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龄化的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老龄化的对策

第1篇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影响,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养老保险合理道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1、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2、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己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

3、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 %。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 元 ,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且碎片化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2010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8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72.46%。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机构养老兜底,社会服务支持的社会养老新格局为目标,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为目标、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决定从 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2、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对于退休年龄的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二是缓解就业压力。一般而言由于退休年龄往往是各国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 所以退休年龄的高低对一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这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 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这一切还是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为背景的。

3、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4、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18-0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2006)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养老保险问题是进入老年型社会不可回避的焦点。主要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依然落后,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对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相应的影响。因此,关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2.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我国60~64岁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四年多一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二年多一点。

3.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低,农村尤为明显。农村养老保险不到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民增收来源有限,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4.老年人生理、心理负担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弱化,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容易使老年人陷入心理困境。悲观的心理反过来又对生理产生不利影响。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三、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老年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社会不仅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且更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我国老龄工作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服务理念。从制度层面,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增权”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尊严和意义。同时,各类新闻媒体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健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参与。当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相关制度方面资源稀缺有待完善。所以,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老年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培养专才,提供专项优质服务。培养和建设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队伍,要积极扶持各类非政府专业化服务组织,并与现有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老年社会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不断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家庭养老又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于情于理,未来全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足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出发,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为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培养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社工人才;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创建更好的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加强部门负责人、老年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了解和认可;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参与度。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需要敬老爱老,爱戴老人就是爱戴我们自己。我们要以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努力把老龄化社会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凌小平.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

2008.

[4]穆光宗等.中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人口与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甘肃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甘肃经济相对落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尤为突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养老支出的负担,对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基本情况

1.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早在2005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91.7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7.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23%,已经超过7%的国际认定标准,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37.2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5.8%。2014—2018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占人口总数比也持续攀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甘肃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表明养老负担在不断加重。

2.甘肃省养老保险建设情况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完善。为进一步强化管理,确保所有参保人员实现老有所养,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2019年甘肃采取了多方面举措:第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至3.5%;第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9%,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仍为20%;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实现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第四,完善完全失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2.3万户、参保人数108.7万人,参保率95.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16.9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317.42万人。截至2019年11月,甘肃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3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68.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364.8万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的转变,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甘肃省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大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带来巨大压力。首先,虽然参保人数在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因此,缴费人数起着重要作用,其与常住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有关。甘肃省近几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作为人才净流出省,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缴费人数,进一步影响到养老基金收入,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紧张。其次,老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时长和对象增加,增加了养老保险支出。同时,我国退休年龄偏早,使得养老金的缴纳年限缩短,发放时间延长,也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更甚的是带来财政风险。

2.养老支出财政补贴不足财政补贴方面,一般由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员进行补贴,并由中央全额承担基础养老金支出补贴,市级政府进行适当财政补助,但市级政府发挥作用不大。因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而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复杂,交通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缺少中心城市带动,人才人口流失严重,经济落后,已连续五年被认定为全国最落后的省;加之,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导致人们在养确,要从省级层面进一步细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政策,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及时参保,适当对高龄退休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给予一定政策照顾,提高其退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建议加强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力量,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需求。

3.加快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当前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但从全国范围上来看,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基金保障能力弱的省份和地区无法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因此,需加快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基金的共济作用,保证基金欠发达地区退休人员按时收到足额养老金。目前,甘肃省实行基于预算管理和责任分担机制的基金省级调剂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制度尚未建立,基金共济能力弱,因此,甘肃提出在2020年7月起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全省“六统一”的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征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总和生育率为2.31,这20年的降低量占到1950年以来的40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2.76%。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五点: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速增长;人口老龄化高龄特征突出;老人基数大;老年抚养比大以及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老年抚养比上升,使得制度供养人数增加。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人不敷出的赤字局面。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其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面对老龄化的日益严峻,我们应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人手:

(一)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21世纪10年代,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一种十分严重的程度,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将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2015年老年人口数大约2.4亿,老年人口抚养比约为27%,养老的压力巨大;而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就业的压力相对减轻。也就是说此时存在着一个养老压力加大,就业压力相对减轻的时机,因此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此时应该是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好时机。

(二)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截至2005年底,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约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为此,2001年,中央决定在辽宁试点做小做实个人账户,以做小来保证做实。即降低个人账户中缴费工资比例,所缴费用与统筹账户缴费基金分账管理,以确保个人账户真实积累。有关研究表明:从辽宁的试点看,这一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理性选择。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总和生育率为2.31,这20年的降低量占到1950年以来的40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在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2.76%,其中80岁以上高龄达到1300万。公报指出,目前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一)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二)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元,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广、待遇不统一等现象。社会养老保险同样如此,其整合性和覆盖面也是影响它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72.46%。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一)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二)做实个人账户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三)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6篇

1 背景以及现状概述

1.1 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展开, 考虑到当时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因此仿照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成了唯一选择。1992年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992年之前, 鼓励农民对自身的投保和农民之间的互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体现。在后期推行的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农民传统的意识等因素,最终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三农问题的逐步加深,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指向了农村的养老保险,成了近十几年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银色危机”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且持续关注。

表1说明了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13-2015年农村人口数所占比重从46.3%降低至43.9%,数据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农村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持续不断的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相比于城市的退休职工,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且农村地区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农村,面对广大农民, 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农村实际的、稳定农村社会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不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格格不入,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是个不争事实。

从我国老龄化地区比较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务工,农村中的老龄人口占较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从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来看,导致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加大,这让原本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堪重负,致使无法发挥养老保障的实际功能。为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这已经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1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挑战

不论社会制度、结构如何变迁,家庭关系始终都围绕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但是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丧失了它的优势,变得捉襟见肘。

2.2 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难度加大

现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体制还不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是难以持续。农村的养老保险经费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放低,几乎全部由农村各人承担,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和农民自身的保守思想,投保大多会选择低档,每月几元的投保对于以后的养老保障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2.3 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建构失衡

土地是农民中大多数人的保障,农民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是他们创造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这也仅仅局限在他们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当农民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农业生产毫无保障。再加上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最终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三根支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试点,考虑以发展较快的农村为突破口,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点及面、稳步推进,做到全方位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3.1 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险种和保险层次

由于目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农村的发展速度也各有不同,便产生了对社会保险的不同要求,因此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也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坚实基础。

3.2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逐步强化。同时,逐步实现农民的个人账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随人转移、缴费方式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3.3 我国现阶段构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着力于利于城乡衔接

建立既相对独立又注重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居民适时的纳入进城镇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实践中,对于能够衔接的部分尽量衔接上,对于不能马上衔接的部分,在制度设计时,应统筹考虑 留下接口。

3.4 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要知道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主体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参与的自主性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大家积极地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住自发的参与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中来。

第7篇

内容摘要 :老龄化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对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向的确定影响极大。本研究针对北京市老龄化人口基数大、空巢家庭增多加快等现象所带来的医疗市场需求变化,提出了建立综合性医院、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与社会老年康复医院等多元化卫生服务体系,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早预防慢性病以及发展老年人医疗护理保险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老龄化 社会医疗保险 影响 对策

联合国人口司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为 “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的为“高龄化社会”,达到14%的为“高龄社会”。按此计算我国1999年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我国的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为世界之最。另外,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同期人口增长速度。据专家预测,到21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9%。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因此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据统国家计数局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这个数字比上一年增长了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了3.5个百分点。今后,如何应对老龄化发展,保障老年人的“老有所医” 已成为我国医疗保障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北京市老龄化现状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已有21个省(区、市)进入了人口老年化时代。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城市有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等。其中,北京的老龄人口占13.66%,居全国第四。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老年人口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明显。1953年普查时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7.4万,1990年普查为109.4万,2007年达到了210.2万人。其中2007年北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8.8万人,占总人口的13.1%;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7.7万人,占总人口的2.3%,与2005年的10.8%与1.4%相比有明显提高。

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根据2007年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市18个区县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均超过了10%,各区县的老年人口比例差异比较明显:排在前三位的是宣武区、崇文区和朝阳区,分别为20.7%、20.2%和19.9%;排在后三位的是房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分别为14.3%、14.5%和14.9%。最高的宣武区比最低的房山区高了6.4个百分点。

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老年单身户和老年夫妇户)比例增长较快。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38.1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2%,比上年增长了15.2%。另外,北京老年人口中不愿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也正在增加,尤其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中关村地区,空巢家庭的比例超过了30%。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市场的影响

(一)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龄人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属于高患病率人群。其患病特点主要有:

慢性病比率大。2009年2月由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两周患病的疾病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慢性病的比例由39%增加到了61%,而这其中 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2.5~3倍。

老年人致残率高,全人口各种残疾现患率总和为4.9%,而60岁以上老年人为27.4%,是全人口的5.6倍。由此可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治疗以及老年护理将会成为我国医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医疗市场的影响

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对医疗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为:

医疗服务需求量的增加。由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远远高于了其他年龄组人群,其医疗费用自然高于居民的平均医疗费用,据北京市统计,离退休人员占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的18.3%,而医疗费用占41.3%,为在职人员的3倍左右。而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国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仍会持续增加。

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由于老年慢性病人以及老年人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病人的特殊护理需求明显增加。目前的以医院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不仅会由于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容易造成老年人病不能医,还可能会因为老年人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而导致医院床位紧张,使得急救病人也得不到及时治疗等现象的发生。因此,面对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建立与完善诸如老年家庭病床、社区护理、以及养老院等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已成为社会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医疗市场的问题及政策提议

(一)面临的问题

1.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据统计,北京市的医疗费总量增长速度连年持续在10%以上,大大高于北京市的GDP增长率。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近19%,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1.9%。为了抑制总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北京市卫生系统出台了关于医疗费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实施细则,但是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看,随着年龄的提高,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因此作为医疗费用支出主体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必然使得医疗费用总量呈现出上涨趋势。另外,从政策上一味地强调控制医疗费用总量,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就医服务质量的保障。

2.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根据北京市老龄委2007年的首都老年人近况调查,在中老年人最需解决的问题中,看病就医方便问题位列第三,可见就医问题已成为了老年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据1999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有68.9%的北京老年人表示重视医疗条件,但是只有44.7%的老年人对医疗条件表示满意,而且19.3%的老年人明确表示不满意。不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看病难、为老医疗服务措施尚不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站难以推广、医疗费用支出大等问题上。

(二)政策提议

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北京市老龄化发展特点,笔者认为,今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多元化医疗护理服务体系。老年人慢性疾病相对较多,而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的健康护理、高度的身体健康管理意识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所以随着老龄人数的快速增加,医疗市场对慢性病人的治疗与护理的需求会大幅度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老年人患者的治疗康复完全依托于综合性大医院病房,由于老年人长期占用床位这一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造成此类医院的床位紧张,影响急需治疗的重病病人的及时治疗;其次,老年人长期住院也会推高医疗总费用。这两种现象都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另外,北京市 “空巢老人”的增加也会造成老年人在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时,难以依靠家庭护理问题的增多。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以综合医院为中心的老年人医疗,以社区医院为主的老年人护理,以社会养老院为补充的老年人康复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医疗和护理的多样化需求。

在上述服务体系中,各服务机构的责任各不相同。综合医院的医疗服务资源相对完善,可以在老年急诊患者的治疗以及初期的康复方面发挥作用。而当病情稳定之后,可以转入集康复与护理于一体的社区等基层医院。这是因为基层医院的特点就是利用方便、经济、具备继续进行医疗服务的能力,所以基层医院可以按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级、分类进行医疗保健服务;并且还可以通过建立老年服务病床、老年家庭病床、对生活自理程度较低的空巢老人进行定期家庭护理、寻访等多种服务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关怀卫生服务。另外,为了满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还应鼓励创建社会性老年康复机构,以此作为综合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充。

2.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并提早预防慢性病。老年卫生服务涵盖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针对老年人常患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疾病制定社区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增强老年慢病患者主动参与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老年人组织定期的体检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提高老年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意识。

3.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目前北京的医疗保障体系并没有覆盖老年人的后期护理费用,而对于患了重症的老年人来说,治疗费用以外的后期护理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因此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对缓解老年人的就医负担很有必要,这也是老龄化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而且,从长远来看,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可以促进诸如护理机构、护理人员、专业保险等相关人员需求的增加,带动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06年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北京市200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3.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信息网,2006

第8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劳动力资源短缺;老龄产业

 

    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虽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不可低估的态势。从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21世纪初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 97%,同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 6%,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为7. 0%,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为5. 6% ;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 2%。虽然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较全国起步晚,但增长速度比全国快。预计到2010年时齐齐哈尔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 1 %,到2020年时将达到14. 3%。

    3.区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预计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在2005年进人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0%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6. 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人均GDP也仅为3000美元。闭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齐齐哈尔市的GDP更是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齐齐哈尔市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5. 6%时人均GDP为590美元,2003年时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预计在1600美元左右。

第9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劳动力资源短缺;老龄产业

    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虽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不可低估的态势。从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21世纪初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 97%,同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 6%,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为7. 0%,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为5. 6% ;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 2%。虽然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较全国起步晚,但增长速度比全国快。预计到2010年时齐齐哈尔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 1 %,到2020年时将达到14. 3%。

    3.区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预计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在2005年进人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0%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6. 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人均GDP也仅为3000美元。闭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齐齐哈尔市的GDP更是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齐齐哈尔市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5. 6%时人均GDP为590美元,2003年时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预计在1600美元左右。

第10篇

1.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13.26%,与2000年相比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8.87%,与2000年相比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本文由收集整理人总数将突破2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2045年将达到4亿。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剧变,子女与父母同地、异城分别居住较为普遍,使得老年人空巢现象日益突出。由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匮乏,许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困难,生活质量较低。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长期护理的设施缺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2.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

截止2010年末全国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330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总数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数为108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数的6.23%。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将会达到4000万,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5%,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模式,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47-1.5

从法国巴黎郊外蔓延至全国的社会骚乱,再到美国公交车工人圣诞罢工事件,这些因人口老龄化而引发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似乎都是遥远的图景——数十年来,人口太多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显现,引发了一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21世纪所面临的又一大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较2010年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较2000年上升了1.91%。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总量超过4亿。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近年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老年人数量增加,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201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比2000年的71.4岁增长了2.24%,比1985年的68.9岁增长了5.95%。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比2000年增长了58.38%,比1990年增长了近147%。

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直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20世纪末,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由计划生育初期的总和生育率6%左右降低到了现在的更替水平之下的1.8%左右。少儿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城镇劳动力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促使农村、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趋向老龄化。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上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这可能会影响劳动力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抚养人口和被抚养人口、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费用的比重快速提高,可能会出现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其次,人口老龄化促使社会医疗保障的中心向老年人口方面转移,必将促使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以及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最后,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并且伴随着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变化的趋势,对老年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老年人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退休金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问题、生病就医缺乏保障问题以及老年人精神生活如何充实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规模正在不断缩小,空巢老年人家庭和单身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势必引起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成为必然。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虽然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控制人口增长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要比经济规律铁得多。韩国的经历使我们不得不吸取教训,我国应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避免人为地加剧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和“未富先老”的进程。

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所享有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10-20年内逐步消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一种客观需求,这方面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成功地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此,我国应把人口政策的重点切实放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逐步用人口素质优势取代人口数量优势。

鼓励老年人口就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老年人有着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继续参加工作对社会仍将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也可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充实老年生活。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以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我国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加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设施不足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使得老年人能有一个安稳快乐的晚年。

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空巢老年人家庭的不断增加使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寂寞,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全社会应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第12篇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如何使老年群体“病有所医、医有所保”,保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安全运行,成为了医疗保险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社会负担及社会负担成本不断加大,用于老年参保职工医疗的费用不断增加,以致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预警风险。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预警风险及对策,推动其稳定、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为医保基金带来的预警风险

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医疗保险费用逐年增加

在企业改制的影响下,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医保基金随之也逐年增加。医疗保险的服务以“低缴费、高待遇”为标准,但是在退休人员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根本实现了这种这种规格,成为了医保基金的一大隐患。

退休人员患病率逐渐增长

据卫生部门调查,退休人员患病率逐年增长,尤其慢性病。实际山,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病每年3000元即可。但是有些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让一些不该住院的患者住院,另外也有一些患者本可不必住院,但是也挂号住院,仅这一项就增多了数万元的医保基金。再加上大病、特殊病等,支付出去的医疗保险基金必定是大数目。

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

人口老龄化严重表示着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延长,退休人员享受医保的时间有所增加,以致医保基金增加,另外,许多医疗机构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出了新的医疗方法、新药品等,增加了医疗费用。由此可见,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医药市场的进步,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健康,也增加了老年人口的医保基金支出,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规范行为导致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

部分医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如不该住院的患者住院、误导消费、使用目录外药品、分解收费等,这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导致了不合理医保基金费用的支出,为医保基金的运行敲响了警钟。

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医保基金带来的预警风险的措施

适当提高医保基金缴费标准

由于当前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为了切实发挥出医保基金的积极作用,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医保基金缴费标准,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医保基金的收入。如,将医保基金实际的缴费年限提高;增加每月缴费标准;提高退休人员大病、特殊病种缴费数额;调整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等等。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加强疾病预防

其实,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为此,应加强健康医疗知识宣传,帮助退休人员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减少退休人口得大病、特殊病种的机率。另外,还要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因为许多疾病的诱发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进而减少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加强政府职责,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医保基金制度颁布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压力,需要政府加大干预力度,以应对当前形势。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医保基金制度运行中的地位和职责,并针对当前形势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按照退休人员参保人数为医疗保险增加相应的资金补偿,并切实发挥政府在疾病预防、健康保健方面的作用,降低退休人口患病率,进而实现节省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纠正不规范的医疗行为

在医保基金大力实行改革的当下,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加大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规范医疗机构行为,一经发现某些医疗机构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可取消其资格。同时,可以通过签订服务系协议,将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医疗服务是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指导患者掌握健康的医疗知识,让参保人员从中获益,进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降低医保基金制度运行的压力。

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医保基金支出压力。社区医疗服务,可以分流高级别医院的常见疾病,将普通的疾病下放到社区,另外也可以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工作,进而控制退休参保人员医疗费用逐年增加的态势。

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抚养比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6-0079-04

[收稿日期]2010-03-12

作者简介 马彦(1982-),女,江苏无锡人,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之内的发展中国家均面临人口日趋老化的现象,可以说,21世纪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显著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这一特征会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影响,而在养老保障领域,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各国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挑战。因此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养老保险的实施状况、制度受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1956年联合国提出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老龄社会的标准。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此后多数学者以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作为老龄社会的标准,中国老龄委员会目前也使用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界线,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将60岁定为退休年龄有关。

总体上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00年~2010年平稳增长,2020年~2040年快速增长,2040年以后速度趋于平缓。表1和表2分别显示了我国老年人口总体和内部老化的趋势。

表1.2000年~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老化趋势

表2.2000年~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内部老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P30。

上述宏观的预测数据真实地表明老龄趋势不可阻挡,在我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老年人需要的具有特殊性的收入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等都随着这一群体的增加而提出新的问题,内部年龄结构的老化程度不同也更深层次地提出了要求,这样的双重变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和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1.挑战之一: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多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即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见表3)。据预测,从2030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如果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变(60岁),那么劳动人口(15岁~59岁)与退休人口(60岁以上)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1,下降到2050年的2∶1,城市中尤其明显。比如上海,在1990年至2005年间劳动力严重过剩,但从2005年至2050年,劳动力的这种富余开始减少。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全国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要提前20年,45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对总劳动力人口之比,从1990年的22%上升到2015年的46%,而到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 [1]。

表3. 2000年~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

数据来源: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并且我国曾长时期地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在制度转换时还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①,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2.挑战之二:退休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人均寿命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寿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至少社会统筹部分需要从公共账户中支取,而个人账户中的积累额一旦支付完也必须由公共基金来负担。领取养老金时间周期的延长将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构成威胁,这是整体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现行的多种养老制度模式都难以摆脱。

3.挑战之三: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劳动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元,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挑战之四:板块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硬伤

且不从社会公正公平角度来考虑,从保险本身来看,其数理基础是大数法则,也就是说参加人数越多,则风险分散越明显,制度运行越良好。社会养老保险同样如此,其整合性和覆盖面也是影响它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形容为是板块化格局,具体分为以下几大板块: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广、待遇不统一等问题。部分股份制的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2]200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为72.46%②。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三、关于对策的分析

1.对策之一:整合贯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覆盖面

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中已经明确规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2010年1月1日起,《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开始实施。这些政策已经为扩面和贯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垫定了基础。目前还需要尽快解决的是农村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与城市的对接。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的接轨。在执行层面,加强监察力度,要吸收年龄构成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对策之二:适时适度提高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目前中国职工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从事体力劳动的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更早,一般要比上述法定退休年龄分别提前5年。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比发达国家要早得多③。这种低龄领取养老金的条件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规定的,事实上已经脱离了现实人口年龄结构的实际。

而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优势不言而喻,简而言之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据有关专家估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少支出160亿元,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 。[3]而目前的退休年龄增加5岁,中国的退休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一,在相同的给付水平下,养老金支出可减少三分之一 。[4]

国外的退休年龄也在逐步提高,比如,英国打算从2010年到2020年逐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10年提高5岁;日本将在2001年~2013年、2013年~2025年分别将领取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的年龄条件从60岁提高到65岁,即用25年的时间提高5岁;韩国从2013年开始,将现在的60岁提高到61岁,之后每5年提高l岁,2033年达到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

但是,虽然普遍承认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未来不得不进行的政策,对于目前实施该方案的可行性问题,我国有较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提出了异议。因此鉴于国情,只能适时适度有步骤地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比如先逐步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另外,在现行退休年龄上不能打折,要控制提前退休的情况④。

3.对策之三: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做实个人账户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社会统筹部分基金现收现付,只有个人账户内的积累额才是可以适当考虑保值增值的。但是目前,我国的个人账户尚未做实,绝大多数省份仍然是空账运行。尽管从2001年开始,在辽宁省,随后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继而在另外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以做实个人账户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是个人账户做实的规模却越来越小,由8%降到5%甚至降到3%。这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支付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要使现行统账结合的制度可持续运行,必须要逐步地做实个人账户,保证今后的支付需要。

具体可以设想为分三步走:第一步,为近期目标,是把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全部形成个人账户实账;第二步为中期目标,是在做实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基础上,把统筹基金透支个人账户的部分做实。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两项实行分账管理,养老金当期发放不能再透支个人账户基金;第三步是把“中人”视同缴费年限建立的个人账户空账做实,还清历史欠账。但是对于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也确实令各级政府大伤脑筋。目前普遍的建议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公共财政支出、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

同时,国家也成立了专项储备基金即全国社保基金来应对未来庞大的养老支付需要,这部分基金是投资增值的重点。只是在现行的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要较好地增值还需探索和研究。

目前我国的方式主要还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不能满足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为此,应适当放宽投资限制⑤,因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已成为必然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是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的基本推动力之一,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又是养老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为了分散风险,一般应注意采取合理的投资组合。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要逐步从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向外延伸,如投资于公司债券和股市,要正确运用现资组合理论,分散投资风险,实现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

4.对策之四:推广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早在上世纪中叶开始,北美地区已经广泛推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政府实行让税政策,鼓励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实施私人养老金计划。如澳大利亚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公共养老金、强制性职业年金和自愿性养老储蓄三大“支柱”。而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也提出了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是政府负担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的补充性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提出为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金给付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多层次体系可以避免只依赖政府实施的基本养老金保障的唯一性和单薄性。由于我国目前多层次体系尚未建立,因此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对工资的替代率就存在偏高的问题,平均水平基本到60%左右⑥。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反映了养老金同劳动者退休前收入的某种关联,反映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但在客观上却体现了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收入关系,并影响着养老保险的财务收支状况。在缴费率一定的情况下,高的替代率会造成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形成基金缺口,增加国家财政压力,但过低的替代率又无法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在取值上需要保持一个适度水平。从世界若干国家养老保险系统总和目标替代率看,很多国家养老保险系统总和目标替代率在60%至70%,其中公共年金替代率大多为40%,私营年金替代率为30%。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世界性问题的快速发展,退休费用急剧膨胀,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有的已降至20%左右。为了使养老金系统总和目标替代率维持在60%、70%左右,国家制定政策鼓励补充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在我国,如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能够在养老保障的总替代率中作出一定的贡献,那么政府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就有降低的空间和可能,从而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得到缓解。

[注释]

①一般而言,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隐性债务在

3万亿元左右。

②根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关数

据分析所得。而在2007年劳动保障部的《近年来中国社会保

险基本情况》中,首次公布的2006年底城镇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

覆盖率为76%。

③世界银行1996年的数据显示:OECD国家退休年龄平均为男

64.4岁,女62.9岁。

④假设按基本养老金1200元/月计算(未考虑今后养老金的增长),

一个职工提前1年退休,需要多支付基本养老金1.44万元。如果

提前1年退休,就要减少1年缴费收入。以月缴费工资1200元

算,按28%费率(企业20%,个人8%),一个职工提前1年退休,将

减少养老保险费收入0.4032万元。这样一增一减,一个职工提前

1年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是1.8432万元。如果全省有5万

职工提前1年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就是9.216亿人民

币,这势必对基金支付造成很大的压力。

⑤根据我国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和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一

份研究报告建议:国债投资应不少于40%,银行存款不低于

20%,股票(含证券投资基金)不超过l5%,金融债券和投资级以上

资信的公司债券分别不超过5%。目前暂不考虑对金融衍生产品、

房地产和海外市场投资。

⑥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2002年是28.01%,只相当于全国

的44.17%。尽管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希望

通过降低替代率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的思路有一定

的实施难度。

[参考文献]

[1]季 虹.上海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上海综合经济,

2002(6):13-14.

[2]李 衡,周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商

界,2008(12):104-105.

[3]林毓铭.充分认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空账”向“实账”转化的

长期性[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20-25.

[4]穆怀中.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试点中的关键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人

口科学,2004(4):44-51.

Th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Pension System

in the Population Aging Context

Ma Ya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cademy, Suzhou215009,China)

第14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问题;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老年人在发达国家是指65周岁以上者,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60周岁以上者;老龄型社会是指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的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机能逐渐下降,患病机率大幅增加,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较为普遍,他们对于护理的需求大量存在。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到总人口数的10.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社会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0%,而在2040―2050年之间,这一比例将达到峰值,为25.5%,而总人数将超过4亿[1]。除老龄人口世界第一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未富先老”,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重;三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四是高龄、失能老人增长趋势明显。

2 面临的问题

人口的老龄化不仅给我国整个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医疗卫生部门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实现全社会老有所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行业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应对,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老年护理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老年护理需求增加,护理难度加大

一个人进入老年之后, 机体机能逐渐退化, 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患各种疾病。根据卫生部资料统计, 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0% ,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3.0倍[2]。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易发高发,而且常常是一病多症或者一症多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对护理的需求大幅增加。相比其他患者,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的服务,同时,老年患者的护理设施配备、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更加复杂[3],护理难度加大。

2.2护理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巨大的且不断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我国护理人员总量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31个省(区、市)的注册护士已经达到218万人,医护比为10.87,每千人口有1.4名护士。但是早在1998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拥有的护士已达到了3名以上[4]。相对于总量不足的问题,我国老年护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具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的护士很少,缺乏高层次技能型老年护理人员;二是分布不平衡,老年护理资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广大农村和基层医院严重缺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自身存在年龄老化现象,难以胜任一部分老年护理需要的体力工作和持续超时工作;四是性别比例失调,据卫生部注册护士信息数据库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5月,我国的注册男护士为2.1万人,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男护士的比例超过了10%。

2.3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四二一”家庭的大量出现。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条件有限,需要子女照顾。现代社会使很多年轻独生子女成为“房奴”、“车奴”和“孩奴”之后,又面临着成为“养老奴”,不堪重负。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高效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

3 相关的对策

3.1提高对老年护理问题的认识

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单纯性消费增加;三是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促进、保持或者恢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缩短老年人被照顾的时间,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无病长寿,健康地安度晚年。

3.2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总量与调结构并重

为有效缓解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必须多渠道大力发展老年护理队伍。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等护理人员的良好风气,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降低护理人员的流失率。二是要加大对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投入,根据老年护理的实际需要,增加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应增设《老年护理学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岗位实习实践教学,培养一大批熟悉理论、实践能力强的老年护理工作者,对在职在册的老年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专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5]。三是要合理配置老年护理资源,充实基层护理力量。老年护理力量应进一步向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倾斜,保障和逐步提高基层护士待遇。四是要重视和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的老年护理男护士,发挥男护士在老年护理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3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等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二是要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定期组织老人进行体格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服务,加大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保健,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度的运动健身,保持身心健康。三是要把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统一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事关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老年护理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福州:海天出版社,1998.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4.

[3] 姜丹,胡亦新.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杂,2005 Apr;22(4):54-55.

第15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