,当今社会的多元化趋向己渗透在文化和艺术等领域,景观场所也不例外地充分体现这种思维和时尚。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弹性原则,使规划设计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到小区人口规模与景观带容量的关系。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设计的每个细节上充分考虑人的审美心理和行为特点。

(3)设计原理:

设计灵感来源于“藤蔓”,即绿色流动的空间,其中具体的有:流动性,作为一个生命体,藤蔓可融入并适应周围的环境;再生,即它生命力顽强,可以延伸至任何它能攀附的物体上;生命,它显示生命的象征,平衡链意味着自然生长和延续的规律。

第13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景观 创新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厚;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城市景观特点。

(一)具有以下人类主导性。

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者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二)生态脆弱性。

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三)破碎性。

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扳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及其策略

(一)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

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毁灭整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导致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实际,同时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认真做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

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和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又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

我们要站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战略高度,依托现有的特色景观资源,运用创新性思维,采用创新性方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一)城市发展重心应从“问题导向型”转变为“目标导向型”。

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城市竞争,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明确从“整治现状的规划”转变为“面向未来的规划”的指导方针。从国家的主导政策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中国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现代化的趋势将难以避免。

(二)依托特色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通过建立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展新的特色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景观资源,又有助于从整体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使城市的城市价值全面拓展和延伸,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培育创新型城市,制定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全球城市竞争的今天,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主动化“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

1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应该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雕塑小品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一座城市,上千万人的社区,为了相同或不同的目标,人们生活在一起,有时互敬互爱,有时嫉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修驰道、掘运河,有时为了隔离,却又垒城墙、设陷阱。同样的爱和恨也表现在人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们可以把猛兽和洪水视为共同的敌人,因此筑高堤盘龙以拒之;爱之殷殷,们又不惜工本,挖湖堆山引虎狼草木入城。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需求都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作城市的地方,这就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反映了人的一种心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商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苏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此外,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3城市景观要素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像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标示要到位。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广场游园、城市雕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标志性城市雕塑;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喷泉、雕塑小品。标志是形成城市图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像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4城市景观设计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构筑物?这些构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构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做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a.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b.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c.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雕塑小品,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过于空旷时,会使构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5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景观要认识这个设计不是孤立的,它是从属于功能的,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历史条件出发,而不要盲目模仿。要解决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认为很短的时间就能形成城市的特色,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当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要求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携手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化,建设中国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景观应该是这种文化的一种表现。

6结语

城市景观体系的塑造着重于一系列的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系统构成关系以及对塑造城市总体意象形态的作用。对城市景观要素的强调并不排除对城市构成要素的分项研究,因为对城市要素的深入理解是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构成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对于城市设计和城市景观体系研究来说,只有以体系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构成与发展,才能更加突显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并使城市设计在城市景观体系塑造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优秀的城市景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其中不仅包括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市民的广泛参与;设计者的精心设计;可能还包括城市建设作出的某些让步或牺牲,从这个角度看,这也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第15篇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 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 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 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 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 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