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早产儿营养护理范文

早产儿营养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早产儿营养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早产儿营养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营养;护理;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

[中图分类号] 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33-03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1-2]。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围产期医疗技术和肠外营养技术的发展,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成活率也在逐年上升[3-5]。然而早产儿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全,对营养的吸收以及食物的消化能力弱,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从而出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活质量[6]。因此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问题[7]。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营养干预护理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以及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8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对比分析了营养护理干预和常规治疗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体质量、胎龄、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以及护理的效果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并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1~86号,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入选标准[8]:胎龄少于37周且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无严重的先天心脏病等功能缺陷疾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同意,并由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43例,男

22例,女21例;干预组43例,男26例,女1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愈标准:无呼吸暂停和已停止吸氧,可以自行进行吃奶且奶量达到标准。在室温的环境中体温在36~37℃之间,体重达到2500g以上且无并发症的发生。好转标准[9]:无呼吸暂停和已停止吸氧。没有并发症但吃奶量以及体重尚未达到满意效果且还需要保温。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方法且不进行按摩和喂养后抬高等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采取肠道喂养或者胃肠外喂养,喂养每3小时1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并在下一次喂养前进行腹部按摩。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指腹轻柔地按摩约5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前后血糖、白蛋白、血浆总蛋白、体重、血尿素氮、淋巴细胞总数等的变化以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RT)、鼻胃管留置时间(NT)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TT)等。血糖测定采用美国利舒坦血糖仪,白蛋白测定采用血浆蛋白质测定法,血浆总蛋白测定采用双缩脲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W)、胎龄(FA)、RT、NT以及TT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恢复到出生体质所需时间、留置鼻管的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常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试验后的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糖以及淋巴细胞总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实验后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因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出生后极容易发生喂养耐受不良等情况[10]。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合理早期喂养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6h就可进行糖水喂养,24h即可进行喂乳。对于吞咽能力差的患儿宜适当延长开始喂养时间,先采取静脉补液[11-12]。喂养应该以少量开始,慢慢提高患儿胃肠道适应能力以及消化功能,之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喂养量。对患儿进行早期的营养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糖水平并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改善胃肠道功能。喂养过程中应注意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搭配问题。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因缺乏有关转化酶,除正常儿所需的9种必需氨基酸外,胱氨酸及络氨酸也是早产儿的必需氨基酸,在喂养时应注意适当添加富含胱氨酸和络氨酸的食品。同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对无机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量也比正常出生婴儿高,在对其进行喂养时还需注意添加足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并进行适当的按摩护理[13]。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差,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对改善其营养状况、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其生存治疗及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其恢复到出生体质所需要的时间、留置鼻管的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所需时间,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患儿早日恢复。通过营养护理干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糖水平、血浆总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均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尿素氮含量减少,说明早期的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能力并增强其肾功能。适当的按摩护理可以增强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的蠕动从而改善喂养耐受性及保持每天的排便通畅,提高护理效果。喂养后使用合适的枕头垫高患者胃部,同时患者采用俯卧位。喂养后俯卧位时早产儿头抬高的能促进胃的排空且俯卧时乳汁在胃内停留时间的缩短减少了腹胀。而且俯卧位可减少早产儿的肢体活动从而减少其能量的消耗使消化吸收相对增多。此外,喂养后的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的适宜,不但可减少胃潴留液和腹胀和呕吐发生,还可以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保证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呼吸通畅,从而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耐受性。总之,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的好转和痊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综上所述,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适当的按摩护理可以促进其消化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并改善其肺功能。在早产儿出生后应尽快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对于喂养耐受不良的患者可进行肠胃外喂养。适当的营养干预护理可以防止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促使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雷银香,赵翠香.早产儿营养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3963-3964.

[2] 丁晓华,王松,李胜玲,等.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36-638.

[3] Freitas RG,Nogueira RJ,Antonio MA,et al.Selenium deficiency and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on preterm infants[J].Rev Paul Pediatr,2014,32(1):126-135.

[4] 李佳梅,潘继红,邹文霞,等.多胞胎早产儿的围生期护理[J].广东医学,2012,33(24):3681-3683.

[5] Working Group Of Pediatrics 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Working Group Of Neonatology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s,Working Group Of Neonatal Surgery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 Surgery. C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upport in neonates[J].Asia Pac J Clin Nutr,2013,22(4):655-663.

[6] 阮玲红,曹李丽,周萍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605-1607.

[7] 沈晓虹.早产儿营养支持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6):35-36.

[8] 刘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及相关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X):395-398.

[9] 雷银香,赵翠香.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营养关系的探讨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96-3697.

[10] 兰卫华.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11] 龙浪,张彩霞,欧添英.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应用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21-23.

[12] 魏丽,徐鑫芬.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4-175.

第2篇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605.9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3-01

新生儿的生长所需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相对其他人群要高,而胃肠功能短时间内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甚至超出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早产儿发育更为缓慢。倘若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补给,将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引起早产儿生长停滞,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高危早产儿往往不能耐受经口肠道喂养,加大了临床上营养支持的难度。自1986年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静脉营养以来,静脉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危患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1],但并发症尤其是肝胆并发症仍没有完全解决。且静脉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技术要求高,临床使用应要求规范与合理操作。本文综述关于早产儿临床静脉营养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32例进行静脉营养的新生儿,其中男54例,女78例,平均胎龄28~36周,体重853~2367克。超低出生体重儿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2例,危重新生儿37例。表现营养不良56例,低血糖21例,吸入性肺炎45例,新生儿窒息12例。

1.2护理方法

1.2.1营养液配制

静脉营养液原则上现配现用,其基本成份包括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通常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20%脂肪乳。护理人员根据当日医嘱在配制室洁净工作台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配液完成于4o以下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置于室温下。

配制顺序: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入营养袋;再配入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配入脂肪乳再配入营养袋,以保护脂肪乳剂的完整性,配制过程注意摇匀。在23h内把配置好营养液输入完毕。

具体配方: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一般需要量为130~150ml/kg;早产儿一般每日是需要375~385KJ/kg热量,其中40%~4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脂肪乳的第一次剂量为0.5g/kg,此后每日增加0.5~0.25g/kg;氨基酸第一次日剂量为0.5~1.0ml/kg,此后每日剂量增加0.5~2.5ml/kg;葡萄糖配制为6~8mg/(kg.min)。

1.2.2输液护理

根据早产儿的体能特征与病情进行外周浅静脉(PPN)输液。输液速度控制在4~8ml/min内,维持恒速输注,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2],保证在23小时内输液结束。输入营养液时选择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过快可能引起患儿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小便量增加等,过慢则可能无法完成一日剂量。同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且输液更换要及时,应用输液泵时,确保有可靠的安全报警系统,以防空气进入泵内。

1.2.3输液监测

进行静脉营养输液的患儿需密切注意监测各项体能指标。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记录每日体重、输液出入量等。输液前期每6小时进行一次尿糖检测,每天测一次血糖,患儿适应营养液的剂量并表现相对稳定后可1天测量一次尿糖,3~4天检测一次血糖。配合医师监测血常规、血气、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可以合理调配营养液各成分的比例和调整输液速度,防止患儿的代谢紊乱,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1.2.4并发症监测护理

对早产儿在使用抗生素时严防霉性口腔炎,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工作。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消毒清理。特别要注意保持输液部位完好,防止局部渗漏,静脉高营养液渗透压高,而早产儿皮肤又娇嫩,一旦有渗漏,易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尽量避免注射时可能引起皮肤损伤的行为,若出现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细菌的感染。代谢性方面注意观察患儿的发热、高血糖、高血脂、低氧症、液体潴留、肝内胆汁淤积、高渗性脱水、肝功能异常、低磷血症等代谢紊乱症症。如出现低氧症及肺部疾患的患儿慎用脂肪乳,防止低氧血症加重及引发血管栓塞;长时间输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肝内胆汗淤积;水分不足则可能导致高渗性脱水,从而引起尿素N含量升高[3]。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性质,及时上报医疗医师,讨论调整营养液成分及其配比。

2结果

132例早产儿经过静脉营养护理,出院前体重较入院时增长明显,平均每日增长体重13.2g,且没有护理并发症或代谢并发症等发生。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生长的营养需求量大,营养不仅关系其生长发育,同时会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对经口喂养营养摄取不足的早产儿进行静脉营养输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养补给,同时有助于减少吸入性肺炎、出生后体重增长停滞、代谢合并症的发生率。通过采取科学有效地护理策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导管置入操作、严密观察和监护等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玉芝,马丽芳.新生儿静脉营养现状及其肝胆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2,8(6):532-533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96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收治的40例早产儿(体重850~1920g)随机分为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周的入液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体格生长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等。

观察步骤: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5),喂养1周后胃十二指肠喂养组的PA明显增加(P0.0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后者显著减少(P

结 果

十二指肠喂养能够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奶量增加、住院时间缩短,干预组与对照组出院时相比,干预组体重增加、奶量增加、住院时间缩短存在明显差异(P

两组喂养方式的喂养相关并发症:干预组与对照组喂养相关并发症相比,干预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讨 论

早产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为5.6%,美国7.1%~17.9%,由于其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死亡率高,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以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死亡率、致残率正在逐年降低,但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如何保证这些生存能力极低的早产儿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使他们的生长发育不落后于足月儿,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经十二指肠鼻饲喂养可减少胃膨胀及不良反应,降低呕吐物吸入的可能性,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体格发育。十二指喂养是早产儿不经过胃的第一个肠道喂养方法。但亦有报道出现十二脂肠穿孔、十二指肠狭窄、腹膜炎、腹胀、腹泻及脂肪吸收不良等并发症。插管后需X线确定位置,抽吸肠液的pH浓度,因而不是早产儿的常规喂养方法。十二指喂养之所以出现上述并发症主要是因为应用聚乙烯管和插管过深(鼻空肠)所致,后改为鼻十二指肠喂养和硅胶插管,体温条件下柔韧性好,并发症显著减少[1]。近年来对鼻十二指肠喂养的研究表明,早产儿出生后早期进行鼻十二指肠喂养,较鼻胃管喂养的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明显缩短,高胆红素症显著减少,同时解决了胃潴留、反流、误吸等问题,而无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3,4]。因而认为经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更适合早产儿的喂养。

参考文献

1 孙秀凤,胡建,陈月英.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十二指肠鼻饲的护理.中国当代医学.

2 芦惠,薛辛东.早产儿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的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第4篇

目的 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53例早产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结果 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0~15g,无一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胃肠外营养 静脉 母婴护理

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肠外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亦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中心静脉为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周围静脉为主[1]。周围静脉营养是除中心静脉营养的另一种肠外营养补充形式,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补充患儿所需的营养素的方法。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优势。我科于2008年6月~12月收治153例早产儿,均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3例中,男89例,女64例,胎龄在24+6~36周,体重在1300~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其中脑损伤64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8例,吸入性肺炎9例,单纯性早产儿72例。除采用静脉营养,酌情再辅予口饲或鼻饲相应配方奶,每天总量不超过160ml。使患儿体重增加,减少并发症,患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1.2 方法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3M敷贴。取四肢静脉或头皮静脉为输液通道,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混合为一组溶液,用微量输液泵在24h内均匀输入。

2 护理

2.1 选择穿刺部位 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血管虽然显露清楚,但大多是毛细血管,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合剂时,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和液体渗出,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对患儿造成伤害。四肢静脉因位置表浅、显露清楚、弹性好、容易穿刺而被经常采用,但须妥善固定,防止针头移位、脱出,致使输液失败。有资料表明[2],早产儿行腋下静脉穿刺留置针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留置比较,在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腋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达(112.7±23.27)h,经过实践,应首选腋静脉,腋下表浅静脉即为贵要静脉,因口径粗,弹性好、位置表浅、容易固定而被采用。穿刺时动作要轻、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选择粗细适宜的留置针。

2.2 静脉营养液的配制 采用全合一营养液,可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提高营养支持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简化护士操作,便于管理[3]。在配制营养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如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氨基酸或葡萄糖中混合以后,确认没有沉淀再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静脉营养液最好现配现用,如暂时未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h取出置于室温下[4],24h输完。

2.3 静脉营养液输注的护理

2.3.1 准确掌握输注总量 静脉营养输注时必须采用具有输注总量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可有效避免由于输入速度的不稳定而造成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将每天的总量均匀地在24h内输入。

2.3.2 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 静脉营养液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保护血管,不要过分依赖输液泵的报警功能,因其对输液渗出、皮下肿胀无报警功能。早产儿在暖箱内四肢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治疗疗程持续时间长等原因,易引起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出。高浓度的营养液极具腐蚀性,浸润后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坏[2]。应每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发红、肿、热、痛、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有渗出、浸润时及时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阻塞等。周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72~96h,腋静脉留置可适当延长至120h,中途应更换无菌敷贴。

2.4 早期微量胃肠道营养 早期微量喂养后可缩短胃管喂养到口喂养的时间,减少食物在肠道的排泄时间,体重增长快,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微量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和经鼻导管喂养。管饲时,每次给奶前均要抽吸胃内容物,了解胃储留的程度。鼻饲给奶时,不要用注射器推注,要借助重力作用自动给入。防止推注压力过大,对早产儿的胃黏膜造成损害。

2.5 注意事项 静脉营养液使用过程中应每天观察皮肤弹性,囟门状况,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每日晨间测体重一次,观察体重增长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匀速增长,每天增重约为20g左右。每周还要监测血糖及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3 体会

周围静脉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安全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其提供的热卡和氮可满足大多数接受周围静脉营养患者的基本要求。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肠外营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6):32-33.

[2] 陈百合,谢巾英.最新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2.

第5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对13例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总结护理措施。

结果: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体重增加,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治疗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2-02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未满37周娩出的新生儿,其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吸吮及吞咽能力差,自身摄入营养不足,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营养支持是早产儿救治成功与否的关健之一。我科自2012年11月以来,通过对13例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使早产儿体重增加,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对13例早产儿输注静脉高营养,其平均胎龄29+3-36周,平均体重1400g-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1.2静脉高营养的基本成份:小儿复方氨基酸、20%脂肪乳、维生素、小儿电解质、微量元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均通过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入。

2护理

2.1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应选择相对粗大的血管;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液时,易发生静脉炎和液体渗漏,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

2.2配制及输入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配置时应先将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中混合以后再加入氨基酸,确认没有沉淀然后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静脉营养液应现配现用,如暂未使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24小时内用完。

2.3严格控制输入速度。静脉营养液输注时应采用输入量控制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20-24小时匀速的输入;避免输入过快或过慢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2.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静脉高营养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因早产儿在暖箱内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输入时间长容易导致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漏。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控制在72-96小时,并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药物渗出时应及时拔管,更换穿刺部位。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体温、心率、呼吸变化以及皮肤弹性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若患儿出现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增多等症状,提示输入过快,应及时调整输入速度。每日定时测体重、血糖1次,同时每周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等生化指标;若患儿体重增长过快,尿量减少,应察看患儿是否有液体潴留。

2.5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是外周静脉高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局部肿胀、渗出、皮肤温度升高。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①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输液器应每天更换,留置针敷贴每3天更换一次,更换时使用0.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燥后贴上透明敷贴。②静脉高营养配置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应保证营养液单通道输入,避免在输入静脉高营养通道进行采血或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发生细菌污染。③穿刺部位出现红肿、渗出时,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至红肿消退。

3结果

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4讨论

新生儿静脉营养主要用于儿科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因患儿不能或不耐受肠道喂养,而需要肠道外营养即静脉营养[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弱,常出现喂养困难。而致热量不足而造成营养不良和多种并发症。故适时、适量补充营养物质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是十分重要。

4.1科学正确配制,严格无菌操作。配制仔细核对医嘱,按照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素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容器中稀释,保证各药物的相容性。静脉营养现用现配,保证24h内输完。为保证其他治疗药物的应用,应另开一条静脉通道,以免影响静脉营养液的输入。

4.2观察体温变化。维持患儿中性温度是护理的重要措施。因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皮下脂肪少,汗腺发育不完善,而产热不足,因此,在应用静脉营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体温不稳引起产热、散热失衡,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55%~65%,空气新鲜。必要时置暖箱内护理,箱温32~34℃,湿度60%~70%。

4.3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减少并发症。静脉营养液恒速输注,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和利用。输注时,必须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4~6ml/h,并根据输液计划按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量增加等症状。一旦发现类似情况,提示输液过快,应立即调整速度。过慢则完不成一日的输液量,过快或过慢都可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能量利用受到影响。

4.4预防感染,保护静脉。早产儿皮下脂肪少,皮肤皱褶,长期卧床,活动少,局部皮肤抵抗力差,若护理不当会增加感染机会。由于静脉营养输注时间长,对血管和周围组织刺激较大,故选择较粗直、弹性好、血液回流好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确认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才能输注。

第6篇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喂养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35-01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低,死亡率高。因此,加强早产儿后天的喂养及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但临床工作中由于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不够,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医护人员针对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早产儿332例,全部实施母乳喂养,成活率100%,现将早产儿母乳喂养成功的经验介绍如下:

1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1.1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产妇在妊娠期间未能接受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开奶时间晚。产后初期和产褥期,受当地风俗影响给产妇只喝一些小米粥,以致奶量较少,并且忌口较多,使产妇进食量少,造成奶量过少或无奶,失去信心而放弃母乳喂养。

1.2 缺乏哺乳经验:尽管理论上懂得母乳喂养的好处,也有哺乳的愿望,但因没有哺乳的经验,实施哺乳的技巧和方法不当。有的产妇由于产后或手术后疼痛和关系,而不能掌握恰当的哺乳方法和技巧,例如:哺乳姿势不正确,含接错误,不会护理、挤奶等可能引起婴儿哭闹、疼痛皲裂等。

1.3 凹陷:由于产妇扁平或凹陷,新生儿含接困难,不能很好吸吮。

1.4 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产妇受所生孩子性别的不如意而造成精神紧张,感情脆弱,心理上稍微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焦虑和精神障碍,也会引起乳汁分泌减少,母乳喂养的行为随时可能改变,会给孩子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

2护理对策

2.1宣传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好处: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要。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和吸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乳糖和牛磺酸能为早产儿大脑发育提供营养保证。早产母亲的奶,特别是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增强早产儿抗病能力,保护婴儿少得病,减少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的危险。因此,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品,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

2.2 鼓励母亲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不同,先天发育不完善,自主呼吸不平稳,吸吮力弱,吞咽动作慢,再加上母亲早产,体内激素未达到正常水平,扁平,凹陷及较大等影响,致使其认为婴儿口小,不能含接等原因,导致母亲从心理上不愿给婴儿哺乳。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对能否喂养好婴儿缺乏信心,怀疑自己乳汁的的数量、营养是否满足婴儿的需要。

3加强母乳喂养指导

3.1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指征:①自受孕之日起满32周或大于32周。②婴儿能协调的吸吮和吞咽、全身一般情况稳定或吸吮过程中偶尔伴发呼吸暂停和心率减慢。③以观察到有清醒状态,具备这些指征就可以试喂。

3.2 对于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在婴儿断脐后30分钟内直接与母亲接触(注意保暖)并吸吮母亲的,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在喂奶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母亲喂哺及婴儿含接姿势正确。母亲喂奶的: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母亲用手托起和婴儿的下颌,避免婴儿颈部伸直。婴儿含接:张开嘴,嘴巴凸起,含住及大部分乳晕,两颊鼓起,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发育不完善,咳嗽和吞咽反射差,在哺乳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吸吮后呼吸暂停或暂时性青紫、呛奶、过度疲劳等表现。因早产儿胃容量小,所以要勤喂,每日至少要喂8-12次,每次哺乳后要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其打嗝。

3.3对吸吮能力太差或因治疗而不能直接吸吮的早产儿,应指导母亲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挤出的初乳或乳汁应盛在已消毒的杯中,然后用滴管或小匙喂给早产儿。同时让母亲看到自己有奶,完全能满足婴儿需要,帮助其克服乳汁不足的心理。一旦早产儿有可能直接吸吮母乳时应尽早试喂。

3.4 指导母亲正确护理 方法:首先注意保暖,应根据早产儿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 - 4次,其次密切观察小儿面色、呼吸、体温、吸吮力、进奶量和大小便等情况,经常检查粘膜和皮肤是否完整、皮肤有无硬肿、脐部有无渗出及感染。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婴儿,对婴儿说话和唱歌等,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感情互动,帮助家长建立信心,使其相信只要喂养和护理得当,早产儿的体力、智力都不会比正常足月婴儿差,使婴儿得以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因素主要是异常的心理因素,只有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细致的指导,就能消除不良因素,使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标准化营养支持;早产儿;生长发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2-0142-04

Application value of standardize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LI Miaoxian ZHANG Yanfen WU Yuanfen

第8篇

[关键词] 早产儿;低体重;静脉营养;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4-01

产儿指胎龄≥28周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4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2例,女婴19例,体重在1800-2500g,平均2120g,身长在35-47cm,平均身长41.2cm,胎龄在30-37周,平均胎龄34.4周。其中合并窒息的2例,合并呼吸暂停综合征的3例。此组病例均符合静脉营养支持的适应症。

1.2 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时一般首选择患儿的头皮静脉,因头皮静脉具有血管丰富,血管呈网状分布,表浅明显,血液回流路径较多的特点,因此只有向心进针就可以,静脉回流快。手背和上臂静脉虽然较粗直,血液回流丰富,穿刺成功率较大,由于在活动的范围因此不宜护理,一般手背和上臂静脉作为备用选择穿刺点[3]。②进针方法:操作者应密切评估患儿血管情况,根据血管的位置,决定进针的角度与方向。头部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及额浅脉一般为进针角度为5°-15°的方向而耳后静脉为15°-30°的进针方向;手背和上臂静脉一般为30°-60°进针方向。④进针要领:操作护士的动作要轻、稳、准、慢,在未选择好血管后不要轻易下针,也不要将针刺入皮肤后再寻找血管,这样会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加大[4]。穿刺时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以一定角度斜度由浅到深缓缓进针,见回血后用左手拇指和示指按住Y接口处,右手捏住针翼将针芯退出2-5mm,再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内,将针芯全部退出后固定针柄。当患儿哭闹时,头皮静脉回流压力升高,血管会有一次短暂充盈的时间,巧妙地抓住短暂的时间,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静脉穿刺置管时切忌进针过速,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2 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

2.1 维持体温恒定

2.1.1 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护士每4小时检查室内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2.1.2 监测体温变化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一般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放入婴儿温箱中保暖,并应根据体重、日龄选择适中温度,一般体重1001-1500g温箱温度33-34℃,1500-2000g温箱温度32-33℃,体重大于2000g在箱外保暖者给予头部戴帽保暖以降低氧耗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护士每4小时给早产儿测体温一次,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间。

2.1.3 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指征是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中,动脉氧分压(PaO2)小于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小于85%者,通过吸氧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达到90%-95%,吸入氧浓度及时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以防氧疗引起的视网膜改变。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拍背、吸氧处理。

2.1.4 合理静脉支持治疗:防止低血糖发生,遵医嘱采取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详细记录每一次出入量,准确称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4]。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注射维生素K1,预防出血。

2.2 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准备工作 ①护士心理准备:穿刺的护士要充满信心,要有沉着、冷静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技术水平紧密相连,但也受心理因素、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必要时可请患儿家属避开。②其他准备:协助者将患儿头部按压、按住膝关节、肩和四肢不让患儿身体扭动,固定牢靠。穿刺时光线明亮以及照射的角度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或太暗都不利于静脉穿刺,最理想的光线是明亮光线。③小儿头皮静脉血管充盈程度以及血管的弹性较低,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护理中为了操作的简单,用药的方便与快捷,首选一般均为头皮静脉穿刺,因此护士对于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超过于肢体静脉穿刺。而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儿的血管较细,而在穿刺过程中留置静脉留置针选择的静脉穿刺针的型号过大,与患儿的血管不成比例,往往造成穿刺失败。

3 小 结

早产低体重儿普遍存在的营养缺乏的问题,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早期采取静脉营养支持临床治疗。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以促使早产儿的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严格执行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0(2):215-216.

[2] 薛军民,全莲花.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6(9B):2392-2393.

第9篇

关键词:营养支持护理;早产儿;生长发育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w以前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早产新生儿分娩时体重和头围均低于足产儿,由于早产儿器官功能及适应力明显更差,所以早产儿分娩后要给予特殊护理和照顾,尤其是要注意保暖和营养支持,早产儿自我体温调节困难,因此对对温湿度的要求很高,而营养支持则可以快速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1],本文为了观察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妇产科共计76例早产新生儿,男39例,女37例,日龄在5~26d,,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日龄(13.5±1.4)d,出生体重1.4~2.5kg,其中小于1.5kg者5例,1.5~2.0kg者29例,2.0~2.5kg 7例,平均体重(1.9±0.4)kg,平均胎龄(36.5±0.6)w,分娩时Apgar评分(6.84±0.23)分,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日龄(12.3±1.6)d,出生小于1.5kg者3例,1.5~2.0kg者25例,2.0~2.5kg者7例,平均体重(1.8±0.5)kg,平均胎龄(36.6±0.5)w,分娩时Apgar评分(6.95±0.21)分,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早产儿给予保温、营养支持及预防感染措施,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对照组综合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营养支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护理,早产儿分娩后即可介入营养支持措施,通常产后2~4h即可喂食糖水,对于喂养糖水无不良耐受新生儿可进一步喂食奶液,对于呼吸困难、紫钳新生儿则可以静脉营养支持[2],情况好转后则改为口服奶液,喂养奶液量和频次应根据新生儿分娩体重决定,出生体重越低患儿喂养量和频次可适量增加,胃肠道喂养可由产妇直接喂养母乳,也可进行奶瓶喂养或胃管喂养,奶瓶喂养时注意控制流奶速度,防止过快导致新生儿误吸和咳呛,如胎龄小于32w或体重小于1.5kg的新生儿,胃管喂养最多不超过3d[3];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护理,经新生儿外周静脉均匀输入脂溶性维生素、小儿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及水乐维他等营养药物,初始输入剂量较小,随着新生儿耐受能力增加,可将输入量逐步增加[4],随着新生儿营养状况改善可停止胃肠道外营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身高、体重、头围、矫正胎龄40w的神经行为(NBNA)评分及营养生化指标。分别于护理后2、4w观察两组新生儿身高、体重和头围,采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量两组新生儿血清营养生化指标水平,具体检测指标包括血清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脂蛋白(LP)、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及载脂蛋白A1(APOA1),通过比较营养生化指标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软件SPSS16.0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统计值P

2 结果

2.1两组身高、体重及头围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2、4w身高、头围及体重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矫正胎龄40周NBNA评分比较 观察组矫正胎龄40w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营养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ALB、PA、LP及APOA1等营养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护理干预后头围、身高及体重均优于对照组,采用神经行为(NBNA)量表对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NBN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营养生化检测指标也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营养支持护理能显著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智力及体格的生长发育,在早产儿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琳,田青,李晓东,等.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状况的观察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3):125-126.

[2]周万茂.早期联合营养支持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4):210-212.

第10篇

通讯作者:张美英

【摘要】 目的 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 d较对照组(11.0±3.0) d显著缩短(P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后俯卧位; 喂养不耐受; 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2000 g)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而且吸吮、吞咽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临床上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一般不经口喂养,往往采用管饲喂养。如何使他们尽快能经口进食,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提高他们生存的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课题设计重组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喂养后俯卧位及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的流程,使之成为一个护理循环,贯穿于早产低体重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并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对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情况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共60例。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后6 h内入院、性别不限;(3)出生体重1200~2000 g,平均1320 g;胎龄28~34周,平均32.4周;(4)需经间断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5 min均大于8分;(6)与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无呼吸系统支持治疗。将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综合护理干预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胎产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低体重儿的整个喂养护理中。

1.2.1.1 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胃管喂养前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吸吮5~10 min。

1.2.1.2 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法:遵医嘱将所需的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奶按量及速度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泵1 h停2 h。

1.2.1.3 喂养后采取俯卧位:每次喂奶后使用早产儿专用卧垫(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13714.3及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200830113331.1)给予抬高头肩部150俯卧1 h。早产儿专用卧垫的构造:提供一种供早产儿在暖箱能安全舒适地进行仰卧及俯卧的专用卧垫。卧垫由U型床垫和固定头部用的凹型小枕组成,U型床垫有柔软的U型护圈,凹槽形状(长45 cm,宽35 cm,高8 cm);活动的固定头部用凹型小枕为凹槽形状(长25 cm,宽15 cm,高5 cm)。床垫的下层设有双层布套,布套内放置水囊垫由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医用塑料袋,规格29 cm×49 cm,单层厚度为0.13 mm),灌入30 ℃~36 ℃温水3600 ml呈水囊样。卧垫采用纯棉浅色绒布制作,U型护圈填充物为高弹力棉。使用前先将温度适宜的水灌入水囊垫内,并将水囊垫放入卧垫的底部的双层布套内,然后将卧垫放置于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内,根据早产儿身长将凹型头部固定小枕放置于卧垫适合位置,当早产儿仰卧时,小枕的的凹口朝床垫里面,当早产儿俯卧时,小枕凹口朝床垫外面。调整好早产儿,使之舒适地俯卧或仰卧于小枕上,头部置于小枕的凹槽内,确保早产儿在各种卧位时的安全。

1.2.1.4 腹部抚触:每次俯卧后在下一次喂养前给予腹部抚触5 min。抚触方法为用掌心抚触,用力均匀、柔和、力度适宜,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抚触,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每次抚触时间为5 min。抚触前用婴儿润肤油手掌,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反应,若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同时将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形成一个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1.2.3 对照组方法 采用常规喂养(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两组均进行常规治及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营养)。

1.2.4 配方奶及营养方案 两组早产儿均采用统一品牌奶粉(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因入院时间不同,于生后4~25 h开始喂养,从小量起:对于出生体重1000~1500 g早产儿,开始1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2 ml:对于体重>1500 g早产儿,开始2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4 ml。静脉营养两组均于生后第1天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第2天始加用6%小儿氨基酸,第3天始加用20%脂肪乳溶液,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量分别从每天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每3.0 g/kg。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预计总液量第1天为50 ml/kg,按每天25 ml/kg增加,直至每天150 ml/kg。肠道营养418.4 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5 喂养不耐受处理 在喂养过程中,如胃内残留奶汁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则将残留液打回,再将奶补至预计给予量;若下次仍有残留,奶量减少2~4 ml,若出现腹胀明显,则暂时停止喂养,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必要时摄腹平片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1.3 监测指标

1.3.1 喂养相关情况 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的例数。

1.3.2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参照董梅等[1]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色样物;(5)>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喂入奶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x±s)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3 讨论

3.1 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激素分泌不足,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出现胃潴留、腹胀、呕吐;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2]。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也称喂养困难,主要是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而导致其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残留物增多、加奶困难、或同时存在着胃食道反流及胃十二指肠反流,因而影响肠道摄取热量,从而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3,4]。而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完善,胃排空缓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道分泌激素的不足等原因[5],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经口喂养很困难。

3.2 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本课题研究中使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指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同时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腹部抚触、喂养后进行俯卧位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操作流程再造形成护理循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喂养后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1.

[2] 蔡荣英,陈秀捞,黄洁,等.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8):48-49,5.

[3] 朱璐兰.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护理学报,2006,13(10):1-3.

[4] 韩林林.不同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39-1340.

[5] 胡晓静,赵敏慧,张玉侠.抚触按摩对促进早产儿排便效果的探讨.上海护理,2003,3(3):15-17.

第11篇

【摘要】目的:从早产儿微量喂养对其不成熟消化道功能的护理作用角度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耐受性,使新生儿尽早到达营养满足的足量喂养阶段。 方法:选取出生24h内的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结果: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客观上证明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早产儿 微量喂养 观察护理 肠道酶系统 临床效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关于早产儿的营养护理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儿科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相关研究表明,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直接关系其远期的成长发育,消化系统功能成熟的早晚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的许多疾病,我们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本科从2006年开始,针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的护理观察进行了详要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 通过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缩短静脉营养时间、进一步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同时降低NEC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科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10年9月期间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象体质量为>900g28周

1.2 方法: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对照组依旧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在早产儿出生72h后实行鼻胃管喂养或口喂养,待其病情相对稳定后实行胃肠道喂养,治疗组采用微量喂养的新方法,在早产儿出生12h内开始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体质量>1500 g,2 ml,3 h,2 ml,3 h,3 ml,4 ml;体质量>1000 g,

在具体的护理观察过程中,如果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比如说呼吸不协调、发绀、扭头、等压力表现,适当减少喂养量同时给予1适当休息适应时间。

1.3 临床观察指征:观察新生儿微量喂养耐情况,对于呕吐(1d大于3次);胃储留(大于上次微量喂养总量的三分之一);腹胀等情况皆为胃肠功能障碍或喂养不耐受现象,一旦上述情况出现并不停止微量喂养,可视胃临床状况暂空奶一次,而后继续坚持微量喂养进行观察。同时对以上新生儿病例情况与住院时间做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与观察的具体统计,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

2 结果分析

在对治疗组与对照组喂养结果对照过程中,我们对两组的NEC发生例、率;静脉营养时间;到足量喂养时间、早产儿住院天数等指数进行了结果对照分析,如表:

表 早产儿微量喂养对照结果

对照结果显示: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从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早生儿出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营养问题,客观上早生儿胃肠道功能明显不成素,相比足月儿消化酶活性低、胃肠激素水平低,再加上早产儿尚未正常建立肠道微生态系统,所以合理的喂养方式对于尽早达到其全胃肠道的足量喂养,更好的降低院内感染概率、较好的降低静脉营养时间,降低住院时间尤为必要。微量喂养的方法利用新生儿生物学特点,通过食物刺激尽早的使早产儿胃肠道激素分泌提高,有效的激活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和促进其胃肠功能的健康发育,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从而更快的减少住院天数。

4 结论

综上所述,早生儿的微量喂养对于促进早产儿更好的营养适应、更快的建立起健全的消化系统、尽早的获得早期的营养支持尤为必要,是一种适宜的值得推广的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小岚,文琼仙. 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04) .

第12篇

【关键词】 早产儿; 护理; 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02-01

早产儿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 g,身长在47 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由于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生活适应性和抵抗力差等因素,易出现许多危险症状,如低体温、喂养困难、代谢障碍、呼吸暂停、并发感染等各种易患疾病。为了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对胎儿及时实施有效的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密切观察病情,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1]。由于孕期不足,导致早产儿各系统功能的发育不够成熟,因而潜在导致患儿死亡的可能性[2]。如何通过积极的护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此问题值得临床关注与重视[3]。本文中笔者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7例早产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早产儿的有效护理方法与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7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67例;胎龄27~36周,平均(31.2±1.8)周;体重1500~2300 g,平均(1853.5±67.59)g。167例早产儿Apgar 1 min评分≤3分4例,4~7分93例,≥8分43例,评分不详27例;合并新生儿窒息31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66例,新生儿湿肺12例,呼吸窘迫综合症3例,多脏器发育不全108例,颅内出血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硬肿症2例。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弱、吮吸能力差、无法自主维持体温。

1.2 方法

167例早产儿均进行积极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温箱保暖(控制箱体温度在32 ℃~35 ℃,控制湿度在50%~60%);低流量吸氧;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同时,针对吮吸无力的患儿,采取鼻饲方式进行喂奶;针对出现呼吸暂停的患儿,视严重程度给予触觉刺激、或呼吸兴奋剂刺激。同时,针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护理要点。

2 结果

167例早产儿经过精心的护理,治愈出院113例,占67.66%,自动放弃治疗48例,占28.74%,死亡6例,占3.59%。

3 讨论

在本院针对所收治的167例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除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以外,还进行了包括体温护理、喂养护理、以及血糖护理在内的相关工作。总结针对早产儿特点的相关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到早产儿的病情极不稳定,病情反复的可能性极高,因此,要求临床护理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态进行积极的观察。同时,需要针对患儿口腔、鼻腔的分泌粘液进行彻底清除,以确保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性。若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报告医师。(2)从体温护理的角度上来说,早产儿均放置在温箱当中进行保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健全,因此,将箱体温度在32 ℃~35 ℃,湿度控制在50%~60%。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每日进行3~4次的体温检测。(3)从喂养护理的角度上来说,早产后情况健全的患儿需要尽早的开奶。开奶前可以试喂糖水。喂养中需要对患儿背部进行轻轻的拍打。同时,结合早产儿的不同体重,给予不同的喂奶方案。一般来说,体重越轻的早产儿,单次喂奶量应当越小,但喂养次数需要更加的频繁。通过积极的喂养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早产儿的体重,从而改善预后。(4)从血糖护理的角度上来说,临床研究数据证实,早产儿的空腹血糖大多取值在2.2~7.0 mmol/L[4]。若检测到患儿的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则需要及时进行血糖护理干预。一般来说,选取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结合患者的耐受度,对输液速度进行有效地调整,以尽早降低患者血糖水平[5]。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积极的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早产儿死亡,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2):64-65.

[2]董玉红,杨晓存,张君平,等.发育支持性护理在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3):29-30.

[3]孔祥珍.早期训练和抚触护理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9.

[4]吴丽萍,何仲,韩冬韧,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300.

第13篇

早产儿是胎龄满28~37周的新生儿,体重大多在2 500 g以下,身长不足47 cm,在呼吸、消化、神经、体温调节等方面发育不成熟,生后适应能力差。近年早产儿已逐渐成为新生儿领域的重要问题。因此及时发现早产儿发生的各种临床问题及早产儿稳定期的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新生儿监护室2005年6月~2006 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156例,其中男112例,女44例,胎龄28~34周106例,35~36周50例,出生体重1 250~2 450 g,平均1 550 g。出生1小时以内46例,1~3小时108例,3小时以上10例。治愈110例,放弃41例,死亡5例。平均住院日13.4天。我们对稳定期早产儿采取发展性护理后,大大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并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2 护理

2.1 促进早产儿适应的护理

2.1.1 保持适宜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湿度变化而变化,因此给予维持恒定的适中温湿度对早产儿维持体液平衡及预防感染非常重要,一般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 ℃,相对湿度应在55%~65%,早产儿中性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2~35 ℃左右(见表1)[1],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70%。并且为保持早产儿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若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2.2 减少不良刺激护理:(1)减少噪音刺激,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不良作用,超过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早产儿的睡眠,使生长激素降低不利于发育,尤其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2]。 还可导致听力缺失、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后遗症。因此,医护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2)减少光线刺激,光线刺激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也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机率上升。持续性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睡眠时进入深睡眠期时间短,并且无法形成日夜作息频率及互动时无法睁开双眼。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觅食,增加体重,并减少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一般在保暖箱上盖深颜色的小被单,以减少光线刺激,24小时内至少要保证1小时的昏暗照明,以利于宝宝睡眠[3]。(3)减少疼痛刺激,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对早产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对早产儿的肢体提供支持如翻身、抽吸、给予侵入性操作时肢体保持屈曲,使其双手和双腿靠近身体中线,这样更容易维持稳定的生理平衡及肢体活动,以减少不适及异常行为反应。并且在护理前 后要有安抚动作,促进恢复生理平稳期,特别是在侵入性操作之后。本组有25例早产儿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没有给予肢体支持及安抚,发生呼吸暂停等反应。

2.3 促进早产儿的自我安抚及控制行为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因为早产儿从温暖的羊水、柔软的胎盘中提前娩出,被安置在暖箱或暖床中,四肢暴露于暖箱或暖床的空间中,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因此在早产儿稳定期使用浴巾或包被制作一个温暖、柔软、舒适、安全的“鸟巢”,使其能安适的睡在巢中,手脚能触及毛巾或包被边际,使其感觉安全;也可使用毛巾包裹早产儿使其肢体屈曲,包裹时确定早产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使用面罩时考虑能包含头和手,促进手口互动,使其能有机会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这样,有利提升血氧饱和度,促进睡眠,减少身体无意义活动,减少哭泣,尽早吸吮觅食,促进消化有利于增加体重。

2.4 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护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如发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1)体温不正常;(2)呼吸不规则或;(3)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4)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5)惊厥;(6)早期或重度黄染;(7)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天后仍有黑便;(8)硬肿症;(9)出血症状;(10)24小时无大小便。

2.5 预防感染:早产儿感染应以预防为主,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必须认真洗手,减少侵袭性操作,严禁非专业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确保空气和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2.6 喂养护理:(1)开奶时间选定:在病情稳定,缺氧状况改善,能够耐受胃肠营养,无腹胀、呕吐,胃内无潴留,能自解大小便,有觅食反射时开始试喂。(2)乳类选择:母乳对早产儿的免疫、营养和生理方面都更为有利。但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没有强化人乳生长速率缓慢,需补充母乳强化剂。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选用早产儿配方乳[4]。(3)喂养方法和途径:①经口直接喂养是最好的营养途径,适用于出生体重较大且早产儿病情稳定,胃肠功能良好,吞咽、吸吮功能较好的早产儿,喂哺量和间隔时间见表2。喂养时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保证入量,达到有效地喂养。(2)滴管授乳法:适用于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无呕吐及腹胀的早产儿。为防止损伤黏膜,喂奶时在5 ml空针端套一小橡皮管,将温热的奶液用空针抽出,再用滴管顺着嘴角滴入0.2 ml奶,待患儿咽下后方可再滴入0.2 ml奶。严禁将奶液全部侵入口中,引起患儿窒息。吸吮力好可改为直接哺乳。(3)胃管喂养:适用于吞咽和吸吮能力均差但胃肠功能较好、能耐受肠道营养的早产儿。每次授乳前抽胃内潴留,若抽出每顿奶量的1/3以上奶液要停喂一顿。注入奶液时速度缓慢,压力要小,用5 ml空针拔去活塞接到鼻饲管上倒入所需奶量将空针提起距鼻尖10~15 cm,用活塞稍加压力再拔去活塞,由于重力作用奶液匀速缓慢滴入胃内,防止推注过快胃扩张引起呕吐或呛咳,鼻饲后用2 ml温开水冲洗胃管。此法有助于保存早产儿的体力。早产儿病情变化快,生活能力低,每次授乳前后必须观察有无紫绀、呛咳、溢乳、呕吐等异常反应。必要时可于授乳前后吸氧。每天应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测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营养量。

参考文献:

[1]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2] 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

[3] 陈 超.早产儿的临床问题与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2005.4.

第1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01/12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连续性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目前连续性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连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连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连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

第15篇

医学规定,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 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另外,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也应该归纳在早产儿一类,其各系统的器官发育的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病原体侵犯,容易合并颅内出血,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延长,各种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临床上要特别引起重视,应给予早产儿相应的特殊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一、维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观察并清理早产儿的呼吸道,如果有阻塞,及时使用吸痰管吸出咽部及气管内的黏液,如出现青紫、呼吸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氧,婴儿太小,多采用面罩吸氧法,同时间断给氧,流量不宜过大,一般在1~2L/min。

二、放入暖箱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较薄,四肢往往伸展,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散热量增加,暖箱为早产儿主要的保温设备。根据早产儿情况和体重随时间调整暖箱的温度,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另外,暖箱应避免放置在空气对流和近窗处或阳光直射处,也不宜放在取暖设备附近,以减少环境对暖箱控温的干扰。

三、重视喂养护理

早产儿除了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如足月新生儿以外,吸吮和吞咽能力也差,常常无力吃奶或不会吃奶。早产儿胃容量极小,有时多喂几口奶也会因漾奶呛入肺中而夺去微弱的生命。所以,早产儿的正常喂养是十分重要的。开始喂奶时间一般在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奶,早产儿最好吃母乳,母乳容易消化吸收,不容易发生腹泻和消化不良等疾病。有吸奶能力、体重在1.5公斤以上的早产儿,如一般情况好,可以直接吃母乳。在给早产宝宝喂奶时一定要非常细致和耐心,抱起来喂奶,尽量避免呛奶和吐奶。喂奶后轻轻拍背观察数分钟,如有呕吐及时清理呕吐物。吸吮能力差、不能满足所需热量应静脉补液。早产儿的喂奶量应根据消化情况和体重增减而灵活掌握,体重在2000g者开始给予10~15ml,以后每日增加2ml。方法:奶瓶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呛咳或吸吮费力影响奶量不能满足需要。有吞咽能力无吸吮能力采用滴管;无吞咽能力可用鼻饲法,选用早产儿胃管或8号尿管,管口不要涂油,用温水涂管湿润后即可直接插入,深度约等于前额发迹到剑突的长度。胃管喂饲时将空针之针心拔出,针筒接胃管,将针筒抬高或抬起来,利用重力的作用奶液可缓缓流入胃中,不可加压、过快的推入,以免引起呕吐。

四、早产儿预防感染及护理

早产儿通常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欠完善。另外新生儿尚未接触过子宫外环境的各种病原,也没有接触过食物蛋白等种类繁多的抗原性物质。同时,在孕期受到通过胎盘的母亲抗体的影响,使新生儿存在着生理性免疫低下。因此导致早产儿容易发生感染,临床上我们更要加强预防和护理。

1.合理营养

新生儿期营养需求量高,但消化代谢功能有限。因此,对营养既要求足够量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又不能过量喂养,以免造成新生儿胃肠道的过重负担,适当掌握合理营养对增强体质和抵抗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每天摄取均衡的营养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及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细胞和抗体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缺乏会造成免疫机能下降。维生素C能刺激身体制造干扰素,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可增加抗体,清除病毒和细菌,从而增强免疫力。其它如-胡萝卜素及营养素中的叶酸、维生素B12、烟碱酸、泛酸、铁、锌和酶等也都与免疫能力有关。

2.母乳喂养

母乳比代乳品含有更多的免疫活性物质,它可供给新生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铁、尤其是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及抗感染的活性白细胞、双歧因子、溶菌酶等,它们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阻止有害菌的生长,可减少宝宝感染的机会。

3.预防接种

新生儿时期虽然从母体来的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些抗体,但对于许多传染病仍是一个高度的易感者。预防接种是抵抗病菌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早期有效的预防接种来防止对新生儿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的发生,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4.新生儿按摩