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范文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

第1篇

一、有利于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转移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考察,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或记忆,不需要实验验证或探究,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指“它意味着什么?”和“它为什么这样?”的知识,即地理原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这类地理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体验、实验验证或探究才能逐渐被理解和同化。如在讲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季风形成的问题时,让学生做沙子和水受热、冷却过程不同结果的实验;在讲授水汽凝固过程时,让学生做空气降温使水汽饱和凝固的实验;在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水害问题时,让学生做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实验等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了这些知识。(徐小卫、吴修远等老师把执教班级分为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实验班尝试开设一学期的地理实验,在测试程序性知识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班成绩有显著差异)。地理策略性知识是指“怎么样学”的知识。如果程序性知识是为了“学会”,而策略性知识则是指向“会学”。在实验课中,随着问题的提出(如大气会产生气压吗?)学生如何才能解决问题,怎样解决才是正确有效的途径,用什么方式和办法来验证大气会产生气压,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验验证和探究而获得的。经过这种锻炼,学生逐渐懂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按知识的存在形态把知识分为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那么陈述性知识则应属于内容性知识。由于掌握这种知识采取的是传授、记忆的方式,难以克服信息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受到当代信息社会的较大冲击与挑战。因此,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方法性知识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方法性知识是关于个体怎样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所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应属于方法性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力,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由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移动,是地理实验课对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影响之一。

二、有利于由单一学科性知识向综合性知识发展

未来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和分化的统一。综合性知识即跨学科知识,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将冲击和引发传统教育体制和课程结构的变革。虽然说跨学科研究更主要的是触发了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但它的思想和理念也波及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综合性知识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将起着单一学科知识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以学生的记忆和复现课本主要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素材仅局限于地理课本,因此传授的知识为地理单一学科知识,而地理实验课的开设则实现了由单一学科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如:实验观察植物,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与生物知识;实验鉴别矿物,需要地理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整合;而地理模拟实验更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验;人文地理实验(或综合实验)则实现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机组合,地理知识与环境及其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地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综合。

三、有利于由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转移

传统的地理课程主要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即完全是学问世界的全体性知识。虽然学问性知识对于学生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作为人类文化的知识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其中与科学知识或者说学问知识相对应的知识是体验性知识。

体验性知识是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体验情境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①。地理实验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情境的投入,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有切身体会,有实际参与经历。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体验性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可通过开展地理实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橡皮泥捏山,绘制其地形图,讨论绘图方案――师生共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制作、探究、收集信息等多样复杂的活动情景来获得知识,深入体验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又如人文地理实验,有利于学生认识当地的环境和环境问题,利于学生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分布,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使地理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此外,地理实验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演示实验(含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如演示地球的运动,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要做该实验,还需事先制作简单仪器和课件。因此,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探究实验,如某河流的污染与治理――实地调查与观察――实验分析――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能力,地理信息搜集与诠释能力,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要完成这个实验更需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生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因此可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与发展能力。

第2篇

一、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人地关系的学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1.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思想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变弱。

案例:活动――兰州城区和主要交通线路线路分布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在该案例中,地形和河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限制可以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启发学生描述城区和交通线路分布状况;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城区和交通线路成条状分布的原因;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地形、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结论,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2.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就“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干预同时也间接意味着对人类本身的干预;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案例:活动――城市扩容与提质并存

(1)结合案例和你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理影响?

在该案例中,城市的盲目扩容体现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教师在该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人对地的影响。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身边城市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城市的过度扩张所产生问题的;其次,进一步启发学生针对相关城市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最后,指出要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应该在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

3.基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在进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教学中,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我们人类才可以可持续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整体性思想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圈层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称为系统性思想,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整体性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中在教科书中的“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基于整体性思想的活动策略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活动”情景去探索影响该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在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再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其次,启发学生养成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习惯;最后,对于“活动”问题差异的设置,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准确把握问题难度,使问题层次感更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基于“空间区位”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学科的空间属性决定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空间区位思想,在必修1中地球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演化,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区位、工业区位等都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区位思想。

(二)基于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般从“活动”中的图和文字来找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解释造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分布的规律。

案例:“活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在该案例中,可以进行以下课程设计:首先,启发学生观察图,了解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有哪些自然带,及其位置和布状况;其次,启发学生对比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差异的原因。

四、基于“地理过程”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过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变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貌的发育形成过程等,突出体现地理事物和现在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地理过程思想。

(二)基于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案例:“活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5-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3.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目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测试法等。其中观察法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将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观察记录下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特别适合于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造性、地理观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

第4篇

摘要: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环节中,应恰当合理地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教学;记忆术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讲授新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使得学生终生难忘从而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中一般运用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具体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来提高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术就是指运用恰当合理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运用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法等方法来加强地理知识、地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和运用。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定明确的路线,在这条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高中地理中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位置、地球公转自转情况、地方时计算、地球内部结构、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洋流、气压带、风带、自然地理环境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2.缩简和编歌诀

缩简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就可编成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渝琼川台北上天,蒙藏云贵青陕甘。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老师和学生动脑筋创造出印象深刻的东西;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3.象形记忆法

象形记忆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和事物想象成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见到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借助形象思维增强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图形时就可以用到此方法:亚洲大陆及南部的岛屿形似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欧洲支离破碎,活像伸向大西洋的鳄鱼;非洲大陆犹如手帕;大洋洲像骑马用的马鞍或一个“凹”字;南极大陆像一只长嘴驼鸟;南美洲像一只未点燃的火炬;北美洲像一只奔跑的宠物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时,才不会发生记忆的混淆。比较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教师乐于适应,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和昼夜情况的判断总结为:夏至、北回(北回归线)、北极极昼;冬至、南回(南回归线)、南极极昼;二分赤道昼夜分。

二、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做笔记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课讲到重要知识时要讲慢一点,这样学生才能将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第二,对复杂的主题材料该重复的需要多重复两次,学生在听讲中就会自觉地重视从而做好笔记。第三,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要能呈现笔记的线索,不能在黑板上到处乱写乱画,地理课虽然地图、画图较多,但在黑板上仍然要能体现做笔记的线索便于学生观看。记笔记时提醒学生不要记得密密麻麻,需要留有一定的空地,除了正文笔记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三、提问作为精细加工策略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实践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提问的技巧能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提问内容要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在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什么时候地面温度最高?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都迎刃而解了。

四、生成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内容,它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灵性的。而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都在很认真地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课堂设计完成教学目标,导致课堂中一些很好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流失,如有的学生回答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教师不是加以利用与引导,而是无情地请学生坐下,甚至批评,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有效地捕捉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利用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

众所周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亦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学理念。因此,地理生活化教学逐渐成为了广受教师重视的新课题。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含有诸多社会实践与自然的成分,故而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但可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改善地理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继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地理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并拉近地理教学同生活实践的距离。教师理应采取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继而使抽象的知识点能够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的教育内涵以及学生们的现实需求,致力于提升地理知识点和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概括和讲解,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体验所学理论,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教学主体意识。此外,由于高考改革中强化了对应用型、生活化题型的考察,故而开展生活化的地理知识点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将学术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弥补题海战术和灌输式教学的不足之处,有效提升教学成绩。故而,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具有强烈的必要性。

(二)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研究可知,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主要源于对知识本身蕴含价值的认可,而开展生活化的知识点教学,则可有效凸显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衣食住行均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同时,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国防建设、外交军事、项目测绘等工作均需要良好的地理知识积累。故而,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效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也更加灵活地处理一些相关的习题。此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使学生反思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工农业区位及浪费、污染等违法违规现象,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理念相互抵触

当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高中开展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已成为了主流趋势,而高中教师也正面临着教学观念的调整转变。将地理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可以强化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掌握,同时也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然而,由于新的教学方法尚未臻成熟,且部分高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故而新型高中地理教学的普及和推广也受到部分学校的抵触。具体而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往往能够支持学校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而高中地理教师也更容易采取开明、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应用。

(二)校方缺乏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

由于高中阶段,高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故而很多教研工作者对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认知不足。此外,由于高中地理实施模块化教学,所以教师往往武断地认为应当对知识点进行着重讲解方可促进高中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而实际上,高中生往往对学习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对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教学往往缺乏兴趣,故而教师唯有积极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并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积极探索,方可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增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缺乏可用的地理教学资料

对教师而言,开展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将地理知识点牵强地联络到生活实际中,而是要科学地遴选出适宜高中生学习掌握的有关知识。故而,教师往往需要和真实生活相贴近的教学资料,并积极关注新闻和实际问题,确保知识点的实时更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理论对应到现实生活当中。然而,目前的地理教科书虽然秉持着三年改版的原则,但在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方面并无重大调整,譬如纽芬兰渔场已日益枯竭的问题,教科书上并未明确指明,但在习题中却会时常出现。对此,教师必须引入权威的《北斗地图》等新型教辅材料,有效确保地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筛选出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价值观和情感上认同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

三、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方可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地理知识点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联,故而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常识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并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讲解季风区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所处区域的气候条件,使学生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而了解季风带知识的重点所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投影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难以接触的事物,譬如在讲解农林牧渔业的因地制宜、等高线的判定以及等温线的影响时,学生均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真实的情况,进而有效将所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设计

有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理应将地理知识点同生活化的元素结合起来,如此方可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效。譬如,地球运动方面的教学内容一直是公认的难点,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则应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的变化、黑夜和白昼交替等自然现象的原因,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时,再具体向学生讲述引起自然现象的原因,而学生亦将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此外,在学习气象灾害时,由于很多学生对台风、干旱、洪涝等灾害的了解仅限于教材上的几张图片,故而教师可播放卫星拍摄的灾害形成和衍变过程,使学生通过动态的图像了解到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以及具体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防范方法,从而使地理教学能够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讲解高中地理知识点时,亦不应忽略教学情境的创设。唯有构建了同知识点相近的情境,方可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说明补充,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譬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接触到的浪费水资源的例子,而后再将全球干旱缺水的实际问题同水资源浪费的资料对比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具体思考水资源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进而了解水资源紧张的自然及人为原因。从自然原因上看,气候的干旱及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均导致部分地区缺水严重,而通过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或修建水库蓄水的方式则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水问题。但近年来,人为原因导致的缺水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提升,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而工农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大量水资源,而生活用水造成的浪费也同样严重。学生们亦可由此联想到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问题,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对知识点的了解。此外,在分析水资源的丰歉指标时,教师亦可借助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指标,并有效增强学生在题型训练时对该知识点的处理。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方式、步骤以及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及举例

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另一面也必须清楚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情等方面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应依据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二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如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处于青年初期,他们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大大增强。因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可更多地采用讲解法、探索发现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观察和思考。

二、地理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问题

1.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如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就必须借助地球仪、地图册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3)巧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加强课堂参与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上课前,老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老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

(1)学案导学法的巧妙应用

学案导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高中地理课堂知识容量大,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可以是文字、生活常识、资料搜集、课外调查,通过任务了解所要进行教学的一部分知识,再通过课堂知识梳理、同学间讨论、教师介绍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课题内容,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活动,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活动: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问题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我国西北地区可以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验”。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可提出建议:假如在西北给你一块地,你准备去开发哪些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言,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

3.鼓励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动员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名山大川和社区街道等地,进行考察、访问,直接同大自然接触和对话,从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索与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不能被认为是最佳的,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注意各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从教学目的、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出发,统筹安排、优化组合。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任素焕.地理教学方法浅论.青海教育,2005(03).

第7篇

“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一、二等奖获奖项目及申报人名单如下:

一等奖(1项)

《微型地理景观探究及其教学应用研究》(陈月平、黄东锋、田安太)

二等奖(32项)

《运用“愉快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聂莲)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调查研究》(潘少华)

《校本课程剪纸艺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郑顺全)

《民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何一音)

《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陈明宏、黄世勇、黄伟祥)

《基于体验学习方式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研究》(梁础珊、张桂才、黄永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张艳婷)

《中小学“进转改”活动式写作教学的探索》(梁经伟、谷清华、连雪君)

《让本土文化精粹滋养孩子的童年――佛山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何桂珍)

《幼儿“四合一”趣味健康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李长缨)

《小学数学智慧乐园的创建与使用研究》(王金发)

《商务英语模拟教学研究》(杨荔)

《高中地理尖子生培养的实践研究》(张萍海)

《基于科幻美术主题教学载体上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黄建军)

《“打造书香特色与促进师生发展”的实践研究》(黄丽萍)

《开展“生活能力”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美味厨房”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余燕琼)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光洋)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的研究》(杨翠、林光练 )

《特殊学校开展串珠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邓娜)

《“教师电影课”开发与应用研究》(华峻)

《科普读物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肖小亮)

《中小学“微课”资源的区域开发实践与创新应用研究》(胡铁生)

《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 促进意义建构之“如何改善地球暖化”研究报告》(萧仕铮、邓广汉、何顺兰、陈庆)

《“散合式教学法”研究》(杨俊)

《从正确引导“麻辣学生”入手,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精神》(罗辉、董荣芳)

《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梁文威)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张少娥、曾春销、肖丽华)

《“1分钟创意游戏”体验,促进学生品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李园萍)

《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语言的研究》(徐淑仪、吴少敏、萧伟峰)

《构建书法课程体系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龙焕权)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地理课堂教学 创新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们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由此,地理课堂的教学创新,就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那么,这种创新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呢?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创新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辅导学生自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运用这种方式,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地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地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教师在给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导向性,适合学生的智力情况;(2)要具有系统性,能反映课文的知识结构;(3)要有重点性,应突出学生要掌握的主要内容;(4)要有层次性,知识要难易适中,有的放矢。

2.运用练习达到教学目标。在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以后,教师出示恰当、适量的练习,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完成这些练习,是地理课堂教学实现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一般性的知识目标内容学生可以自行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归纳精析,质疑解难。在完成上面教学环节以后,教师做精辟的归纳总结,解答学生都感到困难的问题。例如“巴西”一节,重点讲授“巴西人口分布原因”和“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既解决教学重点,又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又如“南极洲”一章,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指导学生归纳南极洲的“七个世界之最”,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合作性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讨论,,从而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环节进行:

1.预习课文,讨论知识目标。对于在地理教材中知识难度适中,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章节,可以先预习课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框题讨论知识目标,再根据“想一想”、“练一练”讨论能力目标。

2.交流、讨论知识目标。紧接上一环节,学生结合插图自己讲析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归纳总结。在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归纳学习目标;(2)概括知识要点;(3)指导读图方法,提示插图主要知识要点。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4.进行测评补救。在这一环节中一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突出重点,强化记忆;二要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三要检测对插图的理解。测评的方式有:(1)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2)结合插图让学生回答有关知识;(3)采用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填图题等形式进行测评。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问、读、讲、练”四段式教学

采用“问、读、讲、练”四大段式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问、讲”侧重教师的活动,“读、练”则侧重学生的活动,两方面有机结合,就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问”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常有两种:一是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提出富有趣味和有思考价值及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通过设问,向学生交代导读提纲,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创造前提条件。这一阶段包括新课导入和明确目标两项内容,时间3~5分钟。

2.“读”要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指导学生读,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插图、读资料。可采用如下一些方式:(1)根据导读提纲读;(2)根据练习读;(3)根据插图读等。导读提纲和练习主要由识记层次的问题或题目组成,内容要在课文中直接找到,使学生有重点地自学,自己勾画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图,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指导他们分析理解的思路。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读图技能,这一阶段可控制在5~10分钟内。

3.“讲”要有精练性和扩展性。讲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精讲,要做到以下几点:(1)复杂的地理知识归纳成系统化、条理化;(2)着重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3)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多采用纲要图表法,特别注意直观和简明;(4)配以教具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阶段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练”要具有准确性和创造性。“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评价、具体的实际问题。练的题目主要由应用型、创造型的较高层次的题目组成,重视读图、填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根据一题多问、多思,敢于设想不同条件、不同情况下地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四、引进竞争机制,激活地理课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外,还应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此激活地理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分组活动,完成学习目标与任务。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首先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互相激励,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分若干个框题,各框题的课文内容体现了不同的知识点,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在指导学习这些框题内容时,可安排学生这样开展活动:有的组承担阅读课文的任务,有的组根据框题的内容提出问题,其他组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人人开动脑筋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让学生进行朗读、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每个章节及每个框题的朗读、提问、回答,这几项任务,在每个小组交错进行,即每一小组都有机会进行各个项目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评比,评出优胜者及活动积极分子。在这一机制下,看哪组读得最好,提问最多,回答问题最好。通过读和听,学生从个各框题课文中吸收知识信息;通过问和答,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

3.进行读图比赛。指导读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最重要的手段。在地理教材中,有各种地图和插图,在指导学生读图时,同样进行分组讨论和量化评比,看哪组读图认真、仔细,看哪组说出的地理事物多,看哪组对图形分析得具体、准确。通过读图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进行归纳总结比赛。在完成读图、朗读、提问、讨论、回答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弄请课文知识结构,明确重点记忆的内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同时要借助练习题,进行答题比赛,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几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形式的立足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作者简介]徐喆(1977-),女,吉林桦甸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地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吉林四平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强化实践与应用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1178)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4-03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学实施后,社会对地理教育师资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养,从高师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上进行突破,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与主干课,它肩负着传授地理科学理论及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加强我国国情宣传与教育、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意识的使命,在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笔者在从事多年高师“中国地理”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探索,重新审视“中国地理”教学中的不足,积极进行多方面改革,这对于提高未来中学地理教师整体素养及创造性地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以构建学生完备的“中国地理”知识结构为基准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其所确定的课程内容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模块,它涵盖了现代地理学核心内容与前沿领域,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人与环境”为主线的完备知识结构体系,充分考虑了地理科学发展、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构建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程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其内容丰富而广泛,涵盖众多的地理学科领域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及国民经济紧密相关,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实用性,既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为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理念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地理素养来构建课程内容,除重视学生掌握地理学基础知识外,更强调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在学习与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以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形成学习兴趣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自我意识,摒弃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勤于动手、乐于动脑,及时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并能进行分析与处理,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新课程标准摒弃了原来“以学科为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地理科学知识内容本身的构建与传授,而是从地理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地理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地理素养来构建课程内容,致力于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及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增强了地理科学的实用性。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特点的认识及多年“中国地理”教学实践,从转变师生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探讨“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师生观念,重新定位“中国地理”教与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地理”往往被视为一门简单的传授中国地理知识的课程,其教育目标被逐步淡化。学生对学习“中国地理”重要性的认识只局限于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服务这种需要为目的,其所具有的国情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地认识与挖掘,这显然与地理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也与当前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中国地理”教学的意义是改革的关键。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重新认识“中国地理”教学的意义。大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摒弃“以学科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根据“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其中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的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注重知识全面、系统的讲授,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及培养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该课程素质教育与国情教育的社会价值。

2.改变学生学习观念,重新认识“中国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中国地理》教材以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的直接描述为主,学生看看教材,大都觉得能看懂,没啥学头,产生不了兴趣②,学习态度消极,加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的描述式讲授,更使学生感到“中国地理”课程学习索然无味。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要从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重新定位“中国地理”学习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赋予对自然山川与祖国疆域的热爱、保护、珍惜的情感,树立崇尚自然、博物爱国的地理情怀,从而热爱中国地理。其次,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于认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进而喜欢“中国地理”。再次,“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与中学地理教材相衔接,突出中学地理教学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学好“中国地理”可以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地理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中国地理”主要研究中国区域范围内的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方方面面,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特点的课程③。现行《中国地理》教材经过几次修订,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整,内容相当丰富,但又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重复。出于尊重教材的原则,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科的完整性,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按教材知识平面推移,仅限于知识的罗列与讲述,面面俱到但不透彻,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多而复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另外,中国地理教材虽经过多次修订,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但这些教材仍然是20世纪编著和出版的,与中国实际地理事项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的现实相比,“新”的特点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某些内容还具有滞后性。由于教材内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教材是教学资源,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理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的科学性又不受制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筛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中国地理”教学内容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既要强化总论部分的综合分析,又要重视分论部分的区域研究。总论部分将我国全部国土作为一个整体,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探讨地理环境整体结构、分异规律及其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区域分论部分可以通过一两个典型区域为范例,详细分析区域内的资源、环境、产业布局特征与经济发展方向及内在联系性,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然后组织学生按此模式分析探讨其他区域,其间要重点突出区域特征与差异,使学生掌握各区域鲜明的个性特征,探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这样有区别地取舍,既可以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出现面面俱到却又不深刻的弊端。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除尊重现有教材知识理论外,要进行适当更新,及时补充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新问题,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代的气息。如教师在讲授东南沿海区域时,通过对比介绍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认识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取得的发展成就,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转型的意义,探讨在比较优势及国家优惠政策已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以保持竞争优势,确保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认识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了解了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高师“中国地理”课堂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和描述体系进行教学,形成照本宣科的描述式讲授和枯燥无味的现象罗列,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教学时间,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只注重知识数量的传递与堆砌,学生自始至终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满堂灌”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知识引导过程和兴趣激发过程,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改变空洞说教的陈旧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运用地理比较法,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中国地理区域要素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要素之间关联性强且复杂多变,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特点又不尽相同,建议教学中广泛运用地理比较法。如我国农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在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农业生产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又如新、旧中国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差异明显、特点鲜明。通过运用比较法,学生能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中国地理”教学中,不仅单项的地理要素可以运用对比分析,一些综合地理要素、甚至大的地理区也可以用地理比较法进行讲授,如环渤海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尤其是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在资源结构方面形成了以“重”为特点的产业结构;同为沿海区位的东南沿海区域其能源、矿产资源却相当匮乏,产业结构以“轻”为特色。通过运用比较法对不同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结构与布局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使某些特征相似或差别较大的地理区域特点更加突出,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学生在比较中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使地理思维得到较好发展。

2.加强启发式教学,活跃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是将教师所授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中国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一些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及生产力布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其原因,然后分析产生的结果,从而突出地理科学的“理”。如在学习中国人口结构时,先引导学生从我国人口结构现状中总结出人口结构的特点,再分析人口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启发学生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人口结构合理化的途径。通过经历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既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又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注释]

①甄江红.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8(9):111.

第10篇

Student-Teacher分析法简称S-T分析法,是一种有效应用于教学过程分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S-T分析法能将教学结果以图形表示,使教师根据可视化的结果对教学状况进行分析与讨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学效果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有教师的教导功效,也要有学生的习得表现。在观察地理教学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采样,将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数据化,构成S-T数据。S-T 分析法相比弗兰德分析系统方法,对教学行为的划分更为简化,从而减少了行为分析记述中记录者主观经验的模糊性,提高记录过程的可靠性,更能客观地分析教学过程。S-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地理教学过程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判断课堂教学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

二、参数定义

(1)教学过程中的采样数N:N分为教师行为(Nt)与学生行为(Ns),即N=Nt+Ns。

(2)教师(T)行为占有率Rt和学生(S)行为占有率Rs:教师行为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比例,其表达式为:Rt=Nt/N。学生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S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其表达式为:Rs=Ns/N。

(3)行为转换率Ch:该值表示行为转换率,即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间的转换次数与行为采样总数的比率,Ch=(g-1)/N,其中,g表示数据中不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Ch值位于0~1之间,Ch值越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越多;Ch值越低,说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三、分析步骤

以昆明市第一中学初一(1)班地理公开课“地球的自转”为研究对象,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分析。

1.录制教学过程

正式上课之前,调试好摄像机或录像机,准备好待记录用的录像带或录音带。开始上课时按下录像/录音开关,将课堂教学全程录入相应设备。在录制过程中,观察采样时,教师可用笔在专门的S-T行为记录表格上进行记录,课后对照录制好的视频和录音,纠正完善所记录的S-T数据,保证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确定采样频率

运用S-T分析法进行数据采样,采样者需要一边根据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进行计时,一边对教学过程进行编码。若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为15秒、30秒或者1分钟,间隔时间过长,在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所采样数就会越少,采样者判断是S行为还是T行为就会较模糊,影响分析结果;若采样的时间间隔为3秒或者5秒,时间间隔过短,数据采样者分心于计时而影响行为的分辨,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采样时,时间间隔可取10秒一次,这样采样者既可以掌握时间的间隔,又可以准确判断行为的类别。此次地理公开课时间长度为40分钟,以采样时间间隔为10秒来计算,记录的S-T数据有240个

3.计算S-T相关参数

将数字化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进行统计。教师行为有137个,学生行为有103个,教师行为所占率Rt为0.57,学生行为所占率Rs为0.43,行为转换率Ch=(g-1)/N=(151-1)/240=0.63。

4.绘制Rt-Ch图

由Rt和Ch值可以得到Rt-Ch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横轴Rt和纵轴Ch均在0~1之间,两者值的交点在图中有一个对应点。地理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型、对话型、练习型和混合型。

[图1 Rt-Ch图与教学模式]

5.分析数据与图形

教师行为(T)占有率Rt为0.57,位于横轴0.3~0.7之间,行为转换率Ch为0.63,对照模式图可以判断为对话型。可以看出,此次“地球的自转”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属于对话型。对话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效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让教师成为对话的主导,通过创设浓郁的情景氛围,让语言交流应用到学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用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强对话交流的技能。对话式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去探究问题、学习知识,教师维持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结论

对话型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需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优化课堂上每一个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更好地实施对话式教学,教师应加强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索,进一步明确对话教学的内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小组交流对话中,明确对话规则,正确指导小组交流。

第11篇

一、理性应对有条理

理性是指不盲从,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地看待高考,对待复习备考的各个环节。复习阶段要做到“三个把握”:对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整体把握、对高考地理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整体把握、对高考考察方向和题型特点的整体把握。达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办法、实施有步骤”的境界,胸有成竹、有条有理。忙紧而不燥动,全面而有重点。这主要包括:

1.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这是地理高考复习备考的前提,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取得能力方面的提高。因为能力的考察必须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知识越贴近基础,其适用的范围越广,在能力的考察中出现的几率也越大。基础知识着眼于教材,应用于各类试题当中,其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始终不变。基础知识的复习一般可以从一般原理和规律着手,应用到复习和试题的讲解当中。理解原理和规律,掌握方法和技能是一切复习备考的前提,也是不可替代的环节。例如:大气单元的复习中学生理解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就能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且能够解决世界气候的成因分析。复习中首先应该针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其他老师进行协作,找到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链接。其次,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环节,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核心知识深刻理解,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高中地理的知识涉及范围广、面积大,高考考察的内容又很少,不能心存侥幸,对一些知识一扫而过,要做到不遗漏,即“广撤大网,捕捉小鱼,顺藤摸瓜,不放大鱼”。在全面复习知识的时候,有重点地突出核心知识,加强主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把各类知识消化融合到各类枝干当中,进行整理归纳,了解它们的原理和规律,深刻理解知识内涵,熟练掌握加以运用。有重点地突出核心知识,深刻理解,无论问题怎样变化都能应对自如。

3.加强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构件知识网络

事物的发生发展必定有其内在的联系,抓住联系构件网络形成系统。高中地理复习过程中首先是打散知识,做到面面俱到,无缺漏:然后进行知识的分类,形成条理:最后进行归类总结形成网络。知识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有整体的思维和条理的分析,并能顺利答题。

二、讲求高效做扎实

学生在学习完高中的所有课程之后,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怎样利用较短的时间,达到复习备考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纵观全局,立足高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究作业精确率、加强学法指导、使用方法得当。

1.上好复习课,精炼有效率

40分钟的课堂,时间短暂,内容繁多,怎样利用这40分钟发挥它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复习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惫,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发表见解,表达感想,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几个环节:首先,每节课都有重点,重心。有针对性地把每一节课的内容安排得有,而这时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时刻。例题要精选,有代表性,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时间安排有张有弛。

复习课要区别于普通的教学课。课堂结构是:构建知识体系出示高考或精选试题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精讲练习反馈评价。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地理的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跨越各个章节的,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往往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一轮复习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列出知识结构,二轮复习中可以让学生背写知识清单加以检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最好掌握在30分钟以内,留出10分钟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和处理部分没有理解的学生的答疑。针对学生的课下练习,要尽量全批全改,并且在练习中指出他们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2.提高能力素养,培养答题技巧

能力的考察是高考的主要取向。知识的准确性和运用的灵活性相结合,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针对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给以认知:其次,加强学生的地图能力:读图、认图、绘图、填图,要求学生不仅会看熟悉的图,而且.还要能分析陌生的图,原理明确,思路清晰,简洁描述。

要注意对以下四种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1)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目的除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右图):

已知图中AB为晨昏线,甲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甲地刚好看到日落,通过甲地的河流流入某大洋、判断河流流向及甲地的气候类型。

图中的知识点:等高线、河流、晨昏线、常年受西风影响等,是做题的关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确定河流流向,常年受西风控制和纬度范围确定半球及气候类型,日落则与时间关联,了解与时问有关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能力。所谓分析是针对试题的资料和图示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分解、整理,然后对知识进行综合判断等过程、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要熟悉教材内容,在知识结构体系明确的前提下针对试题作出的合理的拆分能力。

例如:下左图是某地农业土地地租示意图,原题要求识图答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农作项目与城市距离的增大,地租价格降低,说明市场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3)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结合所学的各种概念、规律、因素分析实际问题,并且能够把规律运用到试题及联系当中,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试题中有许多知识可能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但是题干中会有相应的解释说明,要求学生能够与所学的知识加以联系,并用合理的语言加以解释和回答。

3.精选练习,总结方法和技巧

做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习题的数量并不能代表学生能掌握知识。要精选试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习题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针对习题要有相应的批改和纠错,并且要通过练习来完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中尽量把他的错误改得详细一些,并且把一些激励,要求一并写在作业中,而且要求学生把他的疑惑也可以通过习题本和老师交流,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方法技巧的培养和锻炼非常重要。例如复习中国海洋资源中有关“中国渔场”的知识时,可以首先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渔场的分布,然后分析渔场形成的原因,并且根据成因,了解世界还有哪些区域还有渔场,它们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最后总结世界渔场分布的原因,通过分析学习,让学生能了解渔场的成因,而且掌握分析渔场成因的思维方法。

第12篇

一、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改变教学方式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即学生每人一台移动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借助无线网络接入教学平台进行课堂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和反馈。“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将建立学教并重的“主体―主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程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以支持学生的“泛在学习”和“异质化学习”,创新教与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上海市三林中学以“信息化教学试点与实验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传统教室进行了改造,使普通教室配置成为信息化教室,并具备了“未来教室”的部分功能,达到了40台电脑通过WiFi无线并发上网的要求,使学生终端带宽达到了108 M,讲台教师机采用了无线加有线配置,信息化教室上联校园带宽也达到了100 M。根据民意调查,采用家庭采购和学校统一配置软件的方式,实验班学生自配笔记本电脑,学校保证稳定的上网环境。学校在教研组层面开展了基于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制作和整理;其次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是网络课程设计,逐步形成各学科结构化、知识化、生态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技术层面,主要利用课程资源平台(http://)和未来课堂教学平台(http://)来构建课程资源系统,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教室的物理环境、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为“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实施的数字化环境提供保障。

图1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

图2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教学现场

在构建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归宿点,在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撑下,构筑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在信息化实验班尝试开展基于“未来课堂”教学平台的高中语文协作知识建构模式、Geogebra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互动引领式教学、高中物理与化学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高中政治合作学习、高中历史和信息科技学科在线作业与测试、高中地理基于主题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探索。

项目实施以来,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和学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信息化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学校对2012级高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心理特点调查结果,信息化实验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平均水平相对年级总体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信息化实验班入学分班成绩为年级第三名,在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中,信息化实验班的总成绩均名列年级第一。

二、小组一台移动终端,支持合作学习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的互动性,从教学效果来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师生面对面教学,包括课堂内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小组同用一台移动终端,可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构建“多重交互、同步互动”的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新的融合模式,带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小学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小组移动终端互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教研组梳理出教材中适合电子白板整合的内容形成电子文本,基于电子白板和移动终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实践。学生借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生疑―发问―探究―互动―反思―再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结果的创造性。

孙桥小学对原录播教室进行了改造,在同一间教室里前后配备两块短焦电子白板,其中一块白板可以随时把学生演示的过程呈现出来,另加5套触摸液晶(既可以实现无线网络,也考虑到强弱电,教室四周都留有网络、电源插口),便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较好地开展交互式教学活动,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学生的课桌椅选用组合式的,既可以按照传统教室布置,也可以按照小组形式摆放,这样方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图3 “小组一台移动终端”的课堂

图4 合作学习进行中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基于小组移动终端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教师开展测验及游戏比赛活动,提出问答题或者选择题,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回答或者选择,服务平台及时汇总学生的回答情况,快速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分析结果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上课内容也实时呈现在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教师端的电子白板进行交互操作,而教师手持平板电脑,通过网络终端连接前后两块电子白板及学生的触摸显示器,较好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学校在“快乐学习”的理念下,提出了“深度交互”的评价指标,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和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资源交互等。

三、基于项目开展远程协作学习

远程协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探究,开展共同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把学习内容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研究思考,并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将处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联系起来,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此时,信息技术真正被用来帮助学生为了共同解决问题而在一起工作,通过网络构建了一个可视化的共享思维空间,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南校研究“基于项目/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与澳门培正中学建立了协作关系,确立远程协作学习的项目专题―沪澳两地初中生消费与理财研究。学校成立学生活动团队,制订行动方案,形成相关的评价量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走上街头对主题开展调查、访谈等活动。两校通过互动交流平台交流探讨选题、实施方案、评价表格、数据分析等问题,开展基于项目主题的远程协作学习。

图5 学生进行街头走访 图6 远程协作交流

该校还积累了部分学科设计和学生基于项目或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案例,并对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与反思、总结、归纳,提炼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远程协作学习的有效做法,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通过远程协作学习的研究,教师们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在辅助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新模式下教师对学习的向导作用更为灵活,不局限于传统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灵活地采用辅导策略和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结束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上海市浦东新区各中小学校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重点落在教学上,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着力创新传统教与学模式,助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挖掘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 http://.

[2] 金志峰.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学科教学的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8):53,55.

[3] 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58-59.

第13篇

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行,地理教学设计越来越重视与新课程接轨,通过查阅三大杂志地理教学类文章可总结以下趋势:第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两用地理”理念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课程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中不断得到探究和体现,许多教师着眼于探索不同的方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第二,地理教学设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在观察三大杂志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后发现,在按例说理类文章里,许多教师探索着基于各种不同理论的教学设计方式。第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三大杂志57篇按例说理类文章中有17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数字星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等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今后的教学设计将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学习境况。地理学习环境是在地理学特征基础上运用所有教学资源创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环境。学习环境设计是新时期教育思想和理论变革的产物,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基础上的新学习理论。它是能较好体现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一种现代教学设计,旨在创立一种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

1.地理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环境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许多努力。Hannafin&Land在1997年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即心理学基础、教学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用基础。当今很多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都建立在这四个基础之上,钟志贤在2005年也提出任何学习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五大理论视角,即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实用主义的视角。情境化思维与真实境脉在学习环境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Brown等认为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相互联系。一些建构主义环境提供了宏情境,将相关信息置于或者镶嵌其中,而不是提供孤立的信息。学习环境也重视多种观点的协商和解释,许多建构主义学者强调学习的社会中介,通过探索、协商和解释,理解得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潜在价值观是个人信念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独特的个人框架。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属于学科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目前大部分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都着眼于通识教育的角度,国内关于学科学习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也较少。

2.地理学习环境研究趋势

学习环境的创建主要有两种关于情境的理论,森杰的实习场理论和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Senge将这种设计看作创设实习场。所谓实习场即一种与真实场地分开的情境脉络,所有努力都是为将真实的活动安置在这个境脉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将和真实环境下相一致,即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境脉。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就是实习场的典型案例。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来体现活动将个体与共同体加以联系的重要性和共同体使个体事件合法化的重要性。罗斯(Rose,1998)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成员介入共同的任务,具有相关的实践和资源,具有没有异议的背景假设,共同人可以写常识和实际理由。笔者认为创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符合地理学特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环境是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应具有以下趋势:丰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体现学科特性;紧随时代潮流,善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环境;切合新课程理念,促进地理课程发展;不断创新方法和技术,拓展地理学习环境的深广度。

三、地理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差异分析

地理教学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作为两种预设型地理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无论起源还是具体趋势都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建构的基础、设计的目标、关注的对象、操作的方法等方面。

四、从地理教学设计到学习环境设计变化动因

1.更切合新课程理念

如果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地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将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加深理解。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这些理论就包括诸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基于目标的情境、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开放学习环境等。尽管在应用范围、技术和方法上这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如何加深学生理解的本质和最适于促进学习的方法的相似假设。另外,地理学习环境是在与实际极其相似的境脉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的这些问题也都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相类似。因此,学习环境设计所创设的是一种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相契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学习惟一目标,培养个人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与获取地理知识一起成为地理学习环境所追求的结果。

2.理论基础更合理

教学系统设计建立在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受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由于行为主义力求用外显的行为来解释学习,而信息加工理论依赖于符号认知,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忽视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脉络,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关注系统要素,偏重微观知识的呈现、传递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外在行为变化的分析。虽然不同学习环境有不同的理论支持,如情境理论、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但它们大多建立在主观认识论或主客观互动的认识论上。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认知工具和资源的设计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步骤和策略,以一种框架的、非线性的形式提供一些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上来说也更加合理,地理学习环境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3.现代技术不断发展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地位日渐突出。首先,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从技术角度分析基于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其次,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这些媒体内容的表征是单一的、播放式的、线性的,人们通常把这些媒体只当作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要素,设计者通过比较不同媒体的教学特性、教学作用并结合所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这类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硬件、软件等为手段。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这类信息技术内容的表征是综合的、交互的、非线性的,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只看作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在这种环境中,教室的实体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学习活动可以不分时间与地点在一个虚拟的“电子教室”中进行,数据库中存储有许多与课程相关的辅助教材与练习题,学习者可透过网络更快速与便捷地获得参考资料,与同学交流沟通更趋便利。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学生之间可以匿名方式讨论交流,这里的学生不再限制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有可能来自不同省区,甚至不同国家。学习环境设计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学习环境的优势。

五、思考与总结

第14篇

【摘要】中学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验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给理论教学增添了生动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8-02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多样性。地理教学实验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模式,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互相开放,每一种实验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流模式。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师教学手段的升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本的预习、复习中都能通过实验来掌握,对于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中学地理实验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被多个省市的学校所运用,是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使教学和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思远.中学地理活动课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15篇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