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龄化的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影响,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养老保险合理道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1、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2、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己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
3、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 %。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 元 ,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且碎片化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2010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8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72.46%。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机构养老兜底,社会服务支持的社会养老新格局为目标,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为目标、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决定从 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2、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对于退休年龄的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二是缓解就业压力。一般而言由于退休年龄往往是各国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 所以退休年龄的高低对一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这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 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这一切还是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为背景的。
3、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4、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18-0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2006)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养老保险问题是进入老年型社会不可回避的焦点。主要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依然落后,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对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相应的影响。因此,关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2.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我国60~64岁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四年多一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二年多一点。
3.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低,农村尤为明显。农村养老保险不到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民增收来源有限,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4.老年人生理、心理负担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弱化,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容易使老年人陷入心理困境。悲观的心理反过来又对生理产生不利影响。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三、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老年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社会不仅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且更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我国老龄工作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服务理念。从制度层面,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增权”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尊严和意义。同时,各类新闻媒体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健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参与。当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相关制度方面资源稀缺有待完善。所以,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老年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培养专才,提供专项优质服务。培养和建设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队伍,要积极扶持各类非政府专业化服务组织,并与现有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老年社会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不断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家庭养老又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于情于理,未来全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足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出发,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为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培养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社工人才;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创建更好的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加强部门负责人、老年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了解和认可;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参与度。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需要敬老爱老,爱戴老人就是爱戴我们自己。我们要以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努力把老龄化社会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凌小平.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
2008.
[4]穆光宗等.中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人口与发展,
关键词: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甘肃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甘肃经济相对落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尤为突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养老支出的负担,对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基本情况
1.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早在2005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91.7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7.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23%,已经超过7%的国际认定标准,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37.2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5.8%。2014—2018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占人口总数比也持续攀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甘肃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表明养老负担在不断加重。
2.甘肃省养老保险建设情况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完善。为进一步强化管理,确保所有参保人员实现老有所养,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2019年甘肃采取了多方面举措:第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至3.5%;第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9%,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仍为20%;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实现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第四,完善完全失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2.3万户、参保人数108.7万人,参保率95.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16.9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317.42万人。截至2019年11月,甘肃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3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68.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364.8万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的转变,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甘肃省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大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带来巨大压力。首先,虽然参保人数在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因此,缴费人数起着重要作用,其与常住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有关。甘肃省近几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作为人才净流出省,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缴费人数,进一步影响到养老基金收入,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紧张。其次,老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时长和对象增加,增加了养老保险支出。同时,我国退休年龄偏早,使得养老金的缴纳年限缩短,发放时间延长,也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更甚的是带来财政风险。
2.养老支出财政补贴不足财政补贴方面,一般由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员进行补贴,并由中央全额承担基础养老金支出补贴,市级政府进行适当财政补助,但市级政府发挥作用不大。因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而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复杂,交通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缺少中心城市带动,人才人口流失严重,经济落后,已连续五年被认定为全国最落后的省;加之,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导致人们在养确,要从省级层面进一步细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政策,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及时参保,适当对高龄退休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给予一定政策照顾,提高其退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建议加强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力量,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需求。
3.加快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当前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但从全国范围上来看,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基金保障能力弱的省份和地区无法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因此,需加快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基金的共济作用,保证基金欠发达地区退休人员按时收到足额养老金。目前,甘肃省实行基于预算管理和责任分担机制的基金省级调剂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制度尚未建立,基金共济能力弱,因此,甘肃提出在2020年7月起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全省“六统一”的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