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新颖.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校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根跃,丁晓攀,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策略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70

小学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则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如果思想教育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的思想则有可能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时刻监督和观察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搭桥铺路。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出的一些教学拙见,在此与各位共勉。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要注重把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并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要求。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作为一门重点的考试科目,因此,许多学生甚至家长都不把它放在心上。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它独特的重要性是不可用分数来衡量的。而这时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深入人心,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信服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发言,引导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二、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而言,我认为情感是品德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没有情感,没有爱,那我想一切的品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从内心而发出的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从而产生巨大而不可估量的人格力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学生,并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唤起学生对班集体的关爱。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正如一名好的老师一样,会指引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当代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十分强,但太过自我就变得自私自利。当代的独生子女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让学生多融入不同的集体,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一起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如我带过的一个班级,我就曾让他们参加过一个植树的活动。我让他们用自己的零用钱每人买一颗种子,然后在植树节那天带他们到郊外的一个植树园去,跟着植树工人一起种树。在植树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心地培土,有的学生和工人们一起为种子浇水,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植树的辛苦,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培养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植树来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在诸如此类的有效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生活,为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这能使学生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力量在约束着自己,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好事,是可以帮助他人的、社会鼓励去做的;而哪些事情是违法的、是不能做的,如果做了违法的事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受到怎样的惩罚。通过法律法规教育,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至于因不熟悉法律而犯错,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德育属性和内容 德育渗透 思考途径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传授,讲究自然。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事实上,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重点是在教学阶段,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具体而言,可以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在课后总结阶段,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

转贴于

三、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

德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但根本上是指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加强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②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③培养学生的是非感、荣辱感;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自己的观念,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体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更是能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我认为离不开“精心设计、寓教于乐”这八个字。①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采用“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以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是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②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③注重榜样教育。具体内容有: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学生标兵的榜样教育;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等等。④气候、环境、器材设备的优劣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时,也正是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大好时机。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主要在于师生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不懈。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传授,讲究自然。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事实上,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重点是在教学阶段,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具体而言,可以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在课后总结阶段,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

三、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

德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但根本上是指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加强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②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③培养学生的是非感、荣辱感;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自己的观念,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第6篇

一、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类。基础理论知识教材,一般有较强的思想性。如,通过体育目的、任务的讲授,既能使学生提高认识,又能起到指导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作用。实践教材均有内在的教育因素。例如,游戏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纪律等品质;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机智等品质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体操运动是一项灵巧、惊险、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竞技项目,它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机智的顽强意志。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二、把握好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思想教育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坚持耐心说服的方法,使他们把握知识的技能过程变为克服困难的过程,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其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抓准,及时妥善处理;课堂要求一视同仁,始终如一,不能迁就任何一个人。

第三,教师要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交朋友,随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真正做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三、抓住偶发事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事先预想不到的事情,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好的或不良现象,进行表扬或批评。例如,在跨栏教学练习时摔倒,但很快就爬起来继续练习;有的同学做错动作,自觉地要求再做一次。这些好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对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练习时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行为,教师也要,及时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四、教师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第7篇

1以情感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情感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1.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1.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 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2.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陵园、博物馆、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可以感知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3.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3.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

第8篇

一、充分发挥课堂这一大“舞台”的内化作用

1.对弱智儿童进行什么是“祖国”、“人民”?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什么是“纪律”、“礼貌”等教育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弱智儿童往往难以深刻理解。把生活中涉及的具体事物、现象再现于课堂,就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源,这样对弱智儿童的理解能起到速化作用。例如:对“祖国”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电视播放《国歌》的图像引入教学活动;再出示中国地图,并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进行讲解:革命前辈为祖国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故事,祖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发生巨变,从现实生活入手帮助弱智儿童理解“祖国”的意义。

2.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不礼貌及不轨行为都能影响弱智儿童认知混乱,而出现是非不分的不良品德现象。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虽然都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事情,但是这些对弱智儿童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影响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那么,应如何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教育,向正确方向引导呢?这就需要对孩子的社交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这恰与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二者的教育是需要综合进行的。因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要善于观察,勤于了解,采取形象化、鲜明化、示范性强的教育手段,对弱智儿童进行是非的判断教育。把这种教育纳入弱智儿童的认知结构之中,促使他们向客观存在的品德标准相融,逐步实现同化的目的。通过一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懂得一些社交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智力落后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有很大关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落后,但是经过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弱智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在低年级就应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吃饭、穿衣、上厕所、按时上学、认真听课等。

三、用语言或行动去激励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环境

要使智障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光靠爱是不够的,还要严格要求和训练他们。多年来我一直围绕智障儿童“在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展开了一系列的常规教育,以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充分感受与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辟了学习园地,好人好事记载薄,设光荣榜,比谁的红花多,做到事事有记载,每周一总结,当众给成功者上光荣榜,孩子们积极性高昂。开展行为规范竞赛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通过开展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在班队课中,用身边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四、做好家长工作,是培养好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

对于智力落后学生来说,父母是他们心目中最具权威的人物,“爸爸说的”,“妈妈告诉我的”,这就是他们的是非标准。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学生的好多优良品质是自幼培养的,如待人诚实、忠厚、关心人、体贴人,对人有礼貌,尊敬师长,富于同情心,有责任感等。如果父母疏于管教或管教无方,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品行,出现很多难以纠正的行为问题,如自私自利、冷酷无情、鲁莽粗野、蛮横无理、不诚实、无责任心等。可见,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学校以及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政策,让家长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正确认识和评价特殊学校在教育其子女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自己应该抱的态度和应该做的事情。通过教育让孩子长大成人,成为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有用之人,成为成人集体中的成员。这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优良品德。

五、让学生走出去,创设开放式教育

智障儿童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中,与社会、同龄人很少接触,但是他们最终要走上社会。为了克服智障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融入正常的少儿群体,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学校创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与普通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如参加助残日的“手拉手”活动,与健全学生共度儿童节,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和制作比赛等。智障儿童在这些具体的交往、参与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丰富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交际能力,获益匪浅。

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让智障儿童与健全人交往,对调节、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大为有利,同时也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95-01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与美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来讲,文章重点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现状,结合学校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为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献计献策,推动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与相关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巨大进步和长远发展,为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使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获得全面发展:1.各地中小学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2.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起到了引导与培养的积极作用;3.结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将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形式,突出了中小学在孩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上的重要影响力。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的是,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由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产生的阻碍。

(二)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的不足之处

1.从中小学教师方面来讲:某些教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不合理现象,使学校日常开办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体现不出实际意义;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主讲教师,其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激发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思想品德培养失去积极性;教师没有联系到学生的年龄、情感、阅历等特点,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2.从中小学生方面来讲:应试教育观念使学生错误的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不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因此对思想品德课表现出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被动式的进行学习,无法真正领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个别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情况有所不足,导致学生在校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出现抵触心理;社会现象也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有影响,尤其是中学生,因此已经较多的开始接触到社会,因为某些社会现象会对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动摇。

二、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在教学形式上做出合理的改变,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思想品德学习,潜移默化的养成好的思想品德。关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开展方式,可以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讲解课本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开展互动活动,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达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开办思想品德教育讲座,聘请思想品德教育研究学者,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诱导。

(二)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其心理教育工作

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二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次数还比较少,三是自身的思想品德不够坚定。因此,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看待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辅导学生的心理工作,促使学生在面对思想品德教育时,能够积极乐观面对,能够主动接受学习。

(三)联系生活实际,为中小学生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分析与验证

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是比较单纯的,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思想品德观念上是比较浅薄的,所以我们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根据实际生活的现象,向中小学生讲解什么是好的思想品德,什么又是不好的思想品德,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生活中明确思想品德培养的正确方向。

第10篇

一、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提高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要让教师首先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富于上进心,易于接受良好的引导,中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是将来高中乃至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而且中学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

其次,提高中学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班主任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学、团支部大部分德育工作任务要得到切实的贯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因此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掌握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身为教育者应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与家长沟通协调,配合中学生的德育工作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中学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成书,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田活,所在中学就是好中学,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

这种现状目前不是一种局部现象,在其它一些地区的中学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往往与中学教育不一致。人人都望子成龙,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与中学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中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根本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家长必须积极配合中学教育。让家长支持理解中学的德育工作,统一认识,互相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和协调,这是中学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

1.要充分利用中学健全的教育阵地和平台。如宣传窗、艺术墙、黑板报、读报栏、警示语、名人名言、校规、校训、业余团校、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处,都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校会、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这些对振奋学生精神面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农村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制学生,所以,班主任除了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劳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对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开展校外活动,帮助村委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从而培养了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

4.培养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要做好学年、学期、各周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进一步做好双差生的转变工作,开展多种竞赛评比,让每个同学都来轮流当好一天班长,当好一天值日生。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同时形成了“班班争先,我为班级争光”的良好风气,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5.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技巧的培养。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设施不一定豪华气派,但必须整洁宁静。可通过学好毛笔字、丈量土地、手工劳动等考查竞赛,强化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本领,让学生参与美化环境,校园内种树、种花、种草、书写标语,定期更换板报、班报、墙报,尽可能利用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第11篇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 。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做好。再有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修养、过硬的教学技能和得体的衣着以及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和信赖,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提高素质,成为楷模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能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强化个人技能技术训练,绝不能有半点的懒惰行为。让学生掌握的,教师首先要掌握,让学生达标的项目首先教师首先要达标,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结合班级学生个人实际,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力量绝不可单一。依据班级、学生个人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方法,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关键所在。常用的方法:

1、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对课堂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大力表扬,即使是同样的事就也要出现一次就表扬一次,逐步形成人人想做好事,争做好事,多做好事的风气。在多表扬多鼓励的同时,必不可少地还要适当运用批评的方法,使不良的苗头、错误行为在冒尖时得到抑制、禁止。表扬得恰如其分,批评得注意方寸,思想品德教育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运用评比竞赛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的任务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实践中适当地运用游戏、竞赛方法,能更好地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提高竞争意识,如在完成教材要求达到的一定时与量时,采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又如完成一定的队列,队形练习时,评比队伍的整齐、动作的准确等;通过讲评把信息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互相学习,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风气和竞争观念。

3、运用体育教学常规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体育课教学常规是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所采用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通过每次课对教学常规的实施,使学生既学技术,炼身体,又培养好作风,好品质,长此以往,学生将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达到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前动员。使学生明确本课教学任务与要求,端正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课中思想激励。根据教学过程学生练习的情况运用形象、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身体语言及时给学生以激发和鼓励,使学习气氛更浓厚,热烈。

及时进行练习讲评。在单项练习或某次强度较大的练习时,特别是游戏后根据学生练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不好的苗头加以制止以提醒。

认真做好课后小结。根据学生课中的各种表现,进行恰当的小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次改进的意见和希望。只有不断地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方能有效你培养勤学勤练,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果。

4、通过课的组织工作与教法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加强课的组织工作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过程。如通过有组织的队列、对形的调动,以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动作协调一致的习惯。再如,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布置收还器材,保养场地设备,以加强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通过多种的组织教法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作用以及教育同学间要互相帮助,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的小结,肯定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指出不是之处和努力方向,对学生也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5、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6、导与管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再抓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

第12篇

一、教师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

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对学生的情感及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对体育事业和学生的爱,是体育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它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密切关系,也同教师对体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有联系。乐于献身体育事业的教师,把培养学生的神圣职责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揉合在一起,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乐于和教师谈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这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教师在动中教,学生在动中学。在这特定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力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抽象的,是贯穿在课堂的整个过程中。

2、教师的仪表: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要从教师形象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学习的态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风趣、幽默有较强的逻辑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的态度: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侮辱谩骂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其它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抓住教学组织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1、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练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讲解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在集合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中互相谦让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教育。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良好作风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

2、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应有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等性格品质;在球类比赛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智、沉着等性格品质和团队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在有针对性地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制订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水平。

2、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例如,在球类比赛中,是互相配合还是突出个人,在跑的练习中,是坚持到底,还是半途而废;在投掷项目拣器材时,是拣远的还是拣近的等。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根据不同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开展批评,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优良品质。

3、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时,不夸大、不讽刺、不挖苦,启发其自觉改正错误。对出现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前要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动。而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集中精力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耐久跑教学: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意志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跳跃、障碍跑、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在进行跳箱练习时,有些学生跳不过去,这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的问题,也存在拍摔的心理。因此,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耐心讲解示范,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动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跳高练习中,过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还可以把横杆升起不少,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球类项目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力量,强调互相配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技术好的学生更要热情帮助技术较差的同伴,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对手的犯规动作,不应计较,更不能采取报复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与错判,要站在公正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第13篇

关键词:教育 育德 心理学 品德教育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8-01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关注个性和多元化价值追求的今天,我们班主任必须学会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得理论和方法,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懂得了只有这样,思想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1 从“心”开始,用“心”育德

首先,我们班主任必须抓住学生的心里才能对其实施教育。从“心”开始,不外乎我们必须从了解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力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

记得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因父母都打工在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父母挣了钱,给他买了电脑。由于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手中的电脑便成了一件纯粹的玩具。他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就连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他都不完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导致课堂上听不进去课。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漫长的心里教育历程。首先进行家访,在他的家中和他一起聊网络游戏。在他和老师的谈话进行到兴致时,我帮他制定了一套玩游戏的方案。方案中含有学习的成分,只是他不知道罢了。一星期后,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他居然主动把问题积累起来并向我讨教了。有了起色,我又向纵深引导,给他制定了新的一星期计划,他欣然接受了。就这样经过两个月时间,我给他安排了计算机比赛。他不负期望竟然取得了第一名。从此后,他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了。语文、数学成绩在期末检测中跃居班级第四名。由不学,到主动学经历了漫长的心里路程,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不是义正言辞,滔滔说教,这就是从心开始的结果。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自然成绩就上升了,学生本身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2 变“说教”为体验,变“体罚”为训练

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训练才能定型。

我们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提倡变“说教”为“体验”这种方法。例如:学生中常出现劳动懒惰的情形,这种情形靠说教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于是,我便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活动“擦玻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在大家的感召下,这位懒惰的学生也报了名。在擦玻璃的过程中,他精神集中,擦得仔细认真,结果他取得了第二名。他用手背摸着满头大汗笑了,笑脸上透着累,但都能过多的是快乐、开心。此后的周末大扫除,他再也不懒了。

在学生中,还有一种人,犯错误屡教不改,有时气得老师难免动动手。不过,这在“教师法”里就是体罚了,是有损教师职业道德的,即不违法有能教育学生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能体罚”。那怎么办呢?我们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结果找出了一条妙计:变体罚为训练。有谁犯了校规就让谁做体育运动:跑步、蹲起等运动。这样一来,学生即受到了教育,教师的行为也不至于违法,师生都受益。

我们班主任,要改变工作中说得多,效果差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应经常学习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知识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何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训练才能有成效。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把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的合理,重视学生到的意志力的培养,让好习惯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理。

教师还要懂得表扬和赞赏学生。及时表扬会给学生带来重大的爆发力,使他们更努力做好它。表扬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鼓励学生敢于承认错误,表扬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赏识学生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第1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品德教学

1家庭参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育模式,遇到什么事情就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教育孩子,因此,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强调正规化,而是强调生活化。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对子女的体质、道德、智力、审美、劳动等素质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大都是在家庭里奠定的,而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单位都替代不了的。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家庭教育,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影响着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发展。学校教育,它既对家庭教育起着支撑和导向的作用,又对社会教育起着辅助和优化的作用。社会教育,它既为家庭教育提供环境和条件,也对学校教育反馈信息、提出挑战。但是从家长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已经交了学费了,家长就尽到了责任了,管理孩子完全是老师的事情和责任了,学校就好像是全托所似地,这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孩子内心世界从来不管不问,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管好吃饱穿暖就成了。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完全忽略了对孩子的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习惯教育的养成。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发心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全面转变观念,配合学校和社会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请家长走进课堂,举行专题讲座;利用通过家长职业渠道提供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工作单位参观考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经历。还可以通过家长这一中间渠道,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魅力。

2社会参与思想品德教学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家庭之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整体社会环境对其各自的家庭教育也会产生影响。比如乡邻相互之间有个照应,能给彼此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另外,环境的经常变动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现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居无定所,有时为了寻找更好的居所,有时是变换工作,孩子要不断的适应新环境,家长忙于生计,不愿意经历许多麻烦去为孩子上学奔忙。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环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孩子失学或无法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都起作用,也都有影响,社会上各种因素例如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各种宣传工具(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善于挖掘社会环境的教育资源,并注重抑制其中的消极因素。在社会教育环境建设中,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变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失学少年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浪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失学后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或做父母的帮手,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最低层,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先进人物、知名人士、革命先烈等,都对思想品德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一部分人的力量,将有利于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例如,教师可以争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知名企业家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场、企业并参与到其中,感受自然生态园和企业文化的魅力,体验企业的生产经营,锻炼学生校外生活实践的能力。

3学校开发多样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未曾转变,认为吃透书本教材就可以,而学生则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之更好地为思想品德的教学服务。

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关键是要把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联系起来,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主要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社区资源。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蕴涵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能为教学提供许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书本教材,对这些宝贵的社区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无疑是没用的,所以要重视校外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积极开发利用校外社区课程资源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连接好社区内的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和地理资源、生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经济技术资源、民族传统资源,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生活接轨,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在开发利用思想品德社区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各种社区课程资源进行识别排查,精心过滤,从中筛选出所需要并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利用方式既简单方便又容易实行,而且学生也易于接受,由于所筛选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学生因此会倍感亲切,容易为他们所信服,也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化。

4结语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更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迫切需要解决的且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位课程资源对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赋予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极为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霞.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改进的策略研究[J].岱宗学刊,2008,(03).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的大多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喜欢玩新鲜的游戏,而较少将精力投入到阅读上……从种种改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进行创新和改进,很有可能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对新形势进行思考和探讨,探索新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同步

很多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案例和理论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不具备时代性,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更无法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去进行思考和实践。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没有联系实际,加入创新的教学内容,而是照搬十几年前的教学内容,无法使小学生产生认同感,使教学效率低下。

(二)缺乏对信息的真假进行甄别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信息没有筛选和甄别的能力,往往是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吸收了很多信息,如果教师不帮助小学生进行信息筛选,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观念,就会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将好的当作不好,当不好的当作好。例如,有的小学生受到社会金钱主义的影响,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在班级里攀比谁的衣服比较好看、比较贵,作为教师,应及时制止这种不良现象,告诉小学生这种思想是消极的、不正确的,使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身边的事物。

二、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析

(一)把握小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关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氛围和效果,在下课之后就不再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对小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够全面地对小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掌握,在课余时间,教师应对每名学生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学习情况、思想概况进行了解,观察他们平日的行为,一旦发现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纠正,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善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着大量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应采用集体或个别教学方法,与小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例如,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小学生痴迷于动画片,晚上很晚也不想睡觉,使小学生在白天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让小学生明白晚睡和痴迷动画片的危害。

(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

为了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对每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学重点,还应为学生引入现实中的案例和生动活泼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感染,从而产生思想上的震撼。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教学氛围的培养,让整个课堂中充满一种积极、向上、民主的氛围,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充当主讲人的角色,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和解说。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故事分享会,让小学生讲授感动自己的小故事。有一个小学生讲述了非洲埃博拉病毒泛滥的时候,中国派出600名医务人员,向十三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四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危难时刻他们并没有走开,而是选择跟非洲人民站在了一起。埃博拉医疗队的事迹感动了班级的所有小学生,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他们一样,为了世界人民的幸福和安康做出积极的努力。通过这种活动,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启迪,从而使小学生收获了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