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街巷环境卫生质量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2014年首都环境建设是以往环境建设工作的延续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的环境建设,借鉴奥运环境建设经验,成立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办公室,全面负责首都环境建设的统筹协调。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办公室自2009年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环境建设的规划、方案,近几年的环境建设工作始终围绕环境建设规划持续推进。比如,环境建设达标大街从2010年实施以来,已有250条市级达标大街,今年将继续推进相应的工作;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的治理也在持续进行;此外,从前几年就全面展开的环境秩序治理、卫生死角治理、违法建设拆除等工作,2014年将继续推进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2014年首都环境建设依然以市民需求为重点
历年来首都环境建设都以群众身边环境为重点,着力满足市民需求。2010年至2013年,北京市735个老旧小区、近800条街巷胡同、45处老旧平房区、近300处校园周边和1千多个村庄环境得到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今年的环境建设工作方案中,APEC会议环境保障仅是其中的一项,其他重点工作依然是围绕市民关注的问题来确定的:一是围绕群众关注的问题强化集中治理。包括推进中心城区100条街巷胡同和全市100个校园周边、100个集贸市场周边环境示范工程;落实旱厕改造和农村、行业公厕规划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环境秩序问题集中治理行动,加大小广告、黑车、无照经营、废弃车辆等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消除邮政报刊亭、早餐车、废品回收站点和快递行业等违规占用公共空间的行为等。二是围绕环境整体提升开展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村庄综合整治;开展河湖沿岸、铁路沿线、高速路沿线、地铁城铁站点、桥下空间等跨区域和管理交叉地区环境治理;开展全市30处重点区域和60条市级、144条区级主要道路达标建设;开展建筑物外立面和各类公共设施清洗粉饰;全面拆除违规设置的大型户外广告等。这些工作任务的确定都是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从市民需求出发确定的。
自2013年4月份以来,首都环境办组织了16次专项检查,摸排环境建设的薄弱点,检查发现问题1.32万个,解决问题1.28万个,大大改善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薄弱地区的环境面貌,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公众对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按照首都环境建设工作的部署,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联合相关委办局,组织各类设施行业主管部门、属地市政市容委和设施产权单位,对城六区重点区域、重点大街和APEC会议环境保障涉及的“三区”、“八线”、“四周边”道路先后开展了联合检查和联合执法工作。
经过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为全面提升背街小巷日常环境卫生水平,北京市研究出台了《背街小巷环境建设质量要求与作业规范》,按照一般地区和文保旅游区实施分类分级作业和管理,积极推进背街小巷的专业化作业和小型机械作业,推广了北京市西城区背街小巷“三快一净”作业新模式(即:快速清扫、快速收运、快速保洁、环境干净整洁的标准)。目前,城六区6249条背街小巷环境卫生作业实现了全覆盖,明确了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标准,每4000―5000平米配备1名保洁人员,明确了设置垃圾筒、果皮箱等垃圾收集容器单侧间隔100米左右的标准。
北京市从1999年就开始报刊亭建设,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近年来报刊亭设施超范围经营,私改设施扩大经营面积,私拉电线造成安全隐患等现象极为严重,极大地妨碍了市民生活,也影响了首都市容环境面貌。2014年,为遏制报刊亭和其他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市容、阻碍通行的问题,改善群众出行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创造更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专项治理工作。通过治理,报刊亭私改设施、超范围经营、占路经营、违法张贴广告等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治理成果,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还将继续加大设施检查力度,建立设施长效管理体制机制,从各环节规范设施管理。同时,利用现有的“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扩大市民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首都环境建设,形成“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好局面。
此外,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联合北京市住建委、环保局、城管执法局、交通委、公安交管局等部门,开展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土方、砂石、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准,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市违规渣土车扬尘遗撒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北京市水务局以“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违法排污、无明显臭味、无违法建设”为目标开展了水环境生态整治建设工作和供排水保障工作。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围绕“三区、八线、四周边”及、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京藏高速等重要联络线开展了绿化美化工作。
三、APEC环境保障是首都环境建设总体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理念,优化措施,突出重点,逐步完善大环卫保洁机制,实施精细作业,强化源头管理,着力解决道路保洁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积极营造“清爽、整洁、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区级各有关部门、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辖区实际,细化道路保洁制度,落实道路保洁责任主体,合理配置作业资源,制定奖惩措施,将“道路清爽行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突出重点,分级管理。以重点行动区域和一般行动区域相结合原则,将中心城区33平方公里以内的道路和街巷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相应的保洁保序管理指标及标准,实行分级保洁保序管理。其中中心城区33平方公里以内的建成区区域以及与海曙、江东连接的成熟路段作为本次我区“道路清爽行动”的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行动区域),参加市的“道路清爽行动”,按照市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中心城区33平方公里以外80平方公里以内的建成区区域道路作为一般行动区域(以下简称一般行动区域),参加区“道路清爽行动”。按照区保洁保序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80平方公里以外的镇乡(街道)和城区城中村参照区“道路清爽行动”方案执行。
3.提高标准,同步推进。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保洁水平为标杆,落实《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和作业规范》,同步推进,全面提高道路洁净度,道路后退空地以“能绿则绿”为原则,清除卫生死角隐患。
4.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搭建市民互动平台,多渠道提高全民知晓度、参与度和支持度。
5.加大投入,强化考核。进一步明确道路保洁定额标准,加大道路保洁经费投入;同时加强对道路保洁工作的考核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将道路保洁经费与保洁质量挂钩,提高道路保洁效益。
二、工作目标和实施范围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道路清爽行动”,逐步做到源头控制见成效、路面洁净见本色、行为规范见文明,把中心城区打造成市最清爽城区之一。具体目标如下:
落实一个标准:《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和作业规范》。
健全两种模式:“一把扫帚”保洁模式和“日扫夜洗”作业模式。
推动三个转变:作业方式从人工为主向机扫和人工有机结合转变,从单一保洁向综合作业转变,从被动保洁向主动服务转变。
实现四个指标:重点路面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机扫率达到75%,长效保洁覆盖率达到100%,市民投诉办结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二)实施范围
在中心城区3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实施市“道路清爽行动”方案,按照市城管局意见,确定下应北路(东)—大道(南)—机场路(西)—环城南路(北)合围区域(加上宋诏桥、长丰区域)作为重点行动区域实施“道路清爽行动”方案,其中包括钟公庙街道、中河街道、首南街道、石碶街道、潘火管委会和客运中心管委会的保洁道路。
中心城区33平方公里以外80平方公里以内的建成区道路(包括全区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的保洁道路)作为一般行动区域,参加区“道路清爽行动”,其中福庆路按重点行动区域要求执行。80平方公里以外区域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按照区“道路清爽行动”方案执行,以不低于市四级道路标准参照执行。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健全保洁机制
全面梳理和明确全区每条道路的保洁责任主体,健全保洁机制,实现长效保洁的全覆盖、无缝隙。健全从墙角到墙角的“一把扫帚”保洁模式,将道路两侧建筑红线退让区域、绿化带纳入到道路保洁范围,实现同步保洁。探索实施重点难点区域整体保洁方式,将大型商圈、主要交通枢纽、菜市场以及餐饮聚集地周边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落实责任主体。
(二)再造作业流程、提高道路清爽水平
优化作业工艺,提高保洁针对性。在优化机械清扫、人工清扫、路面喷淋、道路冲洗、沿街店面收集等工序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污渍清洗、快速巡捡等保洁工艺,全面清除白色垃圾、泥沙降尘以及污渍等道路污染。健全“日扫夜洗”等作业模式,夜间(22:00—7:00)以全面清扫、道路冲洗、污渍清洗为主;白天(7:00—22:00)以路面喷淋、垃圾收集、保洁巡捡为主,重点清除新产生的白色垃圾、降尘等污染物,努力做到垃圾在重点路面停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健全沿街单位垃圾收集制度,逐步规范沿街单位倾倒垃圾行为,确保垃圾不落地。
(三)加大装备投入、提高道路保洁效率
增加装备配置,提高机械作业范围和频次,重点行动区域争取机扫率提高到75%以上,机扫、冲洗每天2—3次。拓展装备功能,推广道路清洗、污渍清洗和绿化带吸扫、电动保洁车等装备的应用,推进道路保洁装备配置系列化、功能集成化、性能环保化。统一装备标志标识、作业提示信号、电动保洁车牌照设置,提升市容环卫作业形象。同时,要求对全区环卫作业车辆安装GPS系统,并将该系统接入到区智慧城管系统,以进一步规范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环卫行业新形象
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对保洁人员的职业道德、岗位规范、作业技能、文明服务等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规范作业、主动服务意识。增加保洁人员配置,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实效。规范保洁人员工资标准,切实提高保洁人员待遇,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调动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稳定作业队伍,改善行业形象。
(五)加大源头管理,深入开展四大文明行动
以四大文明行动为载体,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提升公众环境卫生意识,逐步减少道路污染产生。开展“店面文明行”,全面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和店面招牌设置规范责任制度,做到管理为先、服务完善、执法保障。开展“工地文明行”,全面落实建设工地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布置,逐步推行建设工地运输车辆清洗和出入口保洁模式,加强建筑渣土、建筑材料运输车超载和滴漏洒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对道路的污染。开展“驾车文明行”,倡导市民自备车载垃圾盒,引导市民不从车内向外乱扔垃圾。开展“行路文明行”,加强“市民十不规范”的宣传,减少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六)强化部门联动,提高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
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和区有关部门要对各自责任区内存在的保洁问题,进行认真排查摸底,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落实。以块为主,部门联动,加大巡回保洁力度,彻底治脏,全力治乱,杜绝死角,提高道路及其周边环境洁净度,确保目光所及处无暴露垃圾。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在辖区内定期组织建筑工程渣土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各类工地的源头控制管理,降低“滴漏撒”对道路环境卫生的影响。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乱倒渣土行为和不按规定路线清运渣土行为。认真治理户外广告、跨门经营、占道经营、中心城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行为,做到整洁有序。
四、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6月)
对方案实施范围内所有道路属性进行统计与核实,分析保洁工作现状,提出行动目标和任务,测算经费需求,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
(二)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7月)
开展社会宣传,制定考核细则。各职能部门和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落实行动经费,明确每条道路保洁责任主体,购置作业装备,调配保洁人员。
(三)全面推行阶段(2012年8月-10月)
各保洁责任单位按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强化对道路污染产生源头的控制,创新管理作业方式,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做到边检查边整改边推进。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通报,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推进“道路清爽行动”。
(四)巩固提升阶段(2012年10月以后)
全面总结评价“道路清爽行动”的实施效果,巩固成果,完善道路保洁相关制度和举措,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财政局、区公安分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交通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分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道路清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负责全区“道路清爽行动”的组织指导考核协调工作。
区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文明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为全面开展“道路清爽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全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协调、督查、考核、评比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区级专项资金的落实工作,加强专项资金作用的监督管理。
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利用监控网络配合开展驾车文明和行路文明,配合开展渣土整治,并配合做好环卫一线保洁人员安全保障和环卫作业车辆的牌照设置工作。
区住建局:开展房屋建筑工程工地、轨道交通工程工地文明施工行动,督促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冲洗设施,落实出场车辆冲洗制度,督促物业小区做好相关物业管理工作。
区商务局:负责落实所属菜场、市场和餐饮聚集地及周边区域的保洁责任主体,做好垃圾产生源头的监管工作。
区工商分局:负责开展店面文明行动,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按照职责依法查处无前置无照经营,配合有关部门治理跨门营业和无证经营现象。
区交通局:负责主要交通道路保洁管理,提升主要交通道路保洁标准,配合驾车文明行动做好各类客运车辆卫生行为的监管工作。
区卫生局(区爱卫办):组织、指导全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单位、农村改水改厕、城乡除“四害”及健康教育工作。
区城管局:牵头做好全区“道路清爽行动”的组织、指导、考核、协调工作,落实“道路清爽行动”的各项工作。
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按照区政府总体部署,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推进落实“道路清爽行动”。重点抓好城中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针对辖区内的背街小巷、菜市场周边、公园、店面招牌、停车秩序提出专门的管理方案,并按照区环卫专项规划要求做好镇区内环卫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区政府组织实施的环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二)资金保障
按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道路清爽行动”所需资金原则上由保洁责任单位负责,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按照道路清扫保洁指导单价落实保洁经费,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确保“道路清爽行动”实施区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在区城管局本年度环卫保洁预算资金基础上提增2000万元,以确保“道路清爽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监督考核
区“道路清爽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工作,每月检查各部门“道路清爽行动”推进情况,委托专业调查机构调查市民对道路清爽情况的满意度,完善由智慧城管、公众投诉、媒体监督等组成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考核成绩每月通报制度,并列入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心)的年度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道路清爽行动”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按照总体部署,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古镇保护与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扩展。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拉动城镇化发展的传统模式,也开始转向城乡统筹、节约资源和建设生态低碳城市[1],这种转身变化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面临新的课题。本选题通过对河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的研究,在目前中部地区快速城镇化浪潮中,如何使古镇保护、发展与其人居环境相协调,是保证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现状问题分析
朱仙镇北距开封市区15 公里,属开封县管辖,历史上与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并称我国四大名镇,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古镇在保护现状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护原真性与建筑更新之间、社会结构延续与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矛盾。
1.整体风貌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调研发现,朱仙镇历史上寺庙多达110多处,现在镇区仅存清真寺、岳飞庙、关帝庙三大寺庙;许多古街道和古民居也遭到了破坏;启封遗址、韩世忠墓、点将台等遗址缺乏有效保护,资源大多处于被闲置破坏状态。其他古民居零星分布于整个古镇镇区中,造成了古镇基本的空间格局虽未改变,但整体风貌遭到了破坏。最重要的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冲击带来城镇的更新而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2.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现实和发展需要
调研发现,古镇内部街道狭窄,近年基础设施基本未进行应有的提升和改善。镇内道路交通缺乏合理规划和管理,连接开封市区和朱仙镇的省道S219,道路狭窄,缺少道旁景观陪衬,导致交通极为不便,居民出行困难;公厕、垃圾收集点、转运站等建设滞后,导致镇内环境卫生较差。缺少供给和排水管网,致使生活污水多就近排入水体,严重污染环境;供电、电信线路高架无序,严重影响古镇风貌基础设施的落后,造成居民生活不便,调查发现原有居民70%外迁,而城镇老年人居多,影响古镇的活力。
3.水体环境污染严重,河道景观失去载体
古运粮河镇是朱仙镇的“母亲河”,是朱仙镇的灵魂。调研发现目前古运粮河河面狭窄,河道淤积,面临干涸危险,河道环境急需改善。但由于自然原因和多年来缺乏治理,运粮河已与水系失去自然联系,基本丧失自净能力。此外,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运粮河成为居民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的场所,污染极为严重。运粮河水体的污染,使得构成古镇重要元素的水乡景色荡然无存,也使镇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
调研发现,虽然朱仙镇拥有丰富的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对其独特风貌的非物质形态元素重视不够。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指文化艺术、生活情趣、民间习俗、社会生活等人文环境特征,它是城市历史文化中富有活力的元素。但由于经济形态的改变、外来文化的传入,其“原真态”濒临变异和失传,技能降低,内容逐渐残缺,传承人、受众群逐渐散失,承载其产生发展的物质空间也逐渐丧失。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尚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其保护资金来源无法保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传承都面临很大困境。
5.传统空间肌理现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生活
朱仙镇是早期商埠发展的产物,空间尺度、建筑体量、街道格局及各类设施自然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和交通方式、起居形态以及思想文化,很难满足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社会无论是生活形态、交通工具、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出行方式、物流集散、信息传播,还是社会组织、文体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与历史文化名镇传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与商埠繁华和早期工业化时代相比,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开放性以及大尺度、大空间,更需要社会要素之间频繁的沟通互动。于是城乡规划建设必然会打破传统空间肌理固守自我的封闭性[1]。
6.保护建设性破坏较大
近几年对古镇部分地段进行修缮改造,但由于机构不健全、财力紧张等原因导致没有完全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保护过程中重新修建一些仿古建筑,但重建的建筑人为痕迹较重。古镇传统风貌特色有所消退。重要历史街巷胡同两侧私搭乱建,缺乏公共开放空间,不能满足防灾、市政等需要。这种破坏由于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与历史建筑落后的设施功能相矛盾,人们对历史建筑等进行人为的拆除、翻新、搬迁等行为。另外,古镇空间也遭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压缩和冲击。
二、 古镇保护转型策略
1.生态理念引导:打造可持续发展空间
传统保护规划侧重空间环境和建筑实体的保全和改造。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古镇保护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物质空间等各个方面,生态视角下保护规划应基于复合多样、集约用地、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四个层面构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此,规划通过多维度的功能复合,满足城市的健康发展需求,对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土地以提高单位用地效益,打造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降低通勤排放,设定绿色建筑建设要求,提高整个镇区的绿色建筑比例。
2.产业的转型:发展“两型产业”
根据朱仙镇的现有条件,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和木板年画之乡的定位,须要整合诸多资源因素,协调诸多部门,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古镇实现工业化阶段向生态文明时期引入,就是积极主动融入开封市整个区域环境,实现由“小城镇”向“城市经济”的转型。这意味着古镇产业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因此强调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的升级,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强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产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来替代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强调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生态文化视角下,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多方共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的发展[2]。
3.自然环境保护转型,复合型河道遗产廊道,以文化主导下的河道历史景观复兴
河道遗产廊道是集历史研究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多元文化价值以及滨水游憩价值于一身的复合体系,是承载着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整体。遗产廊道的构建是以协调人一一文化遗产一一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强调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因此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的平衡和河流生态的修复两个方面。河道结合周边绿地环境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的破坏进行补偿[3]。
4.社会发展转型:和谐人居、居民共建、永续发展
自上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深度影响,同时也带来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压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使得保护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困难【4】。历史城镇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时期才能实现的社会工程。也是有人居住生活的动态空间, 所以保护措施必须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协助, 保护过程是否能够保证有切实的居民参与,居民是否有真正的话语权, 是关系到保护规划成败的关键。
在历史城镇生活的居民是历史城镇真正的主人,历史环境的破坏给他们巨大的失落感。从城镇保护的发展来看,很多地区的原住民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导向应该强调公众参与环节,尊重城市居民的意见。保留古镇原住居民及其传统的“生产、生活、生态”状态并使之传承,是实现古镇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城镇生活和其中的居民而言打造低碳、生态、可持续的人居发展模式。
结语
本文以朱仙镇历史名镇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古镇保护在生态文明下转型进行论述,以期为同型古镇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以历史城镇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文化事业推进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在当代工业和城市化浪潮中保护为数不多的历史古镇实现生态文明的快速转型。
参考文献:
[1]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1,(3):20-23
[2]蒋灵德.关于甪直镇总体规划的思考 [J]. 规划师,2011,27(1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