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文化差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文化差异

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81-384.

第2篇

一、上古时期:

婚姻礼仪的起源在传说时代,伏羲氏创造了最早的中国婚姻礼仪。在伏羲氏时代,人们重视渔猎,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俪皮为礼”,完成仪式。进入血缘氏族社会后,逐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关系,甚至产生不牢固的个体婚姻。随后,两性婚姻禁忌也开始被提出来。从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体现了婚姻礼仪的进步。在“俪皮之礼”之后,婚姻礼仪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伦理性特点更加明显。到了周朝,“六礼”出现。自此,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形成,流传后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礼:

礼之本,敦人伦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婚前礼——“六礼”,是历代婚姻礼仪的主导,甚至影响到当代。“六礼”形成于周代,完备于汉代。纳采是整个婚姻仪式的开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第二步。纳采相看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媒人再次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时候三代的情况和官职都要包括在内。问名之后,男方会请人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判断婚姻吉凶。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报告结果,称为纳吉。接下来是纳征,即下聘礼。

经过了纳征,婚姻正式进入准备阶段。第五步是请期,男方定好结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结婚日子素来为人们所看重,男方会请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统一。前面“五礼”的参与人员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而在“亲迎”的环节,缔结婚约的双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到场,一起参与盛大隆重的仪式。亲迎正式向社会宣布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亲迎礼结束后,就是正婚礼,包括沃盥、酒筵、合卺、闹房。新妇到男方家后,先净手,保持洁身,即沃盥。接下来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礼规食用饭菜酒食。合卺可以说是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新妇新婿将葫芦一分为二,表示新人以体相连,婚姻将二人连在一起。新人各持一半葫芦,相对饮酒。同时,亲人表达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祝福。最后一步是闹洞房。婚后礼,就是在新婚后,为了表明新妇已经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要进行妇见舅姑(新妇见公婆),妇馈舅姑(新妇为公婆准备孝敬酒宴),舅姑飨妇(公婆正式招待媳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公公婆婆分别招待新妇家送妇、送亲的人),回门(新妇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探亲)的礼仪。经历了这些,一场婚礼才完整结束。

三、婚礼的发展:

传承与流变随着社会习俗的发展,婚礼仪式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清末,西风渐进,新婚俗开始出现。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现象也开始被接受。民国时期,新式婚姻和婚礼渐兴,从自由恋爱的风尚开始,影响到结婚仪式。新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互换戒指,举办仪式的地点,也由传统婚礼中在家设宴,转移到教堂、饭店或者礼堂。从新人的相识到婚礼仪式,文明婚礼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带上了现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变快,各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碰撞,中国的传统也发生很大变化。西式婚俗影响全国,西式婚礼、中西合璧婚礼以及改良后的中式传统婚礼以各种面貌出现。到后来,现代中式婚礼形成。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新人拜堂;晚上摆喜宴,宴请客人并敬酒。喜宴结束,新人立于门口送客;整场婚礼在闹洞房后结束。

四、婚姻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呈现

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结婚从民俗上升为仪式,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和呈现跟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两性结合是因为生理需求,是人类作为生物发生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蒙昧时代的特点。在强调伦理和等级的封建社会,礼法束缚着人的言行和思想,未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和条件。即使产生了爱慕之情,若不能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也往往会造成悲剧的结局。古代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产生并非建立在男女之爱的基础上,充分说明婚姻是服从于家族功能需要的。在传统婚姻礼俗中可以看到,对新人的祝福是祈愿两人早生贵子、为家族繁衍和发展做贡献,而不是基于夫妇相爱。

在家族维系和生育职责面前,夫妻双方是否相互爱慕、志趣相投都不重要。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家族发展的需要,这是封建宗法婚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意识和礼法特点。在周制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需要媒人出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在纳吉中,男方需要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来判断婚姻凶吉,可以看出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婚礼发展到后来,聘礼越重,女方身价越高,婚礼体现出经济性。在思想层面,传统婚礼体现出浓厚的家文化特点。结婚对象的选定、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父母之命起主导作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在婚姻礼仪中,不乏教导新妇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的仪式,体现了对新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相比之下,现代婚礼体现出更多“以人为本”的思想特点。男女双方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父母的态度较之前人开明。其次,缔结婚约更注重当事人的意向和自由,服务于个体生活质量,家族责任不再是束缚世人的铁律。“不婚主义者”、“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人们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三,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始淡化。传统婚礼中,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不合,是不可能结为夫妇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现代婚礼中,占卜已经不是主导习俗。第四,现代婚礼删减了传统婚礼很多繁琐的仪式。婚礼仪式可以根据情况简省和变通,一张结婚证就可以证明夫妻关系成立。

现如今,“闪婚”和“闪离”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对待婚姻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普遍不及从前。最后,现代婚礼弱化了仪式的教育作用。古代的礼仪,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等,都具有教化和个体品德培育的功能。现代婚礼的意义更多是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教化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者省略。中国古代婚礼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想已经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在礼仪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礼仪的内容和仪式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婚姻礼仪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3篇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词汇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2-02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语言中的某些特殊词汇除本身意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部分特殊词汇(动植物词、色彩词、风俗文化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展示中西文化多方面的差异性。

一 动植物词

人和动植物相依共存,因此在英汉语言中必然有相对应的动植物词汇,这些词汇除本身的指称意义外,还有其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动植物词语的寓意也不尽相同。在汉语中dog(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人们多用猪狗不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等词语表示令人厌恶的东西,多含贬义。而西方人则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他们喜欢狗的某些品质如忠诚、可靠、勇敢、聪明等,常用以指代人,这时不但没有贬义,相反还略带褒义,使语气诙谐风趣。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优胜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的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等。又如cat(猫),中国人非常喜爱,在中国文化中指可爱的精灵,如“馋猫”比喻人贪嘴,含有非常亲昵的感彩。而英语中的cat却是魔鬼的化身,常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因此She is a cat. 不能直译成她是只猫,其真正内涵是她是包藏祸心的女人。再如dragon(龙)在汉语中象征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而在西方它却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恶魔的化身。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 ha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再如bear 这个词,在中西方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就会想到“窝囊”“没本事”,如“瞧他那熊样”“真熊”等词。而在英语口语中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他是个数学天才。由此可见,同一动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截然不同。

植物词也一样具有象征和比喻意义。Rose(玫瑰)在中西文化中内涵相近,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中under the rose却表示保守秘密和保持沉默的意思,这反映了在西方国家,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其他词如olive branc(橄榄枝)象征和平、palm(棕榈)象征胜利、lily(百合花)象征纯洁等。

二 色彩词

色彩词除表示固有的颜色意义外,还有许多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不同,对颜色的感受也不相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yellow被看做是帝王之色,“黄”在传统文化中主要指“吉利”“好”,如我们常说的“黄道吉日”。“黄”也指“失败”“落空”,如“黄粱美梦”“那笔买卖黄了”等。在现代汉语中,黄色还指“”“低级趣味”的东西,如“黄色录像”“黄色书刊”等。在西方文化中,yellow象征正义、坚定和智慧,同时还有嫉妒、反叛、懦弱的含义,如turn yellow的真正内涵是变得胆怯起来,yellow dog. 实指卑鄙的人。而在英语中,yellow paper或 yellow book. 并非黄色书籍,而是指政府报告,是极其严肃的东西。

red(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吉祥、高兴和幸福。中国人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衣服、红鞋子,门窗要贴大红喜字;过春节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婴儿诞生时要吃红壳鸡蛋等。而在英语中,red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它象征着凶残、危险和流血等,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汉语中眼红他人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英语中却用green with envy来形容人的妒忌之心。在汉语文化中蓝色的联想意义与海洋有关,多表示宁静,而英语中blue多有沮丧之意,a blue movie()、in a blue mood(情绪低落)等。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人称作白面书生。而西方文化的白色着眼于本身色彩,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象征纯真无邪,所以它是西方人的崇尚色。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另外,white又象征正直、诚实,如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an(高尚、有教养的人)。

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

第6篇

   都市文化研究是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当代城市化浪潮不断升温、迅速扩张,是它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而前沿性和世界性则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2005年12月初在上海召开的“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是国内外首次对都市文化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理论框架与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问题进行的学术探讨,对于中国的都市文化研究的确立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西方,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进入都市化时代的美国,对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研究主要由城市社会学来承担。在中国,由于社会学研究长期以来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农村或小城镇,“这直接影响了城市社会学等知识谱系与理论工具的传播与应用”,使都市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急需加以填补的理论空白。目前,中国都市文化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学科中,而其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在有关刊物的文学、美学、文艺学栏目中体现。

文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Steweardm J ? H , 1902 — 1972 )在《文化进化和过程》一书中提出。按斯氏的设想,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从1999年起,文化生态学研究进入了“大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取向集中在城市社会学、传播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国内文化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体现了当代国内学术界的现实关怀。本文将都市文化的研究延伸至社会语言学,立足闽南文化建设,关注闽南都市群的发展,从语言文化这一微观角度入手,以厦门为个案,对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的生态环境构建做尝试性探讨。

二、厦门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

    厦门是一座富有闽南文化底蕴同时又日趋国际化的都市,外来文化和闽南文化的融合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良好的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应该是闽南都市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三种语言文化,即闽南语文化、普通话以及英语文化共存共生、平衡发展的语言环境。据此,本研究围绕这三种语言的发展现状调查展开:

   (一)闽南话的生存现状

闽南都市文化具有开放性、移民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特征。这三个特征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闽南都市群在福建政治、经济的地位和发展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为闽南都市文化增添了魅力。然而,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语言多样性和方言文化的支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在厦门工作和学习的各类人员,包括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共计200 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受访者普通话和闽南话的使用情况。问卷共设计50道选择题, 全面了解厦门闽南话与闽南文化生存现状。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闽南话的生存现状

 

中小学生

(7-15岁)

大学生

(18-22岁)

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

(30岁以上)

闽南话

43%

    65%

           70%

普通话

   100%

    100%

           100%

 注:(1)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为70 名;

(2)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为70 名;

(3)参与调查的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为60 名。

上述调查表明,在厦门这个迅速发展的著名的闽南都市中,只要掌握普通话,日常交流没有任何困难。虽然成年的当地居民通常能够使用闽南话相互交流,但在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闽南话的掌握与交流却存在一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的普及和普遍使用,使得闽南话的使用场合非常有限。这种发展状况不由得使人对闽南语言文化的留存产生一定的担忧。如何正确处理好普通话与闽南话的关系,保持闽南话的活力与闽南文化特色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普通话现在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在普通话日益扩大使用场合的同时,地方方言也应深入使用到各地群众的生活领域中去,鼓励市民主动大量地去吸收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词语。

   (二)闽南都市社会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现状

闽南都市群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实践证明,闽南市民的英语教育程度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海峡对岸的台湾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闽南的富强,英语教育的强调不是太过了,而是远远不及。本文通过广泛调研、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语言学、社会学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厦门的英语教育现状做出评估,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英语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生

(7-15岁)

大学生

(18-22岁)

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

(30岁以上)

受过英语教育

95%

    100%

           75%

英语表达流利

   16%

    30%

           20%

 注:(1)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为70 名;

(2)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为70 名;

(3)参与调查的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为60 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厦门中小学校和大学的英语教育普及较广,各类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中受过英语教育或者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但真正能用英语流利交流的比例则都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英语教育在大中小学得到普及,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比例达95%以上,但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较少注重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厦门作为正大步迈向国际化的都市,其国际化氛围仍显不足,英语的使用场合较为有限,使得英语的使用主要局限在学校课堂。

三、 闽南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一) 政府部门的重视

闽南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相应举措。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三个城市,成立后主要保护闽南方言文学、闽南民间音乐、闽南戏曲、闽南民间舞蹈、闽南民间美术、闽南民间手工技艺、闽南民俗、闽南传统体育竞技、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消费习俗等十类项目。福建省非常重视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以加强对闽南地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以上种种举措说明政府已经将大力保护闽南文化生态提到了议事日程,将极大地促进闽南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二)2+1模式的语言教育政策

本文认为,闽南都市文化区应借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机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闽南话和普通话想结合的“双语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闽南文化的热情。应鼓励并加强2+1模式(普通话、英语加闽南话)的语言教育政策,在中学和大学除了开设语文、英语课程之外,还可开设形式多样的闽南话课程,如闽南话短期培训班、闽南话选修 课等。2+1模式的语言教育,既提高市民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又保障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的持续发展,繁荣闽南都市群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构建闽南都市社会的良性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

   (三)加强闽台文化交流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 一脉相承、相互交融。近年来的“闽南文化热”吸引了两岸各界关注。海西文化论坛、闽南文化节、闽南语歌曲大赛、两岸姓氏谱谍展牒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层出不穷,推动了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五缘”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传承以闽南文化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以及闽南都市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四)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开设闽南语电视频道和广播,宣传闽南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举办闽南话歌唱比赛及演讲活动,创设校园闽南文化的氛围;还可以在校园推广闽南戏曲,如歌仔戏的培训和演出活动,使闽南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闽南文化传播的基础上,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闽南都市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亮点。

四、结语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学科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畴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闽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闽南都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闽南都市文化开放性、移民化、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致力于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对于都市社会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地方政府语言政策的制定具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交际用语;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偏误;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的符号,在长期的信息传达过程中不同语言族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正如语言学家伯默所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同一族群形成相同的文化是基于该族群成员对语言有统一的认知和理解上的,同时具有了相同文化背景后同一族群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更容易地掌握对方传达出来的信息,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不同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中国文化主张奉行中庸之道——谨言慎行、温恭谦虚,有较强的等级观念,且人际关系复杂且重要。而西方文化则主张民主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等级观念不强,人际关系更偏重理性化,这些在思想上存在的根本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此外中西方在具体交际中还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以对待女性为例,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过程中都是男权社会的形态,男尊女卑是传统,而西方国家,尊重女性往往被视为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探究中西方语言差异时,文化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同一环境下,来自不同文化体系内的个体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口语交际。这一过程需要满足三个元素:一是交际者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二是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三双方进行的必须是实时的直接的口语交际。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势必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注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口语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中西文化差异会使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交际双方在对赞美语言的回应时有不同的语言模式。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会导致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信息误差,例如中西方词汇中某些词语的比喻义就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不同内容,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文化背景层面上的要求。

三、中西社会交际用语的偏误比较

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出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种差异将会极大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在社会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下面将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社会中几种典型的交际用语偏误:

1.称呼用语的偏误

对对方的称呼往往是交际的第一步,中西方文化在称呼用语上存在在巨大差异: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堂亲和表亲两大亲属支系;除亲人外,对待朋友也往往按照年龄分别赋予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而在西方称呼语中,尊卑长幼间的称呼则不分那么明晰,无论亲属还是朋友,在长辈和晚辈之间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同时在亲属中父系和母系两个支系之间也没有明显区别,对自己长一辈的人均称为uncle或者aunt。

中国文化中为了表示对对方职业的尊重在称呼时往往采用“姓+职位”的模式,例如王老师、张经理、赵主任等。而西方文化在非正式场合中称呼对方时往往忽略地对方的职位,统称为“姓+先生/女士”,例如称呼王老师为Miss Wang,如果此时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叫法称之为“Teacher Wang”的话就会闹笑话了。

2.交流时常用话题的偏误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交流的话题也大不一样,在交际伊始,中国人打招呼往往用特殊疑问句来询问对方,这一交际内容往往涉及到:“吃了没有?”“你去哪儿啊?”“干什么去啊?”等等,这种问候是具备中国关怀特色的交际用语,但往往会让西方人误认为是在干涉自己的隐私,因为西方文化的寒暄语往往是:“Hello”、“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或者谈论天气问题等等。

3.礼貌客套用语的偏误

赞美是交际的剂,利于培养交际双方的好感。但是文化差异往往导致在口语交际进行赞美时适得其反,例如在中国谦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听到对方的赞美后往往会谦虚地推辞:“你这份工作完成的真好!”“哪里哪里,还差的远呢!”此时西方人会认为你没有尽心地完成工作,或者这份工作真的“差的远”,甚至可能认为你质疑他的鉴别能力。因为西方人被赞美后通常会以一句“Thank you”感谢你的赞美,而这种过于直白的接受赞美会让中国人难以接受。

4.比喻用语的偏误

在语言形成过程中,人们根据某种联系赋予了很多东西以另外的含义,这种比喻义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会更大,如果对跨文化的差异认识不深刻的话往往难以理解比喻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神圣庄严和高贵祥和的代表,“龙的传人”“、人中龙凤”等都是对人的褒扬,但是“龙”在西方国家中则代表凶暴的女人,“the old dragon”已成为恶魔的代名词。反之,西方文化中有许多词的比喻义在中国文化中也有某些偏误,例如,“狗”在西方文化凭借其忠诚而很少含有贬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 ”等都丝毫没有侮辱之意。

除具体事物被不同文化赋予不同内涵外,一些抽象词汇在不同文化中也会存在某些偏误,例如红人(the blue-eye boy)、金秋(white harvest)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中词汇所负载的比喻义,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本身以外的文化背景在口语交际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四、形成偏误的原因分析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跨文化交际用语产生偏误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元素。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导致语言产生偏误。中国式思维强调整体性,以群体为主,认为人是群体的一份子,个人价值借由群体体现;而西方思维则相反,强调个体性,认为个人是独立自由的,群体只是个体的集合,保护个人的独立权利。由此中国在介绍人的时候都将其放在关系网当中,而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则被淡化。例如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宗族和血缘,由此在称呼语中非常讲究尊卑长幼及亲疏远近。中国文化中重视名分和人伦等关系,而与西方社会则主张“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因此出现了在称呼对方时中国文化采用“姓+职位”的模式,例如王老师、张经理、赵主任等。而西方文化在非正式场合中称呼对方时往往忽略地对方的职位,统称为“姓+先生/女士”,例如称呼王老师为Miss Wang.

其次,中西方文化中价值取向存在差异,这也是由思维差异所引起的,这些主观意识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中国的群体观念导致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地位,主张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个人价值;而西方则相反,主张只有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在中国交际用语中注重和谐平稳的文化性格,才有了“枪打出头鸟”的谚语。

最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也会造成交际用语上的偏误。例如在赠送礼物后中国人会收下礼物,在送礼人离开后再查看;而西方人则当面查看礼物并表示感谢。这一交际过程中,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查看礼品有衡量礼物好坏的意味,会使对方很尴尬;而西方人认为不当面查看礼物是对朋友的不尊重,这一行为规范势必会造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用语偏误。

第8篇

申诉人阮XX原系梧州市某酒店财务部总出纳员,因涉嫌贪污、挪用公款,梧州市人民检察院于1996年5月13日对其立案侦查,后由A城区人民检察院向A城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A城区人民法院于1997年7月10日对其作出一审判决,申诉人阮XX不服,提出了上诉,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9月30日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经法院终审判决认定阮XX侵占公款人民币217296.30元,港币832元,挪用资金46196元。

判决生效后,从1997年起,申诉人阮XX对其犯侵占、挪用资金罪一案,以及梧州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期间扣押其款物以及梧州市某酒店不退还给其集资款的问题,多次到梧州市人民检察院、自治区检察院上访、缠访,提出申诉。2003年申诉人阮XX来访称:梧州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我侵占、挪用资金一案中,将我本人的财产进行扣押和冻结。案件经二审法院终审后,法院判决认定我犯侵占、挪用资金的数额合计人民币263492.30元,港币832元。除了法院判决认定的数额和反贪局退回的22000元和梧州市某酒店退回的20500元,港币3938元外,应将扣押的其余物品返还本人,但梧州市人民检察院仍违法扣押我的物品,将扣押属于我本人的财物全部退给梧州市某酒店不符合法律规定,要求予以返还及赔偿损失。

经审查,该院反贪局在侦查过程中,提收和扣押涉法上访人阮XX上述物品均依照法律规定及程序进行,手续完备,无违法扣押的事实。在案件审结后,将扣押阮XX的人民币存款扣划追赃退回梧州市某酒店无不当之处,至于将扣押阮的港币存单及现钞退给梧州市某酒店,除因有部份阮应退赃外,另有证据证明其中有11376.94港元(存款单的存款)是阮XX所保管的公款,退给梧州市某酒店并无不妥。但将扣押阮XX所保管的梧州市某酒店员工朱X等人以及阮XX本人的集资收款收据共16张和其他财务记帐凭证11张全部退回梧州市某酒店有不妥之处。在审查过程中,该院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已于2003年9月27日,将这16张集资收款收据和11张其他财务记帐凭证恢复原状,退回给了申诉人阮XX。

2004年3月,在检察机关集中处理涉法上访专项行动期间,申诉人阮XX继续到自治区检察院上访。自治区检察院领导亲自对该案进行调卷审查,对该院的原处理并无不同意见。

但申诉人阮XX仍然没有罢访,仍然多次到该院、自治区院闹访、缠访,并扬言要随团到京上访。

2009年11月27日,申诉人阮XX又到该院反映,梧州市检察院于2003年9月27日退回原侦查期间扣押其个人在梧州市某酒店集资的收款收据后,其持集资收据到梧州市某酒店无法领回集资款,是因市检察院反贪局于1996年11月11日向该酒店发有一便函,告知酒店在侦查中发现阮XX在任职期间所经手的属于酒店的三笔款帐上无反映,但认定为犯罪所得依据不足而将材料移交酒店依规处理。因此,致使其无法领回集资款,要求该院协调妥善处理此事。

二、焦点问题

1、虽不构成犯罪,但属于违规、违章、司法部门不追究,当事人是否应承担经济责任;属于正常业务交接,作为当事人职责范围内有责任保管好的款项,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经济责任。

法院终审判决认定阮XX侵占公款人民币217296.30元,港币832元,挪用资金46196元,对于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所得利息、涂改单据加大报销金额等,虽然法院没有认定或没有追究,但是属违规、违章,是否应当承担经济责任。,经审查认为:1、对于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所得利息的问题。阮挪用酒店的资金集资领取资金占用费的数额,应由该酒店与阮核实确定后再行扣缴为妥。其实,对于阮XX挪用资金的犯罪行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并如数追缴了被挪用的赃款,对于其挪用的资金所产生的利益,情理上应收缴,但是否必须追收,法律则没有明文规定。对此,该院认为只能视情况处理。2、扣缴“涂改单据,加大报销金额”18876.9元的依据,是根据(1996)梧市检刑技会鉴字第5号《司法会计检验鉴定书》,可以确认。

对于已收未入帐吴XX制服、风险金人民币500元、已收回未入帐的旅游团餐宿费12126.68元等属于正常业务交接,作为当事人职责范围内有责任保管好的款项,当时人是否应付经济责任的问题。经审查,该院认为:1、已收未入帐吴XX制服、风险金人民币500元但没有阮XX的确认的依据。我们认为应由该酒店与阮核实确认后据实处理。2、已收回未入帐的旅游团餐宿费 12126.68元依据经手交钱给阮XX的经手人郭XX的书面说明,可以认同。

2、检察机关将相关票据退给梧州某酒店处理是否妥当。

经审查,该院反贪局在侦查过程中,提收和扣押涉法上访人阮XX上述物品均依照法律规定及程序进行,手续完备,无违法扣押的事实。在案件审结后,将扣押阮XX的人民币存款扣划追赃退回梧州某酒店无不当之处,至于将扣押阮的港币存单及现钞退给该酒店,除因有部份阮应退赃外,另有证据证明其中有11376.94港元是阮XX所保管的公款,退给该酒店并无不妥。但将扣押阮所保管的该酒店员工朱X等人以及阮本人的集资收款收据共16张和其他财务记帐凭证11张全部退回该酒店有不妥之处。在审查过程中,该院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已于2003年9月27日,将这16张集资收款收据和11张其他财务记帐凭证恢复原状,退回给了阮XX。

3、检察机关已经作出了处理,按职权尽到了职责,超出职权范围的事是否要管。

该院已于2003年9月27日,将阮XX本人的16张集资收款收据和11张其他财务记帐凭证恢复原状,退回给了阮XX,其它行为并无不妥之处。该院已尽到了义务,在职责范围内作出了处理,自治区院对该院的处理情况也无意见。但是鉴于“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从息诉罢访的角度,虽然该院已尽到了应尽的义务,但是鉴于该院扣押阮所保管的梧州某酒店员工朱X等人以及阮XX本人的集资收款收据共16张和其他财务记帐凭证11张全部退回梧州某酒店有不妥之处,该院从慎重处理涉检问题的角度,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出面做好该酒店与申诉人阮XX的协调工作。经过检察人员的努力,使这件申诉了十几年的案件得以彻底化解。

三、处理情况

2009年11月27日,该院分管控申工作的副检察长接待申诉人阮XX后,亲自三次带领控申科干警,到梧州某酒店了解情况,并要求该酒店对该院反贪局移交在侦查期间扣押阮XX的款物以及阮XX在该酒店集资和退还情况进行重新审核。

根据该院的要求,并在该院工作人员的主持下,梧州某酒店对该院反贪局移交扣押阮XX有关款物及退还情况,以及阮XX在该酒店集资的情况与阮秀容一起,进行了重新审核清算。核算结果为梧州市某酒店应当退还给阮XX集资款47699.29元。

根据双方核对清算的结果,经该院工作人员分别与梧州市某酒店的领导和阮XX进行协调,在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并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为了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该院建议梧州市某酒店和阮XX对双方核对清算的结果,以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依照协议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010年6月10日,梧州市某酒店和阮XX在该院工作人员的主持下,签订了《关于核算清退阮XX集资款的协议》。阮XX在协议中承诺:以后不再就梧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在侦查期间扣押其款物以及梧州市某酒店不退还给其集资款的问题向检察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申诉;梧州市某酒店根据协议规定,当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后,即退还付清了47699.29元给阮XX。至此,多年的上访老户终于息诉罢访。

四、启示与经验

1、领导重视,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重视社会和谐,是矛盾得以化解的坚强后盾。

群众利益无小事,该院领导切实关心每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关心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实现社会的和谐。申诉人多次到该院及自治区院申诉,缠访,引起该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该院检察长多次批示要妥善处理该案,让申诉人息诉罢访。分管副检察长也多次协调反贪局、控申科等部门作出处理,多次亲自接访申诉人,并且三次亲自到梧州市某酒店做该酒店和申诉人双方的协调工作。正是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亲历亲为,是处理该棘手矛盾的坚强后盾,承办人员才敢大胆地去做,才使得该起十几年的申诉案得以最终息诉罢访,实现社会矛盾的化解。

2、用群众观点办事,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是化解矛盾成功的至圣法宝。

检察机关的宗旨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该院要把群众当成是自己的家人来看待,把群众的来信当成是家信来读,把群众的事当成是家事来办,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用群众观点办事,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是化解矛盾成功的至圣法宝。一切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处理好了群众的问题,就能实现社会和谐。该案是一件十几年前的老案,当事人十几年来一直到检察机关和其它部门上访、缠访、闹访,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对于申诉人阮XX反映的问题,该院办案人员一直都是认真地调查,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积极地解决问题。对于该院扣押阮所保管的梧州市某酒店员工朱X等人以及阮XX本人的集资收款收据共16张和其他财务记帐凭证11张全部退回该酒店有不妥之处,该院及时进行了纠正;该院在梧州市某酒店和申诉人阮XX之间积极地做好协调工作,在该院工作人员的主持下梧州大酒店和阮秀容,签订了《关于核算清退阮XX集资款的协议》,使得矛盾最终化解,申诉人也表示息诉。该院正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有些超出办案人员职责范围的工作也去协调,最终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矛盾得以化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集中智慧,综合运用手段,才使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综述

1.文化

所谓“文化”并无准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以翻译学中的文化界定为准,将“文化”这一概念界定为“以某种语言作为团体表达方式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现象”。文化的本质特征得到了统一的认知,笔者将进行概述。文化具有非遗传特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具有非个体性,是某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文化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其中语言为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文化传播与体现的具体形式;文化具有典型的整体性,文化构成的各个环节均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关于文化的分类,也是各种说法琳琅满目,这里我们同样引用翻译学中对于文化类型的分类,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主导价值观等)和亚文化(即副文化、内部文化),翻译学家曾指出文学作品的优质翻译离不开对五种亚文化的良好认知,它们分别为语言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生态文化。

2.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在差异性的社会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下特定群体的人们所形成的包括语言交流、人生信仰、思维方式、风俗道德等方面上的差异,其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即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理解与阐述不同,进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1]。这里我们对基于翻译学的两种文化所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个阐述,这是进行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有效沟通的基础。其一是文化相含关系,即两种文化的内涵呈现一方文化内涵包含于另一方文化内涵,或者两种文化内涵之间存在交集的情况。其二是文化相斥关系,即两种文化针对于同一表达形式所具有的深层内涵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情况。其三是文化相缺关系,即两种文化都各自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组成部分,相对其他文化则是此部分的空白。

3.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差异性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文化有的词汇表达,也赋予了某些特定事物独特的精神含义,中国的“龙”代表吉祥、风调雨顺,而西方的“龙”则代表着暴力与忤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可否实现有效的沟通,语句本身的准确把握是基础,对语句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的理解是关键。翻译则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人们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与语言和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秀的译者必须既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又充分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翻译的深层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源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在目标语言中的完整表达,实现真正的交流。

4.文学翻译

所谓的“文学翻译”即以文学作品为对象而开展的翻译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翻译亦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它所实现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字符的等价转换,更是原作品中内涵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以实现带给读者欣赏的需求及愉悦感,并如原著一般带给读者思考与启迪。文学翻译的目标就是最大可能地实现源语言文化的传播,实现目标语言文化的丰富,并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只有深刻认知两种文化内涵,并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采取正确的处理,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方可实现原著作品内涵的准确传达。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影响因素及主要方法概述

1.影响因素

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翻译处理策略的选择是一个弹性掌握的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翻译目的的影响,一是译本读者定位的影响。翻译目的是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我们同样以《Gonewiththewind》为例进行阐述。本作品的翻译目的界定为满足一般中文读者阅读需求,并全面展现原著的所有内容。基于此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选择,大量使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手法,既保证了原著原有内容的全面展现,又降低了读者阅读难度。对于读者的定位,这对于确定一部作品的翻译侧重点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不同读者的审美与欣赏水平不尽相同,翻译策略不同。若一部作品的受众为对源文化具有深刻认知的较专业人士,则文化差异处理采用直译即可实现文化传播目的,但若面对普通受众,则源文化背景欠缺,这就要求译者结合自身对两种语言的熟练应用及对两种文化的把控采取弱化差异的策略,降低阅读难度。

2.主要方法

针对英文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不外乎“异化”与“归化”两种。所谓“异化”即以充分将原著文化内涵进行保留为原则,将目标受众带入异国文化氛围,具有充分实现文化传播目的,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诸多优点。所谓“归化”即以追求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而像目标语原创为方向,致力于通过翻译实现用固有文化价值观对作品进行理解。异化的处理方法在作品的文化差异处理中,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以及对目标语言的丰富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良好的翻译离不开方便目标读者阅读,迎合其阅读习惯的目的。在英文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上,通常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处理方式。

三、英文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类别及处理方式概述

本节我们对英文文学翻译过程中关键的五种亚文化差异的正确处理方式进行论述。

1.生态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某民族在其特有的生态环境(自然、地理)中发展所形成的具有自我标志性特点、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特征,不同的生态文化造成了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或者现象的不同反应。在生态文化差异的处理中,我们对于读者的接受能力要有一个弹性的掌握。对于读者通过自我联想可以理解的文化相斥部分,可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原作中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直接进行翻译,这种做法会带给读者新鲜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的渗透作用;对于作品中文化相缺部分的翻译,可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原作特色,又通过注释采取归化处理,丰富双方文化的交流;对于原作中由于习惯所采取的比喻手法直译后目标对象难以理解的情况,可选择采取意译的方式,基于译者对于源文化的掌握将比喻含义直接进行翻译,虽降低了形象性,但确保了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原作中所出现的西方文化俗语等,可采取替换的翻译方法,用目标语中具有同样表达含义及表达风格的俗语进行替换;对于原作中难以向目标读者解释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省略,降低读者阅读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和省略两种表达方式在原作文化底蕴传递作用上有一定的削减,应慎用。

2.物质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物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如建筑、食品等,物质文化通常是以一种文化相缺的形式存在,英文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的良好传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给读者异国风情感受,对文化交流具有很好的效果[2]。对于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差异部分的翻译,大多采取了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作中包含的异国特色,起到了一定的源语言民族或国家文化背景及历史的普及作用。比如对于“Duelingpistol”一词的翻译,《飘》中就直接翻译为“决斗手枪”,决斗这一风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陌生的,直译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源语言的文化气质,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氛围与新奇感。而对于一些在目标读者概念中不存在的器物以及仅在某专业领域才会使用到的词汇的翻译,我们有必要对其用途进行一个注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描述的场景[3]。对于物质文化的翻译,由于其独特性和强烈的文化气质,很少采用意译,并无法采用替代的方式进行翻译以求实现理解上的便利。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物质文化的差异应以传播文化为基本原则。

3.社会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的“社会文化”是指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社会形态、行为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交流上的误解与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则表现为翻译的失误。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中,都存在一词多译的情况,翻译学中曾指出词汇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才有意义,可见作品翻译中对于社会文化差异的细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关系到作品原意的准确传达。基于上述观点,在进行文学作品中社会文化差异部分的翻译应采用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以求规避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误区。同样应对读者的接受能力采取弹性的掌握,对于抽象度不高,或差异性不明显的比喻方式,我们可以直接保留原文喻体,进行直译,将理解的环节留给读者;社会文化的差异多归属于文化相缺的范畴,故大多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以实现如实反映原文社会文化背景,并确保读者不会因为晦涩抽象的社会文化差异而丧失阅读兴趣。如《飘》中,则将原著中的“wallflower”翻译为“墙花”,并注释为“舞会中没有舞伴而坐在墙边的单身女性”,这样生动与准确兼顾。作品中出现蕴含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的词汇时,译者应结合作品本身的人物、环境、场景塑造,进行归化处理。如《飘》中的“mammy”一词,若直译则是帮白人看护孩子的黑人保姆,而原著中该人物的塑造要体现的是一个忠诚而认真的老保姆,故译文中翻译为“黑妈妈”,实现了社会文化差异处理与文学作品内涵的到位传递。

4.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

所谓“语言文化”[4],上文已有阐述,而文学作品则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对于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将人物的日常语言交流所蕴含的情绪、人物关系、谈话氛围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成功翻译作品关系重大。这里我们以人名的翻译以及英语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黑人对白的处理进行一个举例论述。人名既是日常语言交流中的常用要素之一,又从侧面映射着不同的风俗、宗教、道德等文化信息,对其恰当翻译处理很重要。人名在中英翻译中通常采取音译的方式,但在文学作品的处理中,我亦应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见机行事”的处理,让作品译文行文更为流畅。黑人对话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组成部分,西方历史造就了黑人奴隶的存在,种族的歧视导致了黑人受教育程度与白人的差异性,原著书写过程中会用一些词汇语句构成的不同来对其进行表现,现有的翻译大多采取直译,而放弃了对这一特有文化要素的控制,笔者认为在对该情况的处理上,可采用意译方式,在充分理解原文表达意图的基础上,用目标读者语言中常用的区分方式对这种阶级差异之间的对话进行替代,实现语言表达设置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0-40.

[2]马丽群.浅析英语文学中文化翻译差异处理的技巧[J].作家,2013(18):165-166.

[3]于文杰.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2(16):163-164.

第10篇

 一. 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出(表达)”这就是说,“为交际”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

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新课程标准》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交际与文化这两层关系。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体现了“交际文化”。诸如问候、介绍、告别、感谢、道歉、邀请、请求允许、祝愿和祝贺、提供帮助、约会、打电话、就餐等功能意念项目,共60余条,穿插安排在各册中。其中,属于二级标准(小学六年级)的有30多条。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这些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对交际能力很重要。 

小学英语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逐年加大语言综和运用的比重,强调语言测试的实用交际性原则: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如社会文化能力。小学日常英语教材及考核中越来越多地渗透着文化知识的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 

二. 正确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得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的无法顺利进行。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实践交际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中国学生在听到赞扬他英语说得好时,可能会产生下面对话: 

---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 Why? Don't you think so? 

--- No, 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答:Thank you. 

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差异在具体交际中的某些表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 tierce person )、“狡诈、虚伪的人”(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 ), the old dragon 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  ,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 “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y old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As faithful as a dog. 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 dragon这些词的词义,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及其使用场合。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用的得体性。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误解。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 Hi! How are you ?”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 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You eat slowly, eat slowly. 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其他象课本上出现率较高的had better, excuse me等,学生在使用时也常常使用的不得体,比如下列对话:  

Student: --- You’d better explain it to me again. I don’t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eacher: --- Of course, I can. 

Teacher: --- Excuse me, could you fetch me some chalk? 

Student: --- I am glad to. 

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在第四册U2课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妇人: How old are you? 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 It’s a secret. 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汉文化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异。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对方意见或称赞的场合。所以,许多学生对于Negative response不习惯。例如:Do you think so? 这句话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和英语习惯,是汉语话式的句子;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n’t she lovely? 等均是从反面入手,而不是从正面入手说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n’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n’t it? --- Yes, isn’t it? 

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rascal hit his face. 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 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汉语着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语则眼于人的整体。正确的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 slap sb. in the face; hit sb. on the nose; lead sb. by the arm. 再如:I and my mother often go to Tianhe Park.等等,也是因为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如: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第六小学;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如:Yuancun Primary School No.6 Tianhe Guangzhou。英美人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写信时,学生还有一个屡纠不改的错误,就是在写信结束时随手写下写信的日期。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 

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间文化存在着深刻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因素教学同样重要。 

五.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呢?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第11篇

关键词:外贸;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顾钰婷(1994.07-),女,吉林白山人,大学本科,辽宁理工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专业

新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外贸交易额度在不断提升,对国际贸易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是支撑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外贸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贸经济发展的领域在逐渐拓宽,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变得异常重要。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歧义与差异,会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构成一定的影响,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以规范商务英语翻译的方向,保证外贸交易进行的通畅性。

一、商务英语翻译在外贸中的价值体现

如今,国家经济的发展除了促进内销,还放眼于世界,大力开展外贸经济,是强化国家间交流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将中国著名的企业或产品推向国际,将中国文化、经济进行有效的传播。翻译工作的开展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彼此的转换,能让各自国家充分了解贸易流程、贸易开展的细节等,进而能将外贸双方国家的文化予以灌输与学习。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贸易而翻译,而是为了充分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把握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的差异性上才会体现出翻译的存在价值。外贸工作的开展,需要商人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予以掌握,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克服诸多的文化差异[1],旨在实现国家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与价值观方面,受到文化的阻碍,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重要性的观点。商务活动开展时,汉语可以通过一些词汇组合即可,而英语则要注重时态、语气、句型、短语和语态等的规范[2],若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些细节做的不规范,会让对方感觉不礼貌。英语与汉语在商务交流上的区别在于英语更为注重细节性的内容,强调翻译的规范性。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更为委婉的语气,如“Wouldyouplease……/Couldyouplease……/Wehope……/Weappreciated……”等等,还有一些委婉的词汇、短语都是商务英语中必不可少的,如“asearlyaspossible/Please/Sincerely”等等。运用相对委婉的语气,能让谈判或合作的对方感觉受到尊重,营造良好的商务运作氛围[3],对促进双方合作具有积极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外贸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在外贸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影响深刻,主要表现在

1、社会文化

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社会文化体系运行的不同[4],不同的国家国民所生活的环境、社会体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其主要表现在区域文化特色、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等。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这也是多个国家形成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方面,每个国家都是在传承国家的民族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在当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社会文化不同,人们的信仰不同,如中国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西方国家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而中国情感的表达使用委婉的方式,在爱情表达方面,西方人可以轻易的说出“Iloveyou.”,但是让中国人直接的进行表达会相对含蓄。同时,针对同一事物或对象,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如汉语来表述“幸运儿”,而用英语表述就是“luckydog”,但是从字面的翻译来看,应该翻译成“幸运的狗”,这就是社会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再如,针对同一事物,其所表达的含义与蕴含的意味存在差异,如“鸳鸯”,在汉语中该词语表示恋人成双成对,在英文中称“鸳鸯”为“MandarinDucks”,但是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引申义,仅仅是表示这种鸟而已,并未象征何种意蕴。对此,就不可使用“MandarinDucks”来作为某商标,可以利用“Lovebirds”来表述,能从中表达出爱意,符合汉语的解读。同样的道理,针对大白兔奶糖的翻译,在我国大白兔并不存在其他的含义,仅仅是一个可爱的动物而已,若用英语翻译是“WhiteRabbit”,若将其销向澳大利亚,销量会大大下降。针对此问题的解释为在澳大利亚,野兔是破坏草原的主要“凶手”,草原对于澳大利亚来说非常重要,其决定着澳大利亚的草原经济,且野兔会抢走牛羊的食物,会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当地人较为厌恶此动物。由此可知,商务活动的开展前,必须对所要合作的国家文化进行认真的学习,切勿犯了大忌,影响商务关系的确立[5]。

2、心理特征差异

不同的国家在思想、心理上的认知是不同,二者间的差异是外贸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通常情况下,西方国家对女性很是重视,尊重女性,不可问女性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而在我国,问女性年龄并不是忌讳,在商务英语翻译与沟通中不可涉及到年龄问题,不利于商务场合的谈判。如今,国际贸易项目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用语翻译的过程中要尊重双方国家的文化[7],提前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忌讳和词汇含义差异等予以对比,熟悉相关的文化差异能有效避免相应的失误,保证双方和谐的商务谈判关系,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3、数字文化差异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发现中西方在数字方面的差异很大,尤其是西方很多国家在数字文化上很是重视。在西方国家,数字“13”是一个的很不吉利的数字[8],其与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着联系,圣经之中的耶稣是被犹大所出卖的,犹大就是耶稣的第13个门徒,因此,在与西方的相关国家进行交流时,“13”这个数字要避免使用。而“13”这个数字在中国却不存在其他的特殊含义,仅仅是代表一个数字而已,相对机会的数字为“4”和“7”,数字“4”具有死的谐音,是不吉利的。同时,在西方国家对“9”也忌讳,主要是纪念贝多芬,在创作出九大交响曲后就与世长辞,同样舒伯特、威廉斯等也是在创作出9首交响乐曲后就趋势,“9”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是,在我国数字“9”则蕴含着吉祥、长久的寓意,同时“8”利用谐音来读表示“发”,具有发财的寓意,而在外国却并没有相关的讲究。

三、外贸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商务英语是专门应用到商务领域的英语,此类英语的用法主要适用于商务场合,针对商务英语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与翻译方法,以营造更为和谐的文化环境,合理应对各类问题,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为商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要保证外贸商务英语翻译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对翻译人员专业性的重要考量,在具备足够专业性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是翻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与修养。

1、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只有掌握多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在翻译时处理好中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商务场合中能了解哪些语言、行为是禁忌的,能够尊重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能保证双方商务关系的和谐性。翻译人员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应具备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在商务活动开展前,还要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进行学习与普及,为商务翻译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翻译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保持多交流、学习与观察,掌握足够的目标性文化语言知识,能对外贸商务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文化元素支持。

2、应具备高度的翻译技巧

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要及时与国外的文化进行接触与学习,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翻译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层面意思,还要对其深层含义进行引申,保证译文的逻辑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适度的加入一定的对方国家文化的内容,能让客户产生亲切感与荣誉感,在语言的表述上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并巧妙的从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的共通点与契合点,通过合理的转化与解读来产生文化上的共鸣,可与客户进行更为深度的交谈,能为贸易的开展开辟蹊径,利于促进商务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翻译一些词汇时,要尽量选择释义性翻译方法,若句式结构相对复杂,保证句式公正,体裁要保证商务形式,还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来确立逻辑关系,合理规范语法表达习惯,对于多余的辅词汇可去除不翻译。

3、保证商务用语的规范化

在外贸商务领域中,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外贸商务场合选择合适的商务用语,在何种场合中说何种语言,必须对对方国家的商务词汇表述予以明确的了解与掌握。无论是何种文化,文化间都会产生一定的默契,具有相同的切口,从切口处罚,定能抓住彼此的关键点,可对商务活动产生辅助作用。翻译人员应根据相关的语境来进行相关文化类词汇的推测,例如,龙在中国是神灵、信仰的象征,具有吉祥的予以,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却是一种邪恶的怪物,象征着罪恶与灾难,是文化与信仰差异的关键,其主要体现在圣经,圣经故事中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greatdragon”,由此可见,“dragon”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含义是如此的恶劣。为此,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保证翻译用语使用的规范性,保证和谐的商谈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贸商务活动的开展应建立中西方文化的条件下,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避免提及彼此国家的禁忌,尊重彼此国家间的文化,处理好国家间的各类商务活动,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关键。中西方文化对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心理特征与数字文化等方面,应从不同方面予以考量,对英语词汇的内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还要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等等,为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亮.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4(22).

[2]宋海峰.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5(03).

第12篇

一、历史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历史是每一个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下来的不可更改的文化。由于西方与我国历史文化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因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英语阅读,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导致了理解上的分歧。例如,在西方人眼中,有这样的一句话:“You are a lucky dog.”这句话在西方是褒义,表示对其幸运的称赞和祝福。而中国人对“dog”的理解是狗,在与人交流时在中国人眼中属于一种贬义词,这样就必然会产生歧义,闹出笑话,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非常不利。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英语阅读翻译的差异,西方历史中对于“dog”的理解一直都是幸运的代名词,在我国却完全不同。

二、地域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在西方的一些文章中,也会和我国一样出现象征或者是比喻的方法,例如莎士比亚的文中就曾对爱人有“A summer’s day”的称法,看上去容易理解为“夏日”,实际上这是因为英国高纬度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这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一种形象,如果对于地域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必然无法正确地理解英语文章的内容和含义。

三、社会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每个地区都形成自身的社会文化系统,因为统治阶层的不同,采取的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区别,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文化差异。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差异就非常明显,在英语阅读的过程当中,要想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的英语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了解西方社会制度的背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宗教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第13篇

关键词: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一、中式英语的特点

英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英语的全球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语言是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人们常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词汇使用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词汇的使用;(2)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3)语义表达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局限,中式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式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英语表达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在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中式英语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并伴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和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形成而逐渐普及,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了英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

二、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及表达方面的差异

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1)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喜欢谈生活,英美人则习惯于谈天气;(2)待客礼仪方面,中国人好客套,英美人则实在;(3)表达赞扬或馈赠方面,中国人含蓄,英美人大方;(4)自我评价方面,中国人谦虚,英美人自信;(5)在做介绍时,中国人先重后轻,英美人先轻后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说明了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形成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1)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2)传统文化及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中比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四、英语教学方面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西方的教育则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国内和国外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国,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在国内,大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依旧是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也有其弊端。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参考文献:

[1]吕文澎,王法吉.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再生[N].光明日报,2003.

第14篇

关键词:国际投资;文化差异;经营风险;管理;融通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国际投资概述

国际投资又称“境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投资者将其资本投放到本国之外,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国际投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经营企业,通过直接控制或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以取得利润的投资活动;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获取证券投资的股息或债息等。本文主要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文化风险及其风险评估与管理。

二、文化及文化差异

1.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2.文化差异

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在对IBM公司50种职业、66种国籍雇员的11.6万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四项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

中国学者在对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文化差异的第五个指标: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即包含真理的差异也包含德行上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性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导致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种文化的差异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三、文化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日益多样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投资风险也成为企业在国际投资上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风险成为国际投资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因素

1.1信息理解差异风险

由于不同国家语言、宗教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国际投资中,经常出现由于双方沟通障碍,导致在工作方式、人员配置、市场开发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无法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例如,在亚洲的企业文化中一般都将员工加班加点视为工作积极的表现,但在西方国家则把员工加班加点看作其违规或无能的表现。当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沟通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导致误解,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文化误解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轻则会带来误会,重则会导致冲突,使跨国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国际投资以失败告终。

1.2种族、民族差异

种族和民族的差异会使进入东道国进行国际投资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从而固守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有偏见地对待他国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民族优越感、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是跨国企业管理文化风险存在的普遍根源。

持有民族优越感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常常倾向于采用单一的、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移植或照搬母公司在本国或他国的成功经验,忽略或不能充分考虑本土文化斥求,也不能改造产品以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国际投资只以盈利为目的,本土员工既得不到接触核心技术的机会,又享受不到升迁的待遇。这种倾向在海外经营中不利于国际投资的跨国经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难以统一,同时也不利于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无法及时针对东道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1.3管理差异风险

管理差异风险是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管理方式、管理风格以及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员之间不能协调工作而带来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国际投资经营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跨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东道国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能否为当地的雇员所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如果不了解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采用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在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1.4产品需求差异风险

文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欲望和消费行为,并最终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这种差异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差异。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仅从自身文化出发来进行国际投资经营,跨国经营企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例如德国人比较偏重产品的质量,而日本人则注重产品的外观样式,在两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就有很大的不同。

2.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控制

2.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国际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认真分析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跨国投资之前,要充分认识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对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惯例、风俗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最终确定在东道国的经营方式和需要提供的产品类型,根据差异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经营方法和经营目标。

2.2加强跨文化沟通

为了更好地控制文化风险,企业应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大力提倡、推广应用国际化工作语言,并进行语言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与使用多种语言的风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等。这些工作可以促进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善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和新环境。

2.3制定风险控制战略

文化风险是企业国际投资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跨国企业应积极制定风险控制战略。综合比较母国和东道国的文化差异,确定一种优势主导文化,并以此为主导制定企业文化战略,调整经营战略,积极适应当地文化,降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投资应该是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的,通过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企业的经营,适应环境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文化适应并不代表要被动、消极地妥协或服从,有时也要采取文化融合战略,利用企业自身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文化互动,在吸收当地文化的同时,向当地市场传递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和理念。

2.4实施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是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讲就是入乡随俗。在国际投资经营中反映出的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本土化经营是企业避免文化冲突,降低文化风险,顺利进行国际投资经营的重要保证。企业经营本土化战略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包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奠定低成本扩张的基础;增加了当地劳工的就业机会等,企业本土化经营可以有效避免当地企业、员工的抵触行为,减少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时所产生的文化冲突。

四、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投资逐步深入到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过程中不仅要对投资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更不能忽视。企业在从事国际投资经营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上差异,运用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手段,才能在国际投资经营活动中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不同文化的撞击、冲突和融合中,只有契合文化的经营才是最佳的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M·霍杰茨弗雷德·卢森斯.文化战略与行为(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尔科姆·沃纳.跨文化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涛生,许南.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第15篇

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

社会文化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翻译的方式、翻译的取向有着各种制约和调节,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为作用的关系。翻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是翻译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文化学转向”以来的焦点问题。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不仅是对翻译认识的加深,是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认识都是极大的发展,对社会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人类学都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文学翻译研究出现了三次转向:文艺学转向、功能转向、文化学转向。第一次转向,即文艺学转向,发生在前苏联50年代。当时,前苏联文学翻译界开始从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技巧性研究,深入到文学翻译的美学研究,也就是从语言学模式转向文艺学模式。第二次转向,即功能转向,发生在西方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文学翻译界也开始从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技巧性研究,逐渐深入到文学翻译的功能研究中,注意到了文学翻译实践过程的最终目的和效果问题等。文学翻译研究逐渐从语言学模式转向功能模式。第三次转向,即文化学转向,发生在西方80年代到现在。这时,西方文学翻译研究逐渐把文学翻译和整个文化的关系纳入自己的视野。文学翻译理论家发现,文学翻译不仅与语言学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与文艺学、比较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着密切关系。

二、民族文化背景与文学翻译

民族文化背景主要是指哲学,宗教,神话,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下面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怎样在文学译品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点。

例:宝玉听了,拍手笑道:“合了我的主意了!我也要叫你那里住。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红楼梦》)

译文1:Bao-yu clapped his hands delightedly: “Just what I would have chosen for you. I was hoping you would want to live there, because I want to live in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 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be neighbours. And both places are quiet and tucked away.”(Hawkes译文)

译文2:“Just what I thought!” Bao-yu clapped his hands.“That’s where I want you. With me in Happy Red Court, we shall be close together and beautifully quiet”(杨宪益夫妇译文)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和吉祥;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流血、战争、暴力和危险。英国学者Hawkes把“怡红院”译为House of Green Delights(怡绿楼),把“怡红公子”译为“Green Boy”(绿色公子),就“精致翻译”(refined translation)而论,应该是不能允许的,因为这种译文歪曲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但就自由化翻译(liberalized translation)而论,却是更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理解。因为这种自由化翻译,虽然对原作不够忠实,却可以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流血和危险。这种观念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并表现在“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中。尽量将原作中包含的哲学、神话、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特点必须尽可能地转移到文学译品中来。

三、社会文化地位与文学翻译

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由于其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政治态度,在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各种言说及对话方式,不同的政治意识与言说方式在翻译转换策略上会有所体现。从理论上讲,翻译应是双语转换与文化间的非政治流,是不同民族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接受。然而在此交流过程中,翻译会受到文化地位的影响,会因不同民族文化地位的差异在翻译的操作策略上出现不同的转换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的“归化”、“异化”取向。“归化”、“异化”这两个概念在技术层面分别被界定为“用译入语文化内容代替原语文化内容”和“保留、移植原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翻译中,译者会因其个体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以及文艺创作的主观特点对这两种不同的策略进行不同的选择,从而出现不同的翻译风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地位对翻译的影响也包含着个体特性。正如民族文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难以测量一样,文化地位在翻译转换中的体现也是比较模糊的。

结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十分复杂,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不过,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即翻译者熟练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及其对两种文化的理解程度。舍此,翻译是无法实现准确性和真实性的。由于翻译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关注文化的差异;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外国的文化,并比较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实现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刑警学院 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张娜娜,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海外英语》2011年03。

[2]李伟,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功能及作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