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第1篇

我校这些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主线,不断努力探索德育新途径。回顾这几年我校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的点点滴滴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德育的探索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德育能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用科学的规划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合理的校园布局、完善的设施、独具特色的绿化和美化,将有助于陶冶老师和学生的情操,约束不良行为。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校园中富于象征意义的雕塑、名言警句、名人肖像,都有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的作用。

1.统一规划校内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校内道路、运动场所及绿化区域,使布局合理、规范、整洁、美观。如教学楼名的命名,校园要有保护环境的温馨提示牌,时刻向学生传达环保思想。树木花朵要悬挂相关的生物知识牌,介绍其名称、科目及生长特点,尤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校树、校花。

2.设计好校园的“墙体文化”,努力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凸显学校作为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楼体表面、围墙及校门等处的墙面上,制作或悬挂各种宣传牌匾、浮雕等,体现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等。

3.利用校园中的走廊,创造具有文化熏陶意义的文化走廊。展示师生艺术作品、经史子集、科学人文、行为养成等,目的是让学生真正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文化,反映学校办学内涵,激励学生勤奋上进,志存高远;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德育影响。

4.构建人人参与的班级文化。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教室布置时,应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校要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建立图书角、学习园地,创办黑板报,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的学生各类优秀作品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信息栏内有班训、学生、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信息等。

二、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制度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做到民主制度管理有章可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宗旨等写入学校章程,让其深入人心,指导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在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发挥校监委会和教代会的作用。同时,学校德育机构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如文明礼仪监督员和学生会按文明礼仪规定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学习、学风、纪律习惯、行为礼仪、卫生、饮食、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督查,快速提升校风的转变,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管理文化要体现出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学校制度建设要包含章程、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党群工作制度等部分,从办学理念、目标、方向、工作职责、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新课程改革、安全管理、校园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出系统而科学的规定,学校工作以制度为依据,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和德育活动,用精彩纷呈的活动体现行为文化建设的特色

素质教育倡导“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运动理念和“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艺术思想,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和艺术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和艺术的兴趣爱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活动中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内化,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和底蕴,让活动教育人、感染人、培养人、塑造人,丰富育人途径,提升育人品质。

以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主线,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如在校园显著位置设有文明礼仪墙,精选文明礼仪标语、礼仪常识、公示礼仪之星、制作活动剪影,营造文明礼仪教育氛围。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向榜样学习,昭示同学们人人学习礼仪、懂得礼仪、践行礼仪、做文明中小学生,每学期评选出“礼仪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在全校师生中倡导懂文明知礼仪,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最底线的生命教育,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学校要聘请法制副校长,每年聘请公安、交警部门和社区举办法制、交通安全报告会;每学期在校园举行“远离”“拒绝”的主题教育讲座活动;学校要制定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并且在教学楼每学期各举行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理的反应和能力;治安室、总务处按照学校制度定期或随机对校园安全隐患不断排查,及时处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物安全;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或性格因素存在的心理障碍,学校心理辅导师要经常给予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向上,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举措,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办学内涵,提炼办学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管理,规范治校,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良好的风气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2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校园物质文化为学校德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空间。高校德育要想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而学生的实际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大环境中才能进行。

1.1校园制度文化为学校德育营造出具有规范性的育人氛围

它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校规、校纪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起约束作用。校风建设要从“以德育人”的校园环境入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学校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从而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大学生可感、可见、现实性的因素,时时优化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2校园精神文化为德育提供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它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动力和源泉。

2、高校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大学期间的德育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1高校德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素质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德育对大学生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追求格调品位高、思想性强、艺术高雅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追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民族品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充满活力而富有时代性。

2.2高校德育对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范围

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这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引导形成的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再加上浓厚的教学、科研、学术气氛,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及对崇高理想的不断追求,增加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净化校园育人环境。

2.3高校德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第3篇

学校德育具有很强的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是这一特定校园文化实践的产物。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无不受到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色,它包含着校园里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不同校园文化的个性,决定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它们的共性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1.校园文化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校园文化从来就不可能是完全纯净的,由于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政治和道德的导向,并尊重其自身发展的固有规律,从而塑造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地位

校园文化所产生的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气候的、意识、习惯的作用。学生个体爱国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干的增长,都具有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的实践

校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德育效果显而易见,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启迪功能、凝聚力功能等。因此,努力开创校园文化,是加强学校德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努力创设育人环境 从创设校园文化成功经验看,校园文化力求思想性、知识性,整体性和美育的和谐统一,融思想性于美育之中,寓教育性于环境之中。 2.努力抓好教风建设 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风建设。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的情感,诚挚的育人行为,高尚的情操往往为学生所观察、评说、模仿。 3.加紧建设良好的校风 校园文化蕴含着校风,是校风的基础,校风则是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学校中良好的风气对于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和矫正不良品德起着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客观现实性

校园文化能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由其自身的功能所决定的。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同化功能等,现就其中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校园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无论是学校精神的提倡,还是校园氛围的形成,都需要强有力的德育工作去贯彻、去疏导,以起到保证作用。 其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是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校园文化具有显著的协调功能。校园文化所包含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把教师、管理干部、服务人员和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易于互相沟通,并能协调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使整个学校和谐协调的运转。 第四,校园文化具有内在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师生员工奋发努力,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四、把握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着力点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因此,要注重文化活动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比如,举办各类先进典型人物报告会、结合“一二九”等革命传统纪念日,开展有主题的纪念活动等。因此,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弘扬时代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的真、善、美,把奏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作为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作用来充分发挥。

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校是知识密集型单位,大学校园中的“科技热”是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学生的校园科技活动是重要途径。而且又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顺利接轨。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工作

实效 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61-02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反映时代气息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善,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各级各类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校逐渐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清晰的办学目标是成长的引领

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办学目标一旦确定,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校依据惠州市博罗县2015年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张含东教授亲临学校指导校园文化发展规划,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德育指导中心主任等人多次亲临我校指导工作,并结合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及社会知名人士的意见,制定了园洲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图,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具总体性、目标性。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并遵循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引后,我校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成长”。成长是每一所学校的追求,是教育的本质目标,而在园洲中学,“成长”是最热门的词汇,全体园中人对“成长”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它既是我们的理想,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更执着追寻这一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校确立了“把园洲中学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的办学理想,确立了“抓品质,育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正气在园,才学越洲”的校训,校训嵌入“园洲”这一地域名词,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一身正气、才艺双馨的人,让莘莘学子走出园洲,走向世界。我们赋予了成长的内涵,即“平安、健康、个性、优质、幸福成长”。

二、优越的育人环境是成长的保障

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外在体现。我校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有实验室、电脑室、声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40余间,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校园演播系统。目前学校规划设计并准备搭建师生艺术展示厅、校友聚会活动室、两大主题公园(正气园和才学园)、成长大道、圣贤堂、百善廊及两条文化长廊(“学会做人”文化长廊和“激励成长”文化长廊)。各种场室齐全,符合现代、规范、优质的办学要求,成为惠州市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初级中学。结合近几年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我校围绕“抓品质,育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一办学目标,扎实有序地完善了校园绿化、美化等建设,学校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各种道路文化、雕塑文化、石头文化、橱窗文化等也都紧紧围绕“成长”这一主题得以逐步完善。

在全体园洲人的努力下,我校被评为惠州市一级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惠州市书香校园、惠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惠州市安全文明学校、博罗县名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我校已成为博罗基础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优越的育人环境成为师生成长的保障。

三、书香校园的创建是成长的抓手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2011年,我校被评为惠州市书香校园,是博罗县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乡镇初级中学。而早在2007年,我校便着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首先,我校加强书香校园外在环境的建设。汇才路、海容路、书香路等校道错落有致,孔子像伫立在综合楼大堂,廊柱上悬挂着反映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橱窗里展示着学生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名人塑像分立在成长大道两旁,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其次,我校建设了开放书吧,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各班建有图书角。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比赛、“书香班级”评选活动、班级文化评选活动等。“好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再次,学校语文科组2007年开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丰富学养,完善品格”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在2014年10月被评为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最后,各班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名片、奋斗的口号,借以凝聚班集体力量。通过书香校园创建,学生陶醉在文学的王国,变得灵秀文静、好学上进,校园书香日渐浓郁。阅读,为学生的成长增添力量。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成长的载体

校园活动是建设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水平。学校要努力打造校园活动精品,做到推陈出新,常抓常新,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艺术节,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每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素质教育捷报频传,舞蹈《夏日里的滴滴调》荣获惠州市二等奖,合唱《在太行山上》荣获惠州市三等奖,器乐《步步高》荣获惠州市三等奖,男子、女子篮球队分别荣获惠州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第五、六名。张金阳同学荣获“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软笔二等奖,李芷游同学荣获博罗县“明日之星”才艺大赛舞蹈组第一名,杨文勇、何洁、陈淑芳三位同学勇夺博罗县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五、生成长档案是成长的印记

57年栉风沐雨,57年上下求索,57年成长之梦,57年一路凯歌!57年的办学历程,师生成长档案记录着园洲中学师生成长的印记。我校每学期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每学期更新大堂的成长印记宣传栏。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全面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也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实践、总结、反思、创新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园洲中学将继续前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情操;导向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陶冶情操功能

如果从空间形态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无形或者有形的环境。例如,笔者任教的学校,一走进学校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一条旁边栽满松树的大道,在大道的旁边有关我校师生活动和学习的照片以及各种教学活动通知。沿着这条大道一直走,就可以看见我校的几座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一大块奇石,石头上雕刻着“读书明理,立志成才”的八字校训。只要学生走出教室的大门,立刻就能看到这八个大字。时刻提醒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除此之外,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栽有各种花草,四季常绿。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时刻都能体验到绿的新意。当学生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其内心深处无不充满着安静、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时刻感受德育的力量。

二、激励情感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除了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还具有激励情感的功能。例如,我校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一些绘画、演讲以及书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我校在每学期还开展一次“德育报告会”,要求全体师生推选出代表来介绍我校在这一学期内所发生的好人好事。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励更多的师生去积极做好事,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三、价值导向功能

当前,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致使他们在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例如,部分中学生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大脑中产生了弃学从商的想法,拜金思想充斥着大脑。比如,在我们学校就有部分学生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学生把可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我们的中学应该在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基础上,配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在

课堂教学中无形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方面的校园活动。

四、规范约束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具体可以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两种形式。何谓软约束呢?软约束主要是指通过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守则》进行认真学习等等。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功能。让师生在这种软硬兼施的校园文化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比如,以前我校经常有学生迟到。基于此种情况,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学生在上课之前十分钟必须要赶到学校。到了规定时间如果不到校的话就会锁门。任何人在关门之后都不可以再进入校门。而且迟到的学生家长还会受到校方的约谈。自从这样的制度颁发之后,学生迟到的情况有效得到了控制。

五、批判吸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严格来说就是对社会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的文化形成,即对社会积极文化进行吸收摄取,对社会不良或消极文化进行批判剔除。这种中学校园文化一旦确定之后,其他的社会文化很难侵入其内。无可厚非的是,在当前的中学校园之内,很多学生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但是,在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中学生很快便会受到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对不良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吸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六、凝聚向心功能

一个优秀的中学校园文化就像是一个磁场,可以把校园内的全体师生有效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在整个校园内产生一种凝聚向心力。例如,仙桃市的仙源学校从创办之初的198名学生到目前的3000多名学生,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其自身的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依靠的正是其优秀的校园文化。仙源学校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下工夫。选择以孝雅文化为载体,在学校中大范围地推行雅行和孝行教育。融合班会、校会、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等各个方面。这种充满德育气息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随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多学生随之在学习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班级凝聚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仙源学校的这种做法对很多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中学应该打造和建设出更多充满凝聚力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需要遵循的原则

想要更好的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有些具体的原则必须要去遵循。总的来说,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德育功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启发式的教学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可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渴望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一些问题的,并且特别渴望体会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当前的高中学生,他们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单纯的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从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让他们靠自身的思维方式去领会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1]。

1.2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理解,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高中学生进行足够的尊重,尊重高中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另外,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切入点,例如从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出发,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日常的教学中,从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处于16岁至1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非常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方案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开展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接受和理解[2]。

2.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2.1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对于深化高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用恰当并且合理的方式在高中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不够充分,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比较叛逆,如果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校园过度的进行宣扬,可能会使得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点一点的建立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配合,通过一些实例内容来对高中学生进行触动。这种方式会比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有效的多[3]。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以及日常生活压力很容易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让高中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教会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卫生进行保护,也是高中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4]。

2.2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目前来看,高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又被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影响的阶段。这也造就了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还处于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学习的压力以及生活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在这种时候,老师还在用严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那么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对于自身未来的希望。另外,高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高中男学生喜欢去网吧打游戏,用吸烟喝酒来显示自己的独特,高中女学生喜欢穿前卫的衣服,喜欢化妆戴首饰,谈恋爱。这是高中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他们这种展示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已经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根本无法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并且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针对高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高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组织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课外集体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正面的,教会他们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及对于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热情,那么就会相应的弱化那些肤浅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重新放在学习上。这才是高中校园深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5]。

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学校教育新的要求,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各个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校园文化德育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也使得高中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燕.关于高中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德育功能实现的思考——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1,(30):21-21,29.

[2]熊媛媛.关于高中德育管理制度的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32-32.

[3]缪明浩.浅谈新课改下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718-718.

[4]叶良英.从道德逻辑预设的冲突中分析高中德育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4,(10):151-152.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理想境界;无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10-0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推动、导向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亚文化,它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师生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深层的文化积淀与特殊的教育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它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着从人的需求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理想境界做一浅显的界定,并指出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

校园文化和德育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校园文化厚实的学校里,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己──他不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持续的生命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品德高尚的人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他能够从五个层面上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使自己得到五个方面的满足。即,他的存在,能够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他的存在能够使他人感到安全,使自然界感到欣慰――如果自然界也有感觉和知觉的话;与他交往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他对其他人在各个方面表现了充分的尊重,尤其是与他意见不一致的人;他的言行常常能够包容和肯定他人,能够给人以启示,他自己也常常处于愉悦幸福之中,他与外界处于和谐之中!

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优劣在学校个人身上的体现:学校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所表现出的整体气质和修养,给人一种宽松和舒适还是相反;校园中,他走过林荫中的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大街上,一只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公众场合,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挤入;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是否会搀盲者一把;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样对待来城市打工的农民、他如何对待与他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同学或同事、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是否心平气和。

我们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德育,承载着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尊重他人、包容万物、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一位教育专家曾言,对中国一千多万教师来说,目前教育方式的改变要比教育内容的改革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句话尤其值得德育工作者去思考,学校德育,目前正面临着一场教育方式或者说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8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应以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为载体。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的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项制度的约束。校园文化建设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首先是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静化校园的天空,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其次是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负面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入歧路。

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在于: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交通道路,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工作 建设 联系 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德育作为提高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校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当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使校园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当代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笔者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为题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利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校园德育工作的进行,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开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对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

1.1 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校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而育人的重要前提就是进行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德育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需要以德育为中心建设。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之时,校园文化的制度以及精神活动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教育学生,这也就使得德育成为校园文化中具有主导性作用的因子。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内容更使得校园文化具有管理作用。

1.2 校园文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凭借

校园文化进行教育工作者与校园管理者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性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也可以使学生找到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可以与学校的教学文化进行结合,共同满足当代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观念产生潜移转化的影响,更会以学生的个性与性格产生作用,使其得到积极地塑造。将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可以使德育工作开展地更加自然,使学生更愿意接受。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对策分析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使二者得到良好的结合。下面,我们就来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从实际出发,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每一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以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的。因此,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就要对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教学目换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具有自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推动作用,更可以将德育工作进行整合,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之教师的配合,使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得到推广,从而可以广泛且深入地作用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另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会使学校具有一个十分积极向上的自然课堂,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影响下的校园作为一个大的教室,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使学生将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行发扬。

2.2 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精神层次思想行为规则的建设,学校更要注意学校内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从学校的自然环境来讲,学校管理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打造,利用植树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健康校园文化的打造当中来。从学校的文化环境来讲,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添加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雕塑或者是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长廊,使学生找到不思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学校的宣传工作上来讲,校园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对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事件与校园事件进行报导。教学环境也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要通过教学楼设施的改革,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优化教学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与时俱进的优势。只有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对进步进行更多的思考,将思考成果转换为现实,进行自我提高,促进德育工作成果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关系出发,对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校园德育工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校园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成果的增多,促进当代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滕辉.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

[2]巨虹.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效果[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10篇

[关键词]孔子;德育;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56 ― 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所依托的载体形态,它包括传统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重温孔子的德育思想,把握其德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

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正如,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曲是多么的迷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很密切,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忘记用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通过这些我们看出孔子推崇礼乐,认为礼乐可以升华自己的修养,同时礼乐还可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修身养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学生们要学习《诗经》,并讲了学诗经的六种好处。这六个方面,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兴、观、多识,激起个人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观赏诗中优美的文学意境;增长关于鸟兽草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待人接物的:可以学会正确地与人群处、事父、事君,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聚群处得好、相互议论切磋道德、学业等,其实就是精于诗者,足以通达于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内容健康丰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问题比赛、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唱歌大赛等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情商,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对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2〕朱松苗.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

〔3〕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5,(03):10-16.

〔4〕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8.

〔5〕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J].教育科学,2004,(04):15.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重视开展“争三好、创优秀”和“文明班级”的评选,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可以看看别人,对照自己,对学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走进群体,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3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努力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组织评价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校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辩论赛、校运会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

第12篇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自己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各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图书室,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校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也种类比较齐全;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有的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学校还有自己的广播站、校刊《流金岁月》、校报……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为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多媒体网络,作为我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 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

五、重视每次活动的总结,收获精神食粮

让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总结每次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因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健全

的人,有道德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相当于前一任务来说,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无限强化了学知识的地位,而冲淡了道德教育的地位。

第1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作用

在人类家园日渐萎缩的今天,如果要寻找一方相对的净土,多数人会选择校园。校园拥有青春的活力、神圣的真理、优雅的语言、真挚的奉献。可所有这一切只是相对意义上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并非可以永远抵御风吹雨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缺憾会让人悔之晚矣。校园不是天生的一片沃土,只要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会收获成熟的果实。校园不但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只不过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净污度亦各自不同而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院校办学理念、院校精神、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及建构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教职员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层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这一活动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职业院校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2.制度文化建设

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职业院校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长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这就需要学校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师生行为文化的建立。

4.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化形态,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等;二是设施文化,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文化器材设备、实验仪器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离开校园文化建设讲德育,势必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作用主要有:

1.价值取向作用

当前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集中时间阅读一些科学家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书籍。课内外这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2.激励作用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反映着师生的共同心声。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关心、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正说明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心灵会感到净化,心态会受到优化,情操会得到陶冶。几年来,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社团,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3.凝聚归向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磁场,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吸引力、向心力。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功能,主要是通过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精神纽带,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区别,主要就是校园精神的差别。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志,这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替代的。培育校园精神应注重对校训的提炼和形成,校训是校园精神浓缩的文字表达,是校园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和体现。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集中反映了它们自身的独立精神和风格传统,映照了它们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我校大门口,会醒目地看到“厚德笃学、精技尚能”八个大字,言简意赅,充满哲理。我校师生一直以此作为校训,并奉为各项行为的准则。

4.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规范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功能主要是管理制度,如加强对《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学习、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提出了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做了禁止做的事情的人予以惩罚。这里我们强调的主要是“软”约束,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学风、班风、校风等,以校刊、广播、网络等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扬善抑恶,剔除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摄取积极文化;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个体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综上,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教育作用。在新的时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背道而驰的。只有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优化育人环境,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J].高职研究,2012(2).

第14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基层工作人员为主要教育目标,服务经济社会,开展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校园文化基本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亚文化,是依托社会文化,在校园和学生中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不管是学校中学生,还是教职人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他们的信仰、价值追求、生活习惯、思维结构是一种群体反映出来的特点和体系结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独特的学校精神,这种独特的校园精神是在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价值追求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建立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精神为目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受众群体,适合校园内部建设和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基点是培养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德育工作的定位问题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定位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以前的中专和大专发展而来,这些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有其优秀的地方,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完善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使得德育工作的内容不能很好地面对当今发展的社会,德育工作仅仅把自己束缚在以前的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特别是关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外,由于以前我国高职教育理论方面和国外交流的欠缺,使得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注意的侧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德育工作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在现在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依然是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来制定实现校园建设方案。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内容主要是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制定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握学生思想的动向,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这种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地位问题依然在我国大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比如说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现在依然是学校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这些制度和规则以惩罚和奖励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规则而没有参与其制定和修改的权利。同时,由于体制和传统校园文化的原因,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执行主体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各个方面人群的具体任务和使命,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地、系统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熏陶。

第三,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实践方式的定位问题。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工作的目标的定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很好的定位,虽然在国家的各级的教育机构的指导中和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明确的目标,培养全面人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致,“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却没有很好地定位,各种利益的充斥,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多地顾忌学生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时间的安排,造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观不明确”[1]。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现在存在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传统的。继续延续传统中专和大专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还停留在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上,不管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这样的德育工作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执行校园文化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学生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更多地选择叛逆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和反抗自己不喜欢的社会理念和学校管理文化。二是创新的。面对社会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现在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的传人,使得在一些较为先进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吸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甚至有些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选择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举,这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校园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校园的独立精神上,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是学生的“育人”教育,就是具备基本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学说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德育工作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他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2]以此为目标,我们结合实际的工作,对德育工作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结合传统,积极创新。由于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这都使得作为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校园文化必然会对社会这个大的文化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结合传统的教育思想,深刻认识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和准确地位。同时也要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充分地认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及其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结合传统,特别是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方式的德育工作经验。

第二,德育工作的执行,应该在学校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执行者主体应该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例如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等。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方面的建设一般都是国家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校根据其指导文件和精神制定出具体的执行方案,而执行的主体学生却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的定位是不正确的。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正视和吸取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的需求和建议,把学生的意见考虑进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制定和颁布、执行过程。其次,我们看到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一般是以学校党委、团委为领导,以各级学院和班级为组织骨干,以大学生辅导员为具体的执行者,这样虽然可以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精神被很好地执行,但是作为执行主体的学生却没有很好地参与。我们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到学生自我的德育培养上,依然是校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但是具体的执行上,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处在引导和服务的定位上,只有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中遇到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才应该出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大学生社团建设,应该给其优越的自主权,应当以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为根本,执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方针。最后,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部分老师,由于许多学校是校企合作办学,这就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师傅,应该看到这些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学校教职人员,他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执行者中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可以很好地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生动具体地反映给学生,特别是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的优势更加明显,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有职业道德的成分,这个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学生如果可以在学校培养很好地职业道德,就可以很好地面对职场和人生的各样挑战,这是企业对毕业生最大的期许。”[3]这些老师的加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者的构成,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德育引导,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人生的成长,达到百年树人的目标。

第15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环境;德育教育

和谐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校园文化和德育的目的都在于育人。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校园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引导和教育。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校园“绿色课堂”是团结、教育、引导师生的有效方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平台,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的“绿色校园环境”能使师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助于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启发师生的创造力,对于学生养成开朗性格,形成高雅气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稳定校园环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范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的一种群体文化,所以说,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核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外部条件;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内部条件;加快学校图书馆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开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载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应立足实际,通过有效地教育管理,增强全体师生的“和谐校园文化意识”。学校应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和育人环境的优化,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激发师生投身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实践的热情。

二、绿色课堂文化建设

“绿色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我校的“绿色课堂文化”的研究首先是从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改变师生交往互动方式,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关键是处理好教材内容与环境保护知识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对直接介绍环境知识的课文,如《只有一个地球》,就要不折不扣的讲深讲透,知识点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对非直接介绍环境知识、但与环境有紧密联系的课文,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要把握好联系点,引进有关环境知识,适时进行环境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对粗看与环境知识没有关联,但经挖掘发现与环境有一定关联的课文,如《桂林山水》,就要抓住关联点,适度渗入环境教育内容;对确与环境无关的课文,如《索溪峪的“野”》,也可利用其为载体,酌情注入。

如语文课中有一些描写自然景观、人与自然等内容的课文,把环境知识寓于其中,像《清澈的湖水》、《珍珠鸟》等课文,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珍惜土地资源,创建绿色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人类和动物要成为好朋友,要和谐共处,否则,动物的今天,就是人类的明天。数学课引入环境监测、分析、评价、环境统计等内容,以增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并提高环境意识。美术科开展环保美术书画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比赛;音乐科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大自然、赞美祖国、描绘美好环境的内容,老师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大自然之美衬托音乐之美,引导学生崇尚绿色,融入自然,学生们就在审美中感知了环保的益处和乐趣。

三、美化教育环境,用“绿色”校园熏陶人

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已被人们注入了很多丰富的内涵。本课题中的“校园绿色文化”包括两个含义:其一,指建设校园绿色环境,以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富有内涵的物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健康活泼成长的沃土;校园环境有总体规划,校内教学、活动、生活区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为学生的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绿化覆盖率达到50%。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箱。垃圾及时清除,实验室废水、废气及时处理。重视教室美化和布置的科学化,每学期进行“班容班貌”检查评比,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做到环境美化。努力构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洗手间、绿地、树木、垃圾箱、水电开关、餐厅等地方都制作了宣传标语牌,学生就餐时播放轻音乐,上、下课铃声改成音乐,提升学校品位,做到艺术美化。课间播放有关环保的歌曲,如杰克逊的《EARTH SONG》等,在轻松中感受环保的重要。

其二,指构建和谐人文环境。也就是指教师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自己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师生都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使学校最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遵循“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喜欢并愿意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进行校园墙面文化建设,学生植物园建设,学校花园布局调整,校园环境建设逐步彰显“生命・科学”这一主题。学校花园里各种植物调整规划,分片布局,四季常绿,给学生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得以快乐成长;“校园里的植物”是以图文资料形式,向学生分类介绍校园植物特点,生长习性,充分发挥墙面文化的隐性课程功能。绿色班级的环境建设外显的标记是为一个班级形象牌、两个特色小园地、多个班级小岗位。定期更换的板报则作为学生自己出版反映班级风貌的好阵地。呈现在每班门前的班级形象牌体现“五个一”的要素:一张合家欢照、一个班级奋斗目标、一个响亮的班级口号、一个文化园地、一段班主任教育格言。把班级环境建设的主动权还给班级还给学生,这是个令人愉悦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