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先进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先进文化论文

第1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第2篇

关键词:系统理论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一)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三)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二)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

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

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

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

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

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超级秘书网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三)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统(无论是原系统还是子系统)的功能,就是把输入加工处理为输出,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则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系统理论称之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即“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重视环境对系统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力改善系统外部环境的话,那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为子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功能发挥的良好环境,则是能够办到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加强小环境、小气候建设。由于深层的企业文化——精神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所描述的行为规范大都是无形的、柔性的,因而在建设企业文化中改善企业小环境,更要着力去营造一种健康的、活跃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暗示和熏陶来指导职工的言行。一系列反映社会价值观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发挥着认知标准和行为导向作用,从而有效地增进了群体内聚力,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第3篇

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不够浓厚。长期以来,学生宿舍被普遍视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宿舍文化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内没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党员和干部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既定的宿舍管理实施细则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宿舍管理队伍缺乏建设,很多既定细则在执行时无法得到实施。

二、以新近先进典型促发展的管理模式引入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对宿舍文化建设起到引人瞩目的成就

1.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观先进典型作用,选取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指导宿舍文化建设,传授经验。首先,要实行党员学生值班制:每个楼层每个晚上有数名党员学生负责值班,让需要帮忙的学生随时可以到值班室寻求帮助。其次,实行党员学生责任制:每个学生党员都要负责一到两间宿舍的示范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对指派到的宿舍要时时日日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同意宿舍的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引导全体舍友弓箭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学生党员对指派的宿舍中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及时的帮扶,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辅导,经济上的困难及时反映,心理上的困难及时交流,帮助困难学生重新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党员还要对指派的宿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教会宿舍成员如何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鼓励宿舍成员争创“文明宿舍”。

2.转变宿管学生干部的管理观念,本着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态度帮助每一位宿舍成员。学生党员参与学生宿舍管理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办实事。公园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在于党员同学要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态度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做到以上方面,要首先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动工作。通过全体党员会议,支部会议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党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党员们对此项工作有充分而深入的思想认识,并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在落实具体管理工作和分配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党员参与讨论,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定岗、定时间,共同促进宿舍文化的进展。

第4篇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都是如此。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来实现的。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更新,是竞争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旅游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是管理者,更应包括旅游企业的全体职工;同时,也只有以人为中心,有才利于旅游企业的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营造对员工有利的企业环境,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是企业的需求。野三坡景区开发建设二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偏僻的山沟到响誉国内外的世界地质公园,其关键就在于狠抓了人的管理和素质提高,打造了一批能吃苦创上的员工队伍。在管理上,首先以制度为基础,培育共同价值理念。企业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要培养相应的自律意识,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民主化的制度。

二、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先进的旅游企业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旅游环境,文化氛围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吸引游人的基础,也是企业员工工作的良好环境,试想,如果景区环境混乱不堪,游人的心情会大打折扣,景区的工作人员心情也不会感到愉快。在旅游景区首先要为游客塑造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塑造具有企业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如野三坡在旅游二次创业中,投入1000万元对百里峡景区进行了精雕细刻,在野三坡全景区进行了封山禁牧,通过了国家5A级景区验收,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称号,进行了青年文明号和“十佳导游员”评比活动,形成了“人人是景区形象”的良好氛围,全体职工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共同为自己的景区加油。2012年7月,野三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道路中断,桥梁损毁,整个景区满目疮痍,坚强的野三坡旅游人,不等不靠,众志成城,满怀豪情的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中,灾后重建累计投入16个亿,完善景区旅游规划,高标准打造拒马河旅游风光带。如今,涅槃重生的野三坡更具特色、更具风韵,向着国内一流精品景区、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大步迈进。二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爱心家园”,使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是家的概念。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本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赋与现代管理内涵,野三坡景区在全景区范围内为病残职工及家属开展爱心捐助,充分体现旅游大家庭的温暖,树立尊重职工的良好企业形象,激发职工热爱企业,心系景区的热情。

三、以打造品牌为动力,塑造企业形象。

第5篇

作为国企,进一步加强先进职工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广大职工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生活内涵不断丰富;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团结职工,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有利于切实保障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不断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公司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

二、充分发挥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搭建起文化铸魂、文化聚力、文化育人的运作平台,使广大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桥梁纽带作用。工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职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职工文化建设营造企业和谐的发展氛围,从而在企业进步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实现每项工作都和企业文化建设相协调的最终目标。工会要以企业发展为主题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并且要有多数员工的积极参与,这样才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使员工在工作时有高度的热情,使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二是凝聚激励作用。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用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时代精神激励职工,用人文关怀善待职工,营造“共建和谐、共促发展、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以优秀的职工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工会要从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入手,想方设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各个员工才能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并有较高的团体意识,并在工作过程中有较高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教育职能作用。职工文化建设的功能之一是“育人”,工会要成为文化育人的推动者,必须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文化育人”思想,重视对职工的文化教育。工会也应借助多种方法开展宣传教育,以持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利用各种方法组织、领导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并落实企业精神,以实践和理论协调的方法保证员工建立起与时代需求、表现行业及企业文化的企业思想,并保证职工思想的统一性,保持整个工作团队有较高的素质,促进企业的进步。

三、进一步探索职工文化建设落地的有效途径

第6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化;意识形态;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大众化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十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大众化提供了良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众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和必然要求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以为指导,不断推进大众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崇高使命和时代诉求,就是大力推进大众化,确保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1、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一,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推进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有的责任担当。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在坚持用引领文化发展的同时,赋予文化工作推进大众化的责任和使命。在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工作始终担负着推进大众化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和今后,推进大众化,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第二,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面对当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文化发展态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把理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大众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这是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鲜明特征的重要体现。第三,推进大众化是检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否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用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这是衡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2、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遵循和强大武器。推进大众化,可有效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主体条件。一方面,推进大众化是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灵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没有这一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方向。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我国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大力推进大众化,使人民群众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铸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有效应对各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带来的消极影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推进大众化是提高先进文化发展主体能力素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文化发展的成效。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人民群众发展先进文化能力素质的根本。只有大力推进大众化,让人民群众充分掌握,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辨别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文化的本质、明确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传播,都要有一定的途径。也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才会被人民群众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载体形式,能将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心情愉悦和潜移默化中接受,对推进大众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推进大众化,必须实现的具体化和通俗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充分运用群众鲜活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实现的具体化和通俗化。形式多样的文学、音像、艺术等文化形态,可借助典型事例和人物,寓理于事,寓教于乐,使理论变得具体、生动、鲜活起来。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把理论教育蕴含其中,将深奥的理论化作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增强理论传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也可以通俗化、生活化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中逐步认同其产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念。[1]实践证明,文化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感染性,比抽象的理论教育更容易推动人民群众对的理解和认同,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第7篇

1.1净利息收入角度的风险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依旧是净利息收入。影响净利息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资金价格和数量。资金价格指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资金数量指的是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以后,存款利率水平普遍上涨,要想保证盈利水平不下降,商业银行主要有以下三个办法:一是通过大量揽储来增加存款规模;二是将贷款利率水平提高;三是将存贷比提高。这三种办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1.1.1价格竞争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放松对利率浮动范围的管制,因此各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都会扩大,他们便可以采用价格手段来展开竞争。为了保证盈利水平与原来持平甚至增长,一个重要的手段就增加存款规模,而为了吸引存款,必然要提高存款利率的水平,因此,价格竞争的结果就是银行资金成本将会上升,净利息收入减少;如果竞争进一步加剧,各银行会在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的水平,这会进一步减小其净利息收入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缺乏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抵抗风险,它将会面临严重的经营风险甚至是银行危机。

1.1.2信贷风险银行机构为了保证净利息收入来源,因此在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可能会上调贷款利率的水平,这一举动将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企业间接融资的成本上升。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优质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成本已经低于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所以,如果贷款利率进一步提高,那么优质企业将转向直接金融市场来进行融资。第二,根据经济学的理论,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则低收益。随着贷款利率水平的上升,企业的资金成本也随之增加,而为了保证盈利水平不致降低,企业很有可能放弃低风险的项目,转而去寻找一些高风险高利润的项目,凭借这样的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这会加重银行与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1.3通货膨胀风险如果银行上调贷款利率,企业的资金成本也会随之提高,这容易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1.4支付危机“存贷比”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目的是控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上限为75%。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关于调整或放宽存贷比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排除未来存贷比上限提高的可能。如果在风险管理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了存贷比,则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侵害到债权人的利益。

1.2金融创新风险

1.2.1业务创新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所以,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抵御利率的风险,必须要积极地开展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总收入20%左右,且业务种类不够丰富、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要发展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应从提高业务的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方面入手。中间业务虽然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但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在众多的中间业务中,既有结算、、咨询等低风险的业务品种,也有承诺、担保、金融衍生等高风险的业务品种,因此,要审慎安排中间业务的品种结构、平衡好收益和风险的关系。

1.2.2产品创新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将衍生产品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逐步放宽了对银行业从事衍生产品业务的管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从事衍生品的业务。但国际经验同时表明,一些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本身含有巨大的风险性,所以,对于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在规避较大风险的情况下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控制

2.1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存贷款利率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频繁波动,进而会引发各类金融风险,为了规避这些金融风险,中央银行通常会制定并实施相关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具体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进行,比方说,央行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影响市场的基准利率,再通过市场的基准利率,来影响各种资金的市场价格,继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以上一系列影响过程的顺利进行都必须以利率传导顺畅为前提,所以,央行必须要理顺利率的传导机制,才能把握利率的走势、稳定金融环境,进而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2.2发展债券市场近些年来,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增长迅速,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对于完善金融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分散银行系统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尽管如此,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中间接融资依旧占据着一个绝对的份额。另外,银行体系的债券持有量也非常大-达到整个市场存量的70%以上,这意味着债券融资的风险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体系内。所以,基于上述情况,未来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来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1)让更多的优质企业通过债券这种直接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2)丰富债券持有主体的种类,增加证券、基金、保险、个人投资者及海外投资者等投资主体的债券持有量,以此来分散银行承担的债券市场风险;(3)确保债券市场产品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基础产品,还有衍生产品,以此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

2.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难免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金融垄断、道德风险、多头监管等。尽管这样,但为了保障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依旧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存款保险制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好以下问题,比如如何制定差别费率、该制度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的影响以及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管问题等,这些都是影响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关键问题。

3结束语

第8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仍在蔓延之中,至今仍深禾见底,从表面上看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友,但从本质上分析,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衍生化和虚拟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才是引发危机的真正根源、正是不断虚拟化所引发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剧为各环节的金融中介提供了道德风险行为的空间;而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的加剧和叠加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

关键词:次贷危机;虚拟化;道德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5月爆发以来已经给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全球经济更是陷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金融海啸的“破坏力”至今还未完全释放,全球经济衰退也远未见底。此外,美国应对金融海啸和防止经济衰退所采取的降息和弱势美元政策也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和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可能再次埋下未来危机的种子。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中国不但难以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而是遭受着巨大的损失和多方的压力。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学界和业界都在积极评估危机可能的影响和分析引发危机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但从本质上分析,金融衍生化各环节中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才是引发危机的真正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的常态。而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各层级市场参与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可以是某些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也可以是某些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甚至可以是整个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行为。早在199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rugman就指出正是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并提出了解释金融危机的第三代模型,分析了道德风险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金融市场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只能算是零星而稀少,缺乏足够的关注。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理解为金融部门道德风险行为累积的又一次爆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源于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的危机却是发生在号称金融体系最完善,金融市场最成熟,金融监管最严密,金融创新最活跃的美国。由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恶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随着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为市场增添了不少难以评估和预测的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并不是越来越清晰可控,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把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过度衍生化和虚拟化使得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实际上是加剧了,在监管水平没能跟上创新步伐的情况下,这又容易诱发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引发金融危机。由此本文认为,正是过度的金融虚拟化和滞后的金融监管诱发了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引发危机的爆发。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化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美元利率的走高刺破了美国房地产泡沫。我们知道:2001年以来,在美联储低利率政策下,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在国内和国际的流动性泛滥中不断走高,日益泡沫化。房地产泡沫的滋生和膨胀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也使得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1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优级贷款、Alt—A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其中,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差的个人,尤其是消费者信用评分(FICO)分数低于620、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或信用记录欠佳以及那些首付低于20%的贷款人,而在以往,这些贷款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获得住房抵押贷款的。但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中介机构“证券化”的金融创新,催生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这一高风险的信贷品种。2000年以来,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增长迅速,在全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比例达到12%,约12000亿美元。

2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进一步衍生化

与优质贷款相比,次级抵押贷款收益率高、风险大,也缺乏足够的流动性。但如果将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并进行出售则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当次级抵押贷款经由证券化形成MBS进而出售给市场投资者时,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房屋抵押贷款机构可以提前收回现金流,而与该MBS相关的抵押资产池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移给市场投资者。但由于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较差,其证券化后的证券品种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这会限制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偏好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对其进行购买。为了提高次级抵押贷款MBS的信用等级,房屋抵押贷款机构在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将次级抵押贷款重新打包,成为发行的资产支持型抵押债务权益(ABSCDOs)的抵押品。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再证券化(进一步虚拟化),形成资产支持债券型抵押债务权益(ABsCDOs)。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再根据贷款人的资质、获得现金流和承担违约损失顺序的先后将不同按揭产品CDOs进行评级划分:AAA级的为优先级(seniorClass),AA和A级的为中间级(MezzanineClass),其它更低的BBB到B级为低层级(subordinateClass),而另有平均仅约5%债权为无评级的最低的权益级(EquityClass),用来最先承受违约损失(Firstlosspiece)。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分割后再分割的“金融创新”甚至还可能不止一次,于是就创造出了CD02,CD03,…CDOn这样的多层衍生产品。通过上述巧妙的金融创新过程,抵押贷款公司可以迅速回收现金流,而次级贷款的风险则被分摊到购买各级CDO的投资者身上。

3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反过来加剧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催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的繁荣。而次级抵押贷款、房屋按揭抵押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持型抵押债务权益(ABsCDOs)等信贷金融创新产品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但显然,这种利用金融信贷创新导致房价上涨脱离了美国实际居民消费能力的基本面支持。而在房价上升周期内,次级抵押贷款的隐患也被市场大大的低估,随着美国利率在2005年后不断走高,美国房地产价格终于在2006年见顶并开始回落。而随着房价的下跌和违约率的上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房屋被收回(foreclosure)后推入市场再销售,增大了供给;另一方面,由于信贷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大增、流动性骤降,导致各类按揭贷款和证券化发行活动陷于停止,这又大大地减少了市场的需求,供求关系的逆转进一步加速了房价的下跌。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按揭信贷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陷入混乱和流动性枯竭,次贷危机爆发并愈演愈烈。

二、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化过程中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

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层衍生化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创新过程,需要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抵押贷款机构发放次级贷款,投资银行进行次级贷款的“包装”和承销,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各类金融中介彼此分工且相互合作,每个环节他们都收取相应的佣金和费用,但显然没有哪一个金融中介对整个衍生化过程的风险控制负责。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化链条上,作为理性经济人,每类市场主体所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而这些道德风险行为的叠加则引起整个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积累和风险放大,最后导致危机的爆发。

1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

通过证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层叠加的衍生化,按揭贷款的最终的信用风险不再由次级按揭贷款机构承担,而是由购买各级CDO的投资者承担。在过去没有“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日子里,贷款机构非常关注贷款的质量、借款者的财务状况并与借款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审慎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个市场的整体信用风险。而现在由于证券化而带来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贷款机构就不再那么在意借款者将来是否能够按时还款。贷款机构过去以收取贷款利息为主,而现在则依靠回收贷款的初始费用及在二级市场销售贷款来获取利润;这个市场另一重要的参与者——按揭经纪人赚取的佣金及费用,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贷款利率、种类、规模,而不是贷款的逾期率和违约率①。

事实上,资产证券化不仅为抵押贷款机构提供了冒险的动机,也为抵押贷款机构提供了冒险的能力。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行MBS、ABS、CDO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将风险通转移给投资者,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释放,回收的资金可以继续进行放贷,这相当于在同样的风险准备金和自有资本下,贷款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贷款。随着贷款机构流动性的增强,传统模式下更多原本不可能得到贷款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客户也成为了重要的贷款对象。

2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进一步衍生化的主要设计者,他们帮助贷款机构将流动性弱的次级按揭贷款包装成MBS(抵押担保证券)以增加流动性。但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抵押品的MBS债券评级还达不到最低投资等级BBB,于是投资银行又将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违约的几率分割成不同等级,打包成CDO(债务抵押凭证),某些CDO甚至可以获得与美国政府证券评级相同的AAA评级。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但不管其评级有多高,其原生产品的高风险都并没有消除,只是被转嫁和分散了。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复杂的衍生产品。其中许多CDO债券的日常交易量都很小,有些甚至是他们为某些客户量身定制的,所以其流动性极差,其定价必须依靠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主观假设,这便进一步引入了模型风险和主观判断风险。特别地,当市场出现恐慌时,这些极度缺乏流动性的产品更容易出现单边行情,价格便会出现暴跌。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危机爆发和恶化埋下伏笔。

3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层衍生化使得信用关系高度复杂化,对于众多的投资者(包括部分机构投资者)而言,很难理清各类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信息不对称伴随着金融虚拟化链条的延伸而变得更为严重,这就导致金融产品定价更加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而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而言,它们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一般来说,评级机构会对每笔业务收取约7个基点的评估费。而且要指出的是:信用评级机构不仅评估信用风险,而且还参与这一结构性融资产品的构建过程。一般来讲,发行方会征求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或者至少能运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进行预构建(Pre—structure)。这意味着信用评级公司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产品进行评级,显然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有资料显示:评级机构90%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对结构性融资产品的评级明显高于传统的公司评级。从爆出的越来越大的次按相关损失和计提中看,评级机构对这些衍生信贷产品的评级模型和标准存在着重大偏差,对于同一个产品,不但这些机构彼此之间存在的重大的评级差异,甚至这些机构内部不同部门给出的评级结果也是各不相同。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标准普尔和穆迪等评级机构备受质疑,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些评级机构使得次贷危机恶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给予了次贷相关债券高信用评级,使得这些债券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上销售;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曾经的高评级债券价值大幅缩水,评级机构不得不迅速调低评级,而当原本所依赖的评级被不断大幅调降,信用评级体系本身的信用也趋于崩溃,而投资者又缺乏对自身投资的这些创新产品的了解,因而产生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导致了价格更深的下跌,甚至是无市场价格可询的。显然,就在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评级公司赚取不菲利润的同时,风险却在市场中累积起来,并由整个市场承担。

三、金融衍生化过程中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由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市场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充斥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各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次级贷款证券化和衍生化过程中,真正受益人是诸如发行商和承销商这些收取佣金的中间人(Middleman)。这也是这些投资银行、贷款机构乐此不疲地创造各种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真正利益驱动所在。严格地讲,评级机构和政府也是这样的中间人。评级机构收取平均7个基点的评估费,而政府则获得大量的房产交易税以及跟随房价上涨的物业税,就这点而言,这场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系统性金融共谋共犯”的恶果(白钦先,2008)。一个由中间人利益推动而产生的泡沫房市的破灭,遭受损失的却是普通的购房者和信贷债券市场投资人。

1金融衍生化加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从本质上讲,各类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源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从事交易活动的市场主体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是很难相同的,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但过度的模型化和衍生化则人为地加剧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我们知道,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化过程中,涉及到对抵押贷款池进行复杂的切分,并且只能用金融计算模型来估计未来CDOs债券的现金流状况,而模型之复杂、评估之繁琐使得即便同为专业机构的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他们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诱发信息占优一方的道德风险行为。随着新产品一层层被衍生出来,原生产品的高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反而不断积累和放大。随着衍生产品创新链的不断延伸,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最终的投资者与最初的次级抵押贷款人问的“距离”也越拉越远,信息不对称程度越来越大,从而无法有效地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

投资者在市场上交易着诸如“MBS”、“CDO”、“CDS”的金融衍生品,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清楚

2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衍生化所引发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剧为那些积极推进证券化、衍生化的金融中介提供了道德风险行为的空间;而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的加剧和叠加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事实上,由于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引发的金融危机并非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才凸显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体持续的高通胀、高利率,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同时也给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双方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也在这一时期,各国放松本国的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机构开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自身和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随着金融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也呈现出日益模型化、工程化、衍生化的趋势。但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金融创新在市场信息不对称且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容易诱发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业三个层面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从本质上讲也是由于储贷协会这一类型的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而引发的——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容易使存款人放松了对储贷协会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诱发了储贷协会本身的冒险行为,最终引发储贷危机的爆发。与这次的次贷危机不同,储贷危机是属于金融中介这一层面的危机,集中爆发于储蓄贷款协会和商业银行这两类金融中介,危机的影响也仅限于美国本土。但同样由于道德风险引发的次贷危机,则是一场金融市场层面上的危机,波及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以及各类机构投资者等金融中介,并伴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将危机传递至国外,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而我们中国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3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步伐导致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失控

随着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众多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理论上讲,证券化和衍生化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但风险只是被转移或者被分散,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正如我们上文所一再强调的,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化所形成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加剧了抵押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次级贷款层层衍生化后带来的市场流动性模糊了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而正是通过这种证券化和层层衍生化,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可以迅速在各个市场和各类型金融中介中传递,使其更具破坏性。在衍生化的各个环节中,抵押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之间、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等,每个市场主体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行为而得不到有效地制约和监控。没有哪个市场主体有激励且有能力对整个衍生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管,而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却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创新已经超越了他们的监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不断积累,危机的爆发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和一点火花。

四、结论和启示

第9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7]付亚东,张焱.从金融信息化到信息金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

第10篇

1金银花在休闲农业中的创意

1.1利用不同的品种进行休闲农业造景创意

金银花的原植物属于忍冬科忍冬属,其特征是花开的初期为白色,1~2日后变黄色。具有该特征的忍冬属植物包括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在内的多种同属植物,在历史上,民间均将其花蕾或花用作金银花。据调查,在全国不同的地区,菰腺忍冬(L.hypoglaucaMig.)、华南忍冬 (L.confusaDC.)、水忍冬(L.dasystylaRehd)、灰毡毛忍冬(L.macranthoidesHand.-Mazz.)、净花菰腺忍冬(L.hypog1aucaMiq.Subsp.nudifloraHsuetH.J.Wang)、细毡毛忍冬 (L.similisHems1.)、盘叶忍冬(L.tragophyllaHems1)、峨眉忍冬 (L.similisHems1.Var.omeiensisHsuetH.J.Wang)、淡红忍冬(L.acuminataWall.)、皱叶忍冬 (L.rhytidophyllaHand.-Mazz.)[3-4]等植物的花或花蕾分别被作为金银花收购入药,有些种类还作为栽培品种推广。此外,在市场上销售的金银花商品中,检测到花或花蕾的植物还有10种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金银花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不同品种的金银花,其株形、花期、花色存在差异。在株形上,有的品种是树形,有的品种为藤本;在花期上,有的品种一年开一次花,花期较长,有的品种一年开四茬花,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旬、10月中旬,每茬花期在7天左右;有的品种每节只开2个花针,有的品种一节花针40~60个,多达100多个。金银花单叶对生,抗寒性较强,叶片“凌冬不凋”。在初春时节,叶腋中又生新叶,碧绿可爱;春夏时节,叶腋间长出并蒂小白花,芳香优美;1~2日后,颜色由白变黄,十分漂亮。在休闲农业创意上,可利用这些特征来造景。金银花茎干比较粗壮,长势奇特,可制作成各式盆景;也可用于休闲农庄庭院绿化,如在农庄入口处、假山旁、窗户边等处实行墩栽,用作赏花;栽植在攀附物旁,攀附篱垣、阳台、绿廊、花架、山石、凉棚上进行垂直绿化点缀;或利用竹竿、绳索等物的牵引,作柱形、尖塔形、球形、方形等不同形状的绿化配置。

1.2利用幼嫩枝叶发展休闲养殖业

金银花的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常期以花入药,人们对其植株很少进行开发利用。实际上,金银花幼嫩枝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青玉米茎相比,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适口性较好[4],可作牛、羊、兔、鸡、鸭、鹅等畜禽动物的青饲料。其枝叶含有绿原酸等抗菌消炎活性成分,对多种致病的病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可预防治疗畜禽疾病。据研究,在动物饲养过程中若能添加一定剂量的金银花藤叶粉或煲水,对预防和治疗动物的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炎症、肺炎、痢疾、肿溃疡、丹毒、蜂窝组织炎等症均有相当好的作用。因此,将金银花作为青饲料,用于发展休闲养殖,可以促进休闲农庄内畜禽的生长发育,不仅能提高畜禽的产量,还能获得高品质的肉类。如金银花种植基地可发展林下养殖,饲养土鸡等家禽。此外,由于金银花植株花朵众多,花期较长,如作蜜源植物来养殖蜜蜂,所酿出的蜂蜜也有着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这样,既可以为休闲农庄提供优质的餐饮原料,还能提供可售卖的产品。

1.3利用金银花开发休闲农业产品

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方面,主要创意在于加快利用金银花开发不同的保健食品、保健饮料以及不同的日化产品和手工艺品。

1.3.1保健食品、保健饮料生产创意

金银花除含有药效成分外,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氨基酸含量8%左右,水溶性糖含量18%以上,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元素,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价值,可用于生产保健饮料、保健食品[4-5]。利用金银花可开发如下种类的产品:(1)金银花茶。金银花原花用开水冲泡,夏秋服用既能防暑降温、清热解毒,还有降脂减肥、养颜美容的效果。除了以单味金银花为原料的金银花茶,还有与其他中药组方配伍的复方保健茶。如加多宝等多种品牌凉茶产品中都含有金银花。(2)金银花饮料。在金银花浸提液中添加其他原料,制成保健饮品,如金银花—绿茶复合饮料、金银花露、银花晶等[3-4]。(3)金银花复合酸奶。将金银花浸提液加入牛奶中制成金银花功能性酸奶,或以香菇、银耳、金银花为原料制成复合保健酸奶。(4)金银花保健酒。利用酿酒的传统工艺开发研制金银花酒,在传统黄酒加工工艺基础上添加金银花浓缩液,经科学调配制成金银花黄酒,用金银花代替部分颗粒酒花制成金银花啤酒等。此外,还有金银花汽酒。这些酒具有不同的口感,均有一定的保健功能。(5)金银花保健食品。如在糖果的生产原料中加入金银花,生产出具有消炎止痛、润喉护嗓功能的金银花保健糖;或将金银花汁加入冰淇淋的配料中,制成金银花冰淇淋[4]。

1.3.2日用化工品开发创意

金银花可以开发出日用化工品。如以金银花为主要原料,制成抗菌消炎牙膏;制成治疗小儿热痱的金银花痱子水。还可开发金银花香水、金银花沐浴露等各类化妆品[3-4]。此外,从金银花干花蕾和鲜花中提取的精油,可用作高级香料。

1.3.3工艺品开发创意

金银花植株枝繁叶茂,生长迅速,其藤条细长柔软,有些生枝条一年可长达3米以上,且韧性较强,因此,将金银花植株藤条采收处理后,可以编织各种生活中需用的容器,以及手工艺品,如花篮、线盘、食用盘、鸟笼、鱼篓等[4],产品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在休闲农庄中若能提供此类工艺品,很有观赏价值,同时还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2金银花在休闲农业创意中的实践

金银花种植基地的休闲农庄经营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创意。

2.1制定金银花主题

以金银花及金银花加工产品设定主题发展,改变游客对金银花仅是一种药用植物的感觉,强化主题意识。不仅将金银花视为一级产品,而应引入二级加工品甚而三级商品的产品开发。金银花教学可视为二级的产品与体验产品,而一系列的金银花或金银花产品可视为商品贩售。因此,经营者应考虑如何将金银花主题规划转变成更宽的产品线或面。在金银花教学活动安排:①解说员介绍金银花植物的品种、区别;②市面上金银花的选购、南北方金银花的区别、品质的好坏判别,由解说员教导游客如何选购优质金银花。③解说金银花的栽培方法、管理方法,采收和加工过程;④现场制作金银花茶、金银花饮品、金银花冰淇淋,如制作金银花露:金银花、蜂蜜各30克,金银花加水煎汁,去渣,加入蜂蜜制成饮料,该饮料有预防流感、治疗肺燥咳嗽的功效。设计多种DIY,以吸引不同年龄游客体验,以达到促销的效果。⑤金银花产品的参观及选购,可让游客观看金银花保健品或工艺品的加工制作过程。

2.2塑造金银花印象

金银花的花语是全心全意把爱奉献给你,诚实的爱、真爱,有鸳鸯成对、厚道之意,是白羊座守护花。塑造金银花花语的形象,同时为游客提供有机蔬菜、富有田园风味的健康餐饮,并结合日常的生活教育,加深游客对该金银花基地的印象。如:①金银花是一种药用植物,对多种疾病有预防治疗作用;②金银花可用来制造多种保健饮料、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工艺品;③该金银花基地的金银花都经过良好生产管理,制作的保健食品可放心食用。

2.3举办金银花相关的游憩活动

以金银花基地的资源设计成多项感官性活动,为游客提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的体验活动:①举办金银花写生、金银花的典故解说、认识金银花品种、亲子游等活动。金银花相关传说:据说从前浙江一山村里,有一对叫金花、银花的孪生姐妹。她们性格相同,形影不离。一日金花突然浑身发热,遍体红斑。大夫说是“热毒病”,无法医治,银花听后哭得死去活来,日夜侍候在床前。不久,银花亦发病卧床不起。姐妹俩去世后,爹妈把她俩合葬在一起。翌年的春夏,坟上竟然生出一棵绿叶山藤,渐渐茁壮成长……3年后,藤蔓开出先白后黄、黄白相间的花朵,人们采花入药,用来医治热毒病,果然神效。从此,人们便把这种花称为“金银花”。②可在金银花的花期举办采摘活动,金银花的采收最好安排在清晨和上午,此时采收花蕾不易开放,养分足、气味浓、颜色好。如下午采收,应在太阳落山以前结束,因为金银花的开放受光照制约,太阳落后成熟花蕾就要开放,影响质量[5]。③采摘后让游客参观金银花的烘干加工过程,解说中药材的炮制方法,让游客产生寓教于乐的游憩体验。

2.4销售金银花纪念品

与农产品以印有该金银花基地休闲农庄标志的包装盒包装贩卖农庄自有生产的金银花,以及金银花制成的保健品、日用化工品,工艺品等。若能进一步结合不同种纪念品的开发,或向游客销售提供盆栽金银花苗、金银花盆景,游客将与金银花相关的回忆带回家,将有助于延续该金银花基地休闲农庄的记忆,增强游客的重游意愿,扩大宣传效果。

第11篇

构建先进军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军供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军供为主体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内部大多数工作人员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核心价值观念是军供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表现。塑造军供核心价值观,立足行业特点,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规范为重点,并依据目标、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确定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分析,归纳、提炼,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并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提炼富有特色、激励人心的军供精神。军供精神是先进军供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基于行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而定的,是生存的精神支柱,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特色。目前,军供精神应该倡导艰苦奋斗、团队精神、共事合作、训练有素、雷厉风行、连续作战、高度负责、保障有力、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对工作人员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沿时代社会主流文化创建和培育先进军供文化,使之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军供文化有它独特个性特征,有它在其它方面的标新立异。但是,军供文化不能离开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应随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而变化,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会主流文化的时代本质精神,将军供文化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上,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的军供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6-0068-01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观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主张、看法、认识、信念等等,它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的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的理念是否是来源于实际,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反映;从价值尺度来看,我们的理念是否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真正的代表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这三个评判尺度,在对待如何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一方面,我们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思想,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的深化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多借鉴相关学科的一些新的思想、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合乎人性,从而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为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体现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表达着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既包涵了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的先进性,也包涵了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这两方面要统一起来,不能够割裂开来,先进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密切贴近客观实际。且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奠定于最新的、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之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自身完善的要求。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意识、维权意识、独立意识等思想意识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真正的体现上述内容,以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时代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2006年提出的“八荣八耻”就很有时代性与时效性。这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的反映、代表和维护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13篇

1.天南海北,区域差别难调剂

我国幅源辽阔,基础、资源、政策等因素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所以养老保险金方面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也有较大的区别。目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在养老保险金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再加上国家并没有制定跨区域调剂养老保险金的办法,从而导致一些富足的地方有充足的养老保险金,而一些贫乏的地方不足以按时支付养老保险金,以至于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养老保险金的使用效率。如果能解决养老保险金跨地区管理这个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养老保险金因地区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一制双轨,资金管理难统筹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国养老保险金制度实施的行政区域大多集中在市、县级城市。而国务院对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主要采取行业统筹制度的方式,这种养老金“双轨制”必然会导致地方养老保险金和行业统筹之间出现不协调。即使部分行业统筹的模式正在以一定的方式逐步向地方社保部门转移,但是统筹初期的缴费率和支付水平不一致等不规范的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到地方养老金的统筹。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供给不平衡性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据资料显示,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增幅逐年加大,预测到2050年,城市的退休员工与在职员工的比例将达到1∶1。可以说,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将会小于养老保险金的供给。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统筹管理措施,就不能实现日益增长的支取意愿,所以建立养老保险金的积累制度迫在眉睫。

3.三世同堂,支付压力很明显

目前,我国存在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金平衡性的问题涉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统筹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国老年人与劳动年龄人口的赡养比率为13.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为29.46%,2050年上升为48.49%。如果再加上抚养幼年子女,2025年的赡养比率将达到59.55%,2050年将达到76.8%。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金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但却给现在的年轻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压力,他们不仅要养育子女,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还要积累自身的养老保险金,使得养老保险支付经济压力明显增大。

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金平衡性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实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金的平衡性供需,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维系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笔者建议可尝试如下措施,来缓解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金平衡性的问题:

1.加强监管及多体系融合

一方面,加强养老保险金的监管。行政职能部门内部监管和民间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加强对养老保险金的监督和管理;保监会、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定期检查盘点养老专项资金,细化养老保险金的来源和去向,有效减少和遏制贪污、挪用等现象发生;大力提倡地方专业志愿者与离退休专业人员监督使用和管理养老保险金的过程,定时定期公开养老保险金收支情况,提高养老保险金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要结合使用和管理养老保险金的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养老保险金法律法规,以此来约束养老保险金的使用、投资和管理,把养老保险金管理纳入政府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和理财,盘活“睡眠”中的养老保险金,增加养老保险金的合理收益,将养老保险金管好、管活、管出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金供需平衡问题。

2.延迟退休年龄,促进收支平衡

据资料显示,在全面推广养老保险制度下,截至2012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75亿,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有8400多万,而2013年全国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另据统计,1980年,中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这一比例为10∶1,2003年这一比例锐减到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如果现行政策不变,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金收支均衡赤字将在2016年后凸显出来。同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只覆盖总人口的15%,97%的农村人口没有养老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的年限在延长,如果不延长退休年限,势必会缩短参与工作的年限,也容易导致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金在供需方面的不平衡,所以延迟法定的退休年龄势在必行。

3.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有效应对挑战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金主要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种积累形式,这是较为基本的养老保险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对于许多初期历史遗留的欠账问题,如缴费率不一致和支付水平差异等,尚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于是出现了个人账户基金被挪用到基本养老金进行发放等情况。因此,在解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金平衡性问题时,个人账户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按照法律法规去投资管理,使得个人账户资金升值,一部分利润用于个人账户的利润分成,另一部分利润用于弥补以往的亏欠,力促积累的个人资金规模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三、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0-01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前提,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从性质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就是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古代相比,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文化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本文所探讨的文化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建设问题,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对于什么是“先进文化”,人们在认识上有这样几种误区:一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对其趋之若鹜;二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文化趋新,认为什么流行什么就先进;三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厚古薄今;四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人们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认为什么有市场什么就先进。而实际上我们所讲“先进文化”,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性质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都要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而不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不论其贴上任何标签,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苏联搞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放弃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导致思想混乱,最终走向了解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在文化宣传上如果污蔑甚至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如果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举措。

二、从历史方位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个面向”的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这里的“三个面向”,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向现代化”,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社会全面现代化服务,同时也要求文化建设自身也要实现现代化。“面向世界”,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体现时代精神,在广泛汲取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面向未来”,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向前看,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目标,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在文化领域,可谓种类繁多,光是各种文化的定义就有四百多种,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有: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伦理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海洋文化、流域文化、山地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媒介文化、广告文化、出版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官德文化、艺德文化、师德文化、武德文化等等,而称得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须是站在“三个面向”的历史方位,具有“三个面向”的时代感,否则,不论其多么标榜有文化品味,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15篇

现代研究表明:红花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红花油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食用、保健、美容功用的功能性食用油。红花油在国际上被作为“绿色食品”,其亚油酸含量是所有已知植物中最高的,达80%,号称“亚油酸之王”。并且在医药工业上,红花油常常用作血液胆固醇调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剂及预防剂的原料。适用于各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并可用作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红花油还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维生素D的稳定剂。红花油酸值低、黏底小、脂肪酸凝点低、油色浅、清亮澄明,可作为药用注射油。红花花冠不但可作为药用,还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黄色素、红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还是高档化妆品、纺织品的染色剂,且对人体有抗癌、杀菌、解毒、降压及护肤的功效。饼粕中制得蛋白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

1化学成分

目前红花中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有60多种〔2〕,其中主要有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炔类等,有药效的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包括红花黄色素(saffloryellow,SY,有些文献亦称之为红花总黄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等;脂肪酸:红花中含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红花多糖:该成分是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1906年日本龟高德平从我国河南产德红花干花中首先分得红色素,含03%~06%;含红花黄色素(SY)查耳酮类化合物为20%~30%〔3〕。为进一步揭示红花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尹宏斌和郭美丽等对红花进行乙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并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出了18个化合物。红花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铁、锌、铜、磷、硒、钙、钾、钠、铬、钼等,而且还富含多糖和腺苷等物质〔4〕。

2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21对心功能及血管的影响

小剂量红花煎剂对蟾蜍心脏有轻微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对心肌缺血有益;大剂量对蟾蜍反而有抑制作用,而扩张体冠动脉及股动脉。此外,还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并增强耐缺氧能力,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并逐步缓解血栓,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较好地改善心肌及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起到治疗冠心病及脑血栓的效果〔5〕。

22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狗、猫均有较持久的降低血压的作用〔6〕。口服红花油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症。

23抗凝血、血栓的作用

SY可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能显著提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局部血栓溶解,从而起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7〕。

24抗炎作用

Toshihiro等〔8〕认为红花中的长链6,8双醇化合物是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SY对甲醛性大鼠足肿胀、对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的通透量增加及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炎症过程及肉芽增生。红花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影响免疫,拮抗PAF受体,提高体内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还能拮抗多种炎症因子,有效好的抗炎作用。

25镇痛和镇静作用

SY红花黄色素对小鼠有较强而持久的镇痛效应,对锐痛(热刺痛)及钝痛(化学性刺痛)均有效。

26兴奋子宫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小白鼠、豚鼠、家兔、狗、猫之离体和在体子宫均有显著的兴奋作用〔9〕。

27耐缺氧作用

SY有显著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能明显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并增加离体家兔心脏和心肌缺氧的冠脉流量,改善心脏的缺氧、缺血病理状态。

28保肝作用

红花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离体灌流、肝灌流液中的GPT的升高,使流量增加并接近正常,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29免疫抑制作用

陆正武等〔10〕研究结果显示:SY可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血清溶血素产生、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和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少脾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体外应用SY,可抑制3HTdR掺入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降低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细胞的产生及其活性,表明SY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能〔11〕。

3小结

红花及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毒性小,其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确认。另外还具有抗炎,耐缺氧,免疫抑制,镇痛、镇静等作用。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普遍而严重的疾病,且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因此,开发红花系列制剂及产品,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木世界红花种资源评价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2薛晓珍,张敏新疆红花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2(1):403

3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8995

4尹宏斌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9):776

5郑为超,陈铎葆,张雷,等红花黄色素对缺血心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8):97880

6刘发,魏苑,杨新中,等红花黄素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2;27(10):7857

7陈琼,顾仁樾,周瑞藏红花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变学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8):3723

8ToshihiroA,HirotoshiO,ToshitakeT,etalErythohentriacontane6,8dioland11otheralkance6,8diolsfromcarthamustinctorius〔J〕Phytochemistry,1994;369(1):105

9董玉睿浅谈西红花的药理研究概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