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目的 探讨功能独立性评测(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对脑卒中康复病人功能状态评测的有效性,同时探讨FIM对护理工作量的预测作用。方法 根据FIM制定的考察项目在病人入院后72h内和出院前1周进行打分,根据FIM的项目将护理工作分为6类,记录24h内各种护理工作的时间。结果 随着FIM对病人运动和认知功能评分的升高,病人-护士接触时间少;给药、提供治疗、宣教所用的时间与FIM评分显著相关。结论 护理工作量和FIM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了FIM的有效性,通过FIM评分可以预测护理工作需要量。
【关键词】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康复 脑卒中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in estimating the function state of the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 and the value of FIM in predicting nursing workload.Methods Score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testing items of FIM 72 hours after the admission of the patients and 1 week before the discharge;nursing work was classified into 6 types and the time of various nursing work within 24 hours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contacting time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became l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M scores of motor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the time of drug administration,treat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M scores.Conclusion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ursing workload and FIM scores proves the efficacy of FIM,and the FIM score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needed nursing workload.
KEYWORDS index of illness severity
rehabilitation
cerebral stroke
nursing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人,死亡80~100万人,存活者中致残率70%~80%,5年内复发率高达4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及日本[1]。因此,有关康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运用科学的护理观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功能独立性评测(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是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于1983年制定的“医疗康复统一数据”的核心部分,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康复机构,用于确定病人入院、出院和随访时的功能状态。然而,还未有关于FIM与脑卒中住院康复病人所需的护理工作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此类研究不仅能提供对脑卒中病人伤残程度的有效评估方法,而且能预测护理工作的需要量,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神经科脑卒中康复病人149例,其中男性101列,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平均住院时间45.7d。
1.2 方法 FIM内容包括6大类,共18项,每一项又根据病人的依赖程度分为7个等级,即完全独立、有条件的独立、监护或准备、少量帮助、中等量帮助、大量帮助、完全依赖,由高到低分别计7~1分。FIM设定主的要考察内容:自我照料、括约肌功能、转移、行走、交流和社会认知,其中,前4项为运动类,后2项为认知类。在病人入院的72h内进行评分[2]。在病人入院后的72h内和出院前一星期内各选取24h的时间段,以计时器按分钟和秒记录病人-护士接触时间。根据FIM制定的考察项目,相应地将护理工作分为以下6项:给药(准备和各种途径的给药)、提供治疗(生理参数的监测、导管护理、人工气道管理、喂食、心理护理干预监测、保障安全等)、宣教、社会活动(指不涉及宣教内容的谈话)、非引导性活动(指病人和/或家属不在时任何有利于病人的活动,如制定护理计划、病人资料整理)、其他(非治疗性的生活照料)。这些时间反映了病人康复所需的护理工作量。
1.3 统计学分析 为避免概率分布不对称,统计计算时接触时间均以其自然对数形式加以转换。统计学方法包括:成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2 结果
2.1 入院后、出院前的护理接触时间 见表1。 入院后和出院前的记录均可见:宣教为6项护理工作中用时最长的1项,以下依次为:提供治疗、非引导性活动、给药、社会活动和其他。出院前和入院后相比较,给药、提供治疗、宣教、非引导性活动和其他这5项的时间均有显著缩短,仅社会活动时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入院后出院前的护理接触时间(略)
2.2 护理接触时间和FIM评估间的相关性 见表2。入院后和出院前,运动类和认知类的评估与给药、提供治疗和宣教所需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唯一呈正相关的是出院前运动类评估和社会活动时间。
表2 护理接触时间与FIM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略)
3 讨论
3.1 FIM是近年来一种对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兴发展起来的工作方法,是指导护理人员谨慎明智准确地运用现代科研结论,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最佳的康复护理。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卒中,已成为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致死、致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用于脑卒中后治疗,护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也日见增加。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又能取得满意的治疗、康复结果,是人们渴望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护士对护理操作缺乏整体护理和全人意识,缺乏对问题的评估和对结果的评价,重症病人评估积分与护理干预积分比例失衡,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一般来说,医院内各科室的护理工作量是简单地由护理常规结合本科室特点决定的,这不能满足每个病人的实际需要的不同[3]。因此,在过去的10余年中,护理界开始寻找更系统、更准确的评估不同病人护理需要的方法,以求最合理地使用护理资源。由于病人的功能状态在决定医疗资源消耗和护理工作量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能有效、动态地反映病人功能状态变化的FIM,越来越多的受到护理界的关注和采用,尤其是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2 本次研究测试了脑卒中康复病人-护理接触时间和病人在出入院时的FIM。随着病人运动类和认知类功能的改善,接触时间随之降低。出入院时所测得的接触时间由多至少依次为宣教、提供治疗、非引导性活动、给药、社会活动和其他。出院时与入院时比较,除社会活动这项外,其他各项均显著减少。我们的实验证实了FIM的有效性,并且与Disler[4]、Hamilton[5]和Granger[6]的发现相一致:FIM与特定伤残的康复病人所需的护理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伤残康复和护理工作间关系的理解:较低的运动和认知水平的病人康复需要较长的接触时间;然而这种功能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因此,在制定护理计划时,不能简单地成比例的增加对伤残程度较重的病人的护理时间。而是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高质量的护理。
3.3 成功地预测病人-护士接触时间根据脑卒中病人伤残程度制定有效、合理的护理计划成为可能,虽然FIM没有测定护士的工作,但它通过评价病人的功能状态决定康复中所需的护理的程度。早期的研究发现[4,6],FIM原始评分若提高1分,可以预测3.4~4.1min的护理时间减少。尽管FIM可以用来预测为完成自我照料、括约肌控制、转移、交流和社会认知所需的协助,但它并没有包括护理工作的所有方面,也没有评价病人在引导他人对其生活进行照料和避免各种并发症中的自身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康复期的费用和病人生活质量可能都有重要的影响。Granger[6]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护理负担和病人的生活满意度是关键的标准,因此各种用于功能评价的方法必须同时能评价伤残的功能性结局和社会性结局。
3.4 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缺乏整体护理理念,我们对每项操作设立操作程序规范,制定适合临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结果标准,使护士自觉地与结果标准进行比较,将护理服务的落实情况融入操作体系,真正将护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既降低了护理风险,也提高了护士的应急和预见能力,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小结
本次研究的缺陷在于仅在出入院时评价病人的功能状态和护理接触时间,因此无法观测到在整个住院期间病人-护士接触时间的变化,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加以改进。总之,FIM的有效性通过伤残程度和护理接触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而得到证实,同时这些相关性在预测护理资源的合理应用和病人康复结局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康复和普及社会健康教育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张 华,胡永善,等.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3,8(2):5~8.
[2] Buffalo Guide for the uniform data set for medical rehabilitatin[S].Version4.0,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3.2.
[3] Lehmkuhl LD,Hall KM,Mann N,et al.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sts and length of stay of person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cute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J].J Head Traum Rehabil,1993,8:88~100.
[4] Disler PB,Roy CW,Smith BP.Predicting hours of care needed[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3,74:139~143.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4]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10):1594-1595.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内科
doi:10.14033/ki.cfmr.2017.7.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0-02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变,病情发展快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等风险,在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对患者的预后较为不利,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1]。临床有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时机对康复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
8月共8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其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被证实为脑卒中,经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但在恢复期遗留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并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此次研究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状态下取得其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5岁,平均(68.04±12.51)岁;包括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68.96±13.42)岁;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从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知识,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指А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并嘱咐患者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自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3)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自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始进行,先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可对镜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元音,再辅音,最后辅音、元音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护理措施实施第1天)、干预后(出院前
1 d),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其中,语言功能评估工具为汉语失语检查量表,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语言功能越良好[3];肢体功能评估工具为FMA肢体功能量表,主要是对上肢活动功能、下肢活动功能进行测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4];Barthel指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达到6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满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均明显增高,且与干预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脑血管阻塞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脑卒中的70%,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相对较高[6]。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突发性,发病后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致残风险、致死风险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当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化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措施实施时间较晚,不利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语言能力的康复,且护理措施不够全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肢体康复训练指导,以期望能够达到改善语言、肢体等功能的目的,康复效果并不确切,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7]。
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关键在于把握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的正确时机,越早越好[8]。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其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入院后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措施循序渐进,且贯彻患者的整个住院治疗阶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避,使患者尽早接受康复护理,早日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分提高幅度均更加显著,充分说明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康托Ч。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还可加强护患交流互动,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东松.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4-85.
[2]邓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6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88-90.
[3]李建芳,吴生蕊,郑建清,等.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98-100.
[4]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132.
[5]王之庆,王荣.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79-80.
[6]周杰,王秀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96-97.
[7]李红霞.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108-110.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程序;可行性;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急性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次临床实验对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合并症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并依据急性脑卒中常规护理计划实施临床护理,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实验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程序,即在急性脑卒中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个性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计划,强调患者的护理配合,加强术后的健康教育。依据急性脑卒中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评估。
1.3 资料收集 方法两组患者均同意接受观察、体检、交谈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依据护理部制定的一级护理标准对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评估的依据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规范、患者状况的符合情况以及临床资料的完整性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计数资料,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P
2、结果
2.1 诊断 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诊断规范的准确率和资料系统的完整性较为相近,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l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诊断准确性对比分析[ n(%)]
诊断规范准确性 资料系统完整性
2.2 整体护理质量 实验组共有23例患者总体护理质量评分在170分以上,约占92%,170分以下患者2例,约占8%;对照组共有21例患者总体护理质量评分在170分以上,约占84%。170分以下患者4例,约占16%。两组患者的实验教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计划实施质量对比分析[ n(%)]
3、讨论
对于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来说,在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同时,还应将护理的关键点放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后遗症的恢复护理上。护理人员应加强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命体征检测。由于大部分急性脑卒中疾病发病都较为发病,且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前没有典型的临床征兆,起病较急,所以患者通常缺乏必要的心理转变,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护理,以同情、热情、真诚的情绪对待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理解,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
早期康复护理会对急性脑卒中患着的预后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临床治疗后应保持4周以上的卧床休息,复发患者保持2个月左右卧床休息,主要原因在于,过早活动会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同时要避免下床大小便,防止发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2]。
由于急性脑卒中疾病通常难于恢复或病程较长,因而可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回家继续修养,并加强患者的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对患部实施科学有效的按摩和动运,防止发生肢体功能和智力障碍、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后遗症,同时要保持清醒的稳定 [3]。由于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发病年龄较为特殊,且病情较长、发病突然,因而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全面的病情评估,以此作为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制定的依据 [4]。在患者护理计划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对护理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对临床治疗效果起到巩固作用,并有效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有效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护理人员也应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用同情心和爱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并注意临床护理经验的总结[5]。
参考文献:
[l] 韩桂凤.脑血管意外早期康复护理的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 (Ol):214~215.
[2] 陈晓玲.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 06):1067~1068.
[3] 石宝华.早期综合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36~37.
[关键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78-03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占据整个脑卒中患病群体的60%~70%。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脑部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病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态势,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康复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其超早期康复护理也被逐步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7.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7.5)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1)入院12h内康复护理:准确细致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严格依照所获得的评估结果积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学的饮食干预方案以及系统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所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2)入院12~24h内康复护理:严密监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将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卧位时应将患肢适当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状态,将肘与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关节分开,将软枕置于患侧臀下位置以防止压疮,同时使下肢处于中立位,使脚背与床面保持垂直,并将双下肢适当抬高以保持静脉回流通畅;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适当外旋至功能位,将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开状态,健侧腿屈曲超前,患侧腿微屈;健侧卧位时应于胸前放置软枕,并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现象发生,同时自然放置髋关节和膝关节。(3)入院24~72h内康复护理:严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积极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首先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开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桥式运动或移动等相关锻炼项目,并指导其掌握内旋肩关节和内收健侧上臂等动作。而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可逐步开始下床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应由人工辅助逐步过渡到借助康复器械,对于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应遵循适度增加和延长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变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三者之和计为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FMA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I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FMA和BI评分值分别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时间始终是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神经细胞的恢复与血管闭塞时间存在紧密关系。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时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都已经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发展历程,故脑细胞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坏。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积极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则能够使患者濒死的脑细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进一步缩小梗死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现代康复学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使其在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通过康复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自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机体运动的协调性。目前临床对于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常常为患者的恢复期,以避免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发生。但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相对较弱,功能重塑性较差,同时大多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尽早的康复训练,并将会促进脑组织和脑细胞重新建立自主的循环侧支,诱导病灶周围脑细胞的代谢,扩大脑细胞的可塑性,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康复护理培训;家庭护理;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临床高发病,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一般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率高,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左右病例,幸存者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致残者可达3/4,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也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对本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2014年的167例脑卒后居家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相关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均具有正常的文字理解能力,排除意识障碍、痴呆、文盲、完全性失语、精神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疾病患者以及不愿意配合培训和随访者。本组167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73.8±10.1)岁;脑出血后74例,脑梗死9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6例,高脂血症39例,糖尿病72例。
1.2 方法 成立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小组,由高年资的护士、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组成,事先进行小组成员内部的集中学习讨论,内容包括脑卒中疾病知识、各类相关量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康复治疗和护理知识要点、生活指导、沟通技巧等,小组成员均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2]。然后制定具体的家庭康复护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培训时间为1次/w,30~50min/次,共培训24次,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培训对象包括患者本人、负责照顾患者的患者家属和家庭保姆等。培训内容分述如下。
1.2.1 康复指导 首先给予肢体、语言、视觉功能的评估,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康复指导。对本组患者主要的康复训练指导包括:床上翻身、坐起、站立、平路步行、上下楼梯、语言和吞咽训练等。培训中正确指导患者各项功能的维持训练,加强肢体运动能力和改善步态训练,鼓励患者借助他人或自行使用辅助器具下床活动,以及如何防止跌倒。本单元的培训结束后,给患者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庭作业",家属监督其完成,下次培训前检查完成情况。训练的强度和次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达到康复训练的要求。
1.2.2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布置环境和家具陈设,如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冬夏两季使用空调和暖气调节适宜的居室温度,地面保持干燥,防范滑倒;改造过高的门槛,尽量减少障碍物;家具陈设尽量简洁,合理安置,常用物置于适宜高度位置;减少易碎品、易倾倒的重物陈设,消除安全隐患。指导患者正确利用健肢协助患肢活动,在生活中正确发挥患肢残存功能,例如穿衣裤时先使用健肢协助患肢进入,健肢后进入,脱衣裤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等。穿鞋不便的患者,指导其使用长柄鞋拔等辅助物品进行协助。饮食宜清淡低脂少盐少糖,营养均衡易消化,注重菜肴的色、香、味。鼓励多饮水,多进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的发生,而且多补充水分还可避免血液过于黏稠,减少脑血栓形成机会。
1.2.3 语言和吞咽训练指导 对于语言障碍患者需加强沟通交流,指导其进行唇舌运动、口型及发音训练,鼓励患者进行单词或句子复述,但要避免强行逼迫。与其交谈时要考虑到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尽量用其熟悉的名词和语句。预防患者误吸、误咽引起窒息、坠积性肺炎等,指导家属进行加强吞咽反射训练,如使用棉签蘸少量冷水轻轻按摩软腭、舌根、咽壁,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训练,和颊舌肌功能训练等等。
1.2.4 心理护理指导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患者难免因进展缓慢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甚至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活动,培训小组成员应关心患者疾苦,积极主动与其沟通,介绍恢复良好的病例进行宣教,营造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信心,减轻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并分析引起抑郁的相关因素,指导其正确表达情感和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对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多陪护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如听戏曲、跳交谊舞、下棋、读书看报等等。鼓励患者多做户外活动。抑郁程度严重者,建议服用抗抑郁药辅助治疗。
1.3 评估项目及标准[3] 在培训期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4]、WHOQOL-100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定。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WHOQOL-100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24分表明可能为严重抑郁,17~24分表明可能为中等抑郁;7~17分为轻度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计量资料分析,P
2 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Barthel指数、WHOQOL-100评分、抑郁评分见表1,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WHOQOL-100评分较培训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且大部分治疗后留有残疾,严重影响者我国居民的生活,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深重的负担。且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康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逐渐康复,患者还会伴随一些偏瘫等症状,日常生活受到限制[5],因此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临床工作中可以见到很多脑卒中后出院的患者由于没有进行恰当的康复护理,从而造成较重的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脑卒中致残率高、并发症和合并症众多,需要专业性的康复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走进社区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培训,使脑卒中患者真正在院外也能享受医疗资源,掌握更多的疾病保健知识,学习科学系统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法,从而促进了疾病恢复,改善了生活质量,有助于身心健康,尽早实现回归社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实践证明,经过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后,本组脑卒中患者的Barthel指数、WHOQOL-100评分、抑郁评分均较培训前改善,表明家庭康复护理培训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抑郁程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琳. 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80-82.
[2] 郭丽梅, 安成芳. 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和家庭疗养康复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 (11).
[3] 潘敏.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2-103.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 家庭康复 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超势。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期长、康复机构病床紧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种种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继续康复。但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尚未系统开展[1],从而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展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损害>5年,甚至有报告直到脑卒中后7年仍有持续的功能恢复[2]。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锻炼,家庭康复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以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家庭康复意识,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已是当务之急。崔柳等报道[3],社区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康复机构的延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满足患者的感情需要,减少患者康复费用、家庭陪护和交通困难[4],有利于巩固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效果,使病残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
建立患者康复健康档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建立康复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区、家庭后,社区护士应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其家庭情感氛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督促实施,随时评估措施落实情况及康复效果并记录,对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康复计划落到实处。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一方面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庭访视和电话访视,从多方面观察患者,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之顺利度过恢复期[5]。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对患者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虑过多、抑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顾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会感到疲劳、紧张,并出现焦虑、抑郁、敌视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躯体、心理和经济压力。重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个患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照顾质量,减少对医疗的需求[6]。
生活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性疾病[7]。龚菊红等研究发现,较多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数家庭缺乏康复锻炼的理念,家庭护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改造,患者综合健康水平较差。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脑卒中的复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诸多习惯均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延缓康复的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的复发。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指导,注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复效果,促进疾病早日转归或减少复发。
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以自身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要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个人卫生、穿脱衣、进餐、移动等,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活动训练。较多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理解存在“替代护理”观念,即认为患者始终接受被动护理。而根据Orem自理理论的原则[8],在脑卒中的不同的治疗阶段,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的关健。有学者提出Orem自理理论对于遗留有不同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尤为适用。②肢体康复训练:选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疗法,依靠健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依靠健侧肢体的力量进行屈曲、前屈等训练,并且过渡到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进行手功能的训练。③语言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多焦虑,护士、家属应多接触患者,迟早诱导患者多说话,纠正其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9]。
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社区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卒中的相关基本知识、防治知识、康复知识等;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一般每个月1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减访视次数,指导患者正确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哪些毒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组建“社区脑卒中俱乐部”,加强脑卒中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消除孤独感,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协助充分调动家庭内外资源的积极性,协调康复专科卫生部门、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合作,以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社区、家庭、心理社会的支持鼓励,更好地发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服务技能
社区护士在脑卒后中后遗症家庭康复全过程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较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了解社会人文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社区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
家庭康复是一种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投资少产出多,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趋势,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珍,李来洁,周春晓,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和预防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争鸣.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5,27(6):914-915.
3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735-736.
4 龚菊红,周华,何燕.家庭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康复,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陈向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华.脑中风后后遗症患者的机构和居家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10-212.
7 梁月香,严翎,杜红兵,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9-50.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效果
据相关报道显示脑卒中存活者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机体功能障碍,其中约20%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如何让这些脑卒中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在提高患者机能上效果明显。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共接诊收治脑卒中患者206例,其中男116例,女90例,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8.3±2.3)岁;患者中脑梗死124例,脑出血82例。
1.2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经过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机能障碍或者偏瘫。
1.3排除标准 排除不愿接受研究患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排除关节炎,各种肌病等影响感觉、运动认知的疾病。
1.4分组及护理方法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3例,一组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我们定为对照组;一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我们将其称为护理组。护理组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下面几项:
1.4.1心理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机体功能障碍,心理上也会有很大挫败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增强疾病康复的信心。
1.4.2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①脑卒中偏瘫患者疾病早期需要进行严格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预防痉挛发生。对患者多采用侧卧,并在1 h或者2 h进行更换,鼓励患者慢慢进行坐位。②用循序渐进方法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先进行患侧肢体锻炼,随后进行健康肢体锻炼,先进行大关节锻炼,随后进行小关节锻炼;在锻炼中注重加强患者肩关节的屈曲、外伸还有外旋运动,加强对患者手指、手腕及肘关节的伸展运动;加强对患者进行膝、髋关节的伸展运动。③对患者进行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可以对患者肌肉及关节进行挤捏,并用刷子及手指刺激患者肌肉,用冰块对患侧进行局部的温度刺激,采用触觉、痛觉、温度等各种刺激方式对患者肌肉进行刺激。
1.5评定指标 采用简化 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及改良 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分别在出院3个月对患者运动功能还有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2]。同时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输入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 13.0,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相关的χ2检验,当P
2结果
2.1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康复护理后,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在Fugl-Meyer 运动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均有明显优势(P
2.2并发症出现 随访中对两组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废用性肌肉萎缩这些常见并发症进行对比,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
3讨论
3.1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尤其是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能够让患者通过本能的肢体练习动作帮助大脑神经系统的代偿性修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肢体痉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协调的运功模式。在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Fugl-Meyer 运动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表格上,我们可以看到对照组护理出院后Fugl-Meyer 运动量表检测为(43.26±4.56)分,而护理组为(60.45±6.58)分,Barthel 指数评分上,对照组为(35.78±14.23)分,而护理组为(54.26±13.45)分,通过数字对比,能够看到明显差异。可见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
3.2康复护理同并发症关系 脑卒中偏瘫患者最长出现一些诸如关节萎缩及肌肉疼痛这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同患者患肢功能得不到良好恢复,长期处于异常痉挛模式,缺血缺氧等关系密切。可以说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总之,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加强康复护理重视患者心理、行为,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加强康复训练,在短时间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效果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严重损伤,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为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患者院外进行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水平。本文主要对社区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我社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69例,其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为59~79岁,平均为65.6±3.3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脑卒中,且符合相关脑血管疾病标准,在院接受了系统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达到出院标准。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脑卒中方面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和后期康复的方法和方式,对出院后在肩关节、膀胱、以及褥疮等方面的基础护理方法进行教授,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2)运动康复训练,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运动恢复训练指导,对患者上肢进行外展、前去、内旋等活动,对患者的手指和肩关节、肘关节进行按摩,并可将按摩的方法教给患者家属,由家属每天为患者进行按摩,以保持患者上肢的血液循环畅通。对于患者的下肢,护理人员应该帮助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伸展,协助患者下蹲和起立的动作,让患者能够尽早下床活动;(3)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每次随访时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适当干预,减轻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纠正,以减少非生理因素对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
1.3观察项目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评分采用巴氏指数[2]进行评分;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测定,并比较在护理前后的知晓率之间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其中p
2.结果
本组69例患者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后,其生活能力评分和知识知晓率之间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结果可看出,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护理前,p
3.讨论
本文主要对采用社区康复护理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升高,患者对脑卒中的知识知晓率明显升高,这说明社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疾病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有效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重点[3]。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摄取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那些达到出院标准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而言,通过系统定期的护理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得到快速恢复。在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脑卒中疾病有一个系统认识,对康复治疗和护理在脑卒中预后中的改善作用有清醒认识,从而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各项护理干预活动[4]。二是对患者运动机能进行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上门指导和护理,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三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纠正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因素对脑卒中康复进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丁淑玲,邵良.自护知识教育结合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家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86-88.
[2] 罗国华,胡志卿,甘虎.社区护理干预及指导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38-139.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23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DL score as (65.24±10.15) points and Fuel-Meyer score as (24.20±3.25)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49.80±11.24) and (13.36±2.90)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Limb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卒中是由于患者脑血管循环发生障碍并导致大脑半球或脑干出现持续性的局灶缺损, 临床上主要以偏瘫作为主要表现, 而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则被临床实践证实为最有效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致残率的方法之一[1, 2]。为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 本院对2014年
9月~2016年7月接诊的230例脑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 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肀驹褐瘟频2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住院号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115例。入组患者均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中风的诊断标准》[3], 且获得影像学资料支持。试验组患者中男65例, 女50例;年龄50~70岁, 平均年龄(60.5±8.5)岁;病程1~6个月, 平均病程(3.5±1.2)个月;脑卒中原因:脑梗死83例, 脑出血3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60例, 女55例;年龄50~73岁, 平均年龄(60.8±8.4)岁;病程1~7个月, 平均病程(3.4±1.3)个月;
脑卒中原因:脑梗死80例, 脑出血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脑卒中原因等一般资料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按照Brunnstrom 评定法要求评价患者功能障碍等级, 然后分阶段的实施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4],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 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护理人员要通过交流和沟通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整个流程以及护理措施, 提高其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 2. 2 康复训练[5] 康复训练措施包括传统康复训练方式以现代康复训练方式两种, 而患者治疗过程中则采取二者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其中传统康复训练模式以推拿和针灸为主, 其中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体内气血, 疏通筋络, 而推拿则按照先轻后重、先浅后深的方法进行, 2次/d, 20 min/次。现代康复训练模式则分阶段进行。卧床期康复护理则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引导其反复进行重复运动, 以此来增加其肢体耐力, 同时要定时协助患者改变卧床方式, 减少对肢体的压迫, 预防肢体发生痉挛。离床期康复护理则主要指协助患者进行30~40°的卧位训练, 每隔3天将斜卧位增加10°直至患者可以坐起。在训练时, 护理人员要密切^察患者一般状况, 对出现不适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训练。对于无不适的患者可指导其通过轮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在步行期的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先挪动健肢, 待双臂平稳后再挪动患肢。
1. 2.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6] 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评级情况以及病情恢复情况给予患者行走、进食、更衣等方面的训练,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鼓励患者使用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行为的锻炼。
1. 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Fuel-Meyer评分和简化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和ADL, 两者满分均为100分, 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A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试验组ADL评分为(65.24± 10.15)分, Fuel-Meyer评分为(24.20±3.25)分, 高于对照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多起病急, 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造成脑动脉闭塞、狭窄或者破裂出血而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7]。以往在给予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常规护理措施, 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并不令人满意。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致残率, 帮助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生活;同时通过心理辅导能够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与疾病作斗争[8-11]。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能够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的可塑性, 使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得以修复, 通过建立侧支循环来增加病灶区的血供, 使脑细胞功能进行重组和代偿。康复训练还能够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如肌肉萎缩、肩手综合征等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12-15]。
综上所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体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道华,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中医学报, 2011, 26(2) :214-215.
[2] 陈雪美, 夏程美.中风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8):1265-1166.
[3] 张小梅, 阎霞.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5):286.
[4] 骆雪琴, 陈春芹, 朱云芳. 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影响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7): 1484-1486.
[5] 秦永利.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2(1):75.
[6] 官华芳.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基层医学论坛, 2014(36):4961-4962.
[7] 许凤莲, 叶兰芬.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吉林医学, 2013, 34(1):163-164.
[8] 区晓鸣, 陈丽华.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8):187-188.
[9] 陈兰英.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安徽医学, 2012, 33(8):1082-1084.
[10] 程蕊琼.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全科护理, 2010, 8(19):1737-1738.
[11] 周晓娟, 侯亚红, 赵岳.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9): 6-8.
[12] 陈晨.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5):702-704.
[13] 宋沛君.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2(29):77-78.
[14] 汤春玲, 范咏梅.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健康研究, 2014(5):582-583.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存活患者受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后期康复治疗[1]。笔者在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118例PSD临床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查综合分析确诊,符合尤黎明著[2]《内科护理学》中关于PSD的诊断标准。常规护理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8~79岁,平均(48.7±9.4)岁;脑卒中病程2~25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康复护理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36~79岁,平均(48.8±9.4)岁;脑卒中病程2~23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1例,出血性脑卒中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病程和卒中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入院后,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内科护理[3],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1.2.2康复护理组 ①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语言、和蔼的语气,耐心讲解脑卒中高危因素、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及时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治疗信心。②行为障碍康复:嘱咐家属或朋友多给予患者安慰、开导和鼓励,通过增加人际交流和适当的交际活动改善行为活动障碍,注意饮食和活动规律,积极参与患友组织的活动。③躯体障碍康复:根据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制定康复方案。床上训练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小幅度后大功能位”被动活动为主,以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早期坐位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应从小角度开始练习,防止性低血压。站立及平衡训练以床边站立训练、坐椅训练和双杠辅助站立训练为主,练习左右转动、侧弯和前后倾斜动作。步态练习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根据患肢功能情况而定,日常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松动运动、上肢抬高运动、腕关节背屈、掌屈、内外旋运动及拇指外展、内收及掌指关节和小指关节全范围运动及对指训练,手法宜轻柔,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给予强刺激。指导患者如何穿衣、如厕、自我训练、吃饭以及与人交流等日常活动,常规给予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30~40)min/次,2次/d;语言疗法治疗,30 min/次,1次/d。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动态对比两组治疗前、第一疗程末、第二疗程末以及第三疗程末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采用HAMD评分评价抑郁改善程度,以HAMD减分率对治疗3个疗程末患者进行疗效评定:HAMD减分率≥75%者为临床治愈; 50%≤HAMD减分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校验,组内不同时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
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均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第三疗程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第一、二、三疗程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见表1。
2.2抑郁改善情况
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的77.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抑郁反应具有发病隐蔽、病因多样和表现复杂等临床特征,轻微抑郁患者仅表现社会性退缩、兴趣丧失或情绪低落等[5],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重度抑郁患者会产生轻生念头、厌世或自杀倾向,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脑卒中的预后。
现代医学对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6],在生活习惯改变和心理承受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与脑卒中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躯体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规护理组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组能够明显提高ADL评分和NIHSS评分,总有效率77.97%,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但是,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三疗程末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心理障碍康复能够及时疏导脑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通过护患沟通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行为障碍康复能够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规律的饮食和社交活动能够改善睡眠障碍,从而提高行为功能能力。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的躯体障碍康复能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配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疗法早期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康复护理组能够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行为障碍康复护理和躯体障碍康复护理循序渐进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康复护理组显示第一、二、三疗程末分别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明显;同时,康复护理组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以树立康复信心,行为障碍康复护理以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临床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对照组77.97%,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在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王利民,杨希真,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0-81.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608.
[3] 董飞男. 康复护理干预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6-47.
[4] 高建国. 神经节苷脂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9-60.
[5] 颜雅玮.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M].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75-76.
关键词 脑卒中 单侧空间忽略 针对性护理
单侧空间忽略(USN)是对来自病变大脑病损半球对侧的刺激无反应[1],其临床表现为脑损对侧空间多种形式的信息反应或定向困难[2],多见于右半球病变,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阻碍因子。2007~2010年对43例USN患者加强忽略侧的针对性康复护理,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右大脑脑卒中所致USN患者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42~83岁。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通过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灯影像学检查;意识均清醒,检查合作,无失语,无语言沟通障碍;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有意识障碍者、失语而无法合作者、有精神症状、严重痴呆者及认知功能障碍、左大半脑损伤、大脑双侧损伤者均不入筛选范围之内。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44~76,平均62.7±9.4岁。实验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42~83,平均58.4±9.9岁;病程平均100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方法: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期间,每周星期天早上均集合患者照顾者,由专科的护理人员对其行脑卒中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由专科护士授教各种康复锻炼方法,直至其掌握为止;两组均由物理治疗师对患者进行“1对1”Bobath技术治疗,作业治疗师指导患者床边座位、床与轮椅间转换,用餐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语言治疗师进行语言训练,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及高压氧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提醒并由护士针对USN患者的忽略情况进行护理干预:①护士给USN患者安排床位时,全部都安排忽略侧的床位;护士对患者行所有常规治疗护理一律在忽略侧进行操作。②在日常生活护理时,如在阅读、刷牙、写字、穿袜子、剪指甲、穿鞋、吃饭、穿衣、梳妆、交谈等的时候,护士会针对具体的忽略情况,随时随地给予提醒、暗示患者,使其有意识地注意忽略侧的物体及事情。③用摄像机将患者平时的日常生活活动录下后放给患者看,如患者同意,有条件的可以在其房间安装动态监控系统,动态监测其忽略侧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将其错误行为清楚地反馈给患者,并及时指导其改正。④挑选患者喜爱的一些故事或歌曲,在患者的忽略侧播放,让患者说出故事或歌曲的内容,训练2次/日,每次20分钟。⑤重视照顾者的情绪对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护士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以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积极配合患者训练,做到个体化,达到全面康复。
评价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估:由1名护士应用Barthel指数(BI)对所有入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每5天评估1次[3],连续护理干预35天,共评价7次,第1次评价规定为治疗前BI,最后1次评价为治疗后BI。其内容包括:进餐、修饰、床-轮椅转移、如厕、洗澡、穿脱衣服、上/下楼梯、步行、排便控制等内容,总分100分。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的两两对比采用方差分析。
结 果
治疗前两组B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与常规组BI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其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讨 论
单侧忽略又称单侧空间忽略、单侧空间失认,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认知功能障碍,是病损半球对侧空间未知或有意识的刺激不能反应和定向,它是一系列病损对侧空间信息处理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一种,患者在完成各种空间行为作业时往往表现出对脑损对侧的刺激无反应。因采用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研究证明通过肢体感觉功能的参与可以加深视觉体验,同时参加左侧肢体空间参与活动,可以减轻左侧忽略症状。对于患者的忽略现象,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反复强化训练、反复刺激、逐渐纠正,忽略现象是可以改善的,可有效改善脑部神经网络建立,调动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组织来发挥作用,以实现神经功能得以唤醒,改善神经功能。除此外,还要重视患者及照顾者的情绪,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经过护士及时与其沟通,使不配合康复治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做到全方位评估、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全面康复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总之,脑卒中后USN的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ADL能力的回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仅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颖.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单侧空间忽略后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2):93-95.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 健康教育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脑卒中在临床一直存在有较高的发生率,多出现在中老年群体中。虽然脑卒中的救治方案被持续进行优化与完善,该症的致死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1-2],但在病症的影响下,患者各方面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为确保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对应康复护理工作,为促使该方面护理干预更加高效地执行,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形式展开康复护理工作,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2~76岁,平均(68.18±1.38)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2~75岁,平均(66.27±1.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在我院确诊患者,非外院转入;(2)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3)愿意存在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精神类病症;(2)有不遵照医嘱治疗的行为。
方法:⑴对照组在接受康复护理的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形式: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完成不同阶段康复护理训练,包括早期肢体被动训练等,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针对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持续进行完善。同时需要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在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⑵观察组则需要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展开对应护理工作,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PDCA循环教育:a.对教育计划进行拟定:在展开对应健康教育前,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包括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同时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既往病史,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系统性了解。在掌握患者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护理干预策略进行拟定,确保后续各方面护理干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b.实施阶段:在进行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开,包括集中进行讲解或播放有关病症资料视频等,帮助患者对自身病症进行了解与认识,明确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c.检查阶段:在做好对应健康教育工作后,可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评估患者对应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后续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确保对应护理干预工作更加具备针对性与有效性[3];d.处理阶段:在评估完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后,护理人员需要持续对干预措施进行纠正、改善,并纳入到下一阶段的重点关注内容中。(2)健康教育: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方面内容:a.心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存在有一定的负面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等,此外部分患者认为在恢复早期不应该过早展开康复训练,以免出现神经症状恶化的情况,故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对应心理疏导工作。同时需告知患者尽早展开康复护理对于促进恢复的作用,促使患者可以更加放心的展开对应康复训练。b.康复护理:对于出现软瘫期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各方面操作不会影响到对应救治工作,更不会促使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对进行摆放,可以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活动以及肢体按摩护理。在患者病症基本稳定后,则可以帮助患者对全身关节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对于出现痉挛期患者,则可以指导其及时展开肢体功能锻炼工作,可以进行翻身、左右活动身体等操作,此外可以在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的情况下进行起坐练习。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以不使患者产生劳累感为佳。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将PDCA管理法进行运用,分析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症状并及时进行处理[4-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心理状态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而生活质量则借助生活质量(ADL)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分)
两组患者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AD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对照组为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P=0.001)。
讨论脑卒中病症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且会出现肢体偏瘫、语言功能损伤等情况,对患者预后生活存在有一定影响。为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及时展开对应康复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受损功能可以尽快得到恢复。
PDCA循环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直保持有较高实施率,通过四个阶段循环分析,干预前探究问题,拟定实施计划,再结合过程中的经验分析,摸索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充分保障各方面护理干预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对于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及时展开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对于自身的病症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促使患者走出认识误区[6-8]。结合本次观察可以发现,按照PDCA循环管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帮助患者受损功能迅速进行恢复,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总之,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9-11],可以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为患者迅速恢复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吕雪.PDCA循环模式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照护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19,(16):201-202.
[2]张婷,闫文婷.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8):111-113.
[3]房杉.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意义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5):34.
[4]杨纯,李金蓉,毕嘉文,等.PDCA循环健康教育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9):140-142.
[5]刘良英,张希,李迪飞,等.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提升关节置换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923-926.
[6]刘瑞,郝艳丽,张梅.PDCA循环管理在老年脑卒中护理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2020,(5):284.
[7]闫晶.PDCA循环模式健康教育对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评价[J].保健文汇,2019,(4):230-231.
[8]任学娟,张玉琴,耿翠琴,等.PDCA介导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9,26(3):179-181.
[9]曾冬苗.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7):180-181.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 h或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幸存者中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了康复治疗与护理,在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等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临床诊断标准[1]均符合脑卒中偏瘫。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5~76岁,平均52岁。脑出血有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梗塞20例。平均住院55天。40例病人均无视听及理解障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
2 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了积极治疗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未发生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护理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经康复治疗后都能生活自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情绪。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全面评估患者,了解其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对需开颅手术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方法及手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予以心理安慰与支持。要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急性期康复护理
通常可以在发病后24至48小时展开急性期的康复护理,而血栓塞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展。与此同时还要配合临床治疗,以减少继发性的神经损伤。正确的姿势的摆放在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尤其重要,能预防肌肉萎缩。比如卧床姿势必须正确,并常换,俯卧位可以预防髋部和腰部屈曲。另外还要进行按摩,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减少肿胀并对肢体进行刺激。
2.3 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1周左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为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从半坐位开始,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拍球、投球、写字等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2.4后遗症护理:做好患者出院医嘱,帮其制定合理康复训练计划,定期随访。指导患者和家属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挛缩,充分发挥残余功能,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效果,争取生活自理。
3 结果
所有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在本院进行康复护理,不仅使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身心的负担都得到了减轻,对自身疾病都有了比较乐观的态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临床的治疗,对尽早康复起着很好的作用。28例患者经经7~8周康复护理后生活基本能自理,5位患者通过全程的康复护理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仅7例患者生活尚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
4 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瘫痪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抑制释放阶段,它们产生的都是原始的、低级的属于病态模式。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力训练。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早期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0)04-0420-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0.04.036
脑卒中的有效治疗和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作为与康复医学密不可分的康复护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者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对73例脑卒中瘫痪患者入院6周内实施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临床护理目标,并与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与评估,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至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别、患侧比较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 意识清醒、查体合作,无严重精神症状、智能障碍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4) 无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者。
1.3 方法
康复专家普遍认为, 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 , 48 h 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2]。因此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开始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均采用HAMD评分、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价在入院后及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评定工作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
1.3.1 制定护理计划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的变化;(2) 基础护理的落实,包括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等;(3) 心理护理;(4) 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5) 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程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帮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完成康复训练,减轻后遗症。
1.3.2 康复护理训练程序
1.3.2.1 刺激患者患侧的感觉 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知障碍,查房、与患者交谈、护理时护士尽可能从患侧接近患者,所有的活动尽可能发生在患侧,促使其认识到患肢的存在。在患者急性期肢体弛缓瘫时经常给予病人毛刷、冷热毛巾刺激及触摸、轻敲、拍打、震动等各种刺激,促进感觉的输入。每日2~3次。
1.3.2.2 教会并协助家属做好摆放 (1)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2) 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3) 仰卧位: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以上2 h必须更换1次。
1.3.2.3 翻身训练 (1) 向患侧翻身: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屈起健侧下肢,头转向患侧,健侧肩上抬,上肢向患侧转,健侧下肢有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2) 向健侧翻身:健侧手握住患侧手上举,健侧下肢插到患侧腿下面,健侧腿蹬床,同时转头、转肩,完成翻身动作。
1.3.2.4 被动及助力运动 协助患者屈曲肩关节后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肩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和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协助患者进行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俯卧位屈伸患膝、踝关节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每日2~3组,每组10次。1.3.3 心理护理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脑卒中后抑郁总发生率为 29.17%[3]。 患者脑卒中后发现自己瘫痪失语时, 容易出现自悲自怜、恐惧、悲观绝望及焦虑不安,自控能力差者甚至发生抑郁,不但导致躯体症状加重, 还可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这些不良心理障碍大大影响了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对脑卒中后有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配合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加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4]。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患者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并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耐心讲解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法、预后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感。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值,让其明白身体恢复的切实可能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肢体康复训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初次评价HAMD、FMA、BI评定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前末次评价显示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A、BI评分较前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自理并重返社会[5]。而康复护理学是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6],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初步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的阶段。康复护理知识还未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康复护理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脑卒中早期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对护理的技术要求亦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的预防性康复和对症性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工作应密切配合临床的治疗工作,在不影响临床治疗工作的前提下,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适量的康复、被动关节活动等。本组结果表明,对观察组7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各项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脑卒中病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康复信心,激发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加强功能训练,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能在家庭和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达到全面康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进行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其治疗效果就会越好,患者恢复就越理想。而康复护理始终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康复护理技术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素质、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使由于损伤、急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带来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预防性康复护理,避免身体残障的形成和尽量减轻残障,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方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2] 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3] 李晓华,姜岩,张敏.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7,35(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