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启发式教学思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常言道:“教育为立国之本。”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好的教育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还可以为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启发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们的将是思想上的碰撞。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建立独立人格,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
一、启发式教学特点
对于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更多的是枯燥无味,不讲求方法的进行填鸭教学。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等特点,传统教学就更加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事与愿违。但启发式教学就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老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加积极自主的加入课堂,让自己成为参与者。启发式教学创新,新颖的教学特点也在不断地吸引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二、实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一)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让学生放下自己的不安,用心的倾听老师的讲授内容。对老师所讲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需要情感的表达,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思想的教育。当老师和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情感联系,学生才能更容易的感同身受。老师的关怀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学生会更容易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老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获得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为更好地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二)充分理解尊重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把老师的话奉为宗旨,甚至不加思考与判断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结果只会培养出不动脑筋,不会思考的无用之才。老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该调整好心态,打破传统教学框架,避免老师独大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有所偏差,也不要打击批评,这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平等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如此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学习理论课程。
(三)多元的活动形式调动积极性
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也让学生们接触外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要采用多元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课题内容展开调查讨论,最终得出调查结果。课题小组的成立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不同任务的分配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活动结束过后,还可以组织评选活动,制定奖励规则。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的课程成绩分布大多包含平时成绩,老师可以将学习小组的完成优劣程度作为平时成绩打分的一个依据。奖惩结合,让努力的人得到奖励,也要让不参与的学生得到一定的惩罚。
三、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一)老师讲授的启发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否定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性,而是让老师更多的起到引领和解惑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切勿一上来便长篇大论,把学生搞得不知所以然,逐渐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将学生引上路,再一点一点的深入讲解。如此一来将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轻松,不再畏惧学习课程。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可以使教学更加丰富有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对照课本做文字教学。多媒体的快速便捷也可以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老师答疑解惑。
(二)互动的启发
课堂上不仅需要老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的参与。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多添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例如老师的随机提问,在讲到重点时,老师可以提问一些同学。一方面老师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在讲到难点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一系列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得到了调动,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同时老师还应对积极性高,勇于发言的学生提出表扬,保护学生勇于表达的勇气。
四、结束语
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本人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谈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方家。本人从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
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
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
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
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讲授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具有启发的作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此提一些建议: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先从兴趣而且是从直接兴趣开始。有了兴趣,愿意学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内在动力,而是靠外来力强迫命令,这种学习就很难进行,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首要问题。
2、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地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课题,以激发他们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通过他们独立思考、集中讨论、相互补充,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不能简单的就结论说结论,而应从源头抓起,层层突破;要深入下去,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可以及时的启发引导,只有在得出结论时,而且都正确时,方能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在这个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复习、测验、考试等形式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善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启发式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掌握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未必会做,会做也未必会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的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4、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陶行知先生讲:“先生(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们,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些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他的这个思想就是:不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一)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相长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在相互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很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出来,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当学生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后,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带动教师做更广、更深的研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启发式教学不是说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探索。这里,介绍几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学习。
(一)设疑启发
向学生提问,然后引发他们思考,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启发方式。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提问没有精心准备,随意性很大,深浅过渡,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运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大学生诚信的问题时,笔者问了这么几个问题,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有多少人从来没有作弊过的?除了考试作弊,大学生在校园中还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善意的谎言你能接受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引出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
(二)讨论启发
讨论是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进行讨论前,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的话题,题目给大家后,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以免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轨道。例如,笔者在讲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话题:你认为咱们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医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医学生创业,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在比如讲授公民道德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及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样完善自己。
(三)案例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呈现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效果较好:清华大学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北京日报报道,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为许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了。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波澜。张立勇,做农民工10年,如今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张立勇为什么高中读完后不直接考大学?(2)他为何选择去清华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挑战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对这样的事迹显得很有兴趣,他们都踊跃参与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讲到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
(四)比较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知识学生难以区分,或者有些问题学生已经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两个概念,学生从直观上看感觉是一个意思,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比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总结理想的实现靠信念,这样就能分清异同了。在比如,在讲爱国主义这章时,很多学生都没兴趣,认为理论知识曾经学过,有的学生表示发达国家都不上这样的课,我们上没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问题。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发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料、发达国家公民爱国的一些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比较中进行判断,进而激发他们思考如今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理国。
(五)多媒体启发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8-01
新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如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也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虽然新课程没有对于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我们可以理解新课程把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首先,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并学会迁移知识的一种教学思想。其次,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注入式教学模式提出的。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掌控着整个课堂,他们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权威,高高在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学习则显得相对的被动。学生好似一台接受信息的机器,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是不断地机械记忆。他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或许是学生没有主动去探究,但更大的可能性则是教师并没有预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时间。
二、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设置教学情景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美被排斥在政治教学之外, 本来应该是在真情实感中孕育的道德感,却成为了生硬的道德理论的探讨,感觉、顿悟、欣赏、感动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思想政治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可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行动和实践中启发,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卢梭说过,“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知识,而要由他们去发现那些学问”。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被运用到学习内容中,学生可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引导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通俗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5―8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从中悟出道理,懂得这节课主要讲什么问题,并能列出3―5个知识点。例如:在讲《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能悟出这节课主要讲的道理是:我们身边存在金钱、游戏机、黄赌毒与的诱惑,中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能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金钱诱惑的两面性。(2)游戏机诱惑的两面性。(3)黄赌毒与诱惑的危害。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激发联想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讲《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14-2
一、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一)“启发”一词的来源
“启发”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大教育学家孔子的经典性著作《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进行过详细的解释, 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述而》篇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二)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在科技、经济都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学生自身个体学习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突出,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既经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能够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既古老又年青,并富有生命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代,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定性问题,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则说、方法说、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四个范畴上。笔者较赞同将启发式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思想的这种观点。从教学思想的观点出发, 给启发式教学下的定义如下: 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并学会迁移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最高境界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及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政治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形成师生间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启发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仍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注入式教学方法仍被许多教师沿用,教师在课堂上重结论、轻过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课堂上盲目罗列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轻视培养学生能力,忽视教学过程,严重影响了启发式教学的时效性。这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启发式”教学,背离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开启学生思维。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点,而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因此,政治教师运用在启发式教学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仅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启发式教学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灵活适时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
(二)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主导为主问
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课堂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主导作用的理解过于狭隘,把简单的提问视为启发,一味地通过提问来使学生得出结论。在课堂中,教师总是想把学生引入课前预设好的答案中,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把它视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很多政治教师想单纯的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没有结合相关教学实例,设计合理教学情境。这样生搬硬套让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更别提运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技术精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点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给予及时的总结、讲解与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并使学生能过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注意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教师启发不全面,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缺乏普遍性。这样做打消了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使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成绩越来越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淡,成绩自然下滑。这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未能启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许多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没有紧扣学生的思路脉搏,对这方面的启发较少,而是针对教师的自身感受启发颇多;联系时事政治启发少,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较多;对创新思维启发少,针对生活小事启发多。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针对性不强。这些缺乏之处,正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努力进行改进的地方。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价值提升的运用思路
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主动学习,进而掌握、领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笔者前面的陈述,我们知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提升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价值,现从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上,给出一些实例,仅供教师参考。
(一) 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启发
“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议论且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不乏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搜集近日新闻信息,利用政治课的教学时间,课前5分钟,让学生近日新闻、热点。然后由学生们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点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热情。下面以“”事件简单例证。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以20.5亿向所谓的拥有者“购买”及其南北附属岛屿,将其实施“国有化”。 日本政府的这一行为造成了对中国领土的严重侵犯,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人民的激愤情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少地方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开展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日本非法“购岛”行径。爱国行为本无可厚非,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部分群众为了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表达对日本的不满,做出了一些过格的事情。有些国民去日本料理店就餐逃单,当街辱骂在中国工作的日籍人,砸日本轿车,甚至侮辱打骂日本人。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应该如何做到理国。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坚守文明法治的底线。
(二) 用名言警句、古典诗词启发
鉴于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的语言具有醒世、语言优美等艺术感染力,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南北朝的王籍写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北宋的王安石则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描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位诗人的诗句更好,以及原因是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王籍的诗词写出了蝉与林、鸟与山、噪与静、鸣与幽二者的动静关系,噪与鸣更衬托出山林的宁静,大自然里没有绝对的死寂,也没有绝对的喧噪,这种动静关系就是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这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分析古诗词。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教师可以利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才有可能成功。
(三)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来启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课外书籍成千上万,报纸杂志品种繁多,电视电影、流行歌曲更是铺天盖地。它们丰富了中学生的课下生活,也增加了中学生的课外知识。其中更让学生感兴趣并印象深刻的当属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了,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电影《翻滚吧,阿信》是由台湾导演林育贤指导的一部追求梦想的励志热血电影,故事描述了从小拥有运动天赋的阿信,在偶然的机缘下被体操吸引,逐步踏进体操的世界,后来由于他患有轻微的小儿麻痹症,在母亲的反对下,他黯然退出体操界。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幸误入歧途,迷失自我。直到他决心重新追求梦想,他抓住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他翻出了自己的另一片天。这部电影给学生的启示是,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理想,有目标,理想的实现要靠自身去不懈努力。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盲目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上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注入式教学、灌输教学法仍被部分教师沿用,仍占有市场。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最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教师积极去修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最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光坤,徐静波.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2012(7).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67―01
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运用了自学启发式教学法,收效较好。下面就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设计自学思考题
自学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三点:
1. 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前后知识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便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学科体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网络,理顺体系结构。
2. 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新教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往往将知识点置于夹叙夹议之中,置于正文和辅助资料之中。自学思考题应在宏观上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 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说明问题和理论论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二年级的“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时,我预设了如下的自学思考题:①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③这种判断的意义是什么?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⑤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辩证认识?⑥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⑦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⑧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政策和主张是什么?这些自学思考题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自学
首先,通过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泛读。注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深入阅读。以自学思考题为指向,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主干,又不忽略教材的枝叶。
再次,完成自学思考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力争独立解决。对较难的问题,可作为下个讨论交流环节的重点。
三、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阅读过程中的小范围交流。如学生对教材中的个别词句,涉及其他学科的概念等,这一般不需教师指导,学生小范围的讨论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全班范围的讨论交流。这种大范围的交流,教师一定要针对所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并及时记录研讨成果。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使讨论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二是注意聆听,特别要对学生一些有问题的发言进行思考,及时引导辩论,如果还不能解决,应在启发指导环节做好启发,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启发指导
自学启发式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但教师的启发指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指导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为学生解疑释惑。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一节时,教材是这样解释价值的: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范畴,又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范畴。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当然会联系到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而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的焦点之一。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各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外,还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做到既锻炼学生学习和甄别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双重目的。
二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以及教材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使每个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五、练结
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 巩固知识。知识的系统巩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时,有目的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二是新知识学习之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巩固新知识。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师规定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在选择和运用时,应特别侧重启发性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上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作用,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从而,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成为一个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例子,从几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思想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设置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步步设疑、层层启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职数学教材中“角的概念的推广”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在处理“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时,笔者没有从三个角(30°,390°,和-330°)终边相同的结论出发,让学生寻找三者度数之间的关系,而是设置问题,层层推进,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1:30°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与角终边相同的角有多少个?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参与.
问题2:大家能举例说明吗?“390°”,“750°”,……
问题3:哪位同学能说一下,“390°”角为什么与“30°”角终边相同呢?“转一圈”,有的学生跃跃欲试.
虽然表述不是很准确,但说明学生已经能够从运动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30°角的终边开始,逆时针旋转过程中,角的度数会增大还是减小?”“旋转一周,度数增大多少?”
“从30°角的终边开始,逆时针旋转一周,两周,三周……所得角的度数分别是什么?”
归纳小结:逆时针旋转一周所得角的度数为30°+1×360°;逆时针旋转两周,所得角的度数为30°+2×360°;逆时针旋转三周,所得角的度数为30°+3×360°,……
问题4:“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与30°终边相同的角?”鼓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全面地对问题加以分析.
问题5:大家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与30°角终边相同的所有角吗?
这一问题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察.
最后,教师就一般情形给出结论:一般地,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可以表示为
β=α+k・360°,k∈Z.(1)
以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了问题――启发式教学思想.
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评价总结”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二、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利用几何图形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不等式的求解步骤不甚理解.
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分别找出y=0,y>0,及y0,Δ>0的情形为例,引导学生观察:
1.y=0,y>0,y
2.各部分图像上点的横坐标x,取值有何特点?
借助于图像,学生能较好地将抽象的不等式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步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函数概念”时,笔者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举例,以引出抽象概念:随着年龄t的增长,我们的身高h会发生变化,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函数”.
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代数语言表示就是“函数表达式”,用几何语言表示就是函数图像:以(x,y)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描点,再由点连线.函数的特征性质均可从图像中反映出来.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几何图形反映抽象的数量关系、数学概念,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有助于启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总结规律,形成口诀,启发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在中职数学教材中,“象限角的三角函数的符号及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进行总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形成两套“口诀”,并将“口诀”融入平面坐标系.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一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诱导公式”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笔者将四组公式分别置于四个象限,并与“横向口诀”相对应.
启发式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式教学思想,从教师方面看,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便认识本质,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学生方面看,就是不断地进行知识重组,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努力将启发式教学思想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治教学 启发式 实践
启发式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教学思想。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这一基本思想作指导,要求教师发挥“启”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发”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启发式的运用是为了纠正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注入式的弊病,也就是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作容器,一味地进行灌注,把书本知识“灌”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正确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运用启发式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逐渐改变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实践证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等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1.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高深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切忌无病的什么都议一议,要议的问题必须有价值,用议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拘泥于让学生只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设疑要做到以上这几点,教师必须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学,工作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
2.在教学中列举实例启发。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列举实例,化抽象为具体,使同学们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列举的事例要力求恰切、有趣、有新意,并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启发他们学习思维。
恰切是指例子要中肯,所举的例子要和说明的观点、问题一致,不要牵强、硬套,比如在讲爱国并不能因祖国的暂时落后、贫穷条件时,我列举了我国的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学者象李四光、丁洁琼、华罗庚、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享受,高薪聘请等待遇,毅然冲破国外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爱国并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国富了才热爱。
新鲜有趣就是指所举的例子内容要新,时间要近,时代感要强,要生动、耐人寻味,更多地反映当代世界的人和事,反映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新成就。比如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的观注,同学们都相当关心,褒贬不一,抓住同学们这种学习热情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阐明了海湾危机的起因、本质、美国出兵海湾的目的所在及我国对海湾局势的基本立场、态度,从而说明当维持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让同学们真正地认识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真正意图。
3.做到“启”而有“发”,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启”和“发”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启”是前提条件,“发”是必然结果,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启”学生跃跃欲试,心里明白就是成功的,反之,教师虽“启”了,学生依然如故,没有反映,变是失败的,所谓“留有余地”,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比如,在讲到《热心助人》这一课时,我谈到了不少助为乐的道理和许多热心助人的感人故事,比如象张华舍身救老农的事迹,也许有的同学会想,可惜我当时不在场,否则我……那么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在现场……”,让大家讨论两分钟后回答,一下子大家的兴趣都高涨起来,互相讨论,踊跃发言,有人说去报告,有人说自己无力救人,也有人说跳下去救人等等,通过讲座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热心助人是不讲条件的,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据此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我不在现场……”让大家课后思考,谈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认识就更深刻了,也真正从讨论中提高认识。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实际,形成一个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体系。
1.问题启发
问题启发就是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问题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其二,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提出而提出,更不能滥用。比如,开课第一讲,学生最关心的是这门课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作特别的考虑,从而设计出问题,起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的作用。
1.2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首先,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其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合理联想的方式提出,还可以反问的方式提出。
1.3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道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2.1转换思路。提出案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所讲理论。简单的原理加案例的教学法依然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结果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应是从具体事例提炼出内含的关键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论的目的。
2.2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3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
3.对策启发
3.1坚持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规范科学,实施和谐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前,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开展,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辩证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控制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进行课程考核;与此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良好关系,以顺利开展教学过程,师生共同谱写教学的协奏曲。
3.2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启发式教学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授课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钻研,学校要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如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分、课时、课堂教学班额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规范了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为提高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启发式数学教学数学概念二面角教学设计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因此,探讨数学概念教学的规律,一直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过程发生在个体头脑中,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演到抽象运演的过渡阶段,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用概念形成方式学习,突出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感悟概念的本质特征。
一、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有待关注
1.教材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空间几何的重要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在必修2中重点揭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求二面角大小的问题留在选修2-1中运用向量工具来处理。在必修2第2章第3小节,二面角的概念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又一个要学习的空间角,为以后从度量的角度揭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垂直关系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二面角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只是用“水坝面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和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角度”作为例子,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二面角,再讲解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二面角模型来源于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抽象出二面角的过程,但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动手操作。虽然有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但总体上缺少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实现有意义学习,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机械记住意义和模仿应用。那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进行建构学习?本文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一个设计构想。
二、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2]。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它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式数学教学强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生和发展[3]。其关键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想数学”,使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的困惑阶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其头脑内部展开激烈的思维活动。就目前研究内容而言,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设计探索很少;融操作方式于具体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更为鲜见。因此,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值得深思。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为:概念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愤悱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无知,进入困惑的状态,从而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的理由,以此产生内在学习需求;在困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从而到知其所知。强调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
三、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此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二面角的平面角”课题为例,按照概念形成的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对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运用的积极尝试。
1.辨别刺激模式阶段——提供操作背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
背景一:教师把笔记本电脑缓缓打开到某一位置。
背景二:把门缓缓打开(使门与墙面所成的角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背景三:翻开一本书(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感觉到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在逐渐变化?
【设计意图】:波利亚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是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高一至高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属于经验逻辑型,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性材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逻辑关系。对于抽象概念来说就是指如何使学生把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上述设计中,教师的操作和提问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要素信息显示得比较明了,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的机会。
2.分化抽象、提出假设阶段——使学生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角哪一个大?何以见得?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来量?怎么量?
凭着直观判断,大部分同学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用量角器度量门与墙面和地面的交角;笔记本和书可以立起来,度量其与桌面形成的交角。由此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度量,但这样的理解存在缺陷。
【设计意图】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具备一定的严格性,做到步步有据。虽然三个角看上去一样大 ,但为了使学生懂得精确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有必要进行代数度量,仅凭观察是不能完成的。以此从两个角度需要引入概念,一是实际生活需要,二是数学内部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学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必要性。
3.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阶段——创设“愤悱”情境,形成疑难和困惑
检验过程中突出变式的作用,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愤悱”情境:①学习机的图片。②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对于“门与墙所成的角”、“笔记本的展角”、“书的展角”,学生可以使用降维的方法找到平角度量。因此,学生原先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是,对于多媒体所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却又很难找到恰当的平面角来度量它的大小。前后问题情境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漏洞得以暴露,直接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概念的积极性。
4.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阶段——启发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抽象和概括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角的定义和构成,类比得出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如何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
对于学生学过的两个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是将其转化为平面角进行度量的。怎么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呢?请学生重新观察“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我们能通过度量平面角得出。所度量的平面角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大家在幻灯片上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没有发现“平面角”?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呈现三个提示性问题:
角的顶点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射线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两边与棱有什么关系?
通过思考、讨论、类比(“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归纳,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思路:思路一,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此点作一个平面和这条棱垂直,这个平面和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相交于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思路二,在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内任取一点,过这一点作另一个平面以及棱的垂线,连接两个垂足,得到一个角。思路三,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这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垂线,得到一个角。
针对上述探索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三种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个角是要找的角?学生思考归纳后,指出:三种方法得到的角都是要找的角,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但第三种思路较为简单明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类比的数学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作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且,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的重要性。
5.形式化表示概念及应用阶段——学生经历概念的数学化表征及应用过程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这个角是否唯一?
教师和学生共同抽象、概括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形式化定义,并使用以下启发性提示语。
(1)请学生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探讨概念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设计意图】“唯一性”是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表现,在探索时要启发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开其意,达其辞”。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通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请学生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指出如何度量①学习机展开的角度②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深刻理解,并有利于学生合理的数学观的形成(例如,数学概念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引入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并有着广泛应用的;其定义是合乎情理的;探索数学是有趣的等)。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难、问题,经历必要的困惑阶段,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并体味到已有概念不够用了,才需要引入新概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力求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自然、合乎情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考方向、思考方法、思维策略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真正努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
参考文献
数学命题是表示数学概念具有某性质或者数学概念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数学命题一般表现为数学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等(多数公式和法则是数学命题的符号化表示,可转换为文字表示的数学命题),因此将它们统称为数学命题。数学命题构成了中学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从而使得数学命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搞好数学命题的教学也自然成为数学教师持续思考的经典话题。
在某县的初中数学教师招聘活动中,笔者听了11位应聘教师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中的课题:“公式法”的教学。其中8位应聘教师都基本采用如下教学方式: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方法——公式法,然后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直接用配方法求出根,并把这种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之后通过例题和练习强化公式法。
诚然,在学生还没有感到学习需要的情况下,教师直白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教学时间,但新学习的内容似有天上掉下来之感。虽然提到配方法,但未启发学生使其与今天新学习的课题建立内在的实质性联系,学生体验不到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配方的必要性,不知为什么要学习公式法,怎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没有经历必要的困惑阶段,没有产生疑难和问题,从而难以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其思维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获得及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为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属于数学公式、性质的教学及配方法、公式法的运用,并渗透了化归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其中公式法的定义“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是在得到求根公式后顾名思义加以描述的,并非教学重点。而11位应聘教师中有9位把教学重点局限于教科书中公式法定义的获得,只有两位应聘教师强调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及特征,在突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重点和本质方面体现得不够,由此暴露出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有一定偏差。
教育教学思想制约和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数学教师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遵循并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从而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日俱增。启发式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和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教学思想,其不会因为古老而过时,而是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由于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是在个体头脑中进行的,是他人无法替代或简单告诉的,在课堂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启发和引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二、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命题教学设计思路
1.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实质
鉴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即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对启发式数学教学可做如下概括:启发式数学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生和发展,数学知识、经验和能力得以生长,并从中领悟数学本质,达到和生成教学目标。
启发式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真正的主动积极性并不在于频频举手和猜中教师所期望的答案,而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数学”,使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的困惑阶段,处于“欲知还未知,欲言还未能”的“愤悱”状态,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全神贯注地、目标明确地动脑思考,在其头脑内部展开丰富的数学思维活动。
2.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命题教学设计思路
数学命题学习的已有研究包括数学命题获得、命题论证、命题应用3个阶段,并且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就内容而言,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命题教学设计研究较少,使得数学教师在命题教学中如何贯穿启发式教学思想存有诸多困惑,因此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值得深思。
启发式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虽然没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基本操作思路主要包括:教学发动——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或心智上的困难等,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自然引入课题;学习保持——学生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深层参与,通过探究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困惑的路径;正确导向——教师运用启发性提示语朝着每个学生获益的方向适时适度启发,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启发和自我探究。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命题教学设计路线图:
三、基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教学设计
1.创设愤悱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数学命题的内在学习需求
用配方法解下面的方程:
(1)6x2-7x+1=0,(2)2x2-4x+3=0。
教师运用启发性提示语设问:通过解上述两方程,你觉得配方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课例中,与公式法有实质性联系的内容是前一节所学的配方法,教师以此为新知识生长点呈现练习题:用配方法解上述两方程,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又巩固了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用配方法来求解,并且用配方法解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步骤都相同,同时体验到配方法的局限性,即形如(1)的一元二次方程,一次项系数不是2的倍数或数字较大时配方运算较繁琐、用起来不方便。方程(2)配方后完全平方式为负数,原方程无实数根却花费时间配方,由此产生疑难和困惑,感悟到具体的配方法已经不够用了。
教师引导学生自然提出问题:能否有更简便和更一般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学生产生寻找一般方法的内在需求。
2.数学命题的发现与推理论证
使学生认识到寻找一般方法需要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体验到对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的必要性,自然而然生长出今天的新内容——公式法。
教师运用启发性提示语设问:对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如何配方?你打算如何思考?能否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数字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配方的步骤,经历用配方法获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因为a≠0,所以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x2+x+=0,
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得x2+x-=-,
配方得:x2+x+()2=-+()2,
即(x+)2=()2。
当学生未考虑b2-4ac的符号直接开平方时,教师运用启发性提示语反问:你认为直接开平方妥当吗?是否记得开平方时对被开方数的要求?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新的疑难和困惑,从而弥补已有认知的缺陷,认识到b2-4ac?叟0时才能直接开平方,从而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设计意图]在使学生体验到一般形式配方必要性的基础上,类比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引导学生对一般形式进行配方。在学生未考虑判别式的符号直接得到求根公式时,教师运用启发性提示语给予暗示,从而形成恰当程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难和困惑,引发其深层思维和探索兴趣,并认识到对b2-4ac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同时使求根公式由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根的关系这一新的潜在发展水平做了铺垫,使学生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
3.数学命题的理解
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x=。当b2-4ac
教师设问:观察公式你有哪些发现?对今后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帮助?
通过讨论加深对求根公式及条件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公式、方法的简洁美和统一美。x=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其中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
[设计意图]: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意义及条件,把握公式的结构特征,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
4.数学命题的应用
(1)用求根公式解前面的方程:6x2-7x+1=0。
[设计意图]回到情境中的练习,运用求根公式解方程6x2-7x+1=0,使学生体味到求根公式的优越性,感悟科学研究从特殊到一般、发现提出问题的方法。
(2)变式练习
1)6y2+13y+6=0
2)5x+2=3x2
3)x(x-2)=5-8x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味求根公式的实质,并归纳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即先化简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再运用求根公式。
(3)运用精加工策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体味判别式与根的个数的关系。
1)2x2-4x+6=0
2)x2-7x-18=0
3)9x2+6x+1=0
[设计意图]上述一元二次方程1)、2)和3)的判别式分别小于0、大于0和等于0,旨在使学生运用求根公式解方程的同时,体验判别式与根的个数的关系,特别是判别式小于0时直接得到无实数根而不必代入求根公式,概括出在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确定判别式的值再代入求根公式,从而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数学命题的系统化
建立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与求根公式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悟化归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及运用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旨在使学生生成组织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网络。
四、结束语:数学命题教学要自然、合乎情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命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欲知还未知,欲言还未能”的“愤悱”状态,经历必要的疑难和困惑阶段,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使学生体味到已有命题、方法不够用了,才需要自然引入新命题和新方法,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在头脑中展开激烈的数学思维活动,感悟到数学命题和方法的生长自然、合乎情理,从而使鲜活的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里的自然主要包括:情境创设的自然、课题引入的自然、命题生长的自然、思路方法获得的自然、教学环节衔接的自然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提示语在思考方向、思考方法、思维策略上适时适度地点拨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深层参与,并学会数学地思考,形成良好的数学命题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关键词: 布鲁纳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106-01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信息,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上都要顾及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其主要启示为:在教学设计上,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启示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使教学发挥其最大功能。同时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应遵从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技能以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即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在其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来源:文章屋网 )
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人有负担,人人有压力。可以说适应竞争和压力正是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该使大学生把来自外界的被动负担转化发自自身的危机感、竞争欲与求知欲,让大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大学生身上储存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的主张。南宋初年着名的理学家胡宏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过程,所以,他非常强调学习要有创造性。他说:“读书一切事,须是有见处方可。不然,汩灭终身,永无超越之期矣。”黄宗羲也是创造性学习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古今中外,一切学术上的创新,都离不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他看来,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造力。一个大学生创造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方式。我们长期实行的是模式化教育,强调死记硬背,把考试时能将老师讲课复述得一字不漏的学生称为“好学生”,而用老师没教过的方法解题则往往会被判错。回顾一下先贤关于创造性学习的教诲,应是猛醒的时候了。
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
当今社会呼唤终身教育,这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汉代的王充就十分强调立志发奋,力学不辍。在他看来,只有终身学习,才有成功的希望。王充以河水结冰、堆土成山为例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钴锋利刃,百熟炼厉。”所以,他主张“宿习”反对“暴习”。他还以不同树种中的生长来比喻求知的长远。枫树、桐树生长快,但木质不坚固,檀树生长虽慢,但其材强劲。王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不断的努力,才有成效。北宋着名的教育家张载也强调终身学习“: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所以他劝诫学生学习只有终身继续不已,学问才会“日增日得”,如果时进时辍,就很难取得成就:“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张载还勉励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曲折时,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叶适在批判朱陆理学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们认为学问完全靠扎扎实实地历炼,“学非一日之积也。”他们认为无论文章故事,一艺一能都要勤学苦练,不惜精神气力,要倾注毕生精力。朱熹黄宗羲也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他认为天下之事,未有不积累而成者。黄宗羲明确指出知识学习和德性培养不但要重积累而更要持之以恒。当今社会,科技与生产的急剧变革,对各类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的飞速更新,职业的频繁变动,需要劳动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不同的劳动岗位。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能只培养大学生从事一种终身不变的职业能力,而必须培养他们对不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过去那种“一次受教便能终生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教育将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看,我国古代教育家可以说是当代终身教育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