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示范基地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

第1篇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1.建设内容和规模

新建玫瑰种植示范基地1300亩,配套建设作业道路2000米、排灌渠2000米等设施。

2.建设投资和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04.57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80.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72.0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252.57万元。

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达到稳产期后,可年产玫瑰鲜花35.8万公斤,年产值502.32万元。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

1.1我国在玫瑰花的栽培、利用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最先从玫瑰花中提取精油的中国人。80年代末,引种到我国玫瑰大马士革1号,产花量亩产500-750kg、精油质量好,发展潜力巨大。

著名精油专家威尔斯曾将6个国家的玫瑰精油进行感官对比鉴定,认为中国玫瑰油香气浓郁甜醇,品质属于上乘。它表明了我国的玫瑰精油品质在不断提高,并且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1.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玫瑰花及其产品的开发、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玫瑰精油提取、提取设备的研制等许多关键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最近又开发出了玫瑰浸膏、糖玫瑰、玫瑰纯露(玫瑰鲜花水)、玫瑰露酒、玫瑰花粉等一系列玫瑰新产品。这标志着我国玫瑰产业正在由起步走向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玫瑰产业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我国虽是玫瑰生产大国,但全国总面积才20万亩,加工提取技术落后,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此开发玫瑰系类产品,潜力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2.必要性

2.1 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需要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一是可以带动农民从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中获得增收;二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区域特设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

项目拟建地兰考林场冯庄分场和田寨分场,分别位于兰考县许河乡、张君墓镇境内,辖区总人口12.8万人,总面积23.5万亩,离县城40多公里,由于距县城路途较远,工商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就地安置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项目区土壤为风沙土地,公司原种植杨树密度较大,生长不良,经济效益较低,需进行隔行生态间伐,形成小网格防护林带,在不减小原防护效果的前提下,在林带空间种植玫瑰,经济效益显著,生态防护作用效果较杨树林显著增强,因此,是符合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

2.3 是企业自身经济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

兰考昌华林业有限公司现经营有林地面积 6000亩,全部为2000年前后栽植的人工纯林,目前已到成熟采伐期。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走向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公司根据自身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调查论证,利用公司的林地资源优势和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发展玫瑰产业示范基地1300亩。通过示范带动,3-5年内,使周边玫瑰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进行就地深加工,达到公司农户双赢目的,降低种植风险,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和企业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之路。

因此,通过项目的建设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进程,安置农民就业,其综合开发作用明显,融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开发功能于一体,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项目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当地玫瑰种植和加工的品种、技术和各种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龙头示范带动为突破,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延伸链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提高档次、逐步扩大等途径,进一步加快玫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步伐,实现玫瑰产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玫瑰产业由总量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把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玫瑰种植和产业深加工基地。

2.示范基地建设规模

在项目建设区内筛选造林地块,三个玫瑰品种分开栽植,运用现代营林手段,营造1300亩玫瑰种植园。具体建设内容有:整地、施肥、栽植、浇水、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同时研究示范玫瑰的综合配套技术,尽快形成玫瑰种植品种和结构,区域分布产品品级结构的技术体系,为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四、投资估算

1.项目总投资504.57万元,按构成分:造林工程投资446.55万元,占88.5%,其中苗木356.85万元,肥料45.5万元,劳务费44.2万元;附属工程投资24万元,占4.76%,包括作业道路14万元,排灌渠1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4.02万元,占6.74%。

2. 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投资504.5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农发资金180万元,占35.67%;省级财政配套资金72万元,占14.27%;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52.57万元,占50.06%。

五、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在计算期内,1300亩基地可年均产玫瑰鲜花35.8万公斤,年均产值502.32万元。计算期内未考虑加工玫瑰精油盈利,不计入项目内。

2.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栽植玫瑰,解放农村劳动力,破解“三农”问题,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优良品种玫瑰种植基地,优化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玫瑰生产品质和科技含量,潜在的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能力强,最终实现项目区建设单位和项目区农民双增收。同时,还可带动加工、服务、运输、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各地扶贫开发要求

2.项目的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显著,可兴一方产业、惠及一方百姓

第2篇

1.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区统一的技术革新、良种配送、养殖指导。但由于示范基地研究的项目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做到全部适宜地区的有效推广,使之规模偏小,大多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重复建设,缺乏较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致使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1.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明显不足

当地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非常有限,加之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及力度,很难筹得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革新跟不上、人才待遇不高,限制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2改善和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有赖于大量、多渠道资金投入。要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其科技、示范作用。

2.2合理规划,增强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合理规划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投资、盲目发展等问题。合理规划要与地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同时,通过科学论证,加大扶持,加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带动示范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辐射带动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科技。

2.3重视人才,人才与技术并进夯实示范基地的基础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研基础条件的培养。因此,技术依托单位不能仅局限于1~2家,要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合作,甚至挂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特别是引进领先院所,邀请知名专家、甚至大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与示范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及专业技术培训,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窗口,提高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每个基地一线常年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数量要稳定,技术要过硬。在吸纳、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与提高,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有地区特色,并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而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2.4加强领导,调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基地发展的宏观引导,明确政府为农户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2.5深化培训,提高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户要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贯彻到实际生产中。只有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2.6龙头带动,积级探索示范基地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未来的基地规划和建设,都需进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人才支撑共同建设示范基地的机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或科研单位)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体系,并进一步形成“企业带基地促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多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优势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夯实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

3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科技示范基地;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8-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ZHANG Ling-hong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CATAS,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existing typ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and its function,introduc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for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monder agricultur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modern agricultur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而配置的农业科学实验条件与基础设施,是所有农业科研创新活动的硬件保障,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产出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示范基地内采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清洁、高效的食品加工等技术,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农民致富[1-3]。

1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类型及功能作用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有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组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现代集约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和重要的科技展示平台。在实际生产中,农民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对先进农业技术有感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队伍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增加自身收入。

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含量不够高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多选用优良品种,主要是提高单产,不注重科技含量,且多数为单一品种,从而导致科技含量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区统一的技术革新、良种配送、养殖指导。但由于示范基地研究的项目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做到全部适宜地区的有效推广,使之规模偏小,大多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重复建设,缺乏较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致使辐射带动作用不强[4-7]。

2.3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明显不足

当地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非常有限,加之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及力度,很难筹得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革新跟不上、人才待遇不高,限制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3 改善和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措施

3.1 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有赖于大量、多渠道资金投入。要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其科技、示范作用。

3.2 合理规划,增强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合理规划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投资、盲目发展等问题。合理规划要与地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同时,通过科学论证,加大扶持,加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带动示范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辐射带动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科技。

3.3 重视人才,人才与技术并进夯实示范基地的基础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研基础条件的培养。因此,技术依托单位不能仅局限于1~2家,要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合作,甚至挂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特别是引进领先院所,邀请知名专家[3]、甚至大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与示范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及专业技术培训,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窗口,提高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每个基地一线常年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数量要稳定,技术要过硬。在吸纳、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与提高,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有地区特色,并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而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3.4 加强领导,调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基地发展的宏观引导,明确政府为农户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3.5 深化培训,提高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户要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贯彻到实际生产中。只有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3.6 龙头带动,积级探索示范基地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未来的基地规划和建设,都需进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人才支撑共同建设示范基地的机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或科研单位)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体系,并进一步形成“企业带基地促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多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优势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夯实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

总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以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培育健康发展的农业企业,保持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宗旨,围绕当地生态经济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对现代农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需作为现代农业的“牵头羊”“桥头堡”进行重点建设,国家应对其加以政策倾斜和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4 参考文献

[1] 于辉,付静彬.基于产出能力的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效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4-137,151.

[2] 洪新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之友,2010(5):89-92.

[3] 苏丽云,贾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关于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6(6):62.

[4] 崔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19(s1):187-191.

[5]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1-4.

第4篇

绥德县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将全县特产农业规划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即:“带”:以无定河、大理河流域两岸川水地集中区域为依托,打造一条以小拱棚、大弓棚、温室大棚蔬菜和苗木栽培产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两园”:在四十铺镇、中角乡利用210国道、吴子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园区,以此促进全县及周边县区农产品物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跨越发展;“三区”:以河底、枣林坪、定仙焉、四十里铺、田庄五乡镇和义合镇5个村为主要区域,建设红枣产业区:以满堂川、中角、马川、吉镇、薛家河、韭园和义合镇大部为主要区域,建设基本口粮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苹果、小杂果、小杂粮、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以退耕还林(草)资源为依托,在四十铺、薛家河、吉镇、马川、义合、薛家峁、崔家湾、赵家砭、田庄、张家砭和石家湾等乡镇退耕还林(草)区域,大力推广以种桑养蚕、种草养羊的“双种双养”模式特色农业经济,形成“沿黄红枣、川道棚菜、山区杂、果、薯、畜”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四产”:举全县之力,着力发展“果、薯、莱、畜”四大主导产业。

为了实现上述规划目标,绥德将在三年内投资1.687亿元,集中力量实施“十大工程”,推进特色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今后3年,按照全县总体布局,坚持板块开发、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打造精品的原则,整合力量、各方联动,每年实施1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累计新修、改造6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县基本农田达到25万亩。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建设水、电、路、讯上山工作,实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能力,为实现稳产高产创造必要的条件。

特色农业建设工程。按照“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品牌化、效益化”思路,突出对“果、莱、畜、薯”四大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实施“13511”工程,即:充分挖掘县内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区外人才,成立1个农业科技服务协会;组建3个研发中心。以健康多多食品有限公司为载体,建设陕西中小企业(陕北杂粮)产品研发中心,以鲍武文为领军人,建设绥德石雕艺术创业基地,立足做大做强红枣产业,组建绥德红枣生产加工研发中心;组建大棚蔬菜、果业、马铃薯、草畜、石雕文化等5个专家大院,服务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十万工程”:(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工程。每年新建大棚2500亩,建设1个千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个百亩高效设施农业核心攻关基地。(2)万亩山地红枣生产示范基地。在三十寨现有4000亩枣林的基础上,3年内扩展到1万亩,每年抓1个千亩微灌示范基地,1个百亩良种引进推广示范基地。(3)以河底、枣林坪为重点,建设1个万亩滩枣丰产示范基地,每年建设1个千亩高头换接示范基地,1个百亩创高产示范基地。(4)用3年时间,建设田庄万亩灰枣生产基地。(5)以白家硷、满堂川为重点,建设万亩果树改良示范基地,每年建设1个苹果优质丰产示范基地,1个百亩幼果示范基地。(6)以义合、中角为重点,建设万亩马铃薯丰产示范基地,每年抓1个千亩创高产示范基地。(7)以薛家河、吉镇、马川为重点,建设万亩小杂粮丰产示范基地,每年抓好1个千亩创高产示范基地。(8)以崔家湾为重点,建设万亩苗木培育基地。(9)以白家硷、高家渠为重点,结合大棚栽植业,建设1个万头(只)养殖示范基地。(10)组建城郊百万只笼养鸡集团公司,积极发展板块特色经济。同时,着力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到2012年,形成30个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广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全县现代特色农业的全面发展。

良种引繁工程。引进推广白绒山羊、鲁西黄牛、荷斯坦奶牛,杜洛克、长白、约克夏等优良品种1万头(只),良种畜禽存栏占全县总存栏的85%以上:继续加大投资,引进国内外名、特、优蔬菜、西瓜、甜瓜、杂粮和洋芋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积极组织实施优质蔬菜种苗繁育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龙头带动工程。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原则,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到2012年,全县农业规模企业总数力争突破100个,带动农户5万户以上。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个。

能源推进工程。要继续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力度。3年实施“一池三改”4500口,节能太阳灶1800个,使农村能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到2012年全县30%的农户用上干净、节能的沼气或太阳灶。

品牌创建工程。协助农户、企业做好“绿色标识”、名牌产品的培育申报工作,鼓励和帮助农业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和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全面提升名优品牌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到2012年,力争创全国名牌产品2个,省级以上5个,市级以上10个。

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到2012年,全县参与农产品流通经纪人队伍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

观光农业建设工程。到2012年,初步完成龙湾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新建农家乐50家以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化良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效益为先、示范为主”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分布,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化发展规划且具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一批生态科技型产业人、设施科技型产业、外向科技型农业的科技示范典型,逐步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样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

二、建设标准

良种必须符合名、新、优、特;新产品能着眼长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好。

种植业:山地开发集中连片面积500亩以上;大田开发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设施栽培面积500亩以上;

养殖业:水产类人工开发改造内塘面积200亩以上;畜禽类,畜类年出栏量2000头以上,禽类年出栏量10000只以上。

三、基本要求

(一)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要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科技示范、拉动作用明显,产业关联度大,布局相对集中,具有区域经济特色,能带动一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基地生产环境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指标;基地主导产品要逐步培育自己的品牌,验收时要提供有效证件。

(三)养殖业基地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出售商品购买方的单据;畜牧养殖的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疫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四)有一定的自我积累和投资开发能力,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

(五)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示范效应明显,科技带动作用强。

(六)基地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完善。

(七)有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基础。基地内应有专业承包人员、承包大户或专业劳动人员,并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基础,同时应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建立紧密型的技术依托关系。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立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赵微任组长,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局长陈东良、市政府办副主任科员刘静芳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农技推广中心、市热作开发中心、市畜牧兽医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在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东良兼任。

五、申报工作

(一)申报办法:由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填报《科技示范基地申请表》(附件),申报材料一式二份报送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

(二)申报内容:申报材料中要有基地单位性质、所在地点、建设期限、建设规模、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出规模等情况介绍;提供营业执照、基地规划书、技术依托协议书、环评报告书、产品质量认证书、吸纳劳力证明等资料及复印件。

(三)申报时间:每年月底前,逾期不予受理。

六、检查验收

对上报材料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由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对不完善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达到基地建设规模和要求的,列为入选基地,上报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认。

七、表彰奖励

为推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发展,经验收合格及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认的科技示范基地,报市政府给予命名授匾,奖励3000元。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化良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效益为先、示范为主”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分布,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化发展规划且具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一批生态科技型产业人、设施科技型产业、外向科技型农业的科技示范典型,逐步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样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

二、建设标准

良种必须符合名、新、优、特;新产品能着眼长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好。

种植业:山地开发集中连片面积500亩以上;大田开发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设施栽培面积500亩以上;

养殖业:水产类人工开发改造内塘面积200亩以上;畜禽类,畜类年出栏量2000头以上,禽类年出栏量10000只以上。

三、基本要求

(一)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要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科技示范、拉动作用明显,产业关联度大,布局相对集中,具有区域经济特色,能带动一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基地生产环境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指标;基地主导产品要逐步培育自己的品牌,验收时要提供有效证件。

(三)养殖业基地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出售商品购买方的单据;畜牧养殖的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疫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四)有一定的自我积累和投资开发能力,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

(五)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示范效应明显,科技带动作用强。

(六)基地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完善。

(七)有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基础。基地内应有专业承包人员、承包大户或专业劳动人员,并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基础,同时应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建立紧密型的技术依托关系。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立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局长、市政府办副主任科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农技推广中心、市热作开发中心、市畜牧兽医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在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

五、申报工作

(一)申报办法:由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填报《市科技示范基地申请表》(附件),申报材料一式二份报送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

(二)申报内容:申报材料中要有基地单位性质、所在地点、建设期限、建设规模、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出规模等情况介绍;提供营业执照、基地规划书、技术依托协议书、环评报告书、产品质量认证书、吸纳劳力证明等资料及复印件。

(三)申报时间:每年8月底前,逾期不予受理。

六、检查验收

对上报材料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由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对不完善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达到基地建设规模和要求的,列为入选基地,上报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认。

七、表彰奖励

为推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发展,经验收合格及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认的科技示范基地,报市政府给予命名授匾,奖励3000元。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1]。本研究通过对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基地性质与建设类型、特点

1.1基地性质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是农业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搭建的长期、稳定、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撑平台,其目的是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工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持续提高。基地的建设,突出了我国农业区划和产业特色,符合我国农业产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利于各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形成合力,加速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1.2基地类型及分布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从主建单位分布看,主建单位为农业科研单位有34个,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6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1个。省级农业科学院属综合性基地13个,省级专业所属专业性基地6个,地市级农业科学院属基地5个。主建单位为市县农业局/农委(含推广站)的25个(其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5个),农业企业的22个,涉农高校的10个,职业技术学校的2个,专业合作社的2个。另外,主建单位为某某管委会的2个,村集体的1个,主建单位为市政府的1个(表1)。从地域分布看,100个基地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北省最多,其次是广东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浙江省。

1.3基地建设的特点

1.3.1农业科研单位是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建设的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强,集成示范作用明显。2年来,这类基地承担着大量985、973、国家科技支撑、农业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各类国家项目。通过大量科研项目落户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1.3.2省级农业科学院和省级专业所基地建设基础较好,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这类基地多为本院原有的科研试验基地,自己管理,自有土地及房屋设施,且经过较为长期的建设,条件较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强,集成示范工作扎实,但在农民培训上推动力不足,缺少走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步。省级农业科学院多为综合性基地,而省级专业所因其专业限制,创新展示主要是专业性的。1.3.3农业部属“三院”基地多为单一性创新集成示范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作物农业科学院的各研究所基地,主要是以本研究所原有科研基地(或资源圃)为主,在建设上偏重专业性,基地性质与省级农业科学院基地类似,多为自有基地,自有土地及房屋设施,且经过较为长期的建设,条件较好,具备符合永久性的要求,但是基本是封闭型基地,在农民培训上推动力不足。1.3.4科技型企业的基地主要是本企业的生产设施农业科技型企业紧密对接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应用的主要力量[3]。根据专业类别,有一定的辐射关联企业、附近基地、农户的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主建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基地以专业生产盈利为主,在地方政府部门协调好、有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较好的示范推广与农民培训工作。1.3.5县市农业(牧/林)局/农委主管部门“基地”的概念较含糊,基地大小、类型也较为复杂各地农业局/农委(含推广站)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承担着基层推广的重要作用[4]。这类基地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克服了技术人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面对众多服务对象和复杂的服务内容,根据农民需求提供专业服务,主要是以相关的农业项目开发捆绑为主,有的委托农技推广中心建设,有的委托企业建设,有的委托园区建设,主建单位、共建单位、合作企业、承建单位相互关系也不是很清晰。科研基础、科技人员、基地永久性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农技推广中心主建的基地或者承建的基地在服务性、推广示范和农民培训中表现突出,不乏出现农科教结合好、榜样效果明显的示范典型。1.3.6各涉农高校建设基础为学校教学实习基地,既有综合性基地也有专一性基地高校基地集科研、教育、示范于一体,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5]。这类基地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突破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上,同时体现在推广模式、推广机制的不断创新中。例如,浙江大学湖州基地在“湖州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1+1+N”的推广模式。安徽农业大学庐江基地在原有的“大别山模式”的基础上,正在尝试与美国的推广模式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基地与区县合作共建“教授工作室”,挂靠区县农委,设立专家库,依托于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变“点对点”服务为“点对面”服务模式。1.3.7其他类型基地以专一性为主,体现了主建单位的特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主建的基地是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根据市院、院村共建协议,黑龙江省院、齐齐哈尔市政府共建。安徽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建的基地为安徽舒城桃溪红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所在地舒城县桃溪镇红光村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太和县淙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建的基地和辽宁开原市宏大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主建的基地在示范附近农民方面有一定作用。湖北省荆州市政府主建的基地,其实是荆州67km2的城市新区的建设,基地只是一个名义,真正的建设是按城市规划来进行的,其中的长江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原湖北农学院)等一些涉农基地更符合真正的基地要求。

2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2.1基地定位不明确,发展出现困惑

现有的100个基地,类型多样,体量多样,既有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基地,也有专一型科研基地;既有面积67km2的农业高新区,也有小型试验农场。由于在基地批准建设后,未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和明确的后续建设指导,在发展上出现困惑,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不清,个别出现了变更主建共建单位的情况,更有甚者将基地建设成包括房地产产业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计划,背离了基地建设的初衷和规划。

2.2基地管理体制不顺,共建单位和合作企业作用未充分显现

基地多由主建单位和多家共建单位以及关联企业共同承担,具体承建其实还有一个实体。部分基地的共建单位和合作单位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实质性的投入和合作,或权责分工不明,各方之间的合力不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6],经营主体各方权益有待保障。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明确完善的合作机制,基地建设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建设或运行补助经费,主建单位对合作单位没有联系手段,甚至主建单位内部,由于基地由不同的小单位(如院属的几个所)组成,牵头单位也没法牵头。另外,基地主建单位、具体承建单位有不同的直接上级主管,统一协调困难。

2.3部分基地的示范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除农业局/农委(含县推广站)为建设主体的基地推动示范作用明显外,高校基地、企业基地和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基地推广示范推动力不足。由于基地建设主要靠单位自筹,高校基地和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完成项目科研任务[7],企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建设和生产投入,在没有外部资金专项推动的情况下,推广示范和农民培训的动力不足,导致示范功能区建设进展相对缓慢,示范功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4土地问题制约基地建设

调研中发现,土地问题是基地建设和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100个创新基地中,除部分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县推广站外,土地多数以租赁、流转为主,有很强的临时性,与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求产生了矛盾。2.4.1项目落地难很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土地指标瓶颈。由于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利用的灵活性受限,建设项目无法落实,制约了基地的发展。多数基地的土地性质作为农业用地虽然有相应的配套附属设施和用房作为临时用房,经国土资源部门备案使用,但是一方面配套指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现有临时用房建设条件满足不了国家级基地的功能需求。2.4.2规模化程度低一些基地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得以发展。然而,由于土地流转的障碍,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大、百姓要求高、不愿意流转等问题,土地流转工作无法顺畅进行,造成基地规划区内土地分散、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2.4.3发展融资难调研中发现,除临时用地造成的项目发展难以外,还存在相关的融资问题。由于租用土地无相关产权证明,在银行无法通过评估抵押进行融资,基地和相关农户缺少流动和发展资金[8],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基地的健康迅速发展。2.4.4获得资源难对于在流转土地上建设的基地,建设主体的资源投入比较有顾虑,导致基地建设停滞。2.4.5偶发土地纠纷一些基地由于没有解决好土地问题,至今基地中仍有村民居住,基地内四通八达,村民出入频繁,基地与村民偶发纠纷,基地的生产和村民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2.5建设与运行经费严重不足

运行经费问题是各基地书面调研材料中提出最多的问题。基地建设前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是日常维护和运行经费通常没有落实,虽然基地通过各方筹资解决基地的运行问题,但多以项目经费维持为主,要完成项目的任务,极少以培训示范推广为目标。一些项目经费可持续性不强,使部分基地没有稳定的运行投入,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6基地间缺少交流借鉴

调研中不少基地提出,创新基地建设仅于2014年11月在广东河源召开过培训班。对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基地还存在各种困惑,需要不断加强指导。同时,基地建设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工作基地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以便取长补短,促进提高和进步。目前,基地间缺乏交流和探讨、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3加强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明确基地定位

“创新”和“示范”应该是两个层次的科技活动,“创新”是一种探索,更多的需要有技术积累,结果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效果不一定好,还有可能失败。“示范”则应该是成熟的单项和综合配套技术的展示,效果是好的、确定的,否则也不应该推广。不同的主建单位,其人财物基础条件、优劣势、目标动力各有不同,承担基地建设任务、发挥作用应该不同,各自要有明确的定位。在全国的基地建设中,应该考虑建设全国性的、分层分类的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体系。根据主建单位的不同条件,从纵向(创新和示范)和横向(综合和专业)上都应该对各基地进行明确的定位,建设不同类型的基地,承担不同的任务。

3.2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

制定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的考核与评估体系,不同类型的基地应该明确不同的目标,建设运行应该围绕目标进行。应根据基地所属级别,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考核目标以及资助方式,从政策上引导和支持优秀的示范基地。可以在目前100个基地中选择拥有自有产权土地及相应设备设施条件、科技团队及后续管理运行能力的条件较好的基地(科研院所、县级推广站、个别涉农高校),根据目标任务进行建设。以后的基地建设,要根据批准的规划,严格考核准入条件(100个中未建设的具备条件者可优先),分批分期建设成完整体系。

3.3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3.3.1加强运行机制管理与制度建设根据基地定位分类,制定管理办法,健全运行机制管理办法需要根据基地类型定位的特点明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架构、职责功能、过程监督、绩效评价、动态管理等内容。加快已有管理办法落实。3.3.2建立基地评估和考核体系,引入退出机制,切实保证基地发挥应有功能建立并完善基地考核评估体系,对基地的建设效用进行定期评价[9]。既可以推动基地建设完善,也可以通过评估考核发现优秀基地形成标杆示范作用。对不合格基地应要求整改,并对整改不到位的基地引入退出机制,通过评估考核达到促进基地良性发展的目的。3.3.3填平补齐,提供运行补助费对基地建设进行充分评估,对迫切需要的建设项目填平补齐,完善基地功能。提供运行补助费,使基地获得稳定支持。或者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式长期稳定支持和政策配套。3.3.4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强化示范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示范推广类基地中的考核指标作用,在公益性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上设置专项资金支持。3.3.5加强奖励和绩效机制建设鼓励基地建立完善的奖励和绩效机制,理顺人员管理,充分调动积极性。3.3.6建立基地交流平台开展多层次、网络化的合作,互通有无,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支持。尤其对同类基地或研究领域相关的基地,更需要合作平台相互学习,少走弯路。定期举办基地年度学习交流会,邀请发展较好的基地介绍建设经验,讨论基地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共同促进基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珂.发挥政策聚合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1-3.

[2]王济民,张蕙杰,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3(8):4-19.

[3]周荣.“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户知识行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4]呼群.强化基层“两站”建设发挥基础保障作用[J].内蒙古林业,2016(4):4-5.

[5]鲁永文.加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N].农民日报,2013-04-03.

[6]李东平,肖扬书,杨普,等.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87-13089.

[7]巩文红,李国锋,杨正伟,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32-34.

[8]曹阳泽.农户融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13-02

1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现状

基础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新要求,以满足农民对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成效为检验标准,建立让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他们通过认真筛选示范户、积极开展农技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示范户及辐射户科学种田水平及粮食单产均较周边农户提高,示范效果比较明显。

1.1 技术指导员到岗到位 项目开展以来,广大农技人员能够深刻认识项目实施的意义,转变工作思路,快速到岗到位。

1.1.1 认真遴选示范户 按照项目要求,每个技术指导员要联系10个示范户,一般联系1~2个村,每个村遴选3~5个示范户。为了确保示范效应,广大技术指导员首先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所有农户的基本信息,然后再对照项目要求遴选示范户。选出的示范户在本行政村一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生产设施、种田水平及粮食单产均中等偏上,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1.1.2 建立示范户档案 示范户确定后,对每个示范户建立信息档案。包括示范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学历、家庭人口、主要劳动力、耕地面积、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种植结构、种植方式、品种选择、肥料使用、单产水平及收入情况等。

1.1.3 制定指导计划 当前影响示范户产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二是科学种田水平较差,三是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缺乏。通过对示范户具体问题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计划、方案,进行分类指导,确保指导效果。

1.1.4 开展进村入户技术指导 一是根据农作物生长阶段和示范户的要求认真开展技术培训。一般在示范作物种植前30d左右,对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技术手册,确保培训到户,指导到人;二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一般情况下每月深入示范户指导2次以上,关键农时季节及群众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到户到田,随时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技术到田。

1.1.5 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 一是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包括工作目标、主要技术措施、时间安排等;二是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包括示范户基本信息、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拟重点指导的内容和指导计划、现场指导记录、指导效果和意见反馈等;三是做好继续教育登记;四是撰写技术指导阶段小结和年度工作总结。

1.1.6 发放物化补贴 根据项目计划,项目资金的15%是用来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技术补助的。技术指导员要把示范县统一采购的农药、化肥等项目补助农资及时发放到示范户手中,并指导示范户按时使用到田,达到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的目标。

1.2 科技示范户积极配合 技术指导员所遴选的科技示范户在生产实践中大都能积极主动密切配合,接受技术指导,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1.2.1 配合信息采集 技术指导员在进村入户调查示范户及所在行政村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等基本情况时,示范户能够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协助查找有关资料,并引导向其他农户介绍技术指导员的工作情况,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1.2.2 找准主导产业 由于所选的科技示范户具有较好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他们能够及时找准主导产业,合理地安排当年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为技术指导员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指导提供了方便。

1.2.3 按时参加培训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农忙和农闲的特殊性,科技示范户一般在农闲的时候都会出去做一些杂工补贴家用。而技术指导员开展农技培训,一般也会趁农闲,这样就与部分科技示范户的时间冲突。但是,为了学到科学种田知识,有些示范户情愿放弃可观的收入也如期参加技术培训。

1.2.4 积极开展技术示范 科技示范户根据技术指导员确定的种植规划、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认真开展示范种植,从而保证了示范效果,实现了示范目标。 (下转24页)

(上接13页)

1.2.5 努力做好辐射带动 项目要求每个科技示范户选择周边20个农户进行辐射带动。由于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工作扎实,此项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每个科技示范户都精心挑选了辐射带动户,用自己的种田实践带动辐射户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应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有效地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粮食的增产。

1.2.6 填写示范手册 包括示范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务农人数、示范产业、示范规模、当年产量、技术需要重点、户年总收入、农业收入、人均收入、享受项目补贴情况等基本信息、当年农产品生产资料投入账目表、当年示范农产品销售情况、当年接受技术指导员培训指导记录、当年带动周边农户情况登记表、当年技术指导员入户技术指导项目记载、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档案及农事活动与技术操作记事栏等。

1.3 示范基地带动有力 示范基地在项目建设中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他们取得成效的经验:一是目标明确。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实行政策倾斜,利用专项工作资金补贴实现规划目标;二是技术培训。通过对基地农户、周边农户全方位、分季节、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确保示范基地农户人人学技术、人人懂技术、人人用技术;三是技术集成。在示范基地推广种肥同播、配方施肥、科学用水、病虫防治技术,确保技术落实率达100%。

1.4 项目管理规范有序 项目管理工作:一是做好项目规划,明确指导产业、实施规模和示范目标,明确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二是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管理,确保技术指导工作有方案、有行动、有效果;三是抓好基地建设,确保示范基地发挥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四是用好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起到激励技术指导员、扶持示范基地建设、补助科技示范户、促进科技进步和增产增收的作用。

2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指导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科技示范户产业不同,加之自然灾害及生产条件的限制,实现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技术指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观念更新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2.2 科技示范户规模不大 目前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规模都不大,科技示范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与外出人员务工的收入还有较大差距。

2.3 示范基地特色不够突出 示范基地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应用基地,也是展示农业特色的基地。目前示范基地在产业规划、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管理程序等方面特色还不突出,有待加强。

2.4 项目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技术指导员能否到岗到位、科技示范户能否主动配合、示范基地是否各具特色、示范效应如何考评等问题需要加强。

3 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项目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技术指导员能力培训 技术指导员是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他们的思路是否清晰、技术水平高不高、能不能与农户同甘共苦,决定了项目工作的成败,因此加强对技术指导员能力培训十分重要。如要他们明白茬口如何安排、使用哪些品种、推广哪些技术、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3.2 强化科技示范户应用引导 技术指导员的思路再清晰、技术再先进,最终能否让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还需要科技示范户的具体实施才能实现。因此,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示范观摩和技术指导,让科技示范户对新品种、新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变被动应用为主动应用,达到示范带动的效果。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05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0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0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36%到2005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06万亩,市直1.46万亩。2001-2005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05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2000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07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01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05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04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04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第10篇

一、落实“三个到位”,着力夯实示范基地培训场所建设基础。市委把示范基地培训场所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精心组织规划,全面落实资金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劳动、农业、科技、财政、扶贫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产权归属,明确董市镇为示范基地培训场所建设责任单位,镇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从该镇抽调专人组建了工程组织、物资采购、招标及质量监理四个工作专班,并分别由党委成员牵头负责,形成了市委总抓、组织部门牵头抓、市直部门配合抓、承办单位具体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书记蔚盛斌同志到任一个月内,便先后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三次到实地现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建设工作的快速开展。

二是科学规划到位。先后四次组织有关人员到钟祥、宜都等地考察学习,邀请2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代表召开座谈会,召开常委会、专题办公会议和部门协调会议,对示范基地培训场所建设规划进行研究,确立了“适度超前、争创一流”的原则和“五室齐全,十项配套”的建设目标,即示范基地办公室、培训教室、学员寝室、图书室、电脑室齐全,食堂、实践基地、远程教育、规章制度、宣传橱窗、运动场、标识牌以及电话、文件柜等办公设施、电脑、投影仪、课桌椅等教学设施、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电视等生活设施全部配套,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土地预留到位、功能设计到位、逐步建设到位,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是经费落实到位。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本级财政配套一点、整合资源帮扶一点”的办法,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配套财政资金78万元,并建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同时加大部门资源整合力度,安排市农林局免费为示范基地进行绿化设计和提供花卉苗木、市交通局负责运动场地和道路硬化、市文体局负责解决蓝球架、乒乓球台等文体设施、市委组织部负责争取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等,充分利用部门项目资金支持示范基地建设,较好地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二、严把“三个关口”,努力确保示范基地培训场所建设质量。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施工单位、建设质量和设施采购等方面从严把关,坚决杜决“豆腐渣工程”。

一是公开招标,严把施工单位资质关。我们通过三峡网、三峡日报等媒体招标公告,对参与竞标的施工单位提出“三个必须”的明确要求,即必须具有国家建筑资质三级以上、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社会信誉、必须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作出书面承诺,并以经济利益挂钩,不得进行二次转包。先后有8家单位报名参加,市招投标中心采取随机方式从评委库中抽取5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评标小组,通过资格审查、投标报价和综合评定,择优选定了施工单位,为保证建设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全程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我们从监理公司聘请了1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三签一审”监理制度,即,所有原材料由监理签字进场,不得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无质量合格标识的产品;施工方案由监理签字同意,不得随意降低质量标准或更改设计方案;建设质量由监理签字认可,不得“偷工减料”、“短斤少两”;工程验收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专业人员审核。监理对单个工程的质量抽查都达到了3次以上,并做有详细记录,重点施工环节还建立了影像资料,从源头、过程和结果上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是政府采购,严把设施采买关。按照建设规划和功能要求,我们组织专班,编制了示范基地所需的配套设施采购清单,通过各种媒体了招标公告,广泛邀请市内外企业和经销商参与竞争,按照质优、价廉的原则,由政府采购办集中采购。市纪委派员对采购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严禁个人参与竞标,严禁暗箱操作,对中标单位、中标价格、采购数量和质量承诺进行全面公开,对采购负责人、具体经手人、检查验收人实行登记备案,确保采购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通过集中采购,累计节约配套设施经费10多万元,仅购买空调一项,便节约资金15000多元,实现了既保证质量,又降低建设成本的目标。

三、突出“三个重点”,不断增强示范基地培训场所服务功能。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做到两手抓,以加强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示范基地的服务功能。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为提高示范基地的管理水平,我们修订完善了学员管理、基地财务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培训质量反馈等多项制度,制定了微机操作、图书借阅等多项规章,并全部上墙公布;印制了“两卡一帐一册”,即,学员登记卡、跟踪服务卡、学员培训台帐和服务手册,服务日常教学与管理;按照“一人一卷、一村一册、一镇一档、全市一库”的方法,建立了学员培训档案,确保示范基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年的36%到20*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万亩,市直1.46万亩。20*-20*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第12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及范畴

农业高新技术是由高新技术概念按照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指在农业科技领域处于发展前沿的、尖端核心技术群和能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技术群。目前,按照农业高新技术的性质和应用领域,可以把主要农业高新技术归纳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境控制技术和农产品产后精深加工技术四大类,这四类农业技术也是当前农业科技发展领域最具有潜力的技术。

二、高新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可迅速作用于生产过程,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为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改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降低农业经济增长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挖掘生物潜力,消除农业增长的资源约束。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河北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高新技术,可进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化定向培育与快速繁殖,充分挖掘生物潜力,消除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运用动物胚胎的分割与移植、体细胞克隆等技术,可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培育并繁殖优良畜禽品种,实现畜禽良种的规模化生产,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畜禽疫苗等高新技术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重要技术支撑,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专家系统、智能化决策、遥感信息采集与分析等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进行作物生长状况、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咨询,促进农业高效发展。设施农业技术与系统控制技术等的不断完善,可使农业生产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化的工厂化集约生产,成倍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作物栽培、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可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模式界定。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组装和推广的平台,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律,适合当前农业高新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发脱节、农民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的农业科技现状,是一种适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能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式。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带动,通过示范基地来重组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和产业化推广,实现科技、生产和市场的有效结合,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促进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二)运行机制。

1.管理机制。由于区域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机制。第一,政府主导型管理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型管理机制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大都由政府各部门直接投资,政府直接参与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第二,企业型管理机制。实行企业型管理机制的示范基地的投资主体一般是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社会力量。企业型管理机制主要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型管理机制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产权明晰,管理机制较完善,效率也较高。

2.资金运作机制。资金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也是制约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是保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发挥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的投资机制。第一,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第二,银行贷款。用示范基地固定资产作抵押担保,申请银行贷款。第三,吸引社会资金。示范基地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社会上的资金,特别是吸引高新企业来示范基地投资建厂进行技术开发,兴建农业科技企业。第四,采用入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3.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是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示范基地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政府参与下按照国家土地法,进行统一规划,把土地直接划拨为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用地;第二,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把土地使用权出租给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经营者,经营者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第三,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经营者与农户通过签订租赁合同,按年向农户支付租金,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进行统一经营;第四,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法人以一定的方式把土地的使用权承包过来,然后再承包给示范基地项目的经营者;第五,把农民土地股权化,即把土地折算为一定股份,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

4.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是基地带动模式的关键机制,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联合创新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创新机制。第一,自主创新机制。第二,联合创新机制。第三,合作开发机制。第四,技术引进。此外,为了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引进更多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经营者采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具有技术成果的科研单位和个人,把技术成果折成一定的股份参与到示范基地的生产经营中来,按股份分红。

(三)发展相关对策。

1.加强资金扶持。要加强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带动全社会资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 示范基地建设 地方经济发展 政府职能 科技培训

青口镇位于海州湾畔,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镇、全国文明先进镇、省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镇行政区域84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社区,总人口18.1万,境内拥有11.6公里长海岸线,10米等深浅海域10万亩,建有1万亩梭子蟹、800亩贝类、800亩淡水、3000亩紫菜、2万亩潮间带贝类及4万亩浅海域贝类六大养殖基地,是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之乡”。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创新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创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抓手,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富农工程”,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11年全镇实现GDP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0元。

一、强化政府职能,采取市场化运作,保证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为了发挥青口镇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规模、得效益,推动农村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促进全镇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创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势在必行。党委政府于2001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相关事宜,成立由镇长、财政、渔技、成教校、科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先后多次下发创建示范基地的政策文件,切实解决了示范基地创建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政府牵头,各部门协调,使基地建设良性发展。万亩梭子蟹基地是青口镇于2001年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成,依据政府负责规划、群众自愿投资、吸引外来资金、村里组织开发的方法组织实施,通过配套好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调动群众投资积极性,建成了303个养殖池塘共1万亩连片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已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准为无公害生产基地,生产的梭子蟹、对虾、贝类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青口牌”梭子蟹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养殖过程中通过投放优质苗种,提高梭子蟹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缩短上市时间,走出梭子蟹轮捕轮放创高效的新路子,同时采取蟹、虾、贝多品种健康综合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实现效益多赢化。一般情况下梭子蟹平均体重达3至5两,最大体重8两以上起捕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亩均捕获梭子蟹96公斤,对虾30公斤,文蛤50公斤或杂色蛤100公斤或缢蛏50公斤,亩均销售收入达到8000元,获纯利3800元。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增加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连云港市赣榆质量技术监督局、赣榆县海洋与渔业局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本镇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围绕优质水产品的生产,从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示范应用等方面入手,形成了适合同类地区优质虾、蟹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并在全县推广,于2007年青口镇承担了国家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梭子蟹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年限为3年,建设规模1000亩,于2007年经专家组考核后批准实施。

项目主要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养殖模式为蟹、虾、贝混养,项目实施期间注重以下几点。

1.组织科技培训,提高示范户养殖技术水平。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健康养殖技术,每年举办6~10期培训班,对示范户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

2.保证产地环境符合要求,用水符合NY5052的规定。

3.水产种苗来源于市级水产良种繁育场,生产过程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对虾、梭子蟹混养技术规程》。建立生产档案并做好记录,严格管理,确保水产品符合标准。

4.生产过程中饲料、渔药等投入品按规定的标准施用,杜绝使用违禁药物。

5.“青口牌”梭子蟹已获江苏省名牌产品,梭子蟹上市产品标有青口牌商标,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率。

2007年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进行了7个塘口——400亩梭子蟹池塘健康养殖。亩均捕获梭子蟹98公斤,对虾35公斤,贝类50公斤,亩均产值8000元,获纯利3800元。2008年项目建设按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进行12个塘口——610亩梭子蟹健康养殖,养殖品种长势良好,产量、产值均高于去年10%。2009年示范区养殖规模将达到1000亩。

二、重视科技培训,发挥基地示范功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梭子蟹健康养殖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业发展,对当前农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及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镇党委、政府与时俱进,积极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为确保农科教示范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示范基地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平台,统筹协调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实施新品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推进富民工程。

2.有力组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高效农业的认识,提高示范户养殖技术水平。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健康养殖技术。每年举办4~5期培训班,每期培训人数在200~500人不等,成人教育中心校组织技术人员编印了示范基地专用培训教材,对示范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基地技术人员在养殖期内还亲自到现场指导答疑,每年养殖期过后,都要组织他们总结经验,交流看法,以吸取教训有利后来。

3.充分发挥示范基地作用,为农民培训新知识,推进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给农民看”。采取现场参观,技术人员讲解,专家答疑的方式,把基地的建设做法、经验直接传授给农民,使他们有最直观、便捷的感受,同时产生想干、快干、大干的欲望。

“带着农民干”。在规范标准、养殖品种和操作要求前提下,基地技术人员深入各户各塘口现场指导,保障养殖户对技术的充分运用。在品种更新、市场调节等环节,及时更新、调整,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做有目标、干有方向,大大提高积极性。

“围着农民‘赚’”。充分发挥镇专设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的作用,不断传播新知识、新信息,一切围绕为农民多赚钱的目标,全心全力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4.从抓渔业标准化、健康化入手,制定梭子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规定种苗、饲料、渔药等投入按规定标准施用,杜绝使用违禁药物,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养殖户平均亩销售收入8500元,亩效益3900元,较上年递增10%以上。同时,由于该项目的建设有效改善、修复了养殖环境,生产过程中无“三废”污染,从而保证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通过建立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推广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加快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体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收到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14篇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7公里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7公里,新植农防林带两条14公里。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5万平方米,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278公斤,提高到20**年的350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5篇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7公里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7公里,新植农防林带两条14公里。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5万平方米,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278公斤,提高到20*年的350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