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 科研 高校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着管理体制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不足等问题,从理念和运行形式上都需要改进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从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化,促进“全员参与”的团队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水平。
1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体制下,面临着科技发展、顾客压力、管理创新、科技竞争等问题,高校急需进行管理上的变革,建立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1 改变科研管理方式,完善科研管理环境
高校科研管理在项目管理上,通常采用目标管理,在整个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关心的重点是结果而不是任务的执行过程。面对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鉴定结项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高校科技管理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人为因素决定过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较难控制[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有序、正规的科研管理环境,能够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1.2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保证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而高校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失误,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科研产出成果的质量,特别是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其完善程度[2]。
1.3 满足顾客要求,挖掘潜在客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输入和输出端均与企业走入了共同的市场,这为高校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3]。高校取得了和企业平等推广科技成果的机会,但是需要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要和企业一样为满足顾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特别是在在承担军工项目上,表现尤其明显。
同时,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上,能够实现与产业界的良性对接,使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适应社会需求。良好的科研资质,稳固的社会信誉,将使得更多的企业顾客能够将资金投入到高校科研中来。
2 深刻理解质量管理原则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工作普遍采用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精髓就是8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民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以及与供应方互利的关系。建立并有效运行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则。
2.1 强化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和关注焦点
组织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把关注焦点放在顾客,特别是不满意的顾客身上,组织的目标应定位于不断提高本组织在顾客心目中和在市场上的地位。高校所面对的“顾客”简单地概括,就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以及科研成果的直接生产客户。
*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JA09057S)。
高校“顾客”对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信任和满意度是建立在科研成果质量的基础上的,顾客满意度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能否得到认可,因此高校展开的所有科研工作都应该以顾客的需求为主,增进顾客满意度也成为了构建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目标和焦点。
2.2 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重视是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学校各级领导要解决好观念上的问题,思想上要重视质量管理,重视并参与质量战略与规划,在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中坚决杜绝和避免管理者缺位,造成质量管理的“有名无实”。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群众行为,其内容必须被全体成员周知并熟悉,高校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并在全校范围广泛宣传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质量方针和目标,使体系内的人员了解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体系外的人员了解体系的大致功能和作用,并给予大力支持。
2.3 强调过程方法以及过程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按照PDCA(戴明循环)闭环管理模式加强对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即科研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全方位管理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无时无刻、无所不在体现质量管理,在科研、生产、后勤工作等方面具体体现。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规划、合同制定、项目论证、采购、成果整装、归档报奖以及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相关过程。
质量记录是科研过程控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求质量记录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客观)性、系统性,在记录过程中要做到“想做的事要写出来,写出来的要做到,做到的事要有记录”。对科研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有效控制是科研成果质量满足顾客要求的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同时,对质量记录进行系统地分析,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质量记录要点,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又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健康、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2.4 自我完善机制与持续改进
科研质量改进活动是针对影响科研过程、科研体系和科研产品的一系列因素而进行的改进活动[4],其目标在于增强科研服务对象和科研相关方的满意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科研产品的质量,使其更符合对科研产品本身的要求。
科研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坚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持续改进”的要求。只要体系持续改进就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就能说明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有效的,当然,这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和实践的验证的。
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
参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PDCA),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原则,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设计阶段,即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贯彻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组织各类培训,领导动员,统一认识,拟定计划,分工落实。要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根据科研组织的实际情况、科研产品的特点、预期的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表达科研质量追求和承诺;确定实现科研质量目标必须的过程、明确责任部门和相关负责人以及其职责、确定实现目标必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信息等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阶段,即执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遵循“最简单、最易懂”的原则,结合科研机构内的质量职能分配进行。按所选择的质量体系要素,逐个开展各项质量活动,将质量职能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第三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阶段,即检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是考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最后一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阶段,即处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验证和确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内部审核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自我诊断和评价,管理评审则是侧重诊断体系的现状是否适应体系方针的要求、方针、目标贯彻落实情况。
4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学者提出,目前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的是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因此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暴露出自身的很多不适应之处,例如:高校学科众多,承担科研任务的范围广泛,科研布局比较分散,试制的产品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相对于企业单一而集中的科研生产任务而言,其难度会成倍增加;科研队伍流动性较大,产生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差、培训工作量大等成为影响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一系列不利因素。
因此,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4.1 参照企业标准,而非“生搬硬套”
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质量管理的复杂性,首先,科研成果是知识性产品,它的质量特征具有隐含性;其次,科研工作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科研质量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可控制性相对较低;第三,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科研管理部门只能对确定性的工作和因素实行过程质量控制;第四,科研成果质量评价需要根据其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新颖性及其科学、技术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来衡量,比一般产品质量评价更为复杂。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科研管理质量体系的建立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做法。
4.2 强化科研质量管理意识,全员参与并广泛宣传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质量管理工作,在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化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质量方针和目标,使他们能够置身于质量管理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投身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力争通过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真正运作起来。
4.3 坚持预防为主的科研过程管理
我国大多数高校引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时间并不长,有些高校还没有涉及到,在科研管理中习惯依赖检验成果,然而好的产品质量依赖于产品生产过程的高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加强科研活动过程中指挥、控制、组织、协调等系列活动的有效管理,创造出好的科研项目管理质量,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质量体系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主动适应质量管理要求。
5 结束语
高校通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对科研管理过程起到推动和控制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科研项目的质量信誉,取得科研“顾客”的信任,提高重大工程类和军工项目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运行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应该引起重视,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根据工作实际和保证满足“顾客满意、过程管理、持续改进”三大要素的要求,对体系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文件等进行不断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科研工作才能运行在一个平稳、可控的状态下,真正实现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玉索.科研过程质量管理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5(3):113-115.
[2] 廖政权.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5):115-118.
[3] 董成文.浅析创新体制下高校引入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127-129.
科研立项是高校开展科研的主要形式,借助立项,引导人财物合理投入,最终实现符合需求的研究成果的产出.从投入到产出,这个过程充满变数,实施一定的质量干预,不但对高校自身发展有益,也符合外部经费投入方的利益。
科研对于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夯实高校学科发展框架,从而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构筑良好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过程常常具有高标准、高强度的特点,可以充分锤炼参与人员的科研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整体科研素质.此外,持续而稳定的高质量科学项目研究可以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科研形象,赋予外界足够的信心,为高校进一步争取校外研究经费打下良好基础。
从外部经费投入方的角度看,资助高校开展科学项目研究其实就相当于投资,对于项目研究而言,最好的投资效益无疑就是获得符合预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显然,只有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才最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科研产出,而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又必须建立在对过程进行严格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因此,从响应外部要求的角度出发,对高校科学项目研究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非常必要。
2从传统质量管理的角度看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难点
当前国内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对项目的管理大都只停留在简单的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层面上,导致了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的随意及结果的低效.过程随意意味着研究行为散漫,或是研究步骤随意更改,或是实验(试验)流程不认真不严谨,或是团队配合混乱等.结果的低效表现为研究经费及研究人力的浪费、研究设施的非合理损耗等,或者表现为低质量乃至不符合要求成果的产出。现状不如人意,改变却迟迟未至,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传统质量管理对科学项目研究活动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表现在三方面。
(1)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缺乏稳定的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即收集质量反馈信息并下达质量监控指令的关键点位.传统质量管理正是通过锁定若干稳定的质量控制点,然后借助对这些控制点的监控来实现质量监管,质量控制点实质就是传统质量管理运行的着力点,是最重要的运行保障.科学项目研究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以一个或若干个假设为起点,对假设进行论证,得到若干否定或肯定的结论,然后形成新假设,对新假设进行论证,产生新结论……如此不断循环这个过程,直至最终结果的产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中,根本无法锁定稳定的质量控制点,这就让传统质量管理无从着力。
(2)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缺乏稳定的评价标准.传统质量管理借助一套稳定的评价标准对对象进行衡量考察,评价标准就相当于传统质量管理的尺子,是传统质量管理运行不可或缺的工具.科学项目研究过程是由一个一个假设串联而成的,假设可以有评价标准,但不稳定,随着研究条件或认识的改变,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缺乏稳定的评价标准,这就让传统质量管理无尺可用。
(3)科学项目研究过程难以进行直观核查.传统质量管理面对的对象必须直观明白,唯如此才能对对象展开直截了当的观察、计算、对比、分析和评价.科学项目研究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活动,它有直观表现的部分,但最核心的部分一形成假设和论证假设的思维过程却具有强烈的隐性特征,如果不能把这部分直观地表现出来,那就很难对它进行衡量评判,这就让传统质量管理无对象可查。
3全面质量管理思维及其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支撑点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思维最早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曼德·费根堡姆提出,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同时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全面质量管理成为迄今为止让企业受益最多的质量管理理念,它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因而也受到了最多企业的青睐和追捧。
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它把质量管理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把质量管理权赋予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化及全员化,这种全覆盖式的质量管理更系统更严密,因此更容易发现问题改进问题;②它提出了动态质量管理思想,追求持续的改进,对产品质量有永无止境的追求;③它出现了管理态度的转变,全面质量管理通过正面激励来诱发持续的质量创新行为,从而推动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正面激励下员工对待质量的态度是主动的,而在主动参与的行为下,这种持续的质量改进可以达到一个惊人的高度。
全覆盖、持续改进、主动参与构成了全面质量管理思维的三大支撑,深入分析这三大支撑,发现它们恰可消除科学项目研究过程于传统质量管理的三点不适应。
(1)全覆盖一人人皆为质量控制者,处处皆是质量控制点.全覆盖思维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人人皆为质量控制者,处处皆是质量控制点,显然,全覆盖思维突破了传统质量管理需要稳定质量控制点的局限。
(2)持续改进一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持续改进思维强调的是不满足、挑战极限、积极突破的精神,这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突破性思维.从标准制定的角度看,不存在最优标准,只有更优的标准,这一刻的变化在下一刻也许就被改变.在这一思维模式下,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显然,持续改进思维突破了传统质量管理需要稳定评价标准的局限。
(3)主动参与一不在门外徘徊,自可洞悉所有.主动参与强调不仅项目研究人员主动参与项目研究,项目监管人员也要主动参与.前者己是天然的参与者身份,因此对自己和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工作了如指掌.后者的参与则要求他们对项目多了解、多观察、多感悟,从而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项目研究中,如此才能品出真门道.主动参与思维有助于对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的深入洞察。
4思考与对策——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思维构建一个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模型
4.1模型构造的基础性工作
1)分解科学项目研究流程,形成初始质量控制点.
依据项目计划书,可以对项目进行初始分解.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依据箭头所指次序,首先根据计划书初拟技术路线分解出由若干具体实施构成的实施方案,然后确定每个具体实施所对应的待实现分目标.当这些分目标都实现了,那么理论上预期目标也就实现了.根据项目计划书进行的分解称为初次分解.初始分解完成后,初始质量控制点便全部展现.图1中直线所指为质量控制点,如技术路线的监控.实施方案的监控、各具体实施的监控、各分目标的监控等,监控会形成实时监控信息流.借助监控信息流可以对初始分解流程进行局部调整甚至重新分解,如技术路线的重大调整有可能形成重新分解,从而形成新的质量控制点。
2)建立基于网络的有限公开日志空间一对智力化运动进行显化和监管的重要基础保障
科研日志,是如实记录科研活动中各类显性科研行为及各个隐性科研思维过程的最重要科研文档.借助这个文档,可以实现对研究人员隐性智力化运动的显化处理,可以实现对科研活动的适度监控.然而由于两个原因,日志在当前的运行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工作量问题,撰写日志被认为会占用研究人员宝贵的研究时间;二是词不达意的困惑,研究者需要有较好的文字或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清楚表达思维.要让日志在质量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处理,一方面通过制度的形式把日志内化成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此促使研究者养成每次研究必写日志的良好习惯,同时运用激励手段,把撰写日志的工作量及日志产生的影响纳入科研绩效考核.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根据学科特点建立基本囊括最重要信息点的标准化表达模块;允许采用包括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在内的多种日志表现方式;让研究者在反复的日志撰写中提高。
智力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而往往外界的适度刺激有助于让这个演变过程产生加速反应.遵循这个特点,我们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有限公开日志空间,如图2所示.这是基于某个特定项目而形成的日志空间互动图,矩形虚线框代表日志空间,这是一个远程网络访问空间,空间内分三个区:项目组内部讨论区、日志浏览区及公共讨论区.按照适度保密与适度监控的宗旨,空间内三个区采取有限公开原则.其中,项目组内部讨论区仅供项目组成员讨论专用,日志浏览区和公共讨论区既供日志撰写者和项目组其他成员访问,也允许授权访问者进入.该日志空间的整个互动流程如下:首先日志撰写者通过网络把日志上传到远程网络日志空间,日志在远程网络空间出现后,一方面位于不同地点的其他项目组成员可以借助客户端远程登陆空间进行浏览及讨论,另一方面授权访问者也可凭科研管理部门发放的账号和密码远程登陆空间进行浏览及讨论.借助持续的讨论,引发原日志思维的持续演变.
3)确立监控模式和监控手段.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由内及外的监控理念,首先通过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尽量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然后才是外部的监控,我们也把这个理念应用到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如图3所示,对科研项目的监控分为两层:内控层和外控层.内控层主要由项目组全体成员及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组成.通过适宜的激励调节,激发他们的质量意识,调动质量管理能动性,促使他们竭力实现甚至超越每个质量控制点的质量要求;外控层由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和授权监控员组成,一方面是及时接收并分析内控层反馈的项目质量管理信息,从而有效监督内控层对质量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对项目各质量控制点的实施情况展开具体监控,严密防控被内控层遗漏的质量问题,从而确保项目研究质量精益求精。
对项目进行质量监控,可以针对日志内容展开,也可针对具体实施现场展开.对内控层而言,以具体实施现场监控为主,日志内容则作为事后评估的依据;外控层则恰好调转过来,日志内容是他们实施监控的重点,具体实施现场监控则作为必要时的补充.无论是针对日志内容还是具体实施现场,监控手段主要靠比对和评估.比对是质量控制员何以是项目研究人员、科研管理机构人员或外控人员)依据各质量控制点的既定标准对具体实施效果进行比照查对的一种监控手段,通过比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则是评估联合体何由项目组成员授权监控员或由二者联合组成)对标准不明确的实施过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科学精神展开讨论进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监控手段。
4)监控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质量监控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在组织保障方面,如图3所示,主要有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授权监控员、项目组成员四级保障.各级保障的具体构成及监控职能如下:
学校科研管理机构:由学校科研处和科研管理委员相关人员构成,监控职能包括向二级科研管理机构下达质量管理任务、遴选并管理授权监控员、监督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对质量精神的贯彻情况、对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和授权监控员反馈的质量信息及时处理等。
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包括二级单位主管科研副职和若干专职科研秘书,监控职能包括根据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下达的质量管理任务做好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为项目组提供力所能及的研究支持、及时向学校科研管理机构汇报项目质量信息等。
授权监控员:由来自校内或校外各学科领域的人员按自愿申请的原则组成,由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以专家库的形式进行动态管理,授权监控员直接对学校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凡入库人员均需签订保密协议.授权监控员可自由挑选项目,数量不限(以不超过5项为宜)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审批同意后即予以授权并建立监控档案,授权监控员凭授权账号密码可自由登陆日志空间查看项目实施日志,必要时可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协调进行适当的现场监控,根据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可分为结构性发现和技术性发现两类,每类又各含若干级次)授权监控员可获得一定积分,根据积分累计数值授予对应级别和奖励。
项目组成员:成员为项目组全体人员,监控职能为监督其他组员在其分工内的质量实施情况,并及时向组长和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汇报,根据反馈信息的重要性,组员也可获得一定奖励积分。
在制度保障方面,主要是推动各级组织正常运作的系列制度安排,如针对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履行质量管理职能的激励制度、针对授权监控员履行质量监控职能的激励制度、针对项目组履行质量管理职能的激励制度等.通过系列制度安排^有力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
4.2模型运作描述一以一个具体科研项目为例
某具体科研项目的整体质量管理流程可由以下六步构成。
1)某科研立项进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立刻为该项目开通日志空间,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并把该项目质量管理任务下达相应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同时从监控员专家库中为该项目遴选出若干名质量监控员并予以授权。
2)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会同项目组成员共同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并上传日志空间,质量管理方案内容包括初始质量控制点的确定、各监控分目标的确定、监控任务分工等。
3)项目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进展实时上传研究日志,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根据项目研究需要为项目研究提供所需条件。
4)项目组成员根据质量管理方案,按照分工对所监控组员日志进行查阅,履行质量管理责任,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则定期娜页目所有日志,通过比对的方式履行质量管理责任.授权监控员不定其月登陆项目日志空间查阅日志,有必要时可进入项目现场监控,通过比对和评估等方式履行质量监控责任.一旦产生质量监控信息,及时反馈学校科研管理机构,由其登记备案并立即转发给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和项目组,在规定期限内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和项目组须作出反应。
5)—旦通过监控确定有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组必须对研究流程进行重新分解或局部调整,从而形成新的质量控制点和控制目标,及时日志空间以利于后续监控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虽然高校科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与社会、经济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相比,高校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总水平仍然较低;高校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不高;高校科研项目延期结题的现象为数不少、甚至有些无法产出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委托方因沟通不畅造成矛盾;高校内部院系间科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甚至科技资源相互封锁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高校科研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断提高科研质量已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与经济社会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高校更多地转向为生产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科研作为高校的一种产品,也逐渐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竞争。不断提高科研质量,正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
(二)通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进而推动科研项目质量管理。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引入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都已经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的标准主要是lSO9001或GJB9001A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引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传统企业质量管理做法的情况,或者虽然开展了质量管理,但是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重项目数目、轻项目质量;重硬件条件建设、轻软件制度培育,导致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土不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二、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一)高校开展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1、技术进步对高校科研质量的需求;2、社会环境对高校科研质量的需要;3、顾客用户方对高校科研质量的需求;4、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学校的科研生产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科学化,能有效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向前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校科研项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根据项目发展过程,不同科研项目类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管理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其中,项目立项阶段具体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申报、签订合同;项目进行阶段包括项目跟踪、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阶段包括成果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结束;按此过程在设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程序上也分为了运行的准备、实施、控制三个阶段。
1、高校科研管理引入ISO9000的准备阶段
(1)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按照实施ISO9001标准要求,首先要确定本单位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最高领导层;其次要确定具体实施质量管理的各个相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的设置以能够覆盖ISO9000标准要求的各项管理职能为前提。由于高校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科技人员以及设备和工作场所等都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在人力资源、设备配备、机构设置等方面,高校与任务相对单一的生产企业或科研机构有很大区别。高校科研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能照搬企业或研究机构的组织机构模式,所以设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工作实际来进行。
(2)建立质量体系文件。按照ISO9000标准理念,对于产品实现过程涉及到的所有相关因素都必须结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实际,一一加以对照,确定具体可操作内容,进行控制,并且对这些控制都有相应的原则。所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文件必须既能够覆盖ISO9000标准又具有可操作性。要使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文件的条款必须能够覆盖ISO9000标准的各项程序和原则,与其相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文件,应该能够使整个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凡是与项目质量相关的所有事项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关键过程都留有记录、有案可查,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对质量问题能够做到预防、控制和改进,对影响质量的过程可以追溯。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引入ISO9000的实施阶段。ISO9001标准提出“过程管理”理念,就是把一个组织实现最终产品的相关活动看作是一个大的过程,不同层次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为其中的子过程,每个子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ISO9001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持续改进”,强调资源与过程有机的结合,把产品最终的质量目标分解为各个子过程的质量目标;对各个子过程设置监控制点,在过程管理中不断地预防和纠正不合格项,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持续改进,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3、高校科研管理引入ISO9000的控制阶段。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有关质量活动的控制,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质量控制依托于质量记录,在质量记录的基础上开展。质量记录就是按照管理要求完成每个事件后留下的记录和证明,完善的质量记录是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直接反映。一个组织实施质量体系,实际上就是把执行管理规范的结果用质量记录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程的控制和改进。可以说,质量记录控制实际上就是质量控制的抓手。
三、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一)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QMS模式。高校科研管理中任何接受输入并将其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即可视为过程,所有科研管理中的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识别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每个过程,应从每项工作入手。对每个过程的识别应包括科研工作的输入、输出、活动及活动所需资源。对高校科研实施过程链管理,应抓住关键过程和接口两个重点进行管理。对于这两个重点,可以通过设置监测点实施强化的系统控制。建立监测点,就是抓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关键过程和关键接口,把管“结果”转变为管“原因”,将“把关”转变为“预防”,从根本上保证输出产品的质量。
整个科研项目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申报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结束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别由若干子过程构成。如项目申报阶段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申报和签订项目合同:项目实施阶段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包括若干个研究子阶段;项目结束阶段包括成果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结束等子阶段。
按照其先后顺序,前一个过程的输出有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过程与过程、子过程与子过程之间形成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链。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又自成体系。整个、每个过程、子过程都坚持“持续改进”,坚持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控制。没有好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最终作为产品的科研项目的质量通过整个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来实现,所以必须保证其过程有效。
(二)引入“PDCA循环”进行持续的自我改进。高校科研的质量管理核心问题是满足需要,而需要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发展性。任何高校或科研组织都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反映并满足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中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常常使用审核发现、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以确定问题、分析原因,其结果通常为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循环,简称“PDCA循环”,反映了管理工作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通过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中的“PDCA循环”对高校科研的QMS的每个过程进行持续改进,不断循环上升,四个阶段要周而复始地转动,而每一次转动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因而也意味着前进了一步,犹如爬楼梯逐步上升。持续改进应始终注重过程改进,通过对高校科研的QMS中每个过程使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将使其QMS得到完善。所以,高校科研管理在采取改进措施时应强调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三)质量记录的控制。科研项目管理中建立和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把重点放在对项目研制过程的控制上:分析、确定科研项目的质量检查节点;明确质量管理层次和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制定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检测方法;提出各项质量管理的记录要求。通过几十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项目的申报、立项、方案论证、设计、实施、人力资源、设备、环境及实施、研制阶段质量记录、产品检验等各项与研制相关的过程,都明确了质量管理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程序和规范。
这些工作正是ISO9000质量体系所强调的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研制和成果的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最终的落脚点,也就是要通过质量记录的要求,把质量控制贯彻到整个项目研制过程中。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青.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这些问题逐渐呈现出互相浸透影响、愈发密切相关的发展态势。
(一)学生层面上。一方面,学生态度不够认真,论文写作投入不深。就当前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没有高度重视或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1]。由此而出现的现象有:对待学校的论文写作规定及指导教师的论文修改意见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写作和基本不作修改;东拼西凑,不论出处不看来源,在网上搜罗出相关文字内容就直接拼凑成文;平时基本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更有甚者,从头到尾都避开指导教师的多方联系,只在最后答辩的前夕才和指导教师碰面;较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并不留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寻找就业工作岗位或实习岗位,重心并没有放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辩之前返校突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牢,科研素养不够。部分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反倒是将较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学习惯性地逃课、旷课,到了期末考试时期就突击复习,认为所学课程只要达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别于高中时期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学中的学习更需要本科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性、积极拓宽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专业探索和寻求教师帮助,才能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正是本科期间不甚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不够深化的科研素养,造成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格式错误、专业术语不对、论文研究面宽而泛等等基本性问题,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如何,是与教师的指导程度密不可分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其中,论文指导教师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第一,教师指导的毕业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较多的高校中,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即使再勤奋再负责的老师,在精力和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对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进行精心的指导。造成这种毕业论文超负荷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院系里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毕业时每位教师必须指导较多甚至严重超负荷的学生论文;二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争着抢着要带更多的毕业学生,但实际上确定下来后,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指导。第二,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尤其是科研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评定都是依据其申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的,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身也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有的甚至将其看重于教学任务之上。于是,面对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部分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体指导。第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现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数教师中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即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够写出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简单指导一下,能够马马虎虎通过答辩就行。“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与修改”[2]。如此等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学生甚至更加觉得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事情,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辩时指导教师最终都会帮忙通过的。
(三)学校层面上。本科学生在毕业阶段一般都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最终答辩,二是外出毕业实习解决自身就业。本来这两件大事都是与学生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环节,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学生很难在外出实习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迫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压力,部分学校会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开绿灯,有的甚至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自己所带毕业生的就业催促工作,导致上至指导教师下至学生自己都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解决就业更加重要,毕业论文只要不是太差,学校一般都会让通过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基本上,高校都会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或细则,用以对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小到格式字体、大到版权原创的各方面约束。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自身又对这些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或细则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至于当学生毕业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准确地界定是指导教师没有悉心指导,还是学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导致的本科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甚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会出现师生互相推诿责任的负面情况。
二、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
(一)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其科研素质。目前来说,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要求,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写作和修改毕业论文。同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应当就这些过程增设研究与写作课程或专题讲座以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3],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科研素质,逐渐培养其科学正确的研究习惯。
(二)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其指导精力。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从制度规范上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等,不断督促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控制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数、减轻教师平时的科研压力、改革教学任务量等方式,合理分配教师的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三)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上,高校应该从创新自身的培养模式开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这个安排要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个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渗透于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学校应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真正明确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与权利,让相关的规定或细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高校来说,“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阅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最初科研工作的尝试”。同时,也是对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所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疏忽不得。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不断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贡献力量。
作者:刘语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8
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管理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正式启动质量工程,明确提出高校发展要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再次联合发文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启动新一轮质量工程,比较而言虽然后者在项目名称和内容上略有调整,但本质上仍是原有建设项目的延伸与发展,其目的依旧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开展质量工程项目的背景下,探索如何科学的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为质量工程提供有力保障在当前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本科教学管理
质量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促使本科高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这一系列变革,高校教学管理者不仅要顺应这种变革,更应深化本科教学管理改革,不断丰富和拓展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1.1传统意义上的本科教学管理
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指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其宗旨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其特点是执行过程中突出刚性和连续性。
1.2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新本科教学管理
“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本质上是国家对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做出的一种政策性的回应。质量工程是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导向性强,政策性明显的特点。其目的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最终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二者又不同,传统的本科教学主要是目标管理,追求简洁、高效,以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宗旨,而“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促使常规教学管理幅度增大,管理过程发生延伸,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重心转向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突出管理的过程性、管理效果的渐显性、管理载体的层级性,从根本上丰富了传统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2 质量工程项目促进本科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类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项目内涵丰富,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将不断得到改革与完善。
2.1促进教学管理观念更新,树立全员质量观
随着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开始倡导全员质量观,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的共同价值观,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氛围。质量观悄无声息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也转变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如今,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基本工作准则,人人都是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全校范围内已形成重视质量的浓郁氛围,质量观变成_r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管理的凝聚力和办学的合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加强与各院系、各行政处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全体教职员_r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都能以“提高质量”为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共同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做贡献。
2.2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充实教学管理力量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为充分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建立了一只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通过校内外培训与交流考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等方式,使其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教学管理的力量也不断得到充实,教学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学管理领导和教务工作者,教师和学生也成为新的教学管理力量。~部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他们既是各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任务,又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者,他们在参与质量工程项目的同时也成为了管理者和建设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改革。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作为高校利益相关者之一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中,全面保障教学管理质量。
2.3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申报通知、上报材料收集、材料汇总整理、组织专家评审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常常陷入细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进而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大力开展教学信息化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高效的校园网络,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支撑教学的教学管理系统,把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或修改相应的管理模块,对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使教学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使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网络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师生,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
3 教学管理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保驾护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的实施工作,为贯彻落实质量工程项目的相关举措,教学管理部门积极适应质量工程建设的新要求,把质量工程的实施与学校基本建设和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一是教学管理部门结合学校实际,认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规范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确保质量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管理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内容及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学校教学管理使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践行。三是教学管理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质量工程要求高校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与改革联系紧密相连,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重视教学改革,以改革促进建设,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质量工程项目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清单革命 高校国防科研 过程管理
目前,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依靠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具体体现是各个高校依据《GJ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过相关认证机构审核,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接受相关机构的认证审核。笔者近日通过学习在建筑、飞行、金融以及行政等各行业掀起的清单革命,了解其概念及四大原则以及操作方法后,认为可以在国防科研管理中将其借鉴并利用,以完善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质量。
一、提升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1.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大多挂靠在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下,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还沿袭着传统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因此,无论是国防科技工作者,还是国防管理者都注重项目立项与结题验收,忽视了对项目过程的细节管理。
其次,高校科研基础决定了国防科研主要集中于预先研究、认证、基础科研攻关,较少有实体产品产出。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借鉴并参考了军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据此实施质量管理及评定。这一点导致了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中对产品及产品过程的理解不够充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设计、实施过程以及顾客要求的沟通。
加之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需要完成授课工作量及其他科研任务,因此管理中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对过程管理的实施执行无法到位。
2.加强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国防科技产出的是国家第一战斗力,国防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高校国防科研不仅要落实和体现GJB9001B-2009质量体系要求,更需要做实、做稳每一个过程,包括科研与生产。
其次,国防科研项目落实过程管理有助于项目平稳安全地运行,提高项目质量。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同时,厘清项目过程,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举一反三,为今后的项目执行与实施提供参考建议,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加大项目成果实现。
二、清单革命
清单革命是白宫健康顾问阿图・葛文德在医疗、行政、保险等行业掀起的一场革命。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这是清单革命的精神,它所提倡的是一种体制的建立与执行。
清单革命提倡的四大原则是:权利下放,简单至上,人为根本,持续改善。
1.权利下放
中央集权式的管理容易减弱执行力,导致二级或三级管理部门的思维僵化。将决策权分解后分散到,让各个分支机构和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个是清单革命奏效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的管理一般是集中在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在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提倡权力下放原则能有效调动各个部门及实施者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成为清单的制定者与参与者。同时督促大家积极进行讨论,结合各自的专业与分工执行清单。这样既避免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繁琐复杂的过程管理程序集中到一个或几个部门,又能调动各部门和项目组各成员的积极性。
2. 简单至上
清单看起来是一连串需要快速、准确执行的条令,但选择清单要素的首要原则却和那些冗长、复杂的清单条目不同,那就是简单至上。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在《GJ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上,各高校在此基础上纷纷编写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指导性文件,其中对各个阶段的原则和要求有详细解读。笔者建议在简单至上的基础上,对这些要求和原则进行简化,根据各个高校国防科研现状和具体方向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清单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
3.人为根本
清单革命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制定与执行的人。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危急情况或是复杂情况下,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清单革命倡导的是建立一种以人为根本,调动人类主观积极性的有效全面的体制,因此清单的制定与执行,最为根本的原则与落脚点还在于人。
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看似是对单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及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实则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管理调配,其中包括职能部门管理者与项目执行者。将各种人力进行最佳的匹配与安排,同时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制定以人为本的清单,这才是有效的清单制定的根本。
4.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即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这一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更是如此。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需要我们在制定清单后不能抱着一劳永逸的思想,必须在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改进。每个项目都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清单,同时将合理有效的清单进行推广,就是一种最大的改进。
三、结论
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取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看似繁复凌乱,其实抓住重点和中心,将清单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和各个部门中,不断持续的进行改善,并以人为制定与执行之根本,方能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序、生态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明,蒋兴华.高校国防科研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2]李国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3]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创新探索,2011(12)
[4]贾子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5]王. 如何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3(8)
作者简介: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细节管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010年开始我院护理部强化细节管理,从细微处入手,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确保病人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收到了一定成效。
1.实施方法
1.1 细节管理实施方法
1.1.1 强化细节管理理念,强调质量源于细节意识
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邀请律师进行法律知识与防范医疗纠纷案例讲座,组织参观学习省内、外医院细节管理经验;其次,回顾我院近几年各类医疗差错和纠纷,要求各科室对事件中存在细节管理的缺陷进行讨论分析,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关注细节、重视细节,把细节管理实施于护理工作中。
1.1.2 制定护理细节管理机制,完善护理工作考核标准
参照管理年活动的标准要求,结合我院专科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宣教,表格书写、满意度调查表等。制订住院精神病人出走、冲动、自杀、老年病人摔倒、癫痫、癔症发作等应急预案。护理部将各种标准和流程统一编号装订成册下发到各病区,各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领会和掌握,并作为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和护理质量检查依据。
1.1.3 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监控体系作用,把细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科室护士长根据新的质量标准,针对科室特点每月有计划每周有重点自查,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互查,保证了不定期加强对现场的督导,密切关注护理人员是否按照标准、流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四看、七查。四看:看体温单、看医嘱单、看评估单和护理记录、看重点病人病情和护理措施;七查:查新病人入院处理、危险物品是否处置、查无抽搐治疗病人治疗前准备是否完善、查危重或老痴呆病人是否按时翻身,床单位是否平整、有无压疮、查三防病人(有自杀、冲动、出走倾向),评估和动态观察记录是否与实际相符;查易跌倒老年病人管理是否到位、查各种管道管理安置以及通畅情况、查各种流程是否执行到位了。对易出差错的时间、环节、部门和人进行环节控制;护理质控小组把收集的科室存在的缺陷每月以书面的形式反馈,并作为对科室考核的依据;每季度在护士长会议上将进行分析和点评,并提出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科室将季度整改情况反馈给护理部,护理部对整改情况进行抽查,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1.1.4 重视细节服务,提供人文关怀,提高病人满意度
通过对出院病人的调查、病区每月召开病人家属座谈会、护理部每季度满意度调查和病人家属的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把人性化护理作为护理管理重要内容。制定了护理服务规范内容,如病人入出院接待、护理操作、保护性约束、家属探望、电话礼仪等。如病人入院时护士主动迎接,热情介绍,详细解答;晨间有问候声,操作有解释声,无抽搐治疗术前有鼓励声,术后有询问安慰声;完善对门诊病人有接诊和护送等;强化护理人员语言和行为的规范以及心理护理技巧的应用,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组织护士长层层抓落实,把人性化护理内容和质量标准密切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
1.2评价方法
比较2009年1月~2011年1月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情况和护理质量、病历质量、病人满意度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细节管理实施后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病人满意度比实施前分别高出3.30%、3.90%、4.35%、4.20%。
3.讨论
3.1 重点培训,全员个案缺陷分析,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强化细节管理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意外的发生率由病人总数的3.25%下降到1.33%。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一方面是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对风险事件缺乏预见性,老年病区以跌倒骨折为突出问题。由于大多数老年病人存在骨质疏松,而精神药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在病情变化或药量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跌倒。另外,对护工缺乏指导,护工在搬动病人或洗澡等过程中未掌握操作技能;精神科病区以冲动、出走、烫伤等安全管理和发错药为主要问题,护士在预防和处理病人冲动时接触技巧还存在不足,冲动或猜疑病人行为紊乱未能及时控制,防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责任心不强,发错药情况主要存在3年以下护士,结果表明,通过要求科室每月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结果报护理部,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及全体护士进行缺陷分析,对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能力是有效的。
3.2 加强各节点督察,做好护理质量的控制
护理管理部门不仅要对护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出控制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场督查,了解每一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一方面是对科室护士长管理和护理质量的量化考核,作为科室奖金分配的客观依据,也能从中发现护士长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细节管理,使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较实施前高出3.3%~4.2%。
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我校采取了“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脾气、作风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另外,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
教学管理的人本原理认为,人是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作用。教研组长是教研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践者。是教研组工作的带头人,是教导处和学校工作的中心纽带,为此我校选出了有良好职业道德勇于开拓进取,教育理念新、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强的老师来担任教研组长。同时做好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
首先,规定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是教育教学理论、教育丛书、先进经验、优秀论文、各科大纲、组长岗位职责及先进教研组条件等。通过学习,组长们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学科重难点、教学研究的方向、组织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组长的职责和任务。
其次,为组长们提供提高与展示的舞台。学校尽可能创设机会让他们在区开展教研活动时做专题讲座,参加市区教科研工作培训,在市区上观摩课或研究课。总之,为他们争取各种各样的提高机会,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再次,指导组长开展工作。学校的每一位行政都被安排到各教研组指导教研组活动,他们经常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同时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亲自参加组内活动;还帮助各组总结教改经验,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组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教研组长们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校对教师在业务方面的管理就建立了畅通的组织指挥系统。
二、加强对教研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教研组的活动内容,决定其活动的质量。安排教研组活动内容,决不是组长一个人的事,我校十分重视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组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
1.明确研究的专题。确定好专题,教研内容才有指向性,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题研究,大致分为五个步骤:一是确定专题,制订方案。二是学习理论,借鉴经验。三是集体研究,人人实践。四是相互交流,形成观点。五是撰写论文,巩固成果。
2.以科研带动教研。我校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教研组为研究基地,所选的科研课题紧紧围绕教研活动中碰到的问题,与教研专题形成从属关系。科研组通过对科研课题的实验与论证,进一步加深教师对教研专题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搞好专题研究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上研究课制度化。为了扩大专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质量,把教学研究工作与日常教学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校开展了年段上课评课和教学交流日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安排下,各组的上课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评课议课蔚然成风。这种经常化、制度化的做课,教师们负担不重,思想压力也小。通过大家的切磋,密切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凝聚力,使专题研究超越了教研组活动形式的时空,深深植根于日常教学的沃土中。
4.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
我校要求教研组必须“五做到 ”:帮助青年教师认真备课,深钻教材;认真辅导及修改教案;听试讲及时纠正问题;公正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每一位教研组长和中老年教师把青年教师上课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几年来,青年教师在这种氛围中,起点高,进步快;教研组通过指导帮助青年教师,不仅完成了专题研究任务,还使老教师及骨干教师增长了才干。
5、严格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①大胆进行备课改革。我校要求各教研组按照学校规定的备课要求认真规范地操作。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统一布置,进行分工,而后进行第一次备课,做到“集体议分工备互相评”。重视第二次备课,对他人所备的教案进行“课前议课中改课后评”。“课中改”强调突出教师的个性,体现个人的独创性。特别注重“课后评”,要求教师写好“教后反思”(每堂课都要写),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教研组对组内各人所备教案进行交叉检查评议。教导处定期对各教研组所备教案进行抽查评定,并纳入教研组考评和教师考评之中。
②注重作业的有效性。我校要求教师科学地布置作业,实行“分层作业”的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巩固和发展。要求及时批改和反馈,做好学困生作业订正前的辅导工作。避免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真正起到作业的巩固和发展。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建立“记录反思”制度,每位教师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以单元或章节记录作业批改情况,由教研组长统一审阅,将结果及时上报教导处。
三、加强教研组的考评
一、有效联系实验目的,提升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小学阶段重要学科之一,而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很多实验,实验教学的开展更有益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小学科学相关知识,因此,要保证小学科学实验开展的有效性、全面性。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展必须要有效联系实验目的,才能更好地提升实验效果,整个实验中都为学生渗透相应方面的内容,为良好地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小学科学《螺丝刀和螺丝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日常所见螺丝刀和螺丝钉的实物拿到课堂中,让学生用心去观察,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等,整个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螺丝刀和螺丝钉,更注重的是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际联系到一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验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效果。
二、联系已有的知识,有效开展抽象性实验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抽象知识,这些知识很难被学生所理解。以往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但由于实验效果不好,未能将抽象知识有效地表达出来,也依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蒙上一层白雾。大量的研究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未能结合学生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应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抽象性实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提升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
三、重视实验人和物之间的联系
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物体,而且实验与人的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则必须重视实验中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如,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中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所应用的材料、工具等之间的联系,实验模型、实验条件的联系能够充分体现出实验的现象,更能体现出小学科学实验的意义、技术以及技能的价值所在。当然,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考虑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对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更深层次的认识实验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主要考虑到实验人员如何操控实验工具、材料等,其所达到的目的也有所不同,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生生、师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评价,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探讨交流等,来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身的不足,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乐于实验、尊重争取、追求真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态度观。
四、结合实验模型联系实验变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树立联系观点之外,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还应结合具体的实验模型联系实验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并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的内涵。变量是小学科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代名词,主要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如,应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等,这些变量在整个实验模型中都有着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实验环境的影响下,如果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那么其他的变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变量变化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等,并寻找各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利用自己实验以及变量的理解去区分各个变量。例如,实验中所涉及的自变量又被称之为操作独立变量,在整个科学实验中该变量可以由实验人员自由控制变量的量,但同时也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其中所提到的应变量又被称之为反应变量,实验中的变化主要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搞清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对儿童功能性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将94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适贝高儿宝颗粒)和对照组(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疗程4w,观察两组患儿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厌食症状改善速度、体重增加情况的临床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58%,优于对照组54.35%,P<0.01;在厌食症状改善速度及体重增加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红霉素;适贝高儿宝颗粒;儿童;功能性厌食症;疗效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unites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treat the child apositia to attach 48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Huang Xiaodong Zeng Fusheng
【Abstract】Goal: Observes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to unite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the child functionality apositia's curative effect. Method: Divides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stochastically 94 example apositia baby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 suitabl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and the control group (multi-enzyme piece + compound Vitamin B), treatment course 4w, after observing two group of babies treat 4w,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ituation, to loss of appetite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peed, weight gain change of situation clinical. Finally: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reaches 89.58%, surpasses control group 54.35%, P<0.01;Is lossing of appetite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peed and the weight gain aspect, the treatment group also obviously surpasses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unites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have the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the child apositia,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Erythromycin, suitable Bei Gaoer valuable pellet, child, functionality apositia, curative effect 儿童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小儿健康发育。我们在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治疗48例儿童厌食症,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年龄3~12岁,男女不限,主要临床表现为每日进食量少,时有出现不思饮食,部分患儿伴腹痛、嗳气、呕吐,但精神状态好,活动正常,仅体型消瘦。全部病例均排除胃肠器质性病变及肝炎和胆道疾病所引起的食欲低下。
1.2一般资料:列入观察的全部病例来自儿科门诊,共94例。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平均(5.86±2.99)岁,平均体重(13.46±6.51)kg,发病时间平均5.6个月;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平均(5.24±2.92)岁,发病时间平均5.4个月。,平均体重(14.12±5.63)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红霉素片15mg/kg•d,每日分3次口服;同时予适贝高儿宝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6岁每次半袋,每日3次;6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多酶片及复合维生素B各1~2片,每日3次。
以上治疗方法4w为1个疗程,并于用药后每1w各记录1次食欲改善情况,疗程结束后再次测量体重并记录。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 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①显效:厌食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强,主动要求进食;②有效:厌食症状有所改善,食欲好转,食量增加;③无效:治疗前后厌食症状无改善。见表1
1.4.2厌食症状改善速度比较:①显效:治疗1w内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治疗2w内厌食症状改善;③无效:治疗2w以上症状无改善。见表2
1.4.32组体重增加情况:①明显增加:治疗1m后体重增加>500g;②有所增加:治疗1m后体重增加在100g~500g间;③增加不明显:治疗1m后体重增加<100g或不增加,见表3。
表1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组别 显效 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3013589.58对照组10152154.35表2厌食症状改善速度比较(例)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21225对照组52021表3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比较(例)
组别明显增加 有所增加增加不明显 治疗组 19218对照组6 1525 2结果
2.1 治疗4w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89.58%,而对照组仅为54.3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 14.57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治疗1w后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21例(43.75%),而对照组仅有5例(10.8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14.57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厌食症状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治疗4w后治疗组体重增加>100g者有40例(83.33%),而对照组仅有21例(45.6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14.64P<0.01,说明治疗组经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儿童厌食症大多数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属功能性厌食。厌食儿童存在胃动过缓,胃电活动主频缺乏规律、节率紊乱[1],同时由于厌食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活力减弱,使厌食症常难以纠治。近年研究表明小剂量红霉素可诱发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相,对胃肠道产生早熟的移动复合波,且无刺激胃分泌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功能性排空障碍[2]。小剂量红霉素用于治疗儿童厌食症,可使治疗后胃体蠕动率增快,其疗效不逊于价格昂贵的新型胃肠动力药[3],值得推广应用。
中医认为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小儿厌食,必须从调理脾胃着手。适贝高儿宝颗粒由太子参、北沙参、茯苓、山药、白芍(炒)、葛根(煨)、山楂(炒)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生津开胃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促进胃液分泌,使胃酸及胃蛋白酶活力增强的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根本上改善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
通过3个指标的对照观察,我们认为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患儿食欲改善的同时,还应指导家长帮助患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给予均衡合理的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一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郝理华,张理青,李芬,等,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13(3):160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科学制定评价的基本原则,合理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当前时期的教学质量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引导、监控和促进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院校无论在课程体系的重整、课程内容的拓宽更新,还是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使人忧虑的问题。传统的重接受,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基础课程(诸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之类)的不及格率始终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专业课程事实上也有类似问题存在)。因此,对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导向功能,必须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相应地教学质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简言之,是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或者说是用定量手段做出定性的评判。定性评价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简称为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1、教学质量的内涵 按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教lJ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通过教学媒体把信息传递给教学对象的活动。所以,教学质量不仅只是学生考分的高底,还包括教师对大纲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精选组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手段(如实验、电教仪器等)的运用及与学生信息情感交流渠道的沟通等方面,它不仅受教师的素质、工作态度、情感的影响,还取决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评价含义 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简称为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3、评价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检查教学质量,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作用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最主要功能是改进与调控。具体地说,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多重的功能,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其首要功能,评价的重心不是放在结果的评定上,而是放在过程的形成上。当然对于不同的买际需求,评价的某种功能与作用会受到偏重。教学评价具有导向、鉴定和监督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节作用、诊断作用和激励作用。毫无疑问,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已成为系统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但它自身的质量和水平也必须不断提高,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不但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造成有害的影响。
5、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当体现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应当根据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二、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及经济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学习潜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影响极大。因此,各类高校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倍加重视。同时,我国大多数理、工及经济类专业将公共基础课的成绩作为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标准,公共基础课成了升学的必考课程之一,也大大强化了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的关注与重视。
1、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指标设计既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又要尽量简单,便于操作,笔者认为教师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指导性原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突出当前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系统、科学、规范教师授课要求。
第二,科学性原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表述简洁,并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正面评价与反面评价相结合。
第三,重点性原则:抓住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科学制定各级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权重系数。
第四,创新性原则:突破传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束缚,在体系结构、指标设计、内涵表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第五,可行性原则:切合实际,简便易行,过程简单,结果真实,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六,客观性原则: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指标不宜偏高或偏低。
第七,有效性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前提是评价标准的有效性。长期以来,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8寸考虑更多的是规范性和客观性,对有效性考虑明显不足。事实上,评价的有效性应是评价赖以进行的基本要求,否则即使评价很客观、很准确,但其有效性差,最终也很难达到评价目的和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
第八,完备性原则。指应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不应有重大遗漏。
2、评价指标的选定 由于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持有一定的教学态度,以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期望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承担本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及大学物理等基础课,根据多年调查材料,并且征求多位教师与专家的意见,制定了适合本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评估表中最主要内容就是评价指标的选定。评价指标包括五个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和教学效果,而每个评价指标都有具体的指标内容和标准,如下所示:
指标1:教学态度,内容及标准包括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备课、教风、教书育人、遵守教学纪律等方面评价,分值为20分;指标2:教学内容,内容及标准包括从基本概念、原理、理论讲解、重点、难点讲解,教学信息量,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及培养等方面评价,分值为3O分;指标3:教学方法,内容及标准包括从教学环节安排,课堂结构安排;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评价,分值为20分;指标4:教学表达,内容及标准包括从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板书设计,体态语言等方面评价,分值为15分;指标5:教学效果,内容及标准包括从学生听课情况,课堂秩序,师生互动,学生反映等方面评价,分值为15分。
Abstract: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ticipating in defense research projec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defense rese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system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meet the needs of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us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chool research, and then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defense projects;quality assur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57-02
――――――――――――
作者简介:何树先(1972-),男,山东海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军工产品质量管理,高温合金精密铸造。
1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学习科目多,资源覆盖面广,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质量管理相对滞后,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在众多高校中,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质量要求精细,全程可追溯,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根据其不同特点,结合高校现实条件,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基于高校实际,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研制过程差异很大,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生,刘维亭,孟庆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35-136.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其主要内容为关注顾客,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和全员参与。它要求企业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强调调动整个整个组织来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要树立不断改进的思想,质量是可以永远被提升和改善的,力图使产品比预期更为完善。此外还强调管理过程的重要性,把一切工作和活动视为一个过程,认为产品生产的每一个流程都必须实施监管,倡导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质量、招生和经费问题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问题,美、英等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全面质量管理开始被普遍地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其引入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强调管理过程的重要性,关注流程,对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并坚持不断改进的思想,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大有裨益。此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为关注的是顾客,全面质量管理把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其最终目标,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的控制和持续改进,从而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高校的顾客主要是学生、家长、社会,其中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内部顾客。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改变过去学校不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应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目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主要有:“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船员学院、舟山航海学校、国际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山西国际商贸学院等。”这些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并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取得了成效,但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着全员质量意识浅薄、参与度不够、生搬硬套等问题。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深入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个。
(一)开展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人是高校成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想要在高等教育中深入贯彻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质量管理,需要得到全体教员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对全体教职工开展全面的质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质量教育,教职工可了解并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认识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可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结合自身实际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高等教育,在看到高等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同点的同时,更应重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适用于生产企业中的一些内容、标准是不能完全照搬到高等教育中的。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校的自身实际,将全面质量管理加以修整、改变,使之切合高校的特点,而不能生搬硬套,不考虑实际情况。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教研项目 全过程 SHH架构
研究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简称教研项目)改革,不仅要研究改革的内容,而且要研究改革的实施过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教研项目质量的根本,是对教研项目管理部门和教研项目负责人双方的约束和监督,这其中包括管理部门对项目的总体建设原则、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项目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推广和运用等所有环节的具体流程,以及经费使用及额度,等等,从而使项目不是为了立项而立项。因此,如何组织教研项目建设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已成为确保教研项目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教研项目的质量管理极其必要。
1.目前本校教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校从开展教研项目立项工作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教改(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应用,促进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毋庸讳言,部分项目没有真正发挥教研项目为教学实践服务的作用。究其原因,对教研项目的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管理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层面,导致项目研究过程的随意及结果的低效。过程随意意味着研究行为散漫,或是研究步骤随意更改或是团队配合混乱等。结果的低效表现为研究经费及研究人力的浪费或表现为低质量乃至不符合要求成果的产出。
2.全面质量管理的改革内容
传统质量管理对教育项目的管理已不适合,在我校教研项目的管理中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预创出一条“有特色有质量有竞争力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更新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使学校发展决策科学化、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具体内容包括下面三方面。
(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构建我校教研项目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使课题指南设计者、课题论证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负责人、日常管理与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各级评审等重要环节的所有参与人员都树立“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质量管理观念,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课题指南的设计、项目的论证设计与申报、课题的评审与立项、开题、日常管理与中期检查、鉴定结项、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重要环节)管理要抓住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递进,是全员管理的延伸。
(3)全方法、全要素的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质量的多种可控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进行全要素管理。
3.确立实施方案
高校教研项目的管理应从系统观点出发,构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系统,主要由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归档子系统组成。
(1)制订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第一项具体工作,就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为核心,把与教研项目进展有关的全面业务流程和所有相关人员都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中,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对教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回路(如图1),完全按照PDCA循环办事。
图1 全面质量管理形成闭环系统
(2)确立监控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由内及外的监控理念,首先通过调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尽量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然后才是外部监控。如图2所示,对教研项目的监控分为两层:内控层和外控层,二者结合确保项目研究质量精益求精。
图2 由内及外的教研项目监控模式
(3)形成归档、及时
对教研项目研究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音像资料等注意归档保存并及时,为教师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提供便利,并为指导新一轮的教研项目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4.具体实施
将整个教研项目的开展依托于网络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为管理者、教师提供方便,构建基于SHH架构的教研项目管理系统。SSH(Struts+Spring+Hibernate)可用于开发高质量的网络应用平台,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健壮性。经过需求分析,针对本校具体情况,教研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分为、申报、审核、立项、监督、结题和推广功能;从用户角度分为教师、二级学院、专家和管理部门。
(1)系统功能设计
功能:及时立项通知、立项指南、评审状态、立项结果、跟踪反馈及推广宣传等。
申报功能:立项的教师将申报的项目按要求上传网络进行申报。
审核功能:二级学院、专家和管理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三级审核。
立项功能:确认项目是否立项。
监督功能:设立中期检查及随机检查。
结题功能:专家及管理部门结合结题报告及答辩对项目进行评估,确认项目是否结题。
推广功能:跟踪成果转化,及时归档,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用户角色设计
教师角色:可浏览通知、查看往年立项信息、进行在线项目申报、查看项目状态等。
二级学院角色:对本部门教师申报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核。
专家角色:对部门初审通过的项目,进行二次审核,给出审核结果及建议;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给出审核结果及意见。
管理部门角色:综合各专家的审核结果及建议,给出最终立项、结题结果;跟踪、监督、制定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5.创新之处
(1)管理理念的转变
由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近年来,高校的教研项目管理通常采用目标管理,即高校教研人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课题指南或项目委托方的需求,进行项目论证,通过科研管理部门报送主管部门或委托方;项目获得资助后,参与课题承包制,由课题负责人对项目研制过程进行管理;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的要求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结项。在整个教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教研管理部门关系的重点是结果而不是任务的执行过程。而对获得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鉴定结项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新形势,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2)管理制度的改变
以往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时常出现同一个人多次申报同一个项目、有些人还有在研的项目但仍然进行申报等现象;对项目的评审只是由上级部门提供的专家组单方面进行审定,对教师不够透明;对项目的监控仅设立中期检查、跟踪监管力度不够等。在新的管理制度上将加大资格审查的力度,借助网络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申报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同时引入观察员制度,在教师中选择一部人参与评审工作中,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工作的监督力度。另外,除了保留中期检查外,多设置一些检查点,让项目的进展情况在网络系统中透明化,随时可以接受检查。
(3)管理体制的强化
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例如:按照传统方式,教研团队的组成往往是以学科、教研室为基础的“固态”形成方式,这种方式团队成员之间固然熟悉,但是由于知识结构单一,导致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不足,甚至由于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交流往往受限。通过教研项目资源库,教师可以就其自身研究领域查询校内该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主动与前人交流,避免课题的重复申报,同时便于教师之间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促进精品教研团队的形成。同教研团队的自主形成类似,通过教研项目资源库中的专家库,动态地遴选针对某一领域课题的专家组,更好地完成项目设定,使评审工作更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保证评审机构的确立,等等。
(4)运行机制的完善
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鉴定工作,加大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6.结语
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界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科学管理方法,将其基本理念引入高校教研项目的管理上是一种新的尝试。采用SHH框架开发的教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数据进行网络化动态管理,为教研项目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而准确可靠的信息,提高教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决策的准确性,从而实现教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陈华杰.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2):121-125.
[2]郭根山.高校社科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人才与教育,2006(12):174-177.
[3]安玉红,孙茜.加强过程管理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质量[J].社科纵横,2009,24(1):143-144.
[4]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2-154.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加大科研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通常通过协调与科技项目相关的各种关系,有效利用科研人员、项目经费和设备材料等科技资源,促进项目目标实现的一项管理活动。高校科研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申报与立项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结项管理,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理论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与方法。
一、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衔接不紧密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脱节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科研管理部门重视多争项目、多出成果,而忽视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缺乏科研经费的跟踪管理;财务部门没有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不了解项目进展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只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丧失了对科研经费整体的财务管理职能;科研经费项目组根据自身的利益支配经费使用,经费使用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这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使得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出现差异,使得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合理
部分高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经费不足,即使有了也往往以各种名义挤占和挪用,不能使有能力搞科研的人员安心工作,结果是高水平的纵向课题少,学术造诣高的带头人就更少。在管理目标上仅仅孤立、片面地追求课题数量,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热衷于立项目,忽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在管理方法上,手段落后,满足于发文件发通知。
(三)科研项目管理缺乏节点控制
高校科技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完成一个具体项目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实现科技项目的最终目标需要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员有效的加以控制。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的控制不够重视,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运用了类似节点控制,但是由于大多的节点设计和控制已经成为决定和影响立项申请能否过关和能否审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控制出现了偏离,使整个项目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造成项目的拖期、项目成本超过预算等不良结果。
二、采用项目管理理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运作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的,而是通过所谓“平面化”的结构。发达国家在科技项目立项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国家在立项时就进行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确定较为明晰的项目目标,采用有效的项目融资模式分担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对项目变更进行管理,对相关科研领域的跟踪总结,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及明确的政府部门职能等。因此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一)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科研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基础。高素质的科研项目队伍应当是:精通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肯于钻研,勇于进取,善于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借助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二)加强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项目的进度管理,是为确保项目准时完成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与活动。进度控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保障项目成功三大关键要素之一。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一般周期长,时间跨度比较大,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甚至更长。对于任何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明确的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严格的控制,则项目很难取得成功。当然,由于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比一般项目要大,所以项目的活动排序、活动进度估计难度相对较大,所以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要更困难一些。因此,加强科研项目的进度控制,为确保科研项目按时甚至提前完成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科研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较难控制。一旦管理人员组织安排不当、指挥调度不利,就会出现责任推诿和重复性工作过多等严重后果。如果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学校不仅在实施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正常运作,还能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由此可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科研工作内部管理有序化、正规化是提高高校科研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分阶段实施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